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栏目

教育理论读后感(10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9-02 20:30:02 热度:93

教育理论读后感

教育理论读后感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97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109位用户喜欢。

教育理论读后感

课题研究已经开始了。根据课题组的要求,开题仪式过后,每人要读一读相关的教育理论书籍,并写下心得体会,我于是找来一些书看,按部就班、一丝不苟的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今日读到《适用课堂教学艺术》第十五章“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之第二节“因材施教”。这一节里有一块内容叫“教师对待好学生、差生的态度”。读过这一节内容之后,我感慨良多,觉得差生转化工作之艰难而有趣。

文中写到:“教师如何善待差生、转化差生,确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有些学校的差生问题不仅迟迟得不到解决,而且变得越来越严重。除了客观因素外,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教师对待差生的态度不够正确。------其实,尽管差生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其中绝大多数在教师的重点调教下是能转变的。应当确立这样的信念:这里不全是废铜烂铁,这里有黄金白银,只不过暂时被灰尘蒙住而未能闪光而已。”

读这一段话,我明白了对待差生应当持怎样的态度。说实话,我过去对待差生总是持消极态度,认为这事多花力气而“得不偿失”。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我们要多看到他人的优点,千方百计挖掘别人的优点,不要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那样的话,不仅师生关系搞不好,转化差生也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已。当代处于素质教育发展时期,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素质,差生是每个班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差生问题得不到解决,将会影响班风、校风,甚至影响素质教育的实施。所以,尽管差生问题很令人头疼、费心,却有着莫大的意义,研究和解决差生问题属于真正的"“痛并快乐着”。

怎样转化差生?文中写到,“首先要有信心(这些学生从根本上说还是要求进步的,只是自制能力比较差罢了);其次要精心挑选合适的教学方法,尽量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文中还写到教师指导学生重点应放在教给他们良好的学习方法,“来源有三个:一是报刊是介绍由后进生变为先进生的经验之谈;二是班内优秀学生行之有效的良好的学习方法;三是差生本人学习中值得肯定的方法。”读到此处,我明白了今后的工作重点,应当放在寻找好的学习方法上,教给他们方法,“授人以渔”,这才是教育的根本所在,学生的学习搞好了,才能逐渐消除“乏信心”,促进思想转变,最终实现将其转化。同时,我也明白了应当从差生本人身上寻找闪光点,不仅能激励他本人,对其他学生来说,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此方法应当想法子推行。

文中还介绍了提高差生的学习成绩,一定要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教师指导既要务“虚”,又要务“实”。即除了讲一些大道理之外,还可适当降低作业难度,有进步及时表扬以及定期“开小灶”等等。“对差生要多表扬、少批评、不讽刺。嘲讽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其后果或是产生自卑感,或是产生对立情绪,这对提高差生的自尊心是极端不利的。”在过去,我也对差生满怀信心教育之,但一旦学生不听话,或顶撞了我,或明知故犯,我的气就不打一处来,就容易丧失继续教育的信心,甚至不惜严厉批评、嘲讽,可越是如此,学生对抗、抵触情绪越强,工作越难开展。常言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越难开的锁才越是好锁.因此,我今后应当加强修养,增强个人人格魅力,对差生多一点信心,再多一点耐心。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我转化差生的工作一定会迈上更高的台阶。

俗话说“开卷有益”,今天果不其然。

教育理论书籍读后感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83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52位用户喜欢。

教育理论书籍读后感范文

一、多个教育理论是我们学习和工作的理论指。

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他的主要教育理论是生活教育理论,这是陶行知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主体和核心,是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反思与批判,更是陶行知对自己一系列教育实践的总结与提。

在陶行知看来,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正如他所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细细想来,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时时是教育、处处是教育。作为人民教师来说,在校园生活中、在教学过程中,跟学生相处的每一分每一秒、每一次接触,都是教育。因此,我们要抓住教育的真谛,不能只看到学生的成绩,而要从根本上出发,真正走进学生心里,与学生融为一体,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去努力。那样,我们的教学相长才可谓落到实处。

二、教学实例给我们切实的实践指。

在《现代教育理论导读》一书中,除了大量的教育专家的不同教育理论外,还展示出许许多多真实的教学实例、案例。这无疑在教学实践方面,给了我们一些丰富的宝贵经。

比如有一堂数学课的教学实例在解决概率的计算上,教师鼓励学生尝试列表和画出树状图,让学生感受求基本事件个数的一般方法,从而化解由于没有学习排列组合而学习概率这一教学的困惑。整个教学设计的顺利实施,达到了教师的教学目标,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思考、讨论、点评得到解决,对问题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学生的课堂学习充满了成就感,课堂气氛轻松愉快,课堂效果好。

从这个实例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教学生什么知识,对于现代新型的素质教育大环境下,最忌讳的就是一板一眼直接讲授知识。而是要找到一个切入点,符合学生年龄、学生接受能力、兴趣导向等方面的关键点。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跟着老师走,也才会在老师的引导下有自己的创新、自己的办法。才能通过最最自然的方式走向自主学习的层次,自主不是完全自主,而是在老师引导下自然过渡而来。

学习了《现代教育理论导读》这本书,再一次丰富了我们的头脑,增强了我们下一步继续课堂教学改革的信心和力量。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创辉。

陶行知教育理论读后感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563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3分钟,有176位用户喜欢。

陶行知教育理论读后感

我认真学习了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论,认识到: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陶行知教育理论读后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汲取丰富的养料,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我认识到: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学生打开创新思维的源泉;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学习操练;实行"六大解放",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操作要求。

一、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陶行知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人在中学阶段其心理的基本需要中,情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师爱(以及家长的爱)犹如心理发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学生的心灵发展。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

在这样的认识下,我在教学上,把爱生放在了首位。不仅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更要有"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读后感《陶行知教育理论读后感》。

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禁绝粗话俗话,推行爱心用语,保护学生的心灵不受伤害,多给学生关照和温暖。对学习好的学生热心引导,对学习差的学生及调皮的学生也是从爱开始,进行指导帮助,不歧视、不训斥、不讽刺挖苦。学生们感受到老师的爱,有了良好的情绪,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在爱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爱的情感,用爱的情感帮助学生塑造人格。如开展"我与父母通信"活动,使学生们感受父母的爱,从而培养学生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感。情感是理智的基础,善良的心和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操也是创新智慧的心理基础。

二、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传统教育的致命弱点是只教人读书。陶行知批评旧教育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是摧残人才。过去的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更是强化了"三中心"(即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用灌输的方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科书上的知识,使学生远离社会生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全新的教育思想,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教育要从课堂和书本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即关注生活重于关注书本。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仅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使师生开阔视野,从社会生活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这样,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而且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课外,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学生们自编小报,自己写稿,自己设计版面,幼稚的作品中体现着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每组织一次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要求和精心的安排。都力求收到尽可能好的实效。

陶行知教育理论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理论读后感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52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32位用户喜欢。

今年暑假,我认真读了《陶行知教育理论》。

陶行知教育理论蕴涵着深刻的哲理,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

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这是陶行知在这本书中的一段话。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教师,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只有引导学生做教育,才不是假教育。

反思我读了陶行知先生的这一席话,让我对他的教育名言生活既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他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让人为之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探索的兴致,教师是一个活的教科书,孩子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形式上的活动,应该透过表面的活动,更有效的帮助孩子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健全他们的性格和个性品质。

《陶行知教育理论》

陶行知教育理论读后感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522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2分钟,有221位用户喜欢。

我认真学习了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论,认识到: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汲取丰富的养料,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我认识到: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学生打开创新思维的源泉;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学习操练;实行"六大解放",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操作要求。

一、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陶行知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人在中学阶段其心理的基本需要中,情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师爱(以及家长的爱)犹如心理发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学生的心灵发展。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

在这样的认识下,我在教学上,把爱生放在了首位。不仅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更要有"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

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禁绝粗话俗话,推行爱心用语,保护学生的心灵不受伤害,多给学生关照和温暖。对学习好的学生热心引导,对学习差的学生及调皮的学生也是从爱开始,进行指导帮助,不歧视、不训斥、不讽刺挖苦。学生们感受到老师的爱,有了良好的情绪,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在爱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爱的情感,用爱的情感帮助学生塑造人格。如开展"我与父母通信"活动,使学生们感受父母的爱,从而培养学生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感。情感是理智的基础,善良的心和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操也是创新智慧的心理基础。

二、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传统教育的致命弱点是只教人读书。陶行知批评旧教育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是摧残人才。过去的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更是强化了"三中心"(即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用灌输的方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科书上的知识,使学生远离社会生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全新的教育思想,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教育要从课堂和书本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即关注生活重于关注书本。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仅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使师生开阔视野,从社会生活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这样,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而且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在课外,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学生们自编小报,自己写稿,自己设计版面,幼稚的作品中体现着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每组织一次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要求和精心的安排。都力求收到尽可能好的实效。

陶行知教育理论

教育理论专著读后感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530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2分钟,有154位用户喜欢。

我认真学习了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论,认识到: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陶行知教育理论读后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汲取丰富的养料,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我认识到: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学生打开创新思维的源泉;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学习操练;实行"六大解放",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操作要求。

一、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陶行知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人在中学阶段其心理的基本需要中,情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师爱(以及家长的爱)犹如心理发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学生的心灵发展。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

在这样的认识下,我在教学上,把爱生放在了首位。不仅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更要有"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

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禁绝粗话俗话,推行爱心用语,保护学生的心灵不受伤害,多给学生关照和温暖。对学习好的学生热心引导,对学习差的学生及调皮的学生也是从爱开始,进行指导帮助,不歧视、不训斥、不讽刺挖苦。学生们感受到老师的爱,有了良好的情绪,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在爱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爱的情感,用爱的情感帮助学生塑造人格。如开展"我与父母通信"活动,使学生们感受父母的爱,从而培养学生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感。情感是理智的基础,善良的心和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操也是创新智慧的心理基础。

二、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传统教育的致命弱点是只教人读书。陶行知批评旧教育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是摧残人才。过去的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更是强化了"三中心"(即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用灌输的方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科书上的知识,使学生远离社会生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全新的教育思想,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教育要从课堂和书本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即关注生活重于关注书本。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仅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使师生开阔视野,从社会生活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这样,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而且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课外,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学生们自编小报,自己写稿,自己设计版面,幼稚的作品中体现着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每组织一次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要求和精心的安排。都力求收到尽可能好的实效。

教育理论专著

幼儿园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第六部分读后感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12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47位用户喜欢。

《幼儿园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第六部分讲的是探究、体验、发现的幼儿园集体活动和区域活动。

集体活动和区域活动是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两种主要活动组织形式。其中,区域活动也称区角活动,它以幼儿的兴趣、需要为主要依据,考虑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正在进行的其他教育活动等因素,划分一些不同的活动区。而集体活动是指,以某一教育目标或活动内容为主要依据,考虑幼儿的需要与兴趣,以及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等因素,在某一相对固定的单位时间内,主要以集体形式,在教师引导下组织与开展的教育活动。

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对待集体活动和区域活动的不同态度与立场,往往反映了不同的教育理念,体现了不同的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而探究、体、验发现的幼儿园科学教育就是一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内在统一取向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积极尝试,强调探究与体验基础上的发现,并且这种发现由于建立在自身的探究与体验的基础上,所以具有意义。这种科学教育必然强调集体活动和区域活动之间的内在统一。

教育理论著作读后感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86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07位用户喜欢。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道德是教师的灵魂。教育的百年大计以教育为本、教育大计以教师为本、教师大计以师德为本,而师德是我们教师的灵魂。

学习了《教师道德修养》读本的这本教育理论书籍后,其中的内涵尤为深刻,作为一名热爱事业的教师来说,是深受启发的,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道德理论部分;第二部分则是实践部分,汇集了上海许多优秀教育工作者的优秀事迹、崇高的师德风范,其中有德高望重的老教育家,他们是我们职业道德规范的楷模,还有的是年轻的教师,他们是我们道德规范的榜样。因此,此书是我们教师在实践工作中,师德建设方面值得学习和探索的。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让我体会很深。

所谓师者,是指一切可以传授知识的人,因此任何一个可以做别人榜样的人都可以被称为老师。而我们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更应该了解自己的责任,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去做好这个榜样。

一个学校培养的都是对社会有益的各种人才,而我们老师则是这些人才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催化剂。正是老师们的谆谆教导影响了他们的人生,使得他们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一路走好。因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一个学校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所谓师德,我想主要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而师风主要是指教师的个人作风。近些年来,我们的教师队伍都在逐步的来加强业务素质和提高各自的个人作风,如我校提出的“师德师风建设”教师发展规划,要求我们老师在什么样的场合树立什么样的形象等,可以说师德师风的主流是好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的教师在当前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发展的过程中,其思想也在起着变化,师德师风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在:有的`教师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不关心,这在我们非班主任老师身上表现较为明显,这将导致学生人格方面出现问题,我们培养的人才有可能就会出现心灵扭曲的现象。而有的老师工作责任心不强,对自己的本职工作精力投入不足,一味追求玩乐,这样将直接影响到其工作的质量。有的老师则是缺乏进取精神,不钻研业务,对学校安排的工作随便应付。有的老师缺乏奉献精神,工作上斤斤计较,讨价还价,一味地追求个人利益等等。这些不良的师德师风都是我们当老师的应引以为戒的。

因此,为了能让我们的师资队伍有一个高的要求,为了让我们这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能够培育出优秀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各种人才,所有教师都应该以身作则,以德服人,以身立教,为学生树立一个楷模形象,真正无愧于我们教师这一职业。

读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后感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919个字,有6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4分钟,朗读时长38分钟,慢速需要54分钟,有149位用户喜欢。

读《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后感

陶行知生活教育三大原理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其中“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本体论。

何谓“生活教育”?

陶行知指出: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又改造生活。

从这一理论中,我们也得到了很多的启发和启示——生活是语言的源泉。语言教育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儿童语言能力不良,不但学习能力受到影响,而且会影响其人格。如果语言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差,学习沟通屡遭失败,就会逐渐形成自卑、胆怯的心理,丧失自信、乐观进取等积极人格,因此家长要特别关注儿童口语表达的能力,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必须从幼儿时期抓起。

儿童天生是有发展语言技能的潜能,但是家长必须提供适当的条件,比如,多带孩子到外边去走走、看看。我的女儿刚学会走路,我便时常带她出去逛街,看到“某某超市、糖果、饼干”等字样时,常常念给她听,以吸引她的注意力,然后,再让她说说糖是什么味的、还有饼干等。在此基础上,我再加以引导:宝宝爱吃糖吗?为什么?让她逐步把问题回答完整,用这种有问有答的方式与孩子对话,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就会自然而然的得到提高。当然,刚开始时,对孩子的要求不要太高。记得女儿小时候住在农村外婆家,每当她看到小鸡、小鸭时就会高兴得手舞足蹈,似乎要从大人的怀抱中挣脱出来去抓小动物。每每这时,我便不失时机的让她跟我学说:“小鸡,叽叽叽;小鸭,嘎嘎嘎”边说边做动作:小鸡飞啊飞。这样孩子不但懂得了鸡、鸭叫声的特点,而且在口语的表达能力上也有所提高,从一个字加长到几个字或一句句子。有时,孩子学得不太完美,我便把正确的动作或言语以自然的方式再从复一次,尽量不去苛求的批评方式来纠正不足与错误,因为如果这样,只会让孩子失去信心与兴趣。

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除了要有父母耐心的启蒙之外,更需要时间的洗涤,因此,家长的爱心与耐心是孩子学习路上最佳的鼓励。

寻找职业幸福——品读《给幼儿教师的建议》有感

暑假在家期间,一直在看《给幼儿教师的建议》一书,这本书是由朱家雄,张亚军以与幼儿教师对话的视角来编写的。本书中所搜集的文章都是由幼儿园一线教师撰写的,有的是日常工作的经验提升,有的是与孩子之间发生的点点滴滴,有的是关于教学的体会和反思,有的是对家长,对班主任的,甚至是对自己工作的反思……读后感觉有很多共鸣的地方。

在书的第一辑“向孩子张开你的怀抱”第中《品读“职业幸福” 》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作者所写的“幼儿教师站起来是老师,蹲下来是妈妈”,每天超负荷的工作使得身心疲惫,有时会产生职业倦怠。面对大家对幼儿教师是“高级保姆,低人一等”的观念,如何能够感受到幸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呢?我想这也是很多幼儿教师的困惑。

文章作者从三个方面表达了自己的看法:1.要学会热爱。2.要学会奉献3.认清角色是品读“职业幸福”的前提。其实除了这三个方面我觉得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细细体会和品读的。那么我的幸福又在哪里呢?

一、以真诚、平等的态度与幼儿交往,你会发现幸福就在你身边

在我和孩子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感受着那份快乐:和他们一起散步观察春天,一起捡拾落叶,一起游戏玩耍,一起放风筝,一起写生绘画。记得有一天,我外出听课,下午回来后,孩子们好象很久没有看到我一样,热情地叫起来:“老师,你到哪里去了?”“你怎么这么久才回来?”我问:“你们是不是想我了?”有几个孩子唧唧喳喳地说着:“是啊,我们想你了。”这些可爱的孩子!特别让我感动的是前几届已经毕业的孩子,那些情景至今想来还历历在目:孩子们拿着小本本互相留下祝福的话,写下家中的电话号码,希望老师毕业后能给他们打电话,还有的说:“我们会想你的,毕业了还来看你们。”有几个孩子进了小学后真的来看我们了。当我见到他们的一刹那,孩子扑过来紧紧地抱住我:“老师,我们想你!”我紧紧地搂住孩子,那一刻我感觉自己是幸福的。

二、家长的信任、尊重和肯定,让我们感到幸福

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我们教师的工作有着很大的影响。孩子年龄小,自理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都很差,因此大小便弄脏衣裤,不小心摔破了皮,跌青了脸的事情时有发生。但是当我们听到家长一句:“老师,不要紧,没关系的。”“老师,麻烦你了,不好意思。”“老师,你们真的很辛苦。” 这些理解和宽容的话语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安慰和鼓励,也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的支持,有家长的理解和信任,真好!

当看到家长在班级博客中发表感谢的话和祝福时,我们是幸福的;当收到家长发来的新年祝福时,我们感动着;当家长给我们提出中肯的建议时,我们思索着。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关心、信任、肯定,我们才能将工作做得更好,才能让家长更加放心和满意。

三、教学中的成功让我体验幸福。

教师最引以为幸福的我想应该就是教学中的成功了。一次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仅能使孩子受益非浅,而且能让自己感到骄傲和自豪。成功的教学还能收获成果,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得到最大的发展,取得可喜的成绩。当看到孩子画出一幅幅独特新颖的图画,捧回亮闪闪的奖牌时,我们的心里是激动而又自豪的;当看到我们的学生一个个有出息,当上了班长、班干部,评到了三好学生时,我们的心里是宽慰的。

四、自身的学习和成功是幸福快乐的。

经过自己的钻研制作完成了一个课件;通过努力使自己的展示课、教研课能比较成功地同伴面前展示;听到领导和同事对我们的肯定和赞赏……这些都让我深深地体验到了那份幸福。

原来幸福一直就在我的身边,包围着我,感染着我,现在我对幸福又有了更深的体验与感受。让我们一起来品味、寻找自己的幸福吧!

新型的教师角色定位——读《儿童的一百种语言》有感

寒假里接着继续暑假没看完的书《儿童的一百种语言》,看到第十章节之后又所感悟:对瑞吉欧教育来说,教师的角色既不是母亲、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同伴,而是“以专业的眼光赋予学习者和学习以价值的人”( f.霍钦斯语)。在瑞吉欧的教育者那里,教师支持儿童的学习并不简单地表现为“传道、授业、解惑”。把知识呈现给儿童或回答他们的问题,并不是教师的主要任务。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帮助他们自己发现答案比前者重要得多。

因此,幼儿教师要做到始终是“新”,这个“新”不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更新,而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角色定位的“更新”。新型的教师角色定位。在有关介绍瑞吉欧的文体中,大致对瑞吉欧的教师的专业性作了如下描述:①促进儿童在认知、社会、情绪、创造力和身体各方面均衡地学习;②班级管理;③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布置;④提供儿童适当的保育与辅导;⑤行政事务上的沟通与协调;⑥追求自我在专业上的成长。在分析了教师在瑞吉欧课程发展中的作用后,我想用这样的语句来形容比较贴切:“教师是幼儿的伙伴、倾听者;是支持者、引导者;是学习者、研究者。

另外瑞吉欧教师的工作都能做到多、细、深。多是指观察得多,记录得多,对于幼儿的一举一动都观察得非常仔细,有很多的项目的策划也是从观察中得来;细是指不仅观察地细而且研究地也非常的细,比如:海蒂是个4岁大的孩子,她不喜欢看到汤姆老师的脸上戴着一个和实物一般大小的丽莎老师的面具。海蒂告诉汤姆:“你不可以这样子,那是丽莎的名字。”教师就将这句话记录下来,并认真研究海蒂抱怨的真正的含义?4岁孩子无法分辨代表物品的文字与代表的文字之间的不同,

海蒂把所有的字当作是代表物品的象征符号,所以她用“名字”来代表“脸孔”这是她的认知,研究了以后,教师就能站在一个更好的位置去协调和建构她的进展。深是指教师在规划组织时,能引导幼儿向更深的内容进行挑战,如:有一组幼儿对于窗外高大的向日葵感到兴趣,他们十分惊讶向日葵里头竟然有这么多的种子,教师觉得向日葵的花应该在幼儿的记忆中长久保存,便提议幼儿用纸与彩笔制作一朵开花的向日葵。这些画成功地完成了,幼儿在画中注意到每一颗小种子,老师与小朋友都同意这个画画活动增加了他们对从没注意过的细节的变化。

但教师还是觉得活动比较狭隘,她询问幼儿为何对于向日葵的种子感到惊讶,幼儿回答说他们记得在6星期前种的向日葵子,而现在向日葵花的种子就象当初他们种在土里的一样。于是教师又建议幼儿画出这些种子是如何产生的,也就是画出他们无法观察到的,画出他们认为种子在向日葵里产生的步骤。结果幼儿画的画五花八门,表现了幼儿的才智,突显了幼儿的想象能力。

孩子的行为,请理解------读《在反思中成长》一书有感

孩子的世界有自己的规则,孩子们纯真,无数人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向往。它比成人的世界更加清纯圣洁,比天堂更无忧无虑、缤纷多彩,充满神话色彩和童趣,充满着快乐和朝气……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做过一首诗:“人人都说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倘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可见,孩子的世界是值得我们去探索,值得我们去解读。作为一位幼儿园老师,我有的时候也会产生许许多多的疑问。

为什么有的孩子会一直尿裤子?

为什么有的孩子不愿意安静地入睡?

为什么有的孩子会把别人的玩具放进自己的抽屉?

这些行为不是盲目的,而是代表了孩子们内心的需求,通过这些看似有点不太正常的表达需求的方式,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许多关于幼儿的信息。

面对犯错的孩子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每一个孩子都可能犯错,原因有所不同,教师不应该一味地责骂幼儿,而是应该用亲切的态度询问幼儿具体原因,了解孩子们心中真正的想法,才能找到真正的解决方法。

面对敏感的孩子

有的时候,我们在放学的时候与家长聊起宝宝在园的一些日常表现,就在这不经意之间,给孩子的心理也可能造成一些变化。老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个疏忽,都会带来很深刻的影响。每一位孩子都很敏感,幼儿与成人之间的认知水平不同,成人眼中的大事可能是孩子们认为的小事,而成人认为的小事在孩子们心中却是大事,因此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尺度或角度衡量幼儿,更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

面对行为反常的孩子

面对行为反常的孩子,我们年轻教师往往处理起来不那么容易。《在反思中成长》这本书中,都呈现出了许多这样的现实案例。通过集中的归纳,我总结了一些方法:1.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孩子的反常行为,以及行为背后的原因;2.向幼儿表明自己心目当中对其更多的关爱,使幼儿产生安全感和自信心;3.善于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帮助孩子解答各种问题;4.在同伴面前肯定孩子的进步,给予鼓励。当然具体事例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

犯错、敏感、反常的孩子并不是让人头疼的孩子,只是要求我们老师要多一份宽容、包容,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孩子带来的许多种可能性。

《在反思中成长》让我懂得了成长的目的、成长的方法、成长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去解决。孩子就像是一只等待生长的小种子,需要我们耐心的照料、呵护,它才会发芽、开花、结果。重要的是不能带给小种子一丝伤害。所以,我们幼儿园老师要理解孩子、观察孩子、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享受快乐!

帮助孩子长成为“地球公民”

在1月2月的幼教核心期刊中,有名为《帮助孩子长成为“地球公民”——美国斯坦福幼儿园规则教育》。这片文章主要写了美国加州洛杉矶第六区斯坦福幼儿的规则教育,让我知道了所谓的规则教育是什么样的,并可以运用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

“引导幼儿学会遵守现有的规则,是帮助他们成长为地球公民的第一步”.这就是规则教育的的大目标。这是一个人性化的教育目标,教育幼儿成为一个社会人。规则教育包含两个部分,园级规则和班级规则,具有统一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在大规则的统一下,班级教师根据班级情况制定班级的规则,看上去很普通的规则都具有广泛的迁移性。

在这篇文章中还写到了规则教育的方法,我觉很适合我们教师去看一看,每月的“斯坦福幼儿园好公民”和一日的“小老师”被认为是该园规则教育中行之最有效的方法。在对待幼儿的纪律问题的上,这篇文章也提到了一系列的处理方法,方法的步骤是非常的科学合理的,幼儿园配有相应的心理教育老师。

我们教师日常也应该加强自身的幼儿心理学的知识,更好的服务于孩子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重视到如何尊重孩子,如何教育他们真正教育他们成为一个身心发展健康的人。

读《与幼儿教师对话》有感

近阶段一直在读丽莲·凯兹博士的《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一书,不愧是国际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毕竟从事儿童教育、教师成长研究多年,对儿童发展与教育、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乃至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具有丰富、深刻、独到的认识。

书中分上下,上篇为“幼儿与幼儿教育”,下篇为“幼儿教育议题”共十六章。无论在探讨儿童发展、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幼教的专业化、幼教机构的评价,还是教师角色、教师与儿童关系、专业幼儿教师的行为、教师的专业成长等问题时,凯兹博士时刻向我们展示着她对这些问题的省思、检视与理性的把握。譬如儿童自尊的培养是教师和家长都关心的一件事,但是目前用来培养自尊的做法实际上是在养成儿童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以及关注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而不利于培养幼儿适宜、积极的自尊。她多次指出“自尊无法从直接教导或劝告儿童觉得自己很好中获得”,教师应该“帮助儿童处理所面临的负面反馈、挫折及失败”,只有在适量的、明确且充分的正面反馈中才有助于增强儿童的自尊。这些观点既反映着凯兹博士所秉持的客观、审慎的态度,批判与反思的理性以及她对问题的辨证的把握,也体现了她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学风,彰显她独特的学术品格和精神。使人领略到一种作为研究者的竟社和境界,一种在幼教领域中孜孜耕耘的勤奋态度,滋养与凸现着研究的内在价值与魅力。

读了凯兹博士的书,在感受到她丰富的教育经验和理论成果的"时候,同时深深感受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与无知,在幼教的海洋中我只是个涉世未深的孩子,我想,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修养自己的内涵,使自己具有一点学有所想,做有所依,思有所悟,才能做一个真正优秀的幼儿教师.,才能担负起幼教的重任。

用唯美的灵魂去锻造完美的心灵

自从在两年前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之后,我对他的教育理念充满兴趣,一种追探的愿望十分强烈,陆陆续续读了他的几本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对我的教育工作有很大的启迪。尤其是一个个小案例给我提供了教育的对比,如同一面面镜子能映照出教育的差距,折射出有效的教育途径,也透视出我的教育反思点和教育的方向,下面就对比事例谈谈我的感想。

事例描述: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一个4岁的女孩摘下了校园的花房里新开的最大的一朵玫瑰花,从容地向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她为什么要摘花,就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说:“我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不相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后我就把花送回来。”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带着小女孩,从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情景对比一:一天早晨,我在上班路上,看见一位老奶奶搀着一位小孙子正从我家楼下经过,老奶奶看见花坛中有一棵月季花树上盛开真粉色的月季花,一边走一边对小孙子说:“奶奶去摘一朵,你拿到幼儿园。”小孙子说:“老师说:‘公园的花不能摘,大家要爱护。’”老奶奶说:“老师又没看见,你对老师说自己家的,不就行了。”说完,老奶奶就摘下了其中开得最大、最艳的一朵。我亲眼见证摘花经过,却没有上前阻拦和教育,只是在思考着一个问题:“教师的教育价值究竟是什么?只是纯粹的课堂或是口头文化还是应该体现在教育波及的整个生活?”在这个事例面前我是一位教育无为者。

情景对比二:在艺术主题活动《秋》的活动背景下,小婕带来了香扑扑的桂花,整个班级弥漫在甜滋滋的桂花香中,大家感受到很温馨和甜蜜。

小忆低声说:“这个花我看见在滨河花园摘的。”小婕的脸一下子暗沉,斜眼看着小忆。眼神中仿佛说:“谁让你说的!”我相信小忆的话,因为他是小婕的邻居,他们又是好朋友。听后,我了小婕花真正来源,小婕不置可否。这时,老师采用说教的口吻说:“小婕把花带到幼儿园,说明她有关心班级,爱同伴的心意,但这种行为对不对?为什么?”接着说:“如果有了这份心意,最好怎么做合适呢?”

又接着说:“公园里的花是公共绿地,大家要爱护,才能美化我们居住的环境。”

三个相似的事例,却折射出不同教育理念下三种不同教育行为,也反映出不同儿童观影响下的教育行为,虽然只是很普通的事例,却发人深省。我的教育起点在行为规范的本身,是幼儿耳熟能详的、条条框框的规则,缺乏人性和情感性,显得比较生硬和枯燥,以说为主,老师常常有这样的感叹:“孩子说说都会、听听都懂、就是做做脱轨。”第二个教育无力的案例就是这种教育方式下的产物。而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师却意味深长,让教育者记忆终身。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什么比人更重要的了。教育学当成一门“目中无人”的学科,他谈论的中心始终是人,人的思想、人的智力、人的情感。教育是帮助人成长的学问,具有强烈的社会性、情感性。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更需要有唯美的灵魂、高尚的道德、资深的专业文化,富有生命力和情感化的教育方式引导孩子、教育孩子、在生活教育情境下锻造他们完美纯洁的心灵。

陶行知教育理论读后感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549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2分钟,有148位用户喜欢。

我认真学习了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论,认识到: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陶行知教育理论读后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汲取丰富的养料,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我认识到: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学生打开创新思维的源泉;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学习操练;实行"六大解放",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操作要求。

一、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陶行知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人在中学阶段其心理的基本需要中,情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师爱(以及家长的爱)犹如心理发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学生的心灵发展。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

在这样的认识下,我在教学上,把爱生放在了首位。不仅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更要有"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读后感《陶行知教育理论读后感》。

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禁绝粗话俗话,推行爱心用语,保护学生的心灵不受伤害,多给学生关照和温暖。对学习好的学生热心引导,对学习差的学生及调皮的学生也是从爱开始,进行指导帮助,不歧视、不训斥、不讽刺挖苦。学生们感受到老师的爱,有了良好的情绪,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在爱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爱的情感,用爱的情感帮助学生塑造人格。如开展"我与父母通信"活动,使学生们感受父母的爱,从而培养学生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感。情感是理智的基础,善良的心和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操也是创新智慧的心理基础。

二、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传统教育的致命弱点是只教人读书。陶行知批评旧教育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是摧残人才。过去的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更是强化了"三中心"(即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用灌输的方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科书上的知识,使学生远离社会生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全新的教育思想,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教育要从课堂和书本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即关注生活重于关注书本。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仅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使师生开阔视野,从社会生活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这样,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而且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课外,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学生们自编小报,自己写稿,自己设计版面,幼稚的作品中体现着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每组织一次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要求和精心的安排。都力求收到尽可能好的实效。

陶行知教育理论

《教育理论读后感(10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稿件

分类查询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