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栏目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16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8-26 08:00:02 热度:25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33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07位用户喜欢。

好久不读书,或者说好久没有安安静静、认认真真地读完过一本书。终于,我把周国平的《安静》读完了,并且还想再读一遍。读过周国平的《守望的距离》和《各自的朝圣路》,但我更喜欢《安静》。

序言中,周国平表示了对世俗名利的拒绝。他说:“我不是一个脱俗到了拒绝名声的人,但是,比名声更重要的是,我需要回到我自己。”一个意识到必需找回自己的作家,当然值得期待和尊敬。

周国平是中国社科院的哲学教授,又是一位作家。他的文字中,充满了哲理的思考。《安静》里既有读书笔记、游记,又有讲演稿、随感录等,看似杂芜却是一片纯静。

作者通过《安静》给我们讲述人生的真谛,讲爱与关怀,讲他对社会、对生活的种种思考。所展现的人生体验与读者所关切的世间感悟,没有一个安字和静字,却给读者构筑了一个宁静的世界。

周国平说:“我对一切太喧嚣的事业和一切太张扬的感情都心存怀疑。太热闹的生活始终有一个危险,就是被热闹所占有,渐渐误以为热闹就是生活,热闹之外别无生活,最后真的只剩下了热闹,没有了生活。”现实的确太热闹,我们早已习惯了在现实中奔忙,从不曾拥有这样一份安静和从容。人们的行为往往受利益驱动,对物质的欲望高于一切。连学术界这样本应成为净土的地方也变成了名利场。要远离人群中的欢乐和疯狂,远离灯红酒绿的确不易。可见,安静多么珍贵,守得住安静又是多么的不易。

周国平是一位崇尚简单生活而又牢牢守望内心田园的人。摆脱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身居闹市而不为所扰,内心平静,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安静。有内在精神世界的饱满,才是丰富笃实的人生。

大宁静产生了大孤独,大孤独又催生了大智慧。智慧和从容又让周国平完成了一种内在的超越和突破。

这本集哲学与文学于一身,融理性与感性于一体的散文集,是那么质实,让我在安静中品味人生……

周国平散文

读周国平散文有感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387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269位用户喜欢。

读书的人是幸福的——时而像纯真的孩子,在清风里与星星一起唱着歌;时而是年轻的追逐,在风雨中实践着生命的激情;时而是慈爱的目光,在悲天悯人中抚慰受伤的心灵。

那么,读过周国平散文的人,更是幸福的——《丰富的安静》告诉我们,在这喧嚣的时代里,“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在义与利之外》周国平将“情”作为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主张率性而行,适情而止,每个人都保持自己的真性情。《走进一座圣殿》启迪我们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凡此种种,周国平的散文透示的是哲学的思考、人生的哲学。这样一个充满智慧,勤于思考人生的作家,他一直都在探索人生中的困惑,关注人类精神生活,在执著和超脱之间,他给现代社会忙忙碌碌、熙熙攘攘的人群打开一扇认识自己的窗户。

灯红酒绿、迷离都市,作为一名新松江人,当初远离亲人的惆怅,远离家乡的孤独,常常伴随夕阳下的斜影越拉越长。好像是文中《都市里的外乡人》一样,豪华的商场和娱乐场所,迷失了我对松江的认识;千万灯火,唯独没有我的温暖之家。但是,“都市最美的时刻,是在白昼和夜生活的喧嚣都沉寂了下去的时候”。当那一条条沧桑的古道石桥映入眼帘时,似乎又有几分似曾相识。当置身于那一条条朴素弄堂胡同,品味那一缕缕槐树飘香、流水绕城时,一切都承载着对故乡的思念和理想的坚定。在这样的思念与坚定中,我选择了自己的人生——中心医院是我梦想的起点,医疗工作是我价值的实现。然而,工作就像海面,时而平静如镜,令人流连,时而波澜起伏,暗流涌动。我也曾迷茫、彷徨,理想和现实真的是这么大的差距吗?这就是我离开家乡所追寻的人生吗?周国平用文字告诉我“一味执著和一味悲观一样,同智慧相去甚远。悲观的危险是对人生持厌弃的态度,执著的危险则是对人生持占有的态度。”患得患失,则无法凌驾于福祸成败;操之过急,则容易在追求中迷失了自己。真实的人生就是一种既包容又超越身外遭遇的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体验。

后来有人问我,每天上班要奔波于松江新城和老城,累吗?的确,医院的工作非常辛苦,为了方便松江的百姓就医,我和我的同事们天天都至少提前半个小时上班。医生的伟大,是救死扶伤的宗旨;医生的伟大,是默默付出的坚持。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这岂不是成功的风景吗?如周国平所说,成功就是“把自己喜欢的事做的尽善尽美,让自己满意,不要去管别人怎么说”。既然选择了成为一名医务工作者,那么,就去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让病人少一点病痛的折磨,多一份关怀的温暖。何况每日清晨鸟语花香,与爱人相伴而出;每天黄昏日影横斜,调皮儿子翘首相盼。幸福美事几何哉!

工作中作为医者,乐于奉献;在生活中作为市民,乐在松江。周国平在《人生贵在行胸臆》中引用袁中郎的一段:“山水朋友不相凑,一败兴也。朋友忙,相聚不久,二败兴也。游非及时,或花落山枯,三败兴也。”与之相反,身在松江,此地山美水美人美。周末三五好友,结伴而出,或是辰山植物园踏青觅花,或是泰晤士小镇欣赏异域风情,或是小昆山乡村品读风土人情,抑或是程十发纪念馆感受文化内涵。松江这方水土,孕育了多少文明古迹啊,今天依然青春勃发。一城两貌既是发展的风景,更是历史的见证。

用头脑思考的人是智者,用心灵思考的人是诗人,用行动思考的人是圣徒。行走在松江,思考着人生,贡献了青春,一步一步朝着医者的目标进发,“我们也就算得上是圣人了”。

读周国平散文有感范文

周国平散文论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72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209位用户喜欢。

周国平散文论周国平散文精选读后感

本书共包含十一辑内容,由周国平对每一种文字去粗存精,缩减篇幅而成。

它教了我们人性中的真、善、美。我们生活在这个集天地力量于一身的时代里,需要静心聆听大自然的神奇奥秘之处,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因为这个世界充满一切需要人们发掘的美丽。

本书开篇是“走进一座圣殿”,这个题目顿然使我的脑海豁然一新。从我们降临到这个世界,用无知的双眼审视这个世界的时侯,也许我们是走进了一座圣殿吧!在这个金碧辉煌的圣殿里,我们用智慧点亮了心中的灯盏。

周国平说:“一个人越是珍视心灵生活,他就越容易发现外部世界的有限,因而能够以从容的心态面对。相反,对于没有内在生活的人来说,外部世界就是一切,难免要生怕错过了什么似的`急切追赶了。”在我看来,就是应该努力使自己的心灵品质得以升华,你才会知道任何外部事物是有局限性的,我们才会更有战斗力和激情,敢于挑战一切,才能以更好的姿态,从容地面对世界。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耐力解决面前的一切困难阻碍!

因此我们应与书结缘,与名人“面对面”交谈心中的想法,做一个中心的读者。一个不是读者的学生,不管他考试成绩多么优秀,本质上不是一个优秀的人才。一个读者应该具备以下特征:第一,养成读书的癖好。第二,形成了自己的读书趣味。第三,有较高的读书品味。能否成为一个真正的读者,青少年时期是关键。经验证明,一个人在这个时期倘若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以后再要培养就比较难了,倘若养成了,则必定终身受用。周国平说:“青少年对未来有种种美好的理想,我对你们的祝愿是,在你们的人生蓝图中千万不要遗漏了这一种理想,就是立志做一个真正的读者,一个终身读者。”是的,我们在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着,不仅是为了赶上时代变化的趋势,而且为了我们的人生富有情趣,充满思考,才算上过了一个短暂而充实的人生罢。如果一个人缺乏了阅读能力,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会变得麻木不仁,沦为一个无能的人。

本书还提到要我们做一个有灵魂的人。也许你会感到十分好奇,每个不是与生俱来都有灵魂吗?周国平让我理解的所谓真正的灵魂,是做一个有哲学的人。人是应该有进取心的,问题是朝什么方向进取。哲学让人综观世界和人生的全局,实际上就为人的进取方向提供了一个坐标。我们对万物需要充满的好奇,可就我们的种种好奇提出不同类型的学问。现在的青少年接触的大多是一些空洞的, 无用的,甚至使人消沉的书籍。久而久之,就像洗脑一样,发现我们所剩无几,也无非是一些空空的残骸,脱离灵魂的轨道。因此周国平先生告诉我们,了解哲学要看原著,深入学哲学的话读一本可靠的哲学史。你一旦读了进去,就再也不想去碰那些粗浅的启蒙读物了。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34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123位用户喜欢。

纯 ——读《周国平散文》有感

淡蓝色的封面上,一棵枝干葳蕤的菩提树沐浴着阳光生长,姿态祥和,像是在做虔诚的祈祷。翻开周国平先生的这本散文集,飘渺的哲思伴着书页充盈开来,整本书里的数十篇散文,正如封面上的菩提,用它的纯涤净我 干瘪的灵魂,让原先空乏的精神变得饱满而充实。

他谈沉默,说:“沉默是绝望者最后的尊严,是复仇者最高的轻蔑,是语言之母。”每一句话,都何尝不是现实的写照。他谈家,说:“家是一只船,在漂泊中有了亲爱。”这一形象的比喻,虽短小,却用只字道出了家的温馨。他谈命运,说:“浮生如梦,何妨就当它是梦,尽兴地梦它一场?世事如云,何妨就当它是云,从容地观它千变?”这些充满哲思,智慧的话语读来,就好比在溽热的天地里,一股凉爽的清风袭来,驱走夏日般的溽热,带来秋日的清凉。

龙应台教授说过:“思想需要经验的积累,灵感需要孤独的沉淀,最细致的体验需要最宁静透彻的观照。”周国平先生之所以能写出这样字字珠玑,语语精悍的文章,正是源于他有着洞察社会百态,民间细枝末节的敏锐与细心,亦或是,他与孤独,苦难,黑暗打过照面,感受过不同高尚或平庸的灵魂,或许,他看倦了世俗百态,看到了无数个空虚麻木的灵魂,看清了利义背后的真假,看淡了掌声喝彩下的名利……这些或犀利或温婉的文字从其间缓缓流出,绚烂了时代的文学星空。

读过这些含义深刻,笔墨丰蕴的散文,它们教会我的归根于一个字——“纯”。如何拥有一个纯净的灵魂,如何在势利的社会中永葆单纯,如何既能持有清纯又不显得傲慢……单纯的人也许傻,复杂的人才会蠢。我们不能支配命运,但我们可以保留着孩子的心灵,为自己的历史留下简单而精彩的华章,而不是迷乱复杂的无序线索,胡乱 交织却怎么也望不到头绪。

我们不能被命运领着走,也不能被它拖着走。因此,我们要与命运结伴而行。我们可以支配自己对命运的态度,在流逝的岁月里,保持一份高贵,一份善良,一份自信,一份纯真,丰富这未卜未知的命运。

掩卷闭月,眼中常常会出现周国平先生一人独处,伏桌静思的模样。他像一位禅师,用自己的哲学来启发每一位读者,而那些文字像一面无尘的镜子,时时照着我们的步子。

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提升精神境界与灵魂的箴言,它们教我如何用单纯的童心,书写一个有价值的人生,并用自身的力量,将“纯”的美好洒在每个灵魂上。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918个字,有2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0分钟,朗读时长16分钟,慢速需要23分钟,有152位用户喜欢。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400字

导语:读过周国平的散文,喜欢他的博学和深刻,知道他是一个热爱写作的当代哲学家,著名的尼采研究者.此外还知道他是一个慈爱的父亲,一个至情至性的男人.

周国平散文精选读后感

本书共包含十一辑内容,由周国平对每一种文字去粗存精,缩减篇幅而成。

它教了我们人性中的真、善、美。我们生活在这个集天地力量于一身的时代里,需要静心聆听大自然的神奇奥秘之处,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因为这个世界充满一切需要人们发掘的美丽。

本书开篇是“走进一座圣殿”,这个题目顿然使我的脑海豁然一新。从我们降临到这个世界,用无知的双眼审视这个世界的时侯,也许我们是走进了一座圣殿吧!在这个金碧辉煌的圣殿里,我们用智慧点亮了心中的灯盏。

周国平说:“一个人越是珍视心灵生活,他就越容易发现外部世界的有限,因而能够以从容的心态面对。相反,对于没有内在生活的人来说,外部世界就是一切,难免要生怕错过了什么似的急切追赶了。”在我看来,就是应该努力使自己的心灵品质得以升华,你才会知道任何外部事物是有局限性的,我们才会更有战斗力和激情,敢于挑战一切,才能以更好的姿态,从容地面对世界。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耐力解决面前的一切困难阻碍!

因此我们应与书结缘,与名人“面对面”交谈心中的想法,做一个中心的读者。一个不是读者的学生,不管他考试成绩多么优秀,本质上不是一个优秀的人才。一个读者应该具备以下特征:第一,养成读书的癖好。第二,形成了自己的读书趣味。第三,有较高的读书品味。能否成为一个真正的读者,青少年时期是关键。经验证明,一个人在这个时期倘若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以后再要培养就比较难了,倘若养成了,则必定终身受用。周国平说:“青少年对未来有种种美好的理想,我对你们的祝愿是,在你们的人生蓝图中千万不要遗漏了这一种理想,就是立志做一个真正的读者,一个终身读者。”是的,我们在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着,不仅是为了赶上时代变化的趋势,而且为了我们的人生富有情趣,充满思考,才算上过了一个短暂而充实的人生罢。如果一个人缺乏了阅读能力,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会变得麻木不仁,沦为一个无能的人。

本书还提到要我们做一个有灵魂的人。也许你会感到十分好奇,每个不是与生俱来都有灵魂吗?周国平让我理解的所谓真正的灵魂,是做一个有哲学的人。人是应该有进取心的,问题是朝什么方向进取。哲学让人综观世界和人生的全局,实际上就为人的进取方向提供了一个坐标。我们对万物需要充满的好奇,可就我们的种种好奇提出不同类型的学问。现在的青少年接触的大多是一些空洞的, 无用的,甚至使人消沉的书籍。久而久之,就像洗脑一样,发现我们所剩无几,也无非是一些空空的残骸,脱离灵魂的轨道。因此周国平先生告诉我们,了解哲学要看原著,深入学哲学的话读一本可靠的哲学史。你一旦读了进去,就再也不想去碰那些粗浅的启蒙读物了。

周国平散文精选读后感

阳关暖暖的,好惬意!

望眼书架,一本封面十分典雅的名叫《周国平散文精选》的书籍引起了我阅读的兴趣。

翻开第一页,“只有一个人生”这六个大字瞬间映入眼帘。拿起这本书,随便翻了翻,在心底默默地认为这应该与那些平庸乏味的书并无多大的区别,可当看到第一个标题时,我立刻否认了刚刚那个愚昧的想法。我想这本书应该会让我们懂得很多,为我们解答很多让人迷茫无助的问题,很多让人困扰纠结的疑难。

这本散文籍并不是采用社会以至国家的事例来向我们阐述一个问题,而是从周国平老师自身出发,从他身上选取大众化的问题来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与解剖,让深有同感的人们从中得到心灵的感触。

“人生就是一个人的疆界,最要紧的是负起自己的责任,管好这个疆界,而不是越过它无谓地悲叹天地之悠悠”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我深深地被这句话所折服。难道不是如此么,对于我们个人来说,生命是最重要的东西,但相较于宇宙来说,一个人的生命似乎等于零。每个人都有生命结束的那一天,而最该令我们思考的是,在那天来临之前我们做了什么,达到自己的理想了么,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了么。还是,就那么浑浑噩噩的过了一生,直到离开人世的那天连自己都不清楚自己这一生到底干了些什么。

周国平老师说的好,人生就是一个人的疆界,正是如此,上帝为每个人都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疆界,从我们呱呱落地的那一刻,每个人都是大同小异的,上帝给每一个人的东西都是公平的。而日后人与人之间之所以形成较大的差异,不外乎是我们后天在这片疆界上是如何驰骋的。如果你是失败的,那么你总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片疆界,只要在这片疆界上过的舒坦,安闲即可。而当你在羡慕别人的成功时,你难道不想想这是为什么么,不错,每个人都有一个疆界,可你只是安守这个疆界,而那些成功的人则想的是如何将自己手中这个疆界变得更加与众不同,变得更加辽阔,更加丰富,正是因为他们的这个“想”,所以他们那个原本平凡的疆界如今是那么的辉煌,那么的让人嫉妒羡慕……

放下书本,让思绪飘飞。对啊,我只可能拥有这个短暂的生命一次,既然只有那么一次,我为何不好好珍惜它,不好好将它变得更美好。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如放手任它自流,那么也只好在晚年悲叹年少的无知。如紧紧将它握住,那么就不会在将来空悲叹,而是为自己的生命感到无限自豪!

周国平散文精选读后感

在报刊上零星读过周国平的散文,喜欢他的博学和深刻,知道他是一个热爱写作的`当代哲学家,著名的尼采研究者。此外还知道他是一个慈爱的父亲,一个至情至性的男人。

在一个美好的日子里收到了一位远方的朋友邮寄来的两本书《周国平散文精选》《周国平人文演讲录》,后一本书比砖头还厚,所以我选择先看第一本。本书按时间顺序选编了周国平1983年至1998年的散文作品,那时他在40岁到55岁之间,从不惑到知天命的年龄。这些文章都是他用心灵的笔写出来的,是其最有代表性的散文。

周国平在《自序》中说:“我给自己的写作建立一个标准:文章,即使不发表我也要写;否则就不写。总之,尽量只写自己真正想写、写的时候愉快、写完自己看了喜欢的东西。这样的东西一旦发表出来,也一定会有喜欢它的人,即使发表不出来也没有什么。”

周国平在《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中谈到读书时说:“读到精彩处,往往情不自禁地要喊出声来:这是我的思想,这正是我想说的,被他偷去了!有时候真是难以分清,哪是作者的本意,哪是自己的混入和添加。沉睡的感受唤醒了,失落的记忆找回了,朦胧的思绪清晰了。”这正是我读《周国平散文精选》时的感觉。

周国平的散文正如其极力推崇的明代文人袁中郎一样,追求的就是“平淡有味”的境界,娓娓道来,好像是从心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一般。他所说的不是道理,只是自己的感觉,而这应该就是“已臻化境”的程度吧。他的文章大多在探讨生命、时间、回忆等深刻的哲学命题,但是哲学在他笔下却如花草一样清新可爱,如同篇生命的游记,因为他已经把对生命的理解融进了自己的体内。

在精神上,周国平是一个很女性的男人,感性,善思。“具有诗人气质的人,往往在智慧上和情感上都早熟,在政治上却一辈子也成熟不了。他始终保持一颗纯朴的童心。他用孩子般天真单纯的眼光来感受世界和人生,不受习惯和成见之囿,于是常常有新鲜的体验和独到的发现。他用孩子般天真单纯的眼光来衡量世俗的事务,在政治场上有时不免显得不通世故,有时不合时宜。”这是周国平文中的句子,我想,他也是在说自己吧。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26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21位用户喜欢。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意义。”——周国平《安静》

这一句就道破了人生中很多事物的意义与精髓所在。人从出生时的懵懂无知,一路磕磕碰碰地走到现在,若没有自我反省在其中,哪里能够真正的成长起来,没有人一出世就懂得了所有自己立人、做人处事的道理。自我省察是积累,点点滴滴地发展。

时常回头看看,回想自己走过的昨天,“三省吾身”;思考自己心中的追求,什么样的人生是自己所想要的,所满意的,苏格拉底说:“追求好的生活远过于生活。”;寻求一种进步,从过去的“千律”中爬出来,开启自己的下一个新“纪元”;总结曾经的经验,才能让自己逐渐摆脱昨天略带“晦气”的影子,焕发今天的蓬勃朝气……自我省察就是去探索人生的意义,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但这所说的善于自我省察的人又不同于那种沉浸在过去无法自拔的人,需要边回忆、边思考,要有所想法,要有所侧重。后者只是单纯的终日沉浸在对昨日的苦恼中,颇有厌世、懈怠之意,而自我省察是积极的,是我们每一个人发展自身需要的。

化用一句禅语说,“我们经历的是生活,可又不是生活。”这样的生活应该就不是形而上学所能圈定的了。生活,就是我们每天所经历的日子,但我们经历生活不是每天数着过去的天数,而是品味每天所经历的人和事,回味生活中所遭遇的情与难。同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道理一样,我们每天所经历的点点滴滴一定也不是为了遭遇而遭遇的,定是有所目的,而有智者善于发现这些点滴背后蕴含的深意来塑造自身。

同时,如同小时候所的那种每个人都有一颗要寻找的魔法石的故事一样,要用心,要专心,还要坚持。省察也是一样的,要想善于运用生活中的“魔法”,就要先持之以恒,要有信念地去寻找发现它。不然,未经省察的人生就没有意义,或者说,你没有发现它的价值。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78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33位用户喜欢。

周国平说:新年伊始,我只有一个很简单的愿望。我希望在离城市很远的地方有一间自己的屋子,里面只摆几件必要的家具,绝对不安电话,除了少数很亲密又很知趣的朋友外,也不给人留地址,我要在那里重新学会过简单的生活。

周国平的话,道出了我的心声,也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

虽然,这种陶渊明式的世外桃源,对自己而言不太容易实现。但却可以随心所欲的大小变通。譬如,现在正值大年初二,就可以放弃回自己的安乐小家,强烈要求在娘家多值班几天。利用春节的几天大假,过一个简单安静的生活。这几天里,就干脆放弃和朋友一起喝酒聚会,放弃一起去豪情的唱歌,也放弃自己最近最喜欢的呱呱读书,就这样专心陪伴最亲爱的妈妈,和妈妈说说话聊聊天,陪妈妈看看电视做做家务。待妈妈休息时,自己还可以静下心,弥补前段没写的读书感想。何乐而不为。

这会儿,初二晚上九点。白天孩子都回娘家,人的大聚会,整整热闹了一天。现在妈妈躺床上休息了。我也可以欢欢喜喜写读书感想了。妈妈家好安静啊!真好。

我本来就属于不喜热闹的人。有时虽然处在热闹的人群中,但人在心不在,思想却不知游离在何方?心远地自偏,喜欢安安静静做好本职的工作,喜欢做自己想做的事,闲暇时光去欣赏自己想欣赏的人和事。从不喜欢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也不喜欢把人和事复杂化。喜欢简单的做人,喜欢专一认真的做事和生活。

此刻,手捧着浓浓的咖啡,呆呆的望着妈妈家的天花板,自己和自己的心灵对话,也认真读着自己灵魂的这本书,更寻求着心情的宁静。这时候看起来自己很寂寞,但,其实不!这简单的生活,即使算是寂寞,那么,这种寂寞的感觉,真好。

突然想起一首歌:寂寞使我如此美丽……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912个字,有2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0分钟,朗读时长16分钟,慢速需要23分钟,有168位用户喜欢。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200字

导语:周国平是我国著名的诗人、哲学家。他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学思想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读者们大都能从他的文字中得到启迪和智慧。

周国平散文精选读后感

在报刊上零星读过周国平的散文,喜欢他的博学和深刻,知道他是一个热爱写作的当代哲学家,著名的尼采研究者。此外还知道他是一个慈爱的父亲,一个至情至性的男人。

在一个美好的日子里收到了一位远方的朋友邮寄来的两本书《周国平散文精选》《周国平人文演讲录》,后一本书比砖头还厚,所以我选择先看第一本。本书按时间顺序选编了周国平1983年至1998年的散文作品,那时他在40岁到55岁之间,从不惑到知天命的年龄。这些文章都是他用心灵的笔写出来的,是其最有代表性的散文。

周国平在《自序》中说:“我给自己的写作建立一个标准:文章,即使不发表我也要写;否则就不写。总之,尽量只写自己真正想写、写的时候愉快、写完自己看了喜欢的东西。这样的东西一旦发表出来,也一定会有喜欢它的人,即使发表不出来也没有什么。”

周国平在《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中谈到读书时说:“读到精彩处,往往情不自禁地要喊出声来:这是我的思想,这正是我想说的,被他偷去了!有时候真是难以分清,哪是作者的本意,哪是自己的混入和添加。沉睡的感受唤醒了,失落的记忆找回了,朦胧的思绪清晰了。”这正是我读《周国平散文精选》时的感觉。

周国平的散文正如其极力推崇的明代文人袁中郎一样,追求的就是“平淡有味”的境界,娓娓道来,好像是从心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一般。他所说的不是道理,只是自己的感觉,而这应该就是“已臻化境”的程度吧。他的文章大多在探讨生命、时间、回忆等深刻的哲学命题,但是哲学在他笔下却如花草一样清新可爱,如同篇生命的游记,因为他已经把对生命的理解融进了自己的体内。

在精神上,周国平是一个很女性的男人,感性,善思。“具有诗人气质的人,往往在智慧上和情感上都早熟,在政治上却一辈子也成熟不了。他始终保持一颗纯朴的童心。他用孩子般天真单纯的眼光来感受世界和人生,不受习惯和成见之囿,于是常常有新鲜的体验和独到的发现。他用孩子般天真单纯的眼光来衡量世俗的事务,在政治场上有时不免显得不通世故,有时不合时宜。”这是周国平文中的句子,我想,他也是在说自己吧。

周国平散文精选读后感

本书共包含十一辑内容,由周国平对每一种文字去粗存精,缩减篇幅而成。

它教了我们人性中的真、善、美。我们生活在这个集天地力量于一身的时代里,需要静心聆听大自然的神奇奥秘之处,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因为这个世界充满一切需要人们发掘的美丽。

本书开篇是“走进一座圣殿”,这个题目顿然使我的脑海豁然一新。从我们降临到这个世界,用无知的双眼审视这个世界的时侯,也许我们是走进了一座圣殿吧!在这个金碧辉煌的圣殿里,我们用智慧点亮了心中的灯盏。

周国平说:“一个人越是珍视心灵生活,他就越容易发现外部世界的有限,因而能够以从容的心态面对。相反,对于没有内在生活的人来说,外部世界就是一切,难免要生怕错过了什么似的急切追赶了。”在我看来,就是应该努力使自己的心灵品质得以升华,你才会知道任何外部事物是有局限性的,我们才会更有战斗力和激情,敢于挑战一切,才能以更好的姿态,从容地面对世界。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耐力解决面前的一切困难阻碍!

因此我们应与书结缘,与名人“面对面”交谈心中的想法,做一个中心的读者。一个不是读者的学生,不管他考试成绩多么优秀,本质上不是一个优秀的人才。一个读者应该具备以下特征:第一,养成读书的癖好。第二,形成了自己的读书趣味。第三,有较高的读书品味。能否成为一个真正的读者,青少年时期是关键。经验证明,一个人在这个时期倘若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以后再要培养就比较难了,倘若养成了,则必定终身受用。周国平说:“青少年对未来有种种美好的理想,我对你们的祝愿是,在你们的人生蓝图中千万不要遗漏了这一种理想,就是立志做一个真正的读者,一个终身读者。”是的.,我们在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着,不仅是为了赶上时代变化的趋势,而且为了我们的人生富有情趣,充满思考,才算上过了一个短暂而充实的人生罢。如果一个人缺乏了阅读能力,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会变得麻木不仁,沦为一个无能的人。

本书还提到要我们做一个有灵魂的人。也许你会感到十分好奇,每个不是与生俱来都有灵魂吗?周国平让我理解的所谓真正的灵魂,是做一个有哲学的人。人是应该有进取心的,问题是朝什么方向进取。哲学让人综观世界和人生的全局,实际上就为人的进取方向提供了一个坐标。我们对万物需要充满的好奇,可就我们的种种好奇提出不同类型的学问。现在的青少年接触的大多是一些空洞的, 无用的,甚至使人消沉的书籍。久而久之,就像洗脑一样,发现我们所剩无几,也无非是一些空空的残骸,脱离灵魂的轨道。因此周国平先生告诉我们,了解哲学要看原著,深入学哲学的话读一本可靠的哲学史。你一旦读了进去,就再也不想去碰那些粗浅的启蒙读物了。

周国平散文精选读后感

阳关暖暖的,好惬意!

望眼书架,一本封面十分典雅的名叫《周国平散文精选》的书籍引起了我阅读的兴趣。

翻开第一页,“只有一个人生”这六个大字瞬间映入眼帘。拿起这本书,随便翻了翻,在心底默默地认为这应该与那些平庸乏味的书并无多大的区别,可当看到第一个标题时,我立刻否认了刚刚那个愚昧的想法。我想这本书应该会让我们懂得很多,为我们解答很多让人迷茫无助的问题,很多让人困扰纠结的疑难。

这本散文籍并不是采用社会以至国家的事例来向我们阐述一个问题,而是从周国平老师自身出发,从他身上选取大众化的问题来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与解剖,让深有同感的人们从中得到心灵的感触。

“人生就是一个人的疆界,最要紧的是负起自己的责任,管好这个疆界,而不是越过它无谓地悲叹天地之悠悠”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我深深地被这句话所折服。难道不是如此么,对于我们个人来说,生命是最重要的东西,但相较于宇宙来说,一个人的生命似乎等于零。每个人都有生命结束的那一天,而最该令我们思考的是,在那天来临之前我们做了什么,达到自己的理想了么,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了么。还是,就那么浑浑噩噩的过了一生,直到离开人世的那天连自己都不清楚自己这一生到底干了些什么。

周国平老师说的好,人生就是一个人的疆界,正是如此,上帝为每个人都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疆界,从我们呱呱落地的那一刻,每个人都是大同小异的,上帝给每一个人的东西都是公平的。而日后人与人之间之所以形成较大的差异,不外乎是我们后天在这片疆界上是如何驰骋的。如果你是失败的,那么你总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片疆界,只要在这片疆界上过的舒坦,安闲即可。而当你在羡慕别人的成功时,你难道不想想这是为什么么,不错,每个人都有一个疆界,可你只是安守这个疆界,而那些成功的人则想的是如何将自己手中这个疆界变得更加与众不同,变得更加辽阔,更加丰富,正是因为他们的这个“想”,所以他们那个原本平凡的疆界如今是那么的辉煌,那么的让人嫉妒羡慕……

放下书本,让思绪飘飞。对啊,我只可能拥有这个短暂的生命一次,既然只有那么一次,我为何不好好珍惜它,不好好将它变得更美好。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如放手任它自流,那么也只好在晚年悲叹年少的无知。如紧紧将它握住,那么就不会在将来空悲叹,而是为自己的生命感到无限自豪!

周国平散文名家读后感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85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82位用户喜欢。

周国平散文名家读后感

周国平是我国著名的诗人、哲学家。他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学思想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读者们大都能从他的文字中得到启迪和智慧。<周国平论教育>;是作者第一本系统梳理其教育思考的随笔。作者思考教育问题,是从其哲学专业背景出发的。他在哲学上做的工作,大多是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过,人生问题和教育问题是相通的,做人和教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东西,也就是教育上最应该让学生得到的东西。这构成了作者思考教育问题的基本立足点。

在书中, 作者切中今日教育的弊病,呼吁我们的教育回归常识,回到教育之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上来。他认为教育的使命就在于人性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就在于让人成为人性意义上的正真的人,并幸福地生活着。 在书中的第一辑,作者把他最欣赏的教育理念列举出来,共七点,称之为教育的七条箴言。它们具有箴言的特征:直指事物的本质,既简明如神谕,又朴素如常识。第一条箴言: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第二条箴言: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第三条箴言: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第四条箴言: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第五条箴言: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第六条箴言:大学应是大师云集之地,让青年在大师的熏陶下生长。第七条箴言:教师应该把学生看做目的而不是手段。 懂得了"教育即生长"的道理,我们也就清楚了教育应该做什么事。比如说,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让我最感兴趣的是第二辑《阅读与素质教育》。大凡大家名家,都有一个爱好,或者说是癖好,那就是阅读,通过阅读积累知识、生成智慧、涵养品性,阅读对一个人良好素质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作者认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阅读经典。作者写道:"一个人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就可以称作读者的(同样,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就是阅读)。在我看来,一个真正的读者应该具备以下特征:第一,养成了读书的癖好;第二,形成了自己的读书趣味;第三,有较高的读书品位。"

这些,引起了我的深思。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教师,有必要博览群书,汲取精华,并在此基础上言传身教,促使学生也养成读书的习惯,积淀丰厚的文学底蕴,从而为终身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周国平散文选读后感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65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105位用户喜欢。

周国平散文选读后感

本书共包含十一辑内容,由周国平对每一种文字去粗存精,缩减篇幅而成。

它教了我们人性中的真、善、美。我们生活在这个集天地力量于一身的时代里,需要静心聆听大自然的神奇奥秘之处,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因为这个世界充满一切需要人们发掘的美丽。

本书开篇是“走进一座圣殿”,这个题目顿然使我的脑海豁然一新。从我们降临到这个世界,用无知的双眼审视这个世界的时侯,也许我们是走进了一座圣殿吧!在这个金碧辉煌的圣殿里,我们用智慧点亮了心中的灯盏。

周国平说:“一个人越是珍视心灵生活,他就越容易发现外部世界的有限,因而能够以从容的心态面对。相反,对于没有内在生活的人来说,外部世界就是一切,难免要生怕错过了什么似的急切追赶了。”在我看来,就是应该努力使自己的心灵品质得以升华,你才会知道任何外部事物是有局限性的,我们才会更有战斗力和激情,敢于挑战一切,才能以更好的姿态,从容地面对世界。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耐力解决面前的一切困难阻碍!

因此我们应与书结缘,与名人“面对面”交谈心中的想法,做一个中心的读者。一个不是读者的学生,不管他考试成绩多么优秀,本质上不是一个优秀的人才。一个读者应该具备以下特征:第一,养成读书的癖好。第二,形成了自己的读书趣味。第三,有较高的读书品味。能否成为一个真正的读者,青少年时期是关键。经验证明,一个人在这个时期倘若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以后再要培养就比较难了,倘若养成了,则必定终身受用。周国平说:“青少年对未来有种种美好的理想,我对你们的祝愿是,在你们的人生蓝图中千万不要遗漏了这一种理想,就是立志做一个真正的读者,一个终身读者。”是的,我们在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着,不仅是为了赶上时代变化的趋势,而且为了我们的人生富有情趣,充满思考,才算上过了一个短暂而充实的人生罢。如果一个人缺乏了阅读能力,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会变得麻木不仁,沦为一个无能的人。

本书还提到要我们做一个有灵魂的人。也许你会感到十分好奇,每个不是与生俱来都有灵魂吗?周国平让我理解的"所谓真正的灵魂,是做一个有哲学的人。人是应该有进取心的,问题是朝什么方向进取。哲学让人综观世界和人生的全局,实际上就为人的进取方向提供了一个坐标。我们对万物需要充满的好奇,可就我们的种种好奇提出不同类型的学问。现在的青少年接触的大多是一些空洞的, 无用的,甚至使人消沉的书籍。久而久之,就像洗脑一样,发现我们所剩无几,也无非是一些空空的残骸,脱离灵魂的轨道。因此周国平先生告诉我们,了解哲学要看原著,深入学哲学的话读一本可靠的哲学史。你一旦读了进去,就再也不想去碰那些粗浅的启蒙读物了。

周国平散文集读后感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51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271位用户喜欢。

似乎每一个假期,学校都回布置读书的任务。好像是我们这些学生除了寒暑假之外,就不会有时间看书了似的。当然,假期所读的书与平时读的完全不在同一档次,毕竟,谁有本事在读完一本科幻小说或是漫画之后能写出合乎要求的读后感?于是乎,我的同学们只好拿起平时只放在书架上冲样子的名着读了起来。

我却幸运得多了。多亏我的未雨绸缪,厚厚的一本《周国平散文》,让我利用每天中午的时间一点一点蚕食,到放假时只剩下几十页了。我只需趁热打铁,将之读完即可。

周国平这个名字,很多人都觉得陌生。倒是和他一字之差的周和平老师更有些知名度。周国平先生是一位典型的读书人,着书立说和翻译外国哲学着作似乎就是他工作的全部。他的书或是文章,无非两个方面:散文随笔和哲学论着。前者描绘了一个文人的精神家园,后者反映了他的学术生活。我读到的,自然是他文人的一面。

周国平的随笔散文,真正映了“随”和“散”这两个字。每篇文章都透着淡然,好像是从心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一般。他的文章更多地关注自己而不是家国大事,好像就一直停留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身”境界。

这看似不够伟大,用套话说就是“缺少社会责任感”。不过如果以他所制定的修身圆满的标准来衡量,天下之大,那些正行治国之事的“伟人们”又有几个是做到了修身、甚至尝试过修身呢?官吏腐败问题是哪一个国家都不可避免要面临的问题。可如果我们恪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略,循序渐进的话,哪里还会有贪官污吏得势的道理?

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自己的任务和位置。如果不细心叩问自己的心灵,如何能发现社会早已为自己预留的位置?对于我们,人生的大半都是未知,都需要探索;可是如果在迈出探索的步伐之前,连自己的目的地都不清楚;或是在行进途中渐渐迷失了方向,那又有什么资格口称自己是在探索人生呢?前进的步伐一刻也不能停下,了望的目光更是一刻也不能松懈。周国平用他的散文教给我们把握出世入世的度:即不能不问世事,那是不可能且自私的;也不能沉浸于俗世,迷失了自我。

如果把攀登人生的高峰类比于登山,那么最佳的状态应该是:肉体在不懈的攀登,步步为营,深陷崇山的掩映之中,灵魂则跳出山外,以旁观者的清澈目光为前进指明方向,永远不迷失。这显然是神仙的境界,凡人想要达到无疑是奢谈。

我们只有退而求其次,在每次出发之前先问问自己够不够坚定;定期停下来修整,总结过去并展望未来,看看自己的路线是否偏移。“认识你自己”,这是指导精神生活的圣经。

我希望自己能够秉持这圣经,不忘审视自己。学习的范畴,不只是我们现在体会到的那么浅薄,我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明白更多。

周国平散文集读后感600

周国平散文的读后感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87个字,有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78位用户喜欢。

周国平散文的读后感

这本书的名字平实无奇,没有《朝花夕拾》这书名这般藏有深意,但翻开此书,随意一瞥几行字就被其中道理吸引。我翻开序言,“我的写作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学术性的论著和翻译,另一类是散文。所谓散文是一个很笼统的说法,我把学术论著之外而又不是小说和诗的文字都算在内。对于我来说,这两类写作是完全统一的,它们不过是我从事哲学思考的不同方式罢了。这个集子所选仅限于后一类。”读到此句顿知周国平先生大概的.写作风格。后一类即为散文,翻到正文时我仔细起来。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散文,第二部分是札记,第三部分是随感,第四部分是诗。散文占了大半,周先生笔下的散文,其自由不但在文体,更在写作时的心态。第一辑首先提出“只有一个人生”,深入简出,字句触动我心,在我这样的年纪也许还不能完全读懂,但周先生素朴的笔调让我隐约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外冷内热的深深的热爱,不留意间拉近了我和文字的距离,拉近我和他的感受。"苏格拉底在法庭申辩时所说的“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一语,在我看来是道出了哲学的根本使命,这就是探索人生的意义,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他的文字把哲理悄然渗入其中,让人暗暗领会。后来一句“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爱智慧甚于爱一切,包括甚于爱生命”反复研读之下,一层一层意蕴仿佛条条雨丝,轻轻柔柔,划过我的思想。学习本是为了智慧,智慧如日常餐饮所需营养,让我得以明事理明本心,周先生一字“爱”,巧妙地表达出我内心所求,也正如周先生所言“这正是我所想的!”周先生的精神所在是平凡,平凡所以贴近我们的心声。哲理,本是深奥的,像是讲不清的心情,而周先生以朴实无华的文字,组成一章一章的心语,平平淡淡地向我们讲述哲理——人生的意义,灵魂与超越,死亡——皆此种种都是充满哲理与神秘,难以道明,没有阅历没有细细品味不能读懂这些简简简单单的文字更不会有自己的感悟吧。“一个愚钝的人,再智慧的朋友对他也是毫无用处的,他坐在一群才华横溢的朋友中间,不过是一具木偶,一个讽刺,一种折磨”周先生这样说,我不禁牢记心头。读书让我汲取智慧,智慧滋润我的思想,这便是读完此书我最大的感受吧!周先生在此书中的文采深深打动我,实在受益匪浅。

周国平散文集读后感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93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03位用户喜欢。

厚厚的一本《周国平散文》,让我利用每天中午的时间一点一点蚕食,到放假时只剩下几十页了。我只需趁热打铁,将之读完即可。

周国平这个名字,很多人都觉得陌生。倒是和他一字之差的周和平老师更有些知名度。周国平先生是一位典型的读书人,著书立说和翻译外国哲学著作似乎就是他工作的全部。他的书或是文章,无非两个方面:散文随笔和哲学论著。前者描绘了一个文人的精神家园,后者反映了他的学术生活。我读到的,自然是他文人的一面。

周国平的随笔散文,真正映了“随”和“散”这两个字。每篇文章都透着淡然,好像是从心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一般。他的文章更多地关注自己而不是家国大事,好像就一直停留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身”境界。这看似不够伟大,用套话说就是“缺少社会责任感”。不过如果以他所制定的修身圆满的标准来衡量,天下之大,那些正行治国之事的“伟人们”又有几个是做到了修身、甚至尝试过修身呢?官吏腐败问题是哪一个国家都不可避免要面临的问题。可如果我们恪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略,循序渐进的话,哪里还会有贪官污吏得势的道理?

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自己的任务和位置。如果不细心叩问自己的心灵,如何能发现社会早已为自己预留的位置?对于我们,人生的大半都是未知,都需要探索;可是如果在迈出探索的步伐之前,连自己的目的地都不清楚;或是在行进途中渐渐迷失了方向,那又有什么资格口称自己是在探索人生呢?前进的步伐一刻也不能停下,瞭望的目光更是一刻也不能松懈。周国平用他的散文教给我们把握出世入世的度:即不能不问世事,那是不可能且自私的;也不能沉浸于俗世,迷失了自我。

如果把攀登人生的高峰类比于登山,那么最佳的状态应该是:肉体在不懈的攀登,步步为营,深陷崇山的掩映之中,灵魂则跳出山外,以旁观者的清澈目光为前进指明方向,永远不迷失。这显然是神仙的境界,凡人想要达到无疑是奢谈。我们只有退而求其次,在每次出发之前先问问自己够不够坚定;定期停下来修整,总结过去并展望未来,看看自己的路线是否偏移。“认识你自己”,这是指导精神生活的圣经。

我希望自己能够秉持这圣经,不忘审视自己。学习的范畴,不只是我们现在体会到的那么浅薄,我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明白更多。

周国平散文集

周国平散文偶尔远行读后感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47个字,有1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141位用户喜欢。

周国平散文偶尔远行读后感

周五的晚上带了周国平的那本书回家,周六上午一口气读完。想起一个星期都没读完的他那本散文,觉得这样的文字才是自己喜欢的。不经意看了一下页码,总共327页。这是一个与我有关系的数字。书的装帧非常差,看完的页都掉落下来。待读完全书,已经散落得不成样子。

《偶尔远行》。上半篇是南极的文字,下半篇是欧洲。

在南极,寂寞,无聊,以及为了排除寂寞每天的狂欢,而他永远希望远离人群,让独处来催生自己的文字。南极让他难忘的,是壮丽的风光,寂寞的动物,独特的气象,以及他在寂寞中阅读的`圣经以及对生活与宗教的反复思索。

里面我折上角的一页,是《关于大自然本身的价值的讨论,2月4日》。从网络上找出来,贴到后面。

就着文章的讨论,我们可以比较清晰地了解到他的性格以及部分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是我认可的。一切都需要正确、理性地对待,不夸张,务实,接受现代文明给我们带来的便捷,接受大自然的美丽以及残酷,不随意地批判自然、文明以及宗教的信仰。

另外一片文章是《小爱和大爱》。最打动我的一句话是“难的不是避世修行,而是肩着人世间的重负依然走在朝圣路上。”摘录如下:

……无论佛教还是基督教,都把人间亲情视为觉悟的障碍。乔答摩王子弃家出走,隐居丛林,然后才成佛陀。耶稣当着教众之面,不认前来寻他的母亲和兄弟,只认自己的门徒是亲人。然而,我对这种绝情之举始终不能赞赏。

诚然,在许多时候,尘躯的小爱会妨碍灵魂的大爱,俗世的拖累会阻挡精神的步伐。可是,也许这正是检验一个人的心灵力度的场合。难的不是避世修行,而是肩着人世间的重负依然走在朝圣路上。……大爱者理应不弃小爱,而以大爱赋予小爱以精神的光芒,在爱父母、爱妻子、爱儿女、爱朋友中也体味到一种万有一体的情怀。一个人只要活着,他的灵魂与肉身就不可能截然分开,在他的尘世经历中处处可以辨认出他的灵魂行走的姿态。唯有到了肉身死亡之时,灵魂摆脱肉身才是自然的,在此之前无论用什么方式强行分开都是不自然的,都是内心紧张和不自信的表现。……

我非常希望把这篇文章发给从前的那一位朋友。他始终在自己的灵魂中挣扎,既希望摆脱生活中的烦恼,又不愿意放弃可能得到的巨大的荣誉。他希望通过佛学获得灵魂的安宁,甚至在家中与佛家朋友打坐企图澄清心中的“毒”;另一方面他说“弱水三千,我要尽取”。很久没有联系了,我不知道他现在有没有获得他所追求的心灵的宁静。

书中欧洲的游记也是我喜欢那种随笔日记,如跟随他看到了他看到的一切,也不枯燥,不全是完美的东西,还经常能看到不公的或是被怠慢的遭遇。此外,一些重要的人物以及他们的思想,也能通过他的视角获得。

作者多次在海关遇到外国人的随和与国人的矫情刁难形成鲜明的对比,法兰克福、海德堡的整洁环境与国人居所的局促肮脏形成鲜明的对比,路人对待可爱小孩的友善与国人的冷漠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此他提出的疑惑是:怎样的力量才能使一个在中国环境里生长的孩子拥有西方孩子的健康和快乐呢?

然,全书的结尾,是他又一次从国外回来,看到妻子抱着女儿迎接他,他感到幸福极了。

生活仍然需要努力地面对的。

周国平散文精粹本守望的距离读后感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78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22位用户喜欢。

周国平散文精粹本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

最近阅读了周国平先生的守望者的距离一书让我感触颇深,这本书内容饱含哲学思想,人文思想和人生寓言,并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学的魅力,融理性与激情一体,笔调清新自然,内含睿智深刻,虽然是上个世纪的作品,今日读来,这些散文作品依然触动人的心弦,因为我们都是热爱生活之人,希望寻求人生的真谛,向往或大的精神境界.

国平说他的孤独“带着如此浓烈的爱意,爱着田野里的花朵、小草、树木和河流.”在本书中,他怀着对生活的深深爱意,谈生活、谈人生境界.他认为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现实的利益世界中,在其中随波逐流.“人必然有人格上的独立自主,不能攀援在社会建筑和他人身上.”在人的现实生活之中,还应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家园.失去精神价值的生活,纵然轰轰烈烈,也只是浮光掠影的表象,是一种空虚和无聊的生活.“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安全的场所,其中珍藏着你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他告诫人们,不要让琐屑的生活淹没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是不要失去精神家园,一个人拥有了精神家园,他就拥有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周国平的书大多充满人生的智慧和哲学的魅力.《守望的距离》一书也不例外.他在书中谈生活、谈人生境界.他认为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现实的利益世界中,在其中随波逐流.人也应该在现实世界中拥有自己的精神家园.他告诫人们,不要让琐屑的生活淹没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是不要失去精神家园,一个人拥有了精神家园,他就拥有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周国平喜欢对死亡进行探讨,死亡与人生意义在某种方面紧密相连.人固有一死,因此在对待名利方面,他进行了感叹“我们短暂的生命过于拥挤,我们把太多的光阴抛洒在繁忙的工场和喧闹的市场.”

周国平的这本书充满睿智和哲理的隽永内涵,充满魅力的格言和诗语,这些都深深触动了我,让我不禁思考自我的境遇,思考我的人生,思考自己的灵魂. 学会用审美的目光看问题.审美并不仅仅止于欣赏自然或艺术,而是以一种更开阔的眼光看世界的人生态度.相信只要用审美的眼光看世界,生活就会变得更美好. 读周国平的书,让我的思维更加清晰,对待生活的方式也产生了变化,学会了放松对待生活.

国平将这本集子命名为“守望的距离”,正表明精神家园的守望需要恰当的距离.以守望的态度来面对人生,面对生活其实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守望代表着一种期待,而这种期待是守候的,守候是踏实、是不浮躁、是宁静、是信心十足.

我要做一个守望者,守望快乐与幸福

周国平散文集读后感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745个字,有1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10分钟,慢速需要14分钟,有171位用户喜欢。

周国平是我很喜爱的作家。看他的书是高三时候的事,现在回想起来,他的书陪伴我整个的高三生活,用思考与哲理给我浮躁的心情增添一股沉静的清泉。周国平的散文集《安静》,对比昔日的“守望”和“朝圣”,似乎来得更为纯粹和彻底。

我喜欢《安静》,不仅缘于这个诗意化的词语,更是惊羡“安静”这样一种境界。周国平在书中说道:“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和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在的虚名浮行的诱惑。”正是这种对追求的执着让我更深切地感受到安静的无比珍贵。

依照通常的情况,安静这个命题到了哲学家手里,总会演绎成生存与死亡的挣扎。然而在周国平却能轻而易举地将安静的氛围融入到书中的每一篇文章,每一行文字,让我刚打开书页,就已经不能释手。在周国平的随性抒写下,安静成了一种天然的存在。

年龄长久的提炼和沉积,让其内心更为充盈,使其生命摆脱浮躁而逐渐趋于安静。也正是因为如此,注定了安静不是一种瞬间的偶得,而是从最深的绝望中寻找最美丽的惊喜,这是一种成熟人生的境界。

所以,我一般都会选择在深夜读周国平,点一盏台灯,泡一壶香茶,跟随他去寻找安静。

安静不是一瞬间的偶得,安静需要心灵的创造。在书的目录里,我发现了久违的亲切话题:幸福、艺术、执着、平淡、智慧、死亡、存在……书中处处遗留着哲学和散文的痕迹。这两者时而平行,相互对望相互倾慕;时而相交,绽放出无声的思维火花,令人心旷神怡。

书中,他所展现的人生体验与读者所关切的世间感悟的词语外壳上,没有一个“安”字,也没有一个“静”字,但它们都毫不例外地与安静的距离最短。周国平所期待的,正是这样的一种充满乐趣的安静。生活中只要有乐趣为伴,我便不会感到寂寞难耐,因为我会觉得,这安静,怎么品味都别有情趣。

安静不是毫无变化的静止,尽管它常常逗留在某一风景的边界上。曾经以为周国平对爱的解读是最精巧最灵秀的。在他的旧作《人与永恒》里,爱情如同林中的溪水,点滴入耳,超凡脱俗,令人怜惜。

但书至此时,说到“私隐”,说到“隔膜”,溪水渐入人境,再无仙气,似乎将要干涸。不过后来在安静中想想,爱确实应该在人间,在人的身边人的心底,这样的溪水比在林中更踏实了。爱,应该踏实,应该长流,如他所说,“爱情是一条流动的河”。还有更多的事物在流动。

“我的怪癖是喜欢一般哲学史不屑记载的哲学家,宁愿绕开一个个曾经显赫一时的体系的颓宫,到历史的荒村陋巷去寻找他们的足迹。”周国平曾经这样形容自己对爱默生的向往。同样,我也乐意用这句话来表达对周国平先生的仰慕。少年时代的周国平有幸进入多少人所梦寐以求的北大,在那如此深沉丰盈的人文环境和氛围下成长。

在中国最动乱的十年,他又有幸在深山里安静思考,与圣贤先哲交流,和花草虫鱼对晤,在那样的社会环境和经历下,他完成了对思想的构建,对灵魂的提炼。大宁静产生了大孤独,大孤独催生了大智慧,智慧和从容又让他完成了一种内在的超越性的突破。

时至今日,在我们生活的世界,利益的驱动超越一切,物质的诱惑淹没精神的愉悦,连学界也已成为喧闹的名利场,我们很难再听到来自心灵本真的呼唤——如此浮躁的社会里,安静就会显出多么的珍贵,守住一份宁静又是何等不易。

且看《孤独的价值》、《智慧和信仰》、《诗人的花园》、《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这都是我赞赏的篇目。虽不是通篇说“安静”,但还是能够看出周国平在这本书中一贯的人文追求。质朴平实又不失诗的光华,畅达深邃渗透着哲学的智慧。正是这样一种风格,使他摆脱了纯学术的艰涩而实现了对哲学本身的突破。

关于“安静”,周国平写下了这样的文字:“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我对一切太喧嚣的事业和一切太张扬的感情都心存怀疑,它们总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亚对生命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现在想来,真是至理名言。

其实,无论世界,无论我们生活的周围变得如何的喧嚣与躁动,哪里又找不到一片安静的角落呢?关键还是我们自己愿不愿意去寻找,或者说找到了又能否守住自己的这一份宁静?即使我们无法在现实中找到安静,至少我们还能保持一份心灵的恬淡,还可以守望自己的精神家园。倘若这一方领地也终失守,人生真的会充满痛苦与无奈。

我会再读周国平的《安静》。夜深人静的时候,静静地翻开这样一本《安静》,去品味书中对人生、灵魂以及人性的感悟。

周国平散文集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16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稿件

分类查询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