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迹范文 > 劳模事迹
栏目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获得者康绍忠事迹简介(13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4-15 17:50:02 热度:69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获得者康绍忠事迹简介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获得者康绍忠事迹简介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45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09位用户喜欢。

康绍忠从教37年,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坚持践行“四有”好老师的要求,在立德树人、科技创新和学科建设方面成就突出,受到广大师生和同行赞誉。

康绍忠长期坚守教书育人一线,放弃节假日休息,完成的年工作量是普通教授的3至4倍。先后主讲11门本科和研究生课程,指导博士生78人、硕士生76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人、提名奖1人。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和研究生教育成果特等奖1项(当届唯一的特等奖),并入选2018年度全国唯一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人物。长期担任本科生班主任,在立德树人方面的案例被收入教育部思政司组编的《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案例汇编》,并被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20余家媒体报道。

在教书育人的同时,面向国家需求和学术前沿,康绍忠创建甘肃武威绿洲农业高效用水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促进了旱区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绿色发展。出版著作与教材12部,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论著被引用38000余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并获2006年度ICID国际农业节水技术创新杰出贡献奖(该年度全球唯一获奖者)。

康绍忠长期扎根西北旱区边远农村,助力精准扶贫,服务乡村振兴。同时,牵线搭桥帮助在河西走廊贫困地区建设8所希望小学,助力边远农村教育发展。曾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北京市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等称号。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获得者康绍忠事迹简介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98个字,有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11位用户喜欢。

康绍忠,男,1962年11月生,湖南桃源人。农业水土工程学家。现任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水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农业部作物高效用水武威科学观测实验站站长,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常委会主任、中国农业节水和农村供水技术协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业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高等学校农业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国家灌排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主著和合著学术著作与教材16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SCI收录176篇、EI收录150篇,SCI引用5000余次,H指数(Web of Science)45。曾获2006年度ICID国际农业节水技术创新杰出成就奖(该年度全球唯一获奖者)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优秀科技著作三等奖1项、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全国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当届唯一的特等奖),培养的研究生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人、提名奖1人。

199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获第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1996年入选首届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998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4年首批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99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1年被评为教育部“教育部人才项目特聘教授”特聘教授,2006年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2010年被英国Lancaster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3年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秀创新研究群体。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康绍忠事迹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66个字,有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140位用户喜欢。

康绍忠,男,汉族,1962年11月生,中共党员,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坚守在农业科学教学一线,组织全国农业工程一级学科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和课程体系建设,创建了野外综合实训平台,创新“四融合”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大批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他创建了作物节水调质高效灌溉理论与技术体系和旱区流域尺度面向生态的水资源合理配置与调控模式,建立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促进旱区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绿色发展。他长期坚持帮扶西北旱区边远农村教育,资助建设7所希望小学。曾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北京市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等荣誉。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康绍忠事迹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87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39位用户喜欢。

康绍忠,1962年11月16日生,男,汉族,湖南省桃源县人,农业水土工程专家,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1985和1990年分别在西北农业大学获农学硕士与工学博士学位,2010年被英国Lancaster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水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业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农业节水和农村供水技术协会副会长、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长期从事干旱区农业高效用水与水资源研究,发展了旱区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水热传输与水碳耦合理论及作物耗水计算方法,提出了旱区主要作物的需水指标与灌溉制度,创建了基于生命需水信息的作物节水调质高效灌溉理论与技术体系,建立了旱区流域尺度面向生态的水资源合理配置与调控理论及应用模式。先后获ICID国际农业节水技术创新杰出成就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SCI收录16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与教材12部,获国家优秀科技图书三等奖1项,入选全国“三个一百”原创性图书出版工程1项;指导的博士研究生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人、提名奖1人,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199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1年被聘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3年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秀创新研究群体。曾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获得者康绍忠事迹简介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93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27位用户喜欢。

康绍忠, 男,1962年11月生,湖南桃源人,中共党员。1982年7月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农田水利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1985和1990年在西北农业大学农业水土工程专业硕士与博士研究生毕业,分别获农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先后赴澳大利亚、以色列、香港留学进行合作研究。1993年9月经陕西省高校职称评定委员会批准破格晋升为教授。

现任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水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育部旱区农业水土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农业部旱区农业节水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农业水土工程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兼任英国《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杂志编委。

主持和参加科研课题30项,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l项,国家“九五”攻关项目专题1项、“973”项目专题l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霍英东高校青年教师奖励基金l项、中科院“百人计划”项目1项等重大项目。公开发表(含合作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61次、EI收录98次。论著被国内外他引6000余次。

研究方向

旱区农业节水与水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的研究,土壤?D植物?D大气系(SPAC)。 水分运转与节水调控理论的研究。

研究成果

科研项目

主持完成的“土壤—作物系统水分动力学及农业节水的生物学基础研究” 主持完成的“创建农业水土工程新学科,面向旱区节水农业培养高层次人才” 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完成的66SPAC水分运移力能关系的理论分析成果

论文著作

发表与合作发表学术论文220余篇。其中被SCI、EI和ISTP三大检索系统收录57篇次。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获得者康绍忠事迹简介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71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82位用户喜欢。

康绍忠 ,男,1962年11月生,湖南桃源人。先后赴以色列、香港、泰国、比利时、日本、澳大利亚进行合作研究与访问。1993年9月破格晋升为教授。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及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委员,《水利学报》、《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应用生态学报》、《农业工程学报》等7种学术刊物编委。

长期从事农业节水原理与技术、水资源高效利用研究,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体系,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主持和参加科研课题30项,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l项,国家“九五”攻关项目专题1项、“973”项目专题l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霍英东高校青年教师奖励基金l项、中科院“百人计划”项目1项等重大项目。

获1998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名)1项,水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名)1项、三等奖1项,陕西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名)2项,陕西省水利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主著和合著科技专著9部,在国内外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有10余篇论文曾分别获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等奖励。

曾先后获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等荣誉和奖励,首批入选农业部“神农计划”、陕西省“三五人才规划”第一层次人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等跨世纪人才工程计划。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康绍忠事迹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97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154位用户喜欢。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康绍忠长期深入农村田间地头,足迹遍及陕西、甘肃、内蒙、新疆、宁夏、山西等地的各类灌区。为了收集第一手实验数据,他不但要克服无数的艰难困苦,有时还要冒着生命危险。他常常为了获取一组准确又可靠的资料顾不上休息,一干就是连续十几个小时。夏日当头,他冒着39℃的高温,钻在密不透风的玉米地里进行观测,汗水湿透了衣服,蚊虫不停叮咬,也没时间顾及。渴了,喝几口白开水,饿了,啃几口自带的干粮。

1995年4月,内蒙古赤峰地区的翁牛特旗依旧寒风刺骨,北风时常刮得人睁不开眼睛,为了观测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降雨产流和土壤水分入渗动态,他和学生在坡地上经常一呆就是一整天。7月,一次正赶上风雨交加,电闪雷鸣,但为了获取这一带降水量及入渗径流的精确数据,他顶着风雨坚持在当地的试验区观测记录。雨过天晴,终于完成了任务,回头看时,就在离他们的观测点不远的地方,两位牧民不幸被雷电夺去了生命。研究中的苦和难不能阻止他前进的脚步,因为他已习以为常,更敢于主动挑战。

石羊河流域是甘肃省三大内陆河流域之一,是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区人口最密集、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用水矛盾最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最严峻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对缺水的敏感程度极为强烈。

1995年9月,康绍忠到甘肃石羊河下游的青土湖一带考察。当地“土地龟裂、水干沙起”的情景给了他“当头一击”。从那一刻起,他决心要用专业知识为这里做些事情。他从零起步,带头创建了“石羊河流域农业与生态节水试验站”,团队老师和同学们前赴后继。

他带领团队系统研究了大田作物的调亏灌溉和非充分灌溉技术及应用模式。得出了玉米、小麦、棉花等大田作物的最佳调亏灌溉综合技术体系,在山西临汾、甘肃河西、陕西关中、新疆石河子等地推广应用。从90年代开始,康绍忠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应用后节水10多亿立方米,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显著。

之后,康绍忠带领科研团队在石羊河全流域上、中、下游布置了大量的长期野外定点试验。揭示了流域内13种主要农作物和4种防风固沙植物的耗水规律,获得了大田粮食作物、酿酒葡萄、温室蔬菜、膜下滴灌棉花等4类作物的经济需水指标和节水调质高效灌溉模式,为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种植结构调整和科学灌溉提供了定量的依据。

康绍忠科研团队多年如一日扎根西北,立足干旱半干旱地区,面向全国节水农业,跟踪世界学科前沿,积极开展研究工作,默默为我国节水农业研究和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的发展作贡献。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康绍忠事迹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37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48位用户喜欢。

通过长期的探索研究,康绍忠系统开创性提出了“控制性作物根系分区交替灌溉”的新方法,这一灌溉技术在民勤沙漠绿洲区年降水量110毫米的地区推广应用,在保证产量的情况下,节水20%-30%。所提方法为我国北方旱区农业节水开辟了新的途径。国际著名农业水管理专家B.E.Clothier教授评价该项成果时认为:“有直接的应用目标,是十分有意义和富有开创性的研究。”该项技术被教育部组织鉴定认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被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农业部等5部委联合颁发的《中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列为重点推广的农业节水技术。

2000年以后,康绍忠带领团队以石羊河为试验区,发展了流域水转化的定量模拟方法,研究成果大大地推动了干旱内陆区流域尺度水资源转化理论及其农业节水调控实践的发展,促进了生态脆弱区的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

2013年以来,康绍忠带领团队开始系统研究、应用、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大量田间观测数据的基础上,根据武威农业灌溉实际需求,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探索出了大田作物、温室蔬菜精准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模式。这种节水、节肥、节药、节省土地的现代农业技术,适用于河西走廊等干旱地区绿色农业发展,能够提高规模化生产能力,有效解决劳动力稀缺等问题。

目前,他又带领团队奔赴新疆南疆,针对南疆地区超量引水灌溉以及大面积滴灌的土壤盐渍化问题而攻关。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获得者康绍忠事迹简介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22个字,有1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265位用户喜欢。

“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党和国家为科研工作者创造了优良的工作环境,最优的研究平台,最好的奋斗时代,要用自己精湛的技术,回报党和国家,为人民多作贡献。”

——康绍忠在石羊河实验站临时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上的发言

1985年6月,23岁的康绍忠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那次支部大会上,康绍忠的入党介绍人,也是他的研究生导师——熊运章叮嘱他,要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定信仰,爱国奉献。

熊运章是一位1938年入党的老党员。“当年,老师在国统区求学时,冒着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头的危险,读进步刊物,参加革命活动,秘密加入党组织。他的经历让我对和平时期入党,并且一生坚守初心有了更深刻的思考。”那时的康绍忠正值硕士毕业,老师的几句挚诚叮嘱,让他一刻不敢忘记。

现在,康绍忠又这样叮嘱自己的学生。他常说:“只有对党和国家心怀感激,对农民心存感念,对土地心系感恩,对节水心有感悟,才能在农业科学道路上刻苦钻研、奋发进取。”

石羊河流域是甘肃三大内陆河流域之一,也是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区人口最密集、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用水矛盾最突出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对缺水,有着难以言说的感知。

1995年,时任西北农业大学教授的康绍忠来到甘肃石羊河下游的青土湖一带调研。一到当地,眼前的景象就给了康绍忠“当头一击”:土地龟裂、水干沙起,到处都在喊“渴”。在民勤东渠乡大号三社,因为没有水,很多人远走他乡,原来134口人的村子只剩下21口人。

细致考察后,康绍忠发现水资源配置不合理、上中游灌溉面积无序扩大、不科学的农业用水等原因,造成水资源的极大浪费,结果导致下游用水紧张、难以为继。

康绍忠深切感到,农业科学用水在这里太重要了。也就是从那一刻起,一个想法在他心中越发坚定:必须为这里做些事,“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从零起步,康绍忠在这片土地上建起实验站,带领团队系统揭示了流域内13种主要农作物和4种防风固沙植物的耗水规律,开发了流域尺度面向生态的水资源合理配置与调控技术。

为了获取准确可靠的资料,康绍忠和团队每天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夏天时常冒着高温、顶着烈日观测,汗水湿透了衣服,蚊虫不停叮咬,根本无暇顾及。“渴了就喝几口白开水,饿了就啃上几口自带的干粮”。

科技引导+务实苦干,终于在15年后的2010年,青土湖碧波重现。湖水荡漾、野鸭成群、水草丰美,康绍忠“还西北旱区一片绿洲”的梦想实现了!

“得益于党和国家对水资源的重视,经过多年系统治理,我们最终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益、水资源节约、生态环境改善等多个目标。”康绍忠说。

在康绍忠这个“领头雁”带领下,石羊河试验站临时党支部成为一面鲜红的旗帜,在科研一线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现在,实验站已培养35位教授、29位副教授,石羊河节水技术也走向全国,在甘肃、新疆、陕西、山西等地累计推广示范2338.54万亩,节水17.4亿立方米,直接经济效益21.27亿元。

“农学专业面向‘三农’,实践内容多,研究耗时长”。如今,作为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水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康绍忠依然奔波在西北旱区一线,从石羊河到阿拉尔,再到黑河流域,都是他的主战场。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获得者康绍忠事迹简介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59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116位用户喜欢。

康绍忠(1962.11.16- )农业水土工程科技专家。湖南省桃源县人。1982年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1990年获西北农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2010年被英国Lancaster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现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水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长期带领科研团队从事旱区农业节水与水资源研究,发展了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水分传输理论与作物耗水计算方法,提出了旱区主要作物的需水指标与灌溉制度,创建了基于作物生命需水信息的节水调质高效灌溉理论与新技术,建立了生态脆弱区流域尺度水资源合理配置理论与应用模式。先后获ICID国际农业节水技术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部省级一、二等奖8项;发表学术论文280余篇,SCI收录90余篇,出版著作与教材10部,指导的2篇博士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曾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

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康绍忠事迹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82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82位用户喜欢。

康绍忠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改变人们的用水观念,提高大家的节水意识。通过多年的努力,人们已经认识到节水是一个综合的技术体系,利用植物生理功能和科学管理等一系列方法进一步提升农业用水的效率,在将来仍具有很大的潜力。

在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上,通过校地合作,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由院士、教授向农技人员、种植户普及节水知识和实用技术。通过创新产学研相结合的水资源科学配置与调控技术示范推广,提高了基层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农民节约用水、科学用水的意识,促进了流域农业生产方式由广种薄收、大水漫灌向以水定地、以水定种、按作物需水要求精量用水,在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康绍忠团队的研究进一步促进了学科发展与行业科技进步,提升了我国在水资源高效利用领域的国际影响力。来自中国农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高校的近百名师生常年在这里进行科学研究。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瑞典、以色列、西班牙等30多个国家的节水专家学者多次来站参观考察,并依托实验站技术力量多次举办发展中国家节水技术培训班,向外输出中国的节水技术。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康绍忠事迹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45个字,有2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55位用户喜欢。

康绍忠,1962年11月16日出生于湖南桃源,农业水土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2年康绍忠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毕业后进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就读研究生,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

1996年至1999年担任西北农业大学农业水土工程研究所所长;

1997年至1999年担任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2000年至2001年担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院长;

2003年担任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水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3年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秀创新研究群体。

康绍忠长期从事干旱区农业高效用水与水资源研究,研究领域包括: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作物需水量与节水调质高效灌溉理论及新技术;变化环境下干旱区流域尺度水资源转化与科学调控;干旱内陆区农业节水抑盐机理与灌排协同调控。

1962年11月16日,康绍忠出生于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

1978年10月,康绍忠进入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农田水利工程专业学习。

1982年7月,康绍忠本科毕业,并考取西北农业大学农田灌溉专业硕士研究生。

1985年6月,康绍忠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副教授(至1993年9月)。

1987年9月,康绍忠攻读西北农业大学农业水土工程博士研究生(1990年11月毕业)。

1993年9月,康绍忠晋升为西北农业大学教授(至2002年9月)。

1994年11月,康绍忠担任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博士生导师(至1998年12月)。

1995年,康绍忠被批准西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

1996年6月,康绍忠担任西北农业大学农业水土工程研究所所长(至1999年9月)。同年6月担任农业部农业水土工程重点开放性实验室、教育部旱区农业水土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至2003年12月)。同年入选农业部“神农计划”。同年入选陕西省“三五人才计划”首批第一层次人选。同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1997年3月,康绍忠担任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至1999年6月)。同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同年领导的团队被中国科学院授予“优秀科研团队”称号。

1998年8月,康绍忠作为访问学者,前往以色列农业研究组织水土与环境科学研究所研修3个月。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康绍忠事迹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265个字,有1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8分钟,朗读时长13分钟,慢速需要18分钟,有129位用户喜欢。

康绍忠现就职于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原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院长、农业部农业水土工程重点

开放实验室主任、教育部旱区农业水土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农业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组组长、陕西省农业专家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贵州省委、省政府科教顾问,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及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委员,《水利学报》、《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应用生态学报》、《农业工程学报》等7种学术刊物编委。

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土壤水动力学》、《农田水利学》、《农业水土工程专论》、《非充分灌溉原理》、《农业水文学》等5门课程、指导博士生17人、硕士生16人。

主持和参加科研课题30项,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l项,国家“九五”攻关项目专题1项、“973”项目专题l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霍英东高校青年教师奖励基金l项、中科院“百人计划”项目1项等重大项目。

主持完成的“土壤―作物系统水分动力学及农业节水的生物学基础研究”成果获1998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名)。

“农田水分微循环规律及其节水调控原理”研究成果获1996年度水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名);“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水分运移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成果获1993年度陕西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名),并被国家基金委选为优秀成果。

主持完成的“创建农业水土工程新学科,面向旱区节水农业培养高层次人才”教学成果获1999年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主持完成的“陕西省作物需水量及分区灌溉模式外研究”成果获1992年度陕西省水利科技进步二等奖。

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完成的66SPAC水分运移力能关系的理论分析成果获1990年度陕西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参加完成的“中国主要农作物需水量等值线图研究”成果获1993年度水利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主著和合著科技专著9部,其中主著的《SPAC水分传输理论及其应用》、《西北地区农业节水与水资源持续利用》分别获水利部首届科技专著出版基金和首届中华农业科教专著出版基金的资助,被作为重点图书出版,《中国主要农作物需水量与灌溉》专著获水利部优秀水利科技著作一等奖。

在《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Pedosphere》、《Field Crops Research》、《Irrigation Science》、《中国农业科学》、《水利学报》、《土壤学报》、《生态学报》、《地理学报》等国内外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有10余篇论文曾分别获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等奖励。

他的研究一直把农业节水原理与技术、水资源高效利用作为主攻方向,以连续、系统、动态的观点和定量的方法为基础,使该领域的研究由单纯的实验性质变为一门有较严谨的理论基础和定量方法的科学,促进了多学科交叉渗透,开拓了新的领域,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体系,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

首次系统的探索了SPAC水分传输的力能关系,修正并完善了国际上采用较多的Van den Honert关于SPAC水流通量与水势差关系的假设。建立的作物根系吸水模式经许多专家应用明显优于目前国际上通用的Novak等模型,提出的作物叶面蒸腾与棵间蒸发分摊系数计算模式明显优于Richie和Burnet及Childs等建立的模式。应用SPAC水分传输理论,首次提出了“664空制性分根交替灌溉”新方法,经实际应用节水36.4%,为我国北方旱区农业节水开辟了新的途径。

国际著名农业水管理学家、《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杂志主编B.E.Clothier教授评价认为是“有直接的应用目标,是十分有意义和富有开创性的研究”。研究了大田作物调节灌溉的机理,探索了调亏灌溉条件下根系活力、传导能力、光合产物分配的基本规律,得出了最佳的大田作物调亏灌溉模式。建立了更为符合实际的作物产量与不同阶段缺水量的定量关系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限灌溉水量在作物生育期内最优分配的理论与方法,并在我国干旱缺水地区广为采用,促进了节水农业水管理水平的提高。

在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计算的基础上,绘制了陕西省不同水文年份和不同土壤条件下几种主要农作物的净灌溉需水量等位线图,提出了适合陕西省不同区域使用的主要农作物节水、高产、高效灌溉模式和节水、优产、高效灌溉模式,这些研究成果已在陕西省全省水地节水增产潜力调查与分析、节水区划、灌溉用水管理、灌区水资源评价等实际工作中广泛应用,推广1800余万亩,能节水15%,多年来已取得了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提出了SPAC中水分转化效率的计算模式、以节水高产为目标的土壤水调节模型,建立了土壤墒情预报的经验模型、水量平衡模型,这些模型已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古等地的土壤墒情预报中采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另外作为学校农业水土工程部级重点学科的带头人,他在实验室和学科的建设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使我校农业水土工程实验室和农业水土工程重点学科友展成为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和学科。他还积极普及和推广农业节水新技术,先后多次为有关部(委)及陕、甘、晋、蒙等省(区)举办了10余期节水灌溉技术和灌溉用水管理技术学习班、培训班,为推动灌溉用水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发展节水农业新技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曾先后获原西北农业大学“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八五”科技工作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和陕西省首届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陕西省新长征突击手标兵、陕西省首届科技新星、陕西省十大杰出青年、霍英东高校青年教师奖(研究类)、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水利部优秀教师等荣誉和奖励,首批入选农业部“神农计划”、陕西省“三五人才规划”第一层次人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等跨世纪人才工程计划。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获得者康绍忠事迹简介(13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稿件

分类查询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