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90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43位用户喜欢。
“疫情不重,不会让我来,这份信任是无价的。”1月25日,大年初一,中央紧急成立赴湖北疫情防控指导组,张伯礼名列其中。
临危受命,闻令而动。在出征武汉的飞机上,张伯礼填词道:“晓飞江城疾,疫茫伴心惕。隔离防胜治,中西互补施。”面对尚有很多未知的新冠疫情,他心里却有一份底气,那是对中医药的信心。
那时的武汉,发热门诊外阴冷潮湿,门诊内人满为患。张伯礼意识到,如果不加以控制,感染人数会越来越多。
当晚,张伯礼就第一时间向中央指导组提出,必须严格隔离,他提议将确诊、疑似、发热、留观4类人群进行集中隔离,分类管理。“但严格隔离,只是成功了一半。不吃药也不行。”张伯礼提出“中药漫灌”治疗方法,普遍服用中药,拟定“宣肺败毒方”等方药,让4类人使用中医药。他的建议被中央指导组采纳。
张伯礼开出方子后,试着给湖北九州通的企业负责人打电话,请他们帮助做袋装中药汤剂。对方回答:“没问题,全力配合。”张伯礼说:“现在没有钱,也不是做一天,也不是做千百袋。”对方说:“为了武汉人民,什么都不要讲了。”这让张伯礼感动不已。
第一天3000袋,第三天就达8000袋,最多时一天4万袋。张伯礼难掩兴奋:“通过普遍服用中药,集中隔离的很多发热、疑似患者病情得以好转,效果不错。”武汉开展了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大排查。严格隔离的同时普遍服用中药,取得了良好效果。
数据显示,2月初到2月中旬,从4类人当中确诊新冠患者的比例为80%,吃药10天左右,2月中旬降到了30%,2月底降到10%以下。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13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98位用户喜欢。
张伯礼院士凯旋:“我只是普通中医,干了该干的事儿”
“无胆英雄”张伯礼坚守江城81天终得凯旋。昨天16:46,从湖北武汉发出的G294次高铁稳稳停靠在天津站站台上,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一行走出列车,这位在江城疫情防控一线奔波81天的“无胆英雄”踏上家乡的土地。
昨天,张伯礼院士顺利抵达天津站,受到人们热烈欢迎
站台上,人们拉起“欢迎战疫英雄载誉凯旋”横幅。天津骑警开道,沿街鸣笛迎接,以最高礼遇欢迎英雄归来。现场响起“校长,您辛苦了”的呼喊声。“不辛苦!”张伯礼院士挥手向大家致意。“大疫当前,医生就是战士,就得往前冲,让我们感动的是武汉市的老百姓,同时全国志愿者支援武汉,他们的奉献精神令人感动。在武汉发生了太多可歌可泣的事迹,体现了中国人民大疫当前的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众志成城。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医,作为医务人员我干了自己该干的事儿,说了自己该说的话,就是平常人干的平常事。”张伯礼说。“校长,大家很关心您的身体。”记者问。“我身体都恢复了,谢谢大家关心!”
接着,车一路飞驰到位于东丽区的休整隔离点。在这里休整的天津支援湖北医疗队员纷纷围上来,往昔工作的“战友”在家乡见面更是分外亲切。“非常感谢家乡人对我的鼓励和支持,要说英雄,大家都是英雄!”张伯礼说。在这里,张伯礼还见到了分开81天的家人,他分别与老伴儿、孙子紧紧拥抱,温馨场面让人动容。
张伯礼院士的爱人和孙子来到东丽区隔离休整点迎接张院士
休整隔离点值班经理王磊告诉记者,天津有“上车饺子下车面”的风俗,为了让英雄们好好休养,隔离点特意为英雄们归来准备的第一顿饭,是地道的天津打卤面,用家的味道欢迎英雄回家。“英雄们付出那么多,我们在细节上悉心照顾,就是努力让他们觉得在这里跟在家中一样温暖。”王磊说。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69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142位用户喜欢。
2020年1月,在这个本应该全国人准备过最大节日的档口,一场特殊的“战役”打响,我们没有任何人可以逃离,被迫的成为这个战场上的一个个士兵。作为一个00后,非典的忆在幼小的宝宝阶段毫无印象,世界大战抗日战争都在我接触不到的遥远历史里。这次是我经历的第一场“战争”。害怕吗?广播里一遍遍喊着的“士兵守则”,每个村子门口的警戒线和路障,每家每户的人员行踪登记,新闻报纸上铺天盖地持续了两个月的报道.....令人很害怕。
战场上的士兵不能临阵退缩,“领导阶层“的人站起来了,医生护士,他们在我们缩在保护我们的小房子里的时候,向前走,从安全区到方舱医院,从普通衣服到防护服。冒着极大的恐惧,推迟临期的婚礼,瞒着担心的父母,他们本着一个医护人员救死扶伤,不能漠视生命被摧害的这一基本原则,一点点往前冲,把恐惧转化为力量,终于他们平安回到了熟悉的城市,战役在一方面成功了。这一基本原则听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很难。看着新闻里辛苦工作的各位前辈,我自愧不如,但如果问我:你愿意去这场战场里奋斗吗?我的回答应该是:我很害怕但我依旧愿意。这是我们最平凡但也是最伟大的作为医护人员的责任。感谢各位英勇的“逆行者”,欢迎回家。
今年,这场来势汹汹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按下了“暂停键”。春节原本是团圆的日子,却依旧有许多勇敢的战士们写下请战书,不顾一切奔向抗“疫”一线的队伍中。多亏有了他们,我们将要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每当看到有关医务工作者的报道,我都忍不住热泪盈眶,心中五味杂陈。有担忧、期盼、感动,但更多的,我觉得是“感恩”。经过这次考验,我更加体会到了作为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感受到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希望去驰援的工作者们一切安好,早日归来。
从志成城心一条,抗击新商追舜尧。新年之际,新冠病每气势冲冲的问我们裂来,疫情当前国家危难之际,有我白衣战士们前仆后继的扑向战场,且死战不退!全国物资统统涌向武汉,国家一声命令下达,武汉封城,全国人民挨家挨户的闭不出户。在这一次疫情当中,我充分感受到了国家的伟大。在疫情前线的每一位白衣战士,他们是父母的孩子,妻子的丈夫,孩子的父母,病毒袭来,他们义无反顾的奔向了前线,在一线努力与病魔抗争的他们,成功的阻击了病魔的肆虐,给本次抗击疫情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他们有着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品德,无愧大医精诚四个字!他们才是民族的脊梁,是中国最可爱的人!
感谢张伯礼校长给我们树立了榜样。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一个医者应该做的事情;什么是一个共产党人应该逆行的时刻;什么是一个学者该担当的责任。也感谢您在抗疫一线的无私奉献,为中医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87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71位用户喜欢。
1月26日,大年初二晚上,正在天津指导防疫的张伯礼院士接到国家疫情防控指导组电话,临危受命,当晚奔赴武汉疫情防控一线。
1月27日开始,张伯礼院士深入定点医院、方舱医院、社区,给病人会诊,调查疫情,制定中医治疗方案、研究中药治疗新冠疫情的处方。他提出,必须马上对病患分类分层管理、集中隔离,建议征用学校、酒店作为隔离观察点,给患者普遍服用中药,用“大水漫灌”的方式达到早期干预的目的。这一建议被采纳。
2月12日,张伯礼院士率领209名中医“国家队”进驻江夏中医方舱医院。该“中医国家队”由天津、江苏、河南、湖南、陕西五省市三甲医院的专家组成。
2月14日开舱至3月10日休舱,在张伯礼院士的带领下,江夏方舱医院收治564个患者(轻症71%,普通型29%),治愈出院392人,其他患者在江夏方舱医院休舱后转诊他院。患者通过服用中药、打太极、练八段锦、做按摩、做敷贴、做针灸等全套中医疗法的救治,截止到“休舱”时,实现了“三个零”:病人零转重、零复阳;医护人员零感染。
2月16日,由于过度劳累,张伯礼院士胆囊炎发作,腹痛难忍,中央指导组的领导强令他住院治疗。经检查,张伯礼院士的胆囊已经化脓、胆管结石嵌顿坏疽了。19日,张伯礼院士在武汉接受了微创胆囊摘除手术。手术后第三天,他就又投入救治工作。
3月19日,张伯礼院士迎来了72岁生日。同一天,武汉新增确诊病例、新增疑似病例、现有疑似病例第一次全部归零。张伯礼说,这是最好的生日礼物。
4月8日,张伯礼院士原本计划在武汉解封之际回津,由于有些工作需要处理,就一直拖延到4月16日。在这一周多时间里,张伯礼院士还忙于各种国际连线,为海外华人华侨解“疫”释疑,帮助国外抗击疫情,讲解新冠疫情防治的中医处方,分享中医药抗疫经验等。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110个字,有3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8分钟,朗读时长12分钟,慢速需要17分钟,有256位用户喜欢。
张伯礼是谁?对于很多不熟悉中医的人来说,这个名字还有些陌生。直到他走上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全国人民都记住了这个“为中医受誉”的名字——“人民英雄”张伯礼。
以他的抗疫故事为起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读懂他。为什么总有人眼里常含泪水?因为他对中医和人民爱得深沉。为什么总有人在民族危难之际奋不顾身?因为在历史长河中,属于他的“星光”永远璀璨。
“国有危难时,医生即战士”
“国有危难时,医生即战士。宁负自己,不负人民!”这是2003年“非典”疫情暴发时,张伯礼许下的誓言。在抗击“非典”疫情时,他带领中医团队成建制接管两个“红区”,积累了丰富的抗疫经验。
17年后,新冠疫情暴发。72岁的他又选择来到武汉战疫的最前线。看舌象、摸脉象……张伯礼白天指导临床会诊巡查病区,晚上召集会议研究治疗方案。此外,床位设置、床位间距、空气循环、患者吃饭情况……这些细节,他都要亲自考察过问。
在武汉超负荷的工作下,张伯礼胆囊炎发作,并于去年2月19日接受了微创胆囊摘除手术。他调侃道,“这回我把胆留在了武汉,更加与武汉市民肝胆相照。”
有人问他:“您年事已高,是不是可以不必到前线来?”他说:“不!如果不严重,国家不会点我的名。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必须来,而且还要战斗好!”
在武汉的80多天里,他率先提出对4类人群分类管理、集中隔离,启用“中药漫灌”的治疗方法等,这些建议后来成为全国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决策。他主持建立的江夏方舱医院,是中医整建制接管的方舱医院,创造了轻症病人零转重、痊愈病人零复阳、医护人员零感染的“三个零”纪录。
凝聚了中医团队智慧筛选出的“三药三方”,因其良好的治疗效果被纳入国家新冠疫情诊疗方案,供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病情选用。
疫情期间,张伯礼还参加了几十场海外连线。“分享中国经验,我们从不保守。”他希望中医药能帮助更多国家和地区战胜疫情,让中医药瑰宝惠及世界。
“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这是张伯礼用实践总结出的抗疫经验。
离开武汉的那天,张伯礼在飞机上写下“山河春满尽滌殇,家国欢聚已无恙”。他知道,风雨过后,江城终于迎来了春天。
一年后的今天,张伯礼战斗过的江夏方舱医院已经完成标准化改造,变成了“大花山方舱医院新冠疫苗接种点”,昔日熟悉的会议室、更衣室成为如今的接种室,方舱里陈列的抗疫展板,记录着发生在江夏方舱的故事……对张伯礼来说,江夏方舱医院在他的人生履历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医药现代化是我毕生追求”
“中医药学虽然古老,但它的理念、方法并不落后,现代生命科学所遇到的很多困难和挑战,将从中医药学中得到启发。”为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张伯礼奉献了毕生的心血。
20世纪80年代,张伯礼大胆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医药相结合。他认为,现代医学的很多前沿理念都和中医学异曲同工,如何提高中医技术将是研究的重点。
针对这一点,他组织了大规模健康人舌象调查,开展舌象客观化研究。通过坚持不懈的调查和分析,他终于建立起了舌诊文献库,并研制出了中医可用的系列舌诊仪器,开辟了中医诊断的现代化之路。
1999年,张伯礼主持参与的“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研究”课题入选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06年,他率先提出“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战略,他主持的“30个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与产业化”研究被列入天津市20项自主创新产业化重大项目。
他研究发现了复方丹参方的药效物质基础,优选了配伍比例,提出了名优中药小复方二次开发模式,突破了千百年来凭经验组方的局限。2010年,复方丹参滴丸成为我国第一例完成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二期临床试验的中成药,迈出了中药走向世界的关键一步。
去年,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天津中医药大学。这标志着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有了国家级创新基地。而在此之前,张伯礼和团队埋头研究了20多年,创建了标准组分、组效关系、组分配伍、优化设计几个关键技术,构建中药组分库,为现代中药组方提供了科学依据。
时至今日,他依然在为推动中医药现代化不懈奋斗。“我的毕生追求就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张伯礼说。
“做患者可以托付生命的人”
“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全国人大代表……张伯礼身上有多重身份。但对他最重要的身份还是——医者。
去年,张伯礼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的第二天,他就回到了自己熟悉的诊室按时出诊。
年过古稀,他依然坚持每周3次门诊。他说,工作再忙,也要留出门诊时间,既是为了患者,也为了手把手带学生。如遇高龄患者和腿脚不便患者,张伯礼就让工作人员在一楼给患者找个房间,他下楼诊治,省去患者上楼的不便。
在学生们眼里,张伯礼一直是一个将病人放在第一位的医生。
为了不耽误看诊病人,他参加完学术会议后不顾疲惫,连夜乘坐20个小时的火车赶回诊室。
对于那些家境贫困的患者和家属,他千方百计减少费用。在用药好转后,患者和家属都动情地拉着他的手叫他一声“活菩萨”。
方舱医院休舱后,他每隔两个月就会去一趟武汉,因为那里有正在康复的病人。他希望他们彻底治愈,回归正常生活。
为造福患者,建立实验基础数据库,需要大量新鲜血液反复测试。他连续8次抽取自己的静脉血,同事心疼他,阻拦他,他却说:“我是实验室负责人,就应该抽我的血。”
“我的人生格言是做患者可以托付生命的人!”张伯礼说,作为一名医生,只要身体允许,就应该坚持看病。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80个字,有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05位用户喜欢。
利用春节假期,我观看了《人民的好儿女》系列教育片,其中大医精诚——张伯礼的事迹深深感动了我。?张伯礼,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是当今中医药事业发展奠基人之一。他以唐代名医孙思邈“大医精诚”之道激励学生:“要成大医,必先修身,‘无医德者不可为医’,为医者应有良好的医德”。?就是这样一位有着崇高医德的一位老党员,在中医领域里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继承发展祖国传统医药,为人民健康服务。”这是老共产党员张伯礼的坚定信念。作为中医药学的传承人,他呕心沥血,锲而不舍,用现代科学技术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多年来共获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20余项,授权专利2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专著10余部。2009年,他提交的世界中医学教育史上的第一个国际标准《世界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获得通过,有力地推动了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和标准化。这些沉甸甸的荣誉,不仅凝结了一位科学家的无穷智慧,也体现了一位共产党员的崇高理想。?张伯礼把“贤以弘德,术以辅仁”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身兼数职,工作繁忙,但坚持每周出门诊。他处处为病人着想,从不开大处方,不做不必要的检查,不收病人任何礼物,为病人精心诊治。?同时张伯礼总是拿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教学,即使工作在繁忙,也要走上讲台为本科生上课,走进实验室与研究生一起做实验搞科研。他捐出“何梁何利奖”、“中医药国际贡献奖”、“百篇优博指导教师奖”的40余万元奖金,在学校设立了“勇搏”基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同样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同样是一名共产党员,张伯礼院士那种为病人、为中医药事业奉献一生的事迹深深感动着我,虽然我永远无法达到张院士所取得的成就,但是我可以像张伯礼院士那样以无限的热情关心病人,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工作,讲奉献,心中有群众,办实事,不图虚名,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坚定地实践着共产党员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39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288位用户喜欢。
“中医药学虽然古老,但它的理念、方法并不落后,现代生命科学所遇到的很多困难和挑战,将从中医药学中得到启发。”
1982年,张伯礼从天津中医学院毕业,获得中医内科学硕士学位。近四十年来,他一直呕心沥血、致力于推动中医药现代化。
张伯礼院士在2019年传承班拜师会上讲话(来源:天津中医药大学新闻网)
20世纪80年代,张伯礼大胆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医药相结合。他认为,现代医学的很多前沿理念都和中医学异曲同工,中医药的短板在于技术的落后,如何提高中医技术将是研究的重点。
针对这一点,他组织了大规模健康人舌象调查,开展舌象客观化研究。通过坚持不懈的调查和分析,他终于建立起了舌诊文献库,并研制出了中医可用的系列舌诊仪器,开辟了中医诊断的现代化之路。这项研究成果获得中医诊断学迄今的最高奖励——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77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128位用户喜欢。
为了湖北人民把胆留在了武汉
由于过度的劳累,张伯礼院士胆囊炎发作,腹痛难忍,中央指导组的领导强令他住院治疗。2月19日凌晨,张伯礼在武汉接受了微创胆囊摘除手术。手术后第3天又投入工作,他自己说:“肝胆相照,我把胆留在这儿了”。他的儿子也是天津医疗队成员,到武汉后听说父亲病了要去看他,张院士说:“你不要来看我,你看好你的病人就行。”
术后,张伯礼的双腿又出现血栓,必须卧床。医生说要至少休息两个星期。张伯礼急了,他说自己尽量听话,多给点药,最后住了一个星期就返回了江夏中医方舱医院。
休舱后不忘康友与“康友”结下深厚友谊
江夏中医方舱医院休舱后,张院士没有忘记还在江夏普安山康复驿站的康复患者。3月18日,他和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又来到康复驿站为康复患者看门诊,指导他们康复。他专门为康复患者研究制定聊“康复一号”“康复二号”、“黄莲茯苓汤”处方,供康友们服用。他与许多“康友”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31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08位用户喜欢。
张伯礼一生致力于中医药的传承、发展和创新。他直言:“培养出一批超过我的学生,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张伯礼先后将个人获得的何梁何利基金奖、吴阶平医学奖等二百余万元奖金捐给天津中医药大学设立“勇搏”励志奖助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同时,他还倡导成立了“勇搏励志班”。他为励志班写下“责任、坚韧、克己、奉献”四个词作为班训,希望能培养出有责任感、有家国情怀的中医传承人。
张伯礼认为,中医教育的核心、关键问题,是培养学生真正懂中医、爱中医、能够掌握中医思维规律、临床技能和诊治策略。只是单纯的设置中医、西医的课程难以培育好的中医学生,应该将老师治疗的经验和思维都教给学生,培养中医思维。
秉承着这种理念,张伯礼坚持一线教学工作,长期为本科生授课,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 140 多名,为国家中医药事业培育了大量人才。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张伯礼创建的“基于案例的讨论式教学-自主式学习联动”的教学方法,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同和高度评价,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张伯礼一直关注中医学科教学规范,着力提高中医教学质量。2008年,张伯礼主持制定了《中国·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为中医的规范办学作出了重要贡献。同年,他主持制定了世界中医学教育史上第一个国际标准——《世界中医学本科(中医师前)教育标准(草案)》,2009年获世界中医药教育大会审议通过,并向全世界发布。
为了世界中医教学事业的健康发展,张伯礼还组织各国专家编写了国际通用系列的中医药教材,筹建了“一带一路”中医师资培训基地,有力地推动了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和标准化。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774个字,有1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10分钟,慢速需要14分钟,有269位用户喜欢。
“大疫当前,医生就是战士,就要往前冲”
“是武汉人民和支援武汉的全国医务工作者们,众志成城,共同奋斗,才取得了目前抗疫的成果。作为医生,大疫当前,我们就是战士,就要往前冲,这是尽我们的本职工作。”在火车站,张伯礼院士深情地说,“让我们感动的是,武汉老百姓非常给力,全国志愿者奉献的精神也令人感动,他们自己开车,自己加油,一直坚持了几个月。众多志愿者为保证战疫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武汉有很多可歌可泣的事例。这也反映我们中国人,在疫情面前,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取得这次胜利。”
张伯礼院士多次谦逊地说:“我们作为医务人员就应该做这些事。我是一名中医,此次新冠疫情主要损害免疫功能,中医治疗正好能很好地提高免疫功能,就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作为一名医生,我就是干了该干的事,说了该说的话,很普通很平常,受到大家这么热烈的欢迎,我觉得受之有愧。”
回首两个多月的战“疫”经历,张伯礼院士感慨良多。现场一位书法家把张伯礼院士作的诗《归辞》写成书法:“山河春满尽滌殇,家国欢聚已无恙。两月敢忘江城苦,十万白甲鏖战茫。黄鹤一眺三镇秀,龟蛇两岸千里黄。降魔迎来通
衢日,班师辞去今归乡。”
这首诗是张伯礼院士在 4 月 8 日武汉解封时有感而发,在诗中,他祝愿伟大祖国山河无恙、春满华夏,英雄的武汉人民云开月明、平安康宁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020 年人民英雄张伯礼抗击疫情个人先进事迹 1 月 26日,大年初二晚上,正在天津指导防疫的张伯礼院士接到国家疫情防控指导组电话,临危受命,当晚奔赴武汉疫情防控一线。
1 月 27 日开始,张伯礼院士深入定点医院、方舱医院、社区,给病人会诊,调查疫情,制定中医治疗方案、研究中药治疗新冠疫情的处方。他提出,必须马上对病患分类分层管理、集中隔离,建议征用学校、酒店作为隔离观察点,给患者普遍服用中药,用“大水漫灌”的方式达到早期干预的目的。这一建议被采纳。
2 月 12 日,张伯礼院士率领 209 名中医“国家队”进驻江夏中医方舱医院。该“中医国家队”由天津、江苏、河南、湖南、陕西五省市三甲医院的专家组成。
2 月 14 日开舱至 3 月 10 日休舱,在张伯礼院士的带领下,江夏方舱医院收治 564 个患者(轻症 71%,普通型 29%),治愈出院 392 人,其他患者在江夏方舱医院休舱后转诊他院。患者通过服用中药、打太极、练八段锦、做按摩、做敷贴、
做针灸等全套中医疗法的救治,截止到“休舱”时,实现了“三个零”:病人零转重、零复阳;医护人员零感染。
2 月 16 日,由于过度劳累,张伯礼院士胆囊炎发作,腹痛难忍,中央指导组的领导强令他住院治疗。经检查,张伯礼院士的胆囊已经化脓、胆管结石嵌顿坏疽了。19 日,张伯礼院士在武汉接受了微创胆囊摘除手术。手术后第三天,他就又投入救治工作。
3 月 19 日,张伯礼院士迎来了 72 岁生日。同一天,武汉新增确诊病例、新增疑似病例、现有疑似病例第一次全部归零。张伯礼说,这是最好的生日礼物。
4 月 8 日,张伯礼院士原本计划在武汉解封之际回津,由于有些工作需要处理,就一直拖延到 4 月 16 日。在这一周多时间里,张伯礼院士还忙于各种国际连线,为海外华人华侨解“疫”释疑,帮助国外抗击疫情,讲解新冠疫情防治的中医处方,分享中医药抗疫经验等。
2020 年人民英雄张伯礼抗击疫情个人先进事迹自抗疫人民战争打响,这位中医大家挺身最前线,老当益壮、当仁不让,以“中药漫灌”的理念,科学救治新冠疫情患者,诠释了阻击疫情关键时刻一个中医药科学家和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仁心大爱,不愧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年逾古稀的张伯礼院士,从天津来到湖北,以科学报国的精神,充分发扬中医药特长,在疫情阻击战中指导建起一
家以中医药综合治疗为主的方舱医院,率领由来自天津等地中医医疗团队组成的“中医国家队”,书写了挑战和抗击新冠疫情的故事,为新冠病毒患者解除病痛,为阻击疫情蔓延争取了主动和时间,充分展示了中医药的科学魅力,印证了中西医结合在抗击疫情中的功力和成效。
张伯礼院士身患胆石症,在抗疫斗争前线微创切除胆囊,成为“无胆英雄”,他不曾从抗疫火线退下,而是毅然坚守,而且他的儿子、天津中医药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执行院长张磊带领天津第十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也来到武汉,父子在一线红区共同抗击疫魔,如此情节,多么感人!
张伯礼院士是一位英勇无畏、敢于担当、忘我工作的抗疫英雄,一位白衣天使的代表,一位老共产党员的代表,一位天津人的代表。他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必将激励我们把抗疫斗争进行到底,夺取最后的胜利。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09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72位用户喜欢。
三个月的朝夕相处,除对张院士精益求精的医术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之外,也让他对张院士医者仁心的付出既敬佩又心疼。
疫情防控全国“一盘棋”,权威专家就是大棋盘上最举足轻重的“棋子”。作为“国字号”专家组的中医药成员,张伯礼和刘清泉更是身兼数职,重任在肩。
采集患者资料、制定中医治疗方案、记录研究数据、巡诊、会诊……近90个日日夜夜里,张伯礼和刘清泉平均每天只有4个小时的休息时间。
因工作繁忙,张刘二人经常赶不上吃饭。一日,结束工作的二人又一次错过饭点,刘清泉熟练地拿出两盒泡面,准备当做二人午饭。这时,工作人员送来两个盒饭,饭已经凉了,快餐油很大,考虑到张院士的身体,刘清泉劝其不要吃完,先吃几口垫一下,后面看看能不能再找到其他吃的。然而,就刘清泉一个转头的功夫,张院士已经把盒饭全部吃完,边吃边嘟囔着:“不吃完不就浪费了吗?不能浪费啊。”
由于过度劳累和饮食不当,张伯礼院士胆囊炎发作,腹痛难忍,中央指导组的领导令他住院治疗。2月19日凌晨,张伯礼在武汉接受了微创胆囊摘除手术。手术后第三天又投入工作,他风趣地说:“这回把胆留在了武汉,看来这辈子注定与武汉肝胆相照了。”
术后,张伯礼的双腿又出现血栓,必须卧床,医生说至少要休息两个星期。张伯礼急了,说自己尽量听话,多给点药,最后住了一个星期就返回了江夏中医方舱医院。
“身为一位大院士、一位大学校长、一个知名教授,但张老师却从来没有在乎过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而是始终心系患者,保留着自己最本质的初心,实在令人敬佩!”刘清泉说,在武汉的近距离接触里,张院士的言传身教令他终身难忘,受益匪浅。“老头儿真的是‘拼了’!”
值得欣慰的是,经过三个月艰苦卓绝的奋战,武汉的新冠疫情防控态势持续向好。4月16日上午9点半,张伯礼和刘清泉这对抗击疫情战场上的“最强搭档”功成挥手,道别武汉,凯旋回程。
武汉疫情阻击战告一段落,但“最强搭档”的故事传说还在继续。为更好地开展康复者治疗工作,6月底,刚刚返程两个月的张伯礼和刘清泉接到任务——二人将再次携手,重赴武汉,开设康复门诊,为新冠疫情患者实施康复管理工作。据悉,张伯礼将于六月底出发,而刘清泉则因参与北京疫情防控专家组指导工作,于七月初启程。可以预见,这对抗击疫情战场上的“最强搭档”将再次开启新的征程!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49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153位用户喜欢。
“国有危难时,医生即战士。宁负自己,不负人民!”2020年1月26日,临危受命、星夜赴汉的张伯礼出发前写下了这句铮铮誓言。从1月27日开始,他多次进入“红区”,白天指导会诊、调制处方、巡查医院,晚上开会研究治疗方案。2月16日,劳累过度的张伯礼胆囊炎发作,他不想耽搁分秒,只想保守治疗,直到中央指导组领导强令其“不能再拖,必须手术”。术前,照例征求家属意见,他怕老伴担心,说:“不要告诉家人,我自己签字吧。”
术后第一天,张伯礼便开始处理文件。第二天,在连线中国工程院召开的视频会议前,因担心病情为外界所知而影响士气,他把自己的上衣套在病号服外,衣领拉高,在病房角落的木椅上坐了整整4个小时。大家劝他卧床休息,他说:“仗正在打,我不能躺下!”负责照顾张伯礼术后生活的天津中医药大学在读博士黄明回忆:“老师身体非常虚弱,一动全身冒汗,但国家信任他,他就撑着干。”术后第三天,张伯礼便再次投入一线战斗,他乐观又风趣地说:“肝胆相照,我把胆留在这儿了。”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第四附属医院(滨海新区中医院)执行院长张磊是张伯礼的儿子。疫情发生后,他第一时间递交请战书恳请奔赴湖北,未被批准,又通过电话、微信、书面等方式多次表达愿望。张磊说:“我是党员,又是科室领导,还是有抗击‘非典’、禽流感经验的医生,无论哪一种身份,都责无旁贷。”最后,组织终于批准了张磊的请求,同意他出征武汉,到江夏方舱医院援助。
愚顽常思聆父训,草茅未敢忘国忧。出征前,张磊电话连线父亲,张伯礼很欣慰,“我支持你,党和人民的需要就是使命”,并嘱咐儿子不要来看自己,要看好病人,照顾好同事。
张磊在江夏方舱医院承担的是取咽拭子工作。这是“红区”最危险的工作,极易被患者呛咳喷出的病毒感染。“我应该冲在前面,我们几个主任都是这样做的,我凭嘛特殊?”在2月24日的《战地日记》中,张磊记录了第一次进舱经历:顺利完成6个小时工作,带着两名同志开医嘱,取了咽拭子,经过严格的出舱环节,走出医护人员通道时全身已然湿透。他想到了同样在一线作战的老父亲,在微信朋友圈分享了歌曲《你永不独行》。
这并非父子俩第一次在国家重大疫情防控中并肩鏖战。
2003年“非典”肆虐。张伯礼挺身而出,迅速组建中医医疗队,担任中医治疗“非典”总指挥,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控制病情恶化、改善症状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张磊则忙碌于天津医科大学总院的急诊室、隔离病房,救治“非典”患者。2020年,父子同在抗击新冠疫情一线,却未曾见上一面。直到方舱“清零”的3月10日,张磊才见到了久违的父亲。不善言辞的他在日记中向父亲表白:“这个‘老头儿’和在武汉、在湖北、在全国各地亿万名默默无闻的、平凡的人们一样,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力工作。也正是这些平凡的人们,使我们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我为可以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而荣幸之至。愿樱花烂漫时,共庆胜利。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59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78位用户喜欢。
纵观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繁衍与发展历程,大大小小的瘟疫其实从未远离人类,在历代应战疫病的过程中,中医已形成了一整套系统且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乙脑、流脑、出血热、SARS、甲流等流行性传染性疾病的防治中,中医药均发挥了应有作用,社会各界对中医药治疗新冠疫情也寄予希望。
在一次次临床诊察和研究中,张伯礼发现中药在减轻发热症状、控制病情进展、减少激素用量、减轻并发症等方面均有疗效。他建议:轻中症患者中药汤剂个体化治疗,重症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一切,都要以病人受益最大为原则!
随着中医药诊疗参与力度和广度的不断推进,目前,中医或中西结合救治患者七千多人次,已有近千名患者治愈出院,中医药在抗击新冠疫情的全过程中都发挥了作用。
张伯礼说,“从深度看,中医在此次疫情防治过程中有了成建制队伍和定点医院,仅湖北省中西结合医院和武汉市中医医院两家定点医院就有400余张床位,金银潭医院开设了中医病床40余张。由中医药人员进行救治,使患者得到了系统规范的中医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此外,全国多地中医院参加病人收治,或建立了中医会诊制度;多个省市发布文件,要求全部患者都能得到中医药治疗。在这次抗击新冠疫情中,中医药全过程发挥了作用,对于普通型患者改善症状,缩短疗程,促进痊愈;对于重症、危重症患者,可减轻肺部渗出,控制炎症过度反应,防止病情恶化;对于恢复期患者,可促进康复进程。除了临床救治,还同步开展了临床和药物科学研究,我们承担了国家科技应急攻关项目-中西医结合防治新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临床研究,目前已经启动,正在紧张有序的进行中。”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88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69位用户喜欢。
198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张伯礼有一个坚定的信念:继承发展祖国传统医药,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这使他以惊人的毅力勇攀科研高峰,教书育人,救死扶伤。
2020年1月27日,农历大年初三,张伯礼临危受命飞赴武汉,投身抗疫最前线。超负荷的工作,让张伯礼胆囊炎发作,并进行了微创胆囊摘除手术,“这回我把胆留在了武汉,更加与武汉市民肝胆相照了。”张伯礼笑着说。
新冠疫情初期,张伯礼率来自天津、江苏等地的350余名医护人员组成中医医疗团队,进驻武汉市江夏方舱医院。看舌象、摸脉象……白天,张伯礼指导临床会诊巡查病区,晚上则召集会议研究治疗方案,怎样设置床位、床位间距留多少、空气循环问题、患者吃饭情况……事无巨细,张伯礼都要一一过问。
在这位“无胆英雄”的推动下,中医药全过程介入新冠疫情患者救治。武汉16家方舱医院均同步配送中药方剂,中药使用率达90%。到2020年3月10日休舱,江夏方舱医院收治的564名患者无一例转为重症,无一例死亡。
事实上,这不是张伯礼第一次尝试用中医药抗击急性传染病。2003年,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张伯礼就任天津市中医治疗“非典”指挥部总指挥,他请缨组建了两个独立的中医重症隔离病房,用中药配合西药治疗。张伯礼常说,中医药学虽然古老,但它的理念、方法并不落后,现代生命科学所遇到的很多困难和挑战,将从中医药学中得到启发。
“白甲十万,‘战疫’三月酣。江城生死皆好汉,数英雄独颜汗。”2020年9月,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后,难掩激动之情的张伯礼填下了这首词——《人民才英雄》。如今,已是古稀之年的张伯礼仍坚持出诊,身穿白大褂的他,一如往常步履矫健、面带微笑地走进诊室。“要把荣誉珍藏起来,化作一种精神和力量,更加努力地工作。”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261个字,有4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5分钟,朗读时长24分钟,慢速需要33分钟,有192位用户喜欢。
疫情袭来,他临危受命,古稀之年逆行出征,即便在武汉摘除胆囊,仍旧坚持在一线;抗疫“战场”,他冲锋在前,指导中医药早期参与、全程介入新冠疫情救治,取得了确切疗效,交出一份漂亮答卷,为疫情防控作出重大贡献。他就是“人民英雄”——张伯礼。
铮铮誓言 不负人民
“抗击疫情,人民才是真英雄。”对于党和国家给予的崇高荣誉,张伯礼动情地说,“在这次新冠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我仅仅做了一名医生应该做的。在和平时期,医务工作者能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高度评价与热切关怀。我占了全体医护人员的功,代中医药人受誉。”
“国有疫情危难时,医生即战士。宁负自己,不负人民!”这是17年前,张伯礼在抗击非典时立下的铮铮誓言;新冠疫情暴发后,这位72岁的“医界老兵”又一次兑现了承诺。
庚子新春,疫情突如其来,1月27日,张伯礼作为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从渤海之滨飞赴武汉。新冠疫情突发紧急,既没有经验,也没有特效药。根据以往经验与武汉医院具体情况,张伯礼果断提出,对疑似、发热、密接和确诊4类患者,集中隔离、分类治疗,“只隔离不治疗,只成功一半。要采用‘中药漫灌’,普遍服用中药,让集中隔离的4类人均服用治湿毒疫的中药汤剂。这样既能避免错过治疗时机,也能安抚患者情绪”。严格隔离加上普遍服用中药,4类人中确诊患者显著减少,有效控制了疫情蔓延。
在张伯礼看来,整建制承包方舱医院,按中医理论指导治疗,可以观察出中医药疗效特点和规律,更好指导治疗。2月6日,经中央指导组批准,张伯礼率领“中医国家队”进驻江夏方舱医院,采用中医药综合治疗方法救治患者。
自2月14日开舱至3月10日休舱,江夏方舱医院共收治564名新冠疫情患者,无一例转为重症,且零感染、零复阳。随后,其他方舱医院均配备了中医药专家,同步配送清肺排毒、宣肺败毒汤剂,转重症率仅为2%至5%,明显低于公认的15%至20%比率。
那段时间,身着写有“老张加油”防护服的张伯礼每天要指导临床、进入隔离病区察看患者,还要负责拟方、巡查医院……在不分昼夜地高强度工作下,他病倒了。
2月15日凌晨,张伯礼胆囊炎发作,腹痛难忍,中央指导组领导强令他住院治疗;2月19日凌晨,他接受了微创胆囊摘除手术。术后一两天,他便在病房里开始工作;手术后第三天,便马不停蹄再次投入奋战中。
这段经历感动了很多人,但张伯礼却调侃地说:“我把胆留在了武汉,更与武汉‘肝胆相照’了!”
谈及那段战疫时光,他说:“这是我们的职责,疫情来了,医务人员必须上前线。‘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是党和人民给予整个医务界的无上荣誉。我只是其中普通一员,很多医务人员做的比我好,尤其还有一些同志牺牲了……”说到这里,张伯礼哽咽了。
“白甲十万,疫魔三月战。江城生死皆好汉,数英雄独颜汗。中央经略济生,举国众志成城。中西协和防治,环球凉热彰明。”这首《清平乐·人民才英雄》是张伯礼接受采访后所做,表达了他的真情实感。
医者仁心 患者至上
1978年,在中医药领域刻苦钻研多年的张伯礼顺利考上天津中医学院首届研究生。平日里,他踏着自行车、背着大诊包,不分昼夜奔走在田间地头。
“农村缺医少药,得让大家伙儿都能看上病。”面对每一位患者,张伯礼总是精神饱满。日积月累的基层问诊经历,让他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是患者培养了我,无论多么辛苦,用最少的钱千方百计把病人治好,就是我的职责和任务。靠医术救死扶伤,也让我有了成就感。”张伯礼说。
天道酬勤,张伯礼取得了众多成绩:科技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专家组组长、全国名中医、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全国人大代表……身兼数职的张伯礼愈发忙碌,但治病救人,力求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推进中医药走向世界,为国家培养中医药人才的初心却从未改变。
扩大中医诊所覆盖面,中医人才是关键。担任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近20年来,张伯礼提出品德、能力、中医思维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捐出各种奖项所得400余万元奖金,在学校设立了“勇搏”奖助基金,奖励品学兼优和生活贫困的学生,让他们安心完成学业。
“坐下来能看病,站起来可演讲,闭上眼睛会思考,进实验室能科研。”这是张伯礼对一流医生的期许,也是对学生们最大的期待。
“刚学医时,我只希望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一个好医生的基本条件是热爱、学习、担当、奉献,把对患者的关爱放在第一位。现在经验丰富些了,应该回馈病患,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张伯礼说。
身处治病救人一线,张伯礼深刻感受到大家到大医院看病难、基层医生现状不容乐观等问题。在担任全国人大代表期间,他积极奔走呼吁,要加强医疗资源在基层落地,不仅是修几间房子,更主要是强能力。加快实施全科医生培养制度与在职人员培训,提高全科医生医疗水平与薪酬待遇。“这是缓解大医院就医压力、解决百姓看病难的关键所在。”张伯礼说。
中药材的用药安全与品质提升,一直是张伯礼的一块“心病”。“市场上一些中药材‘又白又胖’,但就是不治病。种植过程中大量使用农药与植物生长激素,不仅影响药效,而且有损病人健康。”张伯礼说,为确保患者安全,我们急需推广中药材种植的规范化、标准化,建立高品质中药材生产体系,大力推进无公害中药材生产及监管。其中,“企业+农户”联营方式就是成功模式,在张伯礼参与推动下,十多年前就组建了中药材基地共建共享联盟。
贵州、广西、甘肃等经济欠发达地区是我国中药材主产区。“种植中药材是这些地区脱贫的主要产业之一。这些地方环境好,没有污染,适合种药材。”张伯礼认为,应该把无公害生产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推动开展高品质中药材生产扶贫行动,鼓励企业+农户式的管理模式,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领农民走出一条脱贫致富新路。
基层医疗服务也是张伯礼长期关注的问题。早在十几年前,他倡导并力推在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建设“国医堂”,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中医药服务。如今,“国医堂”越来越多,受到群众热烈欢迎。“百姓的认可就是对我们最大的褒奖。”张伯礼说。
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
打完武汉疫情防控阻击战回到天津后,张伯礼仍然忙碌在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第一线。这期间,他曾在几十场海外连线中,将中国抗疫经验分享到多个国家。
“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我国疫情防控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我们要将中医药原创思维转化为创新成果,推动中医药走出以科技为引领的创新发展道路,在提升中药产业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作为全国中医药系统第一家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伯礼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
“中医学虽然古老,但理念并不落后,落后在技术。将中医药的理论优势与现代科技结合,就能发挥其优势作用,创造出原创性成果。”张伯礼说。
开展中医药临床循证评价、发展大中药健康产业、开展名优产品品种二次开发、推动设立《中医药法》、培育中医药人才、制定中医国际教育标准……近年来,“老中医”张伯礼为推动中医药发展不断开出“新处方”。
一粒拥有700多年历史的“六味地黄丸”如何在技术的帮助下“焕发新生”?2015年,张伯礼领衔完成的“中成药二次开发核心技术体系创研及其产业化”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古老中医药赋予了现代科技内涵。
“二次开发可以回答中药的药效物质是什么,留哪些东西,扔哪些东西,控制哪些东西。这些都得依靠扎实的临床验证与基础研究。”张伯礼说,中药有上千年使用历史,但只有少部分中成药品种具有较扎实的研究基础,中药产品低水平重复与无序竞争问题突出,中药制药工程技术严重滞后于现代药物生产要求。
“通过二次开发,中成药就能实现从原料到制剂的药品全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对于这项研究,业内专家表示,“小、多、散”是中药企业通病,通过推广实施中药二次开发战略,培育了中药大品种群,提高了行业集中度,有力推动了中药产业技术升级换代,这种投入少、产出多,利于农工产业结构调整、服务医改的好举措,应该大力支持。
在张伯礼看来,在科技助力下,近几年,中医药凭借自身独特优势渐渐在国际上获得认可。“中医走向国际,不能操之过急,一定要先练好内功。中医药走出国门,标准要先行,科技是基础。”
有一位德国学生的故事,张伯礼经常提起。这位德国学生从西医大学毕业,因为喜爱中国文化,到中国拜张伯礼为师学习中医。回到德国后,他开了中医诊所,收治了不少病人,在当地小有名气。“现在,这名‘洋中医’还频繁到欧洲一些大学讲课,效果非常好。”张伯礼表示,非常乐于看到中医走出国门,被世界认可,自己也是中医走向国际的积极推动者。
如今,全球都面临着新冠疫情挑战,国内秋冬季疫情发展趋势也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对此,张伯礼认为,今年秋冬季,我国可能会面临新冠疫情和流感共同来袭。“但不会出现一个地方大规模暴发,几万人同时发病的情况。可能会出现小规模聚集性暴发,或者多地散发的个别病例。”
面对复杂局势,张伯礼建议,各地要做好防控准备工作,把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区,分为高、中、低风险地区,加强“点穴式”精准防控。“每个人也要做好自身防控工作,坚持良好生活习惯,勤洗手、勤通风、不串门、少聚会、加强锻炼。以更加积极全面的准备,迎接后续可能岀现的疫情风险。”
中医传承 贵在创新
大医精诚,无问西东。历史再一次证明,中西医结合在新冠疫情防控和救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形势下,中医药承担起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新使命,也面临进一步将现代科技与古代用药经验相结合,研发出更多中医药科研成果的挑战。
正如张伯礼在接受采访时所说,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以及重要的生态资源,关乎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健康产业方方面面。
振兴发展中医药,传承是基础,创新是关键。在采访中,记者时刻能感受到张伯礼院士对于中医药创新的支持和期盼。他认为,中医药现代化需要创新型科学人才,而人才需要具备科学精神。只有着重培养科学精神,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围绕国家重大需求问题持续攻关,实实在在解决问题,才可以逐渐走向成功。
与此同时,中医药更需要一个创新氛围持续熏陶。9月8日,张伯礼负责组建的“张伯礼智慧健康创新实验室”在杭州揭牌成立。这个由天津中医药大学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药物信息学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共建的“人工智能+医药健康”科技创新平台,不仅承担了3个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还承担了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一批国家重大课题。这也向外界释放了一个信号:中医药创新正式步入了轨道。
未来,随着中医药创新持续推动,我们将看到越来越多具有国际重要影响力的中医药科技高地、创新设计颠覆性中医药产品的转化型科研基地、聚集一流学者和培养科技领军人才的新医药策源地不断涌现,引领中药智能制造技术发展方向,推动中药制药从“经验制药”迈向“科学制药”。而这,也是张伯礼最大的期盼。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02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40位用户喜欢。
“白甲十万,战‘疫’三月酣。武汉生死皆好汉,数英雄独颜汗。”得知自己将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张伯礼填了一首词——《人民才英雄》。
这位“人民英雄”指导中医药全过程介入新冠疫情救治,主持研究制定的中西医结合疗法成为此次抗疫亮点,为推动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无胆”英雄:与武汉市民肝胆相照
2020年1月27日,农历大年初三,正在天津指导疫情防控工作的张伯礼受命飞赴武汉,作为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专家组成员投身抗疫最前线。在飞机上,72岁的老人写下“晓飞江城疾,疫茫伴心悌”的诗句。
分类管理、集中隔离、“中药漫灌”……初到武汉,张伯礼和专家组成员第一时间开出良方,有效控制了疫情蔓延。
张伯礼与同是中央指导组专家的刘清泉写下“请战书”,提出筹建一家以中医药综合治疗为主的方舱医院。2月12日,张伯礼率来自天津、江苏、湖南、陕西、河南等地的350余名医护人员组成中医医疗团队,进驻武汉市江夏方舱医院。
穿上写有“老张加油”的防护服,张伯礼在特殊的“中医药的阵地”上开始了“战斗”。问诊患者,看舌象、摸脉相,对症拟方……他白天指导临床会诊巡查病区,晚上召集会议研究治疗方案,有时一天只睡两三个小时。
超负荷的工作,张伯礼胆囊炎发作,2月19日接受了微创胆囊摘除手术。“这回我把胆留在了武汉,真的与武汉市民肝胆相照了。”他笑着调侃道。手术后,医生要求他至少休息两个星期,张伯礼却说:“多给点药,住院一个星期就行。”
在这位“无胆英雄”推动下,中医药全过程介入新冠疫情救治。武汉16家方舱医院累计收治患者超过1.2万人,每个方舱医院都配备了中医药专家,同步配送清肺排毒汤、宣肺败毒等方剂,中药使用率达90%。
截至3月10日休舱,江夏方舱医院总共收治的564名患者中无一例转为重症,无一例复阳。
40位用户关注
80位用户关注
59位用户关注
79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