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介福建概况:简要介绍福建省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人口、经济结构等基本信息,以帮助读者建立对福建的初步认识。
2. 过去一年的成绩:列举过去一年福建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用数据和实例来支撑。
3. 面临的挑战:分析当前福建存在的问题,如产业结构调整、环境保护压力、公共服务需求等,展示政府关注的焦点。
4. 政策举措:详细阐述政府为应对挑战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包括财政投入、产业扶持、民生改善、科技创新等方面的计划。
5. 重点项目与规划:介绍未来一年或更长期的重点建设项目和规划,如基础设施建设、新兴产业培育、区域协调发展等。
6. 改革与创新:强调政府在制度创新、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等方面的努力,以及预期的改革成果。
7. 社会民生:提及政府在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社会民生领域的举措,确保人民福祉。
8. 对外开放与合作:阐述福建在扩大开放、吸引外资、参与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战略和行动。
开头:
以积极、鼓舞人心的语气,概述福建在过去一年的发展亮点,强调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为全文定下基调。例如:
"在过去的日子里,福建省砥砺前行,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在全省人民的辛勤耕耘和政府的有力引导下,我们共同见证了福建的繁荣与进步。"
结尾:
展望未来,表达对福建持续发展的信心和期待,提出对全省人民的寄语,激励大家团结一致,共创美好明天。例如:
"站在新的起点,我们有信心面对挑战,把握机遇,推动福建向更高层次迈进。让我们携手并进,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共同描绘福建更加灿烂的未来。让我们同心协力,为实现福建的美好愿景而不懈奋斗!"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福建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__年和“__”时期工作回顾
20__年,在___、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各级政府全面贯彻党的和__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福建工作的重要指示,认真落实中央支持福建加快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和省委九届十四次、十五次全会精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初步预计,全省生产总值2.59万亿元,增长9%;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4143亿元、增长8.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44亿元、增长7.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6万亿元,增长17.5%;外贸出口6983亿元、增长0.2%,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76.8亿美元、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4%;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360元,增长8.6%;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50元,增长9.5%;城镇登记失业率3.66%;人口自然增长率7.8‰;年度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
一年来的主要工作和成效是:
(一)千方百计稳增长,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出台促进工业创新转型稳定增长、金融支持产业转型升级、扶持小微企业加快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入开展“三比一看”,落实“一月一协调、一季一督查”推进机制,巩固经济基本面。扩大有效投资,在建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完成投资7587亿元,在建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916亿元,7大重点领域完成投资比年度计划增加700亿元以上。增强消费拉动,信息消费增长18%,旅游总收入增长16%,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40%,新的消费增长点加快培育。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增长12.1%,企业直接融资2920亿元,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
(二)加大力度调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坚持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着力优化存量、创造增量,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8%,三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增长10.2%,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2.2%,金融业增加值增长15.5%,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业务收入增长20%,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9.4%。注重技改提升,全省技改投资4550亿元、增长18%,“数控一代”创新应用示范工程有力推进,泉州成为《中国制造20__》唯一地方试点。注重优选龙头项目,京东方面板、联芯国际集成电路、高世代面板等重大产业龙头项目落地建设,有效带动了产业集聚。注重搭建平台,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加快实施,专利授权量增长62.8%,新增科技企业孵化器48家,第十三届“6·18”对接合同项目5742项、总投资1488亿元,国家技术转移海峡中心获批建设。
(三)惠农富农强基础,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3.7%,粮食总产量661万吨。“一区两园”建成现代农业项目300个,新建各类温室大棚11.5万亩、千亩以上设施农业基地30个。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销售收入2184亿元,带动357万农户增收。构建“三位一体”扶贫工作格局,实施精准扶贫,深化山海协作,共建产业园区,扶贫开发宁德模式持续实施,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加快发展,“造福工程”危房改造4.8万户,20万人实现脱贫。
(四)创新机制添活力,改革红利持续释放。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三张清单”公布运行,省级行政审批事项精简到314项,省级核准的企业投资事项保留30项,全省80%以上的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实现网上预审或办理。省直部门数据、信息中心实现整合,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工作扎实推进。在全国率先实施“一照一码”登记制度,全省新登记企业数增长27.3%。放宽市场准入,民间投资增长17.2%,民营经济占全省生产总值的67.3%。开展股权多元化改革试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重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改进财政资金分配方式,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试点范围,设立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项目23个,引入社会资本239亿元。省级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开通运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任务基本完成。
(五)扩大开放增优势,发展空间有效拓展。自贸试验区建设扎实推进,186项重点试验任务已实施139项,126项创新举措中49项为全国首创,新业态加快培育。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步伐加快,对沿线国家和地区出口增长5%,新增对外投资增长2.7倍,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在福州上线运营,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中心落户厦门。闽台交流合作持续深化,闽台贸易额695亿元,实际利用台资13.1亿美元、增长10.3%。第七届海峡论坛取得新成效。向金门供水工程开工建设。台胞往来大陆实现免签注,大陆首张电子台胞证在福州签发,龙岩成为我省第5个赴台个人游试点城市。平潭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环境营造等方面迈出新步伐。闽港闽澳交流合作不断深化,侨务和外事工作服务发展的能力继续提升。完善外贸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政策,加强出口信保服务,在全国率先实现关检合作“三个一”通关模式全覆盖,外贸进出口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六)城乡统筹促协调,新型城镇化扎实推进。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在福州、厦门、平潭建立积分落户制度,全面放开其他地区落户限制,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序推进。开展县(市)域城乡总体规划编制,厦门等市开展“多规合一”试点。实施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发展总体规划,厦漳泉通信资费实现同城化。莆田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取得突破。永安、邵武新增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15个小城市培育试点取得新进展。新一轮“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有效实施,城市景观整治、“五千”工程顺利推进,“两违”综合治理成效明显。
(七)持之以恒抓环保,生态优势进一步凸显。出台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启动万里安全生态水系建设,12条主要河流水质保持为优,ⅰ-ⅲ类水质占比为94%。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快工业污染源治理,强化城市道路、施工等扬尘综合整治,九市一区环境空气质量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厦门、福州在全国74个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中分别居第2位、第6位。漳州市区20__家胶合板污染企业全面整治到位。南平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创建工作通过年度考核。推进“四绿”工程,造林绿化166.8万亩,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260万亩。
(八)发展成果惠民生,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投资244亿元的21件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完成。企业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月人均增加217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省定最低标准提高到85元,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每人每年不低于380元,新农合的重大疾病保障病种达22类。新增公办幼儿园100所、学位3万个,新增达标高中13所。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行现代学徒制,实训基地加快建设。新增4所应用技术类本科高校,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2.8%。国家综合医改试点省工作全面启动,三明“三医”联动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县级以上公立医院全部实施药品、耗材零差率改革,新增医疗卫生机构床位8410张。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首届海丝博览会、第二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成功举办。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持续发展,老龄、老体协、老年教育、残疾人工作不断加强,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得到保障,民族团结宗教和睦。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整治、“清剿火患”战役持续推进,食品药品安全有效保障,社会和谐稳定。有效应对“苏迪罗”等强台风和暴雨袭击,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顺利完成。驻闽部队在平安建设、生态建设、重点建设、抢险救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军政军民关系更加密切,龙岩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取得实效。援藏援疆援宁工作扎实推进。
(九)“三严三实”重行动,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反对“四风”、改进作风。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监督、社会监督,全年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794件、省政协提案905件,办结率均为100%,省政协会议专题协商建议案有效落实。提请省人大会审议地方性法规8件,制定省政府规章20件。全省政府系统“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下降11.1%。强化“马上就办”,整治“庸懒散拖”,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深化。政府与法院、检察院、工会联系机制不断完善。权力运行网上公开持续推进,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力度加大,反腐__工作进一步加强。
20__年工作任务的完成,标志着“__”规划主要目标胜利实现。“__”时期是福建发展迎来重大历史机遇并取得重要发展成就的五年,多次就福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亲临福建考察指导,提出了“四个切实”的重要要求,殷切希望我们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中央作出支持福建加快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支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平潭综合实验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和福州新区,福建发展实现新的跨越。
过去的五年,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净增超万亿元、年均增长10.7%,人均生产总值10920美元。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实现比20__年翻一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共达7.85万亿元,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用。
过去的五年,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服务业增加值均突破万亿元。产值超500亿元产业集群从6个增加到15个,其中产值超千亿元产业集群从1个增加到9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12.5%提高到15.2%,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7.4%提高到9.2%。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森林覆盖率从63.1%提高到65.95%。
过去的五年,基础设施全面提升。铁路营运里程新增1168公里、总里程超过3300公里,其中快速铁路营运里程新增1066公里、总里程超过1500公里;公路通车里程新增1.35万公里、总里程突破1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新增2600公里、总里程突破5000公里,实现市市通动车、县县通高速、镇镇通干线、村村通客车。港口货物年吞吐量突破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300万标箱,机场旅客吞吐量从2230万人次增加到3800万人次。电力装机总容量净增1450万千瓦,电网改造提升取得新成效。
过去的五年,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每年都超过7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9%、12.8%,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26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15万人。“双高普九”全面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一体化,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保障性安居工程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
各位代表,成绩来之不易,这是___、国务院和省委正确领导、全省人民奋力拼搏及各方面大力支持的结果。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向离退休老同志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和央企驻闽机构、驻闽部队、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向关心支持福建发展的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面临的不少困难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投资增长动力不足,实体经济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困难较大,稳增长任务艰巨;产业结构不够优、竞争力不强,龙头企业偏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区域发展不平衡,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不够强,山海、城乡发展差距较大,脱贫攻坚任务繁重;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加大,节能减排面临新挑战,畜禽养殖污染尚未根本遏制,ⅰ、ⅱ类水质比重下降;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完善,防灾减灾、防洪排涝、停车场所、地下管网等设施比较薄弱,城市交通拥堵突出,教育、科技、卫生等发展还较滞后,群众的一些迫切需求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公共安全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隐患;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办事难”给基层和群众带来烦恼,一些公务人员不作为、乱作为,少数人甚至违纪违法,造成恶劣影响。对此,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坚决克服弊端,加快补齐短板,立项挂牌办理,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实施“十三五”规划,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根据《中共福建省委关于制定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的《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到20__年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超过5800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330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提前实现比20__年翻一番。
“十三五”时期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和__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___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福建工作的重要指示,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着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认真落实中央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福建加快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以保持经济稳定较快增长为目标,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努力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
(一)着力创新发展,加快转型升级。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人才优先战略和质量强省战略,“十三五”时期省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5%以上,推进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以先进技术装备为支撑,以信息技术深度应用为手段,以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为重点,推动数控技术和智能装备的广泛应用,加快改造提升传统特色产业。培育壮大产业新体系,到20__年,电子、石化、机械三大主导产业和海洋经济产值均超万亿元,旅游、物流、金融成为新的主导产业,培育新一批千亿产业集群,互联网经济规模实现倍增,7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全产业链年产值均超千亿元。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健全要素市场体系,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
(二)着力协调发展,促进整体均衡。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优化新型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到20__年户籍人口、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48%和67%左右。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实行全域规划,优化建设布局,不断提高交通、能源、水利、环保、商贸、信息、海洋、气象、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统筹山海协调发展,继续念好“山海经”,推进沿海地区经济与山区生态、经济优势互补,联动发展,弘扬“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精神,倾力支持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水库库区、海岛等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到20__年现行国定扶贫标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__年现行省定扶贫标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摘帽。统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提升文化软实力。
(三)着力绿色发展,实现循环低碳。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落实主体功能区布局,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严守生态红线,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促进资源节约循环高效使用,单位gdp能耗保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推进生态文化建设,倡导文明、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森林覆盖率继续保持全国首位。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建成,建设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好的美丽福建。
(四)着力开放发展,深化合作共赢。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建立与国际投资贸易规则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培育新型业态和功能,加快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着眼建设互联互通的重要枢纽、经贸合作的前沿平台、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域、人文交流的重要纽带,大力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走出去并重、引资引技引智并举,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更好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十三五”时期年均实际利用外资75亿美元,外贸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推动闽台深度融合发展。发挥外事优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汇聚侨心侨智侨力,提升闽港澳侨合作水平。
(五)着力共享发展,体现和谐公平。坚持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人民。建立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增长长效机制,加快补齐民生短板,提升整体公共服务水平,健全覆盖城乡、延伸基层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推动更高质量就业。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教育公平,优质教育资源更加均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打造健康福建。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大力发展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多样化养老服务,到20__年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机构养老床位数超过35张。推进法治福建、平安福建、诚信福建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切实维护公共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三、20__年主要工作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我们要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稳增长、调结构、强动力、惠民生、防风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十三五”发展再上新台阶开好局、起好步。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增长8.5%,力争更快更好些,保持比全国高2个百分点左右的增幅;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增长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外贸出口增长2.5%,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落实节能减排降碳任务。
为实现以上目标,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注重从供给侧发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围绕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优化存量、提升增量,落实《福建省实施〈中国制造20__〉行动计划》,推动主导产业强龙头促配套,重点产业提质量创优势,新兴产业加速度上规模,大力推进“互联网+”,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升级,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开展制造业升级行动。实施产业龙头促进计划,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完善产业链关键环节和上下游配套,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突破技术含量高的上游环节,推动石油化工产业发展“高精特专”产品,推动机械装备产业扩大高端产能、提升低端产能。实施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完成技改投资4800亿元,抓好500项重点技改项目。推进智能制造试点和“数控一代”创新应用示范工程,推动纺织服装、鞋业、食品、建材等行业实施“机器换工”,促进传统优势产业与高科技嫁接、与设计联姻、与品牌联动。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改造提升工业园区,完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
大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和创新示范工程,培育新的产业接续和支撑力量。推动互联网经济创新发展,完善网络基础设施,打造覆盖全产业链的行业垂直电商平台和第三方电商,培育工业互联网、智能电网、互联网教育、个性化诊疗等新业态。推进物联网应用,着力发展车联网和智能家居等。加强“数字福建”建设应用,培育发展大数据产业和云服务。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加快充电桩(站)建设。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做大做强海洋经济,打造海洋产业示范园区。支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推动实施民参军、军转民重点项目。
加快推动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抓好新一轮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转变、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强大型物流园区、集散地和分拣中心建设,支持第三方物流企业融入生产企业供应链管理,鼓励发展快递业。支持金融业发展,推进区域金融改革创新,总结推广泉州、沙县、屏南等各具特色的金融改革创新经验,构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再融资和债券融资,促进资产证券化。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规范民间融资行为,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加快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创意设计、服务外包等产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向精细化和高品质提升。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实施旅游服务标准化工程,策划推介精品线路,强化旅游市场执法监管,提高旅游服务质量。设立总规模60亿元的养老产业投资基金,支持多元市场主体举办养老服务机构,注重医养结合,全省养老机构超过1260家、养老床位达到16万张。推进家政服务业标准化、连锁化、职业化发展,打造家政服务示范企业。大力发展健康、体育、文化、教育培训、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服务业。
强化创新对提高供给质量的支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重点抓好三个方面:一是激活创新主体。落实和完善鼓励创新优惠政策,加大财政投入,支持以企业为主承担重大科技专项等创新项目,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二是拓展创新平台。建设好中科院海西研究院等国字号研究机构,加快发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科技企业孵化器,打造一批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和新型众创空间。发展技术转移服务,促进科技成果对接转化。支持申报国家科技示范市。三是完善创新机制。健全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机制。改革科技项目和经费管理办法,引导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面向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推动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有机结合。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完善股权和分红激励等政策,大力引进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和研发团队。
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供给效率。落实好稳增长调结构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一业一策”“一企一策”帮扶力度。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费负担、社会保险费、财务成本、电力价格、物流成本,支持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积极稳妥推进优胜劣汰,多一些兼并重组,少一些破产清算,支持有市场、有前景的企业渡过难关、焕发生机。支持企业开拓市场,鼓励创新营销模式,促进线上线下融合,提高名特优新产品市场占有率。
(二)积极扩大有效需求,增强对稳增长的拉动力
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把投资重点放在调结构、补短板、惠民生上,加大项目策划、储备和对接力度,强化项目审批服务和要素保障。完成基础设施投资7300亿元,抓好铁路、高速公路、轨道交通、机场、港口、能源、水利、环保、信息通信等重大项目,加快公共停车设施、地下综合管廊、污水垃圾处理等城市公用设施建设。引导扩大产业投资,完成工业投资8300亿元。创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融资体制,积极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模式,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等领域投资,有效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落实和完善鼓励消费的各项政策,促进旅游、信息、汽车、健康、养老、教育、文化等消费。着力稳定住房消费,把房地产去库存摆在突出位置,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提高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加大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力度。合理布局建设消费网点设施,改造提升城乡流通网络,完善质量安全标准,提高消费服务水平。深入推进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健全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体系,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发挥出口的促进作用。坚持“优出优进”,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____竞争新优势。完善促进外贸发展政策,发挥境内外重点展会、出口信保等作用,培育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支持发展跨境电商,鼓励自主品牌扩大出口。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支持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培育服务外包重点企业和示范园区,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实施更加积极的进口政策,支持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增加重要能源资源储备。推进区域通关一体化,加快“单一窗口”建设,创新口岸查验机制,实现通关提速降费。
(三)建设特色现代农业,夯实“三农”发展基础
保障粮食有效供给。严守耕地红线,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落实和完善农业补贴政策,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800万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650万吨以上。拓展粮食产销合作,加强粮库建设,确保粮食储备规模达到360万吨以上。
做大特色优势农业。加快发展绿色农业、循环农业、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引导有机种植,集中力量打造7个特色优势产业。提升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水平,支持发展设施农业项目。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流通服务业,拓展农村电商,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高标准农田55万亩以上,发展节水灌溉面积70万亩。实施大水网规划,抓好长泰枋洋、罗源霍口等16座大中型水库和平潭及闽江口水资源配置等19个重大引调水工程建设。加强水库、海堤除险加固。继续实施渔业防灾减灾“百千万工程”,推进20个二级渔港建设。
深化农村改革。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全面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引导土地经营权依法规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稳步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实施年万名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加快发展家庭农场,引导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机制,积极发挥农科院所作用,加快农业“五新”推广应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强化森林经营,发展林下经济。稳步推进国有林场、供销社等改革发展。扩大村镇银行和政策性保险覆盖面,创新支农金融产品,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四)切实加强城市工作,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以人为核心,科学规划建设管理城市。遵循城市发展规律,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突出问题导向,着力补齐短板,提高城市发展水平。一是强化规划。围绕“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注重留白、留绿、留旧、留文、留魂。推广“多规合一”,优化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规,加强城市设计。依法管理、依法规划,加强规划实施监督,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二是规范建设。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彰显文化和生态特色,增强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实施宜居环境建设项目5000个,完成投资1500亿元以上。实施新一批市政提升“五千”工程,新建改造城区雨水管网、污水管网、燃气管网、城市道路、供水管网各1000公里以上。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全省在建地下综合管廊超过50公里,加快解决城市内涝和“马路拉链”问题。大力发展综合交通,优化街区路网结构,抓好地铁、城市道路、公交场站、公共停车泊位、休闲慢道等建设,新建公共停车泊位2万个以上,实施精细化交通管理,有效缓解交通拥堵。落实工程建设质量终身责任,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和绿色建筑发展。三是完善服务。坚持“为了人而管好城市”,创新城市治理方式,提高城市管理服务的人性化、精细化、规范化水平。抓好城市管理领域大部门制改革,推进综合执法,构建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加强城市数字化平台建设,推动城市管理手段向“科学精细”转变,推动管理方式向社会公众参与的“多元治理”转变,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优化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布局。推进福州、厦漳泉大都市区建设,加强区内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协调衔接,促进城市功能配套和资源共享。做大做强福州、厦门、泉州三大中心城市,推进漳州、三明、莆田、南平、龙岩和宁德等区域中心城市发展,优化城市风貌,提升城市品位,强化综合承载能力。有序推进县城扩容提升,抓好不同类型的新型城镇化试点,深化小城镇改革发展。
持续抓好美丽乡村建设。坚持尊重农民意愿、方便生产生活,保护好乡村的自然生态、田园风光,守住历史风貌、乡土气息,防止大拆大建、千村一面,防止把农村建成城市。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传统村落保护,留住民俗风情,守住美丽乡村的精神文化地标。实施新一轮“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行动,创新村庄建设与治理模式,建设具有优美田园风光的新农村。
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镇。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引导人口优先向中小城市和建制镇转移,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探索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拓宽住房保障渠道,把符合条件的转移人口纳入住房保障范围,鼓励开发区、产业园区统筹规划建设公共租赁住房,支持转移人口购房租房。
(五)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
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进一步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清理规范中介服务和前置审批,全面实施清单管理,推行网上并联审批。深化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扩大“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成果。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推进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抽取执法人员、检查结果公开的“两随机、一公开”。逐步建立公益类和商业类国有企业分类管理体系,完善国有资产监管制度,加强国有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实施闽商回归工程,支持民营资本以多种方式进入基础产业、社会事业以及特许经营领域。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盘活存量、做优增量,厉行节约、规范管理。整合不同部门管理的同类资金,转变财政支持产业发展投入模式,开展资金使用绩效评估。创新投融资体制,规范拓展政府融资渠道,鼓励发展投资基金,支持重点领域建设项目开展股权和债权融资。进一步明确政府举债权限,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进一步抓好金融、价格、社保、社会事业等领域改革。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发挥“海丝”发祥地影响力,与港澳台侨携手,构建多层次常态化交流平台与合作机制,推进与沿线国家和地区互联互通、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加快区域空中通道、海上通道、陆海联运通道和信息通道建设,完善集疏运体系,提升口岸通关功能,促进人员和货物往来便利化。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推动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建设产业园区和商贸基地,拓展远洋渔业、现代农业、旅游业和矿产资源开发对接合作。深化各领域友好交流。
深入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全面落实总体方案,促进平潭、厦门、福州三个片区彰显特色、差异发展,确保在国家一年期评估时交出合格答卷。把体制机制创新放在首位,进一步对标先进,储备推进一批新的试验项目,加快创新成果的复制推广,推动试验区内外联动发展,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突出项目引进,加强融资租赁、跨境电商、物流、整车进口、海产品交易、大宗生产资料交易、保税展示交易等功能性服务平台建设,加强金融领域开放创新。
培育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和工作机制,拓展委托招商、产业链招商、网上招商,提升“9·8”投洽会投资促进服务功能,加强与世界500强、全球行业性龙头企业对接,承接高端产业转移。鼓励外资企业增资扩股,积极引导国际产业资本和投资基金参与我省企业并购重组。构建境外投资综合服务体系,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参与海外并购,推进产能和装备制造国际合作。深化闽港闽澳合作,完善公共招商平台,扩大金融、物流、旅游等领域合作。做好华侨华人工作,培养侨界新生力量,密切与侨团和商会联系交往。
高起点推进福州新区建设。围绕“三区一门户一基地”的战略定位,创新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加快重点组团建设,做大做强产业,在更高起点上建设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发挥省会城市的龙头引领作用。集成用好四区叠加优势,推进与平潭综合实验区一体化联动发展。
(六)发挥对__特优势,拓展闽台合作成果
加快平潭开放开发。发挥综合实验区和自贸试验区政策优势,借鉴自由港运行模式,着力培育产业,完善配套设施,加快建设新兴产业区、高端服务区、宜居生活区和国际旅游岛,打造台湾同胞“第二生活圈”,在两岸交流合作和对外开放中发挥先行先试作用。
推进厦门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围绕建设“一区三中心”,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深化对台交流合作,打造现代产业支撑体系,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美丽厦门。全面推进跨岛发展战略,促进岛内外一体化和厦漳泉同城化,发挥经济特区龙头带动作用。
深化产业对接合作。落实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对符合条件的台资企业在市场准入、持股比例等方面,探索实行更加开放措施。加强与台湾工商团体联系,深入对接百大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落地。提升台商投资区、台湾农民创业园等园区功能,促进在闽台资企业增资扩产和转型升级。支持台湾金融机构来闽发展,推动设立闽台合资全牌照证券公司。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赴台投资。
扩大双向直接往来。拓展闽台航线和航路,继续推动闽台车辆双向互通,推进台车通过客滚航线入闽常态化行驶,提升“小三通”便捷性。加快向金门供水工程建设,进一步推动厦金合作。加快对台邮件处理中心建设,推进海运快件试点。加强闽台关检合作,促进人员货物往来便利化。
促进文化社会融合。办好第八届海峡论坛。加强涉台文物保护工程和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开展福建文化宝岛行等系列交流活动,继续办好海峡青年节。发挥祖地文化优势和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作用,扩大民间基层交流,深化闽台乡镇、同名同宗村、社区村里对接,强化亲情乡情纽带联系。加强台湾青年创业基地建设。推动闽台社区治理交流,拓展科技、教育、卫生、广播影视等各领域合作空间。
(七)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是福建最花力气的建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构建环保绩效考核制度,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强生态功能区建设,落实生态红线管控制度。实施重点流域生态补偿办法,完善生态保护绩效与资金分配挂钩机制。健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植树造林100万亩。建立水土流失治理长效机制,完成200万亩治理任务。抓好排污权、节能量交易试点,探索建立碳排放权和水权交易制度。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建立环保督察制度,严查环境违法行为,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让子孙后代永享“清新福建”。
加强环境污染综合整治。打好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加强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和水质监测,深化主要湖库环境治理,强化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大城市内河治理力度,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推进城乡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专项整治。加强重点行业企业大气污染物综合治理,加快整治城市道路、建筑施工、堆场料场等扬尘,加大黄标车淘汰力度。加强涉重金属行业污染防治,增强危险废物处置能力,实现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处置,实施农用地、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分级分类管理。
加强资源节约和减排降碳。严格落实环保监管“一岗双责”,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强化新上项目节能评估审查,严格环境准入,严控“两高”行业新增产能。实施200项重点节能工程,加大减排项目建设力度,全面完成脱硫、脱硝设施升级改造任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支持发展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落实水资源“三条红线”,加强水质、水量、节水管理。合理开发利用低丘缓坡地和城镇地下空间,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八)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聚焦精准,健全“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工作到村、帮扶到户”的长效机制,构建全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全年实现脱贫20万人,安排“造福工程”搬迁任务25万人。注重精准识别,坚持贫困标准,坚持公开公正,规范建档立卡,确保扶贫对象到户到人。注重精准施策,完善挂钩帮扶政策,分类制定帮扶措施,实行发展产业脱贫、转移就业脱贫、“造福工程”搬迁脱贫、发展教育脱贫、生态补偿脱贫、低保兜底脱贫、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脱贫,切实提高脱贫攻坚实效。注重精准管理,做到贫困人员应进则进、应退则退,强化扶贫资金监督管理。注重精准脱贫,建立贫困户脱贫退出认定机制,对已经脱贫的农户加强跟踪服务,在一定时间继续享受扶贫政策,确保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
织牢就业和社会保障安全网。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就业,统筹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农业转移劳动力、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新增城镇就业55万人。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推进养老、医疗保险从制度全覆盖向人员全覆盖,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全面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保一体化和设区市统筹,推行复合型医保付费方式,加强大病保险与医疗救助等制度衔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全面实施临时救助制度。健全征地收海补偿制度,做好被征地被收海农民社会保障工作。促进社会福利、慈善和妇女儿童、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办好投资267亿元的22件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
以增加总量、均衡发展为重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继续实施第二轮学前教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新增幼儿学位3万个。加强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推进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城区中小学建设项目,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做好高考全国卷对接工作。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大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加强高水平院校、一流学科和服务产业发展的特色专业建设。支持发展民办教育。实施免费特殊教育,积极发展终身教育和老年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为重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力抓好深化医改试点省工作,深入推进医疗保障、药品流通体制和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完善基层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加强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积极组建医疗联合体,逐步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推进医保定点制度改革。加强儿科、产科、精神卫生等专科和医院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办医。全面实施两孩政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繁荣发展八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思想道德和社会诚信水平。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因地制宜建设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适应群众需求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和服务方式。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大力支持文艺创作,发展文化产业,打响文化品牌。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保护发展闽南文化、闽都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红土地文化、畲族文化等特色文化,进一步弘扬朱子文化。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办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推动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壮大体育产业,积极发展老年体育,形成全民健身良好氛围。推进新型智库建设。做好第二轮志书和综合年鉴编纂工作。加强科普工作。加强网络文化等建设管理,进一步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着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全面提高公共安全水平。加强“平安福建”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处理信访事项,完善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强化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不懈抓好安全生产,确保不发生重特大事故,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法治社会建设,深入实施“七五”普法,进一步规范社区矫正工作,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和司法救助体系,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推动社会组织多元健康发展,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发挥更大作用。积极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大力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上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积极支持驻闽部队建设和改革,推进双拥工作持续发展,创建新一轮全国“双拥模范城”,不断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良好局面。
四、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自觉强化政治意识、看齐意识、带头意识,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严守党纪国法,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同志为的___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落实___、国务院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始终保持对事业的敬仰之心、对人民的敬重之心、对权力的敬畏之心,做到廉洁、勤政、务实、高效。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健全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和权力运行网上公开,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新发展,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把握的重大原则贯穿到实际工作中。协同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深化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提高执行力,推进“四下基层”“马上就办”,创新服务、精准服务、并联服务,以“钉钉子”精神和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狠抓工作落实。
切实加强廉政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执行《____廉洁自律准则》《____纪律处分条例》,把廉洁从政贯穿到政府工作的各个环节。完善土地出让、工程建设、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制度,加强公共资金、公共资源、国有资产监管,消除权力寻租空间。自觉接受人大及其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高度重视社会公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确保权力在阳光下廉洁运行。
各位代表,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的目标催人奋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的___周围,在中共福建省委的领导下,凝心聚力,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福建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__年和“十_五”时期工作回顾
20__年,在___、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各级政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______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福建工作的重要指示,认真落实中央支持福建加快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和省委九届十四次、十五次全会精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初步预计,全省生产总值2.59万亿元,增长9%;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4143亿元、增长8.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44亿元、增长7.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6万亿元,增长17.5%;外贸出口6983亿元、增长0.2%,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76.8亿美元、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4%;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360元,增长8.6%;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50元,增长9.5%;城镇登记失业率3.66%;人口自然增长率7.8‰;年度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
一年来的主要工作和成效是:
(一)千方百计稳增长,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出台促进工业创新转型稳定增长、金融支持产业转型升级、扶持小微企业加快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入开展“三比一看”,落实“一月一协调、一季一督查”推进机制,巩固经济基本面。扩大有效投资,在建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完成投资7587亿元,在建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916亿元,7大重点领域完成投资比年度计划增加700亿元以上。增强消费拉动,信息消费增长18%,旅游总收入增长16%,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40%,新的消费增长点加快培育。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增长12.1%,企业直接融资2920亿元,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
(二)加大力度调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坚持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着力优化存量、创造增量,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8%,三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增长10.2%,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2.2%,金融业增加值增长15.5%,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业务收入增长20%,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9.4%。注重技改提升,全省技改投资4550亿元、增长18%,“数控一代”创新应用示范工程有力推进,泉州成为《中国制造2025》唯一地方试点。注重优选龙头项目,京东方面板、联芯国际集成电路、高世代面板等重大产业龙头项目落地建设,有效带动了产业集聚。注重搭建平台,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加快实施,专利授权量增长62.8%,新增科技企业孵化器48家,第十三届“6·18”对接合同项目5742项、总投资1488亿元,国家技术转移海峡中心获批建设。
(三)惠农富农强基础,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3.7%,粮食总产量661万吨。“一区两园”建成现代农业项目300个,新建各类温室大棚11.5万亩、千亩以上设施农业基地30个。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销售收入2184亿元,带动357万农户增收。构建“三位一体”扶贫工作格局,实施精准扶贫,深化山海协作,共建产业园区,扶贫开发宁德模式持续实施,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加快发展,“造福工程”危房改造4.8万户,20万人实现脱贫。
(四)创新机制添活力,改革红利持续释放。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三张清单”公布运行,省级行政审批事项精简到314项,省级核准的企业投资事项保留30项,全省80%以上的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实现网上预审或办理。省直部门数据、信息中心实现整合,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工作扎实推进。在全国率先实施“一照一码”登记制度,全省新登记企业数增长27.3%。放宽市场准入,民间投资增长17.2%,民营经济占全省生产总值的67.3%。开展股权多元化改革试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重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改进财政资金分配方式,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试点范围,设立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项目23个,引入社会资本239亿元。省级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开通运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任务基本完成。
(五)扩大开放增优势,发展空间有效拓展。自贸试验区建设扎实推进,186项重点试验任务已实施139项,126项创新举措中49项为全国首创,新业态加快培育。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步伐加快,对沿线国家和地区出口增长5%,新增对外投资增长2.7倍,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在福州上线运营,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中心落户厦门。闽台交流合作持续深化,闽台贸易额695亿元,实际利用台资13.1亿美元、增长10.3%。第七届海峡论坛取得新成效。向金门供水工程开工建设。台胞往来大陆实现免签注,大陆首张电子台胞证在福州签发,龙岩成为我省第5个赴台个人游试点城市。平潭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环境营造等方面迈出新步伐。闽港闽澳交流合作不断深化,侨务和外事工作服务发展的能力继续提升。完善外贸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政策,加强出口信保服务,在全国率先实现关检合作“三个一”通关模式全覆盖,外贸进出口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六)城乡统筹促协调,新型城镇化扎实推进。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在福州、厦门、平潭建立积分落户制度,全面放开其他地区落户限制,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序推进。开展县(市)域城乡总体规划编制,厦门等市开展“多规合一”试点。实施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发展总体规划,厦漳泉通信资费实现同城化。莆田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取得突破。永安、邵武新增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15个小城市培育试点取得新进展。新一轮“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有效实施,城市景观整治、“五千”工程顺利推进,“两违”综合治理成效明显。
(七)持之以恒抓环保,生态优势进一步凸显。出台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启动万里安全生态水系建设,12条主要河流水质保持为优,ⅰ-ⅲ类水质占比为94%。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快工业污染源治理,强化城市道路、施工等扬尘综合整治,九市一区环境空气质量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厦门、福州在全国74个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中分别居第2位、第6位。漳州市区2024家胶合板污染企业全面整治到位。南平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创建工作通过年度考核。推进“四绿”工程,造林绿化166.8万亩,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260万亩。
(八)发展成果惠民生,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投资244亿元的21件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完成。企业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月人均增加217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省定最低标准提高到85元,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每人每年不低于380元,新农合的重大疾病保障病种达22类。新增公办幼儿园100所、学位3万个,新增达标高中13所。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行现代学徒制,实训基地加快建设。新增4所应用技术类本科高校,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2.8%。国家综合医改试点省工作全面启动,三明“三医”联动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县级以上公立医院全部实施药品、耗材零差率改革,新增医疗卫生机构床位8410张。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首届海丝博览会、第二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成功举办。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持续发展,老龄、老体协、老年教育、残疾人工作不断加强,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得到保障,民族团结宗教和睦。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整治、“清剿火患”战役持续推进,食品药品安全有效保障,社会和谐稳定。有效应对“苏迪罗”等强台风和暴雨袭击,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顺利完成。驻闽部队在平安建设、生态建设、重点建设、抢险救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军政军民关系更加密切,龙岩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取得实效。援藏援疆援宁工作扎实推进。
(九)“三严三实”重行动,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反对“四风”、改进作风。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监督、社会监督,全年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794件、省政协提案905件,办结率均为100%,省政协常委会议专题协商建议案有效落实。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8件,制定省政府规章20件。全省政府系统“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下降11.1%。强化“马上就办”,整治“庸懒散拖”,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深化。政府与法院、检察院、工会联系机制不断完善。权力运行网上公开持续推进,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力度加大,反腐__工作进一步加强。
20__年工作任务的完成,标志着“十_五”规划主要目标胜利实现。“十_五”时期是福建发展迎来重大历史机遇并取得重要发展成就的五年,______多次就福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亲临福建考察指导,提出了“四个切实”的重要要求,殷切希望我们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中央作出支持福建加快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支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平潭综合实验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和福州新区,福建发展实现新的跨越。
过去的五年,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净增超万亿元、年均增长10.7%,人均生产总值10920美元。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实现比2024年翻一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共达7.85万亿元,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用。
过去的五年,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服务业增加值均突破万亿元。产值超500亿元产业集群从6个增加到15个,其中产值超千亿元产业集群从1个增加到9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12.5%提高到15.2%,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7.4%提高到9.2%。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森林覆盖率从63.1%提高到65.95%。
过去的五年,基础设施全面提升。铁路营运里程新增1168公里、总里程超过3300公里,其中快速铁路营运里程新增1066公里、总里程超过1500公里;公路通车里程新增1.35万公里、总里程突破1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新增2600公里、总里程突破5000公里,实现市市通动车、县县通高速、镇镇通干线、村村通客车。港口货物年吞吐量突破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300万标箱,机场旅客吞吐量从2230万人次增加到3800万人次。电力装机总容量净增1450万千瓦,电网改造提升取得新成效。
过去的五年,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每年都超过7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9%、12.8%,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26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15万人。“双高普九”全面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一体化,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保障性安居工程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
各位代表,成绩来之不易,这是___、国务院和省委正确领导、全省人民奋力拼搏及各方面大力支持的结果。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向离退休老同志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和央企驻闽机构、驻闽部队、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向关心支持福建发展的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面临的不少困难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投资增长动力不足,实体经济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困难较大,稳增长任务艰巨;产业结构不够优、竞争力不强,龙头企业偏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区域发展不平衡,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不够强,山海、城乡发展差距较大,脱贫攻坚任务繁重;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加大,节能减排面临新挑战,畜禽养殖污染尚未根本遏制,ⅰ、ⅱ类水质比重下降;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完善,防灾减灾、防洪排涝、停车场所、地下管网等设施比较薄弱,城市交通拥堵突出,教育、科技、卫生等发展还较滞后,群众的一些迫切需求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公共安全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隐患;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办事难”给基层和群众带来烦恼,一些公务人员不作为、乱作为,少数人甚至违纪违法,造成恶劣影响。对此,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坚决克服弊端,加快补齐短板,立项挂牌办理,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实施“十三五”规划,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根据《中共福建省委关于制定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的《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到2024年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超过5800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330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提前实现比2024年翻一番。
“十三五”时期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___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______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福建工作的重要指示,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着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认真落实中央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福建加快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以保持经济稳定较快增长为目标,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努力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
(一)着力创新发展,加快转型升级。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人才优先战略和质量强省战略,“十三五”时期省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5%以上,推进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以先进技术装备为支撑,以信息技术深度应用为手段,以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为重点,推动数控技术和智能装备的广泛应用,加快改造提升传统特色产业。培育壮大产业新体系,到2024年,电子、石化、机械三大主导产业和海洋经济产值均超万亿元,旅游、物流、金融成为新的主导产业,培育新一批千亿产业集群,互联网经济规模实现倍增,7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全产业链年产值均超千亿元。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健全要素市场体系,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
(二)着力协调发展,促进整体均衡。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优化新型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到2024年户籍人口、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48%和67%左右。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实行全域规划,优化建设布局,不断提高交通、能源、水利、环保、商贸、信息、海洋、气象、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统筹山海协调发展,继续念好“山海经”,推进沿海地区经济与山区生态、经济优势互补,联动发展,弘扬“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精神,倾力支持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水库库区、海岛等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到2024年现行国定扶贫标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24年现行省定扶贫标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摘帽。统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提升文化软实力。
(三)着力绿色发展,实现循环低碳。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落实主体功能区布局,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严守生态红线,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促进资源节约循环高效使用,单位gdp能耗保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推进生态文化建设,倡导文明、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森林覆盖率继续保持全国首位。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建成,建设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好的美丽福建。
(四)着力开放发展,深化合作共赢。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建立与国际投资贸易规则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培育新型业态和功能,加快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着眼建设互联互通的重要枢纽、经贸合作的前沿平台、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域、人文交流的重要纽带,大力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走出去并重、引资引技引智并举,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更好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十三五”时期年均实际利用外资75亿美元,外贸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推动闽台深度融合发展。发挥外事优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汇聚侨心侨智侨力,提升闽港澳侨合作水平。
(五)着力共享发展,体现和谐公平。坚持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人民。建立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增长长效机制,加快补齐民生短板,提升整体公共服务水平,健全覆盖城乡、延伸基层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推动更高质量就业。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教育公平,优质教育资源更加均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打造健康福建。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大力发展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多样化养老服务,到2024年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机构养老床位数超过35张。推进法治福建、平安福建、诚信福建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切实维护公共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三、2024年主要工作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我们要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稳增长、调结构、强动力、惠民生、防风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十三五”发展再上新台阶开好局、起好步。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增长8.5%,力争更快更好些,保持比全国高2个百分点左右的增幅;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增长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外贸出口增长2.5%,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落实节能减排降碳任务。
为实现以上目标,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注重从供给侧发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围绕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优化存量、提升增量,落实《福建省实施〈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推动主导产业强龙头促配套,重点产业提质量创优势,新兴产业加速度上规模,大力推进“互联网+”,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升级,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开展制造业升级行动。实施产业龙头促进计划,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完善产业链关键环节和上下游配套,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突破技术含量高的上游环节,推动石油化工产业发展“高精特专”产品,推动机械装备产业扩大高端产能、提升低端产能。实施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完成技改投资4800亿元,抓好500项重点技改项目。推进智能制造试点和“数控一代”创新应用示范工程,推动纺织服装、鞋业、食品、建材等行业实施“机器换工”,促进传统优势产业与高科技嫁接、与设计联姻、与品牌联动。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改造提升工业园区,完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
大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和创新示范工程,培育新的产业接续和支撑力量。推动互联网经济创新发展,完善网络基础设施,打造覆盖全产业链的行业垂直电商平台和第三方电商,培育工业互联网、智能电网、互联网教育、个性化诊疗等新业态。推进物联网应用,着力发展车联网和智能家居等。加强“数字福建”建设应用,培育发展大数据产业和云服务。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加快充电桩(站)建设。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做大做强海洋经济,打造海洋产业示范园区。支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推动实施民参军、军转民重点项目。
加快推动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抓好新一轮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转变、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强大型物流园区、集散地和分拣中心建设,支持第三方物流企业融入生产企业供应链管理,鼓励发展快递业。支持金融业发展,推进区域金融改革创新,总结推广泉州、沙县、屏南等各具特色的金融改革创新经验,构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再融资和债券融资,促进资产证券化。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规范民间融资行为,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加快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创意设计、服务外包等产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向精细化和高品质提升。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实施旅游服务标准化工程,策划推介精品线路,强化旅游市场执法监管,提高旅游服务质量。设立总规模60亿元的养老产业投资基金,支持多元市场主体举办养老服务机构,注重医养结合,全省养老机构超过1260家、养老床位达到16万张。推进家政服务业标准化、连锁化、职业化发展,打造家政服务示范企业。大力发展健康、体育、文化、教育培训、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服务业。
强化创新对提高供给质量的支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重点抓好三个方面:一是激活创新主体。落实和完善鼓励创新优惠政策,加大财政投入,支持以企业为主承担重大科技专项等创新项目,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二是拓展创新平台。建设好中科院海西研究院等国字号研究机构,加快发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科技企业孵化器,打造一批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和新型众创空间。发展技术转移服务,促进科技成果对接转化。支持申报国家科技示范市。三是完善创新机制。健全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机制。改革科技项目和经费管理办法,引导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面向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推动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有机结合。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完善股权和分红激励等政策,大力引进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和研发团队。
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供给效率。落实好稳增长调结构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一业一策”“一企一策”帮扶力度。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费负担、社会保险费、财务成本、电力价格、物流成本,支持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积极稳妥推进优胜劣汰,多一些兼并重组,少一些破产清算,支持有市场、有前景的企业渡过难关、焕发生机。支持企业开拓市场,鼓励创新营销模式,促进线上线下融合,提高名特优新产品市场占有率。
(二)积极扩大有效需求,增强对稳增长的拉动力
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把投资重点放在调结构、补短板、惠民生上,加大项目策划、储备和对接力度,强化项目审批服务和要素保障。完成基础设施投资7300亿元,抓好铁路、高速公路、轨道交通、机场、港口、能源、水利、环保、信息通信等重大项目,加快公共停车设施、地下综合管廊、污水垃圾处理等城市公用设施建设。引导扩大产业投资,完成工业投资8300亿元。创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融资体制,积极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模式,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等领域投资,有效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落实和完善鼓励消费的各项政策,促进旅游、信息、汽车、健康、养老、教育、文化等消费。着力稳定住房消费,把房地产去库存摆在突出位置,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提高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加大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力度。合理布局建设消费网点设施,改造提升城乡流通网络,完善质量安全标准,提高消费服务水平。深入推进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健全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体系,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发挥出口的促进作用。坚持“优出优进”,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____竞争新优势。完善促进外贸发展政策,发挥境内外重点展会、出口信保等作用,培育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支持发展跨境电商,鼓励自主品牌扩大出口。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支持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培育服务外包重点企业和示范园区,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实施更加积极的进口政策,支持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增加重要能源资源储备。推进区域通关一体化,加快“单一窗口”建设,创新口岸查验机制,实现通关提速降费。
(三)建设特色现代农业,夯实“三农”发展基础
保障粮食有效供给。严守耕地红线,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落实和完善农业补贴政策,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800万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650万吨以上。拓展粮食产销合作,加强粮库建设,确保粮食储备规模达到360万吨以上。
做大特色优势农业。加快发展绿色农业、循环农业、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引导有机种植,集中力量打造7个特色优势产业。提升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水平,支持发展设施农业项目。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流通服务业,拓展农村电商,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高标准农田55万亩以上,发展节水灌溉面积70万亩。实施大水网规划,抓好长泰枋洋、罗源霍口等16座大中型水库和平潭及闽江口水资源配置等19个重大引调水工程建设。加强水库、海堤除险加固。继续实施渔业防灾减灾“百千万工程”,推进20个二级渔港建设。
深化农村改革。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全面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引导土地经营权依法规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稳步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实施年万名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加快发展家庭农场,引导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机制,积极发挥农科院所作用,加快农业“五新”推广应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强化森林经营,发展林下经济。稳步推进国有林场、供销社等改革发展。扩大村镇银行和政策性保险覆盖面,创新支农金融产品,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四)切实加强城市工作,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以人为核心,科学规划建设管理城市。遵循城市发展规律,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突出问题导向,着力补齐短板,提高城市发展水平。一是强化规划。围绕“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注重留白、留绿、留旧、留文、留魂。推广“多规合一”,优化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规,加强城市设计。依法管理、依法规划,加强规划实施监督,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二是规范建设。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彰显文化和生态特色,增强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实施宜居环境建设项目5000个,完成投资1500亿元以上。实施新一批市政提升“五千”工程,新建改造城区雨水管网、污水管网、燃气管网、城市道路、供水管网各1000公里以上。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全省在建地下综合管廊超过50公里,加快解决城市内涝和“马路拉链”问题。大力发展综合交通,优化街区路网结构,抓好地铁、城市道路、公交场站、公共停车泊位、休闲慢道等建设,新建公共停车泊位2万个以上,实施精细化交通管理,有效缓解交通拥堵。落实工程建设质量终身责任,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和绿色建筑发展。三是完善服务。坚持“为了人而管好城市”,创新城市治理方式,提高城市管理服务的人性化、精细化、规范化水平。抓好城市管理领域大部门制改革,推进综合执法,构建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加强城市数字化平台建设,推动城市管理手段向“科学精细”转变,推动管理方式向社会公众参与的“多元治理”转变,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优化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布局。推进福州、厦漳泉大都市区建设,加强区内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协调衔接,促进城市功能配套和资源共享。做大做强福州、厦门、泉州三大中心城市,推进漳州、三明、莆田、南平、龙岩和宁德等区域中心城市发展,优化城市风貌,提升城市品位,强化综合承载能力。有序推进县城扩容提升,抓好不同类型的新型城镇化试点,深化小城镇改革发展。
持续抓好美丽乡村建设。坚持尊重农民意愿、方便生产生活,保护好乡村的自然生态、田园风光,守住历史风貌、乡土气息,防止大拆大建、千村一面,防止把农村建成城市。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传统村落保护,留住民俗风情,守住美丽乡村的精神文化地标。实施新一轮“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行动,创新村庄建设与治理模式,建设具有优美田园风光的新农村。
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镇。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引导人口优先向中小城市和建制镇转移,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探索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拓宽住房保障渠道,把符合条件的转移人口纳入住房保障范围,鼓励开发区、产业园区统筹规划建设公共租赁住房,支持转移人口购房租房。
(五)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
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进一步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清理规范中介服务和前置审批,全面实施清单管理,推行网上并联审批。深化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扩大“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成果。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推进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抽取执法人员、检查结果公开的“两随机、一公开”。逐步建立公益类和商业类国有企业分类管理体系,完善国有资产监管制度,加强国有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实施闽商回归工程,支持民营资本以多种方式进入基础产业、社会事业以及特许经营领域。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盘活存量、做优增量,厉行节约、规范管理。整合不同部门管理的同类资金,转变财政支持产业发展投入模式,开展资金使用绩效评估。创新投融资体制,规范拓展政府融资渠道,鼓励发展投资基金,支持重点领域建设项目开展股权和债权融资。进一步明确政府举债权限,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进一步抓好金融、价格、社保、社会事业等领域改革。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发挥“海丝”发祥地影响力,与港澳台侨携手,构建多层次常态化交流平台与合作机制,推进与沿线国家和地区互联互通、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加快区域空中通道、海上通道、陆海联运通道和信息通道建设,完善集疏运体系,提升口岸通关功能,促进人员和货物往来便利化。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推动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建设产业园区和商贸基地,拓展远洋渔业、现代农业、旅游业和矿产资源开发对接合作。深化各领域友好交流。
深入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全面落实总体方案,促进平潭、厦门、福州三个片区彰显特色、差异发展,确保在国家一年期评估时交出合格答卷。把体制机制创新放在首位,进一步对标先进,储备推进一批新的试验项目,加快创新成果的复制推广,推动试验区内外联动发展,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突出项目引进,加强融资租赁、跨境电商、物流、整车进口、海产品交易、大宗生产资料交易、保税展示交易等功能性服务平台建设,加强金融领域开放创新。
培育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和工作机制,拓展委托招商、产业链招商、网上招商,提升“9·8”投洽会投资促进服务功能,加强与世界500强、全球行业性龙头企业对接,承接高端产业转移。鼓励外资企业增资扩股,积极引导国际产业资本和投资基金参与我省企业并购重组。构建境外投资综合服务体系,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参与海外并购,推进产能和装备制造国际合作。深化闽港闽澳合作,完善公共招商平台,扩大金融、物流、旅游等领域合作。做好华侨华人工作,培养侨界新生力量,密切与侨团和商会联系交往。
高起点推进福州新区建设。围绕“三区一门户一基地”的战略定位,创新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加快重点组团建设,做大做强产业,在更高起点上建设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发挥省会城市的龙头引领作用。集成用好四区叠加优势,推进与平潭综合实验区一体化联动发展。
(六)发挥对台独特优势,拓展闽台合作成果
加快平潭开放开发。发挥综合实验区和自贸试验区政策优势,借鉴自由港运行模式,着力培育产业,完善配套设施,加快建设新兴产业区、高端服务区、宜居生活区和国际旅游岛,打造台湾同胞“第二生活圈”,在两岸交流合作和对外开放中发挥先行先试作用。
推进厦门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围绕建设“一区三中心”,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深化对台交流合作,打造现代产业支撑体系,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美丽厦门。全面推进跨岛发展战略,促进岛内外一体化和厦漳泉同城化,发挥经济特区龙头带动作用。
深化产业对接合作。落实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对符合条件的台资企业在市场准入、持股比例等方面,探索实行更加开放措施。加强与台湾工商团体联系,深入对接百大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落地。提升台商投资区、台湾农民创业园等园区功能,促进在闽台资企业增资扩产和转型升级。支持台湾金融机构来闽发展,推动设立闽台合资全牌照证券公司。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赴台投资。
扩大双向直接往来。拓展闽台航线和航路,继续推动闽台车辆双向互通,推进台车通过客滚航线入闽常态化行驶,提升“小三通”便捷性。加快向金门供水工程建设,进一步推动厦金合作。加快对台邮件处理中心建设,推进海运快件试点。加强闽台关检合作,促进人员货物往来便利化。
促进文化社会融合。办好第八届海峡论坛。加强涉台文物保护工程和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开展福建文化宝岛行等系列交流活动,继续办好海峡青年节。发挥祖地文化优势和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作用,扩大民间基层交流,深化闽台乡镇、同名同宗村、社区村里对接,强化亲情乡情纽带联系。加强台湾青年创业基地建设。推动闽台社区治理交流,拓展科技、教育、卫生、广播影视等各领域合作空间。
(七)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是福建最花力气的建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构建环保绩效考核制度,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强生态功能区建设,落实生态红线管控制度。实施重点流域生态补偿办法,完善生态保护绩效与资金分配挂钩机制。健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植树造林100万亩。建立水土流失治理长效机制,完成200万亩治理任务。抓好排污权、节能量交易试点,探索建立碳排放权和水权交易制度。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建立环保督察制度,严查环境违法行为,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让子孙后代永享“清新福建”。
加强环境污染综合整治。打好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加强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和水质监测,深化主要湖库环境治理,强化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大城市内河治理力度,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推进城乡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专项整治。加强重点行业企业大气污染物综合治理,加快整治城市道路、建筑施工、堆场料场等扬尘,加大黄标车淘汰力度。加强涉重金属行业污染防治,增强危险废物处置能力,实现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处置,实施农用地、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分级分类管理。
加强资源节约和减排降碳。严格落实环保监管“一岗双责”,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强化新上项目节能评估审查,严格环境准入,严控“两高”行业新增产能。实施200项重点节能工程,加大减排项目建设力度,全面完成脱硫、脱硝设施升级改造任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支持发展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落实水资源“三条红线”,加强水质、水量、节水管理。合理开发利用低丘缓坡地和城镇地下空间,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八)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聚焦精准,健全“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工作到村、帮扶到户”的长效机制,构建全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全年实现脱贫20万人,安排“造福工程”搬迁任务25万人。注重精准识别,坚持贫困标准,坚持公开公正,规范建档立卡,确保扶贫对象到户到人。注重精准施策,完善挂钩帮扶政策,分类制定帮扶措施,实行发展产业脱贫、转移就业脱贫、“造福工程”搬迁脱贫、发展教育脱贫、生态补偿脱贫、低保兜底脱贫、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脱贫,切实提高脱贫攻坚实效。注重精准管理,做到贫困人员应进则进、应退则退,强化扶贫资金监督管理。注重精准脱贫,建立贫困户脱贫退出认定机制,对已经脱贫的农户加强跟踪服务,在一定时间继续享受扶贫政策,确保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
织牢就业和社会保障安全网。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就业,统筹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农业转移劳动力、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新增城镇就业55万人。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推进养老、医疗保险从制度全覆盖向人员全覆盖,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全面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保一体化和设区市统筹,推行复合型医保付费方式,加强大病保险与医疗救助等制度衔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全面实施临时救助制度。健全征地收海补偿制度,做好被征地被收海农民社会保障工作。促进社会福利、慈善和妇女儿童、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办好投资267亿元的22件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
以增加总量、均衡发展为重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继续实施第二轮学前教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新增幼儿学位3万个。加强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推进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城区中小学建设项目,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做好高考全国卷对接工作。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大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加强高水平院校、一流学科和服务产业发展的特色专业建设。支持发展民办教育。实施免费特殊教育,积极发展终身教育和老年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为重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力抓好深化医改试点省工作,深入推进医疗保障、药品流通体制和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完善基层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加强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积极组建医疗联合体,逐步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推进医保定点制度改革。加强儿科、产科、精神卫生等专科和医院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办医。全面实施两孩政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繁荣发展八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思想道德和社会诚信水平。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因地制宜建设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适应群众需求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和服务方式。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大力支持文艺创作,发展文化产业,打响文化品牌。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保护发展闽南文化、闽都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红土地文化、畲族文化等特色文化,进一步弘扬朱子文化。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办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推动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壮大体育产业,积极发展老年体育,形成全民健身良好氛围。推进新型智库建设。做好第二轮志书和综合年鉴编纂工作。加强科普工作。加强网络文化等建设管理,进一步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着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全面提高公共安全水平。加强“平安福建”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处理信访事项,完善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强化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不懈抓好安全生产,确保不发生重特大事故,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法治社会建设,深入实施“七五”普法,进一步规范社区矫正工作,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和司法救助体系,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推动社会组织多元健康发展,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发挥更大作用。积极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大力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上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积极支持驻闽部队建设和改革,推进双拥工作持续发展,创建新一轮全国“双拥模范城”,不断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良好局面。
四、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深入学习贯彻______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自觉强化政治意识、看齐意识、带头意识,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严守党纪国法,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___同志为___的___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落实___、国务院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始终保持对事业的敬仰之心、对人民的敬重之心、对权力的敬畏之心,做到廉洁、勤政、务实、高效。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健全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和权力运行网上公开,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新发展,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把握的重大原则贯穿到实际工作中。协同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深化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提高执行力,推进“四下基层”“马上就办”,创新服务、精准服务、并联服务,以“钉钉子”精神和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狠抓工作落实。
切实加强廉政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执行《____廉洁自律准则》《____纪律处分条例》,把廉洁从政贯穿到政府工作的各个环节。完善土地出让、工程建设、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制度,加强公共资金、公共资源、国有资产监管,消除权力寻租空间。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高度重视社会公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确保权力在阳光下廉洁运行。
各位代表,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的目标催人奋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___同志为___的___周围,在中共福建省委的领导下,凝心聚力,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福建省人民政府的2024年工作报告出炉了,大家对2024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感兴趣的就赶紧阅读下文了解详情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2024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福建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4年工作回顾
2024年,以___同志_______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主动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拓了治国理政新境界,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在中共福建省委的领导下,我省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___、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与全省人民一起,着力稳增长、调结构、强动力、惠民生、防风险,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初步统计,全省生产总值2.85万亿元,增长8.4%;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4295.2亿元,可比增长6.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54.8亿元,完成预算的100.2%,同口径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2.29万亿元,增长9.3%;外贸出口6838.9亿元,占全国份额保持基本稳定;实际利用外资81.9亿美元,增长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7万亿元,增长11.1%;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7%;城镇登记失业率3.8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014元,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99元,增长8.7%;年度节能减排降碳任务全面完成。一年来的主要工作是:
(一)精准发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初显。出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5+n”政策体系,抓好“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坚定不移去产能,钢铁、煤炭去产能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精准施策去库存,商品房去化周期比年初减少9个月。稳妥有序去杠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同比下降0.9个百分点,全省政府综合债务率低于预警线。多措并举降成本,全省减轻企业负担35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19.5%。抓住四大领域补短板,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注重“五个一批”项目滚动接续,实施两批22个补短板投资工程包,一批重要基础设施、产业项目、民生工程建成投用。
(二)创新驱动促转型,产业加快优化升级。围绕建设创新型省份,打出“松绑+激励”组合拳,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并加快建设,泉州获批“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中科院海西研究院三期等“国字号”研发机构相继落地,“6·18”对接科技成果转化项目5852项,研发经费投入增速高于全国。厦航获第二届中国质量奖、福耀和九牧公司获提名奖;6个项目获202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深化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增量、优化存量,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万亿元,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1.7%,海洋生产总值增长9%。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冶金新材料等一批体量大、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加快推进。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7%,对经济增长贡献率52.8%、首次超二产,金融业、物流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达6.5%和7.1%,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服务业快速发展,旅游总收入增长25.3%。长乐和安溪大数据产业园总投资超百亿元,“数字福建”建设成效明显。“一区两园”建设现代农业项目511个,新建标准化生产基地3173个,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3.7%,粮食总产量650.9万吨。
(三)推进体制机制创新,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年度各项改革任务如期完成。力推“放管服”改革,取消省级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288项、下放46项,省市县乡四级权责清单全覆盖,90%以上事项实现网上办理,取消、优化2000多项涉企涉民证照和有关证明事项,“五证合一”、投资项目并联审批在全省推开。营改增全面有序推开。医改继续深化,医保管理职责整合,医疗费用增速和药占比分别下降3.05个和4.94个百分点。财政专项资金清理整合分步实施。外资、台资银行加快集聚,“1+7”产业股权基金、ppp引导基金等有效运营。省直部门数据中心整合基本完成,正统网统计平台优化。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全面推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国企国资改革、国有林场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教育综合改革等扎实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全面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全面推开,“两权”抵押贷款试点扎实推进。
(四)着力开拓发展空间,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认真落实“一带一路”战略部署,海丝核心区建设加快推进,对沿线国家和地区出口1822.9亿元,新增对外投资增长61.6%,中欧(厦门)国际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营。自贸试验区建设成效明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等17项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新增3个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和1个示范点。
闽台贸易额656.5亿元,实际利用台资增长53.9%。第八届海峡论坛、2024两岸企业家峰会年会、首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等成功举办。向金门供水工程大陆段具备通水条件。平潭国际旅游岛获批建设,对台先行先试步伐加快。福州新区建设扎实推进。漳州开展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9·8”投洽会投资促进功能继续提升,新设及增资千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439个。坚持进出口并重、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并举,外贸指标好于全国。闽港澳交流合作不断深化,侨务和外事服务发展力度加大。
(五)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施居住证制度,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3.6%。福州大都市区、厦漳泉大都市区建设效应显现。创建28个省级特色小镇,15个小城市培育试点加快推进。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实施市政线网“五千工程”,开工建设综合管廊69.5公里、建成20公里,实施排水防涝项目128个,新增公共停车泊位2.8万个。推进“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市县生活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96.5%、88.6%。补充耕地8.15万亩,“两违”治理腾出土地9.8万亩。脱贫攻坚取得新实效,全省脱贫260425人,“造福工程”搬迁15.6万人,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造血”功能增强。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海岛等欠发达地区发展步伐加快。
(六)巩固拓展生态优势,“清新福建”成为亮丽名片。我省成为第一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碳排放权交易、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等“15+3”年度改革任务全面实施。率先建立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开展环保督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水、大气、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优。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小流域整治,重要流域都有了“河长”,完成安全生态水系治理537公里,12条主要河流ⅰ –ⅲ类水质比例为96.5%、同比提高3.2个百分点,ⅰ –ⅱ类水质占比提高16.4个百分点,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水质面积占比88.9%、居全国前列。加强工业污染源和面源污染治理,9个设区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为98.4%,厦门、福州空气质量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中分别居第4和第5位。厦门、泉州市和27个县成为国家生态市县,三明成为我省第4个国家森林城市。
(七)发展成果惠民生,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全年民生相关支出3147.6亿元、增长7.7%,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3.4%。22件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部完成。城镇新增就业60.7万人。全省统筹1738亿元用于社会保障,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企业养老金增长7.02%;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每人每年由380元提高到420元,实现大病保险全覆盖;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以及重度和生活困难残疾人等兜底保障政策逐步完善、惠及124万人。基本建成保障性住房13.1万套,超额完成任务。全省财政教育支出796.5亿元、增长5.1%,高水平大学建设成效明显,提前一年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新增5600张,3所省级医院与全国顶尖医院“一对一”合作共建。全面两孩政策有效落实。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海丝”文化品牌影响力扩大。全民健身广泛开展,我省运动员在里约奥运会和残奥会上取得优异成绩。妇女、儿童、老年人工作继续加强,残疾人、慈善、人防、地方志等工作取得新进步。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党政军民全力抗灾救灾,总结形成“1+10”防灾救灾机制,恢复重建有序有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三年提升工程”全面完成,食品药品安全形势稳定向好。加强寄递物流等新业态和网络安全监管,强化金融风险防控,坚决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涉麻制毒等犯罪。民族团结宗教和睦,援藏援疆援宁工作持续推进。国防动员建设不断加强,双拥共建走在全国前列,各设区市连续四届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
(八)“两学一做”重实效,政府自身建设继续加强。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持续反对“四风”,践行马上就办、真抓实干,大力整治“庸懒散拖”,对重点工作量化细化、立项挂牌办理。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监督和社会监督,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839件、省政协提案880件,办结率均为100%。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11件,制定省政府规章12件。政务公开和权力运行网上公开全面推进,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继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成效。
成果来之不易,这是___、国务院和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人民齐心协力、团结奋斗和各方面大力支持的结果。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中央和国家机关及其驻闽机构,向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驻闽部队,向所有关心支持福建发展的台港澳同胞、海外乡亲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民间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增速回落;产业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不够,新的发展动能有待进一步培育;创新能力不足,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偏低;部分群众在就业、子女教育、就医、住房等方面还面临一些困难,基本公共服务存在不少短板;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较大,一些地区应对重大自然灾害能力有待提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一些工作人员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不适应新要求,营商环境需进一步优化。对此,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积极创新举措,努力改进提高。
二、围绕“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做好2024年工作
___、国务院高度重视福建发展,______亲自为福建擘画宏伟蓝图,提出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和“四个切实”等重要要求,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深入贯彻以___同志_______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深化创新驱动,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今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增长8.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增长5.2%(可比增长6.7%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同口径增长7.5%);固定资产投资力争增长15%左右;外贸出口占全国份额稳中有升,实际利用外资规模稳中有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5%,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落实节能减排降碳任务。
(一)紧扣机制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机制活是建设新福建的关键所在。抓住国家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重大机遇,用好中央赋予的先行先试政策,纵深推进改革开放,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突出“去降补”。坚决完成年度化解过剩产能任务。坚持分类调控,因城因地施策,严控福州、厦门房价上涨,化解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过多问题。支持企业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加大股权融资力度,强化企业债券杠杆约束,降低企业杠杆率。在降成本上让企业有更多获得感,通过调整高速公路收费、规范港口收费等,降低物流成本;通过开展售电侧改革试点、扩大电力直接交易,降低用能成本;通过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和环节、规范中介评估收费,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从制约发展最关键、群众需求最迫切的领域着手,在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基础设施薄弱环节等方面加大补短板力度。二是突出振兴实体经济。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经济发展的根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进一步扶持民营经济、小微企业发展,营造宽松便捷的准入环境和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保护企业家精神、关爱企业家队伍,坚守实业、突出主业,防止“脱实向虚”。进一步优化产业组织,支持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开展兼并重组,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进一步加强政银企对接,改善金融服务,降低融资成本。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办好第15届“6·18”,支持企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实施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培育工程,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50家以上。建立以“用”为导向的产学研结合新机制,实施科技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工程,鼓励企业设立研发准备金,实行创新主体年度研发经费投入分段超额奖励。三是突出有效投资。健全“五个一批”项目推进机制,加快铁路、高速公路、轨道交通、机场、港口、能源、水利、环保、信息通信、城市公用设施等重大项目建设,完成基础设施投资8520亿元。落实宜居环境建设项目8000个,完成投资2300亿元。抓好新一批市政线网“六千工程”,新改扩建城市道路、雨水管网、污水管网、供水管网和绿道各1500公里、燃气管网1000公里,开工建设地下管廊100公里。扩大产业投资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投资,完成工业投资8400亿元。推进500项省级重点技改项目,完成技改投资5000亿元。规范补短板工程包和ppp项目操作流程,从落地建设、运营管理、合理回报等方面建立健全吸引社会资本的机制,推动各类企业按同等待遇公平参与,激活民间投资。四是突出消费升级。实施“促升级扩消费十大行动”,积极发展共享经济和体验经济,拓展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信息、汽车等消费热点。完善标准体系,加强质量监管,提升服务品质。
扎实做好重大改革试验。一是推进海丝核心区建设。发挥侨的优势,在产能合作、经贸往来、金融合作和人文交流等领域建立常态化机制,重点拓展与东盟的交流合作。推进港口航运合作,增开班轮航线,发展海铁联运。加快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中心建设。打造“一带一路”茶乡通道。二是加快建设自贸试验区。建立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培育融资租赁、跨境电商、整车进口、冷链物流、保税展示交易、航空维修等重点业态。三是加快建设平潭综合实验区。推进建设新兴产业区、高端服务区、宜居生活区,加快国际旅游岛建设,积极探索对台融合新模式。四是推进福州新区创新发展。以滨海新城建设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海上福州”建设,加快重点组团和区域开发建设,探索产城融合及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五是推进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在重大平台建设、新技术新产品政府首购和推广应用、科技金融结合、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等方面推出一批创新举措。
加快推进关键性改革。创新政府配置资源方式,加快建立以目录管理、统一平台、规范交易、全程监管为主要内容的新型资源配置体系,实现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制定基本公共服务清单,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公平共享。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修订形成全省统一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目录。优化天然气价格机制。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探索推进多证合一、证照分离。深化国企改革,全面完成公司制改制,在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试点,开展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试点。创新经营性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配置方式,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和效益。持续推进港口资源整合,探索建立一体化发展的港口管理体制。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供销社改革发展。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既依法保护物权、债权、股权,也保护知识产权及其他各种无形财产权。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加强预决算公开,规范政府债务管理,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拓展专项资金使用绩效评估,促进财政资金精准滴灌、发挥最大效用。改革医保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深化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两票制”,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办医,推动公立医院管办分开,推进分级诊疗,推进医保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
推进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双向开放。扎实做好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的服务保障,深化与金砖国家各领域务实合作。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培育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开展市场采购贸易试点。支持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打造大宗资源性产品、消费品进口区域分拨中心。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转口贸易,建设一批服务外包产业聚集区。积极对接跨国公司和行业龙头企业,加强精准招商。坚持引资引智并举,加大柔性引才力度,设立引才“伯乐奖”,实施高层次人才服务“一卡通”。加快“单一窗口”二期建设,优化口岸通关环境。加强联系平台建设,拓展闽港澳合作,紧密联系更多台港澳侨乡亲。推进与周边省市的区域交流合作,扎实抓好新一轮援藏援疆援宁援甘等对口支援和扶贫协作工作。
推进闽台深度融合。实施闽台产业对接升级计划,健全与台湾工商团体、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对接联系机制,大力引进台湾金融机构,深化闽台农业合作。大力支持台胞来闽创业就业,推进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建设,维护台胞台商合法权益。办好第九届海峡论坛等两岸民间交流活动,推进闽台教育、科技、文化、人才、卫生、体育、旅游等领域交流。提升“三通”服务水平,便利人员直接往来。
(二)紧扣产业优,加快转型升级调结构
产业优是建设新福建的坚实支撑。建立产业分析推进工作机制,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努力打造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一是提升主导产业竞争力。依托龙头骨干企业,建设一批创新平台,延伸下游高附加值环节,增强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石油化工三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6000亿元、7800亿元、6150亿元。电子信息突出“强芯补屏”和终端产品创新,加快福州京东方、厦门联芯、泉州晋华、莆田华佳彩等项目投产达产步伐。机械装备重点实施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创新工程,发展先进造船业,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石油化工重点抓好湄洲湾、漳州古雷石化基地和福州江阴化工新材料专区建设,发展精细化工和高附加值产品。二是推动重点产业提质增效。通过技改基金、技改投资事后奖补、融资租赁业务风险补偿等推动企业智能化改造,促进融合创新、跨界创新,培育“互联网+”新业态。支持纺织鞋服、食品、冶金建材、电机电器等产业加快创新转型,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三是推动新兴产业倍增发展。建立协同创新、多方众扶的产业培育机制,集中优势资源支持重点项目、龙头企业和示范工程,强化关键核心技术和高端人才支撑。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生物与新医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海洋高新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3150亿元、增长10%。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服务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引导制造业主辅分离,加快发展新型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完善支持物流业发展的用地政策,健全城乡物流配送网络,加快发展冷链物流体系。大力发展金融业,完善人才优惠政策,多形式集聚金融人才,培育壮大金融市场主体,发展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健全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拓展保险保障功能。大力推进全域生态旅游,支持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提升重点景区品质、带动创建休闲集镇和乡村旅游特色村,构建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健康产业,合理配置健康服务资源,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和产业园建设。推动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实行规范化项目供地政策,推进医养结合,以建立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为重点,加快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新建社区老年人照料中心100所,新建农村幸福院300所,盘活用好乡镇敬老院,新增养老床位1万张,每个县(市、区)落地1个专业化养老服务组织。
加快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进品牌农业、智慧农业、生态农业。落实责任,加强考核,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800万亩、产量650万吨以上。实施“菜篮子”增品种、提品质工程,保障市场有效供给。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1213”行动计划,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打造更多名牌农产品。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工程,积极发展休闲食品、功能食品,加快培育7个全产业链产值超千亿元特色优势产业。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示范带动作用,推广应用现代科技,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农村电商、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等专项行动。以就地就近用于农村能源和农用有机肥为主要使用方向,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
(三)紧扣百姓富,加强以保障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百姓富是建设新福建的根本目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入手,办好投资336.3亿元的25件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加快补齐民生短板,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有感度”。
更精准更有力推进脱贫攻坚。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精准发力,全年实现脱贫20万人。立足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安排“造福工程”搬迁10万人,建设100个以上有规模的集中安置区。创新因病致贫人口帮扶机制,以省为主、省市县财政共同出资,开展可持续的商业医疗保险。建立贫困村集体经济培育机制,安排部分扶贫专项资金,以县为单位优化投资,通过折股量化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获得稳定收益。加大对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强山海协作、对口帮扶,大力支持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加快发展。推进三明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长连武扶贫开发试验区建设。完善社会扶贫参与机制,深化“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加强监督检查,坚决查处扶贫领域违纪违规问题。
改善基本公共服务。一是促进就业创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全年城镇新增就业55万人。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加强去产能职工分流安置,加大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帮扶力度,支持返乡人员创业创新。二是筑牢社会保障。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落实阶段性降低社会保险费率政策。推进基本医疗保险管理体制改革,发展各类商业医疗保险和健康保险。推进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农村低保省定最低标准从2650元提高到3000元,全面实施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新政策。大力发展残疾人事业、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三是优先发展教育。探索建立政府购买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育服务机制,构建以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新建公办幼儿园100所、新增学位3万个。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创建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350所。推进优质高中建设发展和薄弱高中改造提升。建立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发展机制,大力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实施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计划,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推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积极发展终身教育,大力发展老年大学。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带动作用。四是强化医疗保障。加强高水平医院、高水平临床专科建设,深化省立、协和、附一医院与北京协和、上海瑞金、上海华山医院的合作共建,复旦中山厦门医院由复旦附属中山医院全面运营管理,推动省市县级医院合作,提升各级医疗技术水平。加强县级综合医院能力建设,推动城市慢性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加强产科、儿科、精神科等薄弱学科建设,加快省儿童医院、妇产医院、精神卫生中心、疾控中心新址建设。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推动计生工作重点由管理向服务转变,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五是创新住房供给。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完善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鼓励发展机构化、专业化住房租赁企业,创新多样化住房供给。完善建设用地指标分配办法,落实“人地挂钩”政策,提高“精准供地”水平,房价上涨压力大的城市合理增加土地供应,提高住宅用地比例。完善棚改安置和公租房分配方式,实行实物保障与货币补贴并举,房地产库存量大的城市提高货币化安置比例。鼓励属地政府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的公寓房。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6.9万套、基本建成4万套以上。六是推动文化繁荣。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创造活力,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加强新型智库建设,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进一步打响文化品牌。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深入普及科学知识,提升网络文化建设水平,办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加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推动鼓浪屿、海丝等申遗。促进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文创产业融合发展,壮大重点文化产业。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以人____新型城镇化,深化国家级和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推进福莆宁和平潭一体化发展,推进厦漳泉同城化发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网络、产业协同发展、公共服务设施、生态空间布局,促进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壮大特色鲜明的六大湾区经济,促进武夷新区、三明生态工贸区和生态新城、龙岩创新型工贸旅游城市加快发展。实施城市规划提升工程,全面推行规划委员会制度。开展旧屋区、城中村、旧厂房改造,降低城区密度,加强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加快治理城市内涝,实施209项总投资120亿元的防洪排涝工程,加强河道清淤疏浚,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加快治理交通拥堵,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快建设智慧交通,全面建设综合客运枢纽,优化路网布局,开展城市堵点综合整治。加快治理停车难,新增公共停车泊位2万个以上,新建电动汽车充电站150座、充电桩3000个以上。推进县城扩容提质,加快壮大县域产业,提升一个产业园、做强一个特色产业、完善一套扶持政策。坚持因地制宜、市场导向,从“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入手,培育一批特色小镇。坚持乡村环境治理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千百十”工程。
加强风险防控和维护公共安全。一是防控金融风险。坚持“控新化旧”压降不良贷款,“一企一策”“一链一策”开展企业信贷风险防控。开展互联网金融整治,加强对各类交易场所和民间借贷的监管,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二是防控房地产市场风险。坚决抑制房地产泡沫,防止大起大落,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支持合理自住购房,严格限制信贷流向投资投机性购房。加强住房市场监管,规范开发、销售、中介等行为。三是保障食品安全。以“四个最严”深化“餐桌污染”治理,坚持全覆盖、全链条,加强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监管,扎实推进“双安双创”,加快建设食品安全放心省。四是强化安全生产。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推进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专项整治,有效化解隐患。五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加快更高水平的平安福建建设,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处置信访事项,有效管控社会风险。突出加强政务诚信、个人诚信体系和电子商务领域诚信建设,强化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完善灾害监测预警应急体系,增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发挥更大作用。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积极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加强国防建设,抓好国防教育和兵源征集等工作,提高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水平。全力支持军队改革,做好军转干部和退役士兵接收安置。健全经济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机制,促进规划建设、资源统筹深度融合。支持宁德等争创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支持龙岩等发展军民融合产业。深化双拥共建,提请修订《福建省拥军优属条例》,做好优抚安置工作。
(四)紧扣生态美,加快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生态美是建设新福建的永续优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入推进生态省建设,建设天更蓝、地更绿、水更净的美丽福建。
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聚焦重点难点问题,突出体制机制创新,推进年度17项重点改革。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制定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全面开展环保督察,认真接受中央环保督察。开展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推进“多规合一”,推进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机制,开展用能权、碳排放权、林业碳汇、排污权交易。实行省市县共同出资、上下游责任共担的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推行垃圾分类制度。探索以购买服务方式拓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促进资源节约循环高效使用。推行能效“领跑者”、节能发电调度、电力需求侧管理等新机制,确保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推广高效节能低碳技术,实施150项重点节能工程,提高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比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清洁生产,引导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化、低碳化。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全面落实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清新水域”工程,全面推行河长制,加强对河长的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启动十个治水工程,加强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实施小流域及农村水环境整治,做到有专人负责、有检测设施、有考核办法、有长效机制。强化饮用水安全保障。加快城市内河黑臭水体治理,抓好新一批百个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成农村50万户化粪池改造、3000个行政村生活垃圾常态化治理。实施更高标准的“洁净蓝天”工程,加强重点行业企业大气污染物综合治理,完成火电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强化扬尘防治,淘汰黄标车。实施“清洁土壤”工程,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启动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工程。加大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强化自然岸线管控。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加强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加强造林绿化,再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00万亩。
三、从严从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以___同志_______权威,自觉向___看齐,向______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___决策部署看齐。
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切实强化责任担当。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以新理念引领新实践,滴水穿石、攻坚克难,将着力点放到发展最应该干、群众最希望办的事情上来。量化实化政府工作,沉下心、沉下身、沉下力,撸起袖子加油干,以“钉钉子”精神把各项工作落细、落小、落实。致力创新工作机制,对标先进、先行先试,评估效果、务实管用,让行政效率更高、市场主体更活、人民群众更满意。制定“正向激励政策包”,对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地方予以激励支持。注重容错纠错,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
马上就办、真抓实干,切实优化发展环境。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水平,致力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以“最多跑一趟”倒逼简政放权、优化服务,深化省级行政审批“三集中”改革,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开展“减证便民”专项行动,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省时、省心、省钱。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建成省级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实现“一号申请、一网通办、全程网办”。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做到亲近不逾矩、清廉不懈怠,让大家充分体会到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
正风肃纪、强化监督,切实加强廉政建设。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落实“两个责任”,突出“五抓五看”,把党风廉政建设落实到位。严格执行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廉洁自律准则和纪律处分条例、问责条例、党内监督条例,紧盯关键少数,持之以恒反对“四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厉行节约、艰苦奋斗,省级一般性支出压缩5%。习惯于在监督下开展工作,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高度重视社会公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加强审计监督。深化政务公开和权力运行网上公开,确保权力在阳光下廉洁运行。
各位代表,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___同志_______周围,在中共福建省委的领导下,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福建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4年工作回顾
___、国务院高度重视和支持福建发展。_________多次就福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亲临福建考察指导,殷切希望我们努力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中央作出支持福建加快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国家各部位支持力度前所未有,福建发展迎来新的历史机遇。过去的一年,在___、国务院和中共福建省委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各级政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_________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取得新成效。初步统计,全省生产总值24055.76亿元,增长9.9%;公共财政总收入3828亿元、增长11.6%,地方公共财政收入2362.29亿元、增长1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449.48亿元,增长18.8%;外贸出口1134.6亿美元,增长6.6%;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71.1亿美元,增长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9%;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22元,增长9%;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50元,增长10.9%;城镇登记失业率3.47%;人口自然增长率7.5‰;年度节能减排任务预计可以完成。
一年来的主要工作和成效是:
全力以赴稳增长。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及时出台支持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工作总结推动工业稳增长促转型、稳定内外贸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全省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增长15.74%,企业直接融资1404.45亿元,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注重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实施城乡基础设施“六项提升工程”,全省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2.4%,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985亿元,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及重点项目建成或部分建成,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18公里、港口吞吐能力4000万吨、电力装机容量340万千瓦,电网电压提升至特高压等级。注重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合力布局建设大市场,搭建供需平台,促进闽货销售,积极发展消费金融和新型消费业态,信息消费增长19%,旅游总收入增长18.4%。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福建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4年工作回顾
___、国务院高度重视和支持福建发展。_________多次就福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亲临福建考察指导,殷切希望我们努力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中央作出支持福建加快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国家各部位支持力度前所未有,福建发展迎来新的历史机遇。
过去的一年,在___、国务院和中共福建省委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各级政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_________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取得新成效。初步统计,全省生产总值24055.76亿元,增长9.9%;公共财政总收入3828亿元、增长11.6%,地方公共财政收入2362.29亿元、增长1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449.48亿元,增长18.8%;外贸出口1134.6亿美元,增长6.6%;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71.1亿美元,增长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9%;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管理范文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22元,增长9%;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50元,增长10.9%;城镇登记失业率3.47%;人口自然增长率7.5‰;年度节能减排任务预计可以完成。
一年来的主要工作和成效是:
(一)全力以赴稳增长。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及时出台支持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推动工业稳增长促转型、稳定内外贸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全省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增长15.74%,企业直接融资1404.45亿元,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注重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实施城乡基础设施“六项提升工程”,全省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2.4%,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985亿元,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及重点项目建成或部分建成,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18公里、港口吞吐能力4000万吨、电力装机容量340万千瓦,电网电压提升至特高压等级。注重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合力布局建设大市场,搭建供需平台,促进闽货销售,积极发展消费金融和新型消费业态,信息消费增长19%,旅游总收入增长18.4%。
(二)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突出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培育形成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企业37家,预计产值超500亿元产业集群16个,其中千亿以上10个。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量突破万亿元,增长11.9%,建筑业总产值突破6600亿元、增长22.5%。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3%,金融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6%。海洋生产总值增长13.6%,远洋渔业产值居全国第2位。突出抓创新、抓技改、抓转化,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2%,技改投资增长29.5%,“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居全国第7位。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推进“数控一代”创新应用示范工程,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高新技术企业141家、科技企业孵化器28家,全年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16.5%。“数字福建”云计算中心、北斗位置服务平台、大数据产业重点园区等加快推进。第十二届“6·18”对接合同项目5273个、总投资1173亿元,“6·18”虚拟研究院和海峡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取得新成效。
(三)城乡统筹力度加大。全省落实强农惠农政策,范文内容地图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4.5%,粮食总产量667万吨。实施千个现代农业重点项目,新增设施农业29.88万亩,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7.3%。428家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预计年销售总收入增长13.8%,带动372万户农民增收,新登记农民合作社4000家。建立耕地保护激励机制,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新增耕地11.9万亩。41个县市区纳入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23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加快发展,第四轮整村扶贫开发有序推进,“造福工程”改造危房5万户,农村263.2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超过20万人实现减贫。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着力解决“人进城、建好城、管好城”问题。总结推广晋江城镇化经验,出台实施促进中小城市和城镇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不同层次不同主题的新型城镇化试点、小城镇改革建设取得新进展。户口迁移政策进一步放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序推进,城镇化率提高到61.8%。市政设施“五千工程”完成年度任务,“点线面”攻坚、美丽乡村建设、“两违”综合治理成效明显。
(四)重点领域改革实现突破。十大领域44项年度重点改革任务扎实推进。省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省级政府行政权力清单、行政审批目录清单和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公布运行,福建省网上办事大厅加快建设。省级机关与所属企业及经营性资产、所办院校、干训机构脱钩工作基本完成。福建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挂牌运作。工商登记制度改革起步早、力度大,新登记企业数增长71.1%。组建厦钨稀土集团,汽车、钢铁、船舶等行业企业兼并重组取得突破。推出122个项目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实施ppp试点项目32个,民间投资增长23.3%,民营经济占全省生产总值的67.2%。开展省级政府购买服务试点。我省成为国家医改试点省份,所有县(市)启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有序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增长31.5%。
(五)开放型经济水平提升。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与东盟贸易额增长3.3%,对东盟投资增长93.7%。中央同意设立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实现“三个一”通关模式全覆盖,创新贸易方式,培育出口品牌,范文写作外贸出口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推进外商投资便利化,新增世界500强投资项目11个,新批总投资千万美元以上项目350个,其中亿美元以上项目47个、增长56.7%。省级权限的境外投资项目审批全部改为备案制,核准备案对外投资额增长3倍。“双延伸”政策范围扩大,利用港澳资金增长8.3%。侨务、外事工作在创新中拓展。闽台交流合作取得新成果,闽台贸易额124.4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11.9亿美元,台湾地区银行在闽设立分行实现零的突破,经福建口岸进出的两岸人员达261万人次,第六届海峡论坛成功举办。平潭综合实验区封关运作,国务院赋予的28项优惠政策全面实施,对台小额交易市场开业,台湾创业园投入运营。
(六)生态建设持续推进。以建设全国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契机,持续加大生态省建设力度,地表水、大气、生态环境质量保持优良,森林覆盖率保持全国首位。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实施重点减排工程,深化重点工业污染源综合治理。加强主要江河源头和重要水源涵养区保护,深化重点工业污染源综合治理。加强主要江河源头和重要水源涵养区保护,深化“六江两溪”水环境综合整治,个人简历实行流域保护“河长制”,12条主要河流水域功能达标率为98.1%。全年植树造林163.9万亩,其中“四绿”工程完成68.8万亩。以小流域、坡耕地、崩岗为重点,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疗了256万亩。
(七)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完成。新增城镇就业66.1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2.4万人。城乡居民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现转移衔接,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增加到2053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省定最低标准提高到70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20元以上,医疗救助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全面实施。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福建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4年和“十二五”时期工作回顾
2024年,在___、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各级政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______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福建工作的重要指示,认真落实中央支持福建加快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和省委九届十四次、十五次全会精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初步预计,全省生产总值2.59万亿元,增长9%;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4143亿元、增长8.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44亿元、增长7.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6万亿元,增长17.5%;外贸出口6983亿元、增长0.2%,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76.8亿美元、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4%;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360元,增长8.6%;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50元,增长9.5%;城镇登记失业率3.66%;人口自然增长率7.8‰;年度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
一年来的主要工作和成效是:
(一)千方百计稳增长,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出台促进工业创新转型稳定增长、金融支持产业转型升级、扶持小微企业加快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入开展“三比一看”,落实“一月一协调、一季一督查”推进机制,巩固经济基本面。扩大有效投资,在建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完成投资7587亿元,在建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916亿元,7大重点领域完成投资比年度计划增加700亿元以上。增强消费拉动,信息消费增长18%,旅游总收入增长16%,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40%,新的消费增长点加快培育。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增长12.1%,企业直接融资2920亿元,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
(二)加大力度调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坚持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着力优化存量、创造增量,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8%,三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增长10.2%,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2.2%,金融业增加值增长15.5%,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业务收入增长20%,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9.4%。注重技改提升,全省技改投资4550亿元、增长18%,“数控一代”创新应用示范工程有力推进,泉州成为《中国制造2025》地方试点。注重优选龙头项目,京东方面板、联芯国际集成电路、高世代面板等重大产业龙头项目落地建设,有效带动了产业集聚。注重搭建平台,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加快实施,专利授权量增长62.8%,新增科技企业孵化器48家,第十三届“6·18”对接合同项目5742项、总投资1488亿元,国家技术转移海峡中心获批建设。
(三)惠农富农强基础,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3.7%,粮食总产量661万吨。“一区两园”建成现代农业项目300个,新建各类温室大棚11.5万亩、千亩以上设施农业基地30个。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销售收入2184亿元,带动357万农户增收。构建“三位一体”扶贫工作格局,实施精准扶贫,深化山海协作,共建产业园区,扶贫开发宁德模式持续实施,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加快发展,“造福工程”危房改造4.8万户,20万人实现脱贫。
(四)创新机制添活力,改革红利持续释放。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三张清单”公布运行,省级行政审批事项精简到314项,省级核准的企业投资事项保留30项,全省80%以上的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实现网上预审或办理。省直部门数据、信息中心实现整合,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工作扎实推进。在全国率先实施“一照一码”登记制度,全省新登记企业数增长27.3%。放宽市场准入,民间投资增长17.2%,民营经济占全省生产总值的67.3%。开展股权多元化改革试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重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改进财政资金分配方式,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试点范围,设立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项目23个,引入社会资本239亿元。省级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开通运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任务基本完成。
(五)扩大开放增优势,发展空间有效拓展。自贸试验区建设扎实推进,186项重点试验任务已实施139项,126项创新举措中49项为全国首创,新业态加快培育。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步伐加快,对沿线国家和地区出口增长5%,新增对外投资增长2.7倍,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在福州上线运营,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中心落户厦门。闽台交流合作持续深化,闽台贸易额695亿元,实际利用台资13.1亿美元、增长10.3%。第七届海峡论坛取得新成效。向金门供水工程开工建设。台胞往来大陆实现免签注,大陆首张电子台胞证在福州签发,龙岩成为我省第5个赴台个人游试点城市。平潭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环境营造等方面迈出新步伐。闽港闽澳交流合作不断深化,侨务和外事工作服务发展的能力继续提升。完善外贸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政策,加强出口信保服务,在全国率先实现关检合作“三个一”模式全覆盖,外贸进出口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六)城乡统筹促协调,新型城镇化扎实推进。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在福州、厦门、平潭建立积分落户制度,全面放开其他地区落户限制,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序推进。开展县(市)域城乡总体规划编制,厦门等市开展“多规合一”试点。实施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发展总体规划,厦漳泉通信资费实现同城化。莆田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取得突破。永安、邵武新增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15个小城市培育试点取得新进展。新一轮“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有效实施,城市景观整治、“五千”工程顺利推进,“两违”综合治理成效明显。
(七)持之以恒抓环保,生态优势进一步凸显。出台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启动万里安全生态水系建设,12条主要河流水质保持为优,ⅰ-ⅲ类水质占比为94%。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快工业污染源治理,强化城市道路、施工等扬尘综合整治,九市一区环境空气质量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厦门、福州在全国74个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中分别居第2位、第6位。漳州市区2024家胶合板污染企业全面整治到位。南平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创建工作通过年度考核。推进“四绿”工程,造林绿化166.8万亩,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260万亩。
39位用户关注
87位用户关注
82位用户关注
67位用户关注
64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