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迹范文 > 个人事迹
栏目

国家功勋模范“黄旭华”事迹材料(16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9-30 12:15:01 热度:76

国家功勋模范“黄旭华”事迹材料

国家功勋模范“黄旭华”事迹材料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963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1分钟,慢速需要16分钟,有213位用户喜欢。

事迹简介

黄旭华,男,汉族,中共党员,1926年3月出生,广东揭阳人,中船重工第七一九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员。曾先后担任我国核潜艇工程第一代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主持了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制,先后突破了核潜艇最为关键、最为重大的七项技术,是我国核潜艇研制工程的先驱者,领导实现了我国核潜艇装备从无到有的历史性壮举,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并为我国新一代核潜艇的跨越发展,未来核潜艇的探索赶超奉献了毕生精力,是我国核潜艇科技战线不可多得的战略科学家。

事迹材料

一、先后担任核潜艇工程副总设计师和总设计师,和彭士禄院士等共同主持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制,实现了我国核潜艇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我国第一代核潜艇起步异常艰难,面对各国严密的技术封锁,黄旭华和彭士禄、赵仁凯等总师密切协作、分工配合,带领团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突破了被誉为“七朵金花”的七项最为关键、最为重大的核潜艇技术,解决了我国核潜艇的有无问题,实现了毛泽东“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伟大誓言,使我国拥有了海上X威慑和X反击能力。黄旭华主持制订了第一代核潜艇艇体总体和全艇主要设备配置方案,解决了核潜艇总体设计难题,为核潜艇的研制奠定了坚实基础;提出并决策采用最先进的水滴形艇体外型,采用X舵和艉舵相结合的操纵方式,通过风洞、旋臂水池和自航模等20多项试验研究,出色地解决了水滴型核潜艇高、低速下的稳定性和操纵性难题,实现了我国“核动力水滴型”的一步到位;应用__塑性稳定等理论,论证了导弹舱的多种结构方案,经仔细计算和模型试验分析比较,决策采用__体双排结构形式,并推导出导弹舱大直径双排大开孔等耐压结构新的设计计算方法,攻克了大直径艇体结构设计与建造等重大技术难题;组织、指挥了核潜艇系泊航行试验、水下发射运载火箭、极限深潜等一系列重大试验,解决了试验中出现的关键技术问题。黄旭华在一代艇研制中做出了卓越贡献,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排名第一),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排名第二),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6年再次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排名第一)。

二、主持完成第一代核潜艇的现代化改装,大幅提升在役核潜艇的综合作战、反潜隐身等技术水平。为提升核潜艇全寿期的技术水平,黄旭华紧跟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主持完成了第一代核潜艇的现代化改装,使艇的综合作战能力大幅提升,声隐身性能显著提高,安全可靠性持续增强,服役期增加三分之一以上,满足了当时形势下海军的作战需求。黄旭华主持了现代化改换装总体方案设计研究,开展了新技术应用于核潜艇的可行性分析,解决了新设备与艇总体的协调匹配性、电磁兼容性和可靠性设计等问题,提出了现代化改换装的总体方案;提出采用新型螺旋桨、指挥台围壳顶部大开口启闭装置等新技术,显著降低了第一代核潜艇的水下噪声,提高了艇的隐蔽性;综合集成了当时最先进的鱼雷武器、水声对抗武器和综合声纳系统,大幅提升了一代艇的综合作战能力;提出了核潜艇延寿论断和经济、安全的退役处理总体方案,解决了核潜艇安全延长服役和退役问题。第一代核潜艇的现代化改换装和升级工程,于2001年和2003年两次荣获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颁发的国防科技工业武器装备型号研制金奖。

三、主持第二代核潜艇预先研究工作,为核潜艇的跨越式发展奠定重要基础。黄旭华组织论述了我国第二代核潜艇研制的重要意义,提出了二代艇的概念图像,梳理了关键技术,并开展了预先研究工作,为推动二代艇的立项和关键技术的突破奠定了重要基础。黄旭华决策采用__X高强度钢做第二代核潜艇耐压艇体材料,组织有关厂所联合攻克了应用__X高强度钢的艇体结构设计、艇体结构建造技术和焊接工艺等关键技术问题,为二代艇实现大尺寸战略导弹密集装载提供了技术储备;梳理了战略导弹齐射面临的主要困难,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分析了总体、水动力、结构、武备和操艇等多专业间的复杂耦合关系,并组织力量论证了解决方法,为二代艇实现由近程组射向远程齐射的跨越提供了技术储备。第二代核潜艇的研制取得了巨大成功,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反响。美国专家认为第二代核潜艇“使解放军首次具备可信的远程海基X力量”、“极大地拓展中国潜艇的作战运用范畴”。

四、指导未来核潜艇的发展,引领核潜艇技术创新超越。作为核潜艇领域的战略科学家,黄旭华始终关注世界科技前沿和国际军事变革,梳理了未来核潜艇装备和技术的发展方向,为我国未来核潜艇发展战略目标的制定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黄旭华指导开展了我国未来核潜艇的发展型谱规划;指导探索了新一代__多用途核潜艇等多个创新概念;面向未来水下战争分布式、无人化、体系对抗的新特点,指导论证了水下作战体系的技术发展路线图。上述研究工作,明确了核潜艇装备和技术的发展趋势、发展方向和发展路线,有力支撑了水下作战领域国防科技发展规划论证,为推动我国核潜艇装备的持续创新和跨越赶超做出了突出贡献。

黄旭华伟大事迹简短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67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24位用户喜欢。

黄旭华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曾任核动力潜艇总设计师,中国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所所长。2019年9月,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

黄旭华原名黄绍强,1926年出生于一个乡村医生家庭,从小立志从医。在那个硝烟四起的年代,困窘的生活、艰难的世道,并没有挡住他求学的热情。在千里求学路上,他亲眼目睹了祖国山河破碎、满目疮痍的景象,爱国的种子心中生根发芽。为此,他给自己改名为“黄旭华”,希望苦难中的中华民族能如旭日东升般崛起。

1944年,黄旭华的高中生活因战火波及而匆匆结束。目睹日军肆无忌惮地侵略国土,黄旭华决定弃医从工学习造船,从此走上了科学救国之路。在交通大学,黄旭华接受了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科学观念的洗礼。课余时间,他还积极参加进步组织“山茶社”,投身各种学生运动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在白色恐怖中,黄旭华坚持对敌斗争,展现了出色的政治才华和惊人的坚强意志。

1958年,时年34岁的黄旭华被秘密召集到北京,担任了核潜艇研究室副总工程师。从此,他在一处荒岛上开始了长达30年隐姓埋名研制核潜艇的工作。他带领团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路攻克种种技术难关,突破了核潜艇最关键、最重大的七项技术,实现了我国核潜艇装备从无到有的历史性壮举,让茫茫海疆有了中国的“钢铁蛟龙”。1986年,我国自主研发的核潜艇在南海进行第一次极限深潜试验。身为总设计师的黄旭华却坚持亲自下海参与深潜,他认真地说:“我是总设计师,我不仅要为这条艇的安全负责到底,更要为下去人员的生命安全负责到底。”这一年,黄旭华62岁。

如今,耄耋之年的他依然每天坚持上班,为祖国新一代核潜艇的研制工作鞠躬尽瘁。他的女儿也像父亲一样,在研究所里工作了40年,将自己最美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中国的核潜艇研制事业。“路要自己走,做人要坚持”成为黄家永远不变的家风,教育了孩子们,也诠释了黄旭华的精彩人生。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个人事迹一览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55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90位用户喜欢。

黄旭华,男,87岁,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那时中苏关系尚处于蜜月期,依靠苏联提供部分技术资料,是当初考虑的措施之一。1959年,苏联提出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30多年中,8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黄旭华搞核潜艇,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儿子一面。

核潜艇是集核电站、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开始的。

为研制核潜艇,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后来他把家安在了小岛上。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19世纪60年代中,黄旭华终于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是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黄旭华曾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为国防事业、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黄旭华伟大事迹简短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55个字,有1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76位用户喜欢。

几十年风雨兼程,黄旭华说,他最遗憾的是没能将工作与家庭更好地平衡,“是一个不称职的儿子、不称职的丈夫、不称职的父亲”。

因为核潜艇研制是绝密项目,他对外闭口不提。30多年里,父母兄弟姊妹都不知道他在干什么工作。

1987年,上海《文汇月刊》刊登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讲述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的人生经历。黄旭华把杂志寄给了远方的母亲。

“文章没提我的名字,但是有‘黄总设计师’和‘他的妻子李世英’,我母亲知道这就是我。妹妹告诉我,母亲一遍遍地读,还把兄弟姐妹叫到跟前说,‘三哥的事,你们要理解、要谅解’。”

说起父母亲,黄旭华总是眼眶湿润。“有人时常问我怎样理解‘忠孝不能两全’,我总是这样告诉他们: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对于妻子,黄旭华充满感激和愧疚。

“我们在同一战线上,有相同的使命,我知道研制核潜艇有多难,不给他拖后腿,让他没有牵挂地去攻坚克难。”李世英说。

黄旭华爱孩子,但是他太潜心于核潜艇研制。那段时间里,女儿真切的感受是“爸爸回家是出差”,小女儿黄峻记得,最长一次出差将近一年。

“虽然爸爸没有更多的时间陪我们,但他用行动教育了我们。从他身上我学到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无私奉献的品格,这是我一生的财富。”大女儿黄燕妮说。

核潜艇是黄旭华一生的事业。他说:“这辈子没有虚度,一生属于核潜艇、属于祖国,无怨无悔!”

如今,黄旭华仍然每天8点半到办公室,整理几十年工作中积累下的资料,依然老骥伏枥。

黄旭华说:“当年搞核潜艇时有四句话: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听起来比较土气,但这是真正的财富。”

新一代核潜艇研制人员、“80后”高级工程师钱家昌说,黄院士呈现的精神品质,是一颗共产党员的初心,一个科技工作者的爱国情怀。新时代更需要老一辈核潜艇人那不惧艰难、无私奉献的精神,更需要他们留下的精神遗产和独特的创新基因。

“第一代核潜艇人筚路蓝缕,核潜艇横空出世,使我国摆脱了超级大国的核讹诈。”中船重工董事长胡问鸣说,他们所开创的核潜艇事业,继续以震撼人心的力量,激励着新时代的人们,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前进。

在黄旭华办公桌上的玻璃板下,压着一张他指挥大合唱的照片。从2006年开始,连续几年所里文艺晚会的最后一个节目,都是由他指挥全体职工合唱《歌唱祖国》。

记者问:“在您的心中,爱国主义是什么?”

黄旭华答:“把自己的人生志向同国家的命运结合在一起。”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先进事迹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00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30位用户喜欢。

4月25日,我市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潜艇之父、201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黄旭华专题报告会,黄旭华始终对党忠诚、任劳任怨、默默奉献、淡泊名利,执着于党和国家的事业的事迹和高尚品格深深感动着我市干群。黄旭华院士立足本职岗位,艰苦奋斗,成为我国核潜艇之父,他为了党和国家的事业,30年隐姓埋名,身先士卒,默默坚守,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追求和道德情操。

黄旭华的感人事迹不仅是汕尾人的骄傲,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学习的榜样。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更应立足本职,做好教书育人工作,深入践行群众路线,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为我市的教育创强,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学习黄旭华院士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精神,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培养下一代,培养出各行各业杰出人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并教育学生以黄旭华院士为榜样,刻苦学习,立志成才,使自己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人才。

总之,我们要以黄旭华院士为榜样,对照先进找差距,着力查找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努力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岗位,开拓进取,勇往直前,团结奋斗,积极凝聚推动汕尾教育事业发展的正能量。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为汕尾振兴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国家功勋模范“黄旭华”事迹材料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990个字,有1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1分钟,慢速需要16分钟,有136位用户喜欢。

黄旭华,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原籍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县玉湖镇新寮村,1924年2月24日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田墘镇。1949年毕业于交通大学造船系船舶制造专业,先后从事过民用船舶和军用舰艇的研究设计工作,1958年开始参与并领导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究设计工作。先后出任第一代核潜艇副总设计师、第二任总设计师,历任中船重工集团公司副所长、所长、党委书记。曾先后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获国防科工委二等奖。他参与完成的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研制获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导弹核潜艇研制获199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8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4年1月当选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 2017年当选全国道德模范。

“深海同舟”

1958年,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元年。就在那一年,34岁的黄旭华奉命进京,参加“核潜艇总体设计组”工作。这六十年,这一个甲子的时光,只够黄旭华做一件事:为国家设计最好的核潜艇。

30年前的4月20日,中国核潜艇首次出海执行深潜任务。

“300米深,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核潜艇研制的世界水平,美国和苏联研制的核潜艇深度大都在这个深度上下。”黄旭华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海军尚以近海防御战略为主,那第一代鱼雷攻击型核潜艇主要的对手是谁?只能是来犯的敌水面舰艇及水下潜艇,甚至是来犯的敌战略核潜艇。来犯者潜多深,防御者也必须潜多深。“虽然当年我们的科研力量和工业水平在今天回首看去都还是刚刚起步,但我们制定的第一代核潜艇设计目标并不低。”黄旭华告诉记者。

客观地说,我国在六十年前要研制核潜艇,不仅当时国家尚不具备基本的工业制造基础,而且毫无研制核潜艇的科研技术储备。而这个雄心,仅源自一个不能落后挨打、再被帝国主义侵略欺辱的民族梦想!

“1988年我们进行了首次深潜,但我们不是到了上世纪80年代才想起来深潜的,早在我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研制初期就有了深潜的目标。”黄旭华说,“我们设计时就提出,我国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401’艇应该既是试验艇,又是战斗艇。”

1970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艘核潜艇“401”艇神秘下水。下水时,艇上核燃料尚未安装就绪。“核潜艇下水后,首先要进行系泊、设备联调、启堆,完成系泊试验。系泊试验成功了,核潜艇才能出海,进行航行试验。航行试验的主要内容是核动力堆的性能以及核动力和应急动力的转换试验,以及潜艇的操纵、导航、声呐、武器等各个系统和噪音测试试验,等等。”黄旭华说,“‘401’艇下水以后,我们所的主要任务就是配合核潜艇总体建造厂和潜艇部队解决试航、试验中发现的一切问题,提出不断完善的方案,力争尽快完成该型核潜艇的设计定型,使我们的核潜艇尽早形成战斗力。”

“我们三方经过4年的共同努力,完成了将近600次的核堆启堆、提升功率、发电、主机试车等系泊试验;以及20多次、累计6000余海里的出海航行,完成了水上、水下高速巡航200多次,不断优化设计,终于在1974年‘八一’建军节这天,将‘401’艇正式交付海军,编入人民海军的战斗序列。”

黄旭华清楚地记得,海军司令员肖劲光代表中央军委宣布了《第一艘核动力潜艇命名》的命令,首任艇长杨玺亲手升起的“八一”军旗,在碧海晴空中迎风招展。被命名为“长征一号”的“401”艇缓缓地驶离军港码头,在众人的注目礼中,潜入波涛之中。人民海军由此跨进了“核时代”。

“‘401’艇解决了中国‘有没有’核潜艇的问题。黄旭华说,“我们在后续的‘402’‘403’艇上又不断改进。到了上世纪80年代,我们的‘404’艇终于可以向‘极限深潜’这个目标冲刺了。”

时任“404”艇副艇长、退休前为海军某潜艇基地副司令员的薛法玉告诉记者:黄旭华的工作非常严细。“在深潜前的准备工作中,他要求把核潜艇的主要设备,如通海阀门、蒸汽管等八大系统的关键部位都挂上牌子,写清楚这个设备正常情况下应该怎样、应急情况下如何处置,海军艇员是谁在操作,719所是谁在监控保驾,核潜艇总体建造厂是哪位师傅负责维修,都一目了然。”但是准备工作越充分、越周全,大家的精神压力也就越大。

“404”艇艇长王福山请黄旭华去帮助做艇员思想工作,缓解一下过分紧张的情绪。上艇后,黄旭华也感觉到气氛有点沉重。他当即对艇长说:“作为核潜艇的总设计师,我对核潜艇的感情就像父亲对孩子一样,不仅疼爱,而且相信它的质量是过硬的,我要跟你们一起下去深潜。”

核潜艇的总设计师亲自参与深潜!这在世界上尚无先例,总设计师的职责里也没有这一项。很多领导得知后,都劝年已64岁的黄旭华不要亲自参加深潜了。

黄旭华坚持这么做。他说:“首先我对它很有信心;但是,我担心深潜时出现超出了我现在认知水平之外的问题;而且,万一还有哪个环节疏漏了,我在下面可以及时协助艇长判断和处置。”

中国人有句形象地表达“生死与共”的成语,叫作“风雨同舟”。黄旭华的深潜,是现代版的“风雨同舟”,比什么都有说服力:别紧张,兄弟,咱核潜艇的总设计师和你“深海同舟”!

“404”艇和后续艇,成为我国第一代鱼雷攻击型核潜艇的定型艇。从此,我国核潜艇的总设计师随同首艇一起深潜,成了719所的“光荣传统”。

黄旭华事迹心得体会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81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84位用户喜欢。

黄旭华,男,汉族,1926年3月出生于广东海丰县,祖籍广东揭阳市,客家人。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毕业后一直从事舰船研制工作。

黄旭华同志为某研究所副所长,1992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作为卓越的技术专家和杰出的技术组织管理者,在某型号产品横空出世、从无到有的光辉事业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979年,黄旭华同志任中国某型号工程副总设计师,1983任总设计师,负责我国第一代两型产品的技术抓总工作。其间,他主持制订了长征1号和长征6号首艇与动力协调总体方案,提出并决策采用水滴型艇体,为某型号艇总体研究设计奠定了坚实基础,并同其它同志一道,共同领导、组织协调审定了某艇方案论证、研究设计、施工建造、航行试验等各个阶段的重大技术问题。作为总技术负责人,成功执行了某产品水下发射试验任务。作为总设计师,在某深潜试验中,他置个人安危于度外,身体力行,亲自随产品深潜到极限,创世界首例。《人民日报》、《文汇报》、《羊城晚报》、《湖北日报》等多家报刊先后争相报道过黄旭华同志的先进事迹,盛赞黄旭华为“中国某艇之父”、“中国的脊梁”。

由于出色的工作业绩,黄旭华同志先后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5年、1993年两次获前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特等奖;1985年、1996年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6年获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授予的“劳动模范”称号;1988年荣立一等功;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9年,黄旭华院士在国家海洋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合举办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海洋成就奖评选活动中,被评为“十大海洋人物”。同时,在中宣部等11部门组织开展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已被提名为感动中国人物候选人。

黄旭华同志为我国型号产品研制事业、为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如今,年过八旬的他,仍为国防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孜孜不倦、献智献策。

黄旭华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502个字,有3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2分钟,有223位用户喜欢。

1958年,一个电话改变了黄旭华的一生。

“电话里只说去北京出差,其他什么也没说。我简单收拾了一下行李就去了。”黄旭华说,他从上海到了北京才知道,国家要搞核潜艇。

这是黄旭华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从此,他的一生与核潜艇结缘。

在此4年前,美国建造的世界第一艘核潜艇首次试航。一年前,苏联第一艘核潜艇下水。核潜艇刚一问世,即被视为捍卫国家核心利益的“杀手锏”。

时不我待。1958年6月27日,聂荣臻元帅向中共中央呈送《关于开展研制导弹原子潜艇的报告》,得到毛泽东主席批准。

这份绝密报告,拉开了中国研制核潜艇的序幕。

然而,当时的中国要造核潜艇,谈何容易!

1959年秋,赫鲁晓夫访华。中国领导人希望苏联帮助中国发展核潜艇,但赫鲁晓夫认为,核潜艇技术复杂,中国搞不了。

对此,毛泽东誓言:“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主席这句话,体现了中国人自己造核潜艇的决心。”黄旭华说,这种激励难以言表。

然而,当时连核潜艇长什么样儿也不知道。“没办法,只能‘骑驴找马’,搜罗核潜艇相关信息,拼凑出核潜艇的轮廓。”

黄旭华说,他们只得带着“三面镜子”找有用信息:用“放大镜”搜索相关资料,用“显微镜”审视相关内容,用“照妖镜”分辨真假虚实。

就这样,中国核潜艇事业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在一波三折中发展。

1962年底,核潜艇研制工程因故“下马”。不过,黄旭华并未离开,继续核潜艇研究。

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原子弹上天,带来核潜艇下海的希望。5个月后,核潜艇研制工作全面启动。

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所在葫芦岛成立,黄旭华开始了“荒岛求索”的人生。

与黄旭华共事多年的施祖培说,没有现成的图纸和模型,就一边设计、一边施工,晚上准备两个馒头,加班加点地干。当时有个土口号,叫“头拱地、脚朝天,也要把核潜艇搞出来”。

时任核潜艇总体性能设计师陈源说,荒岛维艰,但大家劲头不减。所有人心里都装着使命,尽快研制出中国的核潜艇。

没有计算机计算核心数据,就用算盘和计算尺。为了控制核潜艇的总重和稳性,就用磅秤来称。

黄旭华和同事们用最“土”的办法解决了尖端的技术问题,同时用创新的思维解决关键问题。

核潜艇的形状是采用常规线型还是水滴线型,一度困扰着黄旭华和他的同事们。美国发展核潜艇分三步走,先是采用适合水面航行为主的常规线型,同时建造一艘常规动力水滴线型潜艇,摸索水滴型体的流体性能,在此基础上研制出先进的水滴型核潜艇。

依据大量试验和科学论证,黄旭华提出,“三步并作一步走”,研制中国的水滴型核潜艇。

“一个侦察兵已把最佳路线侦察出来,再去就没必要重走他侦察时的路线了。”黄旭华说。

参与核潜艇研制工作的核动力专家张德峰说,当时,核潜艇工程“三驾马车”——堆(艇用核反应堆)、艇(核潜艇总体)、弹(潜射弹道导弹),相互合作、互相配合,去攻克一个个难关。

功夫不负有心人。

黄旭华和同事们先后突破了核潜艇中最为关键和重大的核动力装置、水滴线型艇体、艇体结构、人工大气环境、水下通讯、惯性导航系统、发射装置7项技术,也就是“七朵金花”。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顺利下水。

1974年8月1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被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

这是世界核潜艇史上罕见的速度:上马三年后开工,开工两年后下水,下水四年后正式入列。

1981年4月,我国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成功下水。两年四个月后,交付海军训练使用,加入海军战斗序列。

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深海,潜伏着中国核潜艇,也深藏着“核潜艇人”的功与名。

“为了工作上的保密,我整整30年没有回家。离家研制核潜艇时,我刚三十出头,等回家见到亲人时,已是六十多岁的白发老人了。”黄旭华说。

苦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黄旭华埋头苦干的人生,正是中国核潜艇人不懈奋斗的缩影,他们是骑鲸蹈海的“无名英雄”。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先进事迹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17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08位用户喜欢。

这段时间,我校教师掀起了学习黄旭华院士的高潮,恰逢前段时间,我看了《凤凰网》对黄旭华的专访节目。对黄旭华院士的了解更深了一层,感受也更深刻了。

黄旭华,1926年3月12日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红海湾区田墘镇,祖籍广东省揭阳县新寮村(客家人),中船重工集团公司719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开拓了中国核潜艇的研制领域,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发展,必须始终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必须把人才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振兴。而这一切都要依靠教育,没有优质的教育,科技创新等于纸上谈兵。

今天,我们向黄旭华同志学习,就是学习他报效祖国、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学习他敢为人先、锐意创新、求真务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学习他生命不息、学而不倦的学习精神;学习他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志向与民族的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努力奋斗的伟大情怀;学习他团结协作、甘为人梯的博大胸怀,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立足岗位,创先争优,为全面振兴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事迹简介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63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300位用户喜欢。

黄旭华,男,87岁,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那时中苏关系尚处于蜜月期,依靠苏联提供部分技术资料,是当初考虑的措施之一。1959年,苏联提出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毛泽东听后发誓:“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30多年中,8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黄旭华搞核潜艇,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儿子一面。

核潜艇是集核电站、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开始的。

为研制核潜艇,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后来他把家安在了小岛上。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19世纪60年代中,黄旭华终于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是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黄旭华曾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为国防事业、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个人事迹一览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93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32位用户喜欢。

1954年,参与战斗舰艇研究设计,1958年,调任海军核潜艇研究室任副总工。那时候,国家还是一穷二白,又赶上“三年灾害”,研发核潜艇的难度,可想而知。首先就是人才匮乏。没有技术、没有工具、没有原材料。没有核潜艇模型,但找到了两个美国导弹核潜艇的儿童玩具,于是对玩具进行拆解,揣测结构原理;没有大型运算用的计算机,那就用算盘和计算尺,用纸和笔,计算出惊人的大数据;没有资料,没有图纸,那就大海捞针,从国外报刊杂志上捕获蛛丝马迹;没有食物,那就饿着肚子干,黄旭华后来回忆说:“如果那时候有杯豆浆,心里就暖融融的!”

就在这样的简陋艰苦环境中,黄旭华和同事们吃住都在研究所,一门心思扑在核潜艇上。一有情况,零下20摄氏度,掀起被窝就能起身工作。仅仅几年,1964年,第一艘核潜艇就研制成功,1970年就顺利下水。1988年,中国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第二次核报复力量的国家。

为了测试改进核潜艇的性能,他无数次亲随潜艇深潜检测,那是需要冒着牺牲的危险的。1988年,黄旭华亲自随潜至南海300米深处,检测记录各项指标数据,成为世界核潜艇总设计师下水深潜第一人。他说:“我是总师,我要对潜艇负责,对艇上170名战士负责”,试验成功后,他豪情满怀挥笔写下:“花甲痴翁,智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因为祖国的召唤,因为保密的需要,他隐姓埋名、以身许国三十载,默默奋斗在科研一线,甘当无名英雄。30年里,父母、8个兄弟姐妹竟都不知他在干什么!父亲去世没能见上最后一面,全家人都在骂他不孝、无情、冷血。黄旭华泪流满面地说:“有人问我忠孝不能两全,你怎么理解?我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他又说:“我非常爱我的夫人,女儿,父母。但在核潜艇这个事业上,我可以牺牲一切!”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

他一生崇尚俭朴生活,坚持艰苦奋斗。办公室没有空调,夏季经常在40摄氏度高温下蒸桑拿。分房时,挑了没人要的顶楼,直到2005年,才给家装了一台空调。院士的他,没有专车,所里最好的车,是用了多年的“桑塔纳”。名片上,好多年连手机号码都没有,手机也是后来才买。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却把名利看得淡如水,却把享受视为身外物。舍弃了个人,舍弃了小家,是为了国家,是为了大家。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先进事迹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976个字,有2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1分钟,慢速需要16分钟,有274位用户喜欢。

黄旭华,男,87岁,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那时中苏关系尚处于蜜月期,依靠苏联提供部分技术资料,是当初考虑的措施之一。1959年,苏联提出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毛泽东听后发誓:“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核潜艇是集核电站、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开始的。

为研制核潜艇,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后来他把家安在了小岛上。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14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1964年,黄旭华终于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是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黄旭华曾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为国防事业、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三十载赫赫而无名,花甲年不弃使命。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黄旭华:隐姓埋名30年

被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为了造出我们自己的核潜艇,他30年隐姓埋名在荒岛工作,无法和家人联系,堪称一部国防版的“潜伏”。他生在广东,却早已定居武汉,是中船重工集团公司719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

昨天晚上,“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已经88岁高龄的黄旭华院士入选。他的家人感叹,虽说这个荣誉不关名声和任何财富,但它告诉我们,国家对这一代科技工作者并未忘记。

“潜伏”30年没有回过老家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1959年,苏联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毛泽东听后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这一年开始,由于工作性质需要高度保密,黄旭华开始减少了和家人朋友的 1

联系,整整30年没有回过广东老家。不多的家信中也只能告诉父母自己在北京工作,但工作单位、地址和具体内容一个字不能透露。

当时,核潜艇长什么模样,大家都没见过,手头只有一位外交官从国外带回的一个核潜艇模型。这个玩具模型被专家们拆了又装,装了又拆,而“真家伙”的内部结构则一无所知。黄旭华和同事们克服10多个顶级的难题,逐渐让中国的核潜艇出现了丝丝“轮廓”。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美国“长尾鲨”号核潜艇在做深潜试验时,艇上的100多人,下去了就再也没上来。中国进行这项最危险的试验时,身为总设计师的黄旭华却亲自下水,这在世界核潜艇研制中从未有过。

1988年,我国政府对外宣布:中国进行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成功,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第二次核打击力量的国家。至此,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制走完了它的全过程。

“忙得连娘老子都不要了”

无法在父母身边尽孝,为他们养老送终,可能是黄旭华院士一生的遗憾。黄旭华的父亲于20世纪70年代去世,当时黄旭华忙于工作,无法回去奔丧;每年过春节时,家里的人聚在一起,只有他这个“三哥”永远缺席,大家都会对他有所埋怨:“不知道在做什么,忙得连娘老子都不要了!”

1988年,已经两鬓斑白、62岁的黄旭华终于回到了广东老家,母亲这时已经93岁。当时,有媒体报道了黄旭华的事迹,老人终于知道了自己这个30年不知踪迹的三儿子是在进行一项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她把所有的子女都叫到身边,叮嘱他们:“你们要理解你们的三哥,不要再埋怨他。”听到这句话,黄旭华的眼泪立刻流了下来,母亲的理解也让他释然了许多。

1995年老人临终前,黄旭华从北京赶回广东老家,仅仅两三个小时后,老人就离世了。直到现在,早已儿孙绕膝的黄旭华院士跟晚辈谈起自己的父母,仍然感到心痛和遗憾。

年近90仍每天坚持上班

虽然已经是88岁的高龄,但黄旭华院士的身体仍然很不错。他除了有轻微的高血糖外,在每年的医院体检中,医生都对他的身体状态表示满意。据了解,这要归功于他多年来坚持打太极拳的习惯,黄院士每天都会练习40多分钟的陈氏太极拳,空闲时喜欢养花。他现在每天还坚持上半天的班。

一位知情人透露,日常生活中,院士一家经常有很浓郁的音乐艺术氛围。院士擅长扬琴、二胡和小提琴等多种乐器,夫人年轻时很喜欢苏联歌曲,现在演唱苏联民歌更是驾轻就熟,大女儿也很喜欢演奏小提琴,家里两把小提琴都是院士的珍藏,一把自己留着,一把送给了大女儿。只要不出差,平时过节时,家里都会聚上不少人,举行一个小型的家庭音乐会。院士和子女伴奏,夫人演唱,很有气氛。

国家功勋模范“黄旭华”事迹材料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396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141位用户喜欢。

时光回溯到六十年前,时任上海船舶工业管理局设计二处潜艇科长的黄旭华,突然接到去北京出差的通知。走进了海军舰船修造部和一机部船舶工业管理局联合组建的核潜艇总体设计组,他这才知道是“天字第一号”绝密工程选中了他。当时设计组只有29人,分为船体组,以及动力、电气三个专业组。

黄旭华至今记得,报到时领导找他谈话说了三条:一是“你被选中,说明党和国家信任你”;二是“这项工作保密性强,这个工作领域进去了就出不来,即使将来万一犯了错误,也不能离开,只能留在里面打扫卫生,因为出来了就泄密了”;三是“一辈子出不了名,当无名英雄”。

黄旭华毫无犹豫。“一辈子出不了名,当无名英雄”,这与“党和国家信任你”相比,算得上什么啊?当年,他加入地下党,不就是无名英雄吗?“党和国家信任你”,是那个年代的年轻人最为看重的荣誉。“当无名英雄,是小事情!”黄旭华风轻云淡地说。

1956年年底,黄旭华因公出差广州,顺道回老家海丰田墘镇三天,探望父母兄妹。此后三十年,对父母而言,黄旭华只是一个会按月给他们寄生活费的神秘的北京信箱号码。“我的小学同学、中学同学、大学同学,从此都没有联系了。此后三十年里,他们不知道我,我也不知道他们。”黄旭华说。

1958年6月27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原子能事业三人领导小组成员聂荣臻元帅向中共中央呈报了一份《关于开展研制导弹原子潜艇的报告》。两天后,周恩来总理对这份绝密文件进行了批示并呈送毛泽东主席。毛泽东签批后,中国的核潜艇事业正式启动。鉴于当时中苏两国的关系,最初我国曾希望核潜艇事业也能得到苏联的支持和帮助。然而,无论是中方参观苏联核潜艇工程,还是请苏联提供核潜艇的技术援助等要求,都遭到了苏方的漠视和回绝,苏方还提出了“成立联合舰队”“在中国建立与苏联核潜艇通信的长波电台”等一些中国领导人认为无法接受的建议,被激怒的毛泽东留下了穿越时空的名言:“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我们必须拥有核潜艇。我们只要还有一艘战略核潜艇潜在海底,帝国主义就不敢按下核按钮。”黄旭华说,“正是这个信念激励着我们克服一切困难,一万年太久,必须只争朝夕地完成核潜艇的研制任务。”

但是,当时中国人谁也没有见过核潜艇。之前,黄旭华虽是上海船舶工业管理局的潜艇科长,但当时苏联交由我国“转造”的都是常规潜艇,而他在上海交大读造船专业时学的是民船设计。

曾有人建议,将已经引进的苏联常规潜艇中间剖开,加一个核反应堆,但后来很快发现没这么简单。“我们认为还是要从情报入手,从国外报刊资料的点点滴滴中寻找蛛丝马迹,弄清核潜艇究竟是什么。”黄旭华于是提出了他的“骑驴找马”理论:“我们没有马怎么办?那就先骑上身边的驴子找起来!核潜艇在任何国家都是绝对机密,要在文献中发现有价值的材料非常不容易。所以我说,我们找资料既要用‘放大镜’,沙里淘金,追踪线索;又要用‘显微镜’,去粗取精,看清实质;更要用‘照妖镜’,鉴别真假,去伪存真。”

就在黄旭华他们艰难地摸索时,1960年年中,苏联突然宣布中断对中国所有的技术援助,还撤回了全部专家。当时,我国国民经济又遭受严重困难,国家进入生活困难时期,伙食很差,一个人一个月也只有1斤肉、3两油。大多数科研人员因营养不良而全身浮肿,而每个人的办公费才8分钱。但即便如此,留下来的科研人员依然“不改其志”,啃着咸菜窝窝头搞科研。

1965年的春天,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第11次中央专委会议,正式批准核潜艇研制重新列入国家计划。中央决定成立719所,黄旭华和尤子平担任副总工程师。而719所正与核潜艇总体建造厂隔山而居。

黄旭华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44个字,有2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126位用户喜欢。

题记:这辈子没有虚度,一生属于核潜艇、属于祖国。——黄旭华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

当“蓝色巨鲸”奔向大海之际,在场的人无不热血沸腾,他更是喜极而泣。

隐姓埋名,荒岛求索,深海求证,他和他的同事们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辽阔海疆从此有了护卫国土的“水下移动长城”。

青丝变为白发,依旧铁马冰河。

如今,第一艘核潜艇已经退役,但年逾九旬的他仍在“服役”。

他就是黄旭华——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19研究所名誉所长。

走进他的办公室,最引人注目的,是两个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弹道导弹核潜艇模型,一个深蓝、一个金黄,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又仿佛隐藏着他那激荡人生里的重重谜团:

是什么让他守口如瓶30年,父亲临终也不知道他在干什么?为什么“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核潜艇,不到十年就搞了出来?是什么让一个花甲老人以身试潜,成为世界第一个极限深潜的总设计师?又是什么魔力让一个年逾九旬的老人依然痴迷核潜艇?

辗转求学:颠沛流离立救国之志

初次见面,硬朗的身板、敏捷的思维和良好的记忆,一点也看不出眼前这位老人已经九十高龄。黄旭华中气十足而带点潮汕口音的普通话,把我们带回到80年前烽火连天的岁月。

1937年冬,广东省海丰县田墘镇的乡村舞台上,一个流亡的小姑娘正唱着日本侵略军的罪行,台下观众群情激奋。

这是抗日宣传剧《不堪回首望平津》,台上的小姑娘正是男扮女装的黄旭华,那年他13岁。“那时我就想,长大了,一定得为国家做一点事情。”

战火纷飞,山河飘零。

连天的战火已经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黄旭华的中学时代不得不辗转广东揭西、梅县和桂林、重庆等地求学。

父母是医生的黄旭华,儿时的志向是从医,治病救人。然而,一路坎坷的求学经历,让他决定弃医从工。

“想轰炸就轰炸,因为我们国家太弱了!”黄旭华说,我不想学医了,我要学航空、学造船,我要科学救国!

1945年9月,海边出生的黄旭华,考入国立交通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开始了学术成长的起步。同时,加入校学生进步社团“山茶社”,进行了革命思想的启蒙。

1949年春的一天,大学四年级的黄旭华成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

“有人跟我开玩笑:你研制核潜艇以后,就是‘不可告人’的人生了!我说:是的,我很适应,因为上大学时,我就开始‘不可告人’的地下党人生了。”黄旭华说。

1950年4月,黄旭华入党转正。汇报思想时,他用这样的一段话表明心志:

如果革命需要我一次把血流光,我可以一次流光自己的血;如果革命需要我一滴一滴地把血流光,我就一滴一滴地流光。

誓言无声。入党转正时的话语,成为其一生信守的诺言。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先进事迹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30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04位用户喜欢。

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事迹黄旭华,男,87岁,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那时中苏关系尚处于蜜月期,依靠苏联提供部分技术资料,是当初考虑的措施之一。1959年,苏联提出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毛泽东听后发誓:“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30多年中,8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黄旭华搞核潜艇,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儿子一面。

核潜艇是集核电站、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开始的。

为研制核潜艇,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后来他把家安在了小岛上。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14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1964年,黄旭华终于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是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黄旭华曾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为国防事业、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黄旭华事迹简介和精神品质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12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93位用户喜欢。

黄旭华,舰船设计专家、核潜艇研究设计专家。原籍广东省揭阳市(今揭东区玉湖镇新寮村),1924年2月24日(一说1926年3月12日)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今汕尾市田墘街道),1949年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船舶制造专业。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北省科协荣誉委员,曾任前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副所长、所长兼代理党委书记、以及核潜艇工程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名誉所长等职。

黄旭华长期从事核潜艇研制工作,开拓了中国核潜艇的研制领域,是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为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主持完成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和导弹核潜艇研制,分别获1985年和1996年"国家科学技术提高奖"特等奖。2014年被评为"201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17年10月25日,获201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1月9日,获得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敬业奉献类奖项。

2020年1月10日,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功勋模范“黄旭华”事迹材料(16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稿件

分类查询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