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太端尿盆谚语下一句是:走一路撒一路。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现成的话。谚语类似成语,但口语性强,通俗易懂,而且一般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
又臭又长。这句话是歇后语。意思是:比喻办事拖拉,令人厌烦。出自民间。更多歇后语:财神爷摸脑壳 —— 好事临头苍蝇飞进盐店里 —— 不识闲儿;不识咸儿猪八戒背把破棉絮 —— 人没人,货没货吃了五六个小老鼠 —— 百爪搔心屎爬牛变臭虫 —— 越变越恶心过了冬至种小麦 —— 赶不上节气猪八戒吃墨 —— 黑了心肠清明前后 —— 点瓜种豆三九天吃冰棍 —— 寒心;冷暖自己知生儿不象老子 —— 只有娘晓得酱缸里煮元宵 —— 混蛋一个夏天的火炉 —— 挨不得属母鸡的 —— 没鸣儿;没名儿;又趴窝了;无鸣之辈;无名之辈屎壳郎戴口罩 —— 臭干净关公的脸 —— 红到头了更多谚语欲望太强不生子。杀了太重,打了太轻。无牙离食,无财离亲。食子丢进水, 鸡 犬都失望。没有施舍的情,没有出售的价。不能驮起三克,难进毛驴行列。若是山峰坍塌,绳索怎能绑吊。马匹不怜皮肉,鞍子何须怜木。劝戒恶人白费力,阻拦恶狗不顶事。牛粪虫寿命长久,蛆虫舒服寿命短。男仆手中的马匹,女仆手中的陶罐。没有瘿疖的树很少,没有绰号的人很少。以棍击水,不伤鱼儿。虽有吃的口,没有咽的喉。巧舌话语多,巧手活计多。
因为老儿子是母亲的最后一个孩子,所以从生活上跟着的时间多,投入的照顾也最多,双方产生的感情也深,而且由于是最小的,母亲就总觉得别的孩子都应该让着他,所以理所当然是命根子。大孙子是孙子辈的第一个孩子,代表着又一辈的血脉,一般的老人都非常重视血脉相传的事情,所以当然对大孙子看得很重。我们探讨这个问题,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加以分析。过去,早婚多育。多半二十岁之前结婚生产,一个妇女先后能生十来个孩子。过去的人读书很少,一个人的才智多靠日积月累的生活经验。因此,生活时间长经验就丰富。“人老奸马老猾”吗?针对一件事老人和年轻人有意见分歧时,为了说服晚辈。他们常常说:“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你懂个啥?”在一个大家族中,老人面对众多儿孙绝不是平等对待,而是更加偏爱老儿子和大孙子。因为他们养育儿孙不仅是投入,而且是投资,是为防老而投的资。当然,这投资在当时还是偏指精神上和感情上的。老人们为了自己的将来,他们倍加呵护老儿子大孙子。试想,如果一个人二十岁生产,若是男孩,这便是她的大儿子。等到她老了,这个大儿子也已经半老了。(过去的人营养不良,加之缺医少药,过度劳累。一般寿命不长,健康状况不好。)比如这个人七十五岁,她的大儿子已经五十五岁了。那时又交通及交通工具不发达,都是身背肩扛。如有需要,看来这大儿子是指望不上了。那么我们来看看她的老儿子有多大呢?过去讲:够不够,四十六。也就是说,过去的自然生育年龄是在四十六岁之前。如果她的老儿子是她四十五岁时生的,她七十五岁时,这老儿子才三十岁。正值青壮年,一旦老人有需求时,这老儿子是最得力的了。再来看看大孙子,老人七十五岁时,她的大儿子五十五岁。大孙子应该是三十五岁,(过去,侄儿比老叔大,侄女比老姑大是不新鲜的事。)这大孙子对老人来讲,又是一大指望。最后,我们再来看看老人的小孙子,当老人七十五岁时,老儿子三十岁,他的孩子大的才十岁,可见是指望不上的,小的就更谈不上有什么指望了。因此,民间有“老儿子大孙子,老太太的命根子”之说。
165位用户关注
142位用户关注
174位用户关注
124位用户关注
156位用户关注
186位用户关注
1730位用户关注
132位用户关注
78位用户关注
71位用户关注
44位用户关注
41位用户关注
40位用户关注
59位用户关注
48位用户关注
42位用户关注
46位用户关注
38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