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后感
栏目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16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5-04 12:50:02 热度:71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39个字,有1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146位用户喜欢。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纪伯伦的《先知》里面有段话:“生活的确是黑暗的,除非有了渴望,所有渴望都是盲目的,除非有了知识,一切知识都是徒然的,除非有了工作,所有工作都是空虚的,除非有了爱;当你们带着爱工作时,你们就与自己、与他人、与上帝会为一体。”最近看了《金陵十三钗》,收获很大,我也慢慢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从中学习到一些东西。

一部电影,一段时光,就是一段人生经历,里面有很多元素,战争,爱情,亲情,友情,仇恨,委屈等等,但这里面最重要、最感人的是有爱。

先说电影里面的父亲,被女儿冤枉是汉奸,但是血缘关系的爱,就是这样,即使牺牲自己,也要让子女能活的更好,父爱,母爱,永远是最无私的。

关于弹钢琴的日本军官,从他的眼神和音乐里面可以看到他有多么的厌倦战争,希望能回到自己的家乡,找到童年的那种幸福快乐。但是自己却又身不由己,因为每个人在这个社会中都扮演了很多个角色,他是一个军人,只能服从,即使是错误的,除非他能为了真理抛弃尊严甚至生命。但是有多少人能做到呢?我们有多少人被生活绑架了,有多少人能做你自己?

关于陈乔治,我认为他是演的最好的,从他身上,我们能学习到的最多,可以说他是真正神父的化身。他没有逃离教堂,他一直在保护女学生,他一直在尽忠职守,他一直很听神父的话,他是为了信仰而活的。他用“you can!you can!”的期待,让一个贪财贪酒贪色的人,变成一个闪烁着人性光辉、智慧光芒的新人。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对我们的亲人,朋友,都是这样的期待,这样的无私,我想世界一定会变的更美好,我们的生活也会更精彩。

关于李教官,我觉得他做了所有他能做到的事,保护自己的下属,保护女学生,他选择了后者,因为可能觉得后者更弱小,后者更有希望。战争的残酷在他身上也体现出来了,死也要一起死。

关于玉墨,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从小经历波折,职业被人看不起,但是往往这部分人在关键时候最能挺身而出,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价值得到体现,而价值只有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才能得到最大体现。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女性的妩媚、温柔、善良和勇敢。尊重你身边的每个人,即使他的职业你感觉很卑微,但是也许有一天,是他用牺牲来换取了你的性命。

关于约翰,我想起了以前一个学哲学的领导说的,不是好人先装好人,装久了你就是好人了。不成功先装成功,装久了你就成功了。

其实还有很多有爱的人,这些人让我们更加了解这个世界,更加努力的去爱这个世界,而我们应该抓紧现在,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从其中发现美,发现人性的优点,发现自己的意义。

汇报人: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89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183位用户喜欢。

《金陵十三钗》本是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前称,当听说张艺谋要拍一部日本占领南京时的故事,使用的就是金陵十三钗的名字时,心中想不过又是噱头吧!《红楼梦》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一精一华,《红楼梦》中的女儿们都是纯净的一精一灵,那么在日本铁蹄下的南京,女人们会是怎么样的结果呢?

故事在女学生逃难的叫喊声中展开了。刚刚城陷后的南京,一小队即将突围的中国-军人发现一队日本兵正在追赶逃亡的教会女学生,日本兵一婬一邪的笑声中飘过少女们惊恐的呼喊,虽然中国士兵是这只部队仅剩下的种子了,但是依然决然地伏击了日军,最后战至最后一人。

玉墨是秦淮女,她作为头牌的出现只是一个惊艳。青一楼文化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章节,想来可以与秦淮八艳相配的都是一江一南名士,实为一段佳话。而对于凡夫俗子而言则是蛤蟆嘴里流一出的羡艳,或许使几个臭钱真能度春宵一刻,所以玉墨的出场,就是一个漂亮一妓一女的出现,如此而已。玉墨继承了她的前辈多才多艺的本领,但是她的第一个不俗表现就是拒绝殡葬师约翰。约翰是来给去世的主教收一尸一下葬的,由于没有拿到钱,教堂确实是没钱了,约翰只好留下来过夜。不成想见到了逃难到教堂的玉墨们,随神魂颠倒,直接晕了约翰也曾直接拿钱来勾一引玉墨,但是玉墨只是希望能利用约翰美国人的身份离开南京。

玉墨的女伴离开教堂,会翠香楼去取琵琶的琴弦,为的就是想让即将离去的一爱一人听一曲《秦淮景》,当然此一去即成诀别。玉墨恳求约翰去寻找女伴,约翰在翠香楼见到了被日军强一奸一杀害的女伴,回来后告知了玉墨。并告诉其他女伴,只是被日军的流弹所伤,只是意外。玉墨不但为了女伴恳求约翰,而且和约翰一起掩盖了女伴被残害的事实,实为怜悯的胸怀!

当教会女学生决心跳楼以保持清白的关键时刻,玉墨决然提出愿意替换女学生去赴日本人的庆祝会。不仅仅是因为女学生们曾经掩护过玉墨们免遭日军的糟蹋,而且她觉得这些女学生根本不可能应付得了残暴的日本人,还 有可能就是她想保存这些纯洁的少女给未来。

能把纯洁的少女留下来,也许是给未来的最好的礼物了!

在日本人庆祝占领南京的祝功会上,女学生们将是一道绝佳的美味。女学生们明白这个结果,所以决定“绝不能让日本人糟踏我们的身一子了”,随相约跳楼以死明志。是啊!这个世界上,在这个男人主宰的世界上,也许只有土地和少女是值得为之献身的价值所在了。日本人占领南京,中国军人既不能守土,也不能保护自己的少女。

想来中国又到了一个关键时刻!那些汉一奸一们又按捺不住无知的兴奋,期待着外族人的入侵!人必自虐而后人欺之!中国人的人一性一在哪里?

在中国军人奋不顾身阻击日军,战死到最后一人;在女学生们跑到地窖前,被日军发现后,为了掩护地窖中的玉墨们依然跑向楼上;在绝不让日本人糟蹋,而决然走向楼顶的女学生身上;在为了掩护女学生的清白,坦然替换女学生,英勇赴义玉墨们。人一性一中最光辉的就是牺牲一精一神!

这时想到了日本人,也许将来还 会是其他外族人,这些侵略者通过战争创造了一个人间地狱,在我们的国土上,安宁不存在了,尊严不存在了,生存不存在了,生命不存在了,家不存在了,国不存在了。战争,特别是战败,会毁灭一切,毁灭一切美好,掩盖一切丑陋。

电影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36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00位用户喜欢。

电影《金陵十三钗》的故事发生在1937年的南京。

这里的楼歪歪斜斜只剩框架,这里的街巷尘土飞扬尸横遍野,这里的空气充满着硝烟与血腥,流弹穿梭在烟尘之中。这里还有一座教堂,一群正值青春的女孩子,一个洋人神父。还有,一群秦淮河的女人。

她们身负骂名,被世人唾弃,却为了女学生们挺身而出。我想起豆蔻为了小男孩蒲生冒死回去取琴弦,甚至临死前手中还紧紧握着琵琶弦,想起豆蔻对蒲生纯纯的疼爱,想起这些秦淮河的女人们心底的善良,也痛心于豆蔻被侵略者用刺刀留下的触目惊心的伤痕。

长谷川大佐用不带一丝怜悯的口吻要求女孩子们去为他们的庆祝会助兴唱歌,而其实每个人都心知肚明绝不仅仅是唱歌,女孩子们的宁死不屈让让我担心。南京城已经尸横遍野,这些正值花季的女孩子不害怕吗?“我们替你们去。世人说我们无情,姐妹们就做些有情有义的事,来改改这千古骂名。”这是秦淮河的女人说出的话,也是这部电影中最让我震撼和难忘的话。

送死前夜,她们还是笑着。在身上藏着镜子做成的小刀,笑着说能赚鬼子一个眼珠子。剪去曾经打着卷的漂亮头发,和一个守护着女孩子们的神父养子陈乔治,来到了鬼子的庆功会。

电影《金陵十三钗》并没有交代结局,但这也足够了。这群秦淮河的女人如此美丽,令人仰视。

南京的硝烟还在飘荡,盘旋在南京的上空,盘旋在我们的史书中,飘荡在我们的心中,永不消散。它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的和平世界,是革命烈士的肉躯和鲜血,也是卑微的秦淮河女人的肉躯和鲜血一点一滴,一砖一瓦的建造出的。赴死前,十二个女人展示着她们的风采,唱着中华民族的团结和不屈。“秦淮缓缓流啊,盘古到如今,江南锦绣,金陵风雅情啊。”

她们带来喧嚣、混乱、醉生梦死,大敌当前,她们还要吃要喝,嬉笑耍闹,卖弄风情。但她们的喧嚣透着生命活力,她们的调笑混杂着人性温暖。她们卑贱,却拯救了十二的女孩的生命。她们用自己薄弱的力量,为和平垒起一道墙。

____年的西安,电影《金陵十三钗》让我明白了中华民族为什么屹立五千年不倒。我们会铭记历史,感念前人,珍惜现在。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930个字,有4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0分钟,朗读时长33分钟,慢速需要46分钟,有158位用户喜欢。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论文1

初看影片的名字,我们就不难发现这部电影主要与南京秦淮河畔的十三个妓女有关。其实电影中一共出现了14位风尘女子,其中两个中途被日本军人凌辱致死,场面异常凄惨。《金陵十三钗》主要讲述的是1937年南京沦陷以后,日军进行血腥屠城,所到之处血流成河,哀鸿遍野。而此时南京的一个教堂临时成为了避难之所,一个美国殓葬师、一群金陵教会女学生、几个殊死抵抗的军人和伤兵还有14个沦落风尘的秦淮女子都来到了那里,他们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共同应对一场生死浩劫。然而这个教堂并不是永远安全的,铁蹄之下,他们都是俎上之肉,亡国之奴。最终日军还是闯入了那里,并且发现了女学生,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佟大为饰演的中国军人殊死抵抗,以生命的代价救下了这些女学生。这一段电影情节也是相当惨烈,在日军对那些女学生实施兽行时,佟大为饰演的中国军人以精准的枪法先后射杀了几个日本兵,最终和日本人同归于尽,在场的人无不震惊和感动。然而日军不可能就此善罢甘休,他们再一次要求强征女学生前往庆功会为日军表演节目。这当然是一条不归路。女大学生们不堪受日军凌辱,决定团体自杀。可最终却被以玉墨为首的妓女们和假扮神父的约翰救下。这12个平日里被视为下贱的风尘女子,在侵略者丧失人性的屠刀

前,却激发了侠义血性,她们身披唱诗袍,怀揣剪刀,代替教堂里的女学生,去赴一场悲壮的生死之约。

《金陵十三钗》里的故事地点就在南京的一个天主教堂里。在那里,女学生们的单纯、善良、纯洁与妓女们的世俗、妖艳、放荡构成了鲜明的比较,在两极化的主人公的拌嘴与吵架中教堂成了人性集中的舞台。以赵玉墨为头的妓女们在教堂里抽烟、喝酒,说淫荡的话,以孟书娟为首的唱诗班的女生们对她们嗤之以鼻,总以为自我代表了女性性格中最完美、最让人向往的一面,妓女们在她们眼中则代表了女性最为丑陋、耻于示人的一面。学养、身份与境遇完全不一样的两拨人增加了电影的戏剧性,一群女人的贫嘴吵架成了矛盾冲突的一个小高潮,其中以女学生们阻止妓女使用她们的茅厕为代表。可是这并不代表她们永远水火不容,她们在关键时刻还是表现出了人性善良完美的一面。比如在日军第一次闯入教堂发现女学生时,妓女们为了救女学生一向把地窖的小门敞开,而女学生们为了不把日军引到地窖,宁愿跑到楼上引开日军,自我受苦。这些都鉴证了人性的闪光点。

《金陵十三钗》的另一个看点就是人性的转化。妓女和女学生虽然皆为女性,却是女性的两极代表。张艺谋在电影中充分运用这一矛盾之后又来了一次人性的转化:日本人闯入教堂要求让女学生去参加日军宴会的唱歌活动(实则当“慰安妇”)之后,代表女性完美一面的唱诗班女生在大难面前表现得唯唯诺诺,而妓女们则表现出了平时少有的英勇,在最短的时间内化妆成12位女学生,加上陈乔治男扮女装,一共扮作13个女学生登上了对她们而言无异于地狱之门的军车。占据《金陵十三钗》九成的矛盾在电影剩下还不到一成时突然转化为生死友谊和无言的大爱,电影所表现的情感也所以大步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这是一部“用人类之善向人类之恶宣战”的电影,整个影片都贯穿着善良、救赎和爱的主题。虽然这部影片时长145分钟,但我还是感觉意犹未尽,并且个人感觉影片中演员的表现都很不俗,尤其是战争场景极为震撼。我觉得《金陵十三钗》能够说是近年来最感人的国产电影之一,也是具有艺术气质的商业电影,各项技术指标亦在此片中得到了全面提升。不得不说影片故事叙述的独特性,情节环环相扣,塑造的人物反差极具感染力,战争场面逼真,还有视觉画面的美感,堪称佳作。这部电影诠释了电影艺术和电影美学,再加上严歌苓的好剧情。这部影片的几乎每一个画面,每必须格都拍出了美感,几个主要的画面场景就更是美得一塌糊涂。

看完整部电影,我为很多场景、很多人物而感动。我感动于国军士兵的英勇就义,我感动于浦生的可怜身世,我感动于豆蔻的天真可爱,我感动于约翰的恻隐之心,我感动于汉奸父亲的爱女之心,我感动于陈乔治最终的男扮女装,舍命救人···我更加为那秦淮十二钗舍命代替学生勇赴日军庆功宴而感动。异常是电影的最终一幕,那12个女子齐唱《秦淮景》的时候,妩媚而旖旎,悲哀而决绝,慷慨赴死,不减一分颜色,于是,再回过头去看她们一开始的泼皮无赖,醉生梦死,和女学生之间的针对打闹,更是唏嘘,更是喟叹,很多人都潸然泪下。她们,12个别样女子,12个所谓卑贱的“窑姐”,用自我生命的最终挽歌,唱响天地间的最强音!不觉让我想起杜甫的诗句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十三钗的命运无疑是悲哀的。这是一群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女人,真正的社会底层,走到街上被鄙视被唾弃的一群女人,她们出卖自我的身体,每日醉生梦死,在有些人眼里她们甚至是连垃圾都不如的存在。可是,她们出卖的只是身体,被唾骂被遗弃,人生不到万不得已谁愿意走到那样的一条路上去。他们自甘堕落、麻木自欺,我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可是这也是她们命运的愚弄。如果她们的“命好”,她们本来是能够同唱诗班的孩子一样,享受正常的教育,抬眼可见青天。正如玉墨,一个不一样的女子。她端庄、雅静、温柔,说话上得了台面,理性而通透。一个举手投足间就能让男人陶醉的女子,但偏偏,她是一个妓女,一个人尽可夫的妓女,只能沦落为下贱女人行列。想到这样美丽的一个女子,却只能以这种方式存活在人世间,确实是种悲哀。以赵玉墨为首的女子,深陷泥淖,心里其实是悲哀的,同样身为女人,那些女学生都能够在那样安静的圣洁的圣堂里,安心的做着自我的事情,可是她们却一双玉臂千人枕,却还要被迫在战火之下颠沛流离。然而正是这些看上去不起眼的贱女子,却在生死关头上演了令人感动地一幕。她们选择了代替女大学生们前往日军的庆功宴,她们选择了一条不归路,一种可能连死都不如的结局。她们,只是简单的

中国女流之辈却用血的洗礼使这群“特殊女人”完成了由丑陋耻辱到圣洁善良人性的蜕变。

其实,人人生而平等。即便那12个风尘女子是以出卖肉体为生,可是她们的人格和女学生的人格是平等的。她们和女学生相比没有贵贱之分,仅有身份之别,所以他们在道德范畴内没有义务去代替女学生英勇赴义的。可是她们做到了!她们也是侠肝义胆的人,她们也是有情有义的人!!

谁说商女无情。在那里,商女亦知亡国恨。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论文2

《金陵十三钗》故事的背景是南京大屠杀,可能与小说不一样的是整个电影发生的时刻是从1937年12月13日日军进南京城开始,一向到17日日军举行盛大入城式。与其它同类电影不一样的是,这部电影关注的只是几个小人物,天主教堂的女学生和青楼女子。作为观众的我会很关心每一个人物,正因坐在电影院里有跟她们是同呼吸共命运的感觉。那不再只是死亡的数字,而是活生生的完美生命被残酷戕害继而陨落的故事。在教堂之内,妓女们还是会调情,说笑话,喝红酒,讲自我的身世,我会觉得跟她们很接近的感觉,所以当镜头拍到教堂以外的场景,我会有想逃走的冲动,如果是在家里看,估计我要停下来休息一下,让自我的情绪稍微平复一下再之后看吧。无论如何,在电影院里跟着电影紧凑的节奏,更能好好地欣赏它,每一个画面,每一个音效都是杰作。

有一个个性让我感动的地方:佟大为扮演的李教官把伤得奄奄一息的娃娃兵送到教堂里,拜托妓女们照顾让他在温暖中走过最终的时刻,临走,他看到那些女学生在一个房间里唱圣歌,当音乐声响起,李教官留下的眼泪,让人想到战火硝烟弥漫的世间,也许想要获得心灵的平静是一种奢求。那些如花朵一般的完美生命是李教官他们整队弟兄的性命换来的,就更显得珍重无比。

女主角的旗袍和化妆都是艺术,这部电影的制作团队是多国部队,都是行业精英。我最喜爱女主角的镜头是她最终上卡车时候那莞尔一笑,有铅华洗净,真我毕现的感觉,太美了!

还是很感激导演,没有把暴行拍得太吓人。豆蔻被轮奸那场戏只拍了背影跟脸部特写,这场戏很重要,让人联想到那些沦落风尘的女性最终的悲惨命运,也正因如此,她们舍己救人的行为也就更加可贵。所以个人觉得整部电影显示的是在人类最丑陋暴行的背景下,生命依然是如此完美。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论文3

《金陵十三钗》真的是一部很震撼人心的电影。

银幕上的场景触动着我的视觉神经,自我仿佛也处在那个动乱的年代,那个极度的炼狱中。

沉沦的南京依旧充斥着热血,因有勇士与他存在继续与日本军做着殊死搏斗,我因哪怕只剩一人也要与敌人同归于尽、不惜冲在死亡的前线保护教堂的女学生的中国士兵而感动,因他们的痛而痛;为日本军队在南京到处搜抓女学生,对女性如牲畜般的蹂躏、残杀而而激愤;为那些逃命的沦落风尘的女子在最终关头挺身而出代替女学生的去参加日本军队所谓的庆功宴而对他们激赏,同时又为自我的无能为力感到彻骨的辛酸和深深的无奈。

电影院中的我只能静静地坐着,默默强忍着想哭的冲动,整颗心都是那么的沉重和苦涩。

回家的路上心久久不能平复,想哭却不知为了什么,可能是为了那些惨烈牺牲的战士而哭,可能是为了那些惨遭日本军队杀害和蹂躏的女性而哭,也可能是为了中国大陆上曾有过这么深深地炼狱,同时也为中国的统治腐败而哭,为统治者的无知而哭,为日本侵略军的愚忠而哭,他们似乎已经丧失了“人之初,性本善”这种人性的基础,那是何等的悲哀啊!

最终电影并没有交代那些那些代替女学生去日本军营的女人结果如何,只是交代了女学生最终是如何在外国人的帮忙下顺利逃离了南京,些女人或许是活着出来了,或许是被那些日本军给残杀了,相比前者而言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但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宁愿相信前者。

伟大的祖国孕育了我们,可是一场炮火轰击了我们的国门,伟大的土地印上了印上了侵略者的足迹。中国人民拿起了我们的武器,和他们进行了战斗,可是,那些自以为是勤劳、勇敢的官僚们却一味的退缩,才造成南京的杯具!如果当时每个中国人民都敢于拿起自我的武器去对抗我们的敌人,那么中国也就不会被摧残到如此境地。

在如今这个和平的年代,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能忘记屈辱的历史,要时常坚持警惕,关心国家大事,关注世界上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对于帝国主义国家更是不能失去了戒心。古人说得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此刻的我们更需要的是居安思危。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论文4

我和媳妇走出电影院,坐上104快车回家。车上媳妇让我说说观后感。我说:“好!”我又问媳妇电影怎么样?媳妇也干脆地说:“好!”

在《金陵十三钗》公演前两天(____年12月14日),北京青年报c3版刊登,读家莲珥题为“筋骨不错,内力销欠”的文章。文章指出影片不足之处,现摘录几段:

一句话点评:小说借由战争这一极端环境对女性这一性别的思考和颂扬被人道主义与战争反思所替代,因此观者才觉得整部影片煽情太过、压抑太过、未留出口。

张艺谋肯花两个小时的银幕时间来品这故事的味道,但可惜最终也只借用了骨头,却将骨髓剔出,又填入新的作料去烹饪一道好莱坞菜单上常有的“人道主义+反战”的浓汤,实属可惜。

然而所道“可惜”者,则在于张艺谋为赶“战争史诗电影”这早非时髦的时髦而延展了电影的宽度,代价则是不得不牺牲和消减了本可深挖的原著所天然带来的厚度。

中篇原著的主要篇幅集中在女学生与秦淮女子的多次短兵相接中,她们之间复杂而暧昧的关系不断流动变化,直至高潮。

而张艺谋的这版电影虽筋骨不错,却也只能说是短一口气的战争史诗,没修炼好内功的江湖把式。

我认为,《金陵十三钗》的主题是让国人永远记住那段血的教训和对战争的反思,而不是以女学生与秦淮女子多次短兵相接为主调。

我还认为,可以对影片技巧做探讨,但不要说得那么不中听。

莲珥是专业影评,细读了严歌岺的原著,还能结合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与之对比,确实是读家。而我和媳妇是普通观众,以前都没听说过严歌岺,当然也没看过《金陵十三钗》,所以,就我们这类的观众来说,看到中国军人与日军的巷战,热血沸腾激情亢奋;看到灭绝人性的日军凌辱中国女学生,五内如焚心如刀割;看到风尘女子从逃命躲到教堂,却最终舍身相救女学生,肃然起敬泪盈眼眶。有这些就足够了。

看完电影,我感到中国必须强大,必须走强国之路,只有强大了,才不会被别人欺负。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论文5

故事类似于回忆录,是由书娟回忆作为旁白,我以为当贝尔饰演的“神父”开车将女学生们送走后,会描述一段这些秦淮河女人如何反抗小日本的剧情,很遗憾,电影在贝尔驱车护送女学生们离开后便结束了,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这部电影和国产的其他影片不同在于贝尔,因为他的出现使这部影片多了些国际化色彩,影片全程85%以上都是英文,就连渡边笃郎饰演的日本军官也都是用英语交谈。可以这么说吧,我之所以去看这部影片也是由于贝尔,他诠释的蝙蝠侠深入人心,第一次在中国拍戏,很想去看一下他的精彩表现,真的没有令人失望,不愧是好莱坞一线巨星,他可以瞬间变成一个放荡不羁的playboy令人捧腹,也可以瞬间变成庄重的神父,义正言辞令人崇敬。

金陵十三钗,听到这名字肯定是讲女人的。十三个“女人”(电影其实是十四个),只有看过电影的才知道内涵。但是一部戏只能有一个女主角,故焦点落在了玉墨身上,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玉墨转身走路的妖娆姿势,这绝对是这个角色的招牌动作。每个人都有精彩,但是相比之下玉墨更出彩,倪妮演绎的入木三分。虽说是青楼女子,这些女人身上良知的一面或许就是影片的亮点。豆蔻为了给浦生谈好听的琵琶曲,返回满目疮痍的妓院遇到日本鬼子,不甘凌辱咬破日本鬼子的耳朵,被残忍的刺死了;香兰仅仅为了漂亮的玉耳环返回妓院无疑说明这个女人贪财爱慕虚荣的,而在她只剩最后一口气的时候拽着日本鬼子的腿帮助豆蔻逃脱时,她的善良倔强令人生敬。这些女人们替学生们去赴日本人的“生死宴”,更是人性光环的最大亮笔。

在这一座破旧的教堂里,真正的神父死了,当女学生们把贝尔作为唯一的依靠时,他做的只能是朝着日本人怒哄或用人道主义去感化求情,用善意的谎言去安抚孩子们受伤的心灵,手无寸铁他做得已经够多了。贝尔驱车送女学生们离开时的热泪盈眶令人回味,那时的脑海里他想的是什么。是玉墨的安危,是战争残酷的无奈,还是自己身临其境的凄凉?这部电影总体气氛是很凝重的,尤其是佟大为领导的军队和鬼子负隅反抗的时候确实是情绪的最低点,但是没有泪眼朦胧。反正看了这部戏更加痛恨日本人了,这些狗日的上辈子一定没见过女人。

个人感觉这部电影是导演心血的结晶,比三枪拍案好几千倍甚至几万倍,可以当做导演最有代表的作品,冲奥的机率那就看专业人士的评定了。

其实一部好的电影作品不一定票房高就是佳作,口碑更加重要吧。周星驰的电影作品在当年不一定就是票房冠军吧,但是时隔多年你在电视或是网上再看到它的时候,还是愿意去回味一下,百看不厌;而有的电影你花钱看过一遍,等有机会免费看的时候却不想看第二遍。好的作品是能够经得住时间的推敲。

俗语说得好,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上纯属个人观点,牢骚这么多主要是为了对得起偶的60元大钞。

金陵十三钗观看感悟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18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91位用户喜欢。

《金陵十三钗》故事的背景是南京大屠杀,可能与小说不一样的是整个电影发生的时刻是从1937年12月13日日军进南京城开始,一向到17日日军举行盛大入城式。与其它同类电影不一样的是,这部电影关注的只是几个小人物,天主教堂的女学生和青楼女子。作为观众的我会很关心每一个人物,正因坐在电影院里有跟她们是同呼吸共命运的感觉。那不再只是死亡的数字,而是活生生的完美生命被残酷戕害继而陨落的故事。在教堂之内,妓女们还是会调情,说笑话,喝红酒,讲自我的身世,我会觉得跟她们很接近的感觉,所以当镜头拍到教堂以外的场景,我会有想逃走的冲动,如果是在家里看,估计我要停下来休息一下,让自我的情绪稍微平复一下再之后看吧。无论如何,在电影院里跟着电影紧凑的节奏,更能好好地欣赏它,每一个画面,每一个音效都是杰作。

有一个个性让我感动的地方:佟大为扮演的李教官把伤得奄奄一息的娃娃兵送到教堂里,拜托妓女们照顾让他在温暖中走过最终的时刻,临走,他看到那些女学生在一个房间里唱圣歌,当音乐声响起,李教官留下的眼泪,让人想到战火硝烟弥漫的世间,也许想要获得心灵的平静是一种奢求。那些如花朵一般的完美生命是李教官他们整队弟兄的性命换来的,就更显得珍重无比。

女主角的旗袍和化妆都是艺术,这部电影的制作团队是多国部队,都是行业精英。我最喜爱女主角的镜头是她最终上卡车时候那莞尔一笑,有铅华洗净,真我毕现的感觉,太美了!

还是很感激导演,没有把暴行拍得太吓人。豆蔻被轮奸那场戏只拍了背影跟脸部特写,这场戏很重要,让人联想到那些沦落风尘的女性最终的悲惨命运,也正因如此,她们舍己救人的行为也就更加可贵。所以个人觉得整部电影显示的是在人类最丑陋暴行的背景下,生命依然是如此完美。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简短文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73个字,有1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275位用户喜欢。

那是一场残酷的游戏,却展现了中国女子的风采与气概,那是最后的尊严。

——题记

穿过茫茫烟海,翻开厚重的历史,唯独南京那一页久久不能翻过。那是中国人心中的痛,也是埋藏在心中最深处的一段记忆。

那一个个冰凉而无声的数字诉说着历史的悲哀,那一场场震撼而心痛的画面刺激着人们的心灵,一具具冰冷而悲怨的尸体陈述着那时的惨状;一个个鲜活而凄凉的故事扯开了中国人的伤口……那一年,注定在历史上镌刻了一个城市的名字——南京。

在这个拥有将近38万个心灵陈述的事件中,有这样几个风尘女子,在这里留下了极其深刻的背影,我透过屏幕看着她们,她们一步步地走近,笑靥如花,又一步步走远,只给我们留下那从容赴死的背影。

电影的内容很简单,发生在一个教堂里,有一群看不起风尘女子但最后被她们感动的女学生,一群开始只为求生后来甘为女学生赴死的风尘女子,还有一个一心想保护女学生的陈乔治和一个开始只会喝酒抽烟而最后成了救世主的冒牌神父。开始的时候,人性的丑陋被充分展现出来,为了生存,为了利益,对其他东西都置之不顾;但是最后,一群被别人瞧不起的女子却彰显了作为中国人最后的尊严——不卑不亢、坚韧顽强。

倏尔,脑海里回荡起那首悠扬的《秦淮景》。豆蔻为了给小战士弹《秦淮景》去找琴弦最后惨死在日本人手里。临行前一夜,玉墨抱着豆蔻的琵琶和姐妹们为女学生弹唱《秦淮景》,我听着那悠长舒远的曲调,不禁潸然泪下。哪一个秦淮女身后没有自己的故事,就像玉墨所说,她十二岁以前的时光和这些女学生一样美好,可是十二岁以后呢?她们也有自己的尊严,但又有多少人能够理解她们。在别人眼中,她们永远都只是社会的最底层,没有人同情,没有人怜悯。但就是这样一群女子,却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承担了这个永无退路的任务,她们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死亡。一遍又一遍地想起最后诀别的场景,无限悲痛。她们不是战士,却是战场上最伟大的战士,她们是一朵朵盛开在废墟上的鲜花,永不凋零。

影毕,让我想到了四个字——勿忘国耻。几十年来,每个触碰到那个敏感的事件,总会让人想到这四个字,沉重但又不能回避。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名与利一直都是现实,而这个很虚无,虚无到已经快被人们所忘记。十三钗,却是十二名女子和那个陈乔治。记得陈乔治说过他要坚持到神父已经带着女学生们平安出城,即使是死,那也心安。为了十几个女学生,不惜一切代价也不曾后悔,这才是中国人的本色,这也是中国人的尊严。

电影中没有一丝爱国气息,却处处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书绢为了她的同学放弃了和爸爸一起走的机会,士兵为了保护孩子们最终与敌人同归于尽……无数个场景只在彰显人与人之间的大义——爱。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是古人对秦淮女的评价,可这十二名女子却诠释了一个不同的形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中国人的气节,是中国人的傲骨。

战地之花,开得绚烂,燿燿生辉。

——后记

最新经典电影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24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71位用户喜欢。

如我所料,观后对片中多个镜头历历在目,心境分外沉痛。战争是不分国家、不分地域、不分种族的,战争是残酷的,在我们抱怨当年日军暴行的时候,事实上在之前的纳粹二战中,早已上演过。不管是在欧洲大陆上的犹太人悲剧,还是在亚洲大陆上中国的陨落,历史只是一次次在上演人类的贪婪与野心,欲望与自私。片中的细节不管是不是真实的,我们都相信在战乱的年代,国人是团结的,中华儿女是齐心的。即便政府早已不复存在,“国”在当时一定是凝聚众人的基础,信念的所在!大到现任政府、小到如俾草民,一句话在我心中久久不能泯灭——落后就要挨打!

对于没有多少寄托的秦淮妓女而言,即便是琵琶弦、耳环和猫,都值得她们冒死追寻。这就是她们的精神寄托,无关世间安稳和动乱。和平年代,她们也是边缘人,战争年代,同样没有逃脱边缘。从良家女子变为妓女起,她们就学会了在自己的世界里求生存。

那曲《秦淮景》,第一次是穿着学生服唱的,而在书娟的回忆里,却是穿着艳丽旗袍的十四钗。歌声仿佛把我们带回到了秦淮河岸,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地窖里留下了她们最后的光彩。很凄美,很苍凉。

电影比小说更充实饱满,色彩的运用体现了张艺谋独特的美学,教堂彩色的玻璃在电影中其实起到了很重要的视觉效果,玉墨的旗袍件件精心。更重要的是,电影情节很紧凑,一环扣一环,不像小说天马行空。

作为电影来说,无论是情节人物设置,还是画面拍摄手法,大到战争场面,小到地窖里的十四钗生活,都看得到张导的用心良苦。

全片几乎一半英文一半南京话,注意了一下,贝尔的英文对话都尽量简洁,句式简单,玉墨的英语则用了许多很漂亮的句式和词汇,显得她很有教养,毕竟是在教会学校呆过 6年,是班上英文最好的。从这一点上说,十三钗具备了国际大片的基本素养。

学会尊重下层人民,这是文明人的基本素养。因为每天装扮得光鲜亮丽,人模人样的,未必背地里做的勾当就比妓女台面上的钱色交易更正当。“妓女是妇女最古老的职业。”和那些被包养的女人相比,起码她们是靠自己谋生。这些人之所以比我们过的不堪,更多的不是因为她们自身的原因,而是被社会放逐了。

搞艺术的,请不要用常人的世俗心态来揣度他们。不是所有导演都冲着金钱和利益而去,不是拍了个电影就是为了拿奥斯卡。他们想做的,无非就是拍一个好电影。一个首先是自己喜欢的电影,然后是能赢得观众喜欢的电影,最后才是评委喜欢的电影。

真正的艺术家,不为别人而创作。他的创作,是内心的需要,是艺术的呼唤。好片不怕被泼脏水,好导演根本就不在乎无道德的诋毁。

金陵十三钗

金陵十三钗经典电影观后感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84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46位用户喜欢。

金陵十三钗经典电影观后感范例1

对于金陵十三衩,我并不陌生,因为在它刚刚上映的时候,我就已经体验了其中的彻骨心酸。今日坐在教室里,再一次的回味震撼。

一个动荡的年代,人心惶惶,无从逃离的恐惧,该如何去面对,该如何去铭记。真正的,看着大屏幕,深一些,如果我处在其中,我想对那满目的疮痍,我只会感到无力了吧。人人都道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对于这个年代的她们,近日网上的新诗应该更能道的真切些,商女熟知亡国恨,赎幼之身永贞真,山崩地摧志犹在,兴我中华休忘魂。兴我中华,休忘魂,魂,这是一个带着尊严与信念的载体。

整部影片,阴沉抑郁,灰暗的整体色调,看着就让人揪心,想着那里,人无安逸,恐惧扎心。小的时候,还记得在美术课上的水彩课,在多么美丽绚烂的色彩上,只需一点黑色加入其中,他便蔓延开来,腐蚀着多彩。但是,在一片黑色之上,多少亮丽的色彩只是转瞬即逝,刚刚延开的触角一眨眼便淹没在一片黑色之中,沉了下去,永远不会再起来。她们,一群拥着色彩的女子,被那一双双暗淡的眼睛透过美丽的窗子凝望着,有欢声飞扬,有笑语回荡。为了这群孩子,她们失了色彩,掩埋了,在这炼狱般的世界。金陵十三衩里包含着与以前电影一样的情感,爱国,奉献。中国人,很伟大,或者,人都是伟大的,在一个场景中,一段年代里,一波,又一波的涌现。教堂,在那么一个

满是流血的土地算是一方避难之地了吧。外出却受死的她们,到底为了什么,琵琶弦,亦或是耳环?这些似乎微不足道的东西,她们也愿冒死而寻,处在世界的边缘,在边缘有如何呢,战火还是烧到了她们。当她们乔装学生,那怀中的剪刀,是她们赴生死之约的武器。一直记得在地窖里,她们的光彩,那般夺目,她们的歌声,虽然穿着朴素的学生棉衣,但那首透着苍凉凄美的秦淮曲,直到现在,任在心中,每每想到在一方小小的地窖里,却飘浮着多少的侠义真胆与真情心语,眼湿了,心碎了。

现在幸福生活的我们,回望历史的时候,对那惨绝人寰的场景最多只有哀痛,难以置信,生活前进中,人也慢慢忘记了哀鸣的痛楚。只盼全世界能平安永世,此般地狱的世界只存在于过去,放眼未来,是拉起的友好之手。

金陵十三钗经典电影观后感

电影金陵十三钗的观后感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232个字,有5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8分钟,朗读时长45分钟,慢速需要64分钟,有214位用户喜欢。

《金陵十三钗》这部电影是讲述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发生的故事。

电影一开场,就是一片战乱,到处都是尸体,民众扶老携幼仓皇出逃。中国军队与日本军队进行了殊死搏斗,可惜中国的武器不如日本先进,损失惨重。

看到这里,我心想:日本人太残忍了,杀死了那么多中国人,简直惨无人道。镜头转向教堂内,管理这个教堂的是一个外国人,他细心地照顾着中国伤兵,这一幕与日本人的残暴行为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啊。同时藏在教堂里的还有十三个女学生和一群风尘女子。

有一个细节,我至今记忆犹新。有一次,日本兵在追杀时,躲在一个草堆中的人发出了一些声音,引起了他们的注意,我原以为他们会把那几个人找出来,谁知,他们竟然用刺刀狠狠扎进去,我清晰地看到,拔出来的刺刀上已经染上了殷红的鲜血,我的心颤抖了一下。

虽然我早在历史书上了解到日本鬼子无恶不作,但当我看到这一幕时,我还是震撼了,日本人太可恶了。而另一场戏,是日本军队到教堂搜查,女学生和风尘女子都在四处逃窜,当十四个风尘女子躲进地窖后,地窖里发生了一场分歧,所有人都想把地窖入口紧紧顶住,只有一个叫墨玉的,一直说着:“让学生进来。”

而当女学生逃到地窖口时,日本人也已追到门口,其中一位学生毅然决然地带着同学们离开了地窖,朝楼上逃去,这一刻,我看到了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自私,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安危的态度,一种是无私的态度,处处为别人考虑,反差真的很大。我事后想了很多,其实这两种态度也就是现在社会上存在的两种人啊,看来,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人心都是一样的,有善良就会有自私啊。

电影金陵十三钗的观后感(2)

《金陵十三钗》是____年张艺谋执导的战争史诗电影,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影片筹备4年,投资6亿元人民币。瞄准全球市场,首度邀请好莱坞战争特效团队和一线影星克里斯蒂安·贝尔加盟,并启用数十位新人出演。于____年12月15日在中国上映,获得国内普遍好评,口碑令其票房不断攀升,在国内累计取得6。2亿人民币的票房,该片是____年国产电影票房冠军。

原作者严歌苓表示,她参与“南京大屠杀”的纪念活动是从1993年开始的。那时在芝加哥,华人社区展示了第一批大屠杀的图片。之后的每年,她都参加大屠杀纪念活动,之后也参加了1997年在南京举行的由中、日双方举办的“南京大屠杀60周年”纪念大会。她就是在参观一个个大屠杀刑场时,感到得为这个历史大杯具写一个作品。于是才有了这部小说,也才有了张艺谋的力作。:

战争中最悲惨的牺牲总是女性。女性是征服者的终极战利品。女性承受的痛苦总是双倍的。并且无论在何种文化里,处女都象征必须程度的圣洁,而占领者不践踏到神圣是不能算全盘占领的。这就是男性游戏——战争致于女性的杯具。

严歌苓说,这个故事是献给南京大屠杀中的女性牺牲者的,当故事中的牺牲铺展开来时,她期望读者和她一样发现,她们的牺牲不仅仅悲惨,而且绚烂。

张艺谋是在北京奥运会前看到严歌苓的这个小说,随后便买下版权,他说故事的视角很独特,从13个金陵风尘女子传奇性的角度切入,表达一个救赎的主题,反映了崇高的人道主义。他期望影片能给观众带来不一样以往的感受,肯定与以往的南京题材影片都不一样。张艺谋称,与原著相比,影片中加入了表现中国人浴血抗争一条故事线索,需要表现中国人的血性、不屈不挠的精神。片中也有不少战争场面,但是不会太过强调大场面,战争场面是要靠细节才能让人记得住。

张艺谋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他和陈凯歌、田壮壮等一齐成就了“中国电影第五代”。从1981年独立执导《红高粱》,之后又连续导演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等影片,让中国电影走形了世界。几乎所有作品都入围国际重要电影节。张艺谋的作品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具有浓烈的民族意蕴和浓郁的中国特色。

张艺谋专业主修摄影,因此他在美术方面很有造诣,尤其是在色彩方面。他似乎最偏爱红色,个性是对红色、黑色的强调,加强了视觉冲击。他很会运用色彩,不论他的哪部电影都能很好地体现出他对色调的灵活运用。

这次他导演的《金陵十三钗》也有许多出彩的地方。故事讲述了,1937年南京沦陷,只有一座天主教堂暂时未被占领,教会学校女学生、秦淮河畔风尘女子、军人和伤兵,还有一个美国人约翰,都先后进了教堂,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他们共同应对一场生死浩劫,产生了各种各样奇妙的感情。然而,教堂也不是永远的净土,暂时的宁静很快被打破——日军冲进教堂并且发现了女学生,殊死抵抗的军人在千钧一发之际开枪救女学生,英勇牺牲。之后,日军又强征女学生去庆功会为日军表演节目,谁都知道,这将是一条凶多吉少的不归路。女学生们不甘被日军凌辱,准备群众自杀,却被以玉墨为首的妓女们救下。最后,这13个平日里被视为下贱的风尘女子,在侵略者丧失人性的屠刀前,激发了侠义血性,她们身披唱诗袍,怀揣剪刀,代替教堂里的女学生,去赴一场悲壮的死亡之约……

故事的一开始,人物就在漫天的战争的硝烟中由远及近,渐渐浮现。导演也采用了推镜头的方式,让电影的女主角的形象渐渐清晰,进而引发了之后一系列的故事。随后男主角也在中日双方的交战中进入人们视野,只是这部影片的男主角是美国人。该片动用了国际影星和团队,我们不得不怀疑,张艺谋这部电影有要冲击奥斯卡金像奖的嫌疑。事实也是如,凭借着超高的票房和良好的口碑,《金陵十三钗》获得了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第六届亚洲电影大奖六项提名、第三十一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一项提名和第五十九届美国金卷轴奖最佳外语片音效剪辑奖。虽然没有获得奥斯卡金像奖,但是总体来说这部影片还是相当不错的。

人物的塑造,是电影的重中之重。电影中的人物是叙事的核心,是矛盾冲突的核心,是影片造型的基础。因此,张艺谋在演员的选取上也下着实下了不少功夫。张开艺谋早在2007年就开始了演员的征选,由于故事发生在南京,因此他期望选取南京籍艺人。但是南京籍艺人屈指可数,于是他决定启用新人。很幸运,倪妮被选为了女主角。玉墨扮演者倪妮风情万种,而在银幕上光鲜靓丽的背后,则是这位新人付出的发奋:走路的姿态,坐的姿态,都要训练。还要学习打麻将,抽香烟。请了很多老师,还请来一些家人以前有过风月场经历的老人家,描述那个年代的风月女子是什么样的举止。倪妮在片中很好的诠释了那时风尘女子的仪容姿态和心里思想上的斗争,一度获得专业人士和观众的好评。

当然,故事中的男主角也是不容小觑,克里斯蒂安·贝尔,他曾是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的获的者,在《斗士》中饰演的主角——也就是获奖的主角被称为“最富创造性的主角”。他只身一人来到南京,和完全陌生的团队共处了4、5个月,完全没有大牌明星的架势,平易近人,明白他人,这让张艺谋大为赞叹。贝尔他在片中饰演敛状师约翰,他去教堂是为了给牧师化妆殡葬,但是牧师的遗体应经被炸飞了。但是他还是要钱,乔治没有钱给他,他就呆在教堂里不走了。因此也才有了下方他奋不顾身地去救那些女学生的一幕。

我们不得不承认,张艺谋在人物塑造上做的是很成功的。至少他所塑造的两个主人公已经完全抓住了我们的心。但不得不提的一点是,张艺谋似乎夸大了约翰这个美国人的英雄形象,而对在一开始就拼命和日军战斗保护女学生的教导队完全忽视了。李教官的扮演者佟大为在整部影片中脸都被灰尘沙土覆盖,完全没有一张清晰的面容。李教官舍生忘死,和教导队的那么多弟兄战死沙场,最后却没有人记得。我们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悲哀,也许张艺谋就应在以后的作品中仔细思考思考这个问题。

为了让自己精心塑造的人物鲜活富有生命力,张艺谋在场景的设置和拍摄上花费了不少时刻和资金。故事发生在金陵,也就是南京,因此张艺谋在南京布置场景。故事一开始在硝烟迷漫中,被战争摧毁的楼房化为了废墟,教导队和日军就在那里大大开火,教导队为了炸坦克,用队员做掩护,最后都牺牲了。说实话,战争场面算不上宏大,也算不上激烈,而且在这么大的制作中,战场上居然就出现了几辆坦克,丝毫看不出这是大制作的电影。就我认为张艺谋的这场战争戏完全没有冯小刚拍摄的好。

前面已经谈到张艺谋对色彩运用的美学十分有造诣,因此在这部影片中也能很好地体现。女学生书娟在彩色大玻璃窗中看秦淮河里的那些女生,在灰色调的空间里突然出现鲜艳的色彩,顿时吸引了我们的眼球,也给我们的视觉带来了必须的冲击。似乎这个彩色大玻璃是教堂与外界交流的一个媒介,许多场面都发生在那里。书娟一向透过这个彩色大玻璃观看外面的状况,而外面的子弹也是透过这个玻璃打中了教堂里的人。当被子弹震破的彩色玻璃碎片散落时,我们也会被色彩的转换和光线的映射晃了眼。这就是光线与色彩有效结合的效果。我们也说过张艺谋尤其偏爱红色,在这部电影中也有必须的体现。红色代表了血腥,在这种状况下,选用红色无非是想表达战争的残酷和血腥。确实,战争是无情的残酷的,多少人都正因战争丢了自己的性命。

影片的结构,框架,就是电影的风格。张艺谋的这部影片的风格就是具有浓烈的历史感和生命意识。教导队为了救女学生献出了生命,玉墨她们为了救女学生代替她们去庆功会,乔治为了救人男扮女装也要去,约翰为了这些从不相识的人也开始了解救这些女学生的生活。每个人都有牺牲自我解救他人的精神。我们大可赞叹这种精神的高贵,但是我们转而想想,真的牺牲玉墨她们去救书娟她们,真的是正确的吗?我没法评论,严歌苓在书的序言中就写道:处女都象征必须程度的圣洁,而占领者不践踏到神圣是不能算全盘占领的。因此所有人都在拼命的保护书娟她们,保护我们的尊严不遭到践踏。我想,这样说来,我们完全能够明白了。

说完了电影的风格,我们不得不再提提这部影片的情节。纵观世界各国的故事片的样式,故事的结局基本存在四种模式:情理之中,预料之中;情理之中,预料之外;情理之中外,预料之中;情理之外,预料之外。而本部影片呢则属于情理之中,意料之中。说实话,在看到电影的三分之二时,我就已经预料到结局。不能说影片烂俗,至少我觉得张艺谋在拍摄和导演方面还是做得很不错的。

这部片子整体看来还是很大气的,这点在语言的使用上有很好的体现。整部影片融入了很多英文对白,特色的南京话加上少量的普通话,着实让人感觉大气了不少。这是一部张艺谋版的女生大戏,基本上能够说这是一部歌颂的妓女的片子。这是一部表达了诸多的人性对立之后的解放思想,同时,让人看到了一位有文化的妓女是多么的受人尊敬。从这点来看,我还是很喜爱这部影片的。他揭示了很多人性的弱点和高尚的人性光辉。

好了,说完了电影专业的东西,我想谈谈自己的观影感受。我对其中几个场景和片段印象比较深刻,也比较感动。其中一幕是佟大为扮演的李教官在送下浦生之后,又去给女学生还鞋,眼中含着泪。在这之后,他本能够换上便衣逃命,但是他没有离开,而是在教堂对面的废墟上守着他们。当时看到那里我哭了,没有矫情,确确实实那里真的打动了我。

在一个就是美国人约翰,他最初是为了钱才留在教堂,之后遇到玉墨她们,经过一段时刻的相处,他们之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约翰爱上了玉墨。约翰在经过心里的挣扎过后,决定帮忙她们离开南京。以致于再之后约翰遇到自己的同行的朋友泰瑞,泰瑞要他和自己一齐坐船离开时,他果断拒绝了。这一点我也很是佩服和赞赏。只是战争中的感情太残酷,玉墨和约翰还是没法在一齐。玉墨和她的姐妹们选取了代替书娟她们去庆功会,结果可想而知。但就是这样,玉墨还是很果决地选取了赴宴,她觉得即使是妓女,也要死得壮烈,也要死有所得。而救书娟她们就是一件很有好处的大事。影片的最后并没有写玉墨她们的结局,但是从约翰和书娟噙着泪的眼睛里能够推测出结局。只是,我们仍怀有幻想和期望,玉墨她们会活下来的。

在看这部影片时,虽然时刻很长,大概两个半小时,但是我丝毫没有急躁和厌倦的情绪,我很安静地看完。也许我不能够完全体会到张艺谋拍摄这部影片的感受,但是我还是深受感动。暂且不去评论这部影片的好与坏,这部影片让我动了情,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就觉得它是好的!

这部影片被外国人成为“theflowersofwar”,也就是战争之花。没错,玉墨她们就像战争中的娇艳的花,最后绚烂地盛开在南京这片热土。她们的牺牲不仅仅悲惨,而且绚烂。

电影金陵十三钗的观后感(3)

一部十分有张力,看后久久回味的影片。

整部片子由很多“比较”组成。教堂里人性的温暖关怀与教堂外横尸遍野残壁断桓的比较;

假神父前面地痞流氓嘴脸与后面负职责有担当的比较;十三钗开始自私地抢地窖与后面代替学生送死侠义柔情的比较;士兵开始有退缩情绪,到后面英勇抗敌舍生取义的比较;孟先生带着汉奸的袖套,之后却冒死带来修车的工具,贡献出通行证;教堂小男子汉小小柔弱的年纪个头却充满了大男生的大义凌然有担当负职责,为了养父的嘱托保护女孩子们,最后为了凑数走进送死的队伍;还有十三钗风尘味十足的打扮和之后短发蓝袍的清纯味道的比较,墨玉沉稳大气有担当与他的姐妹们的比较,墨玉对假神父开始的不屑厌恶与后面的相知相爱的比较。

电影里每一部分人都是主角,情节的设计,演员的演绎,使得每一部分人都那么感人,那么丰满。关于墨玉关于假神父,评价的人太多,我这天只说说配角。

军人以人体盾牌冲向坦克,那个镜头个性有冲击力,最后的班长用智慧杀敌,与敌人同归于尽,班长在教堂外关注着这些孩子,关键时候开枪救了孩子们,班长将濒死的浦生送进教堂,让他“在温暖一点的地方死去”。军人的英勇,智慧,侠骨柔情,在这一组组镜头间展现无遗。整部戏战争场面不多,但是表达得很充分,悲壮的情绪基调里,有着军人们与日本兵斗智斗勇消灭两帮敌人的淡淡的喜悦。

教堂里的小男子汉话不多,但是个性有男子汉的味道。拿着竹篙阻止十三钗__进来,之后却主动要求和假神父去找那两个溜出去拿东西的姐姐。请求假神父留下来作为教堂的挡箭牌,女孩子的名额少了一个,他强烈要求自己冒名顶替走进送死的队伍。(lz13)这一切都是为了完成神父的嘱托。多么让人敬佩的男子汉啊!那个没有现面的逃跑的厨子老陈,作为教堂里唯一的成年男生,很好的衬托了小男子汉的高大形象。

为什么墨玉能提出舍生保护女学生?正因她13岁前也是教会学校的学生,保护学生就是保护以前的自己。假神父的女儿如果在世,也是13岁,他是在保护自己的女儿。影片的这些细节,起到了很好的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浦生送进教堂,不仅仅表现了军人的柔情,更造成了之后拿琵琶玄的女孩子送命,姐妹的悲惨遭遇激起了墨玉的仇恨,也让墨玉为素昧平生的女学生送命准备了感情基础。女孩子关键时候从地窖边跑开,避免了十三钗被日本人发现——这让开始还不准学生进去的十三钗们自责,感动。墨玉大姐大气场的渲染,为后面姐妹们为她所动同意一齐代替孩子们送死做了铺垫。一个个小细节,为影片最后荡气回肠的高潮情节打好了基础,让人觉得十三钗们的决定自然,不会太突兀,不做作。

在横尸遍野的南京,这些社会下层的不够光鲜体面让人鄙夷的社会底层人们,以人性的光辉带来观众们的温暖和期望。

这是一部难得的好电影,也许奥斯卡正因历史背景以及对中国的固有的偏见,不会给我们颁奖。但是,在我心中,这是足以胜过任何奥斯卡电影的好作品。当然,如果音乐方面能更精致一点就更好了。

电影金陵十三钗的观后感(4)

看完金陵十三钗,我的心被震撼到了。我感觉自我就生活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南京。我为眼前的人的痛而痛;我为日本军卑鄙、下流的行为而愤怒;我为放弃离开已沦陷的南京的勇敢战士们而感动。我为秦淮河的女人的品质而流泪。此刻,电影里的画面还在我脑海里轮回。

故事发生在1937的南京。那时的南京已经成为了所有人的噩梦,那里被日本军害的满目苍夷,已经是一片黑暗,统统笼罩在战火之中。血肉模糊的尸体纵横在南京的大街小巷上,尖叫声、枪声随处可闻。在这战火之中有十二个女学生和一个孤儿陈乔治在匆忙的向教堂奔去,她们的脸上有着常人无法体会到的痛苦,有着难以倾诉的苦楚。

她们失去了美丽的家园,失去了最亲最亲的家人。与此同时,一群秦淮河的妓女也到教堂去避难。那些日本军到处搜捕女学生,对女学生如牲畜般的蹂躏。更可恶的是,日本人竟然还要这些女学生在他们的庆功大典上唱歌,为他们助兴。就在这火烧眉毛之时。那些妓女挺身而出,代替了那十三个女学生。在南京的教堂,那个为了送葬教父的送葬者,为了肩上的一份职责,为了保护那些教堂的女孩子们,能安全离开那个可怕的南京,不惜自我冒着生命危险,修好了卡车,把她们带出了南京!

影片的最终没有交代那些女人最终如何。但我相信大家猜也猜得出她们如何,仅有死。

__的身份很低,大家都说他们无情,但她们做的的事情却有情有义。可又有几个人有这种情义呢?在南京危在旦夕之时,正是这种身份卑微的人,献出了力量。

在看影片时,我一次又一次的流泪,我真想嚎啕大哭,我的心是那么的沉重,脆弱。一个个场景像一把尖刀一痕一痕刮在我的心上。望着那日本军残害中国人的场面,想起那三十万触目惊心的数字,想起那一堆堆的尸体,我就想哭。我真为那些日本军队的军官和士兵一向受的思想教育而感到深深地悲哀。我还为中国的腐败而哭,如果那时的中国强大,日本人敢来欺负我们吗?只要强大了,我们谁也不怕。一个国家想要在世界立足,只能取决于自我的国家,看你坚不坚强,强不强大。此刻我们的国家强大了,可是我们不能忘记中国历史上的屈辱。

我们今日的幸福是勇敢的战士们用鲜血换来的,在我们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那些为革命流过鲜血的革命烈士们……

电影金陵十三钗的观后感(5)

看完《金陵十三钗》,我很难不被这十三钗触动,我甚至会忘记了她们的职业——妓女。她们第一次来到教堂的时候,眉目艳丽,穿着旗袍披着貂皮,嬉笑怒骂,走起路来腰肢一扭一扭,满是风尘女子的味道。一来就占领了地下室,在里面肆无忌惮地打牌,换衣服,衣衫不整地和外国人调情。

“她们把秦淮河的脂粉味带进了教堂。”

一群让人生厌的女人。

没人会想到就是这样一群女人,会为了一根琴弦而用生命犯险,没人会想到,就是这样一群女人,愿意用命去护着一群抗拒她们的孩子。人性——这是我在她们身上最为触动的一点,也是贯穿了整部电影的一点。我不想谈诸如大背景下小人物的纠结这种宏大的主题,我只想说一说电影里的这群人体现出来的人性和感情。

张艺谋在电影里,用了很多反转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将这份人性和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表现得那么动人。

电影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活生生的人,她们不是完美无缺的,她们都有缺点。那个来教堂收殓教父的外国人约翰,贪财,好色,怕事儿,应对男孩的免费修车请求不为所动。这样的一个人,在日军闯进教堂时想到的第一件事情是躲起来,把那群无力的女学生丢在外面。但就是这样一个贪生怕死的人,用还在颤抖的手撑起了教堂的红十字旗,大声控诉日军的罪过和教堂的不可侵犯,将那群女学生护在身后。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同伴告知自我仅有唯一一个机会离开南京时说“我不能抛下那群学生”。当然还有那群女人,我还记得她们因为怕死把全身是伤的军人赶出教堂时的气愤,所以我能更清楚得感受到看到她们代替女学生赴死时的难过。

这样先抑后扬的手法,让这份人性更加动人。电影中的每一个正面人物,身上或多或少都有这个特征,都有着一份生命的鲜活。

《金陵十三钗》的故事发生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电影背景便免不了战争的血腥和惨痛。电影的开场就是女学生在战争的狼藉中逃命,身后是狰狞的日军。导演在电影开头就不遗余力地渲染了战争的残酷和日军的残忍。其中中国军人排成队,用身体挡住坦克,让爆破手尽力接近坦克的画面狠狠地刺痛了我。落后的祖国啊,付出那么多条生命才炸掉了一辆坦克,而敌人后面还有很多辆坦克。张艺谋是细节处理的高手,他让紧接补上的那辆坦克只在镜头里出现一小部分,但已经足够刺痛人心。

那十几个女人的出现让我们短暂地忘了这份残酷,将欢笑和生机带进了教堂。敌人是野蛮的,军人是冷酷的,女学生是惊恐而苍白的,仅有这十几个女人是鲜活的,笑嘻嘻的。她们来的时候是笑的,包括最终决定代替女学生赴死的时候也是笑嘻嘻的,爽朗甚至有点泼辣地叫喊要改一改自古以来“婊子无情”“商女不知亡国恨”的骂名。她们在笑,约翰教父在强装地笑,女学生因为逃过一劫在笑,她们都在笑,笑得让我们差一点就相信了这次赴宴不是必死,那些女人还有机会回来,直到小蚊子上车前突然爆发的哭喊,我们才突然醒悟。

导演一向没把主角刻画成完美无缺的英雄,人性的第一个字是人。他用小蚊子的哭告诉观众,这些女人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会怕死,但即使这样她们仍然选择赴死。最终她们离开教堂时,镜头从空中往下俯拍——十三钗们穿过地上大大的红十字架一个个走出去,红十字架是救赎、生命的体现,这样的镜头让这一次离别充满杯具和讽刺色彩。

电影结束了,人们的思考却没有结束。

2024年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681个字,有2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9分钟,朗读时长15分钟,慢速需要21分钟,有179位用户喜欢。

热播的金陵十三钗博得了影迷们的不少热情,在观看之后,有了一些不一样的感受,整理一些金陵十三钗观后感,以供参考: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1、故事类似于回忆录,是由书娟回忆作为旁白,我以为当贝尔饰演的“神父”开车将女学生们送走后,会描述一段这些秦淮河女生如何反抗小日本的剧情,很遗憾,电影在贝尔驱车护送女学生们离开后便结束了,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这部电影和国产的其他影片不一样在于贝尔,正因他的出现使这部影片多了些国际化色彩,影片全程85%以上都是英文,就连渡边笃郎饰演的日本军官也都是用英语交谈。能够这么说吧,我之因此去看这部影片也是由于贝尔,他诠释的蝙蝠侠深入人心,第一次在中国拍戏,很想去看一下他的精彩表现,真的没有令人失望,不愧是好莱坞一线巨星,他能够瞬间变成一个放荡不羁的playboy令人捧腹,也能够瞬间变成庄重的神父,义正言辞令人崇敬。

金陵十三钗,听到这名字肯定是讲女生的。十三个“女生”(电影其实是十四个),只有看过电影的才知道。但是一部戏只能有一个女主角,故焦点落在了玉墨身上,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玉墨转身走路的妖娆姿势,这绝对是这个主角的招牌动作。每个人都有精彩,但是相比之下玉墨更出彩,倪妮演绎的入木三分,我都怀疑她平时就是这个样貌。

虽说是青楼女子,这些女生身上良知的一面或许就是影片的亮点。豆蔻为了给浦生谈好听的琵琶曲,回到满目疮痍的妓院遇到日本鬼子,不甘凌辱咬破日本鬼子的耳朵,被残忍的刺死了;香兰仅仅为了漂亮的玉耳环回到妓院无疑说明这个女生贪财爱慕虚荣的,而在她只剩最后一口气的时候拽着日本鬼子的腿帮忙豆蔻逃脱时,她的善良倔强令人生敬。这些女生们替学生们去赴日本人的“生死宴”,更是人性光环的最大亮笔。

在这一座破旧的教堂里,真正的神父死了,当女学生们把贝尔作为唯一的依靠时,他做的只能是朝着日本人怒哄或用人道主义去感化求情,用善意的谎言去安抚孩子们受伤的心灵,手无寸铁他做得已经够多了。贝尔驱车送女学生们离开时的热泪盈眶令人回味,那时的脑海里他想的是什么。是玉墨的安危,是战争残酷的无奈,还是自己身临其境的凄凉?这部电影总体气氛是很凝重的,尤其是佟大为领导的军队和鬼子负隅反抗的时候确实是情绪的最低点,但是没有泪眼朦胧。反正看了这部戏更加痛恨日本人了,这些狗日的上辈子必须没见过女生。

个人感觉这部电影是导演心血的结晶,比三枪拍案好几千倍甚至几万倍,能够当做导演最有代表的作品,冲奥的机率那就看专业人士的评定了。

其实一部好的电影作品不必须票房高就是佳作,口碑更加重要吧。周星驰的电影作品在当年不必须就是票房冠军吧,但是时隔多年你在电视或是网上再看到它的时候,还是愿意去回味一下,百看不厌;而有的电影你花钱看过一遍,等有机会免费看的时候却不想看第二遍。好的作品是能够经得住时刻的推敲。

俗语说得好,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上纯属个人观点,牢骚这么多主要是为了对得起偶的60元大钞。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2、70多年前,我们输了,输给了千年前还是我们学生的的倭国,但为什么呢?!

先来报道一下观影现场的体验。

离我好几排的最后一排坐着一对中年人,带着个5、6岁的小p孩,p孩不停地在电影关键场景时刻大声地问些弱智问题,或时不时地哭闹,爸妈则要么旁若无人地、愚蠢无比地试图给p孩讲解10岁小孩都明白不了的复杂的剧情,要么只是像在自己家里似的嘻嘻哈哈地由着p孩哭闹,引得众人侧目,但都默然而无人制止。我擦,您不知道这是有关国耻的片子,以为这是在看玩具总动员吗!你难道不知道带着p孩看这种电影,就算您自己不怕观影受影响,但会影响别人观影吗?!这是怎样的素质!---那一刻,我知道了中国为何输!

坐在我后排的是一帮男女,一男的在开始放映后,仍不断洋洋自得地、像在课堂演讲一样地说自己以前在南京上过几年学、听着南京话多亲切之类,碰到残忍电影场景,竟也眉飞色舞地拿残酷开玩笑,以刻意显摆自己对南京的熟知和自己的超现实的“幽默”,一帮狗男女也迎合嬉笑。我擦,您不知道这是有关国耻的片子,以为这是在参加欢乐party吗是在相亲献媚吗!您难道不知道在观众应对国之伤痛而抹眼泪时,您竟旁若无人地插科打诨,这不是幽默而是无耻吗?!这是怎样的素质!----那一刻,我知道了中国为何输!

突然地起了鲁迅的文章,记起中国人像被拎着脖子的鸭子似地欢呼踊跃在中国土地观赏处决日俄战争中被俘的中国同胞!!!!……那是怎样的素质,那是怎样的悲哀,那是怎样的绝望!

国家的竞争是国力的竞争,更是人的素质的竞争。

70年前,日本已经实现工业化,全民普及教育,中国仍是落后农业国,文盲遍地,素质之别,战事未开,胜负已定!

70年后,当你看到日本孩子都能群众自觉将个人垃圾从公共场所带走,都能自觉地将盘中餐吃尽,而中国孩子,凡是玩过的地方都是垃圾一片,都不当回事地把自助餐中吃不完的美食倒掉时,……。。更当你突然意识到这一切发生在日本人均收入远高于中国的背景下时,你不禁得汗毛倒竖----我知道,我们输了,我们又输了,我们必然会输了,正因我们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我很想扇那对中年人,很想给那个以在南京上过学而自居的sb一记响亮的耳光!真想把他们都送回到37年的南京遭倭寇蹂躏----呵呵,倭寇呀,拜托了,把他们杀了吧,他们本来就不配做人,更不配做中国人!那一刻,我知道了中国为何输!这一刻,我不想输!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3、看了这么多遍电影最后明白了这部电影的中心——人性最完美的东西牺牲。

第一次去看这部电影是模模糊糊看完的,更多的感觉是震撼和愤慨是不忍心。而看第二遍时眼睛变得清晰了,我看到了李教官看到玉墨看到约翰看到书娟看到所有学生和秦淮河女生。他们是被描述得如此清晰,一个个人物仿佛就在我面前他们是那么的生动那么的真实!

当我第三次走进电影院时可能没意识到我能认识到牺牲这个人性最完美的东西!

约翰从开始的‘二流子"为什么突然变成了保护孩子们的神父。玉墨一个风尘女子秦淮河的头牌一个在人性丑恶中生活的女生,为什么会成为一个用自己去代替学生应对残酷的姐姐!李教官一个带着同生共死的兄弟即将逃出那好像永远不会消散的迷雾时,却会做出可能让自己和兄弟们永眠于此的决定。乔治一个貌似跟顾厨师一样身份的人却做出一个让大家笑着哭的决定。书娟的父亲一个汉奸身份的人,从一个自私的父亲转变成为一个舍生去为孩子们铺路的人。豆蔻一个为了让弟弟听到秦淮曲冒死去拿琴弦的风尘女子,香兰一个中弹后抱着日军大腿不放,只是为了让自己姐妹能跑远一点的秦淮河女生。和片中所有让大家感动的主角一样,他们身上都拥有最完美的东西——牺牲。在生命最无助的时候在环境最苛刻的时候,是牺牲带来了生机是牺牲带来了期望!

不管他们之前是什么样的人但那一刻他们都很伟大!

____年金陵十三钗观后感800字

精选电影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96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12位用户喜欢。

十三钗的命运无疑是悲哀的。这是一群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女人,真正的社会底层,走到街上被鄙视被唾弃的一群女人,她们出卖自己的身体,每日醉生梦死,在有些人眼里她们甚至是连垃圾都不如的存在。可是,她们出卖的只是身体,被唾骂被遗弃,人生不到万不得已谁愿意走到那样的一条路上去。他们自甘堕落、麻木自欺,我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可是这也是她们命运的愚弄。如果她们的“命好”,她们本来是可以同唱诗班的孩子一样,享受正常的教育,抬眼可见青天。正如玉墨,一个不一样的女子。她端庄、雅静、温柔,说话上得了台面,理性而通透。一个举手投足间就能让男人陶醉的女子,但偏偏,她是一个妓女,一个人尽可夫的妓女,只能沦落为下贱女人行列。想到这样美丽的一个女子,却只能以这种方式存活在人世间,确实是种悲哀。以赵玉墨为首的女子,深陷泥淖,心里其实是悲哀的,同样身为女人,那些女学生都可以在那样安静的圣洁的圣堂里,安心的做着自己的事情,可是她们却一双玉臂千人枕,却还要被迫在战火之下颠沛流离。然而正是这些看上去不起眼的贱女子,却在生死关头上演了令人感动地一幕。她们选择了代替女大学生们前往日军的庆功宴,她们选择了一条不归路,一种可能连死都不如的结局。她们,只是简单的中国女流之辈却用血的洗礼使这群“特殊女人”完成了由丑陋耻辱到圣洁善良人性的蜕变。

其实,人人生而平等。即便那12个风尘女子是以出卖肉体为生,但是她们的人格和女学生的人格是平等的。她们和女学生相比没有贵贱之分,只有身份之别,所以他们在道德范畴内没有义务去代替女学生英勇赴义的。但是她们做到了!她们也是侠肝义胆的人,她们也是有情有义的人!!

谁说商女无情。在这里,商女亦知亡国恨。

金陵十三钗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161个字,有1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8分钟,朗读时长12分钟,慢速需要17分钟,有227位用户喜欢。

1937年12月13日,日军进占南京城,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师一团一师一团一长谷寿夫等法西 斯 分子的指挥下,对手无寸铁的南京民众进行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一杀……

据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日军集体大屠一杀28案,19万人,零散屠一杀858案,15万人。日军在南京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大屠一杀,中国军民被槍杀和活埋者达30多万人。

日军侵占南京期间强一奸一了成千上万的妇女,他们不分昼夜并在受害妇女的家人面前施行强一暴。有些妇女被日军强一奸一了好几次,往往有妇女受不住日军的折磨而死。除此之外,日军还 强迫乱一伦行为。估计当时发生的强一暴案可能超过20,000宗。

……屠一杀、强一暴、爆炸、一尸一体……历史很多时候都比文学更加重口味,而电一影作为文学的一种直白表述方式,无法将历史的真实美化或者涂改,1937年12月13日,当日本占领军进入南京那一刻起,就注定这段历史画面必定是“血腥”、“残忍”、和“少儿不宜”的,联想到最近东南亚诸国以此起彼伏、你追我赶的一精一神争相以凌一辱中国为乐,我们就明白重现这段历史到底有着多么深重的现实意义,弱国,不仅仅无外一交一,甚至也没有起码的为人的权利,在战争面前,很多时候,女一性一无论是从事特种行业的还 是从事衣衫光鲜行业的,对于征服者而言,都是待宰的羔羊,她们的命运无疑将没有任何差别……

其实初看这部电一影时,我很容易想到的同类型影片是《南京大屠一杀》或《辛德勒名单》但是看完这部电一影之后,我却很愿意将这部《金陵十三钗》与《苏菲的选择》进行比较,在很多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很多时候人们都被迫做出某些非人道的选择“两个只能活一个,选哪个???”从普世主义价值观出发,其实哪种选择都是“错误”,一妓一女和女学生,其实就如同《唐山大地震》中内疚的母亲的选择一样,哪一个都不应该牺牲,但是很多时候,总是要做出一个看似“损失相对较轻”的选择……最后,那十二位风尘女子和那个名字一性一格都非常模糊却在生死关头深明大义的教会收养孤儿的献身就已经具备了非常崇高的意义,但是电一影真的进步了,我们没有看到整齐划一的八女投一江一,我们看到的是人一性一的懦弱和纠结,那位在最后一刻想退出的女人,我们也无权去指责她的不够高尚和善始善终,毕竟,生命对于每一个人都只有一次……那些忽悠别人“为神圣事业献身”的所谓价值观本身就很龌龊和自私,所以,很高兴,中国电一影的一点点细微的进步就意味着世界电一影的一次飞跃,毕竟,这是影响十四亿人的生动文学……

最好的电一影总是来源于历史而将历史升华,但是忠实于历史本身还 是至关重要的,从这点上来看,《金陵十三钗》比起《南京!南京!!》之流高出何止一个段位,保卫南京的是当时国民革命军中央军的主力,因此基本上都是德式装备和服装,此外,对于日军强悍的战斗力在影片的开始也做了比较真实的渲染,步兵与坦克装甲部队的无缝配合,一精一准的射击技术,最为难得的是“鬼子”终于明白手榴弹并不是“特供”国军或者八路的,训练有素的战术反应和一精一准的瞄准射击和投弹一操一作,都是《步兵一操一典》所必须掌握的帝国军队士兵能力,而佟大为扮演的国军军官从反击到最后殉国都表现的真实残酷和可歌可泣……“一寸山河一寸血”当年的中国军队就是凭借“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意”的决绝走上淞沪、走上枣宜、走上沂口、走上台儿庄、走向长沙、走向昆仑关的……所以,这个片段的表现非常可圈可点,值得大书特书……

方言、日语、英语的准确使用,使得影片具有强烈的真实感染力,我曾经看过美国人拍摄的纪录片《南京》,里面有大量对幸存者的采访口述,其中大量为南京话,还 有部分苏北话……

电一影没有如以往主旋律抗战电一影强调“中日世代友好”而刻意编造日本军人做活雷锋或者日本女人与中国男人的乱世情缘,电一影中唯一相对有教养的日本军官长谷川,也并未违背他军人服从的天职,而其他士兵动辄杀人、打人、强一暴妇女更是描写的真实残酷和血腥……去年的《拉贝日记》里虚构的张静初弟弟拿日军军官的手槍杀敌救姐的案例在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发生,且不说日军的警觉一性一是否如此之差,且一个十几岁的未经过军事化训练的一毛一孩子知道怎么打开手槍保险这点就基本判定情节的弱智可笑,在一个正在被屠城的地方,一个弱女子被流弹打死将是最体面的一种结局,《金陵十三钗》剧情非常压抑,却让我们感同身受的了解了那个不堪回首的历史片段……

每一个角色都有血有肉,可歌可泣,在这部几乎除了男主演没有明星的“大制作”中,可以看到演员们的努力,电一影中的每一个龙套都非常敬业和入戏的完成了所有表演,每一个一妓一女都活灵活现,跃然画面……包括那个奄奄一息的国军童子军,好的电一影就是你不一定记住了演员,但是一定记住了角色,最后所有的角色组成了一个完整震撼感人至深的故事,而讲好了这个故事,这个电一影就成功了……

最后,我默哀一分钟为那些死于1937年的同胞们,希望,你们的死可以唤醒这个麻木的民族,并且在未来的某一天真正觉醒……

最后,我希望身边的朋友都去看这部电一影,因为,我们必须真实的感受这段国耻,我们才能明白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和影响……

最后,我想说,感谢张艺谋老师,感谢严歌苓老师,感谢《金陵十三钗》剧组的每一个人,经典由你们之中产生……

历史无数次教育我们,对邪恶的纵容就是对正义的背叛,中日友好这个童话,只有等到中国真正强大,日本真正为其罪恶赎罪的那一天,才会开始……

金陵十三钗电影观后感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917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0分钟,朗读时长16分钟,慢速需要23分钟,有243位用户喜欢。

电影《金陵十三钗》并没有披上爱国主义的简陋外衣。电影《金陵十三钗》从头至尾奏响的无疑是一支有关善(正义)恶(邪恶)搏斗的人性之歌,它采取的叙述背景是令中国人不堪回首的南京大屠杀,不过是客观再现了当时的历史疼痛,难道因为此一重大历史事件后来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典型素材,就让客观呈现这一历史疼痛的电 影《金陵十三钗》简单轻易地打上爱国主义的烙印?据笔者掌握的史料,可以说,电影《金陵十三钗》所揭露的日军暴行全都有史可查,包括豆蔻和香兰的死亡方式,没有丝毫捏造或夸张。而整部电影《金陵十三钗》没有出现过任何所谓的爱国叙述,虽然出现过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这是十二钗在激烈讨论是否充当替身时所发的牢骚,实际上是她们对自己遭受世俗歧视的无奈抱怨,根本与爱国没有瓜葛,而之后她们愿意代替学生们赴约,也不是什么爱国,而是她们的人性之善使然——她们均有自己的人生之痛,她们不想让它在这些学生们身上重演,如此简单而已。

其次,电影《金陵十三钗》并没有让情色暴力泛滥成灾。在张艺谋以前的作品里,情色暴力等影视元素均遭受过批评家们的猛烈抨击,不知道张艺谋是否从中吸取了教训,在电影《金陵十三钗》里,它们相对而言已经得到了有效的克制。众所周知,情色暴力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由竞争的商业社会里,要最大限度地迎合广大群众的心理需求,就必须无条件地尊重人性。因此,情色暴力元素的广泛采用也就成为了电影的重大生存策略。事实上,大量欧美电影包括许多好莱坞巨片在内,都不同程度地含有情色暴力元素。如果对此有意忽略,却对张艺谋的电影《金陵十三钗》吹毛求疵的话,就有失公允。在笔者看来,电影《金陵十三钗》并没有出现情色暴力过度渲染的问题。电影《金陵十三钗》的情色镜头没有过分暴露,都做到适可而止,当然里面可能存在电影分级和人为删节的原因,此不累赘。战争暴力的镜头也许过于血腥,但是看过美国大片《拯救大兵瑞恩》的,都应该不会对此再有微词。相反,正是电影《金陵十三钗》在一些细节、场面运用了特技,达到了较好的视听效果,才能为自己进军国际影坛营造有利条件。

此外,还有一些人指责电影《金陵十三钗》是在大发“国难财”,在笔者看来,此种指责也没有太多的道理。虽然以国家或民族的历史灾难作为艺术题材,确实能够达到一定程度的煽情效果,但是问题是,没有谁规定不准以国家灾难作为艺术题材,当然,也更没有哪部法律禁止历史灾难之类的题材进入影视领域。在这方面,欧美电影也并不乏例子。例如,美国的《偷袭珍珠港》就是一部典型的以历史灾难作为题材的影片,为何没有人指责它大发国难财?因此,并不存在国难能否再现的问题,而是存在能否再现得更生动,更有创意,也就是说,能否再现得更有艺术性的问题。假如能够做到有创新,更具艺术性,即使再拍一百部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或背景的电影又何妨。假如第一百部这样的题材电影仍能感动你,那绝对不是题材敏感的原因,而是电影的艺术魅力所致。如果一个国家能够产生一些以历史灾难为题材的优秀电影,给世人以永恒的启迪,那无疑将是一个民族的极大幸运。关于这一点,在笔者看来,张艺谋的电影《金陵十三钗》已经做到了。

电影《金陵十三钗》所具有的文化底蕴

电影《金陵十三钗》改编自严歌苓的同名小说《金陵十三钗》,其故事中心讲述的是一群女学生和一群秦淮女子(风尘女子)同在一座天主教堂避难,后来女学生们暴露了身份,被日军强迫去参加庆功晚会,在明知这个晚会是一个陷阱的情况之下,这群秦淮女子挺身而出,代替这群女学生奔赴死亡之约。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表面上这个故事的主题是“替死”,实际上我们没有理由不说它是“避难”,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与《巴黎圣母院》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极有可能是严歌苓模仿借鉴了雨果),从而让电影《金陵十三钗》具备了浓厚的宗教色彩。

耐人寻味的是,电影男主角约翰是一个入殓师,他本来是要给神父敛葬的,在他遇到这些女学生和秦淮女子之后,却被她们看作神父,而约翰为了保护这些女学生,最后也不得不把自己当作了神父,这就给我们呈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哲学议题: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神父。尤其是当你能够捍卫人的尊严,给人以生的希望的时候。这与中国佛教所说的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佛陀,是一样的意思。这无疑就是电影《金陵十三钗》所具有的一个哲学高度。

电影《金陵十三钗》所宣扬的普世价值

在电影《金陵十三钗》,男主角约翰的扮演者是好莱坞一线明星克里斯蒂安·贝尔,从他身上散发出来的追求自由,坦荡率直,博爱,绅士风度,甚至好色,等等,无不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观后感《《金陵十三钗》之观后感》。笔者认为,无论是通过克里斯蒂安·贝尔扮演的男主角约翰的表演风格,还是通过电影《金陵十三钗》聘请好莱坞一线明星扛大旗的影视策略,都无一例外的表明导演张艺谋企图通过电影《金陵十三钗》来宣扬具有巨大文化能量的美国价值。事实上也如此,张艺谋要想进军好莱坞和欧美影坛,其影视作品如果不迎合普世价值,跟不上时代潮流,那就没有任何希望。于是,在电影《金陵十三钗》里,张艺谋高调宣扬追求自由,尊严,博爱,人道主义的普世价值,而这正是中国电影之前最为缺乏的,而现在却通过这种特殊的背景和方式呐喊出来,振聋发聩。因此,笔者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电影《金陵十三钗》将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里程碑。

儒家文化虽然也标榜“仁爱”、“仁政”,但这不过是统治权术在文化领域的虚伪表演。可以说,儒家文化在本质上仍是一种专制工具,它一直不能摆脱与专制的联姻,因此,严格来说,儒家文化并不能孕育出真正的普世价值,它只不过一直充当统治阶级的文化权杖而已,这不能不说是儒家文化的悲哀,当然,也是中国文化的悲哀。但基督文化却不一样。基督文化虽然也跟儒家文化一样,充当过专制权力的统治工具,但是它后来却能摆脱专制的权力联姻,得到自由的发展和进步,最后孕育出光彩四溢的普世价值。电影《金陵十三钗》的故事叙述虽然是发生在中国境内,里面也包含着不少中国元素,但其灵魂叙述却不属于中国文化,而是孕育出普世价值的基督文化。因此,电影《金陵十三钗》的强势出击,对于缺乏普世价值的中国人来说,未尝不是一顿营养独特的文化盛宴。

有趣的是,在电影《金陵十三钗》,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价值,它们毫不保留地体现在对待妓女这个弱势群体的态度上。一是以女学生为代表的东方儒家文化,一是以约翰为代表的西方基督文化。在电影《金陵十三钗》里,那些还没有走向社会,还没有多少生活阅历的女学生们从一开始就对妓女是极端厌恶和蔑视的,仿佛是一种集体无意识,这正是中国传统社会里根深蒂固的文化偏见和道德歧视对她们潜移默化造成的结果,于此相对应的就是基于种种文化偏见和道德歧视之上的特权意识。可以说,凡是具有某些道德优越感的人,其骨子里必然拥有一定程度的特权意识。试想一下,在道德优越感蔑视一切,特权意识大行其道的中国社会里,所谓的人人生而平等将是一句空话,民主自由平等也不过是一个口号。与女学生们不同的是,约翰对妓女是比较宽容和理解的。风情万种的约翰并没有表现出任何道德纠结,他甚至愿意跟玉墨谈一场恋爱,而且还作出许多感人的承诺。我们可以看到,在约翰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以自由、宽容、率真为核心的并没有任何道德优越感的西方基督文化。

金陵十三钗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84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108位用户喜欢。

一部十分有张力,看后久久回味的影片。

整部片子由很多“比较”组成。教堂里人性的温暖关怀与教堂外横尸遍野残壁断桓的比较;

假神父前面地痞流氓嘴脸与后面负职责有担当的比较;十三钗开始自私地抢地窖与后面代替学生送死侠义柔情的比较;士兵开始有退缩情绪,到后面英勇抗敌舍生取义的比较;孟先生带着汉奸的袖套,之后却冒死带来修车的工具,贡献出通行证;教堂小男子汉小小柔弱的年纪个头却充满了大男人的大义凌然有担当负职责,为了养父的嘱托保护女孩子们,最终为了凑数走进送死的队伍;还有十三钗风尘味十足的打扮和之后短发蓝袍的清纯味道的比较,墨玉沉稳大气有担当与他的姐妹们的比较,墨玉对假神父开始的不屑厌恶与后面的相知相爱的比较。

电影里每一部分人都是主角,情节的设计,演员的演绎,使得每一部分人都那么感人,那么丰满。关于墨玉关于假神父,评价的人太多,我今日只说说配角。

军人以人体盾牌冲向坦克,那个镜头异常有冲击力,最终的班长用智慧杀敌,与敌人同归于尽,班长在教堂外关注着这些孩子,关键时候开枪救了孩子们,班长将濒死的浦生送进教堂,让他“在温暖一点的地方死去”。军人的英勇,智慧,侠骨柔情,在这一组组镜头间展现无遗。整部戏战争场面不多,可是表达得很充分,悲壮的情绪基调里,有着军人们与日本兵斗智斗勇消灭两帮敌人的淡淡的喜悦。

教堂里的小男子汉话不多,可是异常有男子汉的味道。拿着竹篙阻止十三钗墙进来,之后却主动要求和假神父去找那两个溜出去拿东西的姐姐。请求假神父留下来作为教堂的挡箭牌,女孩子的名额少了一个,他强烈要求自我冒名顶替走进送死的队伍。——这一切都是为了完成神父的嘱托。多么让人敬佩的男子汉啊!那个没有现面的逃跑的厨子老陈,作为教堂里唯一的成年男人,很好的衬托了小男子汉的高大形象。

为什么墨玉能提出舍生保护女学生?因为她13岁前也是教会学校的学生,保护学生就是保护以前的自我。假神父的女儿如果在世,也是13岁,他是在保护自我的女儿。影片的这些细节,起到了很好的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浦生送进教堂,不仅仅表现了军人的柔情,更造成了之后拿琵琶玄的女孩子送命,姐妹的悲惨遭遇激起了墨玉的仇恨,也让墨玉为素昧平生的女学生送命准备了感情基础。女孩子关键时候从地窖边跑开,避免了十三钗被日本人发现——这让开始还不准学生进去的十三钗们自责,感动。墨玉大姐大气场的渲染,为后面姐妹们为她所动同意一齐代替孩子们送死做了铺垫。一个个小细节,为影片最终荡气回肠的高潮情节打好了基础,让人觉得十三钗们的决定自然,不会太突兀,不做作。

在横尸遍野的南京,这些社会下层的不够光鲜体面让人鄙夷的社会底层人们,以人性的光辉带来观众们的温暖和期望。

这是一部难得的好电影,也许奥斯卡因为历史背景以及对中国的固有的偏见,不会给我们颁奖。可是,在我心中,这是足以胜过任何奥斯卡电影的好作品。当然,如果音乐方面能更精致一点就更好了。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800

金陵十三钗观影有感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86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114位用户喜欢。

金陵十三钗观影有感

昨天晚上了广州妇幼保健那边一个电影院看完了金陵十三钗,真是关注太久了,一种长期压抑的期待总算得到彻底的释放。

总是太多的情愫让我无法平静,直到现在,脑海里还全是电影的某一个片段,某一句台词、甚至某一个动作,都是那么天衣无缝,而今天看到该电影拍摄的记录片,才知道我们看到的是电影是经过演员无数的努力和枯燥无味的反复提炼,才能看到如此美妙电影,真心为他们叫好,感谢他们的付出。

整个故事在两大华语世界最优秀的剧作家的打磨下,圆润通透,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灾难面前的人类的救赎与爱也是无数的文学艺术多表达的主体,包括很多的电影已经成为经典,比如反应卢旺达大屠杀的《卢旺达饭店》、以及反应二战的诸多电影,都在电影史里画下浓彩重墨,让人们在直面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善良与美好。记得曾经看过黑泽明的《大海的女儿》,则是从侧面讲述战后,战争对于人性的摧残和人性的光芒的佳作。

而对比之前看过的诸多的经典电影,金陵十三钗依然通过另辟蹊径,用一群本来素不相识的人,在面对战争的硝烟中,走到一起。于是让故事充满张力。而用女性视角来审视战争,从而突显战争中人与人由开始的的脆弱、自私、不信任,偏见、贪欲、傲慢、逐步随着事件的推进,人性最本真的善良,积极、和对生命的渴求,对爱情的向往,这些人类最本源的美好,没有因为战争而泯灭,反而更加的无限的放大,让每一个观者无不动容,这里面没一个是英雄,却在别人最需要的时候,毅然而然的走在一起,人性在十三钗别送上开往死亡的汽车的时候,变得那么神圣而不可侵犯!!

不想一一描述里面每一个场景,每一个镜头带给我的感动,里面每一刻都在触碰你心灵的最柔软的部分,忽然想起小悦悦的事件,不禁觉得张艺谋并没有把背景设定在那个特殊的.环境里,其实人性,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的年代,都时刻在拷问我们的良知。我们是否还保留那种最基本的真善美?

如果问我最让我动容的情节,我到想那个日本军官在教堂里弹唱的那首美妙的童谣,忽然觉得真的很动容,似乎在战争之下,每一个都是受害者!!是谁让他们泯灭自己的善良与纯真,拿起屠刀??也许一个人不是天生都是恶魔,也不是一个人一生下来就是天使!!

老婆说这电影比《让子弹飞》好看,我想她说的是对的。

这是一部不刻意炫技的电影,故事的布局踏实而不投机取巧。感情深藏在电影之外,余音绕梁!!

老谋子说好的电影是在很多年后,你只是别故事的某中情感打动,或者你甚至都忘了这个电影是谁演的,我想这部将能够做到,而且做的足够的好。

第一次写对电影的观感,献给金陵十三钗!!因为我深信这将是为中国式大片正名,为中国电影带来荣光的电影,更多惊喜,将见证他的荣耀!!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32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51位用户喜欢。

国破家亡,商女当真只懂侬语唱后庭?

--------题记

1937年的南京,因日本的入侵很快就沦为一座死城。满眼望去,皆是死尸,生者像那无头苍蝇般乱窜,只求找到一栖之地以便保住性命。唯一仍拼死抵抗的,只有寥寥无几的中国士兵。

可是教堂外那些搔首弄姿的风尘女子在这个严肃甚至危险的时刻,却还是如往常那般轻慢嬉戏。这不禁让人唏嘘,她们真的是在向乔治求助吗?

电影伊始,无论是乔治还是女学生,没有人喜欢她们,更别妄提“尊重“,即使是看似热情的男主角,也只是冲着美色而去。她们粗俗、淫靡,与矜持、高贵的女学生简直是云泥之别,因此也不配踏入这片还残留这着的净土。

当仅存的洁净被污染,暂时的宁静被打破,谁又曾想到正是这些低贱的风尘女子散发出的人性之光保护了孩子们的纯洁。她们清楚日本军队的邀请没有想象的单纯,所有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也许当初一句“姐姐们替你们去”只是为挽救孩子们别做傻事所找的借口。可是回到地窖,谁也没有多少片刻的轻松。玉墨的提议有人犹豫,有人反驳,但最终这些女人的善良战胜了内心的恐惧。

在临走的前一天,她们高兴地让约翰为自己化妆,因自己从未试过的装扮而像个小女孩般雀跃不停。如此模样其实正是她们心中所真正渴求的,浓妆艳抹实属被迫无奈之举。最后送给妹妹们的一首《秦淮景》,又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辛酸。或许被送上敌车回首的那一刹那,正是她们人生中最美的时刻。

最后电影的结局只讲述了约翰含泪开着载有学生的卡车逃出了南京,却并未交待女人们的下场。但谁都明白包括她们自己也心知肚明,前方等待她们的是死也不能轻易解决的可怖。

鲁迅曾言,真正的用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他为纪念并称颂刘和珍所写的。虽然这些风尘女子手无缚鸡之力,但在我看来“勇士”二字,她们当之无愧。或许这十二人在百年之后只化作一抔凄惨的黄土,永远无法摆脱那令人唾弃的卑贱身份。可我想她们并不会在意那所谓的身份与可笑的名誉,她们只是想做便做了。由此,才让我们真正看到污秽外表下,原来藏着的是一颗出淤泥而不染的心。

金陵十三钗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16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稿件

分类查询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