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55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50位用户喜欢。
黄旭华,男,87岁,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那时中苏关系尚处于蜜月期,依靠苏联提供部分技术资料,是当初考虑的措施之一。1959年,苏联提出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30多年中,8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黄旭华搞核潜艇,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儿子一面。
核潜艇是集核电站、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开始的。
为研制核潜艇,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后来他把家安在了小岛上。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19世纪60年代中,黄旭华终于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是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黄旭华曾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为国防事业、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812个字,有2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0分钟,慢速需要14分钟,有130位用户喜欢。
走进中国船舶重工集团719所名誉所长、原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的办公室,两个潜艇模型、一幅十六字的书法作品格外醒目。
隐姓埋名几十年的黄旭华,为我国核潜艇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为核潜艇研制和跨越式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面对“共和国勋章”的至高荣誉,他却表示,自己仅是作为一个代表来领受这份荣誉。
“我们核潜艇这个工作是全国大力协同的产物,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我只是站在我这个岗位上,和大家一起把这件事做好。牵涉到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2000多个工厂、研究所、院校,我仅仅是其中一员,是一个代表,功劳是大家的,荣誉属于集体的。”黄旭华说。
少年坎坷,立志报国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战争年代,黄旭华的求学之路极为曲折坎坷。小学毕业后,因全面抗战爆发,他曾半年多未能上学。得知县城中学搬迁到山区,他和二哥走了4天山路,脚都磨出了血泡。后来,几经波折他终于考上桂林中学。
桂林作为当时大后方的重要城市,深受日军轰炸之苦。每次防空警报一响,人们就得出城躲进防空洞。跑警报成为乱离人的生存方式。黄旭华回忆说,警报一天不解除,就要在山洞躲一天,挨饿一天。日本人轰炸的时候,满城烟火,一片废墟。
“我的人生,就是在日本飞机的轰炸声里决定的。”彼时的黄旭华深深感到,中国太弱,弱国就要挨打,就要被宰割。他决定要学航空,学造船,要科学救国。黄旭华先后考上了当时的中央大学航空系和国立交通大学船舶系。他毅然选择船舶专业。也正是在大学期间,黄旭华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在入党转正时,黄旭华曾表示,为了革命,为了人民大众,可以牺牲一切。需要他流血,他毫无顾虑地流血。需要把血一次流光,没有问题。如果需要一滴一滴地慢慢流,那是极大的考验,也没有问题。
年逾花甲,勇探龙宫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边研究、边实验、边设计、边基建、边生产,靠着简陋的算盘和计算尺,靠着两个核潜艇玩具模型,靠着笨重的磅秤……通过大量的计算和试验,黄旭华和同事们打破常规造船程序,最终将核潜艇的核动力装置、水滴线型舰体、发射装置等“七朵金花”一一摘下。1970年12月,我国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顺利下水。1974年8月,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1981年4月,我国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成功下水……
1988年4月,我国首次进行了核潜艇深潜试验。试验之前,部分参试官兵思想产生了波动。“我们这次试验,绝不是让大家去光荣的,而是要大家把试验数据完整拿回来。”身为总设计师的黄旭华在和参试官兵座谈时表示,将和大家一起下潜。
当潜艇完成极限深潜试验,起浮到安全深度时,全艇参试人员沸腾了。艇上人员请黄旭华题字,情之所至,他挥笔而就: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我们这条艇,从里到外,完全是我们中国人自己搞的,所有设备仪表,全部是中国生产,没有一样是国外进口的。”黄旭华说。
大国重器要掌握在自己手里。黄旭华指着书柜顶上的裱框表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这是1974年交付第一艘核潜艇时总结的核潜艇精神,现在依然没有过时。
对国家的忠,是最大的孝
苦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
1958年,黄旭华到北京出差。到京之后,他才知道,国家让他组织开展核潜艇研制。工作要求他时时刻刻严守国家机密,不能泄露工作单位和任务;一辈子当无名英雄,隐姓埋名;进入这个领域就准备干一辈子,就算犯错误了,也只能留在单位里打扫卫生。
黄旭华毫不迟疑地答应了。就这样,他淡化了与亲戚朋友的往来。1962年,妻子因工作需要调至北京,小家才算聚拢,但还是聚少离多。他被女儿称作“到家做客的‘客家人’”。而他与广东老家的联系,仅限于书信、电报和每月寄回的生活费。
1957年元旦离开广东老家时,黄旭华母亲叮嘱他要常常回家看看。当时他满口答应。谁也没想到,再一次见到母亲时,已经是1986年11月。
一别就是30年。父亲、二哥去世,黄旭华都没能回家奔丧。老家人问他干什么,不能说;家里有大事,不能回。兄弟姐妹甚至是母亲都难免心有郁结。
1987年,黄旭华将发表了长篇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的《文汇月刊》寄给了母亲。文章写了“黄总设计师”为中国核潜艇事业隐姓埋名数十年的事迹。文章还提到了“他妻子李世英”。
霎时间,黄旭华母亲几十年的疑惑解开了。老人把其他子女都叫到身边:三哥(黄旭华)的事情,大家要理解,要谅解。
自古忠孝难两全。在黄旭华看来,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欠了父亲、母亲、爱人、女儿,欠了一辈子都还不了的情债。”黄旭华说,如今他每一个冬天都会戴母亲留下的围巾,“围了这条围巾,就感觉母亲一直在跟我一道”。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74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123位用户喜欢。
提到海军,大家脑海中可能首先就会想到航母,毕竟航母作为大国重器,已经成了一国综合国力的象征。而除了航母之外,海军中还有一种不容忽视的装备,那就是潜艇。
潜艇有着“水下幽灵”之称,能对敌方的大型水面战舰进行跟踪、突袭等,能对各国海军的重要战舰造成巨大威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将核反应堆用来为潜艇提供动力的行为,使得潜艇的续航能力、航速等都有了很大提升,而核潜艇也就成了各国海军的发展重点之一。
如果要说起中国的核潜艇,那就不能不谈到一个人,他就是被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黄旭华。中国古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今有黄旭华“深潜”三十年未归家,这是怎么回事呢?
大家都知道,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之前我国长期处在战争中,所以国家在各方面的建设都十分落后,尤其是在军事领域。中国海军和新中国同岁,成立时连战舰都十分匮乏,就更别提什么潜艇甚至是核潜艇了。在美国和苏联相继研制出核潜艇后,中国意识到自己将来要想不受制于人,现在也必须有所行动。1958年,中国开始涉足核潜艇领域,造船专业出身的黄旭华从这时起就成了一名“潜艇人”,将自己的大半生都扑在了中国的核潜艇事业上。同样是在1958年,对中国进行错误定位的苏联当局,向中国提出了打造“联合舰队”的要求,在刚刚完成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的中国看来,这显然是在侵害中国的国家主权,于是我方断然拒绝。次年,苏联在访华时就对我国发出了嘲讽,称中国没有能力造出核潜艇。
我国丝毫不屈服于苏联的强权,反而表示,即使花上一万年时间,我们也要打造出自己的核潜艇。也正是在这一信念的支撑下,黄旭华等人坚定了要为国家做出贡献,然而这一奉献就是30年的隐姓埋名。
要取得突破又谈何容易,美苏等国必然会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再加上当时中国的军工实力也比较弱等原因,所以我国核潜艇发展得可谓是举步维艰。黄旭华团队坚持不懈的查找资料,甚至用上了算盘、磅秤来计算数据,终于在1970年成功推出了我国的首款潜艇“长征一号”,并将其装备于我国海军,而中国也因此成为了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在投身于核潜艇研制事业的这段时间里,黄旭华仅依靠书信和家人保持联系,隐姓埋名30年,期间也没有回家。对于家人的询问,黄旭华出于保密原因也只能避而不答。而他的父亲直到去世,也没能再见上儿子一面,而且也不知道儿子在哪里工作。1988年,黄旭华终于回到了家乡,此时的他已经是一位六旬老人,他的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终于才盼到才见他一面。
相信若是让黄旭华再做一次选择,他也会义无反顾的投身到中国的核潜艇事业中来。对于黄旭华等人的奉献,我们始终都要抱有感激之情,毕竟没有他们的付出,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可能会更加滞后。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78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81位用户喜欢。
黄旭华,男,汉族,1926年3月出生于广东海丰县,祖籍广东揭阳市,客家人。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毕业后一直从事舰船研制工作。
黄旭华同志为某研究所副所长,1992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作为卓越的技术专家和杰出的技术组织管理者,在某型号产品横空出世、从无到有的光辉事业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979年,黄旭华同志任中国某型号工程副总设计师,1983任总设计师,负责我国第一代两型产品的技术抓总工作。其间,他主持制订了长征1号和长征6号首艇与动力协调总体方案,提出并决策采用水滴型艇体,为某型号艇总体研究设计奠定了坚实基础,并同其它同志一道,共同领导、组织协调审定了某艇方案论证、研究设计、施工建造、航行试验等各个阶段的重大技术问题。作为总技术负责人,成功执行了某产品水下发射试验任务。作为总设计师,在某深潜试验中,他置个人安危于度外,身体力行,亲自随产品深潜到极限,创世界首例。《人民日报》、《文汇报》、《羊城晚报》、《湖北日报》等多家报刊先后争相报道过黄旭华同志的先进事迹,盛赞黄旭华为“中国某艇之父”、“中国的脊梁”。
由于出色的工作业绩,黄旭华同志先后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5年、1993年两次获前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特等奖;1985年、1996年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6年获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授予的“劳动模范”称号;1988年荣立一等功;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9年,黄旭华院士在国家海洋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合举办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海洋成就奖评选活动中,被评为“十大海洋人物”。同时,在中宣部等11部门组织开展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已被提名为感动中国人物候选人。
黄旭华同志为我国型号产品研制事业、为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如今,年过八旬的他,仍为国防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孜孜不倦、献智献策。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17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97位用户喜欢。
这段时间,我校教师掀起了学习黄旭华院士的高潮,恰逢前段时间,我看了《凤凰网》对黄旭华的专访节目。对黄旭华院士的了解更深了一层,感受也更深刻了。
黄旭华,1926年3月12日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红海湾区田墘镇,祖籍广东省揭阳县新寮村(客家人),中船重工集团公司719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开拓了中国核潜艇的研制领域,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发展,必须始终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必须把人才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振兴。而这一切都要依靠教育,没有优质的教育,科技创新等于纸上谈兵。
今天,我们向黄旭华同志学习,就是学习他报效祖国、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学习他敢为人先、锐意创新、求真务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学习他生命不息、学而不倦的学习精神;学习他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志向与民族的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努力奋斗的伟大情怀;学习他团结协作、甘为人梯的博大胸怀,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立足岗位,创先争优,为全面振兴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51个字,有1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193位用户喜欢。
黄旭华出生于1924年,他的父亲是一名医生,受此影响,黄旭华原本的理想是成为一名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的医生。然而,突如其来的“七七事变”使得他的志向转变。
在黄旭华看到日本敌机在中国的领空肆意盘旋、狂轰滥炸时,他果断地弃医从工,选择了能帮助中国提升国防实力的工科专业。在新的志向的指引下,黄旭华顺利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的造船系。在此期间,他成为了一名地下党员,一边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奋斗,一边学习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
1953年,已开始从事船舶设计制造工作的黄旭华,被派往德国和苏联进行学习和考察。在那里,黄旭华见识到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舶制造技术,深深感受到了中国与其他先进国家的差距。回国后,黄旭华被安排了仿制苏联潜艇的工作。
朝鲜战争结束后,中国虽然暂时站稳了脚跟,但战场上暴露出的我国尖端武器几乎为零、国防力量薄弱等问题还有待解决。原本,我们寄希望于苏联,希望向苏联学习技术。但苏联却一口回绝,认为凭借当时中国的实力想要造核潜艇是白日做梦、异想天开。后来,苏联又撤走了全部援华专家。这件事使我们终于明白:靠人不如靠自己。
就这样,有着仿制潜艇经验的黄旭华,成为了研制核潜艇事业的一份子。虽然都是潜艇,但是常规潜艇和核潜艇还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就算是经验丰富的黄旭华,在研制核潜艇面前,也近乎一张白纸。
三十年,隐姓埋名
1958年,我国研制核潜艇的“09”工程正式成立。研发队伍中,除了34岁刚刚结婚的黄旭华,其余都是20出头的青年大学生。此后的三十年,黄旭华等人一心扑在了核潜艇事业上,过上了隐姓埋名的艰难生活。
研发核潜艇是国家的最高机密,所有参与这项工作的人,不能也不会向其他人透露半分信息。整整三十年,黄旭华从未回过老家,他的心中记挂自己的双亲,记挂自己的妻女,却只能通过写信交流。
在给父母妻女的信中,黄旭华对于自己的工作信息都是闭口不谈。后来,黄旭华没能为自己的父亲奔丧,母亲对他寒了心,他却没有为自己争辩。
一直到1987年,黄旭华已经完成大部分工作,进入到了“身份脱敏”阶段,他才把关于自己的报道寄回了家。报道中虽然没有透露出黄旭华的关键信息,但老母亲还是从只言片语中明白了,原来儿子30年在外不是不孝,而是在为国家的核潜艇事业做贡献。
1988年,黄旭华终于回到了阔别三十年的家乡,虽乡音无改,但鬓毛已衰。
核潜艇制造过程中的坎坷
如今,中国的国防实力强大了,曾经这段不为人知的的历史也终于被解密。通过各种资料记载和黄旭华的回忆,我们终于了解到这段历史背后的坎坷。
起初,黄旭华等人接到任命时,对于如何制造核潜艇是一筹莫展,但他们还是积极地搜寻各种资料,主动地加班加点,每个人都充满干劲。
没有资料,那就掘地三尺,把所有能找到的资料拼接在一起,画出一张又一张草图;没有计算机,那就用最传统的算盘和计算尺,人工计算和检验;没有样板,那就把美国“华盛顿号”核潜艇的玩具模型拆开,反复研究;没有高级的测量器材,那就用“过磅秤”的土方法,愣是把艇体重心和重量的关系给“秤”了出来。
可以说,在第一艘核潜艇的制造过程中,黄旭华等人遇到了无数的技术难题,但他们都凭借着沉着与坚持一一化解了。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865个字,有3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7分钟,朗读时长27分钟,慢速需要38分钟,有150位用户喜欢。
黄旭华,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县玉湖镇新寮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曾任核动力潜艇总设计师,中国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所所长。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曾先后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获国防科工委二等奖,他参与完成的我国第一代核替艇研制获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导弹核潜艇研制获199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986年被授予船舶工业总公司劳动模范。1989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
黄旭华,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之一,著名船舶专家、核潜艇研究设计专家。作为我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开拓了我国核潜艇的研制领域。
事迹材料:
结缘核潜艇
黄旭华原籍广东省揭阳市,1926年3月出生于广东海丰田墘镇。在家乡读过初中后,为了进入有名的省立高中,年少的他步行数十公里跋山涉水去广东梅县再辗转广西桂林中学求学。从小生长在海边的他,战乱中见到日军的舰艇炮击沿海城市,他就暗下决心,要为振兴祖国造船事业作出贡献。就为了这个目标,他在考取上海交通大学的时候选择了船舶制造专业。从此,黄旭华与船舶、舰艇结下了不解之缘。1949年,黄旭华从上海交大船舶制造系毕业。青年时代的黄旭华怀有满腔的爱国热情,同年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组织,开始了为党奉献一生的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黄旭华开始从事舰船研制工作,先后从事过民用船舶和军用舰艇的研究设计工作。然而,他从来没想到自己的名字会和核潜艇连在一起。1958年,聂荣臻元帅向中央请求研制导弹核潜艇,党中央、毛泽东很快批准。核潜艇研制马上进入准备状态,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船舶制造专业的黄旭华被选中参加研制。1959年,前苏联领袖赫鲁晓夫访华,我国领导人希望前苏联帮助中国发展核潜艇。但赫鲁晓夫认为中国人造不了核潜艇,只要前苏联有,大家建立联合舰队就可以了。赫鲁晓夫的傲慢令毛泽东发出巨人的怒吼: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从那时起,黄旭华的人生就牢牢地和核潜艇拴在了一起。
“蓝色巨鲸”出海
1958年国家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之后,当时年仅32岁的黄旭华便与一批科研人员告别家人,隐姓埋名来到偏僻的半岛上,开始研制中国第一代核潜艇。
在当时中国这样一个舰船制造基础薄弱的国度,进行这项尖端复杂的国防科研是很困难的。当时困难之大,今天难以想象:没有特厚钢材的加工设备,甚至连核潜艇专用的特殊高强度钢板的研制工作也没有开始;艇上成千上万的零件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涉及全国24个省市的2014多家工厂和科研单位,工程复杂,牵涉面广,难度可想而知;尤其关键的是当时我们的核工业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而国外可借鉴的资料和发表的论文真假难辨,每查阅一份资料都要求用 “第三只眼”去认真分析、反复试验。1962年,这项工程不得不暂时下马,但仍保留部分技术骨干继续关键技术的研究。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给研制工作吹来了东风,核动力问题的解决成为可能。1965年,中央批复同意该工程上马,我国的第一艘核潜艇从此正式开始研制。
谁能想到,在研究工作开始时只有黄旭华等少数人搞过几年苏式仿制潜艇。核潜艇是啥模样,大家都没见过。研究探索过程中,他们弄来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拆了装、装了又拆,而对 “真家伙”的内部结构则一无所知。黄旭华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潜艇的形状。他选择了难度很大但却是最先进的水滴线型为艇体的形状。常规潜艇因大部分时间可水面航行而大多采用适应水面航行的常规线型,而核潜艇大部分时间在水下航行,为了尽量(请收藏本站:www.isanxia.com)减少水对潜艇的阻力,必须采用水滴型体。为了掌握水滴型体水下和水面航行的操纵性,美国采取了分三步走的办法。我们是不是要跟在人家后面亦步亦趋呢?黄旭华带领设计人员一头扎进综合性实验室,在实验室里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
在解决我国核潜艇建造以及如何一步跨越美国几代产品,进入20世纪60年代初期世界水平等重大技术决策上,黄旭华和其他研究人员共同组织,依靠广大科技人员,从我国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能力出发,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靠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这 “三件法宝”,工程终于取得了巨大进展。没有计算机,黄旭华及其团队就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几万个数据,解决了核潜艇的操纵性问题,核潜艇外形设计三步并作一步,成功研制出了水滴型。这之后,科技人员又围绕着新式潜艇的15个难题展开了攻坚战。最后,这些难点又被综合为七大技术关键。技术攻坚战打得十分漂亮,从1965年~1970年,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先后取得了成功,其中一些成果已经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终于,中国的核潜艇搞出来了!核潜艇各项性能也均超过美国的第一艘核潜艇。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的 “蓝色巨鲸”下海试航!中国成为继美国、前苏联、英国、法国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1974年8月1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将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命名为 “长征一号”,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1981年,我国第一艘导弹核潜艇顺利下水。1988年,我国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能力的国家。人民海军也由此成为一支战略性军种。
首位亲自下水深潜的总设计师
1988年初,核潜艇按设计极限深度在南海作深潜试验。这一年黄旭华已经62岁。内行人都明白,这是一次重要的试验,也是一次最危险的试验。几百米在地面上再平常不过,但在水下这可是核潜艇下潜的极限深度,具有很大的危险性。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核潜艇 “长尾鲨”号在深潜试验中还未接近极限深度300米时出事了,核潜艇和艇上160多人全部葬身海底。世界上曾有10多艘核潜艇在进行试验或航行时沉没了。
中国只有常规潜艇下潜经验,而核潜艇要复杂得多、危险得多。这艘从里到外全部由中国人自己造出来的核潜艇,能闯过首次深潜试验的大关吗?黄旭华和同事们再一次检查每一台设备、每一块钢板、每一条焊缝、每一根管道,确认万无一失才决定下潜。按说试验时黄旭华在指挥艇上坐镇指挥就可以了,但他为增强参试人员的信心和掌握第一手试验资料,坚持上艇亲自作深潜试验:50米、100米……当到达设计深度时,核潜艇的艇壳每平方厘米要承受几十公斤的压力,巨大的水压使艇身多处发出 “咔哒” “咔哒”的声响,在水下几百米深处听起来真有点令人毛骨悚然。黄旭华镇定自若,指挥试验人员记录各项有关数据直至最后胜利。终于潜艇在设计要求深处一切完好,深潜试验成功了!黄旭华成为世界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参加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由于严格的保密制度,长期以来黄旭华不能向亲友透露自己是干什么的,也由于研制工作实在太紧张,从1958年~1986年,他没有回过一次老家探望双亲。30年来,他的8个兄弟姐妹不知道他在搞核潜艇,父亲临终时也不知这个儿子在干什么,母亲从60来岁盼到93岁才见到儿子一面。30年,别梦依稀。面对亲人、面对事业,黄旭华隐姓埋名30载,默默无闻、寂然无名。正是这些无私的科技工作者,在人们难以想象的困难条件下,用智慧、用无坚不摧的爱国精神,书写出了壮丽的核潜艇诗篇。
黄旭华院士曾两次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如今年过八旬的他虽已退下一线,但仍在为国防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建设孜孜不倦、献智献策。
主要成就
在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的多次海上试验任务中,他作为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副指挥,严格执行上级指示,处理了许多重大技术问题,并荣获船舶工业总公司个人一等功。曾先后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获国防科工委二等奖,他参与完成的我国第一代核替艇研制获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导弹核潜艇研制获199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986年被授予船舶工业总公司劳动模范。1989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
1958年,聂荣臻元帅以战略家的勇气向中央请求搞核潜艇,党中央、毛泽东很快批准。核潜艇研制马上进入准备状态,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黄旭华说,“船”和“艇”沾边儿,组织上则看中了他宽阔前额下面潜藏的智慧。1959年,赫鲁晓夫访华,中国提出希望苏联帮助,但赫鲁晓夫认为,中国人造不了核潜艇,只要苏联有了,大家建立联合舰队就可以了。赫鲁晓夫的傲慢,令毛泽东发出巨人的怒吼: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从那时起,黄旭华的人生就牢牢地和核潜艇拴在了一起。
核潜艇,被称为集海底核电站、海底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谁能想到中国的核潜艇竟是从玩玩具开始的。当时,只有黄旭华等少数人搞过几年苏式仿制潜艇,潜艇和核潜艇有着根本区别,核潜艇什么模样,大家都没见过。他们弄来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拆了装,装了又拆,而“真家伙”的内部结构则一无所知。黄旭华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潜艇的形状。可不要小看这个形状,它对于在阻力很大的海水里航行的潜艇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黄旭华选择了难度很大,但却是最先进的水滴线型为艇体的形状。为了确定水滴线型的可行性,他和同志们在实验室里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试验,没有试验风洞和大型水池,没有厚钢板加工设备,关键的是中国还没有陆上核电站。1963年这项工程不得不暂时下马。1965年,二、六机部党组建议恢复研制工作,中央很快批复同意重新上马。
黄旭华十分清楚,研制核潜艇,美国走了三步,原苏联走了五步。中国怎么搞?照美式苏式,稳妥,但时间拖不起。一步到位,时间短,但风险太大。可是我们有什么理由非走别人的老路不可呢?就象战斗中不能走侦察兵走过的老路而要走侦察兵画给你最近的线路那样,黄旭华选择了“太多风险” 的路——三步并作一步——一步到位。
这是一条看似平坦却步履艰辛的路。当时,国外资料真假难分,虚实难辨。某外刊资料称:为保证导弹发射落点精度,美国打算在艇上装一个65吨重的大陀螺,以稳定其航行状态。但这么大的物体中国不能生产,设计组反复论证分析试验数据,表明没它也行。但专家争论激烈,人家比我们先进都用,我们不用,发射时潜艇翻了谁敢负责?打不中目标谁敢负责?黄旭华想:我们是独立研究,不是抄袭,有什么必要跟在人家屁股后边跑?既然试验可以不装,就应该相信自己的试验——不装,黄旭华拍板定案。后来得知,其实美国压根就没有装,黄旭华总算没上当。
这之后,科技人员又围绕着新式潜艇的15个难题展开了攻坚战。最后,这些难点又综合为七大技术关键。这些攻坚战打得十分漂亮,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先后取得了成功,其中一些成果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为了中国的核潜艇,新婚不久,黄旭华告别妻子只身来到风暴经常光顾的试验基地。后来他干脆把家也搬到了荒凉的小岛。历尽艰辛,中国的核潜艇终于搞出来了。
1964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
1970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试航。
1974年中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交付海军使用。
1981年中国第一艘导弹核潜艇顺利下水。
中国,成为继美、苏(今俄)、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初,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内行人明白,这是一次重要试验,也是一次最危险的试验。所有参试人员明白,中国只有常规潜艇下潜经验,而核潜艇要复杂得多危险得多。70年代末,美国的“长尾鲨号”就是在深潜试验时,下去后再没有上来,艇上160多人全部葬身海底,至今无法知道失败原因。这艘由里到外全部由中国人自己造出来的艇,能闯过中国核潜艇研制史上的首次深潜试验大关吗?包括有关专家都似有疑虑,有的参试人员做好了牺牲准备,向亲人嘱托了后事。黄旭华也明白:越是危险的试验,越需要沉着冷静,越需要精神集中。他和同事们再一次检查每一台设备,每一块钢板,每一条焊缝,每一根管道,确认万无一失才决定下潜。按说,试验时黄旭华应在指挥艇上坐镇,但他为增强参试人员的信心和掌握第一手试验资料,坚持上艇亲自作深潜试验:50米、100米……到达深潜设计要求,艇壳承受着巨大的水压,多处“咔嗒”、“咔嗒”地n向……终于,潜艇在设计要求深处一切完好,深潜试验成功了,消息传到家中,一向默默支撑着家庭重担的妻子竟放声大哭。当下水试验的所有任务都按照预想顺利完成后,在场的科技人员终于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我们的科技工作者,在人们难以想象的困难条件下,用智慧,用一种无坚不摧的爱国精神,书写出了壮丽的核潜艇诗篇。
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 黄旭华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00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83位用户喜欢。
4月25日,我市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潜艇之父、201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黄旭华专题报告会,黄旭华始终对党忠诚、任劳任怨、默默奉献、淡泊名利,执着于党和国家的事业的事迹和高尚品格深深感动着我市干群。黄旭华院士立足本职岗位,艰苦奋斗,成为我国核潜艇之父,他为了党和国家的事业,30年隐姓埋名,身先士卒,默默坚守,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追求和道德情操。
黄旭华的感人事迹不仅是汕尾人的骄傲,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学习的榜样。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更应立足本职,做好教书育人工作,深入践行群众路线,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为我市的教育创强,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学习黄旭华院士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精神,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培养下一代,培养出各行各业杰出人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并教育学生以黄旭华院士为榜样,刻苦学习,立志成才,使自己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人才。
总之,我们要以黄旭华院士为榜样,对照先进找差距,着力查找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努力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岗位,开拓进取,勇往直前,团结奋斗,积极凝聚推动汕尾教育事业发展的正能量。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为汕尾振兴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67个字,有1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142位用户喜欢。
“他总不在家,四季的衣服鞋袜,早晚的茶水饭点,凡是家里的事情都用不着他管。单位分了2斤猪肉,他倒正好回来了……”夫人李世英笑着“吐槽”黄旭华在家的表现。
“要利用这个机会夸她一下,表扬她一下。”黄旭华接过话茬,引得大家一阵欢笑。
把核潜艇放在第一位,是黄旭华的原则,也是李世英一直以来的坚守。
1956年,黄旭华与同单位的李世英结婚,两年后便赴京参与核潜艇研制。李世英没有多问,托人给丈夫捎去了衣物。直到四年后,她也被调到北京参与核潜艇项目,才知道丈夫从事的事业。
黄旭华工作繁忙、经常出差,家里的事情几乎全靠李世英打理。冬天每月供应的300斤煤,全部由她用簸箕一趟趟搬回家;地震了,她抱着刚出生的小女儿,拉着大女儿去住安置帐篷;有一年冬天,大女儿黄燕妮上学途中跌入雪坑昏迷,李世英独自一人在床边守候了9天9夜……几十年来,从来没有为了家里的一件事情把丈夫从工作中叫回来。
“核潜艇是我们共同的事业,尽力支持他,家里的事不给他拖后腿,我觉得这是我的本分。”李世英说。
1988年年初,我国完全自主研发的核潜艇迎来了第一场“大考”——在南海进行极限深潜试验。紧张的气氛在参试人员之间蔓延,有人甚至开始写近似“遗嘱”的家书。
为了给参试人员鼓劲,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当场宣布将上艇与大家一起下潜。
试验之前,他带着李世英回了趟广东老家,并把要进行极限深潜的事告诉了她:“万一我回不来,我的老家你怎么也得去一次。”
“你是总师,你必须要下去,艇上100多个人的生命安全你要负责到底,否则这个队伍就不能带了。”妻子内心翻江倒海,对他却假装冷静。
极限深潜试验终于获得了成功,时年64岁的黄旭华,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参与深潜试验的核潜艇总设计师。
消息传来,李世英哭了。“她之前表现得冷静,是担心动摇我的决心,影响我的情绪。直到我深潜成功了,压在她心里面的大石头,终于落下来了。”黄旭华哽咽着回忆。
歉意与感激时常萦绕,黄旭华尽己所能,用爱去弥补。
每次岀差回家,黄旭华总会想着给妻子买点东西,不知买什么好,就跟着别人学。有一次见别人买了块印花布,也跟着买了一块,回家一看,发现妻子早就有一件这样布料的衣服了。李世英开玩笑:“你可以背得出你工程上的多少数据,就记不得我在你面前穿了几年的印花布衣服。”黄旭华跟着别人买菜却是灵得很,到菜市场,先暗中找一个看上去很精通家务、和妻子年龄相仿的人,人家买什么,黄旭华就跟着买什么,妻子果然很满意!
每年下雪,黄旭华只要在家,总会陪女儿们一起去堆雪人,父女试比高下,玩得不亦乐乎。过年了,他买许多鞭炮,还别出心裁弄来个空罐头盒戴在大鞭炮的头上,一炸,先是一声闻所未闻的奇响,再是罐头盒凌空几丈跳起霹雳舞,孩子们笑弯了腰:“爸爸,过了年就把你送到托儿所去!”
家里的“音乐会”也是表达爱意的好方式,很随意的时间里,有一个人哼哼两句,其他人便自发跟着唱起来,吹口琴、拉二胡、打扬琴……黄旭华样样都能来,以一身才艺,博一家欢乐。
“为事业尽力,以爱来治家。”黄旭华说,“我们从来没有跟对方讲过一句我爱你,或我要给你什么荣华富贵,但是我们一直是心心相印的。为了国家的事业,我们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鼓励、互相促进,这就是爱的实际行动。”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465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2分钟,有293位用户喜欢。
上世纪50年代末,新中国遭遇西方列强围追堵截、封锁威慑。鉴于国防安全形势需要,1958年,中国决定上马核潜艇项目,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竟傲慢地说:“核潜艇技术复杂,价格昂贵,你们搞不了!”美国听说了,嗤之以鼻,完全没当回事。“你们不援助,那我们自己干!”“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于是,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核潜艇作为绝密项目,迅速启动。黄旭华和他的团队,从此,隐姓埋名,仿佛人间消失,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哪里,在干什么!仅仅十年后,1970年,中国首艘核动力攻击潜艇“长征一号”下水,震惊了全世界,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阔别家乡参加核潜艇项目后,他长达30年未能回家。直到1986年,解密期过后,他才顺道回家探望银发满头的老母,阔别30年,母子再度相对,竟无语凝噎!一个已耄耋,一个已花甲。而父亲则早已去世,父子再未能重逢!抱着苍老的母亲,“不孝子”黄旭华,不禁失声痛哭!但他依然没向母亲解释什么,兄弟姐妹、亲戚朋友依旧责骂他不孝。
直到1987年,一篇《赫赫而无名的人生》的报告文学,在《文汇》杂志刊登,黄旭华将文章寄给了母亲,里面虽然没有写出他的真名,却提到了核潜艇的“黄总设计师”,并提到了他夫人李世英的名字。母亲这才恍然大悟,立即将子女们召集到一起,只说了一句话:“三哥的事情,你们要谅解!”30年隐忍、30年不孝、30年委屈,对祖国母亲尽了忠,也终于,对生身母亲有了一个交代。
1954年,参与战斗舰艇研究设计,1958年,调任海军核潜艇研究室任副总工。那时候,国家还是一穷二白,又赶上“三年灾害”,研发核潜艇的难度,可想而知。首先就是人才匮乏。没有技术、没有工具、没有原材料。没有核潜艇模型,但找到了两个美国导弹核潜艇的儿童玩具,于是对玩具进行拆解,揣测结构原理;没有大型运算用的计算机,那就用算盘和计算尺,用纸和笔,计算出惊人的大数据;没有资料,没有图纸,那就大海捞针,从国外报刊杂志上捕获蛛丝马迹;没有食物,那就饿着肚子干,黄旭华后来回忆说:“如果那时候有杯豆浆,心里就暖融融的!”
就在这样的简陋艰苦环境中,黄旭华和同事们吃住都在研究所,一门心思扑在核潜艇上。一有情况,零下20摄氏度,掀起被窝就能起身工作。仅仅几年,1964年,第一艘核潜艇就研制成功,1970年就顺利下水。1988年,中国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第二次核报复力量的国家。
为了测试改进核潜艇的性能,他无数次亲随潜艇深潜检测,那是需要冒着牺牲的危险的。1988年,黄旭华亲自随潜至南海300米深处,检测记录各项指标数据,成为世界核潜艇总设计师下水深潜第一人。他说:“我是总师,我要对潜艇负责,对艇上170名战士负责”,试验成功后,他豪情满怀挥笔写下:“花甲痴翁,智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因为祖国的召唤,因为保密的需要,他隐姓埋名、以身许国三十载,默默奋斗在科研一线,甘当无名英雄。30年里,父母、8个兄弟姐妹竟都不知他在干什么!父亲去世没能见上最后一面,全家人都在骂他不孝、无情、冷血。黄旭华泪流满面地说:“有人问我忠孝不能两全,你怎么理解?我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他又说:“我非常爱我的夫人,女儿,父母。但在核潜艇这个事业上,我可以牺牲一切!”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
他一生崇尚俭朴生活,坚持艰苦奋斗。办公室没有空调,夏季经常在40摄氏度高温下蒸桑拿。分房时,挑了没人要的顶楼,直到2005年,才给家装了一台空调。院士的他,没有专车,所里最好的车,是用了多年的“桑塔纳”。名片上,好多年连手机号码都没有,手机也是后来才买。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却把名利看得淡如水,却把享受视为身外物。舍弃了个人,舍弃了小家,是为了国家,是为了大家。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89个字,有2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247位用户喜欢。
谈起家,黄旭华首先说到的总是自己的父母:“我在工作当中,如果有一点成果,这些因素除了党的教育培养外,都是受我父亲母亲的影响。”
黄旭华的父母都是医生,他们学成之后选择离开富饶的祖籍广东揭阳,来到了相对贫瘠的海丰县田墘镇定居,“那时候那里是盐碱地,地方病很多,最穷最需要医生。他们有这个思想,就是做医生不是要去最好的地方,而是去最需要的地方。”
由于没有专门学校接受过正规的医学训练,父母常常为无力救治更多的疑难病人而遗憾。因此,他们一直教育黄旭华兄弟姐妹9人要好好读书,有所成就。父亲在汕尾和乡亲合力创办了白沙中学,为发展地方教育事业出钱出力,不求回报。
黄旭华的母亲是产科医生,只要有产妇家属来求诊,无论多晚,无论家里的孩子怎样哭闹,二话不说就拿起药包出门。有穷人交不起医药费,母亲就说:“小孩儿会叫人的时候,抱过来叫我一声干娘就好了。”这么多年来,她有多少干儿子干女儿,数都数不过来。
父母这种不图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在黄旭华心中深深埋下了种子。
黄旭华小学毕业时,正值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他从老家去汕头、去梅县、去桂林,却始终找不到一张平静的书桌。炮火与动荡中,他逐渐悟出一个道理:弱国就会受人家欺凌,受人家宰割,要中国不再受欺负,中国得强起来。
出生于医生之家的他,毅然改变了从医志向,将航空与造船作为了自己填报大学的志愿,之后,以造船系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大学。
20世纪50年代后期,面对当时核垄断大国的核威慑,党中央决定组织力量自主研制核潜艇,黄旭华被调往北京,参加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论证与设计。
执行任务前,黄旭华于1957年元旦回老家探亲,63岁的母亲再三嘱咐:“工作稳定了,要常回家看看。”
这一别,竟是30年。
恪守对组织的承诺,绝不对外透露工作单位、工作性质,黄旭华埋首当起了无名英雄。他与父母、兄弟姐妹的联系只剩下一个信箱号码。
“做什么工作?有没有像别的兄弟姐妹们一样干得好?”母亲再三写信问他。每次他都避而不答。时间久了,老人家便不再问。
“你不回去你会后悔的,家里的人也会怨你的。”父亲和二哥去世的时候,不少人劝他向组织上提一提,请个假回去一趟。
“我向组织提,组织一定会同意我回家,但是我不能这样做。我相信父母会理解我,就算有埋怨,我自己承担。”
1970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1985年,《解放军报》发表文章《骑鲸蹈海赖神将》,中国研制新潜艇第一次见报,保密大门逐渐放开。
应该找机会回一趟家了。
1986年11月,已是花甲之年,两鬓斑白的黄旭华,借出差之机回了趟广东老家。93岁的老母亲拉着他去游七星岩,一路上讲他小时候的故事,却再没问他在做什么工作。“她认为不该问的,也问不出来。”
1987年,《文汇月刊》发表长篇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讲述了一位核潜艇总设计师为中国核潜艇事业隐姓埋名30年的事迹。
黄旭华把这期《文汇月刊》寄给母亲,文章全篇没有提到“黄旭华”三个字,但写了“他的贤内助李世英”。母亲将文章看了一遍又一遍,终于知道被兄弟姐妹们误解为忘记养育自己亲生父母的不孝儿子,原来是在为国家做这件事情。
母亲将其他子女们都找过来,讲了一句话:“三哥的事情,大家要理解。”母亲的话传来,黄旭华哭了。“俗话说忠孝难两全,我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30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05位用户喜欢。
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事迹黄旭华,男,87岁,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那时中苏关系尚处于蜜月期,依靠苏联提供部分技术资料,是当初考虑的措施之一。1959年,苏联提出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毛泽东听后发誓:“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30多年中,8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黄旭华搞核潜艇,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儿子一面。
核潜艇是集核电站、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开始的。
为研制核潜艇,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后来他把家安在了小岛上。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14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1964年,黄旭华终于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是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黄旭华曾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为国防事业、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350个字,有1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272位用户喜欢。
每年我们都会听到看到有这样的一群人的感人故事。我们学会感动,从这群人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时代的印记,看到中国人的脊梁!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我们向这一位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普通人身上学到我们身上所缺少的东西,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
沉默是金--黄旭华用实际行动为我们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无声的英雄故事。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那时中苏关系尚处于蜜月期,依靠苏联提供部分技术资料,是当初考虑的措施之一。1959年,苏联提出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x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30多年中,8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黄旭华搞核潜艇,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儿子一面。 核潜艇是集核电站、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开始的。
为研制核潜艇,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后来他把家安在了小岛上。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1964年,黄旭华终于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是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黄旭华曾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为国防事业、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为我国的高科技术行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在长达30多年的时间里,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是搞核潜艇的,父亲临终都不知道自己儿子这么大出息。 对此,感动中国委员会的颁奖词说:“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是啊,无声但是其力千钧!像黄旭华爷爷学习,立志报效祖国,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感动我的不止黄院士一人,也不止组委会评选出的十人。还有一部分人,也和他们十人一样,坚守信念,持之以恒;把奉献举在头上,把责任放在心上;把道义担在肩上,把艰辛咬在嘴上;把聪明、智慧、仁心、善良,紧紧地捆在身上,为了祖国,为了人民,燃烧自己,释放光芒。他们,都是共和国真正的精英,时代的楷模,国人的榜样!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我还是喜欢隐姓埋名每天上班
“我还是喜欢隐姓埋名每天上班”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1959年,苏联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x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当时,核潜艇长什么模样,大家都没见过,手头只有一位外交官从国外带回的一个核潜艇模型。这个玩具模型被专家们拆了又装,装了又拆,而“真家伙”的内部结构则一无所知。黄旭华和同事们克服10多个顶级难题,逐渐让中国的核潜艇出现了丝丝“轮廓”。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1988年,我国政府对外宣布:中国进行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成功,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第二次核打击力量的国家。至此,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制走完了它的全过程。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40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20位用户喜欢。
黄旭华,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核潜艇之父,是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他隐姓埋名几十年,为我国核潜艇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为核潜艇研制和跨越式发展作出卓越贡献。在某次深潜试验中,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作为总设计师亲自随产品深潜到极限。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一、黄旭华院士个人经历 黄旭华上小学时,正值抗战时期,家乡饱受日本飞机的轰炸。海边少年就此立下报国之愿。高中毕业后,黄旭华同时收到中央大学航空系和x交通大学造船系录取通知。在海边长大的黄旭华选择了造船。新中国成立初期,掌握核垄断地位的超级大国不断施加核威慑。上世纪 50 年代后期,中央决定组织力量自主研制核潜艇。黄旭华有幸成为这一研制团队人员之一。执行任务前,黄旭华于 1957 年元旦回到阔别许久的老家。63 岁的母亲再三嘱咐道:“工作稳定了,要常回家看看。”但是,此后 30 年时间,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父亲直到去世也未能再见他一面。1986 年底,两鬓斑白的黄旭华再次回到x老家,见到 93 岁的老母。他眼含泪花说:“人们常说忠孝不能双全,我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直到1987 年,母亲收到他寄来的一本《文汇月刊》,看到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里有“他的爱人李世英”等字眼,黄旭华的 9 个兄
弟姊妹及家人才了解他的工作性质。与对家人隐姓埋名相比,黄旭华的爱人李世英承担了更大压力。忙时,黄旭华一年中有 10 个月不在家。结婚 8 年后结束两地分居,李世英才知道丈夫是做什么的。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85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99位用户喜欢。
爱孩子,但不溺爱孩子,是黄旭华夫妇在养育下一代一直坚持的原则。
在家里,小孩子能够做的事情,大人从来不帮,就连参加高考这样重要的日子黄旭华夫妇都不会去接送。学滑冰,黄旭华从来都是站在一旁,让孩子自己摸索,哪怕摔个鼻青脸肿;学游泳,父亲把她们举起来,往水里一丢,让她们自己扑腾。夫妇俩对女儿们的成长也不过多干预,从小培养孩子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品质。
但有一样,却是他们不厌其烦对孩子们讲的:“不仅要学知识、学本领,更要做一个有人性、有人格、有尊严的人。自己一辈子干什么都要想到国家,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决不做损人利己的事。”
“国家如今的富强绝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奋斗过来的,不能说我们就应该享受这个条件,没有这个道理。你应该珍惜,而且要继续奋斗。”这是黄旭华给出的理由。
大女儿黄燕妮至今记得小时候看父亲工作时的情景。“我那时候人还没有桌子高,搬个小板凳坐在他书桌下面看他,很长时间,他一动都不动,那种专注忘我的神情,让我印象非常深刻。那个时候我就说,我长大了要坐在爸爸对面办公。”
在女儿们的印象里,无论条件多么艰难,父亲都是一脸平和,没有一句怨天尤人的话,也从没有因为困难而放弃自己的科研事业。
“眼睛里看到的,耳朵里听到的,就会跟着去做。”黄燕妮说,“那时虽然都不知道父亲具体是干什么的,但那份体现在点点滴滴中的忠心和热爱,对我影响很大。我就想,我要成为父亲那样的人,像他那样做事。”
1980年,在全市招考中,黄燕妮以优异成绩考入了研究所,成了父亲黄旭华的同事,实现了小时候“要坐在父亲办公桌对面办公”的豪言。如今,她也已退休,和父亲一样,将自己最美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中国核潜艇研制事业。
小女儿黄峻则在大学毕业后进入了武汉广播电视台,将宣传工作当作了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出国留学拿到博士学位后,又选择回到武汉,回到了原来的岗位。“留学、取得博士学位,不是为了找个更好的工作,是要让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变得更好。”黄峻说。武汉发生新冠疫情后,从事对外宣传的她早早就开始了工作,积极宣传武汉的抗疫努力和武汉重启后的新生,“让全世界知道武汉,了解中国”。
“我们可能作不了像父亲那样大的贡献,但他忠于国家、热爱事业的信念我们会一直传承下去。对得起国家、对得起社会,才能对得起自己和家人。”女儿们说。
如今,家里最小的外孙也已在读大学,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他总喜欢来跟外公聊聊在后辈们那里,黄旭华是亲人,更是榜样。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976个字,有2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1分钟,慢速需要16分钟,有286位用户喜欢。
黄旭华,男,87岁,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那时中苏关系尚处于蜜月期,依靠苏联提供部分技术资料,是当初考虑的措施之一。1959年,苏联提出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毛泽东听后发誓:“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核潜艇是集核电站、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开始的。
为研制核潜艇,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后来他把家安在了小岛上。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14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1964年,黄旭华终于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是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黄旭华曾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为国防事业、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三十载赫赫而无名,花甲年不弃使命。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黄旭华:隐姓埋名30年
被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为了造出我们自己的核潜艇,他30年隐姓埋名在荒岛工作,无法和家人联系,堪称一部国防版的“潜伏”。他生在广东,却早已定居武汉,是中船重工集团公司719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
昨天晚上,“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已经88岁高龄的黄旭华院士入选。他的家人感叹,虽说这个荣誉不关名声和任何财富,但它告诉我们,国家对这一代科技工作者并未忘记。
“潜伏”30年没有回过老家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1959年,苏联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毛泽东听后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这一年开始,由于工作性质需要高度保密,黄旭华开始减少了和家人朋友的 1
联系,整整30年没有回过广东老家。不多的家信中也只能告诉父母自己在北京工作,但工作单位、地址和具体内容一个字不能透露。
当时,核潜艇长什么模样,大家都没见过,手头只有一位外交官从国外带回的一个核潜艇模型。这个玩具模型被专家们拆了又装,装了又拆,而“真家伙”的内部结构则一无所知。黄旭华和同事们克服10多个顶级的难题,逐渐让中国的核潜艇出现了丝丝“轮廓”。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美国“长尾鲨”号核潜艇在做深潜试验时,艇上的100多人,下去了就再也没上来。中国进行这项最危险的试验时,身为总设计师的黄旭华却亲自下水,这在世界核潜艇研制中从未有过。
1988年,我国政府对外宣布:中国进行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成功,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第二次核打击力量的国家。至此,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制走完了它的全过程。
“忙得连娘老子都不要了”
无法在父母身边尽孝,为他们养老送终,可能是黄旭华院士一生的遗憾。黄旭华的父亲于20世纪70年代去世,当时黄旭华忙于工作,无法回去奔丧;每年过春节时,家里的人聚在一起,只有他这个“三哥”永远缺席,大家都会对他有所埋怨:“不知道在做什么,忙得连娘老子都不要了!”
1988年,已经两鬓斑白、62岁的黄旭华终于回到了广东老家,母亲这时已经93岁。当时,有媒体报道了黄旭华的事迹,老人终于知道了自己这个30年不知踪迹的三儿子是在进行一项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她把所有的子女都叫到身边,叮嘱他们:“你们要理解你们的三哥,不要再埋怨他。”听到这句话,黄旭华的眼泪立刻流了下来,母亲的理解也让他释然了许多。
1995年老人临终前,黄旭华从北京赶回广东老家,仅仅两三个小时后,老人就离世了。直到现在,早已儿孙绕膝的黄旭华院士跟晚辈谈起自己的父母,仍然感到心痛和遗憾。
年近90仍每天坚持上班
虽然已经是88岁的高龄,但黄旭华院士的身体仍然很不错。他除了有轻微的高血糖外,在每年的医院体检中,医生都对他的身体状态表示满意。据了解,这要归功于他多年来坚持打太极拳的习惯,黄院士每天都会练习40多分钟的陈氏太极拳,空闲时喜欢养花。他现在每天还坚持上半天的班。
一位知情人透露,日常生活中,院士一家经常有很浓郁的音乐艺术氛围。院士擅长扬琴、二胡和小提琴等多种乐器,夫人年轻时很喜欢苏联歌曲,现在演唱苏联民歌更是驾轻就熟,大女儿也很喜欢演奏小提琴,家里两把小提琴都是院士的珍藏,一把自己留着,一把送给了大女儿。只要不出差,平时过节时,家里都会聚上不少人,举行一个小型的家庭音乐会。院士和子女伴奏,夫人演唱,很有气氛。
69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