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迹范文 > 事迹材料
栏目

周平红大国工匠事迹(6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5-25 13:40:02 热度:50

周平红大国工匠事迹

周平红大国工匠事迹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015个字,有2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1分钟,慢速需要16分钟,有248位用户喜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主任,外科学博士、博导、主任医师、教授,国际知名消化内镜微创治疗专家,世界华人消化内镜协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消化内镜学会候任主任委员。

擅长胃肠道肿瘤的内镜微创和外科手术治疗,创造性地开展了多项世界领先的微创治疗新技术。以第一完成人先后荣获2016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医学科技一等奖,2017年华夏医学科技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上海医学百年发展杰出贡献奖,2019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获“上海工匠”、“大国工匠”、“国之名医”、上海领军人才、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2020年获评上海市先进工作者。

中国消化内镜微创手术世界演示第一人

1968年出生于江苏泰兴的周平红,1992年从上海医科大学毕业后就职于中山医院普外科。2年后,他却主动要求到乏人问津的胃肠镜中心,一手拿刀,一手拿镜,从切除简单的肠息肉起步,一头扎进了内镜微创大世界。

周平红独闯传统内镜手术禁区,国内率先开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浅表早癌并向全国推广,将内镜切除技术应用于消化道夹层(黏膜下)肿瘤,国际首创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全层切除术和隧道切除技术,领先欧美整整十年,国际指南据此由禁忌证改写适应证。在国际率先开展隧道切除技术,手术量占全世界一半,成为贲门失弛缓症等消化道功能性疾病治疗的首选;作为第一个被邀请参加德国国际消化内镜大会做内镜治疗的中国人,周平红在德国首次演示了这套技艺,其手术方式为世界首创,周平红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在消化道黏膜下狭窄空间用内镜切除肿瘤,打破了过去内镜只能切除表层肿瘤的局限。

2006年,周平红出国进修,发现日本早在10年前就采用整块切除技术治疗消化道早期癌症。回国后,他着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改进,尝试从传统的“片皮鸭”到最新的整块剥离,没有工具,他亲自动手制作钩刀。当时国内反对声一片,因为胃肠壁薄,风险大,稍有不慎就容易穿孔。而周平红胆大心细,他来到附近肉联厂,买来6副猪肠、猪肚,反复实验,操练手法。2006年下半年,第一例直肠3公分息肉用钩刀整块切除手术大功告成,之后,又用于合并癌的内镜微创切除,免除了病人开胸开腹之苦。周平红成为国内最早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同时治疗胃癌、肠癌、大肠癌第一人。

2007年初,周平红开始勇闯禁区,采用内镜微创术对胃肠道夹层肿瘤进行“挖瘤 ”。这项技术,领先欧美、日本10年。

2010年,周平红又大胆改进,采用打隧道技术,对一名贲门狭窄高中女生采用经口内镜肌切开术进行治疗。不仅手术时间缩短,而且安全性提高。术前该姑娘吃一顿饭得一小时,术后一个月体重增加5公斤。

周平红将中山内镜微创切除治疗的3部曲形象地概括为“剥皮、挖瘤、打洞”。2011年,中国消化内镜微创手术第一次展示在世人面前演示,周平红行云流水般的技艺令全世界同行刮目相看,一时间,国外医生纷纷前来中山内镜学习进修。2012年在维也纳召开的世界消化内镜6个主题演讲中,周平红一人包揽3项,这在世界内镜史上绝无仅有。10年来,周平红的足迹踏遍5大洲,学生遍布全世界,他每年出国讲课做手术数十场,在埃及和美国还设有工作室。2018年,一名美国圣地亚哥心内科教授患了食管肿瘤,打听到3月周平红前来纽约参加国际消化内镜大会,于是一家四口飞纽约,请他手术。周平红的微创手术几近完美,使美国患者迅速康复。

“全世界消化内镜领域,没有人不知道中山内镜”,周平红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难题

一切从病人出发,解决病人的苦痛,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难题,中山内镜以技术开发为立身之本,周平红创造了20多项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近日有5项专利整体转化,造福患者。

他不断拓宽内镜微创手术的范围:由内而外、由表及里、由器质性到功能性,只要内镜能触及的,就是他微创手术的范围。消化内镜微创治疗减轻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提高了医疗卫生服务效率。2016年,周平红作为医疗界唯一代表入选专题片《大国工匠》,社会反响强烈。

他不断突破自己的救治人群。患者中,无论是百岁老人,还是不足月的婴儿,他都以一颗医者仁心悉心救治。一位患贲门失弛缓症的百岁老人,被吞咽困难折磨了整整40年,周平红为他施行微创术后立竿见影。老人拉着周平红的手,一个劲地说:“周教授,40年来我从没有像今天这样顺畅吃口饭。”

去年,周平红又刷新了最小患儿的纪录。一名出生仅23天、体重仅3.2公斤的婴儿,由于先天性幽门肥厚导致幽门狭窄,吃奶便吐,周平红采用胃镜下打隧道的方法,打通了全世界最小婴儿的消化通道。

除了出差,他每天7点前准时到院,7点半开始胃肠镜检查,下午手术。他每年的内镜诊疗量达5-6千台,最多一天胃肠镜检查量达到60多例。他每年飞行里程达30万公里,跑遍了全国每个省份和世界各地,7次赴西藏讲课、手术,他所在日喀则的“大国工匠”内镜工作室,2020年被列为国家精准扶贫项目。

在内镜微创世界穿行27年,周平红一手拿刀,一手拿镜,在消化道内镜肿瘤的诊断、治疗中发挥了得天独厚的优势。“病人回头看、同行点头看、国际仰头看”,他站到了世界消化内镜舞台的中央。

医者心声

胆大,心细,志气高。

周平红大国工匠事迹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32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19位用户喜欢。

12月6日上午,国际知名消化内镜微创治疗专家周平红名医工作室揭牌仪式在复旦中山厦门医院举行。

周平红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主任兼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内镜中心主任。他长期致力于胃肠道肿瘤的内镜微创和外科手术治疗,创造性地开展了多项世界领先的微创切除新方法,并受邀在30多个国家、地区大会演讲和手术演示,吸引全球各国内镜专家前来观摩学习。凭借灵巧双手在内镜领域匠心筑梦,周平红成功入选全国24位“大国工匠”之一,并成为医学界的唯一代表。

周平红名医工作室早在今年7月就已成立并运行良好。短短5个月,在周平红教授的带领下,其工作室的成员——姚礼庆、陈世耀、徐美东、钟芸诗、张轶群等多位国内知名内镜专家每周轮流到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开展门诊和手术等。值得一提的是,以周平红教授命名的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POEM ZHOU)、以徐美东教授命名的内镜经隧道黏膜下肿块切除术(STER XU)以及ERCP治疗、胃黏膜下肿物EFTR手术、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手术和超声内镜下穿刺等多项高难度内镜下微创手术均已成功开展。

“镜子(内镜)在我手上就像一个吃饭拿的筷子一样,可以随心所欲。”周平红说。

所以,周平红是一位手脑并佳的高端匠人。求索者的路径总是前行的,取得世界性认可也只是一个阶段性成果的展示。周平红在实践中把原来一直局限在胃肠道腔内的内镜手术延伸到腔外——胸腔和腹腔。这是划时代的突破。意味着胃肠道疾患之外的更多病人将受惠于内镜微创手术。工匠皆有爱众惠民之心,这几乎是一个定律,这也是他们破解难中之难的根本动力和最大的价值所在。

周平红大国工匠事迹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289个字,有1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8分钟,朗读时长13分钟,慢速需要18分钟,有146位用户喜欢。

在内镜微创世界精研30年,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主任周平红,是将内镜手术从胃肠道腔内延伸到腔外的拓荒者,以诸多创举“领跑”全球内镜新标准。周平红是大国工匠、国之名医,在2020年获评上海市先进工作者。他用精湛技术征服世界的同时,也一路播种、一路收获。通过创建内镜微创劳模创新工作室,打造人才培养梯队,让技术创新走上快车道,加速新技术广泛地传播推广,使更多患者获益。周平红领衔的“中山标准”,作为上海和中国的“医疗服务品牌”的名片,正以其强大的国际辐射能力,向全球医疗界展示着“中国创新”的力量。

让创新成果登上世界舞台

采访当日,刚刚完成一台手术的周平红,脚下生风,目光炯炯。交谈时没有丝毫疲态,眉眼中始终带着亲切笑意。早上,他还刚接到医院国际医疗部的电话,一位埃及病人在当地手术5年后疾病复发,想飞过来寻求他的帮助。就在今年疫情期间,两名德国病人专程飞抵上海,经入境隔离后到中山医院做内镜治疗。像这样从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的患者不计其数,大都是高难度手术,周平红每年会完成500例左右的治疗。

每年诊疗人数14万,在超万例的内镜微创治疗手术病人中,需要住院的复杂手术达4800例。周平红说,遇到的疑难杂症越多,大家创新的热情也越高。为了推动内镜技术持续创新和更广泛地传播应用,为更多患者解决病痛,2021年7月,在医院的支持下,周平红领衔的内镜微创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除了本院的近百位医生,每年还有100多位全国各地的同行来进修。内镜中心也吸引了来自美国、日本、英国、俄罗斯、德国等21个国家、150多位专家来此学习新技术,先进成果已推广至31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家知名医疗机构,诊治消化道疾病达6万余例。

带领着这样一支不断壮大的队伍,周平红希望把梯队建设好,为年轻医生多创造机会,让他们迅速成长,同时把中国的内镜创新技术推向世界。谈及创新团队,周平红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姚礼庆、陈世耀、钟芸诗、张轶群……工作室里人人都是‘劳模’。”每个人都是各自研究领域内独当一面的专家,在消化道早癌、食管静脉曲张、胆胰系统疾病、胃肠病肝病治疗等领域一路开拓创新。周平红常年受邀飞往世界各地参加国际大会演讲和手术演示,也不遗余力地将团队成员推上国际舞台,让全世界看到,中国专家自信又精彩的技艺。

勇闯内镜医学“无人区”

“只要是内镜能触及的范围,就是内镜治疗的阵地。”周平红团队将内镜手术的禁区之门,一扇扇打开。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到全层切除技术、内镜黏膜下隧道技术,直至内镜经消化道腔外手术,手术的难度不断刷新着世界高度。

一年前,困扰71岁阿婆十年、长达15厘米的咽喉部肿瘤,被周平红团队在内镜下通过圈套器完整取出。十年前,阿婆进食时感觉喉咙里有个东西,吃饭快就会掉下去,一呕吐就会吐出来,后被医院诊断为咽喉部位肿瘤。她为此辗转多家医院,得到多是“需要进行外科手术,切开食管、气管,甚至喉切除才能摘除肿瘤,术前评估风险极高”的答复。“没问题,内镜手术可以切除!”周平红团队联合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家,不到20分钟便解决了她多年的疾病折磨。此次内镜中心联合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开展咽喉肿瘤多学科团队诊疗的创新,在业内尚属首次。

无独有偶,以往治疗食管癌通常需要开胸手术,以创新工作室成员张轶群为代表,近两年完成了食管癌内镜治疗研究,与胸外科合作将传统手术时需要做颈部、胸部、腹部3个切口,优化成2个切口,患者不再需要开胸,节省了三分之一手术时间,大大降低手术带来的创伤。内镜中心针对顽症,联动多学科推动技术创新的实践不断丰富。

“内镜手术能免去病人开胸破腹之苦,还能一边诊断一边治疗。”谈及新技术应用,周平红如数家珍:以前阑尾部位出现病灶,多以外科切除治疗为主。在团队努力下,既能保留阑尾治疗阑尾炎,又可以在阑尾出现肿瘤时,通过肠镜切除肿瘤和阑尾。“对于胆囊部位的相关疾病也是如此,既能通过内镜技术切除胆囊,也能保胆去病。”再如,九曲十八弯的小肠,位置深且冗长,普通的小肠镜检查存在盲区。如今团队能够深入到小肠的“无人区”,开辟出小肠疾病诊疗的全新领域。

匠心专攻“卡脖子”问题

内镜设备价格昂贵、多靠进口,自主创新和独立开发能力不容小觑。针对“卡脖子”问题,周平红带领团队根据手术需求,开展医研企协同创新,开发国产化内镜诊疗设备、生物制剂平台和内镜人工智能系统。

“我们正着力打造5G+人工智能辅助消化内镜诊断和远程管理系统。全国已有100多家医疗单位每周三下午同时观摩我们的手术。”周平红欣慰地说,未来计划在国内300个省市级内镜中心完成布点。

对于以往患者饮用肠道准备剂时,存在口味不好、难以一次性喝完等问题,团队研发出“新药”,有更好的味觉体验,在饮用量上也减少了。还有能够360°旋转的创新型产品“双臂金属夹”,让手术时的大创口更容易缝合。团队一系列创新型产品如all-in-one圈套器、一次性国产内镜、新型电外科等离子能量治疗平台等,已获得国家专利37项,16项已完成转化。在团队成员、内镜中心护士长王萍看来,是周主任的“敢担当”,让大家在创新研究时能勇往直前,少了后顾之忧。护理团队也科研成果不断:改良适合内镜手术的病床、针对不同需求的医疗仪器车、设计方便取用的无菌手术包支架……一次次地将工作流程精细化,高效支持配合内镜诊疗。

无论是医疗活动还是科研创新,都要记住“观、思、行、结”这四个字。周平红对工作室提出要求,面对疑难问题,要仔细观察,勤于思考,勇于付诸行动,更重要的是还要善于总结和推广。“要能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周平红将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钻研突破,诠释得质朴而深刻。他经常嘱咐年轻人要胆大心细,“眼睛睁睁大,水要多冲冲”,看似轻松诙谐的一句话,对年轻医生在实际内镜操作中很受用。再高超的技艺,都是从锤炼基本功开始,在一手刀、一手镜的默契配合中,一步步闯出新“镜”界。

周平红大国工匠事迹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330个字,有2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2分钟,朗读时长18分钟,慢速需要26分钟,有241位用户喜欢。

2019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周平红教授和他的团队正在开创世界内镜学的“中山标准”。大批外国医生慕名排队到中山医院学习。2020年1月10日上午,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周平红领衔团队完成的项目“内镜微创治疗食管疾病技术体系的创建与推广”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周平红,国际知名消化内镜专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民进上海市委医疗卫生专委会副主任。他以第一完成人先后荣获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20年,荣获“上海市先进工作者”称号。

将“禁忌症”改写为“适应证”

“可以说,对胃肠道夹层肿瘤——黏膜下肿瘤的治疗,包括内镜全程切除术等方面,我们领先欧美整整10年。”周平红用略带泰兴口音的普通话说着……

“我2006年赴日本学习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早期癌,该技术可整块切除病变,术后复发率低,日本在1997年就已成功开展并应用此项技术。”按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触动很大。回国后,周平红依样画葫芦自制内镜工具,去肉联厂猪的身上“寻找感觉”,同时耐心听着师傅们“传经送宝”。

当年,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成为国内率先开展食管、胃和大肠早期癌ESD治疗的团队之一,并于第二年率先将该技术应用于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建立并发症防治体系,将其命名为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2009年,他最早在《内镜外科》《结直肠疾病》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了中国人ESD相关学术论文;在开展隧道内镜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基础上,他所在团队原创了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STER),被业界认为是推动内镜技术进入固有基层肿瘤治疗时代的标志,这两项新技术还推动了国际指南将内镜治疗的“禁忌症”改写为内镜手术的“适应证”。

十几年来,周平红经历了从国内同行“怀疑目光”到“期盼眼神”,再到后来国际同行开始时的“同声质疑”,逐步转变为“纷至沓来”“观摩取经”。其间,他经历了“成长的辛酸”“无奈的微笑”……记得那是2014年冬天,德国杜塞尔多夫消化内镜国际会议上,作为会上的演示案例,一位18岁的小姑娘被推上手术台,她的胃里有3个瘤,内镜全层切除还是剖腹切胃手术?此时的周平红与德国消化道专家们产生了严重分歧,背后折射了国外同行对中国消化内镜技术的质疑,支持德国专家的声音占了大多数,他只能配合腹腔镜下把小姑娘的胃切除了一半。切下来后,他将标本剖开看,发现该“瘤”没有明显包膜、容易出血、深入到肌肉层、黄色颗粒等特征,判断是异位胰腺。当时在场的多国专家一致表示:“NO”,他们认为是间质瘤。周平红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上海,更多充斥着失望和落寞的情绪,几天后一封邮件突然打破了沉寂,是大会主席的祝贺信,“Doctor Zhou,你是全世界为数及少能够诊断异位胰腺的中国专家”。但是此刻的他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小姑娘的胃已经切除了,这是无法挽回的事实,一想到这里,周平红觉得自己个人的荣辱得失已经无足轻重了。

甘于平庸还是追求卓越

从初始时的“学习加创新”,到现阶段的“引领并超越”,周平红的初心始终未改,通过内镜领域的微创技术创新减少传统外科手术对病人体表及器官的大面积创伤,有助于病人术后尽快恢复,并提高长期生活品质。

周平红出生于江苏泰兴长生乡。“我初中毕业,考上县城高中,但是父亲在我10岁那年离世,家里的经济更是雪上加霜,去县城读书不敢奢望啊……”乡中学校长带着录取通知书和免学费说明书来到周平红家……3年高中时光一晃而过,“老师们自发给我带饭,我也经常去老师家中‘蹭吃蹭喝’”,那3年是他人生腾飞的起点。

“那时高考还是先报志愿后考试,我有个表哥大学毕业,询问他怎么报志愿,表哥说,当医生好。”一个月后,周平红拿到了录取通知书,如愿考上自己的第一志愿:上海医科大学,他的分数超过了当年清华大学的录取分数线。“当时,全村沸腾了,方圆几十里都知道我的事儿。为了庆祝,母亲杀了一头猪宴请全村的父老乡亲和老师们。”

踏入校园后,才发现医疗系本科要读6年,“当时整个人是懵的,后悔学医。后来知道上海医科大学临床医疗系的学术地位后,就多了一个读下去的理由。”周平红说,那6年的坚持,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

1992年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山医院,那时病人不多,他有时上午开刀,下午就去图书馆看看书。“这样度过两年后,我感觉不能再虚度光阴了。”恰巧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仅成立两年,急需“新鲜血液”,他就主动找到高卫东医生和姚礼庆主任要求去学习内镜操作,想法很简单,趁年轻精力充沛,多掌握一门技术。“我经历过很多内镜失败的手术,最后转到外科继续手术,当时就想,这些想做的事儿,未来必须要做成。”少年贫寒、学业优异、坚守初心、青年奋进等绘就了周平红前30年生活学习的主基调。

现在的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年均诊疗量超过13万人次。2007年,周平红独创了“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和“内镜全层切除术”;2010年,在国内首先开展POEM手术(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无切口、微创伤根治贲门失弛缓症,独特的手术方法被命名为“POEM ZHOU”,这是全世界治疗此病症的最佳方法,全世界一半以上的POEM手术在中山医院完成。

2016年,周平红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在消化道黏膜下隧道内用内镜切除腔内和腔外肿瘤,打破内镜只能切除表层肿瘤的局限,其术式树立了世界内镜学的中国标准,如今中山医院内镜微创治疗水平已是全球领先。他本人则入选央视2016“大国工匠”和2019“为了人民健康”专题片。作为唯一的中国代表,当选美国消化内镜学会Fellow(FASGE)和2016DDW“内镜世界杯”裁判,并成功组织、主持两届DDW中国专场,为中国消化内镜走向国际作出积极贡献。

另一把特殊的“手术刀”

“内镜是外科手术刀之外的另一把特殊的‘手术刀’。”去年开始,周平红带领团队针对出生不到6个月的新生儿和婴幼儿开展先天幽门肥厚狭窄的胃镜下幽门括约肌切开术,分别创下治疗年龄最小(出生23天)和体重最轻(3.2千克)的世界纪录。周平红直言手术过程中的压力相当大。“婴幼儿的胃壁肌肉层很薄,稍微有点误差就容易穿孔,对医生的技术要求相当高。”

以往内镜治疗主要针对胃肠道和胆胰系统等疾病,“最初,内镜几乎只能切除生长在黏膜表浅部位的恶性肿瘤,随着医学技术的创新发展,有些肿瘤生长在黏膜层下胃壁的中间层,比如平滑肌瘤,也可以通过内镜切除。”周平红沉浸于此接着说道,“我们已经有了最新的突破,对于一些腔外的肿瘤,比如食管腔外的纵膈肿瘤、胃腔外的腹腔肿瘤,也可以通过胃镜穿透胃壁切除肿瘤。内镜下的治疗范围从管壁至腔外,由表及里、由内而外,无论范围还是年龄有无限扩大的趋势”。周平红用他那布满老茧的手比画着,生动形象地告诉笔者。

“2018年米兰国际消化内镜大会上,我现场演示了一台‘保胆取石’的手术,引发现场观众一片惊呼,规定时间到了,我的手术转播还没有做完。与会人员强烈要求,继续转播手术。”此情此景,他仍历历在目,“人越多,我越激动,就想让全世界的同行们看看,中国医生的自信与超越……”

胆囊结石是种常见病,以前多通过开腹手术切除胆囊,现在更多采用的是腹腔镜手术切除胆囊。“最近,我们成功开展了将近150例的内镜下保胆取石微创治疗胆囊结石。对于年轻人,胆囊收缩功能良好,不愿意切除胆囊而想保胆者,我们创新性地开展胃镜下保胆取石治疗。” 周平红进一步解释道,初衷是为特殊需求群体提供个性化的诊疗服务。相同原理,肠镜下的阑尾切除手术治疗阑尾肿瘤和慢性阑尾炎也已成功开展。

周平红正致力于微创医疗器械的开发,比如未来内镜机器人和导航技术,各种缝合器械等,以使治疗精确度更高、过程更安全。

民进会员的大医人生

为了让内镜新技术在更多地区落地生根,也使他这位民进会员以实际行动服务社会,周平红“大国工匠”内镜工作室已经在全国9个地区落地生根。“青藏高原的特殊地域性,使得当地的消化疾病谱与内地有所差异。”依托复旦—日喀则消化内镜中心的建设,位于日喀则市人民医院的工作室将针对当地消化道疾病特征,开展消化道早期癌的筛查、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止血治疗等。

周平红曾在新疆伊犁察布查尔县国家医疗队开展医疗支边,在边疆之时,不忘撰写社情民意信息,致力于在当地推广无痛胃镜的检查和治疗,将基层的实际情况记录下来,撰写深度调研报告,为消化内镜的普及和未来发展提供素材。

近十年来,周平红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地大会演讲和手术演示三百余次,培训了包括美国梅奥诊所、斯坦福大学附属医院在内的国外学员一百五十余名。

青山不改水长流,明月依旧星渐稀。他还是那个在方寸之地手术室中手握内镜,专注于技术革新的周平红。

周平红大国工匠事迹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163个字,有1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1分钟,朗读时长18分钟,慢速需要25分钟,有218位用户喜欢。

2016年10月3日,由中宣部、全国总工会、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新闻专题片《“大国工匠”之大巧破难》,于央视新闻频道21点30分向全国播放,本片讲述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主任周平红教授用灵巧双手,匠心筑梦的故事。

周平红,祖籍江苏泰兴。1986年7月,周平红以优异成绩从原泰兴县长生中学考入上海医科大学临床医疗专业(6年制),1992年大学毕业进入中山医院工作,并于2003年获得复旦大学外科学博士学位。

2016年12月17日下午2:00,泰兴市广播电视台《泰兴人》栏目组编导记者前往上海,准备第二天上午采访“泰兴之子”周平红教授。根据预约,周平红只有上午两三个小时的时间接受采访,中午十二点的航班就得赶往沈阳参加一个会议。为在第二天上午7点前准确地赶到周平红的科室,我们在上海中山医院附近的宾馆安顿好后,在偌大的中山医院找到了周平红科室的位置。

中央电视台摄制的专题片《“大国工匠”之大巧破难》一片中,第三届雅典国际消化道肿瘤会议大会主席评价周平红教授“是POEM领域,世界上最重要的医生”,法国内镜专家称赞他为“非常神奇的人,是我们的榜样,他脑子里有很多点子,是内窥领域里伟大的发明家”。

为做好《“大国工匠”周平红》一片,我们对中央电视台摄制的《“大国工匠”之大巧破难》进行了多次观摩学习,并通过网络了解周平红的事迹。中央电视台摄制的周平红的专题片,主要讲述了周平红在POEM领域的巅峰成就,其中没有采访他的同事,没有采访他的病人,没有涉及周平红成就为POEM领域世界级专家背后的故事。为此,本片编导确立了讲述周平红成就为世界级医疗专家背后的故事的主题,在采访拍摄前期,本片编导拟定了采访提纲发给周平红。

2016年12月18日上午七点前,摄制组赶到了周平红的办公室,这时候,周平红已经在巡查病房。紧接着,采访拍摄工作紧张而有序地展开,跟随着周平红匆匆的脚步,摄制组摄制了大量鲜活生动的镜头,掌握了第一手属于自己的素材。

2016年12月29日,新年钟声即将敲响,时长16分钟的电视专题片《“大国工匠”周平红》在泰兴电视台新闻、综合、生活频道播出,并通过“泰兴网”、“泰兴人”微信公众号、“智慧泰兴”APP向全社会播放。在2016年度泰州市、江苏省电视社教专题片评比中,该片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三等奖。

虽然近距离采访拍摄“大国工匠”周平红只有短短的三个多小时,但这位“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农家子弟,这位“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国际著名教授,这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大国工匠”,给摄制组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和心灵的震撼,摄制组深深体会到了周平红在医界攀登,杏林求索的道路上不寻常的“5颗心”。

奋进之心。周平红出生在原泰兴县长生乡一个普通农家,10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从此家庭生活更加困难。在父母亲和老师们的教导下,从小就天资聪颖、好学上进的周平红懂得了“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高中毕业那一年,周平红以高于重点大学录取线48分的优异成绩,考取6年制上海医科大学临床医疗专业,1992年大学毕业进入中山医院工作,并于2003年取得复旦大学外科学博士学位。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梦想照耀着周平红奋进的心灵。

工匠之心。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在食管肌肉与黏膜间毫米级夹层打开手术隧道,这是国际推崇的 “神奇”的消化道肿瘤治疗手术,周平红就是创造这种“神奇”的中国医生。POEM手术,又称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目前全世界共完成5000多例,周平红和他的团队完成了2500多例,其中年龄最小的只有11个月,年龄最大的98岁。周平红匠心独运,妙手回春,手术后病人平均2.4天就可以出院,效果好,恢复快、花费少,让世界各地的患者重拾生命的勇气和生活的信心。而在十年前,治疗早期消化道癌症的最先进手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技术中国还落后于日本,十年后的今天,周平红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技术却成了包括日本医生在内的国际内镜医生学习的标杆。

仁爱之心。在上海中山医院采访拍摄虽然仅有几个小时,但摄制组深切感受到了周平红的仁爱之心,感受到了他的医者大德。巡查病房时,他耐心细致,问长问短。对远道而来的病人,他总是尽快地为他们做好手术,为他们节省生活和医疗费用,让他们早日回家。

创新之心。2016年这一年,周平红担任主任的科室完成内镜检查十一万五千多例,病人来自世界各地,病情各有不同,周平红不断创新思维,创新技术,不断总结提炼,并写成论文发表,著书立说。正是这种创新精神,周平红才能不断精进内镜技艺,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化“一般”为“神奇”,从一个左撇子,潜心苦练到 “双手互搏”的境界,成了“匠人中的匠人”。

师者之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从1986年7月周平红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医科大学算起,这位外科学博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博士生导师,已经成长为国际知名消化内镜微创治疗专家,美国消化内镜学会国际委员会委员, ESD学组组长,上海市内镜诊疗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技术委员会主任。每年周平红都要参加多场次各类国际消化道肿瘤会议,现场演示手术,发表演说,把自己宝贵的知识技能无私地传授。十多年来,周平红几乎到过国内所有三级甲等医院和30多个国家推广微创技术,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数以万计的医生在他的传帮带下快速成长。

奋进之心、工匠之心、仁爱之心、创新之心、师者之心。周平红凝聚一身,创造了消化道肿瘤治疗的神奇。如何在短短的16分钟专题片中表现这种神奇呢?

一是全现场记录。2016年12月18日上午九点,根据安排,周平红将为来自福建省的一位患者做内镜下食道平滑肌瘤切除手术。手术开始,周平红双手灵活娴熟运动,电子显示屏上清晰地反映着手术过程,周平红不时轻声交代助手。肿瘤切除,伤口缝补止血,前后共23分钟时间。患者家属在接受本片编导采访时由衷地说:“周教授是一个非常好的医生,又热情,又真心,对病人非常好。而且简单,手术也很爽快,不会拖泥带水。”手术现场的全记录,是这样真实可信,周平红高超精深的医疗技艺是如此令人敬佩叹服!

二是多角度反映。为立体地表现周平红的工匠精神,本片采访了周平红的多位同事和他的病人。内镜中心原主任,博士生导师姚礼庆教授说:“他的工匠精神,对我们科室的影响很大,所有的医务人员都非常受鼓舞的。”内镜中心主治医师李全林博士说:“周平红主任充分把中国的内镜事业,推向了世界的舞台。”内镜中心护士长王萍说:“这个主任,我们每一个员工都引以为傲的。”本片编导记者采访拍摄时,见到了一位即将出院的小伙子李琛,上海本地人,贲门上长有十五公分的肿瘤,疼痛得连水都不能喝,来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就诊后,周平红亲自为他成功手术。周平红介绍李琛的病情说:“他那个十五公分的肿瘤长的位置不好,长在贲门,以往要外科开刀的,他贲门就保不住,贲门保不住,他这一辈子就不能吃不能睡。为什么?他一吃了就反流,一反流就呛到气管里。” 李琛感慨地说:“没有周主任,我完了。我要是开外科手术,那我这个食管贲门全部都被切掉了,我下半辈子不知道怎么过了。”多人物采访,多层次、多角度地体现了周平红“大国工匠”的风范和影响力。

三是精心提炼剪辑。在上海中山医院的采访拍摄,虽然只有短短的两三个小时,但每一分钟的时间摄制组都利用得充分完全。周平红巡查病房,参加护士组的晨会,耐心解答病人的问题,亲自手术,各类奖状证书,抓拍……摄制组拍摄了大量第一手素材。在众多的素材中选择与提炼,这考验着摄制组的功力。撰写解说词前,摄制组看了一遍素材,所有的同期声与采访都整理成文字,解说词写好后,后期编辑精心耐心细致剪辑画面,做到声画同步,节奏张弛有度,背景音乐切合主题表达。

摄制专题片《“大国工匠”周平红》的过程,是摄制组向“泰兴之子”周平红学习的过程,在媒体融合的当下,媒体人也更需要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唐代诗人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是发明家爱迪生六千多次实验, 最终发现钨丝可以作为电灯材料;是马克思在大英图书馆座位上钻研学习,结果在座位下的水泥地上磨出了脚印。对于媒体人来说,有了工匠精神,我们才能“柳暗花明又一村”,实现主流媒体的新突破、新境界。

周平红大国工匠事迹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87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40位用户喜欢。

5月1日中午,忙碌了一上午的民进复旦大学委员会副主委、民进上海市委医疗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主任周平红教授匆匆吃几口午餐,又投入下午的几个会诊与线上会议中。4月19日起,中山医院内镜门诊已逐步恢复,周平红教授进入“连轴转”模式。

“这个病人比较紧急,随时有休克危险,马上安排手术!”4月26日下午,在刚开诊的周平红专家诊室,患有因胆总管结石引起梗阻性胆管炎的廖女士迎来了生的希望。第二天,周平红教授就为她进行了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手术只用了短短10分钟,顺利将胆总管中的结石取出。

刚处理完这台紧急手术,第二名患者已在手术室外“就位”——90岁高龄的王爷爷患有晚期胰腺癌已侵犯十二指肠造成梗阻,频繁呕吐、无法进食,虽已放置胃管减压,但未完全解决梗阻呕吐问题,周平红为他做了十二指肠金属支架置入术,支架放置后,肠内狭窄梗阻的症状改善了,患者又能进食了。

胃潴留患晚期胃癌的熊先生也因病进食困难。“这位患者也放了胃管减压,但效果不明显,胃里大量食物,一开始幽门也看不清,所以手术有些困难。”经一个多小时,周平红教授终于在胃镜下成功放置了支架,解除了患者的病痛。

连续三台手术,一气呵成,疏解了三名患者的病痛。

4月19日起,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已逐步恢复内镜专科门诊和普通专家门诊,内镜检查时间也已覆盖工作日全天及周六上午。

“内镜检查对消化系统,尤其是胃肠道肿瘤,可谓诊断‘金标准’。我们已做好各方面准备,在五一期间也开放了普通门诊和专家门诊,并会优先满足需要内镜检查和治疗的紧急患者。对出现鱼刺卡喉、因胆总管结石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胆管炎,以及消化道狭窄无法进食等紧急情况,病人可以在中山医院急诊就诊,并通过急诊绿色通道得到救治。”周平红教授表示,即使是在封控期间,中山医院急诊内镜24小时绿色通道也从未停诊过。”

内镜门诊暂时停诊时,周平红也每天在院待命。4月27日上午,他作为医务工匠代表,入选大国工匠展,在线参加了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这名“大国工匠”在临床中坚持“始于观,发于思,践于行,成于结”,将工匠精神倾注于每一次诊疗和每一台手术操作,为了解除患者的病痛,一次次打破医学禁区,在世界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

《周平红大国工匠事迹(6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稿件

分类查询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