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87个字,有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37位用户喜欢。
刘永坦院士是矢志筑牢共和国“海防长城”的优秀科学家,是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是龙江人民的自豪和骄傲。 他扎根龙江60载,40年如一日专注国防科技事业,率领团队成功研制出高性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使我国新体制雷达核心技术“领跑”世界,实现了我国对海探测能力的跨越式发展,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了卓著贡献。刘永坦院士用一个甲子的无悔坚守和忠诚奉献,诠释了一名战略科学家的初心和使命,彰显了矢志报国、担当有为的家国情怀,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严谨治学、注重诚信的优良学风,甘为人梯、淡泊名利的道德情操,向党、祖国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厚重答卷。笔随时代、墨见精神。为刘永坦院士写传,既是为科学家精神立传,更是为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代言。 《为你而生——刘永坦传》是首部记录刘永坦院士先进事迹的纪实文学传记,立体展现了院士的成长轨迹、奉献担当、卓越贡献和崇高品质。 国家一级作家张雅文同志历时2年多时间潜心创作,多次深入上海、哈尔滨、威海等地实地采访,查阅大量资料,克服重重困难,付出大量心血,精雕细琢,终成此书。
省委宣传部、省作协、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出版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通力协作、有效统筹,为此书的策划、创作、出版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整合优势资源,调集精兵强将,如期完成了新书出版任务。在这里,我们向张雅文同志的辛勤努力表示崇高的敬意,向为此书出版付出辛勤努力的单位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伟大时代呼唤伟大作品,伟大作品需要以文化人。 希望出版社精心策划、周密组织,联合教育、科技、工信、科协、作协等相关部门做好该书的宣传、推介和发行工作,把优秀作品及时送到广大读者手中,确保实现最佳的社会效益。希望全省出版单位担负文化使命,服务时代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出版导向,用心用情为人民出好书,创作推出更多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的优秀出版物,为龙江现代化建设汇智赋能。 希望全省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学子向刘永坦学习,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用实际行动传承科学家精神, 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前行力量,肩负起民族复兴、龙江振兴发展大任,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中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98个字,有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49位用户喜欢。
9月29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刘永坦“时代楷模”称号。刘永坦院士的先进事迹,在校内外引起热烈反响,哈工大师生从不同角度畅谈了学习刘永坦院士先进事迹的认识、体会和感悟。
“刘永坦院士用一生诠释了一名红色战略科学家的初心和坚守,是全体哈工大人做人的标杆、学习的楷模、奋斗的航标,同时也充分证明,中国大地上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培养出大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书记熊四皓表示,面向新百年,工大建校100周年贺信精神为引领,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继承和发扬以刘永坦院士为代表的老一辈哈工大人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加快推进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内部治理四项重点领域改革,坚持扎根东北、爱国奉献、艰苦创业,不断改革创新、奋发作为、追求卓越,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培育更多杰出人才、打造更多国之重器。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21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85位用户喜欢。
科学是一回事,但让人认识科学背后的意义,是另一回事。哈工大的许多同事认为,刘永坦及其团队完全有更好的选择,可以从事更容易获得成功的研究,或者就像当时不少技术人员一样,“下海”赚钱。对于这个看起来“希望渺茫”的新体制雷达,他们惋惜地表示:有很多事可以做,为什么一定要做这个?
刘永坦也这样问过自己。答案是另一个信念:“如果别人做出来了,我们再跟着做,国防安全会受到影响。”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刘永坦朗诵起了古诗词。这些诗词以及儿时颠沛流离的遭遇,构成了他对祖国的最初认识。
1936年,刘永坦出生于南京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出生不到一年,就随家人开始逃难生涯。从南京到武汉,再到宜昌,最后到重庆,又从重庆回到南京……“那种苦深深印在脑袋里”。这是少年刘永坦对国难的最初印象,这种印象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更加强烈。母亲在刘永坦很小时就教他背诵古诗词,比如陆游的《示儿》、岳飞的《满江红》,在他胸中激起一股热浪,“从小对国家兴亡感受深刻”。“永坦”二字,是家人对他本人以及国家命运的美好祝愿。
所以,当准备干一番事业的刘永坦看到我们的海域处于无法有效监控的处境时,他难以自抑。这时,他坚守的信念里,不仅有科学,还有“家国”二字。
我国有近300万平方公里海洋面积,但当时能有效监测的不到20%。“大部分看不到、管辖不到,别人进入我们的海域,比如到岛礁捕鱼、勘探石油、建立钻井平台等,或者敌方目标进来,我们都不知道。”刘永坦说,如何能看得远、如何把我们的海域全都保护起来,这是国家的需求。
所以,当身边人提起“下海”,刘永坦不以为然:“你的情怀、你的理想才是最重要的。”
为了争取国家支持,刘永坦团队一年里有两百多天都在往北京跑,向相关部门“宣讲”新体制雷达的作用以及可行性。“当时航天工业部有领导说,你们哈工大的人很特别,拉开门就往里进。”刘永坦团队成员、哈尔滨工业大学原副校长李绍滨回忆。他们的坚持得到了回馈,新体制雷达的研制最终获得了原航天工业部等部门的支持。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71个字,有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283位用户喜欢。
“刘永坦院士既是成就卓著的雷达技术帅才,又是善于教书育人的优秀教师,四十年如一日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用心凝聚了一支专注海防科技创新的‘雷达铁军’,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科技英才,耄耋之年仍奔波在教学、科研一线。”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通信工程系教工党支部书记刘爱军表示,作为一线教师和基层党支部书记,一定要传承好刘永坦院士的艰苦奋斗、家国情怀精神,以“时代楷模”为榜样,为威海校区的发展贡献力量。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信学院电子工程系2020级硕士研究生于川淼认真观看了央视“时代楷模”发布仪式,深刻感受到了刘永坦院士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的科学家精神,进一步坚定了将来以所学专业知识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决心,“作为哈工大学子,我将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珍惜大好的学习时光,努力练就过硬本领,以奋斗放飞青春梦想,为建设科技强国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482个字,有3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2分钟,朗读时长19分钟,慢速需要27分钟,有205位用户喜欢。
刘永坦,1936年12月生,江苏南京人,1953年至1958年先后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机系、清华大学无线电系,现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永坦院士致力于我国海防科技事业40年,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部对海探测的新体制雷达,实现了我国对海探测能力的跨越式发展,是我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奠基人,对海远程探测技术跨越发展的引领者。
掌声,雷鸣般的掌声;目光,无数的目光。人民大会堂,2018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的现场。
年过八旬的刘永坦对这样的舞台并不陌生,他曾在1991年和2015年两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不过,当站上2018年度最高科技奖的舞台,成为全场焦点时,观众对他却是陌生的。当他们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时,心里喊了一声:谁是刘永坦?
没有多少公众知道他,过去40年,他的周围始终是宁静的。
“外国都没人做过,你可以?”
谁是刘永坦?寻找答案,先从一个选择开始。
1981年,45岁的刘永坦决定重新出发。他给自己选择了一条艰难的路——开创中国的新体制雷达之路。做出这个决定,刘永坦并未感到一丝艰难。
此前,刘永坦已经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雷达与信息处理技术多年。1979年,刘永坦到英国进修。在那儿,他独自完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信号处理机研制工作,被合作教授谢尔曼评价为“是一个最有实用价值、工程上很完善的设备”“贡献是具有独创性的”。这段经历给了刘永坦很大的启发,让他对雷达有了新的认识。
俗称“千里眼”的雷达,在航天、航海、渔业、沿海石油开发、海洋气候预报、海岸经济区发展等领域都有着重要作用。但在对海探测上,传统雷达其实有愧于该称号,许多东西“看”不到。当时,国内对雷达的认识大都停留在微波雷达的阶段。微波是直线传播,所以微波雷达“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为了看得远,雷达一般架在海岸山上,但1000多米高山上的雷达,最远能看100公里左右的海域。另一种办法是把雷达架在船上,但桅杆再高毕竟也有限,这种方法最多只能看到20~30公里远。
雷达的功能原理是,发射出去无线电波,根据它的回波来分析判断目标物的特性,关键技术是信息处理。既然微波雷达只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那是否可以避开微波,通过另外一种波,不用站得高,也能看得远?刘永坦决定抛开微波雷达,研制一种新体制的对海探测雷达,使“千里眼”练就“火眼金睛”的本领。
1981年结束进修回到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刘永坦,发动身边的人与他一起干。很多人心里没底,只有刘永坦信心十足:“根据我们现在计算机发展的趋势和我们掌握的技术,只要努力,我认为完全能实现。”紧接着的一句话就不那么鼓舞人心了:“但肯定也很艰苦,因为前人没做过。”
是的,不仅国内空白,当时国外一些国家也想研制新体制雷达,但没人做到过。一切都是零,没有先例可循。这意味着研究风险很大,可能要干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是一辈子,而且还不一定能干得成。
刘永坦一个一个地找人谈,最终组成了六个人的攻关团队,但这并未打消别人的质疑:这个雷达能行吗?能解决别的雷达解决不了的问题吗?申请课题时,有人问:这个美国有没有做过,英国有没有做过?一些专家友好地提醒刘永坦:“外国都没有人做过,你凭自己的理论认为就可以?”劝他放弃。
这种艰难困阻在刘永坦的意料之中,他泰然处之,继续“往前拱”。他相信科学,相信自己的判断,相信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信号处理技术的推动,能带来雷达技术的进步。他相信这件事一定能干成!
刘永坦将此称为“信念”,一种对科学的坚守。“如果理论上可行,我就一定要往前拱,如果理论上不行,往前拱也没用啊。”
“有很多事可以做,为什么一定要做这个?”
科学是一回事,但让人认识科学背后的意义,是另一回事。哈工大的许多同事认为,刘永坦及其团队完全有更好的选择,可以从事更容易获得成功的研究,或者就像当时不少技术人员一样,“下海”赚钱。对于这个看起来“希望渺茫”的新体制雷达,他们惋惜地表示:有很多事可以做,为什么一定要做这个?
刘永坦也这样问过自己。答案是另一个信念:“如果别人做出来了,我们再跟着做,国防安全会受到影响。”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刘永坦朗诵起了古诗词。这些诗词以及儿时颠沛流离的遭遇,构成了他对祖国的最初认识。
1936年,刘永坦出生于南京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出生不到一年,就随家人开始逃难生涯。从南京到武汉,再到宜昌,最后到重庆,又从重庆回到南京……“那种苦深深印在脑袋里”。这是少年刘永坦对国难的最初印象,这种印象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更加强烈。母亲在刘永坦很小时就教他背诵古诗词,比如陆游的《示儿》、岳飞的《满江红》,在他胸中激起一股热浪,“从小对国家兴亡感受深刻”。“永坦”二字,是家人对他本人以及国家命运的美好祝愿。
所以,当准备干一番事业的刘永坦看到我们的海域处于无法有效监控的处境时,他难以自抑。这时,他坚守的信念里,不仅有科学,还有“家国”二字。
我国有近300万平方公里海洋面积,但当时能有效监测的不到20%。“大部分看不到、管辖不到,别人进入我们的海域,比如到岛礁捕鱼、勘探石油、建立钻井平台等,或者敌方目标进来,我们都不知道。”刘永坦说,如何能看得远、如何把我们的海域全都保护起来,这是国家的需求。
所以,当身边人提起“下海”,刘永坦不以为然:“你的情怀、你的理想才是最重要的。”
为了争取国家支持,刘永坦团队一年里有两百多天都在往北京跑,向相关部门“宣讲”新体制雷达的作用以及可行性。“当时航天工业部有领导说,你们哈工大的人很特别,拉开门就往里进。”刘永坦团队成员、哈尔滨工业大学原副校长李绍滨回忆。他们的坚持得到了回馈,新体制雷达的研制最终获得了原航天工业部等部门的支持。
“创意思维是需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做实”
当然,要把事情做成,仅靠信念是不行的。正如刘永坦常对学生所说的,天马行空的创意思维是需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做实、落实。
新体制雷达很难,难点在于抗干扰。刘永坦要做的新体制雷达,摒弃直线传播的微波,选择一种可以绕着走、可以拐弯的表面波,这种波沿着海平面传播,但带来一个新问题——杂波干扰太厉害。这些来自海浪、无线电、电离层的干扰,其信号强度比要探测的目标强一百万倍以上。“这要求我们发射出去的信号必须非常单纯,还要有很好的信号处理技术,能把微弱的反射信号从杂波中提取出来,形成我们需要的参数,比如速度、距离等。”刘永坦说。
他们在荒无人烟的试验现场埋头苦干。这确实是一项充满未知的研究,不仅前途未知,而且工作本身也不可让人知。这是一场从零起步的持久战,不知胜负与“停战”日期的持久战。经过800多个日夜、数千次实验以及数万个测试数据的获取,他们系统地突破了海杂波背景目标检测、远距离探测信号及系统模型设计等基础理论,创建了完备的新体制理论体系,并于1989年建成了中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部对海新体制实验雷达。
1990年4月3日,刘永坦团队首次完成了我国对海面舰船目标的远距离探测实验,标志着新体制雷达技术实现了我国对海探测技术的重大突破。此时,刘永坦团队从当初的6人攻关课题组发展成了几十人的研究所。
“这个事情没完,还得往前走!”
1991年,新体制雷达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刘永坦实现了当初的宏愿,也获得了至高的荣誉。很多人认为他可以停下来歇歇了:“你们干到这个份上已经足够了。”
“这个事情没完,还得往前走!”刘永坦很坚决,他要让雷达更加实用。刘永坦不仅往前走,还要拉上更多人一块儿往前走。他认为,要使雷达更加实用,不能光靠自己干,还要联合国内的有生力量、优势力量。
又是一个十年。2011年,他们成功研制出我国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能力的新体制雷达,与国际最先进的同类雷达相比,系统规模更小、作用距离更远、精度更高、造价更低,总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核心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标志着我国对海远距离探测技术的一项重大突破。2015年,团队再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刘永坦为自己的团队感到自豪。“我们团队的特点就是不服输,绝不向外面的封锁低头,不怕别人卡我们脖子,往前走,自主创新。”这个团队被人称为“雷达铁军”。
及至此次获得最高奖,刘永坦自言“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这是团队的力量,不是我一个人的”。他要求以此自警,告诫自己,也告诫所有人:“人家不会把关键技术给你。也许现在还有距离,但只要我们往前走,就一定行。”
当然,刚过完82岁生日不久的刘永坦还是“没完”,持久战还未“停战”。他还想要新体制雷达小型化,更加广泛实用。“不是功成名就就拉倒了,技术还要不断创新、进步。”李绍滨这样形容刘永坦。
刘永坦曾用猎豹如何追逐野兽,教学生怎么追踪目标信号。某种程度上,他自己就是一头猎豹:敏锐的目光,不歇的脚步,坚韧的品质,以及对家园领土神圣不可侵犯的守护之心。
这就是刘永坦,信念里藏着科学与家国,藏着理想与情怀。他守着信念,跟一切困难“没完”。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14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96位用户喜欢。
他,为中国海疆装上“千里眼”、为国家安全保驾护航!他,面对国外的封锁和技术垄断。用十年科研,建成了中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随后他将雷达研究转向实际应用,朝海洋进发,解决各个场域的电磁干扰。实现了中国海域监控的全覆盖。航天、航海、能源,这些“千里眼”保障着中国的方方面面。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刘永坦!
“要不受欺负就得强国、靠科学、靠技术才能强国”——刘永坦
1936年,刘永坦出生在南京的书香门第。“永坦”,是家人对他的祝愿,更怀揣着那一代人内心最深的期许。1937年,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爆发,他和家人开始了长达数年的颠沛流离之路。国家蒙难,民何以安?从那时起,他便明白了“家国”的意义。
1953年,十七岁的刘永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大三时,他作为预备师资被派往清华大学深造。返回哈工大后组建了无线电子工程专业。上世纪七十年代,基于传统雷达无线电波直线传输存在的盲区的短板。一些国家开始研制新体制雷达,目标就是越过海平线的层层迷雾,给雷达安上一双火眼金睛。
“向海而兴,背海而衰。”一个个历史教训,一次次国内外科研实力对比,让刘永坦清醒认识到:没有强大海防,就没有牢固的国家安全。真正的核心技术,任何国家都不会拱手相让,只能靠自己用智慧和奋斗去争取。面对重重质疑,刘永坦内心始终燃着一把火:“国外能做出来,我们就一定能,只是时间和实践的问题!”
终于,致力于我国海防科技事业40年,带出一支作风过硬、能攻克国际前沿难题的“雷达铁军”。率领团队实现对海新体制探测理论、技术的重大突破,在成功研制我国第一部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的基础上,陆续攻克制约新体制雷达性能发挥的系列国际性技术难题,使我国新体制雷达核心技术“领跑”世界,实现了我国对海探测能力的跨越式发展!
在2018年度,刘永坦作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4岁的他将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设立永瑞基金,用于哈工大电子与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打造更多国之重器!
在新的时代,要强大我们的国家,要实现中国梦。大家都应该做贡献。——刘永坦
身在北疆,心系海防。刘永坦身上所折射出的铁肩担当的家国情怀和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对科技工作者产生了巨大的引领和鼓舞,在大家心中,他不仅攀上了科技报国的巅峰,还筑起了初心不改、使命必达的精神高地。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24个字,有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50位用户喜欢。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永坦院士的先进事迹在师生朋友圈“刷屏”。“我一直在想,是什么样的动力,能让刘永坦院士栉风沐雨地坚守在雷达试验站?学习完刘永坦院士事迹后,我得到答案,那便是党和国家的需要。我已通过研究生支教团的面试,明年将踏上西部支教之旅,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我想这是学习刘永坦院士精神的最好诠释吧。”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曲佳璐写下感悟。
为传承以刘永坦为代表的老一代科学家精神,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创新思维、领军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2021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增设“永坦班”,由刘永坦院士领衔并担任班主任。作为首届永坦班学生,高若瑜倍感骄傲和自豪:“刘永坦院士在风雨如晦中立下‘刻苦学习,科学报国’的朴素理想,在科研与生活条件困难重重之时勇往直前攻克技术难题,为祖国海防装上‘千里眼’,在成就卓著之时选择向更高目标砥砺前行,在荣誉加身时捐献奖金为党育人。他向我们诠释,要做仰望星空、理想远大的追梦者,做无畏困难、追求卓越的奋斗者。”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59个字,有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202位用户喜欢。
“刘永坦院士心怀‘国之大者’,数十年如一日进行科技探索与攻关,为祖国海防事业保驾护航,他的事迹和精神值得每一位科研工作者学习、传承!”
“刘永坦院士用一生诠释了一名红色战略科学家的初心和坚守,是全体哈工大人做人的标杆、学习的楷模、奋斗的航标,同时也充分证明,中国大地上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培养出大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书记熊四皓表示,面向新百年,哈工大建校100周年贺信精神为引领,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继承和发扬以刘永坦院士为代表的老一辈哈工大人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加快推进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内部治理四项重点领域改革,坚持扎根东北、爱国奉献、艰苦创业,不断改革创新、奋发作为、追求卓越,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培育更多杰出人才、打造更多国之重器。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53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13位用户喜欢。
“刘永坦院士心怀‘国之大者’,数十年如一日进行科技探索与攻关,为祖国海防事业保驾护航,他的事迹和精神值得每一位科研工作者学习、传承!”东北石油大学非常规油气研究院副院长赵万春说。
赵万春所在的非常规油气研究院地质工程一体化科研团队是一支成员平均年龄仅有35岁的年轻团队。成员们虽然年轻,却都是敢啃硬骨头、敢于创新和突破的“闯将”。目前,他们正在全力进行黑龙江省第一批“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的深入研究。团队用“非常规”的科研思想和学术思维积极解决“卡脖子”难题,助力大庆古龙页岩油勘探开发。
前不久,大庆油田古龙页岩油勘探实现重大战略突破,团队上下为之振奋,更加快了对页岩油科研攻关的脚步。大家希望以刘永坦院士为榜样,与大庆油田一道共同推动我国页岩油气开发技术水平走在世界前列。
“刘永坦院士长达40年的潜心研究之路告诉我们,要完成技术突破绝不能浅尝辄止,要聚焦问题难点,专注、纯粹、深入、坚持不懈地钻研,才有可能取得成功;面对从零起步的科研难题和国内外重重质疑,刘永坦院士仍坚定信心、矢志不渝,这启发科研工作者应坚定科研信念,自主创新,敢于摆脱对国外技术、仪器的依赖,勇于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刘永坦院士矢志报国、担当有为的家国情怀激励着我们要志存高远,心中有国家人民,勇担重任,面向国家重要需求,深耕细作,把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迟庆国感慨不已。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83个字,有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140位用户喜欢。
刘永坦院士是践行科学家精神的杰出典范,是新时代共产党员的先锋榜样,也是哈工大“八百壮士”精神的典型代表。韩杰才表示,面向新征程,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以刘永坦院士为榜样,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科学家精神,矢志打造更多国之重器、培养更多杰出人才。全校上下将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建设的新业绩,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信学院教授李杨是在刘永坦院士的指导和培养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人才,多次作为宣讲团成员面向师生讲授刘永坦院士的事迹,每一次都有新的感悟。“作为我们身边的榜样,他身上折射出的家国情怀和科学精神,始终激励着我们在打造国之重器、培养杰出人才的工作中追求卓越。跨越百年,身处新时代的我们,将坚守初心,接续奋斗。”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41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92位用户喜欢。
作为我国新体制雷达理论体系的奠基人,刘永坦院士执着于对雷达研究,一干就是一辈子。
凭借着破釜沉舟的豪情,他扎根龙江60载,40年如一日专注国防科技事业,终将新体制雷达的核心技术牢牢地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填补了我国在这项领域的空白,也因此在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获颁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
在荣耀与光环的背后,这位一辈子胸怀科技报国的老院士和他的团队还有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
发布会结束后,记者电话采访了本书作者——国家一级作家张雅文。“在采访刘永坦院士的过程中,他矢志报国、担当有为的家国情怀成为了我创作这部传记的‘灵魂’:他母亲用爱国诗篇启蒙他幼小懵懂的心灵,他的父亲则用家国情怀筑就他一生的脊梁,给了他深远和绵延不断的影响,因此他在功成名就之时,依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带领团队创建的新体制雷达,并不是哪个部门给的任务,也不是谁给他下达的指令,都是他主动请缨扛起重任;他人品卓然当得起‘榜样’二字,他带领手下这支专注海防科技创新的‘雷达铁军’苦苦奋斗了近40年,这在国内高校的科研团队中实属罕见,就是因为他为人好,处处为他人着想;他淡泊名利不争功名,每当媒体追问刘永坦成功秘诀的时候,他总是很谦虚地把成就归功于团队。”
在《为你而生——刘永坦传》新书发布会上,老院士依旧通过音频说:“我头上的光环都是党、国家和人民给的,取得的成绩都是学校和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如今获得的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这个伟大时代所有爱国奉献的知识分子。”
在《为你而生——刘永坦传》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刘永坦在世间只走一条路,所以他不会迷路。漫漫长路只为找到那祖国辽阔海疆的守护神。”作家妙笔下老院士的雷达人生,寂寞却精彩,恬淡却壮丽,大家风范跃然纸上。
刘永坦院士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召着一代又一代哈工大的师生。“他就像一团火,温暖了一个又一个学子,点燃了我们以梦为马、不负韶华的报效之心。”刘永坦院士的学生宿愿说,相信这部传记可以激励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一样”与“不一样”之间,挥洒一样的青春热血,秉持一样的初心使命。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83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83位用户喜欢。
多次学习聆听刘永坦院士先进事迹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薛名辉说,从刘永坦院士身上,更深刻地理解了“坚守”的意义。正因为坚守祖国海防,长存报国之心,才能让国之重器屹立于世界;正因为坚守北疆沃土,担当立德树人之任,才能让人才辈出,孕育出作风过硬的“雷达铁军”。
哈尔滨理工大学材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凤鸣说,未来他将带领团队在基础研究中不断追求卓越、聚焦原始创新,为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技术支持。“我要像刘永坦先生那样扎根龙江,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力争为科技强国建设作出贡献。”
“我们敬仰先生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严谨治学、注重诚信的优良学风,甘为人梯、淡泊名利的道德情操。”哈尔滨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明华表示,作为一名新能源领域的科研工作者,要勇于接过接力棒,瞄准国家“双碳”目标,为能源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王柳是东北石油大学的一名博士研究生,刚刚步入科研大门的她,时常被刘永坦院士那句“干科研,要静下心来,坐住冷板凳”所激励。“刘永坦院士的科研精神不断鼓舞着‘后浪’向前翻涌。我将以刘院士为榜样,把个人梦想与国家命运结合起来,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贡献青春力量!”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593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3分钟,有243位用户喜欢。
他生于乱世,面对破碎的山河、动荡的时局、流离的百姓,坚定了报国之志,誓用平生所学建设祖国;他扎根东北数十载,把一生献给对海探测领域,用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与探索带出了一支敢于并善于攻坚克难的雷达研发团队,用智慧和汗水铸就了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海防重器,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极少数拥有新型远距离雷达这一核心技术的国家,为我国维护万里海疆、建设海洋强国作出了卓著贡献;他淡泊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一意为科学研究、为国家发展、为年轻一代科学家的培养而奋斗不息。这位经历过战乱却百折不挠的老党员用60多年的无悔付出,诠释了爱国奉献、忠于职守、为人师表等优秀品质的深刻含义,用行动和业绩向深爱的祖国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彰显了爱国学者的崇高精神与情怀。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刘永坦先生。
出生在南京的刘永坦年少之时就随家人开始了十余年的逃难生涯。“永坦”不仅是家人对他人生平安顺遂最好的祝愿,更是对国家命运最深的企盼。1953年,他怀着投身祖国建设发展事业的决心考入哈工大,并靠着一种远超常人的求知、求真精神努力学习,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1958年,他回到哈工大参与组建无线电工程系,正式成为学校的青年教师和科研骨干。即使是在艰苦的六七十年代,到基层插队的他依旧心怀祖国,心系热爱的科研与教育事业。1979年,他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公派留学生远赴英国深造,也正是在国外深造期间,刘永坦开阔了自己的视野,他深刻意识到雷达技术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在这一尖端领域尚且处于空白的现状。一心想要学以致用并报效祖国的他,心中萌生出这样的宏愿——开创中国的新体制雷达之路,彻底扭转我国技术落后的被动局面。
在此后数十载的雷达技术开发生涯中,刘永坦带领团队爬坡过坎,在远离城市、生活条件简陋的地方安营扎寨。有时为了节约时间和经费,刘永坦会把队伍拉到离试验场地最近的废弃民房里,现场环境十分恶劣、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他们常常一待就是几个月。为了尽快把科研成果投入国防应用,他们时常吃睡在现场,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有时甚至连熬几个昼夜。在技术条件有限,生活工作环境复杂的情况下,刘永坦和他的团队坚定科技报国之志,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新体制雷达研究,如今其成果领跑世界,并成功实现于工程应用之中。即使已是耄耋之年,他依旧坚守在科研一线,为推进我国对海探测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发光发热。他的创造性科学成就和突出贡献,使我国雷达技术与应用水平步入国际先进行列,为国内外同行专家所瞩目,为国人和无数行业领域的后辈所景仰。
刘永坦不仅是雷达技术领域的尖端人才,也是善于教书育人的优秀教师。从教60年来,他一直致力于电子工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讲授过专业数学、电工基础等10多门课程。80年代以来他又根据新时代学科发展的需要,讲授了统计无线电技术、数字信号处理等新课程。此外他出版了专著《雷达成像技术》,并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学术刊物上发表了200余篇学术论文,为教育学生、培养下一代优秀科研人员、解决国家发展亟需专业人才的实际问题做出了突出贡献。
刘永坦院士用一生诠释了一名科学家的初心和坚守,是无数学者学子做人的标杆、学习的楷模、奋斗的航标。他是科学素养深厚、组织领导能力突出的战略科学家,践行科学家精神的杰出典范;是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优秀代表;是淡泊名利,不计较个人荣辱得失的贤者典范。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刘永坦院士“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是对刘永坦院士的卓越贡献和崇高品质的充分肯定,也是在激励我们学习刘永坦院士的爱国情怀、报国之志,以及矢志不移投身祖国建设的奉献精神,引领青年人树立远大理想,用学习和实践提升自我、奉献社会、报效祖国。作为一名研究生,我们应以刘永坦院士为模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培育高尚的情操,以百折不挠、坚定不移的精神潜心治学,将所学知识用到实处,争做真正有利于国家、社会和人民的经世济用之人。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41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65位用户喜欢。
扎根黑土地,他带领团队从零起步、艰难探索40年,为中国的万里海疆修筑了一道“海上长城”。9月29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永坦院士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他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中引起热烈反响。“时代楷模、薪火相传”“这才是我们应该追的星”……网友纷纷留言点赞。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永坦院士的先进事迹在师生朋友圈“刷屏”。“我一直在想,是什么样的动力,能让刘永坦院士栉风沐雨地坚守在雷达试验站?学习完刘永坦院士事迹后,我得到答案,那便是党和国家的需要。我已通过研究生支教团的面试,明年将踏上西部支教之旅,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我想这是学习刘永坦院士精神的最好诠释吧。”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曲佳璐写下感悟。
为传承以刘永坦为代表的老一代科学家精神,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创新思维、领军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2021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增设“永坦班”,由刘永坦院士领衔并担任班主任。作为首届永坦班学生,高若瑜倍感骄傲和自豪:“刘永坦院士在风雨如晦中立下‘刻苦学习,科学报国’的朴素理想,在科研与生活条件困难重重之时勇往直前攻克技术难题,为祖国海防装上‘千里眼’,在成就卓著之时选择向更高目标砥砺前行,在荣誉加身时捐献奖金为党育人。他向我们诠释,要做仰望星空、理想远大的追梦者,做无畏困难、追求卓越的奋斗者。”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46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02位用户喜欢。
“必须志存高远,大胆创新,走别人没走过的路,攻占世界前沿高地,打败那些科研实践中遇到的‘拦路虎’;必须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一步一步达到光辉的顶点。”刘永坦常说,创新跟学风联系最密切,不能模棱两可做事情,必须严格。只有做到“规格严格,功夫到家”,学懂了、弄透了,才能法无定法,不拘一格去创新。
迄今为止,他已培养研究生80多名,其中获博士学位者40多人,其中不乏两院院士、大学校长和专家等为代表的一批高层次人才,他的很多学生已成为我国空间遥感、雷达技术、电子对抗等领域的领军人物。
2020年8月,刘永坦将国家科学技术奖800万元奖金全部捐给哈工大,助力学校培养人才。今年9月,以他名字命名的本科“永坦班”迎来第一批“00后”新生。
在同事和学生们眼中,刘永坦是个子高大,能点燃每个人“内核”的大侠“坦院士”,而“燃着一把火”的大侠背后,是家人默默的支撑。
走进刘永坦的家中,看不到豪华家具,最多的就是各类书籍和科研资料。书房里,一块闪闪发光、刻有“金婚之喜”的银盘,赫然与那些奖章并列摆放着。那是2010年11月,学校送给刘永坦与冯秉瑞这对哈工大“科学伉俪”相伴50周年的礼物。
1953年,刘永坦、冯秉瑞二人共同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求学,随后留校任教。婚后,刘永坦长期在野外实验,妻子一人撑着整个家。本可以站在讲台上,刘永坦却到偏僻落后的海边一年又一年,送走了青春,如今已是皓首老者,“我们那代知识分子都是这样,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需要,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个人的追求。”刘永坦永远记得父亲说的那句话,不管将来学什么专业,都要多为国家干点事。
儿子刘兴钊在父亲刘永坦的影响下,也从事了雷达研究。一生多数时光给了雷达研究的刘永坦,教给了儿子最重要的一课,对学术的追求不是简单地“为发表而写论文”“为评职称汲汲努力”,而是要做出真正有用的研究,怎样对国家有利,就怎样去做。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26个字,有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139位用户喜欢。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永坦院士扎根龙江60载,推动国家对海探测领域前瞻布局,带出一支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雷达铁军”,铸就了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海防重器,为我国建设海洋强国作出了卓越贡献。刘永坦院士的责任担当、家国情怀和科学精神极大激励了广大科技工作者和青年学生,大家纷纷表示,刘永坦先生精神坚定了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事业奋斗终身的决心,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扎根龙江、建功立业。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信学院教授李杨是刘永坦院士指导和培养的青年人才,也是刘永坦先进事迹宣讲团成员之一。“作为我们的榜样,他身上所折射出铁肩担当的家国情怀和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始终激励着我们在打造国之重器、培养杰出人才的工作中追求卓越、不断前进。”
99位用户关注
83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