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能计量信息管理的管理内容与方法
1计划管理的内容:制定电能计量装置(电能表、计量用电力互感器、高压计量箱、电能计量标准设备等)的购置计划、周期检定计划、周期轮换计划、用表计划、二次压降测试计划等。所有计划应经过制定、审核、批准、实施等步骤,对计划具有跟踪查询功能。
2资产管理的内容:对电能表、互感器、计量箱、标准装置等电能计量设备进行新购入库和资产流转的全过程跟踪管理。对资产能进行条码管理。电能计量资产档案应分类管理、内容详实、查询方便,包括:标准设备档案,电能表档案,电压互感器档案,电流互感器档案,其他测试仪器仪表档案。
2.1标准设备档案的内容:资产名称、资产编号、型号、规格、等级、常数、脉冲常数、制造厂名、出厂编号、下次应检日期、上次检定日期、测量范围、检定单位、检定证书编号、检定时间、检定结果、购置日期、购价、使用日期、报废日期、报废原因、使用单位、标准设备使用状态、管理人、产权单位等。其中:
标准电能表档案的内容为:型号、标准电能表类别、接线规定、额定电压、额定电流、准确度等级、常数;
标准电流互感器档案的内容为:型号、准确度等级、容量、一次额定电流、二次额定电流、二次负载;
标准电压互感器档案的内容为:型号、准确度等级、容量、一次额定电压、二次额定电压、二次负载;
标准检定装置档案的内容为:检定装置的类别、型号、准确度等级、电压、电流;
指示仪表档案的内容为:型号、准确度等级、测量范围。
2.2电能表资产档案的内容:资产名称、产权、资产编号、型号、规格、等级、常数、计费时段、脉冲常数、止逆否、制造厂名、出厂编号、购置日期、购价、使用日期、报废日期、报废原因。
2.3互感器资产档案的内容为:资产名称、产权、资产编号、制造厂名、出厂编号、型号、容量、等级、变比、出厂日期、报废日期、报废原因、一次电流、二次电流、二次容量、频率、负荷、功率因数、额定电压、额定电流、一次电压、二次电压等。
2.4高压计量箱资产档案的内容为:资产名称、产权、资产编号、制造厂名、出厂编号、型号、规格、等级、型式、一次电压、二次电压、电压二次容量、电流二次容量、额定电流比、采用电流比、电压比、出厂日期、购置日期、检定日期、价格、使用日期、使用状态、使用用户、报废日期、报废原因等。
2.5其他设备的资产档案的内容为:资产名称、产权、资产编号、制造厂家、出厂编号、型号、规格、等级、出厂日期、检定日期、价格、使用日期、报废日期、报废原因等。
2.6资产查询:能实现资产档案信息的分类和统计查询,查询条件可根据档案信息中的特征进行组合查询。
3检定信息管理的内容:
3.1安排实验室修理和检定计划,记录修理和检定工作信息,记录检定结果;
3.2实验室检定实现计算机自动检定,以数据中心模式进行管理,实现数据共享;
3.3检测数据档案信息:根据以下数据,应用计算机分析每一计量器具或标准的计量性能并作出工作安排,特别是按年、季分别生成电能表的轮换计划、抽检计划和现场检验计划,进行误差和表计的统计。
3.3.1标准计量器具历次送检检定的数据;
3.3.2标准装置历次检验数据;
3.3.3电能表、电力互感器现场检验数据;
3.3.4电能表历次检定原始记录;
3.3.5互感器检定原始记录;其他测试设备及仪器的历次检定数据。
3.4检定数据档案信息:
3.4.1标准电能表历次送检的检定数据。主要内容包括:资产名称、设备、型号、电压、电流、等级、常数、生产厂家、出厂编号、检定日期、有效日期、误差数据、检定人员、审核人员、结论。
3.4.2标准电力互感器历次送检的检定数据。主要内容包括:资产名称、资产编号、型号、电压、电流、等级、变比、生产厂家、出厂编号、检定日期、有效日期、误差数据、检定人员、审核人员、检定证书编号、结论。
3.4.3电能表检定装置历次检验的检定数据。主要内容包括:资产名称:设备、型号、电压、电流、等级、常数、生产厂家、出厂编号、检定日期、有效日期、误差数据、检定人员、审核人员、结论。
3.4.4互感器检定装置历次检验的检定数据。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信息:资产名称:设备、型号、电压、电流、等级、常数、生产厂家、出厂编号、检定日期、有效日期、误差数据、检定人员、审核人员、结论。
3.4.5电能表实验室检定历次的原始检定数据。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信息:所属单位、设备名称、型号、电压、电流、等级、常数、生产厂家、出厂编号、检定日期、有效日期、误差数据、起动试验、走字实验、耐压试验、时钟试验、潜动试验、示度、检定人员、审核人员、结论。
3.4.6电能表修调前实验室检定的原始检定数据。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信息:所属单位、型号、电压、电流、等级、生产厂家、出厂编号、检定日期、使用年限、误差数据、起动试验、走字实验、耐压试验、潜动试验、检定人员、审核人员、结论。
3.4.7互感器实验室检定历次的原始检定数据。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信息:所属单位、型号、电压、变比、等级、生产厂家、出厂编号、检定日期、有效日期、误差数据、耐压试验、检定人员、审核人员、结论。
3.4.8电能表现场检验原始数据。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信息:所属单位、使用单位、安装地点、型号、电压、电流、等级、生产厂家、出厂编号、检验日期、误差数据、电压、电流、功率、功率因素]检验人员、审核人员、结论。
4计量标准装置管理:
4.1建立计量标准装置档案,记录标准装置历次检验误差数据,记录计量标准装置变更、转移、调用情况。
4.2建立计量标准档案,记录计量标准器具历次检验数据。
4.3计量标准装置考核及周期检验管理。
4.4建立报废计量标准装置和计量标准器具的处理记录。
5电能计量运行管理:
5.1运行中的电能计量装置档案管理:通过该档案可对任一计量器具的整个运行过程进行了解,也可以客户为线索,查询统计在该客户中使用过的电能表;根据该档案计算机应能制定出电能计量装置现场检验计划、轮换计划和抽检计划并统计各类电能计量器具的运行情况。
5.1.1按运行电能计量器具的资产编号建立运行电能计量器具分类一览表;
5.1.2运行关口电能计量点配置图及其计量装置配置和历次变更情况记录;
5.1.3高压电能计量点配置图及其计量装置配置和历次变更情况记录;
5.1.4分区、分类、按户建立运行低压三相电能计量装置配置及历次变更情况记录;
5.1.5分区、分类、按户建立在用单相电能计量装置配置及历次变更情况。
5.2运行档案信息管理:
5.2.1按运行电能计量装置的分类建立档案信息。主要内容包括:产权、安装地点、供电线路、供电方式、供电电压、月用电量、电压变比、电流变比、变压器容量、计量点类别、计量方式、投运日期。
5.2.2高压电能计量装置配置及历次变更记录。主要内容包括:产权、供电线路、供电电压、开关编号、厂局类别、月电量、电压变比、电流变比、计量点类别、计量方式、投运日期。
5.2.3低压电能计量装置配置及历次变更记录。主要内容包括以下的信息:所属单位、使用单位、安装地点、供电线路、开关编号、月用电量、电压变比、变压器容量、计量点类别、计量方式、投运日期。
5.2.4单相电能计量装置配置及历次变更记录。主要内容包括:产权、安装地点、供电线路、电流变比、计量点类别、投运日期。
5.2.5故障差错事件记录。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信息:所属单位、使用单位、安装地点、供电线路、供电电压、月用电量、电压变比、电流变比、计量点类别、差错日期、差错原因、差错电量、退补电量、退补电费,差错故障处理意见。
5.3电能表现场检定原始数据管理。主要内容包括:所属单位、使用单位、安装地点、型号、电压、电流、准确度等级、出厂编号、生产厂家、检验日期、误差数据、电压、电流、功率、功率因素、检验人员、审核人员、结论。
5.3.1互感器现场检验原始数据管理。主要内容包括:所属单位、使用单位、安装地点、线路名称、开关编号、型号、电压、电流、变比、准确度等级、出厂编号、生产厂家、检定日期、误差数据、检定人员、审核人员、结论。
5.3.2二次压降历次测试的原始数据管理。主要内容包括:所属单位、使用单位、安装地点、线路名称、开关编号、电压、误差数据、检定日期、合成误差、检定人员、审核人员、结论。
6人员管理:
6.1电能计量管理机构应建立电能计量人员的计算机管理档案。
6.2建议的电能计量人员档案,应能按性别、年龄、工作年限、检定证号、学历等进行查询统计。
7技术档案管理:记录和查询计量标准考核(复查)档案、计量标准合格证书、计量检定验证及大客户计量档案管理、法规、文件及技术资料档案。
7.1技术资料应实施分类管理,包括:
7.1.1《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及其配套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及其配套法规;
7.1.2各类标准及规程;
7.1.3各类证书及计量标准考核文件;
7.1.4文件档案;
7.1.5各有关一次、二次接线图,计量点配置图,电能计量装置图纸等资料;
7.1.6标准装置(或检定装置)、标准器及试验用仪器仪表等的说明书、图纸等;
7.1.7各种管理制度等。
7.2技术资料管理应做到到内容全、版本新、检索方便和保管妥善。
7.3应用计算机进行资料的检索和管理,积极推行并逐步实现技术资料的计算机信息化。
7.5根据标准装置(或检定装置)考核证书、标准器检定证书和有关管理办法的规定制定标准考核申请计划和送检计划。
8统计报表管理:
8.1按照dl448-2000要求,从计量数据库中提取数据,引用报表统计工具形成自助报表;
8.2根据有关规定生成和调用固定报表;
9网络平台:
9.1应保证电业局、供电局广域网络的安全畅通;
9.2各供电企业应根据国家电网公司、省电力公司统一的网络通信规划建设局域网,要求采用高速宽带网组成主干网。
9.3供电局与供电局之间采用高速宽带网(或2m以上的组网方式),要求有备分链路。
10数据库平台:
10.1统一数据库平台设置;
10.2全省统一规划数据库平台;
10.3以电业局为单位建立一个数据处理中心,数据管理采用高度集中管理模式;
10.4 数据库平台的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10.4.1必须采用大型关系型分布式数据库,具有较高的容错能力、恢复能力以及较强的安全保护措施;
10.4.2必要时(特别是采用容灾方案时)数据可按区域划分存放于不同的服务器上,但各服务器上的数据必须保证组成统一的逻辑数据库;
10.4.3数据库选型要求:
10.4.3.1采用分布式,能支持各服务器节点的透明性和分布式事务处理的完整性;
10.4.3.2并发处理,要求能够实现多个客户端应用程序同进并发访问数据库;
10.4.3.3负荷分担,能通过数据库级的表分割能力,使得库表能合理分布到多个磁盘上;
10.4.3.5数据共亨,各个应用子系统能同时使用或访问网上统一逻辑数据库。
91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