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48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08位用户喜欢。
使命呼唤担当,榜样引领时代。7月中旬,军事科学院在新调整组建3周年之际,举办了一场抗击新冠疫情先进事迹报告会。该院赴武汉抗疫的军事医学专家组代表纷纷登台,深情讲述抗疫故事传说。
新冠疫情发生后,该院党委第一时间成立联防联控应急小组,集结各领域骨干力量,闻令即动,坚决护佑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当时的武汉已经“封城”,但该院科研人员坚定逆行,与时间赛跑,仅用1天时间就在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里搭建起检测平台,将日检测能力从300多人份提高到1000人份。
“检测人员轮流上、连轴转、不间断,等到最终确认检测结果,通常已是凌晨四五点钟……”时任核酸检测小组组长姜涛在报告会上说。
“难以忘记,专家组研究员曹诚、副研究员张珂进入‘红区’取样的身影;助理研究员张梦瑶、杨益隆从早上7点到次日凌晨,一天内数次出入武汉泰康同济医院、火神山医院、中部战区总医院;记者邵龙飞、张振威为专家组工作全程摄影录像,进入‘红区’近距离拍摄科研攻关和临床救治情况,留下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代表们深情讲述。
“做最坏打算,拿出最充分方案,准备最长期奋战!”专家组“三班倒”“白加黑”,把“忠诚、研战、创新、求实、情怀”的新军科精神,贯彻到疫情防控最前沿,推出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在武汉,陈薇院士生日那天,正是新冠疫苗GLP安全性评价、P3动物有效性评价和国家第三方质量复核正式启动的日子。该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领导发去生日祝福,陈薇回复:“除了胜利,别无选择!”
抗疫斗争中,广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发挥先锋队、突击队作用。
一天,专家组研究员曹务春照例在方舱医院公厕进行表面擦拭物采样。当他换上军装时,护士们惊呼:原来刚才在厕所采样的,是名将军!对此,曹务春说:“我是一名老党员,在一线更要带好头。”
高级实验师付玲连续几十天坚守在P3实验室,每天都要进行10余个小时的活病毒检测任务;助理研究员王步森、研究生赵拯浩通宵做实验,累到手抖也不休息。归建仪式上,专家组成员迟象阳3岁的女儿怕妈妈再次离开,抱紧妈妈大哭。现在,她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我也要当解放军”……
台上,讲述人几度哽咽;台下,听众无不动容。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18个字,有1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70位用户喜欢。
1988年,从浙大化工系毕业的陈薇,还是一个鹅蛋脸、长发披肩,笑容稍显腼腆的少女。
1991年,清华硕士毕业后,陈薇签约了深圳一家生物公司,即将过上高薪白领的生活。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帮导师取一份抗体,走进了军事医学科学院。
那里尖端的研究课题和先进的科研设备震撼了她,也吸引了她。
电影《碧海蓝天》中有句台词:“人经常会感受到内心的召唤,如果不去回应它,人就始终不能平静下来,如果去回应它,就意味着必须放弃很多心爱的人和物。”
一边是锦绣般的前程,一边是内心强烈的召唤。
在经过衡量后,她最终放弃了大公司的职位,她做了一个改变一生的决定——参军!投身于国防大业。
同年4月,她被特招入伍。
“清华人到部队去等于是埋没了自己,入伍就意味着落伍。”
时光拨回到1991年,那时的大学生还很稀缺,更不用说清华的硕士了。
大家都劝她别犯傻,但她却“一意孤行”,前往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工作。
她也确实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当两年后她和师弟在一次学术会上碰面后,她发现师弟的收入竟然是自己的上百倍。
而且,科研工作如同航海探索,如果能发现新大陆当然有极大的成就感,但更多时候是枯燥乏味的航程。
点击播放 GIF 2.1M薪酬低,前途未卜,辛酸孤苦,但她却内心坚定,毫不动摇,做好了“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准备。
她先是花4年时间成为了微生物学的博士研究生,3年后又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这种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让人望洋兴叹!
从此她开始崭露头角,先是入选了军事医学的A类人才库。后来又晋升为研究员,享受首批军队特殊人才津贴。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08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51位用户喜欢。
1988年,从小成绩优异的陈薇从浙江大学化工系毕业,获得了浙大保送清华大学的唯一资格,进入清华大学生物化工专业攻读硕士。
当时的陈薇,并没有做科学家的想法,甚至被同学们认为是最不适合从事科研工作的人。长发飘飘的她性格活泼,打扮时尚。虽然是理科生,但陈薇却热爱文学和舞蹈,时常在校刊上发表美文,在学生食堂举办周末舞会,还是清华咖啡厅的第一批女服务员。
直到1990年,陈薇的老师要她去军事医学科学院买一种实验试剂的时候,她的人生轨迹才开始了真正的改变。一次与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短暂接触,让陈薇被那里完备的科研设备,先进尖端的课题和杰出的科研人员所深深吸引,产生了一种投身其中的强烈愿望。
1991年,硕士毕业的陈薇作出了一个选择:去参军,在军事医学科学院里做科研。然而,此时的她已经签约了深圳的一家著名生物公司,如果按照计划,迎接她的将是高薪白领的生活。家人朋友不理解她的选择,觉得清华硕士到部队就是埋没了自己,入伍就是落伍。但陈薇坚持了自己的决定。
进入军队已29年的陈薇现在回想起来,眼神里还是充满坚定:“我来到军队的第一天起,我就决定在这里待一辈子了,因为我的老前辈也是这样的,在这里我遇到很多好的老师,我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这是我留下的最大的一个原因,我喜欢专注做这个事儿。”
1998年,32岁的陈薇从军事医学科学院博士毕业。同年,她成为了一名母亲,但仅仅休了一个月产假后,她便回到实验室,埋头专注科研。一个大年三十的晚上,她抽空回家看了公婆,回到实验室却只看到一地的液体,看着两个月的细胞实验顷刻化为乌有,她一个人站在实验室放声大哭。在之后的几年里,陈薇很少能在12点之前回家。
渐渐地,陈薇开始带领一批军队科研工作者们展开重大抗病毒药物的科研任务。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968个字,有2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1分钟,慢速需要16分钟,有278位用户喜欢。
离开武汉110天后,陈薇院士跟随全国政协委员专题视察团,又回到了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今年年初她带领军事医学专家组赶到武汉时,城市里根本看不到行驶的车辆。“这次来,看到夜间的武汉街头车水马龙,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景象。”陈薇欣慰地说,武汉已经“恢复了元气”。
从军29年,陈薇一直专注于生物危害防控研究,矢志为人民构筑起一道生物安全防护的“坚强盾牌”。她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军首个SARS预防生物新药“重组人干扰素ω”、全球首个获批新药证书的埃博拉疫苗。新冠疫情发生后,她闻令而动,紧急奔赴武汉执行科研攻关和防控指导任务,在基础研究、疫苗、防护药物研发方面取得重大成果。
“疫情就是命令,疫区就是战场。”1月26日,农历大年初二,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薇奉命率领军事医学专家组紧急飞赴武汉。
当时武汉疫情正处于上升期,形势非常严峻,整个城市的病毒核酸检测需求量极大,迫切需要提升日检测量。陈薇带领专家组一天之内就搭建起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应用军事医学研究院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配合核酸全自动提取技术,检测平台迅速形成日检千人份的核酸检测能力,为实现新冠疫情患者应收尽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预防和治疗新冠疫情,摸清病毒的传播规律和致病机理非常关键。陈薇组织专家组综合病原学、免疫学、遗传学、空气动力学等多学科优势,快速建立“核酸检测-抗体筛查-多重病原检测”的“三步走”鉴定链条,为临床机构有效救治新冠病毒和多种病原体合并感染患者提供科技支撑。
专家组还积极参加中央指导组组织的各类疫情研判,陈薇研提配备干扰素用于预防与紧急治疗、患者病程周期免疫功能评估、开展免疫学检测助力精准诊断、依托党校开设方舱医院等10余条建议,均被采纳应用。
“疫苗,必须首先由中国自主研发!”今年年初,疫情的消息一经报道,身为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的陈薇,就敏锐地意识到研发疫苗是疫情防控的关键。在她的部署下,整个团队紧前展开腺病毒载体疫苗的生物信息学深度分析、疫苗设计、目标基因合成等工作。
来到武汉后,陈薇率领团队与北京后方科研基地联合作战,集中力量展开疫苗研制应急科研攻关,争分夺秒进行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的药学、药效学、药理毒理等研究,先后完成新冠疫苗设计、重组毒种构建和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条件下生产制备,以及第三方疫苗安全性、有效性评价和质量复核。
“除了胜利,别无选择!”瞄准目标,陈薇带领科技战“疫”突击队不停冲锋。3月16日,重组新冠疫苗启动Ⅰ期临床试验,成为世界上首个进入临床研究阶段的新冠疫苗。
4月10日,完成疫苗Ⅰ期临床试验接种的108名志愿者,全部结束集中医学观察,健康状况良好。
4月12日,该疫苗启动Ⅱ期临床试验。508名志愿者中最年长的有84岁。世界卫生组织官网公布,这是全球当时唯一进入Ⅱ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
7月20日,陈薇团队向世界首次公布了Ⅱ期临床的数据。Ⅰ期和Ⅱ期临床试验证明了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8月11日,陈薇团队研发的新冠疫苗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疫苗成功进入临床试验,既体现我们国家的科技进步,也体现我们的大国担当,更是对人类的贡献。”陈薇说,“这款疫苗我们有自主知识产权,就意味着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不用看别人脸色来做我们的疫苗开发。在后续疫苗投产应用时,我们也能以更低的价格让中国百姓在需要的时候,第一时间获得接种。”
“要成为为人民负重前行的人,为人民守护岁月静好的人。”陈薇常说,一个人的职业选择如果能与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个人价值就会成倍放大。
2003年,非典疫情暴发。陈薇凭借敏锐的科研直觉,预判自己正在研究的“ω干扰素”对此次变种变异性强的SARS冠状病毒有抑制作用。她率课题组冒着生命危险进入负压实验室,与当时尚无有效治疗手段的致病病毒零距离接触,在最短时间内验证了干扰素的有效性。1.4万名预防性使用“重组人干扰素ω”喷鼻剂的医护人员,无一例感染。
早在2006年,很多人还不知道“埃博拉”时,陈薇就针对这种病原体展开相关研究。2014年,西非暴发埃博拉疫情。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陈薇团队夜以继日科研攻关,研制出世界首个2014基因型埃博拉疫苗,实现中国创新疫苗境外临床“零”的突破。
生命安全和生物安全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也是“国之重器”。长期奋战在生物安全领域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陈薇深知,疫情防控绝对不能等到疫情来了再做。
在今年的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陈薇递交了一份提案,内容是关于建设国家生物安全科学与产业创新中心。她还建议国家有必要建立防疫科研白名单,形成真正有力的“首席科学家”体制,长期支持一批团队对某种病毒或细菌作深入系统研究。
在陈薇看来,国内疫情已经防控得非常好了,但国外每天还有数以万计的感染病例,抗疫之路任重道远。
在武汉奋战113天后,陈薇带领军事医学专家组已经归建。眼下,在北京、天津的实验室里,新冠疫苗的Ⅲ期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正加速推进,特异性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的单抗药物正加紧研制……陈薇和战友们早已投入新的“战斗”。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788个字,有1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10分钟,慢速需要14分钟,有190位用户喜欢。
“除了热爱,还有身为军人的使命和责任”!病毒是公共健康的最大杀手,是国家安全的隐形威胁。凭着职业敏感和军人使命,陈薇将抗病毒药物作为主攻方向。陈薇率领团队历时10余年,成功研制首个纳入国家战略储备的重组疫苗。这一科研成果,奠定了陈薇团队在该领域的领军地位。
工作热爱、担当责任
面对实验室里十年如一日的寂寞艰辛,陈薇说:“除了热爱,还有身为军人的使命和责任。”身为军人,必须随时准备战斗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凭着敏锐的科研直觉,陈薇预判自己正在研究的ω干扰素,对SARS冠状病毒有抑制作用。疫情防控十万火急。为了尽快验证这一判断,她率领课题组冒着生命危险,连夜进入生物安全三级负压实验室,与当时尚无有效治疗手段的病毒零距离接触。身着厚重的防护服、每次持续工作八到九个小时,其间不吃不喝,甚至不去上卫生间。实验关键阶段,整个课题组连续奋战,在最短时间内验证了干扰素的有效性。历史不会忘记陈薇团队的付出:1.4万名预防性使用“重组人干扰素ω”喷鼻剂的医护人员,无一例感染!
“作为军队科技工作者,更要善于下先手棋、打主动仗”
危急时刻见行动,防疫战场显担当。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陈薇再次临危受命,担任国家抗震救灾专家委员会卫生防疫组组长。她冒着余震的危险率队在废墟上打响了一次又一次战“疫”。“给任务就是给信任。”在陈薇看来,身为军人,就必须随时准备应对下一场战斗;作为军队科技工作者,更要善于在科研领域下先手棋、打主动仗。
穿上这身军装,一切都是应该做的
“别人因为埃博拉走了,中国人却因为埃博拉来了。”在非洲的许多地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这里的人一提到中国,都会流露出发自内心的敬佩和感激。
埃博拉疫苗为了研发重组埃博拉疫苗,陈薇先后4次带领团队去非洲,与埃博拉患者零距离接触,开展临床试验。曾经有人问陈薇:“去疫区那么危险的地方,有没有想过万一回不来怎么办?”陈薇的回答是:“穿上这身军装,一切都是我应该做的。”在这场不分国界的战斗中,陈薇带领团队凭借着中国军人的血性和智慧,研发出世界首个2014基因型埃博拉疫苗,世界为之瞩目,国人为之振奋。临床试验结果,在全球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发表,获得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2017年,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研发的疫苗成为全球首个获批新药的埃博拉疫苗。大爱担当在塞拉利昂开展临床试验的间隙,陈薇和团队访问了一家孤儿院,这里收留了49名被埃博拉病毒夺去双亲的孤儿。“我也是一位母亲,被可爱的孩子们簇拥着,注视着一双双渴望关注和爱护的大眼睛,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真希望不再有孩子因为埃博拉而成为孤儿。”这句话的背后,饱含着中国军人对非洲人民的真情厚谊,彰显了中国军人的大爱担当。
成功的人目标不变,方法在变
荣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求是杰出青年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当选“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人物”,先后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两次……陈薇赢得了诸多荣誉,但她始终把荣誉的取得归功于团队。推进重大技术创新、自主创新离不开强有力的创新团队和平台。伴随军事科研机构的调整改革,陈薇瞄准生物安全领域学科交叉的特点,积极引入自动化、信息安全、工程力学等专业人才,搭建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梯队。“科研创新永远在路上。”这是陈薇经常说的一句话。在这条路上,她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未来还有无数个难关,等待着她和她的团队去创造。有人问陈薇成功的诀窍,陈薇说:“成功的人,往往是目标不变,方法在变;而目标在变,方法不变的人容易受挫折。如果一个人20多年坚持一个研究方向,专注做一件事,只要方向正确,方法得当,换了谁都一样会成功。”
带着家人的支持,选择逆行
多年来,家人的理解和支持,给了陈薇心无旁骛做科研的支持和力量。前往非洲之前的实验攻关阶段,废寝忘食的她让丈夫心疼。多年来他也早已习惯了在能看见她的地方,默默地守候与等待。“在工作中淡化你的性别,在生活中突出你的性别,睿智与亲和并存,执着与从容合一,出色工作,享受生活。”这是陈薇对幸福女人的定义。
每年春节,陈薇和丈夫都穿梭于她的老家浙江和她爱人的老家山东之间,带着浓浓的亲情开始新的一年。然而,2020年的春节,他们以别样的方式开启了新的一年。在自然的顺时针转动中,陈薇选择了逆行。她是女儿、妻子和母亲,而此时,她是专业的院士、勇猛的战士,是有担当的共和国少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正在进行。或许,陈薇和她的研究团队还将经历许多个不眠之夜。让我们默默地祝福与祈祷,愿勇士早日平安归来!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41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85位用户喜欢。
多年来,因为女儿科研工作的关系,陈李坤知道对于以抗病毒药物为主攻方向的陈薇来说,和病毒打交道已经习以为常。“比如目前还在肆虐的病毒,就是老百姓公共健康的最大杀手。”他说,“我女儿从事的事业很崇高、很伟大,所以我要支持她!”
看到所有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身着厚重的防护服,每次持续工作好几个小时,不能吃喝甚至不能上卫生间……陈李坤就担心不已:“女儿天天面对病毒,在实验室持续工作时间_个小时。她很努力,工作很辛苦,但她从来不说。”
陈李坤告诉记者,陈薇研究生毕业后,在军事医学科学院攻读博士学位,10多年专注、钻研,使她在2003年非典疫情前从一个普通学子成长为医学基因工程研究的精英,完成了从化工领域到基因工程科学领域的蜕变。现在,陈薇是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某研究所所长,她要率领团队在坎坷的赛道上不断前行。“她付出了我们难以想象的辛劳和努力,对她来说,实验室工作早已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
这一点,记者在陈薇的发小、金华画家陈军那里得到了印证。他说陈薇从小就脾气直爽,做事专一、雷厉风行,“像个男孩子一样。”
“她的工作,就是‘与毒共舞’。”陈军说。在一般人看来,陈薇的研究对象很恐怖,是各种致病微生物,包括鼠疫、炭疽、埃博拉……每一天,都充满挑战。
“面对挑战,用一句流行语来说,陈薇不是在实验室,就是在去实验室的路上。”陈军如此概括。他说:“陈薇只要一钻进实验室,啥时候出来是不知道的。以前条件不怎么好,实在饿了她就泡碗方便面吃,吃完继续做实验。现在虽然条件好多了,但她长年累月像拼命三郎似的干着,我们这帮老朋友都很心疼她!”
“20多来她坚持一个研究方向,默默地、专注地不受外界干扰做一件事。”兰溪市教育局局长李益民如此评价,“我觉得陈薇之所以能得到国人的敬重,是与她对待工作的始终如一、对待事业的无私奉献分不开的。”
2月28日,兰溪市委书记陈峰齐专程看望慰问了陈薇父母。“陈薇是兰溪籍军人,也是‘生物危害防控’领域的专家,如今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军人的责任和担当,不仅为抗击疫情作出了贡献,更为家乡人民赢得了荣誉。”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08个字,有1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159位用户喜欢。
“最艰难的成功,不是超越别人,而是超越自己。”
从抗击非典,到援非抗埃,再到此次武汉抗疫,在生物安全领域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一直在努力超越自己。
1月26日,陈薇受命率军事医学专家组紧急赶赴武汉,率领团队围绕新型冠状病毒的病原传播变异、快速检测技术、疫苗抗体研制等,与军地有关单位迅速建立起联防、联控、联治、联研工作机制。
核酸检测是有效防控新冠疫情的关键技术支撑。抵达武汉后,陈薇带领专家组仅用一天即完成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和检测平台搭建工作,应用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配合核酸全自动提取技术,迅速形成日检1000人份的核酸检测能力。
为加快推进科研与临床有效融合,陈薇率领科研人员在病原学、免疫学、空气动力学等领域展开研究,快速建立“核酸检测—抗体筛查—多重病原检测”的鉴定链条,精准诊断临床患者感染类型,率先在火神山医院等3家医院推广应用,有效提高了临床诊断准确率和治愈率。
疫苗,是终结新冠疫情最有力的科技武器。在武汉,陈薇率领团队与后方科研基地联合作战,集中力量展开应急科研攻关,争分夺秒开展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的研究。
这是一个个值得铭记的闪光时刻——
3月16日,陈薇带领科研团队研制的新冠病毒疫苗,成为国内第一个获批正式进入临床试验的疫苗。
4月10日,完成疫苗一期临床试验接种的108位志愿者,全部结束集中医学观察,健康状况良好。
4月12日,该疫苗开展二期临床试验,成为当时全球唯一进入二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
谈及疫苗研发,陈薇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疫苗成功进入临床试验,是我国科技进步的体现,也是大国形象、大国担当的体现,更是对人类的贡献。”
建设国家生物安全科学与产业创新中心,是陈薇的梦想。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她一直在为此积极建言、大声呼吁。
“已知有手段,未知有能力。”这是陈薇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面对已知和未知,她带领团队时刻枕戈待旦,不断超越自己……
在陈薇看来,一个人的职业选择如果能与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个人价值就会成倍放大。在数十年如一日为国奉献、为民解难中,陈薇和战友们竭力实现自己的价值,成倍放大自己的价值。
作为一名军人,她闻令而动、敢打敢拼,展现了钢铁战士的血性本色;作为一名党员,她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作为一名院士,她领衔研发全球第一个进入二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彰显了我国的科技实力,用实际行动谱写了绚丽的奋斗篇章。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83个字,有1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93位用户喜欢。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消息 早在1月26日,农历大年初二,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就已带领团队进驻武汉。
至2月2日,已是第8天。
大大缩短核酸检测时间,加快确诊速度,是陈薇团队此次深入疫区进行科研攻关的成果之一。
这不是陈薇第一次面对疫情。
这位1991年经特招入伍的女少将,此前已在阻击非典、抗击埃博拉等多场硬仗中作出重要贡献。最近的一次,是在2015年,她带领团队研制的重组埃博拉疫苗,使中国自主研制的埃博拉疫苗首次获得境外临床试验许可。
多年以来,陈薇一直在生物安全领域的“无人区”探索,曾经用超过十年的时间,成功研制首个纳入国家战略储备的重组疫苗。这一成果,让她成为“生物危害防控”国家创新团队的学术领头人。
此次出征武汉,因为夜以继日地工作,团队所有人都很疲惫,但陈薇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大家都做好了“最坏打算”——以最充分方案,做最长期奋战!
此番出征,更让陈薇感到,疫情防控绝对不能等到疫情来了再做。
她建议,国家有必要建立防疫科研白名单,形成真正有力的“首席科学家”体制,长期支持一批团队一辈子就做某种病毒或细菌的深入系统研究,不追热点,敢坐冷板凳。“别管这个病毒是来了还是走了。”
目前,在缺乏疫苗和特效药的前提下,康复患者的血浆是临床特异性治疗最可及的资源。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大病之后重在休养,过去很多康复者不愿意捐献自己的血浆。”陈薇说。
1月31日,拿着科技部下发的《关于请协助采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康复者血液样本的函》,22名康复患者表示愿意让专家检测血液标本是否符合献浆标准。其中有的人身体虚弱,连采血都很困难。
感动之余,长期专注与生物安全领域研究的陈薇说,应当从立法层面要求康复者在知情同意、符合伦理、身体情况允许的前提下捐献宝贵的血浆,用于他人的急救。
在她看来,在政府推行免费治疗、医务人员献身拼搏的大环境下,这应该是康复患者和医护人员同心同德,为病友们作出贡献的时刻。
抵达武汉的第5天,陈薇院士在金银潭医院,见到了院长张定宇。
面对这位身患渐冻症、妻子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却依然奋战在一线的同行者,陈薇的话很简洁:“你的事迹让我非常感动”。
她忘不了张定宇更简洁的回复:“彼此彼此。”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603个字,有1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3分钟,有234位用户喜欢。
2021年7月28日,傍晚的一抹斜阳映红了北京的天空,余晖染透大街小巷。人们纷纷驻足,举起手机拍照。
“叮咚!”不少人的手机同时接到了一条信息推送:据最新消息,陈薇团队研发的雾化吸入用重组新冠疫苗(腺病毒载体)I期临床试验数据,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传染病》在线发表,成为国际首个发表的新冠疫苗黏膜免疫临床试验结果。
此时,陈薇还在办公室,她眺望天空,不禁回忆起那个永志不忘的光荣时刻——
2020年9月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在全国抗击新冠疫情表彰大会上,___主席向她颁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奖章。
“这是军人的使命,这份荣誉属于全国全军疫情防控科研攻关战线的所有同志!”入伍30年来,陈薇致力于生物安全防御应急疫苗核心关键技术突破、研发体系建设和重大品种创制及转化应用,和战友一起为国家安全和人民生命安全筑起生物防控的坚盾。
“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在抗击“非典”、汶川地震防疫、北京奥运安保等多项任务中,陈薇一直秉持着这一人生信条。
新冠疫情发生后,陈薇临危受命担任军事医学专家组组长。2020年1月26日,大年初二,她率领军事医学专家组紧急前出武汉。
“做最坏打算,拿出最充分方案,准备最长期奋战。”陈薇率领团队围绕新冠病毒的病原传播变异、快速检测技术、疫苗抗体研制等,与军地有关单位,迅速建立起联防、联控、联治、联研工作机制并取得明显成效。
那些抗疫画面,刻骨铭心。仅用一天时间,陈薇就带领专家组完成了帐篷式负压实验室和检测平台的搭建,她第一个进入实验方舱;队友执行高风险任务前,她挨个检查防护措施是否到位,激励大家“要用科技,让逆行成为逆袭”;在一线超负荷运转,她经常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三个多月下来,人瘦了一大圈……
陈薇的言行深深影响着周围的战友、同事。核酸检测组姜涛团队连夜制定安全操作规范和应急预案;负责流行病学调查、气溶胶采样的曹务春、曹诚团队,每天穿梭在各大医院以及重点区域,从不畏惧退缩。在陈薇的感召下,两名青年科研人员火线入党,用行动和成果向党和人民交出了合格答卷。
疫苗,是抗击疫情最有力的武器。“中国的疫苗,必须由中国自主研发。”陈薇率领团队与北京后方科研基地协同作战,集中力量展开疫苗研制应急科研攻关。
2020年3月16日,陈薇领衔科研团队研制的腺病毒载体疫苗,获批正式进入临床研究阶段。这是全球首支进入临床试验的新冠疫苗。4月12日,该疫苗开展Ⅱ期临床试验。世界卫生组织官网公布,这是全球第一个开展Ⅱ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疫苗。
“本来我们预想,‘封城’期间志愿者招募会很难进行,没想到短短2天时间,就有5000多人报名。”在Ⅱ期临床试验的志愿者中,年龄最小的是一名18岁的大一学生,他说Ⅰ期临床试验没赶上,Ⅱ期终于报上了名;年纪最大的熊先生,是一位84岁的老兵,他说看到专家组支援武汉非常感动,趁着身子骨还硬朗,要为抗疫作一点微薄贡献。
在武汉,很多群众用实际行动支持着疫苗研发。一位物业公司负责人自发组织车队,义务接送疫苗参试者,半天时间就有20多人戴着口罩、冒着风险驾车而来,有效保障了前期临床试验;一位负责安保的民警,发现团队专家总是忙到凌晨才回住地,他专门送来了武汉特产小吃;一位出租车司机,得知他们是军事医学专家组时,无论如何不肯收车费……
人民战争的伟力,来源于人民的伟大力量。人民群众对军事医学专家组的无条件信任与支持,让陈薇在感动之余,更加坚定了让疫苗早日上市的决心。终于,2021年2月25日,该型疫苗获国家药监局附条件批准上市。
“现在都是‘打’疫苗,其实疫苗还可以通过别的方式接种。我们团队一直在探索‘双非疫苗’的研发,即非注射、非冷链疫苗,比如雾化吸入式疫苗。”陈薇从未停下冲锋的脚步。
陈薇介绍:“我国的疫苗研发水平处于世界第一方阵,对此我们有充分的科技自信。目前,我们团队针对各种变异株,也在积极进行疫苗改进相关研究,希望通过改进型疫苗的研发,实现对变异毒株的有效防护。”
自主创新,从未停歇。面对未来生物安全领域的风险挑战,陈薇正带领团队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29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45位用户喜欢。
2003年,非典疫情肆虐,37岁的陈薇临危受命,带领团队展开对SARS的病毒研究。军事医学科学院不仅在国内率先分离出SARS冠状病毒,陈薇领导的团队更是迅速对干扰素ω进行了实验,证明干扰素ω在体内外能有效抑制SARS病毒的增殖,显著减轻机体损伤。事实上,早在SARS爆发之前,陈薇主持的“重组人干扰素ω(IFN-ω)”研制工作已历时三年。这一干扰素被认为具有广谱抗病毒和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并主要用来治疗乙型和丙型肝炎。
为采集非典样本,陈薇与同事赶赴广州,每日与高浓度的非典病毒零距离接触。在不能和家人团聚的100多天里,陈薇的丈夫麻一铭和她四岁半的儿子,只能在电视新闻中看到她。
得知《东方时空》节目中会有妈妈的镜头,陈薇的儿子便一直等在电视机前,妈妈一出来,他便主动亲吻电视屏幕里的妈妈。
最终,陈薇团队发现该干扰素对SARS病毒也有较好的防护作用,从而成功研制出针对SARS病毒的预防用药。包括小汤山医院在内,全国30余所SARS定点医院近1.4万名预防性使用“重组人干扰素ω”喷鼻剂的医护人员,无一例感染。经此一战,陈薇名震学界。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83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26位用户喜欢。
陈薇与“毒”赛跑
研制新冠疫苗
新冠疫情爆发后,闻令即动,陈薇率领军事医学专家组紧急奔赴武汉,在一天之内就完成了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和检测平台搭建,并利用军事医学研究院自主研制的试剂盒,配合全自动提取核酸的方法,单日标本检测能力最高达到1000份以上。为一月底和二月初遭遇瓶颈期的武汉核酸检测发挥了突出作用。
陈薇带领科研团队围绕病原传播变异、快速检测技术、疫苗抗体研制等课题,迅速开展应急科研攻关,与军地有关单位建立起联防、联控、联治、联研工作机制。
3月16日,陈薇带领科研团队研制的新冠病毒疫苗,成为国内第一个获批正式进入临床试验的疫苗;4月10日,完成疫苗一期临床试验接种的108位志愿者,全部结束集中医学观察,健康状况良好;4月12日,该疫苗开展二期临床试验,成为当时全球唯一进入二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相关试验结果已在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上在线发表;8月11日,该疫苗获得国家专利,成为国内首个进入临床获得专利权的新冠疫苗。目前,三期国际临床试验正在有序推进。
陈薇与“毒”较量
拿下军功章
此次奔赴武汉,陈薇已不是第一次与病毒“短兵相接”。1991年,刚刚获得清华大学工学硕士学位的陈薇没有选择轻松高薪的工作,而是选择参军入伍。29年来,在与病毒的较量中,陈薇拿下了一个又一个军功章。
2003年抗击非典时期,凭借敏锐的科研直觉,陈薇与课题组连夜进入生物安全实验室。受实验环境限制,陈薇很少喝水,也很少去洗手间,经常在实验室里工作十几甚至几十个小时。功夫不负有心人。数月后,团队研制的“重组人干扰素ω”,对SARS病毒的攻击有较好的防护作用。
2014年,西非大规模暴发埃博拉疫情,并迅速向外蔓延。那时国内没有埃博拉病例,陈薇也毅然决然地选择挺身而出,率队赴非。她说:“埃博拉离中国,只有一个航班的距离。”同年12月,陈薇率团队研发出世界首个2014基因型埃博拉疫苗,该疫苗也是首个冻干剂型埃博拉疫苗,实现了我国自主研发疫苗境外临床试验“零”的突破。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869个字,有5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1分钟,慢速需要15分钟,有102位用户喜欢。
2003年,“非典”爆发,也把陈薇推向了历史的舞台。
当时,很多医护人员感染了肺炎,陈薇带领着团队不分昼夜地攻关。
点击播放 GIF 1.6M在先后奋战了50多天后,他们终于如愿研制出了“重组人干扰素ω喷雾剂”。这种干扰素对“非典”有抑制作用。
当1.4万名医护人员使用后,没有一人染上肺炎。
而在这100多天的战场上,她没有见到过一次家人。
4岁半的儿子思母心切,看到妈妈在电视上出现,忍不住隔屏亲吻。
除却君身三尺雪,天下谁人配白衣,陈薇因此一战封神。
2008年,“汶川大地震”。
陈薇再次临危受命,担任抗震救灾防疫小组组长,在余震不断中率队入川,艰苦战“疫”两个月,确保了大灾之后无大疫。
同年,北京奥运会。
她又参与“军队奥运安保指挥小组”专家组,带领队员进驻20个主要场馆,负责各场馆的核、生、化反恐任务,成功处置了数十起核生化疑似事件。
2014年,埃博拉病毒肆虐西非。
而荒唐的是,病毒初期,世卫组织和各国政府,对于埃博拉患者的呼救声视而不见,“全球性的不作为”,正是埃博拉病毒爆发的罪魁祸首。
而早在2006年,在多数国人还不知“埃博拉”为何物时,陈薇就针对这一烈性病原体展开了研究。
她敏锐的觉察出:“埃博拉离我们也许只有一个航班的距离。”
14年后新冠疫情的全球爆发,也证明了她当年的先见之明。
也正是在她的强烈坚持下,“重组埃博拉疫苗项目”,终于获得了国家“863计划”支持。
2014年,西非大规模暴发埃博拉疫情,致死率50%~90%,并向世界国家扩散。
而此时,后知后觉的世卫组织队伍,溃败!
欧美多国援非队伍,溃败!
一时间,世界谈“埃”色变。
又是危急关头。
陈薇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出征塞拉里昂!到西非一线去,把疫情挡在国门之外!
在塞拉里昂,经过多个夜以继日的攻关、多次的疫苗临床试验。
陈薇团队研发的世界首个2014基因型埃博拉疫苗,一举成功!
相关科研论文在12月23日凌晨发布在了国际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上,这也实现了中国疫苗在境外临床试验“零的突破”。
当地工作人员合力将陈薇托举起来,抛向空中
在塞拉利昂,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别人因为埃博拉走了,中国人却因为埃博拉来了”。连国家最高领导人,都要为她点赞。
三十年来,一次次与致命病毒短兵相接,一次次在无形战场拼死搏杀,她从未畏缩不前过。
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她忘我地投入与奉献精神,儿子也耳濡目染。
埃博拉爆发后,她的儿子麻恩浩,是中国唯一一位在埃博拉疫情暴发后,到西非做志愿者的中国中学生。
图为2015年埃博拉疫情后,母子两人一起上台领奖
奔赴最前方的战场,做好最坏的打算,准备最充分的方案,开展最长期的奋战。
这是一名科学家的清醒,也是一名军人的坚毅。
2015年,因功勋卓著,陈薇晋少将。成为当天晋升的唯一一名女军官。
2016年,她与屠呦呦一起,被评为“2015年度中国十大科技创新人物。”
201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0年,新冠病毒再次肆虐,女将军披甲出征。
而之后,也就有了我们开篇的故事传说。
“与毒共舞”29年,女将军,威武!
大医精诚,巾帼英雄
已经有太久了,出门时战战兢兢,想喝杯奶茶都要冒着巨大的风险。而现在,我们终于有了盼头。病毒的问题,完全可以靠疫苗解决。
就像陈薇院士所说:“疫苗是终结新冠最有力的科技武器,这个武器如果由中国率先研制出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不仅体现中国科技的进步,也体现了我们的大国形象!”
在与病毒搏斗的过程中,只有疫苗才能实现真正的全民免疫。
“做好失去亲人的准备”,跟不战而降有什么区别?
曾经有人问陈薇:“去疫区那么危险的地方,万一回不来怎么办?”
陈薇轻描淡写地答道:“穿上这身军装,就意味着这一切都是你该做的,除了热爱,我想不出其他理由,我愿这一生都能和致命病毒短兵相接,为受困疫区的生命打开希望之门。”
也有些同事在转业前劝她:“陈薇,你少搞些魔鬼课题研究。”
可是炭疽、鼠疫、天花、埃博拉等烈性微生物,在她的头脑中挥之不去。这些东西既能用于战争,也能在和平时期导致疫情,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
“我希望这个世界上,再也不要因为埃博拉,让更多的孩子失去童年的色彩。”
这个愿望很难,但她一直在坚持!她不仅想为中国构建生物盾牌,也想用这个盾牌守护全世界。
她就像青山一样宁静淡泊,忍四时之落寞,渡寒暑之艰难。
当危险来临时,哪怕冒着身陨的风险,也毅然抵挡奔涌而来的猛烈火焰。
不得不感慨,真正担起民族重担的,从来不是光鲜亮丽的流星,而是默默耕耘的国士。
对比某些抱怨环境待遇,在疫情期间避难外国的明星,这种感觉尤其明显。
像陈薇院士这样为国为民的人,才够资格成为国民偶像。
“为了祖国的明天,我愿做一块普普通通的基石,铺成一条小路,让更多人走向明天”,
就是她践行一生的箴言,也是她过去、现在及未来人生的写照。
如果可以,请让更多人知道她的事迹。也许某个意气风发的少年,会用一生追随她的足迹。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89个字,有1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23位用户喜欢。
“人活在一世总要干点事情”
这已不是陈薇第一次哽咽落泪。
在早些时候,陈薇接受采访谈及自己的团队时,就曾动容落泪。她说,团队这几十年基本没有歇过,“感到很愧疚,真的很辛苦,但我觉得很高兴。”
陈薇表示,共产党的职责是为人民服务,这不是表现在口头的,而是流淌在血液中,刻在骨子里的。“ 人活在一世总要干点事情,你有这个能力这个条件,为什么不把事情做到极致?”
陈薇母亲:
“变老了,以前头发没有一根白的”
9月8日,在全国抗击新冠疫情表彰大会上,陈薇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当天,陈薇父母在电视机前见证了女儿获颁崇高荣誉的重要时刻。
疫情暴发以来,陈薇父母和女儿只能通过电话联系,有时十天半月通不上话,今年仅有的一次见面,还是母亲到杭州看病时与陈薇匆匆吃了一顿午饭。
“ 变老了,她以前头发没有一根白的,这次白了,她真的太操心了。”看到陈薇走上领奖台,眼尖的母亲一眼发现了女儿的变化。
当镜头切换到颁授奖章的那一刻,陈薇父母心情很激动。“荣誉是靠大家共同努力取得的,她是其中一分子。我们为她感到骄傲!”
“除了胜利,别无选择!”
陈薇长期致力于生物危害防控研究,研制出我军首个SARS预防生物新药、全球首个获批新药证书的埃博拉疫苗。新冠疫情发生后,她紧急奔赴武汉执行科研攻关和防控指导任务,在基础研究、疫苗、防护药物研发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为疫情防控作出重大贡献。
今年2月26日,第一批疫苗在生产线上下线。那一天正好是陈薇的生日,大家纷纷发来生日祝福,而她当时的回答只有8个字: “除了胜利,别无选择”。
目前,她带领团队研制的新冠疫苗已经进入三期国际临床试验阶段,并于8月11日获得国内首个新冠疫苗专利。 “我们希望获得更大人群的安全有效数据,让疫苗能够尽快用于更多人。”
以国之名
致敬国之脊梁
9月8日上午10时,全国抗击新冠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___向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并发表重要讲话。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54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91位用户喜欢。
有人把钟南山、李兰娟、张文宏和陈薇四位医生,并称为“抗疫F4”,C位出道,在这次生死时速的搏斗中,像李兰娟和陈薇一样的女性,或是科学家,或是医生、护士,或是义工,她们撑起了这次战役的多半边天。
在“疫情”一线,她们没有年龄,不分性别,忘记家庭,忽略常规,每天仅睡2、3小时,时时奔波。她们是逆行的勇士,家国的英雄。这场战役中的核心女科学家们,采访很难,她们很累,TOP HER 依然试图将她们的故事还原记录下来,在3月8日这一天,让每一位读者在感受这份沉沉的责任与力量背后,认识到她们也是生动的女性。
陈薇是谁?
她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第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抗击非典、埃博拉、炭疽等传染病的杰出科学家,新冠疫情中的“逆行者”。
1966年,陈薇出生在浙江兰溪,被亲切地称为“兰江女儿”。1984年,陈薇从兰溪一中毕业,1988年从浙江大学本科毕业,1991年于清华大学硕士毕业,同年4月特招入伍,1998年军事医学科学院博士毕业,2002年被破格评为教授。2015年7月晋升少将军衔,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2020年11月,陈薇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现任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
不少朋友和同事问过陈薇,“怎么总喜欢搞些魔鬼性的课题研究”, 陈薇回答说:“穿上这身军装就意味着这一切都是你该做的,我愿这一生都能和致命病毒短兵相接,为受困疫区的生命打开希望之门”。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898个字,有1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1分钟,慢速需要15分钟,有242位用户喜欢。
陈薇1966年2月出生浙江,说起陈薇起初大家对她并不是很熟悉。但这位人民英雄却拯救了我们中国人民以及西非人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在我党的带领下也成功脱贫,可是近年来病毒的诞生也让很多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早在二战时,日本侵华就对我国使用了大量的生化武器,日本最为著名的731部队也成为中国人民的噩梦。他们不但使用细菌来残害我们同胞,甚至还进行了人体解刨等一系列研究,我国中华同袍不知有多少人死在了日本731部队手里,二战结束之后我国也越来越注重攻克病毒的研发。
清华女神,爱好跳舞,为了梦想参军
陈薇从小就是性格开朗的一位女孩,她不但学习优异,甚至喜欢上了跳舞,18岁的陈薇考上了浙江大学化工系,为了跳舞的爱好,陈薇还留下自己喜爱的长发,凭借自身的努力陈薇四年后被保送清华大学读研,读研之后陈薇也开始对生物化工的钻研,那么这位清华女神是因为什么选择了参军。
一次偶然的机会中,陈薇前往军事科学院取回抗体时,也是这次前往军事科学院改变了陈薇的一生。当她来到军事科学院之后被里面的设备以及科技深深吸引,也是此时陈薇有了参军的想法,陈薇将自己的想法与父母分享,可是最终还是遭到了父母的反对,要知道,凭借陈薇的学历以及能力已经有高薪的企业在等着陈薇这样的人才。
经过陈薇的努力,她最终还是说服了自己的父母,可是参军之路也并非想象的那么容易。为了能前往军事科学院陈薇放弃了高薪职位,当时很多人不理解陈薇的想法,军事医学科学院成立于1951年。也是二战结束之后周总理一手管理的,这里有中国最先进的设备以及生物化功研究员。
为了自己的梦想,陈薇只能努力,当她来到军事医学科学院时工资待遇还没有原来的三分之一。也许在陈薇心里,来到这里并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自己的研发以及对祖国的热爱。就这样一位清华女神放弃了跳舞,放弃了以往的长发,成为了一名中国军人以及共产党员。
2003年,非典爆发
想必很多人还记得2003年,这一年一种可怕的病毒全面爆发,小编至今还记得2003年因为非典病毒的缘故全校休息,当时我国感染率很大。我国2003年也是非典把控最为安全的一个国家,其中少不了白衣天使以及逆行英雄的努力,为了防止非典的爆发,陈薇开始了数日的研究。
经过陈薇的研究发现一种干扰素可以抵御SARS病毒的蔓延,于是经过陈薇团队的研究,中国也成功抵御了这场病毒大灾难,非典结束之后,陈薇继续选择了研发。当时我国互联网还并不发达,所以很多人遗忘了陈薇这位英雄。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了大规模地震,而陈薇不顾危险,在余震中陈薇防止了汶川灾后病毒的爆发。
2014年,被誉为埃博拉病毒终结者
2014年,西非国家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可怕的病毒,此病毒名叫埃博拉。这种病毒连美国都觉得是最可怕的生化武器,埃博拉死亡率高达71%,这种病毒的传播率很快,当西非国家感染埃博拉时,大部分国家选择了撤离,因为他们无法控制这样可怕的病毒。
当病毒最为严重的时候,我国陈薇却选择了前往西非等国家,陈薇说,埃博拉离我们只有一个航班的距离。只有在西非控制好埃博拉,我们中国才不会出现感染率。陈薇是中国最美逆行者,当她来到西非等国家时,西非等国也似乎看到了救星。经过陈薇每天十几小时的研发,最终埃博拉疫苗诞生。
是陈薇阻止了埃博拉的扩散,因为成功研发了埃博拉疫苗,陈薇也被誉为了埃博拉病毒的终结者。正因为是陈薇的缘故,我国以及整个世界没有被埃博拉侵犯。成功研制出埃博拉疫苗时,陈薇这位英雄才被全世界得知,我们都看过《战狼2》这部电影,电影女主角陈博士的原型就是陈薇。
2019年成为中国院士,2020年被誉为人民英雄
陈薇能有这样的成就,少不了家人的支持,在武汉疫情爆发时,同样也是陈薇第一时间赶往了武汉。新冠病毒为我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是武汉疫情爆发后,我国却将人民安全放在了第一位。我国之所以能迅速研发出新冠疫苗,同样也少不了陈薇院士所付出的辛苦。2019年的时候陈薇成为了中国院士。
2020年,武汉疫情,陈薇为了能研发出疫苗,甚至每天辛苦工作十几个小时,有时候甚至还没有时间吃饭。疫苗的研制成功也让人民的安全有了保障,武汉疫情结束之后,理发师为陈薇剪发,陈薇却发现自己已经是满头白发。她为了自己的梦想不顾自身的安危,为了人民的安全将一生奉献给了国家。
2020年,陈薇被誉为了“人民英雄”,也是唯一一位女性获得的称号。陈薇能有所成就少不了她一生的坚持,同样少不了对社会的责任。没有这位英雄我国不会能快速攻破各种病毒。
总结:中国是多么伟大的一个国家,尽管新冠病毒让我国经济损失,可是我党却将人民放在了第一位,当疫苗研制成功,我国却免费让中国人民注射新冠疫苗,而陈薇这样的英雄,却为了祖国人民一直在背后默默付出。阿蓉认为,这样的人才是我们该学习的榜样,她们才是中国真正的明星。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49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04位用户喜欢。
实验室就是她的家
多年来,因为女儿科研工作的关系,陈李坤知道对于以抗病毒药物为主攻方向的陈薇来说,和病毒打交道已经习以为常。“比如目前还在肆虐的病毒,就是老百姓公共健康的最大杀手。”他说,“我女儿从事的事业很崇高、很伟大,所以我要支持她!”
看到所有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身着厚重的防护服,每次持续工作好几个小时,不能吃喝甚至不能上卫生间……陈李坤就担心不已:“女儿天天面对病毒,在实验室持续工作时间_个小时。她很努力,工作很辛苦,但她从来不说。”
陈李坤告诉记者,陈薇研究生毕业后,在军事医学科学院攻读博士学位,10多年专注、钻研,使她在2003年非典疫情前从一个普通学子成长为医学基因工程研究的精英,完成了从化工领域到基因工程科学领域的蜕变。现在,陈薇是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某研究所所长,她要率领团队在坎坷的赛道上不断前行。“她付出了我们难以想象的辛劳和努力,对她来说,实验室工作早已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
这一点,记者在陈薇的发小、金华画家陈军那里得到了印证。他说陈薇从小就脾气直爽,做事专一、雷厉风行,“像个男孩子一样。”
“她的工作,就是‘与毒共舞’。”陈军说。在一般人看来,陈薇的研究对象很恐怖,是各种致病微生物,包括鼠疫、炭疽、埃博拉……每一天,都充满挑战。
“面对挑战,用一句流行语来说,陈薇不是在实验室,就是在去实验室的路上。”陈军如此概括。他说:“陈薇只要一钻进实验室,啥时候出来是不知道的。以前条件不怎么好,实在饿了她就泡碗方便面吃,吃完继续做实验。现在虽然条件好多了,但她长年累月像拼命三郎似的干着,我们这帮老朋友都很心疼她!”
“20多来她坚持一个研究方向,默默地、专注地不受外界干扰做一件事。”兰溪市教育局局长李益民如此评价,“我觉得陈薇之所以能得到国人的敬重,是与她对待工作的始终如一、对待事业的无私奉献分不开的。”
2月28日,兰溪市委书记陈峰齐专程看望慰问了陈薇父母。“陈薇是兰溪籍军人,也是‘生物危害防控’领域的专家,如今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军人的责任和担当,不仅为抗击疫情作出了贡献,更为家乡人民赢得了荣誉。”
47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