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迹范文 > 名人事迹
栏目

数学名人故事读后感(16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5-09 21:30:03 热度:61

数学名人故事读后感

数学名人故事读后感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73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26位用户喜欢。

华罗庚, 世界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他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与多元复变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也是中国在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数学家之一,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

华老只有初中文凭,但他却成为了国际著名的数学大师。“三分天分,七分勤奋”,他的成功不仅仅只因为他的数学天分,还和他的勤奋有着密切关系。

当时他家境贫寒,自己家里开了一个棉花店。他就在里面边当店员,边学数学。顾客询问价钱时,他常常将算数结果告诉顾客。但他父亲认为数学没用,根本不让他看,甚至将王先生送他的书丢掉。但他是酷爱数学的,时常是自己一个人在微弱的灯光下看书。对面的豆腐店的伙计说他起来磨豆腐时,华老屋里的灯早就亮着。他的勤奋和刻苦,奠定了他今后在数学领域方面的成就。

看看当时的环境,再反思我们的处境无论是物质条件,还是精神支持,都比华老当时的情况强了不是一星半点,然而环境好了,我们大多都养尊处优,在享受生活,不努力,不学习,所以我们没有压力,没有动力,就只能平平庸庸,碌碌无为。所以,在和平年代,我们仍应该有忧患意识,努力学习,积极向上。

学习,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数学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从根本上来说,数学是要服务于社会生产的。但华老研究的数学是十分高级的,无法直接运用。于是他绞尽脑汁,研究出了“双法”,为那个大干快上的盲目多于理性的年代里注入了科学的成分,在一个文化水平还不高的社会中注入了数学理性的因子。以至于英国评论他“Mathematics for the Millions”。

甘为人梯。不错的,这是他自己对他自己的.评价。不仅体现了他的奉献精神,也体现了对下一代的无限期望。奉献,这是华老对中国的伟大贡献。他几乎将生命的全部都用在中国的数学事业上。用自己的生命,为中国数学开拓了一条通天之路。在此,我感到一股敬佩之意从体内流出。

数学名人故事简短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54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44位用户喜欢。

陈景润出生在福建省福州市的闽侯镇,他的父亲陈元俊是一个邮电局的小职员。

陈景润到了上学的年龄,父母给他找了一所离家近的小学,送他去读书。在所有的学科中,他特别喜欢数学,只要遨游在代数、几何的题海中,他就能够忘却所有的烦恼。

陈景润平时少言寡语,但非常勤学好问,他总是主动向老师请教问题或借阅参考书。

一个中午,最后一节课下了,陈景润走出教室,回家吃饭。他从书包里拿出一本刚从老师那儿借来的教学书,边走边看。书上的内容像电影一样一幕幕地闪现,陈景润就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到面包上,大口大口地吞吃着精神的食粮。

他只顾专心致志地看书,不知不觉偏离了方向,朝着路边的小树走去。只听“哎哟”一声,他撞到了树上。

抗日战争爆发初期,陈景润刚刚升入初中,中学里的一位数学老师使陈景润的人生之路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这位老师就是曾经任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的沈元老师。有一次,沈元老师向学生讲了个数学难题,叫“哥德巴赫猜想”,学生们“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

沈元老师最后又说了一句话: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而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陈景润听了这句话后,内心不禁为之一震:“哥德巴赫猜想、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我能摘下这颗明珠吗?”

1973年2月,陈景润的关于(1+2)简化证明的论文终于公开发表了!“陈氏定理”立即在世界数学界引起轰动,专家们给予他极高的评价。

数学名人的事迹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84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01位用户喜欢。

记得很小的时候,有一次,在公园里我曾经指着华罗庚爷爷的塑像问妈妈:“这是谁啊?”。妈妈告诉我:“他是华罗庚,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而且他还是我们金坛人呢!”后来,我从电视、课外阅读书上渐渐了解到,华罗庚爷爷是一位勤奋好学、意志坚强、爱祖国的人。

华罗庚小时候学习很勤奋。在他上初一的时候,因为家里穷,所以他只能退学。但是他没有放弃学习,仍然坚持自学数学,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他完成了《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的论文,从而被清华大学破格聘请为大学教师。

华罗庚的意志很坚强。在失学回家不久,华罗庚身患重病,病好后腿留下了残疾,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他说:“古人尚能身残志不残,我才只有19岁,更没理由自暴自弃,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就这样,白天,他拖着病腿,忍着关节剧烈的疼痛,拄着拐杖一颠一颠地干活。晚上,他在油灯下顽强地自学到深夜。

华罗庚很爱祖国。1936年夏天,已经成为杰出数学家的华罗庚正在英国工作,那儿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都非常优越。然而当国内抗日的消息传遍英国时,他怀着强烈的爱国热情,毅然放弃了国外的一切,风尘仆仆地回到祖国,为西南联合大学讲课。回国后他将高深的数学理论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实际中,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华罗庚爷爷是我学习的榜样,也是我们金坛人民的骄傲。我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像华罗庚爷爷那样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人。

数学名人的经典事迹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96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44位用户喜欢。

陈景润特别喜欢读书,一旦进了图书馆,真好比掉进了蜜糖罐,怎么也舍不得离开。可不,又有一天,陈景润吃了早饭,带上两个馒头,一块咸菜,到图书馆去了。陈景润在图书馆里,找到了一个最安静的地方,认认真真地看起书来。他一直看到中午,觉得肚子有点饿了,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只馒头来,一面啃着,一面还在看书。“丁零零……”下班的铃声响了,管理员大声地喊:“下班了,请大家离开图书馆!”人家都走了,可是陈景润根本没听见,还是一个劲地在看书呐。管理员以为大家都离开图书馆了,就把图书馆的大门锁上,回家去了。

时间悄悄地过去,天渐渐地黑下来。陈景润朝窗外一看,心里说:今天的天气真怪!一会儿阳光灿烂,一会儿天又阴啦。他拉了一下电灯的开关线,又坐下来看书。看着看着,忽然,他站了起来。原来,他看了一天书,开窍了。现在,他要赶回宿舍去,把昨天没做完的那道题目,继续做下去。

陈景润把书收拾好,就往外走去。图书馆里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儿声音。哎,管理员上哪儿去了呢?来看书的人怎么一个也没了呢?陈景润看了一下手表,啊,已经是晚上八点多钟了。他推推大门,大门锁着;他朝门外大声喊叫:“请开门!请开门!”可是没有人回答。

要是在平时,陈景润就会走回座位,继续看书,一直看到第二天早上。可是,今天不行啊!他要赶回宿舍,做那道没有做完的题目呢!他走到电话机旁边,给办公室打电话。可是没人来接,只有嘟嘟的声音。他又拨了几次号码,还是没有人来接。怎么办呢?这时候,他想起了党委书记,马上给党委书记拨了电话。

“陈景润?”党委书记接到电话,感到很奇怪。他问清楚是怎么一回事,高兴得不得了,笑着说:“陈景润!陈景润!你辛苦了,你真是个好同志。”

党委书记马上派了几个同志,去找图书馆的管理员。图书馆的大门打开了,陈景润向管理员说:“对不起!对不起!谢谢,谢谢!”他一边说一边跑下楼梯,回到了自己的宿舍。他打开灯,马上做起那道题目起来。

陈景润在解析数论的研究领域取得多项重大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奖、华罗庚数学奖等多项奖励。1984年4月27日,陈景润在横过马路时,被一辆急驶而来的自行车撞倒,后脑着地,诱发帕金森氏综合症。1996年3月19日,着名数学家陈景润因病住院,经抢救逝世,终年62岁。

数学天才华罗庚事迹素材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397个字,有1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229位用户喜欢。

华罗庚,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一个贫困家庭。这是当时一个非常闭塞的县城。

童年时代,他最想骑马。他将一个小木凳拴上绳子,牵着当马骑,边骑边喊“马嘟嘟,马嘟嘟。”现在这个小凳子还陈列在金坛的“华罗庚纪念馆”里呢。稍大以后,他就把家中小杂货店的柜台当马骑,跳上跳下,并且还不时学着大人骑马的样子,感觉十分得意。

华罗庚特别爱动脑,对于一些别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事,往往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提出一些似乎希奇的问题。有一次,他同别人一块去城郊玩耍,见一座荒坟旁有石人石马,就问比他大的同伴:“这些石人石马有多重?”同伴回答说:“这怎么能知道呢。”华罗庚却不甘心,沉思片刻,说:“以后总会有方法知道的。”

在当年的金坛,华罗庚最喜欢去的地方,还是灯节、船会、庙会等场所,凡是这些热闹的地方都少不了他的身影。城东有座青龙山,山上有个庙。每逢庙会,庙中的“菩萨:”便头插羽毛,打扮得花花绿绿,骑着高头大马进城来。一路上,人们见到“菩萨”就磕头行礼,祈求幸福。华罗庚伸直脖子,望着双手合十的“菩萨”,心里暗自琢磨:“?菩萨?果真万能吗?”当庙会散了,人们也陆续回家,华罗庚却跟着“菩萨”去了青龙山,想探个究竟,看一看“菩萨”的真面目。

来到庙里,“菩萨”卸了装,华罗庚一看“菩萨”是人扮的,就立刻往家跑。回到家,他便兴高采烈地对妈妈说:“妈,你往后不要给?菩萨?磕头了,?菩萨?是骗人的1父亲马上训斥道:“唉呀,罪过,小孩子懂什么?”他却认真反驳道:“我到青龙山的庙里去了,?菩萨?原来是假的,是人装扮的1

华罗庚的数学作业,经常有涂改的痕迹,很不整洁,老师开始时非常不满意。后来经过仔细辨别,老师发现华罗庚是在不断改进和简化自己的解题方法。

华罗庚在中学读书时,曾对传统的珠算方法进行了认真思考。他经过分析认为:珠算的加减法难以再简化,但乘法还可以简化。乘法传统打法是“留头法”或“留尾法”,即先将乘法打上算盘,再用被乘数去乘;每用乘数的一位数乘被乘数,则在乘数中将该位数去掉;将乘数用完了,即得最后答案。华罗庚觉得:何不干脆将每次乘出的答数逐次加到算盘上去呢?这样就省掉了乘数打上算盘的时间例如:28×6,先在算盘上打上2×6=12,再退一位,加上8×6=48,立即得168,只用两步就能得出结果。对于除法,也可以同样化为逐步相减来做节省的时间就更多的。

凭着这一点改进,再加上他擅长心算,华罗庚在当时上海的珠算比赛中获得了冠军。

华罗庚不仅对数学肯动脑筋,对语文也很用心。有一次,老师把自己收藏的文学大师胡适的书分给学生,让每人看完后写一篇读后感。华罗庚分得的是《尝试集》,书中流露出作者提倡白话文的得意,认为自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于是在扉页上写了一首《序诗》:“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这话未必是。我今为下一转语,自古成功在尝试。”

华罗庚在读后感中,并未表达出老师所期望的对胡适的赞美之词,而是尖锐地指出:胡适的这首诗概念混乱,第一句中的“尝试”与第四句中的“尝试”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第一句中的“尝试”是指初次尝试,当然一试就成功是比较罕见的;第四句中的“尝试”则是指经过多次尝试或失败之后的一次成功尝试,所以它们具有不同的含意。单独来看两个“尝试”都是有道理的,但胡适将二者放在一起,则是拿自己的概念随意否定别人(陆放翁)的概念,真是岂有此理!他说:“胡适序诗逻辑混乱,不堪卒读。”

虽然语文老师当时十分不悦,但20年后还是对已成名的华罗庚说:“我早就看了你的文章不落窠臼。”

华罗庚正是由于勤思考,爱创新,不迷信权威,才最终靠刻苦自学成为一名大数学家的。

数学名人的事迹范文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61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183位用户喜欢。

雅各布·巴内特(Jacob Barnett)喜欢坐在起居室的一角,在一块白板和落地窗前涂涂画画,那些涂画并不是一个12岁男孩的幻想,而是围绕现代物理学中许多难题的演算。记者、著名物理学教授蜂拥而至,人们沉浸在发现天才的狂喜中,但雅各布从不理会这些用复杂眼神盯着他的陌生人——爸妈会应付他们,他只需考虑是去玩会儿电子游戏,还是继续玩眼前的方程。

雅各布刚出生时,父母就隐隐觉得他与众不同。他一直不说话,甚至不看人,直到两岁时被查出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自闭症的一种温和的表现形式)。患有这种病的人会讷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一开始,父母担心他在学校会跟不上,结果恰恰相反,3岁时他就可以拼出5000块拼图,或者翻出全国公路路线图,背诵出每一条高速公路的名字。如果手边有一张纸,他会用各种几何图形和方程填补它的空白。有一天,父母发现他坐在门廊边,一两个星期后他们得知,雅各布已经自学了所有高中的微积分、物理和几何课程。

一次智商测试后,父母被告知:雅各布的IQ为170,比爱因斯坦更高。而高智商带来的副作用是,他很难入睡:“一闭上眼睛,我就能看到很多数字在头顶上打转。它们让我保持清醒,很吓人。”母亲知道,高智商并不来自于遗传:“我们全家的数学都很烂。”就连雅各布也发现了这一点:“每次我试图在饭桌上讨论数学,全家人就会一脸呆滞地望来望去。”

惊慌的母亲给普林斯顿大学的高级研究所写了封电子邮件,录制了一段儿子阐释物理学的视频。著名天体物理学家司科

特·特里梅安(Scott Tremaine)敏锐地发现了这个男孩,他回复了一封邮件,写道:“我对他在物理学方面的兴趣以及他迄今为止所掌握的物理学知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目前所进行的研究已经涉及了天体物理学与理论物理学中多个最为棘手的问题,任何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人都会获得诺贝尔奖。”

8岁时,他高中毕业,进入了印第安纳大学天体物理学系。和他一起上课的人几乎都比他大10岁以上。“但我们还是得经常向他走去,向他请教。”他的同学说。而教授则说:“他的问题永远领先我的课堂内容两步,教室里的每个人,都只有瞠目结舌看着他的份。”

12岁时,他开始攻读博士。印第安纳大学为他提供了一个研究员的职位,现在,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相对论和宇宙大爆炸学说上。印第安纳大学雄心勃勃地表示,已经为他的研究找来了一些项目基金,希望能够有所突破。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时26岁,两倍于如今的雅各布。

他常常面无表情,摄影师让他笑一下,他挤出来的笑容既羞怯又不自然。他的妈妈在旁边看着,眼泪突然开始在眼眶里打转:“我的天哪!他两岁时,我最担心的是他也许永远都不会属于我们这个世界,现在我最担心的,是他永远失去了说‘我爱你’的能力。”

数学名人的事迹范文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73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50位用户喜欢。

说道金坛,人们总会提起华罗庚;说起华罗庚,人们就会谈起华罗庚纪念馆。

华罗庚纪念馆是我们金坛市的一座十分宏伟的建筑物。当然,华罗庚纪念馆也有十分悠久的历史,1985年6月12日华罗庚教授逝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立刻在市中心的中山公园内兴建了一座设有3个展厅、总面积615平方米的华罗庚纪念馆。作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每年接待中外参观者5万多人。多年来,华罗庚不仅没有被人们淡忘,反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怀念,随着参观者的增加,馆内设施日显陈旧,展厅面积也难以容纳众多参观者。在这种情况下,金坛市委、市政府决定迁建华罗庚纪念馆。把华罗庚纪念馆迁建到城南风景区,临近金坛博物馆、段玉裁纪念馆和市体育馆(也就是在我家的对面)现在的华罗庚纪念馆建筑面积达2000平方米,视线开阔,水陆交织,风景优美。新馆是一座纪念华老一生轨迹,反映华老一生事业与追求、体现华老精神,具有特定气质和魅力的建筑。

华罗庚的“心”是永远在他的故乡金坛的。不但从华罗庚纪念馆可以看出,还从他死去的躯体也会到了金坛可看出!

当2004年华罗庚的妻子吴筱元去世后,华罗庚的子女们想到了为父亲了却归乡心愿。于是,华老的子女向全国政协和民盟中央郑重提出骨灰迁移申请,很快得到了中共中央办公厅的同意批复。与此同时,华老的子女们还决定,将母亲吴筱元的骨灰也迁回故乡金坛。

华罗庚是我们金坛得骄傲,同时,金坛也是华罗庚的骄傲!

数学家名人故事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86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78位用户喜欢。

苏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的一个山村里。虽然家境清贫,可他父母省吃俭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可量,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杨老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他,给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药剂。读书,不仅为了摆脱个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国广大的苦难民众;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找出路,而是为中华民族求新生。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一迷上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现在温州一中(即当时省立十中)还珍藏着苏步青一本几何练习薄,用毛笔书写,工工整整。中学毕业时,苏步青门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

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30多篇论文,在微分几何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获得博士之前,苏步青已在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当讲师,正当日本一个大学准备聘他去任待遇优厚的副教授时,苏步青却决定回国,回到抚育他成长的祖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苏步青,生活十分艰苦。面对困境,苏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么,我甘心情愿,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爱国的光明之路啊!” 这就是老一辈数学家那颗爱国的赤子之心

数学名人故事简短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73个字,有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78位用户喜欢。

同学们都知道,华罗庚是一位靠自学成才的世界一流的数学家。他仅有初中文凭,因一篇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得到数学家熊庆来的赏识,从此华罗庚北上清华园,开始了他的数学生涯。 1936年,经熊庆来教授推荐,华罗庚前往英国,留学剑桥。20世纪声名显赫的数学家哈代,早就听说华罗庚很有才气,他说:“你可以在两年之内获得博士学位。”可是华罗庚却说:“我不想获得博士学位,我只要求做一个访问者。”“我来剑桥是求学问的,不是为了学位。”两年中,他集中精力研究堆垒素数论,并就华林问题、他利问题、奇数哥德巴赫问题发表18篇论文,得出了著名的“华氏定理”,向全世界显示了中国数学家出众的智慧与能力。

1946年,华罗庚应邀去美国讲学,并被伊利诺大学高薪聘为终身教授,他的家属也随同到美国定居,有洋房和汽车,生活十分优裕。当时,不少人认为华罗庚是不会回来了。 新中国的诞生,牵动着热爱祖国的华罗庚的心。1950年,他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裕生活,回到了祖国,而且还给留美的中国学生写了一封公开信,动员大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他在信中坦露出了一颗爱中华的赤子之心:“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虽然数学没有国界,但数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 华罗庚从海外归来,受到党和人民的热烈欢迎,他回到清华园,被委任为数学系主任,不久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从此,开始了他数学研究真正的黄金时期。他不但连续做出了令世界瞩目的突出成绩,同时满腔热情地关心、培养了一大批数学人才。为摘取数学王冠上的明珠,为应用数学研究、试验和推广,他倾注了大量心血。 据不完全统计,数十年间,华罗庚共发表了152篇重要的数学论文,出版了9部数学著作、11本数学科普著作。他还被选为科学院的国外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家的院士。 从初中毕业到人民数学家,华罗庚走过了一条曲折而辉煌的人生道路,为祖国争得了极大的荣誉。

数学名人的事迹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996个字,有1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0分钟,朗读时长17分钟,慢速需要24分钟,有211位用户喜欢。

我们经常使用“智商”一词来衡量一个人的聪明程度,但恐怕很少有人能准确地说出这个词汇的真正内涵。也正因为人的智力的复杂性,要准确客观地测量人的智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心理学家采用测量智商的通常方法,是大众普遍能够接受并认可的问卷测试,即设计一个问卷进行测验,其中设计的问题当然是运用智力才能回答的。

庞加莱1854年4月出生于法国,他的童年极为不幸,医术精湛的父亲并不能带给他健康。他自幼就患有一种奇怪的运动神经系统疾病,写字绘画都很困难。在5岁时,他又患上了严重的白喉病,致使他的语言能力发展缓慢,视力也受到严重损害。所幸的是,他有一个有才华有教养的母亲,使他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由此庞加莱的天资通过家庭教育和自我锻炼开始显露出来。上课时看不清老师的板书,无法记录,他就全神贯注地听讲,用心记在脑子里。下面的这则小故事就能充分体现这位传奇人物的学习特点:

1864年的秋天,在法国一所中学的一间教室里,当地一位小有名气的天文学家给学生们讲行星的运动过程。对天文学缺乏兴趣的学生们大都心不在焉,不是面无表情就是哈欠连天,这显然让吃力不讨好的老师有些恼火。这时,他再次发现后排的一个小个子男孩低着头始终没有注视过黑板,看起来在开小差,于是他大步流星走了过去。

“同学,你在干什么?怎么不看着黑板,难道你都听懂了吗?”老师很生气地问。

“我习惯用耳朵听,而且我听懂了,谢谢!”小个子男生站起来恭敬地回答。

“真的么?那请你讲给大家听听!”不怎么相信的老师有意刁难道。

“行星的运行……”小个子男生把老师刚才讲的内容完整地复述了一遍。

“天哪!你居然能过耳不忘,真是太了不起了!”老师瞠目结舌,觉得不可思议:“那你为什么不看黑板上的内容,这样理解起来更方便啊!”老师仍有些不解。

“老师,他眼睛严重近视,看不清黑板上的字。”旁边的同学赶忙解释道。

“哦,是这样。看起来上帝是公平的,你的聚精会神已经弥补了视力上的缺陷,你已经拥有了一双最好的‘内在之眼’!”

这个拥有超常记忆力的少年就是后来的数学大师庞加莱。由于视力上的障碍,庞加莱听课只能靠听和记忆,这就意味着他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和艰辛,但他同时收获的是大脑出奇地发达,尤其是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超众。他对事物的记忆具有迅速、准确、持久的特点,而且他思索问题时思想高度集中,特别是数学方面,他可以在头脑里完成复杂的运算和推理。那种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不论外界干扰有多大,都不能使他的思维中断,而这些特征正是一个数学家所必须具备的。那时候,经常有高年级的学生考他数学题,结果庞加莱几乎都是瞬间给出答案,反而考他的人却需要花很长时间来验证他给出的解答,因此,他获得了一个“数学魔怪”的绰号。

1873年,19岁的庞加莱参加了巴黎综合工科学校的入学考试,那是一所以刻板的考试而闻名世界的学校。这时的庞加莱的数学才能已崭露头角,考官们为了试探一下他的能力,有意把考试时间推延了45分钟,他们用这段时间专门为他精心设计了几道数学难题,这个貌不惊人的年轻人没有动笔,在脑袋里就轻松地完成了运算,当他报出答案时,时间之短暂,方法之巧妙,令主考老师们在瞠目结舌之余欣喜若狂。尽管庞加莱的绘画能力很差,在几何作图题上得了零分,但惜才的主考官们经过激烈讨论,最终打破惯例,破格给出了第一名的成绩录取了他。

大学期间,庞加莱对数学更加痴迷,身体虚弱的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而神奇的数学海洋中。通过勤奋的思索钻研,1878年,他的一篇“异乎寻常”的关于微分方程一般解的论文,使得法兰西科学院的教授们惊叹不已,随后他被法国科学院授予数学博士学位。不久,他被卡恩大学聘为数学分析讲师,两年后他被巴黎大学聘为教授,讲授力学和实验物理学课程,从此开始了他作为职业数学家的科学生涯。

庞加莱反应机敏,擅长讨论,敏捷的思维犹如泉涌,撰写论文快似行云流水,几万字的学术论文可以在脑子里很快构思完成,书写出来无需修改一字。更为难得的是,他的研究和贡献涉及数学的各个分支,例如函数论、代数拓扑学、阿贝尔函数和代数几何学、数论、微分方程、数学基础等,当代数学研究的不少课题都可溯源于他的工作。20世纪以来,数学的发展日新月异,进入了多学科、高难度的现代阶段,一个杰出的数学家能精通一个或几个数学分支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而能够通晓几乎所有数学领域的数学家更是凤毛麟角。当今数学家要想在数学的四个基本领域:算术、代数、几何和分析都做出庞加莱那样的第一流研究成果已经不太可能。从20世纪开始,数学界只承认“两个半”真正意义上的全能数学家,第一个就是庞加莱,另一个是冯·诺依曼,那半个指的是希尔伯特,可见庞加莱在数学界的崇高地位,所以称他是一位可以和19世纪数学之王高斯相媲美的数学大师毫不为过。事实上,庞加莱不仅在数学领域有着非凡贡献,而且在天体力学、物理学和科学哲学等领域也有杰出成就,所以被数学史权威评价为“对数学和它的应用具有全面知识的最后一个数学全才”。

庞加莱在物理学领域里开拓性的研究工作,可与居里夫人发现镭元素和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相提并论;他成功地解决了像太阳、地球、月亮间相互运动这一类的三体问题,他是现代物理的两大支柱——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思想先驱;他研究科学哲学提出的“约定着重分析了人类理性认识”的基本法则,日益受到当代哲学家的重视。在他从事科学研究的34年里,发表论文500篇,著作30多部,这还不包括他作为一名自然科学哲学家而发表的一系列自然哲学名著。由于他的杰出贡献,他赢得了法国政府所能给予的一切荣誉,并获得过诸如英国、俄国、瑞典、匈牙利等国家的奖赏,相继被聘为30多个国家的科学院院士。

庞加莱于1904年给出了数学上最著名猜想之一——七大数学世纪难题之一的庞加莱猜想,这是拓扑学中的一个中心问题。任何一个封闭的,并能柔软延展的三维空间里面所有的封闭曲线如果都可以收缩成一点,则该空间一定能被吹涨成一个三维圆球。通俗地说,曲线是一维流形,曲面是二维流形,连成一片的几何图形称为连通(连通也还可细分)。庞加莱猜想:n+1维空间中一个光滑的、紧致的n-1连通的n维流形一定和n维球面同胚。所谓两个图形同胚,是指一个图形可以一对一地双方连续地变换为另一个图形。对于n=1,n=2的情形早就知道了。对一切n≥5,斯梅尔于1960年证明它是对的。1981年,弗里德曼证明n=4时也成立,但对n=3的情形至今未获解决。

庞加莱不仅才华横溢,而且努力勤奋。1911年,57岁的他感觉身体不适,精力减退,一生多病的庞加莱预感到属于自己的日子已经不多,不愿让脑海中孕育出的众多新思想和自己一同离去的他,开始废寝忘食地加紧研究的步伐。1912年6月26日,庞加莱在病逝前作了最后一次公开讲演,他发自肺腑地说道:“人生就是持续斗争。如果我们偶然享受到相对的宁静,那正是因为我们的先辈顽强斗争的结果。假使我们的精力,我们的警惕松懈片刻,我们就会失去先辈们为我们刻苦钻研的斗争成果。” 庞加莱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1912年7月17日,庞加莱那不停思维的大脑因脑血管病的突然来临而永远停止了工作,但他作为在数学的所有领域都建树颇丰的数学大师而名垂青史。

庞加莱作为数学大师中的大师,数学界不折不扣的领军人物,他的智商显然不会是测试结论中的“愚笨”,甚至还恰恰相反。由此可见,人的智力是不能被一张表格绝对判定的,表格和数据并不能准确预见人的未来发展。庞加莱用他永不松懈不断进取的一生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仅仅以智商来衡量一个人聪明与否、能力高低是片面的。一个人在某方面的欠缺,反而能极大地激发出其他方面的潜能。庞加莱正是这样的榜样!

数学名人故事读后感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39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33位用户喜欢。

这学期,我看完了《李毓佩数学故事系列》。这套书教给我许多知识。

李毓佩教授把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转化成了简单生动的语言。让我知道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数学知识,比如: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差数,还有鸡兔同笼问题,和差问题,和倍问题。还知道了6是最小的完全数,因为它能被1、2、3这3个连续自然数整除,这三个数相加也刚好等于6.这种数性质完美,所以叫完全数……

看了这套书,我还认识了伟大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他发现最早发现了相亲数,即284和220。为什么叫它们相亲数呢?因为284的真因数有1、2、4、71、142,这些数的加起来正好等于220,而220真因数是1、2、4、5、10、11、20、22、44、55、110,这些数加起来又恰好等于284,。所以相亲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亲相爱,永不争斗!

这套书帮了我很大的忙,今年期末考试,数学试卷上有这么一道题目:有一桶水,第一次倒出一半,又倒回20千克,第二次倒出剩下的一半,第三次倒出150千克,还剩下65千克。求桶里原来有几千克水。这是一个典型的还原问题。我因为在李毓佩教授的书上遇见过类似的问题,所以一下子就解出来了:65+150=215(千克)215×2=430(千克)430-20=410(千克)410×2=820(千克)。如果不看这套书,做这道题目时,我可能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看书,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从书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我爱看书!

数学名人故事读后感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76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255位用户喜欢。

今天,我读了一本数学家的故事里面介绍了一位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

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的父亲和祖父都爱好数学,他就是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从小就读了很多书。他特别爱研究数学和天文历法,经常观察太阳和星球的情况。宋孝武帝听到他的名气,很喜欢他。派他去做官,但是他对做官不敢兴趣,还是专心的研究数学,这种精神多值得我们学写呀!他还创制出了一部新的历法——大明历。他为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作了注释,又编写了一本缀术。在当时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他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可见祖冲之是多么伟大。

我要学习祖冲之这种勇往直前、坚持不懈的学习和研究精神。

数学名人故事简短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32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284位用户喜欢。

笛卡儿,(1596-1650)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解析几何学奠基人之一。他认为数学是其他一切科学的理论和模型,提出了数学为基础,以演绎为核心的方法论,对后世的哲学。数学和自然科学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笛卡儿分析了几何学和代数学的优缺点,表示要寻求一种包含这两门科学的优点而没有它们的缺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用代数方法,来研究几何问题--解析几何,《几何学》确定了笛卡儿在数学史上的地位,《几何学》提出了解析几何学的主要思想和方法,标志着解析几何学的诞生,思格斯把它称为数学的转折点,以后人类进入变量数学阶段。

笛卡儿还改善了韦达的符号记法,他用a、b、c……等表示已知数,用x、y、z……等表示未知数,创造了“=”,“”等符号,延用至今。

笛卡儿在物理学,生理学和天文学方面也有许多独到之处。

数学名人故事简短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21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38位用户喜欢。

陈景润一个家喻户晓的数学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创立了著名的“陈氏定理”,所以有许多人亲切地称他为“数学王子”。但有谁会想到,他的成就源于一个故事。

1937年,勤奋的陈景润考上了福州英华书院,此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建奔丧,不想因战事被滞留家乡。几所大学得知消息,都想邀请沈教授前进去讲学,他谢绝了邀请。由于他是英华的校友,为了报达母校,他来到了这所中学为同学们讲授数学课。

一天,沈元老师在数学课上给大家讲了一故事:“200年前有个法国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6=3+3,8=5+3,10=5+5,12=5+7,28= 5+23,100=11+89。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数之和。因为这个结论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是一个猜想。大数学欧拉说过:虽然我不能证明它,但是我确信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它像一个美丽的光环,在我们不远的前方闪耀着眩目的光辉。……”陈景润瞪着眼睛,听得入神。

从此,陈景润对这个奇妙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余时间他最爱到图书馆,不仅读了中学辅导书,这些大学的数理化课程教材他也如饥似渴地阅读。因此获得了“书呆子”的雅号。

兴趣是第一老师。正是这样的数学故事,引发了陈景润的兴趣,引发了他的勤奋,从而引发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

“老师,我没有胡闹”。

数学名人故事读后感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88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97位用户喜欢。

今天,我们去电影院看了一部叫《少年华罗庚》的儿童剧,少年华罗庚观后感。我进一步了解了华罗庚这位中国伟大的数学家的一些事,很受启发和激励。

华罗庚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到初中的时候家里就没钱供他读书了。但就是这样一个只读到初中的穷孩子经过不懈地努力,最终成为世界伟大的数学家。我觉得他成功的最大的原因是努力、刻苦和肯动脑筋。

华罗庚读初中的时候,有一次他 向老师借了一本书,书上写的是关于五次方程的解法,观后感《少年华罗庚观后感》。但华罗庚觉得这个解法似乎不对,于是他废寝忘食地钻研这个问题,结果积劳成疾,还因此瘸了一条腿。但华罗庚没有灰心,持之以恒,继续研究。功夫不负有心人,华罗庚最后终于证明书上五次方程的解法是错误的。

于是,只有初中学历的华罗庚发表了他的第一篇数学论文,并因此被中国最有名的清华大学录取了。从此,他在数学的海洋里畅游,并最终成为世界有名的`大数学家。看完这部儿童剧,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华罗庚在困难面前不退缩、不妥协、不言败的坚持精神!我们在学习上应该向他学习,不断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兴趣和习惯,培养专心致志的学风,努力成为一个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

当然,他是爱国的。如果他没有回国,继续在美深造,他肯定会站在数学界的最高峰。但他回来了,“梁园虽好,非久恋之乡”,这是他对留美学生的呼吁,更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大师就是大师,以国家复兴为己任。而我们,不正应该向他学习这一点么?

数学名人故事读后感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17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10位用户喜欢。

今天,我读了《数学家徐利治的故事》,知道了徐老先生在数学上为祖国做出了贡献,他写的许多论文在国际上引起了反响,他还培养出一批成材的学生。

徐老先生为什么能成为数学家?为什么能做出这样大的贡献?原因之一,就是他小时候不怕困难,刻苦学习。文章里写道:“他在读书时常把伯父给他的午饭钱省下来,用来买书和买练习本,为了节省用纸,他常用手指在睡觉的凉席上练字,夜深人静,同学们早已进入甜蜜的梦乡,徐利治却来到走廊,在灯光下认真地学习。白天,他泡在图书馆里用馒头、白开水充饥……”可以看出,徐老先生小时候学习条件很不好,连买书、买练习本的钱都缺乏,只好节省午饭钱,然而,他勤奋学习,并不因学习条件差而气馁。

在我们这时代,家庭生活比较富裕,很多家只有一个孩子,零花钱比较多,这些钱我们不是去打电子游戏,就是去买好吃的。平时,也很浪费,一张纸不是写几个字就扔了,就是折纸飞机玩,一点也不知道节省。

在学习上,现在很多同学都不认真学习,学习目的不明确,我也是这样,做题稍微遇到一点困难就气馁了。我们的学习态度和徐老先生那种废寝忘食的学习精神相比,真有十万八千里的差距。

从今以后,我要用徐老先生的学习精神来鞭策自己,努力学习,将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数学名人故事读后感(16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稿件

分类查询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