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稿件范文 > 评课稿
栏目

数学上册评课稿模板(20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4-17 热度:72

数学上册评课稿模板

数学上册评课稿 模板1

阅读小贴士:本模板共计135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4分钟,有203位用户喜欢。

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今天在安阳实验小学听了一堂数学公开课——二年级的《角的初步认识》。因为自己也刚刚上过这节课,经过相互的比较借鉴和学习领会,颇有些体会。所以将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

一、在导入部分,沈老师是让学生猜一猜被云朵遮住只露出几个角的三个图形是什么。用一句话我是可爱的点点你是怎么才出来的?我是可爱的点点引出本节的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在这一部分沈老师说他尝试过用具体实物找出角,也用过图形找出角。经过比较他发现实物找到的角是和数学意义上的角有一定的出入,而在图形中找到的角和数学上找到的角比较容易统一,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

但是我有几个疑问:1、学生对角的认知不是来自图形,因为在这之前学生还没有学过角。他们更多的是接触了生活中的角。我觉得用生活实物来找到角更加符合孩子的认知心理,更让他们觉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知识是可以解决或应用与我们的生活的,他和我们的关系十分密切,更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2、概念教学,尤其是像角是什么?这样的概念,其实是一个数学建模的过程。我们要做的就是领着学生经历模糊——矛盾——渐渐清晰——明朗化的工程。逐渐的帮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经验的知识提炼出数学真知的钻石来。

3、虽然云朵遮住了图形只露出几个角。但是学生并没有关注到这几个角。因为有些学生猜图形根据的是它的边。这样才也是可以的。对于这样的方法老师没有做出适当的反应。

4、虽然说我是可爱的点点不是在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我是可爱的点点这节课这在练习的时候用到了教材的一道题目,其他的都省略不用。那么教材到底应该被放在怎样的位置上呢?在有更好的选择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将教材弃置不用。

二、新科研究。沈老师用一句话:我是可爱的点点这几个从图形上请下来的角有生么共同的特点?我是可爱的点点围绕这句话学生展开研究,找到角的各部分,并学会了它的名称。

在一环节,沈老师语言精炼,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当中去,了解和帮助学生。体现了今日的主题——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三、练习部分。老师让学生判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在这一环节,有一个细节让我感触颇深:7号图形一条边长一条边短。全班全认为7号是角,只有一个学生说不是。沈老师的处理方式是,先让不是的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然后再让认为是的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最后在问认为不是的同学是不是同意他的理由。通过这样的生生互动,用一种说理和辩论的方式去帮助有疑问的学生释疑,同时也让懂得学生加固自己的认知。如果能让那个有疑问的学生再来说说他明白的什么?你为什么认为7号是角呢?这样效果将更加明显。

四、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在这个环节,老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来表示角。出发点是为了证明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角的边的大小没有变,是角两边分开大小变了。从而得出:叫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大小无关,和他两边分开大小有关。

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请了一位学生举起双手来演示角。足足举了5分钟。我觉得让学生用扇子,铅笔,纸条,学具做角也可以去的同样的效果。而且那个还是可以摸得到的。

五、画角。直接采用了观察电脑画角,学生模仿的方法。如果请学生自己尝试画角。其他学生帮助纠正。这样画角的错误会减少很多。

这里很多是个人的看法,有很多言语不当的地方,可能比较偏激。请各位同行见谅

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数学上册评课稿 模板2

阅读小贴士:本模板共计69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分钟,有296位用户喜欢。

一数学上册认识物体评课稿

本周我校正在开张紧张校内公开课活动,正好我校一年级的老师又讲了认识物体这节课,这节课给我的整体感觉很好,老师一直本着学生是主体这个原则出发,所设计的活动都是以孩子为中心,主张人人参与,人人动手,本节课孩子们的兴趣高涨,课堂气氛活跃。但是,在整个的教学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1、课堂在时间的分配上有所不妥,当然也不是老师故意的,是整个课堂对学生水平把握不好。在第一次小组活动把学具进行分类的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很不集中,只顾着在那玩学具盒子,就不注意听老师在说什么。原以为很简单的问题孩子们都会,不用多做解释,但是我们的孩子却出现了问题,所以在这一环节上耽误了一些时间,导致教学任务没有完成,在说课的时候老师说她后面还有几个活动,和开始的导课遥相呼应,是一个整体,所以有点遗憾。

2、一年级的孩子注意力特别容易受外界的因素影响,可能是因为有那么多好玩的学具,像牙膏盒,茶叶盒,魔方,乒乓球等等,还有后面又坐了那么多的老师在听课,所以孩子的注意力老不能集中到老师的身上。所以低年级的'课堂必须处理好气氛活跃和纪律乱的矛盾。

3、在第二次小组活动时,让每个孩子都动手摸一摸手中的长方体都有什么感觉,孩子们的回答是这样的:软软的,硬硬的,就是回答不到老师想要的答案平平的,尖尖的。我觉得在这时非常考验老师的随机应变以及课堂的驾驭能力。

4、板书呈现的内容有点晚,应该和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一起呈现,这样整个课堂会更加圆满。

虽然本次的校内公开课才开展了两天,但是孩子们表现的都很好;虽然每节课都不是很成功,但是在整个活动中每个老师都有所收获,对自己以后的教学都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数学上册评课稿 模板3

阅读小贴士:本模板共计45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分钟,有190位用户喜欢。

六年级数学上册《百分数、分数和小数的互化》评课稿

听了吴老师的《百分数、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一课,值得我学习与借鉴的地方很多,具体如下:

1、本节课由旧知引入新知,我是可爱的点点把小数化成分数,把分数化成小数,关键是要说说你是怎样进行转化的我是可爱的点点,目的是让学生回忆起以前学过的转化方法,并且再次明确小数的意义,因为它和百分数的转化有密切关系。在准备工作做充分之后,利用导学提纲1把小数化成百分数,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因为他们已经有了足够的旧知铺垫,一切水到渠成。

2、整节课学生在导学提纲的引领下,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在小组里做到了互动学习、互动思考、互动总结。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在小组里大胆地开放了自己的思维,互相取长补短,拓宽了思路,学得扎实灵活。吴老师真正起到了引导者的作用,每个环节适时的利用课件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找出需要注意的地方,并及时的进行检测反馈,使得整堂课环环相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感受到了积累知识的重要性及探究新知识的快乐。这些都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数学上册评课稿 模板4

阅读小贴士:本模板共计193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5分钟,有180位用户喜欢。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评课稿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这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冀教版)第三册第二单元'米、分米、厘米'中的第一节。本节课是学生首次接触长度单位,所以在教学时只有运用直观的教学原则,使学生能够在头脑中形成1厘米的表象,建立其空间观念,才能为今后学习其他的长度单位打下良好的基础。我在设计课时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下面我就来谈一谈我的设计意图:

1、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学要求,从学生熟悉的情况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对教材适当调整,开展教学活动。'所以在教学一开始,我并没有按照教材中所编排的那样让学生判断两个钉子的长短引出课题,而是通过创设故事情景,并根据学生熟悉的情况和已有的知识来引出课题的。在开课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出动画片:'大头儿子参加生日宴会,发现自己的衣服都变小了'并提出问题:'为什么大头儿子的衣服都变小了呢,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判断出原来是大头儿子长高了,并由此联想到自己和去年相比也长高了几厘米。接着教师提问:'那你们有谁知道厘米是什么啊?'以此来了解学生对厘米已有知识的掌握,并根据回答自然而然引出课题。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他们感到其实今天要学习的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去。

2、 直观入手、动手操作、大量感知、获取新知。现代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低年级教学更应如此。而且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知易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我在设计'用厘米量'这一环节时,先让学生用直尺试着量一量蜡笔的长度,接着让学生量自己用过的一支铅笔的长度,最后量自己最喜欢的一件物体的长度,从试着量到学会量最后达到熟练量,每一层都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使其进行有序的观察、操作,定向的思考,逐步获取知识。

3、 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各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认识1厘米'这一环节我的设想是: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用手势表示1厘米--闭眼想象1厘米,形成空间观念--寻找生活中1厘米的物体。每一个环节都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积极探索,表述想法,构件自己的认知体系。教学中个人独立思考与同桌配合操作相互交替,多层次信息反馈,全班的教学活动与个体差异很好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状态。

4、 体现估算意识,培养估算能力;并渗透四舍五入意识。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也不失时机的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具体体现在:在试量蜡笔之前,请学生们先来目测并猜一猜,你觉着这只蜡笔有多长呢?进行估算之后再实际量。练习中寻找长度大约是5厘米的钉子、猜物体的游戏等环节也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这样先给学生一个猜测的机会,待真实结果出来之后学生自会和前面的猜测相比较,这样不仅能提高他们的空间意识而且还会增强他们的信心,并逐步提高估算能力。另外在教学中我还渗透了四舍五入教育。如:在教学'量用过铅笔的长度'这一环节时,因为学生用过的铅笔长度往往不是整厘米数,这样我们在教学时渗透了'大约'一词,即物体长度最接近几厘米那我们就说他的'长度大约是几厘米。

5、恰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计算机走进课堂,是现代课堂教学的一大特点。利用多媒体能突出图案美观,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图画。通过这些生动的画面能多层次,多角度的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使其建立清晰的表象,形成直观的启发思考,丰富想象,渲染气氛,活跃课堂。因此我在课的开始出,认识直尺处,以及巩固练习处分别使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例如:在认识直尺时多媒体课件出示一把直尺图,通过闪动、变色以及老师的介绍,学生充分认识了直尺,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总之,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遵循以学生的发展____教学宗旨,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从学生认知结构出发,加强知识的沟通比较,促进知识的迁移,内化。力求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去,积极主动的学,创造的学,做到了主导与主体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中实施的不足:在处理最后的练习题:让学生先猜后量礼物这一环节时,过于急躁,处理不够充分,当学生们猜完第一件礼物时都非常兴奋,这时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都想再来猜第二件,而我怕时间不够从而急忙结尾,打击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使部分学生情绪受到影响。从这一点我领悟到教师教学不要针对上课而上课,上课不是为了给评奖,而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以学生为本,让每位学生在你的课堂上充分的享受乐趣。

数学上册评课稿 模板5

阅读小贴士:本模板共计68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分钟,有130位用户喜欢。

一年级数学上册《9加几》评课稿范文

一、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b出发组织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为此,教学中王老师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让学生参加学校运动会的情景,然后根据运动场上的比赛项目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顺利的引出新课,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视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过程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这是《标准》中提倡的新理念。《9加几》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小组内让同学交流,然后各组汇报。学生们有的用点数、还有的用接着数的方法、也有的用凑十法等多种计算方法,通过获得丰富的感知,发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生的汇报中我们看到,由于留给学生充分发表想法的时间与空间,学生的思维是生动活泼的`,提出了多种9加几的计算方法,这些算法都是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动脑思考获得的,有些还非常具有创造性。另外,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从直观上了解凑十法的算理,并通过叙述计算过程,内化为计算方法,掌握凑十法的计算方法,体验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三、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

从学生熟悉的校园运动会入手,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纵观整个教学过程,都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探索出解决问题方法的。教师不仅让学生在这个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激励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数学上册评课稿 模板6

阅读小贴士:本模板共计82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分钟,有195位用户喜欢。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评课稿

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来看:知识与能力:注重了基础知识(列竖式的方法、计算的方法)的传授;基本能力(计算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判断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过程与方法:以教者的引导(学生看、学生想、学生算、学生判断)为主线,学生在老师的牵引下去观察、去发现、去概括,缺少学生在新知学习时的自主尝试和探究、合作与交流、主动发现与建构知识。情感与态度:教者试图结合书上画面有机渗透思想教育,但未击中核心,将计算置于生活实际之外,未能有效地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存在数学,学好数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就本堂课的教学程序来看:

一、复习部分第一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解决,复习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减法),为新知的学习起到了铺垫过渡作用。第二题复习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让学生回忆退位减法的具体过程。本环节建议:第一题练习完后再次建构知识,怎样列式、怎样计算?第二题练习完后,应鼓励学生拓宽渠道,追求简单方法,以免借一和个位数相加再减出现差错,为后面计算的简便方法提供经验。

二、新授部分:提问引导学生看图描述场面的壮观,但要揭示核心,渗透思想教育。收集数学信息应让学生描述中国56票、巴黎18票。信息收集后应让学生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问题提出后应给学生自主尝试性练习,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发现、建构知识。

三、练习。层次性强:基本练习→深化练习(判断)。针对性强、题量适中,有效促进了对基本知识(竖式算法)的巩固。建议练习中应注重强化提问,以便更加有效地促进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另外题型还可丰富一些。如:文字题、应用题。将计算置于生活中才会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价值观。

总之,本堂课展露了教者较为丰富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经验和较扎实的课堂教学基本功。教学效果好,是一堂成功的数学教研课。建议今后的课堂教学能尽量体现新课改理念。能尽量体现新课改理念。

数学上册评课稿 模板7

阅读小贴士:本模板共计48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分钟,有107位用户喜欢。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鸡兔同笼)》评课稿

鸡兔同笼问题我觉得对小学生来说应该是一个难点,学生比较难以了解,难以掌握。卢老师在课堂上由易到难,由浅到深慢慢的引导学生进行解决问题。在本节课里教师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卢老师这节课先课件展示原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问生这四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生回答,课件展示: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引出课题:鸡兔同笼。接下来卢老师让孩子看着课件提出数学问题,归纳数学信息,让孩子体验、经历自己独立思考的'过程,教师就是课堂的引导者,真正做到了学生就是课堂的主人。

教师在课堂上很好的体现了引导者的地位,在学生猜测验证之后,卢老师又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运用另外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像列表和列方程来解决。对同一个问题我们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决问题。注重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经历'猜测--列表--假设或方程解'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上册评课稿 模板8

阅读小贴士:本模板共计127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4分钟,有201位用户喜欢。

二年级数学上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评课稿

今天听了陈老师展示的我是可爱的点点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我是可爱的点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及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笔算加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1.在学具操作中,理解进位原理。

低年级学生特别依赖于已有经验和直观思维,抽象的计算只有放在一个具体情境中和具体的.活动结合起来,才能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的热情。陈老师在引导学生根据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后,提出用摆小棒和拨数珠的方法来验证答案。其中摆小棒延用了教学口算时的方法,学生摆小棒发现4根和6根合起来可以捆成1捆,3捆加1捆再加1捆得到5捆,能够形象地表现出为什么进位,与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比较接近,他们的操作活动也比较顺利。拨数珠要根据我是可爱的点点10个一是1个十我是可爱的点点,去掉个位上的10粒数珠,同时在十位上添1粒数珠。引导学生注意十位上的计算是3(个十)加1(个十)再加1(个十),得到5(个十)。能够很清楚地显示出我是可爱的点点个位满10向十位进1我是可爱的点点,比摆小棒更容易过渡到竖式计算上面。学生通过操作学具,初步理解了进位的原理,积累了相应的经验,有利于学生从形象到抽象地看待进位,逐步形成计算思路,掌握算法要领。

2.关注教学细节,提高计算正确率。

在摆小棒和拨数珠的基础上教学笔算,学生已经会按照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写出竖式,陈老师联系10根小棒捆成1捆,以及拨去个位上的10粒数珠在十位上添1粒数珠的操作,帮助学生理解我是可爱的点点个位上4加6得10,向十位进1,个位写0我是可爱的点点。并指导学生十位右边写一个小小的我是可爱的点点1我是可爱的点点,在个位上写我是可爱的点点0我是可爱的点点,叫进1写0。竖式十位上的计算,陈老师也梳理得很细致,让学生说清3+1+进位1=5。在学生计算出得数50后,陈老师继续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数据说笔算的过程和方法,轻声说、同桌说、齐说、小老师领着说,学生在反复说的过程中,有效地掌握了计算的过程及方法。

3.总结计算方法,形成计算技能。

我是可爱的点点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我是可爱的点点我是可爱的点点从个位加起。我是可爱的点点这是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已经掌握的计算法则,相比我是可爱的点点相同数位对齐我是可爱的点点这种说法,上面的说法更适合低年级学生。我是可爱的点点个位相加满10的,要向十位进1我是可爱的点点把怎样进位总结得很清楚、很具体,也很有操作性。

教材中总结方法是出现在我是可爱的点点试一试我是可爱的点点后面,我是可爱的点点你能说说笔算加法要注意些什么吗?我是可爱的点点或许放手让学生说,他们也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个所以然来,之后教师再适当概括也可以。

总的来说,本课陈老师引导学生说计算过程和方法,这一过程做得很扎实,但本课的容量偏少。教学中有些要适当舍弃,让学生得到足够的练习。在练习中出现的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笔算,教师也要适当讲解,因为之前学的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只要求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笔算并不比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笔算简单,学生容易出错。

数学上册评课稿 模板9

阅读小贴士:本模板共计72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分钟,有286位用户喜欢。

六年级数学上册《利率》评课稿

听了杨爱军老师这节课,我的第一感受就是舒服。40分钟的时间过得太快了,但是学的知识真不少,把那么难理解的问题轻而易举的我是可爱的点点拿下了我是可爱的点点。作为她的学生真幸福!

下面把我的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

1.课前安排了学生收集关于储蓄的知识,缩短了课本数学与生活中数学的距离,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意识。

2.杨教师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整个教学过程,杨教师没有代替学生做过任何结论,教师总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然后引导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获得学习体验。

3.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素材的选择接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

4.杨教师注重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和学习数学的思想,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个人认为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传授学习数学的方法和数学的思想同样重要。如:转化的思想,举例子的方法等。教给学生终生学习的本领很有必要。

5.我欣赏杨老师是在每次引出新知识点之后总是给学生留有一定时间的空白,让学生思考和记忆。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赶时间,真正以学生为本。

6.利用错题讲解。课堂上学生总是会犯错的,杨老师利用了错误资源,讲解了利息=本金利率时间,为学生总结公式做了铺垫。知识点的形成总是那么自然,水到渠成。

7.题目的出现有易到难,使学生非常容易接受。我个人的观点是让学生们感觉数学很容易学,所以总是把复杂困难的问题简单化。不要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杨老师带领孩子们掌握了很多关于利息的知识,孩子们很快乐很轻松地满载而归。

8.杨老师这节课抓住了关键,既概念的教学,理解。这节课有很多新概念,本金﹑利息﹑利率﹑期限等,只有对概念理解透彻,真正明白其意义,才能进行下面的学习。

我认为杨老师这节课是真正高效率的一节课。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学习。

数学上册评课稿 模板10

阅读小贴士:本模板共计84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分钟,有268位用户喜欢。

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周长》评课稿

今天听了吴老师执教的《认识周长》,下面对本课来谈谈自己的收获:

1.在这节课上,吴老师非常准确地把握了这节课的重难点,她的思路非常清晰,从认识

边线——认识一周的边线——认识周长——计算周长——自己测量数据计算周长——了解周长在生活中的运用,脉络非常完整且有条理。在认识边线中,吴老师又分为两个层次让孩子来认识一周边线,先是认识生活中物体面得一周边线,让学生指一指,说一说,直观的认识了什么叫一周边线;接下去将这些生活中的物体抽象成平面图形,让学生来指一指这些图形的一周边线,从直观到抽象过渡自然,非常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对周长这个概念的建立和掌握有很总要的意义。

2.注重对孩子自我探索能力的培养。从开始的学生去算一算三角形的周长,到去快速求出平行四边形的周长,长方形的周长,学生想出了很多种列式的方法,其中也渗透了求周长的计算方法,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最大的亮点是求生活中物体的周长,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最后还要用到生活中去。这一环节,吴老师设计了让学生利用材料袋里的工具,去想办法小组合作来测量树叶,卡片的周长。而且活动要求非常明确,让学生先讨论方法再进行动手测量,孩子的兴趣很浓厚,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交流期间,孩子们的办法很多:有用软尺来测量的`,有用当中的线来围着物体旋转一周,再用尺子来量一量。还有一种方法是将卡片在尺子上旋转一周,这里因为孩子没有想到,吴老师适当的也出示了并说明了一下,课堂的驾驭能力值得我们学习。

3.这节课中充满了浓浓的数学味。孩子们从生活中认识了一周边线,认识了周长,最后还让学生知道周长的用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和周长有关,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课后的拓展题,让孩子去量一量自己的头围、胸围、腰围,也是这一特点的重要体现。

当然这节课上还有点小小的缺憾,就是在孩子描平面图形的一周边线上,有几个图形不是非常规范,这里老师没有及时抓住反例来指导说明下,有点小小遗憾。

数学上册评课稿 模板11

阅读小贴士:本模板共计129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4分钟,有121位用户喜欢。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钟表》评课稿

《认识钟表》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和过一小时是几时,让学生从小建立时间观念,养成按时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总体来说徐老师的这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思路相当清晰。教学过程中,主要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说一说、拨一拨、做一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展开学习。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尤其是一年级的小朋友,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容易兴奋,也容易分散。教学中徐教师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课堂中通过形象、生动的课件积极主动的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来学习知识。 在这节课中我觉得徐老师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是很好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1.利用多媒体优势激发学生兴趣。

这节课能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选择教法,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根据这些特点,徐老师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激发兴趣,突出知识点。例如:在欣赏各种各样的钟面时,徐老师用课件准备很多漂亮、形状不一的钟面,激发学生的兴趣,难怪全班学生都想和这些钟面交朋友。再如:当学生观察了钟面后,在他们的汇报交流中认识又粗又短的是时针,又细又长的分针后,又通过课件把时针、分针分别进行闪烁,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在教学钟面上有12大格时都把一大格一大格做了不同的颜色,使学生看了一目了然。

2.创设教学情节吸引学生。

课中注意创设了很多轻松愉悦的情节。如:一开始,徐老师创设了我是可爱的点点老师是早上7时起床,你是什么时候起床的?我是可爱的点点这个情景,展开教学,学生兴趣很浓。在认识了钟面以后,徐老师又以乘动车为主线,让学生拨一拨: 8时出发、9时到达宁波、11时到达上海,在钟面上怎么拨?因为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所以学生注意力很集中,一下子就拨出了这些时刻,正确率很高,教学效果很好。

3.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方式来获取知识。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我是可爱的点点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我是可爱的点点徐老师在这节课上,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如:在导入新课后让学生自己观察课件上的钟面,说说有什么发现,进而认识钟面。认识整时,准确地读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教学时徐老师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有基础的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认识钟表的,再出示3个钟面:7时、8时、3时,互相说一说:我是可爱的点点钟面上的时刻各是多少?它们的分针指着几?时针指着几?我是可爱的点点并且比较三个钟面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什么地方是不同的?经过比较,学生完全理解了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之后还设计了师说时间让学生拨,同桌互拨钟表的练习,学生在操作中学会了方法,学懂了知识。

4.美中不足的是:

①徐老师的问语要适合一年级小朋友,如:在教学7时时,老师问学生怎么表示,学生根本不懂什么是表示,那只有老师自己回答了。

②关于课堂常规,在订正学生课堂上做的练习时,要先让所有的小朋友都停下来之后再订正,这样才有效率。

③碰到课堂中学生回答错误而其他学生帮忙改正后,要让说错的学生再回答一遍,给他以鼓励,帮他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数学上册评课稿 模板12

阅读小贴士:本模板共计200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6分钟,有144位用户喜欢。

二年级数学上册《可能性》评课稿

可能性的相关知识是课标教材新增设的教学内容,虽然学生在生活中有意无意都遇到过可能性问题,但作为数学知识来学习还是第一次,学生的正确理解将来逐步深入研究可能性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说这是一节研究随机现象的种子课。可能性教学总是与试验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宋老师创设了不同层次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并设计了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初步体验随机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具体谈以下三个方面:

1、在活动中学习

宋老师围绕孩子们喜爱的动画情境,先后组织了四次游戏和活动,每一次活动都不是为情境而情境,而是被赋予了不同层次的要求,指向不同的目标,表明宋老师课前做足了功课,对随机事件的科学把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第一次转盘游戏导入新课,使生活中的可能性自然而然地走近了数学课堂;接下来的摸球活动是教学的重点,借助摸球应该实现两个认识目标:一是通过统计摸球结果,验证对于可能性的已有经验,即从3号口袋里可能摸出红球,也可能摸出篮球;二是即便3号袋中有红球、有蓝球,每次摸出什么颜色依然无法确定。我想第一个目标不难实现,而第二个目标是教学的难点,也是认识随机事件的关键,即一切皆有可能。就这一点,我想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以往我在教这样的课题时,学生总是希望找到我是可爱的点点确定我是可爱的点点的结论,有的认为可以凭借手感判断结果,有的把球故意放在固定的地方破坏随机性,有的还根据数据一厢情愿地找规律。而消除学生存在的误解正是教学的目标之一,而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亲自试验。宋老师在活动设计中有序地组织、轮流摸球,回避了上述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并通过提问我是可爱的点点在摸球前能确定摸到的是什么球吗?我是可爱的点点引导学生体会,虽然袋里有红球,但我们仍然无法确定下一次摸到的是不是红色,但只要一直摸下去,就一定会摸到。不过个人以为还是比较保守的,虽然回避了问题,但没能充分暴露学生的认知难点,是否可以这样问: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猜会摸到什么颜色?一旦有孩子误入我是可爱的点点陷阱我是可爱的点点或半信半疑,教师可以利用这个契机,让学生当场试验,直到曲解被我是可爱的点点破除我是可爱的点点,让学生深刻感悟可能性是事件发生之前的推断。第三次装笔游戏和猜棋盒游戏则由易到难,加强学生对可能性的体验,培养学生根据现象全面分析问题,并作出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2、在探索中发现。

本节课中,教师密切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点,每个问题的.提出,都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听取别人意见,让每个学生都经历思考问题的过程,并在思维的碰撞中达到升华。我是可爱的点点猜想、验证、归纳我是可爱的点点是学习数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在本节课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学生积极投身于数学活动中,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逐渐掌握了探索的技巧和方法,真正体现了数学的思想和智慧。

3、在延伸中升华

当学生认识了可能性的三种结果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判断生活中的现象,使课堂知识重新回归生活。最后一个抽奖游戏,既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又渗透了可能性的大小,使学生带着思考和再学习的动力离开教室,是课堂知识的延伸,也是探究精神的指引,这是我们数学教育应当赋予学生的宝贵财富。

对于这节课,值得我学习的有很多,当然也有一些困惑引发了我的思考:

1、学生在摸球前就凭借经验知道了3号袋可能出现的两种情况,那么接下来的试验本身就少了一份吸引力,当然低年级的学生对于摸球活动还是极具兴趣的,但我们有必要使学生的兴趣不仅停留在操作层面上,更应指向对不确定性的困惑和未知。所以我觉得活动的设计是否可以将重心偏向我是可爱的点点体会事先无法确定结果我是可爱的点点的目标上来,即原先的我是可爱的点点进一步理解可能我是可爱的点点这一环节。因为这正是学习的难点。

2、在课的最后环节,宋老师设计让学生用可能性的知识来描述三个城市下雪的情况,和说说生活中的现象。学生在描述的时候是基于经验,而不是基于对数学事实的推理和判断。也就是说,哪怕是在课前让学生用可能、一定、不可能来造句,上述的这些素材孩子们正确描述也是没有障碍的,那么作为课尾,出示这样的生活常识性问题,就显得意义不大了。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可能性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跌随机现象,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作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这也是可能性的学习总是伴随的统计教学出现,冠之于我是可爱的点点统计与可能性我是可爱的点点的原因。它决不同于诸如我是可爱的点点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升起我是可爱的点点之类的可以凭借想象和经验人为制作出来的伪命题。这一点在宋老师初次试教时就有这种感觉,现在依然持有这种怀疑。

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何完美地解决上述困惑,需要我们以一节课为起点,投入到更加深入和宽泛的研究和实践中。

数学上册评课稿 模板13

阅读小贴士:本模板共计132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4分钟,有273位用户喜欢。

一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评课稿

怀着兴奋的心情听了谢老师和徐老师分别执教的《解决问题》,受益匪浅。特别是沈百军老师的讲座,让我对解决问题如何教学有了一定的认识。

首先谈谈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闪光点。谢老师的教学语言亲切,自然,很受学生的欢迎。在课堂教学中,谢老师始终贯彻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让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其次谢老师的课堂练习注重层次性,一层层的深入,学生的知识随着老师的练习不断提升,真正体现了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第二堂徐宾老师的课,从学生的旧知入手,先让学生猜测两张纸条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即巩固了学生的旧知,又为后面学生的新知学习埋下了铺垫。学生的兴趣也在猜测中提升,以较好的学习状态投入到学习之中。而后,在徐老师的练习中,徐老师的练习始终从细小处关心学生的学习习惯,比如徐老师让学生每次做题目前读题;当有多个数学信息时,让学生学会有选择地选取自己需要的数学知识等等。不仅如此,徐宾老师的练习也是层层深入,从基础知识到拔高练习,学习的学习能力得到了较大程度上的提升,有效地实现了人人学有效的数学。

其次谈谈我对这两堂课的一些粗浅的,不成熟的想法。我觉得在谢老师的课堂中谢老师对于比多比少两者的联系讲得还可以再深入些,是否可以在导入情节中让学生明了a比b多2个,也就是b比a少2个,也即一个比多比少的数量关系可以有两种表述方式。再讲解完后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小练习以加强巩固这个知识点。其次再教学比多比少的知识时,让学生明确求a比b多多少?就是a里面去掉与b相同的部分,即从a里面减去与b一样的数据就是a比b多多少?也即让学生明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多多少用大数减小数这个数学模型。再根据第一环节的学习让学生顺气自然得明白求b比a少多少就是求a比b多多少?也即用大数减去小数。

而徐宾老师的课堂上,我觉得在教学新知,让学生明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就是这个数去乘几分之几后,先不出现去掉一个单位我是可爱的点点1我是可爱的点点,让学生猜测什么时候第一张纸币比第二张纸长,什么时候第一张纸币比第二张纸短,什么时候第一张纸币和第二张纸一样长。而是在这个环节后直接让学生观察,你觉得在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时应该怎么做?学生应该很快得回答用一个数去乘几分之几,此后教师把这个模型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有个比较深刻的印象。我想这样可能在后来徐宾老师在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时学生会顺其自然得讲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数学模型,而不会像在徐宾老师的课堂中学生提到的就是计算时的注意点而已。其次在教学用线段图理解时,我觉得在这里徐宾老师应该一步一步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会自己用画线段图来解决数学问题,而不是直接把完整形式展示给学生。

在听完了沈百军老师的'讲座后,让我对解决问题的教学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一直都知道建立数学模型对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但是有时也感觉这与算法多样化有冲突,把学生的思维定在了一个方面。可是从数学的本质角度讲就是为了让学生会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模型的学习是有效的。但是数学模型的建立是需要不断的数学学习为基础的,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多渗透或者是教给学生数学思考的方法与思维,让学生在扎实的数学基础中学会建立模型。

数学上册评课稿 模板14

阅读小贴士:本模板共计70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分钟,有152位用户喜欢。

一年级数学上册《5、4、3、2加几》评课稿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5、4、3、2加几》,执教教师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理念,注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的体验。

一、注重新旧知识的有效迁移

吴老师通过我是可爱的点点____形状我是可爱的点点的表格,通过复习已经学过的9加几,876加几等表内加法,让学生进一步感悟这些加法的计算方法,从而渐渐过度到即将要学习的5、4、3、2加几,让学生初步感悟加法的.计算方法。

二、注重算法的多样化

在探索5+9的算法时,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起点和知识结构,让学生可以用各种不同的算法进行计算,既可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想9+5进行计算;也可以通过我是可爱的点点想大数,分小数我是可爱的点点,利用凑十法进行计算,对于程度各异的学生,可采用不同的方法。

三、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和动脑的习惯

在鼓励学生算法的同时,让学生说一说谁明白了这个同学的算法再说一说,不仅使学生注意倾听,还让学生在倾听的同时动脑一起思考,从而体验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四、练习设计具有趣味性、层次性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在本节课中教师练习设计具有趣味性,形式多样的练习让学生乐于练习。当学生掌握了计算的技能后,吴老师设计了大量的生活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如:算我是可爱的点点一共有几只七星瓢虫?我是可爱的点点一共有几只企鹅?我是可爱的点点我是可爱的点点103班和104班体育用品各有多少?我是可爱的点点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不但增强了计算的能力,也体会到了学有所用的道理。

总之,本节课不仅符合新课标当中低年级教学的趣味性,而且在交流中体验了5、4、3、2加几的多种算法,教学中教师语言富有亲合力,教态自然大方,但唯一不足之处就是课堂气氛不是很活跃。

数学上册评课稿 模板15

阅读小贴士:本模板共计170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5分钟,有254位用户喜欢。

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11~20各数》评课稿范文

学生的经验和活动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余老师的这节课,教学设计能根据数学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精心设计学生的数学活动,努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较好地体现了数学学习是经验、活动、思考、再创造的特点。通过教学,学生直观理解11~20各数的意义,能认、读11~20各数,知道20以内数的顺序。20以内的数绝大多数孩子在入学前已初步会数,但对于数的概念却未必都清楚。所以我觉得这堂课有以下特点:

一、重视操作和直观,引导学生认识计数单位 十,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认识计数单位十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计数单位的概念是抽象的,学生不易理解。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的设计,有利于学生理解10个一是1个 十的含义,正确建立计数单位十的表象。教学中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了生动有趣的羊羊运动会活动情境。课一开始,通过猜运动员的游戏,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后来又要求学生数一数、捆一捆,联系直观,体会什么是10个一、什么是1个十。然后让学生一边捆小棒一边说10个一是1个十,把动手、思考和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引导学生利用操作、观察获得的操作过程和结果建立表象,并用语言进行抽象、概括,自然形成10个一是1个十的概念,逐渐建立起计数单位十的概念。这样安排,不仅可以深刻理解概念,还可以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学习变得具体生动,易于学生接受。

二、让学生自己数数,呈现12的计数方法,从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十几都是1个十和几个一合成的数。为了让学生逐步认识十几的组成,余老师先提出怎样摆12根小棒,要一眼看得很清楚这个挑战性的问题。由于刚教学1捆是10根,学生手边有成捆的小棒,所以学生有基础也有条件摆出1个十和2个一。学生在摆12根小棒的过程中,经过思考和操作,可以进一步认识10个一可以用1个十表示的观念。课堂上,小朋友经过自己的思考,想出了两种摆法:一种是直接摆12根;另一种是先摆一捆,再摆2根。通过比较知道怎样摆可以看得很清楚,并由此明白12的组成是1个十和2个一。这里,学生可以体会到这样摆的特点和好处,就感受了12的意义。这里,老师只是提出问题,主要通过学生自身的思考,利用已经知道的知识完成12根小棒的数数和看得很清楚的摆法,有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习惯的培养。

三、让学生通过数数、观察,进一步形成数的组成表象,并能抽象表达

在10个一是1个十的认识和数出12根小棒的教学中,学生已经认识了计数单位十和初步了解12的'组成。在此基础上,教学再分两个层次安排学习,帮助学生形成十几是由1个十和几个1组成的表象,加深对十几和二十是多少的具体意义认识。第一层次是其他十几的数,第二层次是20。老师先摆出14,让学生数一数,通过观察和数,知道1个十添4个一就是14,进一步体验这个数的组成。接着让学生摆15,19等,进一步加深对十几组成的认识。学生经过多次数和摆,可以发现有1个十是十几的相同点,几个1是不同点,概括地感受和领悟1个十和几个1就是十几。在认识20时,让学生在十九后面添上1,又满1个十再捆成1捆,直观显示2个十是20,可以使学生认识20的组成和实际意义。这样经历由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可以理解每个数对应的具体意义。其中引导学生观察、说一说这些活动,其实也是学习习惯的培养。

四、明确11~20的顺序,重视学生数感的培养

课上,余老师在学生摆各个数的过程中,黑板上出示的数特意没有按顺序摆,在课堂小结的环节中,余老师让小朋友思考如何给这些数进行排队,小朋友通过思考和讨论,得出了11~20各数的正确的顺序。接着又让学生从小到大和从大到小读读这些数,使得数的顺序变得更加清晰。

在练习环节,余老师让学生先估计物品的数量,加深对数的多少的体验,再通过画圈数物体个数,可以进一步建构十的模型,加深对计数单位十的认识,强化数的组成的表象。类似这样的活动,无一不对数感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除了以上特点之外,余老师对课堂常规的训练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我很佩服余老师的课堂纪律和学生学习的注意力的培养,真的非常好,小孩子自律性很强,基本没有学生讲废话,也没有学生破坏课堂纪律。

作为一个新老师,以后要多听师父余老师的课,多从余老师的课上学习一些教学经验,从而丰富自己的课堂。

数学上册评课稿 模板16

阅读小贴士:本模板共计102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分钟,有220位用户喜欢。

二年级数学上册《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评课稿

在这次我是可爱的点点几何直观、模型思想与解决问题专题培训我是可爱的点点活动中,我听了张华老师执教的《求一个数比一个数多(少)几》的解决问题这一课,现将听后的一些想法与各位同行进行交流。

我是可爱的点点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我是可爱的点点的知识是学生在学习了我是可爱的点点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我是可爱的点点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解决我是可爱的点点比多比少我是可爱的点点的实际问题,并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让学生通过自己画图、电脑演示等直观操作手段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体会到我是可爱的点点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我是可爱的点点本质上仍是求两个数的和(差)。

张老师在课上的教学设计形式丰富多样,能根据一年级小朋友的年龄特征,本课一开始以学生非常熟悉的动画《喜羊羊和灰太狼》引入新课,非常自然,并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整节课的思路清析,过程流畅。我觉得孩子基本上掌握得不错,也能联系两个数比多少的方法来解决比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虽然孩子说得可能不是很到位,但是总体情况还是不错的。

我感觉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线段图的引入。如果在以后的解决问题里也能适当、持续地进行线段图的教学,我想对于学生解决问题将会有很大的帮助。因为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解决问题方面有很大的欠缺,新课程的教材丢掉了很多传统的东西,在教材设置上:一是解决问题教学分散,归类不清晰;二是教材内容安排难度大,基本练习不多;三是老师对教材中解决问题教学不重视数量关系等带来的`后果。所以张老师今天上我是可爱的点点解决问题我是可爱的点点这一内容,于是把解决问题中的图、文字与动画中的格子、线段图结合,使学生在直观的图形中抽象题目的数量关系,初步感知线段图表示的意义。让他们体会线段图产生的必要性与合理性,经历从我是可爱的点点图我是可爱的点点到我是可爱的点点线段图我是可爱的点点的抽象过程,让线段图成为学生一种内在的心理需求。我是可爱的点点比多我是可爱的点点、我是可爱的点点比少我是可爱的点点的数学问题的教学是个难点,难在学生一看我是可爱的点点比多我是可爱的点点不加分析就判断用加法计算,反之则用减法计算。而线段的正确使用能避免学生出现这种错误判断,引导学生看图分析可以一目了然,学生对于题意的理解就十分到位。我想,如果这样坚持下去,学生到了中、高年级就应该能具备最基本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了。

数学上册评课稿 模板17

阅读小贴士:本模板共计74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分钟,有123位用户喜欢。

二年级数学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王老师的课带给我最大的体会是那儿童般的语言和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环节设计。本节课的亮点有: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热情,有利于学生学习。

在导入阶段,教师出示游乐场情景图来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同时让学生感到加数相同的情况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为下面的教学提供一个平台。

2、在新知的教学中能突出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认识乘法的来历,在教学时,刘老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列连加算式,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加法与乘法的比较,帮助学生体验乘法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当学生列出了几个加法算式后,教师出示了2+2+2+2…+2=?这么多数加在一起,你觉得怎样?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突出矛盾,计算不方便,然后引出了可以用乘法计算。这样,乘法的'来历就很明了了。

3、在练习中突破难点。

刘老师设计的练习都很典型,涉及了很多方面。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尤其是后面的第4题,每竖行合作写算式时,学生的热情高涨,积极活跃的去做题。而老师在学生的反馈中也引导学生注意先想想是几个几,然后再列式,第六小题,涉及到了有加数不同的时候,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了不同的加数是不能用乘法计算的,只是时间关系,要是再让学生说一说就更好了。

建议:

1、在乘法的引入环节上。刘老师引导大家列出了很多几个相同数相加的算式,然后又出示了几个算式去观察是几个几,最后由2+2+2+…+2=?引出了可以写成一个比较短的算式,从而介绍乘法。我觉得可以列出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后,直接就介绍可以用乘法来计算,再说说这是几个几,可以写成几乘几,这样会节省出后面练习的时间。

2、对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体现的不太明显。学生的表达能力并没有太多的体现。

3、在语言上要多强调是几个几相加,不要光说是几个几。

数学上册评课稿 模板18

阅读小贴士:本模板共计53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分钟,有263位用户喜欢。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应用》评课稿

教学主要优点

1.本节课是一节练习课,教师准备得比较充分,教学目标也非常明确,

注重的练习间的比较,教学改写连比几个过度练习设计合理,书写的格式精心设计,便于学生理解应用。

2.教学已知长方体棱长和与长宽高各数据的比,正确求解长、宽、高是多少?能够精心设计课件演示,让学生明确为什么用棱长和除以4的道理。

3.练习题的'设计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能够将分数、比同除法等知识综合应用,应用一题多问的形势,展示时间间的联系与区别,教师挖掘教材能力较强。

教学建议

1.建议课堂上的练习力求全班参与基本练习,达到共同负责的目的。

2.课堂教学层次和结构等比较清晰,如果能够换一种教学方式进行,学生产生的学习方式估计会是另一种情形。

3.建议课堂教学过程做如下改动:

(1)在复习中设计一个练习题,如甲乙两数之比是5:6,你能想到什么?

引导学生想到:甲是乙的,乙是甲的,甲是两数之和的,等等。

(2)再出示补充的例题1,让学生尝试解决,估计学生的解法不止两种,再分别交流、讨论。

(3)教师将此题与按比例分配的题型做比较,寻找异同,找出特点。

4.练习课注重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有体验和提高,课堂教学时要先给学生尝试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体验,教师再组织讨论交流、总结方法。

数学上册评课稿 模板19

阅读小贴士:本模板共计133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4分钟,有230位用户喜欢。

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钟表》评课稿

我是可爱的点点认识钟表我是可爱的点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此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再认识钟表表面上的整时数。我听了徐老师执教的《认识钟表》一课,我觉得徐老师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整节课的设计与课堂教学实施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1.能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选择教法,创设教学情境,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课一开始老师说这节课我们要认识一位新朋友,通过一个小谜语猜猜新朋友是谁,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并巧妙地过渡到钟面的认识,并围绕我是可爱的点点钟面上有什么?我是可爱的点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钟面,学生交流发现自然而然地完成了对钟面及时针、分针的认识。

2.以活动为主线,关注经验,注重提升。认识钟表这一内容在课堂里是第一次接触,但大部分学生有认表的经验,已成为普通的常识。这节课教师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认一认、拨一拨、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将普通的常识总结为数学化的规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操作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得到了培养。例如:在教学中,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认识钟表、拨整时,由感性到理性。但是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有的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老师出示四个表示不同时刻的钟面,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这四个表示不同时刻的钟面的分针都指着12,引导总结出当分针指向12时,时针指几就是几时的认读方法。

3.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徐老师在教学本课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生活中找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此对数学产生兴趣和亲切感。如利用真实、具体的生活场景,巩固认整时的方法,也使孩子感受到时间和生活紧密相连。再如:徐老师创设了一路跟动车拨时间情境,使学生入情入景,激发学生拨钟热情,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再比如出示小明上午8时做功课,晚上8时睡觉,同一个时刻却在做不同的事情,感受一天中有两个8时。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数学文化及品德教育。

在最后一个环节,教师用课件演示介绍古人是用日晷、沙漏等来记时,现在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钟表来记时,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受到文化熏陶。最后还对学生进行惜时的思想教育。

值得探讨的是:众所周知,要读出一个时刻,得根据时针和分针的位置来共同确定。我觉得学生对时针、分针能否清晰区分,将直接影响钟面时刻的认识,徐老师在教学认识钟面这一环节,学生说出钟面上有时针、分针,师问:你知道怎样的是时针,怎样的是分针?根据学生回答得出:长的针是时针,短的是分针,这样对已经会认钟面时刻的小朋友来说是不成问题的,但对于部分没有接触过钟面或接受能力慢的小朋友来说可能还不能清晰地区分时、分针,这里是否可以借助学具钟,让同桌小朋友互相指指时针与分针,同桌互当小老师检查,以巩固时、分针的认识。

数学上册评课稿 模板20

阅读小贴士:本模板共计69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分钟,有255位用户喜欢。

二年级数学上册《搭配》评课稿

太行开放有幸听了一节二年级数学上册《搭配》,从听课中可以总结出一下几点:

1、教师的课堂引导非常有趣,从数学王国的大门钥匙的密码引入课堂,让学生利用1和2组成一个两位数来揭开大门的钥匙,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初步接触利用数字组成一个数的可能性是多个的,另外结合地图的涂色来引入第一个例题。

2、教师利用了一条主线贯穿全课堂,利用数字王国的大锁密码,开始课堂,最后又用大锁的密码结束课堂,并且对本节课做了升华提升,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有始有终。

3、教师的教学环节设计比较巧妙,尤其是对于涂色的设计,根据地图进行了改变,让学生理解题意,注意题意的要求,并在黑板上进步摆出图形,结合自己制作的图,让学生明白定位法的确定方法,可以先确定前面的,也可以先确定后面的。

4、教师通过几个例题和操作实践,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自己探究实践,对具体的方法最后提出总结,根据学生的活动,挑出能够快速完成的几个,总结方法,让学生来了解方法的.重要性。

5、在练习题的设计上也别出心裁,形式多样,有排数字,合影留念,教学环节联系生活,抓住学生的心里特点,实际进行模拟演练,让学生倍感兴趣,而且在练习上也拓宽思维,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编号排序。

对本节课意见和建议:

1、课堂的开始地图出示虽然比较新颖有趣,引起学生关注区分比较,但占用的时间过长,教师可进行适当的裁剪,直接给出地图,首先涂上不同颜色,问学生还有其他涂色方法吗,口头回答几个后,直接开始涂表格,不用涂地图。

2、讲解定位法和交换法是是否可以再具体详细些,感觉学生课上还是不是很明白如何定位。

二年级数学上册《搭配》评课稿

《数学上册评课稿模板(20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范文

分类查询入口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