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61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83位用户喜欢。
他和朋友散步,去华盛顿广场的教堂跳舞自娱。他还制定了一个名叫绿屋的计划,为贫困的人提供心理治疗。他博览群书为他的课寻找新的思想内容,他走访同事们,与毕业的学生保持联系,给远方的朋友写信。他情愿花时间去享享口福和赏玩自然,而从不浪费在电视喜剧或周末电影上。他建立了一种人类活动的模式——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爱护——这一模式充实着他的生活。
在《相约星期二》里面,我最喜欢莫里的人生观,他将自己的人生过得简单又充实,平凡而伟大。这正是我们所倡导的健康生活状态。
我非常认可莫里的生活方式,细细想来,我一直所追求的生活,就是能享受大自然带给我的美景;享受工作带给我的成就感;享受家庭带给我的温暖;享受朋友带给我的欢笑;享受知识带给我的内涵;享受宁静带给我的心灵净化;而这所有,都希望在我的日常生活中交错出现,那我的人生是多么的美好惬意啊!
莫里还说:“许多人过着没有意义的生活。即使当他们在忙于一些自以为重要的事情时,他们也显得昏昏慵慵的。这是因为他们在追求一种错误的东西。你要使生活有意义,你就得献身于爱,献身于你周围的群体,去创造一种能给你目标和意义的价值观。”其实我也已经无法再把他的语言放大或解释或阐述一遍了,因为我觉得莫里他讲得已经够透彻,够清晰明白了。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这么去做吧!去爱身边的人和物。
莫里还如是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如何施爱于人我就不多说,重点想说下接受爱,其实学会接受爱也是一种美德。学会接受他人,接受他人的关心,接受他人的赞美,接受他人的帮助。然后将你接受的关心、赞美、帮助等等转赠给更多的人,于是我们说,只有学会接受别人的爱,才会懂得如何爱别人。那么,请给你的心开一扇窗吧!
书中莫里问了一连串的问题,还真是不好回答。该去关心他人还是关心自己的心灵世界?该恢复传统的价值观还是摈弃传统?该追求成功还是追求淡泊?该说不还是该去做?这此问题因各价值观不同而各异,我个人认为怎么样都好,关键是你在这条路上,是否收获幸福。让我们也带着这些问题,去追求我们的幸福人生吧!
《相约星期二》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561个字,有4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9分钟,朗读时长14分钟,慢速需要20分钟,有209位用户喜欢。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000字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000字
人与人之间在冥冥中擦身而过,在相聚后便意味着离别,并以自己的方式结束。忙碌的上海早晨,心灵逐渐被生活吞噬的人们,毫无目的地奔走着,似乎活着便无处可逃。从未想过自己的未来,自己的存在方式,在消失的和经过的时光中,它们就像一条平静而奔腾的大河。我们观望着对岸,等待泅渡,时间凝滞,身体内的灵魂深处却保留了一份巨大的空虚感,抑制了对生命的质疑
与此同时,放在我面前的这本书几乎毫无保留地向外界解释了生命的价值及人生的意义,使人读后逐渐趋于平静,填塞那无限蔓延的空虚……
书中的老人叫莫里施瓦茨,社会学教授。他已年迈,患了绝症,受一家电视台的“夜线”节目采访,被他十六年前的一位学生,当今的作家、记者米奇阿尔博姆偶尔看到,学生匆匆赶来看望即将离世的老师,而老师则宣布要给这位学生上最后一门课,每星期一次,时间是星期二。
我仿佛又听到莫里笑着对米奇说:“我们是星期二人。”“我们是星期二人。”米奇重复道。“嘿,米奇,说话别有顾忌。有那么一天,我会让你感到流泪并不是一件难堪的事。”“是啊,是啊,”米奇说。“是啊,是啊。”他们都笑了,因为莫里二十年前就这么说过。大都在星期二说。实际上,星期二一直是他们的聚会日。莫里的课大部分在星期二上,米奇写毕业论文时他把辅导时间也定在星期二——从一开始这就是莫里的主意——他们总是在星期二坐到一块儿,或在办公桌前,或在餐厅里,或在皮尔曼楼的台阶上,讨论论文的进展。所以,重新相约在星期二看来是最合适的,“就约在那幢外面栽有日本槭树的房子里。”米奇准备走的时候跟莫里提了这个想法……
这样的课程没有一位学生会拒绝,于是,每星期二,这位学生坐飞机飞行七百英里,赶到病床前去上课。这门课讲授了十四个星期,从第一个星期二——谈论世界,到第二个星期二——谈论自怜……第九个星期二——谈论爱的永恒……第十三个星期二——谈论完美的一天,最后一堂则是葬礼。老师谢世后,这位学生把听课笔记整理了一下交付出版,题目就叫《相约星期二》,这本书引起了全美国的轰动,连续四十四周名列美国图书畅销排行榜。
看来,同样在期待着的人实在不少,而且不分国籍。“如果早知道面对死亡可以这样平静,我们就能应付人生最困难的事情了。”“什么是人生最困难的事?”米奇问。“与生活讲和。”一个平静而有震撼力的结论。
当莫里设想自己的墓地时,他希望学生有空时能去墓地,还有什么问题尽管问。学生说,我会去,但到时听不见你的说话了。莫里笑了,说:到时候,你说,我听。
山坡上,池塘边,一个美丽的墓地,碑文是“一个终身的教师。”课程在继续,老师闭着眼睛静躺,学生来了,老师早就嘱咐过:你说,我听。“说说你遇到的一切麻烦问题,我已作过提示,答案由你自己去寻找,这是课外作业。”境界,让死亡也充满韵味。死亡,让人生归于纯净。
现在,莫里已长眠于地下,却把课堂留了下来,而且越变越大,已延伸到这里。他只是一位普通的教师,但他把人的生命价值真诚地展示在世人面前,对此,使我们不容置疑。正如亨利亚当斯所说:“教师追求的是永恒;他的影响也将永无止境。”
是啊!虽然莫里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的精神及崇高的生命将得以永恒!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000字
我们人类有很多行为方式是不可思议的,有时偶然想起,总会暗暗吃惊。
当我们从中学进入高中,我们就会想“生活的风帆啊”只类的句子;当我们看百岁老人时,就会想“人这一辈子啊!”之类的感叹。兼有人生阅历和思考水平的人。一般就不谈人生,是因为太浅?显然不是。是因为太深,因素也是有一点。但面对于我们人们,历来都有很请的好奇心,就连克隆拜倒捍索克隆之类的研究对象也沸沸扬扬,为什么就为此而寥落至此?
余秋雨说过:“一个人在事业上的成功远远不是人生上的成功,一个领导者可以在诸多方面训斥下属却必须除开人生。”
那么怎样的人才能谈论人生?
是非常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是饱经风霜的旅行家,探险家;还是…
我们认为应该是老人。
其实老人离自己生命的终点很近,很近,有时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会迸发出超常的智慧来阐述人生,虽然是断断续续,却是极其珍贵,人们在挽救他们生命的时候却不知道有更重要的挽救!
在许多家庭中,临终的老人所要讲的话是在儿女哭声,喊声中淡漠的,他们没有留下一丝的安静让老人来说出一些不长的人生话语。
这是遗憾。莫大的遗憾。
于是,冥冥中,大家都在期待看这个老人。他会硬着心肠的说我临终前不要子女围绕,而是让我把自己想说的话讲完,就像老师在课堂里一样。
这位老人名叫莫里身患绝症,是社会学的教授,他述说一系列关于死亡,人生,价值的问题,而听讲者就是他的学生米奇。
老人在给米奇上一堂人生最后的`课,每星期一次,时间是星期二。这样的课程,没有一个学生会拒绝,于是,每星期二,这位学生坐飞机飞行七百英里,赶到病床前去上课。
题目由此而来。
刚拿到这本书,我有些害怕,因为快临死的老人,总会说一些可怕的话以及会说一些他所治病的过程,各肌体病痛等等,也会有可能会装出一副病危状况,我有些胆怯!
但是他没有掩饰他的病痛以及无奈。他会幽默地对他学生说:“看着自己的躯体慢慢萎谢的确很可怕,但也有幸运的一面,因为我可以有时间跟人说再见。”
他们谈论世界,自怜,遗憾,死亡等。
每当米奇抱着他到睡椅上,就感觉到自己与他的时间不多了。莫里就像在铁轨上,听着死亡列车的汽笛,而他心中所震撼出来的对人生的感慨是超出宇宙空间的。
莫里老人知道自己会死,但是也知道没有人愿意相信这一事实,但是他还是接受了,接受了老天赐予他说“再见”的权利。他用戏谐的态度去面对死亡,非常诚恳,犹如在做人生检讨。他每说一句关于死亡的忠告,是强而有利,一针见血,仿佛每一句就刺痛我的心灵,给我带来强大的震撼力,他让我知道:“一旦你学会了怎样去死,你就学会了怎样去活。
莫里老人用他快要死的慧眼为我们揭示了人生中人们不敢正视的问题,这让我了解到我现在活着的无能,无意义!他让我知道大多数人都生活在梦里,并没有真正体验到世界,而只是为自己该做的事做,那么该做的事又是什么呢?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而且是一次性的。
“没有死亡,生命就没有价值。”莫里老人说。
他们共上了十四个星期,最后一节是葬礼。
莫里老人走得很安详,舒坦,葬礼也很简洁,知识几个亲朋好友,正如他所愿。
“死亡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你不敢接受”这是他临终时说的。
我哭了!
是为在这个地球外的人哭。
不是痛,是震撼,是人生的共鸣!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97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146位用户喜欢。
《人生永不停息》
“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人生永不停息,往往会是以另一种方式活着。
——题记
人生虽然短暂,但是一个人哪怕为这个世界留下的一丝东西,也可以让他在这个世界上永存,生命的火焰永不停息。
人活着的时候,有些事物,是 “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或许只有精神层面上的,才是永恒的。正如人生一样,需要不断提高精神上的修养,追求更高雅的境界,人生才不会停息。臧克家是这样评价巴金的:“有些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些人还活着,但他已经死了。”有些人只追求过于肤浅的东西,或一生碌碌无为,百无聊赖地混着日子,这么说来他就已经“死”了,就如行尸走肉一般,只是在耗费着自己的青春时光。所以我们不能仅仅为了活着而活着,更要 活着的每一天都散发出光和热来。虽然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可以在有限的生命中发出无限得光亮,人生,是永不停息的。“不为生存太久,只为给世界留下美好的印象,”而这就是莫里教授心中所追求的的永恒。虽然这并不是容易的事,但我们仍可以作出些贡献,让自己变得永恒,有内涵。所以我们要永远努力追求,奋发上进,做一个最好的自己。所以人生是不停息的,我们应该不断追求高层次上的享受与精神愉悦。
但是人生无常,岁月催人老,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衰老和病痛,在衰老和病痛来临时,你可以感叹青春一去不返,但却无法拒绝衰老和病痛。而莫里说:“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因为衰老和病痛总会来,你为此担惊受怕,却又拒绝不了它,那还会有幸福吗?”那么面对这个让我们无法拒绝而又害怕的时刻,我们该怎么办呢?莫里的答案就是:与生活讲和。这是一个平静而有震撼力的结论。面对死亡,莫里认为:“死亡是一种自然,人平常总觉得自己高于自然,其实只是自然的一部分罢了。”而这种自然,就是永恒,莫里从而永远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于人世间。这就正如莫里所说:“我的意识还活着······我成了宇宙的一部分。”
莫里教授他在面对死亡时,并没有放弃,而是不断教导作者。他把自己日渐衰弱的身体、面对疾病的无能为力、经历死亡时的亲身体验,以一种严肃的教课方式讲给了他的学生,也表达和展现给了所有活着的人,正如莫里所说:“我已踏上了最后的旅程,人们要我告诉他们怎样打点行装。”莫里的教导以及他的形象会永远活在人心里。现在,莫里虽然已经长眠于地下,但他却真诚地把生命价值展现在人们眼前,让人们不容置疑的相信。亨利亚当斯曾说过:“教师所追求的是永恒,他的影响也将永无止境。” 虽然莫里已长眠于地下,却把课堂留了下来,而且越变越大,已经延伸到这里,他只是一位普通的教师,但他所传授的一切,都永存于世界,留在人们的心中,而这门课仍在继续,教导着世界上无数的人。这也是莫里所实现的一种永恒,他的课、给我们的教导,让他的人生永远不会停息。
所以说“人生永不停息”——这不仅仅是一种精神,像莫里教授一样,仍然可以影响后人,做到人生无止境,永不停息。还应该永不止息的追求,像作者一样,追求到莫里所说的那样至善至美。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35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60位用户喜欢。
村上春树曾说,所谓人生,无非是一个不断丧失的过程。很宝贵的东西,会一个接一个,像梳子豁了齿一样,从你手中滑落。取而代之落入你手中的,全是些不值一提的伪劣品。体能,希望,美梦和理想,信念和意义,或你所爱的人,一样接着一样,一人接着一人,从你身旁悄然消逝。
生命,总是带给人以欣喜,面对死亡,我们总是带着一丝敬畏与恐惧。我们害怕生命中的猝不及防,害怕突然与这个世界挥手告别,我们不忍就此消逝不留一丝痕迹。或许,这世间有太多值得留恋的,每个人都有太多放不下的,面对死亡,我们总是不能坦然,毕竟意味着生命的不复存在。但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挪威的森林》里写道:我们活着,同时在孕育死亡。不过,那只不过是我们必须学习的真理的一部分。直子的死告诉我这件事。不管拥有怎样的真理,失去所爱的人的悲哀是无法治愈的。无论什么真理、诚实、坚强、温柔都好,无法治愈那种悲哀。我们惟一能做到的,就是从这片悲哀中挣脱出来,并从中领悟某种哲理。而领悟后的任何哲理,在继之而来的意外悲哀面前,又是那样地软弱无力--我形影相吊地倾听这暗夜的涛声和风响,日复一日地如此冥思苦索。
同样在莫里老人眼中,死亡并不可怕,他更将此活成了一种艺术。面对疾病,他没有畏惧,面对死亡,同样是如此坦然。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每个星期二于自己的学生米奇相约。一个老人,慈祥的面容,风趣的语句,依旧和学生谈笑风生,让人完全忘记他即将与这个世界告别。或者又像古人云,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莫里老人的话更显平缓却富有哲理。面对死亡的从容,一生的起伏波荡也早已在岁月的长河中波澜不惊。金钱名誉地位,爱恨追求友谊,莫里老人似乎在死亡面前又将之阐释了另一境界。
我曾经这样写道,你知道吗,我最不忍学会的就是告别,我用脚步丈量着走的每一步路只为快点回到你身边,我抬头望天上的星星因为我知道我们仰望的是同一片星空,我想着你你也念着我,我怕有一天的猝不及防,就这样,来不及看你一眼。我知道你不忍我心碎,可也教着我如何告别。我会思念着你就像你牵挂着我一样,我希望时间能够流转,那样就能不用分离。
我知道面对生死离别我是无法淡然处之,所以既然这样,就去过好每一天,不用再言离别时而有所悔恨,不用恨自己的碌碌无为,不用怨生命无常。
相约星期二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578个字,有5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6分钟,朗读时长25分钟,慢速需要36分钟,有124位用户喜欢。
人生哲理《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导语:《相约星期二》是美国作家米奇·阿尔博姆创作的自传式长篇纪实小说。该故事真实地讲述了作者的恩师莫里·施瓦茨教授在辞世前的14个星期的每个星期二给米奇所讲授的最后一门人生哲理课。
人生哲理《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我们人类有很多行为方式是不可思议的,有时偶然想起,总会暗暗吃惊。
当我们从中学进入高中,我们就会想“生活的风帆啊”只类的句子;当我们看百岁老人时,就会想“人这一辈子啊!”之类的感叹。兼有人生阅历和思考水平的人。一般就不谈人生,是因为太浅?显然不是。是因为太深,因素也是有一点。但面对于我们人们,历来都有很请的好奇心,就连克隆拜倒捍索克隆之类的研究对象也沸沸扬扬,为什么就为此而寥落至此?
余秋雨说过:“一个人在事业上的成功远远不是人生上的成功,一个领导者可以在诸多方面训斥下属却必须除开人生。”
那么怎样的人才能谈论人生?
是非常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是饱经风霜的旅行家,探险家;还是…
我们认为应该是老人。
其实老人离自己生命的终点很近,很近,有时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会迸发出超常的智慧来阐述人生,虽然是断断续续,却是极其珍贵,人们在挽救他们生命的时候却不知道有更重要的挽救!
在许多家庭中,临终的老人所要讲的话是在儿女哭声,喊声中淡漠的,他们没有留下一丝的安静让老人来说出一些不长的人生话语。
这是遗憾。莫大的遗憾。
于是,冥冥中,大家都在期待看这个老人。他会硬着心肠的说我临终前不要子女围绕,而是让我把自己想说的话讲完,就像老师在课堂里一样。
这位老人名叫莫里身患绝症,是社会学的教授,他述说一系列关于死亡,人生,价值的问题,而听讲者就是他的学生米奇。
老人在给米奇上一堂人生最后的课,每星期一次,时间是星期二。这样的课程,没有一个学生会拒绝,于是,每星期二,这位学生坐飞机飞行七百英里,赶到病床前去上课。
题目由此而来。
刚拿到这本书,我有些害怕,因为快临死的老人,总会说一些可怕的话以及会说一些他所治病的过程,各肌体病痛等等,也会有可能会装出一副病危状况,我有些胆怯!
但是他没有掩饰他的病痛以及无奈。他会幽默地对他学生说:“看着自己的躯体慢慢萎谢的确很可怕,但也有幸运的一面,因为我可以有时间跟人说再见。”
他们谈论世界,自怜,遗憾,死亡等。
每当米奇抱着他到睡椅上,就感觉到自己与他的时间不多了。莫里就像在铁轨上,听着死亡列车的汽笛,而他心中所震撼出来的对人生的感慨是超出宇宙空间的。
莫里老人知道自己会死,但是也知道没有人愿意相信这一事实,但是他还是接受了,接受了老天赐予他说“再见”的权利。他用戏谐的态度去面对死亡,非常诚恳,犹如在做人生检讨。他每说一句关于死亡的忠告,是强而有利,一针见血,仿佛每一句就刺痛我的心灵,给我带来强大的震撼力,他让我知道:“一旦你学会了怎样去死,你就学会了怎样去活。
莫里老人用他快要死的慧眼为我们揭示了人生中人们不敢正视的问题,这让我了解到我现在活着的无能,无意义!他让我知道大多数人都生活在梦里,并没有真正体验到世界,而只是为自己该做的事做,那么该做的事又是什么呢?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而且是一次性的。
“没有死亡,生命就没有价值。”莫里老人说。
他们共上了十四个星期,最后一节是葬礼。
莫里老人走得很安详,舒坦,葬礼也很简洁,知识几个亲朋好友,正如他所愿。
“死亡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你不敢接受”这是他临终时说的。
我哭了!
是为在这个地球外的人哭。
不是痛,是震撼,是人生的共鸣!
人生哲理《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人与人之间在冥冥中擦身而过,在相聚后便意味着离别,并以自己的方式结束。忙碌的上海早晨,心灵逐渐被生活吞噬的人们,毫无目的地奔走着,似乎活着便无处可逃。从未想过自己的未来,自己的存在方式,在消失的和经过的`时光中,它们就像一条平静而奔腾的大河。我们观望着对岸,等待泅渡,时间凝滞,身体内的灵魂深处却保留了一份巨大的空虚感,抑制了对生命的质疑
与此同时,放在我面前的这本书几乎毫无保留地向外界解释了生命的价值及人生的意义,使人读后逐渐趋于平静,填塞那无限蔓延的空虚……
书中的老人叫莫里施瓦茨,社会学教授。他已年迈,患了绝症,受一家电视台的“夜线”节目采访,被他十六年前的一位学生,当今的作家、记者米奇阿尔博姆偶尔看到,学生匆匆赶来看望即将离世的老师,而老师则宣布要给这位学生上最后一门课,每星期一次,时间是星期二。
我仿佛又听到莫里笑着对米奇说:“我们是星期二人。”“我们是星期二人。”米奇重复道。“嘿,米奇,说话别有顾忌。有那么一天,我会让你感到流泪并不是一件难堪的事。”“是啊,是啊,”米奇说。“是啊,是啊。”他们都笑了,因为莫里二十年前就这么说过。大都在星期二说。实际上,星期二一直是他们的聚会日。莫里的课大部分在星期二上,米奇写毕业论文时他把辅导时间也定在星期二——从一开始这就是莫里的主意——他们总是在星期二坐到一块儿,或在办公桌前,或在餐厅里,或在皮尔曼楼的台阶上,讨论论文的进展。所以,重新相约在星期二看来是最合适的,“就约在那幢外面栽有日本槭树的房子里。”米奇准备走的时候跟莫里提了这个想法……
这样的课程没有一位学生会拒绝,于是,每星期二,这位学生坐飞机飞行七百英里,赶到病床前去上课。这门课讲授了十四个星期,从第一个星期二——谈论世界,到第二个星期二——谈论自怜……第九个星期二——谈论爱的永恒……第十三个星期二——谈论完美的一天,最后一堂则是葬礼。老师谢世后,这位学生把听课笔记整理了一下交付出版,题目就叫《相约星期二》,这本书引起了全美国的轰动,连续四十四周名列美国图书畅销排行榜。
看来,同样在期待着的人实在不少,而且不分国籍。“如果早知道面对死亡可以这样平静,我们就能应付人生最困难的事情了。”“什么是人生最困难的事?”米奇问。“与生活讲和。”一个平静而有震撼力的结论。
当莫里设想自己的墓地时,他希望学生有空时能去墓地,还有什么问题尽管问。学生说,我会去,但到时听不见你的说话了。莫里笑了,说:到时候,你说,我听。
山坡上,池塘边,一个美丽的墓地,碑文是“一个终身的教师。”课程在继续,老师闭着眼睛静躺,学生来了,老师早就嘱咐过:你说,我听。“说说你遇到的一切麻烦问题,我已作过提示,答案由你自己去寻找,这是课外作业。”境界,让死亡也充满韵味。死亡,让人生归于纯净。
现在,莫里已长眠于地下,却把课堂留了下来,而且越变越大,已延伸到这里。他只是一位普通的教师,但他把人的生命价值真诚地展示在世人面前,对此,使我们不容置疑。正如亨利亚当斯所说:“教师追求的是永恒;他的影响也将永无止境。”
是啊!虽然莫里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的精神及崇高的生命将得以永恒!
人生哲理《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在美国小女儿家忙里偷闲看了几本闲书,对我感触最深的是一本《相约星期二》,这本书是讲人生的,或者说是一位老教授对人生的感悟,主人公叫莫里。施瓦茨,社会学教授,他已患了绝症,受一家电视台的《夜线》节目采访,被他十六年前的一位学生,当今的作家记者米奇。阿尔博姆偶然看到,学生匆匆赶来看望即将离世的老师,而老师宣布要给这位学生上最后一门课,每星期一次,时刻是星期二。这样的课程没有那位学生会拒绝,于是每星期二,这位学生坐飞机飞行七百英里,赶到病床前去上课。
这门课讲授了十四个星期,最后一堂是葬礼。老师谢世后,这位学生把听课笔记整理一下交付出版,书名就叫《相约星期二》,这本书引起全美国的轰动,连续四十四周名列美国图书畅销排行榜。该书已译成中文。
这门课的资料有:世界、遗憾、死亡、对衰老的恐惧、家庭、金钱、文化等等,莫里老人对待病痛、衰老、年龄、死亡的心态及有关的论述对我们年长者可能更有现实好处,关注更多一些,他乐观平和的心态和富有哲理性的论述,我感到很受启迪。
莫里老人得的绝症,他是逼视着自己如何一部分一部分衰亡,这比快速死亡要残酷得多,他不能动,活着全靠别人帮忙,他是怎样对待的呢?对别人的照顾开始觉得不便,但很快又释然了,他说:“我感觉到了依靠别人的乐趣,此刻当他们替我翻身,在我背上涂擦防止长疮的乳霜时,我感到是一种享受,当他们替我擦脸或按摩腿部时,我同样觉得很受用,我会闭上眼睛陶醉在其中,一切都显得习以为常了。这就像回到了婴儿时期,有人给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们都有当孩子的经历,它留在了你的大脑深处,对我而言,这只是在重新回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罢了”。这种心态足以化解一切人生杯具。他还说:“你就应懂得一个哲理,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正因你终究会要变老的”。是啊!正因衰老和病痛总会来,你为此担惊受怕又拒绝不了它,那还会有幸福吗?
莫里以一种更独特的视角来看待年龄问题。他说:“你就应发现你此刻生活中的一切完美真实的东西,回首过去会使你产生竞争意识,而年龄是无法竞争的”。“当我就应是个孩子时我乐意做个孩子,当我就应是个聪明的老头时,我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学生问他你从来没有害怕变老?莫里说:我乐于理解老,这很简单随着年龄的增加,你的阅历也更加丰富,如果你停留在二十二岁的年龄阶段,你就永远是二十二岁的那般浅薄,要知道衰老并不是衰败,它是成熟。学生问:如果变老那么有价值的话,为什么人总说我愿意变得年轻?莫里说:你知道这反映了什么?生活得不满足,生活得不充实,生活的无好处。正因你一旦找到生活的好处,你就不想回到从前,你想往前走,你想看的更多,做得更多。“老年人不可能不羡慕年轻人,但问题是你得理解现状,并能自得其乐”。‘我知道年轻也会是一种苦恼,因此别向我炫耀年轻的魅力,有他们的烦恼,矛盾、迷惘、不成熟、活着感到累---’。
他是怎样看待死亡呢?莫里说:死亡是一种自然,人平常总是觉得自己高于自然,其实只是自然的一部分罢了。“接近死亡并不必须是坏事,当你意识到这个事实后,它也有十分用心的一面,你会因此而活的更好。”“意识到自己会死,并时刻做好准备,这样你活着的时候就会更珍惜生活。”“学会了死也就学会了活”,他还说:“如果早知道应对死亡能够这样平静,我们就能应付人生最困难的事情---与生活讲和”。他还设想几天后死亡火化时突然一句笑话把大家逗乐了,“千万别把我烧过了头”。在死亡面前真正懂得了与生活讲和,这简直是一个充满哲理的结论。
我因此摘录以上莫里老人的话,是读后我感到颇受教益,生老病死任何人都不能逃脱,这就是自然。病痛、衰老、死亡是老年人面临的现实,如果都有莫里老人的乐观平和的心态,就能化解人生一切杯具。
日过中午就是一天,人的年龄过五就进入下一个整数,再过几天就是我七十五周岁生日了,过了生日就向八十迈进了。当我五六十岁时,还觉得七老八十离我还远,如今我已是七老八十行列中的一员了,一下子感到余年不多了,自问怎样会这样?倒不是我心态年轻,而是感到时光过得太快,拽也拽不住,忽忽的过去了。有人说要忘记年龄,其实不可能,每年家人为你过生日自然记起年龄,每一天日出日落就是时光的流逝。莫里老人还说:“人意识到会死,看问题的眼光也就不一样了,更珍惜活着的生活”。我想人活到这份上,就是要和生活讲和,活的豁达些,少操闲心,有的老人活得累,想为子孙留下什么,最近看电视剧蜗居,李老太太为给孙子留下房子,最后把老命都搭上了,我没什么留的,因此不想。有的人想到死后墓地,我只想活着的事,死后的事不管。我想人老了要大度,自得其乐,少找烦恼,一切顺其自然,过平常日子,每一天看到太阳升起,高高兴兴的迎来新的一天,我就想这样平平淡淡快快乐乐的度过余年。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48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77位用户喜欢。
"我不想让世界惊慌不安。我要知道发生了什么,接受它,进入一种安宁的心境,然后离去。" 《相约星期二》这本书里莫里说的值得珍藏的人生格言有很多,而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句。 我似乎觉得,莫里教授就在眼前,而自己就是那个听课的学生。
因为他让我看到了一种对人生的泰然。
人生在世,难免经历一些挫折。泰然地面对,无疑是很重要的。即使,是死亡。没有人能否认死亡的必然性,就像没有人能否认地球是圆的一样。人生莫非也就是生生死死。生,起始;死,终结。面对死亡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接受它". 莫里教授对学生说,有一个重要的哲理需要记住: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因为衰老和病痛总会来,你为此担惊受怕,却又拒绝不了它,那还会有幸福吗?是的,如果我们不幸福,这无疑是亲手为生命镀上悲色。世界上,每时每刻都有人死于非命,甚至不像病症有前因后果。铁锁易解,心狱难释,既然死亡必定回来,何必逃避这样的恐惧却因此遁入自己制造的囹圄?
每一个人,总有一天,都会死去。临死前,也许没有人能够像莫里那么死的有意义,没有人像莫里那么死的无私。我想,所有读过这本书的人,这一生,都会受到莫里的影响。他的泰然,他的纯真,他的思考,他的无畏。
既然生,就生如夏花之绚烂;淡然死,却死若秋叶之静美!
莫里用余生给我们上了一堂永恒的人生课!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55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12位用户喜欢。
他和朋友散步,去华盛顿广场的教堂跳舞自娱。他还制定了一个名叫绿屋的计划,为贫困的人提供心理治疗。他博览群书为他的课寻找新的思想内容,他走访同事们,与毕业的学生保持联系,给远方的朋友写信。他情愿花时间去享享口福和赏玩自然,而从不浪费在电视喜剧或周末电影上。他建立了一种人类活动的模式——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爱护——这一模式充实着他的生活。
在《相约星期二》里面,我最喜欢莫里的人生观,他将自己的人生过得简单又充实,平凡而伟大。这正是我们所倡导的健康生活状态。
我非常认可莫里的生活方式,细细想来,我一直所追求的生活,就是能享受大自然带给我的美景;享受工作带给我的成就感;享受家庭带给我的温暖;享受朋友带给我的欢笑;享受知识带给我的内涵;享受宁静带给我的心灵净化;而这所有,都希望在我的日常生活中交错出现,那我的人生是多么的美好惬意啊!
莫里还说:“许多人过着没有意义的生活。即使当他们在忙于一些自以为重要的事情时,他们也显得昏昏慵慵的。这是因为他们在追求一种错误的东西。你要使生活有意义,你就得献身于爱,献身于你周围的群体,去创造一种能给你目标和意义的价值观。”其实我也已经无法再把他的语言放大或解释或阐述一遍了,因为我觉得莫里他讲得已经够透彻,够清晰明白了。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这么去做吧!去爱身边的人和物。
莫里还如是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如何施爱于人我就不多说,重点想说下接受爱,其实学会接受爱也是一种美德。学会接受他人,接受他人的关心,接受他人的赞美,接受他人的帮助。然后将你接受的关心、赞美、帮助等等转赠给更多的人,于是我们说,只有学会接受别人的爱,才会懂得如何爱别人。那么,请给你的心开一扇窗吧!
书中莫里问了一连串的问题,还真是不好回答。该去关心他人还是关心自己的心灵世界?该恢复传统的价值观还是摈弃传统?该追求成功还是追求淡泊?该说不还是该去做?这此问题因各价值观不同而各异,我个人认为怎么样都好,关键是你在这条路上,是否收获幸福。让我们也带着这些问题,去追求我们的幸福人生吧!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35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36位用户喜欢。
莫里,作者的导师,一位不幸患上渐冻症的老教授,为了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中完成对‘生活的意义’的课程讲授,每周二都会在病房开一堂人生课。而唯一的学生,便成为了这个故事的记述者。
这本书最精彩的部分,我认为便是这位老教授丰富而充满魅力的人物形象。
从古至今,哲学家们讨论过无数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的大议题,却从未有人敢于讨论死亡,研究研究自己。因为这个话题实在是过于现实透骨,令人难以面对,没有人能告诉你怎么去面对死亡。而莫里用自己的生命真正做到了,面对死亡,超越死亡。
莫里很幽默,但这幽默却只能逗的他自己发笑,让周围的人毛骨悚然。他曾真正的想象过自己的葬礼会是什么样子,还要求家人们当着他的面念悼词,提前办一场假葬礼。甚至在提醒家人火化自己时‘不要烧过了头’。当学生为他击打背部祛除肺部淤积时,他说“我……早……就知道你……想打我”,学生接过他的幽默,“谁让你之前给我一个b”“我什么时候给过你b?”残酷的疾病前,这样的对话让人会心一笑,却刻骨铭心。
关于人生这堂课,莫里强调着“爱”的重要性,一个人的一生最重要的便是学会如何去接受爱,去给予爱。有些人认为接受爱就是懦夫,但那位学者不这么认为,“爱是唯一理性的事物”,莫里如是说到。莫里时常为着新闻里世界各地人民的疾苦而默默擦泪,他还有时间关注别人吗?他自己的时间呢?他却说着“我们需要别人活着,不是吗”“给予你需要给予的东西”莫里食人间疾苦,不仅自己与病魔斗争,却也战胜着他人的“病魔”,这便是超越了死亡。当莫里的采访被广播电台播放到全球各地后,不停有人被他的坚韧所打动,送信前来咨询人生烦恼问题,莫里也都会认真给予自己的意见。不过当遇到身世比自己还凄惨的人问道怎么办时,他也只是坦诚地答复“是啊,该怎么办?”。
一位患了渐冻症的人,看着自己从失去行走能力逐渐到失去呼吸能力,最后要他人来帮自己擦屁股,他会怎么做。也许他会忧心忡忡地过完每一个“明天”,也许他会在人们面前强装镇定,却在无人的黑夜,在病床上放声痛哭。
但莫里,这本书记述的对象,这位处耄耋之年的教授,作者的老师,却选择了在病魔吞噬自己前大步奔跑起来,尽力摆脱着已经墨守成规的偏见文化,形成着自己的小文化圈并不断改变着自己,摆脱着成为一个崭新的自己,直至将死亡甩在身后,不让死亡带来死亡,我觉得其实这才是人生的意义。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18个字,有1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46位用户喜欢。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题记
老人
终生为师的莫里教授年逾七旬,在患病后做出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决定——每周二都给学生米奇上堂课,并接受电视台的访问。不知是什么促使他有这样的念头,拒绝像大多数垂死挣扎的病人那样躺在病床上苦苦呻吟,无奈地等待死神的召唤,而是勇敢与时间赛跑,用尽自己的最后一口气,来为学生上自己人生的最后几堂课。
春天,萌芽,夏天,成长,秋天,结果,冬天,凋零。大自然的定律,就如人生老病死那样,从来没有改变。每个人如沧海中的一粟,都如蜉蝣寄于天地,但是对于我们自己而言,这却是一场珍贵的旅行。人到老的时候,总会不时回望自己的过去,毕竟,在世界的另一边,是无止尽的黑暗。我也曾想过死后的情形,那种无知觉,无意识,虚无的感觉让我窒息。但无论如何,世上没有长生不老药,世间万物终究会化作一抔黄土。在还有意识的时候,莫里教授没有选择“无为而终”,而是书写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史诗。他的教师精神是刻在骨子里的。他是一个独特的老者,以自己并不高大的身躯,慈祥地看着我们。是的,他是一位终生的教师,以平静祥和的心态为我们作出了面对死亡的典范。
年轻人
对于米奇.阿尔博姆而言,与恩师“相约星期二”的经历算是弥足珍贵的。十四个星期,长吗?其实也就几个月的时间。然而就在这短短的时间中,米奇与莫里之间却形成了一种胜似亲人的关系。透过米奇的语言,我们更了解了莫里幽默,乐观的性格。
米奇说,我会去你的墓地,但到时候听不见你说话了。
莫里笑着说,到时候,你说,我听。
无疑,有这样的老师,米其是幸运的。
人生课
学生问,什么是人生最困难的事?
——与生活讲和。
莫里说,死亡是一种自然,人平常总觉得自己高于自然,其实只是自然的一部分罢了。那么,就在自然的怀抱里讲和吧。
在人世间走一遭,徒留满肚子惆怅。不如学莫里一样,与生活讲和,以一颗平静的内心,面对万千变化的世界。既然在世界的这头,我们带不了任何东西到世界的那头,那么就让我们寄于自然,
归于自然吧。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779个字,有2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10分钟,慢速需要14分钟,有144位用户喜欢。
《相约星期二》之读后感1500字
“父亲走过我们面前,
唱着树上长出的新叶
孩子们相信那到来的春
也会和着父亲起舞翩翩……”
这是e.e卡明斯的一首诗,在葬礼上由莫里的儿子诵读,听着那仿佛来自天堂的声音,我结束了阅读,安静地合上了书本。下午最温暖的阳光斜斜地从窗外探进来,碎了一书面的金黄。夕阳的余晖是刚结束的莫里,依旧有着灿烂光芒。
莫里这个可爱的小老头,带来了多少感动,又带走了多少人脆弱的情感。我能想象着作者米奇最喜欢的教授,他个子矮小,走路起来弱不禁风;穿上长袍的他看上去像是《圣经》里的先知,又像是圣诞夜里的精灵;它有一双炯炯有神的蓝眼睛,闪烁着睿智的光芒;它喜欢跳舞,摇滚乐,爵士乐,布鲁斯。
可是,他是个坚强的老头。一个让人尊敬到心痛又喜欢到心痛的人。年逾七旬的他在1994年罹患肌萎缩性侧索硬化,在此后的一年内他天天被病魔无情地折磨着。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在他得知自己患病后,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要讲述他最后的生活,他要将他的最后光阴与最后幸福送给全人类,作为最后的礼物。以此告别他最可爱的生活。他找回了自己早前的得意门生米奇.阿尔博姆,在每个星期的星期二,为他上一堂课,课程的内容关于人生,关于死亡,关于一切人们躲避的真实。
一个罹患了绝症,来日无多的老人
一个搁浅了梦想,渐染世俗的学生
十四堂人生课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似乎觉得,莫里教授就在眼前,而自己就是那个听课的学生。那轮椅,那笑容,那台录音机,我听见他在说:“我不想让世界惊慌不安。我要知道发生了什么,接受它,进入一种安宁的心境,然后离去”。这本书里,莫里说的值得珍藏的人生格言有很多,而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句。
因为他让我看到了一种对人生的泰然。
人生在世,难免经历一些挫折。泰然地面对,无疑是很重要的。即使,是死亡。没有人能否认死亡的必然性,就像没有人能否认地球是圆的一样。人生莫非也就是生生死死。生,起始;死,终结。面对死亡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接受它”。 莫里教授对学生说,有一个重要的哲理需要记住: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因为衰老和病痛总会来,你为此担惊受怕,却又拒绝不了它,那还会有幸福吗?是的,如果我们不幸福,这无疑是亲手为生命镀上悲色。世界上,每时每刻都有人死于非命,甚至不像病症有前因后果。铁锁易解,心狱难释,既然死亡必定回来,何必逃避这样的恐惧却因此遁入自己制造的"囹圄?
特别令我感动的是,莫里老人虽然参透了这一切,但在生命的最后几天还在恭恭敬敬地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备课。体验什么呢?体验死亡的来临。他知道这是人生课程中躲避不开的重要一环,但在以前却无法预先备课。就在临终前的几天,他告诉学生,做了一个梦,在过一座桥,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我感觉到我已经能够去了,你能理解吗?”
莫里说“死亡,是令人悲哀的一件事。可是不幸的活着也同样令人悲哀。”
也许,不幸的活着会比死亡更加悲哀。
世上总有这样的一部分人,他们总是营营役役忙忙碌碌,却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他们试着努力关注一大堆世俗标准下的重大问题,却又不时受着能言善辩者的鼓动诱惑,轻易放弃初衷和坚持,终于也没有了自己的判断。他们迷茫,他们不知道生活的意义在哪里,常常忽略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当岁月流逝,他们突然意识到了什么,开始珍爱身边的一切,开始发现自己还有很多很多想做的事没有做,有着千千万万个所谓的“来不及”。但到了那刻,也许他们已经到了莫里的那个时候了。于是他们便忏悔、哭泣......
所以,对于年轻的我们来说,不管以前的生活是怎样,从此刻开始我们都应该用莫里教授的那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去珍惜生命,珍爱生活与他人,让自己过得充实有意义,不要等到生命的终点再回头感叹,那时哪怕你表现得再乐观、再豁达,结局都不会再完美。
莫里,这个开朗乐观的老人,这个灵魂的精神导师还告诉我们:
“——与生活讲和。”
“爱会赢。爱永远是胜者。”
“只有你觉得它可怕时它才可怕”
“有时候你不能只相信你所看见的,你还得相信你所感觉的,如果你想让别人信任你,你首先应该感到你也能信任他——即使你是在黑暗中,即使你是在向后倒去。”
.......
他让我们学到的东西太多太多。
每一个人,总有一天,都会死去。临死前,也许没有人能够像莫里那么死的有意义,没有人像莫里那么死的无私。我想,所有读过这本书的人,这一生,都会受到莫里的影响。他的泰然,他的纯真,他的思考,他的无畏。
莫里用余生给我们上了一堂永恒的人生课!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810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0分钟,慢速需要14分钟,有224位用户喜欢。
与死的哲学--<<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莫里,米奇.阿尔博姆,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在莫里生命中最后的几个月中,联袂奉献了一堂堂精彩的人生课。
生与死,这两个无比深奥的字,蕴含了人生的真谛。古今中外,无数的思想家,哲学家绞尽脑汁的想知道这二字的含义,甚至不惜搭上自己的性命。在我看来,从古至今的所有人中,真正只有寥寥几人参悟透了生与死。“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臧克家的这句话揭示了生与死的哲学:人的存在就是为了创造价值。如果你活着,但却没有任何价值,那生与死又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你死了,但却为这个社会创造了巨大的价值,那死与生又有什么区别呢?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生与死只是相对的,死亡便是真正的永生。人只有在死亡的那一刻,回想往昔峥嵘岁月稠,一声叹息,两行浊泪,道出了人生的真谛。在死亡时人人都是哲学家,在那一刻他们已经看穿了俗世,厌倦了这纵横自己一生的尔虞我诈。俗生浮世今看破,黄泉路上莫回头。或许只有死亡,才是真正的超脱。
在波士顿的一个僻静的郊区内,一位病入膏肓,骨瘦如柴的老人忍受着疾病的折磨,给他的一位曾经的学生讲着自己面对死亡的感受。“许多人过着没有意义的生活。即使他们在忙于一些自以为重要的事情时,他们也显得昏昏庸庸的。这是因为他们在追求一种错误的东西。你要使生活有意义,你就得献身于爱,献身于你周围的群体,去创造一种能给你目标和意义的价值观。”我想他是对的。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要死,可是没人愿意相信这一事实。只有当我们意识到自己会死,并时刻作好准备,我们活着的时候才会更珍惜生活。一旦我们学会了怎样***,我也就学会了怎样去活。我们大多数人都生活在梦里。我们并没有真正地在体验世界,我们处于一种浑浑噩噩的状态,做着自己以为该做的事。在如今这个高速而繁杂的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迷失了自我,心中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迷茫。他们不知道自己生活的价值,自己存在的意义。他们为了迷惑那些戴面具的人而戴上了面具,为了防备那些拿武器的人而拿起了武器。真实的自我在面具下不见天日,在盔甲内固若金汤。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只有人在即将驾鹤西去之时,发现生涯中这所有的一切财产、名誉即将化为乌有之时,他们才会真正的大彻大悟,带着微笑安详地逝去。
莫里正是这样,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在得知自己患有不治之症——als之后,莫里没有消沉下去虚度自己为数不多的光阴,而是开始用心感受死亡,并想将其传授给大众。而米奇的出现则为莫里提供了契机。在来日不多的莫里面前,米奇就像一个未经世事的孩子。莫里在他为数不多的几个星期二中,为米奇上了几堂精彩纷呈的人生课。从死亡到恐惧,从衰老到欲望,从婚姻到家庭,从社会到原谅,甚至到人生的意义,这无一不是每个人的生命中必经的几件大事。莫里认为爱会战胜一切,爱永远是胜者。
“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相爱,或者死亡。没有了爱,我们便成了折断翅膀的小鸟。”
是的,相爱或者死亡。
“‘什么是人生最困难的事情?’学生问。‘——与生活讲和。’”是的,与生活讲和。在死亡面前真正懂得了与生活讲和,这简直是一个充满哲理的审美现场。死亡是一种自然,人平常总觉得自己高于自然,其实只是自然的一部分罢了。那么,就在自然的怀抱里讲和吧。
还有什么?是的,胸怀!莫里老人在临死之前还会默默地为生活在另一个半球的人而流泪。所以,不得不说莫里老人有一个博大、宽广、容纳全世界的胸怀。回想千年之前,一位伟人独自站立在汨罗江畔,身后是狼烟四起的都成,昏庸无能的国君,以及那令他最担忧的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黎民百姓。他本可以离开楚国,凭自己的才华谋一个职位,但他并没有。他选择了与这个多灾多难的楚国共存亡。“身既死兮魂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这是他面对死亡之时,对天地爆发出的最后一声呐喊,随后便义无反顾的投入滚滚波涛之中……汨罗江的波涛翻滚了几千年,他的故事被传颂了几千年,屈原的死是有价值的。
泰戈尔曾说过:“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这是对人生的另一种态度。在面对生与死时,泰戈尔只想活得轰轰烈烈,死得安详平静。人在死亡之时,需要安静,需要静静的聆听心跳的声音,听天地间为自己上的最后一堂课。莫里说过“我想要安详的死去,宁静的死去。”是的,他不想让世界惊惶不安。他要知道发生了什么,接受它,进入一种安宁的心境,然后悄然无声的离去。
每天晚上,当我睡着时,我便死去了。第二天早晨,当我醒来时,我又复活了。 ——圣雄甘地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58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286位用户喜欢。
与生活讲和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当我终日忙碌,在生活的风雨里疲于奔命;当我恐于衰老、畏惧死亡,在战战兢兢中迷失方向,莫里老人总会在书香氤氲里款款走来,让我由疲惫困惑、心悸沉寂归于平静.
读完这本《相约星期二》已过了余日,那些文字却依旧像渐渐弥散的芬香,久久驻留在心房,带给我温暖的感动。书中讲述一位名叫莫里的教授不幸患了绝症,步步为营,生命的烛光即将熄灭。病重期间,莫里与来看望自己的学生米奇·阿尔博姆相约,要为米奇在每周星期二上一堂课,课程关于人生。其中莫里老人谈到生活,他诠释了一生的真理,使人透彻又沉思。
我们曾经认为的一切艰难、坎坷,一旦释然便晴空万里。莫里老人面对死亡那份从容、镇定与适应,使人无法不对这个甚至无法行走的老人肃然起敬。“当你在床上时,你是个死人”“我的意识还活着......我成了宇宙的一部分”甚至“千万别把我烧过了头”。一个承受痛苦,被绝症一点点侵蚀的人对生活如此乐观,这正是莫里说过的“最难的事”——与生活讲和。他最终做到了。他虽在无尽疼痛与折磨中度过,但他拥有过爱,拥有过青春,也拥有过一切正常人拥有的东西,他已释然,所以他并不羡慕健全的人。每个人亦可以做到放宽一切,仔细想想,我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一切不如意,是否只像蚕茧外薄薄的丝衣——看似是牢不可破的囚笼,其实只需轻轻一下便可轻易化解?
什么是我们梦想中完美的一天?与莫里老人比起来,我们是在上帝的宠幸中诞生的孩子,不应再对这无比美好的一切无止境地进行物质索求,阔气的豪宅,崭新的钞票,高档的晚宴真的是我们需要的吗?学着试着去追求内心深处真正的幸福,在自然的怀抱里讲和吧,不是平庸倒退,而是一种幸福的境界。“早上去散步,去健身房,与朋友共进晚餐,晚上去跳舞。”莫里想要的“完美的一天”让人不免吃惊。现在,你惊讶的同时,请好好质问自己。在这里,莫里老人所陈述的生活的追求,每个人学了一辈子,但没有人全部理解。学得多的人总是快乐的,他们会很享受、满足而不奢求。奇怪的是,几乎所有人都只会在生命最后一刻看开一切,认为自己生而有幸。这大概是面对死亡,一切都太渺小了,一切都可以看得不那么重,或许真实的生活不需要金玉其外的华丽彩饰,简简单单的快乐足矣。
这个故事,这些课,这段话,都是生命的乐章在弹奏,是灵魂牵出了涟漪。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一堂人生课,它们在纸上的厚度莫非太重,重到谁都无法承担。每当我将目光洒落在素雅的封皮上,心灵便会被洗涤一次。甚至想忘记繁重的学业,抛弃生活的烦恼,再次拿起这本曾带给我感动与感悟,透彻与深刻的书,再次与莫里,与米奇一起上的一节人生的必修课。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34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143位用户喜欢。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
-题记
米奇和大部分人一样每天忙于枯燥的工作中,如果不是偶然调换电视频道,看到一挡节目,他的生活可能会继续下去。那档节目的嘉宾竟是十几年前与自己相约再见的教授-莫奇。当得知莫老患上als时间不多时,他去找了教授。从他们相拥那刻起,时间为十四周的必修课,上课铃声便已敲响。他们相约在每个星期二见面。莫里说:“我们都是星期二人”。课堂上不需要课本,但讨论的题目很多。设计到爱情、工作、社会、年龄、原谅,以及死亡。这堂课亲切、严和、幽默。莫里老人对死亡的理解也令人敬佩。
莫里老人逼视着自己如何一部分一部分的衰亡。这比死亡残酷的多。他不能动,活着全靠别人帮忙。他是怎样对待的呢?对别人的照顾开始觉的不便,但又很快释然了。他说:“我感觉到了依靠别人的乐趣,此刻当他们替我翻身,在我背上涂擦防止长疮的乳霜时,我感到了一种享受。当他们替我擦脸或按摩腿部时,我同样觉得很受用。我会闭上眼睛陶醉在其中。一切都显得习以为常了。就像回到了婴儿时期。有人给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们都有当孩子的经历,它留在了你的大脑深处。对我而言,这只是再重新回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罢了。这种心态足以化解一切人生悲剧。他还说:“你就应懂得一个道理,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正因你终究会变老的。”当下,青年人挥霍青春,中年人揽镜自悲,老年人追悔莫及,这一切不过都是在浪费时间生命而已。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用心去感受不同的阶段,不同阶段下的美好事物。就算衰老已经在不远处等你,就算病痛已经缠上你,你都有权享受幸福和快乐,而不是诚惶诚恐的度过余生。
我们的人生总在不停的奔波当中。上学、就业、升职、结婚、生子、创业、赚钱,太多的羁绊使我们感到劳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需要,大多数人都毫不怀疑这一点。但是莫里老人告诉我们:这不是需要而是想要。他说:“拥有的越多越好,钱越多越好,财富越多越好,商业行为也是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我们反复地对别人这么说—一遍又一遍,直到人人都认为这是真理。大多数人都会受它迷惑而失去自己的方向。简单来说,我们总落入他人的圈套,超出自己能力之外买的东西是你的需要还是品牌圈套;追逐名利不择手段是你的需要还是世俗的胁迫。最快乐的是人而不是神。只要你肯,你就可以摘下面具。放松别人,放飞自己。
莫里选择了在他昏迷后第一次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候停止呼吸。他走了,走的令人心痛。我坚信他是有意识这么做的。他想安宁的离去,就像安宁的活着。我仍记得他说的那句话:“只要我们彼此相爱,并把它珍藏在心里,我们即使死了也不会真正的消亡,你创造的爱依然存在着,所有的记忆依然存在着,你仍然活着,活在每一个你触摸过,爱抚过的人心中。”
而这门课,还在继续。你说,我听。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76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19位用户喜欢。
很早以前就听人说过《相约星期二》这本书,书中说的是一个老人向一个年轻人讲的一堂人生课。拿来一读,里面的道理还真值得回味……
书中讲的是一个年逾七旬的老教授莫里,知道自己得了绝症以后,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给他的学生米奇约定每周的星期二听他讲课。老教授的谈吐非常亲切,幽默,对自己即将死去毫无忌讳,勇敢的面对死亡,让人们对死亡消除了恐惧,他讲的都是些生命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这堂课讲了十四个星期,最后一堂课是葬礼。
他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要有同情心,要有责任感,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两点,这个世界就会美好得多。"他说,你应该发现你现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实的东西。回首过去使你产生竞争的意识,而年龄是无法竞争的,当我们应该是个孩子时,我乐于做个孩子,当我们应该是个聪明的老头时,我也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我乐于接受自己赋予我的一切权利,我属于任何一个年龄,直到现在的我,我不会羡慕你的人生阶段——因为我也有过这个人生阶段。他说如果你想对社会的上层炫耀自己,那就打消这个念头,他们照样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对社会低层炫耀自己,也请打消这个念头,他们只会嫉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无所适从,惟有一颗坦诚的心方能使你悠悠然的面对整个社会……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许不经常讨论这些问题,但我认为老教授的话很朴实,很耐人寻味,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应该向莫里老教授那样,把握好自己的生命权利,有一颗健康的心态,博大的胸怀,审视我们自己,不要一味的索取,一味的埋怨,不要怕,不要悔,要有同情心和责任感。这样我们才活的更有意义。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49个字,有1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06位用户喜欢。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令人受益匪浅,也给我上了一堂人生的课。
他们的课堂中,不需要课本,却更好的了解了人生。爱情、工作、社会、年龄、原谅,以及死亡。
课堂上的教授,原是一个精力充沛的舞蹈爱好者,意外的,他得了不治之症,舞蹈戛然而止。不过他依旧豁然,丝毫没有表现出对死亡有任何畏惧。
他也曾说过,学会了死,也就学会了活。人生莫非也只是生生死死。生,起始。死,终结。你学会了死,那也就不枉此生。
一生中亦只不过是在一条漫漫长路上前行。沿途便有着不同味道的丰硕果实。有时有的果子也可能是带毒、带刺的。工作、原谅以及死亡都只是一颗颗小小的果子。等你吃饱了也就走完了一生。
对于一个知道自己将死的人是什么感受,我不从得知。因为根本没有办法去设身处地的设想。他所拥有的是恐慌?漠然?还是,颓废剩下的活着的时光?
而那老教授注定是特例,他并不像别人那般无措,而是选择安然上课。将他毕生的心得与见闻传授给他的学生。
虽然知道自己一日不如一日,却依旧乐观坚强的活着,直到万不得已静静停止呼吸。
“死亡,是令人悲哀的一件事。可是不幸的活着也同样令人悲哀。”也许,不幸的活着会比死亡更加悲哀。
虽然在死亡面前,可能还有很多很多想做的事没有做。有着千千万万个所谓的“来不及”。不过,在莫里的人生词典中,没有“来不及”三个字。世界不可能为了你而时光倒流,同样也如米奇所说,“也同样不能再生活一次”。
“他直到说再见的那一天还在改变着自己。”过去的自己是定格,改变,只能是现在。
每个周二,一节又一节不用教科书的课。不间断的进行着。不论刮风下雨。
莫里离开的时候,很平静。也只是因为去拿咖啡。那天,星期二。也作为最后一节课亦或是第一节课。
“你说,我听。”
是的,他一直在听,默默的、认真的听。
现在,换你说,我听。
以后的每一个周二。你来说,我来听。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60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18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211位用户喜欢。
星期二的人生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每个星期二,医院,小屋中,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和一个健康的年轻人,一个乐观谈论人生的老人和一个含泪记下老人最后话语的年轻人。他们谈论什么?老人过往的人生。
这老人是个教授,而年轻人是他的学生,在教授最后一门课中,没有分数,没有考试,没有课本,涉及范围很广,爱情、工作、社会、年龄、原谅、死亡。这个老人一生凝成的课程、讲义,却只与年轻人讲述。
莫里,这位老人,在他得了不治之症时,他开始思索:“现在该怎么办?”疾病日复一日的侵蚀他的身体,驾驶、游泳、跳舞,甚至正常的行走都渐渐离他而去,他惊讶于周围事物都运转正常。他开始回味人生,思考他这一生的经历。“接受你所能接受和所不能接受的现实。”“承认过去,不要否认他或抛弃他。“…….承认过去,不要否认他或抛弃他…….这样的格言,层出不穷。老人在自己来日不多时,大脑并非沉默,而是在对自己人生的鸟瞰时,突然有所感悟,感怀世上的真善恶丑。大多数人在这情况下都会有同样的感触,在人间和天堂徘徊之时迸发出超人的想法。想对人生的美丽进行歌颂或对人生的丑恶进行批判,但这些都被儿女的“孝心”所打断,只求老人养足精神,去拯救衰弱的肢体而抛弃了那可能留在人世间影响人生的几句话。很幸运,我们的莫里做到了。在他临终前陪在他身边的不是只会挽救肢体的子女和医生,而是拿着纸笔认真听讲并记录的他的学生。
作为一个社会学教授,莫里对世界的参悟是独特的,“我又要当一回婴儿了。”面对死亡,他这么说。莫里对他的死亡很坦然,他对平常的生活却愈显重要。开车、游泳、跳舞,甚至连穿脱衣服都要人帮忙,虽然他话语并未体现他有悲伤之意,但对这一切他也是悲伤的。
人的一生是很短的,每每老人们在临终前都会后悔自己这一生未完之的事。人生也是美好的,回味过去,那些曾经的痛苦,失望、成功、喜悦,虽然有时苦涩,却也十分珍贵。往往在回想过去时,人们都想回到过去,重温那时的喜悦,莫里也是这样,他想有健康的一天,但与他人不同的是,他渴望获得那健康的一天,只想过平常的生活,将自己喜欢的事做一遍。的确如此,一个人追求的生活,无非是能过上自己喜欢的日子。“与总统共餐,享受山珍海味,过奢侈的生活。”这些都不如自己喜欢的事情。尽管享尽荣华富贵而又如何,到不如平平淡淡地将自己喜欢的事情做一遍,个人需要之外的是不要也罢,能做到这些人生也无憾了。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莫里谈论衰老。世人都怕变老,渴望一直年轻。可莫里不同,他坦然接受老去,在他思想中,老,不是指认逐渐在走下坡路,代表着快要不能自己行动,而是代表着阅历的增加,体味人生的深刻。是的,只是年长阅历上升,才能体会社会的善恶美丑。也要学会变得随和,自己的年龄不能说明什么,我们应该有的应该是年轻的心,既有过人的阅历,又能有年轻的活力,这不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吗?
《相约星期二》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他让我了解了人老不可怕,怕的是拒绝老,要善于接受;他让我学会了乐观,从容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带着笑容去解决他们。
12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