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大全 > 教学报告 > 教育报告
栏目

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六篇

发布时间:2024-12-03 热度:64

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怎么写

一、引言 市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是衡量一个地区人才储备和经济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技术的涌现,职业教育的角色日益凸显。本报告旨在深入探讨我市职业教育的现状、挑战与机遇,为相关决策者提供参考。

二、我市职业教育的基本情况

1. 学校规模与专业设置:我市目前有多个职业学校,提供多种专业课程,包括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服务业等热门领域。

2. 教师队伍与教学质量:教师队伍稳定,但部分教师的专业技能更新速度有待提升,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

3. 学生就业与升学情况:大部分毕业生能够顺利就业,但升入高等教育的比例相对较低,反映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问题。

三、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1. 投入不足与设施老化:职业教育的硬件设施和资金投入相比普通教育仍有差距,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吸引力。

2. 社会认知与就业歧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部分企业存在学历歧视,限制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

3. 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部分职业教育课程未能及时跟踪行业需求,导致学生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四、政策与措施

1. 提高投入,改善设施:政府应增加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支持,更新教学设备,优化学习环境。

2. 强化校企合作:鼓励学校与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定期更新课程内容,确保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3. 提升社会认知:通过媒体宣传和政策引导,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刻板印象,提高其社会地位。

五、发展趋势与展望 随着新经济的崛起,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将更加旺盛。我市职业教育应把握机遇,改革教学模式,加强与产业界的融合,培养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六、建议与对策

1. 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行业需求定期调整课程设置,确保教育内容的时效性。

2. 提升师资力量:加强教师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教学质量。

3. 拓宽升学通道:建立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桥梁,鼓励优秀学生继续深造。

开头结尾怎么写

开头:

近年来,我市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和技术进步,职业教育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报告旨在全面分析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揭示其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推动我市职业教育的持续改进和创新。

结尾:

总的来看,我市职业教育虽面临一些困难,但潜力巨大。通过深化改革,强化与产业的互动,提升社会认同度,我们有信心在未来培育出更多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技术人才,为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让我们共同关注并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构建更加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贡献力量。

第一篇 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3600字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年初工作安排,10月上、中旬,我们在市人大常委会徐光华副主任带领下,对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开展调研,先后听取了市教体局、人力资源社保局、市总工会关于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介绍,实地踏看了市职业中专,走访了两家企业,并赴曹娥街道召开了有重点企业人力资源部门领导参加的座谈会,广泛深入地了解了全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评价

1.职业教育发展有政策、有保障。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及时出台《关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等三个政策意见,明确发展目标、提出保障措施、调整专业结构、实行新兴专业免学费政策,大力保障职业教育发展。制订实施《__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落实专项发展资金,促进职教培养和企业需求对接。市财政还每年专项投入500-600万元,实行免费和补贴相结合的农民培训政策,切实提高农民专业技能,促进农民就业。

2.职业教育发展有规模、有后劲。自__年,我市启动网点调整以来,经过十几年的投入发展,现有2所公办职业学校,1所部门办学职校(市总工会办),在校学生近万人,另有民办职业培训机构7家。其中2所公办职校已发展成为学生数均超4000人,占地均超200亩,实训场所总面积达26300平方米的国家级重点职校。同时,下阶段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还将继续推进两校建设发展,将切实加强校舍、实训基地建设,启动校区二期工程和校舍扩建整修等工程;将控制普高招生人数,推进普职融合,确保职校规模,大力支持国家级、省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创建。这为我市职业教育发展增添了充足的后劲。

3.职业教育发展有特色、有成效。近年来,围绕“让更多职校毕业生‘体面就业’”的目标,全市职校切实强化职教服务功能,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结合上虞实际,围绕企业需求、社会所需,推进专业化、一体化、社会化办学,推动职业教育更好地为上虞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目前,拥有省级示范专业8个,__市高标准示范专业13个,企业冠名班近50个。毕业学生深受各行各业欢迎,专业对口率超95%,就业率近100%,一些紧缺技能型人才供不应求。同时,大力实施社会培训,加快农民培训转移,推进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其中全市职校每年就培训企业职工18000名左右。仅__年,全市就开展各级各类农民培训班214期,培训农民12875人。为上虞的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技能人才,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困难问题

1.认识还不适应形势。当前影响职业教育发展首要的是认识滞后、观念陈旧。近年来,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发展职业教育日益重视,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但受片面的人才观、择业观影响,很多人对职业教育仍存有偏见。从学生家长来看,“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认为孩子上职校低人一等,读书就是为了上大学,上大学就是为了“跳农门”、“当白领”,让孩子上职校成了“无奈”的选择。从企业来看,不少企业经营者,特别是中小企业主认为,“教育就是教育、工厂就是工厂,扯不到一块去”,企业和学校联系不够紧、沟通还缺乏,校企协作的范围和规模还不够。可以说,推进职业教育大发展的社会意识尚未真正形成,观念更新的任务还相当繁重。

2.保障还不适应发展。一方面,发展职业教育需要财力的持续支撑。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骨干示范学校的创建、实训基地的建立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投入。而目前我市职业教育的投入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发展职业教育需要优秀的师资队伍。虽然,近年来我市职校教师队伍结构在不断优化,但高技能优秀教师尚缺,高学历、高技能名优教师引不进,师资力量薄弱的现状始终存在,一定程度制约了职教相关专业的发展。

3.培养还不适应需求。不少职校、培训机构每年都要举办不同层次的学历进修、职工培训,面向农村、农民的职业技能、创业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等,但培训以完成任务、拿到证书为目的,广大培训对象是否真正掌握一门技能、提升知识能力却成了其次。校企结合、按需培训还大有文章可做。同时,对全日制职校生的培养,也需要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推进课程开发。如何培养高技能、会创新,愿吃苦、能创业的职校生还任重道远。

三、建议意见

1.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宣传引导。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树立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发展、抓民生实事、抓社会稳定、抓产业竞争力的思想观念,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社会、企业及广大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和择业观。要通过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职业教育在区域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追踪报道职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的典型事例,让更多的人认可职业教育,增强参加培训、选择职校的主动性,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2.要进一步强化保障,促进持续发展。一要强化组织保障。要强化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统筹领导,加强相关部门对职业教育工作的联动力量,建议建立由市政府牵头,市总工会、发改、财政、人才办、人社、农办、科技、教体等部门单位共同参与的市职业教育联席会议,负责全市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协调,研究解决职业教育重大问题和相应政策措施。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相互协作,积极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现代职教体系。二要建立考评制度。市政府要加强对部门、乡镇参与并实施职业教育的专项督导,组织开展校企合作、技能人才培养等先进集体评比表彰,推行企业职工培训经费使用专项审计,督促培训经费专款专用。三要加大财政投入。要完善财政保障体制,适当提高职教经费增长幅度,不断加大人员经费保障力度,逐步提高到普通高中水平。特别是对部门办学的市总工会职校,在收费标准参照公办学校的同时,在教师工资、办公经费、设备投入、学生公用经费等方面,也应享受公办学校的待遇。要加强对创建国家级、省级示范性学校的两所职校的支持,及早落实中央奖励资金的地方配套部分。要加快职业中专二期工程实训楼等项目建设,及时落实投资计划,确保及早动工。

3.要进一步推进建设,打造发展平台。要加快规划,启动职教园区建设,建议成立由市领导牵头的职教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在滨海新城成立专门筹建班子,建设我市职业教育发展大平台。一是易地新建绍兴文理学院上虞分院。绍兴文理学院上虞分院是经省教育厅批准建立的绍兴文理学院下属高职学院,现有意根据上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扩建校园、调整专业,并争取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做大增量。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调查研究、科学谋划、协调推进。二是在职教中心基础上设立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筹)。要借鉴江苏经验,整合各类培训资源,逐步理顺我市社会培训管理体制,将各部门分头组织的社会培训全部纳入到技师学院(筹),做大培训市场,提高培训实效。三是筹建公共实训中心。要及早谋划,多元投资,校企互动,建设一个集实践教学、技能鉴定为一体,为高职学校、技师学院和全市高技能人才培训服务的公共实训中心,全面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鉴定、交流、保障体系,形成培养快、使用好、待遇高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格局。

4.要进一步优化措施,提升整体水平。一要创新办学模式。在专业设置上,要主动适应上虞产业转型、城市转型和社会转型,不断提高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契合度”,使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保持一致。要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充分依托企业资源,创办更多的校企联合、产学研结合的校外实训基地。要坚持学历教育与资格培训同时推进,积极开办各种短期培训班和长期进修班,为闲散劳动力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搭建良好平台的同时,推行和企业合作办学、联合办学,提高企业职工技能水平,提升培训实效。要适当调整招生政策,建议通过降低学费、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措施,吸引欠发达地区贫困家庭学生到我市就学就业,在引进生源的同时,解决劳动力资源日渐紧缺的问题。二要推行就业准入。推行严格的就业准入制度是促进和引导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我市应立足实际,加大力度,逐步落实就业准入制度,对一些具备一定危险性和较高技术难度的工种,要先行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就业准入规定,杜绝不培训就业、不持证上岗的现象发生,并逐步向其他行业、工种推广。同时要加大对企业实施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整治力度,定期开展企业用工专项检查。三要完善人才政策。要对高技能人才实行奖励政策。由人才办牵头,评选__市有突出贡献的技师、__市技术能手,并享受政府津贴或一次性奖金。要出台技能人才工资制度。对优秀职校毕业生、高技能人才给予政治、经济上的优惠待遇,引导企业将技能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逐步提高技能人才工资水平,落实技师、高级技师分别享受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同等待遇。要出台教体系统高技能人才引进政策。制订专门政策,设立名师奖励和培养专项经费,增加名优教师招聘指标,并根据职校实际,注重实用,降低高技能人才招录学历门槛,更多地引进特级教师、高级技师。

第二篇 关于我市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的调查报告10750字

为搞好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以策应沿江开发、促进姜堰经济跨越式发展,按照中共姜堰市委常委会议的布置,在钱拥军、钱启翥副主席带领下,市政协社会事业委员会组织部分政协常委和委员,于2003年6月8日至21日,对我市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被调查单位有市教育局、劳动社保局、开发区、总工会、妇联、工商联、姜堰镇,市职业教育中心校、职工学校、第二职业高级中学、民政局社区服务中心、城中、城东街道办事处、扬动厂、太平洋精锻有限公司、泰达纺织有限公司等部门和单位。通过专题汇报、座谈和现场视察,对我市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的总体情况有了基本的了解,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职业教育和培训已成为姜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

1、牢固树立“抓职教就是抓经济,抓经济必须抓职教”的思想,职业教育作为直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形式,已经得到了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而这些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更离不开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不是淘汰教育,而是成功教育。她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夯实基础,“进我职校都是才,出我职校都有用”已成为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前不久,全国、全省、泰州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及姜堰市教育工作会议相继召开,职业教育得到了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关心。各级政府都以文件的形式,明确了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任务: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大体相当。根据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今年我市在升入高中阶段的计划中已经按6:4的普职招生比例安排了普高、职中的招生计划,这一比例相对于泰州市6.2:3.8的普高、职中招生比例更趋合理。

2、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源初步整合。基本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基地。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市职业教育开始起步,先后创办各类职业技术学校38所,基本上每个行业、每个系统都有自己的职校。其特点是规模小、专业窄、管理散、学生就业无保障。随着近年来教育市场的逐步淘汰以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不断布局调整,现已进入了规模化、规范化、集约化办学阶段,基本形成了以市职业教育中心校等8家由教育、劳动保障、工会以及企业举办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学校。

⑴姜堰市职业教育中心校

始创于1980年,先后经过三次合并,2002年12月顺利通过省级职教中心验收,是我市规模最大的省级重点职业学校。学校占地120亩,建筑面积2500多平方米,总投资3400万余元。在校职业高中和职业中专生1500余名,电大开放教育本、专科学员700余名。开设了机电、电子、计算机、经济管理以及综合五大门类24个专业,其中机电、电工电机、计算机为骨干专业。近年来有400多名毕业生考取大学,对口高考升学率居泰州市重点职校前列。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

⑵姜堰市第二职业高级中学

前身为泰县沈高农业中学。1981年举办职业班,1986年扬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泰县沈高职业技术学校”,1999年7月姜堰市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姜堰市第二职业高级中学”,同年升格为“江苏省重点职业技术学校”,同时该校还是省级重点成人教育中心校。校园占地150多亩,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开设农技、水产、汽修、服装、建筑、财会、公关、机电、电子、计算机应用等专业。现有全日制大专、职业中专、职业高中教学班级26个,成人大专和非学历班4个,在校生1390多人。近年来,对口高考录取率保持在99%以上,近三年毕业生对口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办学以来,已先后向生产一线输送了4500多名合格员工,并有360多名毕业生升入高等院校继续深造。

⑶姜堰市职工业学校

该校创建于1951年,半个世纪以来,成为我市工矿企业实用型技术人才培训主阵地。现有本科、大专、中专、职业高中、成人高中等教育。校园面积7.5亩,校内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2002年由于罗塘路和西环路拓宽,学校被拆去三分之二,教学大楼拆去三分之一)。该校坚持办好成人高中教育,是市内唯一成人高中文凭教育单位,年毕业生70名左右。职业教育全日制职高、中专普通班2000年6个班,在校302人,2003年3个班,在校生100人。按企业需求设置了数控、机电一体化、计算机、机电、内燃机、铸造等骨干专业。大专教育现有中文大专班4个,工科大专班3个,学生150人。每年参加成人高中单科学习的有750多人;转岗位培训300多人次,培训下岗职工800多人次;在岗、待岗专业技能培训近900人,年培训职工达2860多人次。1999年被省教委评为省重点职工学校,2000年被评为省再就业培训先进单位,同年被评为全国工会系统示范校。

⑷姜堰市劳动技工学校

该校创建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是我市唯一的培养和造就中级技术人才的技工学校,隶属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学校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现有在校生大专班91人、中专班445人,各类短期班461人。今年1—5月,培训在职职工897人,核发《职工资格证书》845本,培训失业人员2796人。该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为100%。学校师资技能考核合格率一直名列泰州市各技校前茅,每年都有学生考入高等院校深造。

⑸江苏汇丰毛纺织工业学校

由姜堰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于1998年,系姜堰市教育局与我市大型企业——江苏汇丰羊绒有限公司合作创办,是我市职业教育探索新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试验基地。2003年度计划招收职业中专纺织工艺与设计专业50人、机电技术专业50人。学校办在汇丰工业园内,可以充分利用汇丰公司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和实验仪器,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这种产学结合的办学模式能很好地满足现代纺织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⑹姜堰市溱潼职业技术学校

创办于1985年,座落在省级溱湖旅游风景区。该校主要采取联合办学形式,2003年度与省重点高中溱潼中学联办综合高中班2个;计算机应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与国家级重点职中江阴市第二职教中心联办。该校先后开设了机电一体化、财会电算化、建筑与装璜、汽车与维修等专业的职业高中班和职业中专班,历年来坚持为高校输送合格人才,先后有20多名学生录取本专科。

⑺姜堰市美术学校

是苏中地区唯一一所由市政府批准办学的美术学校,坐落在洪林,学校占地近40亩。课程及专业设置:文化课为普通高中课程,专业课为美术高考教程。培养目标及毕业去向:参加全国普通高考,报考艺术类院或普通高校的艺术专业。

此外,还有市委党校举办的本科、大专班,主要为党政机关人员、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提供高等学历教育;市财政局举办的财会人员培训班,为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财会人员提供会计岗位资格证书教育培训;还有专门培养汽车驾驶员,颁发汽车驾驶证照的市驾校以及培养武术类人才的市武术学校,为国家培养足球、自行车运动类体育人才的市体育学校、双登集团职教中心等,这些都是不同层次社会力量举办的不同类型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

以上各种类型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学校和单位,构造了我市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网络,为提高我市劳动者素质,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作用。

3、职业培训为提高在职职工技术素质,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增强待业人员自谋职业能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前,我市职业培训有两个主要的基地,一是市劳动社保局下设的就业训练中心及其所设的职业技术培训班、专门从事培训的具体业务工作。今年1—5月份,市劳动社保局培训在职工897人,核发《职业资格证书》854本,该局注重联合相关部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如与市经发局、安监局联合开展电工“三证”的培训,共培训55人,与建工局也联合培训。目前,该局培训的工科达到18个;培训失业人员2796人,其中计算机操作员698人,针织工318人,缝纫工359人,电焊工67人,汽车驾驶员298人,装配钳工168人,车工工246人,餐厅服务员87人,印刷排版工155人。

该局在总结前几年对失业人员培训经验的基础上,为提高培训的针对性,着重抓了如下几个环节:一是采取调控措施,组织有效培训。今年以来,他们对报名人数从、就业难的专业进行了限制,将原有的计算机培训定点单位减少到两家,对驾驶员采取先自付学费,就业后再报销部分学费的办法,从而有效避免了培训的盲目性。同时以技工学校为主体,整合社会培训资源,大张旗鼓地开辟实用技术培训点,设立了城南针织培训点、城中电焊培训点、城东机械、印刷、纺织培训点,失业人员随到随学,100%安排就业。二是结合劳务输出,搞好订单培训。今年劳动社保局成立了富民劳务派遣公司,根据派遣公司提供的用工信息,从失业职工中招收人员进行突击培训,4月份,苏州宏达集团急招45名针织工,他们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按要求培训输出,苏源宾馆48名服务人员,他们上门培训一个半月,满足了企业对员工的技术要求。劳务派遣公司在劳务输出,保证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同时,还为就业者与用工单位代签用工合,代缴养老、医疗保险费。这一点,调查组认为是劳动社保局职业培训最显著的特色和优势。劳动派遣公司的定单式培训,除了保证失业人员的再就业以外,最明显的特点在于本地收缴外出务工者的养老保险金,保证了外出务工者晚年归家后养老金的发放。否则,外出务工者养老保险金缴给务工所在地,退休后,家乡还要发给其养老金,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市劳动社保局未雨绸缪,应该肯定。

二是市职工学校也是我市又一个重要的职业培训基地。他们充分利用本校机电、数控、铸造、餐饮等专业技能教育见长的优势,深入工厂企业联系,到劳动、人事、组织等有关部门争取,处处见缝插针,积极主动承办各类专业技能培训班。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⑴适时举办转岗培训班。针对我市企业改制中出现较多下岗职工的状况,为实施再就业工程,把市委市政府关于积极开展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的要求落到实处,该校积极主动承担了下岗、转岗职工培训任务。1996年夏,市春光制冷配件厂因纺织行业不景气,企业转产阀门,原线管生产线上60名职工无法转岗,领导犯愁,职工担忧下岗。该校了解这一情况后,立即与厂商谈,为其举办50天转岗职工阀件技术培培训班。学校精心组织,首先挑选适应性强的教材,其次是挑选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员;再次是科学教学,重点培训动手能力。由于方法得当,精心施教,学员学习热情高涨,不到两个月时间,就初步掌握了阀门加工技术,回厂后迅速顶上新岗位,确保了企业顺利转产,得到了厂方的好评,市电视台还为此作了专题报道。此举为我市职业转岗培训开了一个好头。

⑵主动承办竞争上岗职工培训班。1998年,江苏振华泵厂改制,富余人员较多,其中青工占多数。企业改制,减员增效,必然有部分职工下岗,厂方为体现公平公正精神,与学校商定由职工学校为工厂承办“竞争上岗职工培训班”。这期培训班,确立培养中级工技能的目标,开设机械基础、机械制图、车工、钳子工工艺学、电工基础,铸造工艺学、职业道德等七门课程。学校选配了最佳任课老师,加强班级管理,严格月考核制度,实行成绩与工资挂钩等措施。41名学员通过3个月的学习,圆满完成了学习任务,回厂竞聘,顺利上岗。这批培训人员重新上岗后,工作态度改变了,生产积极性也极大提高。厂方看到了培训效果,主动按排职工参加培训,职工得到了培训的收益,积极要求参加学习。学校探索了办班路子,大胆挑起了培训担子,接着第二期40名,第三期41名竞争上岗培训班相继举行,先后为该厂培训122名竞争上岗职工,有力促进了企业改制,使泵厂由改制前的后进状态一跃而进入全市先进行列。

⑶积极举办待岗、在岗培训班,为增强待业人员自谋职业能力。职工学校从1996年以来,举办了四期厨师、服务员培训班,学员达200人。他们通过初中级技术技能培训,大部分人员都走上了新岗位,有25名女同志分别被新星宾馆、交通宾馆、金鸿宾馆录用。该校还先后举办了木工、微机、驾驶员、收银员、保卫、闸工、农机工、会计、邮递等21期在岗人员培训班,学员达800多人次。

对此,从事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的同志感触颇深,体会之一,职业培训需要和职业教育相融合。只有职业培训的短训班,而没有职业教育的学历班,职业培训就会失去源头支撑。只有长短结合,才能使职业培训既有财力支持,又有专业力量支持,才能使如职工学校、劳动技校这样的学校“以长养短”,使职业培训工作不断发展。

体会之二,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也是重要的投资环境。目前,各地都在大力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吸引力现已无更多的空间,靠什么来吸引外商、外资,这就是当地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能够满足外商投资兴业的要求。目前,苏南发达地区吸引外资最亮的亮点就是当地一流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我市招商引资工作中这一问题也逐渐显现。白米捷丰公司目前在白米已用500—600人,现计划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但在白米已招收不到合格的缝纫操作工,公司游总不得已准备将该厂搬迁姜堰市开发区。

二、当前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远不能适应姜堰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

前不久,中共姜堰市委在全市经济工作座谈会议上提出了姜堰市经济发展最新奋斗目标:奋斗五年,人均gdp再翻一番,八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目标令人鼓舞、催人奋进。要实现这一目标,姜堰的经济决不是仅在现在的基础上量的规模扩张,而更大程度上是质的提高,主要依赖于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支撑,这就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掌握现代生产技能的操作工充实生产一线,才能实现这一目标。这一目标,决定了我市今后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的中心就是适应姜堰经济快速发展要求,培育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从目前的实际状况看,相距甚远。

1、劳动者素质不能满足招商引资的需求

根据姜堰市开发区反馈的用工信息,目前开发区内除了市直企业及姜堰镇的有关企业外,现台商投资的青茂公司、开广塑料公司用工比较正常进行,基本上每隔三个月左右就招收一批新工人。科研精细化工公司、中南化纤公司以及白米捷丰帽业公司也要招收技术工人。从招工要求看,台商投资企业对高中或中专学历和大专及以上学历年人员需求基本上各占50%左右。菁茂公司生产微型钻头,该公司计划在姜堰扩大投资规模,投资制造生产液晶显示器的机械设备,急需大批计算机制图和机电一体化方面的技术操作工,前期他们自己安排工人去吴江培训学习。开广公司除招收注塑机操作工以外,该公司生产所需的注塑模具都是从台湾以及外地购进,但模具维修急缺维修人员,提出要开发区帮助介绍好的模具钳工,我市不能满足这一要求。现在该公司请无锡的工程师利用星期天休息时间来公司帮助维护修理。科研精细化工公司招收的新工人也都送到常州武进去培训化工操作。以上信息表明,开发区内急需的掌握一定技术专长技术工人,目前我市尚无能力培养。

2、劳动力结构不满足企业技术改造产品换代升级的需要

太平洋精锻公司是一家拥有340多员工的外资企业,也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冷精锻生产基地,有技术人员100多人,但职工素质构成还远不能适应生产需要,目前急缺冷精锻、模具设计加工、热处理等方面的人才,本地不能提供。到人才市场招不到本科生,招了不少大专生,远不如自己的一线人员。他们只有通过自培来解决。一是成立职工培训中心,冷摆碾研究所聘请专职教师和用户老总来讲学,培训方式主要是电视教学,化了6万多元购进教学碟片。二是送出去培训,每批安排8人出国培训,今年有一期是到日本培训。该企业职工培训最大特色是舍得投入。去年和今年的培训经费都突破了2%的培训费用指标。

泰达纺织公司是一家资产重组后的私营企业,自己有外贸易公司、自营出口,综合实力泰州同行业排名

二、三名。该公司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纺织业,目前进口设备已占30%,以后还将达50%,目前,该企业急缺两类人才,一是一线进口设备操作工,二是具备机械电气设备一体化知识的设备维修工,这两类技术操作工,该公司每年需要充实150人左右,今年可吸纳300人,这么高的需求,我市职校、技校远不能满足。

这两个企业对掌握了新技术技能的一线技工需求,表明了我市的职业教育、培训学科专业设计与经济的发展,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相脱离。

3、职校专业设置、培训项目结构不合理,不能满足经济社会一二三协调发展的要求。

目前我市职校的专业设置、职业培训的项目大多偏重于加工、制造业,涉及到一产、三产的专业项目很少,远远不能适应农业生产现代化的要求。随着我国加入wto农业生产必须与国际社会接轨,农业产品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都呼唤大量的掌握农业现代生产知识的实用型人才;农业产业结构性调整、特种养殖业、特种种植业的发展是农业产业增加效益、农民群众致富的根本途径,实现农产品增产增效增收,都有待于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为农村培养大量的掌握新型实用技术的农村劳动力,这是其一。其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村剩余力必须向非农业产业转移,也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从我市现有职工教育和培训基地的专业设置、培训项目看,这方面基本上是空白。最能说明问题的是我市农业技术员知识更新培训都是到省、泰州市去接受,我市自身基本不能培训农技员知识更新。再从建设业来看,我市号称“建筑之乡”,建筑业也是我市经济结构中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但在全省行业技术竞争中,所获得的名次仅限于技术含量较低的瓦木工之类,科技含量高一点的工程如焊工则竞赛榜上无名。服务业中宾馆、餐饮服务人员的技能、素质与星级服务标准相差很远,这是来我市投资的外商、客商的共同感受;现代家政服务人才也是奇缺。与专业设置、培训项目不合理相对应的还有职业教育培训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缺少大量的专业教师,实习指导老师学校基本上无法自己配备。

4、实地基地、实验设备不能满足培养职校生、培训对象实际操作能力的需要

职业教育和培训与普通教育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强调培养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这一特点决定了职业教育培训基地的工艺装备,必须高于本地同期工厂企事业单位的工艺装备水平。但我市职校及培训机构的现状又是如何尼?作为全市规模最大的市职业教育中心校,其实习车间只有区区几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装备水平的c6136车床,数十台台虎钳和几台小钻床,其余的机械设备全无,劳动技术的实习工厂里设备装备工种齐全一点,但没有一台现代意义集机械、电气、液压自动控制于一体的设备。全市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没有一台组合机床、加工中心、数控机床。各校都称自己拥有几家实习基地,但这些实习基地都是生产经营单位,到底能安排多少时间来满足你培训学员实际操作能力达标的要求?

5、职校毕业生大量流失

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市经济建设中一方面缺少大量的掌握现代操作技能的一线技工和实用人才,一方面职校毕业生却大量流向苏南上海等地。市职业中心校每年的毕业生,三分之一被高考对口招生录用,三分之一流向外地,流在本地就业的仅占三分之一。市第二职业高中数年来每年都有80%的毕业生到苏南等地就业,在本地就业的只有20%,市职工学校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今年面向市场戴南兴达纲帘线股份有限公司联办招收了100多名职高生。这些学生毕业后的去向是到兴化从事不锈纲产品制造加工。汇丰毛纺织工业学校的毕业生,汇丰公司几乎没有留住一个,其原因就是毕业生全部在生产一线工作,每天工作12小时,工作辛苦,且待遇偏低,有限的职业教源为外地输送了大量新型实用人才,其主要原因就是到外地就业,收入水平远远高于在本地就业。

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存在着上述种种矛盾和问题,其主要原因一是教育指导思想上存在误区,普遍注重普通教育而忽视职业教育工作;二是政府的宏观统筹协调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对劳动力市场人才结构没有预测,职教资源各自为政,无统一布局;三是职教系统往往是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在办学,因而注重经济效益,而不是为了促进本地经济发展,培养现代技工和实用人才来办学,因而造成职业教育学与市场、与企业相脱节;四是职教系统运行机制不够合理,还在沿用普通教育的模式来运作职业教育;五是对职业培训普遍认识不足。大部分企业为了压低成本不愿进行职工培训;在职职工主动要求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下岗、失业职工就业观念落后,嫌苦怕累,宁可享受低保在家打麻将,也不愿参加再就业培训。职校生家长思想认识也有误区,认餐饮服务员是服侍人的,家政服务是替人家做保姆低人一等,甚至将宾馆、旅游专业与三陪挂起号来,因而这些专业难招生;四是各镇成人教育中心没有充分发挥农业劳动力培训主阵地作用;五是本地工资价位低于苏南地区,造成技校毕业生大量外流。

三、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和培训改革和发展,为姜堰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各类实用人才。

针对我市经济和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发展的实际,提出以下建议,以加快我市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步伐,推动全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1、认真学习和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努力提高对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的思想认识

⑴要充分认识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在我市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职业教育为初、高中毕业生和城乡新增劳动者,下岗失业人员、在职人员、农村劳动者及其他社会成员提供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职业学校教育和培训,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然要求,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劳动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举措。

⑵充分认识我市职业教育和培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世界制造业正加速向我国特别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转移,这次产业转移是以新技术带动的产业重置。目前我省正实施沿江开发战略,争取使江苏沿江地区成为国际性制造基地,沿江建成国际性的制造业走廊。策应沿江开发,开发我市丰富的人力资源,为沿江开发输送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实用人才,为姜堰市“五年翻一番,八年达小康”的奋斗目标提供高素质劳动力资源支撑和智力支持,应该说是当前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市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的中心。再者按普及高中教育的要求,今后五年内我市初中毕业生进入高峰期,高校扩张招生已趋饱和。按照普高职高大体相当的比例,大量的初中毕业生必将分流至职校接受职业教育。对于这样的形势,领导者、职教工作者都必须有充分的思想认识,要抢抓历史机遇,迎接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春天”。

2、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工作管理体制

⑴姜堰市人民政府要加强全市职教工作的领导和统筹协调,结合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际,制定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促进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制定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并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建议在适当时机召开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统筹职业教育发展方向,整合和充分利用现有各种职业教育资源,打破部门界限和学校类型界限,积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优化职业学校布局。在现有职业教育中心校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起骨干示范作用的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以及成人教育中心校。建议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以劳动技校为基础,成人教育中心校以市职工学校为基础。

⑵市教育局要大力推进和深化职业学校的内部改革

首先要适应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积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化服务业的专业,增强专业适应性,要加强职业学校与企业、行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建立职业学校与劳动力市场密切联系的机制。

其次要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要积极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培养一批高水平的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要鼓励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相关专业单位、提高学历层次。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和考察,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要广泛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职业学校担任专职、兼职教师,要提高具有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教师的比例。

第三要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职业学校要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把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道德培养紧密结合起来。要保证足够的实践教学时间。泰达纺织公司建议职校可采用“3+3”教学模式,即文化基础、专业理论课用3个学期、工厂实践实习用3个学期可以参考。职业学校要加强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共建和合作,利用其设施设备等条件开展实践教学,还要加大投入力度,提高自身的实验实习设备工艺装备水平。

3、要严格实施就业准入制度,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与劳动就业的联系。

⑴要大力推行劳动预备制度,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用人单位招收、录用职工属于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工种),必须从取得相应学历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录用;属于一般职业(工程),必须从取得相应的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从事个体工商经营的,也必须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劳动保障和社会保障、人事等部门要加大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力度,加强监督管理,对违反规定,随意招收未经职业培训教育和培训人员就业的要责其纠正并给予处罚。

⑵要完善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业学校毕业生申请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中级以下(含中级)职业技能鉴定时,只进行操作技能考核。市职教中心校、二职中、劳动技校、市职工学校等开设的主体专业,经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教育局认定,其毕业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可视同职业技能鉴定合格,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经人事局、教育局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认定的职业学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不受工作年限的限制,可直接申请参加专业技术从业资格考试,并免试部分课目。劳动社保局、人事局或相关部门,可在我市具备条件的职业学校设立职业技能鉴定站或职业资格考试机构。

4、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职业教育和培训经费投入

⑴城市教育费附加20%用于职业教育的要按时足额拨付给职业学校,职业学校应主要用于实验实习设备的更新和办学条件的改善,目前我市这块资金已基本到位,但非教育系统的职校、技校未享受到城市教育费附加,建议市政府适当安排。建议市财政按省政府要求,设立职业教育专项经费,重点用于职业学校课程教材开发、师资培训和骨干学校建设。

⑵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文件精神,我市可按年人均0.5元的定额筹措农村成人教育经费并统筹安排。这块经费目前我市尚未筹措,建议市政府充分利用省政府出台的这一新政策,在适当时机通过适当渠道筹措该项经费。计划、科技、农业、扶贫等部门在安排使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科技开发和技术推广经费以及扶贫资金时,要安排一部分用于农村职业学校,成人学校的技术培训与推广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⑶企业应依法承担职业教育和培训费用。企业要按职工工资总额的2%提取职业教育和培训经费,并列入成本开支。市政府统筹其中的0.5部分,用于我市发展本地职业教育;对不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企业,市政府应全额统筹该项提取这一资金的运作,可由市劳动社保局先统一提取,企业再按职工的教育和培训费用向劳动社保局报销除政府统筹以外的教育培训经费。凡举办职业学校的企业,市政府不再统筹该项提取。

第三篇 新余市职业教育考察报告1450字

新余市职业教育考察报告

咸宁市教育局 袁 震

2024年5月28日,省教育厅职成教处根据路纲厅长的指示,组织市州职成教科长、校长兵分二路分别赴江西和四川学习考察职业教育。这两个地方都是全国职业教育的先进典型,教育部分别在这两个地方召开过现场会,周济部长到场组织参观并在现场发表过重要讲话。全国各地不断组织学习考察团到二个地方学习考察,我们咸宁、黄冈、黄石、鄂州、孝感等市在省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姜召慧带领下,来到江西新余市,对该市进行了为期一天的学习考察。新余市作为一个欠发达地区,全市人口仅110万,面积仅3178平方公里,但该市教育发展呈现二个显著特点:一是职业教育特别红火。全市共拥有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机构53个,在校生人数近7万人,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83%。在整个高中阶段教育中,中职与普通高中招生比例达65:35,在校生比例达59:41,在江西省率先实现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被教育部专家誉为“新余现象”。二是民办教育特别发达。民办教育在全国设区市级城市中办学规模最大、招生人数最多。目前,全市有民办教育机构198个,其中民办高校6所(含两所高职),中专21所,中小学20所,幼儿园138所,短训机构13个,在校生6万多人。今年,民办教育机构共招生3.3万余人,创历史新高。

一、“新余现象”的成因和质特

这次参观考察,我们亲身感受到新余市在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民办职业教育中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社会投资、自我积累、滚动发展”的职教发展新路。解读“新余现象”我们感觉到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成因与本质特征:

(一)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观念超前

新余市是一个1983年恢复建市的地级中等市。最近20年,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致力营造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氛围,有力地促进了职业教育“新余现象”的加快形成,充分体现了决策者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超前意识和观念。

一是坚持把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作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途径来抓,变就业压力为发展动力,变人力资源优势为人力资本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20年来,新余职教累计为全国各地培养和输送各级各类技能型人才20余万人;全市每年新增约3000个就业岗位也直接得益于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是把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培养新型农民、破解“三农”难题的重要举措,通过职业教育来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自主创业的能力,促进大批农民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政府设立了农村成人职业教育培训基金,规定每征用一亩土地增收1000元用于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实行政府买单、招标培训,既有效地解决了农民职业培训难题,又充分利用了市内现有职业教育资源,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壮大。仅2024年,全市就有20个乡镇组织青年农民开展技能培训,并实现90%以上定向上岗。

三是把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宣传新余、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有效办法。市政府始终把职业教育作为新余市的特色和品牌来发展,着力打造全国知名的现代职业教育城,并通过面向全国培训、输出合格人才,通过职业学校及其在校生的主动宣传推介不断提升新余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新余的职业教育如今已经形成了“两头在外”(职业学校招生生源90%以上来自市外;学生毕业90%在市外就业)的良好局面,全市职业学校3800名教职员工中的70%也来自市外。

四是坚持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同发挥比较优势、促进招商引资密切结合起来。职业教育的优先和快速发展,优化了当地劳动力的技能结构,奠定了其强大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吸引了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落户新余,职业教育发展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推动作用日益凸现。

第四篇 关于全市职业教育情况的调查报告模板5200字

市教育局局长 刘非

一、全市职业教育的基本情况

目前,全市有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33所,学历教育在校生2.1万人;归属教育部门管理28家,普通中专7所,成人中专1所,职教中心5所,职业高中15所。各类职业培训学校(班)105个。专业设置遍布一、二、三大产业的各个领域。基本形成了以公办学校为龙头,民办学校为补充,专业门类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近几年来,全市职业教育已有2.7万名毕业生进入社会各个工作岗位,为铁岭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市委、市政府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纳入了重要工作日程,加强宏观调控和管理。制定发展政策。下发了《铁岭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职业教育的决定》、《铁岭市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等文件,制定了加快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措施,加大资金投入,改善了办学条件。整合了职教资源。按照省政府规定的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从2001年起经过三年的努力,全市中等职业学校由2000年的38所调整为33所,校均在校生规模由2000年的116人提高到了642人,增长了455.2%。

面对新的办学格局,市教育局及时采取了分层推进、打造,提升中职办学水平的措施。2024年,信息工程学校,卫生学校、辽宁省农业机械化学校已通过了重点校的评估。成为重点中专。昌图县、铁岭县、开原市、西丰县四所职教中心已被评为省级标准化职教中心,到今年年底全市5所职教中心都将进入省级标准化职教中心的行列(全省共33所)。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社会需求是职业教育的生产力。我市在职业教育发展上,坚持改革、创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中、初级实用型人才,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采取'订单式教育'、'定向培养'、'2+1+1'、'3+2'、'3+_'等新的办学模式,拓宽学生的升学和就业空间。通过办学模式的创新,使我市职业教育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形成了自主办学与联合办学、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高考升学与推荐就业,订单教育与定向培养的多层次办学模式,使职业学校学生基本实现了 '升学有望,就业有路'的办学新格局。

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情况,已接受了中央新闻媒体'职业教育采访团'采访,重点采访了我市的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和铁岭外事服务学校及部分职教中心,对我市的职业教育发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各大新闻媒体将在近期做相关报道。

总结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大政府统筹力度,为职业教育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市委、市政府从铁岭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实际出发,加大了政府统筹职业教育的力度,着力培养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一是制定政策。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铁岭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设立职业教育专项资金的意见'、《铁岭市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讨论稿),《关于贯彻省职教会议精神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市委、市政府在研究铁岭市经济发展战略时也多次明确提出:必须下大力气抓好职业教育,充分发挥和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为我市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培养后备人才。各县(市)区政府也都下发了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文件,制定了加快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措施,从而使全市的职业教育驶入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二是强化对职业教育的领导。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各主管委、办、局一把手参加的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召开两到三次会议,研究情况、制定政策,规划全市职业教育的发展。市人大、政协每年分别组织委员视察职业教育。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也多次亲临职业学校,对学校的发展进行面对面的指导。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对于职业教育都给予优先办理、优先照顾,提供优惠政策,为职教的发展保驾护航。三是全面整合职教资源。根据省政府制定的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意见,我市从2001年起开展了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经过三年的努力,优质的职教资源得以整合。全市中等职业学校由2000年的38所调整为33所,校均在校生规模由2000年的116人提高到642人,增长了42%。四是高度重视民办教育。各级政府全面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鼓励支持个人和行业举办职业教育。目前我市共有民办中等职业学校16所,在校生3895名,教学质量较高,就业前景好。

(二)改革创新,为经济发展培养实用型人才

几年来,我市在职业教育发展上,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中、初级实用型人才取得了新的成就。一是创办示范专业。从今年起,我们积极开展示范专业创办活动,市信息工程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计算机专业;市卫生学校的护理专业;省农业机械化学校的机械加工、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均已通过了省级骨干示范专业评估组的考核验收。2024年省农业机械化学校的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和铁岭外事学校的旅游服务与管理、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也都将通过省级示范专业评估。我们还将开展市级骨干专业评估工作。二是调整专业设置。围绕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我市经济发展实现'三个新突破'和实施'五大战略'的目标,对就业率低、社会需求量小、办学质量差的专业进行了调整,基本改变了中等职业学校 '一产业'专业相对薄弱,'二产业'专业寥寥无几,'三产业'专业相对过多的状况。并要求职教中心必须办好2-3个为农服务的专业;普通中专与技工学校要对接产业需求开设与振兴老工业基地紧密联系的紧缺人才专业;职业高中办好高水平高技能服务人才专业。四是改革课程结构。各学校进一步深化教学领域的改革,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初步建立了专业理论与技术水平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注重应用型理论授课,在加强基础的前提下,强调以能力为本位,强化实践教学,努力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学生就业率由2000年的70%上升至2024年91.7 %;高职升学由2000年267人上升到2024年716人,形成了良性循环。五是加强师资培训。针对现有1803名中等职教专任教师学历层次较低,专业技能不强的现状,加大了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力度。先后开展了学历达标、专任教师在职攻读研究生班、选拔青年教师到高校对口进修、选派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实习等工作,进一步拓宽了中职校教师录用的绿色通道,从企事业单位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到职业学校担任专业课教师,初步建立起一支师德高尚、素质高、技能强的专、兼职教师队伍。目前全市'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已达到专任教师队伍总数的30%。六是加强就业指导。招生与就业是职业学校生存与发展的两大主题,职业教育只有'出口畅'才能'入口旺'。为了促进职业教育的大发展,我们加大了就业工作指导力度。2024年成立了铁岭市职业教育招生就业指导中心,为全市职业学校招生就业工作提供信息服务,成功地举办了首届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招聘会,共有150家企业为学生提供了2100个就业岗位。当场有1150名学生与用工单位签订意向性协议,就业指导中心在学生与用工单位之间搭建起桥梁,深受学生欢迎。各学校坚持以服务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普遍加大了就业指导力度,成立了负责就业工作的专门机构,采取走出去,建立稳固的就业基地;请进来,把用工洽谈会开在校园等方式,畅通用人信息,建立稳定、有序、灵活的毕业生就业渠道和网络,为毕业生求职提供方便。市信息工程学校、铁岭县职教中心等先后与市内各大幼儿园(所)、四海制衣有限公司、北京凯迪斯公司、深圳富士康公司、大连旅顺军利汽车维修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起稳固的就业基地;铁岭农职院、省农业机械化学校、铁岭卫生学校以及涉外旅游学校、人才学校、外事服务学校等也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就业网络,使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逐年攀升。

虽然我市职业教育发展势头良好,但当前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观念相对滞后,全民办职业教育的大教育观尚未形成。社会上对职业教育地位、作用缺乏应有的认识,轻视职业教育的现象普遍存在;人们仍把上高中、考大学看作正统教育,有的学生甚至只考200多分也高价去普高'博一下'。特别是近年来高中、大学扩招,增加了普高的吸引力,学生、家长还误解为上职高低人一等,客观上造成了职高招生难、管理难、办学难的局面。

(二)资金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较差。虽然全市职业教育布局调整工作已初见成效,但仍存在多头管理、统筹乏力,资源不能充分利用等问题。特别是由于铁岭经济发展不快,各县(市)区财政困难、对职业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有的县(市)不仅20%的教育附加费不能按时到位,而且还把学校正常的收费沉淀25%,这就使本来收费很低的职业学校经费更加困难。目前全市除农职院、农机校、卫校、信息工程学校、昌图、西丰县职教中心等少数几家重点学校教学设施较完备,尚能满足教学需求以外,其余绝大多数职业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较差,设施陈旧,硬件不达标,软件不配套,实习基地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职业学校生源文化素质偏低,师资力量薄弱。我市在高中阶段的招生中,职业学校录取的学生文化课的总成绩往往只是普通高中的1/2至2 /3,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到职高就读的学生,大多是考不上高中又无钱自费的困难生。职业学校的师资力量严重缺乏:一是职高教师待遇低,其工资仅是普高教师的1/2或1 /3;二是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到铁岭甚少,而且大多数不愿到职业学校任教,全市职校的1803名专任教师中,全日制本科生仅占20%,'双师型'教师仅占30%;三是外聘教师缺乏资金,而且现有教师队伍也不稳定,有能力或有门路的都想办法去普高甚至到初中去任教,有的校长反映,现在的职业教育是'剩人'教'剩人'的局面。

(四)、职业学校规模小,专业设置不尽合理,教育资源分散浪费。对专业设置缺少必要的统筹规划,小而全的专业设置方法,既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也是专业建设难以形成合力的原因所在。有些专业的设置具有短期行为,无论是否符合办某一专业的条件,只要有学生就办,缺少前瞻性。目前,除了农职院、农机校、信息工程学校、铁岭卫生学校、铁岭工程技术学校和5所等学校有千人以上的规模外,其余职业学校均不成规模,有的只有几个班,规模不大,造成资源的分散浪费。

三、 建议

(一)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切实把职业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因此,第一,各级政府和有关领导应把职业教育摆在重要位置,采取实质性的有效措施,要坚持普教职教一起抓,'两头都要硬',解决目前存在的'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提高对加快发展职业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战略思考和宏观规划。要树立大教育观念,担当起全市各级各类、各行各业有关教育工作的统筹和协调任务。第二,要充分认识到,办好职业教育不仅是教育和劳动部门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要充分认识职业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转变'重普教、轻职教'的陈旧观念,牢固树立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措施,技术工人也是人才的新观念。第三,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各种媒体,进一步加大《______职业教育法》的宣传力度,宣传职业教育和高素质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择业观,在全社会形成重视、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二)完善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增加职业教育发展资金投入。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多渠道筹措和增加职业教育的办学经费。一是要确保用于职业教育的财政性经费逐年增长,确保职业教育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市和县(市)区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20%,实行专款专用。积极争取省拨职业教育专项资金,本着'奖优扶强'的原则,合理安排教育资金向职业教育方面倾斜。二要认真实施《辽宁省职业教育振兴计划》。按省政府的要求,制定好全市职业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年度计划,在积极争取省职教发专项资金的前提下,市和各县(市)区的职教专项资金要保证到位。职业学校的经费要全额用于学校,严禁挤占、挪用、沉淀、平调学校的合法收费收入,不能把职业学校当企业对待。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素质。

要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今后新增职业教师应力求专业对口,切实提高广大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制定提高职业教师待遇的政策,以减少优质教师资源流失。逐步建立起职业学校教师绿色通道,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师来源,可视学校教学实际情况而定,有实际教学能力的大专毕业生和有特殊专长的专业技术人员、高级技师等可以到职业学校任教。政府应特许一些虽无学历但就职教某方面有特殊专业技术的人员调入学校或政府出一定较高的资金聘用。要以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依托逐步建立起'铁岭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培训基地'努力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真正使教师成为理论上的讲师,实际操作上的技师。

(四)坚持以政府统筹职业教育为重点,强化市、县(市)区两级政府的责任,优化组合教育资源。

第五篇 工作报告:全市职业教育发展工作报告3000字

根据工作计划安排,前段时间,市人大常委会组织调查组,对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组先后到市职业中专、市卫生学校、市技工学校、中专等学校察看了办学情况,听取了市政府的工作汇报,召开了由市教育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局和有关职业学校负责同志参加的座谈会。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市政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努力扩大办学规模,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促进了职业教育较快发展。目前我市共有5处职业学校,即中专、市职业中专、市第一职业高中、市技工学校和市卫生学校,分别属教育。

劳动和卫生部门管理。5处学校占地总面积555.8亩,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现有在校学生8407人,教职员工529人,其中专职教师354人,开设专业37个,拥有实训车间16个,__年至__年全市职业学校共招生9060人,向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4091人,为社会培训各类人员29022人,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我市职业教育取得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师资水平进一步提高。各主管部门和职业学校十分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通过技能培训、人才引进、社会招考等方式,进一步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素质不断增强。职业学校教师中有本科以上学历的360人,有中高级职称的285人,分别占教职工总数的68%和54%。其中,中专专职教师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119人,占专职教师总数的95%;市技工学校专职教师中既有教育理论,又有教学实践经验的一体化“双师型”教师53人,占专职教师总数的68%,专业理论教师全部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实习指导教师中有技师49人,高级技师6人。

(二)办学特色逐步显现。各职业学校立足现有资源和专业特色,结合市场需求和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大力推行课程改革和强化骨干专业建设,增强了职业学校办学竞争力。中专建成新校区后,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配备设施,各种模拟室、多媒体教室、多功能室齐全,开设的16个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多个层次的人才,计算机、工艺美术成为该校的特色专业。市技工学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成为“省级骨干专业”,数控加工技术等7个专业被评为“市技工教育专业”,学校发展成为一所具备培养高级技能人才资格的重点技工学校。目前,我市职业学校拥有省级骨干专业1个,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1个,市级骨干专业6个。

(三)办学活力不断增强。各职业学校实行了多样、灵活、开放的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施校企联合,各职业学校与孚日家纺、银鹰化纤、豪迈科技等市内外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实习、实训、教学和科研提供了平台;通过实施校校联合,各职业学校加强了与省内外职业学校的交流与合作,如中专与北京大学青鸟集团,市职业中专与北京应用技术大学高鸿移动通讯学院,市卫生学校与大学医学院都建立了良好办学关系,近几年先后向高校输送学生750多人;通过定期组织开展技能大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增强了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通过培养学生优良品质和健康情操,开展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提高了学生自主就业、创业能力。

(四)服务社会成效显著。各职业学校在立足全日制教育的基础上,积极发挥学校教学资源优势,为企事业单位和新农村建设开展各种技能培训,提高了专业技术人才的水平和劳动者的素质。我市职业学校积极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已培训农村劳动力1600多人,并免费对290名贫困家庭子女进行了技能培训,同时还培训农村干部1200人次,培训乡医2529人次,有力地支援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此外,近三年来各职业学校还为我市企事业单位员工进行各类培训23403人次,并对18000多名技术工人进行了职业技能鉴定。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近几年,我市职业教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总体上看,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认识有差距,生源不足。许多学生家长对职业教育存有偏见,认为职业学校不正规,对学校教学质量持怀疑态度,对学生就业出路缺乏信心,社会上重视普通教育、学历教育,轻视职业教育的情况仍然较为普遍,每年职业学校都要花大力气招生,但仍不能满足企业用工需求。

二是投入不足,办学经费紧张。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需要更多的设备设施投入,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消耗掉一些原材料,使职业教育的办学成本远高于普通高中。经费不足,制约了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和实训条件的改善,一些新专业无钱开设,老专业设备设施落后,无法跟上企业技术发展的需求。

三是“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有些职业学校专业教师不足,办学经费紧张,教师离岗参加技能培训比较少,受事业编制身份的限制,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师、技工无法由企业向学校流动,致使全市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较少,仅占专职教师的35%。

四是管理体制不顺,妨碍了全市职业教育资源整体效益的形成。我市目前还是多个部门从事职业教育的运作和管理,由于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各自为政,使教育资源分散,专业设置重复,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制约了全市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下步工作建议

根据我市职业教育面临的现状,下一步职业教育发展应以服务经济建设为目标、以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打造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着力构建立足经济、面向社会、服务各业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

(一)提高认识,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要通过各种途径、各类媒体,大力宣传职业学校优秀毕业生事迹,宣传优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劳动价值与社会贡献,大力倡导尊重人才、尊重技术、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社会风尚。职业学校要注重内涵发展,坚持从严治校,培养学生健康情操,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进一步提高学生、家长及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努力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的浓厚氛围。

(二)整合资源,打造职业教育品牌。要把整合资源、调整结构、突出特色、打造品牌作为职业教育的发展重点。市政府及主管部门要组织力量对我市人才需求、产业发展前景以及专业设置等方面进行科学论证,根据各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合力,解决学校之间相互争生源、争资金、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等弊端,根据行业特点和市场需求设置专业,突出办学特色和办学重点,促进职业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加大投入,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随着我市经济的发展和财力的增强,市财政应逐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市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协调相关部门,确保职业教育发展资金落实到位,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建成一批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多层次的实习实训基地。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对职业教育教师的技能培训,增加“双师型”教师比例。要建立职业教育资助政策体系,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办学,鼓励社会资本通过多种方式参与职业教育发展。

(四)面向市场,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要根据市场需求,强化职校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力争使职校毕业生既有学历证书,也有一本或多本职业资格证书,实现“一凭多证”。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校校联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与完善半工半读制度,积极开展订单式培训,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增强学生就业安置能力。要按照我市“深化企业年,兴办大工业”的战略部署,大力开展企业、部门在职职工培训、失业人员技能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培训等,全面提升我市劳动者的整体素质。要畅通师资引进渠道,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升我市产业核心竞争力。

第六篇 对邻近县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考察报告4350字

6月29日,我们考察了江西省修水县职业中专学校,及本市崇阳县职业教育中心和嘉鱼县东方红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现将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考察情况

1、修水县职业中专

修水县职业中专采取的是政府主办,各部门共同参与,集全县之力做大做强公办职业教育的模式。(1)投入:采取“以政府投入和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多元投入方式,县财政坚持“预算内保证、预算外倾斜”的原则,从XX年起每年安排专项经费100万元以上,政府和社会累计投入资金XX余万元,给县职业中专增加划拨土地100亩。该校目前已成为校园环境整洁优美、配套设施齐全、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的中等职业学校。(2)规模:现有在校中专生2700人,短训学员1000人。累计培训技能人才6000人,培训实用型农民4万余人次。开设专业16个,与日本住友财团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开设了4期赴日研修班。毕业生就业率在97%以上。尤其是针对新农村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开办了蚕桑、茶叶、林果、畜牧、水产、矿产加工、水利电力、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城镇规划设计等十个重点专业班,学杂费由县财政全免,并适当补助生活费,毕业后主要安排在县内就业和创业。(3)师资:该校原有师资80余人,近年面向社会公开选调、选聘了50余名优秀教师。教师工资由县财政全额负担,并实行职教津贴制度,对专业教师普遍上浮两级工资,还创造条件逐步解决教师住房问题,使该校成了全县教师最向往的学校。(4)管理:该校由县政府直接管理,县长亲任第一校长,分管教育副县长任第二校长,财政局、教育局、劳动局局长分别兼任第三、四、五校长,具体主持工作的第六校长是通过公开竞聘后,由人事局一名副局长担任,彻底打破了部门资金协调难问题,真正做到集全县之力办一所优质职校。该校先后被评为“江西省重点职业学校”和“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并成功申报全国“星火学校”。

2、崇阳县职业教育中心

崇阳县职业教育中心是政府主导,公办为主体,民办为补充,部门齐配合,多元化投入的股份制学校。(1)投入:该校政府出资1400万元征地174亩,并完成“三通一平”工程。XX年浙江客商陈定模投入XX多万元建设了综合大楼和教学楼、宿舍楼,劳动局投入900万元建设了短训大楼,阳光电脑(民营)投入800万元开办中专部,本地建筑商投资360万元建设食堂(以30年经营权作抵回报),总投入5500万元,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有12个标准化专业实训室,可容纳学生5000人。XX年,县政府将崇阳卫校及众望高中公有股份折价后抵给陈定模,让其退出职教专心办普高,还差陈定模600多万元债务由县教育局认领。政府和教育、劳动部门是最大控股股东,参与管理,但不参与分红。(2)规模:该校同时加挂了崇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职业高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湖北仪表学校崇阳分校、广播电视大学、人力资源市场,现有在籍学生2700余人,其中中职学生1462人。(3)师资:该校现有教师126人,其中公办教师48人,公办教师财政预算全额工资,校长和管理人员是在全县公办教师中公开竟聘产生。(4)管理:XX年全省职教工作会后,县委常委会决定成立职教中心项目指挥部,分管教育的副书记任指挥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一年后,发现普教、职教混合办学有诸多弊端,于是今年6月,县长办公会又决定作通陈定模思想工作,让其退出全部股金和普高部。改成政府主办的股份制职业学校,实行统一招生、统一管理、统一安排就业,整合教学资源,整合专业设置,整合教师队伍。目前,县政府已决定从XX年下年起,将阳光工程、雨露计划、春风行动等多种职业培训资金全部集中到职教中心,断绝其他零散民办技校的补助,将该校做大做强。

3、嘉鱼县东方红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嘉鱼县东方红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政府免费提供土地,通过招商引入的一所民办职业技校。(1)投入:XX年3月,县委、县政府为了彻底解决职教发展滞后问题,决定在新城区以每亩3万元包干的办法征地300亩,引进广东省增城市松田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马云珍)创办该校。XX年8月正式动工,第一期工程现已投入8000多万元,竣工总面积8.2万平方米,建有教学楼、行政楼、培训楼、实验楼、实训楼、图书馆、学术报告中心、多媒体教室、标准运动场、学生公寓。(2)规模:该校可同时容纳在校学生5000人,年培训3000人次。XX年9月首次招生,现有学生1359人,32个教学班,开设了12个专业。(3)师资:该校现有教师88人,其中有37人是教育局从公办教师中选拔抽调的,平均每班有1名公办教师,工资保持不变;校长是教育局推荐给董事会聘任的。(4)管理:该校由董事会自主管理,实行校长负责制。县政府在引进该项目时除了无偿配送300亩土地外,还配套了其他优惠政策,如协助投资方办理筹建相关手续;各职能部门应收缴的行政规费,由县行政服务中心统一收取,按每平方米不超过10元包干;前三年每班配备1名公办教师,保留公办待遇,三年后公办教师愿留的脱离公办身份,不愿留的返回公办学校;政府负责将水、电、电信、电视、公路通到学校门口;政府协调相关部门将劳动力转移培训、职业岗位培训等项目主要委托给该校举办。

二、考察思考

通过考察三县三校三种不同的职教发展模式,我们感受深刻,启发很大,虽然这三种发展模式各有所长和所短,但都得到上级领导和部门的充分肯定,取得了较成功的经验,值得我县学习和借鉴。

1、统筹管理是关键。三县县委、县政府都高度重视职教统筹发展,思想高度统一,步调高度一致。县委、县政府主管领导和分管领导自始至终把职业教育发展和项目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与经济建设和招商引资同等对待。修水县在统筹发展上是做得最好的,各职能部门高度配合和支持,资金高度集中,政策空前优惠,财力全力支援,管理全面完善,打破了部门互不卖帐的格局,摆脱各方利益关系相互竞争、相互拆台的困惑,办学效益、就业质量迅速上升。

2、整合资源是前提。三种模式都是为了全面整合职业教育资源,集中力量,集中资金,集中管理办好一所优质中职学校,使其成为集招生、教学、实训、就业于一体的职业学校。崇阳县劳动局在职教中心建设的短期培训大楼就是最成功的办法,不愿意整合进来的民办职业技校只会被自然淘汰出局。

3、服务经济是目的。三县发展职教的目的都是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非常重视针对在县内就业和高质量就业的专业设置,注重了各种项目资金的效益管理,使职业教育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和兴工强县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资源。修水县就特别侧重为地方招商引资服务的专业建设,资金集中后不撒胡椒面,不搞重复补贴,就读县内就业专业的学生不仅不交一分钱,还有生活补贴,而向县外就业的专业补贴相对要轻得多,既解决了县内企业“劳工荒”问题,同时降低了学生县外实习成本和企业员工培养成本。

4、因地制宜是原则。三县为什么选择三种不同的模式?这主要是站在各自的县情基础上考虑的。修水县职业中专原来虽然规模不大,但始终保持了公办职校这面红旗,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因此该县确定集中力量办好公校。问题是政府投入压力很大,每年100万元的预算与新的职教政策要求相比明显偏慢。崇阳县公办职校与民办技校都有一定的基础,因此采取以公办为主,民办补充的股份制合作办学,既保留了各自品牌,又壮大规模。问题是政府已投入的征地成本和教育局承担的债务压力较大,只有期待学校出效益后,能得到上级更多更大的项目资金来填补。我县情况与崇阳比较接近,不同的是我县民办学校过多过滥,资源过于分散,整合难度要远高于崇阳。嘉鱼县职业教育在XX年前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没有品牌和规模,而是采取招引外资来发展。问题也是政府承担了高额的征地成本,各部门资金难以协调,教师难以招聘,且面临较近的赤壁粮校、咸宁技校等强劲对手,投资者要收回成本最少在30年之后,投资风险很大。我县能否遇到这种大商完全要靠机缘,300亩以上的征地困难也可能比嘉鱼更大。

第二部分职教发展现状与问题

据调查,全县职校共有15所,其中公办3所(职教中心、农广校、驾校),企办1所,民办11所。共有校园面积180亩(含租赁),固定投资近XX万元,教职工285人(专业教师124人),年培训能力5000人。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十一条规定,我县民办职业学校都只能承担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培训,不能承担中等职业学历教育。只有县人民政府主办的,经市级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的通城县职业教育中心,才是全县唯一合法的具有中职招生资格的公办职教学校,已经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全市仅2所)。该校现占地61亩,建筑面积14680平米,教职工102人(含专业教师28人),在籍学生1843人(含电大269人,职高生848人,联校726人),共设了电子电器、机械、中西医、数控、模具、旅游等11个专业,其中电子电器为省级重点专业,今年职业高考质量再次排全市第一位。

由于当前体制、机制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全县职业教育整体水平与经济发展需求极不适应,主要表现:

1、多头管理,无序竞争,导致招生环境恶化,生源外流。农广校属农业局主管,职教中心属教育局主管,驾校属公安局主管,其他民办技校属劳动局主管。民办技校审批单位只有一家,但能够给钱的单位涉及到教育、劳动、农业、团委、扶贫办、妇联等多个部门,重复补贴。各职教学校普遍存在着散布虚假广告、攀高招生回扣,互相抵毁、挖夺生源等问题,学生和家长茫然不知所措,有的干脆选择县外职校,今年外流生源高达1500人以上,职校“招生难”与学生“择校难”同时并存。

2、设施落后,师资不足,导致教学质量低劣,品牌不优。绝大多数学校固定资产投入少,且设备陈旧,专业教师严重缺乏,加之学校又没有规范的培训教材,没有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教师教学效果低微,技能培训纸上谈兵,这对于文化功底本来就弱的学生来说如同雾里看花,不知其然。因此,70%以上学生毕业后反映“学不到什么东西”。即使是县职教中心要达到国家级中职办学标准,还需新增80个教室、435间寝室、28间实验室、8个实训车间和1个图书馆等。

3、重复办班,变相办学,导致就业质量不高,声誉下滑。如计算机、财会、机电、电子、文秘等热门专业和低成本专业重复率达到80%以上,有的职校只要学生说想学什么专业就开什么专业,根本不考虑自己是否具备相应师资和设施设备。有些学校办学变成了“职业介绍所”,过分延长实习时间,并将企业支付的实习工资违法霸占,打着职教旗帜,变相贱卖学生劳动力,使职校社会诚信声誉迅速下滑。

4、资金分散,审查不严,导致职教中心受惠不大,发展缓慢。县职教中心由于财务帐要通过县核算中心审计,所以今年除分担了400余名阳光工程培训任务外,春风行动、雨露计划、春蕾行动、青春富康行动等项目资金从未得到分文。省政府规定“各市、州、县人民政府也要相应设立职业教育专项发展经费,并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从XX年起,全省城市教育附加费安排用于职业教育比例,一般地区不低于30%”。我县至今没有设立职教专项发展经费专户,资金分散使用,中职教育没有得到大力扶持,招生规模难以扩大,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鄂政督[XX]2号文件对全省中职招生情况进行通报,我县已排全市倒数第一位。

《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六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稿件

分类查询入口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