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迹范文 > 感动中国
栏目

陈景润勤奋刻苦的事例(16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6-16 16:30:03 热度:77

陈景润勤奋刻苦的事例

陈景润勤奋刻苦的事例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12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18位用户喜欢。

陈景润一个家喻户晓的数学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创立了着名的“陈氏定理”,所以有许多人亲切地称他为“数学王子”。但有谁会想到,他的成就源于一个故事。

1937年,勤奋的陈景润考上了福州英华书院,此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建奔丧,不想因战事被滞留家乡。几所大学得知消息,都想邀请沈教授前进去讲学,他谢绝了邀请。由于他是英华的校友,为了报达母校,他来到了这所中学为同学们讲授数学课。 一天,沈元老师在数学课上给大家讲了一故事:“200年前有个法国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6=3+3,8=5+3,10=5+5,12=5+7,28=5+23,100=11+89。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数之和。因为这个结论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是一个猜想。大数学欧拉说过:虽然我不能证明它,但是我确信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它像一个美丽的光环,在我们不远的前方闪耀着眩目的光辉。……”陈景润瞪着眼睛,听得入神。

因此,陈景润对这个奇妙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余时间他最爱到图书馆,不仅读了中学辅导书,这些大学的数理化课程教材他也如饥似渴地阅读。因此获得了“书呆子”的雅号。

兴趣是第一老师。正是这样的数学故事,引发了陈景润的兴趣,引发了他的勤奋,从而引发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

感动中国陈景润事迹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695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10分钟,慢速需要14分钟,有100位用户喜欢。

陈景润,男,汉族,无党派人士,1933年5月出生,1996年3月去世,福建福州人,中国科学院原数学研究所研究员。

1963年,陈景润在《数学学报》上发表了《圆内整点问题》的论文,改进了华罗庚的结果,因而得到华罗庚的赏识,被调到了中科院数学所。此后,陈景润认真研究中外数学家的优秀成果,在若干数论问题上得到了重要的结果,并开始向“哥德巴赫猜想”发起挑战。

哥德巴赫猜想是数学中最著名的问题之一,凡是不小于6的偶数都可以表作两个奇素数之和。V. Brun改进了古老的筛法,证明了充分大的偶数可以表作两个正整数之和,而这两个正整数的素因子个数都不超过9,简称为(9 9)。一些外国著名数学家做了进一步改进。王元证明了(3 4),开创了中国数学家在此课题上研究的先河。之后,王元、潘承洞又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意大利数学家Bombieri和前苏联数学家A. I. Vinogradov独立地证明了(1 3),Bombieri因此结果获得了菲尔兹奖。

陈景润对于前人所用的筛法作了重大的改进,并由此证明了(1 2),1966年,他将结果发表在《科学通报》上。1973年,陈景润在《中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完整的结果,题名为《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论文发表之后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受到世界数学界和国际著名数学家的高度重视和称赞。当时,英国数学家哈伯斯坦和德国数学家黎希特急于把陈景润的论文写进他们合作的《筛法》一书中,他们特意增加了一章《陈氏定理》。在这一章的第一页写道:“我们是在前十章已经付印时才注意到这一结果的;从筛法的任何方面来说,它都是光辉的顶点。”美国科学院副院长在率团访问中国之后,于1979年在美国数学会通讯期刊上载文说:“中国数学所,华罗庚的一批学生,在解析数论方面作出了出色的成绩。近来,那里所得到的杰出成果是陈景润的定理,这个定理是当代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最好的成果。”世界数学大师安德烈•韦伊说:“陈景润的工作就好比是在喜玛拉雅山的顶峰上行走,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 英国数学家赫胥黎向陈景润祝贺:“你移动了群山。”

1978年春天,陈景润收到了国际数学联盟主席的一封邀请函,邀请他参加1978年在芬兰赫尔辛基召开的第18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并做45分钟学术报告。这不仅是他个人的荣耀,同时也是中国数学界的骄傲。陈景润觉得事关重大,便将此信交给了院领导,院领导说尊重他自己的意见。经过认真考虑,他给国际数学联合会写了封回信,大致有三点内容:“第一,我国一贯重视发展与世界各国科学家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友好关系,因此,我感谢国际数学会主席先生的盛情邀请;第二,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个省,而目前台湾占据着数学会我国的席位,因此,我不能参加;第三,如果驱逐了台湾代表,我可以考虑出席。”

1978年3月18日,陈景润作为中国知识分子优秀代表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并且受到大会表扬。他退让着不肯接受这份本应属于他的荣誉,“我只不过做了微不足道的一点小事,却被推上了主席台,这怎么可以,这怎么可以”,一个科学家的谦逊美德在他的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

由于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79年,陈景润应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沃尔夫博士的盛情邀请,作为中美正式建交后第一批应邀赴美的科学家,来到世界一流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不仅标志着他个人的数学成就已经得到世界的承认,而且在中美邦交正常化的进程中具有重大意义。

当国外的同行善意地向陈景润提出希望他能长期留美工作,陈景润微笑着谢绝了,他说:“我的国家的确十分落后,正是因为这样,我才应该回去为祖国服务”。访问期间,陈景润完成了经过几个月奋战的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将最小素数从原有的80推进到16,受到国际数学界好评。回国后,陈景润把在美国做研究工作所节省下来的7500美元,全部捐献给国家。

他主要从事解析数论和应用数学的研究。出版专著4部:《初等数论》一、二、三册、《哥德巴赫猜想》、《组合数学》、《组合数学简介》。发表论文50余篇,主要有《圆内整点问题》、《球内整点问题》、《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和L函数有关的零点密度(I)、(II) 》、《大偶数表示成一个素数和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乘积之和(I)(II) 》、《哥德巴赫猜想和筛法》等。

数学家陈景润的励志故事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986个字,有6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4分钟,朗读时长22分钟,慢速需要31分钟,有158位用户喜欢。

中国的数学史上,有太多的数学家留下过浓墨重彩的痕迹。新中国建立之后,为了能够发展壮大这个新建立的国家,无数的数学家们孜孜不倦的献身于数学研究,凭借超强的毅力为数学事业的发展做贡献。

正是因为这些数学家们的贡献,中国的数学事业才能有今天的璀璨,他们的付出和努力值得今天的学子们学习。

刻苦钻研 全心投入数学

厦门大学海韵校区的校园里,摆放着一个数学伟人的雕像,经常引来学子们的瞻仰,这是“最美奋斗者”陈景润的雕像。

陈景润就毕业于厦门大学,他为中国的数学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校园里放置一座他的雕像,希望可以激励更多的学子们热爱数学,研究数学。

1933年,陈景润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他的父亲是省里邮政局的局长,母亲负责操持家事,因为家中算上陈景润一共有三个孩子,他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

家中的三个孩子里,陈景润是最安静的,比起姐姐,他反而更加不喜欢说话。陈景润喜欢一个人坐在角落里,捧着一本书,安安静静地读书,在外人看来,他十分沉默寡言。

到学校读书以后,陈景润的家里人意外的发现每一次考试他的成绩都特别的优异,特别是他的数学成绩。

1948年2月,陈景润凭借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福州英华高中上春季班,即现在的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在这期间,陈景润的家里人发现他的确在数学上很有天赋,而且他自己也愿意花最多的时间在数学这个科目的学习上。

沉默寡言的性格使得陈景润和其他同龄的孩子们有些不一样,不过这也并不影响他的生活。

休闲的时候陈景润会一个人去学校的图书馆看书,只不过他看的书也大多都和数学有关系,像是《高等代数引论》和《达夫物理学》这一类的书籍,这些反而是让其他同龄孩子们感到头疼的书籍。

优异的成绩很快让陈景润在一众学生中脱颖而出,特别是他遥遥领先的数学成绩和对数学独到的理解。陈景润读高三的时候,学校里的老师就向厦门大学数理系引荐了他,很快,他就被厦门大学数理系破格提前录取了。

不同于高中,在厦门大学数理系学习的几年里,更让陈景润受益匪浅。浓厚的数学学习环境,以及和自己有着同样兴趣的同学们,这让陈景润的数学知识得到了更大的提升。

大学生活里陈景润更是将自己几乎所有的时间拿来研究数学,他不是在学校的图书馆里翻阅有关于数学的资料,就是在和同专业的同学们一遍又一遍的演算数学题。

本以为可以在大学四年里继续研究自己所热爱的数学,但是还没有完成学业,陈景润就被派到了北京四中去教书了。

专攻学术 终遇一生挚爱

陈景润被整个数学界熟知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恩师华罗庚的介绍。

在厦门大学学习期间,陈景润发表过很多篇发人深省的论文,他的数学老师都屡次被震撼到,甚至很多的问题都不知该如何解答,后来陈景润就将一些论文拿去给华罗庚看。

陈景润对数学独到的见解立刻就引起了华罗庚的注意,两个人在互相交流数学问题的过程中,陈景润一直称呼华罗庚为老师。

华罗庚好像在陈景润的身上看到了年轻时候的自己,什么都不在乎,一门心思都放在了研究数学问题上。拿着一本数学资料,可以一整天什么都不做,看的如痴如醉,废寝忘食。

1957年9月,因为华罗庚的介绍,陈景润去到了中科院进行研究工作。在中科院的这段时间里,陈景润的研究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

1965年,陈景润发表了一篇《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的论文,在数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后来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陈景润的这一发现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所有人的眼里陈景润都显得有些过分木讷了,只有在研究数学的时候才会有情绪上的波动。

在中科院的几年里,陈景润更是将每天大量的时间用来演算数学题,研究数学题,经常是昼夜颠倒,或者就依靠着那个昏暗的煤油灯,一学就是一整夜。就是这样高强度的研究工作,拖垮了他的身体。

但是谁都没想到,这次住院的经历,反而让陈景润遇到了一身的挚爱。

1978年,陈景润因为过度劳累来到309医院进行身体调理,就是在这期间,遇到了来309医院实习的由昆。

匆匆一眼,陈景润似乎就体会到了一见钟情的感觉,这对于他这个一门心思放在数学上的人来说简直是终生难忘。

随即,陈景润开始追求由昆。虽然陈景润从来没有过追求女孩子的经验,有的时候支支吾吾半天都说不出来一句话,但是他真的把自己研究数学题的韧性都用在了由昆的身上。

只不过,一开始都被由昆委婉的拒绝了,也许是二人的年纪、工作等有太大的差距。

后来,陈景润便很直接的和由昆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我还是会继续追求你的,如果你一直不打算答应,那我就一辈子都不结婚。”

由昆自己都没有料到这个沉默寡言的书呆子会说出这样感人肺腑的话,就算是再冰冷的心也会被感动的,就这样,她答应了陈景润的追求。

在陈景润47岁的时候,他和由昆成婚了。从前把研究数学当作一生的使命的陈景润也终于有了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

然而,陈景润与由昆成婚后第三年,陈景润遭遇了一场车祸,自那以后便患上了帕金森综合征,且病情一直不见好。

育有一子 也有数学天赋

1981年,陈景润和由昆的儿子出生了,一家人欢喜得不得了。陈景润给自己的儿子起名字叫陈由伟,取自己的姓“陈”,再取由昆的姓“由”,足以看出陈景润对妻子由昆的爱和对儿子的寄托。

陈由伟在性格上和陈景润很不一样,活泼开朗,也有自己的想法。也许是遗传了父亲陈景润的一些数学天赋,陈由伟在学数学上也很有天赋,但是少年陈由伟并不想变得和父亲一样,他想做一些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

陈由伟说,因为父亲是数学家的缘故,常常会有人打探自己的数学成绩。经常会有人问他,“你的数学成绩一定很好吧?你的父亲是数学家陈景润。”

还会有人问,“你以后也要研究数学吧,和你的父亲一样……”或者是:“学校里的数学题对你来说都很简单吧。”常常有人问陈由伟这些问题,让他觉得有些难以回答。

陈由伟确实在数学上很有天赋,但是他还想选择一些其他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并不像因为父亲陈景润是数学家,自己就也要成为数学家。

陈由伟少年的时候,由昆和陈景润还给他报过一个数学补习班,但是陈由伟非常排斥这种强制性的学习。后来在陈由伟自己的选择之下,他报了一些有关于音乐和艺术的学习班,他不想被强制要求学数学。

对于陈由伟的这些选择,陈景润表示并不生气,他非常尊重儿子的选择,他也希望儿子可以成为一个有自己想法的人。后来,陈由伟选择的是文科专业,去加拿大留学之后陈由伟选择了学习商科。

1996年,陈由伟15岁的时候,陈景润因为帕金森综合征而离开了人世。

而陈由伟只能带着丧父之痛继续升学读书,去加拿大学习了一年商科以后,他发现自己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且数学成绩也很优异,他决定转去学习数学。

和母亲由昆商量了一番以后,陈由伟便转了专业,和父亲陈景润一样,他也是整日都泡在图书馆,翻阅数学资料。

虽然在数学上比一般的学生们要更有天赋一些,但是真正的把它当作一门专业来学习,还是有很大的困难。

每次考试复习之前,陈由伟都会拿出来一本《数论》慢慢翻阅,就好像父亲陈景润还坐在他的旁边给他悉心指导。

那里面记录了父亲的“陈氏定理”,透过文字似乎还能看到陈景润坐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埋头演算,每当这个时候,陈由伟就会感到无比的温暖,在异国他乡又充满了力量。

在加拿大学习数学的这段时间,对陈由伟来说还是很有难度的,但是好在时常可以在图书馆受到启发。终于在陈由伟的坚持下,他拿到了数学专业的硕士文凭。

父亲陈景润虽然已经不在了,但是无数个努力的深夜里,似乎还能感受到他的叮咛和教导。

归国创业 选择其他行业

回国以后的陈由伟并没有继续深造他的数学专业,他想尝试去做更多不一样的事情,后来陈由伟还有过在银行工作的经历。

2019年,厦门大学88级的校友们举办了校友节,陈由伟也受邀前去参加,再一次来到父亲陈景润的母校,他内心颇有触动。

看到数学专业的同学们穿着写有“景润青年”四个字的志愿者红马甲,陈由伟更加感动,他也立刻加入其中,成为了志愿者的一员。

2006年,厦门大学在海韵校区放置了一个陈景润的铜像,以此来激励学子们以陈景润为榜样,更加刻苦努力的学习。

看着那个摆放在一侧的铜像,陈由伟就好像真的看见了父亲在对着自己微笑,他坐在铜像旁,把手搭在上面,和“父亲”合了一张影。

从加拿大回国之后,陈由伟起先一直在银行工作,之后又选择自己创业。因为由昆退休之前一直在北京的309医院工作,所以陈由伟认为自己创办医疗公司似乎是冥冥之中早有注定一般。

而且,有任何医疗方面的问题,由昆都可以提供一些帮助。

2021年9月30日,陈由伟在“美亚柏科智慧大讲堂”上发表了一个震撼人心的演讲,讲述了自己归国以后的创业之路,以及自己是如何决定加入美亚柏科的,又是如何将美亚柏科建设的越来越好的。

很多人都知道,陈由伟是数学家陈景润的儿子,他也希望能凭借这个身份给听众带来更多的收获,这场演讲的主题叫《从哥德巴赫猜想到我的美亚情怀》。

陈由伟谈到,“我的父亲教会了我太多,那个年代的艰辛显而易见,搞科研事业比今天要辛苦太多,能坚持下来实属不易。可即便如此,我的父亲还是将研究数学当成了他一生要为之奋斗的事业,他也真的坚持了下来,这一点,令我受益匪浅。”

因为在陈景润身上学到了这种坚持和敬业的精神,陈由伟才一直在他的创业之路上走了下去。

另外,在陈景润和由昆的教导之下,陈由伟从小就知道要爱国,为国家做贡献。一直到今天,陈由伟都主张要实业兴国,坚持要用科技创新报国,用科技创新影响整个世界。这一点,陈由伟会告诉每一个加入美亚柏科大家庭的员工们。

科技发展的速度非常之快,陈由伟也一直坚持要紧跟时代潮流。近几年来,美亚柏科紧紧的抓住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发展趋势,将它们投入研发,且发展效果甚好。

早在2021年,美亚柏科就成功跻身了福建省创新型民营企业100强和中国网络安全企业100强。在2022年的时候,美亚柏科还跻身“科技改革示范性企业”的名单。

结语:

陈由伟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既要学习自己父母身上的亮点,也要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

陈景润和由昆教会了他要有恒心,有毅力,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去思考问题,更要有一颗爱国之心。但更重要的是,陈由伟自己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陈景润的简介和主要事迹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62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249位用户喜欢。

这曾是一个举世震惊的奇迹:一位屈居于6平方米小屋的数学家,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6麻袋的草稿纸,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

创造这个奇迹的正是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他从小是个瘦弱、内向的孩子,却独独爱上了数学。演算数学题占去了他大部分的时间,枯燥无味的代数方程式使他充满了幸福感。1953年,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由于他对数论中一系列问题的出色研究,受到华罗庚的重视,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

上世纪50年代,陈景润对高斯圆内格点问题、球内格点问题、塔里问题与华林问题的以往结果,作出了重要改进。上世纪60年代后,他又对筛法及其有关重要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

“哥德巴赫猜想”这一200多年悬而未决的世界级数学难题,曾吸引了各国成千上万位数学家的注意,而真正能对这一难题提出挑战的人却很少。陈景润在高中时代,就听老师极富哲理地讲: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这一至关重要的启迪之言,成了他一生为之呕心沥血、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为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摘取这颗世界瞩目的数学明珠,陈景润以惊人的毅力,在数学领域里艰苦卓绝地跋涉。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成果。1973年,陈景润终于找到了一条简明的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道路,当他的成果发表后,立刻轰动世界。其中“1+2”被命名为“陈氏定理”,同时被誉为筛法的“光辉的顶点”。华罗庚等老一辈数学家对陈景润的论文给予了高度评价。世界各国的数学家也纷纷发表文章,赞扬陈景润的研究成果是“当前世界上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最好的一个成果”。

陈景润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阿·威尔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1978年和1982年,陈景润两次受到国际数学家大会作45分钟报告的最高规格的邀请。

此外,陈景润还在组合数学与现代经济管理、尖端技术和人类密切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他先后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了科学论文70余篇,并有《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等著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奖、华罗庚数学奖等多项奖励。

陈景润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然而他毫不自满,他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只是翻过了一个小山包,真正高峰还没有攀上去,还要继续努力。”

1996年3月19日,在患帕金森氏综合症20__年之后,由于突发性肺炎并发症造成病情加重,陈景润终因呼吸循环衰竭逝世,终年62岁。

数学家陈景润的励志故事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93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38位用户喜欢。

陈景润是当代著名的数学家,1950年,他考入厦门大学,1953年毕业。1957年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后任研究员。1979年,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发表,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也就是众所周知的中国科学院院士。

其实,陈景润小时候,家境并不是很好。1933年5月22日他出生于福建省。他从小是个瘦弱、内向的孩子,却独独爱上了数学。演算数学题占去了他学习和生活的大部分时间,丰富多彩的代数方程式使他充满了幸福感。1953年,21岁的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由于他对数论中一系列问题的出色研究,受到华罗庚教授的重视,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

陈景润以惊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成果。1966年他发表《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1973年他发表了“1+2”的详细证明并改进了1966年宣布的数值结果,立即在国际数学界引起了轰动,被公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是筛法理论的光辉顶点。他的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

从数学家陈景润身上,我看到了他坚持不懈地攀登数学高峰的努力,看到了他为了科学研究而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也看到了他辛勤汗水浇开的成就之花。

数学家陈景润的事迹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411个字,有2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236位用户喜欢。

他蜗居在6平方米的小房子里,用一盏昏暗的煤油灯,研究着世界著名数学难题;他总会在枯燥乏味的数学中找到专属于自己的快乐;他一生都在付出,却从未有过后悔、懊恼的状态;数学是他的朋友,也是他人生的乐趣所在。

我是“连理女博”—小辰姐,今天教育人物纪实的主人公是连走路都要不断研究和学习的数学奇才——陈景润。

“荣誉”的前奏是付出和努力,陈景润用时间和才能证明自己的优秀,也证明了自己对于数学的钟情和热爱。

陈景润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的小职员家庭,父亲是邮政局局长,母亲照顾整个家庭,在陈景润出生之前,他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

小时候的陈景润非常瘦弱,性格也比较内向,他的兴趣爱好就是看书和捉迷藏,平日里陈景润就会呆在无人的地方看书。长大后的陈景润,会在日常生活的空闲时间里,将自己的整体状态投入到演算数学题的过程当中。

由于时代的变化,陈景润需要跟随家庭的变动转移,在他上小学后,本以为生活会平淡如初,没想到优异的成绩和较高的才能,让他直接跳级。

现在孩子们的日常生活都是处于比较玩闹的过程中,陈景润小时候的生活不是看书,就是将英语翻译成福州方言,编纂顺口溜让其他朋友开怀大笑。

进入高中后的陈景润还和小时候一样不爱讲话,只是他因为看书近视的眼镜,能够彰显他的“好学”精神。

高中和小学不同,科目逐渐变多,思想和生活也随着年龄的成长变得不同。

陈景润高中的成绩并没有特别突出,只是他对数学的钟爱依旧存在,就连去图书馆看书,都会借《达夫物理学》、《高等代数引论》等书籍。

优异的成绩和坚持不懈的学习态度让陈景润还没毕业,就被老师推荐去往厦门大学数理系。

大学时光本就稍纵即逝,陈景润的知识补充还没有结束,就被安排到北京四中任教,陈景润也就在这个时候因为口齿不清被停职回家养病。

优秀的人群终究不会被时代和时间抹灭,只会在一个契机中持续发光发热。

厦门大学校长安排陈景润回归母校进行数论的研究,《塔内问题》发表后,陈景润顺利进入中科院数学研究所。

研究不同于学习,一些研究需要结合生活才能进行,陈景润本就喜欢数学,在高中的时候,就因喜爱数学,不愿意放松自己的头脑,每天抱着书本随意在校园里走动,现在有专门的地方可以进行数学研究,陈景润似乎开启了“忘记时间”模式,将自己大部分时间都放在研究数学的过程中。

1966年,陈景润发表了《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陈景润在关于数学的各项研究中随意奔波。

科学家的成功永远都会伴随着其他事情的出现变得奇妙,陈景润也没想到,在耗费时间和精力进行数学研究时,自己身体情况也逐渐变得不好了起来。

陈景润更也没有想到是,在一次生病的时候遇上了携手一生的爱人。

由于长时间将自己的思想和精力投入到数学研究当中,陈景润的生活自然没有实质的开始和进展,面对一见钟情的由昆,陈景润转速较快的思想也会处于停顿状态。

事业有了起步,爱情也随之到来,陈景润没有投入幸福的生活和环境中,而是将生活和事业区分清楚,该奋斗努力的时候,就继续付出;该照顾家庭的时候,就投入家庭。

事业和家庭有一定的区分,在选择事业的时候,也要用空闲时间照顾家庭;在选择家庭的时候,也要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的目标,这样生活才会变得有意义。

陈景润从小就聪明,在得知自身聪明之后,他没有选择自傲,而是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能力的提升和钻研,最终是否得到想要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陈景润对研究的坚持,对自身的认知清晰。

不要羡慕他人的优秀成果,人生道路本就许多条,珍惜当下的荣誉比什么都重要。

陈景润的简介和主要事迹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521个字,有1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2分钟,有193位用户喜欢。

要问起读书时期,记忆最深刻的人物是谁,肯定会毫不犹豫地说出第一个名字,那就是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

当年,阅读了著名作家徐迟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真的是热血沸腾,这位可敬的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他的先进事迹和奋斗精神,激励着一代代青年发愤图强,勇攀科学高峰,陈景润因此也成为我们心目中最有分量的典范和英雄。

因此,在这个清明期间,特意来到北京门头沟万佛华侨公墓内,瞻仰最崇敬的科学家陈景润先的安息之地。

清明节,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这期间,无数人缅怀先贤,静心感受前辈的精神,寄托着对先人的崇敬和哀思,正是这每一年的缅怀,都表达对祖先的崇敬和哀思;每一年的祭奠,都能让人们在这土壤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春天的万佛华侨陵园景色秀丽,湖光山色,人称此地凭禀戒台之威严,遥承潭柘之涵秀,常有紫雾生腾环绕,陈景润的墓碑非常有特色,两块非常大的大理石,一红一白,分别铸成的两个大大的数字白色的“1”和红色的“2”。

代表的是陈景润在1973年3月2日发表了著名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即“1+2”),把几百年来人们未曾解决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大大推进了一步,引起轰动,在国际上被命名为“陈氏定理”。

“哥德巴赫猜想”这一200多年悬而未决的世界级数学难题,被誉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是陈景润一生为之呕心沥血、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有一个关于他忘我钻研数学问题的故事广为流传:陈景润走路边想边走,有一次他碰到路旁的大树上,连忙道歉,可是并没有反应,他仔细一看,才知道自己碰的是一棵白杨树。因此,在他墓后面,种有一颗这样的树。

陈景润先生出生在战乱时期的1933年,福建省的一个小职员的家庭, 在那个时期养育一个孩子是非常不容易的,陈景润的父母靠着微薄的收入,养活着一大家子。在这样的一种环境里,小小的陈景润性格内向。生活沉闷也就养成了他沉闷的性格。

陈景润从小就很喜欢数学,而且天赋很高,高中时期就因为突出的数学理科成绩被当时有名的厦门大学成功录取了,陈景润就顺利进入了厦门大学,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四中任教,后来就遇见了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

陈景润当年蜗居于6平方米小屋,借着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攻克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他的奋斗精神,激励着一代代青年发愤图强,勇攀科学高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他被授予“改革先锋”荣誉称号。

1973年,陈景润发表了“1+2”详细证明,在国际数学界引起轰动,被公认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是筛法理论的光辉顶点。有数学家给他写信:“你移动了群山。”他的研究成果,国际数学界称之为“陈氏定理”,至今仍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陈景润后来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华罗庚数学奖等。尽管享有很高的声誉,但他自己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只是翻过了一个小山包,真正高峰还没有攀上去,还要继续努力。”

1996年3月,在患帕金森氏综合征10多年之后,由于突发性肺炎并发症造成病情加重,陈景润终因呼吸循环衰竭逝世,终年63岁,带着对“1+1”冲刺而未竟的遗憾走了。

1999年10月,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把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观测中心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7681”的小行星(第一颗编号为素数的小行星)命名为“陈景润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数学家。

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安德烈·韦伊称赞他:“陈景润先生做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危险,但是一旦成功,必定影响世人。”

陈景润的学术成就在今天仍闪烁着璀璨的光芒,他为了数学研究,甘于清贫、耐受寂寞,他醉心科学探索、执著追求真理,他的科学精神仍激励着大家奋发前进。每到清明节期间,许多人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来到他的墓前,缅怀这位作出过突出贡献的数学家。

陈景润的数学故事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14个字,有1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30位用户喜欢。

陈景润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1996年3月19日),出生于福建福州,数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

陈景润于1950年考入厦门大学数理系;1953年从厦门大学毕业,后分配至北京四中任教;1954年任厦门大学资料员;1957年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实习研究员;1977年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6年3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3岁。

陈景润主要从事解析数论方面的研究。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陈景润的父亲陈元俊是一名邮政局职员,其母亲于1947年即过世。陈景润的父亲收入低微,加之家庭人口较多,故家境贫寒 [13] 。陈景润兄弟姐妹共4人,他排行第二,上面有一个哥哥,下面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 [16]

婚姻家庭

1980年,陈景润与由昆结婚,两人育有一个儿子陈由伟。 [13]

刻苦钻研

20世纪50、60年代,清晨,陈景润从食堂打一壶开水,买几个馒头和一点小菜,回到他那6平方米的小屋(那时大家的居住条件都比较差),一干就是一整天。傍晚,他收听对外英语广播,然后又干到深夜。有时停电,他就点着煤油灯看书。走进他的房间,除了见到一张木床、一个课桌、一把木椅,余下的就全是一堆一堆的草稿纸。他不看电影,不聊天,全部生活就是研究数学。 [29]

带病工作

陈景润很早就疾病缠身,在住院治疗期间,他也从不间断自己的工作。医生给他扎针,他不让往右手扎,因为他要用右手写字。同志们去医院探望,都劝他暂时放一放手头的工作,他总是摇摇头。到了生命的后期,他已不能握笔,不能清晰地发声,但他们用手势和含糊的语言,跟他的学生探讨数学问题。 [29]

捐献遗体

1996年,年仅63岁的陈景润逝世。他为科学事业做出的最后一次奉献是:捐赠遗体供医院解剖。陈景润的事迹和奋斗精神,激励着一代代青年发愤图强,勇攀科学高峰。

陈景润的数学故事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915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1分钟,慢速需要15分钟,有101位用户喜欢。

陈景润,男,汉族,无党派人士,1933年5月出生,福建福州人。中国科学院原数学研究所研究员。他在逆境中潜心学习,忘我钻研,取得解析数论研究领域多项重大成果。1973年在《中国科学》发表了“1 2”详细证明,引起世界巨大轰动,被公认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是筛法理论的光辉顶点,国际数学界称之为“陈氏理论”,至今仍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保持世界领先水平。他的先进事迹和奋斗精神,激励着一代代青年发愤图强,永攀科学高峰。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华罗庚数学奖等。

陈景润,男,汉族,无党派人士,1933年5月出生,1996年3月去世,福建福州人,中国科学院原数学研究所研究员。

1963年,陈景润在《数学学报》上发表了《圆内整点问题》的论文,改进了华罗庚的结果,因而得到华罗庚的赏识,被调到了中科院数学所。此后,陈景润认真研究中外数学家的优秀成果,在若干数论问题上得到了重要的结果,并开始向“哥德巴赫猜想”发起挑战。

哥德巴赫猜想是数学中最著名的问题之一,凡是不小于6的偶数都可以表作两个奇素数之和。V. Brun改进了古老的筛法,证明了充分大的偶数可以表作两个正整数之和,而这两个正整数的素因子个数都不超过9,简称为(9 9)。一些外国著名数学家做了进一步改进。王元证明了(3 4),开创了中国数学家在此课题上研究的先河。之后,王元、潘承洞又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意大利数学家Bombieri和前苏联数学家A. I. Vinogradov独立地证明了(1 3),Bombieri因此结果获得了菲尔兹奖。

陈景润对于前人所用的筛法作了重大的改进,并由此证明了(1 2),1966年,他将结果发表在《科学通报》上。1973年,陈景润在《中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完整的结果,题名为《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论文发表之后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受到世界数学界和国际著名数学家的高度重视和称赞。当时,英国数学家哈伯斯坦和德国数学家黎希特急于把陈景润的论文写进他们合作的《筛法》一书中,他们特意增加了一章《陈氏定理》。在这一章的第一页写道:“我们是在前十章已经付印时才注意到这一结果的;从筛法的任何方面来说,它都是光辉的顶点。”美国科学院副院长在率团访问中国之后,于1979年在美国数学会通讯期刊上载文说:“中国数学所,华罗庚的一批学生,在解析数论方面作出了出色的成绩。近来,那里所得到的杰出成果是陈景润的定理,这个定理是当代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最好的成果。”世界数学大师安德烈•韦伊说:“陈景润的工作就好比是在喜玛拉雅山的顶峰上行走,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 英国数学家赫胥黎向陈景润祝贺:“你移动了群山。”

1978年春天,陈景润收到了国际数学联盟主席的一封邀请函,邀请他参加1978年在芬兰赫尔辛基召开的第18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并做45分钟学术报告。这不仅是他个人的荣耀,同时也是中国数学界的骄傲。陈景润觉得事关重大,便将此信交给了院领导,院领导说尊重他自己的意见。经过认真考虑,他给国际数学联合会写了封回信,大致有三点内容:“第一,我国一贯重视发展与世界各国科学家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友好关系,因此,我感谢国际数学会主席先生的盛情邀请;第二,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个省,而目前台湾占据着数学会我国的席位,因此,我不能参加;第三,如果驱逐了台湾代表,我可以考虑出席。”

1978年3月18日,陈景润作为中国知识分子优秀代表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并且受到大会表扬。他退让着不肯接受这份本应属于他的荣誉,“我只不过做了微不足道的一点小事,却被推上了主席台,这怎么可以,这怎么可以”,一个科学家的谦逊美德在他的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

由于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79年,陈景润应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沃尔夫博士的盛情邀请,作为中美正式建交后第一批应邀赴美的科学家,来到世界一流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不仅标志着他个人的数学成就已经得到世界的承认,而且在中美邦交正常化的进程中具有重大意义。

当国外的同行善意地向陈景润提出希望他能长期留美工作,陈景润微笑着谢绝了,他说:“我的国家的确十分落后,正是因为这样,我才应该回去为祖国服务”。访问期间,陈景润完成了经过几个月奋战的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将最小素数从原有的80推进到16,受到国际数学界好评。回国后,陈景润把在美国做研究工作所节省下来的7500美元,全部捐献给国家。

他主要从事解析数论和应用数学的研究。出版专著4部:《初等数论》一、二、三册、《哥德巴赫猜想》、《组合数学》、《组合数学简介》。发表论文50余篇,主要有《圆内整点问题》、《球内整点问题》、《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和L函数有关的零点密度(I)、(II) 》、《大偶数表示成一个素数和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乘积之和(I)(II) 》、《哥德巴赫猜想和筛法》等。

陈景润勤奋刻苦的事例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129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8分钟,朗读时长12分钟,慢速需要17分钟,有108位用户喜欢。

陈景润(1933-1996),当代著名数学家。1950年,仅以高二学历考入厦门大学,1953年毕业留校任教。1957年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后任研究员。1973年发表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积》。1979年,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问世。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景润1933年出生在一个邮局职员的家庭,刚满4岁,抗日战争开始了。不久,日寇的狼烟烧至他的家乡福建,全家人仓皇逃入山区,孩子们进了山区学校。父亲疲于奔波谋生,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母亲是一个劳碌终身的旧式家庭妇女,先后育有12个子女,但最后存活下来的只有6个。陈景润排行老三,上有兄姐、下有弟妹,照中国的老话,“中间小囡轧扁头“,加上他长得瘦小孱弱,其不受父母欢喜、手足善待可想而知。

在学校,沉默寡言、不善辞令的他处境也好不到哪里去。不受欢迎、遭人欺负,时时无端挨人打骂。可偏偏他又生性倔强,从不曲意讨饶,以求改善境遇,不知不觉地便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内向性格。

人总是需要交流的,特别是孩子。禀赋一般的孩子面对这种困境可能就此变成了行为乖张的木讷之人,但陈景润没有。对数字、符号那种天生的热情,使得他忘却了人生的艰难和生活的烦恼,一门心思地钻进了知识的宝塔,他要寻求突破,要到那里面去觅取人生的快乐。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一个根据自己的特点充分得到发展的空间。

小小陈景润,自己对自己因材施教着。

一生大幸,小学生邂逅大教授 但是,他毕竟还是个孩子。除了埋头书卷,他还需要面对面、手把手的引导。毕竟,能给孩子带来最大、最直接和最鲜活的灵感和欢乐的,还是那种人与人之间的、耳提面命式的,能使人心灵上迸射出辉煌火花的交流和接触。

所幸,后来随着家人回到福州,陈景润遇到了他自谓是终身获益匪浅的名师沈元。 沈元是中国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航空工程教育家,中国航空界的泰斗。他本是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毕业的博士、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1948年回到福州料理家事,正逢战事,只好留在福州母校英华中学暂时任教,而陈景润恰恰就是他任教的那个班上的学生。 大学名教授教幼童,自有他与众不同、出手不凡的一招。针对教学对象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沈元上课,常常结合教学内容,用讲故事的方法,深入浅出地介绍名题名解,轻而易举地就把那些年幼的学童循循诱入了出神入化的科学世界,激起他们向往科学、学习科学的巨大热情。

比如这一天,沈元教授就兴致勃勃地为学生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 师手遗“珠“,照亮少年奋斗的前程 “我们都知道,在正整数中,2、4、6、8、10……,这些凡是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1、3、5、7、9,等等,则被叫做奇数。还有一种数,它们只能被1和它们自身整除,而不能被其他整数整除,这种数叫素数。“ 像往常一样,整个教室里,寂静地连一根绣花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只有沈教授沉稳浑厚的嗓音在回响。 “二百多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中学教师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譬如,6=3+3,12=5+7,18=7+11,24=11+13……反反复复的,哥德巴赫对许许多多的偶数做了成功的测试,由此猜想每一个大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沈教授说到这里,教室里一阵骚动,有趣的数学故事已经引起孩子们极大的兴趣。“但是,猜想毕竟是猜想,不经过严密的科学论证,就永远只能是猜想。“这下子轮到小陈景润一阵骚动了。不过是在心里。 该怎样科学论证呢?我长大了行不行呢?他想。“后来,哥德巴赫写了一封信给当时著名的数学家欧勒。欧勒接到信十分来劲儿,几乎是立刻投入到这个有趣的论证过程中去。但是,很可惜,尽管欧勒为此几近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却一直到死也没能为这个猜想作出证明。 “从此,哥德巴赫猜想成了一道世界著名的数学难题,二百多年来,曾令许许多多的学界才俊、数坛英杰为之前赴后继,竞相折腰。“ 教室里已是一片沸腾,孩子们的好奇心、想像力一下全给调动起来。“数学是自然科学的皇后,而这位皇后头上的皇冠,则是数论,我刚才讲到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皇后皇冠上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啊!“ 沈元一气呵成地讲完了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同学们议论纷纷,很是热闹,内向的陈景润却一声不出,整个人都“痴“了。这个沉静、少言、好冥思苦想的孩子完全被沈元的讲述带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神奇世界。在别的同学啧啧赞叹、但赞叹完了也就完了的时候,他却在一遍一遍暗自跟自己讲: “你行吗?你能摘下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吗?“一个是大学教授,一个是黄口小儿。虽然这堂课他们之间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交流、甚至连交谈都没有,但又的确算得上一次心神之交,因为它奠就了小陈景润一个美丽的理想,一个奋斗的目标,并让他愿意为之奋斗一辈子!

多年以后,陈景润从厦门大学毕业,几年后,被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慧眼识中,伯乐相马,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自此,在华罗庚的带领下,陈景润日以继夜地投入到对哥德巴赫猜想的漫长而卓绝的论证过程之中。1966年,中国数学界升起一颗耀眼的新星,陈景润在中国《科学通报》上告知世人,他证明了(1+2)! 1973年2月,从“--“浩劫中奋身站起的陈景润再度完成了对(1+2)证明的修改。其所证明的一条定理震动了国际数学界,被命名为“陈氏定理“。 不知道后来沈元教授还能否记得自己当年对这帮孩子们都说了些什么,但陈景润却一直记得,一辈子都那样清晰。

陈景润的故事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19个字,有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16位用户喜欢。

陈景润不爱逛公园,就爱学习。学习起来,常常忘记了吃饭睡觉。

有一天,陈景润吃中饭的时候,摸摸脑袋,哎呀,头发太长了,就应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见了,还当他是个姑娘呢。于是,他放下饭碗,就跑到理发店去了。理发店里人很多,大家挨着次序理发。陈景润拿的牌子是三十八号的小牌子。他想:轮到我还早着哩。时间是多么宝贵啊,我可不能白白浪费掉。他赶忙走出理发店,找了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背起外文生字来。他背了一会,忽然想起上午读外文的时候,有个地方没看懂。不懂的东西,必须要把它弄懂,这是陈景润的脾气。他看了看手表,才十二点半。他想:先到图书馆去查一查,再回来理发还来得及,站起来就走了。谁明白,他走了不多久,就轮到他理发了。理发员叔叔大声地叫:“三十八号!谁是三十八号?快来理发!”你想想,陈景润正在图书馆里看书,他能听见理发员叔叔喊三十八号吗?过了好些时间,陈景润在图书馆里,把不懂的东西弄懂了,这才高高兴兴地往理发店走去。但是他飘过外文阅览室,有各式各样的新书,可好看啦。又跑进去看起书来了。一向看到太阳下山了,他才想起理发的事儿来。他一摸口袋,那张三十八号的小牌子还好好地躺着哩。但是他来到理发店还有啥用呢,这个号码早已过时了。

陈景润的简介和主要事迹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817个字,有6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3分钟,朗读时长21分钟,慢速需要30分钟,有226位用户喜欢。

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的大名,相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相较于他成功的学术事业,他在感情上就没有那么顺利了,在40多岁之前,他的感情世界一直是一片空白。

不过,在陈景润47岁的时候,他和比自己小18岁、当时只有29岁的女军医由昆结了婚,并且还在日后生了他们的儿子陈由伟。

那么,陈景润和妻子由昆的儿子陈由伟后来怎么样了?如今他的现状又是如何呢?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一篇叫《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的论文震撼了全世界。

这篇论文,对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进行了极大突破,更加让人们惊讶的是,这篇论文的作者并不是当时那些成名已久的数学大家们,而是一个几近于默默无闻的助理研究员,这就是陈景润。

一时之间,陈景润这个名字很快传遍了大街小巷,而他也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助理研究员,迅速成为了国际知名的数学家,并在日后成为了几代人的偶像。

但是他背后的故事很多人并不知道,在成为著名的数学家之前,陈景润经历了非常多的坎坷和磨难。

他用了很多年,才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成长成为一个著名的“天之骄子”、“数学天才”。

陈景润是福建福州人,他的家境很是一般,但他从小却对数学很感兴趣,在别的孩子整天为了玩游戏而打打闹闹的时候,他却经常独自一个人用纸笔不停的演算。

对他而言,数学比玩游戏有趣多了,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陈景润也因此受到了其他小伙伴的抵触甚至是孤立,不过好在一把一门心思扑在数学上的陈景润,并不在乎这些,他仍然像从前一样我行我素地独自沉浸在自己的数学世界里。

1950年,年仅17岁的陈景润从家乡考到了著名的学府厦门大学。

在那个年代成为一个大学生是极其不容易的事情,更何况是成为名校的大学生,从这里足以看出陈景润的聪明超乎常人了。

从厦门大学毕业后,作为厦门大学的高材生,他来到北京的一所中学,担任数学教师。

以陈景润的聪明,担任区区高中老师当然是绰绰有余的,然而陈景润却因为性格非常内向。

每天都沉浸在自己的数学世界里面,很少与同事及领导交流,渐渐的他便成为了学校里面一个不合群的人,他也因此受到了同事们和领导的排挤。

陈景润在这所中学担任教师还没有多久,便被领导以“不称职”为由赶出了学校,就这样,年轻的陈景润失业了,眼看在北京丢了工作,他只得回到了福州老家生活。

一开始,学校还会给他工资,这让失去工作的陈景润至少不会饿上肚子。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也渐渐忘了他这个人,也不再像从前一样照常给他发放工资,就这样,陈景润的生计失去了着落。

但性格内向又一心沉浸在数学世界里的陈景润,自然不会选择像普通人一样回学校讨回公道,而是默默承受着这一切。

为了养活自己,陈景润选择到集市上摆摊为生,不过陈景润和其他人摆摊的方式不太一样,他往往只是再把摆着地摊支起来以后,自己安安静静的坐在旁边看书,从来主动向顾客不吆喝。

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陈景润的地摊的生意很是冷清,远远不如在他附近摆地摊的其他人。

但陈景润并不在意这些,他一直沉浸在数学的世界里,对于这些金钱上的往来他并不是特别在乎。

然而好景不长,陈景润因为无证经营他摆地摊的事情受到了相关执法人员的驱赶,他只能学着其他小贩的样子东躲西藏。

不过陈景润是一个实诚人,在一次被当地执法人员问及为什么要无证摆地摊的时候,他老老实实告诉对方自己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本来在学校当老师,却遭到了学校无理驱赶,所以失业了,只得靠摆地摊谋生。

很快厦门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却在靠摆地摊为生的事情很快受到了媒体的报道,而陈景润也第一次受到了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就连他的母校,厦门大学也知道了这件事情。

厦门大学的几个教过陈景润的老师都说陈景润这个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如今却沦落到在大街上摆地摊,非常于心不忍。

便把此事告诉了厦门大学当时的校长,劝校长给陈景润安排一个他能力所能及干的职务。

就这样陈景润来到了厦门大学,当上了资料室的资料员。

这个工作虽然工资不高,但是比他之前摆地摊还是要强多了,而且也十分方便陈景润利用空闲时间研究数学。

可以说在陈景润人生最为艰难的阶段是他的母校和他的老师帮助了他,他后来的成功也离不开他母校和老师的帮助。

在母校厦门大学做了几年的资料室资料员以后,陈景润又受到了当时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的关注。

华罗庚教授在看了陈景润写的几篇论文以后,觉得他是一个百年难得一遇的人才,不应该就这样被埋没了,于是推荐陈景润到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担任实习研究员。

和大科学家牛顿一样,陈景润也是一个把所有心思花在学术研究上的人,并不关注情情爱爱上的事情。

而这也就导致了如此聪明如此优秀的陈景润,一直到40多岁的时候还是单身。

不过爱情总是说来就来,在陈景润40多岁的时候,他终于碰到了自己的爱情,认识了在日后和他厮守一生的女性,也就是他日后的妻子由昆。

由于长时间钻研数学,经常废寝忘餐,生活习惯非常不规律,因此陈景润的身体状况一直不是特别好,经常三天两头就要到医院住院。

1978年的一天,已经45岁的陈景润因病住院了,在医院里他结识了一个叫做由昆的女医生,这个女医生温柔体贴,对待他这样的患者,像对自己的亲人一样照顾,这也让陈景润第一次体会到了被人关心的感觉。

而这位女医生也对陈景润这样的著名科学数学家十分感兴趣,经常向他请教一些问题。

渐渐的,他们两个人之间越来越熟悉。而陈景润也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意,性格非常内向的陈景润在此刻终于认定了自己要厮守一生的人就是她。

就这样,平常连说话都很少的陈景润选择鼓起勇气向由昆告白。

虽然由昆对陈景润也很有好感,但是考虑到两个人年龄上的差距,一开始并没有答应陈景润的告白。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由昆也想明白了,自己爱的人正是陈景润,尽管他们两个人有年龄上的差距。

但这并不重要,也不能弥补他们两个人之间相爱的距离,两个人也就这样开始了交往,成为了情侣,两年后,他们两个人选择登记结婚,正式成为了夫妻。

结婚以后,原本木讷寡言的陈景润竟然经常主动把妻子由昆分担家务了,还经常送由昆小礼物,甚至会经常去由昆工作的医院接她下班,陈景润的朋友们都说陈景润简直像变了一个人一样。

在收获爱情的同时,陈景润的事业也取得了更大的进展,当选为了中国科学院的院士。

也是在这时,著名的作家徐迟以他为主人公写了著名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把陈景润的知名度推向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儿子陈由伟出生以后,工作繁忙的陈景润还经常抽出时间给儿子辅导功课,这让陈由伟的同学们都羡慕不已,毕竟哪个小朋友不希望有一个数学家爸爸给自己辅导功课呢?

陈景润还经常参加儿子陈由伟的家长,在参加家长会的时候,他完全没有一丁点的架子,没有随和,就像一个普通的父亲一样。

有时候,妻子和儿子放假的时候,陈景润还会带他们出去旅游,在旅游时,学识渊博的陈景润还会为他们讲解各种奇闻异事。

尽管陈景润性格很内敛,但其实他并不是人们印象中邋遢的数学家,反而是一个非常注重仪容仪表的人,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他都非常干净洁净。

由昆和陈景润两个人原本以为是可以厮守一生的,然而十几年过后,原本身体就不是特别好的陈景润又患上了严重的帕金森综合症,身体也就更加差了,作为他的妻子,由昆无微不至的照料着陈景润。

尽管如此,由昆还是没有挽回丈夫的生命,终于在1996年她的丈夫陈景润永远的离开了他和他的孩子。

丈夫陈景润的离世让由昆伤心不已,当时他和陈景润的儿子陈由伟还非常小,还在上中学,在伤心过后,她又重新振作了起来,她明白自己不能倒下,因为孩子还小,于是由昆把余生的精力放在培养儿子陈由伟的身上。

成年以后,陈由伟选择前往加拿大留学,而他的母亲是完全支持他的这一决定。

一开始,他选择的专业是商科,后来他又改学数学,尽管更换专业,但他的母亲由昆仍然没有责怪他,而是一如既往的支持他的决定,由昆相信,儿子已经长大了,能够对自己的决定负责。

在取得数学方面硕士学位后,陈由伟选择回国发展。然而他此时的选择,再一次令其他人大吃一惊。

他并没有选择和数学相关的工作,而是转而从事金融工作。

尽管多次改变人生的方向,但是他的母亲由昆从来没有责怪过他一句,反而一直在他背后支持他,这也让这陈由伟射出了后顾之忧,不必像其他人一样在做决定的时候前怕狼后怕虎。

后来,陈由伟又选择加入创业的大潮中,开始自主创业,并且创办了一家医疗公司,经过多年努力之后,成为了一名著名的企业家,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虽然陈由伟没有和他的父亲一样走数学这条路,但仍然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

足以可见每个人都有每个人适合走的道路,要走自己适合走的道路,终将取得辉煌的成就和不朽的成功。

父亲去世那一年,陈由伟只有15岁。在这样小的年纪便永远的失去了父亲,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非常不幸的。

但是尽管小小年纪父亲便永远的离开了他,但他的父亲陈景润对他的影响却是终生的。

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儿子的身份也给了陈由伟很大的压力。在他高中的时候想选择文科,便受到了很多人的质疑:“你是大数学家的儿子,怎么能学文科呢?”

后来,陈由伟工作以后,没有从事数学相关的工作,同样受到了很多人的质疑,他们甚至说陈由伟“浪费了你父亲给你的优良基因”。

各种滋味,只有当事人自己才能体会。

其实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即使父亲在某一个专业取得巨大成就,也并不意味着而这就必须在那个专业工作,这样的想法对当事人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切实际的。

如今陈由伟已经年过40岁,同样有了自己的子女,他把自己父母给自己的教诲,同样传递给了自己的孩子,教导他们要做和他们的祖父陈景润一样对国家、对人类、对社会有用的人。

陈景润的数学故事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37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149位用户喜欢。

陈景润出生在贫苦的家庭,母亲生下他来就没有奶汁,靠向邻居借熬米汤活过来。快上学的年龄,因为当邮局小职员的父亲的工资太少,供大哥上学,母亲还要背着不满两岁的小妹妹下地干活挣钱。

这样,__日照看3岁小弟弟的担子就落在小景润的肩上。白天,他带领小弟弟坐在小板凳上,数手指头玩;晚上,哥哥放了学,就求哥哥给他讲算数。稍大一点,挤出帮母亲下地干活的空隙,忙着练习写字和演算。母亲见他学习心切,就把他送进了城关小学。

别看他长得瘦小,可十分用功,成绩很好,因而引起有钱人家子弟的嫉妒,对他拳打脚踢。他打但是那些人,就淌着泪回家要求退学,妈妈抚摸着他的伤处说:“孩子,只怨我们没本事,家里穷才受人欺负。你要好好学,争口气,长大有出息,那时他们就不敢欺负咱们了!”

小景润擦干眼泪,又去做功课了。此后,他再也没流过泪,把身心所受的痛苦,化为学习的动力,成绩一向拔尖,最后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三元县立初级中学。

在初中,他受到两位老师的特殊关注:一位是年近花甲的语文老师,原是位教授,他目睹日本人横行霸道,__却节节退让,感到痛心疾首,只可惜自己年老了,就把期望寄托于下一代身上。他看到陈景润勤奋刻苦,年少有为,就经常把他叫到身边,讲述__5000年礼貌史,激励他好好读书,肩负起拯救祖国的重任。老师常常说得满眼催泪,陈景润也含泪表示,长大以后,必须报效祖国!

另一位是不满30岁的数学教师,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系,知识十分丰富。陈景润最感兴趣的是数学课,一本课本,只用两个星期就学完了。老师觉得这个学生不一般,就分外下力气,多给他讲,并进一步激发他的爱国热情,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强大,自然科学不发达是万万不行的,而数学又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从此,陈景润就更加热爱数学了。一向到初中毕业,都持续了数学成绩全优的记录。

祖国光复后,陈景润考入福州英华书院念高中。在那里,他有幸遇见使他终生难忘的沈元老师。沈老师曾任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当时是陈景润的班主任兼教数学、英语。沈老师学问渊博,循循善诱,同学们都喜欢听他讲课。

有一次,沈老师出了一道搞笑的古典数学题:“韩信点兵”。大家都闷头算起来,陈景润很快小声回答:“53人”。全班为他算得速度之快惊呆了,沈老师望着这个__素不爱说话、衣衫褴褛的学生问他是怎样得出来的陈景润的脸羞红了,说不出话,最后是用笔在黑板上写出了方法。

沈老师高兴地说:“陈景润算得很好,只是不敢讲,我帮他讲吧!”沈老师讲完,又介绍了__古代对数学贡献,说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研究成果早于西欧1000年,南宋秦九韶对“联合一次方程式”的解法,也比瑞士数学家欧拉的解法早500多年。

沈老师之后鼓励说:“我们不能停步,期望你们将来能创造出更大的奇迹,比如有个‘哥德巴赫猜想’,是数论中至今未解的难题,人们把它比做皇冠上的明珠,你们要把它摘下来!”课后,沈老师问陈景润有什么想法,陈景润说:“我能行吗”沈老师说:“你既然能自己解出‘韩信点兵’,将来就能摘取那颗明珠: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啊!”

那一夜,陈景润失眠了,他立誓:长大无论成败如何,都要不惜一切地去努力!

感动中国陈景润事迹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91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87位用户喜欢。

有一天,陈景润吃中饭的时候,摸摸脑袋,哎呀,头发太长了,应该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见了,还当自己是个姑娘呢。于是,他放下饭碗,就跑到理发店去了。

理发店里人很多,大家挨着次序理发。陈景润拿的牌子是三十八号的小牌子。他想:轮到我还早着哩。时间是多么宝贵啊,我可不能白白浪费掉。他赶忙走出理发店,找了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背起外文生字来。他背了一会,忽然想起上午读外文的时候,有个地方没看懂。不懂的东西,一定要把它弄懂,这是陈景润的脾气。

他看了看手表,才十二点半。他想:先到图书馆去查一查,再回来理发还来得及,站起来就走了。谁知道,他走了不多久,就轮到他理发了。理发员叔叔大声地叫:“三十八号!谁是三十八号?快来理发!”你想想,陈景润正在图书馆里看书,他能听见理发员叔叔喊三十八号吗?

过了好些时间,陈景润在图书馆里,把不懂的东西弄懂了,这才高高兴兴地往理发店走去。可是他路过外文阅览室,有各式各样的新书,可好看啦。又跑进去看起书来了,一直看到太阳下山了,他才想起理发的事儿来。他一摸口袋,那张三十八号的小牌子还好好地躺着哩。但是他来到理发店还有啥用呢,这个号码早已过时了。

感动中国陈景润事迹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38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166位用户喜欢。

陈景润成了国际知名的大数学家,深受人们的敬重。但他并没有产生骄傲自满情绪,而是把功劳都归于祖国和人民。为了维护祖国的利益,他不惜牺牲个人的名利。

1977年的一天,陈景润收到一封国外来信,是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写给他的,邀请他出席国际数学家大会。这次大会有3000人参加,参加的都是世界上著名的数学家。大会共指定了10位数学家作学术报告,陈景润就是其中之一。这对一位数学家而言,是极大的荣誉,对提高陈景润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大有好处。

陈景润没有擅作主张,而是立即向研究所党支部作了汇报,请求党的指示。党支部把这一情况又上报到科学院。科学院的党组织对这个问题比较慎重,因为当时中国在国际数学家联合会的席位,一直被________占据着。

院领导回答道:“你是数学家,党组织尊重你个人的意见,你可以自己给他回信。”

陈景润经过慎重考虑,最后决定放弃这次难得的机会。他在答复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的信中写到:“第一,我们国家历来是重视跟世界各国发展学术交流与友好关系的,范文参考网我个人非常感谢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的邀请。第二,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唯一能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利益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________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为目前________占据着国际数学家联合会我国的席位,所以我不能出席。第三,如果中国只有一个代表的话,我是可以考虑参加这次会议的。”为了维护祖________亲的尊严,陈景润牺牲了个人的利益。

1979年,陈景润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的邀请,去美国作短期的研究访问工作。普林斯顿研究所的条件非常好,陈景润为了充分利用这样好的条件,挤出一切可以节省的时间,拼命工作,连中午饭也不回住处去吃。有时候外出参加会议,旅馆里比较嘈杂,他便躲进卫生间里,继续进行研究工作。正因为他的刻苦努力,在美国短短的五个月里,除了开会、讲学之外,他完成了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一下子把最小素数从原来的80推进到16。这一研究成果,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

在美国这样物质比较发达的国度,陈景润依旧保持着在国内时的节俭作风。他每个月从研究所可获得2000美金的报酬,可以说是比较丰厚的了。每天中午,他从不去研究所的餐厅就餐,那里比较讲究,他完全可以享受一下的,但他都是吃自己带去的干粮和水果。他是如此的节俭,以至于在美国生活五个月,入党志愿书除去房租、水电花去1800美元外,伙食费等仅花了700美元。等他回时,共节余了7500美元。

这笔钱在当时不是个小数目,他完全可以像其他人一样,从国外买回些高档家电。但他把这笔钱全部上交给国家。他是怎么想的呢?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们的国家还不富裕,我不能只想着自己享乐。”

陈景润就是这样一个非常谦虚、正直的人,尽管他已功成名就,然而他没有骄傲自满,他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只是翻过了一个小山包,真正的高峰还没有有攀上去,还要继续努力。”

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陈景润事迹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652个字,有2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3分钟,有295位用户喜欢。

历史上有很多伟大的科学家,推动了人类科技发展,成就了我们如今这个精彩的世界。

不过,这些人是科学界的天才,同时也是生活中的“怪人”,有很多与平常人迥异的行为,留下了很多花絮,比如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就是这样一个“科学怪人”。

陈景润1933年出生于福建福州,从小就体现出了数学方面的超强天赋,1949年考入了厦门大学数学系。

毕业后,20岁的陈景润来到北京四中担任数学老师,不过,同学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奇怪的数学老师,上课时羞羞答答的,像个大姑娘,不爱说话,只是在黑板上不停地写公式,简单说几句话又是福州方言,北京的学生根本听不懂。

后来,陈景润不得不回到母校厦门大学图书馆,当了一名资料员,潜心研究数学。

不过,金子肯定是会发光的,华罗庚知道陈景润的情况后,就推荐他到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工作,陈景润这才如鱼得水。

很多人都知道,数字史上有个赫赫有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1+1=2”的求证,这是数学研究的根本性课题,但是一直没有人能最终证实,陈景润就向这个课题发起了进攻。

1966年,陈景润发表了《表大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论文,可以简述为“1+2”,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最接近的成果,立即在国际数学界引起了轰动,年仅33岁的陈景润,从此成为世界瞩目的数学大师。

不过,这一切都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众所周知,科研是非常枯燥的工作,相比还有许多实验活动的物理、化学等学科,纯粹理论性的数学研究就更加枯燥乏味了。

陈景润的生活就是这样,把所有时间都用在了数学研究上,不仅不谈婚论嫁,就连理发这种事都觉得浪费时间。

那时候理发店只有国营理发店,数量少,人又多,理发的人去了都要排号,去得晚了,得排到几十号,要等好几个小时,这无疑是陈景润受不了的,于是他就干脆留起了长发,把理发的次数尽量降到最少。

因此,陈景润每次都是头发又长又乱,到了连同事们都受不了的时候,才不得不去理发。

有一次,陈景润在大家的“逼迫”下,不情愿地去了理发店,结果一取号,竟是“38号”,意味着至少要等好几个小时!陈景润肯定不会把时间浪费在等待上,就跑去了一家图书馆,等看会儿书再回去理发。

但是,陈景润一拿起书,就把什么都忘了,一直到天黑了,肚子也开始咕咕叫了,他才依依不舍地往下书,一摸口袋,发现有一个硬硬的东西,掏出来一看,是一个“38”号的小牌子,他这才想起来,把理发的事给忘了!

不过,当时天已经黑了,别说是理发店了,就连图书馆都关门了,陈景润连家都回不去了。但是,陈景润没有失望,反而有些窃喜,可以不用去理发了,就继续坐下来看书,直到第二天早上图书馆开门后才出去。

理发毕竟还只是小事,在人生大事上,陈景润也嫌麻烦,一直到44岁了,还没找过一个女朋友,同事们给他介绍过好几次,他都说没时间,见都不见。

1977年,陈景润由于积劳成疾,住进了北京309医院,没想到,这次住院,竟给他意外解决了人生大事。

一天,一个刚从武汉军区调来的年轻女军医由昆,走进陈景润的病房,给他检查身体。陈景润一看到她,突然有一种莫名的激动,他不知道这就是“一见钟情”,只是觉得自己很喜欢这个女医生,想和她多待一会儿。

陈景润虽然性格内向,但他也有非常直爽的一面,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于是,在一次由昆来检查时,陈景润就大胆地问:“由昆同志,你多大了?”

由昆回答说:“26岁了。”

陈景润又接着问:“你有男朋友吗?”

由昆一下子愣住了,她没想到陈景润会直接问这个问题,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陈景润急了,又问了一次,由昆只好摇了摇头,算是做了回答。

陈景润一看,竟高兴地脱口而出:“太好了!太好了!”

陈景润可是大名人,他的一举一动都是大家关注的话题,因此,“陈景润爱上了由昆”立即就传遍了309医院,无人不知。

其实,由昆也早就对陈景润仰慕已久了,但同时她也是一位事业心很重的女性,不想被婚姻拖累自己的事业,所以对陈景润的求婚,她一直没有答应。

有一次,陈景润忍不住了,对她说了一句:“如果你不答应,我可能这辈子都不会结婚了!”

309医院的领导们知道后,也都给由昆做思想工作,最终让由昆答应了陈景润的求婚,两人于1980年8月25日正式结为了夫妻,当时,陈景润已经47岁了。

1996年3月19日,陈景润不幸病逝,享年63岁。

《陈景润勤奋刻苦的事例(16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稿件

分类查询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