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栏目

读赤壁赋有感(6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8-12 09:00:02 热度:22

读赤壁赋有感

读赤壁赋有感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27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163位用户喜欢。

赤壁赋是一篇怎样的作品呢?初读它的人,会为其文辞华美而打动;再读它的人,会为其体现的哲学人生观而打动。但假如读者能再多一些知识,懂得运用孟子“知人论世”的方法,就会进一步为苏东坡的人格而折服。

写《赤壁赋》时,苏轼正处于他一生多次贬官生涯之初: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一些不利于百姓的措施而贬官黄州。事实上,苏轼和王安石是好朋友。但是,正如夫子所言,“君子群而不党”,苏轼就不愿加人“新党”,并且由于新法实施中出现诸多弊病,他抗言直谏,就被贬了官。(不过,后来新党倒台,司马光等旧党上场,召回苏轼,而苏轼又因为反对旧党全废新法而再度被贬―到海南食芋饮水去了。真不知王安石对此作何感想。)贬了官的人应该很郁闷啊,但是苏轼不,他又是吟诗又是吊古,又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丝毫不以处江湖之远为苦。(赤壁赋》就是他第一次游赤壁时写下的。虽然大家现在都说这个赤壁搞错了、真正的赤壁应该在哪儿哪儿,可苏东坡不知道呀,他也不必知道,只要有这份心情,哪里都可以是赤壁。

于是苏子就这样与客泛舟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赤壁之下了。风月无边,他觉得自己仿佛如渡江一般,羽化登仙则是道家的说法。此情此境中,苏轼既达到了“离形去知,同于大道”(《庄子》)的境界,又有了释家“体无”的体会。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什么呢?听起来像《离骚》。“望美人兮天一方”,这就说到自己贬官的处境了,难怪客人吹洞箫以和之,而作凄怨之声。但这并不是东坡的本意。他抒发的是良辰美景中淡淡的优郁,而不是对人生无常的悲叹。针对客人“哀吾生之须臾”的虚无的人生观,他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这又令人想起(庄子·大宗师》里河伯见海神的一段。苏轼不是没有体会到个人的渺小,但他是将渺小的自我同于无,而通于道,与自然同化,而追其生于永恒。这样的人生观,是释、道两家人生观的核心,有这样的处世态度,苏东坡才不会拘泥于个人境遇之得失,处江湖之远而不改其乐也。

苏轼的身上,体现的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他乐观而不圆滑,人世而不拘泥,用世而不苟且;身处政治漩涡中而不结党不营私,保持自己的独立品格;贬滴蛮荒之地而不伤不怨,不自怜自叹,坚持自己的道德修养。胸襟豁达,如光风界月。他身上融会贯通了儒、释、道三家精神,千古之下,依然具有人格魅力。

我们现在总是说要建立知识分子的道德准则,要保持知识分子人格的独立性,苏轼就是最好的榜样。只是保持独立人格,谈何容易,要做好两边不讨好的心理准备。这就不但要有苏轼的胸襟.更要有他的勇气!

读赤壁赋有感初中范文

赤壁赋读后感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97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33位用户喜欢。

苏子前《赤壁赋》依在下看来,说明了两点:一是对稀缺性资源,或竞争性资源,或有物权的资源,其一,不能去争,因为或力有不逮,争之枉然,或得罪于人,引祸上身;其二,不应去争,或得不偿失,或得而复失,或得之又如何?!二是公共资源,或非稀缺性、竞争性资源,或尚未明确物权的资源,应该多而且不灭(或曰永恒),如山水与明月,你可以尽情地多看几眼,多呼吸几口,或者说只要你愿意,简直可以岔着搞,这是不会有什么非异的,也不会招致怨恨的。不过值得说明的是,山水如今已成稀缺性、竞争性和有物权的资源了,欣赏是要付费的,而且所费不低;但在宋时,大抵是free的,可以尽情享用。以此看来,我们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完全是什么宣传的——全面提高啊。以上两点,很有些于世无争、与人方便,居高临下、超然物外的意思,很高、很雅、很潇洒!

苏子之《赤壁赋》,无论是从文学艺术上,还是从哲学思想上,那都冇得说,前人的分析与夸赞已汗牛充栋了,我也没必要狗尾续貂了,但现实生活里,是欣赏者众,笃行者无(而不是少),即使是佛道,乃至作赋者本人,概莫能外。难道是作为最高级、最智慧动物的人,愚钝而不开化吗?非也。问题的关键恰恰是,除了最高级、最智慧限定语之外,人就一动物(这简直俗不可耐,但也是没办法的事)。是动物就要生存,而生存是要资源的,这些资源除了免费、开放性质的非稀缺性、竞争性资源之外,绝大部分都是要钱、甚至要命的稀缺性、竞争性资源啊!明月毕竟只可怡情,而不能饱肚矣。这决定了人往往是“被”型的,而非自我的。更何况,人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活得好一点!佛不是还要争一柱香吗?所以,即使象苏子这样美轮美奂之赋,大概也无法智人于既昏、救民于水火啊!

《赤壁赋》读后感

赤壁赋读后感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64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242位用户喜欢。

以往的游记散文,大多以纪游写景或于纪游中借景抒情为主,而东坡的不少散文,却开创了一种新的写法。在这些文章中,作者并不着意写景,而是以阐明哲理,发表议论为主。借题发挥,借景立论的独特风貌贯串于字里行间。《赤壁赋》就是这种新型游记的一篇代表作。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也就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初秋,他与朋友驾一叶小舟,来到黄冈赤壁下的长江中赏月游玩,明月一轮映于波平浪静的江面,送爽的清风徐徐吹来,茫茫白露布满大江,水光山色与中天夜月相辉映,主客对酌于舟中,酒酣耳热后和着凄怆的洞箫声扣舷而歌,然后又从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中引出客人思古之幽伤和对人生如寄的慨叹,文章也就此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发到哲理的畅达,进而以苏

子的对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来,"变"与"不变"的理论和"物各有主"的观点好似一剂"愀然"的灵丹妙药,使客人终于"喜而笑"。

《赤壁赋》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全文紧扣风、月来展开描写与议论。以风、月之景开卷,又于文中反复再现风、月形象。歌中的"击空明兮溯流光"则是由景入论的转折。客的伤感起于曹操的"月明星稀",终于"抱明月而长终"、"托遗响于悲风"的悲哀,仍然不离"风"、"月"二字。苏子的对答,亦从清风、明月入论: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俨然一体,精湛缜密,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起伏变化。起始时写景,是作者旷达、乐观情状的外观;"扣舷而歌之"则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乐甚"向"愀然"的过渡;客人寄悲哀于风月,情绪转入低沉消极;最后仍是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释了心中的感伤。景物的反复穿插,丝毫没有给人以重复拖沓的感觉,反而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的同时再现了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最终达到了全文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完美统一。

之所以说《赤壁赋》是苏轼散文的代表作,是因为这篇文章几乎包揽了苏文的主要风格特点。宋元明清以来,不少文人纷纷指出,苏文的风格是"如潮"、是"博",也有的说是"汗漫",是"畅达",是"一泻千里、纯以气胜",确实都很有道理,但又都不够全面、确切。从《赤壁赋》来看,苏文的风格乃是一种自由豪放,恣肆雄健的阳刚之美。

文中无论说理,还是叙事、抒情,都能"随物赋形"、穷形尽相,写欢快时可以羽化登仙、飘然世外;述哀伤时,又能拿动蛟龙、泣嫠妇作比;而苏文的舒卷自如、活泼流畅,在《赤壁赋》中也不难发现,像"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这样的句子真是一气呵成,如同"行云流水",挥洒自如。至于语言的精练生动、词简情真,就更是可以在文章中信手举来,毫不费力。"徘徊于斗牛之间"的"徘徊";"渺沧海之一粟"的"渺",都是一字千钧,读来似铿锵作金石声。《赤壁赋》一文还充分体现了苏轼散文自然本色、平易明畅的特色,那种纯真自然之美给古往今来的无数读者带来了多么难忘的艺术享受。

赤壁赋

读赤壁赋有感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567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3分钟,有204位用户喜欢。

想象一下:你一个人在大街上行走,你刚得知你高考失利,又接到男朋友的电话要和你分手,家里的钥匙又丢了。你独自在茫茫的夜色里徘徊,无家可归。此时此刻,你的心情会怎样呢?你看到的月亮还会皎洁吗?你看到的湖面还会平静吗?你感觉到的清风还清爽吗?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此是的东坡不是一个春风得意,有着"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兴致的人,他现在正经历着人生的艰难时期,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自己的政治抱负得不到实现,却还遭到小人诬陷,被贬黄州。其实我刚才是想说他不是那个怎样怎样得意的他,但一想他好像没有特别得意的时候,也许是我知识的不足,也许是我太过肤浅。反正我是不知道,但我知道他不在乎,以前不在乎,现在不在乎,将来也不会在乎。"纵使万般寻路无,不堕野地随人居"这是他的自勉之言。多么无奈呀!却又多么清高呀!这就是他,一位出世的仙人。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那么,你现在在天宫吗?

这样失意的他,泛舟于赤壁之下。你以为他会看到波涛汹涌而遮住了月亮的光华吗?如果你那样想,你就错了。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多么大气的景象啊!只有这么大气的人才写得出来。他的确是个大气的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我对他最真实的评价。真的,我觉得我做不到他那样。超出世外,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化作彩云飘去。只有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他孤独吗?也许不,有江上清风和山间明月与他作伴。但我觉得他孤独,孤独如幼童的灵魂。我该怎样才能与这灵魂接近?逝者如斯,我希望你来世仍作这么旷达的人,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边云卷云舒。

我们是沧海一粟,与神奇奥妙的大自然相比,的确算不了什么,但我们有思想。雄伟的大山存在着,也许已经存在了几千年,或许还将存在个几千年,但它们却不知道自己存在着,好悲哀呀!这样的存在有什么意义呢?生老病死是我们必须经历的,现在我已经能够看开了,不开心就努力让自己开心。既然每个人的生命都会归结于死亡,而生命的过程却又是那么的短暂。我们怎么活就是怎么活,每一分每一秒,下一秒就会成为历史。时间永是流驶,等我们老了,伸出手来,看着掌心纠缠密集的曲线。你会想到那曾经年轻的岁月里留下的什么痕迹呢?所以把每一秒过好,每一分过好,每一小时过好,每一天过好,每一月过好,每

一年过好,把一生过好。珍惜时间,升华价值。

滚滚长江东逝水 白发渔樵江楮上 浪花淘尽英雄 惯看秋月春风 是非成败转头空 一壶浊酒喜相逢 青山依旧在 古今多少事 几度夕阳红 都付笑谈中...曾经的我,曾一度迷惘,为自己也为他人。现把我以前的一篇小日记打给你看:我觉得我是一个坏女孩。上帝作证,我绝对是一个坏女孩。我自私,我脾气暴躁,我喜怒无常,我常常喜欢埋怨别人,却不检讨自己,我好吃,我懒惰,我对别人要求严格,而那些要求我自己都做不到,我喜欢无端生气,我喜欢无端感伤。我也不知道我是什么时候变成了这样一个十恶不赦的坏女孩的,也不知道是怎么变成的。我也不想知道。坏女孩就坏女孩吧!我觉得我很累,很累。即使是和朋友在一起。我希望我能变成一个冷漠的女孩,真的很希望。(呵呵,现在不希望了。)那样,我就能少却很多烦恼了。我不要再为别人的冷漠烦恼,我也不要在为自己的真诚付出得不到真诚的感谢而烦恼,我不要~~~~~~记忆是一切惆怅的根源。如果有一天我离去了,就永不再回来。一个被冷漠包围的人,是最坚强最无坚可摧的吗?(我觉得是)微笑并不是最美的表情。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随时可以泄露心里的秘密。所以,无论你在想什么,让眼睛微笑。

是不是觉得有点消极呀?哈哈,我现在不那么想了。是非成败转头空。呵呵,我要像苏轼学习,做一个乐观豁达的人。

读赤壁赋有感____范文

赤壁赋读后感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09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113位用户喜欢。

赤壁赋读后感

苏轼在政治上是一个失意的人,谪迁伴随着他的一生,直到被发配到海南——这个在宋朝确实是“天涯海角”的地方。最后虽逢大赦,却客死在北归的路上,一代文豪的悲惨命运令后人哀叹不已。也许是穷而后工的原因吧,苏轼虽然命途多舛,却留下了那篇富含哲理的文章,令后人称赞。《赤壁赋》就是这样的蕴含哲理的佳作。

起初,朋友相陪在江上游乐,景致很好。但是朋友吹和的箫曲却带来了痛楚和凄凉。朋友认为,人的一生过于短暂,英雄豪杰也不过享有一时的名声和地位,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我们的追求、希望是毫无意义的。所以朋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种人生感慨是非常痛苦的,也是消极的。

说到赤壁,说到曹操,让我也想到了《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细细地想来,其实这阕词的内容和情感与《赤壁赋》似有异曲同工之妙。滚滚长江向东流,一去不再回头,多少英雄豪杰像浪花般消逝,是非成败,都是短暂的,只有青山依然存在,每天日升日落。江上白发渔翁,早已习惯四时的变化,和朋友难得见了面,痛快的畅饮,古今往事,都成了笑谈。

这阕词的上阕也表达了一种对英雄豪杰、功名伟业消逝的叹息,唯一长久的只有自然的江河,与《赤壁赋》中客人的话有些相似。但是下阕情感转折,它纵观历代兴亡盛衰,以英雄豪杰的成败得失抒发感慨,表现出一种旷达超脱乃至“大彻大悟”式的历史观和人生观,这与《赤壁赋》中苏轼回答客人的话观点又有些相近。

下文中苏轼认为客人的观点太消极,站在历史的和变化的立场看问题,人生当然是非常短暂的,但是站在不变的立场看问题,我们和万物同在,最重要的是,我们不能有太过分的要求,“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苏轼的遭遇和冤屈令我们同情,但是他的那种豁达的胸襟更值得我们叹服。人不管在怎样的环境里,都应该乐观的面对人生、充分地享受生活。像苏轼那样,既不用羡慕长江没有穷尽,也不用哀叹人生的短促。人生是短暂的,那么我们就应该珍惜这短促的人生。“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不管我们曾经取得过多么辉煌的成就,最终都不会摆脱死亡的命运,这是自然的规律,强求只会成为笑柄,唯一能做的也就是曹操曾经写的“养怡之福,可得永年”,长生不老是不可能的,这曹操早已经看透。

既然死亡不可避免,人生起伏不可避免,我们要做的就是豁达的对待,在巅峰的时候保持清醒的头脑,在低谷的时候平静心态,寻找摆脱的道路。人生苦短,年华易逝,纵使最终殒落,也要立志来创立像曹孟德一样的丰功伟绩。曹操是豁达的,在赤壁大败后回北方继续发展经济,为后来晋武帝的"统一奠定了雄厚的基础;苏轼也是豁达的,在屡次的发配中仍想着造福一方百姓,心怀天下。人生就应该这样,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精彩地走着人生的路程。

赤壁赋读后感

前赤壁赋读后感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96个字,有1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192位用户喜欢。

读《前赤壁赋》有感

他想做一个义无反顾的英雄,不知怎么却被打扮成小丑;要做个坚贞不屈的烈士,却成为一个深深忏悔的俘虏。无法洗刷,无处辩解,更不知如何提出自己的抗议,发表自己的宣言。一心想要步入职场,最后却被贬到黄州对于苏轼,这种精神上的孤独无告,着实痛苦。

“像苏东坡这样的灵魂竟然寂静无声,那么,迟早会突然冒出一种宏大的奇迹,让这个世界大吃一惊。”

果然,苏轼在这无以复加的苦痛与悲凉之中,展开了他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对历史的探寻与追求。他被困于黄州,也突围与黄州。也正是在这样一座荒凉寂寥的小镇,天光照耀,突破阴云。人生阅历使他的文学作品达到新的等级,也开启了新的智慧。在此时“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怕是他最好的写照。

当历史的目光穿透这千年的虚无与迷雾,想去探寻苏东坡时,我们最先看到的往往是职场上的屡屡受挫而无法实现抱负的他,我们为之惋惜,也不得不对这个文学天才产生一丝猜想与怀疑:为何他在政治领域是如此不顺呢?他的天赋此时又在哪呢?

我们通过他的阅历,看到了一个并不完美的苏轼。但当我们纵望古今时,在政治与文学上功成名就的人并不少。与其并称三苏之一的其弟苏辙,达到了吏部尚书、御史中丞,同时其《六国论》也是佳作;文天祥作为状元宰相,更有《正气歌》、《过零丁洋》等名篇;至于林则徐,诸葛亮、孙中山之人,又何尝不是作品传世、名声在外?可惜的是,他们或多或少的留下了些许遗憾。无论是在政治还是文学抑或国家上,总有心愿未了,令人扼腕叹息。

再看《前赤壁赋》,我不得不被它那隽永的文字所折服,苏轼将他半生的喜怒哀乐、思考探寻融到了这寥寥数百字的文章中,每一句话都不多余,每一个字都饱含人生的经历。他面对这山水,不想客人一样感到悲哀,却是无限的豁达与洒脱。他以炉火纯青的文学功底,将他心中的千思百感表达出来。可以说,他以一种极其细腻的笔触塑造了前半生的自己。

回想苏轼,他将他的文学天赋发挥到了极致,无论后人称他为“诗神”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都彰显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他已在他所擅长的领域万众瞩目,又有什么去值得遗憾与悲哀呢?

品读《前赤壁赋》,我在欣赏语言文字的同时,也在思考,是什么能让一个人的技艺达到如此高度?换个更深的角度考虑,如果苏轼在职场上顺风顺水,春风得意,那些优秀的文章是否还会出世?我想,世人见到的应当是作为一名政治家的苏东坡了吧。或许,他也会在一场政治动乱中销声匿迹了吧。

反观现在,众人都希望做一番大事业,从众多方面入手,认为“艺多不压身”,但结果往往是一事无成,了此一生。如果我们就像苏轼一样,专心于自身的事业,我相信,在我们的人生路上,迟早会出现属于我们的“赤壁赋”。

从古至今,古代贤人都表明了“专一”的重要,不论是《劝学》还是牛顿、贝多芬等人,他们皆以自身的经验与实例告诉了我们对事业和人生,都要有目标专一的重要。

如今,多情的苏轼已走远,那个在月下单衣试酒的他,携人生的一肩风霜任云卷云舒,那个醉卧溪云琴岗的他,拂心灵的一襟悲喜对花落花开,清夜无尘,真情有声,在他的生命和诗篇里回响。他以66年的时光,换来了真情与历练,他的每一篇诗词与歌赋,寄予了对自身的宽慰与审视,思考与追求,在暗中更有对后人的启迪与警示。

《读赤壁赋有感(6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稿件

分类查询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