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573个字,有1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3分钟,有167位用户喜欢。
一、生死考验:极限飞行力挽狂澜,128人平安落地
9800米高空,驾驶舱风挡玻璃爆裂脱落,随即遭遇的是速度为800km/h的强气流、零下40℃的极低温、飞行仪表多数失灵、整架飞机开始剧烈抖动、失压、强噪音……眼看就是一场机毁人亡的巨大灾难。
2018年5月14日,在这生死关头,川航3U8633航班责任机长刘传健没有慌乱,迅速恢复理智,在十几秒的时间内无一失误地完成36个完整动作;与机组、乘务组有序配合,34分钟忍受极端低温、缺氧、强风条件,全手动操纵飞机飞越高原高山地形,惊心动魄却平安着陆,最终保住了119名旅客与9名机组人员的性命,创造了航空史上的奇迹。
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突发状况,是一次以英勇无畏精神和高超业务本领力挽狂澜的英雄壮举,是一次坚持生命至上、与时间赛跑的生死营救。关键时刻,他敢于挑战飞行极限,勇当国家财产、人民生命的守护者。
二、全球瞩目:_亲切会见,媒体盛赞“史诗备降”
类似刘传健风挡玻璃破裂脱落情况下的迫降飞行事件,在民航领域尚无记载。专业人士纷纷评价:这次的情况在全球都属极其罕见,这是一次“世界级”“史诗级”的备降。
全球媒体均对此进行了深入报道。除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国内国家级媒体盛赞“奇迹时刻是专业在闪光”外,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路透社、印度TV等国际主流媒体不约而同,将刘传健机组称作“英雄”。《每日邮报》称赞在32000英尺的高空执行这些操作非常“不可思议”。路透社则将此次事件称作“中国版”英国航空5390号班机事件,赞赏飞行员的“不懈努力”。
这一“民航史奇迹”事件也牵动着亿万民众的心,感动了无数人,鼓舞了无数人。有网友评论:“128个人的生死全维系在他一身,他让全世界都知道了中国人有多了不起!”
2018年6月8日,四川省、中国民航局召开成功处置川航3U8633航班险情表彰大会,授予川航3U8633航班机组“中国民航英雄机组”称号,授予刘传健“中国民航英雄机长”称号并享受升级劳动模范待遇。
2018年9月30日,__专门邀请刘传健等“中国民航英雄机组”全体成员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9周年招待会,并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他们,评价他们说:“生死关头,你们临危不乱、果断应对、正确处置,确保了机上119名旅客生命安全。危难时方显英雄本色。你们化险为夷的英雄壮举感动了无数人。得知你们的英雄事迹,我很感动,为你们感到骄傲。授予你们‘英雄机组’、‘英雄机长’的光荣称号,是当之无愧的。”“你们不愧为民航职工队伍的优秀代表。我们要在全社会提倡学习英雄机组的英雄事迹,更要提倡学习英雄机组忠诚担当、忠于职守的政治品格和职业操守。”
刘传健先后荣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航空航天月桂奖飞行精英奖”、“最美退役军人”、“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等荣誉。
三、英雄本色:平凡成就非凡,民航精神成就最高职责
低温缺氧使人失去知觉,瞬时强风将人吸出窗外,生死关头刘传健机长忠于职守,面对生命威胁全组无一人脱离岗位,担当起119名旅客生命安全的责任,完美地展现了忠诚担当的政治品格、严谨科学的专业精神、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敬业奉献的职业操守这一当代中国民航精神。
英雄的荣誉,不只属于3U8633机组,更属于全体中国民航人。奇迹的背后,是多年安全工作的积累,是中国民航每一个航班飞行、每一天航班运行、每一个岗位人员的艰辛积淀。英雄的壮举,再次证明了中国民航有一支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关键时候能够信得过、靠得住、顶得上的优秀队伍,深刻践行着“人民航空为人民”的理念。
“5•14”事件的成功处置也绝非偶然,是遵章守纪的典范,是严格执行手册的代表,是长期作风养成的职业素养,是中国民航系统多年来高度重视“三基”建设的结果,是对全体民航人辛勤劳动的充分肯定。
瞬间的判断来自长期的积累,英雄的壮举蕴含于平凡的工作之中。从事飞行工作28年来,刘传健机长总飞行时间13666小时,总经历时间11454小时,未发生过人为责任原因不安全事件。他从未放弃的高标准、严要求,始终坚持系统学习各种飞行知识,几乎把飞行之外的所有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对飞行理论和飞行技术的刻苦钻研上。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863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1分钟,慢速需要15分钟,有211位用户喜欢。
何镜堂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杰出建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中国建筑学科的领军人物和公认的建筑大师,《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入选人物之一。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以及中国建筑界最高荣誉——首届“梁思成建筑奖”;主持设计的以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青岛上合峰会主会场、钱学森图书馆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获得国家级金奖3项、银奖4项及省部级奖数百项,在同行和学生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和知名度,被誉为“中国馆之父”“校园建筑设计掌门人”;提出注重总体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两观三性”建筑理论体系,引领中国特色的建筑创新道路,为中国的城市建设和建筑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主持设计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建筑,提振中国文化自信。何镜堂先后主持设计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青岛国际会议中心(青岛上合峰会主会场)等重大工程200多项。这些重大标志性工程见证近百年来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记忆与时代精神,引领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创作道路。1.东方之冠——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雍容大度,典雅端庄的形象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以及盛世中华、鼎力东方的时代风貌,在国内外取得广泛影响和一致好评。2.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记载了民族的灾难历史,承负国家公祭重任;青岛国际会议中心体现了“腾起筑梦、扬帆领航”的上合风采和精神;北京奥运摔跤馆和羽毛球馆、中国南海博物馆、天津博物馆、映秀震中纪念地、钱学森纪念馆、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等一系列标志性建筑,为中国特色文化博览建筑、体育建筑创作做出杰出的贡献。3.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主持创作了两百多个大学校区设计,获誉“校园建筑设计掌门人”。4.应邀参加雄安新区及起步区国际城市设计竞赛和海南国际自贸岛海口江东新区及起步区等城市设计大型国际竞争,并多次排名第一或入围前三。5.获国家、部委及省级以上优秀设计奖100多项,其中获国家级金奖3项、银奖4项、铜奖6项。荣获中国建筑界最高荣誉—首届“梁思成建筑奖”。获得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国庆60周年“十佳具有行业影响力人物”、中国工程院2010年光华工程科技奖、国际设计艺术终身成就奖等大奖。在中国建筑学会建国60周年创作大奖评选中,何镜堂主持的作品有13项获奖,成为建国以来获奖最多的建筑师。
二、创造性提出“两观三性”建筑理论体系,引领建筑学科发展。1.在建筑学核心期刊及国际学术会议共发表阐述其学术理论的论文80余篇,出版《当代大学校园规划理论与设计实践》等专著9部,2017年在《人民日报》理论专刊刊登《和谐理念与建筑“三性”》文章,探索中国特色的建筑创作理论,引起广泛认同。2.以“两观三性”建筑理论即“建筑要有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的和谐统一”指导设计,在文化博览建筑、大学校园规划设计领域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3.主持、筹建、建设国内建筑学界第一个且唯一一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从理论、技术创新的角度为当代中国的城市建设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为中国建筑学科发展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三、直面时代与社会的需求,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1.坚持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成功实践“学研产”一体化模式,打造了“何镜堂工作室”创作平台和设计品牌。 2.领衔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主持的“建筑学研究生三位一体联动式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教育实践”获国家教学一等奖。3.至今培养博士、博士后八十余名,硕士数十名,其中18名获得全国青年建筑师奖。
四、向世界发出中国建筑的声音,展示中国建筑文化与城市建设发展成就。1.受邀在哈佛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米兰理工大学、威尼斯建筑学院、奥克兰大学等以及美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专业学术讲座,在学生中反响巨大。2.在世界知名院校进行“为激变的中国而设计——何镜堂作品展”,向世界展现了中国设计、中国制造和中国文化的魅力。中央电视台报道称“展览生动再现了中国当代经典建筑的魅力与特色”。
五、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爱心回馈社会暖人心。1.何镜堂长期奋斗在教学、科研以及实践第一线,始终以昂扬的斗志与不懈的努力激励着青年建筑师以及学生。“以智慧和汗水书写美好人生”为题的报告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2.何镜堂关注教育,热心公益。2011年,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后,何院士将所获奖金200万元全部捐出,并成立何镜堂教育基金,牵头各方累计捐赠1150万元,奖励各学院优秀青年学生以及教师,激励年轻人的学术探索和创新研究。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806个字,有1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0分钟,慢速需要14分钟,有128位用户喜欢。
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曾任全国_常委、湖南省_副主席、国家杂交水稻工程研究技术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名誉院长等职。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荣誉主任、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主任、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
50多年来,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世界领先水平,为确保我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供给做出了卓越贡献。先后荣获国家发明特等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美国“世界粮食奖”、香港“吕志和奖-世界文明奖”等30多项国际国内奖项。1999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袁隆平在国内率先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1964年,他在对一株“鹤立鸡群”的野生杂交稻的研究中获得灵感,开始从事杂交水稻研究。1966年,他在撰写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要想利用水稻杂种优势,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他的理论与研究实践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点,极大地丰富了作物遗传育种理论和技术,建立了一门新学科——杂交水稻学。
袁隆平解决了三系法杂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难题:提出了利用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远缘杂交,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径,并于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育成了我国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强优势杂交水稻“南优2号”等组合;领导课题组成功突破制种难关,使制种产量逐渐提高,达到全国平均亩产350斤左右。
在总结国内外农作物杂种优势育种的历史和经验基础上,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即育种方法由三系法到两系法再到一系法,朝着程序由繁到简而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杂种优势水平由品种间到亚种间再到远缘杂种优势利用、朝着优势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这一战略设想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同,以后的杂交水稻基本上都朝着这一战略方向进行研究,并且已经取得很好的效果。
袁隆平解决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创立了光温敏不育系育性转换的光温作用模式,阐明了育性转换与光温变化的关系;提出了选育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不育起点温度低于23.5℃的关键技术指标,研究并提出了核心种子生产程序和冷水串灌繁殖等重大技术,使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取得成功并大面积推广应用。
袁隆平设计了以“高冠层、矮穗层、中大穗和高度抗倒”为特征的超高产株型模式;建立了形态改良,亚种间杂种优势及远缘有利基因利用相结合的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根据这一模式和技术路线,我国超级稻育种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12年和2014年先后实现超级稻第一期亩产700kg、第二期亩产800kg、第三期亩产900kg和第四期亩产1000kg的攻关目标。目前,正在向第五期每公顷产16吨、第六期每公顷产17吨的目标攻关。
针对我国人增地减的现状,袁隆平提出了运用超级杂交稻技术成果,大幅度提高现有水稻的单产和总产,提高农民种粮效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科学思路。组织实施了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三分地养活一个人”粮食丰产工程等高产攻关项目。“种三产四”丰产工程2007年率先在湖南实施,并迅速在安徽、广东、广西、河南、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市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分地养活一个人”粮食丰产工程于2018年组织实施,初显成效。
如今,袁隆平虽年近九十,仍坚持奋战在科研第一线。主持了“耐盐碱杂交水稻”研究、低镉水稻技术研究以及利用遗传工程技术开展的第三代杂交水稻研究。经过近三年来的努力,目前,耐盐碱杂交水稻研究取得令人满意的进展;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研究已初露锋芒。
作为党外知识分子,袁隆平始终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有非常高的政治觉悟。从1983年至2018年,他历任全国_常委二十五年,提出了多份有影响的提案,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袁隆平多次赴美国、国际水稻研究所等地讲学,主持举办国际杂交水稻技术培训班50多期,为来自亚、非、拉美30多个国家的2000多名学员授课,并多次赴印度、越南、缅甸等国传授杂交水稻技术、指导杂交水稻研究与生产。
袁隆平出版《袁隆平论文集》《杂交水稻育种栽培学》《杂交水稻学》等专著7部,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495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2分钟,有193位用户喜欢。
孤儿许月华12岁时高位截瘫,两个小板凳是她行走的支撑;17岁时,她被送进了社会福利院,开始了新的生活,主动要求照看院里的孤儿,成为130多名孤残儿童的“妈妈”,撒播着伟大的人间母爱,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板凳妈妈”。
1973年,许月华被送进了湘潭市社会福利院。“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过了半个月,她就感到浑身不自在,向院长提出要帮着照看小孩。院长拗不过她,就让本来是被供养对象的许月华,成了一名没有任何报酬的编外保育员,成了福利院孩子们的“板凳妈妈”。
胜利是“板凳妈妈”的第一个“孩子”。福利院从拖拉机轮子底下捡回胜利时,她才几个月大。胜利患重感冒并引发肺炎,必须专人重点照顾。领导正发愁到哪里抽人手时,许月华一句“交给我吧!”抱起了胜利就开始哄起来。胜利是先天唇腭裂患者,喂进去的食物,往往会立刻从鼻腔里溜出来。许月华就把她抱在手上,用调羹慢慢地滴药,用注射器挤进奶水,这样一点一点地喂她长大。胜利唇腭裂手术愈合后,长成了漂亮姑娘,如今已结婚生子。她逢人就说:“我能有今天,全靠‘妈妈’。”
一年夏天,有个叫湘秋的孤儿住进了医院,不断地拉肚子,腹痛且哭闹不止,福利院派去的几个保育员都累倒了。许月华主动要求一个人到医院去陪护她。白天,她把湘秋抱在手里打吊针。晚上,她搂着湘秋在怀里过夜。孩子频繁拉肚子,屎尿常常拉到她身上,她总是先帮孩子洗净身子,换上洁净的衣服,再哄着湘秋睡下后,才爬起来清理掉自己身上的脏物。107天以后,在她的悉心照顾和医院的努力治疗下,湘秋的身体才慢慢康复。
在福利院,许月华从没有休过节假日。有回她肾结石急性发作住院,刚出院她就直接进了福利院幼儿宿舍,一工作就是30多个小时。“我要把欠孩子们的时间补回来。”护理班长心疼她:“月华,你这样下去会累死的。”许月华轻轻一笑:“真这样累死,我乐意。我还留了几十块钱,就拜托你替每个孩子买件衣服,算是我给他们的一个纪念。”
随着福利院收养的孤残婴幼儿不断增多,许月华抚育的“儿女”也越来越多,最多时同时带着15个。为了方便,她让孩子们都睡在自己的床上。床铺太窄,就不断加宽,最后加宽到了5米,她那张大床成了一座小型幼儿园。白天,许月华给他们喂奶,换尿布,陪他们玩,逗他们笑,常常忙得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晚上,这个刚睡下那个又醒了,这个刚停止哭那个又扯开嗓子喊,许月华从没睡过一个安稳觉。许月华先后带大了138个孤儿。一批孩子走了,又一批孩子来了。不少成家立业的孩子,在履历表的“母亲”一栏里,写的是一个共同名字:许月华。
晚年的板凳妈妈经受了又一场严峻的考验。2012年9月,她丈夫被确诊为肺癌晚期,顽强的板凳妈妈毅然选择了挺直腰杆,勇敢地面对,一边照顾丈夫,一边挤时间到福利院里帮助护理孤残儿童。2013年11月,她自己被确诊为右上肺中央型肺癌。在医院,她却是最繁忙的病人,除了输液和治疗,她就下床去关爱那些因病痛折磨而厌世绝望的病友。在她耐心劝导下,一位因患绝症而跳楼轻生,又被消防战士救起的病友,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2015年,板凳妈妈又办起了一所敬老院。她总是清晨5点出发,赶六七里路到菜市场,经常深更半夜还在为老人包饺子。一个严冬的夜晚凌晨两点,板凳妈妈枕边的手机骤然响起。得知院里90岁的董娭毑突然病情加重,板凳妈妈慌忙搜出常备的急救药品,驾起电动轮椅,冒着寒风细雨,赶十多里路到老人身边。一面安排联系老人家属,一面组织护理人员施以抢救。第二天又冒雨回家给正在接受化疗的丈夫料理生活,随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回院里陪护老人,直到为老人送终,整整三天两夜没有合眼。
丈夫去世后,许月华干脆搬到了敬老院,坚持日夜为老人奔忙。她的人生,就象她在入党申请书上所写的:“上天只给我半截身子,党却给了我健全的灵魂,我要用一辈子来感谢党和回报社会。”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515个字,有2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2分钟,有161位用户喜欢。
在“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的展厅里,湖南省委原副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郑培民,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被列入改革开放40年“榜样的力量”。他的名字,被以这样庄严的方式所铭记。
在湖南湘西,“为民书记”的名字同样被深深铭记。“改变千古羊肠道,火禾公路暖人心。千言万语说不尽,永远难忘书记恩。”一首山歌,至今仍在苗家百姓中广为传唱。
1990年5月,湘潭市委书记郑培民被调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出任州委书记。
湘潭和湘西,一字之差,在当时却是天壤之别。湘西,是全国著名的少数民族贫困山区。每逢青黄不接时,全州有许多百姓断粮。去湘西工作,是只有硬肩膀才能挑起来的重担子。
郑培民接过前任的接力棒,跑遍了全州218个乡镇。他的车里常备一床棉被,有时候下乡半夜也回不到吉首,就在车里凑合一夜。
也就是从这一年起,自治州开始推行“双两大”地膜玉米新技术;从这一年起,全州的粮食开始自给。
“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这句话发自郑培民的内心。
凡是群众写给他的信,郑培民总是坚持自己拆看。下农村,他总要到农民家去,掀开锅盖,瞧瞧农民吃的是什么饭;撩开蚊帐,摸摸床上的被褥是否厚实。
曾令超是一位伤残司法干部。郑培民第一次与他通电话,讲完话后要他先放电话。曾令超坚持让郑书记先挂。推来推去,最后还是没能拗过郑培民。在后来的交往中,他们形成了一种默契:每次郑培民都要听到电话那边“咔嗒”一声,才轻轻挂上电话……
在常德百姓的心中,郑培民是抗洪中和他们一起扛沙袋、堵缺口的战友。
1998年,惊涛骇浪挑战常德。7月24日晚,安乡县安造垸溃垸。这个垸子里,有县城和5个乡镇、一个农场,共18万人。
时任省委副书记的郑培民,在安乡指挥了三大战役:赶在洪水扑到之前,抢修了一条11公里的隔堤,保住了安乡县城;指挥堵塞书院洲溃口,扼住了洪水之喉;指挥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北大堤保卫战,拒千里洪峰于湖南重镇常德市之外……
伴着堤外滚滚洪水,郑培民坐在堤边,吃着盒饭,静静地度过了自己的55岁生日。
2002年,郑培民被抽调到中央工作,突然旧病复发。
急送医院的途中,遇到红灯。司机准备闯关。郑培民艰难地抬起头说:“不要闯红灯。”几乎是用尽全身力气说完句话后不久,他的头无力地靠在秘书身上,再也没有醒来。
一句普通的话语,竟成了对人世的永别。
“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一位身边工作人员,曾为郑培民的为官为人做过这样的总结。
比起普通百姓,领导干部会更多地面对诱惑和考验,固守操守,承受考验,比常人更难。
集邮,可说是郑培民唯一的爱好。就是这个爱好,他也绝对保密,生怕有人投其所好。
无论是调离湘潭还是调离湘西,郑培民总是选在早晨未上班之时悄悄离去。他不想惊扰大家,也怕可能送来的人情礼。
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工作时,郑培民的一段日记中这样写道:“这次回湘潭度春节,我谢绝了办公室派车送我的盛情,同时谢绝了办公室要为我报销路费的好意。坚持自费返家,往返火车票近80元,自己掏腰包。有人讲我太板,我想,宁肯自己吃亏,对自己严格要求,是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应当自觉做到的。”
“对待身外之物,要铁石心肠。”郑培民写得清楚,更做得明白。
1988年6月,老同学季德钧来湘潭出差,郑培民接他到家做客。那是一间陋室,房子中间放了一张湖南人居家常用的竹床。季德钧回忆时感慨:“整个家居之简朴清贫,不用说当今,就是在当年的同级干部中也是不多见的。”
郑培民生前,妻子杨力求的工作单位只变动过一次,就是从湘潭市新华书店调到了省新华书店,职务仍是一名普通职工。妻子敬重郑培民的为人,更注重维护丈夫的形象。杨力求有个“三不”原则:不帮人向郑培民带任何信,不传口信,不接受任何礼品。儿子郑海龙说:“在廉政问题上,爸爸把前门,妈妈守后门。”
上善若水。郑培民的生前身后,都透明如水,经得起任何考验。
62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