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迹范文 > 名人故事
栏目

历史名人故事大全(16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4-09 15:00:02 热度:80

历史名人故事大全

历史名人故事大全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86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24位用户喜欢。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们这种发奋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与孔子有关的历史典故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33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163位用户喜欢。

子夏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现在的山东)去做地方官。临走之前,他专门去拜望老师,向孔子请教说:"请问,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呢?"孔子十分热情地对子夏说:"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

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简单了。"孔子向子夏交代了应注意的一些事后,又再三嘱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这段话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单纯追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只顾眼前小利,不讲长远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

子夏表示一定要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做,就告别孔子上任去了。后来,"欲速则不达"作为谚语流传下来,被人们经常用来说明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

10个历史人物故事简短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84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116位用户喜欢。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他的诗句,他爱好游山玩水,给人们留下了一篇千古佳文,被人们称之为“诗仙”,他就是李白。

李白在我的眼中,是个聪明绝顶,才华横溢的人,然而唐玄宗只让他侍诏翰林,做文字侍从之臣,当时,皇帝沉溺杨玉环的美色之中,不管百姓之疾苦,国家之安康,都在李白的诗中流露出来了。

有才华却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空有一身才华,却遇不到懂“我”之人,不能才尽其用。

我眼中的李白,是个爱写山水诗的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些都是用夸张手法写的,因为这些诗句,他写的诗成了浪漫派的风格,字里行间,处处洒脱。

李白刚奔花甲就与世长辞了,一颗古文学之星陨落了,但人虽已经离世,但却给人们留下了永传不朽的诗句。

短篇历史人物故事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53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65位用户喜欢。

公元927年,25岁的耶律德光成为辽国的第二代皇帝,当时,中原地区正是五代十国的混乱时期,民不聊生。耶律德光养精蓄锐,一心梦想要吞并中原。

9年后,机会终于来了,44岁的大汉奸石敬瑭为了取后唐而代之,以割让幽云十六州、岁绢30万匹、认34岁的耶律德光为父等条件,换得耶律德光出兵帮他灭了后唐,建立了后晋小王朝。石敬瑭死后,他的侄子石重贵继位,向耶律德光提出了“称孙不称臣”的要求,耶律德光大怒,以此为借口发兵南侵中原,很快就灭了后晋。但是中原的百姓并没有屈服,各路武装纷纷抗击侵略者,小股辽兵不断遭到歼灭,令耶律德光发出“我没想到中原人如此难制”的感叹,不得不下令撤退。

公元947年,45岁的耶律德光在撤离中原途中染上一种热疾,太医让他远离女色,他却将太医臭骂了一通:“你们都是不学无术,我得了热病,正要女色泄火,怎么能远离女色呢!”终因纵欲无度,走到栾城杀胡林时,口吐鲜血,一命呜呼。这时,远在辽国都城上京,已获报耶律德光病危的述律太后传来懿旨:“生要见人,死要见尸。”这可难坏了伴驾的文武大臣,当时正是炎夏,保存尸体谈何容易。

正在文武大臣和太医们束手无策时,一位御厨出了个主意:干脆把皇帝做成“耙”吧。“耙”是什么呢?原来北方游牧民族多喜食牛羊肉,有时候杀了一只牛或羊后,一时吃不掉,碰上夏天,牧民就把牛羊的内脏掏空,用盐卤上,成了不会腐烂的“耙”,相当于中原地区的“腊肉”。这个主意一出,显然有把皇帝当牲畜处理的意思,但无奈之下,文武大臣和太医们也只好照御厨的意见办,不过既然是用皇帝的尸体做成的“耙”,就不是一般的“耙”,而是“帝耙”——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木乃伊皇帝。

历史人物故事四年级简短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82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114位用户喜欢。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年轻时家里很穷。因为无名无势,尽管字画很好,也卖不出好价钱。家里什么值钱的东西都没有。

一天,郑板桥躺在床上,忽见窗纸上映出一个鬼鬼祟祟的人影,郑板桥想:一定是小偷光临了,我家有什么值得你拿呢?便高声吟起诗来:大风起兮月正昏,有劳君子到寒门!诗书腹内藏千卷,钱串床头没半根。

小偷听了,转身就溜。郑板桥又念了两句诗送行:

出户休惊黄尾犬,越墙莫碍绿花盆。

小偷慌忙越墙逃走,不小心把几块墙砖碰落地上,郑板桥家的黄狗直叫着追住小偷就咬。郑板桥披衣出门,喝住黄狗,还把跌倒的小偷扶起来,一直送到大路上,作了个揖,又吟送了两句诗:夜深费我披衣送,收拾雄心重作人。

孔子历史故事或成语故事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87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22位用户喜欢。

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孔子,是春秋时期最有学问的学者之一,他的言行举止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的故事》讲了一系列关于孔子的事迹,它告诉我们,学习的魅力,带领我们一同感悟圣人传给我们的思想精神。

在孔子对他的学生的教育中,对于学习的篇章有不少。它告诉我们许多学习的方法,同进也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而这种快乐,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因为它能提高自身的修养、素质。反复的学习是为了便于熟练的掌握,不懂就问,可以提高知识水平。我们作为一个学生,就更应该要认真学习,熟练的掌握,它不仅能够充实自己,也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圣人孔子最注重的是“仁、礼”。崇高的道德思想,是从古至今君子的作为。人与人之间,礼尚往来、互相关爱、互相包容,那么,这个世界就会是个美好的乐园。

本书告诉我们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活得充实。用道德充实自己,用知识填充自己,有抱负、有追求,积极向上,既使早早的就离世了,那么他也就无憾了。

现在,美味可口的家肴,令我们情不自禁;琳琅满目的衣物,更使我们留恋忘返。然而,在生活日益富裕的现在,我们更加需要用知识来填满自己,用道德来包裹自己。

中国历史名人小故事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32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2分钟,有219位用户喜欢。

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历史名人故事大全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17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2分钟,有216位用户喜欢。

据《三国志》记载,曹操在官渡之战后,从缴获袁绍的文件堆中,发现许昌守城官兵和前线军中将士都有一些人私下给袁绍写信,准备投降袁绍。

对此,浴血奋战的将军们十分气愤,纷纷要求惩治这些存心叛逆之徒。

曹操却下令把这些信件全部烧毁。他说; "袁绍当初那么强大,官渡之战我军能不能保全,我自己也怀疑,何况别人呢?"

这样一来,原来私通袁绍的人转而感激、忠实于曹操,原来心存观望的人也甘愿效忠曹操。

曹操团结了文武群臣,终于力挫群雄,统一了北方。

古今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870个字,有1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1分钟,慢速需要15分钟,有131位用户喜欢。

陈独秀生命里的那对悲情姐妹花

1897年8月,在安徽怀宁,一场门当户对的盛大婚礼正在举行,宾朋欢呼中,18岁的陈独秀和时任安徽统帅部副将高登科的女儿高大众三拜九叩成亲了。俗话说,女大三抱金砖,作为将门闺秀的高大众恰好比陈独秀大三岁,无论家世和相貌都无可挑剔,而少年得志的陈独秀也前程似锦。这是一段被格外看好的婚姻。

最初,年少夫妻倒也说得上琴瑟和鸣。十年间,高大众为高家添了三男两女。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婚后,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在杭州求学的陈独秀进行反清宣传活动,因受通缉,最后逃亡日本。回国后,陈独秀就成了高大众眼中的“怪咖”,而在陈独秀眼里,妻子高大众也成了彻头彻尾的“古董”。自从母亲去世后,陈独秀就很少回家,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他几乎放弃了平常人世的天伦之乐。聚少离多,再加上个性和才情的天渊之别,夫妻之间越发人疏情薄。

作为一个接受封建传统教育的妻子,高大众希望丈夫能安分守己,所以她对陈独秀的所作所为极为排斥,甚至加以阻拦。得不到理解和安慰的陈独秀,偶尔回来面对的也是无休止的唠叨和数落,这使得他更对这份包办的婚姻和旧式的妻子充满厌恶。于是,家庭失和,口舌之争在所难免。日复一日,家,再也不是让人栖息安生的场所,情,冷漠之后就成了禁锢自由的监牢。

就在他们的婚姻陷入僵局之际,一天,高家迎来了位意外之客——高大众同父异母的妹妹高君曼。高君曼本名小众,小姐姐10岁,从小接受新式教育,性格活泼,热情奔放。她在北京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时,就对姐夫发表的作品尤其钟爱,带着仰慕和崇拜,她走进了陈独秀死水般的婚姻生活。

陈独秀原本对这些世俗的亲戚关系并不上心,但高君曼时尚的装扮、灿烂的笑容、新潮的思想和不凡的谈吐还是让他耳目一新。于是,高君曼借着各种机会与陈独秀单独接触,或促膝谈心,或小径漫步,在密集相处中,陈独秀被她新式女性的一切行为惊喜着。在高大众眼里,妹妹的到来也许能给这个家庭带来生机,她从不怀疑丈夫和妹妹的交往会出现任何问题。可感情是一把燎原的火,稍有风助,则不可遏制也难以浇熄。

一颗求教上进乃至产生爱慕的粉丝之心,一颗急于冲破藩篱寻找慰藉方向的自由之灵,在一来一往的碰撞中,探讨变成了约会,亲情转向了爱情,情感在一爱一慕中升华,日子在分分秒秒中难舍,等他们警觉到危险性时,彼此已泥足深陷,难以自拔。

面对接踵而至的风言风语和世俗家族的压力,思想前卫的高君曼毫不在意,而乐于打破束缚的陈独秀也不顾人言,非议反而让离经叛道的两个“忤逆者”抱得更紧。各种打压扼杀无效后,高调“自由恋爱”的他们被逐出家门。

1910年,怀着对爱情的向往,他们一同来到杭州,正式同居。彼时,陈独秀在杭州陆军小学任教,打扮入时的高君曼陪伴在侧,他们出访高朋,听琴作诗,“徜徉在湖山之间,相得甚欢”。

新欢良宵短,旧爱寂寞长。面对丈夫的背叛,妹妹的掠夺,在老家恪守妇道的高大众饱受锥心之痛但又无计可施,只能忍辱负重,如往常一样上孝公婆,下抚子女。她没有大吵大闹,更不想家丑外扬,只是整天悲郁哽咽,闭守房门。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陈独秀被任命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高君曼陪他重回安徽。很快,他们的女儿和儿子相继出生。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陈独秀面对追捕不得不再一次逃离家乡。在辗转逃命的岁月里,高君曼不离不弃,饱经风霜,承担了全部家务和养育子女的重任。只是动荡的生活击垮了她的身体,她患上了肺结核,整日咳血不止。但她并不后悔,真正让她心寒齿冷的,则是陈独秀对家庭关系的偏执。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高大众所生的两个儿子前来谋生,作为姨母和继母,高君曼想把孩子们接到家中食宿,没料想陈独秀坚决不允,并骂她“妇人之仁”。见陈独秀如此不近人情,两人开始争吵,后来,竟然动了手。

因为长期生病,从1922年起,已转战北京的陈独秀开始对高君曼逐渐冷淡,并且外面盛传他另有红颜,心高气傲的高君曼怎受得了如此对待,心灰意冷之下于1925年带着儿女移居南京。自此离别,一南一北,他们再也没有相见。

1930年9月,高大众在老家走完此生的第55个春秋。高君曼带着两个孩子为姐姐奔丧,时光荏苒,二十多年过去了,但家族依旧对她鄙恨难泯。一年后,孤立无援的她旧病未愈又添新疾,最终病殒南京。

在陈独秀的一生里,一共有四段感情,高君曼离开后,他与一名女医生施芝英渐生情愫,并公开同居。晚年落魄之际,陪伴他走向生命终点的则是一位相差30岁的女士潘兰珍。1942年,陈独秀在重庆病逝,弥留之际他也许才终于明白夫妻间同甘共苦、永不言弃的意义。只是,面对陈独秀情感的过往,那一对风姿卓绝的高家姐妹花,虽然个性截然不同,但殒灭的悲惨命运又何其相似。

历史名人故事观后感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41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55位用户喜欢。

孔融,字文举,孔子的后代,汉末山东曲阜人,汉献帝时曾任北海相,人称"孔北海"。他为人刚直敢言,后应触怒丞相曹操而被杀。

相传,孔融四岁的时候,父亲带回一些梨让他们弟兄分吃。因孔融最小,全家人都让他先挑。孔融拿了一个最小的梨。大家都很奇怪,父亲问他为什么要拣最小的拿,他回答说:"我年龄最小,应当吃最小的梨。"从此,幼年孔融这种懂礼谦让的美德,受到人们的称颂。后代教育家们又把"孔融让梨"的故事写进启蒙课本《三字经》中,以此教育儿童学会礼貌让人,使这个故事得到广泛流传。孔融长大后,成了当时有名的文学家,是"建安七子"之一,并步入仕途,做过北海相。虽权重位高,但仍保持着谦虚礼让乐于助人的美德。他在北海做官时,有一次被敌兵围困城中。正当危急之时,忽见城外一人挺枪跃马,杀入敌阵,左突右冲,解了重围,前来拜见孔融,说道:"我叫太史慈,刚从辽东回家探亲,闻知敌寇围城,家母平日蒙君恩顾,特地命我前来相救。"原来,太史慈有一老母住在城外,孔融听说老人孤独无靠,常派人送去粟、帛之类,逢年过节,还亲往探望。老人家深为感动,才命儿子太史慈来救。

孔融为官数十年,"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甚得人心,不能说跟他谦虚礼让平易待人的美德没有关系。

与孔子有关的历史典故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86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192位用户喜欢。

颜子要到西部游学,临行前来询问孔子说:“怎么样才能安身立命呢?”

孔子告诉颜子说:“只有四个字:恭敬忠信。”

颜子说:“敢请夫子详细说一下。”

孔子说:“恭就是把自己的心真诚地拿出来去对待别人,这样也就能避免被众人排斥;敬就是要使自己避免苟且而尊重别人,这样也就能得到人们的喜爱;忠就是从本心出发而且有分寸地去说话做事,这样也就能使人们愿意合作;信就是真诚而且讲信用,这样也就能使人觉得可以靠得住。能够得到众人的喜爱,人们愿意跟你合作,人们觉得你能靠得住,就一定能避免祸患了。”

颜子说:“弟子铭记在心,今后就以此为座右铭来安身立命。”

孔子说:“做到这四个字,去治理一个国家都可以,何况个人的安身立命问题呢?”

名人历史人物故事大全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48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96位用户喜欢。

魏源是近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改革家、史学家、地理学家和文学家。人们常常称赞他博古通今、造诣精深。人们所不知道的,是与他同时代的另一位英才。

这位英才的名字叫石昌化。

魏源15岁在县试中,认识了小他一岁的竞争对手石昌化。主考官发现这两人年龄虽小,文章都属上佳。因为难分伯仲,便将他俩同时“拔置前茅,赞为双璧”。第二年,魏源和石昌化又同时参加了“府试”,分别获得冠军、亚军。

魏源能成功,绝对是“梅花香自苦寒来”。他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甚至因为在书房里待得太久,连自己家的仆人都认不出来了。

石昌化在认识魏源后,感到自己的见识与学问与魏源还有一段差距。一心争强好胜的他开始琢磨,自己该如何缩短差距,赶上魏源呢?

石昌化开始给自己加码:魏源读书读到三更,那我就读到五更。魏源读到五更,那我就通宵熬夜。如此拼命的他没想到,“梅花没香苦寒枯”。由于过分刻苦,石昌化患风寒引发痨病,进而呕血。

身体垮了,学业也就无从继续,这个早年与魏源站在同一起跑线的神童,因为过分苛求自己,失去了参加殿试的机会,“以病剧而不得与魏同捷”。

魏源不努力,绝对成不了魏源,石昌化过于努力,却只成为历史上的一个无名小卒。

你知道大树最高能长多高吗?科学家说,一棵大树再怎么具有生命力,也只能长到122米到130米,不是大地撑不起它,而是它自己撑不起自己。在130米的极限,再长一米,甚至哪怕几厘米,都可能自己压垮自己,轰然倒塌。其实在人生中,读书、工作、理想都是如此。要十分努力,却不可超出自己的能量极限,尤其不能把别人的高度当成自己一定要达到的高度,否则往往不成功,却逼苦了自己。

历史人物岳飞故事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03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36位用户喜欢。

岳飞十五岁那年就结了婚,妻子刘氏比他略大,次年就生了一个儿子岳云。但战乱中,岳飞的河南汤阴老家沦陷,等他隔了几年找到母亲和儿子时,刘氏已经改嫁了。

南渡之后,岳飞续娶了宜兴的李氏,李氏很贤惠,侍奉婆婆,相夫教子,夫妻感情很好,又生了几个孩子。

身为大将,岳飞没有像其他身份相当的人一样纳妾蓄姬,这在当时是很罕见的。

名将、川陕宣抚使吴玠,曾派了个使臣到岳飞鄂州军中。接待之时,使臣惊奇的发现宴会上居然没有舞姬音乐,只有将校和幕僚陪伴,回去后他将这一新闻告诉吴玠。

吴玠为了讨好岳飞,便花了两千贯买了个士族女子,派了两个手下的妻子将她护送到鄂州。

岳飞将三个女人安排在房间,站在屏风前告知:“我一家,穿的是粗布衣服,吃的是粗菜和面食。女娘子如果能吃得了苦,请留下;如果吃不了苦,岳飞不敢相留。”

当时,房间里的女子没有回话,岳飞却听到传来吃吃的笑声。很明显,这个女子对朴素生活持嘲笑态度。于是,这个女子没见一面,就被岳飞送回。

唐太宗李世民简介及历史故事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463个字,有2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9分钟,朗读时长14分钟,慢速需要19分钟,有284位用户喜欢。

从古至今,最让人羡慕的职业,非皇帝莫属,古代的皇帝,被人称作真龙天子,每一位皇帝都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天下的金银财宝,全归皇帝所有;后宫的美人如云,全为皇帝一个人吃醋。

皇帝是一个人人都想当,但却不一定能够做好的职业,古代的皇帝很多,能被称作千古一帝的人却很少,文武双全的唐太宗李世民就很难得有过这样的称号。

李世民的文治武功,在所有皇帝中确实数一数二,但这位皇帝,却在继位期间做了很多不靠谱的事。当众活吃蚂蚱,将所有的死囚犯大赦天下。

这样不靠谱的皇帝,居然能名垂青史,很多人都说,这与魏征的努力有着很大的关系,李世民如此不靠谱,为什么能被称为“千古一帝”?李世民当皇上期间,还做了哪些不靠谱的事情?这位皇帝能够名垂千史,和魏征又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好好的聊聊!

奇葩事一:堂堂皇帝居然怕大臣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一代明君,他的一些光辉事迹,也被史官记录在史书中为后人所赞扬。而世人对唐太宗最为赞扬的一点就是,他特别善于听取旁人的建议,就是古人所称的纳谏。

在隋朝时期,隋炀帝不懂听取大臣的意见和建议,最后导致了隋朝的灭亡。李世民吸取隋炀帝亡国的教训,在他登基后就把谏官的权力放得很大,并且十分鼓励大臣批评他所做的一些决策,欢迎大臣们上谏一些有关他行事作风的意见。

在他征用魏征做谏议大夫时期,光魏征一人就进谏了200多次,唐太宗可是创下了历史上被进谏次数最多的皇帝,这在《资治通鉴》也都是有明确记载的事情。

由于魏征在朝堂上多次当着群臣的面直指唐太宗的错误,也常在群臣面前顶撞唐太宗,导致李世民多次尴尬,几乎每次都被魏征上谏得下不了台,以至于到最后李世民见到魏征就害怕。

唐太宗怕魏征,这件事也是有依据的,传说李世民有一次得到一只非常好看的鹦鹉,他十分喜爱它,几乎每天都会把鹦鹉架在胳膊上玩。这天唐太宗正在朝堂上高兴的玩这只鹦鹉,忽然看到魏征正向他走来,因害怕魏征说他不务正业,在朝堂上玩鹦鹉,于是灵机一动把鹦鹉塞到他的怀里。

魏征走到唐太宗面前,不紧不慢的汇报朝事,一直说了很长时间,唐太宗虽然心里想着那只鹦鹉,不耐烦魏征前来奏事,但也不敢在魏征面前多抱怨什么。

于是一直等魏征汇报完事情,唐太宗才敢把鹦鹉从怀里拿出来,没想到此时鹦鹉已经断气了。

第二天,唐太宗要外出,并且车架也已备齐,但恰巧碰见魏征从外面回来,唐太宗就下令不去了。魏征听闻后十分不解,他私下问唐太宗:“陛下不是要去南山吗,怎么突然又不去了?”李世民便嘿嘿一笑道:“原本是想要出去游玩的,但担心你说我不务正业,因此我便下令不去了。”

李世民在历史上可谓是一代明君,但他身为皇帝,却如此害怕一个谏议大臣,可能在一些人看来这是没有帝王威力的表现,但其实这恰恰证明了唐太宗有一个宽宏的胸怀,能够接纳大臣的进谏。

这要是在其他朝代,这些进谏的大臣可能都不会活到第二天,除此之外,下面还有三个事情能够证明李世民有宽广的胸怀。

奇葩事二:唐太宗活吃蚂蚱公元628年,各地闹起了蝗灾,这种讨厌的虫子杀伤力很强,不管农田里种植什么,只要他们飞过,庄稼就会被吃光。越来越多的蝗虫成群结队,害得庄稼不能顺利收成,灾民越来越多,心疼百姓的李世民茶饭不思。

一日,李世民居然在皇宫的花草上看见了蚂蚱,气愤的李世民抓起蚂蚱,恶狠狠的对蚂蚱说,它们不应该吃老百姓的粮食。说完这些话,李世民就将手中的活蚂蚱送进嘴里。

古代科技发展水平落后,一旦出现蝗灾,根本无计可施。出现这样的情况,一般皇帝都会装模作样的自责,说完也就算了。可爱民如子的李世民,居然一口吞下蚂蚱,亲尝百姓之苦,这样的做法,自然深受百姓爱戴。

奇葩事三:唐太宗不出书出书在现代,绝对算是文人墨客的特权,可在古代,却是每一个名人必须做的事情,古人如果做大官,赚了大钱,都会出一本属于自己的书,以此来留名青史。

古之名人必出书,唐太宗却偏要做他们中的“奇葩”。历代皇帝都要出书,以此传世,可李世民却说什么也不写。公元638年,著作佐郎向唐太宗进言,希望他也早日出书,却被一口拒绝。

李世民认为,自己并没有什么才华,所以没必要出诗集,自己说过的话,有言官记载,更不必专门出书,这样的做法不会对国家有利,反而劳民伤财。

李世民的一生,写过一些精彩的诗句,可这些诗大多都在民间手抄,并没有专门的诗集。为了给自己的子孙留下参考,李世民曾经写过一本《帝苑》,书中记载了做皇帝的注意事项,留给自己的子孙做参考,这样的书并没有大量印刷,因此,唐太宗一生并未出书,如此有气魄的做法,古今没有几个帝王能比得上。

奇葩事四:释放死囚犯回家过年我们知道,封建王朝的百姓知识文化水平都不高,为了便于治理,国家只能严峻刑法,主张酷刑。在古代,不管老百姓还是权贵,只要犯了王法,就会遭到严厉打击。

古代的刑法,轻则杀头,重则满门抄斩,丝毫不讲人道主义。唐朝在李世民的治理下,井井有条,很少再出现重大犯罪,630年,全国判处死刑的囚犯只有29人。

这样的现象在古代,绝对属于非常少见的,当时,不仅死囚犯人数很少,李世民还做了另一件让人惊掉下巴的事情。

公元632年,整理死囚犯卷宗的李世民,突然心疼起囚犯。年关将近,牢里的犯人吃不到饺子,不能与家人团聚。性情怜悯的他,想到囚犯的老婆孩子,年迈的父母,一家人不得团聚,实在让人心疼。为了打破这一现象,李世民将所有死囚犯全部放回家过年!

这些人回家过年以后,不必着急回来坐牢,可以等到秋天问斩时,再回大牢里。费尽千辛万苦抓到死囚犯,皇帝居然将他们全部送回家与家人共度七八个月,然后再回来受死,难道不怕这些犯人逃跑吗?

皇帝如此信任他,死囚犯顿时感动不已,第二年,所有死囚犯如数回到监狱,唐太宗一看龙颜大悦,释放了所有死囚们。从古至今,统治者都与被统治者,有着大大小小的矛盾,李世民却能用自己宽大的胸怀,让所有人心悦诚服。

作为一国之君,为了听到忠言,竟然害怕一个大臣。爱民如子的他,面对蝗灾,能毫不犹豫吃下活蚂蚱,体恤百姓的疾苦。大臣提议皇帝出书,他却不愿劳民伤财。死囚犯罪有应得,他却大赦天下。难怪大家都说,李世民是当之无愧的千古一帝,他的胸襟像大海一样宽广!至于他弑兄囚父的黑历史,他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吧。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61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65位用户喜欢。

王羲之小的时候,练字十分刻苦。据说他练字用坏的毛笔,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们叫它“笔山”。他家的旁边有一个小水池,他常在这水池里洗毛笔和砚台,后来小水池的水都变黑了,人们就把这个小水池叫做“墨池”。

长大以后,王羲之的字写得相当好了,还是坚持每天练字。有一天,他聚精会神地在书房练字,连吃饭都忘了。丫环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催着他吃,他好像没有听见一样还是埋头写字。(经典语句)丫环没有办法,只好去告诉他的夫人。夫人和丫环来到书房的时候,看见王羲之正拿着一个沾满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她们忍不住笑出了声。原来,王羲之边吃边练字,眼睛还看着字的时候,错把墨汁当成蒜泥蘸了。

夫人心疼地对王羲之说:“你要保重身体呀!你的字写得很好了,为什么还要这样苦练呢?”

王羲之抬起头,回答说:“我的字虽然写得不错,可那都是学习前人的写法。我要有自己的写法,自成一体,那就非下苦工夫不可。”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摸索,王羲之终于写出了一种妍美流利的新字体。大家都称赞他写的字像彩云那样轻松自如,像飞龙那样雄健有力,他也被公认为我国历杰出的书法家之一。

古代历史人物故事简短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28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143位用户喜欢。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他被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

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崇高的品德和情操在屈原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历史名人故事大全(16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稿件

分类查询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