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迹范文 > 先进事迹
栏目

黄令仪先进事迹及学习心得体会(5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4-05 18:05:01 热度:17

黄令仪先进事迹及学习心得体会

黄令仪先进事迹及学习心得体会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508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2分钟,有233位用户喜欢。

2023年4月20日,在风和日丽、春暖花开的季节里,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退休干部、中共党员黄令仪因病去世,享年86岁。

80多岁时仍奋战在科研一线,以年华书写奉献,以实干恪守初心,以坚持织就“中国芯”,2002年,黄令仪带队研制出我国首款通用CPU“龙芯一号”,打破国产计算机无芯可用的历史,用一生诠释了何为“心中有理想,肩上有担当”。广大青年干部当以黄令仪同志为标杆,刻苦钻研、勤学苦练,敢于斗争、乐于斗争,勇于担当、善于担当,用“中国心”织就“中国芯”。

致敬黄令仪,砥志研思、苦心孤诣,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钻研精神织就“中国芯”。为了逃脱美国的垄断,为了打破国产计算机无芯可用的局面,为了让中国在芯片领域有一席之地,1990年,从美国回来的黄令仪,潜心钻研各种集成电路的设计方法,从建立版图库,时序库开始,到寄生参数对性能的影响,时钟树的形成,全局规划,时序驱动布线……刻苦研究全定制,标准单元,宏单元的设计方法,用户包括华为的程序控制芯片,计算所的模糊控制芯片等等。“龙芯”的成功,少不了黄令仪的苦心钻研,少不了无数次失败的积累,每一次成功的背后都离不开辛苦的付出和勤奋的学习。古人云,“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只有增长学识、乐于钻研,才能用好“学问之弩”,才能百不失一、一箭穿心,要坚持以学促行、以行求学,在学习中摸索,在探索中积累经验,遇到困难和难题,要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态度,扬起耳朵多听、俯下身子多学,用“中国心”促“中国学”。

致敬黄令仪,不惧艰辛、砥砺前行,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织就“中国芯”。20世纪90年代,当时从美国进口的高性能计算机,用于天气预报、石油勘探等民用目的,但是在机房外都要盖一个玻璃墙,美国商务部会让技术专家来监督,不能用于军事目的。铁人王进喜曾说,“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签订了《瓦森纳协定》,对包括计算机在内的中国尖端科技实施全面封锁,迫于国际压力、国内需求,以胡伟武、黄令仪为首的“中国芯片人”,迎难而上、逆流而行,从空白一步步走向世界,终于在2002年2月10日凌晨,一台安装“龙芯一号”芯片的计算机顺利启动,这是我国首款自主研发的CPU芯片,也是“中国芯”在世界芯片领域站起来的标志。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绝不能有“不愿斗争、不敢斗争”的畏难心理,更不能“推”字在前、“躲”字当头,在斗争中拔地而起,在斗争中锤炼党性,在斗争中练就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用“中国心”扬“中国志”。

致敬黄令仪,不畏风险、勇挑重担,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精神织就“中国芯”。2004年9月,在圆满完成微电子所的各项任务后,黄令仪因身心太疲劳,请求退休,此时她已67岁了。退休回到桂林老家后,龙芯总设计师胡伟武给她写了一份非常感人的信,要她继续为龙芯的理想而奋斗,并让他爱人晋红。龙芯骨干杨旭、钟石强在桂林找到了黄令仪,此时此刻,她没有理由拒绝,回到计算所后,坚持在2D、2E、2F、2F2中完成了她所承担的工作。无谓年龄,不畏风险,于荆棘中摸索,在泥潭中匍匐,历尽千辛万苦,“龙芯1号”“龙芯2号”“龙芯3号”接连问世,靠的就是她心底的坚守,靠的就是“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不为名利、不图虚名,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与担当,多接“烫山芋”、多啃“硬骨头”、多做“热锅蚂蚁”,做到无愧于心、无愧于民、无愧于国家,敢于当“出头鸟”,摒弃“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观念,用“中国心”担“中国责”。

黄令仪曾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匍匐在地,擦净祖国身上的耻辱。”广大青年干部要厚植“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家国情怀,勇担时代使命,保持“初生牛犊怕虎”的斗争姿态,在平凡岗位中争做“善学习”“敢斗争”“想担当”的有志青年,牢记初入“机关门”的初心与使命,用最纯粹的“中国心”打造最硬核的“中国芯”。

黄令仪先进事迹及学习心得体会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437个字,有1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2分钟,有167位用户喜欢。

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退休干部黄令仪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4月20日上午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公开资料显示,黄令仪,女,出生于1936年,1958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随后进入清华大学半导体专业深造。1960年学成返校,在母校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创办半导体专业和实验室。1962年加入中科院计算所。

从二极管、三极管、大规模集成电路,到中国自主研发设计的第一枚CPU芯片。黄令仪见证并参与了中国微电子行业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

作为“龙芯”芯片研发团队项目负责人之一,黄令仪被誉为“中国龙芯之母”。2020年1月,黄令仪获中国计算机学会女性科技工作者夏培肃奖。

中国计算机学会给黄令仪的获奖理由是,“黄令仪研究员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一直在研发一线,参与了从分立器件、大规模集成电路,到通用龙芯CPU芯片的研发过程,为我国计算机核心器件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为此,CCF奖励委员会决定授予黄令仪研究员2019年“CCF夏培肃奖”,以表彰她在计算机核心器件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李国杰曾在《研制龙芯CPU的策略考虑》一文中提到,“龙芯一号做了三次不同的物理设计,设计最成功的是由计算所自己完成的C方案,能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感谢中科院微电子中心的黄令仪研究员,是他把计算所的系统设计人员领进了微电子设计的大门。”

“共青团中央”2022年9月曾刊文介绍,1962年,黄令仪被调到了中科院计算所工作。1965年,为了突破“两弹一星”中的瓶颈,国家开始成立计算机所二部,专攻微型计算机和三极管等项目,这是中国第一个芯片研究团队。在缺资料、缺设备、缺人才、缺材料的情况下,她带领团队呕心沥血成功研制出半导体三极管。随后步入艰难的芯片研发之旅。

1966年,我国自行研制的空间计算机成功问世。1973年,中科院决定研制大型通用计算机,作为集成电路上的载体,芯片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对国家科技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黄令仪和她的团队,为了能够尽快研制出性能稳定的存储器,一步一步开始突破,她们研制的芯片也即将到达世界先进水准,1978年赢得了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截止1984年时,晶体管研发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中国的集成电路和芯片发展已经无限逼近于世界水平。

但是不久后,因为中科院经费紧张,大规模集成电路研发被叫停了,得到消息的黄令仪蹒跚的走出计算所大楼的北门,禁不住失声痛哭起来。

1989年,黄令仪受邀参加美国的国际芯片展览会,偌大的会场里,她跑遍了展台却没有发现一家中国企业,她在日记中写道:“琳琅满目非国货,泪眼涟涟”。黄令仪曾公开说过: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匍匐在地,擦净祖国身上的耻辱。

2001年,65岁的黄令仪已经进入了退休生活,但她的志向还没有实现。此时,中科院胡伟武教授,向全国发出了打造中国芯的集结令。他亲自找到黄令仪,邀请她一起搞芯片。面对经费不足等重重困难,黄令仪还是毅然选择加入龙芯研发团队,成为了项目负责人。

2002年8月10日,我国首款通用CPU“龙芯1号”研制成功。虽然性能上差距很大,但却真正打破了国产计算机无芯可用的历史。

在黄令仪和同行的芯片人的不懈努力下,“龙芯3号”等一大批国产高性能芯片应运而生。复兴号高铁实现了百分之百的国产化。歼20等先进军事装备,配套了相控阵雷达,换上了中国自已的“心脏”。北斗卫星也装上了中国芯,彻底打破了西方的技术封锁。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艰辛探索中,以黄令仪为代表的芯片人,从二极管、三极管、微型计算机、大型集成电路等,一路披荆斩棘,打造出了中国人自己的芯片。这一场逆袭和突围,可谓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坚守于挫折之下,崛起于不屈之中”。

黄令仪先进事迹及学习心得体会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570个字,有1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3分钟,有163位用户喜欢。

引言

《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人在生活中要学会发现别人的长处,并加以学习以弥补自身不足。对于国家来说也是这样,只有时常检讨自身发展的不足,取百家之长为自己所用,弥补发展短板,才能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

近十年来,我国在智能芯片领域一直没有取得突破性,导致我国这一方面的科技发展长期受制于美国,据统计每年我国向发达国家进口芯片的总价值已经超过1.4万亿。看起来毫不起眼的一枚小小芯片,却关乎着我国工业、国防等多领域发展。

《论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随着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的科学研究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有越来越多的科研人才在芯片研究的领域中取得不错成绩,而黄令仪就是芯片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位。

1936年生于广西南宁的黄令仪,于1958年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而她研修的主要课题是关于半导体器件,后来她还参与过“两弹一星”相关项目芯片研发,黄令仪是当时我国为数不多的半导体专业的领军女科学家。

黄令仪的科研之路始终都在和各种各样的电子管打交道,从二极管到简陋的三极管,到大规模的集成电路,再到由中国自主研发设计的第一枚芯片,每一步都有她的身影。1960年黄令仪在母校留校任教,并创建半导体专业,率领着年轻的教职工和学生们成立研究半导体二极管的实验室。

当时国内科研的环境还不成熟,做研究的条件和基础都非常的差,本来就先天不足的中国科研事业又遇到西方对中国的技术封锁,这些都使得中国在科研事业发展的初期遭遇许多困难。

黄令仪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带领着年轻的学生们进行实践探索,遇山开山,遇水淌水,居然真的凭借一己之力研究出半导体二极管,得到各界的赞誉,当时的科学院长郭沫若都对他们的成果表示由衷的鼓励。

后来国家发展遇到三年困难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不畅,百姓的生活难以为继,甚至已经到食不果腹的地步,无奈之下学校只能对一些专业做出紧急调整,半导体专业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被取消。

但是黄令仪的科研事业仍在进行,后来她到中科院计算所进行科学研究,她研发出的远程运载火箭控制系统制导计算机,航天计算机也由此发展开来。1989年,黄令仪赴美出差,在拉斯维加斯参加了一场大型国际芯片成果展示会,而令黄令仪失望的是,她跑了整整一个星期,也没有发现中国人的摊位。

黄令仪心中十分难过,毕竟她非常清楚在1963年时我国的微电子技术在国际上并不落后,而如今却出现如此大的差距,这怎么能不让她失落呢?黄令仪便暗暗地下定决心,自己一定要设计出一款属于中国的高端芯片!

回到中国后,黄令仪便投身到研发芯片的事业中,认真研究各种集成电路的设计方法。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她也取得一些成果,研究芯片还在德国纽纶堡召开的博览会上被评为银奖。但黄令仪认为自己研究的芯片层面和国际上差距还是太大,要想真正实现突破,还需要不断努力。

即使到退休年龄,黄令仪仍然没有走下科研一线,她放弃优渥的退休生活,义无反顾地扛起打造"中国芯"的大旗,在2002年,黄令仪院士还以66岁的高龄和从事系统设计的胡伟武进行合作研究“龙芯课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黄令仪的带领下,团队成功研制出“龙芯2号”,其芯片的各项性能都远超国际的平均水平,功耗远远低于国外同类芯片,这标志着我国芯片事业的重大进步。目前“龙芯2号”系列的芯片也已经被广泛地运用于工业控制、行业终端、数据采集、网络安全等领域。

黄令仪院士仍没有停下脚步,随即又在82岁时成功研制新一代的“龙芯3号”,打破美国严密防护多年的技术,挽回我国的亿万市场,如今中国国内芯片行业的蓬勃发展,可以说离不开黄令仪院士的辛勤奉献。

结语

如今,已经84岁高寿的黄令仪院士还仍活跃在科研前线,带领着新一代的科学工作者们保持初心、砥砺前行。黄令仪院士突破技术难关,不断攻克困难,为国家芯片事业的蓬勃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正是因为有像她一样不为功名利禄,国家富强的科学工作者,中国才得以有今天繁荣够富强的局面。

黄令仪先进事迹及学习心得体会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450个字,有6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5分钟,朗读时长25分钟,慢速需要35分钟,有100位用户喜欢。

“我这一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匍匐在地上,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

22岁进入微电子领域,66岁放弃安度晚年的机会,重新回到研究所,只为研发出完全自主产权的芯片,摆脱西方国家的控制。

她,就是“中国龙芯之母”黄令仪。

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

1936年,黄令仪出生在广西全州,那个时候正值日军侵华时期,黄令仪小时候最大的记忆,就是冒着被日军飞机扫射或轰炸的危险,跟着父母东躲西藏。那个时候,年幼黄令仪不止一次地问母亲,为什么日军要来轰炸我们?母亲只能含泪告诉她,因为我们的国家太贫穷,太落后。

自此,一颗小小的种子就埋在了黄令仪的心中,长大之后一定要好好读书,用知识报效国家,让祖国不再挨打。

新中国成立的时候,黄令仪正在读中学,但由于父母亲旧时代的身份问题,工作一时间难以落实,一家人连吃饭都成了问题,更别说拿钱来供黄令仪读书。走投无路之际,不甘心的黄令仪找到了学校的团委书记。

当时团委书记知道黄令仪学习成绩优秀,在学校的表现良好,就顶着压力为她开具了免学费和发放助学金的证明。当黄令仪拿着证明高兴地跑回家时,母亲搂着她喜极而泣,告诉她是国家给了她继续读书的机会,叮嘱她努力学习报答国家。

中学毕业之后,黄令仪如愿考上了华中工学院。好不容易奋斗得来的上学机会,让黄令仪在大学期间学习更加刻苦,也因此在毕业之后,被学校选派到清华大学进修。

当时清华大学响应国家号召,开设了半导体专业,黄令仪成为清华半导体专业的第一届学生,因此与“微电子学”结下了终身之缘。

1960年,黄令仪从清华大学毕业,回到华中工学院创建半导体专业。除了亲自讲授半导体的课程外,黄令仪还带领一批教师和学生,创建了华中工学院的第一个半导体实验室。

直到很多年过去,黄令仪还清晰地记得自己第一次走进实验室的样子。整个实验室空空荡荡,只有一个身穿白大褂的小伙子蹲在电炉旁,电炉上架着一个玻璃烧杯,里面放着几块指甲盖大小的紫蓝色硅片,这就是当时要做的二极管。

条件虽然简陋,却没能阻挡黄令仪科研的脚步。她带着助手亲力亲为,经常为了攻关,几天几夜不睡觉。短短几个月过后,黄令仪就研制出了半导体二极管。就在黄令仪为研究上有所突破而兴奋,准备卯足劲儿大干一场时,噩耗却接踵而至。

当时正值国家困难时期,粮食供应紧张,全国上下共克时艰,半导体项目不得不被迫叫停。黄令仪得知这个消息后,大哭着跑到领导办公室,为实验项目据理力争。但任凭黄令仪如何争取,国家困难是摆在眼前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就这样,黄令仪被分配到中科院计算所工作,但黄令仪心中非常清楚,那些小小的晶体管,终有一天要成为国之重器。

1965年,中科院计算所二部正式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芯片团队,专攻微型计算机,黄令仪被任命负责研制半导体三极管。初期的工作困难重重,黄令仪将全体组员排成三班倒,作为组长的她更是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

在黄令仪带领全组成员夜以继日的不懈努力下,我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研制成功。就是靠着这台计算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顺利上天。当收音机中传来卫星传回的《东方红》乐曲时,黄令仪整个团队都哭了……

1977年,中科院引入“电路预研”项目,黄令仪被点名负责集成电路、器件工艺和芯片研制几项工作。由于当时国外封锁严密,很难找到资料,黄令仪就带领团队采用“笨办法”,将集成电路的关键环节逐一拆解,逐个攻破。

那个时候,黄令仪和研究小组几乎整天泡在办公室,拿着几个版图来回比对,直到把主流集成电路的原理完全摸透,才研究出性能稳定的存储器,并拿下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

这一成果,在当时已经非常接近世界先进水准了。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很有可能追上欧美国家,让中国的芯片跻身世界尖端芯片之列。只可惜时不我待,黄令仪的研究再次被迫中断。

艰难坎坷的集成电路事业

从1980年开始,为了控制宏观经济的严重混乱局面,压缩投资金额,中央相继停建、缓建了四百多个大中型项目,其中包括一大批尖端高科技项目,包括军用项目和众多的重大民用工业科技项目。

1984年中科院召开会议,讨论要不要研究大规模集成电路,黄令仪斩钉截铁地表示支持,如果做计算机设计的人只知道用芯片,却不懂如何制作芯片,怎么能设计一台好的计算机呢?

但当时的领导完全没有听进去黄令仪的建议,只是淡淡地说所里经费紧张,拿不出钱来继续支持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研究。任凭黄令仪如何争取,中科院还是关闭了大规模集成电路项目。

这对于黄令仪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她深刻地知道项目取消,不仅仅意味着之前的努力全部付之东流,同时也意味着我国在芯片技术上,将会和世界水平越差越多。

可以说当时我国虽然面临欧美技术封锁,但芯片水平与欧美相比,已经不相上下,更是领先韩国、台湾多年。

在安顿好最后一名同事后,黄令仪独自走出办公大楼,忍不住失声痛哭起来。十几年的研究,就这样被一句话结束了。

万般无奈之下,黄令仪转到微电子中心工作,年过半百的她开始了CAD的研究。

1989年,黄令仪公派到美国,和当地的一家公司洽谈合作。当时正好有一个国际芯片的展览会,黄令仪听说之后立刻前去参观。整整一周的时间,黄令仪转遍了参展的所有展台,没有找到一家中国公司。

正当黄令仪失望之际,突然在人群中发现了几名中国人,她立刻兴奋地上前询问他们的展台在哪里,结果却被告知他们也是来参观的。黄令仪听罢心中一震,当年我国集成电路的研究水平,和国外是相当的,几十年下来居然没有立足之地了。

在那一天的日记中,黄令仪写下了这样一句话:“琳琅满目非国货泪眼涟涟。”当时黄令仪就暗下决心,一定要设计出一款高水平的芯片来参展,让中国重新站起来。

1990年回国之后,黄令仪开始潜心钻研各种集成电路的设计方法,并获得了两项专利。随着黄令仪在业界的知名度越来越高,2000年,有关单位推荐她带着专利前往德国,参加国际发明专利博览会。

这是我国第一次向外界展示芯片类产品,也是德国第一次邀请我国科研人员参加。

那一次的展会,外国友人见识到了中国的崛起,也感受到了中国人的坚持和毅力。回国途中,黄令仪接到组委会电话,她设计的产品被评为银奖。

得知自己设计的产品获奖,黄令仪特别兴奋,当即写下一首小诗抒发自己的感情。但在兴奋之余,黄令仪又想,中国有了设计芯片的工艺,但没有制造芯片的设备,依旧无法自主制造属于自己的芯片。

因此,当上级领导视察微电子所时,黄令仪在座谈会上坦言,一个科技工作者最大的痛苦,就是他用心血灌溉的珍贵芯片做不出来,没有用。有好心人说黄令仪只会干活不会说话,但那些话却是黄令仪的肺腑之言。

就在黄令仪苦恼自己的设计无法落地,无法为祖国做出贡献时,新一任的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上任了,他就是我国著名计算机专家夏培肃院士的学生,李国杰。

在国外芯片飞速发展的年代,关于中国要不要做通用CPU芯片,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是不能做,因为我国的芯片核心技术和国外差距实在太大,中国没有实力参与竞争;另一种意见是无论花多大成本都要做,不能在核心技术方面受制于人。

李国杰作为中国计算机技术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身上肩负着打破国际巨头控制的重大使命。因此他上任之后做出的重大决策之一,就是研制和生产我国通用CPU芯片的工作即刻上马!

首先,李国杰大胆其中了一批青年科学家,其中就包括他的两名师兄弟,唐志敏和胡伟武;随后他毫不犹豫将芯片定位于高性能、通用、一步到位;最后他向全社会公开宣布计算所研制芯片的计划,让全国人民都来监督、督促。

芯片研制分为两大步骤,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在第一块实验芯片的逻辑设计完成之后,很多人劝说课题组将物理设计交出去,毕竟计算所没有做过这方面的工作,但胡伟武坚持“一竿子插到底”,除了查阅大量的资料外,胡伟武想到了微电子中心的黄令仪老师。

2002年,黄令仪接到计算所的邀约,请她一起参与芯片设计。当听到胡伟武那句“我要让全体中国人都会设计CPU”的话时,黄令仪被感动了。但得知全实验室的可用经费只有100万元时,黄令仪差点就要说出“拒绝”两个字。

经历过之前因为经费短缺而项目夭折的事情后,黄令仪对于这种经费紧张的项目十分慎重,她实在不想承受第二次半途而废的打击。但黄令仪转念一想,如果自己有生之年还想做出让自己骄傲的芯片,错过这次机会,还会有更好的机会吗?

经过反复衡量之后,66岁的黄令仪毅然决定放弃退休,毫不犹豫敲开了计算所负责人办公室的门:

“我来和你们一起加油干!”

为“中国芯”奉献一生

虽然黄令仪过去有过研究芯片的经验,但毕竟已经过去了十几年,她所熟悉的那一套工艺规范,早已经不适用于当下。于是黄令仪抓紧时间恶补相关知识,虽然偶尔也觉得力不从心,但课题组的工作氛围,总能让她找回年轻时候拼搏的感觉。

设计之初,黄令仪就提出了一个要求,要同时设计两款芯片,两个芯片互为备份,并且都要试产。只有这样,设计出的芯片才能投入使用,研究才有意义。

课题组高强度的工作压力,让计算所的年轻人一个个都面无血色,更别说黄令仪这位66岁的老人。但在这齐心奋战的日子里,让黄令仪找到了当年在华中工学院奋斗的感觉。

这正是她热爱了一生的事业,为此她愿意付出所有。黄令仪的加入,让芯片物理设计的进程大大加快,实现了课题组自己进行物理设计的梦想。

在那一段日子里,黄令仪经常做噩梦,梦里实验到处都是错误,醒来一查发现又没有错。虽然每天都心惊肉跳,但黄令仪丝毫不给自己留退路,她知道如果芯片做不出来,中国人将永远无法改变低头求人买芯片的日子。

长时间的伏案工作,让黄令仪的身体难以承受,医生叮嘱她必须要卧床休息。整整一个月时间,黄令仪在床上不安地度过,一块芯片回来了,她也不敢去看,直到计算所给她打电话,告诉她成功的好消息,黄令仪的身体也奇迹般地好了。

紧接着另一块芯片也传来了捷报,这就是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块CPU芯片。

2004年,在龙芯研发进入新的阶段后,黄令仪选择了告老还乡。这一年,黄令仪已经68岁了。然后黄令仪回到老家没多久,龙芯研发又陷入了僵局,在这种情况下,院里领导、骨干全体出动,又把黄令仪请了回去。

在往后的十多年时间中,每一张设计版图,每一项设计,黄令仪都要一一过目,绝对不允许出现任何的闪失和偏差。在黄令仪的努力下,龙芯芯片快速迭代,每一块芯片都凝聚了她的心血。

随着“龙芯一号”“龙芯二号”相继诞生,我国自主研发的芯片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特别是2015年,我国发射了首枚搭载“龙芯”芯片的北斗卫星,彻底摆脱了美国人对中国芯片领域的掌控。

2018年,82岁的黄令仪带领团队研发出了“龙芯3号”,打破了美国封锁多年的技术,让高铁“复兴号”实现了百分之百国产,歼-20的雷达和北斗卫星也装上了中国芯。

“龙芯3号”的诞生,让我国每年能够省下几万亿从国外购买芯片的钱。

2019年,黄令仪带领团队再次取得重大突破,研制出的芯片性能,已经能够追上美国AMD挖掘机CPU的水平。黄令仪因此也获得了CCF夏培肃奖项,以表彰她在芯片发展过程中做出的突出贡献。

2023年4月20日,中科院微电子所发布讣告,86岁的黄令仪因病抢救无效去世。黄令仪的离世,成为中国芯片事业的一大损失。回顾黄令仪走过的50多年的芯片长征路,有失望,有遗憾,更有无数的困难,但黄令仪都不曾放弃心中的信念。

黄令仪先生为国家芯片事业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将会被历史和人民永远铭记!谨以此文沉痛悼念黄令仪先生。

黄令仪先进事迹及学习心得体会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534个字,有1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2分钟,有242位用户喜欢。

“您不能退休!”2003年,广西一名67岁老太因工作太累,想回老家休养。不料没多久,就有人找上门让她回去继续工作。

“我宁愿匍匐在地,也要擦干净祖国身体上的耻辱。”这是1936年出生的黄令仪,在经历过日军侵华战争后,看到饱受苦难的国人和祖国,暗自为自己立下的铿锵誓言。

黄令仪是中科大的一名院士,也是“龙芯之母”;而前来劝说她不要退休,继续工作的,是中科院教授胡伟武,他此次前来,是邀请黄令仪教授继续进入中科院研究中国芯。原本对中国集成电路心灰意冷的黄令仪教授,见到眼前的年轻人,仿佛又一次恢复了当年自己驰骋集成电路的沙场时的意气风发,她毫不犹豫的答应了胡伟武教授的邀请,继续投身于中国芯事业。在不懈的努力之下,2018年,中国终于研究出了自己的第一枚国产芯片——龙芯3号;这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黄令仪教授毕生所追求的理想。

十八岁时,黄令仪考上了华中科技大学(前身华中工学院),而后,黄令仪顺利毕业。毕业以后,黄令仪又考入清华大学,研究半导体。之后,黄令仪又回到母校继续深造,但是由于经费不足,半导体的研究任重而道远,也正是因为经费不足,半导体的研究被搁置了下来。

但是,上世纪的中国青年,仿佛就有一股子冲劲,黄令仪带领一群刚毕业或者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在一穷二白的贫苦条件下,硬是研究出了我国的第一批半导体。

1966年,我国“两弹一星”进入了瓶颈期,原因就是我国没有微型计算机,无法测量精确的数据和控制导弹卫星的发射,而黄令仪他们的团队,在研究出第一批半导体后,信心大增,国家也注意到了这样一支团队,于是,黄令仪受邀参与国家的微型计算机研发项目,同年八月,她就带领团队研究出了我国的第一台微型计算机,“两弹一星”工程得以继续,而黄令仪,也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等领导人们的大肆赞扬。

正当中国的半导体事业以飞速发展即将跃居世界前列之时,研究院的领导却找到了黄令仪,领导面露难色,在黄令仪的追问下,才缓缓道出难处。原来,我国百废待兴,正处于国库比较空虚的阶段,能腾出资金支持他们研究科技就已实属不易,而现在,研究院已经掏不出经费来支撑他们进行研究了。这令黄令仪很是挫败,一来,中国的芯片已经日趋成熟,只要再稍加研究,定能一跃而出,二来,这样的科技壮举,在国际上也是十分有影响力的,这也是壮大我中华的一条光明路。然而事与愿违,研究员还是驳回了黄令仪的意见。

在这期间,1989年,美国召开的一芯片展会上,黄令仪在展会中仅仅发现了两名来参观学习的中国同胞,这更让她大受冲击。如今不能继续研究,她不知道自己未来的路该怎么走。

不过机会总归是有的。2000年,日本一家洗衣机企业需要芯片,中国这边的合作商找到了黄令仪,希望她能研究出芯片,黄令仪当然接受了,而且,对方也付了5000万元港币的预付金,但是这样一来,黄令仪的压力就上来了,如果芯片研究不成功,那么她们非但拿不到钱,还会面临来自日本的质疑。

那段日子,几乎是黄令仪最累的时候。一天掰成好几天,分秒必争,可就当他们成功的时候,日本却突然降价,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辛苦钻研的成果被这样贬低,黄令仪下定决心研究出自己的芯片。可是,她面临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资金问题。研究院一直以没有资金为由驳回她的意见。2003年,黄令仪心灰意冷,决定退休了。

就在这时,胡伟武找到了她,邀请她加入他们对龙芯的研究。

在一群人前赴后继的不懈努力下,龙芯1号和龙芯2号相继问世,但是相比国外,还是有很大差距。于是黄令仪又开始了龙芯3号的研究。在龙芯3号收官之时,黄令仪几乎不敢睡觉,这是他们最后的实验,但是当大家宣布,龙芯3号可以正式投入使用的时候,黄令仪松了一口气。夙愿终于实现,而她也光荣退休。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人,为国家奋斗、拼搏,我们才能有底气。更自信地站在国际舞台上熠熠生辉。黄令仪教授是我们的英雄,是我们一生所追随的榜样!

《黄令仪先进事迹及学习心得体会(5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稿件

分类查询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