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72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55位用户喜欢。
见字如面观后感1950年,黄永玉和曹禺第一次见面是因为萧乾。当时,黄永玉从香港来到北京探望沈从文,正逢巴金到北京开会,萧乾就约着巴金、曹禺、沈从文等一行人到北海喝茶,黄永玉一同参加。
1987年,张国立因主演话剧《朱莉小姐》获得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当时给他颁奖的就是曹禺曹公。对于这台剧目,曹公非常喜欢,之后还特意邀请张国立到他的家里畅叙戏剧艺术表演。那次,曹禺为张国立题写一幅条幅:“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另一颗心宽容“。
____年,张国立得以在《见字如面》的舞台上再续与曹公的前缘,朗读他回黄永玉的信。因为他的精彩演绎,又得以被邀请到黄永玉家中做客,并又被大师赠与画作。一见到张国立,黄老就一迭声地说:“你特别像萧乾,无论是动作、神态、声音都特别像。”他还嘱咐张国立,不要浪费这先天条件,有机会一定要演下萧乾。
在黄老脱口而出“你特别像萧乾”时,冥冥中一个甲子的缘分闭合成了一个圆。这是这个节目无意中促成的特别美好的机缘,毫不刻意,又神来之笔水到渠成。导演和表演嘉宾都是娱乐市场大潮中善于停下来思考的人,谢谢他们,如此纯粹地诠释人们心中对人文关怀的日常需求,不鼓吹小众,不营销卖惨。是呀,在或远或近的时空中,寻找历史认同,文化认同,情感认同,本来就是人们应有的主流需求。市场不光要有尽兴的娱乐,也可以有温柔细语的感怀、有对文化本身的沉静思索。
见字如面观后感,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50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01位用户喜欢。
前段时间翻看《半月谈》,偶然看到一篇题为《书信或逝 情怀未老》的文,被这题打动了,认真看了起来。文中开篇便提到《见字如面》第一期演员嘉宾王耀庆读画家黄永玉写给著名剧作家曹禺的一封信,信中引用莎翁《马克白》里的一句话:“醒来啊,马克白,把沉睡赶走。”文中还有这样一段话:“书信写作被称为“最温柔的艺术”。许多人怀念手写书信时代,是因为通信的快乐本身来自两个层面,一是书写,二是等待。”
这些就是我认识《见字如面》的经过,接着便一口气的看完了十多期,每一期,我都是很有代入感地去看,摘记下。最初的原因是喜欢听故事,而书信打开了历史。一直看到后来,不管是数百数千年前的古韵、英勇就义前的绝命书、名人间的书信还是质朴的家书,我都爱听。他们把我带进一个个鲜活的时代场景和人生故事里,去领会那代人的精神情怀和生活智慧。因为是很投入的去听,我的感受有时是热血沸腾、有时是浪漫少女心、有时是感动极了,这就是书信的力量吧!每封书信读完后会有嘉宾老师去讲解书信背后的故事,我们总是感叹:“他这样一个人,居然会写这样一封信!”的确,我们有一些话不容易说出口,写下来反倒可以更清楚、更深情的表达,这就是书信的力量吧!
观后感有三点。其一,节目的宗旨和意义好,用书信打开历史,传播了正能量。其二,读信人演绎的好,拆信人解读的好。对于像我这样的“历史文盲”,从来都只靠死记硬背,却从来知之甚少。我们看完节目后,总归是涨了点知识,可能中小学生还提高了语文水平,这比玩手机打游戏会更有营养的。其三,感动的泪流满面,一塌糊涂之余,让人思考,感悟良多。
见字如面节目的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98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288位用户喜欢。
作为一个纯粹的读信节目,《见字如面》的出现无疑是带着些冒险意味的。不似某些情感节目中以拆信为表、窥探家庭丑闻为实的做法,《见字》走的是文化争鸣的路子,它选取的信件远至公元前223年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封家书,近至十多年前罗永浩写给俞敏洪的求职信。读信人不仅有时下热俏的鲜肉林更新,也有演艺界的泰山北斗张国立、归亚蕾老师等。
根据撰信者真实身份的不同,读信人的选择也兼顾了性格、年龄等考量。另一边,因着信件年代久远,节目组还将涉及文言文的部分做了准确又保留意蕴的白话翻译,观众理解方便,也更易将思绪沉浸在信件诠释的过程中。而在第二现场,还有主持人翟毓红与杨雨、许子东两位文化嘉宾进行对谈,分享信件由来或解读深层涵义。这么看,倒有些《锵锵三人行》的意思。
说起《锵锵》,儿时最爱看窦文涛、梁文道、许子东三大才子指天说地、谈笑风生,而今再见许老,脾气稍敛,但论事更为透彻直接。许是担心审核问题,主持人小翟与杨雨总是强加打断,观众与许老皆未能尽兴,十分可惜。另一位嘉宾杨雨是百家讲坛的常客,对纳兰容若偏爱有加的她是典型的感性派学者,解读时除偶尔掉书袋外,总不免将自我情感投射在信件中,于此,有观众戏称道:“杨雨读了很多书,而许子东读明白了很多书。”也是见仁见智了。
除此之外,小翟作为主持人的控场能力也亟待提升,安静深沉的第一读信讲台,混搭着嘈杂急切的第二抒发现场,总归显得突兀。毕竟节目初衷,不过也是为了交待一句:我们总说得太多,却察觉不到想得太少。
尽管第二现场略有缺憾,但读信现场却是诚意满满。三期里,个人最喜欢何冰和归亚蕾老师的演绎。何冰其人,二度摘得中国话剧界最高奖项梅花奖,表演功底自然不容多说,但令我讶异的是,他打动我的并非慷慨激昂的情绪张力,而是在诠释一封由普通父亲撰写、以表达为子前途担忧的家书时,那份面对孩子哭笑不得又无可奈何的真切。那封信的名字叫《其实爸妈也是装的》,拿捏“装”,多一分则油滑,少一分便拘束,幸而是何冰,让“可怜天下父母心”的主题显得并不那么生硬、悲戚。
三期节目里,我曾为两封信落过泪,一封是萧红在临终前写给弟弟的《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另一封是张晓风作为母亲写给全社会的《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而两封信的演绎者,都是归亚蕾老师。此处,原谅我无法用言语准确形容她声音的力量,只得截取她读张晓风的片段,让大家聊以感受。
如今,《见字如面》在豆瓣的评分已高达9.3了,但我深知,与其他消费着颜值、笑料、绯闻的节目相比,《见字》注定只能是小众的狂欢。可我却期望它能撑得久一点,有第二季、第三季,有更多的人知道它,愿意停下小驻,并被它打动。笺短情长,愿迷途未远,还能追回已逝的时光。
《见字如面》观后感心得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04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74位用户喜欢。
看见字如面有感美文
书信,是古代亲人朋友之间的交流工具,对我们现代人而言已经变得遥远,它正在被互联网替代,渐渐走向消失。
去年十二月,一个叫“见字如面”的节目走红,节目已书信为中心,邀请了许多老演员前来喂文字发声。一位主持两位学者,讲解书信背后的故事。
书信题材不限,有情书,有家书,有战地书。让我记忆深刻的是曹禺先生与黄咏玉先生的往来信件。
1983年,59岁的画家黄永玉写信给73岁的剧协主席曹禺说:我不喜欢你解放后的戏,一个也不喜欢。你心不在戏里,你为势位所误!而曹禺竟回信说:你射中了我的要害。看得今天的我们心惊胆战。
曹禺是我国著名的聚作家,谁敢给聚作家直接说他的作品我不喜欢呢?可见两位先生的友谊身后。在回信中,曹禺说:能遇到您这个朋友是我的幸福。
节目中也有一些奇特的信,例如韩愈写给鳄鱼,朋友家着火,柳宗元致以祝贺信。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刘慈欣写给女儿的信,奇葩的是他的女儿200年后才可以收到。
在信中,刘慈欣勾画了一个未来的世界,人类贞符了死亡,恒星间飞船航行,大部分的人们以不用工作,而工作的人们也不是为了生存。
科幻迷都知道,刘慈欣是一位科幻作家,他写的"信也带着科幻色彩。徐子东教授说:刘慈欣有鲁迅的魂,他对社会有思考,从他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未来是很可怕的。
你有多久没拿起笔写信了呢?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书信虽然离我们遥远,但它的灵魂应该在我们的灵魂里长存。请拿起笔,给不在身旁的亲人朋友,写一封信吧,问问它们还好吗?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343个字,有5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5分钟,朗读时长24分钟,慢速需要34分钟,有126位用户喜欢。
《见字如面》观后感心得体会1
书信,这样一种已经濒临绝迹的文学形式,通过这样的综艺节目再次进入人们的生活,在娱乐之余,更多的是得到了一些醒悟吧!说不定现在的小孩们都不知书信为何物,而只知qq、微信,可我一直就对诉诸于笔端的书信有些微妙的好感,曾经也有过一两笔友,也曾保留着几封书信,偶尔翻出来读读,往往能找到回忆的闸门,让曾经的故事宣泄而出,这种感觉已不可多得了,不免令人唏嘘!
节目里挑选的书信,都是一段真实的历史重现,而不是旁人杜撰的野史,那些文字里的真情实感跃然纸上,再通过台词功力深厚的读信人渲染演绎,真真觉得比看一场耗资巨大的电影场景更让人觉得舒心,何冰读的那封父亲写给儿子的信,让人深有感触,把一碗鸡汤熬出了别样的味道,他为了养家,放弃了自己的拍照理想,去做各种能赚大钱的工作,天真的以为等有了钱同样可以实现理想,可不曾想最终却力不从心了,当然因为他的放弃理想却成就了自己儿子的追求理想,但他也不是让他为所欲为,他说房子是靠一个男人自己挣,要么你一边理想主义的生活一边挣够钱买房子,要么就为了房子妥协你的理想,要么就找个同样理想主义的人一起生活,这种考验能让你的人生变得丰富,将来如果妥协了,要懂得鄙视自己!或许,我们一边懊恼着自己没有一个这样开明的老爸,一边思考着自己是不是有能力成为这样的老爸,我们希望,不管是通过书信还是微信,这样的沟通和智慧应该永远存在着!
《见字如面》观后感心得体会2
看了两期《见字如面》,喜欢得紧。它从众多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犹如文化界拂过一丝春风,心旷神怡。听信中内容,也如饮清泉,甘之若饴。
嘉宾老师说,书信正在走向消亡,但它承载的文化及文明不应该被消亡。它应该转移到电子媒体和互联网上去,我们现在就在做这样的事。
不觉便想到曾经的自己,与家人、好友、笔友通信的年岁。十月回老家,还将那一盒子保存完好的一百多封书信翻出来,夜深人静坐在灯下,通读了一遍,内心沉浸于对当日情景的回忆中。一边回想是哪些年,哪些月的事,一边不禁感慨万千。
写信人早已不知去向,只剩读信人怅然若失。世事无常,万物都不足以长久倚赖。
看那时的信,有种纯粹的美。在信中聊的尽是些细微的心绪起伏、变化,一种情绪都要写满几页信笺来表达,好像那样才完整,搁笔时,竟还有种娇羞之感。
后来那些与我通信之人,都失去了消息,他们曾在我生命里出现过,而后便渐远无书,那些不便宣之于口却全藏在字底的情愁,恐怕一去不复返了。
《见字如面》的第一期,我很喜欢萧红写给弟弟的信,文字返璞归真,像是唠家常一样,情感并不是呐喊式的浓烈,却也承载着不可说的手足情深。
我会想念在大学时期,与妹妹通信的日子。妹妹走上社会较早,在社会上摸爬滚打,早已懂得世事艰辛,可她从来不与我说。我在学校念书,住在象牙塔里,与她说的都是些理想主义的话。于她而言,她的理想早已死在弃学的前夜。
但她仍然支持我,每次在信里无比骄傲的告诉我,姐姐是她最崇拜的人,并以此激励自己,要努力工作,助姐姐实现愿望。现在读来,无比触动。
印象深刻的是,20__年我北上抵京,在一家做书画的公司上班,我去报道的那天,因为行李较多,是妹妹送我去的。返回的时候,老板开车送妹妹去地铁口。
在车上,老板与妹妹唠家常,闲聊起我时,妹妹很骄傲地说,我姐姐以前成绩好,会写文章。她很厉害的,以前作文还得过奖,常在班上当范文诵读的。
那时候,我非常不情愿她在别人面前如此说,若是有个地洞,当时必定钻进去了。我全程都是黑脸的,只有妹妹还是一副骄傲的表情,真正是以我傲的。
现在想来,家人以你为傲,打心底崇拜你,那是真的爱你啊。
当归亚蕾读到萧红写给的弟弟的那封信的最后几句,只觉明天的明天又在哪里:
虽然我给的你信,你没有收到,我也没能看见你,但我不知道为什么竟很放心,就像见到了你的一样。因为你也是他们之中的一个,于是我就把你给忘了。
但是从那以后,你的音信一点也没有。而今已经四年了,你到底没有信来。
我本来不常想你,不过现在想起你来了,你为什么不来信。
想象萧红独自孤零零的躺在香港的病床上,来写这样一封信,何年何月再与弟弟见面,竟遥遥无期,只叹,那一别从此永诀。
我又感慨,从前车马都慢,书信很远,一别再也不见,也有伤怀,并不尽是“从前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那般美好。
现在通讯发达,智能时代,想见一个人,几个小时后就能见到。即便不能当面见,通电话也能听到声音,视频连接还能在屏幕这端见到对方。总能很有效的一遣相思之苦。
时代的发展,使其一些东西消亡,在某种程度上,也使人类进入更便捷的社会,到底好与不好?
《见字如面》观后感心得体会3
关正文说,筹备《见字如面》,最艰难的莫过于信件选择,最让人惊喜也是这些入选信件。几乎每一封信件都会让人感到意外,每一封信都有一种特殊的力量敲击人心。
数十位文化名人和信件收集家、多家信件博物馆和档案馆参与了节目所需的信件收集推荐工作。
节目入选的一百多封信件,跨越古今,涵盖中国历史的诸多阶段。从春秋时代的第一封私人家书,到魏晋唐宋,从晚晴民初一直到现在。
关正文介绍,最终入选信件强调了关涉历史的重要性、当事人的重要性和信件内容的有趣性。但所有标准最终其实只有一个:这封信值得更多人看到。
最终入选的信件,包括那些影响世界、影响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也包括已成历史的社会生活的有趣片段和截面。
一百多封信件呈现出对应复杂历史的丰富的多样性。有求爱信也有分手信,有战争中敌对双方的平静通信,也有父子间唇枪舌剑的激越交锋,有名人不为人知的心事,也有荒唐年代的锥心往事。无论是情感状态、价值观念还是文字风格,都是多元呈现。
历史的不断重复,人性的善恶交织,让信中的生活跟今天的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所有的历史因此也都成了当代史,成了人们身边的历史。
入选的那封2249年前由秦国将士黑夫和惊两兄弟写的家书中,已然定型了今天信件的模样。
兄弟俩除了殷殷问候家人之外,也毫不隐晦地直接向家人要钱要新衣服,此外还告知,官府因为他俩卫国有功已经给家里授予爵位,文书应该已经送到。
这封信是黑夫和惊的大哥衷的陪葬品。用两封信陪葬,其中的兄弟情深可见一斑;此外,从信中也可看出:分封授爵光宗耀祖从来都是将士敢死的动力;即使强盛如秦,也管不起将士的衣服和零花钱。
记现场宣读的所有古代书信都被翻译成了生动的白话文。古文变得亲切,也变得陌生。
在关正文眼里,这是一个回到常识的过程。“中国几千年的文明是异常丰富的,不然也活不到今天。我们今天世界几乎所有的遭遇、所有的情感,古人全都经历过。大家未必要去爱古文,但通过读懂他们写的那些信,大家一定不会感觉那是发生在古代,一定会感同身受,也一定会爱上古人。”
《见字如面》观后感心得体会4
前段时间翻看《半月谈》,偶然看到一篇题为《书信或逝情怀未老》的文,被这题打动了,认真看了起来。文中开篇便提到《见字如面》第一期演员嘉宾王耀庆读画家黄永玉写给著名剧作家曹禺的一封信,信中引用莎翁《马克白》里的一句话:“醒来啊,马克白,把沉睡赶走。”文中还有这样一段话:“书信写作被称为“最温柔的艺术”。许多人怀念手写书信时代,是因为通信的快乐本身来自两个层面,一是书写,二是等待。”
这些就是我认识《见字如面》的经过,接着便一口气的看完了十多期,每一期,我都是很有代入感地去看,摘记下。最初的`原因是喜欢听故事,而书信打开了历史。一直看到后来,不管是数百数千年前的古韵、英勇就义前的绝命书、名人间的书信还是质朴的家书,我都爱听。他们把我带进一个个鲜活的时代场景和人生故事里,去领会那代人的精神情怀和生活智慧。因为是很投入的去听,我的感受有时是热血沸腾、有时是浪漫少女心、有时是感动极了,这就是书信的力量吧!每封书信读完后会有嘉宾老师去讲解书信背后的故事,我们总是感叹:“他这样一个人,居然会写这样一封信!”的确,我们有一些话不容易说出口,写下来反倒可以更清楚、更深情的表达,这就是书信的力量吧!
看完《见习如面》后主要的感受有三点。其一,节目的宗旨和意义好,用书信打开历史,传播了正能量。其二,读信人演绎的好,拆信人解读的好。对于像我这样的“历史文盲”,从来都只靠死记硬背,却从来知之甚少。我们看完节目后,总归是涨了点知识,可能中小学生还提高了语文水平,这比玩手机打游戏会更有营养的。其三,感动的泪流满面,一塌糊涂之余,让人思考,感悟良多。
《见字如面》观后感心得体会5
一个演员,一个讲台,一封信。一档读信节目,录制现场只有这些,却格外纯粹精致,收获了现场观众最由衷的掌声和喝彩声。
11月28日,这档名为《见字如面》、号称纯美网综的节目在北京红砖美术馆开机。
这是国内首档也是全屏唯一一档明星读信节目。这档新颖的节目由成功推出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两档“国民文化节目“的实力文化,联合黑龙江卫视和环球网等共同制作。
《见字如面》总导演、实力文化创始人、人称“文化顽主”的关正文,继玩转汉字和成语之后,这次又将目光聚焦在书信上。
《见字如面》总导演关正文,也是《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节目总导演
这一回,“文化顽主”带领他麾下这支国内顶尖的文化节目制作团队,把中国从古至今的书信做了一次集中大扫描和大梳理,开始了在书信文化领域新的征程。
关正文说,这档节目绝不是为了怀旧——尽管在手写书信传统悄然逝去的今天,一档专门朗读书信的节目肯定会带领观众重温书信里的时光和记忆——而是为了那些值得中国人知道的、有意思的、真实的中国故事,让更多人的知道。
本季节目邀请了林更新、何冰、张国立、王耀庆、归亚蕾等8位友情出演。记者了解到,所有明星都是抱着热衷文化传播的公益心参加节目录制。
他们用声音扮演那些写信人,在现场几百位观众的注视下,一封封读出那些可以窥视中国历史、名人往来以及普通人生活场景的信件。
节目开机发布会上,由左二起,分别是人大家书博物馆馆长张丁、节目总导演关正文、环球网副总经理兼总编辑朱研、黑龙江卫视节目部副主杨巍
关正文介绍,因为绝大多数都是私人信件,写作时并不是为了发表,所以这其中包含了更多真实的信息和更加自然生动的情感。每一封信都在打开一个栩栩如生的真实场景,而演员们用声音表演,更是让那些写信人好像就在现场,而信中所描述的人物情状和社会风物,精神情怀和生活智慧仿佛都触手可及。
参加第一天节目录制的是当红小生林更新和实力演员何冰。对于这档全新的节目,他俩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每人足足读了12封信。林更新更是表示,他为《见字如面》贡献了从艺以来最走心的节目表演。
林更新深情读信
开机当天,还举办了新闻发布会,环球网副总经理兼总编辑朱研、黑龙江卫视节目部副主编杨巍,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馆长张丁,演员何冰、林更新与节目总导演关正文一起出席了全国三十多家新闻媒体参加的开机发布会。
据悉,共有一百余封经过精心挑选的书信陆续在《见字如面》被朗读。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723个字,有4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6分钟,朗读时长26分钟,慢速需要37分钟,有187位用户喜欢。
《见字如面》观后感心得感想1
在当下,视频、荧屏无处不在,但是目之所及,霸屏的却多是无聊庸俗的娱乐节目、剧情雷同空洞的连续剧,令人作呕。可是有一档综艺节目,它悄悄地播,温温地火,却口碑不俗,令看过的人都点赞,竟然成为近年来少有的“零差评”综艺节目。这档节目就是黑龙江卫视于去年底开始播出的《见字如面》。
说白了,这是一档书信朗读节目。书信曾经在社会生活中充当重要角色,是人际交流的不可或缺的媒介。但是毋庸讳言,由于现代通信手段不断进步和更新,纸质的书信正面临退出历史舞台的命运。然而,正因为书信曾经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编导者从已经成为历史文物和正在成为历史文物的书信中,发现一座信息的富矿,一个历史文化的宝库。
总策划、总导演、实力文化创始人关正文,眼光独到犀利,发现了这座富矿。他继成功推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中国成语大会》两档“国民文化节目”之后,再度出手,从长达2000多年的时间跨度、从上万封信中精选出百余封,包括家书、情书和与朋友书等不同题材,通过读信,让观众跨越时空,回到各种真实的场景中,体验不同时代、不同境遇的主人公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实现与历史当事人的“见字如面”。
相比于过往林林总总的虚构类作品,相对于汗牛充栋的正史和野史,信件由于它的私密性,而具有天然的真实性,从某种角度说,其认知价值高于虚构类作品,甚至高于各种史乘。又由于它是很个人的文书,因此其中所表露的感情最直接、最真实,是今人了解信件主人思想感情的窗口。很多出自历史人物的私人信件,所展现的历史场景、人物情状及社会风貌,是最为真切可信的。关正文介绍,最终入选信件强调了关涉历史的重要性、当事人的重要性和信件内容的有趣性,但所有标准最终只有一个:这封信值得更多人看到。最终入选的信件的内容,既有影响世界、影响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有反映已成历史的社会生活的有趣片段和价值截面。
“见字如面”节目的录制是非常精到的。节目邀请了张国立、何冰、张涵予、归亚蕾、王耀庆、蒋勤勤、林更新等多位实力演艺明星出演读信人,他们用各具特色的朗读,向观众缓缓打开书信的窗口,展现精彩的历史瞬间和人物内心世界的火花。节目还邀请了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许子东、中南大学文学院女教授杨雨等坐镇第二现场,品评明星们的表演,对每期节目7封信的来源及背景逐一进行阐释和解读。
我通过报纸的介绍,从网络上搜索,然后观看了其开头三集。我的感觉是每封信都直击人心,既有主人公爱恨情仇淋漓酣畅的剖白,又有各种妙趣横生、意味深长的生活细节,其中充满闪光点,令人心动目眩、甚至感动欲泪。
林更新读现在所能看到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封家书——“黑夫家书”,写信人是2000多年前置身与楚国交战前线的秦国战士,令人感受伴随文明艰难前行的是惨烈的战争。
归亚蕾读蔡琴写给媒体的公开信,表达对前夫杨德昌的沉痛的悼念,一句“杨德昌,你怎么可以这样就走呢”,令人动容。
王耀庆、张国立分别朗读画家黄永玉1983年致戏剧大师曹禺的信和曹禺的复信。这两封信具有无可比拟的震撼力。黄永玉毫不客气地批评曹禺:“我不喜欢你解放后所写的戏,一个也不喜欢!”说曹禺“失去了伟大的通灵宝玉”,“你为势位所误”,“从一个海洋萎缩为一条小溪”。真是字字见血,毫不留情。可是作为长辈的曹禺,不但不以为忤,反而诚心实意的接受,他说:“我像一个一无所有的穷人,突然从一个神女得到不可数量的珍宝!”“但愿我迷途未远,还有时间找回失去的光阴!”相信听到这两封可以载入现代文学史的书信的听众,都会被这些难得的诤言所震撼!
张国立朗读陈寅恪1936年4月8日写给傅斯年的信,时任清华大学教授的陈寅恪信中写为不影响向学生授课而取消请假,并以不在位为由退回中央研究院所发的200元津贴。两者似乎是琐事,但是信中说,“此点关系全部纲纪精神”。正是这些细节展现其风骨与操守,不啻为当世知识界树立一个标杆。
蒋勤勤朗读上海知青桃桃在北大荒写给上海父母的信,写了其日常劳动和生活:近来我的工作是垛马草……中秋节快到了,想吃上海的月饼。朴素的语言,平常的琐事,却令有同样经历的人浮想联翩。
林更新朗读1647年夏完淳写给母亲的绝笔信。在外族入侵,国仇家难的当头,16岁的夏完淳义无反顾,慷慨赴死。在信的末尾,他用韵文写道:“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噩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字字血泪,可谓感天地而泣鬼神。
令人感动的书信还不止这些。三个小时的节目,我一口气看完,有如饮醇醪,醍醐灌顶的感觉。感谢《见字如面》制作团队,在书信日渐式微,行将走进历史的关头,令我们重温书信,受益不浅!
《见字如面》观后感心得感想2
从《见字如面》合集第一期,观众可以看到,每期60分钟的时长里有至少七封信,除了明星的演绎之外,还有文化嘉宾坐阵第二现场,品鉴明星的表扬,并对每封信的来源和背后的故事逐一进行阐释和解读。
第一期节目,《见字如面》就如同开出一部时光穿梭专列,大千世界,人生百味,云集至此。
8位写信人跨越古今,既有2200多年前的秦扫六合军中的大头兵黑夫和惊,又有唐代大家韩愈,民国洛神萧红,当今艺坛宿将黄永玉、曹禺,宝岛歌后邓丽君和蔡琴;而收信人更是洋洋洒洒,父母高堂,好友亲眷、吃瓜群众,甚至还有一条鳄鱼!
8封信给出情感体验也非常丰富:黑夫与惊与家人的儿女情长、与他们的大哥衷至死不渝的兄弟情深;萧红把对弟弟的思念上升为对抗战取胜的信念:中国有你们,中国不会亡的;韩愈借骂鳄鱼,祭出这篇指桑骂槐敲山震虎的檄文,一片拳拳爱民之心;蔡琴为前夫杨德昌去世致媒体的公开信,呈现出一个女人的深情与失落、痛苦与超脱,更表达了一个女人的大爱;黄永玉与曹禺之间呈现的是君子之交真如铁,披肝沥胆,见骨见血,而邓丽君和她亦师亦友的老师庄奴的交往,则呈现了友情的另一面,欢快轻灵,心心相印。
第二期即将上线的节目,从前两天推出的单曲看既有民国才女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分手信,又有“三体老爸”刘慈欣用科幻向女儿抒情,真可谓跨度奇伟。这一集,即将给观众带来什么样的情感巅峰体验?销魂蚀骨的爱情?感天动地的亲情?奇幻美妙的友情?让我们拭目以待,洗耳恭听。
《见字如面》观后感心得感想3
近期,一档读信的节目火了:一封封信,几位老戏骨的深情讲述,使得黑龙江卫视的《见字如面》引起观众的共鸣。
随后,央视的《朗读者》火热开播。3月4日,麦家登上讲台,现场朗读了他写给儿子的一封信,并分享自己与儿子麦恩的一段往事,让观众不觉间涕泪俱下,有人甚至将这封信封为“____最感人家书”。
《查令十字街84号》里写道:“一旦交流变得太有效率,不再需要翘首引颈、两两相望,某些情意也将因而迅速贬值不被察觉。”而书信,正是这样的保留情意和时间的特别方式。
书信,历来是人们流露真情的方寸之地。家人之间,通过家信能够淋漓畅快地表达真切的关爱;情人之间,有时候当面无法表述的情感,通过书信就能够向对方表达出口语无法传递的细腻、动人的情感。
当人们在电视上津津有味地聆听一封书信时,他们聆听的是什么?其实是一种情感的共鸣,一种心理的共振。
仔细看,观众不难看出,整个读信过程,归亚蕾的眼睛都是通红充血状态,这是她为准备节目而熬红的。她把自己要读的信件反反复复地看,少说也读过二三十遍,很多信件都到了可以脱稿的地步。
张国立也在第一期中两次登台,一次他演绎一代文宗、”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一次他和王耀庆携手演绎黄永玉和曹禺的往来书信。朗读韩愈脑路清奇地给鳄鱼写信时他敲山震虎、恣肆挥洒,演绎中国莎士比亚曹禺回复朋友黄永玉率真的艺术批评时,他收敛沉潜,豁达稳重。
对于一个身兼数职的当红实力派而言,张国立的行程从来都是满满当当,但他仅听到“见字如面”四个字,就被深深打动,毅然决定挤出时间前来。对于张国立来说,表演艺术家的称谓实至名归。观众对于他的每一次亮相都给予高度赞赏,认为他都已经不是表演,而分明就是最真实自然的写信人本身。
台湾演员王耀庆,在《见字如面》舞台上一扫过去观众对他“全中国最适合扮演金领的演员”的定式思维,展现自己的多元形象塑造才华。“一张面孔下隐藏着无数的可能性”成为观众通过《见字如面》对原本就魅力四射的王耀庆新认识。而他自己也表示,在《见字如面》投入到完全不同的写信人的角色里,非常具有挑战性,也非常过瘾。
《见字如面》观后感心得感想4
“字体”,是人们的第二幅面孔。“字如其人”便是这个道理。汉字庄重稳健,矫若惊龙,方方正正。这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所以,字体直接反映了执笔者的精神面貌。
谢老师要求每位组长把字写出最高水平。我认为这不仅是对自己的负责、能力的提升,更是在为其他人做出表率。在提升自己的同时,也让别人向榜样看齐。
之前的时候,我的字不算美观。当老师提出这个要求的时候,我就决定要把每一个字写工整、写美观。“一横一竖见功底,一撇一捺见态度”。只有心正,字才会正;只有心静,字才会稳重。
“见字如面”中的“面”,并非是人直观的外表,而是不容易显现出来的内心世界。也就是说,尽管这个人其貌不扬,但他的字却很好看,那么他的内心一定是美的,他的气质一定是超凡脱俗的。反之,如果一个人再怎么好看,如果字不好看,那他外表不过是件装饰品罢了。所以,见到一个人的字就可以判断出他的内心是否稳重,是否高尚。
想要提高自己,不一定非得去学书法,最重要的还是要从平常的一笔一划开始注意。“提笔即是练字时”。作为中学生,我们必须从每天的随笔书写、课堂笔记、各科试卷开始练习,把握好每个字的起笔、行笔、停笔、分寸,既要把每一个字当做开始,又要当做一个结束。所以,在写字的过程中,“落笔不反悔”也很重要。
字体反应内心,字体反应境界,也反映出了一个人的品行。所以,要想让自己的内心富有内涵、提高意境,那么,就从写好每一个字开始吧!
《见字如面》观后感心得感想5
打造纯美网综《见字如面》,是关正文和他的团队对当下文化节目现状的一种回应。
这些年网络综艺大热,除了主流媒体,在市场化的网络世界,文化节目并不具有让人兴奋的想象力。现在充斥在互联网市场或者电视荧幕上更多的还是那种浅层娱乐节目。
但关正文和他的团队却始终用“要做那些真正对大众有学习传承价值”的标准要求自己,去做那些具备足够传播效力的优质原创节目。
《见字如面》合作方黑龙江卫视节目部副主任杨巍就开机发布会上表示,当电视台萌生出做一档经典极美、真正有深度、有文化且具差异化的节目时,他们立马就找到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两档节目的创意制作方实力文化。
从现场观察,《见字如面》对单一表演元素的细节追求堪称精致,明星要求准备充分,表演也绝不允许注水,即使是一个人的舞台也要被演绎地跌宕起伏、趣味横生。
林更新就表示,这是他从艺以来最认真最走心的一档节目。以前他参加别的节目,只要带肉体过去就行,参加《见字如面》,他必须肉体和灵魂同行。
实力派何冰,用绝对专业的表现,震撼全场。从不参加任何综艺节目的他,看到《见字如面》的节目形态,立马决定参加。如何拿捏每一封信的表演尺度,对他这样的老戏骨都是新的挑战。他相信会有很多人喜欢它。
《见字如面》的另一合作方是环球网,其副总经理兼总编辑朱研全程观摩了开机当天的录制。
她特别激动地表示,环球网希望《见字如面》这样优秀的中国文化节目能通过环球网的平台让全世界看到。同时,也希望通过这个节目让整个社会看到,不浮躁的文化事业,踏踏实实的创作,纯粹唯美的产品,中国大众会非常喜欢,在商业上也是可以非常成功的。
策划顾问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馆长张丁非常看好《见字如面》,认为这样精致纯粹的节目将唤起大众对书信的重新认识,他相信,书信,在未来会成为一种新的时尚。
关正文认为,人类文化有强烈的自我修复功能,不会老拿无聊当有趣。“网综前两年红火的卖傻卖萌的节目现在已经被卖聪明卖智慧换代了。”他笃信,纯美网综《见字如面》的出世,将让网络综艺不再只是走肾而已。
95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