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31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50位用户喜欢。
陆军第77集团军某陆航旅运输直升机营官兵每次经过营区中的一棵石榴树时,总要心怀敬意、默默注视。
16年前,该旅特级飞行员邱光华亲手种植的这株石榴树苗,如今已长成大树。邱光华为党和人民飞行一生、奉献一生的英雄事迹鼓舞激励着官兵。这些年来,每逢重大任务,官兵们都要在此宣誓动员;每次取得佳绩,官兵们都要在此向英雄报告。
邱光华,羌族,四川茂县人,1974年4月入伍,1976年6月入党,我军第一代少数民族飞行员,历任原成都军区某陆航团飞行员、副大队长、大队长。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军装备某新型运输直升机。新装备列装,邱光华第一个报名,全身心地投入到新机改装训练当中。原定半年改装时间,他只用了3个月,并很快担任了中队长、副大队长、大队长,成为团里的骨干飞行员。此后,驾驶新机型执行了边防巡逻、高原适应性训练、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邱光华老家茂县受灾严重。团党委考虑到他的家人下落不明,况且他本人还有几个月就到停飞年龄,准备安排他执行地面指挥任务。
得知这一消息后,邱光华马上向团党委递交了请战书。
从成都到理县的空中航线,是典型的“两山夹一谷”,被称为“死亡航线”。5月31日下午,邱光华机组奉命运送卫生防疫专家前往理县。
从理县返航约半小时后,邱光华驾驶的“734号”直升机进入映秀镇、草坡乡上空。突然间,大片浓云密雾一下涌了过来,遮蔽了狭窄的空中通道。“不要动,看下航向!”这是邱光华留下的最后声音。接着直升机就从通信信号中消失了,从战友们的视线中消失了……
6月10日10时55分,经过11天的全力搜寻,官兵们在汶川县映秀镇西北7.5公里的3511高地找到了失事的“734号”直升机残骸,邱光华、李月、王怀远、陈林、张鹏5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
5位勇士永远地走了,他们把忠诚写在了祖国蓝天,把热血洒在了川西大地。抗震救灾中,邱光华机组一次次冒着生命危险,飞赴汶川、映秀、理县等重灾区,累计飞行50多个小时、63架次,运送物资25.8吨,转运受灾群众200多人。
6月14日,中央军委授予某陆航团“抗震救灾英雄陆航团”荣誉称号,给机长邱光华追记一等功。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18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190位用户喜欢。
有一位英雄,指引了我的青春,虽然已经过去这么多年,我仍然非常怀念他。他就是我的好战友、好兄弟邱光华,一名特级飞行员。
2008年5月13日,汶川大地震发生第二天,邱光华驾机执行任务返回途中,在汶川县映秀镇附近,突遇低云大雾和强气流,驾驶的飞机意外撞山,壮烈牺牲。他的尸骨是民兵登上陡峭的山坡用背篓背回来的。而就在邱光华牺牲的前四天,我们还在一起相聚畅谈,可转眼活生生的人就没了……
2006年,我与邱光华曾共同飞越危险的川藏线,营救川藏线一名受伤战士,其间,我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邱光华是一位有着34年驾龄的特级飞行员,飞行技术是所在飞行团最过硬的。他常常说:“部队培养了我30多年,对我来说,这差不多都算是一辈子了。我来自深山里的农民家庭,要不是党和部队培养了我,哪有我老邱的今天?我早就想好了,就打算在部队干上一辈子!”
邱光华这种朴实、踏实、扎实的军人作风始终鼓舞着我,特别是他那颗对党和军队的感恩之心。我也是党和军队培养长大的,和邱光华有着共同的感恩之心,这次别离更加坚定了我要像他一样为部队干一辈子的决心。
在参与汶川大地震伤员抢救时,我总感觉心里有团火要迸发出来,没日没夜地扑在抢救伤员上。至今仍印象深刻的是,我们救出了一位被深埋地下、脑内出血深度昏迷达196小时且水米未进的伤者,通过手术将他救活,并经过第二次开颅手术完全恢复了健康。我当时的想法,就是想完成邱光华未竟的事业,这也是对好兄弟的一种告慰吧。
此后的人生路上,邱光华的身影时时出现在我的脑海,让我提醒自己要秉持感恩之心。也正因为如此,我才得以在人生路上持之以恒,不断前行,以不负父母的抚养、恩师的教导、朋友的支持、党和部队的教育培养。
杏林行走几十载,我把每名病患都当成我的老师,常常自省是否让每一个经过我诊治的病人都感到了温暖,是否做到了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从医匠到医者,从医者到仁医,从仁医到大医,之间区别判若云泥。跨越其间的鸿沟,需要深刻且艰难的努力,是感恩之心支撑着我。几十年间,我为6000多名患者完成高危手术,领导一个优秀的团队并培养了一批在军内外已成为骨干的学生。正因为有了感恩之心,我对待伤员、患者就有了谦卑之心,对学问、对他人、对组织始终热情热忱,不遗余力地奉献。
当向社会奉献自己的时候,社会也给予了我很大的褒奖:2020年8月19日,我非常荣幸地获得中国医生最高奖项“中国医师奖”。
我深知,无论再多的荣誉、奖励都不能换回好战友、好兄弟邱光华的生命。告慰他的最好方式,就是好好地活着,做更多有意义的事,奉献更多的才智,挽救更多的生命,维护更多人的健康。
正值“5·12”汶川地震14周年。14年了,我总觉着好战友、好兄弟邱光华始终在我身旁,从未离去。让我们一起缅怀邱光华,缅怀那些为这场巨大灾难而献出生命的人们。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314个字,有2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101位用户喜欢。
邱光华是羌族人,1957年出生于四川茂县,1974年入伍,1976年入党,是成都军区陆军航空兵某部副师职特级飞行员、机长,有33年飞行史,飞过6种机型的飞机。
他多次执行军事演习、卫星回收和抢险救灾等重大任务,总飞行时间5800多小时。荣立二等功两次,三等功四次。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大地震爆发。
地震发生后,成都军区第一时间投入到了救灾战斗中。由于山体倾塌、碎石滚落,公路毁坏严重,地面救援受到很大阻碍。所以,成都军区派遣陆航直升机编队开赴救援一线。
确定执行任务人员时,领导考虑到邱光华已经51岁,再有几个月就到停飞年龄了,而且他家也在重灾区,没有把他列入救灾的飞行人员名单。
邱光华得知这一消息后,一次次找团领导:“我是老飞行员了,有经验。家里的事压不垮我,何况家乡的地形我最熟悉不过,让我飞的话,还能带带新兵……”
领导经不住软磨硬泡,同意邱光华参加救灾抢险。
5月15日,邱光华驾机飞到青川,执行空运救灾物资任务。
到达目标空域才发现,在满目疮痍的地面上,很难找到一块降落场。有人建议空投,邱光华不同意:“这可是乡亲们的救命粮、救命水,摔坏了怎么办?”
最后,他带领机组成员反复盘旋观察,成功将直升机降落在一个面积不足200平方米、由震后的几块石头组成的平面上。
回来后,有人不解地问邱光华,为什么要赌上生命去较真?
他说:“救民于水火,我们代表着党的形象和军队的荣誉,绝不能有半点马虎。”
就这样,在不具备降落条件、飞机各种参数接近飞行临界值和通信联络不通畅的情况下,邱光华一次次冒着生命危险,飞赴汶川、青川、北川、映秀等重灾区,抢救伤员,运送物资。
救灾飞机在川西高原的崇山峻岭间飞行,打开了一条条通向灾区的生命通道。邱光华和他的战友们,被灾区人民称为“希望的神鹰”。
5月31日,邱光华驾驶92734号飞机,往汶川草坡乡、耿达乡运送药品和食物两次。下午13时,他又第三次起飞,执行运送医务人员到理县的任务。
为保持飞机平稳飞行和保证降落安全,飞机一直保持在800米左右的高度。
这是一条从未飞过的航线,而且危机四伏:飞机在山谷中盘旋,四面都是悬崖峭壁,还有密密麻麻的高压电线。但凭着丰富的经验和过硬的技术,邱光华顺利完成了任务。
14时20分,他驾机返航。开始,飞行十分顺利。经过汶川时,他还和驾驶92750号机的藏族机长多么秀取得联系,双机目视跟进飞行。
但飞至汶川银杏乡狭窄山谷时,天气突变,多么秀爬飞到2600米时,与邱光华失去了联系。
这是邱光华驾着飞机第64次飞向地震灾区,人们都安静地等待着他一如往常地平安回来。可是,谁也没有想到,这次邱光华一去便成永别。
11天后,当人们终于在映秀镇一片陡峭的山岩上找到他们时,邱光华和同一机组的李月、王怀远、陈林、张鹏四位勇士,已经化成“丰碑”,永远融入这莽莽青山之中了……
2008年6月14日,邱光华和机组人员的遗体从映秀镇运回成都。为表彰邱光华所在的陆航某团在抗震救灾中做出的突出贡献,时任国家主席的_当天签署通令,追记邱光华一等功,并授予该团“抗震救灾英雄陆航团”荣誉称号。
在邱光华精神的激励下,该团的官兵在天气极限、飞机极限、人员操纵极限的条件下,续写了新的纪录,为整个救援立下了功勋。
2009年,在纪念汶川地震周年前夕,邱光华机组纪念雕像在成都落成。同年9月,邱光华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47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258位用户喜欢。
13年前的5月12日,一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强震猝然来袭,山崩地裂的灾难、满目疮痍的家园,震恸中国。沧海桑田、恍若新生,13年后的今天,鲜花怒放在昔日的废墟上、人们行走于新生的道路上。13年前的汶川大地震,有刻骨铭心的悲痛和感动,也有不屈不挠的抗争与奋斗。
2008年5月31日13时,参加汶川抗震救灾的51岁特级飞行员邱光华和他的734机组:27岁的副驾驶李月、47岁的空勤机械师王怀远、28岁的空勤机械师陈林、23岁的物资装卸和地面警戒员张鹏,前往理县执行救灾任务。这是他们第64次飞向地震灾区。当日下午,直升机在返航途中,遭遇天气突变,不幸失事……雄鹰一样的5位勇士,就这样永远地融入川西北的青山之中。
之前的63次,他们飞遍了汶川、茂县、理县以及卧龙、映秀、耿达、青川、北川、平武、安县等灾区,先后运送救灾物资25.8吨,运送各类救援人员87人,转移受灾群众234名。
1957年4月出生的邱光华,有着5800小时的飞行经历,是我国培养的第一代少数民族飞行员,先后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4次。在陆航团年轻飞行员眼中,作为四种气象飞行指挥员的邱光华不仅是全大队最年长者,也是经验最丰富、技术超一流的飞行员。邱光华原本不在救灾人员名单上。按照飞行员管理的有关规定,还有11个月,他就将到龄停飞——而他的老家就在重灾区。邱光华却主动请缨:这一带地形复杂,我经验比较丰富,应该到最前线去,而且,我还能多带带年轻同志,让他们尽快成长起来。“每一回飞行,都是与死神擦肩而过。”曾在汶川执行过飞行任务的飞行员彭德意说。
王怀远曾经是歼击机飞行员,后因身体不适导致停飞。从地面机械师到空勤机械师,不放弃梦想的王怀远重回蓝天,带出了一批为飞行员护航的年轻机械师。1985年底,西藏墨脱发生严重雪灾,部队派出4架直升机参加抢险。在这次救灾行动中,运输机把一架“黑鹰”空运到西藏。负责拆卸和组装工作的王怀远,和同事们一起仅用了4个小时就完成了直升机的组装。冰天雪地中,为了保持电瓶的温度,他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盖住设备,边吸氧边操作……
28岁的陈林,2001年从军校毕业后短短4年就通过考核,从地面机械师成为空勤机械师,是同批技术人员中第一个“提空”的。每一次飞行结束,他都要爬进密不通风的尾梁,仔细检查每一个部件。他所在的中队,机务维护水平一直走在全团前列。
1980年出生的李月,是陆航团年轻飞行员中的佼佼者。作为家中的独子,李月2008年年初刚领了结婚证。小两口有一个心愿:等部队任务不紧张时,举行旅游结婚。不想,这却成为永远无法兑现的承诺。
张鹏,1984年出生,二级士官。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已被支部列为党员发展对象的他,提出了一个让人难以拒绝的请求:请党组织在抗震救灾的战场上考察我!他每天在机场连续工作时间长达12小时以上,参与装卸救灾物资170架次……
2008年6月14日,中央军委为机长邱光华同志追记一等功。原成都军区给李月、王怀远、陈林、张鹏同志追记一等功。
汶川地震已经过去13年了。今年清明节时,仍有很多民众自发前往成都市烈士陵园,在邱光华机组雕像前祭奠英烈忠魂。英烈在我们心中永存,我们记得,他们就还活着。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35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164位用户喜欢。
邱光华
邱光华(1957年-2008年5月31日), 男,羌族,四川省茂县人,中共党员。1974年入伍,生前系中国人民解放军77116部队副师职特级飞行员。邱光华是我军第一代少数民族飞行员。他始终以对党忠诚、对人民热爱的高尚情怀,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忠实履行使命任务。2008年,他被中央军委追记一等功,先后荣立二、三等功6次。
人物简介
邱光华(1957-2008) ,男,羌族,四川省茂县人,中共党员。1974年入伍,生前系中国人民解放军77116部队副师职特级飞行员。
邱光华是我军第一代少数民族飞行员。他始终以对党忠诚、对人民热爱的高尚情怀,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忠实履行使命任务。他先后飞过6种机型,累计飞行5800多小时,多次执行边防巡逻、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和战友一道开创直升机在海拔5000米以上地区悬停和载重飞行等数十项我军直升机飞行纪录。驾机开辟直升机青藏航线,填补了世界航空史上的一项空白。1987年5月,他驾机向被称为“黑色死亡之谷”墨脱运送救灾物资时,与一股强气流不期而遇,在他的沉稳操控下,直升机紧急迫降在海拔4200多米的山口,他身受重伤。伤愈后,他再次踏上墨脱航线。“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后,他不顾还有几个月就到停飞年龄和家中严重受灾的情况主动请战,一次次冒着生命危险,飞赴汶川等重灾区,累计飞行50多小时、63架次,运送物资25.8吨,转移受灾群众180人。5月31日,在执行任务返航途中,因高山峡谷局部气候瞬时变化,飞机突遇低云大雾和强气流不幸失事,邱光华光荣牺牲。2008年,他被中央军委追记一等功,先后荣立二、三等功6次。
主要事迹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军装备某新型运输直升机。新装备列装,邱光华第一个报名,全身心地投入到新机改装训练当中。原定半年改装时间,他只用了3个月,并很快担任了中队长、副大队长、大队长,成为团里的骨干飞行员。此后,驾驶新机型执行了边防巡逻、高原适应性训练、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邱光华老家茂县受灾严重。团党委考虑到他的家人下落不明,况且他本人还有几个月就到停飞年龄,准备安排他执行地面指挥任务。得知这一消息后,邱光华马上向团党委递交了请战书。
从成都到理县的空中航线,是典型的“两山夹一谷”,被称为“死亡航线”。5月31日下午,邱光华机组奉命运送卫生防疫专家前往理县。
从理县返航约半小时后,邱光华驾驶的“734号”直升机进入映秀镇、草坡乡上空。突然间,大片浓云密雾一下涌了过来,遮蔽了狭窄的空中通道。“不要动,看下航向!”这是邱光华留下的最后声音。接着直升机就从通信信号中消失了,从战友们的视线中消失了……
6月10日10时55分,经过11天的全力搜寻,官兵们在汶川县映秀镇西北7.5公里的3511高地找到了失事的“734号”直升机残骸,邱光华、李月、王怀远、陈林、张鹏5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5位勇士永远地走了,他们把忠诚写在了祖国蓝天,把热血洒在了川西大地。抗震救灾中,邱光华机组一次次冒着生命危险,飞赴汶川、映秀、理县等重灾区,累计飞行50多个小时、63架次,运送物资25.8吨,转运受灾群众200多人。6月14日,中央军委授予某陆航团“抗震救灾英雄陆航团”荣誉称号,给机长邱光华追记一等功。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858个字,有2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0分钟,朗读时长16分钟,慢速需要22分钟,有282位用户喜欢。
邱光华,羌族,四川茂县人,1974年4月入伍,1976年6月入党,我军第一代少数民族飞行员,历任原成都军区某陆航团飞行员、副大队长、大队长。
20世纪90年代初,我军装备某新型运输直升机。新装备列装,邱光华第一个报名,全身心地投入到新机改装训练当中。原定半年改装时间,他只用了3个月,并很快担任了中队长、副大队长、大队长,成为团里的骨干飞行员。此后,邱光华驾驶新机型执行了边防巡逻、高原适应性训练、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邱光华老家茂县受灾严重。团党委考虑到他的家人下落不明,况且他本人还有几个月就到停飞年龄,准备安排他执行地面指挥任务。
得知这一消息后,邱光华马上向团党委递交了请战书。
从成都到理县的空中航线,是典型的“两山夹一谷”,被称为“死亡航线”。5月31日下午,邱光华机组奉命运送卫生防疫专家前往理县。
从理县返航约半小时后,邱光华驾驶的“734号”直升机进入映秀镇、草坡乡上空。突然间,大片浓云密雾一下涌了过来,遮蔽了狭窄的空中通道。“不要动,看下航向!”这是邱光华留下的最后声音。接着直升机就从通信信号中消失了,从战友们的视线中消失了……
6月10日10时55分,经过11天的全力搜寻,官兵们在汶川县映秀镇西北7.5公里的3511高地找到了失事的“734号”直升机残骸,邱光华、李月、王怀远、陈林、张鹏5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
5位勇士永远地走了,他们把忠诚写在了祖国蓝天,把热血洒在了川西大地。抗震救灾中,邱光华机组一次次冒着生命危险,飞赴汶川、映秀、理县等重灾区,累计飞行50多个小时、63架次,运送物资25.8吨,转运受灾群众200多人。
6月14日,中央军委授予某陆航团“抗震救灾英雄陆航团”荣誉称号,给机长邱光华追记一等功。
邱光华(1957-2008) 男,羌族,四川省茂县人,中共党员。1974年入伍,生前系中国人民解放军77116部队副师职特级飞行员。
邱光华是我军第一代少数民族飞行员。他始终以对党忠诚、对人民热爱的高尚情怀,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忠实履行使命任务。他先后飞过6种机型,累计飞行5800多小时,多次执行边防巡逻、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和战友一道开创直升机在海拔5000米以上地区悬停和载重飞行等数十项我军直升机飞行纪录。驾机开辟直升机青藏航线,填补了世界航空史上的一项空白。1987年5月,他驾机向被称为“黑色死亡之谷”墨脱运送救灾物资时,与一股强气流不期而遇,在他的沉稳操控下,直升机紧急迫降在海拔4200多米的山口,他身受重伤。伤愈后,他再次踏上墨脱航线。“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后,他不顾还有几个月就到停飞年龄和家中严重受灾的情况主动请战,一次次冒着生命危险,飞赴汶川等重灾区,累计飞行50多小时、63架次,运送物资25.8吨,转移受灾群众180人。5月31日,在执行任务返航途中,因高山峡谷局部气候瞬时变化,飞机突遇低云大雾和强气流不幸失事,邱光华光荣牺牲。2008年,他被中央军委追记一等功,先后荣立二、三等功6次。
邱光华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航空兵某部飞行员、机长。1974年4月入伍,1976年6月入党,大专文化,大校军衔。四种气象飞行指挥员、副师职特级飞行员。近些年,多次执行军事演习、卫星回收和抢险救灾等重大任务,总飞行时间5800多小时。荣立二等功两次,三等功四次。陆航某团特级飞行员,是1974年周总理挑选的第一批少数民族飞行员。 2008年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中,邱光华一直随着成都军区抗震救灾部队在执行救援任务。 2008年5月31日下午,邱光华驾驶一架米-171运输机直升飞机在执行运送第三军医大学防疫专家到理县的任务,返航途中不幸遇难。
这是邱光华在地震灾区的第63次飞行。
5月31日,邱光华机长驾驶92734号飞机,在两次往汶川草坡乡、耿达乡运送药品、食物之后,下午13时,第三次起飞,执行运送10名医务人员到理县的任务。
在17天的救灾飞行中,他50多次飞翔在家乡的上空,旋翼下的每一处断垣残壁都是那么熟悉。茂县南兴镇,这是个羌族聚居的小镇,就是自己出生长大的地方,家里的两间房子已经倒塌,年近80的父母,正住在帐篷里。每一次临空而过,51岁的邱光华都会心潮起伏,更增强了完成任务的紧迫感。已飞行了33年的邱光华,在战友们的记忆里,是一位沉着冷静的人。他多次参加军事演习,安全飞行5800多小时,2次荣立二等功,4次荣立三等功。虽然再过11个月就可以退休了,可他在地震发生后积极请战,最多时一天飞7个多小时。参加抗震救灾以来,他飞行63架次,往灾区运送救灾物资90吨,抢运伤员200多人。
14时20分,邱光华驾机返航。直到这时,飞行十分顺利。在经过汶川时,他与驾驶92750号机的藏族机长多么秀取得联系,双机目视跟进飞行。当飞至汶川银杏乡狭窄山谷时,天气突变,多么秀爬飞到2600米时,与邱光华失去了联系。
6月10日10时55分在执行任务航线附近深山峡谷密林中找到直升机残骸,机上人员全部遇难。
邱光华烈士,四川茂县人,羌族。1957年4月出生,1974年4月入伍,1976年6月入党,大专文化,大校军衔。四种气象飞行指挥员、副师职特级飞行员。近些年,多次执行军事演习、卫星回收和抢险救灾等重大任务,总飞行时间5800多小时。荣立二等功两次,三等功四次。陆航某团特级飞行员,是1974年周总理挑选的第一批少数民族飞行员。
仅仅是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他就飞行63架次,和机组人员一起先后向汶川、茂县、理县、卧龙、映秀、耿达、青川、北川、平武、安县共运送救灾物资25.8吨,运送各类救援人员87人,转移受灾群众234名,其中因灾受伤人员54名。
5.12地震发生后, 即将到龄停飞的邱光华主动找到团领导要求到救灾一线去。5天之后,他才得知,自己家中房屋被毁,年近80岁的父母住进了窝棚。从大地震发生当天起,邱光华6次飞赴茂县执行任务,每次都从家乡上空飞过。一次抢运伤员时,机降点距家不足800米,在等待升空的间隙,他仍然没有离机回家。
2008年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中,邱光华一直随着成都军区抗震救灾部队在执行救援任务。
2008年5月31日下午,邱光华驾驶一架米-171运输机直升飞机在执行运送第三军医大学防疫专家到理县的任务。返回途中,在汶川县映秀镇附近因局部气候变化,突遇低云大雾和强气流,直升飞机于14时56分失事。机上有机组人员5人和因灾受伤转运群众10人及当地民警3人。机组人员5人是邱光华、李月、王怀远、陈琳和二级士官张鹏。
成都军区某陆航团副师职飞行员邱光华同志,1957年4月出生,1974年4月入伍,1976年6月入党,大校军衔。入伍34年来,邱光华同志忠诚使命,恪尽职守,长期坚守在飞行第一线,出色完成了开辟川藏青藏航线、国防科研试验、抢险救灾等重大任务,先后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4次。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邱光华积极请战参加抗震救灾,主动承担急难险重飞行任务,在气候复杂多变、通信联络不畅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频繁执行汶川、北川、茂县等重灾区的飞行任务,先后飞行63架次,运送救灾物资25.8吨,输送救灾人员87人,转移受灾群众234人,为抗震救灾作出了突出贡献。2008年5月31日,邱光华同志率机组执行运送受伤群众任务,因高山峡谷局部气候瞬时变化、突遇低云大雾和强气流撞山失事,与机组成员一起不幸遇难,以身殉职。
成都军区日前给李月、王怀远、陈林、张鹏等遇难机组其他4名同志也追记一等功。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2019年9月,获得“最美奋斗者”荣誉。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48个字,有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20位用户喜欢。
邱光华,男,中共党员,1957年4月出生,生前系中国人民解放军原77116部队特级飞行员。2008年,被中央军委追记一等功。2009年,被评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邱光华同志是我军第一代少数民族飞行员。他始终以对党忠诚、对人民热爱的高尚情怀,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忠实履行使命任务。他累计飞行5800多小时,多次执行边防巡逻、卫星回收、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数十次赴藏遂行高原多样化军事任务。1987年5月,他驾机向被称为“黑色死亡之谷”的墨脱运送救灾物资时,与一股强气流不期而遇,直升机紧急迫降在海拔4200多米的山口,他身受重伤。伤愈后,他再次踏上墨脱航线。1994年11月,带领机组成员飞赴那曲执行抢险救灾任务,及时将燃料、食品、衣物运送到藏族同胞手中。“5·12”汶川大地震后,他不顾自己还有半年就到停飞年龄,坚持亲自驾机参加一线救援,在19天的救灾行动中带领机组连续执行复杂地理、气象环境条件地区抢运受伤群众和运送救灾物资任务。2008年5月31日,邱光华在执行任务返航途中,因高山峡谷局部气候瞬时变化,飞机突遇低云大雾和强气流不幸失事,光荣牺牲。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52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227位用户喜欢。
这是邱光华在地震灾区的第63次飞行。
5月31日,邱光华机长驾驶92734号飞机,在两次往汶川草坡乡、耿达乡运送药品、食物之后,下午13时,第三次起飞,执行运送10名医务人员到理县的任务。
在17天的救灾飞行中,他50多次飞翔在家乡的上空,旋翼下的每一处断垣残壁都是那么熟悉。茂县南兴镇,这是个羌族聚居的小镇,就是自己出生长大的地方,家里的两间房子已经倒塌,年近80的父母,正住在帐篷里。每一次临空而过,51岁的邱光华都会心潮起伏,更增强了完成任务的紧迫感。已飞行了33年的邱光华,在战友们的记忆里,是一位沉着冷静的人。他多次参加军事演习,安全飞行5800多小时,2次荣立二等功,4次荣立三等功。虽然再过11个月就可以退休了,可他在地震发生后积极请战,最多时一天飞7个多小时。参加抗震救灾以来,他飞行63架次,往灾区运送救灾物资90吨,抢运伤员200多人。
14时20分,邱光华驾机返航。直到这时,飞行十分顺利。在经过汶川时,他与驾驶92750号机的藏族机长多么秀取得联系,双机目视跟进飞行。当飞至汶川银杏乡狭窄山谷时,天气突变,多么秀爬飞到2600米时,与邱光华失去了联系。
6月10日10时55分在执行任务航线附近深山峡谷密林中找到直升机残骸,机上人员全部遇难。
邱光华烈士,四川茂县人,羌族。1957年4月出生,1974年4月入伍,1976年6月入党,大专文化,大校军衔。四种气象飞行指挥员、副师职特级飞行员。近些年,多次执行军事演习、卫星回收和抢险救灾等重大任务,总飞行时间5800多小时。荣立二等功两次,三等功四次。陆航某团特级飞行员,是1974年周总理挑选的第一批少数民族飞行员。
仅仅是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他就飞行63架次,和机组人员一起先后向汶川、茂县、理县、卧龙、映秀、耿达、青川、北川、平武、安县共运送救灾物资25.8吨,运送各类救援人员87人,转移受灾群众234名,其中因灾受伤人员54名。
5.12地震发生后, 即将到龄停飞的邱光华主动找到团领导要求到救灾一线去。5天之后,他才得知,自己家中房屋被毁,年近80岁的父母住进了窝棚。从大地震发生当天起,邱光华6次飞赴茂县执行任务,每次都从家乡上空飞过。一次抢运伤员时,机降点距家不足800米,在等待升空的间隙,他仍然没有离机回家。
2008年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中,邱光华一直随着成都军区抗震救灾部队在执行救援任务。
2008年5月31日下午,邱光华驾驶一架米-171运输机直升飞机在执行运送第三军医大学防疫专家到理县的任务。返回途中,在汶川县映秀镇附近因局部气候变化,突遇低云大雾和强气流,直升飞机于14时56分失事。机上有机组人员5人和因灾受伤转运群众10人及当地民警3人。机组人员5人是邱光华、李月、王怀远、陈琳和二级士官张鹏。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69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75位用户喜欢。
成都军区抗震救灾部队一架米-171运输直升飞机5月31日下午,在四川汶川县映秀附近失事。该机机长为特级飞行员邱光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曾于5月26日趁飞行员们等候起飞命令的间隙,在飞行员宿舍楼前对邱光华进行过采访。
羌族飞行员邱光华当时说,培养一个飞行员都不容易,何况是培训一个少数民族飞行员。现在我们那批少数民族飞行员,当初周总理招了100个,现在只有我们两三个参加飞行了。
邱光华说,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灾情,这么多年,我到处执行飞行任务,云南抗震、洪水、雪灾。救那些伤员,也飞过专机。对这次救灾任务来说,看到这么多伤病员、那么多人员在牺牲,全国从上到下都在动员,都在支援灾区。这次灾情我感觉就像一场战争,是对部队的一种考验。
另据新京报报道,邱光华的战友、曾在陆航二团任宣传股股长的刘学海回忆,他和邱光华做战友20多年,从未发生过口角。在他眼中,邱光华是一个温和而低调的人,不会为自己争名利。作为军人的他平时也不怎么喝酒,但是对技术要求非常严格。
刘学海说,他们长期在最艰险的青藏高原甚至珠穆朗玛峰等地执行任务。其中包括,1985年首次开辟西藏航线,以及随后开辟藏北、藏南航线;执行回收卫星;西藏救灾抢险;搜救珠穆朗玛峰登山游客等任务。今年51岁的邱光华,再过一年就将从飞行员的岗位上退下来。
成都军区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6月2日通报的资料显示,机长邱光华,四川茂县人,羌族。1957年4月出生,1974年4月入伍,1976年6月入党,大专文化,大校军衔。四种气象飞行指挥员、副师职特级飞行员。近些年,多次执行军事演习、卫星回收和抢险救灾等重大任务,总飞行时间5800多小时。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4次。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00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27位用户喜欢。
飞行员是很多人羡慕的职业,作为一名空军飞行员更是多少青少年梦寐以求的夙愿。可是谁又了解,飞行员需要付出多么大的心血和汗水;谁又知道,飞行员那灿烂的光环背后,又包含着几多艰辛与付出!
邱光华先后飞过6种机型,多次执行边防巡逻、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和战友一道开创直升机在海拔5000米以上地区悬停和载重飞行等数十项我军直升机飞行纪录。驾机开辟直升机青藏航线,填补了世界航空史上的一项空白。
1987年5月,为了给“雪域孤岛”墨脱运送物资,他驾驶战鹰穿越海拔4200米的“死亡山谷”多雄拉山口,与一股强气流不期而遇。在他的沉稳操控下,直升机紧急迫降,他身受重伤。伤愈后,他再次踏上墨脱航线。
“5·12”汶川大地震后,他不顾还有几个月就到停飞年龄和家中严重受灾的情况主动请战,一次次冒着生命危险,飞赴汶川等重灾区,累计飞行50多小时、63架次,运送物资25.8吨,转移受灾群众两百余人。
5月31日,邱光华机组驾驶92734号机,在两次往汶川草坡乡、耿达乡运送药品、食物之后,下午13时,第三次起飞,执行运送10名医务人员到理县的任务。
在17天的救灾飞行中,他50多次飞翔在家乡的上空,旋翼下的每一处断垣残壁都是那么熟悉。茂县南兴镇,这是个羌族聚居的小镇,就是自己出生长大的地方,家里的两间房子已经倒塌,年近八旬的父母,正住在帐篷里。每一次临空而过,51岁的邱光华都会心潮起伏,更增强了完成任务的紧迫感。
14时20分,邱光华驾机返航。直到这时,飞行十分顺利。在经过汶川时,他与驾驶92750号机的藏族机长多么秀取得联系,双机目视跟进飞行。当飞至汶川银杏乡狭窄山谷时,天气突变,多么秀爬飞到2600米时,与邱光华失去了联系。因高山峡谷局部气象瞬时变化,邱光华机组突遇低云大雾和强气流不幸失事,光荣牺牲。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492个字,有5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2分钟,朗读时长19分钟,慢速需要27分钟,有258位用户喜欢。
2008年5月12日,我国发生8.0级大地震,处于地震中心的四川省汶川县一时之间地裂屋倾,人员伤亡惨重。
汶川的灾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报纸上、电视中……所有的媒体都在报导汶川大地震的相关消息。灾难当前,国家在行动,军人在行动,无数的人民解放军赶往汶川实施救援。
彼时汶川所有的陆上交通都被切断,车子开不进去,人走不进去,只能用飞机运送物资和人员。
有一名飞行员,一听说这个消息便主动请缨前往汶川参与救援行动,尽管他那时还有几个月便要到停飞的年纪了,尽管本来是被安排担任地面指挥员的,但他毅然决然地申请了要上一线去。
这名飞行员就是邱光华。2008年5月31日,执行完飞行任务的邱光华机组在返航途中经过高山峡谷,突遇低云大雾和强气流,致使机毁人亡,邱光华同机组共五名飞行员都光荣牺牲。
羌族雄鹰,展翅翱翔
1957年,邱光华出生于四川茂县南星镇的一个羌族家庭。邱光华17岁那年,周恩来总理在全国招选首批少数民族飞行员。本就品学兼优的邱光华得到了推荐机会,很快便入选了,但是由于身体单薄,他的体重未能能达标。
如果卡在这一关过不去,就太可惜了。家乡的父老乡亲亦对邱光华寄予厚望,纷纷拿出自家过年的储备粮送给邱光华,让他好好补身子。感动之余,邱光华更加振奋精神,努力锻炼,最终成功考入解放军第八航空飞行学校。
邱光华成了羌族第一批飞上蓝天的人。他从小就对广阔无垠的蓝天充满了向往,又因为受到自己爷爷的影响——邱光华的爷爷早年参加了红军,最终为了革命理想而血洒他乡。
小小的邱光华常常望着辽远的天空,幻想着自己能像雄鹰一样展翅翱翔,飞出大山,飞向天际。他想像自己的爷爷一样,成为一个为国家、为人民而奉献的人。后来,他也做到了。
邱光华以全优的成绩从解放军飞行学校毕业。此后,他参加了许多艰险的任务,皆圆满完成,尤为难忘的是1987年的雪域救灾行动。
1987年10月,西藏遭遇了一场百年不遇的雪灾,大雪封锁了道路、填平了沟壑,藏北的一些藏民和牛羊群被困雪山牧场,进退两难,情势危急。
邱光华和他的战友接受了为藏族同胞运载物资的任务。他们驾着飞机,飞越柴达木盆地,飞上青藏高原,攀爬过横亘在眼前的白雪皑皑的唐古拉山脉。面对6000米的极限高空,他们没有一丝退却。
为了多运载一些物资,邱光华关掉了自己的暖气设备,即使他的身上、眉梢已经凝结出一颗颗冰碴子,身体和四肢也变得僵硬,他还是紧咬着牙关,紧握操纵杆,保持着飞机的正常飞行。最终邱光华创造了直升机在5000米以上地区载重悬停的奇迹。
到达救灾大本营后,邱光华和队友便开始在茫茫大雪中搜寻被困在大雪中的藏族同胞。他们降低飞机的飞行高度,取下墨镜,不顾雪地那刺目的反光,整整搜寻了八个小时,终于找到了藏族同胞。藏族乡亲们激动不已,连连向飞机上的机组人员鞠躬表示感谢。
看着藏族同胞们鲜活的脸庞,邱光华觉得值,他说:“为国家,为人民,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不忘初心,抗震救灾
至2008年止,邱光华已经飞行了33年,经验十分丰富。已经51岁的他拿过二等功、三等功一共6次,已经是副师职级的特级飞行员了。
曾经,有一家直升机公司用高额薪金邀请他加入,也被他拒绝了。他深知做人不能忘本,并始终牢记自己的初心,要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国家和人民。
汶川地震后,通往地震灾区的道路都被阻断了,只有用直升机调用物资和人员才能尽快赶去救援。而从成都到震中理县的航线,一向被飞行员们称为“死亡航线”。
这条航线上的山谷间距极近,空中还遍布着许多高压线,一旦触上就是致命的危险,深谷幽涧间天气多变,一旦起雾能见度便极低。这种情况下,极易引起机毁人亡的惨剧。
“气候条件恶劣,地形条件也恶劣,飞机在极限状态下工作,飞行员也在极限状态下操作,来不得一点麻痹思想。”
这是邱光华生前接受采访时说的。凭借着高超的驾驶技术和果敢机警的判断力,邱光华带领着机组人员把“死亡航线”变成了运送生命物资的通道。
在汶川的抗震救灾行动中,邱光华积极主动承担了急难险重的飞行任务。在气候复杂多变、通信联络不畅的情况下,他冒着生命危险,先后飞行63架次,运送救灾物资25.8吨,转移和输送了受灾群众及救灾人员300多人。
邱光华的家乡茂县也是受灾极重的区域,执行任务期间,他曾6次到达茂县,虽然心系家乡父老和亲人,他也没有离开飞机去找寻自己的父母。
直到地震发生五天后,他才得知父母安全的消息,只是家中房屋被毁,父母已经住进了窝棚里。甚至连一句问候的时间都没有,他总是执行完这次任务紧接着又赶往下一个地方。
一别无返,壮烈牺牲
至5月31日,邱光华平均每天飞行十几个小时,几乎就要到极限。牺牲的当天,邱光华刚执行完运送防疫专家前往理县的任务,但是飞机在返航途中突遇大雾和强气流等极端天气,饶是经验丰富,邱光华也没料到,自己这一去,竟是无法返还了。
邱光华的妻子在他出任务前赶过来,两人只见面了不到十分钟,话都没说几句,邱光华就要准备飞行了。妻子李弟燕说:“我就在这里等你。”邱光华回:“好。”再然后,李弟燕等来的是烈士的遗体。
邱光华的飞机与地面失去联系之后,大家都不相信他会出事,都想着以“邱大”的技术,说不准是找到了地方迫降却暂时没办法和部队联系上。战友们安慰李弟燕说,邱光华肯定能回来。李弟燕也心存侥幸,只要没有确定的消息,她就还存有希望。
时间一天天过去,部队组织的搜救行动持续进行着,却始终没有邱光华的消息,李弟燕心中的绝望渐深。
面对前来探望的战友,李弟燕时常控制不住大哭起来。但要是看到电视新闻里面有关于直升机迫降成功的消息,她便重新燃起希望,迫切地希望这就是自己丈夫的直升机。可惜不是,天不遂人愿。
十几天后,失事飞机的遗骸找到了,只是已经四分五裂,邱光华等机组人员的遗体也找到了,只是烈士们的遗体已经看不清面目。
飞机坠落的那片峡谷周围都是原始森林,前路险阻,运送遗体回去的路上要经过许多个几乎呈90度的悬崖峭壁。
救援队的人只能将烈士们的遗体移到尸袋中放好,再把尸袋放在大腿上架着,在外力的帮助下用胶带将尸袋紧紧缠绕在一根木枝上。最后,才开始以人力运送烈士的遗体。运送一名烈士遗体,需要配备大概20个人。
直到在机场见到丈夫遗体的那一刻,李弟燕才真正相信邱光华是牺牲了。
周围满是哭声,有年轻女子的悲伤痛哭,有年迈老人的哀伤哭号。李弟燕也在哭,纵使在等待的十几天里她已经哭过无数遍了,她还是像要把眼泪流尽一样地哭着,直到和周围的哭声融为一体。
妻儿悲痛,柔情未表
李弟燕说过,她能接受邱光华牺牲的事实,亦为丈夫的英勇行为感到光荣和自豪。这话出自真心,她有着和丈夫一样的想法——为国为民,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不过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类拥有独一无二的情感。面对丈夫的遗体,李弟燕满是悲痛,再也想不起其他任何事。
大悲过后李弟燕的重拾理智,想起还有身在灾区的公婆需要安抚照顾。老人年迈,先受天灾,再接到这个消息,恐怕会比自己更加难受。
她强忍着悲痛,强撑着精神,安慰公婆,向前来吊唁的人致谢,井井有条地打理着一切。她拒绝了所有媒体的采访,不愿意向大众展露伤痛,只在独处时默默哭泣。
好在两人的儿子邱锋还在。邱锋也是一名参与抗震救灾的飞行员,但是没有和邱光华在同一架飞机上。
邱光华对待儿子一向严格,邱锋上军校时,即使学校离家里很近,他也要求邱锋不能因为离家近就天天往家跑;邱锋不值班时就会回家,邱光华也要求邱锋第二天要早早地去,不能拖延。
邱锋在2008年5月份的时候和妻子领证结婚了,不过还没办婚宴。本来邱光华定在8月1日建军节的时候给邱峰夫妇办婚宴,地震发生的前几天,邱光华还在和邱锋商量婚宴的各种细节。最终,他没能喝上儿子的喜酒。
后来,邱光华的战友在清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邱光华钱包里藏着的“秘密”——那里面有四张照片,分别是邱锋上初中、高中和大学的照片,还有一张邱光华与妻子李弟燕的合照。
邱锋从没想过父亲会随身携带自己和母亲的照片。“他不是一个浪漫的人”,邱锋说。
但是李弟燕应该是知道的,她身上戴着一枚玉坠,是邱光华从新疆买回来给她的。玉坠上是一只活灵活现的猴子,李弟燕正是属猴。
邱光华牺牲后,李弟燕总是习惯抚摸这枚玉坠,仿佛透过它就能触到邱光华那温暖的身躯,透过它就能看到邱光华坚韧的面庞。
李弟燕也一直在坚强地生活着,面对亲朋好友的劝慰,她说自己很坚强,以后要好好生活,还会教育邱锋和邱锋以后的孩子做一个像邱光华一样的为国为民的好人。
时过境迁,汶川大地震带来的伤痛犹在心间。2020年,我国又遭遇了新冠病毒的侵袭。为了表示对武汉战疫的支持,李弟燕通过成都金牛区茶店子街道办事处向武汉捐款一万元,而她的儿子邱锋彼时也正在基层社区参与疫情防控工作。
每年邱锋一家人都会去邱光华遇难的地方祭奠他。
2021年,他们依旧带着花前来祭奠邱光华。邱锋知道,父亲是英雄,只要记忆不消退,邱光华就永远活在他们心中。
82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