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2024年,对学校的考察旨在评估教育质量、教学环境、师资力量以及学生发展等多个方面,以期为教育政策制定者和学校管理层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报告将详细阐述这些关键领域的现状和改进空间。
2. 教育质量: 教育质量是衡量学校的核心标准。通过分析学生的学术成绩、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我们发现大部分学校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但也开始引入创新的教学策略,如项目式学习和跨学科整合,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教学环境: 学校的硬件设施和学习氛围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大部分学校设施现代化,但部分老旧校区需升级以满足信息化教学的需求。此外,鼓励开放交流和尊重多元文化的校园文化也在逐步形成。
4. 师资力量: 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直接影响教育质量。教师队伍普遍学历高,但培训和发展机会不足,需加强在职培训,提高教学创新能力。
5. 学生发展: 学校不仅关注学术成就,也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课外活动丰富多样,心理咨询和职业规划服务逐渐完善,但仍需关注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指导。
6. 社区参与: 家长和社会的参与度是学校成功的关键因素。多数学校已建立有效的家校沟通机制,但社区资源的利用仍有提升空间,如开展更多的社区服务项目。
7. 改进建议: 针对上述发现,建议学校进一步优化课程设计,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加强与社区的合作,并持续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开头:
随着2024年的到来,教育领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为了深入理解当前学校教育的状况,我们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考察,旨在揭示其优点、不足,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结尾:
本次考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一线洞察,揭示了学校在教育质量、教学环境、师资力量和学生发展等方面的实况。我们期待各学校能采纳报告中的建议,持续改进,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和社会。未来,我们继续关注教育的发展,期待看到更多创新和进步的实践在校园中开花结果。
__英才学校位于__市__县城西,始建于XX年,XX年成为魏书生教育思想实验校。以中华传统教育为德育依托,教育硕果累累,自建校至今连年获得__县中考第一名,被河北省评为“明星学校”,被国家教育部评为“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在此之前,一直有一些问题困惑着我们教育工作者:究竟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怎样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最能触摸学生的心灵的教育?把升学率作为学校立校之本是唯一的途径吗?而现在,又是什么高招妙计能让一所仅建校十年的学校有这样骄人的教育成果?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XX年4月24日由进修学校副校长王瑞富带队,屈亚非、王玉林一行三人来到__英才学校,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考察学习。在考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带着期待、带着渴望、带着肩负的责任,认真听取了英才学校领导的介绍,并深入课堂与师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现把我们所见、所闻、所感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走进__英才学校,校园环境优美,景色宜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的横幅,折射着__英才学校的办学理念。一进学知楼,弟子规巨幅横匾、走廊墙壁上的图片、格言、标语等无不给人启示,让人驻足思考,处处彰显着浓郁的育人氛围。
二、主要收获
是什么让英才发展如此之快?
用__英才学校校长张中山的话说:“__英才学校发展的四个关键词:魏书生、弟子规、解放军、细节。看似没什么关联,但就是这四个关键词成为英才学校前行的理念,成为英才学校成功的法宝。英才学校开办了十年,我是第四任校长,其发展是连续性的,就是因为英才用这四个关键词打造了英才特有的文化。”的确,根据我们与校方领导座谈及一周来的现场考察学习,我们感悟很深,收获很大。
1、管理、服务精细。
__英才学校编印的英才学校工作手册,从工作计划到办事流程均制定了科学而又严格的规章制度,做到各个部门处室、每个人职责分明。
__英才学校学生德行教育的“七个一”:① 每天早晨一次诵读(弟子规);②每天中午唱一次军歌(午后第一节课前五分钟);③每晚一篇“道德长跑日记”(晚自习下课前);④每天一小时特长活动(全面育人发展特长);⑤每周升一次班旗(争做升旗班);⑥每“回家周”做一次孝亲作业(感恩体验);⑦每月一张消费清单(廉洁从教之一)。“七个一”里的每个“一”,都是细节;从“一”做起,就是抓住了细节,抓到了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处。如果只从大道理上讲,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就缺少抓手,就把德育变成了“远、大、空”;从“一”做起,就使德育成为“近、小、实”,让学生可观可感,可学可做,天长日久,好习惯自然养成。
英才人深刻领会魏书生教育思想的精髓,魏书生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育人,具体的说是民主、科学。英才人用科学管理的态度,服务的精神,创设出和谐的教育,打造了英才的品牌。魏书生说:“教育就是帮助人养成良好的习惯。”在英才学校,帮助就是服务,领导为教师服务,教师为学生服务,学校为家长服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英才学校特别重视服务者自身的品行修炼。__英才学校校长列举了教师的七大好习惯:①预案习惯。凡是活动必有预案,做预案之前必看上次活动反思,弥补漏洞,做足细节,创新预案,严格落实,达到“日毕”“日新”。②反思习惯。上课过后,教学反思;活动之后,管理反思;出现问题,原因反思;成功之后,经验反思;人人写工作日志,人人写工作反思,不贰过。③师表习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不计得失,不计报酬;廉洁从教,不收财物,拒绝吃请;衣着得体,仪态端庄,穿校服,戴胸牌;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两人为伍,三人成列;在走廊轻声慢步,靠右通行。④礼仪习惯。员工见面打招呼,接待家长如贵宾,遇到客人问好礼让、主动问询做引领;接打电话讲礼仪;就餐时不说话,保持桌面干净,吃完挂凳;工作场合以职务相称;进入他人办公室先敲门,轻推轻拉,不碰门玻璃。⑤守纪习惯。严守制度,执行流程;不在办公场合吃零食;不在工作时间谈论工作以外的事情;不在教学楼内喧哗;不带手机进教室,开会关闭手机;搬动桌椅,轻挪轻放,用过之后,放回原处。⑥常规习惯。桌面整洁,桌下干净;案头统一摆放桌牌、水杯、“五本书”;晚上拖地、消毒、上锁,白天清扫保洁。⑦节约习惯。节约用电,随手关灯,及时关闭用电器电源;节约用水,及时关闭水龙头;节约粮食,不剩饭菜;节约办公用纸,双面打印;用品不积压,申购以旧换新。英才教师的好习惯不仅如此,考察学习期间我们还发现教师们很多其他好习惯。如廉洁从教、按月及时给家长返学生消费清单、课前候课等,自觉自如。
在考察期间,我们接触的学校领导和老师都是彬彬有礼,真诚待人,令我们感动。到处看到的都是教师们用真心真爱,真诚的为学生服务的场景,哪里有学生,哪里就有百般呵护学生的教师身影。该校注重细节的管理,服务的精细,“教师无小节,处处皆楷模”,在这里得到真正的体现,这是英才学校的宝贵精神财富。家长把孩子放在这个学校上学,是何等的放心、踏实。难怪,目前全国有18个省市自治区的家长把孩子送到这里上学。
2、打造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__英才学校有学生践行一日常规三歌:
号声响 即身起 做内务 忙漱洗 被叠方 物有序 自己事 应自理;
……
晚自习 应抓紧 好时光 要珍惜 或复习 或预习 摒杂念 守纪律;
学生道德长跑日记参考十二问:我跑步了吗?我礼让了吗?我弯腰了吗?我感恩了吗?我了解国家大事了吗?我与高尚的人、高尚的书对话了吗?我发现了哪些真善美呢?我做了一件什么样的好事呢?我的复习笔记整理了吗?我预习新知了吗?我的错题集上还有错误吗?扪心自问,今天的我比昨天优秀了吗?
通过几天的耳闻、目睹、亲身感受,英才学生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学习惯等都很到位。从升旗仪式、大课间、日常礼仪、内务整理、物品摆放、就餐程序、上课坐姿、听课状态、师生配合、认真作业、全心做事等方面,都能彰显他们良好的素质。而我们感触最深的是在餐厅。师生近两千人就餐,他们井然有序的排队、打饭、整个就餐过程鸦雀无声,而且没有浪费一粒粮食。所有这些都是亮丽的风景,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真正体现了“校园无小事,事事有育人”。
3、常规教学注重双基扎实有效。
每节课灵活机动地贯穿魏书生的“三段六步”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双基教学,稳步提升教学质量,扎实有效。
在师资不很稳定等问题的困扰下,连年夺得__县中考冠军,没有老师们勇于奉献、以校为家的英才精神和有效的教学手段是难以达到的,我们旁听了《编写提纲》的语文课,《代入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组》和《方案设计专题复习》的数学课,物理复习的习题课,虽然各有千秋,各具特色,但是在注重双基,抓知识点严密训练方面,引导学生突出重点,找题眼,抓突破口,突破难点等共同特点得到了很好的展现,课堂上学生受到教育、获得知识、得到发展;我们听课受启发、有收获——更是享受。
4、家长学校拓宽了家校合作渠道。
为了开发家庭教育这一宝贵的教育资源,__英才学校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首先是实实在在地办好家长学校,把家长委员会建到班级上,以提高家校的联系和沟通,提高家庭教育能力,便于家长配合学校育子成人成才;其次是想方设法拓宽家校合作渠道,如家访、学校开放日、家长会、家校联系卡、家校通讯、“家校手拉手共育英才”活动、请专家为家长做家庭教育讲座,为全校1600多名家长赠送《德育报:家庭教育周刊》等等。这些活动对密切家校联系,有效地指导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为学校的德育工作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考察学习期间,我们聆听了《德育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张国宏为900多名家长做的家庭教育讲座,对家长教育孩子有很大的启发。
5、特色课启迪着每个学生的心灵
每周一节的国学课是__英才学校固定不变的教学安排。以弟子规为蓝本,涉及到感恩、勤学、修身等方方面面。一节《大树》课让在场的学生、老师们感触很深,每个人都泪花盈盈。让学生知道感恩、学会责任、懂得珍惜。老师动情的讲解、身临其境的演说,使听者在灵魂深处引起共鸣。学生哭了,哭得那样动情,学生们流下的是悔过的泪水,是洗刷过去污泥的泪水,学生们用晶莹的泪水之花在心灵深处涅槃重生,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进取的动力。这一点让我们感到教育的力量和塑造灵魂的责任。
我们听完两节国学课,在流下激动泪水的同时,回顾我们本地的教育,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教育已经迷失了方向,并且迷失了很久、很久……
在教育的新理念层出不穷,教育改革眼花缭乱,教育口号喧嚣热闹、舍本逐末、逐渐失去本真的今天,教育家魏书生一再强调:守住!守住!再守住!英才学校没有追新风、赶时髦,真正坚守住了教育的根,并且深深的扎在校园的土壤里,扎在教师、学生、家长的心田里。魏书生说:“每个人内心都是一个宏大的世界,里面有丰富的教育资源。”英才人不但充分开发和利用了学生内心世界的教育资源,还敏锐的发现珍藏在其中的宝贵“筋脉”(上连几千年中华民族的血脉,今连你、我、他),并智慧的把这根“筋脉”制成了“琴弦”,用它弹奏出美妙的交响曲,领导、教师、学生,无不受到感化,为之感动,报与感恩。形成了其独特的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以学习践行弟子规为突破口,开设了生动的特色课:国学课,电视课。师生学习践行弟子规:早洗礼(诵读、演讲),晚反思(填写道德长跑日记),假日行动(留孝心作业),成为美妙的“三步曲”,做到知行情合一,收到了神奇的效果。使老师的教育、教学,学生的学习、做事,都有了强大的内驱力。也难怪,这个学校自建校起从第一届初中毕业生开始,连年中考全县第一;在__市举行的初一初二期末统考中,全市174所中学,七门学科全市第一,其它学科都排在全市前五名;XX年教师节,建校才八年就获国家表彰,受到政治局常委们接见,并跻身于全国500强,成为全国的名校。
影片《和谐拯救危机》里面说:只有中国的《弟子规》能够拯救世界,挽救地球不被毁灭。不说《弟子规》是否真的有那么神奇的力量,但是,我们坚信,《弟子规》一定能够拯救一个人的心灵世界,使人变得更加“真、善、美”,世界由此变为和谐。
三、几点启示
1、德育为先,育人为本,促进高效,提高质量。
教育的一切出发点是育人,落脚点是育人,归宿点是育人,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体现时代特色并继承和发扬。结合实际,把德育工作做到适时、适度、作足、作细、作精,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适应高效课堂的内趋力,以人为本,创和谐教育。
2、用心工作,用智慧办教育。创造性的解决工作中的难题,克服困难,办让领导放心、群众满意的教育。
3、办学从调动积极性入手,尤其是调动教师发扬积极奉献的精神,争取社会大力支持、家长努力配合。去营造良好的教育外部环境、内部氛围。
4、管理以有效为准。不论是教学的高效课堂模式,还是德育的细致深入有效;不管是教师的培养培训,还是学生的安全、全面健康、发展。工作不搞形式、不摆花架子,以有效、有实效、又高效为检验标准。
5、结合自身实际,要求从严、品味从高、工作从实、从细。探索出一条符合本地特点的规范化创办特色学校之路。
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事业的追求在于求真。真正的教育者,不仅仅是在教书,更重要的是在教书的过程中育人、培养人。为师之人,当以“道德之德”完善自己,以“恩惠之德”施以学生。让我们共同为中华民族教育事业大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努力!
上海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考察报告
上海市教科院智力开发研究所 李梅
一、发展过程
早在80年代初,一些国家驻沪领事馆及驻沪机构就提出了外籍人员子女的在沪入学问题。为此,上海市教育局一方面给一些中小学(如市二中学、长乐路小学)下发了《关于各国驻沪领事馆及驻沪机构人员子女就学问题通知》,让这些中小学向外籍人员子女开放,使其插班就读;另一方面,创造条件帮助外国领馆及企业开办小学,如帮助美国领事馆在其馆内开办小学,通过以上措施,暂时缓解了外籍人员子女入学难问题。
随着上海经济的发展,投资环境的改善,来沪外资企业不断增加。到1992年底,在上海的外资企业已有3500家,常驻人员7500多人。上述的插班就读和小型的外籍人员子女小学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为此,市教卫办与有关方面商定,于1988年提出了外国人士来沪投资开办国际学校的设想,并通报各国驻沪领事馆、三资企业及外国驻沪机构。美国驻沪领事馆接到这一通报后不到一年,即于1989年3月21日照会市府外办,提出开办领馆人员子女学校,即上海美国学校的要求。经市府外办同意,上海美国学校于1989年3月31日在上海市教育局正式注册,成为上海市第一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随着上海城市“一个龙头,三个中心”位置的确定,上海的人文教育环境、经济投资环境、科技信息和政策法规等,都具备了足够的条件。上海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因此获得了蓬勃发展。1993年,新增了三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上海日本人学校,上海耀中国际学校,上海中学国际部。
上海日本人学校由上海日本领事馆开办。该校租用徐汇区康健地区一所新建配套小学为教学点,开设年级从小学至初中,学生以日本学童为主。课程、教材、校历与日本国内学校基本相同,教师全由日本文部省派遣。为解决日益增长的入学问题,日本文部省提供部分拨款,同时通过公司赞助和私人集资,建立独立的校舍,扩大办学规模。
上海耀中国际学校由香港耀中教育机构开办。租借长宁区仙霞小区的一所幼儿园和古北新区学校为教学场所。开设年级从幼儿园至初中,学生以港、澳、台及外籍华裔居多。开展双语教学是该校的特色之一,教学采用香港的英文学校模式,外籍和本地招聘的教师约各占50%,该校是目前上海入学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外籍人员子女学校。
上海中学国际部由中美合资大千美食林有限公司出资,上海中学出场地、出师资,共同开办。教学点设在上海中学内一幢独立的教学大楼内,开设年级为初、高中,教学上集各国之长,结合中国实情精选国外优秀版本的教材,教师除聘用少部分外籍教师外,其他均由上海中学教师专任或兼任,学校管理也主要由上中来承担。
1994年,上海宋庆龄基金会经上海教育局同意,开办了上海宋庆龄幼儿园国际部。校舍利用宋庆龄幼儿园的部分教室。教学中吸收国外先进的幼教方法,每班一位外籍教师,另配备一位有学历、经验、懂外语的原幼儿园教师辅助。幼儿园内实行教师定期轮换在国际部任教的制度。促进了园内教师的语言学习,也给教师学习国外的教学方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直接机会。
到1994年,已经开办的四所国际学校办学规模都有了较大的发展。据1991年9月统计,上海美国学校学生人数发展到334名,教职员数53名,上海日本人学校学生人数176名,教职员数34名,上海耀中国际学校学生人数254名,教职员数79名,上海中学国际部学生人数67名,教职员数14名。这四所学校,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办学形式和管理,都初具成效。
1995年由德国学校董事会创办了上海德国学校。以暂借龙柏饭店2号楼一个层面为教学点。该校开设年级从幼儿园至小学,教学上基本按德国的国内要求,教师全部是外籍。首次招收学生50名,同时以前开办的五所国际学校的招生规模又较1994年明显提高。其中上海美国学校学生人数473人,上海日本人学校学生人数229人,上海耀中国际学校学生人数585人,上海中学国际部中学生人数108人,中国福利会宋庆龄幼儿园国际部儿童人数60人。与此同时,法国学校已向上海市教委提出办学申请。
由上可见,上海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发展过程是:80年代处于酝酿和初步发展阶段,89年建立上海美国学校。90年代初没有较大发展,到90年代中期的93、94、95年,出现良好的发展势头。93年一年内新增国际学校3所,94年再增一所,五所学校学生总人数发展到1500多人。随着上海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国际学校也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
二、管理办法
1993年,上海市教育局、市外办根据《上海市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办法》和国家教委《关于国外机构或个人在华办学问题的通知》,结合上海实际情况,提出了“关于在上海建办国际学校的若干意见”。意见中,就国际学校的建办原则与规范、审报程序、管理办法等主要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议,随后讨论并通过了《境外团体或个人在沪举办国际学校的管理办法》。该办法共十三条,对意见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进一步规范和补充。
上海的实践与立法,推动了全国的国际学校办学实践与法规建设。1995年4月5日,国家教委正式通过并发布了《______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办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暂行管理办法》,该办法共二十条三十二款,对开办国际学校的审请条件、审批过程、办学方向、招生对象、聘任师资、场地、资金等问题作了较详细的规定,是管理国际学校的重要政策依据和规范化的文件。
三、办学特色
六所国际学校的办学各有特点。美国学校、日本人学校和德国学校本国特色较强。耀中、上中国际部和宋庆龄幼儿园国际部富有中西结合的特色。现主要以后一类学校为例介绍国际学校的发展特色。
1.管理体制
国际学校引进企业和私立学校的管理制度,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市教委主要负责每年学生名单和教职员工的注册工作,一般不过问学校具体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同时市教委根据《关于开办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暂行管理办法》对新开设学校进行审核。学校与政府其它部门交涉遇到麻烦时,市教委负责协调。
2.办学方针与培养目标
国际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是学校作为不牟利的社会事业,追求教育的社会效益而非经济效益。为此,国际学校确立了国际化、面向未来的发展方向。上中国际部以“博采人类先进教育之精华,吸取世界各国文化之精髓,传授当代科学技术之成就,培养二十一世纪之英才”为总目标。
耀中教育机构的办学方针是:“拓展教育新路向,接受时代挑战,追求服务高素质;发展自我,回报社会,创造未来”。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分阶段目标:
①婴幼儿:在满足其体能、灵性、智能、语言、情感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并发展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和兴趣,包括对人对事的关心和信任,对知识的追求和对技能的掌握。
②中、小学:加强学科及知识性的学习,但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独立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学会自重自爱、树立责任感等为主要目标。
3.教学与课程
为求得与各国学制衔接,国际学校实行双语、双教材教学,以实现中西课程互补,多元文化融合。
上中国际部打破原有的年级划分和班级授课制,采用小组和个体授课相结合的方法。国际部的学生每个人都有一张自己的课程表,学校根据每个学生和各科的不同情况,配备专门教师,进行因材施教。在教学方法上,国际部借鉴美式教育的精华,融合中国教育之长,主课如数学、英语等,同时使用中、美两套教材,力争学生学得更精更好。
耀中国际学校的课程主要有:英文、数学、中文、自然、地理、历史、美术、体育、戏剧、音乐舞蹈、运动、社区服务。
美国学校的课程:英语、语言艺术、社会学、科学、数学、美术、音乐、中文和中国文化、体育等。
日本人学校课程:国语(日本语)、社会、数学、理科、音乐、美术、技术、家政、保健体育、英语、中国语。
4.师资结构
日本人学校、德国学校以本国师资为主。上中国际部、耀中、美国学校,宋庆龄幼儿园国际部吸收教学经验丰富、具有专业知识的中外籍教师任教。
上中国际部规定,在海内外挑选教学经验丰富且具有专业技术和资历的中外籍教师来校任教。教师上岗一律实行聘任制,聘期以一学年为单位,每年保持一定的解聘率。
5.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良好的服务管理
上中国际部有实验楼、电脑房、电化馆、影像厅、图书馆等教学设施,齐全先进。此外还有标准的田径运动场、网球场、体育馆、游泳池和溜冰场。同时还为一部分学生提供宽敞舒适的住宿,并配有专职的辅导员管理,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6.学校与家庭合作、研究与实践结合
耀中确认家庭在儿童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学校很重视与家庭的共同配合。为建立多种沟通的渠道,鼓励教师与家长的合作,达到学校与家庭同步教育的目的。耀中设有教研部,由具博士、硕士学位的专业人员负责,推行教育研究、课程发展、师资培训、出版等工作。
四、问题与建议
1.由于历史原因上海美国学校与上海日本人学校目前还是以驻沪领事馆作为开办者,如要求这二校确定自己的办学“定位”,尤其是要定位为以外籍人员子女为招生对象,还将出现许多目前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些学校的办学与招生倾向于开放,中国人也乐于把子女送到国际学校就读。那么有没有可能依照一定法律,允许国际学校向中国人子女开放?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探索的问题。
2.对外籍人员子女学校里的中国教职员工,其人
欧美高等学校道德教育史考察报告
一 在12世纪前,整个西方还没有现代意义的高等学校,但是,从事高等教育的学者与机构早在古希腊就有了,如苏格拉底、伊索克拉底(Isocrates)及其创办于公元前392年的教授雄辩术的学校,柏拉图及其阿卡的米学园(Academy)等培养哲学家、统治者的哲学学校;同时,也有为教士与医生开办的专业学院或学校,如为希波克拉底及他的医术开办的伊斯奇勒斯医学寺院等。在这些高等教育机构,特别在那些哲学学校或学园中,道德教育从一开始就被作为其重要目标甚至核心目标。在苏格拉底看来,教育的目的就是学会“应当怎样做人”,“敦促你(人)们专心向善”以“努力成为有德行的人”;在柏拉图那里,“如果你问什么是教育的用处,答案是简单的——造就好的人,而好的人就是德行高尚的人”;所谓“德行”指的就是中庸、勇敢、自制、公正、守法、友谊、温和等等。 这些雅典的哲学学校,特别是柏拉图的阿卡的米学园、亚里士多德的学园以及稍后的“类似学校”对于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样,古希腊高等教育机构中对于道德教育的重视传统也在中世纪大学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当然,同古希腊哲学学校与学园中学者在道德问题上的非政治性与非宗教性传统有所区别的是,中世纪大学中的道德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从原先的世俗化慢慢地向宗教化过渡;在其中,罗马帝国晚期的基督教思想家与教育家奥古斯丁的“原罪说”、“禁欲论”与“灵魂不死说”对于道德教育的进一步被加强及其宗教化过程起了极重要的作用。在以后的文艺复兴、资产阶级革命与工业革命各个时期直至19世纪后期,道德教育在欧洲高等学校中的重要的或核心的地位基本上没有动摇过,所不同的只是各个历史时期中高等学校在道德教育的目的、任务与内容中有性质的改变。 在美国,哈佛大学及其他最早建立的大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具有坚强信念与正直品性的部长与城市领导人”;所谓“道德”或“品性”就是美国化的、世俗化的清教徒道德规范,当然也有一些启蒙思想混和其中,具体地说有节制、缄默、秩序、真诚、公正、中庸、宁静、谦逊、贞洁、坚强、节俭、勤奋、惜时、清洁等等道德规范。在18世纪,大学是通过《圣经》的学习与道德哲学课及其他措施来培养具有如杰弗逊所说的“具有才智与美德的优秀人物”的;这些人将成为政治家、律师与法官以及其他专门人才,由于他们具有的才能、特别是高尚的德行从而成为“公共利益与个人幸福得以保障的支柱。”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在那里,布朗大学的校长弗兰西斯·威兰德曾说:“在年轻人的教育中,最重要的目的是道德品性的培养”,这句话代表了他那个时代的所有大学校长的共同看法。在具体的教法上,除了学习《圣经》与道德哲学课外,还有一种哲学研究课,由于大学与学院基本上成了教会的侍女或附庸,这种哲学研究的目的首先被规定为把所有知识连接成一个整体以合乎理性要求、调和科学与宗教的矛盾,或至少阻止科学对于宗教信条的削弱。此外,这种哲学研究课也要求教授那些对学生个人生活与专业活动有用的道德诫律,并使之运用于学生行为中。在教材方面,哲学家与教育家们还写作了许多“道德科学”的读本或手册,在其中,从私人道德到公共哲学与公民美德各个方面的诫律与规范都以明了、简洁的教条式组织成一个系统的整体;要求学生掌握。在当时,大学当局还通过宗教活动、教会服务活动、校长与教授的演讲以及其他各种活动去促使学生过虔诚敬神、正直高尚的生活;大学当局也制订一系列规则支持上述道德教育目标,这些规则又由罚款、记过、甚至在必要时开除学生的方式来强制执行;在其中,教师对于规则的执行起着重要的监督与管理作用,有些大学的校长们甚至在助手的帮助下给学生的道德品性打分数、评等级,并将其与学生的学术成绩联系起来作为评定学生的主要标准。此外,大学当局十分强调教师的言行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与道德发展中的“榜样”作用。许多大学认为,教育者个人的品性是学生道德成长中最大的影响因素。普林斯顿大学的校长詹姆斯·麦考什则同每一个申请做大学教师的候选人亲自谈话以了解他们的宗教信仰;稍后的另一位校长则说,他宁愿选择一个绅士而不是一个学者(如果这个学者的道德品性不符合他的要求的话)来做大学教师。在哈佛大学,有名的艾略奥特,校长虽然非常强调学问与研究的自由,但仍然很重视教师个人的道德品性。对于这种情况,教育哲学家威廉·弗兰肯纳在《道德教育的哲学考察》一文中曾作了归纳:“根据传统的观点,各种道德规则或价值和由此而来的品性应通过教育的而非法律的途径灌输给个人。那些教育途径不仅诉诸说理,也求助于培养习惯、运用奖惩或褒贬手段、采用规劝、榜样和问答教学等不同形式的灌输性方法。”总之,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最初几年,高等学校在道德教育方面的这一传统一直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改变。 二 但是,从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叶起,这种情况开始发生根本的变化。从表面现象看,首先是19世纪末高等学校中道德教育的开展变得越来越难,然后是20世纪初期逐渐的忽视,最后是在20世纪中期,道德教育在高等学校中的实际消亡。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源概括地说是:科学、特别是进化论、新物理学与新哲学的发现与发展对于宗教及其道德价值观的怀疑、批评与否定;工业与经济的发展对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的冲击;现代城市的兴起、扩大及人口的增加与流动对道德价值观念及高等教育的冲击;社会生活方式、思想文化的变迁与高等教育的发展变化对于道德与道德教育所产生的影响等等。具体地说,在上述社会变化与发展中,原有的宗教教条与道德价值、规范与新的社会状况的矛盾不断产生并扩大,新的道德问题不断产生,而解决上述矛盾与问题的新的道德价值观念尚未产生,或尚未发展到旧的道德价值观念体系在那个时代所具有的权威性与指导作用那样的程度。在这种新形势下,旧式的大学校长与教授的布道式的说教越来越显得过于简单化、教条化并落后于时代,与学术精神相背离;旧的哲学研究课、道德哲学课、伦理研究课等慢慢演变为纯理论性的、抽象的道德学课,只讲解或澄清伦理概念的含义,分析道德推理的逻辑与结构,比较各种伦理体系而不涉及真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不涉及学生的具体生活与日常言行,原先的规范伦理学及道德教育课变成了元伦理学课;同时,因为新时期的理智主义的学科训练倾向与功利主义的职业定向的课程的兴起,公民教育的目标与课程不再被大学师生及社会所重视,大学校长与教授对于学生的言行不再象过去那样过问;学校对于纪律、规则不再那么强调;学生的品行不再象过去那样被评定,甚至在教师的选聘上也不再强调个人的品德与宗教信仰;教授们只对评价学生的学术成绩负责,道德与行为问题则被留给系主任与有关的专门管理人员,而后者实际上不再真正关心学生的品行问题,而将注意力放在一些非道德领域的日常事务上,从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看,理智训练与品德培养第一次在高等学校中被分割开来而出现了“两张皮”的状况。对此,托夫勒也正确地指出:“由于工业革命的浪涛冲击了古老的价值结构,新的情况要求新的价值,教育者便对此退避三舍。作为对传统神学教育的反动,‘教授事实并让学生们自己做出决定’被看成了进步的东西,文化相对主义和科学中立化取代了传统价值的主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高等学校完全停止了道德教育)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当然,一些明智的大学校长、教育家与思想家们即使在这个时期也未放弃过复兴道德教育的努力,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945年的《哈佛报告》——《自由社会的普通教育》。论文认为,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不仅是社会发展与人类接受教育本身的要求,也是大学的重要责任。《哈佛报告》指出:“大学必须停止它对于寓于人文学科、社会学科与理论科学中的价值问题的忽视,大学应相信苏格拉底的教导——善的知识将会导向善的德性。”随着大学重视普遍教育的运动在整个欧美的展开与发展,高等学校对于道德教育又重新给予重视,各种有关人类道德价值的学科被开设、恢复、发展与加强。但是,即使在当时也还存在着一些重要的难题:应该在课程中规定多少比例的道德教育或公民教育的内容?如何将公民教育或道德教育的内容压缩编制到“核心”课程中去?这些具体而又重要的问题都没有一个较好的解决办法,人们只是限于对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的呼吁与匆促地设立许多有关道德教育的课程,却没有深入系统地考虑道德教育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到了60年代,由于苏联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及美国颁布《国防教育法》的影响,高等教育改革中的理智主义、科学主义倾向在欧美国家的大学中弥漫开来。人们认为,民主社会的保障是产品的多少与核武器的数量而不是个人的道德,因此,高等学校中的道德教育又很快从改革的幕前退到了幕后,普通教育运动只给道德教育带来短暂的光辉,道德教育再一次被人们看作是高等学校中的“软”领域而备受歧视与冷落。 三 但是,从60年代末、70年代初起,高等学校中对于道德教育与公民教育的忽视或取消的状况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从60年代起,欧美发达国家普遍发生了激烈的社会动荡与社会变化。民权运动、妇女权利运动、越战问题、大学学潮、环境保护运动不断发生,水门事件、贿赂、贫困、堕胎、吸毒、同性恋、安乐死、试管婴儿、用病人进行医学试验及残疾人权利等直接涉及道德与价值问题的事件与难题,以空前强大的压力出现在每一个公民与公共机构面前,并要求人们就此作出判断、选择与行动。然而,一方面由于传统价值观念的崩溃与传统道德教育在各级教育机构、公共机构中的衰落,另一方面由于在社会上还没有或者说不可能出现一种可让人们拿来解决如此众多复杂的道德与价值问题的灵丹妙药,即一整套明确、固定与普通的道德价值观念或道德规范体系。这样,一方面是社会机构与公众在这种社会变化与道德困境前不知所措,另一方面是他们的道德素质或水平的迅速下降。正是在这种状况下,教育界、公众与公共机构开始意识到道德问题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并呼吁要加强党校、特别是高等学校中的道德教育。盖洛普民意测验机构曾在1975—1976年度作过一个调查,其结果表明,在美国,有2/3的人认为,学校应在学生的道德发展方面承担起重任。在欧美发达国家,几乎有一半人口受过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本来,这些人在大学受教育的时期也是其发展道德品性与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但是,大学生们的道德与价值观状况怎么样呢?一方面,由于传统的教会与宗教教义对于高等学校与大学生已失去控制与影响,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念不再为大学生们所接受,在道德与价值领域,“上帝死了!”,那么,在复杂多变的新的社会生活与道德价值问题面前,“青年学生们到何处去寻找诸如关于宇宙、社会关系等难题的答案呢?”另一方面,青年大学生们在道德品性与价值观问题上的实际状况是令人担忧的。有调查材料表明,大学生们承认,在过去的30年中,大学生们在课堂有过作弊与欺骗行为的人数比例在明显增长,大学生们越来越缺乏利他性,越来越专注于利己目标;在过去的15年至20年中,大学生们越来越希望自己“有很好的经济状况并使个人获得别人的承认”、“拥有支配他人工作的职权”;相反,对于政治事务、参与社团活动计划与改善环境的活动的兴趣越来越低;在最有能力的大学生中,只有5%的人预备将来选择在政府部门服务,在各项选举活动中,18—24岁年龄组的学生参加选举的人数比例持续下降,而且其下降速度比任何其他年龄组要快。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要求在大学建立一种“健全的道德教育”,以帮助大学生选择更高的道德标准、对团体与社会具有更大的公民责任心。有人指出,在道德与价值领域,“当我们失去了熟悉的路标,即使是有疑问的路标,我们还是会感到不安。世袭秩序的解体和已有权威的消失只是由不稳定的自愿机构的纪律代替了。”这些不安和疑问如何消除呢?“我们必须转向大学,它们是一种世俗化的教会。” 于是,从70年代初起,大学又开始了对道德问题与道德教育问题的重视。首先是一些道德哲学家、神学家、法律教授和社会学家发表文章讨论各种实践中的伦理问题;后来,有关个人生活与专业行为的伦理问题的课程出现在大学与专业学院的课程体系中,如医学院中设置医学伦理学以讨论堕胎、安乐死、病人医学试验与试管婴儿等问题,在行政管理学院讨论政治界的丑闻及其涉及的道德问题,在商学院讨论商业中的欺诈等问题,在工程学院中讨论工程带来的灾难问题,在新闻学院中讨论新闻中的虚假报道问题,在法学院讨论水门事件等问题;美国律师协会曾要求法学院系的主任们将专业责任心的教育作为律师资格教育的要求之一。在大学与学院中,实践伦理学与道德推理课程已逐渐渗入本科生的课程体系。以美国为例,在70年代后期,全美大学中这类应用伦理学课程已超过1000种。在德国大学的医学院、法学院等专业学院中也普遍设立了各种专业伦理学或应用伦理学课程。从性质上看,这种课程同20世纪初叶前的道德哲学课、哲学研究课的目的与方法是根本不同的。 与此同时,大学还采用或创造了一系列道德与公民教育的措施与活动,如指导学生制订行为规则并公正地执行规则、指导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服务)计划,采取一系列措施改善与创造大学的道德环境及其道德标准与道德气氛等等。这些措施与活动取得了一定的结果,但也引起了如伦理相对论与灌输等重要问题;而且,从学生道德发展的角度看,其结果也不十分理想,1986年的美国教育部长贝内特在哈佛大学的演说中甚至说:“在形成学生的道德辨别力的责任方面,我们的大学与学院做得怎么样呢?除了极少数学院——大多数宗教与军事学院外,高等学校在这个问题上是没有什么作为的”。1989年,卡内基高等教育委员会的报告则指出:“在美国高等教育的几个目标中,‘培养公民的普通教育’显然是最不成功的目标”。
__中学之行,本人感触良多,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要打造高效课堂,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应该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课堂是我们教师掌控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原有的陈旧教学模式、落后教学方法,严重阻碍学生思维的开发,严重阻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有鉴于此,本人__中学之行,感觉课堂急需改革,感觉教师需要转变思想。
转变三种思想。一是信任思想。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充分相信学生,相信学生能行很棒,改变以往教师一人唱独角戏的思想,不给学生任何机会。二是主体思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是主体的作用,教师围绕学生转,改变以往教师满堂灌,一节课下来学生的一切权力被剥夺了。三是开放思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允许学生自由讨论,自由交流,发表不同意见,改变以往教师一味求标准答案,唯一答案,从而限制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从__的课堂中,不难看出他们的学生千奇百怪,层出不穷,思维活跃,表达流畅。
改革三种模式。一是座位编排模式。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教师都喜欢按横纵的一定顺序排座,__中学学生的座位是分组坐,没有固定格式,大大方便了学生的交流机会,大大扩展了学生的讨论空间。二是讲课模式。今天大多数老师都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一节课只听见老师的声音,学生都哑口无声。从__中学课堂中,不难可看出老师不易找到,即使看见老师在讲,也只不过讲基本概念、定义,时间不超过十分钟。三是评价模式。真正使教师及学生从“应试教育’中摆脱出来,全身心的投入到素质教育上来,一改以往的”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
树立三种理念。一是树立把时间让给学生的理念。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摆正自己的位置。45分钟的课堂只有不到十分钟属于你,不要全堂包办,目中无生。二是树立把课堂交给学生的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树立学生是上帝的观念,让各个学生自由发挥,教师只在课堂中适时点拨,指点迷津。从__教学中,不难看出整节课基本上学生自己在讲台上讲,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及看法。三是树立把自由还给学生的理念。不要要求学生一个步调、一个版本、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让学生在自由的天空中轻松的翱翔。
培养一种习惯。提前预习,抓紧时间,完成教师的导学案,敢疑好问的习惯。教师上课一天前,要抛出导学案,课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鼓励学生解决问题。做到“两个本子”,“两种笔”,成果展示有韵味,评价体系挺严厉,扣分一杆就到底。
解决一个难题,达到一个目标。全体教师振奋精神,要有一个高昂的精神风貌,立足讲坛。这是一个难题,要解决这一难题,必须上下齐心,同舟共济,必须吃得苦中苦,必须有得力的奖惩措施…否则…达到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总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学___,转变思想为首位;培养习惯须毅力,打破常规要时间;提高质量是目标,上下一致过难关;循序渐进课改路,冰冻三尺几日寒。
为了积极借鉴先进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开拓教育干部的管理视野,提高学校管理和教研科研水平,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XX年6月28日至7月2日,禹城市教育局组织全市初中学校校长赴__四所著名初中考察学习。我有幸成为考察团的一员。几天的考察学习,紧张而充实。通过考察学习,开阔了视野,学到了先进的管理和教学经验,进一步打开了办学思路,增强了我把李屯中学打造成全市一流名校的信心和勇气,感觉收获很大,现将这次考察的心得体会报告如下:
一、本次考察我看到了什么。
第一,通过对__中学、__中学、__实验中学、__中学四所学校的参观考察,我首先看到的是这些先进单位丰富多彩而富有教育意义的校园文化。这些校园文化有的和当地的人文地理环境结合起来,充分挖掘乡土教育资源,打造乡土教育文化,让孩子们在具有浓郁的家乡特色的校园文化中快乐成长。如东庐中学。有的充分利用历史故事和经典名著创建校园文化,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感受传统文化,接受经典教育,如宜兴实验中学。更多的则是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能动性,或写或画,建立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在建设校园文化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兴趣,这一点对于我们农村学校特别具有借鉴意义。
第二,通过参观这些学校,我看到了先进单位细致入微的精细化管理。比如__中学的讲学稿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经历层层把关,宜兴实验中学的每一棵树上都挂着介绍这棵树植物属性的小牌,金陵中学每一个宿舍门外都张贴着这个宿舍的量化评分表,这些先进单位所搞的每一项活动,都有积累,有整理,有总结,我想这种精细化管理是保证这些单位成为名校的基石。
第三,在这些先进单位我还看到了一支朝气蓬勃、富有思想、干事创业的校长队伍,这些校长都年富力强,懂教育,会管理,有理想,有思路,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最有价值的因素。“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选准人,用准人是一项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
第四,丰富多彩的育人活动,这是我在这些单位看到的又一亮点。书法绘画,小制作,手抄报,宣传栏,运动会,世博志愿者参与活动,家长会,各种才艺展示,精彩纷呈。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去育人,既增长了学生各方面的才干,又增加了学生求知的乐趣,让学生快乐的成长,成长的快乐。
第五,现代化的办学条件是我从这些先进单位看到的让人吃惊,让人羡慕的地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样经济基础也决定着教育的兴旺发达。国家、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如何,将直接影响到这个国家和地方长久的发展。不要说__中学、__实验中学这些投资上亿元的城市学校,就是__中学、__中学这些乡镇学校也投资在几千万元以上,高大宽敞明亮的教学楼,漂亮的塑胶跑道,优美的校园环境,完备的实验设备,让我们这些生活在欠发达地区的教育者羡慕之极。
二、通过考察学习我想到了什么。
第一,这次考察学习对我的震动很大,思考了很多。我首先想到的是文化熏陶对于学校管理,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第二,我想到的是,精细化管理,扎实落实对于贯彻思路、政策的重要性。再好的办法如果不去落实也会付之东流。就像__中学提的口号一样“良心﹢认真﹢方法﹦成功” “常规﹢过程﹢细节﹦奇迹”。
第三,我想到的是,一个有作为,有思想的校长对于学校发展,学生成长乃至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性。陶行知先生使“晓庄师范”成为了永恒,苏霍姆林斯基让“帕布里什中学”成为了经典。东庐中学和后六中学以及我们山东的杜郎口中学当年都是面临倒闭的学校,就是因为换了一个有理想、有作为、有思路、有办法、有韧劲的校长,几年之内就发展成了全国知名的学校。
第四,我想到的是,责任心、使命感对于一个校长成为一个好校长的重要性。天下校长无数,但是精英校长有数,责任心、爱心、使命感使然。
第五,我想到的是,善于总结,积累教育成果对于一个学校成为名校的重要性。流星之所以成不了恒星,就是因为没有留下自己的轨道。
第六,我想到的是,我们学校与参观名校的差距,知耻而后勇,知不足才能进步。通过这次参观我进一步理清了把我们学校办成名校的思路,增强了信心和勇气。
三、今后我要做什么。
通过几天的考察、学习,开阔了视野,学到了先进的管理经验,进一步打开了办学思路,找到了与先进学校的差距,增强了我把李屯中学办成让李屯人民满意的学校的信心和勇气。今后我想从六个方面入手,结合李屯中学的实际开展工作。
第一,进一步理清思路,制定李屯中学发展的长期规划、中期规划、近期规划。
第二,立足实际,进一步完善打造具有李屯中学特色的校园文化,让一廊,一墙,一角,一草一木都发挥它们的育人作用,这一计划争取尽快实现。
第三,进一步落实精细化管理,向管理要质量。
第四,进一步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育人活动,让学生学得充实,生活的快乐,健康的成长,在活动中实现育人的目的。
第五,进一步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走民主化管理道路,加强教师培训培养,让名师在创造名校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六,努力深化教育科研,打造高效课堂,让老师省时高效的教,让学生愉快充实的学,争取在优质教学方面探索出一条具有李屯特色的路子。
总之,这次赴__考察学习,汲取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学到了优秀的教育管理经验,开拓了视野,明确了思路,激发了干劲,对今后的工作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我坚信,在教育局和__乡校办的坚强领导下,__中学全体教职员工一定会创造出让__人民更加满意的成绩,为__教育振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XX年7月6日
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抓好党建工作——赴云、贵两省教育考察报告
一、考察目的
按照鞍山市中小学书记培训班教学计划的要求,4月18日至29日,由市教育局组织部李文魁部长带队,局直属单位和铁西区参加培训的部分书记共27人,赴云南、贵州两省进行了教育实地考察。这次教育考察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云、贵两省知名学校的参观与考察,近距离地感受祖国西南边陲的地域文化、教育实践以及学校党建工作的实际情况,把当地学校在加强党的建设、培育校园文化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带回来,为进一步拓宽思路,提高学校党务工作者的领导水平提供帮助。
二、考察概况
这次教育考察历时10天,重点考察了贵阳一中、贵阳二十七中、昆明三中和大理下关一中四所学校。期间听取了各校书记、校长的介绍,与班子成员进行了友好、亲切的座谈,就大家所关注的问题作了认真的交流和研讨,参观了学校的校容校貌。虽然旅途劳累,但是大家增长了阅历,开阔了视野,可谓受益非浅,不虚此行。
1、贵阳市第一中学。该校建于1906年,是一所有近百年历史的名校,现有教师283人,4000多名学生,74个教学班,是贵州省目前唯一的一所省级一类示范高中。学校拥有国家级骨干教师3人,省级骨干教师17人。学校以健全人格、自主发展、求真向上的办学理念,为国家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他们当中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逸群、中科院院士熊毅及航天科学家夏平畴等等。
2、贵阳市第二十七中学。该校是始建于1960年的一所中等规模的初级中学,现拥有教师80名,其中党员31名。该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高度重视教育教学科研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致力于造就一只学者型、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取得了一系列喜人的成绩。该校被列为国家级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实验学校,自己编辑出版的《烛光》一书,收集了该校教职工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论文70余篇。
3、下关一中。该校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创立于1947年,经过50多年的发展,现成为有31个教学班、1686名在校学生、148名在职教职工的省一级完全中学。近年来,学校以改革教育评价体系为突破口,形成了由德育工作、日常教学、教育科研和教学效果所组成的四位一体的考核制度,促进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4、昆明三中。该校始建于1907年,占地48亩,有42个教学班,2500多名学生,是全国文明行业示范点、云南省文明学校,校党总支被中共云南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该校全体教职工在工作中奉行默默无闻的老黄牛精神、博采众长的蜜蜂精神和无私奉献的蜡烛精神,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正向高起点、高层次、高目标大步迈进。
上述四所学校虽然建校时间不同、办学条件各异,但他们却都具有先进的办学理念、浓厚的育人氛围、鲜明的办学特色和骄人的办学成绩,特别是他们围绕教育教学而进行的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党建工作深深吸引着我们,给我们以启发。
三、收获和启示
1、从廉洁自率入手,切实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
要办好一所学校,没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是不行的。我们所考察的四所学校,在创建特色学校、构建富有个性的办学模式的同时,校党总支(支部)始终把建设一个团结、有战斗力的领导班子放在第一位。领导班子带头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真正成为学习的模范、工作的模范、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的模范和团结互助的模范。他们在党风廉正建设上狠下功夫,切实加强党内监督,严格党内生活,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预防为主、教育在先”的原则,党政主要领导带头发扬正气、抵制歪风。
云南、贵州地处祖国西南边疆,经济发展程度远不及内地,但教育行业却同样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同样要经受招生、教师调动、提拔干部等敏感问题的考验。这里的校领导衣着朴素、作风踏实,言谈举止中带有浓厚的学者气息。昆明三中,作为云南省四所一等一级中学之一,其“热度”不言而喻。校领导从不利用工作之便为自己谋私利,不享受丝毫特权。他们没有自己的专车,上下班、开会都骑自行车;节假日加班不加一分钱(教职工有加班费);招生工作非常透明,设立专门的招生小组,校长、书记无权自做主张,他们的电话赫然显示在校门口的大幅宣传板上,公开接受学生、家长及社会的监督。
2、从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入手,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师资队伍是一所学校成败的关键所在,建设一只结构合理、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保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业务功底、精湛的教学艺术和强烈的科研意识,更要具备高尚的品德修养。昆明三中党总支以开展“云岭先锋工程”活动为契机,在教师中实行党员挂牌上岗,使党员身份亮出来、平时工作看出来、关键时刻站出来,引导党员带头学习讲政治、带头干事谋发展、带头创新建佳绩、带头服务比奉献、带头自律树形象,激励党员争当党性强、师德好、业务精的先锋。在党员的带动下,全体教师自觉用《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并与“奉献在岗”、“敬业爱生”、“树教师形象”、“忌事忌语”等活动结合起来,做到“四个一”,即爱护每一名学生,上好每一节课,转化一名差生,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
3、从规范程序入手,进一步加强在青年学生中培养和发展党员工作
在青年学生中培养和发展党员工作是新时期学校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不仅能够为党组织补充新鲜血液,不断壮大积极分子队伍,而且通过学生党员的示范作用,能够在学生中形成追求远大理想、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良好氛围。贵阳一中针对发展学生党员工作中经常出现的三“重”三“轻”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取得了较成功的经验。在确定标准上,克服重“硬件”、轻“软件”的问题,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看重党性修养;在发展环节上,克服重“发展”、轻“培养”的问题,不是坐等学生进步和成熟,然后拿条条框框去“套”,合格则发展,不合格则晾在一边,而是通过党课教育、形势教育、党校培训等形式加以积极的引导、培养,并适当的帮助,让学生“快速成长”;在党员管理上,克服重“党外”、轻“党内”的问题,不是将支部视为一部发展党员的“机器”,只顾生产,不管管理,而是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加强“售后服务”,督促党员再学习、再提高。校党总支还注意充分发挥校团委在联系、团结、教育、引导学生方面的优势作用,开展一系列以“在党旗下成才,为党旗增辉”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举办适合学生心理特点、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各种活动,增强党在学生中的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据统计,从1994年至十年时间里,该校共培养发展了65名学生党员,为向社会输送高质量的建设人才作出了贡献。
4、从增强实效性入手,全面加强德育工程建设
德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首要环节,同时又是一项系统工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如何构建新的、科学的、具有实效性的德育体系迫在眉睫。云、贵两省教育工作者的探索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下关一中创造了德育工作“一抓、二建、三树、四改善、五加强”的基本模式。“一抓”,是抓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二建,是建设具有凝聚力的班集体;“三树”,是树立学习的榜样;“四改善”,是改善师生间、学生间、学校和家长间以及学校和社会间的教育关系;“五加强”,是加强对班级的管理、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加强教师的自我修养、加强教师的言传身教。
贵阳二十七中总结出了教育转化问题行为学生的“一一四”实践模式,即“对问题行为学生的教育,首先要有一颗爱心;对每一种具有心理问题行为的学生都有一套科学的教育方法;教育转化问题行为学生要采取教师教育、家长辅助、学友帮助及自己内化四方力量联动的方式”。
这些德育模式的可贵之处在于强化了“人人都是德育工作队伍中的光荣一员”的意识,注重发挥“每一员”在德育网络中的积极作用。通过这种网络式的德育教育,保证学生在时间上(从早到晚)、空间上(校内校外)、内容上(课内课外)都得到教育和指引。
5、从发挥地域优势入手,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校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特殊时空,校园文化是师生在这一时空中创造和享有的文化形态的总合。校园文化有如一个巨大的德育场,在感染人、影响人、教育人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考察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各校都在充分地利用地域优势,创建出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下关一中地处风景如画的大理名城,倚苍山、傍洱海,他们利用这一特点,将“苍山铸练的脊梁”和“洱海造就的胸膛”写进校歌——《托起明天的太阳》之中,开启下关一中人心中“立足苍洱故土,放眼中国世界”的美好境界,激励教职员工和莘莘学子将“团结、进取、勤奋、求实”的校风和“开拓、奉献”的校训化作“积蓄知识”的具体行动,为继承传统文化和发扬民族精神贡献力量;校园内绿化面积为11000平方米,郁郁葱葱的高原植被将校园装扮得清新、高雅。
贵阳二十七中学虽然面积只有4000多平方米,但小巧玲珑,人文气息浓厚,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要让学校的墙壁也会说话”。校园内的每一面墙壁、每一盆花、每一棵树都发挥着育人功能,就连楼顶的女儿墙也设计成长城的垛口,既庄重、典雅,又体现文化特色。
贵阳一中位于美丽的南明河畔,是一所历史悠久而又朝气蓬勃的学校。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方面提出“以优良的传统滋养校园精神,以先进的观念引导校园精神,以一流的目标强化校园精神,以正确的导向激励校园精神”的思路,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成才环境、提高综合素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目前学校共有校级学生社团26个,会员多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1/2强,形成了志愿服务、文艺演出、学术科技、书画观摩、摄影展览、民族工艺、主题辩论、论坛沙龙、环境保护等主题鲜明的系列社团活动,成为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云贵之行,我们收获颇丰,感慨良多。我们不仅被两地教育工作者扎根边疆、敬业奉献的精神所感动,更被他们立足现实、大胆创新的勇气所感染。虽然我们采撷到的只是两地教育百花园中的几朵花束,但是却能体现祖国西南教育蓬勃向上的发展势头。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愿我们在借鉴外来经验的基础上,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共同开创我市学校党建工作的美好明天!
上海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考察报告
上海市教科院智力开发研究所 李梅
一、发展过程
早在80年代初,一些国家驻沪领事馆及驻沪机构就提出了外籍人员子女的在沪入学问题。为此,上海市教育局一方面给一些中小学(如市二中学、长乐路小学)下发了《关于各国驻沪领事馆及驻沪机构人员子女就学问题通知》,让这些中小学向外籍人员子女开放,使其插班就读;另一方面,创造条件帮助外国领馆及企业开办小学,如帮助美国领事馆在其馆内开办小学,通过以上措施,暂时缓解了外籍人员子女入学难问题。
随着上海经济的发展,投资环境的改善,来沪外资企业不断增加。到1992年底,在上海的外资企业已有3500家,常驻人员7500多人。上述的插班就读和小型的外籍人员子女小学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为此,市教卫办与有关方面商定,于1988年提出了外国人士来沪投资开办国际学校的设想,并通报各国驻沪领事馆、三资企业及外国驻沪机构。美国驻沪领事馆接到这一通报后不到一年,即于1989年3月21日照会市府外办,提出开办领馆人员子女学校,即上海美国学校的要求。经市府外办同意,上海美国学校于1989年3月31日在上海市教育局正式注册,成为上海市第一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随着上海城市“一个龙头,三个中心”位置的确定,上海的人文教育环境、经济投资环境、科技信息和政策法规等,都具备了足够的条件。上海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因此获得了蓬勃发展。1993年,新增了三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上海日本人学校,上海耀中国际学校,上海中学国际部。
上海日本人学校由上海日本领事馆开办。该校租用徐汇区康健地区一所新建配套小学为教学点,开设年级从小学至初中,学生以日本学童为主。课程、教材、校历与日本国内学校基本相同,教师全由日本文部省派遣。为解决日益增长的入学问题,日本文部省提供部分拨款,同时通过公司赞助和私人集资,建立独立的校舍,扩大办学规模。
上海耀中国际学校由香港耀中教育机构开办。租借长宁区仙霞小区的一所幼儿园和古北新区学校为教学场所。开设年级从幼儿园至初中,学生以港、澳、台及外籍华裔居多。开展双语教学是该校的特色之一,教学采用香港的英文学校模式,外籍和本地招聘的教师约各占50%,该校是目前上海入学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外籍人员子女学校。
上海中学国际部由中美合资大千美食林有限公司出资,上海中学出场地、出师资,共同开办。教学点设在上海中学内一幢独立的教学大楼内,开设年级为初、高中,教学上集各国之长,结合中国实情精选国外优秀版本的教材,教师除聘用少部分外籍教师外,其他均由上海中学教师专任或兼任,学校管理也主要由上中来承担。
1994年,上海宋庆龄基金会经上海教育局同意,开办了上海宋庆龄幼儿园国际部。校舍利用宋庆龄幼儿园的部分教室。教学中吸收国外先进的幼教方法,每班一位外籍教师,另配备一位有学历、经验、懂外语的原幼儿园教师辅助。幼儿园内实行教师定期轮换在国际部任教的制度。促进了园内教师的语言学习,也给教师学习国外的教学方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直接机会。
到1994年,已经开办的四所国际学校办学规模都有了较大的发展。据1991年9月统计,上海美国学校学生人数发展到334名,教职员数53名,上海日本人学校学生人数176名,教职员数34名,上海耀中国际学校学生人数254名,教职员数79名,上海中学国际部学生人数67名,教职员数14名。这四所学校,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办学形式和管理,都初具成效。
1995年由德国学校董事会创办了上海德国学校。以暂借龙柏饭店2号楼一个层面为教学点。该校开设年级从幼儿园至小学,教学上基本按德国的国内要求,教师全部是外籍。首次招收学生50名,同时以前开办的五所国际学校的招生规模又较1994年明显提高。其中上海美国学校学生人数473人,上海日本人学校学生人数229人,上海耀中国际学校学生人数585人,上海中学国际部中学生人数108人,中国福利会宋庆龄幼儿园国际部儿童人数60人。与此同时,法国学校已向上海市教委提出办学申请。
由上可见,上海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发展过程是:80年代处于酝酿和初步发展阶段,89年建立上海美国学校。90年代初没有较大发展,到90年代中期的93、94、95年,出现良好的发展势头。93年一年内新增国际学校3所,94年再增一所,五所学校学生总人数发展到1500多人。随着上海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国际学校也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
二、管理办法
1993年,上海市教育局、市外办根据《上海市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办法》和国家教委《关于国外机构或个人在华办学问题的通知》,结合上海实际情况,提出了“关于在上海建办国际学校的若干意见”。意见中,就国际学校的建办原则与规范、审报程序、管理办法等主要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议,随后讨论并通过了《境外团体或个人在沪举办国际学校的管理办法》。该办法共十三条,对意见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进一步规范和补充。
上海的实践与立法,推动了全国的国际学校办学实践与法规建设。1995年4月5日,国家教委正式通过并发布了《______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办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暂行管理办法》,该办法共二十条三十二款,对开办国际学校的审请条件、审批过程、办学方向、招生对象、聘任师资、场地、资金等问题作了较详细的规定,是管理国际学校的重要政策依据和规范化的文件。
三、办学特色
六所国际学校的办学各有特点。美国学校、日本人学校和德国学校本国特色较强。耀中、上中国际部和宋庆龄幼儿园国际部富有中西结合的特色。现主要以后一类学校为例介绍国际学校的发展特色。
1.管理体制
国际学校引进企业和私立学校的管理制度,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市教委主要负责每年学生名单和教职员工的注册工作,一般不过问学校具体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同时市教委根据《关于开办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暂行管理办法》对新开设学校进行审核。学校与政府其它部门交涉遇到麻烦时,市教委负责协调。
2.办学方针与培养目标
国际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是学校作为不牟利的社会事业,追求教育的社会效益而非经济效益。为此,国际学校确立了国际化、面向未来的发展方向。上中国际部以“博采人类先进教育之精华,吸取世界各国文化之精髓,传授当代科学技术之成就,培养二十一世纪之英才”为总目标。
耀中教育机构的办学方针是:“拓展教育新路向,接受时代挑战,追求服务高素质;发展自我,回报社会,创造未来”。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分阶段目标:
①婴幼儿:在满足其体能、灵性、智能、语言、情感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并发展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和兴趣,包括对人对事的关心和信任,对知识的追求和对技能的掌握。
②中、小学:加强学科及知识性的学习,但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独立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学会自重自爱、树立责任感等为主要目标。
3.教学与课程
为求得与各国学制衔接,国际学校实行双语、双教材教学,以实现中西课程互补,多元文化融合。
上中国际部打破原有的年级划分和班级授课制,采用小组和个体授课相结合的方法。国际部的学生每个人都有一张自己的课程表,学校根据每个学生和各科的不同情况,配备专门教师,进行因材施教。在教学方法上,国际部借鉴美式教育的精华,融合中国教育之长,主课如数学、英语等,同时使用中、美两套教材,力争学生学得更精更好。
耀中国际学校的课程主要有:英文、数学、中文、自然、地理、历史、美术、体育、戏剧、音乐舞蹈、运动、社区服务。
美国学校的课程:英语、语言艺术、社会学、科学、数学、美术、音乐、中文和中国文化、体育等。
日本人学校课程:国语(日本语)、社会、数学、理科、音乐、美术、技术、家政、保健体育、英语、中国语。
4.师资结构
日本人学校、德国学校以本国师资为主。上中国际部、耀中、美国学校,宋庆龄幼儿园国际部吸收教学经验丰富、具有专业知识的中外籍教师任教。
上中国际部规定,在海内外挑选教学经验丰富且具有专业技术和资历的中外籍教师来校任教。教师上岗一律实行聘任制,聘期以一学年为单位,每年保持一定的解聘率。
5.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良好的服务管理
上中国际部有实验楼、电脑房、电化馆、影像厅、图书馆等教学设施,齐全先进。此外还有标准的田径运动场、网球场、体育馆、游泳池和溜冰场。同时还为一部分学生提供宽敞舒适的住宿,并配有专职的辅导员管理,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6.学校与家庭合作、研究与实践结合
耀中确认家庭在儿童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学校很重视与家庭的共同配合。为建立多种沟通的渠道,鼓励教师与家长的合作,达到学校与家庭同步教育的目的。耀中设有教研部,由具博士、硕士学位的专业人员负责,推行教育研究、课程发展、师资培训、出版等工作。
四、问题与建议
1.由于历史原因上海美国学校与上海日本人学校目前还是以驻沪领事馆作为开办者,如要求这二校确定自己的办学“定位”,尤其是要定位为以外籍人员子女为招生对象,还将出现许多目前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些学校的办学与招生倾向于开放,中国人也乐于把子女送到国际学校就读。那么有没有可能依照一定法律,允许国际学校向中国人子女开放?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探索的问题。
2.对外籍人员子女学校里的中国教职员工,其人
__中学之行,本人感触良多,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要打造高效课堂,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应该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课堂是我们教师掌控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原有的陈旧教学模式、落后教学方法,严重阻碍学生思维的开发,严重阻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有鉴于此,本人__中学之行,感觉课堂急需改革,感觉教师需要转变思想。
转变三种思想。一是信任思想。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充分相信学生,相信学生能行很棒,改变以往教师一人唱独角戏的思想,不给学生任何机会。二是主体思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是主体的作用,教师围绕学生转,改变以往教师满堂灌,一节课下来学生的一切权力被剥夺了。三是开放思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允许学生自由讨论,自由交流,发表不同意见,改变以往教师一味求标准答案,唯一答案,从而限制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从__的课堂中,不难看出他们的学生千奇百怪,层出不穷,思维活跃,表达流畅。
改革三种模式。一是座位编排模式。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教师都喜欢按横纵的一定顺序排座,__中学学生的座位是分组坐,没有固定格式,大大方便了学生的交流机会,大大扩展了学生的讨论空间。二是讲课模式。今天大多数老师都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一节课只听见老师的声音,学生都哑口无声。从__中学课堂中,不难可看出老师不易找到,即使看见老师在讲,也只不过讲基本概念、定义,时间不超过十分钟。三是评价模式。真正使教师及学生从“应试教育’中摆脱出来,全身心的投入到素质教育上来,一改以往的”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
树立三种理念。一是树立把时间让给学生的理念。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摆正自己的位置。45分钟的课堂只有不到十分钟属于你,不要全堂包办,目中无生。二是树立把课堂交给学生的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树立学生是上帝的观念,让各个学生自由发挥,教师只在课堂中适时点拨,指点迷津。从__教学中,不难看出整节课基本上学生自己在讲台上讲,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及看法。三是树立把自由还给学生的理念。不要要求学生一个步调、一个版本、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让学生在自由的天空中轻松的翱翔。
培养一种习惯。提前预习,抓紧时间,完成教师的导学案,敢疑好问的习惯。教师上课一天前,要抛出导学案,课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鼓励学生解决问题。做到“两个本子”,“两种笔”,成果展示有韵味,评价体系挺严厉,扣分一杆就到底。
解决一个难题,达到一个目标。全体教师振奋精神,要有一个高昂的精神风貌,立足讲坛。这是一个难题,要解决这一难题,必须上下齐心,同舟共济,必须吃得苦中苦,必须有得力的奖惩措施…否则…达到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总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学___,转变思想为首位;培养习惯须毅力,打破常规要时间;提高质量是目标,上下一致过难关;循序渐进课改路,冰冻三尺几日寒。
中小学校长在引领和推动学校实现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
用,因此,校长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不断提升校长的领导能力和办学水平。为促进中小学校长的专业发展,提高校长领导能力,推动中小学的新课程改革和特色办学,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云南培训基地于20__年5月6日——16日在昆明举办第二期中小学校长领导能力提升专题研修班。我参加了本期研修班的学习。本期研修班主题为“以专业发展为基础的校长领导力”,并按以下思路选择研修内容:首先,校长是一个具有特定专业标准的职业,有其基本要求和发展规律,这是校长领导力建设的出发点和基础;其次,校长领导力是一种实践智慧,它集中体现在文化建设、课程改革等学校中心工作的改进与发展之中;第三,校长领导力是一种综合影响力,它通过自身的办学思想、内在素养及行为技能等影响、推进师生的行为。围绕这一思路,研修内容分为三个方面:校长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学校改进中的校长领导力、校长的领导素养与专项技能。研修班邀请了知名专家和优秀校长做专题报告,为学员提供前沿政策信息、先进教育理念和鲜活办学经验;对校长的思维品质、发展规划、课程与教学领导力、执行力等方面的技能进行专门训练;还通过到学校进行实地参观考察,了解云南行色学校的育人文化与教育理念;通过结构化研讨、校长论坛等方式,将学员中的经验和智慧加以挖掘、提炼和分享。短短的十天学习考察,各专家和学校校长在介绍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办学特色过程中,其睿智的思想和博学敬业的态度,让我收获巨大,感慨颇多。
一、校长专业化
教育改革的深化,校本的持续发展,必然对担负着领导和管理学校重要责任的校长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并呼唤高素质、现代化和专业化的校长,因此,实现校长的专业化发展,便成为新世纪我国中小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1.教育改革发展、学校管理创新要求校长专业化。
首先,作为一所学校,教育改革创新的关键在校长。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评价一所学校,首先要评价他的校长。西方教育界认为,“一所好的学校必定有一位好的校长”。在我国,目前人们也有“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的共识。校长是学校的最高领导,肩负着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策规划、领导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职能,在学校的教育改革创新过程中,校长担负着组织和实施的历史责任,发挥着关键作用。其次,校长的创新素质决定教育改革创新的成效。在过去多年的中小学教育与管理过程中,校长明显地表现出被动适应性、控制程序性的封闭僵化特征,如若校长仅有态度和知识方面的基础素质而缺乏与时俱进的高层次创新素质,就不可能实现教育创新的要求。第三,推进中小学教育创新,要求校长由被动执行型向创新发展型转变。教育创新是一种超越式的创造活动,它既没有一成不变的范式,也没有现成的可以直接套用的模式,全靠校长在科学的理念指导下进行大胆的实践探索,因此,推进教育创新,需要校长不断增强教育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勇于创新实践,实现由被动执行型向创新发展型的转变。
2.学校转型必然要求“校长转型”,校长必须实现专业化发展。
学校转型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领域的重要实践活动。“__”以后,随着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学校转型问题已由理论研究转到实践层面。校长应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成为带领师生实施校本管理战略,走自我管理、自主
发展之路的专业化校长。大家都希望“千校一面”成为历史,而特色学校将成为人们的选择和追求。“学校的转型”要求“校长的转型”,因此,校长就必须拥有自己的教育思想、信念,必须从实践出发提出自己独特的“施政纲要”,必须千方百计把学校办成特色学校。这就要求校长的专业化发展,以满足校长转型的需要。提高学校管理效能也要求校长专业化发展。校长的专业素养是承担领导管理责任、发挥领导管理作用的基础,是有效进行学校管理的重要条件。校长是一校之魂,校长的专业素养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学校发展的定位、学校特色的形成、校本课程的设计、学生自主精神的培养、校园文化的形成等等,所有这一切,都需要作为一校之长的校长尽可能地精通学校的各项业务工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卓有成效的管理。可以说没有较高的专业化管理水平,在现今的教育改革大潮面前校长是难以适应的,更不可能带领学校走向成功和辉煌。
二、校长领导力
校长的领导力,顾名思义就是校长在领导一所学校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既是校长在处理各项事务中的工作技巧,更是校长自身散发出的,一种令人钦佩折服的魅力。
1、加强业务学习,靠理论指导工作提高校长的领导力。
作为一名校长,必须要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用先进的教育管理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能够与时俱进,使自己的管理模式能够推陈出新,使自己永远能够站在时代的前沿把握学校管理的脉搏。同时,不断的学习,能让一名校长完成从一名管理者向一名学者的转变,这样就能网够用文化的力量凝聚人心,用渊博的学识征服心灵。
2、注重言行举止,靠以身作则提高校长的领导力。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头领”,政府和人民赋予他的权利使他能够统领整个学校。但是很多时候,这样的权利会使校长渐渐“特殊”起来,殊不知这正是校长开始失去民心的前兆。因此,作为一校之长,校长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踏踏实实工作,勤勤恳恳做人,校规校纪校长应该第一个遵守,会议决议部署校长应该第一执行,教师不管亲疏校长必须一视同仁„„只有这样,靠着以身作则才能使校长赢得民心,提高自己的领导力。
3、走进教学一线,靠与教师齐心工作提高校长的领导力。
教学是学校管理的重点,课堂是学校管理的灵魂,一名好校长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学校发展的引路人,更应该是一名能够驾驭课堂,明晰课堂教学优劣的好老师。因此,作为校长必须走进教学一线,通过与教师们一起备课、上课、评课,在教学活动中把自己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传递给每一位教师。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加清楚地了解校长的内心想法与工作要求,与校长齐心协力办好教育。
4、营造民主氛围,靠赢得大多数教师的拥护来提高校长的领导力。
营造民主氛围就是让学校的全体师生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实现学校办学和管理的民主化。真正的民主,能使教师感受到主人般的荣耀,使学校的各项工作由命令变成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的过程,最终使校长得到大多数教师的拥护。
5、勤于反思总结,靠积累经验教训提高校长领导力。
校长的成长是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摸索前行的,可以说每一次问题的处理,每一次工作的开展都能成校长走向成熟的阶梯。因此,校长应该具有一颗勤于反思总结的心,每天、每月、每学期,都要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及时的反思和总
结,看到成功要学会持守延续,看到问题要学会思考解决加以避免,以达到提升校长领导力的最终目的。
三、校长管理素养
拿破伦说,一支由狮子所率领的绵羊部队,其战斗力胜过由绵羊所率领的狮子部队。可见校长的管理素养对学校的建设起着关键的作用。
1、校长应有开拓创新的意识
理想的校长要审时度势,高瞻远瞩,“用创造的皮鞭去抽打容易僵化的头脑”;要善于观察研究,大胆质疑,及时提出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要主动学习和思考,不断了解和研究新情况以及社会发展变化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形成自己的办学思想。开拓创新的意识是学校不断发展的源泉,是校长必不可少的素养。
2、校长要能理性准确的决策
排难解纷,决疑断惑,是一项复杂的高级智力游戏和实践考验,它既需要决策者具有丰富有效的资讯积累,又需要决策者具备比较权衡的算计工夫,更需要决策者拥有清明澄澈的理性素养。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独到地认为:“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列宁所说的“任何管理工作都要有特殊的本领”,校长的特殊本领就是要懂得教育规律和管理知识,把握时代的脉搏,作出理性准确的决策。校长必须具有战略头脑,善于展望将来,预测未知。善于从多种决策中,排除干扰,及时作出科学决断。校长们要善于等待时机,善于随机应变,善于创造条件,善于顺势而行。在纷繁复杂的情况面前,既要有胆略,又要有理性;既不能刚愎自用,又不能裹足不前,应以敏锐的眼光,抓住问题实质,迅速找到最佳方案,果断地进行决策。
3、校长应当有当机立断的魄力
当机立断是校长在复杂而困难的条件下,及时独立地作出决定和实行决定的一种意志品质。当机立断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成功与否的分界线。在当前复杂纷繁的环境中,校长的当机立断显得更为关键,因为难得的机遇可能就是稍纵即逝,善于抓住机遇的才是最终的成功者。作为校长,要有雷厉风行的办事风格,行动做到干脆利索、提纲挈领、势如破竹。校长如果缺少魄力,优柔寡断、瞻前顾后,不光会影响自己的威信,更严重的是会贻误时机,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我认为一个新时期的校长应当是一个品行正派、道德高尚的贤者;是一个知人善任、讲究艺术的能者;是一个知识渊博、敢于创新的勇者;还应当是一个睿智理性、果敢敏捷的智者。只有这样的校长才能办出一所高质量的学校。
本次外出考察,感悟颇多,体会很深。从思想上给自己的工作有了一个明确的定位,我将以此次参观学习培训为契机,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深入思考,创造性开展工作,为做“智慧型”的校长,办“特色化”的学校而努力!
3月27日(星期四),为进一步加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创新的研究与探索,提高全市小学校长的管理水平,促进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办学行为规范化,不断提升管理智慧和实践能力,提高办学质量,更好地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在__市教育局的组织及带领下,来自全市各中学校长、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务主任和教研室主任参加了本次实践考察活动。
我校在陈__校长带领下,周__副校长、李__副校长、张__教务主任、郭__教务副主任、王__教务副主任、郑__教研副主任一行7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本次实践考察活动,先后参观了__六中(高中部)和__莲花中学,收到参观学校的热情接待。大家感受2所学校的不同校园文化建设,并听取关于学校办学理念等汇报,最后大家深入六中的课堂教学听课学习,并与相关人员进行讨论。具体内容包括教学精细化管理、有效教学、课题研究、校本教研、校本化作业、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等。
通过实践考察活动,汲取新的教育观念,创新工作方式,加强中学整个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进一步推进中学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创新的研究与探索,加强学科专业化建设,不断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的法规意识、政策水平、管理智慧和实践能力,全面落实高效课堂、提高办学质量,更好地推进我校教育改革与发展。
校长是学校的管理者,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学习名校先进育人经验,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这是作为教育工作者不变的主题。为全面提高滕州市小学教育质量,提升学校办学品位,XX年10月,滕州市教育局组织全市部分小学校长参加第16期岗位培训,我有幸也参加了培训。XX年4月27日到30日又举行第二期培训,并组织校长到北京庞各庄镇第二中心小学考察学习.通过学习考察,让我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更新了观念,提高了校长的管理水平。
4月29日,小学校长培训班54名参培校长在市师训科徐涛主任,进修学校魏校长,严主任带领下,对北京庞各庄镇第二中心小学进行了考察学习.我们通过参观校园、与领导交流、与教师坐谈、听取经验介绍等形式获得了大量的鲜活真实的第一手资料,给每一位学习考察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大家都觉得受益匪浅,不虚此行。
一、考察学校基本情况
北京市大兴区庞各庄镇第二中心小学坐落在大兴西南,永定河畔,素有'西瓜之乡'美誉的庞各庄镇,原名定福庄小学,始建于1951年9月。学校占地30643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下有张公垡、梁家务、留民庄、赵村、曹各庄5所完小,共有44个教学班,教职工147人.
学校建有多媒体教室2个,科学教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计算机教室和图书阅览室各1个。学校还开设了校内和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的空间。
自1988年以来,学校多次在市、区级比赛中摘金夺银,1996年被命名为'北京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998年被大兴县教育局命名为'全面育人、办有特色学校',XX年被评为大兴区示范学校。几年来,为上级体校输送了200多名体育特长生,多次在市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为大兴区争得了荣誉。现有多名运动员在国家队、北京队、国内知名大学和国外名牌大学学习与训练。他们有的参加了奥运会,有的打破世界纪录,有的创造了国内最好成绩。在大兴区教委的支持下,我校创立了寄宿制训练队,加大体育投资,提高训练质量,积极引进体育师资,先后引进3名体院毕业生。学校领导班子勇于创新,大胆开拓,根据农村学校的特点,确立了田园教育的办学思想;争取多方支持,使学校的环境和校园文化建设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大兴区乃至北京市的农村小学中有了一定的知名度。XX年6月1日,__来该校考察工作,___的到来,为该校的田园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更加坚定了他们的信心,推动了该校田园特色的发展。
近几年学校取得成绩:该校正式成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实验校,荣获北京市推广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北京市和大兴区落实学校体育条例先进学校、大兴区教委中小学教师基本功检测先进单位、大兴区敬老文明学校、全国先进红旗大队、大兴区课改先进单位、大兴区精神文明单位、北京市精神文明单位、首都先进少年军校、大兴区少先队特色工作示范校。
二、庞各庄小学几点做法:
1、“我的微笑是孩子成长的阳光和空气”,“欣赏孩子是一种发现绿洲的快乐”,这是充满爱心的话语挂在庞各庄小学教师办公室的墙上,是老师们发自内心的感受。爱学生,爱事业,就能谱写出最美好的教育诗篇。“我们爱庞各庄小学,因为我们的老师很棒!”学生们自豪地说。确实,庞各庄小学的老师不仅有一颗爱护学生的心,而且还个个都是业务能手。学校既有一批经验丰富、享有盛名的老师,又有一批思维敏捷、富有创新的教坛新秀。
2、“校以人名,人以校名”,学校通过名师培养带动教师群体发展,努力打造一支学习型的现代师资队伍。学校制订了包括《教师发展五年规划》、《教职工月考核制度》在内的多种规章制度,对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作了改革,在原有合格奖的基础上,增设发展奖、优质奖,让教师认识到学无止境,只有不断超越自我 才有进步。每一位教师也对自己的专业发展作出了详尽规划,撰写了“自我发展五年规划”和“生涯设计”。在庞各庄小学,你可以随时走进任何一个教室听课,因为庞各庄小学的课堂在任何时候都向你开放;每周五,老师们自信地走上讲台,为大家献一堂“自我欣赏课”,还有气氛热烈的“午间沙龙”,大家切磋技艺,共同提高。为使每一位教师迅速成长,学校采取聘请特级教师、校外优秀教师带教、专家讲座和走出去学习等多种方式,定期开发教师英语、电脑、教学技能培训,不断强化教职工的质量意识、服务意识、精品意识。
3、 走进庞各庄小学,如同走进美丽的田园: 抬头可见_____的题词:'在希望的田野里快乐成长.' 行走在“清明上河图书画长廊”、“校园文化长廊”时,随处可见的孩子们身影中,散发着快乐的气息;迎面走来的教师们,用真诚的微笑与忙碌的脚步声,告诉你工作的激情;窗外停驻,细细中激荡的智慧,张扬的个性正溢出窗外。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个性命名,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特色.
4、“树长得像树,花开得像花,菜园长的绿油油”,这是每个教师对自己和学生的要求。在庞小,教师们对自己进行了五年个性化专业发展规划,在规划中,不羡慕别人开花时的灿烂,只是努力将自己的枝条与天空更接近。在庞小,成长与读书密不可分。他们如同一畦畦青苇,在微风与阳光中拔节。在庞小,教师们进行自我生态化评价,让自己的结果自己做主。为了让自己给自己打一个满意的分数,他们积极参与“读书会”、“自主团队”、“教学交流日”、“妙招大看台”、“经典文章推荐”、“小课题研究”、“观点秀”等等如火如荼的活动,让自己的在花期中形成风景。
5、“或浓或淡随意绿,姹紫嫣红正芳菲。”庞小的孩子就是孩子,他们如脱兔般活跃在操场、科技活动小组、学校的各类艺术节和各种学生自主社团,用一篇篇变成铅字的文字来抒发自己对周围对世界的情感.同样,当他们如处子般沉浸于学校图书室时,那静静的如花风景,打动人心。于是,行走在庞小,你会眼见得,那一树一树的花开。那树与花,用爱、用暖、用希望滋养着。
三、主要经验
1、管理体系科学。管理是学校的生命线,管理是学校的晴雨表。庞各庄小学给我的印象是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和实效化。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下的层级管理,各负其责,各司其职,既保证了校长的宏观调控权力,又能极大的调动中层干部、班主任老师、科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学校的管理严格而又民主的,学校重大制度的出台由领导集体讨论决定,再交教职工大会讨论,执行制度严格,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同时实行层层承包责任制,校长、中层干部、教师职工,谁都有明确的责任,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奖优罚劣、优胜劣汰。
学校管理层有较高的素质。管理层素质越高,学校也就办得越有特色。管理层的核心就是校长,校长办学要有自己的思想,也就是说,要把学校办成一个什么样的学校,要搞出什么样的特色,校长要有自己的主见。
作为校长,应该具备广阔的视野和前沿的理念,能敏锐地捕捉前沿课题,准确把握教学改革的新动向,善于分析和借鉴成功的办学经验,掌握先进的学校管理知识,立足于社会大背景,确立学校改革的方针和举措,以科学的教育观谋划学校的发展,以科学的发展来引领学校的发展和教育的创新。校长要具备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要管理好一所学校,必须注重从教育方针、法规、制度等方面来聆听,开发自己,在开发自我,熟悉政策法规、法律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学校的新发展、新思路,从而引领教职工朝着新的目标前进,创出自己的办学特色,形成体现风格的办学特色,把学校的优势、强项最大化。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的潜能,使封闭的灌输走向开放的引导,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使教学更具立体化和可视化。校长还应具备统领全局和驾驭工作的能力。既做到“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又做到善于用人,做到用人所长,避其所短,让他们高兴的工作,开心的育人。要统领有方、驾驭自如,使各项工作都能优质高效地完成。校长要具备高尚的人格魅力和道德风范。以自己的为人来吸引人,潜心好学,勤于思考,踏实肯干,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取得更大的成功。
2、服务意识到位。以真诚无私的奉献赢得学生信赖,家长的尊重,社会的信任。更好地为学生、家长、社会服务。
在庞各庄小学考察时,副校长给我们介绍时说,学校的教育就是为社区服务,每个教师必须树立服务意识。他们要求各班主任在每学期开学一月内,家访率必须达到100%,必须亲自登门家访,充分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了解学生在家表现,并及时将孩子在校学习、生活情况通报家长,达到家校共同育人的目的。在教育教学中如需要同家长沟通的,也必须是亲自登门拜访,不允许打电话叫家长到学校。从这一小事,就充分体现了学校浓厚的服务意识。
学校在全体教师中广泛树立服务意识,提倡“走进学生”、“蹲下身来看孩子”,实施个性化的教育、个别化的辅导,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使教育全面走向生本。
学校的优质服务理念还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庞小”精心创设了满足学生学习、运动、身心发展多种功能需求的育人环境,将墙壁、花草、庭院、雕塑都提炼为育人元素,充分利用一切空间资源,为学生的全面、和谐、健康成长提供最佳环境和广阔舞台。譬如,在课桌椅的订制中,也是以学生的舒适、便捷为原则,严格筛选供应商、精心商榷制作方案。
在考察中得知,庞各庄小学无论大事小事,无处不体现了学校的服务意识,处处为学生着想,事事从学生出发,怎能不赢得学生的信赖和社会的认可呢?
3、师资力量雄厚。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庞各庄小学依托农村良好的教育环境,吸引了全市各地的优秀教师、名教师、市学科带头人纷纷加盟,他们有理想、有学识、有朝气、有干劲,他们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学校有一个特点,就是教师队伍年轻化,年轻就是资本,年轻就是力量,年轻也就最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能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挖掘现代教育资源,他们精力充沛,适应能力强,学历层次高,能很快领会课改理念,创新教育机制。教师工作担子重,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工作积极性高,校长介绍说,每位教师都是在忙碌中度过的,有的教师任教两个班的主课外,还主动要课上,这种敬业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4、教育经费有保障。学校经济基础雄厚,区政府不断加大教育财政投入,生均公用经费逐年增长,学校只需考虑如何发展,经费投入的问题不用操心.校长也不用为经费东奔西跑,主要精力都投身于搞教育教学,研究业务。
5 开设田园教育课
踏进学校,鲜花盛开的花圃、瓜果满架的农艺园以及鸽子、乌鸡、孔雀并存的雏鹰实践园,一一映入眼帘。安静的田园式校园里,四年级一班的同学正在室外上田园课。松土、刨坑、分苗……今天的课目是种白菜。9岁的田芳小心翼翼地托起育秧钵,将秧苗轻轻倒出,植入坑中。
“这些学生都是农家子女,由于生活条件好了、父母心疼,绝大多数以前都不会耕作,不识农时。XX年4月,学校提出以乡土文化立根,开展田园教育。春天,种花播菜种;夏天,拔草浇水防治病虫害;秋天,收获;冬天,育苗。一年四季,学生不离农事。”庞各庄二小校长杜少岗介绍,除了学校的专业老师外,他们还请来大兴各村的种养殖能手、农业技术专家当老师。
目前,学生们种植了20多种作物和10多种花卉,高年级学生还开设养殖课,雏鹰实践园里五十多只鸽子、兔子、孔雀、鸭子、乌鸡,都由学生喂食、打扫棚舍。
“老师,我到图书馆查了资料,鸽子大致分信鸽、肉鸽、观赏鸽三类……对吗?”五年级一班的高歌拿着自己的“研究成果”问老师。庞各庄二小的田园教育侧重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在动手种植与养殖中发现问题,自己借助书籍、网络、请教农业专家寻找答案。“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而这点恰恰是我国学生的薄弱之处。”
田园教育不仅让孩子们学会耕种、收割,还把乡土文化、农业发展历史渗透在点点滴滴之中。学校展室里,收集展示着石磨、铡刀、耘锄、粮斗等20来件农具;教室外墙上,美术教师手绘出一幅幅古代农耕图;“葫芦艺苑”、“向阳轩”、“棒棒班”等特色班级的同学们,分别研究葫芦、向日葵、玉米等农作物的历史,挖掘其文化内涵,作为班级精神。“葫芦有个大肚子,我们班就崇尚宽容大度、朴实无华的精神……”“葫芦艺苑”班的王然自豪地介绍。
四、几点感悟
通过考察学习,感悟很深,收获不小,我觉得我们还有很多方面不如这些先进学校,我们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学习先进经验,共谋滕州市教育发展。
1、环境育人尤为重要。 我们考察的庞各庄小学,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结合得十分完美,校园清洁优雅,文化气氛浓厚,充分利用墙壁、走廊、门窗办起了墙报专刊,名言警句、书橱等,营造了浓厚良好的育人环境,学生随处可受到良好的熏陶,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2、要确立全面的人才观。一是要确立学生必须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素质及劳动技能、艺术修养等方面全面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观念;二是要确立教育个性化观念,要认识到“无个性即无人才”,在学生品德、文化、身心素质充分得到发展的基础上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其特长。不但要教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不能单看成绩的好坏来评价学生优劣,科学文化知识仅占一个方面,要让学生出身社会有立足之地,那还要各方面综合发展才行。“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在平常的教育当中,还要充分挖掘学生的爱好和特长,使其充分发挥潜能,掌握一技之长,才可能有用武之地。
3、要确立正确的学生观。曾经有个教育家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哪怕再差的学生都有他的闪光点,都有可塑之处,我们当教师的要树立每个孩子都是好的,一切学生都是可以教育的,一切学生都有发展潜能的思想。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成绩稍微差的学生,教师就把他们打入差生之列,认为他们不可教,无药可救,这是不对的。我看过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教育案例,使我深受感动,在我们看来“无药可救”的学生,李老师把他视为知心朋友,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通过他的耐心引导和教育,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将其转化为优等生。作为教育的管理者,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也显得尤为重要。
4、和名校相比,我们差距甚大,仅师资配备情况来看,以我校为例,在25位教师中,50岁以上的教师就有8人,占小学教师总数的32%,由此可见,学校教师老龄化相当突出,受传统教育影响较深,新的教育理念接受较慢,观念较为陈旧,素质教育留于形式,严重制约着学校的发展。再者,教育收费规范过后,教育经费不足,学校缺乏造血功能,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相当困难,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甚大。校长们要想改善办学环境,不得不把大量的精力用于东奔西走跑项目、筹资金上。由于教育经费不足,没有奖金的刺激,教师积极性也相对不高,发达地区学校教师是争着找事干,而我们大多数学校则有事找不到人做,原因何在?奖励机制还不完善,有付出无收获,激发不起教师的积极性。
当然,面对困难,更要迎难而上,展望未来,教育前景光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教育战线的深刻变革,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部位,而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老化严重制约着课改的推进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应试教育的疲劳战大有俞演俞烈之势,屁股与板凳保持一定的温度还仍有人推行。要推进教育的发展,就必定要大胆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解放教师,解放学生。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课堂教学改革的科研上,向课堂要“双基”,向课堂要质量,把课堂变成推行素质教育的主战场。作为教育的管理者,更应该更新观念,切实推行课程改革,促进教育的发展,才能让教育迈上更新的台阶!
职业学校考察报告范文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化,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人才需求多样化更加明显,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劳动者已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职业技术学校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办学思路教育要从基础抓起,从人才抓起,如今高等教育发展很快,职业教育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尚处在落后阶段。
更新理念,与时俱进,争当时代教育强者已成为现代中国教育工作者势在必行的目标,人文教育客观地存在于我们这个世界中,其精神力量是不可低估的,与技术教育相比,二者分属两种不同的体系,并且是相互渗透、合二为一的,对二者任何一方的偏颇,均会导致不良后果。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和健全人格,掌握职业技能,达到提升人性与人力的相互统一,必将成为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切入点。
为了更好的了解职业学校的办学特点,2024年5月我考察了和的几所职业学校,分别是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北海职业技术学校,商贸学校、工业技术学校、职校,此次考察让我开阔了眼界,受益匪浅。
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坚持“适应市场、满足需求,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突出能力、注重发展,就业升学、多元出路,素质教育、成人成才”的办学理念,全面贯彻职业教育的精神,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挖掘学生的特长,坚持职业教育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把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专业技能、较强的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办学的培养目。
北海职业技术学校注重就业指导,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配备专职就业指导老师,负责毕业生的就业推荐工作,定期召开人才供求见面会。注重学校与企业、社会之间的联系,促进了产学研的结合和为社会各方面的服务,。学院以服务北部湾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为宗旨,以就业指导为导向设置专业,以沿海优势突显特色,以产学结合创新理念,以内涵建设为重心提高质量,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其他综合素质而服务社会。商贸学校秉承“以学生为本”,坚持以创建现代化,国际化的品牌职业学校,为目标,倡导为学生提供完美教学,管理,服务理念,坚持“诚信,沟通,合作,双赢”的校园文化。学校瞄准国际职业教育前沿,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
市工业技术学校关注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教学中注重德育渗透,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及行动的综合能力,培养勤奋严谨的职业素质,创建了加强和完善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新模式学校勇于尝试,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最佳实训手段,模拟企业生产过程,以制造业生命周期的逻辑过程为主线,向学生全面、真实地展示企业各种真实场景及各个工作岗位内容,以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积极实施教育和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行为规范和心理健康教育,全民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职校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市场,主动适应,按需办学,灵活多样”的办学方针,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会做人、精技术、肯吃苦、敢创业”为育人目标,把培养学生“学做人、会做人”与“学技术、能做事”结合起来,“掌握就业本领”与“敢于创造岗位”结合起来,“课堂学习”与“企业实践”结合起来,“就业指导”与“社会考察”结合起来,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就业能力。
从对和的几所职业学校考察结果来看,和的职业教学理念各有不同,的职业教育理念主要面向,职业教育理念相对来说更为先进,更为全面,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面向市场,提升人性与人力的相互统一,更能适应整个社会的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理念相对落后,有待于进一步改进,从而更能适应整个社会的发展需求。
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抓好党建工作——赴云、贵两省教育考察报告
一、考察目的
按照鞍山市中小学书记培训班教学计划的要求,4月18日至29日,由市教育局组织部李文魁部长带队,局直属单位和铁西区参加培训的部分书记共27人,赴云南、贵州两省进行了教育实地考察。这次教育考察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云、贵两省知名学校的参观与考察,近距离地感受祖国西南边陲的地域文化、教育实践以及学校党建工作的实际情况,把当地学校在加强党的建设、培育校园文化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带回来,为进一步拓宽思路,提高学校党务工作者的领导水平提供帮助。
二、考察概况
这次教育考察历时10天,重点考察了贵阳一中、贵阳二十七中、昆明三中和大理下关一中四所学校。期间听取了各校书记、校长的介绍,与班子成员进行了友好、亲切的座谈,就大家所关注的问题作了认真的交流和研讨,参观了学校的校容校貌。虽然旅途劳累,但是大家增长了阅历,开阔了视野,可谓受益非浅,不虚此行。
1、贵阳市第一中学。该校建于1906年,是一所有近百年历史的名校,现有教师283人,4000多名学生,74个教学班,是贵州省目前唯一的一所省级一类示范高中。学校拥有国家级骨干教师3人,省级骨干教师17人。学校以健全人格、自主发展、求真向上的办学理念,为国家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他们当中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逸群、中科院院士熊毅及航天科学家夏平畴等等。
2、贵阳市第二十七中学。该校是始建于1960年的一所中等规模的初级中学,现拥有教师80名,其中党员31名。该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高度重视教育教学科研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致力于造就一只学者型、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取得了一系列喜人的成绩。该校被列为国家级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实验学校,自己编辑出版的《烛光》一书,收集了该校教职工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论文70余篇。
3、下关一中。该校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创立于1947年,经过50多年的发展,现成为有31个教学班、1686名在校学生、148名在职教职工的省一级完全中学。近年来,学校以改革教育评价体系为突破口,形成了由德育工作、日常教学、教育科研和教学效果所组成的四位一体的考核制度,促进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4、昆明三中。该校始建于1907年,占地48亩,有42个教学班,2500多名学生,是全国文明行业示范点、云南省文明学校,校党总支被中共云南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该校全体教职工在工作中奉行默默无闻的老黄牛精神、博采众长的蜜蜂精神和无私奉献的蜡烛精神,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正向高起点、高层次、高目标大步迈进。
上述四所学校虽然建校时间不同、办学条件各异,但他们却都具有先进的办学理念、浓厚的育人氛围、鲜明的办学特色和骄人的办学成绩,特别是他们围绕教育教学而进行的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党建工作深深吸引着我们,给我们以启发。
三、收获和启示
1、从廉洁自率入手,切实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
要办好一所学校,没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是不行的。我们所考察的四所学校,在创建特色学校、构建富有个性的办学模式的同时,校党总支(支部)始终把建设一个团结、有战斗力的领导班子放在第一位。领导班子带头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真正成为学习的模范、工作的模范、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的模范和团结互助的模范。他们在党风廉正建设上狠下功夫,切实加强党内监督,严格党内生活,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预防为主、教育在先”的原则,党政主要领导带头发扬正气、抵制歪风。
云南、贵州地处祖国西南边疆,经济发展程度远不及内地,但教育行业却同样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同样要经受招生、教师调动、提拔干部等敏感问题的考验。这里的校领导衣着朴素、作风踏实,言谈举止中带有浓厚的学者气息。昆明三中,作为云南省四所一等一级中学之一,其“热度”不言而喻。校领导从不利用工作之便为自己谋私利,不享受丝毫特权。他们没有自己的专车,上下班、开会都骑自行车;节假日加班不加一分钱(教职工有加班费);招生工作非常透明,设立专门的招生小组,校长、书记无权自做主张,他们的电话赫然显示在校门口的大幅宣传板上,公开接受学生、家长及社会的监督。
2、从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入手,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师资队伍是一所学校成败的关键所在,建设一只结构合理、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保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业务功底、精湛的教学艺术和强烈的科研意识,更要具备高尚的品德修养。昆明三中党总支以开展“云岭先锋工程”活动为契机,在教师中实行党员挂牌上岗,使党员身份亮出来、平时工作看出来、关键时刻站出来,引导党员带头学习讲政治、带头干事谋发展、带头创新建佳绩、带头服务比奉献、带头自律树形象,激励党员争当党性强、师德好、业务精的先锋。在党员的带动下,全体教师自觉用《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并与“奉献在岗”、“敬业爱生”、“树教师形象”、“忌事忌语”等活动结合起来,做到“四个一”,即爱护每一名学生,上好每一节课,转化一名差生,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
3、从规范程序入手,进一步加强在青年学生中培养和发展党员工作
在青年学生中培养和发展党员工作是新时期学校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不仅能够为党组织补充新鲜血液,不断壮大积极分子队伍,而且通过学生党员的示范作用,能够在学生中形成追求远大理想、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良好氛围。贵阳一中针对发展学生党员工作中经常出现的三“重”三“轻”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取得了较成功的经验。在确定标准上,克服重“硬件”、轻“软件”的问题,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看重党性修养;在发展环节上,克服重“发展”、轻“培养”的问题,不是坐等学生进步和成熟,然后拿条条框框去“套”,合格则发展,不合格则晾在一边,而是通过党课教育、形势教育、党校培训等形式加以积极的引导、培养,并适当的帮助,让学生“快速成长”;在党员管理上,克服重“党外”、轻“党内”的问题,不是将支部视为一部发展党员的“机器”,只顾生产,不管管理,而是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加强“售后服务”,督促党员再学习、再提高。校党总支还注意充分发挥校团委在联系、团结、教育、引导学生方面的优势作用,开展一系列以“在党旗下成才,为党旗增辉”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举办适合学生心理特点、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各种活动,增强党在学生中的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据统计,从1994年至2004年十年时间里,该校共培养发展了65名学生党员,为向社会输送高质量的建设人才作出了贡献。
4、从增强实效性入手,全面加强德育工程建设
德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首要环节,同时又是一项系统工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如何构建新的、科学的、具有实效性的德育体系迫在眉睫。云、贵两省教育工作者的探索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下关一中创造了德育工作“一抓、二建、三树、四改善、五加强”的基本模式。“一抓”,是抓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二建,是建设具有凝聚力的班集体;“三树”,是树立学习的榜样;“四改善”,是改善师生间、学生间、学校和家长间以及学校和社会间的教育关系;“五加强”,是加强对班级的管理、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加强教师的自我修养、加强教师的言传身教。
贵阳二十七中总结出了教育转化问题行为学生的“一一四”实践模式,即“对问题行为学生的教育,首先要有一颗爱心;对每一种具有心理问题行为的学生都有一套科学的教育方法;教育转化问题行为学生要采取教师教育、家长辅助、学友帮助及自己内化四方力量联动的方式”。
这些德育模式的可贵之处在于强化了“人人都是德育工作队伍中的光荣一员”的意识,注重发挥“每一员”在德育网络中的积极作用。通过这种网络式的德育教育,保证学生在时间上(从早到晚)、空间上(校内校外)、内容上(课内课外)都得到教育和指引。
5、从发挥地域优势入手,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校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特殊时空,校园文化是师生在这一时空中创造和享有的文化形态的总合。校园文化有如一个巨大的德育场,在感染人、影响人、教育人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考察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各校都在充分地利用地域优势,创建出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下关一中地处风景如画的大理名城,倚苍山、傍洱海,他们利用这一特点,将“苍山铸练的脊梁”和“洱海造就的胸膛”写进校歌——《托起明天的太阳》之中,开启下关一中人心中“立足苍洱故土,放眼中国世界”的美好境界,激励教职员工和莘莘学子将“团结、进取、勤奋、求实”的校风和“开拓、奉献”的校训化作“积蓄知识”的具体行动,为继承传统文化和发扬民族精神贡献力量;校园内绿化面积为11000平方米,郁郁葱葱的高原植被将校园装扮得清新、高雅。
贵阳二十七中学虽然面积只有4000多平方米,但小巧玲珑,人文气息浓厚,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要让学校的墙壁也会说话”。校园内的每一面墙壁、每一盆花、每一棵树都发挥着育人功能,就连楼顶的女儿墙也设计成长城的垛口,既庄重、典雅,又体现文化特色。
贵阳一中位于美丽的南明河畔,是一所历史悠久而又朝气蓬勃的学校。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方面提出“以优良的传统滋养校园精神,以先进的观念引导校园精神,以一流的目标强化校园精神,以正确的导向激励校园精神”的思路,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成才环境、提高综合素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目前学校共有校级学生社团26个,会员2000多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1/2强,形成了志愿服务、文艺演出、学术科技、书画观摩、摄影展览、民族工艺、主题辩论、论坛沙龙、环境保护等主题鲜明的系列社团活动,成为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云贵之行,我们收获颇丰,感慨良多。我们不仅被两地教育工作者扎根边疆、敬业奉献的精神所感动,更被他们立足现实、大胆创新的勇气所感染。虽然我们采撷到的只是两地教育百花园中的几朵花束,但是却能体现祖国西南教育蓬勃向上的发展势头。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愿我们在借鉴外来经验的基础上,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共同开创我市学校党建工作的美好明天!
XX年4月22日——4月24日,在教育局张局长、教研室陈主任的带领下,全市30名初中校长对__广文中学、__五中、__世纪学校进行了考察学习。这次学习感到很受震动:震惊一词可以用来概括这次考察的感悟。震惊__课程改课的深刻与全面;震惊__教育的腾飞;震惊__教育管理的前瞻与精细。
一、__广文中学:
1、学生素养:学生有着良好的行为习惯。从来没有看到学生的打闹、搂抱、说脏话。看到的是学生的文明礼貌,走路静悄悄,几人成行,特别是去运动场上体育课,学生排着队,打折牌子,这个牌子是学生班级名称。静静的,没有吵闹,但是每个学生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恰逢学校组织实验技能考试。学生排着队静静的在那里等着。这是一种风景,这更是学生素养的高度体现,这一切源自学校课程的开发,源自学校德育大讲堂对学生心灵的感染。
2、家长委员会参与了学生的管理。在我们进教室听课的时候,看到有家长坐在教室里听课。下课后,对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起初认为是学校的老师,一问,才知道是学生家长。原来学生家长委员会,安排每天有一名家长在学校听课,她说,他们的责任既是副班主任,又是班长的角色。帮助学校管理学生,同时对家长理解学校、理解教师做了有力的沟通。
把家庭教育延伸到学校,促进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合力的形成。另一方面,广大家长积极参与学校各项事务,对学校办学行为、教师执教行为进行直接监督,促进了各项育人制度的有效落实。家长和学校一起携手育人,共同筑造出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3、课程开发极具特色。孩子的归结点是课程。
孩子,家庭给予物质营养;学校给予精神营养。
成功构建起了“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即“生本化的学科课程”、“特色化的学校课程”、“个性化的活动课程”。课程包括学科课程-——素质教育的根基;活动课程——个性特长的保障;特色课程——学校特色的依托
整合教材。
教师以现有的教材为基础,整合其他版本教材中最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部分,使学习内容更加适合学生。每学年为各学科提供3-5种不同版本的教材,各学科教师分工合作,共同整合教材,编制出适合学生的教材。整合教材还包括对教材内容进行结构体系的整合。例如,地理学科在学习国家区域地理时,整合为“低纬度的国家”、“中纬度的国家”、“高纬度的国家”三部分。
广文400篇》,是语文教研组为学生量体定制的不同题材的名篇,学生人手一册,三年内熟读背诵。
活动课程:发展学生的个性
“个性化的活动课程”包括“入校课程”、“国旗下讲话课程”、“主题教育课程”、“班会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社团课程”、“节日课程”、“阳光60分课程”、“演讲与口才课程”、“离校课程”等十大课程模块,成为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重要保障。
特色课程主要指引桥课程
“引桥课程”是指为学生学习新知尤其是重难点的突破,做好前置知识或背景的铺垫。初一学生的小初衔接、初二学生的“两极分化”、初三学生高中学习的适应不良,都需要搭建引桥解决。“引桥课程”包含三个系列:一是小初引桥课程。旨在帮助初一新生消除学习的前置障碍,适应初中学习。其基本流程是:梳理与初中学习相关的前置知识-并进行分析-找到前置缺陷-建设引桥课程-实践验证并总结。一般新入校的初一学生会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进行引桥课程。比如,英语学科中音标的学习就是小初引桥的重要内容。二是难点引桥课程,破解学习难点,减少“两极分化”。各学科老师给学生搭建的“难点引桥”,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从思维障碍寻找切入点,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置于“前置知识”的铺垫之下,最大程度地帮助学生越过“障碍点”。基本流程是:“各学科梳理知识点→面向师生调研学习难点→研究难点背后的障碍点→建设引桥课程→实践验证并总结”。比如物理中在讲杠杆原理前,让学生先感知体验一下钳子、压水井等。三是实施“高中引桥课程”,着眼于学生长远发展,在初三为其顺利适应高中学习“搭桥”。学校为各科教师配齐高中教材,各学科教师把与高中学习有关的铺垫,放在初中相应章节中处理,为将来高中学习奠定基础。
4、学校校史馆:系统规范,具有极厚的历史沉淀。
学校校史馆既体现了学校悠久的历史,又凸显了学校的管理、教学、课改等各个方面。学校深厚的历史积淀彰显一色。
二、__五中
考察时间:4月23日
这所学校是全国合作教学培训基地。多位专家和教育名人对学校予以指导过。
学校的校训:做适合学生的教育
课堂教学
教室内两面墙都有黑板,学生展示交流用。
作文:自评——互评——教师评
听了语文、历史、数学三节课,共同点:注重小组的合作。首先小组合作,发现问题提出来,学生予以解答。特别是历史课,在选择题的提问时,学生先回答,然后指出采用的什么方法。老师一是对相关问题拓展,而是指出回答该问题时的关键词语。材料分析题,特别注重方法,要求学生首先看问题,把要点划出来;再看材料和注释,捕捉有效信息;三是回忆有关知识点,列出答案。数学教师注重数学思想的应用。包括转化、等积法、建模思想等。
__五中深入研究了学生的学习规律,围绕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构建,以“小组有效合作学习”研究为突破口,进行了坚持不懈地探索与实践,总结出了“三课型五环节教学”模式,改变了课堂结构,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课堂效益明显提升。
自主、互助、学习型教学模式
自主,是指问题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解决,规律有学生自己去探索应用,概念由学生自己去概括提炼,文本由学生自己去解读感悟,实验由学生自己去设计操作,作业由学生自己去布置选择。
互助,是基于小组内外互动的学生问学生、学生教学生、学生帮学生、学生检查学生、学生影响学生、学生引领学生。
学习型,即由教为主变为学为主,由个体学习为主变为合作学习为主,课堂不再是教师讲授表演的舞台,而是学生自主学习、研究、交流的场所,教师的讲堂真正变成了学生的学堂。
课型五步教学法
五步教学即:学(预习自学)──研(合作探究)──展(交流汇报)──教(精讲提升)──达(当堂达成)。
新授课的教学模式是:情境导入、明确目标──学案导学、导引诱思──展示交流、点拨提升──当堂巩固、课堂总结──达标检测、布置作业。
复习课的基本模式是:概括导入、确认目标──梳理知识、落实双基──典题引导、点拨深化──达标练习、提升能力──反思归纳、课堂小结五个环节。
讲评课的基本模式是:错题统计、找准错因──自主纠正、反思内化──展示思路、暴露问题──重点点拨、方法指导──变式训练、二次达标。
主题性阅读图书
各个年级的语文配发语文学习相关的资料。
三、__世纪学校
1、名师众多:特级教师4名,山东省教学能手、齐鲁名师等21名,齐鲁名师23人,潍坊市教学能手、特级教师、名师86人,寿光市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185人。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西部中小学校长影子培训项目基地”。
2、校训符合办学特色和教育教学的发展规律。建校八年来,学校始终遵循校训“每天进步一点点”,校风“责任、合作、创造”,以“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名学生”为核心理念,以培养有爱心、有责任感、有学习能力和有创新精神的人为育人目标,努力创办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社会赞誉的基础教育品牌学校,形成以“小班化、寄宿制”为特色,集生态化、人文化、信息化于一体的基础教育品牌学校。
3、管理精细,处处体现学校管理的细微之处。如教室门前都有一个长长的走廊,上边摆满了学生自己带来的花。学生在上面做好了标签,什么类,如何种植等等。既美化了环境又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每个教室前面的书橱上,都办成了极具特色的宣传柜,分专栏、分系列。如烹饪系列。由学生自己收集,上边是图片,下边是每种食物的烹饪方法。让学生学到了很到知识。学校的管理体现在角角落落。
特别是学校的各种材料,都认真装订,归纳。有封面。
4、社团建设突出。学校针对学生的特点建立了很多的社团,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特别是学校的绿色环保教育。我们在参观学习中看到了学生在绿色环保中,亲手制作的各种东西,很有创意。
学习启迪:
1、抓住了教育管理的领先要素,更新理念,用科学的办学思想统帅学校。住了教育管理的领先要素,更新理念,用科学的办学思想统帅学校。
2、抓住了学校建设的关键要素,发展教师,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3、抓住了学校教育改革的核心要素,优化课程,提高课程建设与实施质量。
4、国家(地方)课程生本化、学校课程特色化、学生活动课程化的路子,逐步构建起“生本化的国家课程、特色化的学校课程、个性化的活动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将课堂与课外、统一目标与特色目标、共性与个性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既保证了课堂的高效,又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5、抓住了提升教学质量的决定性要素,改革课堂教学,打造高效课堂。
6、教学的根本在课堂,课堂的主人是学生,潍坊市的课堂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很多学校已经构建了自己的“生本课堂”教学模式。
总之,对__三处学校的学习和考察,感受颇深,我将结合学校的实际,借鉴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把我们自己的学校办好,办出特色。
XX年8月4日
重庆市行知职业技术学校是重庆市教委批准成立的一所民办中职学校。学校以陶行知教育理论为办学指导思想,以创造具有新时代校园文化特色,培养企业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坚持以“学校 + 企业 + 军队 + 家庭 + 社会”的办学特色,艰苦奋斗、勤俭办学、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走出了“做人为本、德育为首,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的行知之路。
1、早读:学生早上6点40集合,然后就打扫清洁和吃饭;8点开始早读,时间25分钟,全部在教室外,各班自己选择地点,编排队形,大都是间隔一米左右整齐排列,有的班统一晨读内容,多数班级学生读自己喜欢的书,大都是励志类的书籍。学生读书很认真,声音洪亮,站姿挺拔。
2、上课:8:35上课, 80分钟一节课,一天上4节大课。两天的观摩中,我听了四节课,走马观花地观察了大约3个幼教班的课堂教学。第一天听了一节王晓刚老师的国学课,两个班合上,没有教材,属于教师自己开发的校本课程。本节课教师从歌颂春天的美入手,通过游戏的形式,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寻找春天的美丽。然后由春天联想到青春,进而讨论青春话题,让学生自己发现青春期的不足及改进措施。第二天本打算听推门课,但组织者还是事先安排了,也只好客随主便。按照安排我们集体听了一节化工课,从这节课来看,整个课堂流程完全是再教师的引导下的学生动手试验课。学生分组课前准备,课堂进行试验,自主展示试验现象,总结试验结果。
3、课间操: 一天两操。10点下课后上课间操,全体学生到学校操场集合跑操。教室离操场较远,集中时间较长,但学生在集合过程中能做的安静有序,上操有学生会组织,老师很少跟班,各班队列安静整齐,学生都能注意力集中的认真听主持学生的讲话。跑操过程中,各班根据班级人数组织队列,三到六列的队伍都有,没有看到班主任跟班,学生跑操精神饱满,步伐整齐,呼号响亮,四圈下来绝大部分班级仍然能够步伐一致。其间有个别体力不支的学生,自己下来歇息一会,然后能自觉的归队。其中有一个班每人各拿两个装满沙子的塑料瓶引起了我的注意,下操集合时,我特地找到班长询问原因,班长说:“我们是旅游专业的,需要强健的体魄,为了将来能适应工作,所以上操加量。”最让我感动和惊奇的是,一名腿部残疾的学生,一个人沿着操场边,跑一段,停一段一直坚持到全体学生跑完操,表现出顽强的意志力。下午的两节课之间也有一个课间操,也是跑操,组织形式和早操一样。
4、每天进行总结会。17点30下课,吃饭,18点30晚集合,各班按规定程序动作汇报人数,然后老师总结一天的情况,说通知等。
5、晚自习:7点看新闻联播,然后上晚自习,我们观察了大约20个班的晚自习,学生都能保持安静,秩序井然。有些班级搞活动,一般是学生自己组织。 9点下晚自习,10点30熄灯睡觉。
6、我们在校园内每天都见到学生在上课期间打扫卫生、修剪花草、维修门窗的现象。询问陪同老师,得到的解释是,学校每天都安排一个班在校园内劳动。行知学校没有临时工人,校园的花草树木的管理修剪都分配给各班,每天安排一个班的学生劳动一小时,主要是满足校园环境整治。
学校常规教学考察报告范文
为加强我校的教学常规管理,根据教育局文件精神。增强管理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贯彻落实《吉林省义务教育教学常规》实施方案,现将“常规”落实情况自查如下:
一、课程计划与课程开设
1、学校开展了“教学常规”学习月活动,3月份采用自学,集中学,写体会,开展讨论活动等形式进行了学习,提高认识、明确目标。
2、按照省颁课程计划开足、开齐各门课程,配齐配全各科教师,并积极参加了县级各学科的教材培训,及时落实到教学工作中。
二、教学目标
1、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注重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根据学科特点有机的渗透德育教育。学校教学计划中有要求,但还不够明确。根据学校教学计划,按照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制定了年组工作计划,个人教学工作计划。并要求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出学期工作目标。
2、学期初按要求进行了学期备课、单元备课以及课时备课,要求了解本学期教材内容,掌握单元训练重点,认真写好每课时的教案,提出了写个性教案、写实效性教案的要求。
三、教学计划
1、每学期教师在学生开学前一周上班,制定各项教学计划,进行学期备课,提前写好一周的教案。教学目标能达到基本标准和要求。
教学计划中对学生的情况进行了真实的分析。合理地安排了教学进度和课时分配情况。
2、存在的不足:教学计划中对教学结构、内容体系、重难点进行了客观的分析但还不够具体;教学方式、策略、方法、手段等的预设不够;缺少对教学目标达成及教学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方案。
3、校领导能有重点地审核教师的教学计划。如教学计划中本学期对选择研究课题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审核老师们写的不够准确,要求进行了修改。
四、备课
1、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对备课提出以下要求:
一看:要看的内容包括教材、教师用书、练习册、课程标准等,还包括一些与课堂授课内容相关的资料等。
二划:要在教师用书或教材上划出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知识点等。
三谈:倡导教师在书写教案之前与平行班教师谈,与同学科教师谈,与主管教学的领导谈。这种谈话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课间十分钟可以三言两语解决一个实际的问题,形式灵活,易于操作。
四写:即提前把这一节课的授课设计写在教案本上。要求环节齐全,每课必写教案。
教案的检查分三部分:一是学年组长的日检查,二是教导处周检查。三是校领导的不定期抽查。对检查的结果及时反馈评比并记入教师考核。学期中组织教案展览活动。
2、学期初,以教研组为单位学习了新课程标准,熟悉、掌握课标对本册教材所规定的目标,制定了学科教学计划,安排好教学进度。教学计划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班级现况;
2、成绩预设;
3、教学目标;
4、班风学风;
5、特殊生现状及提高措施;
6、研究课题;
7、月份具体内容及措施。
3、有集体备课制度,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人主备,集体复备,课后讨论修改二次备课,然后再上课。具体模式如下:
(1)由主讲教师先进行单元备课,并选取本单元中的重点内容,进行精备一课的教学设计。
(2)年组教师进行集体讨论,讨论后定案,本年组教师用同一教案,按同一模式开展课堂教学。(邀请主管领导参加并进行课前指导)
(3)由主讲教师按教学定案讲第一节课,备讲老师听课,听课后进行反馈交流,对出现的问题进行适当更改,完善定案。
(4)由备讲教师按完善的定案上第二节课,本年组教师参加听课。
(5)利用周一集体备课进行反馈交流。(主管领导进行课堂点评)
4、以上面的形式进行年组间的教学研究活动,教研组每人轮流参与主讲或备讲。为了使活动能够有效地开展,便于主管领导的参与和检查,制定了语文数学集体备课安排表,而且每周和每天的形式板上都把集体备课的年组写上,起到大家督促、监督、参与的作用。
五、上课
1、教师在上课铃响之前到达教室,严格执行每节40分钟的标准,不拖堂、不占课。教师能为人师表,精神饱满,使用普通话。课堂用语比较规范。板书工整,注重美感。学校每学期组织粉笔字练功活动,进行演讲或朗读比赛。
2、教学中能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不做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情,要求在30秒内处理突发事情。讲课内容正确,符合学科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课堂结构比较紧凑,难度适宜。课堂上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惯,注重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堂上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实现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多向、互动的信息交流。能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空间。学校严格要求教师不能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差异,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发挥学生各方面的特长。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上的学习,学生发言面较广。
4、不足:课堂上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教给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上,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还比较欠缺,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加强和研究。
六、作业批改与辅导
1、能针对不同的学生个体,布置不同的作业,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精选作业内容,难度适中,份量适当。把数学练习册当做作业本,对一单元的内容分批布置,日期写在每单元的`最后一页,要有简单的评语或激励性的评价,禁止布置惩罚性作业。组内教师做到随时自查,教导处每月末检查学生作业。期末进行教师作业评语竞赛。
2、作业批改及时,按时收缴作业,对缺交、迟交作业的同学进行批评教育,书面作业由任课教师逐一批改,并及时发放批改后的作业本,批改符号规范,并有鼓励性评语。能正确引导学生订正作业中的错误,对典型错误集中讲评,个别性问题进行面批面改,数学作业建立了错题本,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巩固与理解。
3、提倡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的科学辅导原则。对学习有困难和缺课的学生,能进行个别辅导,并有辅导记录。加强对学生学科特长的培养,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4、不足:作业的内容有时过于简单,缺少活动性、实践性、探究性作业的布置,即使有时布置了检查和点评不够及时,对学生难以起到促进作用。
七、教学评价:
课堂上效率在不断提高,抓住了课堂教学20分钟的有效时间进行新知教学,注重关注全体学生,课堂上发言进行红花奖励,不单单以分数评价学生,注重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为提高学生成绩强化学生的知识记忆,除组织期末考试外,每月组织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月考。为使考试不脱离教学,月考命题由任课教师出,教导处审核,做到了不出怪题、偏题,难题。
教学中注重质量的提高,要求老师按月写出一份质量较高的教学反思,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
为得到家长的协助,使老师知道学生在家的表现,家长知道孩子在校的表现,建立了家校互动卡,每月联系一次,要求家长协同学校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
不足:学生发展性评价欠缺。
八、执行与监督:
领导和教学管理人员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学校要求教师每周听评课一节,学期听评课不得少于16节,教研组长不得少于30节。主管领导听评课不得少于60节。听课记录比较详细,有点评,并能做到及时进行反馈交流。
教学管理人员坚持每天听一节课,每周坚持参加一个年组的集体备课。校长学期初和学期末进行各项常规教学活动的抽查。教导处周检查教案,月检查作业批改、辅导记录、听课笔记、读书积累,组织月考,进行月检查反馈小结:内容是总结一个月的听课、检查与指导等一些教学常规情况,并公布当月的考核分数。今后将继续努力,使监督和检查工作更细致更有效。
2000年5月下旬,我们东北师大中文系中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的首批学员,先后赴长春市二中、东北师大附属中学、东北师大卡伦湖实验学校重点进行了语文学科的教育考察,考察方式以观摩课为主,分别听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语文课13节,并观摩了二节活动课。授课教师分别来自吉林省各市7所学校。三个考察点的课分别为:吉林省第__届语文教学新秀观摩课、东北师大附属中学第2__届百花奖竞赛课、东北师大卡伦湖实验学校“创新教育”研讨课。窥一斑而见全豹,透过这三个考察点的15节课,我们可以看出吉林省语文教育教学的改革已经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具体体现在:
课堂教学观念已从传统的注重“传授知识”开始向“培养能力”上转变
整体上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基本上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要目标。如东北师大附属中学的闫佳伟老师的《劝学》中的设喻论证艺术一课,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的导引下,自己找出文中设喻与说理的例子,回忆学过知识中的类似例子,然后在练习用设喻说理,这样让学生在反复回顾、体会与学习中,掌握设喻这一说理艺术,进而达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再如王荣国老师的《“理想国”的毁灭》、刘斐老师的《审美训练》、卡伦湖实验学校的王延龄老师的《想象作文》等分别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些课,均体现了执教者的教育教学观念已不再是固守“传授知识”,而注重在“培养能力”。
在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训练中,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活动中,执教者均能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如卡伦湖实验学校的宋晨光老师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究精神,在《陋室铭》一课的教学中,特别注意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并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再交给学生来讨论解决;王延龄老师的《想象作文》一课,每当学生读完自己的作文后,就让其他学生大胆点评,说出其中的优缺点;东北师大附属中学的孙利权老师在《汉字造字法》课堂上,每讲一个字例时,都是先让学生联想想象,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猜测字型并诉诸语言。由于教师能够鼓励学生、遵重学生的想法,相信学生的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探究精神。课堂上,同学们能争先恐后地发言,无论是问题的提出,还是作文的点评,有的同学的观点可以说非常有见地,点评也比较准确、到位。在相当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相结合
引进以电脑____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更新,这是信息时代语文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这也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新切入点。在这一方面,东北师大附属中学的四堂课做得比较成功。他们制作的教学软件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而不是一种时髦的点缀。画面具有直观性、生动性、趣味性文化性和其他辅助手段的不可替代性。
在这次考察中,我们感觉到了吉林省中小学语文教育无论在教学观念、教学原则,还是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与传统教学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他们在教育教学改革中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这当中,有成功,当然也还有不尽人意之处,这集中体现在吉林省“新秀”的几节观摩课上。比如有的教师表演成分过重;有的教师课堂追求大容量,却导致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师基本功还不过硬,一教师范读短短的一首词,竟然有三个字字音不准,提出的问题太宽泛、太笼统,致使学生不知从何答起;课堂上不能将学生的主体真正落到实处;多媒体手段的运用给人以画蛇添足之感。
年月日至日,以校党委书记为团长的考察团,赴澳大利亚、新西兰有关高校进行考察,取得圆满成功,达到预期目的。现将考察情况和主要收获报告如下。
一、考察的主要目的
落实校党委提出的“坚定不移地走开放办学之路”的办学指导思想,进一步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开拓与澳大利亚、新西兰有关高校的交流与合作,争取在联合办学、合作科研、教师培训、学生交流、学生海外就业等方面有实质性的突破;学习和借鉴国外学生培养的先进理念和经验,提高我校教学质量;具体洽谈中外合作办学事宜等。
二、考察活动的基本情况
代表团先后访问、参观了澳大利亚博士山学院、南昆士兰大学、莫纳什大学、詹姆斯库克大学、悉尼大学、新西兰基督城理工学院等高校,拜访了中国驻悉尼领事馆,会见了澳大利亚、新西兰有关留学、海外就业服务机构代表。
3月7日上午,代表团在博士山学院访问,该校行政总裁吉尔·拜德女士、达雷尔·凯恩和澳科集团董事长郑长厚先生等接待了我们。拜德首先代表博士山学院对我团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接着介绍了博士山学院的基本情况。
博士山学院(bo_ hill institute of tafe)创建于1924年,位于澳大利亚第二大城市墨尔本,是一所由澳大利亚政府建立的学校,目前是澳洲最大的tafe学校之一。学院共有三个校区,有各类学生35810,留学生1360人。各类常规专业有527个,短期专业有327个,bhi是全澳有权颁发学士学位的tafe院校。
该校有学士课程,也有普通课程。课程形式包括:短期课程,远距离课程,网上课程,培训职业培训课程,职业证书任证等。各种课程不仅适合高中毕业生直接升学,也适合在职人士进修。学校采用小班教育,教职工均受过专业培训,富有经验并热心施教,能提供专业而友善的教学支持。现代的教学方法和训练设施保证了所有课程的顺利进行。
博士山学院以其高质量和国际水平的教育在国内外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并积极开展合作办学,以满足教育全球化的需要。博士山学院对外宣传的统一口径就是“global education”(全球教育)。由于其在国际联合办学方面做出了突出成就,__年墨尔本市予以颁奖表彰。
拜德介绍完情况之后,周书记简单介绍了我们访问的主要目的和意愿。他说,我校“坚定不移地走开放办学之路”,把博士山学院作为我校在澳大利亚主要的合作对象,此次来访就是具体洽谈和启动双方联合办学事宜。博士山学院的办学理念先进务实,教学方法和实验、实践、实训体系及模式符合当前中国教育改革创新和办学实际的需要,双方进行联合办学,相信一定会取得成功。希望双方达成和尽快实施联合办学协议。同时,提出建立联系机制、明确双方联系人(陈曜---jill baird)的建议。得到对方的认同和赞赏。
下午,博士山学院汽车及生物专业的负责人凯恩和皮特分别介绍了各自专业情况;拜德介绍了相关课程内容及结构等情况,就双方合作办学的主要形式、教学运行方式、教材安排、教师派遣等有关问题进行了商讨。最后达成一致,周书记代表我校与博士山学院签订了合作办学意向书。之后,凯恩、郑董陪同代表团参观了该校汽车、机械和生物工程实验室、实习实训车间等场所。
3月8日,代表团到莫纳什大学考察,参观了莫纳什大学校园,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等。3月11日,代表团参观了詹姆斯库克大学。
3月12日,代表团到南昆士兰大学访问,副校长福勒、副校长兼机械工程系主任布伦、国际部主任劳恩以及院系有关人员接待了我们。双方介绍了各自办学情况以及机械、土木、建筑工程等专业情况,探讨了学生培养、专升本、本读研等相关事宜,就学分互认、学生到南大拿同等学位、以2+2、3+2等合作交流形式达成了基本意向。
3月14、15日,代表团先后参观了悉尼大学,悉尼奥运村,悉尼歌剧院,拜见了中国驻悉尼领事馆白刚参赞。白参赞向我们介绍了到澳洲教育和到澳洲留学、就业的有关情况,周书记介绍了代表团出访的目的和主要任务。白参赞给予了高度评价,说澳洲高等教育尤其是职业技能教育很发达,我们的办学思路和做法算是“找准了方向、走对了路子”,即符合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部最新文件精神,也适应了当今世界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和就业需求实际,完全赞同和热情支持中澳合作办学活动。
3月17日,上午代表团拜见了新西兰坎特伯雷发展局亚洲部主任冯跃进教授。下午,在冯主任陪同下到新西兰基督城理工学院进行访问,国际部主任beth、机械工程学院主任fiona出面接待,双方就学生交流、专业实践、教师培训等双方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形成了共识,并表示尽早启动实质性的合作关系。在两位主任的陪同下,代表团参观了校园环境和汽车、机械工程实验室、实训车间。
在访问过程中,代表团还拜访了当地教育服务机构和组织,并就开拓海外就业市场进行了富成效的会谈,形成了一些思路和计划框架,近期还会细化和完善。
三、考察活动中的认识和体会
此次考察开阔了眼界,拓展了视野,深刻认识到澳洲高等教育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学习与借鉴。
(一) 文明程度很高,公民素质很好。所到之处,无论路旁偶遇还是街上问路,都会有友好的微笑、热情的招呼,会让你受到尊敬、感到愉快,处于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之中。
(二)社会十分重视教育。澳大利亚的法律规定:孩子必须接受强制性的学校教育,不允许学生待在家里,既不读书又不工作。对教育的投入是全社会性的,除政府下拨充足的财政经费外,家长和社会各界也会对学校的建设自愿捐资,如帮助学校建一个电脑房或健身房等。企业也会向有关职业培训学校提供实验实训设备,如我们参观学校的汽车系实验室里有许多新的发动机、各种部件都是由各汽车制造厂自愿捐助的,供学生实习实训、拆卸复装使用,了解最新的科技成果使用情况。
(三)在教育中,十分注重“以人为本”,深感处处体现着“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在教育体系上,学生学完十年义务教育后,可以选择就业或继续学习。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是与终身教育相联系的,所以即使大学毕业后,或者工作一段时间后,如果觉得自己缺少某方面的能力,可以重新回到技术学院去学习相关的课程,进tafe学习没有年龄限制,而学习的费用只是普通大学的十分之一。在课程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十分尊重学习者的需求。在校园建设上方面,澳洲校园没有围墙,布局合理,结构完善,美化绿化得非常好。在校园里,到处都能见到学生们无忧无虑地进行各种体育活动,或悠闲自在地在舒适静谧的图书馆看书、上网查找资料,或神情自若地在教育室里、实验室里上课、做实验。学校各种设备设施非常完善、便利,而且教室里、实验室里、活动中心里很多东西是由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设计的或由学生和老师一起设计的。学生有自己经营管理的学生中心,设施更加齐全,活动便利。
(四)职业技能教育非常发达,体系完善(包括tafe的培训),上职业学校的人越来越多,往往还是在职带薪上学。澳大利亚进行职业教育的主体力量是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以下简称tafe)。博士山学院也属于这类院校。
(五)十分注重教学资源的有效配置。前面提到澳洲学校教育经费十分充裕。但从我们参观的几所学校的情况来看,学校的建设大多以“高效、实用、够用、物尽其用”为原则,学校建设布局合理,朴素大方,自然和谐,舒适便利。学校的体育设施十分普及,但所有的设施设备并不追求豪华和气派。学校图书馆的藏书量并不是很多,但所有的书籍都是对学生学习有用的,而且全国各学校及各级政府图书馆资源共享。学校师资配置合理,专职教师不多,大部分都是兼职教师,但都要进行严格考核、选拔、培训和聘用过程,保证胜任本职工作,人尽其才。管理人员十分精练,但素质都很好,工作效率很高。
(六)十分注重人与环境的关系
到澳新考察,给我们的第一印象便是天空特别的蓝,空气也非常清新,到处郁郁葱葱、绿草如茵、风景如画。澳、新的大学校园,一般都是没有围墙,没有气派的门楼。校园的建筑与绿化与整个城市完全融为一体,城中有校,校中有街,十分协调,同时也能更好地发挥学校的社会功能,充分体现了大学社会化程度。
四、考察取得的主要成果
访问期间,代表团受到了当地有关高校和机构的高度重视与热情接待,得到了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持,访问行程进行得非常顺利,圆满完成考察任务,达到预期效果。
(一)此次对澳大利亚、新西兰的成功访问启动了与澳洲高校实质的合作,扩大了国际合作空间,是我校坚定不移地走开放办学之路取得的新成果,是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推进我校国际化进程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二)我校与博士山学院在汽车、生物工程等专业领域签订实质性的合作办学协议,与南昆大,基督城理工学院等院校达成了学生交流、专业实践、教师培训等合作交流意向,这不仅拓展了合作办学项目专业领域,也充实和丰富了合作办学项目的内容和形式,为实现校党委提出的要在新的国别、新的专业领域开展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目标创造了条件,为培养本地区支柱产业所急需要的具有全球视野的创新型实用人才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平台。
(三)访问期间,代表团抢抓时机积极宣传襄樊学院的办学特色、校园风貌和人文环境,宣传襄樊市的攸久历史、灿烂文化和城市魅力,加强了外国朋友对襄樊学院、襄樊市的了解和认识,提高了学院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营造开放办学、国际合作交流的良好氛围。尤其是在基督城理工学院,代表团副团长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陈曜用ppt形式介绍了襄樊学院和襄樊市,得到该校领导的热烈赞赏。
(四)在访问过程中,会见了澳洲教育服务机构,了解了学生出国留学、海外就业的最新形势和运作模式,掌握了相关信息资源,为开辟海外就业市场打下了基础。
(五)通过十几天的身临其境、耳濡目染,较为深入地了解了英联邦制教育模式及特点,深深体会到澳、新国家教育制度的优势:人本化的教育思想、先进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制度安排和方案系统、 教学、实验、实训立体交叉一体化 的教学模式,等等都使我们深受启发,获益良多,是我校进行教学和管理工作改革、完善人才培养的宝贵参考资源。
五、建议
1、认真研究澳洲大学,特别是被访院校的教学理念、方式、方法和内容,并进行科学改造,积极引进。
2、分析各学科尤其是重点学科的内涵价值和现实意义,进一步完善办学定位,注重做到教学型要有针对性,研究型要注重地方性,应用型要立足全球化。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尽量减少空、大、虚的比例。必修课要向专业基础方向倾斜,共公课、选修课要向职业技能方向倾斜,紧跟科学发展、工业进步、技术革新,适时吸收、引进新东西,让学生能学到更实际、更实用、好就业的知识和技能。
3、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搞好人才培养定位,走出一条理论学习、知识运用、能力培养、实践锻炼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意识,适应全球化形势需要,在国内外都能就业的实用人才。
4、进一步扩大和加强系院办学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系院办学能动性,建立更加自主、自律、灵活、机动的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
5、理工科类专业要更加注重实践环节,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和实行模拟现场、“情景教学”、教学-实验-实训立体交叉一体化教学模式。
6、强化导师的指导作用,制定方案和措施积极引导教师溶入社会、紧跟时代、深入实际,与科学技术、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及时更新、充实和掌握新知识、新理念、新的科技成果,做到先知先觉,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验。在教学中,要不断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没有现成答案的专题,引导、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主发现新的问题并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的能力。要改进教师工作、生活条件,完善相关的服务设施。各系院员工休息室要有冰箱、微波炉、饮水机等必要的生活设备。
7、保障实验室、实训场所的开放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时间,自主自愿自在地进行各种实验、实践、实训和设计创造活动。
8、继续完善与博士山学院合作办学项目,与南昆大、基督城理工学院的合作项目要注意跟进,争取尽早启动和实施实质性的合作项目。总结、提炼我院国际合作办学的过程和经验,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有利形势,把国际教育学院办成国际化教育的实验田。研究和设计相关方案,探索和试行学分制。
9、一切为了学生,引导和转变学生就业观念,增强毕业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以新的视角思考学生就业取向,积极拓展海外就业市场,加大海外就业力度。
48位用户关注
92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