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迹范文 > 名人事迹
栏目

绍兴名人事迹素材(16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7-12 19:05:02 热度:12

绍兴名人事迹素材800字

绍兴名人事迹素材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65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98位用户喜欢。

2009年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感动中国的绍兴名人》里,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散文大家朱自清赫然在列。此书由绍兴市委党史研究室主编,因此书中入选的人物名单,无疑带有官方性质。此前3年,绍兴名贤馆建成开放,展出的97位绍兴历代名贤中,同样包括朱自清。

大量的资料也显示,朱自清祖籍绍兴,朱自清是绍兴人。

《感动中国的绍兴名人》是纪念新中国建立60周年的献礼作品,里面收集了67位感动中国的绍兴名人。其中一篇《文学优美、人格完美的大学者朱自清》,对现代著名学者、散文大家朱自清的一生作了介绍,着重突出了他的文学成就和崇高气节,体现了绍兴人的骨气。

“这篇东西不是我写的,但我看过有关资料,确实说到朱自清的祖籍是绍兴,他是绍兴人。”绍兴市委党史研究室的朱立元日前向记者表示,具体是哪篇资料,他已记不清楚,“但应该不会错”。

在各种历史资料中,对朱自清籍贯最有力的证明,就是《文学优美》一文开头提到的那篇《我是扬州人》。在这篇作者晚年的回忆文章里,他写道:“浙江绍兴是我的祖籍或原籍,我从进小学就填的这个籍贯;直到现在,在学校里(指清华大学——记者)服务快三十年了,还是报的这个籍贯。”现在可以查到的诸多关于朱自清祖籍的资料,都来源于此。

现代文学博士、绍兴文理学院科研处副处长朱文斌告诉记者,朱家本姓余,且从朱自清的高祖起,他家就搬到了扬州。“高祖余月笙在扬州做官,因酒后坠楼身亡,夫人跟着跳楼殉夫,留下遗孤余子擎,由山阴同乡朱氏收养,遂改姓朱。娶当地首富乔氏之女,生个儿子取名‘则余’,字菊坡,这就是朱自清的祖父。”朱文斌说,“则”是“即”、“乃”的意思,“则余”即表示不忘本姓。朱则余后来做了海州府承审官,朱自清就出生在海州,即现在的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时间是在1898年11月22日。

“四岁的时候,先父到邵伯镇(扬州高邮——记者)做小官,将我们接到那里。”

“六岁那一年,父亲将全家搬到扬州。后来又迎养先祖父和先祖母。”朱自清在《我是扬州人》一文中自叙。此后朱自清除了跟随父亲去过江西一年,所有时间都住在扬州,直到1916年考上北大预科,赴京求学。

1916年冬天,朱自清回扬州完婚,原配夫人名叫武钟谦。那一年,朱自清刚好18岁。

绍兴地区名人事迹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609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3分钟,有250位用户喜欢。

赵之谦是晚清最著名的书画篆刻家,然而这却非其本意。他曾说,“令我一生刻印赋诗学文字,固天所活我,而于我父母生我之意大悖矣”。客观上造就了一代艺术大家,而于赵之谦自身,却是所求非所愿,从某种意义上说,颇有“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味。

真行篆隶无所不精—赵之谦书法

由“颜”入魏,汉后隋前有此人

赵之谦在《章安杂说》中记道:“二十岁前,学《家庙碑》,日五百字。”可见其于颜体,用功极勤。然而时世之变,帖学渐衰,碑学方兴,历史潮流,不可抗拒。正如康有为所说的:“碑学之兴,乘帖学之坏,亦因金石之大盛也。……泾县包氏以精敏之资,当金石之盛,传完白之法,独得蕴奥。大启秘藏,著为《安吴论书》,表新碑,宣笔法,于是此学如日中天。迄于咸、同,碑学大播,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写魏体,盖俗尚成矣。”赵之谦处于此时此境,以其性格,绝不甘落人之后,凭其才能,亦必定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赵之谦避走温州后,有空闲得读《安吴论书》,深为包安吴理论所折服。在《章安杂说》中已看出他倾心六朝古刻之心态:“六朝古刻,妙在耐看。猝遇之,鄙夫骇,智士哂耳。瞪目半日,乃见一波磔、一起落,皆天造地设,移易不得。必执笔规模,始知无下手处。不曾此中阅尽甘苦,更不解是。”又云:“安吴包慎伯言,曾见南唐拓本《东方先生画赞》、《洛神赋》,笔笔皆同汉隶。然则近世所传二王书可知矣。重二王书始唐太宗。今太宗御书碑具在,以印世上二王书无少异。谓太宗书即二王书可也。要知当日太宗重二王,群臣戴太宗,模勒之事,成为迎合。遂令数百年书家奉为祖者,先失却本来面目。而后八千万眼孔竟受此一片尘沙所眯,甚足惜也。此论实千载万世莫敢出口者,姑妄言之。阮文达言,书以唐人为极,二王书唐人模勒,亦不足贵,与余意异而同。”其于书不满足于二王也如此。于是,他开始了学习书法的转折,渐与二王系统分道扬镳了。在他赴京之后,与沈均初、胡甘伯、魏稼孙等相聚,皆癖嗜金石,其时他正着手重编《补寰宇访碑录》,大量搜罗古刻,尤其是得《郑文公碑》,最为之心仪。35岁前后年余时间,每日流连往返于琉璃厂,奇赏疑析,晨夕无间。

赵之谦逐步地完全放弃了颜体书而转向了北魏书法。他36岁为祁季闻书写楷书自作诗十二开册,可以说是他学北魏书初期经典。而此一年前,赵之谦还保留着颜体书风,仅仅一年的时间,他的书风便发生了质的变化,这对常人而言,是不可想象的。从此,他弃颜入魏,一发而不可止。37岁时,致胡培系(子继)函中述道:“弟读《艺舟双楫》者五年,愈想愈不是。自来此间,见郑僖伯所书碑,始悟卷锋。见张宛邻书,始悟转折。见邓山人真迹百余种,始悟顿挫。然总不解‘龙跳虎卧’四字,及阎研香(汉军,名德林,包氏弟子之一)来,观其作字,乃大悟横竖波磔诸法。阎氏学此已三十年,其诀甚秘,弟虽以片刻窃之,究嫌骤入。但于目前诸家,可无多让矣。书至此,则于馆阁体大背,弟等已无能为役,不妨各行其是。”《艺舟双楫》是赵之谦由颜体转为北魏书的指导理论。郑道昭的诸刻石,使其领悟到了“卷锋”的行笔方法。张宛邻(名琦,1764~1833年)书法,又开阔了赵之谦的眼界,使其知道真、隶的书法互用。而邓石如的书法,使其悟出了行笔的顿挫韵律。此外,赵之谦还特别称道张琦之女张纶英(1780~?年),以为“国朝书家无过阳湖女士张婉钏名纶英,郑僖伯以后一人也”。张纶英善北碑,以郑道昭为法。与赵的作品对比一下,可以明显地看出她对赵的影响。

然而,观赵之谦35岁后之书,甚至是40岁前后书,风格虽初步形成,而乏笔力,其中运笔、转折、连接,多有勉强之处。正如他在致魏稼孙函中所说的:“弟此时始悟通自家作书大病五字,曰:起迄不干净。(此非他人所能知者。兄或更有指摘,万望多告我。)若除此病,则其中神妙处,有邓、包诸君不能到者,有自家不及知者。”这一“起迄不干净”五字病,在行书方面,显得更为明显。大约是在40岁之后逐渐得以解决。确切说,是在赴江西任前后—44岁前后完善定格,50岁以后最终完成而至“人书俱老”之境,直逼南北朝高手,有目共睹。正如其自称:“汉后隋前有此人” 。

绍兴名人事迹素材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39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28位用户喜欢。

我,一只书蠹,徜徉在《绍兴名人故事》里两个月,体验名人的生活,感悟人生的真谛,心底海涛澎湃,找到了生活学习的密码。

在这万分精彩的两个月里,我住在被保卫的“大善寺”里,《卖筛求读》、《万里寻宝》,食用着朱自清的“精神食粮”,在情感上发生了“核裂变”,勇敢地《拿起鞭炮吓洋人》。

我被勾践的《卧薪尝胆》感动了,也从王充的《看白书》中知道了读书的重要性,还了解了鉴湖马臻的英雄事迹,非常欣赏经享颐《忠良不嫌多》的心态,敬佩王羲之的字练到了《入木三分》的地步……

《不读书,宁愿死》的马寅初,《铁窗修学》中的张秋人,《学到终身》的竺可桢,《卖衣解难》的郑弘,乘上《特别列车》的王一飞,《值得黄包车拉我》的夏沔尊,都深深地感动了我,我的情感犹如凤凰涅槃,《死而复生》。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医愚。读《绍兴名人故事》更是如此。纵览全书,心里烙下最深地是一个“苦”字。可是哪一个名人怕吃苦?而我们都是一群“小皇帝”、“小公主”,生活在一个蜜罐里,从没吃过苦,从没有经历风雨锤炼。我觉得我们得好好练好自己的生存能力,磨练自己的意志,不然如何面对今后生活中的挫折呢?

这时,心底的一颗星升起,紧接着又来好多颗,每一颗,都代表着一个名人。星星落在了地上,变成了导航灯,引导着我成长的道路。他们又如一颗颗铺石路,铺成了一条平坦的星光大道!

绍兴地区的名人事迹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07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44位用户喜欢。

我手中拿着这本充满着书香味的《绍兴名人故事》,翻开它,就像走进了先贤们的心灵世界,阅读它,就像与先贤对话,它能使我洞察人生,丰富阅历,磨练心志。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八十三位名人的八十八个故事,品读这些故事,如同品尝着醇香的绍兴老酒,让人备感惬意。我不仅被故事中的生动而又动人的情节所吸引了,也深深地为故事中透出来的名人的非凡精神和人格所折服,所激奋。

最让我感动的是智永和尚的故事。智永很小的时候就做了和尚,学写书法,他闭门苦练坚持了几十年,光是写坏的毛笔整整装了五大箩筐。冬天,智永早早地起床练字,一双手冻得又红又肿。炎热的夏天,他又在阁楼上大汗淋漓地苦练书法。由于智永的认真刻苦,他的字越来越有长进,许多人都来拜访他,人永欣寺的门槛都被踏坏了。读到这里,我内心觉得很羞愧,是啊,我也在学书法,可有时常常要找理由偷懒,有时写字好像是为了完成任务,总是草草了事。我们现在的条件比起那时来好多了。可是,我总不能像他那样勤学苦练,想到这儿,我不禁满脸羞涩,暗下决心也要像智永和尚那样勤练书法,无论严寒酷暑,从不间断,用心去领悟每一件事的内涵。

有“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之称的蔡元培,虽然家里贫穷,但这不能改变小元培好学的志向。他经常去亲戚家的私塾馆中拼读,他从小尊师勤学,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读书时十分专心。一次楼下失火了,而正在楼上读书的他却一点也没有发觉,直到家里人把他拉下楼去。还有一次,蔡元培夜里读书,蚊子特别多,他边打边赶,影响读书的效果,无奈之下,他找来一只坛子,把自己的两条腿伸进去,坛口再捂上报纸,这样蚊子就不会再来打扰他了,这事成了邻里间流传的勤学佳话。蔡元培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有所成就,我就更应该发奋学习,博览群书,在学习的'道路上,不畏艰辛,勇往直前,立言立德,用自己的知识服务于社会。

八十三位名人,擎起了绍兴历史和文化的丰碑,八十八个故事,彰显着先贤的精神风范。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境界。小故事,大道理,如同一抹云彩,恰似生活与人生的美好;如同一缕阳光,释放着生命与智慧的光芒。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学习名人精神,弘扬名人精神,让名人精神鼓励我们健康地快乐地成长,让名人成为我们奋力前行的精神动能。

绍兴地区的名人事迹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76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194位用户喜欢。

翻开《绍兴名人故事》之序页,一段优美的文字进入了我的视线——绍兴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巍巍稽山,泱泱鉴水,注定了这是一方物华天宝、钟灵毓秀的好地方。几千年来,在这里诞生了一批又一批的志士仁人、英雄豪杰。有饱受磨难的圣人虞舜,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英雄大禹,有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这些故事有些是我以前知道的,但更多的是我读到的。在这本书中,我知道了我们绍兴曾出现过那么多的名人,而从他们的故事中也让我懂得了许多深刻的道理。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不读书,宁愿死》这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马寅初为读书而抗争的故事。马寅初的父亲是位酒坊老板,他看到儿子天资聪颖,就希望他早日继承家业,多读书反而无用。但马寅初却有更大的理想和抱负,不愿只做一只井底蛙。每次父子俩谈论这件事意见不合后,脾气暴烈的父亲总会鞭打马寅初。而马寅初终因受不了不能读书的事实而跳河自杀,幸得父亲好友相救又支付他的所有读书费用,他才如愿考入了天津北洋大学,之后,去美国留学,最终成为著名的经济学家。

读完了这则故事,半晌,我都无法言语。马寅初读书意愿之强烈深深地震憾了我,也令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让我对学习的目的与意义有了新的理解,也引发我重新去审视自己的学习观。马寅初不能读书宁可去死。而我呢?爸爸妈妈辛辛苦苦工作来的钱全用在了我身上,兴趣班、零食、玩具、名牌衣服……可我还不领情,觉得这是我应该得到和享受的。就像对于读兴趣班,我认为父母是在扼杀我的精力和童年,却不体谅父母的良苦用心。学习上也是三心二意,对于老师和父母反复指出的缺点——不抓紧时间、动作慢,也是“这只耳朵进那只耳朵出”,或者听的时候觉得惭愧,有道理,却从未真正想过如何从根本上改正这个缺点,让自己更进一步!

对比马寅初,我羞愧难当,恨不得有道地缝能让自己钻进去,对自己的一些情绪与做法产生了深深自责。有许多次,兴趣班我都不想上,特别是冬天,觉得起床既冷又麻烦,还不如躲在被窝里既暖和又舒服。究其原因,是我根本没有一颗渴望获得知识的心。富足的生活让我安逸,更让我懈怠。我吃穿不愁,更得垄望蜀,追求名牌,一切都因虚荣心在作怪!同时,父母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也让我产生一种为老师学为父母学的心态,而不是自觉主动地投入,失去了学习的乐趣与动力!

读了这个令人深思的故事,不光给了我学习的动力,更催我奋进,给我激励。也让我感到自己是多么幸福,能出生在这个尊重知识的年代,一切以知识为上,以知识为重。我更庆幸能出生在绍兴这片肥沃的土壤上,身边曾出现过如此多的`名人贤达,他们的行动感染着我,他们的精神滋养着我。我能感觉到他们期待的目光正热切地注视着这块土地,注视着他们的子子孙孙,怎样把家乡建设的更美好!

请相信我们,绍兴这个古老的城市在我们的手中,必将焕发出更强烈更迷人的光彩。而我们这一代,会在绍兴名人精神的激励下更健康、快乐地成长。

绍兴地区名人事迹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028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1分钟,慢速需要16分钟,有300位用户喜欢。

张氏非常重视阴阳学说的阐发。认为阴之与阳,本是同一事物对立的两个方而,即《类经?阴阳类》所说“阴阳者,—分为二。”但二者又是统一于—个事物之中,无阴则无阳,无阳亦无阴。阳根于阴,阴根于阳。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他认为,就人体而言,精气二者虽分阴阳,但精可化气,气可生精,二者又是相互为根的。将阴阳学说运用于人体,形成了人体中精气一体的观点。由于精气一体,因此治疗时,不仅要注意到精、气本身的调治,还要注意阴阳精气互根的一面。也即对于阴阳精气亏虚的病症,张氏提出了“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气。善治气者,能使气中生精。”总之,张氏重视人体阴阳精气互根的关系,重视阴阳相济,在治疗学上很有实际意义。

张氏的另一观点为“阳非有余”论。首先,他从形气、寒热和水火之辨三个方面,探讨自然界的一些现象,从而阐明阳气在人体的重要性,应时时虑其不足,不能任意戕伐。形气之辨,认为人体生命的存在,主要是阳气的表现,而生命的终止,主要是阳气的先脱先绝,说明阳气只能虑其亏损而时时加以保养。寒热之辨,认为阳热有利于生命活动的存在,而阴寒则对生命活动非常不利。故而,热惟畏其不足,而不必过于伤耗。寒惟畏其过盛,而不能妄加补益。水火之辨,认为水之所以长养万物,亦依赖水中之阳。无阳之水,不仅不能长养万物,相反还会冻杀万物。所以虽言水有滋养万物作用,实际离不开阳气的作用。因此,阳气要时时虑其不足。

张氏重视阳气,但并不忽视真阴,认为真阴在人体生命活动中也十分重要。他从真阴之象、真阴之脏、真阴之用、真阴之病、真阴之治等五个方面加以阐发。真阴之象,即指真阴在外的表象。张氏指出可以根据形质的好坏,判断真阴的盛衰。真阴之脏,即指真阴所在之脏腑。张氏在命门学说的启示下,提出肾中命门为藏精之所,是人身之太极。命门藏有真阴,既是阴精化生之所,也是阳气生成之宅,内具水火,是人体性命之本。真阴之用,是指真阴在人体中的作用。一方面,真阴充盛,则形体强壮。另一方面,真阴又是元气之根,真阴充盛,则元气充足,脏腑各自发挥其正常生理功能。真阴之病,是指真阴亏虚所出现的病理表现。既然无水无火诸种病证,均与真阴之病有关。所以,张氏认为虚损病证,见有水亏而阴虚阳盛者,病属真阴之病,故不待言。另一方面,证见阳虚阴盛者,虽属火衰水盛,而真阴又是火之源,火衰亦由真阴不足所致,亦属于真阴之病的范畴。故此,张氏总结说“无水无火,皆在命门,总曰阴虚之病。”真阴之治,是指真阴虚损的治疗方法。张氏创立左归丸、左归饮以填补真阴。

张氏认为中风一证,主要是由于内伤积损所致,不能概以外感风邪论。这一看法,实与刘完素、李杲、朱震亨的观点有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张氏论非风之证,强调正气虚衰,肝风内动是其病本。因此治疗强调培补气血,以治其本。注意阴阳水火的盛衰。对于卒然昏倒不醒者,又当救其急,或化痰开窍,或益气固脱,根据虚实加以分辨。对于肢体麻木、眩运掉摇者,认为乃非风之先兆,又当防微杜渐,培补气血,防止非风之病的加重。虽然,张介宾治疗中风一病,尚不十分完善,然其强调中风非风,从内因分析,从内伤论治,为后世中风的治疗提出了新的思路。又如其论治三消病证,认为果为实火,但去其火,则津液自生,消渴自止。若由真水不足,则悉属阴虚,无论上、中、下,急宜治肾,必使阴气渐充,精血渐复,则病必自愈。治实火,用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治水亏火旺,用玉女煎(石膏、知母、牛膝、生地、麦冬)或一阴煎(生地、熟地、芍药、麦冬、甘草、牛膝、丹参)。

又如其对不寐证的认识,亦能反映其重视辨证的精神。他说:“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有邪者多实证,无邪者皆虚证。凡如伤寒、伤风、疟疾之不寐者,此皆外邪深入之扰也,如痰,如火,如寒气水气,如饮食、忿怒之不寐者,此皆内邪滞逆之扰也。舍此之外,则凡思虑、劳倦、惊恐、忧疑,及别无所累,而常多不寐者,总属真阴精血之不足,阴阳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张氏并不仅从虚损方面认识,而是强调神不安的病机,从邪气与正气两方面分辨虚实,认为或由邪气之扰,或由精血不足,导致阴阳不交,均可导致不寐。这种对病机的认识,已相当全面。张氏这种对每一疾病都依前人经验、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治疗等进行论述阐发的方法,对后世杂病治疗颇有影响。

张介宾十分重视温补真阴真阳,后世称其为温补派的代表。又由于其创立左右归丸、左右归饮诸方剂,方中喜用熟地,后世又称其“张熟地”。张氏临证十分重视寒热虚实辨证,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虽然张氏之学,引起后世一些医家的非议,如陈修园著《景岳新方》、章楠著《论景岳书》等,均认为张氏之学概论温补,有矫枉过正之失。但多数医家对其学术上的贡献,均持肯定态度,认为张介宾不失为中医学术发展中的一大医家,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绍兴名人事迹素材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73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55位用户喜欢。

我的家乡绍兴是个钟毓灵秀的好地方,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若把她比作一位母亲,那鉴湖便是她水灵的眼;若耶溪是她修长的眉;会稽山是她翠绿的衣,而吴越文化则是她的魂。在母亲的培养下,一批又一批的名人从绍兴脱颖而出,从治水的大禹到卧薪尝胆的句践,从大书法家王羲之到大画家徐渭、大哲学家王阳明,从近代革命先驱秋瑾、徐锡麟到大文豪鲁迅、大教育家蔡元培,绍兴像是一个群星璀灿的名仕博物馆,先贤们的名仕精神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绍兴人的精神脊梁,成为绍兴人奋发图强的胆剑精神的集中体现。

我从上幼儿园起,老师就给我们讲绍兴名人的故事。这些家喻户晓的故事,我听了一遍又一遍,总觉得每听一遍都有新的启迪。现在读了《绍兴名人故事》后,我了解了更多的绍兴名人的生动有趣的故事,像王献之学书练尽十八缸,周恩来狱中斗敌,王冕牧牛学画等等。这些故事教给了我不少做人的道理。其中印象最深的故事之一就是越王句践复兴越国的事。

公元前494年,越国战败,越王带着妻子在吴国当仆役。他们受尽凌辱,给夫差当牛作马,忍辱负重,尽表对吴国的一片忠心。一次,夫差病了,句践还亲自尝了他的粪便以辩别病情。这件事让夫差信以为句践是真的对他衷心不二,甚至胜于吴国的臣子。就这样,句践夫妇在吴国被拘三年后,总算被放回了越国。回国后,句践外松内紧,表面上更加忠心耿耿于吴国,背地里他对复国一事一刻也不敢怠慢。他一方面发展国内生产,整顿兵马,时刻作好做战的准备;一方面挑美女,在吼山养狗,然后进献给吴王,让夫差终日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为了不让自己松懈意志,他放弃在宫殿生活,面对吴国建造了一座“箭楼”,在那里他卧薪尝胆,牢记国耻。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在文种、范蠡等大臣的扶助下,句践终于在公元前473年打败了吴国,实现了报仇雪恨的夙愿。

这个故事流传了二千五百年,至令依然被人们津津乐道。我想,作为绍兴的后人,句践的精神品质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发扬,一是承认失败,勇敢面对现实;二是正视艰难,为图大志不惜忍辱负重;三是奋发图强,时刻牢记过去。这些精神正是我们后人很需要的,是我们绍兴名仕文化的思想内涵,更是永远激励我们前进的胆剑精神。

绍兴名人事迹素材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30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49位用户喜欢。

绍兴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巍巍稽山,泱泱鉴水,注定这是一方物华天宝,钟灵毓秀的好地方。几千年来,在这里诞生了一批又一批志士仁人,英雄豪杰。从虞舜夏禹,越国君臣到近代辛亥群雄,现代文学精英,当代开国总理。他们的出现,如同煜煜星辰,辉耀了中国历史的长空,他们不仅是绍兴的光荣和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八十三位名人,擎起了绍兴历史和文化的丰碑。

八十八个故事,彰现着先贤的精神风范。

我们从幼儿园起,老师就给我们讲绍兴名人的故事,大了也经常看《绍兴名人故事》,看了一遍又一遍,但每看一遍就会有新的启迪。这些故事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是王献之的《十八缸》。王献之是书圣王羲之的第7个儿子,他与父亲并称“二王”。王献之想与父亲学书法,问父亲有什么秘诀,而父亲却说:“只要把十八缸水练完了,就知道秘诀了。”王献之就决定模仿父亲的字,一年,两年,三年……还是没学像父亲的字。但王献之不灰心,认真地学,他的腕力有劲,终于也成为了一个伟大的书法家。

读了王献之这篇文章,我想到了爱迪生做灯泡,他试验了一次,两次,三次……通过自己的反复努力,试验了一千多次后,终于成功了,成为了著名的科学家;想到了“水滴石穿”,水滴在一块石板上,滴啊滴,日积月累,终于将石板打出了一个个亮晶晶的小洞;想到了“铁棒磨成针”,铁棒是那么的粗,那么的大,可是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却能磨成针。这些例子都在向我们说明一个道理:凡事只要通过努力,有恒心,有毅力,还有什么事能难到我们呢?

由此我又想到了我们有些同学在做作业时,总把不会的题目放着一边随它去,总是想明天老师会讲的,先空着在说吧,没有认真地去钻研,和王献之比起来,那真是天壤之别哪!我们做什么事情就应该要有恒心,坚持去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读书也是这样,虽然有不懂的地方,但只要坚持多读,多练,多问,多想,总会有所收获。

《绍兴名人故事》真使我受益非浅,一个个小故事里揭示的却是一个个令人深受教育的大道理。我决心向这些名人学习,将来也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绍兴的伟人和名人事迹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38个字,有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62位用户喜欢。

康乾盛世持续了近百年,进人嘉庆、道光中衰到清王朝灭亡又是一个百余年。回顾这百余年间的书法史,有一个鲜明的时代特征:名书家无一不习汉魏石刻碑版并使之成为创新与变革的根据,除楷书、行书以外,又使篆书与隶书这两种久违的书休重放异彩。被康有为誉为碑学“开山祖”的邓石如,还有隶书大家伊秉绥,是晚年进人嘉庆时代的人物,其他如吴熙载、杨沂孙、何绍基、吴大徽、杨守敬、张裕钊、俞撇、杨观、昊昌硕、沈曾植、康有为等等无一不是这一时期的名书家。就在这个书体不断变换风格不断创新的时代,赵之谦以非常独特的姿态…

他的各种书体都涉猎并且留下了为数众多的优秀作品,可使真、草、隶、篆的笔法融为一体,以行书作品为例来看,赵之谦能将篆、隶、楷等书体的凝重融于这种飘逸洒脱的行草书之中,可见赵氏本人内在的情愫、精神。同时他也是清代杰出的书画篆刻家。赵之谦精通于书画篆刻,擅书法,初学颜真卿,兼习南北两派,求笔诀于画花卉、蔬菜,笔墨酣畅,水墨交融,设色浓艳,有宽博淳厚之趣,揉合明代的徐渭、原济等长处又开创了自己独特的画风,赵之谦曾经说过:“独立者贵,天地极大,多人说总尽,独立难索难求”。他一生在诗、书、画、意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大师。赵之谦开创了清末写意花卉的新风,创作出了许多极富现代气息的作品。篆刻初学浙、皖两派,后吸收古钱币、镜铭和碑版文字等入印,突破了秦汉鉨印规范,章法讲究,古劲浑厚,闲静遒丽,别创新路。其篆隶作品,有时虽然有些渗墨现象,但其锐利的笔锋所表现出来的美妙感觉,不得不令人拍案叫绝。

绍兴地区名人事迹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05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00位用户喜欢。

朱自清的.祖籍具体是绍兴哪里,因为缺少明确的记载,一直是个谜团。 绍兴市政协城市文化策研室主任朱元桂告诉记者,朱自清来过绍兴,并在上虞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教过书,但他的祖籍地在哪,其本人没有留下确切记录。

据悉,朱自清的儿子和孙子曾经来过绍兴寻根,尤其是他的孙子朱晓涛来过多次。“光我就接待过3次,最近一次是在前年,要求我帮助寻找祖籍地,但没有结果。”朱元桂说。

一次,朱元桂陪着朱晓涛去了青甸湖小区附近的壶觞村,那里很多村民姓朱。但查来查去,没有结果。“该村有朱氏家谱,但可能支脉不同,里面也无记载。”

还有一次,朱元桂去了市区胜利西路大龙桥附近的余家岸头村,村民几乎都姓余,但走遍全村,也无线索。

在来信中,朱闰生希望了解几个问题:收养余子擎的同乡好友、山阴朱氏名叫什么?这个朱家跟鲁迅原配朱安家有什么关系?朱自清的外公周明甫跟鲁迅周家是否有宗族关系?

绍兴方面“按图索骥”,据此向相关人员发放征求线索,但至今没有消息。“我原来认为我家跟朱自清家也有关系,有段时间花了很多精力查找可作印证的资料,但至今也没查到。”朱元桂说。

本月19日,记者连线扬州市朱自清故居时,一位李姓负责人的回答着实让人吃惊:“朱自清先生的祖籍地应该就在鲁迅家附近,朱家也是当地的大户人家。而且朱自清先生的母亲周绮桐还与鲁迅同族。” “朱自清先生曾经回忆,他去过绍兴两次,每次只住一天。但具体去了哪?他没有说明。倒是他的三弟朱国华曾在文章里写到朱自清替母回绍拜年的事情。文章交代他妈妈就是周家人,朱自清去过鲁迅家拜年。但朱国华的回忆内容有些并不准确,他说朱自清还曾见过鲁迅,但事实上那时鲁迅压根没有在家。”这位负责人说,朱自清跟鲁迅的交往很少,有过那么几次,也是被动的交往。“比如有人请吃饭,朱自清和鲁迅都在,就是这种交往而已。”

“朱自清跟绍兴的关系不饱满,这是肯定的,但同样可以肯定的是,朱自清的祖籍在绍兴,朱自清是绍兴人。他跟鲁迅一样,都是文学名人,都是绍兴的骄傲。”这位负责人表示。

绍兴地区名人事迹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23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161位用户喜欢。

章学诚,清代杰出的史学理论家和方志学家。原名文酕、文镳,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今浙江省绍兴)人。章学诚自小对文史有浓厚兴趣,立志追求学问。26岁肄业国子监。28岁在京师事大学士朱筠,得以尽览其丰富的藏书,并与往来朱门的名流学者研讨学术源流及异同,学业大进。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应乡试中举,翌年中进士。曾援授国子监典籍,主讲定州定武、保定莲池、归德文正等书院。后入湖广总督毕沅幕府,协助编纂《续资治通鉴》等书。自以为“迂流”不合世用,不愿入仕,在保定、定州、归德等地书院讲学。 一生主修、参修各类地方史志十余部。从27岁起,随父纂修《天门县志》,并着手撰写方志论文。从清乾隆三十八年至五十八年(1773~1793年)间,陆续纂修或参修的志书有《和州志》、《永清县志》、《大名县志》、《亳州志》、《湖北通志》等。预修有《麻城县志》、《常德府志》、《荆州志》等。在纂修志书的同时,他注重总结修志的经验,进行志书的理论建设,写出了《方志辨体》、《方志立三书议》、《记与戴东原论修志》和《修志十议》等论文。通过长期修志实践和对方志渊源、性质、体例、功用及编纂方法的悉心研讨,形成一整套系统的方志理论,对近代方志学研究影响颇大。章学诚关于方志学的见解,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1.第一次提出“志属信史”的观点,对地方志的性质作了科学界定,明确了方志的性质。力排陈说,提出了“志乃史体”、“志乃史裁”、“志属信史”、“方志为国史要删”、“方志乃一方全史”等主张,将方志纳入史书范围,认为史书与志书具有同样的性质和作用。他说:“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部府县志,一国之史也;综记一朝,天下之史也。”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起开始撰写《文史通义》,20余年从不中断。还应聘纂修过和州、永清县、亳州、常德府和荆州府等地方志,参与《湖北通志》的修订。章学诚一生穷困潦倒,从32岁起,因父亡而靠讲学和修志所得维持生活,十分拮据。他学识渊博,史学理论有独到见识,因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所限,未能充分施展才能和抱负。他刻意编辑12年的《史籍考》也未问世。《文史通义》生前只刻印了篇目,道光十二年(1832年)其次子首次刊印了8卷。后有近人叶长青注本。另有《校雠通义》4卷,《方志略例》2卷,《文集》8卷,《外集》2卷﹐《湖北通志检存稿》4卷及《未成稿》1卷,《外编》18卷等,去世120年后由刘承干搜集整理出版了《章氏遗书》。

章学诚一生主修、参修各类地方史志十余部,并撰写了大量的志评著作。修志的过程也是章学诚史学理论逐步成熟的过程,以其提出较为系统的方志学理论而被梁启超称为中国方志学的创始人。章学诚方志编纂思想的重心有过两次大的转变,从关注方志的艺文著录转向关注如何保存地方掌故,从企图在方志书志部分保存掌故转向方志“志”体与掌故分立。他创立了一套完整的修志义例,提出了方志分立三书的主张。《方志立三书议》可以说是章学诚所创立的方志学之精义所在,它的提出,标志着其方志理论的成熟、修志体例的完备和方志学的建立。

绍兴地区的名人事迹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86个字,有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29位用户喜欢。

在《绍兴名人故事》里,有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如同品尝着醇香的绍兴老酒,让人备赶惬义。书中有孝女曹娥,她沉瓜寻父,跳江救父,她的孝心不禁让人流泪;有鉴湖女侠秋瑾,她每天闻鸡起舞,学成后到日本留学,她反对封建社会,秘密组织浙江各地会党起义。秋瑾就义于清政府的刀下。审讯时,挥笔写下“秋雨秋风愁煞人”七个大字做为供状。她一身侠骨,百世留芳,让人肃然起敬;有卧薪尝胆的勾践,他带领的越国被吴国战败后,越王勾践忍辱求和,带妻子和大臣范蠡在吴国当了三年奴仆。回国后立志发奋图强,一定要把国家治理好报仇雪耻。他在自己的小屋里悬挂了一颗苦胆每次进出都要尝一下。正是因为他这种精神使越国兵精粮足,国富民强;有勤奋好学的鲁迅,他在十二岁的时候,开始到寿镜吾先生开办的三味书屋里念书。寿先生学问大,对学生要求严格。一次,鲁迅为了给父亲抓药,而上学迟到了,寿先生狠狠地批评了他。于是,鲁迅在书桌上刻了一个小小的“早”字,把这个“早”字深深地刻在了心里。从此,鲁迅按时上学,再也没有迟到过……

看了这本书,我懂了很多,书中名人透出来的非凡精神和人格魅力令我折服,;令我激奋。本书从虞舜夏禹、越国君臣到近代辛亥群雄、现代文化精英、当代总理,体现了绍兴人民智慧的结晶,辉耀了中国历史的灿烂辉煌。从书中我明白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道理;我知道了做事一定得有衡心,磨难出圣人;我还懂得了我们要像勾践那样卧薪尝胆,不继锤炼自己的意志。

绍兴的伟人和名人事迹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036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2分钟,慢速需要16分钟,有148位用户喜欢。

张岱(1597-1684年,一说卒于1689年),字宗子、石公,号陶庵、蝶庵、会稽外史等,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祖籍四川绵竹,故又自称“蜀人”、“古剑”。张岱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天复,官至云南按察副使,甘肃行太仆卿。曾祖张元汴,隆庆五年(1571)状元及第,官至翰林院侍读,詹事府左谕德。祖父张汝霖,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官至广西参议。父张耀芳,副榜出身,为鲁藩右长史。张岱的出身,又是书香门第,家学渊源。先辈均是饱学之儒,精通史学、经学、理学、文学、小学和舆地学。天复、元汴父子曾撰修《绍兴府志》、《会稽志》及《山阴志》,“三志并出,人称谈迁父子。”(《家传》)(下引张岱诗文及评论出自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出版、夏咸淳点校的《张岱诗文集》者,均只注篇名。)祖父汝霖,“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同上)至老,手不释卷。曾积三十年之精神,撰修《韵山》,后因与《永乐大典》类同而辍笔(《陶庵梦忆韵山》)。张氏三世藏书,岱“自垂髫聚书四十年,不下三万卷。”(《陶庵梦忆三世藏书》)张岱的出身,还是一个文艺之家。祖孙几代都工诗擅文,咸有著述。天复有《鸣玉堂稿》,元汴有《不二斋稿》,汝霖有《石介园文集》,耀芳“善歌诗,声出金石。”(《家传》)张氏从汝霖起,自蓄声伎,讲究此道。耀芳“教习小蹊,鼓吹戏剧。”(《家传》)到张岱这辈,则“主人精赏鉴,延师课戏,童手指千。蹊童到其家,谓‘过剑门’,焉敢草草。”(《陶庵梦忆过剑门》)他拜师学琴,习曲三十余首,指法“练熟还生,以涩勒出之。”(同上《绍兴琴派》)并“结丝社,月必三会之。”(同上《丝社》)张岱仲叔联芳,“能写生,称能品”,与沈周、文征明、董其昌、李流芳辈“相伯仲”。又好古玩,富收藏,精鉴赏,“所遗尊、卣彝、名画、法锦,以千计。”(《附传》)张岱耳濡目染,亦自手眼不低,所作种种文物古玩之题铭,诸多磁窑铜器之品评,确为行家里手。

张岱生活于明清鼎革之际。明中叶以后,宦官擅权,奸臣当道,特务横行,党争酷烈,内忧外患,愈演愈烈。贤能忠直,或被贬逐,或遭刑戮。与此同时,思想界涌现了一股反理学、叛礼教的思潮。以王艮、李贽为代表的王学左派,公开标榜利欲、欲为人之本性,反对理学家的矫情饰性,主张童心本真,率性而行。这无疑是对传统礼教的反叛,对程朱“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的挑战。在这种思潮的推动下,文人士子在对社会黑暗绝望之余,纷纷追求个性解放:纵欲于声色,纵情于山水,最大程度地追求物质和精神的满足。他们一方面标榜高雅清逸,悠闲脱俗,在风花雪月、山水园林、亭台楼榭、花鸟鱼虫、文房四宝、书画丝竹、饮食茶道、古玩珍异、戏曲杂耍、博弈游冶之中,着意营造赏心悦目、休闲遣兴的艺术品味,在玩赏流连中获得生活的意趣和艺术的诗情;另一方面他们在反叛名教礼法的旗号下,放浪形骸,纵情于感官声色之好,穷奢极欲,

焚膏继晷,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人情以放荡为快,世风以侈靡相高。”(张瀚《松窗梦语》卷七)如果说前者主要表现他们的避世玩世的话,那么后者主要发泄他们的傲世愤世。在张氏祖孙的交游中,不乏这样的文人名士。如徐渭、黄汝亨、陈继儒、陶望龄、王思任、陈章侯、祁彪佳兄弟等,正是这样的家庭出身,这样的社会思潮、人文氛围,造就了张岱的纨绔习气和名士风度,决定了他的《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和《王郎文集》的主要内容。张岱自称: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自为墓志铭》)可谓兼纨绔子弟的豪奢享乐习气和晚明名士文人纵欲玩世颓放作风兼而有之。张岱博洽多通,经史子集,无不该悉;天文地理,靡不涉猎。虽无缘功名,却有志撰述。一生笔耕不辍,老而不衰。所著除《自为墓志铭》中所列十五种之外,还有《王郎诗集》、《有明于越三不朽图赞》、《石匮书后集》、《奇字问》、《老饕集》、《陶庵肘后方》、《茶史》、《桃源历》、《历书眼》、《涫朗乞巧录》、《柱铭对》、《夜航船》、杂剧《乔坐衙》、传奇《冰山记》等共三十余种。其中《夜航船》一书,内容殆同百科全书,包罗万有,共计二十大类,四千多条目。张岱涉猎之广泛,著述之宏富,用力之勤奋,于此可见。而他与一般玩物之纨绔、玩世之名士的畛域,也于此分界。张岱对于自己的才高命蹇,是不胜其愤的,并将其愤世疾俗之情,寓于山水:以绍兴府治,大如蚕筐。其中所有之山,磊磊落落,灿若列眉,尚于八山之外,犹遗黄琢。则郡城之外,万壑千岩,人迹不到之处,名山胜景,弃置道旁,为村人俗子所埋没者,不知凡几矣。(《黄琢山》)余因想世间珍异之物,为庸人埋没者,不可胜记。而尤恨此山生在城市,坐落人烟凑集之中,仅隔一垣,使世人不得一识其面目,反举几下顽石以相诡溷。何山之不幸,一至于此。(《峨眉山》)这两段文字,一则言名山胜景被埋没之多,另一则言其被埋没之易。在反复回环的议论感叹之中,发泄了他不遇的憾恨和对世俗的鄙薄,深得柳宗元《永州八记》的骚体之精髓。但宗子毕竟不同于宗元:“山果有灵,焉能久困?余为山计,欲脱樊篱,断须飞去。”(《峨眉山》)他比宗元多了一分自信,多了一分诙谐。

绍兴地区的名人事迹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17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170位用户喜欢。

因为种种原因,现在学术界确实很难找到关于朱氏和绍兴的关系。

“朱自清到过绍兴,但他没有留下关于绍兴的具体文字。”朱文斌说,关于绍兴的风物,他有提到花雕和兰亭,但只一笔带过。唯有一篇《航船中的文明》,写了作者从绍兴府桥乘坐夜航船到西兴渡口的经历,用反讽的手法对航船中男女分坐的“精神文明”进行了批判。

江苏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姜建在论文《朱自清与鲁迅文学传统》中标注,朱自清总共见过鲁迅3次:1926年8月30日在上海消闲别墅出席欢迎鲁迅的晚宴,1932年11月24日和27日赴鲁家邀请鲁迅去清华大学演讲。“但鲁迅没有答应。”文学博士李先国说。

朱自清跟家乡唯一清晰、深厚、有迹可寻的联系,就是他曾经执教的上虞春晖中学。

1920年,朱自清从北大哲学系本科毕业。来上虞之前,他在杭州省立第一师范任教,是省立一师“后四金刚”之一。来到上虞春晖中学执教后,又成为早期春晖中学的教育革新者,倡导男女同学、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等先进教育思想。写下了《春晖的一月》、《教育的信仰》、《团体生活》等文学和教育文章。

“从1924年2月下旬到1925年暑假,朱自清在春晖中学教了一年半书,但他的家属住了5年时间。”上虞春晖中学名人故居管理员徐东根老师19日告诉记者,1925年暑假过后,朱自清就去了清华大学教书。在徐老师看来,短暂的春晖经历同样让这位大学者、教育家深深眷恋,这除了体现在他留下家属继续住在春晖外,还体现在他到清华不久,即写下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虽然写的是清华园的荷塘,但也有春晖的影子在其中。春晖中学早期也有一个荷塘,从气息上他可能把两者合二为一了。”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朱自清第二个儿子朱闰生就是在春晖出生的。”在春晖中学朱自清故居的“朱自清年表”上,其中一栏写着:“1925年,‘五卅’后一日,二儿闰生生于白马湖。”

朱闰生从山西财政厅退休后,曾经来过春晖中学寻访父亲的足迹。“看到这个年表,他才知道自己原来在这里出生,非常高兴,拍了很多照片回去。”

徐东根是春晖中学1966届毕业生,1994年调到母校任教。2005年退休后,他接过钥匙,成了名人故居的管理员。从这时起,这位数学老师开始留意这些名人的生平事迹。

“我也看到过朱自清祖籍是绍兴的说法,看来这是真的。”徐老师说,今后他在接待客人参观时要增加一句内容,告诉他们“朱自清就是我们绍兴人”。

绍兴的伟人和名人事迹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66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21位用户喜欢。

随手翻开《绍兴名人故事》这本书,我细细地品读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让我觉得自己作为一个绍兴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因为绍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名士之乡”。以后,不管我走到哪里,只要别人问我是哪里人,我都会自豪而又响亮的回答“我是一个绍兴人!”我还会不厌其烦地跟他们讲绍兴的许多名人的经典故事。

《绍兴名人故事》是一本绍兴人的“故事词典”,“词典”里让我了解了治水的大禹为什么“三过家门而不入”,知道了历史上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也是我们地道的绍兴人;知道了诗人陆游;鉴湖女侠秋瑾;大文学家鲁迅先生;伟大的总理周恩来;书法家王羲之……83位名人,88个故事。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十二岁那年家中发生变故,家道一下中落,生活变得艰难极了。但他从不向命运低头,作为长子的鲁迅,幼嫩的肩膀上扛起了照顾全家的重任,帮“药罐子”父亲采药的过程中常常耽误了学习,在尽力帮母亲做家务而一次次被老师误解迟到的原因下,把委屈的眼泪憋进肚里,而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书桌的右上角刻了个“早”字。这个“早”字也深深地刻进了鲁迅的心里。从此,不让任何原因耽误自己的学习,从而成为了我们今天所敬仰的名人。这同他从小刻苦学习和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是分不开的。而我们呢?作为21世纪最幸福的这一代,我们多像温室里的小花呀!现代的小皇帝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好日子”,上学放学由父母车子来回接送,不做家务,还任性撒娇,穿名牌,吃香的,喝辣的,做作业还要父母催,只顾自己享受,从不感受父母赚钱的辛苦。有时考个好成绩,还要敲竹扛,奖励吃个肯德基什么的,想想这些真是羞愧万分啊!如果83位名人,小时候有一点点像我们的话,难道还会有我们今天这个繁荣而昌盛的绍兴吗?难道还会有这些让我们骄傲的名人经典故事吗?

名人故事,名人精神,这是一笔多么巨大的精神财富,看完这本书让我们了解和熟悉过程中,学习名人精神,弘扬名人精神,让名人精神激励我们健康地、快乐地成长。

绍兴名人事迹素材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42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63位用户喜欢。

绍兴是我的家乡,这是一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巍巍会稽山,泱泱鉴湖水,注定了这里物华天宝、钟灵毓秀。五千年来,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孕育了一批又一批的历史名人,这些名人不仅是我们绍兴的光荣和骄傲,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我们需要了解名人,向这些名人学习。《绍兴名人故事》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桥梁作用。

这本书记载了83位绍兴名人,共88个故事。其中有美女西施白花藏秘的故事;有鉴湖太守马臻为民治水的佳话;有近代文学家蔡元培坛子避蚊刻苦求学的趣事。翻开它,我们就像走进了先贤们的内心世界;拜读它,就像面对面地聆听先贤们的对话。

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西施的白花藏秘故事。西施是春秋末越国苎萝村人,她天生丽质,秀美出众,被后人誉为古代四大美女之首。春秋时越败于吴,越王将西施献给吴国。有一次,越国准备要讨伐吴国,急需一张吴国的山川地形图,西施知道后,在一方白手绢上用不同的颜色细细地描绘好了地图,为了避免吴国大臣伍子胥的怀疑,她假装去给父亲送冥衣。冥衣送到之后,她把头上的小白花放进了衣箱里,其实那朵白花就是西施精心描绘的地图。越国的范大夫在收到这幅地图时,惊叹道:“一个女子,如此勇敢,越国有望了!”事实确实如此。经过十年生聚,十年养息,越一举打败了吴国,一洗国耻。灭吴以后,越国在西施的家乡建了一座西施殿,纪念西施。

西施不仅美丽、聪明,而且还这么爱国,让人惊叹,不愧为四大美女之首!

《绍兴名人故事》这书本给我带来了很多家乡先贤的故事,故事虽然小,但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真可谓是“小故事,大道理!”

《绍兴名人事迹素材(16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稿件

分类查询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