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751个字,有1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10分钟,慢速需要14分钟,有146位用户喜欢。
关于白说的读后感范文
导语: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或者一段视频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 启示写成的文章。
读白岩松新作《白说》收录其几年间在不同场合的读后感,文字直白、说理通透,深刻的东西不多。因一些文字距今久远,故在每文章后,白岩松都续写了当下的感受。相比较,我更喜欢白岩松当下的抒发,接地气,没端着。一本《白说》读下来,没“白说”,几处文字引我深思。
白说:有了感触不能立即表达,要去追寻。经历了足够漫长的追寻,等到一切成熟了,才会有完美的表达。
急于表达已成当今社会多数人的通病,包括我自己。人们往往依据第一印象就判定事物的真伪曲直,并急于发声。我理解“追寻”的意义在于勤思考多求证。在一个“畅所欲言”的信息时代,内心安定,保持耐心,坚持理性,难能可贵。
白说:读书,首先筛选出高于你的作品,你要仰视它,然后去攀登。而多数情况,我们会选择与自己脾气相投的,你喜欢的,跟你水平接近的。这种同等水平的阅读,让人失去了自我挑战的机会。
在职场、家庭、教育、医疗中疲于奔命的人,早已丧失了攀登的勇气和力量。在我有限的阅读时间里,三分之一给了通俗读物。我这样自我安慰:生活已足够疲惫,何苦为难自己,在身心俱疲的状态下啃“晦涩难懂”的经典,读些侠骨柔情不好么?阅读本身便兼具休闲娱乐功能。然而,若所有阅读都是通俗读物,我又无法忍受。对于养成阅读习惯的人,内心对自己有要求。很多通俗读物制造短暂的遗忘与虚幻,读时让人沉溺,读后无精打采,给精神麻痹而非滋养,永远无法拥有高品质阅读带来的身心灵的喜悦。真正的阅读是寻找精神共鸣与心灵辉映。能给人力量的阅读,一定是有品质的阅读,教给我们怎样积极面对多蹇的人生。
白说:学习,相当重要一点是去喜欢你不喜欢的,适应你不适应的。打开自己,试着体会和接纳那些不同的声音。如同读书,不要因为一本书的主题或表达方式很陌生就去厌恶它。
再谈读书,我常常会在未读之前就轻易拒绝自己陌生的作家与作品,在自己熟悉与习惯的题材和语言风格里游走。是否可以在阅读中更深入地打开自己,挖掘精神与心灵的潜能?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读到自己,既然人生已渐渐失去选择的.可能性,为何不在阅读中尝试给自己更多的机会,去读到未曾发现的自己?
白说:有的书当你很年轻的时候就把它读了,以为是读过了,其实是错过了。太年轻的时候,有些书的味道你是读不出来的。而在你真到了需要它的年纪,却没再次跟它相缝,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
我一直认为,人与书的相逢相知需要缘分。为避免好书太早相遇而错过最美好的相知,需要常读常新。初中时便读过《约翰。克里斯朵夫》,这么多年过去了,当初读到什么?能记住的真不多了。需要重读的书太多,愿有生之年少留遗憾。
八九两个月似乎很忙,读书的时间很少,完整读完的书,《白说》之外仅有一本——冯唐翻译的泰戈尔《飞鸟集》。不仅读完,还抄录了不少,仿佛回到中学时代。在同龄人热衷诗歌的年代,我埋头琼瑶金庸,读诗的兴趣不大,而今天却越来越喜欢读诗。诗用简单的文字组合完美诠释了我内心渴望表达的情感。白说:为什么读诗?因为中文有无限可能,每一个玩文字的人都可能有一个新发明。成千上万汉字摆放你面前,当你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文字时,每一个字都不是新的,但它们完成了一种全新的组合,又一次发明了中文。我以为,书读久了,对文字亲近到一定程度,肯定会爱上诗,因为那里有最美丽的中文。
拉拉杂杂,读《白说》最触动我的还是关于读书。对书中关于道德经、关于人性、关于发展、关于世界的言说,不是无感,而是看得太多,没了新鲜感,失去了思想的弹性。在“老生常谈”中,亦有星星点点的精彩言说,如:人性的进化是很慢很慢的;意义没有意义,好细节才有意义;结论是危险的,过程是安全的……每每读到这些句子,不得不暂停阅读,闭目思索。
读过不少媒体人的作品,我心中最好的依然是柴静的《看见》。受文体限制,白岩松的《白说》容量大、情感少。好作品贵在一个“情”字,作者不用“情”,读者自然无法动心。但是作为媒体人的书写,有两个字贯穿始终,就是“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白岩松的《白说》值得阅读与尊重。
用《白说》中的话结束读后感:“生活就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人们格外需要学会在不完美中让内心得到纾缓和解脱,回归到正常的日子当中。”
如何学会?好的阅读与理性思考。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436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2分钟,有221位用户喜欢。
:《白说》是央视资深新闻人白岩松的一部“自传”式的心灵履历。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读《白说》有感》。
说了也白说,但不说白不说。”
虽说这是作者白岩松对作品的谦虚,但作为新闻媒体人,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绝对是当下中国的现状——不管你是谁,你说了什么,都有人会持怀疑态度,大多数,都会。
就拿“罗一笑”来说吧,应该是近些天的事,可怜的小女孩罗一笑,患上了绝症血癌,她的父亲罗尔就在微信上众筹,话说罗尔好像是个编辑,当然很能写,再说女儿的病,做父亲的,悲伤也是真情流露,在热心网友的帮助下打赏很快到了两百多万,这事本来就这么完了,但不,随后就有“热心喷子”和“医学专家”来挑刺找茬了“这臭不要脸的骗子深圳几套房呢”、“这病撑死两万”。绝症,两万就能给你治疗,两亿也未必能挽回一个生命。不管这病要多少钱治,这都不叫骗,这都是自愿的,除非他女儿没得病,这叫骗。就这几天吧,罗一笑死了,捐献了眼角膜、遗体。说句没良心的话,亏是死了,捐了眼角膜,证明了清白。其实证明清白本身是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但如果这件事一直是以一个骗局存在下去,以后,还会有人为更多的“罗一笑”出钱帮助吗?宁愿它是假的,为骗子“捐”个10块钱,也不能让真的,可怜的人在骗局的阴影里挣扎着无助的死去。
这个问题其实没那么简单,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最直观的方面,真假难分,怀疑是有必要的。记得,那张表格试卷上有一题,“网民认为网上说真话的重要性”竟然有80%的人认为“不重要”或“无所谓”。
这是最简单的,没什么好讲。深点层面的,中国人不信仰,大多数,我说的信仰和白岩松说的一样,不一定要信什么牛鬼蛇神,有的时候你信这些神啊菩萨的也没用,只要你是为了利益而信仰的,你对他们没有敬畏之心,而是把他们当交易对象“我给你烧香,你给我保佑”那就废了,甭管你信的是谁。像白岩松说的信仰甚至可以是音乐,“总有一些时候当我们听到一段旋律,会感慨世界也不是那么糟糕”。信仰,就是那么回事。白岩松的信仰,是新闻。
“没信仰的人不会想活着,因为他的生活没意义。”“中国人大多没有宗教信仰。”两句话好像都对,但很矛盾,我可没见到过中国人集体跳楼。其实中国人不是不信仰,我们信仰利益,这不是钱什么的利益,而是最原始最简单的利益——人自己的快乐,任何以自己为中心的信仰都是虚无的,人本身需要信仰来维持精神上的需求,你却信仰人,这不就和某个邪教有“异曲同工之妙”了吗?当然,夸张了。中国人不还活得好好的吗?为什么?因为我们大多数还受点儒、法、墨、道的影响,知道点基本做人原则,再加上人对幸福快乐的追求本身没错,前提是你对幸福快乐的定义是可以有的,或者说就算你的定义不对,你的追求能在道德面前让步,这也行。
说这么多,还没说做事没原则,喜欢疑神疑鬼和信仰有什么关系。举个例子,《血战钢锯岭》里的医疗兵多斯,在大部队撤回的情况下,他独自一人冒着日本人的枪林弹雨救下了72人,这和抗日神剧不一样,这儿的子弹是会杀人的,这里的日本人不是智障,这是真正的战争,他始终想着再救一个“save one more!”,他从不怀疑,这是对的,为什么这么坚定?因为这是上帝跟他说的。
这种对真理的坚信不疑,中国人,缺。
对于信仰的话,不会有人因为我说了就怎样。说了也是白说,但不说白不说。
公众号:繁星月迹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91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116位用户喜欢。
在暑假里,我抽空读了白岩松老师写的《白说》,这本书让我深受感触。
这本书主要讲了白岩松老师近年来于各个场合的演讲,读完之后我对“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句话的体会又深了一层,书里的一些内容我还看不懂,有些已知的观念,又让我重塑了一遍,有些理念,使我更加坚定,有些做法,我非学不可。
下面我就来谈谈几个我喜欢的话题吧。
第一,漂亮的失败是另一种成功。其实面对每一次失败,我的们都应该怀着好奇心去面对它,也要试着弄明白这是不是老天爷在提醒自已,要开启某种更好的人生?就比如褚时健,大家都认识吧,它作为八九十年代的明星企业家,接手玉溪卷烟厂之后,迅速使“红塔山”成为中国最牛的香烟品牌,使玉溪卷烟厂成为中国卷烟业的老大。但由于机制的问题,他被判了无期徒刑。女儿也跳楼了,试问还有谁比他当时的人生更失败的呢?他后来保外就医,和老伴相依为命,开始了种橙子打造了“褚橙”这个中国知名的烟卷品牌,八十多岁的老人,每天奔波在果园中,仍有无数企业家排着队想要见他。
其实这个事例也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当年的惨败和挫折,没有那炼狱般的考验,他的命运或许就得不到现在这样的升华。
这个事例也让我想起了初中的一次期中考试,那次考试我发挥失常,上演了一次“漂亮”的失败,这是我上初中以来的第一次考砸,所以我一直沉浸在考砸的阴影中。后来在同学小明来安慰我:“失败并不可怕,人生不经历失败,是难以成功的,你要正视失败,审视自己,争取下一次的成功,或许,漂亮的失败未尝不是另一种成功。”是啊!漂亮的失败未尝不是另一种成功。我渐渐的走出了考砸的阴影。我开始继续努力,查缺补漏,审视自己的不足。最终在期末考试发挥出了应有的水平,拿到了令人羡慕的成绩。我先前不是失败了吗?但后来,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成功?
第二,青春:做一个和自己赛跑的人。我认为青春是一生中,最焦虑、交织着绝望、希望和挑战的时期。但为什么所有人都说青春美好呢?或许那是他们在回忆时下的定义吧。在悲伤时,即使有太阳也觉得天昏地暗;开心的时候,即使下着大雨也恨不得出去狂奔。这种自在随意,在他们以后的生活里似乎就都消失了,所以青春应该是美好的。
我们现在正处于青春时期,在校时,我经常听到许多同学在抱怨,抱怨作业太多啊,抱怨考试太难啊,抱怨老师啊等等。对于那些不停地抱怨现实恶劣的人来说,不能称心如意的现实,就如同生活的牢笼,既束缚手脚,又束缚身心。但我觉得无论你怎么抱怨都是没用的,难道不是吗?就像作业不会因为你的抱怨而减少,考试不会因为你的抱怨而变简单,老师也不会因为你的抱怨而改变,你应该一一去适应,并且要通过改变自己去适应,而不应该成天抱怨。就好像我们现在,不要抱怨那么多,要敢于面对,敢于和自己的青春赛跑!
读了这本书,让自己发现在原来的生活和学习中有很多不足,也让我下决心要改正,同时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书就像老师,多读书,会帮助我,启迪我,改变我,弥补我自身的缺点,让我茁壮成长。
《白说》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66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99位用户喜欢。
说话真不是一件好玩的事 ——读《白说》有感
白岩松,一位新闻界资深记者、评论员。《白说》是他以前的读后感及后来自己做的读后感,有对个人理想和国家理想的期寄,对社会问题的判读。读这本书时,我曾想做详细的摘抄,却发现他的每篇文章虽话题涉及面广,但句句有深度,篇篇正能量,几乎文章的每个段落我都有摘录的冲动。真可谓“不白说,不白读”。
这几年,央视主持人相继离职,白岩松却还依然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用节目发声。对于说话这件事,白岩松新书《白说》封面上有段话:“我没开微博,也没用微信。只能确定这本书里所有的话,都是我说的。” 在他看来,尽管“说话不是件好玩的事儿”,“话多是件危险的事。然而,沉默更加危险!”他依然向往“说出一个更好点儿的未来”,就算“说了白说”,可是“不说,白不说”。
当今是个开明的社会,人们提倡言论自由,对于一些曾经不可触及的敏感话题,许多人也会直言不讳;同样遇上一些违背社会法律道德的恶劣事件,也总有人敢于揭发出来与之斗争到底——这没有什么不好——然而在这个舆论更加自由的时代,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人们只在意是谁发了言,说了什么话,在第一时间不论真伪对错,便一哄而上,或褒或贬,几乎在一瞬间给一个事件定了性,非好即坏,然而在一场哄闹过后,才会有些许质疑被提出来,各种问题才开始真正浮出水面,随后便又是各种喧闹声。由此可见,说话,并不好玩。
流言广被人知的原因,往往是因为传播者对发言者的过度相信,这才没有深究其真伪。对于公众人物、新闻界人士更是如此,所以他们说话便更不“好玩儿”。但这种错误实在是太容易发生了,就连这本书的作者白岩松也曾在新闻报道评论中有过想当然的不实言论,也曾闹起风波。因为,说话,太需要慎重了。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不能因为怕说错话而因噎废食,相反,要擦亮双眼看清事实,说实话、有用的话,让社会听见我们的声音,让我们的话——说了,不白说!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20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66位用户喜欢。
约莫是在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在某出版社到学校里摆书摊的地摊里看见了老白的《痛并快乐着》,依然清晰的记得白色封面下写着痛并快乐着几个字。翻开书,不是一上来就balabala的开讲,而是有几页十几幅照片,每幅照片下面都是一句话,或描述内容,或描述场景。深刻体会到老白是一个性情中人。果断,书买了。回家花了两个晚上读完,初次体会到在当时我看来的一种独特的思想在思考人生,从此认为老白是难得的思想隐士。
两天前,无意在书城看到老白的《白说》,果断,入手,看看在说些啥。就是这么巧,又是两晚读完,即使身体再累,熬夜,也有想要把它读完的冲动。拜托,哪里来的这么多冲动,应该说,老白在讲的事,以及困扰过他的事都是最近困扰自己的。没有标准答案,但老白以老朋友的身份,及时的出来告诉你,这些都是要经历的,过去了,突破了,内心就平静了。太认可他的主要观点,人生在不同阶段有不同追求,一旦物质上满足以后,能否寻找到信仰就成了焦虑和烦恼的源头,其实我们追求发都是内心的平静!
老白的《白说》在前半段对这些思考特别到位,尤为喜欢他讲道德经的那篇,读来之后有豁然开朗之感。白说,他说了很多,读了后很快也会忘了那些话,但留下的是曾经有过的共鸣,和寻找内心平静的另类领悟。
《白说》读后感个人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725个字,有1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10分钟,慢速需要14分钟,有148位用户喜欢。
白说读后感范文
记得读白岩松上一本书《幸福了吗?》时,我流泪了,曾深深被打动过。新作《白说》收录其几年间在不一样场合的读后感,文字直白、说理通透,深刻的东西不多。因一些文字距今久远,故在每文章后,白岩松都续写了当下的感受。相比较,我更喜爱白岩松当下的抒发,接地气,没端着。一本《白说》读下来,没“白说”,几处文字引我深思。
白说:有了感触不能立即表达,要去追寻。经历了足够漫长的追寻,等到一切成熟了,才会有完美的表达。
急于表达已成当今社会多数人的通病,包括我自己。人们往往依据第一印象就判定事物的真伪曲直,并急于发声。我明白“追寻”的好处在于勤思考多求证。在一个“畅所欲言”的信息时代,内心安定,持续耐心,坚持理性,难能可贵。
白说:读书,首先筛选出高于你的作品,你要仰视它,然后去攀登。而多数状况,我们会选取与自己脾气相投的,你喜爱的,跟你水平接近的。这种同等水平的阅读,让人失去了自我挑战的机会。
在职场、家庭、教育、医疗中疲于奔命的人,早已丧失了攀登的勇气和力量。在我有限的阅读时刻里,三分之一给了通俗读物。我这样自我安慰:生活已足够疲惫,何苦为难自己,在身心俱疲的状态下啃“晦涩难懂”的经典,读些侠骨柔情不好么?阅读本身便兼具休闲娱乐功能。然而,若所有阅读都是通俗读物,我又无法忍受。对于养成阅读习惯的人,内心对自己有要求。很多通俗读物制造短暂的遗忘与虚幻,读时让人沉溺,读后无精打采,给精神麻痹而非滋养,永远无法拥有高品质阅读带来的身心灵的喜悦。真正的阅读是寻找精神共鸣与心灵辉映。能给人力量的阅读,必须是有品质的阅读,教给我们怎样用心应对多蹇的人生。
白说:学习,相当重要一点是去喜爱你不喜爱的,适应你不适应的。打开自己,试着体会和接纳那些不一样的声音。如同读书,不好正因一本书的主题或表达方式很陌生就去厌恶它。
再谈读书,我常常会在未读之前就轻易拒绝自己陌生的作家与作品,在自己熟悉与习惯的题材和语言风格里游走。是否能够在阅读中更深入地打开自己,挖掘精神与心灵的潜能?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读到自己,既然人生已渐渐失去选取的可能性,为何不在阅读中尝试给自己更多的机会,去读到未曾发现的自己?
白说:有的书当你很年轻的时候就把它读了,以为是读过了,其实是错过了。太年轻的时候,有些书的味道你是读不出来的。而在你真到了需要它的年纪,却没再次跟它相缝,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
我一向认为,人与书的相逢相知需要缘分。为避免好书太早相遇而错过最完美的相知,需要常读常新。初中时便读过《约翰。克里斯朵夫》,这么多年过去了,当初读到什么?能记住的真不多了。需要重读的书太多,愿有生之年少留遗憾。
八九两个月似乎很忙,读书的时刻很少,完整读完的书,《白说》之外仅有一本——冯唐翻译的泰戈尔《飞鸟集》。不仅仅读完,还抄录了不少,仿佛回到中学时代。在同龄人热衷诗歌的年代,我埋头琼瑶金庸,读诗的兴趣不大,而这天却越来越喜爱读诗。诗用简单的文字组合完美诠释了我内心渴望表达的情感。白说:为什么读诗?正因中文有无限可能,每一个玩文字的人都可能有一个新发明。成千上万汉字摆放你面前,当你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文字时,每一个字都不是新的,但它们完成了一种全新的组合,又一次发明了中文。我以为,书读久了,对文字亲近到必须程度,肯定会爱上诗,正因那里有最美丽的中文。
拉拉杂杂,读《白说》最触动我的还是关于读书。对书中关于道德经、关于人性、关于发展、关于世界的言说,不是无感,而是看得太多,没了新鲜感,失去了思想的弹性。在“老生常谈”中,亦有星星点点的精彩言说,如:人性的进化是很慢很慢的;好处没有好处,好细节才有好处;结论是危险的,过程是安全的。每每读到这些句子,不得不暂停阅读,闭目思索。
读过不少媒体人的作品,我心中最好的依然是柴静的《看见》。受文体限制,白岩松的《白说》容量大、情感少。好作品贵在一个“情”字,作者不用“情”,读者自然无法动心。但是作为媒体人的书写,有两个字贯穿始终,就是“职责”。从这个好处上说,白岩松的《白说》值得阅读与尊重。
用《白说》中的话结束:“生活就是一个问题之后一个问题。人们格外需要学会在不完美中让内心得到纾缓和解脱,回归到正常的日子当中。”
如何学会?好的阅读与理性思考。
白说读后感范文,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12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52位用户喜欢。
在白岩松的新作《白说》中有这么一段内容,说的就是成功与失败。他说道:当下是一个成功学泛滥的时代。中国的很多扭曲和乱象,都与追求面上的成功有关。我们只是追求现实的结果,往往不追求真理;我们把结果看得非常重,因此我们从不享受过程;我们为了实现某种期待,往往不择手段。
伦敦奥组委的一位官员在回答体育如何影响下一代的问题时,是这么回答的,“体育教会孩子们如何去赢,同时,教会孩子们如何体面并且有尊严地输。”这是中国人很缺乏的一种教育。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孩子从小到大,什么时候学习过如何体面并且有尊严地输?其实老祖宗早已明白这个道理,说“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既然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为什么我们从来不教“十有八九”时的心态和应对能力?十之一二的成功,被看得极其重要;十之八九的挫折,也被放大到无以复加。回头看中国历史,包括世界历史,想想看,失败很可怕吗?中国有无数的历史人物,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失败,而不是因为成功。岳飞是因为成功才伟大吗?项羽是成功者吗?林则徐的人生成功吗?
以史为鉴,回归到个人去看,我们应该知道,失败有时是需要的,而且是伟大创作的重要动因。此外,我们还应该明白,挫折与失败原本就是变革的机会。要知道,人在胜利的时候是不必做决定的,但在失败的时候要做决定。做出决定,往往意味着一种变革,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每当失败与挫折来临,你应该怀着好奇心去看待它,试图弄明白它的目的:难道这是一次提醒?难道我应该做出一个更有利的决定?
白说
33位用户关注
70位用户关注
77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