报告大全 > 社会报告 > 调研报告
栏目

提升调研报告质量的体会十二篇

发布时间:2024-12-03 热度:39

提升调研报告质量的体会

提升调研报告质量的体会怎么写

撰写一份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关键在于清晰地呈现研究过程、数据收集与分析、以及得出的结论。以下是详细的书写步骤:

1. 确定目标:明确调研的目的,是解决问题、验证假设还是探索趋势。这将指导整个报告的方向。

2. 描述方法:详细说明研究设计,包括样本选择、数据收集方式、分析工具等。确保读者能理解你的研究是如何进行的。

3. 数据展示:用表格、图表等形式呈现数据,便于读者快速理解。每个数据点都要有相应的解读,解释其含义和重要性。

4. 分析结果:基于数据,进行深入的解释和讨论。运用逻辑推理,展示从数据到结论的过程。

5. 结论与建议:基于分析,提出合理的结论,并给出可能的解决方案或改进措施。这些应与研究目标紧密相关。

6. 引用与参考:列出引用的文献或资源,以证明你的研究是建立在已有知识基础之上的。

开头结尾怎么写

开头部分:

1. 概述背景:简要介绍调研的背景和问题的重要性,使读者了解研究的必要性。

2. 明确目标:清晰地阐述调研的目标,让读者知道你希望达到什么。

3. 提出问题:提出你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或要探索的现象,激发读者的兴趣。

结尾部分:

1. 总结发现:回顾主要的研究发现,但避免简单的重复,而是以新的视角或角度来阐述。

2. 强调意义:强调你的研究对实践或理论的意义,指出它如何填补知识空白或改进现状。

3. 展望未来:如果适用,可以提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或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为研究留下开放的尾巴。

在整个报告中,保持语言的简洁性和准确性,避免使用复杂的行话,确保所有读者都能理解。确保每个段落和句子都有明确的连接,形成一个流畅的故事线。通过这样的方法,你可以创建一份既专业又易于理解的高质量调研报告。

第一篇 提升调研报告质量的体会1200字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是成事之基,谋事之本。人大工作实践证明,什么时候重视在调查研究上下功夫,人大决定决议就能符合客观实际,人大监督就能增强针对性、实效性,人大工作就能不断出现新的局面。结合近年来起草调研报告,有三点体会。

一是紧跟时代,科学选题。人大调研选题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的政治原则,选题要围绕党委中心工作,推动政府工作难点的解决,紧贴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题目的选取有多种渠道,可以通过向人民群众发放征求意见表的方式广泛征集议题,也可从代表议案和建议中筛选、采集议题;可以围绕当前城市建设、重点项目建设、美好乡村建设选取议题,也可以围绕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大气污染防治、新环保法的落地等进行选题;必要时,对突发事件和重大问题的监督,及时进行跟踪调查研究。从而,使选题真正体现关乎全局、关乎发展、关乎民生。

二是深入调查,求是求真。制定切合实际有的放矢的调研计划,调研侧重点在寻找问题,出发点在行使监督权,落脚点在推进有关方面改进工作,维护人民利益。然而在地方人大开展的调研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需改进。如在县乡人大调研中,往往是在安排上美其名曰“时间紧任务重”,紧凑的时间安排要么一天要么一上午,匆匆听完相关单位的工作汇报,就赶着时间去看被安排好的调研地点,陪同调研的相关部门负责人转身一变成了解说员。这种看似紧张有序的调研,实则是例行公事,看的是“门面”和“窗口”,忽略的是“后院”和“角落”,听到的是成绩好,忽略的是真正的民情、民意。调查应深入细致,不仅听相关部门的汇报,还要广泛听取参与调查研究人大代表的建议,广泛征求社会意见,要在群众中营造一个愿说真话、敢说实话的良好环境,听真实民声、纳全面民意,从而建有用之言、献切实之策。就不会因只凭听一两次汇报,看一两个“景点”调入调查的误区,使得调研报告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具有广泛性,真正顺民心、合民意。

三是细心研究,反应民意。通常的调研程序为走访、实地查看和召开座谈会,事后把调研报告的任务交给秘书了事,其质量难以保证。提升调研报告质量,应在调查之后,集思广益,相关工委负责人放下架子,及时组织召开调查研究座谈会,邀请工委委员、参与调研的人大代表及社会上对此次调研的问题有所研究的专家,听听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不同岗位不同角度的见解,必定收集大量信息。经过理性分析与定性分析,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经过去伪存真、去虚留实、去粗取精,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提炼出对实际工作具有指导作用的调研成果,最后由秘书执笔,写出来的调研报告,必定会避免与相关部门的工作报告雷同,提请主任会议研究后的调研报告,必定有独到的见解,提供常委会委员和列席会议的人大代表参考,就会做到讲“别人不曾讲过的”话,揭“别人不曾揭过的”丑,说“别人不曾说过的” 理,比“别人技高一筹”,让受监督者不但“诚服”而且“心悦”地接受监督,接受审议成果。

第二篇 提升职工队伍整体技能素质调研报告4400字

全面提升职工队伍整体技能素质,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技能精湛的职工高技能人才队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三步走”战略的重要基础条件和重要任务。职工技协作为工会领导下的科技性社会团体,怎样在提升职工队伍整体技能素质中发挥重要作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实践,将有利于促进职工队伍技能素质提升,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一、在提升职工技能素质中,职工技协的固有作用

“坚持提高职工科技素质,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职工技协的主要任务之一。在过去长期的职工技协活动实践中,岗位练兵、技术培训、技术交流、技术创新、技能竞赛等职工技协活动,增为促进科技进步、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过积极的作用。进入新时期,面对国家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省、州政府关于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部署要求、国家三年五十万、全省三年十万、三年二万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提升职工队伍技能素质,已成为新时期各级职工技协工作的一项重要的任务。而要完成这一任务,职工技协组织有着固有的、重要的作用。

一是组织实施作用。由于工会职工技协是由热爱职工技协活动的科技人员、能工巧匠和管理人员等组成的在工会领导下的群众性科技团体。在组织实施职工技能素质提升工作中,具有充分发挥其参与和科学制定提升计划、科学量化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分阶段组织实施的主导作用。

二是带动示范作用。在各级工会职工技协有计划地组织安排下,职工技协会员、能工巧匠、技术骨干充分发挥提升职工技能的带动示范作用,引导职工建立终身学习理念,在工作中学技术,在学习中钻业务,不断提高广大职工的技能水平和职业技术等级。

三是协作交流作用。由工会职工技协组织技术交流、岗位练兵、技术培训、绝技传授、先进操作法推广、名师带徒、一帮一等技术协作活动,促进职工的技能水平提高。

四是营造学技术、增技能氛围的作用。通过开展技术交流协作,激励职工学技术、增技能,大力弘扬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技能重要的时代精神,丰富和发展职工技能提升和职工技协工作的内涵。

五是创造树立全新观念的作用。把提升职工技能作为工会职工技协工作的首要任务,把职工高技能人才资源作为企业发展和技协活动的重要资源。只有唯此,才能在提升职工技能活动中充分发挥职工技协的重要主体地位作用。

二、提高职工技能素质工作中工会职工技协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实施职工技能提升计划,职工技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企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劳动关系、利益格局多样化的新形势下,职工技协作用的发挥受到新情况、新问题的影响。

一是企业经济成份变化,对工会职工技协组织巩固和发展的影响。在过去的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我州企业工会职工技协组织曾得到大发展,个旧、开远、蒙自等县市和众多企业职工技协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改组改制的推进和结束,有的职工技协随着企业的关、停、并、转和破产而消亡。有的职工技协随着公有制企业改制后的私有化、民营化而停止了活动;有的新建企业由于缺乏对职工技协组织的认识和了解,影响到职工技协的建立和发展。

二是劳动关系的变化,对工会职工技协组织巩固和发展的影响。公有制企业改制前,在本企业连续工作__年,或有工龄15年以上的技术工人大都与企业订立无固定期劳动合同,企业技术工人相对稳定。但是,随着企业改制和公有制企业经济性质的改变,这种相对稳定的劳动用工关系基本被打破。不同等级的技术工人或因与业主不和而被炒了尤鱼,或因自身的技术实力较强而另谋高就,在这一新的情况下,技术工人、技术骨干流失的现象时有发生,原有职工技协组织中的成员也发生大的变动,一度影响了职工技协组织建设和活动的开展。

三是少数企业的消极行为,对工会职工技协开展活动的影响。首先是少数企业对技协活动重视不够。在近几年我们的工作实践中,曾出现这样的不正常现象。在州、县市工会组织开展技术交流、技术培训、技能竞赛中,少数企业主消极“支持”,认为参加以上活动是职工的个人行为,与企业关系不大,片面认为职工参加技术培训、技能竞赛活动影响生产。担心职工职业技能等级高了,“翅膀硬了”,增加跳槽的条件,担心开展技协活动后企业技术外流。虽然这样的现象仅在少数企业出现,但反映出企业主对技术工人学技术增技能的漠视和对职工技协开展活动的影响。

四是技协活动缺少经费,对工会职工技协开展活动的影响。开展职工技协活动需要具备必要的经费和物资条件做基础。但是近几年来许多企业职工技协没有明确的经费来源,过去有偿服务所留成的经费渠道减少和阻塞后,活动经费困难。没有明确的经费来源,使职工技协活动的开展受到影响。

三、充分发挥职工技协在提升职工技能素质中作用的思路

根据提升职工技能素质的目标任务要求和当前工会职工技协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应从职工技协的组织保证、计划实施、措施落实等方面加强探索和实践,充分发挥工会职工技协在提升职工技能素质中的作用。

在组织保证方面,应进一步加强重视对工会职工技协工作的领导,关心支持技协组织建设工作。各级党、政、工都要将职工技协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定期研究提升职工技能素质和职工技协活动的问题,专题研究解决提升活动中的具体问题。在年内各县市总工会组建职工技协组织,边疆县总工会建立职工技协办公室的基础上,进行乡镇、社区职工技协工作试点。各级工会组织都要根据当地和企业的情况,加快职工技协组织发展与建设步伐,积极组建各级职工技协组织,把职工中的高技能人才、劳动模范、科技人员、能工巧匠、技术能手、操作能手、管理人员组织到职工技协组织中来,把职工技协建设成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组织和动员广大职工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各自的岗位上学技术、用技术、增技能,不断提升职工科技素质,提高职工技能,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推进产业升级、结构调整、提高经济效益的职工群众性科技团体,充分发挥其在提高职工技能中的特有作用。

在计划实施方面,各级工会职工技协应将提升职工技能素质作为“__”规划建功立业的具体行动,从源头上参与制定提升职工技能素质的计划和实施方案。参与对提升计划实施的领导和指导工作,形成强有力的、有效的领导体系。全程参与制定和实施具体的提升目标规划,营造提升活动的教育培训机制、工作创新机制、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尊重人才,技术工人也是人才的环境氛围,保证提升职工技能素质的工作顺利开展。

在措施落实方面,要抓好四个环节的工作。

一是摸底建立技协人才库。摸底建立工会职工技协人才档案,内容包括:职工的基本情况、职业技能情况。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文化程度、工作时间、工作岗位、技术等级。职业技能情况包括:参加专业培训、技术攻关、技术协作、提合理化建议、技能等级晋升计划、对提升技能的要求、参加技术交流、技术协作的态度和能力等情况。通过摸底建立职工技协和技术工人技能人才库,把符合条件的技能人才组织到职工技协中来,在职工技能提升活动中更好地发挥骨干带头作用。

二是建立培训机制。面对新时期、新形势的条件要求,各级职工技协应发挥其组织技能人才资源优势,与企业、与社会联合办学,在培训形式上拓展创新。职工技能培训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职工教育培训,职工技能培训主要是根据企业和行业发展需要,产业调整、产品更新换代的需要,结合职工个性,以新知识、新技能开发、以提高职工职业技能等级为主要目标的专门培训。因而在培训的内容上要突出以岗位技能、相关技能为重点,以新工艺、新技术、新信息、新知识、新方法应用等为重点,把培训成果应用于企业经济建设,实现培训内容的创新。各级职工技协在参与企业技术进步、科学管理和组织各类技术活动中具有优势。因此在职工技能培训中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行业和企业发展对职工技能人才的需求情况,以讲习班、研究班、专题技术讲座、专门技术技能课、专项技能项目点评分析等方式对各类职业等级职工进行规范、科学、有效的培训,对培训方式进行创新。

三是建立激励机制。职工技协历来重视对职工发明创造、职工技能竞赛等活动的激励。在提升职工技能活动中,各级职工技协、尤其是基层职工技协组织要通过学习、培训、创新,最大限度地激发职工的潜能,形成推动各单位提升职工技能的强大动力。各级党委、政府、工会要重视对职工技协组织开展活动的激励。这种激励包含着技协组织价值、知识价值、技能价值、工作能力、贡献大小之间的联系,真正做到对技协组织和对职工个人激励的物资奖励和精神奖励并重,让职工技协和技能职工产生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增强求知欲、求进欲,通过激励不断推动提升活动的发展,为企业发展、社会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当然,在实际操作中还应注重把激励的手段、方法与激励的目的具体化,根据不同的企业、不同的职工、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的激励制度。

四是拓展创新机制。针对过去凭文凭、熬年头的职业等级晋升的做法,职工技协应参与做好推荐具备高技能青年职工参加技师考评工作;推荐在企业中解决技术难题、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发明创造中有重要贡献的职工获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积极倡导和参与在“突破比例、突破年龄、突破资历和突破身份界限”等“四突破”中做到培训、推荐、考评、入会(指加入职工技术协会)管理和发挥作用等工作;鼓励现有职工技协会员参加技师、高级技师考评;倡导各级职工技协参与技工学校、大中专院校和各职业技能培训站、鉴定所对种类专业技术工人的技师考评。对具有技工学校和各类职业学校毕业证书并获得同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工人,应作为职工技协会员发展的对象,不断壮大技协队伍,增强技协科技实力。与此同时,还要注重职工技协组织、管理、制度、作用发挥等方面的机制创新。

五是建立资金保障制度。提高职工技能素质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职工技协要在提升活动中发挥作用,需要长期的资金投入和物资保证。因此,要探索制定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资金保证制度。在资金投入上坚持以企业为主,将按职工工资总额1.5%—2.5%的职工教育经费中的60%拨到工会职工技协,直接用于职工技能素质提升工作。坚持政府补贴(目前我州每年由州财政拨出40万元专项经费到州总工会),由各级政府、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提升职工技能素质活动,同时,坚持社会资助、职工投入,从资金上保证职工技能素质提升的长期开展。

综上所述,新时期工会职工技协背负着职工技能素质提升的重要任务,这是由职工技协组织的性质、任务、特征等组织属性决定的。各级职工技协在新的历史时期,在提升职工技能素质中充分发挥作用的同时,将赢得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地位作用不断提高,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各级工会加强领导、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广大职工赞扬拥护、技术工人涌跃参与的新局面。职工技协组织也将在加强自身建设和自身发展中,在坚持提升职工技能素质,坚持开发职工技能人才,培养高技能人才中,真正发挥职工群众性科技团体的重要作用。

第三篇 关于提升女职工的素质的调研报告1650字

关于提升女职工的素质的调研报告

女职工作为职工队伍的“半边天”,所特有的勤劳与智慧、爱心与耐心,以及细腻、柔韧的工作作风所发挥的作用是男职工无法替代的,对女职工进行素质培训,并以良好的素质形象和风采展现在世人面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提高女职工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女职工只有在改革的洪流中自立、自强、自尊、自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肩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

一、 女职工素质现状分析

近年来,女职工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但受现实生活的影响,许多女职工在接受了一定的教育并获得一个稳定的工作之后便安于现状,不再积极主动地接受新的学习。其主要表现为:一是过于关注小家庭建设,而忘记对工作和学习的投入;二是喜好上一些业余性的娱乐,而放松了对工作和学习的投入;三是过分追求刺激和另类,而没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工作和学习; 四是存在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思想;五是认为自处的行业是一棵可靠的大树,对工作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凡此种种表现,给女职工更好地接受再教育,自觉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带来了无形的障碍。

二、影响女职工素质提升的因素

1、两性定位上存在偏见。

由于受“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等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两性定位差异造成的性别歧视仍以各种形式存在于各个领域,使女性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主要表现为对女性社会地位的轻视,男女择业机会的不平等,晋升、提职、待遇等方面的不公平,等等。不少人,甚至有些领导认为女性只能从事技术含量低的简单劳动,因此,对女职工的发展不够重视,使女职工受教育和得到培养的机会很少,施展才华的空间和舞台很小。女职工要想争得更好的工作机会、更多的资源和权力,要付出远远多于男性的努力。

2、对女性期望值相对偏低。

社会对两性的评价标准存在着较大差异,这种不同的标准不仅决定着社会对于两性不同的价值判断,也影响着两性自身的行为方式,特别是束缚着女性自身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女性事业无成无可非议,但“女主内”、“贤妻良母”成了标准女性的代名词。

3、女性主观上的原因。

一是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形势认识不足。缺少对时事政治及国际国内形势、市场经济知识等的了解,思想、意识落后,对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游戏规则不去感悟,缺少危机感、紧迫感,缺少提高自身素质的内动力。二是心理素质较差。由于长期受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男将女兵观念的影响,不少女性存在着自卑、脆弱等心理弱点,对自己缺乏足够的认识。有些女同志工作能力、思想品质都不低,但由于缺乏自信和勇气,主观上对于开拓性、创新性、挑战性和风险性强的工作潜意识地回避,自己把自己摆在弱者的位置。三是存在依附心理。随着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多数女职工承担着工作和家庭的重压,在工作和家庭这个天秤上,加重了家庭的法码,甘当配角,夫唱妇随,满于现状。

三、提升女职工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1、 采取正面宣传的方法,多渠道多方面多层次地进行宣传,要彻底摒弃“一个女的学这么多干什么”的思想,全面树立起“单位兴旺是全体职工的共同责任”的思想意识,帮助每个女职工树立“自强、自立、自尊、自爱”的思想观念。

2、 围绕提高女职工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开展健康达标竞赛。让女职工通过心理、生理卫生知识讲座,妇科普查、平安防癌保险、健美锻炼、文体比赛,实现身体心理素质达标。各单位女工组织要十分重视女职工的心理卫生,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帮助女职工转变头脑中的传统观念,让其了解各种心理障碍的危害,从主观上努力克服,同时及时为女职工提供心理咨询与辅导。

3、 结合行业特点和企业实际,开展形势分析教育,内容包括国际形势和国内竞争态势,以及行业自身的优劣势等等。让每个女职工切身感受到竞争的激烈和刻不容缓的前进步伐,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感。采取各种方式多渠道多方面地让女职工感受新知识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先进性,让她们意识到如不及时掌握和学习新知识将意味着落后和被淘汰,从而调动女职工学习新事物掌握新技术的欲望。

4、 重视和培养一批女干部和女性科技人才,广泛参与生产经营管理和科技创新,使一批具有时代风 。

第四篇 发展包容性提升调研报告2450字

注重提高发展的包容性,就是从增进人民福祉出发,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减少社会排斥,促进机会平等,保证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1提高发展的包容性的必要性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

坚持富民优先的重要举措

科学发展观是注重提高发展的包容性的理论依据。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一方面,通过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极大地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通过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在发展新阶段,我们具备一定经济实力后,将越来越关注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着力缩小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着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着力帮助贫困人群提高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注重提高发展的包容性,成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以浪费自然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牺牲社会福利和公平正义为代价,求得经济的一时增长。实践已表明,这种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行相对均衡的发展战略,注重提高发展的包容性,促进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经济增长与民生改善相互包容,实现以共享式增长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后发展欠发达地区,今后5-10年是难得的黄金发展期,又是严峻的矛盾凸显期。面对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带来的种种矛盾与挑战,必须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告别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注重提高发展的包容性,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gdp至上,盲目追求高速度,忽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从根本上说是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不相容的。只有注重提高发展的包容性,才能控制贫富差距扩大及由此带来的社会不公正趋势,让广大人民群众从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要求加快推进富民强桂新跨越,在富民与强桂的关系中,富民是目的、是归宿,强桂是基础、是动力。注重提高发展的包容性,是正确处理好富民与强桂关系、坚持富民优先的重要举措。

2提高发展的包容性的良好基础

发展理念不断创新

经济实力逐步壮大

民生事业稳步推进

相关政策日益完备

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切实办好涉及民生的大事要事,注重提高发展的包容性。”注重提高发展的包容性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

相关政策日益完备,为提高发展的包容性提供了政策保障。政策是提高发展包容性的有力保障。具备提高发展包容性的政策优势,同时享受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政策、西部大开发政策、民族地区政策、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政策、边境地区政策等多重优惠政策。《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在政策体系上体现了中央的关怀和支持,是推动跨越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促进包容性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了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宏伟目标、总体要求和战略任务,必将引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走包容性发展之路。近年来,各民生领域的规划和政策密集出台,进一步增强了提高发展包容性的针对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3提高发展的包容性的若干措施

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导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以充分就业为基点,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以消除贫困为目的,加大扶贫攻坚力度

以民心工程为载体,完善基本公共服务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导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民生为本,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提高发展的包容性,确保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由投资主导向消费、投资、出口并重型转变。坚持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将经济增长转向主要依靠依靠科技进步与人力资源素质提高轨道上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以充分就业为基点,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发展的包容性要优先开发人力资源,积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为广大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通过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完善就业困难群体的救助制度,努力实现扩大就业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加快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改变居民收入增长长期滞后于gdp增长的局面,提高劳动报酬在gdp和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居民的消费层次、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通过公共支出、税收、价格、社会保障等综合手段,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以民心工程为载体,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包容性发展要具体落实到完善与经济快速增长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上。实施城乡教育统筹发展工程,推动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倾斜,积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障的覆盖面,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社会医疗救助制度,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抓好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农村危房改造,改善人民群众居住条件。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提高发展的包容性,离不开制度的保证。要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建立完善的包容性发展需要的体制机制。创新政府管理制度,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和奖惩制度,以发展的包容性作为衡量干部政政绩的一个标准。以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为重点,完善面向民生的财政体制,实现由经济建设型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型。从缓解社会最突出的矛盾出发,以参与公共服务为主要目标,探索建立困难群体的利益表达和诉求机制。

第五篇 以科学发展观提升法院司法公信力调研报告5350字

以科学发展观提升法院司法公信力调研报告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是对现阶段人民法院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权威是与公信力相联系的。人民法院的司法权威来自于社会公众对司法的尊崇、认同和服从。这种“尊崇、认同和服从”就是司法公信力的一般特征,指社会各界及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普遍奉行的道德标准和主流价值观的导引下,根据自身对司法审判活动的了解和认同形成的一种综合评价体系。当前,由于受内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人民法院的司法公信力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如何努力提高法院的司法公信力,是我们基层人民法院面临的一个迫切而现实的问题。本文以海原县法院为参照,就基层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的现状、制约因素,提高途径等方面作一分析,以期对提高司法公信力有所禅益。

一、法院司法公信力的现状分析

人民法院是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法官是公平正义的守护神。从理论上讲,人民群众对法官应该是最信赖、最认同的。中国的老百姓因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往往“厌诉”,不到万不得已,往往不会走进衙门。一旦涉入诉讼,既意味着他已作出了最后的选择,并且在其心目中已不得不求助于法官这一“最后的守护神”了。然而,现实情况却是许多群众对通过诉讼解决纠纷,保护权益这种合理渠道持怀疑态度,宁可信访,也不信诉,宁可信官,也不信法,宁可选择其他救助也不愿选择司法救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分群众不愿采取司法救助,而采取私力救助,甚至求助于黑恶势力等非法组织。如我院在审理车辆买卖、民间借贷等案件中发现,有一部分车辆数次转买,债务数次转让,都是在当事人预期的权益无法得到实现时,将权利转移给一些社会混混等,以此减少自己的损失等。

(二)诉讼中请、托现象严重,折射出人民群众对司法信任度不高。“官司一进门,两头都托人”,而对法院依法送达的有关告知其权利义务的法律文书不予重视,漠然视之。在实际工作中,常常接触到这样一些当事人,他们往往寻找一些与办案法官熟悉的人来法院说情,但当问他们是否阅读了法院送达的有关文书时,大部分回答是没有。这说明他们宁可相信人情,也不相信人民法院送达的文书对具诉讼的指导作用。

(三)上诉率高,甚至明知无理仍坚持上诉,说明当事人对基层人民法院法官信任度低。近两年来,海原县法院的上诉率,发改率持续下降,这与我们加强法官队伍素质,提高审判质量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然而,有一部分案件在我们看来原本不应上诉,或者当事人对上诉的结果也不报极高期望,但仍坚持上诉,其根本原因是法官在审判过程中因言行不当,或者判后答疑不到位,令当事人产生合理怀疑,降低了对法官的信任度。

(四)被告出庭率低,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民群众对司法公信力的怀疑。在行政、民事诉讼中,被告的出庭率低,部分被告对法官能否保护其合法权益持怀疑态度,既不答辩,也不提交证据,有理也不到法庭上讲。

(五)生效裁判主动履行意识差,漠视法院生效裁判文书的权威,甚至逃避执行,暴力抗法。执行难难在何处?人民法院为解决执行难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去年,最高人民法院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集中清理执行积案专项行动,自治区高院、_____市中院先后采取了提级执行、交叉执行等有效执行措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民法院执行工作压力。但执行难的问题尚没有从根本上得以扭转,我认为主要原因还是人民法院的司法公信力的问题。人民群众对司法的认同度差,没有主动履行的意识,漠视司法的权威。

(六)信访不信诉,信官不信法。当前涉法涉诉上访大致分两类,一类是群众开始就不通过正当合法的途径保护权益,解决问题,一味认准上访这条路;二是通过诉讼程序后仍对法院的裁决不满,并且在二审、再审等程序后仍上访缠访。在一个社会中,上访信访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社会文明、和谐的程度。涉法涉诉上访居高不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社会司法运行不畅,人民群众的需求难以通过司法途径得到切实满足,司法公信力不足的问题。

(七)旧观念未从根本上根除,消极影响潜移默化。老百姓自古就有“天下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的传统观念,这些封建黑暗司法制度的遗害至今仍影响着人民群众对司法公信力的判断和认识。加之我们在具体工作中也确实存在一些影响司法公信力的问题和现象,更加深了人民群众对司法公信力的怀疑。诸如“大盖帽两头翘,吃了原告吃被告”、“要想官司赢,就得先托人”、“不吃不喝,官司莫说”等等民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老百姓对法院的认识,这些认识和观念虽有失偏颇,但也确实反映出人民群众对司法公信力的内心看法,其影响力不容忽视。

二、影响司法公信力的主客观因素

在我国,司法公信力问题从来就有。新形势,新阶段,司法公信力更是困挠人民法院的一个主要问题。这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因素;既有外部因素,也有法院内部原因,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我们应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查找制约和影响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的因素,才能为提高基层人民法院的司法公信力提供更具科学性、更有针对性的思路。

(一)法院体制上的因素。现阶段司法权力地方化,司法管理行政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就不可避免地使社会公认对司法公正产生影响。加之个别地方以权压法,以言代法和地方保护主义不同程度地存在,更是社会公认对司法公信力产生怀疑。尤其一些涉及政府部门案件,老百姓往往对人民法院能够依法公正审理和判决心存疑虑。

(二)社会风气、传统观念及人民群众心理因素的影响。如前所述,由于受儒家人治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加之封建黑暗司法制度造成的负面影响,中国的老百姓在追求司法公正的同时,对司法的公信力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尤其参与诉讼的当事人,在法院的判决总不能实现双赢的情况下,找领导、托关系、寻人情,给各级领导及社会各界造成一种不走后门官司就不能打赢的错觉,给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的提高造成许多负面影响。

(三)法官自身因素的原因。法官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法官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法律素养,还需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以及对各种复杂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不可否认,我们仍有一部分法官存在着业务不强,能力不足,形象欠佳,服务不到位的问题,司法能力和司法水平急需提高。另外,法官职业化与当前普遍存在的法官高龄、断层,以及对法官实行公务员管理也是影响人民法院司法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原因。拿海原法院来讲,现有的29名法官中,一线办案的只有24名,其中50岁以上的5名,40岁至50岁之间16名,40岁以下的仅占3名。法官职业要求法官必须具备丰富的职业经历和生活阅历。在国外,50多岁才能当法官。而在我国,50多岁的法官已退居二线,既不被组织重用,其自身也认为退党将至,得过且过,不愿在做踏实、艰苦的工作,而年轻一代司法经验尚且不足,更缺乏老法官的指导和帮助。因此,法官老龄化及断层问题就成为制约人民法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这种状况,给人民法院提高司法公信力造成许多困难。同时,个别法官也确实存在接受吃请、接待当事人态度蛮横、耐心不够等问题,使当事人对法院的审判产生抵触和不满情绪,也是导致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不高的主要原因。

(四)社会法律文化教育滞后,司法认知与司法规律脱节,各种偏见和错误认识在社会各种媒体的推波助澜下流行,人民法院的司法公信力的树立举步维艰,难以立足。因为司法自有的规律性与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实现途径之间不协调、不吻合而产生许多负面的效应。法官讲证据,因为事实不具有再现性,法官只有通过证据的链条最大限度地证明案件事实,而证据证明的事实与真实事实之间往往是有差距的。但是由于受法律教育水平,文化素质法律认知等因素的影响,老百姓所认可的事实只是来自他们亲身经历的事实,存在内心的事实,不知道通过举证来证明案件事实,往往会因证据不足而败诉。对此,当事人十分不理解,怨气很大。如我院审理民间借贷案件中,许多债务人对借款事实不否认,但认为其已部分或全部偿还了借款,债权人起诉无理。但总提供不出偿还债务的证据,一旦败诉,既认为是法官裁判不公,从而影响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的提高。

三、提高基层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的途径

(一)坚持党对法院工作的绝对领导,保持法院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要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各项审判工作,真正做到“三个至上”、“四个在心中”。一是要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只有学习好了,掌握好了,才能贯彻好,落实好,才能在思想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保持高度一致。二是要主动将法院工作置于党的领导下,坚持重大事项的请示、报告,对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要多向党委汇报,争取支持。三是要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在服务大局中体现科学发展观。教育干警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力戒就案办案、机械办案、被动办案。

(二)坚持司法为民方针,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司法理念

司法为民是人民法院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法院价值追求的客观要求。这就要求人民法院关注民生,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时刻把人民的利益作为第一要务。海原县人民法院为了落实“以人为本,司法为民”的建院方针,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出台了一系列便民、利民、为民措施,效果明显,群众满意。如针对当事人不了解诉讼知识,不懂法的问题,我们加强了诉讼指导、释明工作;为了减少当事人对司法裁判的怀疑,我们制定了判后答疑制度;为了减少因执行不能而影响困难当事人的生活,我们采取了执行救助措施,建立了执行救助基金;为了避免金融危机给我县农民生产、生活带来不利影响,我们出台了审理涉农案件的七项措施和加强巡回审理的十二条意见,为了掌握和监督法官的司法廉洁,我们加大了对案件回访的力度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司法为民所采取的具体措施,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我们法院具体工作中的体现。今后,我们还要进一步探索落实司法为民的各项制度和措施,确保人法院司法为民的本色。

(三)提高司法公信力,必须树立司法权威

司法权威是党和政府权威的体现。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也是党凝结人民意志的体现,是在党的领导下制定和实施的。司法没有权威何谈法律的权威,何谈党和政府的权威?长此下去,必然会“亡党亡国”,这是任何一个执政党都不愿意看到的,也是不符合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司法权威重要性的认识,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和党政机关,必须遵从司法权威,模范遵守法律。同时,树立司法权威必须从人民法院自身做起,保证我们的审判活动和裁判结果的公平正义,才能让外界感受到司法权威,才能让当事人自觉服从司法裁判结果。

(四)推进司法体制机制改革,从源头上遏制司法腐败,是提高司法公信力的保证。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具有全局性。当前影响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的体制因素为司法行政化、地方化,司法不独立,权威难树立,法官职业的监督、保障机制不健全等。这是一个大问题,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而有慎重地探索出符合中国实际的司法体制和机制。要加大对法官的监督制约力度,严查各种司法腐败案件,把司法腐败对司法公信力的影响降到最低。

(五)提高司法公信力,既要提升法官的素质,也要培育公民的法律意识

一要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虽然我们经过开展“五五普法”的宣传教育,公民的法律意识有了提高,但是很多知识和观念都是粗浅的、表面的,不符合一个民主法治国家对公民法律素质的要求。一些地方普法教育流于形式、走过场,效果不明显。因此,普法教育不仅仅是对公民法律知识的灌输,还要进行法律意识,法制观念的培育,在知法的前提下如何教育他们守法,遵从法律,认同法律。

二要提升法官的素质。法官素质不仅指法官精通多少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提高他们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与人民群众沟通的能力,定纷止争化解矛盾的能力,感知社会主导价值的能力等等。只有法官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和认可,司法公信力的提高才有了基础和条件。

(六)正确处理人民法院和媒体的关系

在处理人民法院与媒体的关系上,既不能让媒体舆论左右和影响人民法院独立审判,也不能漠视、排斥新闻舆论的作用和存在,二者应该有一个良性、理性的互动关系。毫无疑问,接受舆论监督是人民法院的应有之义,但司法的相对独立也是人民法院司法活动的必然要求。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下降与一些媒体的不当监督、越位监督、越前监督不无关系。我们往往看到一些成为热点的案件还未进入法院,媒体就以自己的视角大量发表评论,将社会公众引导到一个他们所认可或者追求的判断中,孰不知,一个案件在未被法院裁判前,社会公众甚至媒体所能掌握的信息并不是翔实的和全面的,其所做出的判断往往并不客观、真实,因此,媒体的过渡炒作往往会给人民法院的独立裁判造成不必要的压力。一旦人民法院所做出判决与社会公众的期待落差较大时,人们何时检讨过媒体的过失呢?最终的结论可能就是“法官裁判不公”,如此恶性循环,人民法院的司法公信力就难以提高。因此,正确处理人民法院与媒体的关系,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司法公信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其提高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的长期努力。我们要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认真查找影响我院司法公信力的因素,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提高我院的司法公信力。

第六篇 提升农产品质量认证水平调研报告2300字

提升农产品质量认证水平调研报告

我县地处湘北边陲,拥有丰富的资源,主要农产品的产地城市化、工业化程度低,城市和工业产生的“三废”污染物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时间短、程度轻,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环境和资源优势。我县的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目前仍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何进一步加强我县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仍然是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一、我县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的发展现状

多年来,我县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开辟思路,积极探索,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位居全省前列。截止20__年11月,我县共认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0个、产地面积7.91万公顷,认证无公害农产品产品22个,其中粮油产品2个,茶叶5个,蔬菜4个,水果5个,畜禽产品5个,其它1个;绿色食品企业5家,产品5个,产量26896吨;有机食品企业8家,均为茶叶企业,产品19个,产量813.5吨。

二、我县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看,我县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呈现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产品质量稳定可靠,产业水平不断提高,品牌效应日益增强,但同时存在的问题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一是认证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市场需求较大的畜禽肉类产品所占比例极小,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二是市场流通体系和优质优价竞争机制发育相对滞后,品牌价值尚未得到充分实现,影响着开发效益;三是认证产品保障体系不完善,个别生产企业仅仅是通过认证了事,求得一个“绿色”或“有机”卖点,认证后的管理、企业自律行为、规范用标等,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社会对认证产品品牌的认知度;四是由于市场准入制度没有实施,很难体现认证产品的优质优价。

三、加强我县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的对策

(一)、围绕中心工作,做到“四个结合”

1、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农产品质量认证是引导和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一项有效措施。要重点结合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优粮工程”建设,积极组织规模开发,抓好大型标准化基地建设,加快产品认证步伐,扩大总量规模。

2、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相结合

农产品质量认证是龙头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的一条重要途径。龙头企业,特别是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代表了农业企业的最高水平,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具有市场竞争优势,代表了安全优质农产品品牌形象。产业化龙头企业与认证农产品品牌有机结合,融为一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能促进我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全面提升。

3、与农民增收相结合

农产品质量认证是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增长点”。要通过宣传和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培育认证农产品消费市场,做好厂商合作、产销衔接,利用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调动农户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积极性,促进农民增收。

4、与农产品出口相结合

农产品质量认证是扩大农产品出口的一个有力手段。要密切跟踪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标准和认证制度,开展国际认证合作,突破贸易技术壁垒,在促进农产品出口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加强组织领导,实施整体推进

加强领导,落实措施是推进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和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重要保障。要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加快地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坚持把维护农民利益放在工作的首位,将其纳入我县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考核机制,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主管领导具体负责,配齐配强专职工作人员,纳入目标考核责任制。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确定发展方向和发展阶段,建立健全长效发展机制。

(三)、制定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投入

制定长期稳定的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开发政策、资金扶持政策等,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股份制联合体和专业协会等,增加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数量,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借鉴江苏、山东、福建、黑龙江等地的先进经验,建立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机制,加大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方面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设立农产品质量认证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标准制定、认证认定、基地建设、市场营销和监督检查、宣传培训等工作,对于获得认证的企业给予资金或其他形式的奖励。

(四)、加大宣传力度,强化业务培训

充分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借助各方面力量开展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宣传活动,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倡导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为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的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在技术培训方面,采取多种形式有计划、有步骤的对从事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的主管部门、生产者、生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质量监督检测人员进行理论知识和生产技能的培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起一支懂生产、善经营、会 管理的专业技术队伍。

(五)、明确工作重点,提高认证水平

目前,农产品质量认证已成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也是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抓手”。要充分发挥农业部门的职能作用,紧紧依托农业系统的资源优势和技术条件,结合我县农业发展的实际,不断地规范、创新和完善我县农产品质量认证管理的运行体制和发展机制,保证认证工作的有效性、公正性和规范性。

(六)、加强后续管理,打击假冒伪劣

加强获证产品的后续监督和管理,做好获证企业和产品质量抽检工作,对抽检不合格的企业和产品,取消其认证标识使用权。配合工商行政管理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加大对认证产品市场的管理力度,严厉打击假冒认证产品的违法行为,保护认证产品生产企业和消费者的权益,维护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市场形象。

第七篇 强化伸缩性经费管理提升使用效率调研报告3100字

伸缩性经费,是指生活费中供应实力不易把握、经费规模不易控制的那部分经费。它的最大特点是弹性大、随机性强、经费总量不固定。通常将探亲路费、随军家属无工作困难补助费、客饭费等列为伸缩性经费。伸缩性经费虽然在生活费中所占比重不是很大,但它直接关系到广大官兵的切身利益,影响到部队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形成。近年来,经过不懈努力,我们虽然在生活费规范化管理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制约生活费管理的一些内在矛盾也基本得到了解决,但由于管理机制和手段相对滞后,伸缩性经费管理的外部环境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随着改革的深入,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矛盾,笔者就目前制约伸缩性经费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如何加强伸缩性经费的管理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伸缩性经费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单位抓管理与零效益之间的矛盾。任何管理活动都是以最小的成本来获取最大的收益为最终目的。目前,军以下部队的生活费管理实行标准领报、实报实销为主,指标管理为辅的管理办法,其中指标管理中的大部分经费,在军以下部队也只是在上级确定的指标范围内实行实报实销,如果有结余,单位也不能留用和支配;如果超指标则不予核销,实际上这是一种限额管理办法。由于伸缩性经费随机性强、标准复杂、情况特殊,且涉及单位和个人的切身利益,管理的难度很大。按照总部的要求,各级财务部门虽然在严格控制供应实力,强化预、决算管理,加强监督考核等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投入了不少精力,但成效并不明显,仍存在享受范围不断扩大,经费规模不断膨胀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管理的成本与收益成反比所致。也就是说,一个单位投入的管理成本越大,管理的效果就会越好;投入的管理成本越小,管理的效果就会越差。单位管理的零效益,挫伤了军以下部队抓规范、促管理的积极性。

(二)个人违规的不正当收益与低风险之间的矛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收益与风险应该是成正比的,即收益越高,风险就越大;收益越低,风险则越小。近年来,我军出台的每项生活福利待遇,都体现了军委和总部对广大官兵的深情厚爱,起到了改善官兵生活、把握军队建设方向的重要作用,但对个人违规行为还缺乏一定的约束力。生活费管理制度是在我军长期发展中逐步形成的,一些规章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管理实际已不相适应。如伸缩性经费管理中,有关人员享受范围在制度上有一定的“弹性”,造成实力界定随意性强、操作难度大,给一些单位和个人提供了钻空子的便利条件,明知个人不符合享受范围,却违规请领、申报,使主管部门审批、核准、发放更难以把握。在通常情况下,只要是一旦个人申报、单位请领,往往一路绿灯放行,即使是核减了,个人利益也受不到任何损失;如果核发了,个人则得到额外收益。由于违规收益人得不到有效责任追究,甚至出现了“白领白不领,领了也白领”的怪圈子。为了获取不正当利益,有的甚至不择手段获取假证明、假凭证、假批件。这些违规行为之所以屡禁不止,归根结底,就是由于责任追究和经济处罚机制不够完善,从而使个人获取的收益与其承担的责任风险极不一致所造成的。

(三)部门享受权利与承担义务之间的矛盾。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享有权利的同时也应履行相应的义务。多年来,我军的财务管理制度已基本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体现了责权利的统一。但由于伸缩性经费与其它标准经费相比有着不同的特点,其管理手段没有充分体现责权利的统一。伸缩性经费管理的关键是供应实力的界定。目前管理程序主要是由军务、干部、军需等职能部门履行审批权限,而后由财务部门据此核准供应。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财务部门与职能部门的分工不同、工作的侧重点不同,工作协调难度很大,管理缺乏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职能部门只注重军事效益和政治效益,而财务部门则更注重保障效益和经济效益。从整体利益上讲,两者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部队建设和提高部队的战斗力。但从局部利益上却很难协调统一。职能部门具有管理供应实力的强大信息资源和界定、审批供应实力的职责权限,但有的职能部门却不愿管、不想管,财务部门又不能越权代替,从而导致供应实力的审批把关不严、实力联审坚持不够,伸缩性经费管理的关键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究其原因,就是部门间缺乏有效协调和制约,使其权利和义务不对称。

二、处理上述矛盾的思路和对策

(一)运用利益驱动原理,以效益促管理。以效益促管理,是调动各级部队生活费管理积极性的重要途径。为此,应明确各级各部门管理的目标,针对伸缩性经费的特点,划分经费类别,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手段,把深化伸缩性经费管理变成各级各部门的自觉行动。如对客饭费、随军家属无工作困难补助费等福利性经费实行指标控制,通过确定科学合理的经费指标,调动各级管理的积极性。对管理好的单位,生活费结余部分应归本单位掌握支配,用来解决部队官兵生活方面的问题,使各级部队尝到管理的“甜头”,得到“实惠”。反之,超指标部分应由单位垫支,加大管理部门的压力和动力。对固定夜餐费、卫生保健津贴、岗位(职务)津贴等岗位性经费,实行按编制人数供应,超编不发,这样既有利于落实编制,又有利于控制不规范调动、杜绝界定供应实力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对探亲路费、遗属生活补助费则应实行工资化发放。以前,探亲路费工资化的最大障碍是探亲经费能否足额保障。随着士官制度改革,义务兵不再享受探亲待遇,而干部、士官目前的工资收入,完全能够承受因探亲路费工资化发放而可能出现的经费保障差额。总之,只有把管理和效益挂钩,才能切实调动各级管理伸缩性经费的积极性,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二)健章立制,加大随意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伸缩性经费的管理是一项基础性、经常性的管理工作,必须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立体化管理才能凑效,而调控、协调和约束各方利益的最有效办法就是依法办事,照章办事。一是完善审批手续。严密伸缩性经费的实力界定、供应发放手续,严格审批程序和权限,防止就高不就低、就宽不就严,发人情钱、发关系钱的行为;二是加大违规处罚力度。对违规申报和请领经费的单位和个人,一旦发现就要坚决扣收和停发,并视情给予批评教育和一定的经济处罚,做到违规必究、执纪必严,维护伸缩性经费的严肃性和合理性。三是完善领导责任追究制。对滥用职权、违规发放的责任人,要视情况给予批评教育、调离工作岗位或者予以纪律处分,从而达到增强自觉守法意识的目的。

(三)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伸缩性经费的管理工作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仅靠财务部门单打独斗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与司政后防有关职能部门密切协调、齐抓共管,才能形成合力。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要通过宣传教育,把思想统一到军委“保生活”的指示精神上来,让每个官兵都知标准、懂规定,提高广大官兵抓落实的自觉性;二是完善责任制。财务部门对伸缩性经费的管理负主要责任,军务、干部等职能部门对实力的管理负直接责任。如人员实力变化,职务军衔晋升,各种专业补助、补贴的统计,必须有军务、干部等部门的密切配合才行。但由于目前的法规制约能力不够,各唱各的调,难以形成合力,只有明确责任,分工负责,才能变财务部门一家管理为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三是加强民主监督。充分发挥广大官兵民主监督的权利,对随军家属生活困难补助等敏感经费进行张榜公布,增加发放的透明度,鼓励广大官兵对违规行为进行举报监督;四是建立分级检查制度。由于同级职能部门相互协调监督的力度较弱,只有建立分级检查制度,实行归口负责,一级抓一级,上一级主管单位通过实力界定、管理考评等方面的考核,与职能部门的政绩挂钩,才能调动各级管理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为部队建设和提高部队战斗力发挥保障作用。

第八篇 关于提升基层医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质效的思考调研报告1200字

摘要本文从继续教育要创新理念,增强继续教育的科学性;要完善机制,强化参训人员的主动性;要优化模式,增强继续教育的实效性;要规范管理,提高继续教育的严肃性,从四个方面阐述如何提升基层医务人员继续教育质效。

关键词基层;继续教育;思考

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基层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也需科学发展。主要表现为思想认识需进一步提高,教学内容需进一步更新,教学方式需进一步改进,培训质量评价体系需进一步完善,医务人员的培训保障机制需进一步加强。

1、要创新理念,增强继续教育的科学性。

1.1以人为本理念继续教育要坚持从全院和战略的高度,结合基层工作的实际和现实需求把提高医务人员的能力素质和实现全科发展作为继续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2科学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医院发展建设的实际,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着力提高医务人员的知识理论运用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1.3适度超前理念坚持立足现实,着眼未来,认真分析继续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注重增强继续教育工作的预见性和前瞻性。

2、要完善机制,强化参训人员的主动性。

2.1完善竞争激励机制在资金、学习时间、奖励措施等方面着手,不断激励医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2.2完善训用结合机制落实不参加继续教育完成规定的学分不得评定、晋升相应的职称,形成培训—考核—使用的正确导向,使参训人员真正学有所用和学有所盼。

2.3完善质效评估机制把继续教育的评学贯穿于继续教育的始终,对每位医务人员的学习态度、理论成绩和实际操作等进行综合评定,确保学有所获。

3、要优化模式,增强继续教育的实效性。

3.1选准教学内容注意从医务人员的实际出发,灵活设置教育内容,让每位医务人员能不断充实自己,学习急需知识,增强吸引力。

3.2选优教学方式探求能充分激发教学双方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方式,寓教于乐,增强教育的效果,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

3.3选好渠道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同时加大必须的经费投入和物资投入,改善教学环境和条件,采用电化教学、远程教育、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手段激发学习动力,增强教学效益。

3.4选强师资采取到三甲以上大医院及医科大学教学医院进修提高业务水平。建立兼职教师师资库,聘请一批理论功底深、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进来讲课。

4、要规范管理,提高继续教育的严肃性

4.1建立培训档案为每一位医务人员建立培训档案,如实记录培训情况,切实强化培训纪律。定期检查学习笔记及出勤情况,并记入档案作为评定职称的依据。

4.2推行积分管理对医务人员的学习科目、达标要求和时间规定进行细化。要求每位医务人员按职称相应完成一定的年学分,不达标年底不能评为优秀。

4.3强化自主管理要求全体医务人员加强岗位自学及科研工作,按相应职称要求完成一定数量的论文。

以考促学每年根据大纲要求及时组织考试包括理论考试与实际操作,不符合要求一定要进行补考。

第九篇 关于提升学校科研水平专题调研报告4300字

以管理创新推动我校科研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__同志关于提升学校科研水平专题调研报告

根据学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精神和《__大学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要求,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调研阶段工作要求。对25个教学单位、4个科研院所就学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中提出的6个问题开展了调研活动。在本次调研中,紧紧围绕“突出办学特色,提升发展质量,办人民满意的__”实践载体,通过听取各教学单位和科研院所对学校科研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结合近三年(20__—20__)科研工作现状,剖析了科研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影响科学发展因素,提炼了近来科研工作经验,探讨了科研工作未来发展思路和创新措施。通过此次调研,理清了思路、提出了问题,谋划了未来,为促进科研工作科学发展打下了基础。下面,现将此次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一、近三年我校科研取得的成绩

近三年来,我校坚持“以人为本、助人成功”的办学理念,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支撑,在项目的争资立项、成果转化、整章建制、规范学术活动、加强合作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使我校科研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项目的申报和立项数量稳步增长

三年来,我校共获得各类项目立项311项,其中纵向科研项目233项(含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5项,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国家民委项目29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5项,中央其他部委24项,省级项目33项,厅级项目50项),横向项目48项。这比以往都有较大的增长。

(二)科研经费有了一定的突破

三年来,我校共获得各类项目经费1498.066万元,其中纵向项目经费1031.8万元,横向项目经费466.666万元。同时,学校经费投入不断加大,特别是学校对项目1:1配套,更是省内其他高校所少见。

(三)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年来,我校共发表科研论文3060篇,其中csscii和cscda共计权威期刊论文33;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著作(含教材)322部,其中专著133部,编著94部,教材90部;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190项;其中学校编辑出版的《法藏敦煌藏文文献》和《英藏敦煌藏文文献》出版计划,实现了我国珍贵历史文献的回归与面世,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被誉为敦煌学与藏学研究的又一个里程碑。

(四)科研平台建设初具规模

三年来,我校形成了由非实体研究机构、独立研究机构和研究基地组成的科研平台体系。截止目前,有1个国家民委、教育部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中央统战部研究基地,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独立建制的研究机构,1个省级工程中心,11个院所合一的研究机构。

(五)科研管理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一是在科研管理建设等方面,20__年共出台各类科研管理文件14项,使科研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二是自主研发科研管理三级系统,使我校在科研管理迈向科技化更进了一步。这套科研管理三级系统在省内院校处在前例。

(六)产学研一体化有了进一步的推进

学校每两年召开校地校企工作会议,并已形成一项制度。在科研转化上,开发的动物血清、氧化淀粉系列产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我校建筑节能建材方面专利技术达到国际领先,市场前景广阔。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次调研各教学单位针对科研工作提出了许多问题,同时我们与其他兄弟院校对照,归纳如下:

1、一是领军人物和科技创新拔尖人才还不多,缺乏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学术团队整体实力不强;

2、缺乏有稳定的研究方向,科研人员各自为阵,成果关联性较差,特别是对服务民族地区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3、科研方法、科研项目申报等方面的培训做得不够,部分教师对科研工作存在畏难心理;

4、对科研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相当部分教职员工对学校科研的形势及重要性缺乏清晰的认识,有的甚至将教学与科研对立起来;

5、国家级科研项目少,特别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少;

6、项目中后期管理滞后,项目结项率低;

7、科研质量还不高,权威期刊论文少,权威期刊论文在整个学术论文中所占比例偏低;

8、成果获奖少,特别是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少;

9、科技成果转化水平率偏低,科技创新尤其是应用科技研发服务与重大需求对接不够,产学研紧密结合不够;

10、科研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横向经费管理过严、过细不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科研机构、科研团队缺乏有效管理。

二、解决问题的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推动科研管理创新,以科研管理创新促进科研工作又好又快的发展思路:

(一)坚持以人为本,抓好人才队伍建设

1、着力加强科研队伍建设

一是要树立“用好现有人才,稳住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凝聚社会各届人才”为原则,激发广大师生员工的科研工作的热情、想象力、创造力。

二是着力加强科研团队、学术带头人、科技创新拔尖人才队伍建设。要出台科研团队管理办法,从制度上给予保障。

三是高度重视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队伍建设,继续扶持我校中青年教师的科研项目,大力培养科技创新新生力量。

2、着力营造科技创新的文化环境

一是加强以“以人为本、需求导向,博采众长、合作竞争,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注重积累、勇于跨越,求是求新、力戒浮躁”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对于现行的科研评价体系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

二是切实加强科研道德建设。要严格贯彻《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精神。要大力弘扬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遵守行为准则,恪守科研道德。坚决反对和纠正弄虚作假、剽窃侵权、学术霸权、功利浮躁等学术不正之风。

3.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校科技管理队伍

要切实加强学校科技管理人员的培训,使科技管

理人员熟悉教育、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等方面知识;努力培养科技管理人员把握全局、开拓创新精神的力;要提高科技管理人员热心服务的水平。

(二)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抓好体制机制创新

1、加快推进科研分级管理体制,激发基层学术单位的活力

要明确学校与二级单位在科研管理上的权责划分。科研处要侧重于全局性的科研管理制度建设与科研发展规划制定及对二级学院的科研工作的业务指导、督促与考核工作。具体事务性工作应由二级学院承担。对此,通过一定的措施,激发基层学术单位的活力,

2、强化科研项目的申报和立项

一是进一步加强科研项目的申报和争取力度。要争取多渠道、采取多措施以提高科研项目申报的成功率;要在申报领域有所突破;要在经费有所突破;力争今年经费达到800万元。

二是大力加强重大科研项目的竞争前培育,提高争取和承接国家及地方重大科研项目的竞争力。紧密围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863”计划及我省重大基础研究和前瞻性研究目标,积极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预研项目。要做好目前我校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前期工作。

三是加强对科研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教职员工对科研的重要性和地位的认识。今年准备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对项目申报有关问题进行辅导。同时加大对科研干事和主管科研的领导进行培训力度。同时,在20__年1月召开科研表彰总结大会,并对申报有关的国家级课题进行动员、部署,下达申报任务。

3、加大对项目的中期检查和结项、鉴定的力度

要进一步提高我校在研科研项目的结项率。去年我校的结项率为63.7%,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下一年度项目申报和立项。对此,要通过加强管理、狠抓落实,提高项目的结项率。要进一步完善科研项目的经费管理办法,要从经费上强化项目的中后期管理。

4、积极申请和争取组织好学校科研成果奖励

针对成果获奖少,应加强外联工作,保持与相关部门和单位的信息畅通;力争在申请和争取组织好学校科研成果奖励方面有突破。要通过一定激励措施调动教师申报成果的积极性。

5、加强科研工作平台建设

一是加强学校研究机构建设,要根据科研及学科建设需要,多设立一些非实体研究机构。如尽快制定制定科研机构管理办法。

二是切实加强重点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建设。第一,进一步做好委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和学校现有4个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的管理与服务工作;第二,积极组织建设校级重点实验室和做好省级重点实验室的申报工作;第三,配合省委统战部,做好民族宗教研究基地的日常工作,为我校的学科建设提供支持;第四,做好甘肃省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__大学藏药研发中心和兰州高新区__大学生物医药技术公共实验平台的管理与服务工作;第五,重点要做好兰州粘合剂工程中心申报等前期准备工作。

三是挂靠我校的各学会、研究会等,要策划组织好科研活动,发挥学会、研究会等的优势,在学校科研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6、加强校地校企合作、进一步推动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工作

一是促进学校积极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今年9月份要召开我校校地校企合作会议,进一步推动我校校地校企合作。同时,要建立与市、县政府、行业、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全面的科技合作的长效机制。

二是促进专家教授积极与企业家合作,主动融入以企业为主体、以应用研发为重点的技术创新活动。

三是做好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和产业园区建设。要鼓励与地方和企业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和各类特色产业园区,合作承担完成科技研发、技术改造、消化吸收引进技术项目,形成“产研分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今年要做好__大学节能建材示范园工作。

7、完善科研管理制度

一是通过制定《__大学科研机构管理办法》、《__大学科研团队管理办法》《__大学国际合作项目管理办法》等三项制度,进一步创新我校科研机构平台建设、学科团队建设、国际合作项目管理。

二是要通过完善《__大学科研项目学校配套经费管理办法》《__大学中青年科研基金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__大学学术研究成果出版基金管理办法》等制度,进一步促进经费、校级中青年项目、学术资著等工作科学管理,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人员做科研的积极性。

(三)坚持统筹兼顾,抓好工作的系统性和实效性

1、抓好教学与科研的统筹

第一,将科研成果向课堂、向教学内容、向实验手段转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二,实施研究生参与或承担科研项目的制度;第三,努力促进本科生教学参与科技研发或成果转化工作。

2、抓好传统优势学科与其他应用学科的统筹

在优势学科做大做强的基础上,积极扶持其他应用学科研究,注重应用技术创新。特别是要做好优势学科和其他应用学科结合,要在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上发挥优势。

3、抓好数量与质量的统筹

要力争产出更多的高质量学术论文和高水平科技成果。要在文章的发表的级别与成果获奖方面要有所突破。

4、抓好校内与校外的统筹

第一在注重提高自我科研实力的同时,加强与发达地区学校的合作交流,争取更多同行的支持;第二,巩固与国外学校的合作关系,利用国外优质办学资源提升办学实力;第三,推进学院与学院之间、我校教授与国内外其他学校教授之间的学术交流,以及人才培养、项目申报等方面的合作。

第十篇 提升人大监督质量调研报告1650字

基层基础工作是做好人大监督工作的根基,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只有紧紧围绕党委的工作意图,把群众利益作为第一目标,以抓重点、难点、热点为中心,打破“壅蔽”,善于发现新问题,解决新矛盾,提高新思路,实施新措施,才能有的“放矢”,扎扎实实做好监督工作。基于这种认识,我们把调研作为一项履行职责的重要手段,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不断提高调研质量,为创造性地开展监督工作提供了切实保障。

一是充分发挥人大调研优势。人大的性质、地位、职能都十分有利于开展重点、难点事项的调查研究工作,这种优势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人大调查研究权威性强,能够比较客观公正地反映问题、提出建议。二是人大与人民群众联系密切,反映民意的渠道多、方式多。人大是代表机关、民意机关,与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有着天然的联系,体察民情的触角更灵敏,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更乐于向人大反映情况和问题。可以使调查研究更全面、更深入、更实在。三是能够实行上下级人大联动,便于监督落实。根据调查题目和范围,上下级人大可以联合开展调查研究,这样既有利于展开调查,深入了解实情,也有利于营造解决问题的声势,开展监督落实工作。

二是认真做好调研准备。这主要包括选题、人员组织及培训、制订方案、收集相关信息资料工作,其中的关键是要抓好组织调研队伍和制订调研方案两件事。第一,调查组成员一定要精干。调查组人员一般应由分管这方面工作的领导、相关部门人员组成,根据需要可以吸纳人大代表和专业人员参加。同时,要正视人大开展调查研究的不利因素,如相关专门委员会及工作机构人员少、调查研究组织机构不健全、一些承担具体调查任务人员不熟悉相关工作等问题。为避免调研人员仓促上阵,应当围绕调研题目做好相关政策法律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准备。第二,制订调查研究方案要全面细致可行。一是找准调查研究题目的切入点和立足点,切忌贪大求全。牢牢把握“一具体就深入”的方法,仅就一个特定问题或是一定范围的几项问题展开调研,调查研究方案要突出重点,抓住要害;调查提纲和调查表格的拟制要尽量细致、周到,以便统一统计依据和统计数字,减少无谓的调查反复,做无用功。二是调查研究的步骤、时间安排要切实可行。调查研究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应根据调查目的、调查难易程度安排好步骤和时间。

三是把握好两个环节。调查是研究的基础,研究是调查的延续和升华。“调查”是广泛收集信息的过程,决定着研究的价值取向、可靠程度。要把握调查的主动性,既要听取相关行政部门、司法部门的工作汇报,更要眼睛向下,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中听真话、摸实情、掌握充分、确凿的第一手材料。调查环节要切忌三种情况:一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二是背离重点,全部拿来;三是把调查当巡视,指手划脚。“研究”是对调查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总结提炼,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过程。三分调查七分研究。调查人员要真正坐下来反复分析研究,集思广益,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真知灼见。

四是做好调研成果转化。人大调查研究成果主要有四种转化途径:一是为同级党委、政府决策或改进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这就要求开展的调查研究必须围绕本地中心和重点工作来进行,在形成报告后,及时向同级党委、政府行文。对因此列入党委、政府工作的,人大还应列入党委、政府工作的,人大还应列入监督议题,以推进工作的开展。二是为人大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监督工作提供事实和依据。三是为人大代表提出议案和建议提供翔实的材料。这类调研应当吸收有意愿的人大代表参加,并协助人大代表整理好议案或建议的草稿。四是为人大自身建设提供支持。主要是把调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改进机关工作、形成重要制度的基本依据。调查研究的目的在于运用。只有把调查研究成果运用到实践中,解决经济社会以及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才能取信于民,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人大的调查研究才会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第十一篇 全面提升党员队伍建设水平的调研工作报告3150字

党员是党组织的基体和细胞,__市文化广电体育局党委充分重视党员队伍建设对党组织建设的重要作用,今年以来,该局党委通过走访党员、开展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对党员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对近年来该局党委党员队伍建设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归纳和思考,提出了下一步工作对策及建议。

一、基本情况

__市文化广电体育局局现有8个基层党支部和2个老干部党支部,共131名党员。其中,女党员29名,占党员总数的22.13%;离退休党员42名,占党员总数的32.06%;35岁以下16名,占12.21%;大专以上69名,占52.67%;中专(高中)及以下62名,占47.32%。

二、当前党员队伍建设遇到的新问题

(一)对党建重要性认识不够。

虽然近年来党的建设已得到明显的加强,但仍然不能排除从党员领导干部到一般党员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党员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高。一些基层党组织虽然开展了一些活动,做了一些工作,但仍存在着思路不宽、办法不多、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缺乏针对性,搞形式走过场的情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有些基层党组织片面强调业务工作,疏于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存在着一忙就忘,一挤就让,被动适从,随意性较大的现象。

(二)党员思想状况出现“四个”倾向。一是党员理想信念弱化。有些党员个人主义严重,对个人有利的事抢着干,对有困难的事等等看;有的党员责任感明显消退,对身边发工作处事往往随大流,追求没目标,努力没方向。 二是党员服务意识淡化。缺乏为群众服务的意识,有的党员对群众的事情漠不关心,有的丢弃了艰苦奋斗的作风,工作浮在表面。 三是党员纪律观念退化。有的党员组织纪律观念淡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有的有的党员只要权利,不要义务,不做党组织分配交给的任务,不参加组织生活,造成不良影响。 三是党员进取精神软化。集中表现为有的党员思路不开阔,工作按部就班;有的党员创业精神不足,工作萎靡不振;有的党员观念陈旧落后,怕负责任,怕担风险,缺乏敢闯、敢冒、敢试的勇气和魄力。

(三)党员管理监督不严。一是从严管理力度还不够。有的党组织怕麻烦、怕得罪人,常常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能按标准处臵不合格党员,党员出口不畅。二是党组织自身建设仍不到位。有的党支部活动不正常,制度不健全,缺乏活力和向心力。有的党支部就活动抓活动,对党员的实际生活困难解决、关心不够,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党员的积极性。

三、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相关对策对策

(一) 提高思想认识,不断加强党员监督管理。

1、将领导重视与推进监督管理相结合。

该局领导班子成员应充分认识到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研究创新党员管理的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对自身的管理,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加大对党员人才队伍建设的倾斜力度,提供资金、人员保障。

2、将党员监督与加强思想认识相结合。

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对党负责、对国家负责的积极性,端正态度,提高认识,勇于监督,敢于监督,让领导干部的言行举止始终处于人民群众雪亮眼睛的监督之下。同时,定期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贯彻相关纪律法规,引导干部提高自身觉悟,规范行为标准,时时处处高标准严要求。

3、将制度执行和丰富管理手段相结合。

一方面健全制度,规范管理。按照实际、实用、实效原则,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走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模式。另一方面丰富手段,提高效率采用结对的方式,为新党员请“老师”,老党员通过为新党员讲党史、讲《党章》、讲政策等方式,更快、更好的提高新党员的理论知识和综合素质。

(二)突出党员学习教育,不断提高党员综合素质。

1、全员学习,营造尚学氛围。在积极贯彻落实“三会一课”学习制度和开展党委中心组学习的基础上,创建“联学、讲学、研学”的“三学”学习型领导班子学习品牌,“联学”即党委领导班子走出本局,与其他各单位及兄弟县市文化系统领导一起交流沟通,学习新经验,交流新方法;“讲学”即在每月开展的领导班子交流会中,指定一名领导成员,介绍最近学习的书籍或上级文件精神;“研学”即在党委领导班子中大力开展“大调研”活动,鼓励领导班子成员能够“沉下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一线搞调研。

2、搭建平台,创新学习方法平。一方面,采用“请进来”的方式,邀请省文联、常州大学、常州文化行政综合执法支队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为全局党员干部授课指导。另一方面,倡导工作人员“走出去”,鼓励图书馆、纪念馆多举办系列讲座,鼓励执法大队主动为经营业主开展法律知识培训,鼓励锡剧团、文化馆深入社区指导文娱节目排演。同时,还以“党员讲坛”为载体,建立“专人授课、互动交流、考学结合”“三位一体”的学习模式,激发党员参与学习的热情,增强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

3、多管齐下,建立长效机制。该局党委制定相关学习制度规范,完善相应保障机制;其次,在开展“组织自主申报,党员公开承诺”的创先争优活动中设立“学习先锋”,从而建立以先进促后进,让能手带一般的激励机制;最后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与评先树优、工作考核挂钩,将学习制度落实、学习体会、学习效果作为年度考核、评先晋优的重要依据。

(三)增强党员思想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1、丰富措施,加强党员宗旨任意识。一是通过制作党员联系卡公开党员联系方式,为群众、困难党员、退休党员与在职党员之间搭建“零距离”交流平台,让党员“浮出水面”参与组织管理与服务;二是定期开展新老党员茶话会,会上老党员通过向新党员讲述自己亲身经历或感人事迹,教导新党员要时刻树立廉洁奉公,服务群众,为党组织奉献青春的意识;三是局党委严格发展新党员条件和考核标准,并组织预备党员参与部分组织活动,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和荣誉感,为以后更好的参与组织生活,更好的为组织贡献力量打好结实的基础。

2、创新模式,增强党员学习意识。以“党员讲坛”为载体,建立“专人授课、互动交流、考学结合”“三位一体”的学习模式,激发党员参与学习的热情。“专人授课”即每周举行的党员讲坛确定一名党员精心备课,开坛授课,课题由该党员自行确定、自主撰稿、自制ppt课件。“互动交流”即改变以往“满堂灌”的形式,增设现场问答、当堂点评的环节,增强学习实效。“考学结合”即每月组织一次集中考试,检验授课学习效果,考试成绩计入年终考核指标,增强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

3、营造氛围,增强党员先进意识。广泛开展“我身边的好党员”等主题演讲比赛,动员系统成员发现身边的先进事迹,感人故事,加强全局赶做先进的良好氛围,并以党建带动群建,通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全系统成员为我市文化系统的发展做贡献;其次,全局积极开展学习典型、先进活动,要求各党员对照榜样找缺点,找差距,深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并结合实际寻找提升完善的方式与方法;最后,通过设立“党员示范岗”、“先进党员”、“先进党支部”等荣誉,加大对优秀党员及党支部的表彰奖励,激发全系统争先创优的积极性。

4、丰富载体,增强党员干部奉献意识。一是广泛开展党员承诺践诺活动,要求系统各党员根据自身工作性质和特长进行承诺,并将承诺内容公示,每半年一次评诺活动,年底一次服务考核;二是为加强窗口单位的管理,提高窗口单位的服务水平,组织开展“窗口单位大家评”活动,通过对群众满意度进行调查,设置意见箱等形式,鼓励群众对各窗口单位工作人员表现情况作出评价,对发现的问题提出质疑;第三,组织开展“每周党员接待日”活动,每周周末抽调各支部党员值班,接待到访的群众,为他们解决难题,解答疑惑,解开心结。

第十二篇 素质提升工程调研报告3900字

如果说20世纪是她世纪的话,那么,在21世纪的职场上,女性作为一支新生力量日益崛起,接受知识经济对其思想,文化和技能所带来的挑战和契机,不仅撑起了半边天,而且有超越男性的趋势。对于电力企业而言,行业性质决定了女职工不可能在这样的群体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但她们绝对是一抹靓丽的风景线,在电力行业不乏有不怕困难,勇挑重担的女职工,令许多男同胞刮目相看。当然,要使女职工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有所作为,加强其自身素质建设是重中之重。本文结合电力企业女职工工作实践,从女职工素质工程建设的必要性,推进过程中的难点和具体对策等方面简要进行论述。

一、所在电力企业女职工素质现状

90年代初,公司建成以后,面向本地大批招工,大多数女职工的文化程度只处于初,高中水平,经过电力学院的短期培训后上岗就业。现在,公司在岗女职工共93人,女工人数占总人数的30%左右。其中大学本科学历有7人,大专学历25人,高中学历21人,初中学历21人,中专学历9人,职业中专和职业高中分别为9人和1人。有一部分女职工近几年通过业余学习,拿到了大专文凭,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相当一部分女职工在思想观念,文化水平,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方面还是安于现状,不进则退。

二、实施女职工素质提升工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工业化和高科技使男人的体力优势渐渐趋弱,智慧与才华已成为职业生涯的决定因素,我们充分认识到女性要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半边天作用,必须提高自身素质。

(一)实施女职工素质提升工程是实现公司发展的需要

女职工总体人数=30%,这个等式让我们看到,广大女职工是构建和谐企业的一支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建厂初期,企业的工作技术含量不是很高,设备较落后,对职工的文化素质要求也相应不是很高,但是随着电力行业的体制改革,工业化技术革新和外部热用户的增加,近两年公司已全面进入了技术改造和扩建的关键时期,很多生产现场的设备都采用了自动化控制,也逐步引进进口产品,脱硫除尘设施也已经建成,对女职工,特别是生产一线的女职工的技术能力,外语水平,创新精神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她们唯有不断充电,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才能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

(二)实施女职工素质提升工程是女职工自我发展的需要女性要在企业中岗位成才,不被淘汰,必须找准时代方向,社会需求和个人优势的汇合点,才能在竞争中发展自我,实现个人价值。通过素质提升,激励女职工认清形势,不断进取,超越自我,使女职工树立人人都能成才和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素质提升,不断增强女职工的竞争能力和自我潜力,为女职工获得平等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通过素质提升,使女职工得到家庭,企业,社会的尊重和认可,为家庭的和谐,企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作出积极贡献。女职工走要学习,求发展的道路,是符合女职工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的。

三、推进女职工素质提升工程的实践

近年来,公司女工委员会发挥自身优势,为广大女职工在提升素质方面创造机会,搭建多方面的学习和展示的平台。在工作中力求实现三大突破,一是体现new,二是克服difficulty,三是立足great,不断赋予工作和活动以新的内容和形式,创意新颖,花样叠出;不断精益求精,遇到任何困难都坚持到底,乘风破浪;不断创造新的成绩,任何活动都组织周密,力求效果。通过学习和锻练,使广大女职工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文明素质等方面有一个很大的提升,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搭建平台,写出培训新篇章

女工委员会根据不同的岗位特点,举办了一系列提升女职工素质的教育培训和竞赛活动,全面为女职工的岗位成才创造环境。不仅通过理论学习,比如邀请老师讲课,座谈会,读书看报等手段,及利用宣传栏,局域网,黑板报,海报等形式广泛宣传和学习,让女职工开阔眼界,增加知识;还通过岗位能手,技术比武,劳动竞赛,青年文明岗,合理化建议等实践活动,不断鼓励女职工学习和钻研技术业务,在企业改革与发展中展示才华和智慧,从而增强她们为企业的明天奋力拼搏,岗位成才,建功立业的决心。到目前为止,已有42人及12人分别达到中级,高级职称,并且通过公平公正的内部岗位竞聘形式,让更多的优秀女职工脱颖而出。

(二)创新载体,寓教于乐显特色

为丰富女职工的业余生活,塑造身形,练就气质,女工委员会举办了女子瑜珈培训班。大家利用每周两次的下班后一小时业余时间,认真听取老师讲解,刻苦排练,在忙碌而纷繁的.工作之余,瑜珈让女工们挥洒汗水,沉淀心情,陶冶情操。

绣出你的风采——女工委员会组织开展的十字绣活动深受女职工的欢迎,一幅幅十字绣充分展示了公司女工的聪明才智,也让我们看到了八小时以外女工们心灵手巧的另一面。

你一拍,我一拍,我们都来打一拍——公司乒乓球比赛中,女职工们巾帼不让须眉,赛出了水平,拼出了水准,比赛现场异常活跃,女职工们展现出的顽强拼搏的精神把比赛推向高潮……乐理知识,桥牌知识培训班,到处都有女职工的身影,女工委员会充分利用文化,体育等阵地,想出新点子,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开展有针对性的特色活动,充分展示公司女职工的才艺。

(三)找准结合,真情实意办好事

女工委员会将素质提升与维护女职工权益相结合,大力宣传《妇女权益保障法》,把女职工的专项权益保护内容写入了《公司集体合同》中,在女职工关心的平等就业,同工同酬,特殊劳动保护,生育待遇等问题上给予关注和保护;还积极为女工办实事,办好事,定期为她们发放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每年组织女职工的健康普查,并为女职工购买了女性安康保险,建立女工健康档案,做女职工的贴心人;时常关心女职工的生活,建立帮助困难女职工的长效机制,节假日上门慰问,做好她们的坚强的后盾,让她们无后顾之忧。

四、深化女职工素质提升工程的难点

由于在90年代建厂初期,公司大批招工,这时,大多数女职工的文化程度只处于初,高中水平,有一些虽然进行了电厂培训,熟悉工艺流程和电力设备,但还是存在文化程度低,加之当时电力企业工作技术含量不高,在文化素质的要求上压力不是很突出。90年代后期,电力企业进行全面改革,自动化逐步取代机械表盘,技术的含量提高了,社会的要求也提高了,原有的女职工素质现状与企业发展要求差距也越来越大,认识出现了偏差,使得女职工在素质培训上出现了大而有力的绊脚石。不少女职工缺乏学习积极性,缺乏竞争意识,缺乏自信心理。有的认为自己现有的工作技能已经足够能应对目前的工作,不必要重新走上学习的道路;有的认为自己的年龄大了,记忆力下降,上班,家务,孩子样样要操心,哪有心思坐下来苦读圣贤书;有的认为电力企业职工工作比较稳定,缺乏危机感;也有的认为电力企业还是以男性居多,女同志体力不如男,只能做些轻闲的工作,因此要想工作再上一个层次也不大可能,导致畏难,消沉等情绪产生,从而缺乏自信心。由于受生理特点和历史遗留的封建保守意识的影响,这些思想,限制了女职工的自主性,创造性和自身潜力的充分发挥,造成女职工不愿,不想参加技能培训,学习热情降低了,从而无法提高其各方面的素质。因此,电力企业的女职工要在企业的发展中有所作为,最根本的还是要纠正错误思想,认识到提高素质对自身的重要性。在此情况下,女工委员会必须审时度势,调动女职工学习的积极性,克服难点,推进工作的顺利发展。

五、加强女职工素质提升工程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实施女职工素质提升工程也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细水长流。公司对女职工素质提高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但是还存在稍许不足:一是少数领导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还不足;二是部分女职工自我提升的热情,活力还不高等。女工委员会将在下一阶段进一步扩大宣传,健全机制,创造特色,把这项工程坚持不懈地开展下去,确保女职工素质提升工程取得明显成效。

(一)加强宣传重拳出击

大力宣传,做到发动好,组织好,开展好。一方面,在丰富活动内容上下功夫,调动女职工参与的积极性;在人力财力物力上给予大力支持,提供保证,扎扎实实推进活动的有效开展。另一方面,培育典型,树立榜样。介绍新时代涌现出来的女性先进人物和业务骨干,比如人民的好卫士任长霞等,广泛宣传,引导女职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激发女职工的学习热情,建立一支朝气蓬勃的女职工团体。

(二)完善机制强化管理

女职工素质提升工程要走出走走停停的模式,才能确保实效和持之以恒,这其中的关键是要逐步形成科学规范的运作机制。

一是建立激励考核机制。开展女职工素质提升工程,要对在活动中涌现出来的技术等级和文化程度有提高的女职工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对于成绩突出者,选树典型并进行表彰,以点带面,发挥示范作用,激发女职工学技术,学业务,学文化的积极性。

二是建立因人施教的培训方法。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面的女职工开展适合她们需求的技术技能培训,有的放矢,帮助她们制定和实现个性化成才目标,使她们在本职工作岗位上获得素质提升的动力,为企业的改革发展发挥女职工半边天作用。

(三)夯实基础创造特色

女工委员会要夯实基础,注重岗位培训等传统项目,比如技术比武,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等;并且要积极开动脑筋,推陈出新,精心设计各种富有时代感和女职工特色的活动载体,使广大女职工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力,争创一流,多做贡献;还要多与姐妹单位交流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少走弯路,开阔思路。

有素质才有未来,有进步才能发展,把女职工的职业道德教育,业务知识培训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努力倡导快乐工作,优质工作,从而激励了女职工的工作责任感和成就感,使女职工在工作中求进步,创佳绩,讲奉献,较好地发挥了女职工在电力企业两个文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作用。提高女工素质工作,使女工委员会同时也找到了开展女工工作的最佳结合点。

《提升调研报告质量的体会十二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稿件

分类查询入口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