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迹范文 > 先进事迹
栏目

十佳医师个人故事及先进事迹(6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4-25 09:20:03 热度:67

十佳医师个人故事及先进事迹1500字

十佳医师个人故事及先进事迹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515个字,有1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2分钟,有241位用户喜欢。

黄晓婕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中心的一名主任医师,她也是佑安医院援助大凉山防治艾滋病的第五位医务工作者,他们在大凉山上履行救死扶伤的职业信条,把知识、技术和爱都献给了这里的百姓,每个人都用日记的形式讲述着自己的故事、国家抗艾的故事。

1月10日周一阴转晴8℃

美姑县人民医院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团队

国家卫健委第一阶段脱贫攻坚行动使整个凉山州的艾防工作有了质的飞跃,取得了”三升三降”(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覆盖率、成功率和感染者发现率稳步上升,新发感染率、母婴传播率和单阳家庭配偶传播率明显下降)的历史性成就。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关于乡村振兴和艾滋病防治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及“健康中国”战略部署,北京市卫健委积极落实,启动第二阶段艾防攻坚十四五规划,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和北京市性艾协会协积极配合,落实帮扶任务。

会诊艾滋病母婴阻断失败HIV感染合并细菌性肺炎6个月宝宝

在这种大背景下,10天前,2021年最后一天,肩负不同专业使命的我们长途跋涉来到了海拔2000多米的大凉山美姑县,全年最冷的季节,几天前大雪封山,湿冷的天气真得让人一瞬间冻成冰块,加之高原反应,水土不服。但是热情好客的彝族父老乡亲让我们的心又瞬间暖了起来,感谢美姑县人民医院乌体院长非常周到的安排,衣食住行很快就安顿好了。10天来,我与县人民医院感染科及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中心的兄弟姐妹朝夕相处,共同查房,讨论疑难病例。艾滋单阳双阳甚至三阳家庭,无辜的艾滋病儿童,母婴阻断失败的宝宝,感染结核的一家六口,艾滋合并丙肝肝硬化,艾滋合并结核肠穿孔,都是非常棘手的难治病例。忘不了那一双双无助和绝望的眼神,在听说我们是国家派来的专家,想尽各种办法找寻各种资源为她们找到解决方案之后,一双双眼睛又突然有了光。这一刻想到了乌体院长说的:“我们要拯救自己的父老乡亲,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一样帮助每一个患者,为了自己,更为了美姑的下一代”。行医18载,此时此刻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我不停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的彝族兄弟姐妹。

会诊颈部淋巴结结核6岁患儿

一周内通过与主要负责艾防工作近两年,也是众多援助专家中有着深厚民族情怀的沈贵州老师,乡村医生及同伴志愿者的定性访谈,初步了解到乡村艾防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实际困难。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三分靠治,七分靠管理。这边的同伴教育管理模式一直走在大凉山的前列,结合北京的经验我提出了建设示范村的建议,这样可以集中精力凝练美姑长期摸索成熟的先进管理工作模式,并将之推广至全州。

会诊一家六口结核病患者

针对艾防一线人员对疾病早诊早治认知不足的问题,连续三天不间断给当地艾防工作中比较关键的五股力量(同伴志愿者-全县各乡镇卫生院艾滋病骨干-县及医院临床一线医护人员-疾控中心-妇幼保健院母婴阻断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艾滋病,梅毒、丙肝和结核诊疗技术培训。

艾滋病合并肠结核肠穿孔患者查房

短短10天,克服了气候恶劣,高原反应,饮食不适应等多重困难,培训全县基层医生及志愿者骨干50余人,县人民医院-疾控中心-妇幼保健院医务人员200余人,提高了艾滋病等各种传染病的筛查意识,规范了抗病毒及抗结核药物的合理应用。

艾滋病合并多药耐药结核病患者多学科讨论

如何将县医院变成人才培养的摇篮,成为全县乃至全州艾防人才成长的黄埔军校,如何将感染科建设成重点学科,怎样才能改变人才流失的尴尬现状,这是10天来一直思考的问题。

美姑县艾滋病志愿者骨干能力建设培训会

相信通过接下来一年的援助,在北京佑安医院领导及凉山州卫健委、美姑县人民医院领导支持及指导下,能够切实帮助到彝族同胞亲人,尤其需要在督促落实完成各项艾防目标上下足功夫,早日终结艾滋病,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情怀,是所有奋斗在大凉山援助专家的共同愿望。知所从来,方明所往;心有所信,方能行远。

十佳医师个人故事及先进事迹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763个字,有1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10分钟,慢速需要14分钟,有145位用户喜欢。

医者仁心有大爱,点滴平凡显真情。她是一名乡村医生,面对民营医院出高于村医两倍的工资聘用她的诱惑,却不为所动,婉言谢绝。她扎根乡土二十多年如一日,在最基层的医疗卫生战线上,默默践行着医者仁心,为村民们提供“私人订制”式的医疗服务,被群众誉为最贴心的“健康守护人”。她就是现任三龙镇东红村卫生室室长蒋桂琴。

医者仁心,牢记治病救人使命

1998年,蒋桂琴从卫校毕业后来到三龙镇斗龙港村,在这个小渔村当起了乡村医生。从穿上白大褂的那天起,她就默默立下了“为村民健康负责”的承诺。承诺初心固然可贵,但还需要更精湛丰富的医疗技术和本领。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她挤出时间参加函授学习并顺利取得执业医师资格,逐渐成为渔村“全科医生”。

谁患有哪些慢性病、谁对哪些药物过敏……这些年,蒋桂琴跑遍了渔村的每一条小道,把每一户村民的身体健康状况都清楚地装在心里,白天忙着接诊病人,晚上就和同事一道,挨家挨户上门宣传健康防病知识,动员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人定期到村卫生室体检。在蒋桂琴和同事们的不懈努力下,所在村村民健康档案建档率100%,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率100%,村民的身体素质有了显著提高。

出诊过多少次,为多少人看过病,为多少户解决过问题,她自己无法记清,只知道“接到村民电话,就得往病人家里赶,一分一秒都不能耽误”。村民陈恒泉的老伴患有阻塞性肺气肿,常年卧床吸氧。有一次,老人呼吸严重不畅,看着外面下着雨不方便出门,老陈就试着拨打了蒋桂琴的电话。没想到她不顾7个多月的身孕,骑上电瓶车就往病人家中赶。在途经一段泥泞路时,蒋桂琴不慎滑倒在路边麦地里,浑身湿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爬起来,坚持赶到老陈家里,及时为病人治疗。

匠心独运,勇挑试点工作重担

2013年2月,蒋桂琴通过竞聘担任斗龙港村卫生室室长。同年,大丰在全国率先开展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试点工作,蒋桂琴主动请缨,挑起了首批试点的重担。她和同事们多方请教专家,在区镇两级卫生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创新设计了11种类型的个性化服务包。通过面对面宣传签约服务的好处,一起算“签约账”,这项工作很快得到了村民们的支持,不到一个月,全村成功签约了217户个性化服务包。签约后的群众如愿得到了更加贴心的服务,居民健康管理更加规范有序。正如当时国家卫计委专家们所说:大丰区斗龙港的做法将是农村卫生改革的一座里程碑。

时隔数年,蒋桂琴被组织调到东红村卫生室工作。针对全村人口严重老龄化的实际,她将签约服务融入医养结合,在全村建立四个居家养老服务点,每个点聘请一名健康服务志愿者,同时配备了可上传数据的血压计、血糖仪、血氧仪、体重秤等设备,让居家老年人在家就能得到健康照顾。七月的一天,凌晨3点多,居家养老的韦冬元腹泻严重、疼痛难耐。蒋桂琴接到电话后,迅速赶到现场诊治。返回卫生室后,她还是不放心,半小时就打电话过去询问情况。听到韦冬元情况好转后,她才安下心来。

随着基层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东红村的做法逐渐有了名气,蒋桂琴也进入到更多人的视线。央视《焦点访谈》《走遍中国》以及《新华日报》《健康报》等媒体相继报道了这位最美乡村女医生和她的团队率先在全国开展乡村医生签约服务的先进事迹。她先后收获了“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劳动模范”“盐城市最美基层干部”“大丰区改革开放40周年模范人物”等多项荣誉。

淡泊名利,坚守无私奉献品质

接踵而来的媒体宣传和荣誉表彰,蒋桂琴成了当地响当当的新闻人物,但她依然选择留在渔村,服务自己熟悉的乡邻。她在接受媒体访谈时曾表示:“以前村民有病,都是我们找他们,现在都是他们主动来找我们。这就是一份信任,我还是比较有成就感的!”

在她的卫生室里,挂着一幅村民自发送来的锦旗,题有“医者父母心,渔乡美人鱼”,寥寥两行字,表达了渔乡群众对她发自肺腑的赞誉。村民的口碑是最好的褒奖,一传十、十传百。一家民营医院看到蒋桂琴的“市场吸金力”,抛出高于当地村医收入两倍的薪酬来“挖”她,她说:“我是一名村医,我的责任就是服务村民,就是为村民健康负责,这是我刚参加工作时对大伙的承诺。”看到蒋桂琴不为所动,他们便反复加码,从“月月有奖金”到“年底有分红”,条件许诺得越来越丰厚。然而,蒋桂琴也只是淡淡一笑,婉言谢绝。

“一名合格的医生,应当具备多种要素,包括精湛的医术、热情的服务态度等等,还应有一颗仁爱之心。”多年来,她时常这样告诫自己、鞭策自己,先后帮助失能老人、特困家庭近百人次,垫付医药费、送慰问金近__万元。

十佳医师个人故事及先进事迹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778个字,有1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10分钟,慢速需要14分钟,有200位用户喜欢。

“我既是一名医生,也是一名共产党员,更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得知自己入围“湖南好人”候选人,宁乡伢子贺斌的话语平和质朴。

作为宁乡市人民医院临床三支部书记、烧伤整形科兼医美中心主任,教授,研究生导师,44岁的贺斌从医20年以来,坚持以人为本、患者至上,逐渐成长为烧伤整形外科专家和学科带头人,他几乎每个月都收到患者送来的感谢信或锦旗,整整贴满了诊室的一面墙。近年来,他先后荣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颁发的全国创疡康复明星银奖、湖南医学科技奖三等奖、湖南省整形美容协会颁发的杰出医师奖,2022年“长沙好人·身边雷锋”敬业奉献奖等荣誉。

40岁晋升主任医师,坚持病人至上理念

贺斌参加工作以来,虚心向众多知名专家学习求教,坚持阅读大量专著和专业杂志,参加全国性的专业学术交流会。精益求精的求知态度取得了明显成效,个人医术日臻成熟,成为医疗圈子里为数不多的40岁不到就晋升主任医师的年轻教授。

然而,他的追求不在于此,“病人至上”才是他的服务理念。2019年,他接诊了一位从广州转送回乡的特重度烧伤急诊患者,烧伤面积达40%,随时会有生命危险,他带领下全科人员建立四路静脉通道,制定最佳治疗方案,连续工作了50多个小时,终于使患者脱离了生命危险。在治疗过程中,创伤修复面积大,味道非常难闻,但他坚持每天上午、下午各花1个多小时仔细未患者换药,使其治疗1月余就得以痊愈出院。

48分钟的美容缝合,护航考生飞行梦

2020年7月7日,宁乡一名高考考生在距离下午的考试入场还有一小时之际,不慎将右手手背血管划破,伤口很大、血流不止。因该考生计划报考飞行员,皮肤不能留有较长疤痕,需要进行美容缝合。

宁乡市人民医院紧急开通绿色通道,为考生进行手术。为避免影响考生考试发挥,作为科室主任的贺斌马上从家中赶往手术室,精心选择仅7-0的美容针为其进行缝合,术中他不断宽慰受伤考生,原本高度紧张汗流浃背的孩子,最后居然露出了难得的轻松笑容,细心地举动有效缓解了他因为意外受伤和考试带来的双重心理压力。

贺斌一面轻松笑谈,缓解考生心理压力,一面仔细缝合,整个手术仅用时48分钟,确保该考生及时重返了考场。2020年8月,该同学如愿收到中国民航大学录取通知书。

向国际传递文化,整形就像画国画

在科研道路上,贺斌不断开拓前进,他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参编专著5部、主持基金课题3项、获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2项。先后担任亚洲医学美容协会、中国整形美容协会、中华医学会、中国康复医学会及省市多家协会分会委员,并成为长沙市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他还担任了医院外籍留学生的带教老师。

2016年,贺斌以优异成绩获得在美国顶尖医疗中心学习机会并获优秀访问学者,2017年7月,受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烧伤专业委员会的邀请,贺斌出访马来西亚和泰国。2018年8月,他带领科室团队成功承办新湘雅整形美容与修复再生国际会议,邀请了来自美国、意大利、尼泊尔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开展深入探讨。在一系列学术交流活动中,他向国外同行们展示了自己擅长的国画作品,传递着国人的文化自信,并提出:“整形要像绘画一样,一笔一笔细细描画。”

三年多风雨无阻,上门帮扶瘫痪青年

“一名好医生不仅要有高超的医术,还要有高尚的医德。”身处医疗工作第一线的贺斌,对于“好医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主张像对待亲朋好友一样地对待病人,从不给病人开大处方,不让病人多花一分冤枉钱。对经济困难的患者,他还经常自掏腰包,为他们支付医疗费用,购买生活必需品。

家住兆基君城小区的张某,和年迈的母亲相依为命,几年前张某因车祸导致高位截瘫卧床,只有头部和双手可以活动,每个月去医院更换输尿管和做相关检查,行动极其不便,做一次检查需要一整天时间。2019年,兆基君城小区党支部找到了担任宁乡市人民医院临床三支部书记的贺斌,希望他为张某进行上门医疗服务。之后,贺斌和支部党员一起利用休息时间,每月开展1至2次上门一对一帮扶,为张某更换导尿管、开展心理疏导,还帮助其开设网店,探讨改善性治疗。这一服务就是三年多,即使是疫情防控期间,他们也申请到防护服开展上门服务。让这位因病致残、致贫的青年十分感动,张某用自己不太受控制的手写下一封感谢信。

古人曾用“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赞叹那些德艺双馨之人,贺斌就是朝向“至道、至德、至仁、至艺”不断前行的跋涉者。他在平凡的岗位上,用一颗医者仁心,赢得了群众认可和尊敬,他将始终__二字,在医学道路上不断前行。

十佳医师个人故事及先进事迹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871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1分钟,慢速需要15分钟,有220位用户喜欢。

姜志,女,中共党员,青岛市中心血站供血部副主任(主持工作)。从事采供血工作14年,兼任山东省输血协会血液应急保障专委会青年委员和青岛市输血协会理事,先后负责全血采集、血液的临床供应和管理工作。工作中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多岗位的锻炼让她成为了采供血事业的多面手,其所带领的爱心团体采血班组先后被评为山东省青年文明号、全国优秀采血班组,姜志也多次获评青岛市中心血站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个人。

栉风沐雨 护航生命

作为一名医者,救死扶伤是天职。4年的临床工作经验,让姜志见证了生命的可贵,也深刻理解了血液对于抢救和延续患者生命的重要意义。2009年,姜志成为了青岛市中心血站的一员,不同于医院里的生离死别和刀光剑影,这里只有一枚小小的采血针,一辆奔走于大街小巷,串联生命希望的爱心献血车,还有无数为爱奉献的热血英雄。

从那时起,姜志便以献血车为家,高标准严要求地锤炼自我,迅速成长。她所带领的团体采血组平均年龄不到30岁,他们把年轻人特有的活力和朝气带到了工作中,起早贪黑是常态,雨雪风霜不停歇。姜志始终坚持“以爱聚爱,用心服务”的理念,以献血者为中心,用细心、专心、爱心,用精湛的技术,服务于每一位爱心市民。她带领着团体采血组奔走于青岛市的各大企事业单位、高校和社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圆满完成血液采集任务,每年接待献血者近6万人次,年采集近300家团体单位,采血量超过1800万毫升,屡创新高,占据青岛市中心血站采血总量的半壁江山。

为了更好地服务献血者,扩大献血者队伍,不断满足临床日益增长的血液需求,姜志带领团队积极探索,采取多元化招募方式,充分利用青岛市“红十字会推动月”、“卫生健康系统万人流动血库”等契机开展无偿献血活动。借助元旦、世界献血者日、国庆节等开展各具特色的主题献血活动。夏季进社区举办纳凉晚会,让市民边乘凉边献血;冬季下农村、进社区、赶大集,献血车开到家门口。姜志深挖区域特色,2015年将献血车首次开进了国际金街——台东商业步行街,一开就是8年。2019年,姜志带领团队首次将献血车开进了写字楼,让深居“高层”,因工作需要无法离开工作岗位的白领也有了献爱心的机会。 对姜志来说,多一个人献血,就多一个挽救生命的机会,所以即使经常早出晚归,风餐露宿,她都从未有过一句怨言。

殚精竭虑迎难而上

2020年突发新冠疫情,市民足不出户,血液库存一度十分紧张。“献血者出不来,那我们就走出去”!姜志带领团队为爱逆行,在全国首创上门采血新模式,化身血液速递员,有效补充血液库存,让患者重燃生命希望。

2022年,根据工作需要,姜志来到供血部担任副主任,负责血液的临床供应和管理工作。恰逢疫情反复,防控任务艰巨,血液采集困难,最少时一天只有22人献血,而青岛市每天需要500人献血才能满足临床用血需求。采与供的矛盾短时间无法解决,那段时间姜志的电话就没有断过,医院的约血电话此起彼伏,一声声铃声仿佛患者亟待救命的呐喊,让姜志彻夜难眠,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体重下降了15斤。为了合理调配血液资源,姜志冷静分析,及时与临床做好沟通,制定了供血指导意见,严格把握输血适应症,择期手术延期,优先保障危急重症患者的抢救用血,将有限的血液资源真正用到了刀刃上,出色地完成了血液保障任务。

冲锋在前 义不容辞

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姜志始终牢记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牢记使命与担当,在全力以赴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多次支援青岛市社区新冠核酸采样工作。2022年3月初,青岛市新冠疫情反复,防控形势严峻,为支援市区核酸检测工作,青岛市中心血站第一时间启动由31名工作人员组成的核酸应急采样队,奔赴市南区、崂山区中小学以及街道、社区等近百个核酸采样点支援,姜志正是其中的一员。考虑到很多同事孩子还小,她主动报名,先后9次参加,累计采样近万人次。在支援崂山区采样的那次行动中,恰好遇上极端天气,姜志凌晨4点就整装待发,采样过程中大风吹坏了帐篷,低温下的手消液变得寒冷刺骨,她的手一度失去了知觉。但即使这样,她还是坚持了整整一天,圆满完成了核酸采样任务,回到家已经是晚上8点。支援城阳核酸采样的那天正好是中秋佳节,当天凌晨两点开始部署工作,不到五点姜志就赶到岗位上准备物资,准时出发。中秋节不能与家人团聚,姜志给当天一起参与支援的同事们准备了月饼,希望能够缓解一时的疲惫,团结一心,奋战无悔。

一袭白衣,是我医生的使命与担当,也是我一生的责任与奉献;热血真情,是誓言与承诺,更是鞭策与动力。姜志说:“血站人是架起献血者和用血者之间的桥梁,是爱心的见证者、传递者和传承者。我将继续在无偿献血的道路上不遗余力,全力以赴,认真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努力书写新时代采供血事业新篇章。”

十佳医师个人故事及先进事迹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728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10分钟,慢速需要14分钟,有260位用户喜欢。

___,大内科兼内一科主任,副主任医师,1986年毕业于赣南医专。毕业后分配到崇义县人民医院从事医疗工作至今三十余年。___同志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刻苦钻研,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医生到现在成长为独挡一面的大内科主任,得到了患者的赞誉、同事的好评。由于工作突出,多次被医院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科主任”。

一、全心全意,热情为患者服务。从医三十多年来,___同志急患者之所急、忧患者之所忧、想患者之所想,始终坚持“医者父母心”的原则,对待患者不分家庭境况是富是贫、社会地位是高是低,始终把患者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对待每一位病人,___同志都能做到认认真真检查、详详细细解说、兢兢业业施诊。当遇到患者家属不理解时,不厌其烦地耐心做好解释工作,不管工作多忙多累都坚持每天下班前详细查看每一位病人,掌握病人的病情变化。不能正常下班,半夜起来抢救病人是常有之事。在工作中,时刻为病人着想,从检查到治疗,为患者精打细算,如果遇到远道而来的患者,还会跟相关科室沟通联系,尽量当天能做完检查,明确诊断,给予及时治疗。

二、不断学习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作为一名医生,只有通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才能赢得患者的信任。___同志先后多次在省市医院进修神经内科和肾内科,经过自己在工作中努力学习,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上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成为了医院的业务骨干,并且成为县域内神经内科学科带头人,受到了患者的信赖。先后在赣南医学院学报等杂志发表论文二篇,合作完成赣州市科技局课题一项。

三、从医多年来,___同志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责任心、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工作态度。崇义是个山区县,山高路弯,九十年代初交通基础设施差,在急诊科工作通常下乡出诊少则2-3小时,多则7-8小时,最多一次连续3趟2天一夜,也不叫苦不叫累。2003年那个春天,阴霾笼照中国大地,首都告急,全国告急。他和同事们响应政府号召,冒着被SARS病毒感染的生命危险,宁做烈士不做逃兵,义无返顾的进入隔离病房,吃住隔离病区一月余。记得第一个疑似病人进入隔离病房的是一个北京回来的大学生,20多岁的他发热38℃多,病人焦虑不安,非常恐惧。经过他们的耐心安慰和精心治疗,顺利排除SARS而解除留观。在全国疫情严重时期,我院收治3-4位疑似病人,有力保障了崇义县人民的安全。何主任成为了崇义县进入隔离病房一线抗击非典的两位医师之一,圆满完成了抗击非典重大任务,获得了崇义县人民医院抗击非典先进个人称号。

四、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为一名科室干部,___同志以身作则,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政治学习,认真领会理论精神,并积极参加各种志愿者服务及健康扶贫任务。为响应党中央精准扶贫号召,在这次市县卫计委组织的万名医师进万家活动中,___同志不怕苦,不怕累,冒着酷暑次次带头,带领本组人员一个月内先后九次到思顺乡的八个村,进村入户,走访精准扶贫户450余人,为贫困群众提供医疗服务、医疗咨询、卫生保健、精神慰藉服务,良好的医德医风及高尚的思想品质,得到群众的广泛好评。做为县医院的业务骨干,多年来参加崇义县的征兵体检工作,他负责的内科小组从未出现差错,为部队输送了大量合格兵源,先后两次获得崇义县征兵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五、在工作中___同志踏实认真,待人真诚,勤劳朴实,团结同志,宽以待人,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无论上班还是休息,病人利益第一,随叫随到,合理用药,合理治疗,不以权谋私,不开搭车药,在病人及同事中树立了良好的职业形象。在目前空前紧张的医患关系面前,不抱怨,牢记救死扶伤的职责,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服务品质,不断学习掌握医患沟通技巧。此外,___同志还非常重视诊疗过程中的心理疏通,在给病人看病时,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始终认为一个亲切的笑脸、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温暖的问候语、一个拉扶的细心动作本身就是一味对症良药。带领科室人员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视病人如亲人,从而赢得了病人的理解、支持与尊重,减少了医疗纠纷发生。

___同志在工作中体现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展现出的敢闯、敢干、勇于开拓、勇于承担、勇于创新的工作作风将引领着崇义县人民医院大内科年轻一代医务工作者在工作中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理念、创新医疗技术、创新医疗服务模式,将为促进我院内科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十佳医师个人故事及先进事迹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181个字,有2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8分钟,朗读时长12分钟,慢速需要17分钟,有197位用户喜欢。

杨斌:刀尖上的“舞者” 毫厘之间让患者重获“心”生

躬耕心血管外科诊疗专业27年,从出生仅1天和3天的严重紫绀型先心病新生儿,到国内最高龄心脏移植患者;从被多家大医院“宣判死刑”的“紫娃”奇奇、“紫面男孩”小魏等复杂重症先心病患儿,到中原地区首例人工心脏“火箭心”的置入手术,他将一个个生命从垂死的边缘夺回,让枯萎之花重新绽放,他就是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副院长,心脏移植中心、心外三病区主任杨斌。

专业丨做刀尖上的舞者 勇闯生命禁区

心脏跳动,是生命的体现。心脏的停和跳,是生与死的边界。而心脏移植,是外科手术皇冠上的明珠。

为了打破这一心脏技术的堡垒,爱钻研、善思考的杨斌带领团队不断钻研,从理论学习、动物实验,直至临床应用,一步一个脚印做了大量基础准备工作。“泡”在实验室里是杨斌常有的状态。

“心脏手术要求快、稳、准,需要熟能生巧,医生要找到自己的感觉和节奏。”杨斌说,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做动物实验。有些动物的器官系统与人体对应系统的相似度高达80%到90%,吻合度最高的可能要数心血管系统了。

为了使手术更安全,在杨斌的带领下,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脏移植中心团队主攻心脏移植手术,于毫厘中求精准,在极限中求突破,被誉为“刀尖上的舞者”。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2018年年初,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正式获批开展心脏移植业务。

小胡是该院2018年第一例心脏移植患者。护士长赵巧燕介绍:“小胡刚来住院的时候只有27岁,按照正常人来说正是花一样的年纪,充满朝气。但是我看到他的时候他就在床上躺着,不能下床,一下床就气喘吁吁。当时医生评估他的身体状况,认为如果不进行心脏移植手术,他的生存期不会超过一年。”

经过多学科会诊、大量数据对比和缜密的技术分析及各项因素综合评估,结果显示小胡的自身状况也适合做心脏移植手术。为此医院专门成立了心脏移植组委会,发动人体器官获取组织(OPO)寻找供体。经过将近一个月的努力,经过综合评估,终于在武汉一家医院找到了与小胡匹配度极高的供体。杨斌带领团队辗转武汉,600多公里、5个小时,在两个城市间奔波,为小胡取到了“心”的希望。

2018年4月15日,杨斌带领团队成功实施了河南首例独立自主的心脏移植手术,术后小胡很快恢复健康。

每当亲眼看到患者从初见时的生不如死,到术后的笑靥如花,杨斌深刻感受到“重获心生”这句话的分量。

短短五年间,郑州七院成功开展心脏移植200余例,郑州七院心脏移植中心实现“心脏移植从零到全省第一、全国前列”的巨大跨越。

担当丨救人比声誉更要紧

从出生仅1天和3天的严重紫绀型先心病新生儿,到国内最高龄心脏移植患者;从被多家大医院“宣判死刑”的“紫娃”奇奇、“紫面男孩”小魏等复杂重症先心病患儿,到中原地区首例人工心脏“火箭心”的置入手术,杨斌将一个个生命从垂死的边缘夺回,让枯萎之花重新绽放。杨斌常说:“病人来找你,是对你的信任,我们不能因为患者的病情严重就推拒,或是因为病情不严重就轻视。”

2013年3月,河南新郑的一个贫困家庭,迎来了新生命奇奇(化名)。正当全家人沉浸在欢乐之中时,医院传来了一个全家人难以接受的消息:奇奇被确诊患有重症先心病——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

作为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罕见类型,该病症时至今日仍是世界性难题,始终没有统一的治疗指南。因为缺氧严重,刚出生没多久的孩子就开始浑身青紫。医生告诉奇奇的父母,这个孩子病情复杂,必须尽快手术。不然,孩子可能保不住。为此,父母带着这个尚在襁褓中的“紫娃”几乎跑遍了全国的大医院,大家都认为“这孩子救治意义不大”,但到了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杨斌说:“这孩子能救!”

作为一名医生,看到奇奇的那一刻,杨斌就下定决心: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不会放弃这个孩子!很快,第一次手术成功完成,随后几年又连续进行了3次手术。2017年,奇奇已经完全摆脱了先心病的困扰。

如今,10岁的奇奇早已走进小学课堂。她的父母偶尔也会给杨斌发来孩子的照片,其中不乏奇奇参加学校活动的场景。“看到孩子的笑脸,感觉一切都是值得的!”杨斌说。

不仅是奇奇,还有出生仅1天的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患儿,心脏瓣膜病、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升主动脉扩张高龄患者……翻开杨斌的手术记录单,80%的手术为复杂手术,50%的患者为急危重症患者。

大爱丨“天使之旅”走遍祖国边陲

杨斌常常这样教导青年医生:“我们不能因为患者病情严重就推托,或者因为病情不严重就轻视。对每一位患者都要认真研判,用不用手术?需要什么样的手术?心脏手术几乎没有重来的机会,救回一个人就是救一个家庭。医生所能做的,就是多思考,竭尽所能,追求万无一失。”

同时,杨斌热心公益事业,情系偏远山区患儿健康,他说,仁心仁术,仁在前、术在后。他热心公益事业,把爱洒在祖国边陲。

2015年以来,郑州七院携手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连续多年开展“天使之旅”贫困先心病患儿筛查救助行动。

杨斌多次作为党员志愿者和医疗队队长,携带先进医疗设备,前往青海、云南、贵州、西藏等地,筛查贫困地区先心病患儿,并将符合救助条件的患儿带回医院进行免费手术救治。在杨斌和同事们的精心治疗下,400多名“天使之旅”患儿全部手术成功,收获健康心脏,重启美好新生。

在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西藏那曲、日喀则和阿里地区,杨斌和同事们忍受着高原反应带来的头疼、头晕、恶心、呕吐、睡眠障碍等一系列不适,边吸氧边为孩子们筛查。杨斌说:“我是党员,这个事儿我得来!高原的孩子们需要我。”

作为一名党员医生,杨斌犹如一面旗帜,情系患者、无私奉献,展示了一名当代白衣天使的医匠精神,在平凡岗位上,为守护群众健康朝乾夕惕、竭尽所能。

《十佳医师个人故事及先进事迹(6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稿件

分类查询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