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66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98位用户喜欢。
今天上午,我们的语文老师跟我们分享了鲁迅先生在生死线上还拼搏不休的资料还有巴金先生写的纪念鲁迅的文章。
鲁迅先生临死前说:“忘记我。”这声音在巴金先生耳边回荡,我们怎么会忘记你呢?我们最最敬仰的鲁迅先生!我们的民族英雄!你为我们的民族付出了那么多!是您给了我们青少年及时的安慰,您为人民做了那么多,但是您有操心过自己吗?
您曾说:“我好像一头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你的行动证明了您这句话不是信口开河,而是一句时时刻刻警示着自己,更是警示着人民的话!你平时对人民付出的心血,使我们永远难以忘怀!您用自己的善良拯救了千千万万的人,并且让我们人民有了自知之明,开始改进。
在仅仅几十年的时间里,我们中华民族就从一个黑暗的社会进步到了世界强国之一!这里面的功劳是少不了您的!您走了,但您的精神永远与我们在一起,一直鼓舞着我们。
当这一位民族英雄的灵柩抬进殡仪馆时,多少人民随之失声痛哭!失去了你这样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教育家,我们的心情是多么的悲痛!
鲁迅先生的心脏已经停止了,他的身体已经永远的躺在万国殡仪馆里了,但是他还没有死,因为鲁迅先生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86个字,有1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201位用户喜欢。
我泡上一杯清茗,在豆大的灯光下,坐在书桌旁回忆着我与鲁迅先生的故事。我细品着清茗,才知道鲁迅先生也像这茶一样,品过之后,仍留有淡淡的清香,继而,细细品过之后,才发现,鲁迅先生这个伟大的人更是品不尽了……
闻茶香:故事中的故事
我细细闻了闻茶香,清新,引人深思。初识鲁迅,还是在初中课本上。黑白照片中的他,身着长衫,目光坚毅,严肃。我似乎看到了有什么东西在他目光深处,久久的燃烧着,永不熄灭。
我试图以一个初一学生的身份,在难懂的文章中前行,几遍下来,我依稀地看到了那时黑暗的社会,和他辛辣的讽刺,像一把刀子,正中要害。先生把他炽热的爱国之情,化作浓浓的墨,倾泻在纸上,愈发愈引人深思,也让我这个学生皱紧眉头,细细思索着。
我好奇地向老师请教愿与鲁迅的更多信息,好像嗅到了茶的清香,急不可耐的.要常常茶水的滋味,老师只给我讲了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末了,老师只是笑笑,意味深长的说:“足矣,鲁迅先生这个人,要慢慢品味。”。我有点一头雾水,静下来,思考着那个故事。也许,他知道,唯有医治好人的灵魂才能救国吧,没有灵魂的人,只是无异于行尸走肉罢了。时光流逝,中华魂,永远不应丢下。
第一口,略苦,留有余香:时间的故事
第一口下来,有点茶叶的苦涩,久了,唇留清香。“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会有的。”老师用鲁迅的名言严厉的对我们这些磨蹭的学生说。我低下头,心里涩涩的,好像刚被鲁迅先生批评过一样,在我的印象中,鲁迅是一个惜时如金,如命的人呀!我下定决心,不再浪费时间。
我望着电脑,坚定地走开,继续写作业。在睡梦中,我咬咬牙,在微凉的清晨中,早早去上学。在午后的阳光下,我孜孜不倦的背书……很苦,但是,在一切的苦涩之后,我总算换来满意的成绩,是鲁迅,告诉了我时间的宝贵。他告诉我们,哪里有天才?他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读书上了。
鲁迅先生,是爱国作家,更是我人生的导师。苦涩之后,茶的余香,满口近是,清新,让人振奋。
细品:走进鲁迅的童年
细细品味,满口近是浓香,让人回味无穷。无意间,我在家里发现了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我随着鲁迅的记忆,来到了他的童年,带着纯真的梦幻。我们走进百草园,逗弄班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雪地里捕鸟,天真烂漫。我们来到鲁镇,掘蚯蚓,月夜行船,看社戏,偷毛豆,无拘无束。让我看到了另一个鲁迅,纯真,欢乐。
然而,它又是一个严肃的战士,用锋利的笔,为祖国而写。用炽热的爱国心,报答祖国。
不尽的清香
不知不觉地,一杯茶品近了,但是,余香是不尽的,永远用它固有的清香,飘在我的心中。也许,鲁迅先生像茶,这又细细品,才尝到他的滋味,也许我们用一生的时间也无法品读出他最真实,伟大的情操,真情操,我与鲁迅的故事也会越来越多,说不完道不尽。
在灯光下,回忆着几例我与鲁迅的故事,细品清茗,我要在这青春的大好年华里,像鲁迅一样,爱着这片生我养我的祖国,要像鲁迅先生一样,报答这片曾经苦难的土地。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40个字,有1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194位用户喜欢。
鲁迅先生根本思想就是“人的觉醒”,“民权的觉醒”。因为,“如果人民的脑子不从封建文化的束缚之下解放出来,人民不获得人的知识,人的思想,无论什么改革,无论那改革得到怎样的胜利,也将是表面的,形式的,换汤不换药的。”
置身于内忧外患的历史条件下,鲁迅将“立人”作为中国变革的出发点,“人立而后凡事举”,只有发扬民魂,培养有明白的理性和深沉的勇气的国民,中国才能进步。他认为正是精神的萎靡,造成了人性的堕落。而新的国民性格,应该是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有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
正是为了“造成一个使新生命得能诞生的机运”,鲁迅甘愿充当了“扫荡一切旧物”的马前卒,也因此招致了来自身前身后甚至身边的明枪暗箭。但“为了大众和民族的未来”,他义无反顾。
战士或革命者的鲁迅,始终站在中国精神文化战线的最前沿,向着腐朽落后冲锋陷阵。也正是在这种血与火的考验和严峻的斗争中,他成为“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引领了“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精神不仅在下一个百年有其不可磨灭的价值,在下一个千年里也将愈加显现其理性的光芒”——这就是经典的价值,这才是思想的力量。
希望自己“速朽”的鲁迅,在他离去65年之后却仍活在我们中间。世纪之交,鲁迅再次成为我们精神文化生活中的“热点”,恰如“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一样,也是“说不尽的鲁迅”。
越是物质的时代,越需要精神的张扬。尤其是负载着“社会良知”使命的学术界、知识界人士,更要以高度自省的态度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拒绝“媚俗”和“平庸”,并要像鲁迅那样“坚持社会正义的立场,为受到损害、屈辱的弱势群众伸张正义,同现象和种种不合理现象进行坚决的斗争”。
而一位不知名的网友对鲁迅的感悟,即形象又精当:“他像一只针,让百年来的中国人不敢不清醒地思索”。
反思和批判是鲁迅不灭的精神实质。不用说什么大事,就如你耳闻歹人公开作恶,周围的人却无一上去制止的新闻;或当你看到公共汽车站上,年轻力壮者一哄而上,妇孺老弱被挤得踉踉跄跄等情景,“我总会想起鲁迅刻画的那些‘麻木的国人的灵魂’”。像北大教授钱理群这般感慨的大有人在,所以,无论是阿Q、阿桂,或是假洋鬼子,都时常出现在人们对身边某些人或某种现象的斥责中。
批判总是因时弊而显得重要,若时弊除净,再深刻的批判也未必长存。当年的鲁迅,期待自己的文章尽快在“阳光”下消失,想来其中的深意也就在于此吧。
如此深入人心的鲁迅,给了我们深刻的思想武器,但同时也提出了一个沉甸甸的话题。在社会变革已经如此翻天覆地之后,国人的精神、国民的素质似乎仍未能脱胎换骨,当年鲁迅深恶痛绝的国民劣根性,似乎仍在我们民族心理深处徘徊,人的解放的进程还远未完成……
鲁迅,似乎已经超越自身成为一个更广阔的阅读空间,让我们从中领悟更广泛的精神内容。从猛醒到战斗,从批判到建设,鲁迅在中国精神文化刻下了永远的痕迹,他的思想,成为我们精神文化宝库中的一页;他的精神,融入我们民族的血脉化为永远的民族魂。
和他同时代的另一位大作家,虽不在一个阵营却是知己朋友的郁达夫早在1936年10月23日鲁迅刚刚去世时就已经断言:鲁迅虽死,精神当与中华民族永存。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22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45位用户喜欢。
鲁迅是伟大的,他的伟大在于他执著地把自己的生活、生命牢牢地和民族、时代拴在一起。他的个性极强,最痛恨奴颜媚骨;作为一个受过专业训练的医生,他解剖中华民族比谁都更切准脉搏。
鲁迅是巨人。他不是帝王,不是将军,他无须挥舞权杖。作为旧世界的逆子,惟以他的人格和思想,进行着韧性的战斗。他把对于民族和人类的热爱埋得那么深沉,乃至他的目光,几乎只让人望见直逼现实的愤怒火焰。在一生中,他呐喊过也彷徨过,但是却从来没有屈服和停顿。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和保守,都是他攻击的对象。中国的思想文化界,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赢得众多的私敌,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招致密集的刀箭,因此,也就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获得更为辉煌的战绩。他所凭借的仅是一枝“金不换”,便在看不见的险恶战场里,建树了超人一等的殊勋。
正是对国民灵魂有了清醒而深刻的认识,鲁迅不遗余力,全方位地展开对我们民族存在的劣根性的批判。他说:“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为此,他把根除奴性、扫荡封建文化视为改造国民精神之根本任务,提出“立人”思想,即把“沙聚之邦”改造为“人国”。在他看来,只有健全的人性,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时中国愚弱的状况,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因此,“新世纪之新精神”在于维护人的尊严,光耀人的生活,明白人生的真谛。他的“理想人性”就是彻底摆脱奴性、具有原属于人的独立精神和自由精神。
鲁迅先生不仅属于他的时代,鲁迅先生属于我们中华民族。产生过鲁迅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更是永远值得骄傲的民族。敬仰鲁迅,是一个人品位的标志。一个民族必须有不可亵渎的文化精神,鲁迅先生是中华民族追求真理、无私无畏的强大精神力量,鲁迅先生永远是我们的民族魂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70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91位用户喜欢。
他平时身穿一件牙黄羽纱;黄里带白的脸,瘦的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隶体“一”字似的胡须这就是中国革命文化的“主将”――鲁迅。
它是一个助人为乐的人。一天黄昏,父母拉着我的手,到伯父家去。在离伯父家不远处的地方,看见一个拉黄包车的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旁。他双手捧着脚,脚上没有穿鞋,地上淌了一滩血淌。爸爸问他:“你怎么了?”“没留心踩在玻璃上了,玻璃插进脚底了。”爸爸飞跑到伯父家,拿了一些药和纱布和伯父一起走出来。伯父用镊子夹出玻璃碎片……
他是一个关心他人的人。鲁迅先生知道自己病得历害,还三更半夜写文章。女佣阿三多次劝他好好休息,但他不听,反而常常叫女佣阿三自己多休息,不叫他干重活。
他是一个关心青年,爱护青年的人。阿累是上海英商汽车公司的卖票员。当阿累对买《毁灭》与不买《毁灭》正踌躇时,鲁迅先生就叫我买《铁流》,并以一元钱本钱卖给我,同时又送我一本《毁灭》。
在我的心中,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助人为乐、关心他人、关心青年、忧国忧民的人。他不愧是中华民族的“民族魂”,不愧是毛泽东主席评价的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不愧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55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196位用户喜欢。
中学时代学习鲁迅的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祝福》、《孔乙己》、《纪念刘和珍君》等等,觉得不过尔尔,语言晦涩,半文半白,与我们今天的语言习惯很不相符合,总是疑问,从这些作品也不见出鲁迅的伟大,他怎么能称得上我们的“民族魂”呢?
听了冯老师课以后,开始看鲁迅自传,再看他的《呐喊》与《彷徨》,系统读鲁迅文集,始觉自己之前根本就不懂鲁迅。细细阅读的过程中,总觉得鲁迅作品中弥漫着一种深沉的孤独寂寞的气氛,仿佛要将人吞没。人不多,景亦不多,没有奢华的场面,没有拖拉的枝蔓,简简单单,冷冷静静,或是黑暗,或是清晨,所以给人冷的感觉。《明天》中的单四嫂子两年前死了丈夫,现在遍寻医药又死了儿子,在埋葬儿子的当天夜里,“他觉得很异样,遇到了平生没有遇到过的事——这屋子太静了。他站起来,点上灯火,屋子越显得静。他昏昏的走去关上门,回来坐在床沿上,纺车静静的立在地上。他定一定神,四面一看,更觉得坐立不得,屋子不但太静,而且也太大了,东西也太空了。太大的屋子四面包围着他,太空的东西四面压着他,叫他喘气不得。”儿子的死亡使单四嫂子支持她活下去的希望,鲁迅逼真地刻画了她一个人形单影只的孤零零的世界,让人如临其境。不仅如此,《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在常人眼中是一个古怪异常的人,到处碰壁,他死后,鲁迅写到:“一切是死一般的静,死的人和活的人。”“暗夜中,挂着一轮圆月,散出冷静的光辉。”《伤逝》中,涓生在子君走后,所感受到的依然是空虚和寂寞:“四围是广大的空虚,还有死的寂静。死于无爱的人们的眼前的黑暗,我仿佛一一看见。”“那时使我希望,欢欣,爱,生活的,却全都逝去了,只有一个虚空,用我真实去换来的虚空存在。”读着读着,一种恐惧感由心底升起,真的惧怕自己生存于一个这样的世界。
鲁迅的人物是孤独的,寂寞的,冷清的,一个人生存于落寞的人间,咀嚼着人世的悲苦。借这样的艺术世界,鲁迅要告诉我们什么?生逢乱世,存救世之心,而凭一己之力又不能扭转乾坤的知识分子,他看到了官、匪和沉重的苛税,看到了劳苦大众的赤贫,更感受着他们麻木的灵魂,他只感觉自己所处并非人间:“一间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铁屋子,里面许多熟睡的人们。少数清醒的几个人却受着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绝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这经验使我反省,看见自己:就是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读读《<呐喊>自序》,我想我们不难理解鲁迅何以在他的小说中创造了一个“荒原”世界,何以认为有人厌恶他的文章,比起毫无动静来,还是一种幸福,何以今人写屈原:举世混浊独清不如不清,众人皆醉独醒不如不醒。但鲁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他不逃避,不遁世,一如魏晋时期的阮籍和嵇康。在现实斗争中,他反对徒劳的流血和牺牲,不主张赤膊上阵,不大赞成学生情愿,主张保存自己的力量,做有益于社会和人类的工作。他描写刘和珍君死后的社会: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其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03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41位用户喜欢。
我国近代有这样一位大文豪: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竖着,浓密的胡须成一个隶书的“一”字。他,就是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我心目中的鲁迅先生,是一位爱国爱民、爱憎分明的人。他爱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恨旧社会,恨黑暗的统治者,是他们给劳苦大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让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此,鲁迅先生迫切希望劳苦大众早日脱离苦海。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虽然自己生病了,但仍然坚持三更半夜写文章,彻夜工作。还叫女佣阿三多休息,不让她干重活。鲁迅先生每天工作很忙碌,还是抽出很多时间关心青年。据不完全统计,鲁迅一生接待过来访青年五百多名,亲自给青年回信三千五百多封,关心过的青年更是不计其数。啊,鲁迅先生,你多伟大!
人们都说,鲁迅先生是个天才。其实他并不是。“哪里有天才,我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学习上”。这是鲁迅先生说过的一句名言。听到这句名言,大家都应该明白了吧?天才是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鲁迅先生为了更多地工作,非常珍惜时间,他又说过一句名言,我们都应该牢记:“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我们要向鲁迅先生学习,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好好把握今天的美好时光。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对鲁迅先生真实的写照。鲁迅先生活着是为多数人更好地活,而压迫者虽然活着是为了让别人不能活。鲁迅先生情愿给人民当牛做马,无私奉献,而压迫者则是骑在人民头上高喊:“呵,我多伟大!”正是因为这样,人们把鲁迅先生抬举得很高,很高,而对那些压迫者,则是把他们摔垮。鲁迅先生从不卖弄自己的知识,只是默默地为人民服务。这就是我心目中的鲁迅,也是我们子孙后代学习的楷模。
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人们将永远记住他!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39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51位用户喜欢。
鲁迅是我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和思想家。早年在日本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
一天,在上课时,教室里放映的片子里一个被说成是俄国侦探的中国人,即将被手持钢到刀日本士兵砍头示众,而许多站在周围观看的中国人,个个无动于衷,脸上是麻木的神情。这时身边一名日本学生说:
“看这些中国人麻木的样子,就知道中国一定会灭亡!”
鲁迅听到这话忽地站起来向那说话的日本人投去两道威严不屈的目光。昂首挺胸地走出了教室。他的心里像大海一样汹涌澎湃。
一个被五花大绑的中国人,一群麻木不仁的看客一一在脑海闪过,鲁迅想到如果中国人的思想不觉悟,即使治好了他们的病,也只是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
现在中国最需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他终于下定决心,弃医从文,用笔写文唤醒中国老百姓。
从此,鲁迅把文学作为自己的目标,用手中的笔做武器,写出了《呐喊》、《狂人日记》等许多作品,向黑暗的旧社会发起了挑战,唤醒了数以万记的中华儿女,起来同反动派进行英勇斗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夜以继日地写作。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21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93位用户喜欢。
在我们家对面,有一位普普通通的退休工人——大康伯伯,我们这幢楼的人,只要一提起他都会赞不绝口,他是一个值得我们敬重的人。他个子不高,皮肤黝黑,体型偏瘦,但却是个精干的人。看到谁家购物回来,他会疾步上前帮忙拎东西;看到楼道不整洁,他会二话不说的整理干净;看到谁家需要他,他会有求必应。
记得一个梅雨季,楼道湿湿滑滑的,我心想,坏了,楼梯肯定又滑又难走,我真害怕会像上次那样滑跤导致我屁股疼了好几天。可当我和爸爸开门下楼时,我被眼前所看到的惊呆了:每家的门口铺着一块方方正正的旧布头,每一个台阶上,也各铺着一块长长的旧布头,我正纳闷着呢,就看见大康伯伯站在楼道口,未等我开口,他就说:小禹,走路小心点啊,地湿路滑,不能再像上次那样摔跤了,嗯。这句亲切中透露着关爱的话,顿时,让我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感动得说不出话来。爸爸一句话也没说,拍了拍伯伯的肩膀。大康伯伯乐呵呵地笑了。我坐在车上,透过反光镜看见伯伯那枯燥干裂的手挥舞起大扫把,打扫着被雨打下的满地落叶。他扫得是那样经心,那样认真。
此时此刻,我是多么敬佩我的邻居大康伯伯啊,觉得他真是一个热心肠的人。他就像一个长辈,常常站在楼道的门口,亲切地嘘寒问暖,关心着每一个楼道里进进出出的人。我们生活在这个楼道里的人们,无时不刻地享受着他的关爱。
一个平凡的普通退休工,一个不起眼的大康伯伯,在我心里他是那么的了不起,他用他朴实的情怀感动了无数的人,我们都在像他学习,因为我们都觉得,他是我们身边最美的人。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51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21位用户喜欢。
鲁迅出生于1881年9月25日,原名周树人,他的代表作有《狂人日记》、《呐喊》、《朝花夕拾》、《彷徨》等等,他不单单只是文学家,也是思想家、革命家。他平时很幽默,也平易近人,一副慈祥的样子,可是他有时面对自己认为不合理的东西那他会毫不留情地用文字去讽刺,这讽刺也是一针见血,让人深思。鲁迅先生曾经弃医从文,只要他拿起笔,他就会奋笔疾书的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他用写作的方式去揭露出一个黑暗而又腐败的社会,他写下了《呐喊》这部具有深深的讽刺意义的小说。
《野草》则是始终被认为是鲁迅的作品中最美的一部,这部作品让我知道在生活中,无论面对多么巨大的困难,只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永不放弃,既使是野草,也值得让我们去欣赏。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他用简单纯洁的语言,写出了一个天真好奇的小孩子的童年,也表现出了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描绘出的童年。
读完鲁迅先生的文章,让我们又进了一步去了解他。他是一位坚强,爱学习,热爱祖国的人。是鲁迅先生,用文字来揭露了社会的悲哀,唤醒国人的良知,鲁迅的高尚品质将会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们。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12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74位用户喜欢。
鲁迅小的时候,爱买书,爱看书,爱抄书,把书看作宝贝一样。
还在进“三味书屋”前,他在自己的启蒙老师——一位远房叔祖父那里看了不带图的《山海经》。这位老师曾经告诉他,有一部绘图的《山海经》,可惜一时找不到了。这么一部有趣的书,可把鲁迅吸引住了。他念念不忘,梦寐以求,把他的保姆长妈妈也感动了。长妈妈不识字,她探亲回来时,就设法给鲁迅买回了这部书。一见面,长妈妈把一包书递给鲁迅,高兴地说:“哥儿,有画的《山海经》,我给你买来了!”一听这消息,鲁迅欣喜若狂,赶紧把书接过来,打开纸包看了起来。
这是鲁迅最初得到的心爱的书。后来,识字渐渐多起来了,他就自己攒钱买书。过年,有种习俗,大人往往给孩子一点钱,叫做“压岁钱”。鲁迅得到压岁钱后,总是舍不得花,攒起来买书看。
鲁迅小时候,不仅酷爱读书,而且还喜欢抄书,他抄过很多书。显然,抄书使他得益匪浅。他的记忆力那么好,读过的书经久不忘,这与他抄书的爱好是密切相连的。
鲁迅小时候对书籍特别爱护。他买回书来,一定要仔细检查,发现有污迹,或者装订有问题,一定要到书店去调换。有些线装书,很容易脱线,他就自己动手改换封面,重新装订。看书的时候,他总是把桌子擦得干干净净,看看手指脏不脏。脏桌子上是不放书的,脏手是不翻书的。他最恨用中指或食指在书页上一刮,使书角翘起来,再捏住它翻页的习惯。他还特意为自己准备了一只箱子,把各种各样的书整整齐齐地放在里面,箱子里还放了樟脑丸,防止虫蛀。
鲁迅小时候养成的爱书如宝的好习惯,贯穿了他的一生。他读过的书浩如烟海。他购置的书,仅据《鲁迅日记》上的“书账统计”,从1912年至1939年,就有九千多册。他收藏的书,总是捆扎得井井有条。鲁迅一生清贫,最大的财产,就是他的这些宝贵的藏书了。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67个字,有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分钟,朗读时长1分钟,慢速需要2分钟,有103位用户喜欢。
名流免不了常被邀请作演讲,鲁迅也不例外。他演讲时旁征博引,妙趣横生,常常被掌声和笑声包围。有一次他从上海回到北平,北师大请他去讲演,题目是《文学与武力》。有的同学已在报上看到不少攻击他的文章,很为他不平。
他在讲演中说:“有人说我这次到北平,是来抢饭碗的,是‘卷土重来’;但是请放心,我马上要‘卷土重去’了。”一席话顿时引得会场上充满了笑声。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09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61位用户喜欢。
说到鲁迅先生,作为念过书的中国人,都知道他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但知道并不代表了解,而了解的角度也是不一样的。
我眼中的鲁迅是个坚强、勇敢的人。鲁迅十三岁那年,由于家庭变故,家道衰落,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勇于挑起生活的重担,到当铺变卖东西,买药,照顾家人等,在磨练中变得更加坚强,后来,他到南京,到日本学习等,都可以印证苦难是生活最好的老师。
我眼中的鲁迅是个求知欲很强的人。他没有因为家庭的变故,家道的衰败而影响学习。强烈的求知欲使他进了当时被中国人所辱骂的“洋学堂”,并经过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公费留学的资格,我相信鲁迅当时不是靠走后门,而且也不会有那一门的富亲戚帮他走后门的,因此,多少年后,有一个树德学生也在孜孜不倦的学习着。
我眼中的鲁迅是个热爱国家的人。鲁迅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解剖课成绩60分而受到日本人的怀疑,认为是因为老师露题的,这使他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又有一次,他在幻灯片中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而一群中国人在旁边看热闹的片段,精神受到很大的打击,从而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可怕,他弃医从文,用文字来揭露国人丑陋的灵魂,讨伐封建专制。“五四”运动至今已80多年了,而丑陋的事情还在神州大地上不断上演,我们都热爱祖国,但我们关键要学习鲁迅坚持正义勇于牺牲的行为。
我眼中的鲁迅还是个疾恶如仇的人,是个思想和艺术创造力惊人的人,是个……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38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21位用户喜欢。
鲁迅先生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原本是个不愁吃穿的“小公子哥儿”,但13岁那年,远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入狱,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最终家境败落下来。
在败落困顿中,鲁迅先生看清了人世间丑恶的面目。父亲辞世前,人们还带着羡慕的眼神看着鲁迅。可惜,人走茶凉,父亲因为庸医的医治遗憾的离开人世后,彼此间竟只剩冷眼相待,避而远之。那时他便明白,曾经的关怀备至,都只是那些人为功名利禄前来恭维,以表“孝心”、“关心”罢了。
这一切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父亲的离开成了鲁迅先生永远的痛。父亲的辞世,世态的炎凉让鲁迅先生失望至极。于是他远赴外地求学,以求日后可以救助更多像父亲这样的人。多年以后,鲁迅先生还非常沉痛地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家境的败落,给鲁迅先生的童年填充了些灰暗的色彩,短暂的不幸并未让这个少年失去生活的方向,反而,他迎着眼前的不幸,树立了人生的第一个目标。想想自己,无比惭愧,每每挫折来临,就逃避哭泣,动摇自己的目标和方向。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77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229位用户喜欢。
鲁迅的事迹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政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的作品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16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86位用户喜欢。
他那瘦瘦的身体,如同大病初愈,他的头发一根根的直竖着,没有一根弯下来,他的胡子不仅浓密而且极像隶书的“一”子,他有时笑起来的时候,连烟都拿不住了。他就是鲁迅。
许多人的眼中都有着不一样的鲁迅先生,在我的眼中鲁迅先生是一位憎恶黑暗的社会,关心底层人民的作家,在我的眼中鲁迅先生小时候和我们一样梦想有自由、快乐的童年。
在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则“医治车夫”的故事。那天夜晚,鲁迅的侄女与他的爸爸妈妈一起去往鲁迅先生的家中时,在路上遇到了受伤的车夫,鲁迅先生得知后,帮那位车夫医治伤口。令鲁迅侄女不解的是这么冷的天,车夫干嘛不穿鞋?鲁迅先生却深深的叹了一口气。鲁迅先生原本是出国留学回来的医生,可当他知道当时的中国人最大的病便是思想上的疾病,于是决定用文章去唤醒人民的灵魂。当然他弃医从文另一个原因是他十分关心底层劳动人民,憎恨当时的黑暗社会,因而,鲁迅先生尽自己的力去帮助劳苦大众。
鲁迅先生的《风筝》又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他。鲁迅先生小的时候,曾将弟弟的风筝折断,踏扁,说弟弟玩没出息的玩意儿,当鲁迅长大后,看到一本书上写着“游戏是儿童最平常的表现,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时他整个人像是灌满了铅,他的心中有了深深的愧疚。他来到弟弟家,想得到他的原谅,可没想到,他的弟弟早已忘却。我一直认为鲁迅先生那么有名气,又那么平易近人,是因为小时候就是个宽容的孩子,完美的孩子,没想到也会犯下让他愧疚那么久的事。
我眼中的鲁迅先生是一位用笔作战的战士,同样也是被毛称为是中国文化革命主将。鲁迅先生说过:“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不管别人怎么去批评指责他,他还是坚持为人民服务。我眼中的鲁迅先生是一位有时让人无法用语言来比喻的人。
43位用户关注
91位用户关注
98位用户关注
12位用户关注
41位用户关注
20位用户关注
76位用户关注
73位用户关注
69位用户关注
32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