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栏目

大秦帝国读后感(8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8-21 20:30:02 热度:40

大秦帝国读后感

大秦帝国读后感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598个字,有3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9分钟,朗读时长15分钟,慢速需要20分钟,有258位用户喜欢。

我眼里的战国——《大秦帝国》读后感

战国之世,战火连天;战国之世,烽烟四起。战国,出了多少猛将;战国,出了多少才子。这时,一个黑色的帝国从七雄之间慢慢崛起——秦。

——题记

名人汇聚的秦帝国

秦孝公嬴渠梁是强秦的开始。不知为什么,《求贤令》为弱小的秦国带来了如此之多的布衣士子。要知道当时秦王的饭菜还不如一个魏国小吏的好,是布衣士子们没有出路?不可能。比如卫鞅快当上魏国丞相了,却又千里迢迢来到秦国。这是因为他们被感动了!当时的秦王几天吃的肉也就几块肉丁罢了,可他却给六国的布衣士子顿顿吃大鱼大肉。嬴渠梁真是贤明啊!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卫鞅终于将秦国变成各个国家望而生畏的大国,打得山东六国抱头鼠窜,不得不结为了兄弟,合纵抗秦。当我看到秦国黑鹰锐士痛击六国联军时,激动的浑身发抖,可很快,悲惨的事情终究还是发生了:商鞅(卫鞅)没有在丞相之位坐很久,而是为了迷惑山东六国,按计划服车裂刑(五牛分尸、五马分尸),就是在五头牛(马)身上套上粗绳子,再将五条绳子套在犯人的头、双手、双腿上,最后将牛(马)向不同的方向赶,犯人就活生生被撕得粉碎。这种刑法和凌迟(剐刑)一样是“非刑”。商鞅那赤胆忠心的爱国精神令我感动。

张仪、苏秦本是同窗好友,分手后一个汇聚六国力量,佩起了六国相印,另一个做了秦国宰相,然后出使各国,将列国搅成一锅粥。最感人的场面就是两人久别重逢后彻夜长谈。后来,他们与战国四大公子(信陵君、平原君、孟尝君、春申君)以及屈原结为了至交。这种天长地久的友情很多人是没有的。

我想大家一定知道“纸上谈兵”的故事吧,它说的便是马服君赵奢那雄姿英发、霸气外露、聪明过人,却葬送了赵国四十万大军的儿子——赵括。我觉得赵括死的可惜、死的可悲、死的可怜,但死的也有点可笑。赵括天资聪颖,人人都夸他以后有出息,可赵奢却说他还没有经验,也没有参加过实战,谁知道以后会怎样。我觉得这话说的好。可谁知赵括说,孙膑也是名将,可他一生就两战。我在心里暗暗说:“孙膑他很灵活,能巧施计策,会巧动兵马,他很会布局,也会迷惑敌人,不像你,只会死啃书本。”数年后,赵奢去世,赵王临时任命赵括为大将,赵母阻拦不及,之请求赵王,赵括若出事,请不要对赵氏行刑,赵王满口答应。果然不出赵母所料,赵括阵亡,四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无一生还。“纸上谈兵”就出自这里。书上无法包含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事,但包含了很多经验需要去体会,有时也要变通。

吕不韦是赵国的商人,他的父亲是吕氏商社的“老板”,从事纺织品的交易,得利低。家产交给吕不韦后,吕不韦准备一展宏图,从事兵、盐、铁的交易,十年得利上百万金。他在赵国与押在赵国当人质的秦国太子赢异人结为好友,帮助异人结婚,逃出赵国,当异人做国君后,拜吕不韦做丞相,后来就有了一本著作《吕氏春秋》。我觉得他还做了一件很好的事,既不让百姓受苦,又不让秦国商市瘫痪,并且使各国商人敬重秦国:一年,秦国发水,六国的商人都借机把货价提得很高,害苦了人民。吕不韦大开南市,与外商打了好一场商战。等把他们一个个气的都吐血,准备离开秦国时,吕不韦又拿出利金,“哄”他们回来。这下把商人们感动的一把鼻涕一把泪,当场与吕不韦结下了至交,吕不韦的名字从此就传遍了大江南北。对人就要这样,哪怕是敌人,也要适当地伸出援手,以德报怨,或许他(她)也会感悟。

赵政,又称嬴政,是赢异人与赵姬生下的儿子。嬴政聪明过人,背得秦国的人口、土地、十五郡、三百一十三县、军功爵、胜败仗……嬴政武功高强,校武时马上疾射也能五发五中,这在匈奴之间也是极为罕见的。嬴政做了国军,开始为灭六国而做准备,公元前230年灭韩、228年灭赵、226年灭燕、224年灭魏,223年灭楚,221年灭齐。

不争气的山东六国

术治亡韩。法家三治,韩国有了韩非(韩非子)后依赖术治,这可必定使阴谋丛生。作为韩国重臣,做为法家大弟子,竟将术治堂而皇之列入法家。而韩王,更是一个会出“乌龙之计”的国王,什么出让上党、兵家废秦、水工疲秦、肥周退秦,都是次次搬起石头却砸了自己的脚,直到公元前230年,韩国正式被“砸死”。

乱政亡赵。赵国的灭亡主要“归功”于战国之世最为荒诞的君臣组合——赵迁与郭开。战国之世内乱最严重的正是赵国,从赵襄子到赵迁,十二代中竟有十一次之多,而最后一次正是郭开杀了赵国大将李牧(通过赵王赵迁)。

迂政亡燕。在我看来,燕国的灭亡涉及到四个关键人物。其一姬哙,一心想当圣王,却没有搜求人才,在“圣王”上兜圈子,何其愚也!其二子之,并非变法之士,仅俱政治野心,以致大乱,可恨也!其三苏代,乃苏秦兄弟,与子之结盟,诱姬哙尊崇子之。其四鹿毛寿,使姬哙禅让,迂阔!

失才亡魏。魏国亡的可惜啊!战国时期最需要的是什么?人才。魏国最多的是什么?人才。魏国最不在乎的是什么?人才。魏国朝廷最少的是什么?还是人才。所以说,魏国亡的太可惜了,也真的太不应该。

分治亡楚。六国中,楚国亡得是的最有型的一个,“末日”来临之际,竟大败秦军,攻破两壁垒,杀七都尉,剿灭秦军七、八万,这可是六国抗秦的最大胜仗!可因大军没能退入汇南,兵器、粮草不足,战场起大雾,所以没能保住国家。

偏安亡齐。在战国之世,偏安忘战真乃异数也!秦没灭一国都是一场场大战:复辟大战(韩)、全境大战(赵)、联军大战(燕)、黄河大战(魏)、反攻大战(楚)。可各方面极强的齐,却没有打一场真真的战争便瓦解了,关键问题出在了五个字上“民莫敢格者”。

强秦的末路

秦朝有只有十几年历史,只占秦历史的二三十分之一,由此可知秦朝的短暂;秦国距今2220年的历史,此可知秦国的遥远。秦国的灭亡主要因李斯、赵高的性格突变和胡亥的昏庸,在此,我要赋诗一首: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赳赳老秦,宁死不降。始于春秋,终于战国。

始于弱秦,终于强秦。渠梁英明,始创强秦。嬴驷果断,发展大秦。

后代虽弱,但不亡秦。直至赵政,末日爆发。复辟大战,术治亡韩;

全境大战,乱政亡赵;联军大战,迂政亡燕。黄河大战,失才亡魏;

反攻大战,分治亡楚;偏安亡齐,何其易也,人心涣散,土崩瓦解!

失人心者,必失江山。得人心者,可得天下。政创"皇帝",自称始皇,

二世胡亥,乃至万世。世不随人,天不由己,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悲哉李斯,悲哉赵高,人性突变,崇尚恶政,以致举国,农民起义。

陈胜李广,率先突起。刘邦项羽,再度争霸。农民大军,大战秦军。

秦军不敌,秦朝而亡。呜呼呜呼,痛哉嬴秦!

我心中的大秦帝国

大秦帝国是中国人的骄傲!是中国历史中绚丽华美的一瞬!更是我们每位炎黄子孙难以磨灭的民族记忆!

大秦帝国读后感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99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92位用户喜欢。

从秦孝公到秦始皇,除了有明君,更有像商鞅、范睢、张仪、吕不韦、李斯、郑国、白起、王翦、章邯、蒙恬等能臣武将的辅佐。而在秦孝公即位初,是秦国处于非常困难时期,秦孝公为图秦国能够像秦穆公时期一样与其它诸侯国并列争雄,向天下发布了秦国的“求贤令”,吸引了不少山东士子前往秦国“面试”。他对士子们说“依六国惯例,士达则任职。

然秦国与列国素来少往,山东士子对秦国知之不详,难确职掌,请各位持国府令牌,遍访秦国三月,后出治秦之策,后确认职掌”,他让士子们下基层,然后根据自己所见所闻再制定自己的策略,然后再确定岗位。

这是筛选优秀人才的好办法,第一,可以测试人才的态度;第二,可以筛掉急功近利和无学慵才;第三,让员工适应人文环境,让未来的优秀骨干更加了解基层。在许多入秦士子们眼里,来到这穷乡僻壤已经自感降尊纡贵,内心期盼着来到秦国便能立即做个高官,没想到这位国君非但不立即任官授爵,竟然还要他们在这穷乡僻壤呆上三个月,因此,许多士子都纷纷离去。

但秦孝公对这些士子们并无半点指责,还给每人送了黄金资助前往他国。此举不但使留下来的士子们更加敬佩这位国君,还让离去的士子们给秦国散布好口碑,以使秦国更加凝聚人才。

大秦帝国读后感600

大秦帝国读后感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51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08位用户喜欢。

重庆,巴蜀也;巴蜀,秦风也。战国时期,群雄比起,争先恐后。秦,崛起于西南群山,与中原各国称霸。然秦仍后起之辈,亦胜于齐、楚、燕、赵、韩、魏之国,何也?商鞅变法也。

商鞅变法,旨在以中原之礼仪约束其人,强法明法正法,使人皆有耕种之田,上应付之税。当此之时,素被中国各国所压制的秦国正处于“交接棒”时,可谓是内忧外患。明君秦孝公拜商鞅为相,以霹雳手段,即保留了秦人骨子里骁勇善战,扭成一根绳一起杀敌的精神,也扭转了秦国积贫积弱,地主、商人、官人互相勾结的局面,使秦国取长补短,终成一代之霸国。

然秦以区区之地,何以数日立法行法,舍旧拓新,兴六世而作文www.zuowenwang.net/亡诸侯以致天下为君,何也?下得民心,上合君意,所以行之通,成效日益显著也。载舟覆舟,国以民为本也。新法一行,社会安定,国富民强兵壮,男耕女织,有条不絮,民所拥而法之通也。另一方面,秦国新君秦孝公年少有为,有鸿鹄之志,立志与六国比权量力,发奋图强。军民一心,天灾人祸,权臣地主亦不敢干涉也。

然则日长月久,新法之弊端暴露无遗。孝公之时,百姓顽固、官场黑白倒置,故需用严法而制之。始皇之时,天下久经战乱,急需修养,以严法而制,则天灾人祸,接踵而至,山东豪佼逐并起而亡秦族也。

以史为鉴,知一代之兴衰。法需对症下药,不可固执已见,亦窃不可一成不变也!

大秦帝国读后感500

大秦帝国的读后感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48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251位用户喜欢。

利用暑假的时间,读完了在学校没读完的孙皓晖先生的《大秦帝国1》,这部小说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便是“赳赳老秦共赴国难”,那是一个国家齐心协力对抗外敌的决心。一个国家,有这样多抛头颅,洒热血的人民,何愁不会强大。

这本小说的主人公是历史上有名的刻薄寡恩的酷吏---法家名士商鞅,至少在读这本小说之前,我这个对历史了解甚少的纯正理科生是这么认为的,读完了小说才知道,他的刻薄寡恩,是为了强大当时的秦国,是为实现他的抱负,建立一个真正的法律凌驾于任何东西之上的法家世界。他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落后教条,他“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他清楚的了解到当时的秦国只有靠法家的力量才可以强大,才可以在各国诸侯中争夺一席之地,所以他变法,为知己,为理想,为国家,殚精竭虑,耗尽心血,最后甚至用自己的生命去维护变法,这也是他最让人钦佩的地方,就像是现在日本热血动漫中的主人公一样,为知己死,为理想亡,他毫无遗憾。

在小说中,商君和孝公,是明君强臣,商君一心变法,强大秦国,坦坦荡荡,对于世族权贵从暗处放出的暗箭警觉性地下,幸而,有孝公这样睿智的主上,他善于心计,完全相信商君,负责与世族权贵斡旋,帮他抵挡下一切对变法可能有的障碍,使得变法可以顺利推广实行。事实证明商君是正确的,在变法20余年后,秦国不再弱小,秦国开始强大,以前的老弱残兵转变为新锐战士,虽然最后变法未取得成功,但不可否认它让秦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在当时的时局下存活的下来,同时也为之后的强秦争霸做了垫脚石。

在小说的最后,商君赴死,走上邢台时,一面是恨他入骨的黑衣世族权贵,一面是前来送行一身缟素的秦国国民。商君至始至终都是坦坦荡荡,从容不迫,早在赢驷去牢狱中看他时,他便知道结果,但是他早已把死亡置之度外,他只希望变法能继续执行下去,他可以为了嬴渠梁这个知己死,同样,他也可以为了自己的理想而死。

看完这本小说,会哭,哭在孝公断指刻在石碑上刻下“勿忘国耻”时;哭在韩国申不害变法失败自刎而死时,哭在商鞅为变法慷慨赴死时,哭在百姓为商鞅和白雪落下衣冠冢时。

看完这本小说,会恨,恨在商君的不知变通,就这样直直落入世族圈套时;恨在公子虔的睚眦必报,由支持商鞅变成攻击商鞅时,恨在甘龙的老谋深算,恨在世族权贵的腐朽糜烂。

看完这本书会有这样多的感情,不得不承认作者的强大,书中的每个人物都个性鲜明,光彩夺目,嬴渠梁的睿智明礼,商鞅的执着严谨,白雪的痴情大义,荧玉的明理善良,甘龙的阴险狡猾,赢虔的固执忍辱都跃然于纸上。

虽然因为是小说的关系,书中的人物难免有虚构,但是这本书带给我的除了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更多的是一场心灵上的震撼,震撼于孝公和商君似君臣,似知己的情谊,震撼与商君和白雪纯洁无染的爱情,震撼于荧玉的无私,震撼于商君宁死也要实现理想的精神。

大秦帝国的读后感500

大秦帝国读后感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24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96位用户喜欢。

《大秦帝国》读后感

今年暑假重温了一遍《大清帝国》,一共有9本书,接近1万页,又感受了一遍秦国的强大与衰落,印象深刻。

秦献公时期战国的开始,也是秦国的帝国时期。不久,秦献公战死,秦孝王即位,与魏国战败,天下第一关——函谷关也割让给了魏国,此时六国又联合准备分秦,同时又有蛮夷和匈奴在侵扰秦国,可是秦国都挺住了,也许有运气成分,天降大雨使进攻时期延缓,从而秦国有时间部署军队。可是当秦扫六国变的强大繁盛时却反而衰败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最终灭国,但至少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保留了下来,流传至今。

商鞅变法可谓是秦国历史上的一个大的转折点,历经20年使秦国变得繁荣昌盛。可是在这一路上也并不顺利,以甘龙为首的一批老贵族下了黑手,最大的一次是将太子嬴驷一帮人与商鞅树立了仇恨(白氏所上交的粮草被甘龙换为了砂石,太子嬴驷杀了白氏几十人,其中包括名将白起的父亲。后来百姓交农,太子嬴驷被罚游学,左太子傅公孙贾和右太子傅嬴虔被处罚流放)。最终,商鞅被处以车裂。从而嬴驷和他的叔父赢虔得以铲除旧贵族,商鞅变法的结果得以巩固。

后来秦灭六国,魏国因人才而灭,吴起,张仪,田子方,商鞅,乐毅,孙膑,张禄······其中不乏有扭转乾坤的大才,如商鞅,张仪,孙膑,乐毅。可是都没有被任用,反而有的加以迫害。其中魏惠王,极其喜爱珠宝,最后知道了人才的重要性,向孟子请教。在天下大争的时代,君主不言利国,岂为君主?向孟子请教,不过是问一个自己早已知道的问题,十分虚伪。还有魏假,不爱人反而爱狗,“王不爱人而爱犬,将军尽忠而无门。”大世之争,人才最为珍贵,风华魏国最多的也为人才,魏国政风最不在乎的也为人才,最终也因人才而灭。春秋战国时期,多位君王信天命,当彗星光尾指向西南方向时,魏国君王认为是自己强大的迹象,可殊不是是因为商鞅变法,最终大败秦国,函谷关也被秦国所收复。信天命,不仅可笑,而且无能。曾经骑牛的老子预言秦将大出于天下,但是大秦帝国的辉煌不是靠着一个预言所得来的,而是六代秦国君王和老秦人奋斗而得来的,只有坚毅和奋斗才能得到你想要的一切。其余几国君王都有着致命的弱点,燕太子被燕王所出卖,赵王陷于女色,奄奄一息,楚王不想信项燕,齐王松懈,韩国军力颓废。最终秦扫六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读大秦帝国有感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86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212位用户喜欢。

读大秦帝国有感

那天去图书馆(已将近一年不曾走进书店的门,不知道有多少新书,不知道现在的书又呈现怎样的一种趋势。高考完后,有将近三个月的时间来“消遣”,在家实在无聊,便去了书店)。一进门,便看见新书介绍“某某著,历史是个什么玩意”一下子觉得很新鲜。看似是个很随意又带着些戏谑的词,但是实际意义却又很深远。我不太喜欢理论性的书,比如像那些百家讲坛系列的,看电视我或许会听得进去,但看那些所谓“个人结晶”的文字,倒是有些勉强。那些,终究是他们自己的见解,或者想法。或许有的人赞同,但只是赞同而已。人家的观点,挪用了是侵犯知识产权的。高三的时候,坚定了要开影视公司的`梦想,但是要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现在看电视剧,不仅看剧情,更看场面,揣摩每个背景所预示的情节。

邢台台的《虎胆雄心》演完后,《大秦帝国——黑色裂变》就出场了,似乎在书店见过,但再去寻就看不见了。那是一套《大秦帝国》的书,分好几个板块。而这个电视剧浓缩了一段商鞅变法的历程,很感动很振奋人心。是那种不羁豪放,笑谈洒脱,隐忍坚毅,国之栋梁的人。《史记》太史公说商鞅是个很残暴的人,法度严厉,与儒背道相向。然,还有比商纣,夏桀更残暴的人么?鞅治法严厉为国,而夏桀商纣为私。仅凭这一点便足以推翻太史公的说法。史官记录历史,不论真假,都是前人的记载,这些记载,或可称为一国兴盛的功德碑,或可成为陷害良臣的确凿证据。

历史,过去的事,过去的好事多于坏事。有些正史是可以怀疑的,有些也是也不是完全要否定它的。良臣可以说成佞臣,佞臣加以粉饰也可成为良臣。朝中不说,但庶民有心,或喜或怒,人间的才子自会记录。写历史剧时间很痛苦的事,需要把自己放到古代,去想古人所想去做古人所作。时间可以跳跃,不去详细描写每一天的琐事,或许在所有的史书中都看不到这一点吧。或者说,历史是人创造出来的,他在冥冥之中有一种前进的力量,盛则衰,衰后盛。历史似乎是一个冷眼旁观的人,它单纯的看这些不断变化的事情,而这些事情的背后,人们根据不同的利益对这些事情进行不同的评价。我很拘于历史,时代不能错,事情不能错,感情倾向也不能错。《大秦帝国》的编剧,抑或是原著小说,它保留着《史记》的枝干,譬如经景监介绍三见秦公得识,商鞅舌战老士族,朽木立信,变法条约,公子虔受刑,孝公死商鞅被举发谋逆等。

但作者将这些枝干串联在一起,又加入了很多细节,不失真实却也不觉真实。编剧于正说过,如今市场中国日益商品化,拍片需要成本,很大,所以你如果不想讲这些投资打水漂的话,就要融入市场,看市场需要什么就做什么。关于刘彻,有《汉武大帝》,是少年杜淳扮,以后的陈宝国扮。陈宝国,很霸气的一位君主,演技很不错,虽然没有仔细看过,黄晓明版的刘彻,很有那种爆发力,《美人心计》里,茅子俊版的刘彻,可以说还欠火侯,不知是戏份少还是什么缘故,怨气很大,对权力的谋求很大,而想一展抱负的雄心有些少,所以,我真想让他接演《寒衣调》,将刘彻文武双全,少年英勇中年奢糜,老年昏庸完整的呈现,或许写不到老年了,因为都希望将英雄美好的一面呈现在少年时代。少年,是一个人最辉煌的时代,充满着激情,同时也是最容易犯错的年代。

大秦帝国读后感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349个字,有1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8分钟,朗读时长13分钟,慢速需要19分钟,有204位用户喜欢。

大秦帝国读后感

这是一部雄浑、厚重、沉郁的书,这是一部轻松、热血、青春的书,这是一部怎么形容也不为过的书,因为它叙述的内容包含了太多的故事,因为它描绘的时代呈现了太多的元素。

读这书的时间,我非常快乐也非常感怀,这是这部书的魅力,作者笔力苍劲、描绘细腻,为我们刻画了战国时期,大秦的逐步崛起。我的心也随着书中的情节跌宕起伏:为“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铮铮誓词而热血澎湃;为商鞅大义凌然的慷慨赴死而心怀敬意。

秦帝国崛起于铁血竞争的群雄列强之际,建立了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铁器文明。帝国所编织的社会文明框架及其所凝聚的文化传统,今天仍然规范着我们的生活,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支柱。

民族精神是群体的思想延续,在中华历史的演变中,最终融合成我们能看见的那些儒道释法墨等哲学思想或者散落的民俗文化,以及看不见却遗传在骨子里的一些勇气或处事方法。然而,也是在历史的流转中,我们也失去了或者遗忘了许多。作者孙皓辉在开篇前言里写到:“虽然我们没有忘记秦帝国,但却也淡漠了那个时代的勇气与创造力。”

民族的精神,是国家的脊梁,更多的人苏醒,民族才有希望。

巍巍秦关,莽莽秦川。苍苍明月,迢迢关山。同耕同战,浴血何年。锐士铁衣,女儿桑田。谁谓明月,照我无眠。天地同光,念日月之共圆。

秦国这个地处西北,文化和经济相对落后,被中原诸侯称为戎狄的边陲诸侯,却一跃而起,最终统一了六国。根源在哪里?在于“大争之世”求变图存的毅力,在于“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血不流干,死不休战”的精神根基。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进行了彻底的变法“废田井,开阡陌,除隶农,赏耕战,刑无等级,不赦不宥”,使秦国率先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换,极大的调动了下层人民的劳动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至此国力逐年上升,走上了崛起之路。虽然有无数人指责秦政是暴政、秦国是虎狼之师,但是我们应该处于当时的时代背景考虑,秦法无疑具有时代的先进性。法家在大秦里面出尽风头,而后世独尊的儒术被摒弃在一旁!诸子百家都对法家刮目相看,就是因为商君。因为秦国近200年坚持法治,而在战国中最后脱颖而出,六国拍马难及!

“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方针策略,是秦国在人才战争完胜山东六国,为秦的统一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河有中流兮天有砥柱!我有英才兮堪居四方!秦虽然本国人才不多,但对于招揽山东人才却不遗余力。不问出身门第,但凡有真才实学一律委以重任,绝不惜官吝爵。自秦孝公开始,秦国唯才是用,是故商鞅法家、张仪纵横家、蔡泽计然家、吕不韦杂家、尉缭兵家都能在秦国成就一番大业。秦国用人之道不在于学派出身,有才利国则用之。秦非人杰地灵之地,历代的大才绝大部分都来自六国,若非秦国用人之务实,岂能吸引这些人才?相反六国人才济济,却置之而不顾。譬如魏惠王时期,先后放走商鞅,迫害孙膑,鞭笞张仪,无视乐毅。这些都可谓是治国之大才,每一个人之后都曾改变过战国的格局,魏惠王不用治国之实才,却只是礼待像孟子这种所谓的圣人。圣人的大道永远是摸不着边际的,讲了几千年的“大同”至今尚未实现。治国在于务实,所以孟子之道永远解不了魏惠王之困,也终导致魏国的衰败。

秦国用人之务实还在于“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正因为孝公与商鞅的青山松柏之情,所以才会有商鞅的“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相反六国之才大多是怀才不遇,屈原忠心为国却始终不能得到大用; “廉颇老矣,一饭三遗矢”何其的荒诞,也终致使一代名将客死他乡;更为荒诞的是韩国派水工郑国去秦国大兴水利工程,其美名曰“疲秦计”,最终导致秦国的国力昌盛,为之后的灭六国提供了充足的财力支持;战国的最后一位战神李牧也因“叛国”的罪名被杀,用人之不信,自毁其长城,赵国最终也将自己送进了坟墓。

小说以秦献公的死去作为开端,引出了本书的第一个关键人物,秦孝公嬴渠梁。如果说火焰的燎原需要最初的火种,那秦孝公无疑扮演了这一角色。他即位之初,秦国正面临内外交困的艰难局势。野蛮贫弱本已是顽强盘踞的痼疾,其他国家的全面敌对,一致仇视更是一把高悬于秦国不屈头颅之上的三尺利剑。六国卑秦,不与会盟,一个濒临崩溃的小国,生还是死,继续还是终结,这是作者抛出的的`沉重问题。用手段和计谋解决当下的困难只是治标,究竟如何才能完成一个国家的标本兼治。

法!用法治国!!这是一个斩钉截铁不容置疑的答案。于是,在商鞅的霹雳手段之下,在秦孝公的绝对信任之上,秦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变法。变法过程中,有反对,有抵抗,有阴谋,有暗箭;有信念,有虔诚,有真情,有血性。作者用挥洒自如的笔墨,把原本隔了帘幕的历史故事演绎显得格外曲折起伏,回转跌宕。“法”的芽终于在秦国萌发了,可这一切,在大秦帝国的缔造过程里,仅仅是个引,也仅仅只是序幕。从人治走向法治的道路无比的坎坷崎岖,要改变一个落后国家的面貌并使之重生更是需要付出好几代人的努力。所幸,在历史的风起云涌当中,秦国人没有退缩,接下去的几代君王也没有改变初衷,在百家争鸣的大格局内,他们始终奉行法家之学,排除各方阻力,把秦国一步步推向了鼎盛的巅峰。而秦国的文明,那在剽悍坚毅的血性土壤上诞生的文明,也最终战胜了并统一了其他文明模式,绽放出无比绚烂的光芒。

纵览全书,剔除宫闱阴谋,政局斗争,情感发展,个人兴亡,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一个观点,那就是,“法”,是大秦帝国得以建造形成的最根本同时也是最大原因,文明的诞生源自于法治的兴起,而儒学则不符合战国之道。针对他的这一观点,我深感赞同。首先,从先秦历史来看,儒家之学本就是亡国之论。讲求仁义道德,礼让谦逊,大争之世,这种论调何能立国?其次,退一步说,儒学即便可用于安邦,也非用于开国。只有用“法”这一冷峻客观的利器,才能扫除乱世时因人治而产生的一系列失衡混乱,创建全新的国家运行平台,从而使国家达到一个更高的竞争起点。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依靠法治,而并非依靠人力。作者的这一理念,颇具现实意义。

大秦帝国读后感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78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09位用户喜欢。

秦国,从中华大地的西部边缘小国、险些被六国瓜分的战败国,成为一统华夏的大秦帝国,靠的是什么,原因可能要写几部书。我看完《大秦帝国》后,感受最深的是——法治成就了秦国。

从秦孝公赢渠梁任用卫鞅开始变法,到秦王嬴政一统天下,期间经历六王七次权利的移交,不同时期采取的政策不同,但坚持依法治秦的主张始终贯穿其中。最值得敬佩的是舍身护法的宣太后,以一国摄政太后之尊,用自己的鲜血维护法治。秦国八万铁骑命丧赵国名将赵奢之手,依秦法:无端败军者斩刑不赦,八万将士全部阵亡,此时定要有人为阏于之败担责,宣太后毅然站出说道:阏于惨败,罪在本太后错断大势……秦法昭昭,不究大败之罪,不足以养朝野正气。遂在宫中自裁,以自刑谢国。看到这时耳边响起那句老秦人心中的呐喊“赳赳老秦,共赴国难”!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无不在坚守着秦法,正是这种力量促成了秦国的强大。

我们的首个宪法日刚过去不久,祖国各地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宣传活动,希望我们的法治能够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形成中华的强大力量。作为基层的法律工作者,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发挥联系群众的优势,将所学所知运用到服务法治中去。

《大秦帝国》读后感

《大秦帝国读后感(8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稿件

分类查询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