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336个字,有1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8分钟,朗读时长13分钟,慢速需要18分钟,有235位用户喜欢。
南岩四村位于沂源县大张庄镇西北9公里,地理位置偏僻,是大张庄镇9个省定贫困村之一。乡亲们都穷怕了,想致富却没致富的好门路、好项目。20__年10月,新上任的南岩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赵卫祯扛下了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重担。
“脱贫致富不是喊出来的,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赵卫祯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6年来,在他的带领下,村民的钱包渐渐鼓了起来,村集体也有了收入,村里的面貌也焕然一新,提起赵卫祯,村民都竖起大拇指。
勇挑重担,做群众致富的领头雁
如何带领村民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这是上任伊始赵卫祯考虑的最多的一件事。为了改善群众生产生活,他多次与大张庄镇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沟通,寻找适宜本村发展的产业道路。几经筛选,他决定,村里要自己造血!如何造血呢?南岩四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南岩有一处神奇的山泉,村里人叫南泉。南泉存在的历史,上可追溯至明朝初期。站在泉边静听,地下会有轰轰隆隆水流而过的声音,不见其形,但闻其声,成为一大盛景。因为有着清甜的泉水,村里种植的果蔬也非常清甜。
于是,赵卫祯选定了以大棚种植为主的果蔬产业,发展黄瓜、西红柿、辣椒等十几种果蔬和油桃树为主的林果业,改变单一模式,发展多种经营,初步形成了一条适合本村发展的特色支柱产业。
产业定了,要想规模化种植经营管理,需要流转土地,集中建设大棚。村里原先有河田地300余亩,栽植的全是杨树,因栽植面积大、树木不成材,几乎整片地处于荒芜状态。赵卫祯想流转这部分土地发展春季大棚。通知发出去了,可群众持有等待、观望的态度,迟迟不予响应。
为了争取群众支持,赵卫祯带领村两委干部、小组长、党员村民代表,一趟一趟地到群众家中做工作。可是很多老百姓年龄大了,思想保守,宁肯守着这几棵杨树,也不敢流转土地,发展更有经济效益的大棚。村里的贫困户公光贵大爷家,赵卫祯一趟一趟地去,帮着打扫卫生,维修电器,在他跑到第7趟的时候,公大爷说道:“行了,你也别有事没事的来俺家了,河田地里的杨树,你们砍了,去建大棚吧。俺这个老头子就光等着拿分红了。”
此后,群众纷纷响应,经过3个月的不懈努力,将杨树全部伐掉,村里与30多户家庭年长或者无劳动的农户签订土地转让合同,由村集体统一收回再承包,两者利益共享。
紧接着他又提出成立品牌经济生产合作社,打通生产销售各环节不协调问题。村里注册成立了“山东聚民果蔬专业合作社”,按照“基地+贫困村+贫困户”的运营方式,切实增加贫困户收入。
现在的南岩四村一共有冬暖温室大棚150个,越夏蔬菜棚130个;116米、宽12米的高标准冬暖大棚3个,大棚管理房80个,占地80余亩的藕池48个,共占地600亩的温室大棚产业已经初步成型。赵卫祯带领村民逐步走上了富裕之路。
创先争优,做夯实基础的领头羊
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支部。”要想真正干好村里的工作,第一要有一支团结、坚强、有凝聚力战斗力的好班子,第二要有一支真正能服从两委班子领导,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的党员队伍,第三要有一支发挥正能量,不论村里大事小事都能够提出好的意见和建议的村民代表队伍。赵卫祯自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结合“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晨间微课、农民夜校等活动,带着党员干部“集中讲堂深入学、流动课堂灵活学、网络课堂经常学、一线课堂实践学”。通过坚持学理论,全村党员干部凝心聚力、实干担当的精气神不断提升。
他非常注重党员发展工作,每年积极发展优秀的年轻人入党,为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为了提高无职党员“上岗”能力,他突出抓好中青年党员实用技术的培训,优先在党员中扶持和发展重点专业户、科技示范户,让他们成为农业科学技术的受益者和传播者,充分发挥党员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示范带动作用。邀请农业专家现场指导,让头脑灵活的年轻党员到外地取经;利用秸秆还田措施,减少蔬菜对化肥的依赖,注重种植技术投入,提高单产质量。做好农药标准化喷洒,生产绿色有机无公害蔬菜,打响了绿色品牌。同时,引导无职党员成为“发展经济的领航员、政策法规的宣传员、科学技术的辅导员、勤劳致富的信息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进一步带动党风、民风的根本好转,促进农村的稳定和发展。
一心为民,做服务群众的老黄牛
“自己的家业自己创、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赵卫祯带领党员干部凭着一股真心为群众办实事、谋发展的劲,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加大对特色品牌基地设施的投入,为蔬菜品牌发展提供客观物质条件。积极筹措资金,加快水电路设施改造,投资20万元,安装2台变压器,架设600米电缆线,满足村子的用电之需;修筑渠道1000米,打大口井,改善了已有80个温室大棚的生产灌溉条件,争取到100万元用于南泉水源地保护项目,有效解决了制约蔬菜基地发展的困境;投资40余万元,修路3000米,2条生产路、2条街道路全部硬化,既改变了村民出行难问题,又解决了过去蔬菜生产运输销售的瓶颈问题。
“以前,路上、田里、河里到处都是垃圾,特别到了天热或者下雨的时候味道特别难闻,家家户户吃完饭都关起门,谁也不想出门,而且道路状况非常差,一下雨路面就泥泞不堪,简直无法下脚。现在好了,村庄的每个角落都干净清爽,大家忙完了一天都会到路上散散步,而且因为有了水泥路,就算下雨也沾不到半点泥。”说起如今的南岩四村,群众个个都是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
从曾经的“脏乱差”到如今的“满眼净”。南岩四村采取专业队清理和大型机械作业相结合,清理陈年垃圾、杂草堆,拆除乱搭建及危旧房,道路建设也在有序的推进,真正打通了群众生活的“幸福路”。如今的南岩四村实现了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卫生洁化、环境优化,群众对村干部的信任度及村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村风民风也有了较大改观。
如今,说起赵卫祯,在南岩四村没有人不竖大拇指的。赵卫祯个人被评为“沂源县优秀共产党员”。大张庄镇南岩四村也在他的带领下先后被评为“沂源先锋基层党组织”“五星级党组织”。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013个字,有1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1分钟,慢速需要16分钟,有109位用户喜欢。
小苗,自20__年12月担任周村经济开发区南谢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任职以来,小苗带领村“两委”成员以党建工作为主抓手,以发展集体经济为中心,以创建美丽宜居、和谐幸福新南谢为主线,兴办各项惠民工程,昔日贫困落后的村庄,如今发生了显而易见的变化,道路干净了、村风和谐了、村民的生活也富裕了起来。南谢村先后获得过山东省千镇百村示范村、省级文明村、山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等荣誉称号。小苗也被推选为山东省“担当作为好书记”、淄博市乡村之星、周村区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抓党建带队伍,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小苗深知有一支团结统一、干事创业的班子队伍对于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班子团结了,才能有干事创业的凝聚力,所以小苗上任后的主抓工作便是党建。在他的带领下,南谢村“两委”非常注重党员的学习与教育,积极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活动,实现党支部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高度统一。
“党员就要发挥先锋模范和带头作用,只有党员动起来,村民才会跟着动起来,这样村子发展才会有动力”。小苗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干的,他自己带头,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党员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千方百计调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近年来,南谢村先后开展无职党员能量激活行动,党员家庭户挂牌公示行动、党员积分制考评管理等,调动了广大党员履行党员义务、献身村集体事业发展的劲头。
小苗介绍,此前由于村党组织涣散,党员发展和后备干部培养基本停滞。他上任以来就非常注重发展党员和后备干部培养,如今,南谢村有后备干部4名,通过定期测评,加大培养力度。在小苗的尝一下,南谢村还开展党建文化阵地建设,投资5万余元对党员活动室进行改造升级,投资3万元对党群服务中心进行党建文化升级,满足了党员学习教育和文体活动的需要。投资11万元,建立了党建宣传一条街。在“小散乱污”整治行动中,面对经营户的抵触情绪,率先带头关停自家企业进行整改,带动全村70余家企业一天内全部关停进行整改,现61家企业已经整改顺利通过环保验收。
理思路谋发展,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小苗认为,经济发展是基础,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是村庄发展和村民福利的根本保障。近年来,小苗通过利用上级扶持政策,整合流转土地资源,利用交通便捷和土地资源优势,加强工业园区建设,目前已经初具规模。
在小苗的努力下,南谢村先后引进利尔新材、山东赫尔希胶囊、华业无纺布等企业,鼓励村民发展新型工业,不仅增加了村集体收入,也让村民实现了门口就业和自主创业,全村年集体经济收入稳定在35万元以上,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9547元,村民于20__年实现全部脱贫,而这在之前是不敢想象的,南谢村在小苗的带领下,悄然发生着变化。
20__年,南谢村进一步加强村庄个体经营企业规范化管理,清理不合理合同9份,每年为村庄增收十多万元。如今,每位村民每年可以从集体支取1600元的土地承包费,每年村集体在中秋和春节集中为村民发放福利,每人每年达到400余元,65岁以上老人过生日村里统一发放福利,为60岁老人在重阳节发放300元老年慰问金,村民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为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保护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促进城乡一体化,南谢村20__年进行了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实现资产变股权,村民变股东,老百姓的日子有了更稳定的保证。
强基建惠民生,努力改善群众生活条件
“要让村民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就要从民生入手,解决百姓最紧迫最关注的问题,努力提高村民的幸福感。”小苗利用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契机,小苗加大对上争取力度,村民的生活环境在2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郑沈路、利尔路等村内主次道路实施翻新硬化;在周村开发区率先实现“户户通”村内新安装100余盏LED照明路灯;投资20余万对村内道路两侧进行绿化,村庄绿化率达到80%以上;实现生活和建筑垃圾分类处理,配置卫生保洁员;投资50余万为村民修建了便民浴池,实现村民免费洗浴……这些公共设施的建设,极大改善了村民的日常生活。
“这是干实事的书记,这是为老百姓服务的书记,你看这几年我们村的变化多大,多亏了李书记。”村民对小苗称赞有加。此外,南谢村还兴建了法德文化广场,整修了法德亭,积极推行孝善养老扶贫工作,积极倡导孝文化。20__年,为让老年人闲暇之余有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新建农村幸福院暨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一处;倡导移风易俗树立乡风文明,对村公益性公墓进行升级扩建。
小苗还积极创建平安村庄,保障群众安居乐业,坚持围绕创建平安村庄,积极推进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在村内主要交通路段和出入口安装高清视频监控摄像头33个,全部实现与110指挥中心联网,有效防止了辖区内治安事件的发生。
除了献身村集体事业的发展之外,小苗还热心社会公益,多年来,他多次到城北中学进行捐资助学活动,7年个人累计捐款7000元,资助多名家庭困难学生,积极救助村贫困户、大病户累计个人捐款8000元,村集体修路捐款1万元,连续多年参加自愿献血活动,累计献血5000余毫升,成为周村区首批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小苗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基层党支部书记的职责,受到了广大党员群众的认可和拥护。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45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206位用户喜欢。
刘力佳,男,1985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赵县谢庄镇田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
田庄村位于赵县东北部,耕地5144亩,人口5776人,中共党员154名。上届村“两委”干部平均年龄61。8岁,20__年换届面临大换血。河北中煌混凝土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力佳同志怀着为民服务的热情,主动请缨,迎难而上,全票当选新一届党支部书记。上任后,他带领新一届“两委”干部以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为契机,扎实推进各项工作。20__年田庄村先后荣获“省级退役军人服务站”“市级综合服务站”“20__年度诚信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抓党建、带队伍,促经济发展
田庄村现有“两委”干部7名,平均年龄38岁,都是首次任职的新干部。上任初始,刘力佳想的最多的就是如何带领“两委”班子迅速进入角色,用工作成绩回馈群众认可。
为此,他先后组织“两委”干部学习党的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省市县等重要会议精神16次,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明确规定“两委”成员分工,定期召开“两委”会议,严格执行党内生活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等工作原则,积极推动各项工作。20__年12月17日市政协副主席刘玉渭同志和县委常委、极大提升了“两委”干部的政治素养,也进一步激发了村“两委”为民服务的热情。
立足于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他积极争取资源支持,与平安产险河北分公司设立党建共建点,成为河北省首个“乡村文明100行动”落地项目,获得的3万元物资用于村级组织场所提升。此外,他还积极探索壮大集体经济实践路径,深入走访企业,通过积极跑办,与赵县成吉食品有限公司联营,每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7。2万元。
转作风、办实事,树务实形象
南北走向的定魏线贯穿整个田庄村,两侧占道经营问题由来已久且愈发严重,直接影响了村民出行安全。他上任以后,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会,集思广益,发挥“两会一团”作用,分包商户沟通协调,经过不懈努力,取缔占道经营商户32户,打通了定魏线过村段栓塞,保障了群众出行安全。
上任以来,他坚持以人居环境整治为契机,全力推动村内基础设施建设。硬化街道10350,铺设便道砖13280,安装路灯130盏,清理村内垃圾305立方,美化墙体324,拆除路边旱厕7个,清除断壁残垣、私搭乱建13处,建成小游园1个,彻底改变了田庄村出门两脚泥、回家一身土的现象,生活环境得到优化提升,村民幸福感不断增强。
在务实担当的工作作风感召下,他带领村“两委”干部肯吃苦、能战斗、出实绩,党支部公信力不断增强,各项工作顺利推进,村风村貌焕然一新。党员群众服务家乡的热情也空前高涨,党员闫兴利捐赠办公家具一套,村民郭伟捐赠绿植,村民王卫标捐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石一块,春节期间村民义务组织田庄武术战鼓等文艺活动3次,疫情发生以来,田庄村党员干部群众捐资捐款捐物价值累计3万余元。
作为一名农村党支部书记,他心中感受到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讲真话、办实事,着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田庄村落地生根。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954个字,有1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1分钟,慢速需要16分钟,有197位用户喜欢。
郑树标同志1972年06月生,1994年0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14年09月任八都村党支部书记至今。多年来,他爱岗敬业、脚踏实地、廉洁自律、心系群众、想方设法、克服困难,解百姓之忧,排群众之难,坚持党性,公而忘私,身体力行,带领全村党员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八都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做出了用心贡献。
一、狠抓村两委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班子执行政策水平和解决处理问题的潜力。从2014年上任伊始,郑树标就着力思考八都村的发展大计,经过一番苦苦思索,最后他得出结论:造成村里落后的原因,首先是人的问题没有解决好。于是,他一上任,就把村班子建设紧紧地抓在手上,一是:在提高班子执行政策水平和解决处理问题的潜力上入手,针对个别党员干部认识不清,方向不明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认真分析、个别谈话,帮忙他们在认识上找差距,在行动上找原因,使支部全体党员在耐心细致的工作中受到教育。二是: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他始终把建设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作为一项根本的任务来抓,任务再重,工作再忙,从未动摇。他经常教育大家,要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村基层工作,务必持续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把学习作为一种职责,作为立身做人的一部分。他能够认真学习党的农村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学常思,并亲自给群众进行讲解说明。他十分注重对全体党员的学习培养教育,不断提高党员的思想素质。他领导支部严格执行三会一课、村两委会学习、党员议事、“_”、党风廉政建设、党员一对一帮扶等制度,使支部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支部班子整体合力不断增强。全体党员为民服务意识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思想进一步提高。三是:加强民主管理,搞好班子团结。村党支部是否有战斗力,村干部在群众心里是否有威信,关键在于支部一班人能否搞好团结,在处理事情上,能否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为了搞好支部团结,他始终坚持以大局为重,做到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干,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把团结作为凝聚力量的前提,坚信团结出战斗力,团结出政绩,日常生活工作中尽力维护班子团结,遇到事情都会征求每个支委成员以及群众代表的意见和不搞一言堂或个人说了算,对于村内重大事项的决策,和群众关心的重大事情,坚持做到办事公正、处事公平、要事公开,实行了村务、财务、党务三公开制度,让群众有充分的知情权、发言权,增加了工作透明度,消除了隔阂和疑虑,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二、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各项事业发展。郑树标同志不仅仅带领乡亲们走勤劳致富之路,更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他始终坚持把群众的愿望与心声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心开展知民意、解民难、排民忧活动,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实事。针对村公共活动场所小、设备简陋,满足不了村民需要的状况,他和村两委用心向上级争取资金,完成了村两委活动室的建设,增设了科普图书室、党员活动室、道德讲堂、草根舞台、老年活动中心、等村民公共设施建设。此刻全体村民的精神礼貌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建立健全了治保会、红白理事会、治安巡逻队,设立村组卫生保洁员,这几个机构和人员分工协作,各负其职,在精神礼貌建设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关心党员群众生活,他经常看望老、病、残党员,独生子女户、双女结扎户、计生困难户,凡有病故的党员,他都组织村支部前往悼念。此刻村里社会治安安定,邻里和睦,村民遵纪守法,全村无上访,民风得到了极大转变,村里一心一意发展经济的新风尚正在构成。
三、新农村建设作为社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打造,支部书记郑树标这几年来呕心沥血,一心想着把家长建设的更加美丽,想尽各种办法,为新农村建设立下汗马功劳。
1、“一河两岸”工程。
2、“沿河漫道”工程
3、“改厕改水“工程
4、“道路拓展”工程
5、“大坝景观”工程
6、“龙舟文化广场”工程
尤其是景观大坝的建设,郑树标书记带领群众和广大乡贤人士不等不靠,充分发挥“我的家乡我建设,建好家乡我出力”的新时代八都奉献精神。大家凝心聚力,团结一心,共克难题,携手前行,积极为家乡建大坝慷慨解囊,为秀美乡村建设献上一份情,送上一份爱。先后有81名乡贤人士捐助资金2458333元来建设大坝,从2020年10月29日开始动工,到2021年1月22日正式竣工。
大坝工程的建设,彻底地改善了社区人居环境,社区品味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八都社区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得到大大的提升。
这些年我们的辛苦换来了丰硕的回报,八都社区被上饶市光荣的评为“ 六好秀美乡村”,近几年来,社区先后被上级部门综合目标考核获得二等奖,如今的八都村升级为社区,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处处道路整洁畅通,秩序良好,人们安居乐业,积极向上,幸福指数大幅度上升。尤其是近年来,许多周边的同行都来我们这里参观,这说明我们的路子没走错!
郑树标正以百倍的努力,带领村两委一班人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蓝图和实施要求,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工作继续前进。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46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50位用户喜欢。
小花,女,1959年出生,中共党员,现任镇党支部书记、村务负责人。一心为民好支书,同志1976高中毕业,1994年任妇女主任,1996年任村委委员,1998年任计生主任,当选为村支书记、村务负责人。村位于222省道以西,全村共196户、559口人,是一个山区村。以来,该村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经济社会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
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村地处西部山区,距离222省道有3公里的路程,道路崎岖,坑洼不平,村民外出非常不方便,同志借上级村村通的有利时机,多方筹措资金16余万元,硬化了村至宅科二村3.5米宽、1100米长的道路。道路硬化后,极大的方便了群众出行,彻底解决了这一带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引来了外地客商,带动了经济发展。
该村西部有一个自然居民小组,共有15户人家。由于地形复杂,距离中心村较远,一直以来,该居民组始终未通电,群众生活非常不便。同志多次协调供电所等部门,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在阴历年前为该居民组架通了电。通电那天,群众敲锣打鼓、鸣放鞭炮,感谢李书记为他们解决了20多年没能解决的难题。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77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115位用户喜欢。
扎西旺加,西藏日喀则市江孜县人,2019年从武汉理工大学毕业,2019年10月份担任岗巴县岗巴镇琼修村乡村振兴专干。作为一名乡村振兴专干,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他服从组织指挥,第一时间投身到战“疫”中,在战疫中磨练自己,服务社会,以一名年轻干部的担当与使命,为琼修村防疫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摸清底数做好排查工作
防疫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任务紧急。1月23日,武汉市正式封城,1月24日镇政府要求统计岗巴籍湖北省就读学生后,他主动配合驻村、村两委及时入户对本村群众外出情况及身体健康情况进行全面细致排查,要求如实报告个人外出行程,对有感冒、发烧等症状,近期返藏特别是有湖北出行经历或有与武汉人员接触史的群众进行重点关注,排查出的1名返藏人员进行居家隔离14天,并跟踪测温。他主动担任返藏人员“一对一”管理任务。他制定疫情防控应急方案,带头成立了青年志愿队,为打好防疫战斗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他配合村医护人员做好重点人员的集中隔离和居家隔离工作。在为了不影响居家隔离人员的正常生活,在配合村医做好日常体温检测等工作后,还为其送去一些必要的生活物资,方便日常的生活。
未雨绸缪做好村内卡口防守
按照镇党委和村党支部的部署,扎西旺加积极配合村委做好村内设卡处防守工作。一方面通过以身作则积极号召更多党员参与到防守工作中,并成立了党员突击队,村内设卡处防守的工作任务,有效保证琼修村在疫情下能够固若金汤。在发挥在村干部带头前提下,他找出先进方法提升防守效率,在他的建议下村里暂停一切聚集性活动、所有经营场所暂停营业,并签订了《琼修村人员车辆出入协议书》。琼修村采用组建封路网、建造临时检查站等方式,对村进出口实行半封闭式管理,24小时对外来人员和车辆进行盘查、询问,消毒,提醒佩戴口罩,并测量体温,做好登记,加强本村人员的管控。在提升防守效率的同时,也保证成任务的质量。
凝心聚力宣传疫情防控工作
疫情发生以来,琼修村全体上下,思想重视、认识统一、宣传到位、服从指挥、戮力同心、迎难而上,展现出良好的政治素养、大局观念和精神风貌,以强烈的责任担当投入到疫情防控斗争中去。
琼修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一是组织带头全村党员成立党员突击队,及时传达学习吴英杰 齐扎拉致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一封信,疫情防控工作中党员先锋队争当宣传员、巡逻员、管控员,监督员,努力做到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的作用。二是由扎西旺加带头的青年志愿服务队用通俗易懂语言和发放宣传单子形式各家各户进行宣讲疫情防控措施,并由他负责每天早上和下午两个小时村广播播放疫情防控知识,截止目前,带头入户宣讲6次,受益群众125人,发放宣传单84份,消毒清洁22场次,监督巡逻32次,发放口罩130只,脸盆、毛巾、香皂各122个,洗洁精22瓶,并开展科学规范的疫情防控宣传教育,引导农牧民群众扎实做好防疫工作。
他说:疫情是对我们年轻干部的一次考验,我会努力面对考验,坚持战斗在“疫”线,用担当奏响青春凯歌,与全村广大干群一道,更好地履职尽责,相信在镇党委和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我们也一定会战胜疫情,“疫”去不复返。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989个字,有2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0分钟,朗读时长17分钟,慢速需要23分钟,有235位用户喜欢。
小明同志,生于1948年,现年66岁,高中学历,从事农村基层工作四十余年,任支部书记四十余年。小明同志担任南腰村村干部以来,努力学习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贯彻执行党委、政府的决定,勤政为民,恪尽职守,认真履行村党支部书记职责,团结和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勤奋努力、扎实工作,较好地完成了上级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村风民风有了较大改观。特别是近几年来,他战胜病魔带领支部成员奋发拼搏、埋头苦干,多次赢得上级政府和村民的好评,他被省、市、县授予“十佳党支部书记”“优秀党员”等称号,是支部的好班长,是全村干群的领路人。
南腰村位于新安县西北部深石山区,距县城50公里,属于革命老区村,全村270户,9个居民组,920口人,80年代时,全村不通电,无公路,百姓无水源吃水难,群众温饱问题解决不了,支部双委无办公室,没有学校等贫困落后面貌。面对如此困境,小明同志胸有成竹绘蓝图,带领村两委干部,通过多方筹措,利用有限的资金,竭力改变村容村貌。一是通过向上级部门单位争取“村村通”项目和发动本村外出打工老板捐资,顺利实现村内进村道路及环村道路硬化,改变了村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生活现状。二是利用村集体有限资金办实事,在环村道路安装路灯,实现村内道路亮化,方便群众夜晚出行。
一、抓班子带队伍强堡垒
小明同志认识到村党支部有没有战斗力,村干部在群众心中有没有威信,党员队伍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是搞好农村各项工作的关键。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他紧抓党建不放松。
首先从村级班子建设入手,在大力推进四议两公开工作新机制的基础上建立和健全了村干部管理、民主议事、_,村务、财务、党务公开等制度,坚持做到用制度规范干部行为,要求每个班子成员讲团结,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讲公道,一切按程序办事,一切按制度办事;讲奉献,以个人利益服从群众利益。在日常工作中始终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重大事项决策和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都能够广泛征求每个班子成员和群众代表的意见和建议,从不搞一言堂、坚持做到办事公正、处事公平、要事公开、消除了班子成员之间的隔阂和疑虑,增强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营造出了良好的干事创业氛围。
其次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在党员队伍的教育和管理上,他在严格落实党员教育培训,“三会一课”等制度,在全面提升党员素质的基础上,引导广大党员积极参与“双培双带”、“三帮三联三增”、“创先争优”等党性实践活动,大力推动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双承诺、双公开、双评议”等党员管理新机制,使全村党员在农村三个文明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进一步加强。
再次是建好阵地,为了进一步改善办公环境,建好党员活动阵地,他上任后多方筹集资金,对原先的村办公楼进行了重新装修,全面改善了办公环境。群众说,来到村委会就像看见了党,党在群众中就有了主心骨。
作为村党支部的“领头雁”,小明书记还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拎在手上、抓住不放。通过召开支委会、支部大会、集体党课等形式强化组织建设,并确立了党员联系户,成立了党员议事会,开展了无职党员设岗负责活动,基层组织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党员素质进一步提高,全村党员从无出现违纪违规现象。
二、搞好民主制度监督,推进民主制度建设
完善村务工作制度,搞好建章立制工作是加强村班子建设的重要内容。针对村两委会缺少会议纪录,许多会议决定得不到落实的情况,他首先理顺会议制度,明确专人做好会议记录并要求重要的村务工作必须经村两委会讨论,实行民主决策。接着,根据上级下发的村务工作规则,他又结合该村实际,认真细化、完善村务工作规章制度。
自担任村书记以来,他认为:取得成绩的关键是搞好班子团结,班子团结得好就好像内燃机有了内在的动力,群众看到班子团结有战斗力,干什么事情都有信心,用群众的话讲“就有了奔头”,全村有了凝聚力,再大的困难也不怕,再难的事情也能做。相反的话那就成了一盘散沙,什么问题都会冒出来,要发展社会事业奔小康就成了一句空话。“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小明同志做的一系列实事,得到了镇党委政府和广大群众的称颂。
三、尽职责改面貌
任职以来,他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无私地贡献着,为改变贫穷面貌带领双委成员用辛勤的汗水,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敬业之歌。投资35万元,打深井一眼,解决全村历史以来吃水难问题,并户户安装了自来水,建校投资25万元,校舍面积430平方米,建文化大院投资8万元,四室齐全,长期开放。村级卫生室建设投资10万元,万村千乡农村超市一个,投资5万元,村组通公路铺修6公里,投资120余万元,农户沼气建设180处,农户改厕150处,村室建设两期共投资50万元,现有建筑面积470平方米,退耕还林和村庄绿化960亩,荒山造林面积500亩。农村电网改造达到电气化村,又投资10万元对公路沿线房屋墙体粉刷皂白,如今村容村貌整洁干净,焕然一新。
四、加快经济发展,关注民生
在镇农综站等部门的大力扶持下,组织百余人参加了农业技术培训班;为积极做好地质灾害点移民工作,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他认真做好了全村地质灾害移民建房,地基、用水、用电通讯等协调工作;顺利完成了本村的安全饮用水项目;组织群众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发动群众投工投劳,修复村民组村庄水泥道路,保持村庄清洁;认真落实惠农政策,做好涉农资金发放对接工作,完成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做好五保户资金发放,生活保障,农村低保户生活保障,评定工作;做好村级公路养护、除草工作等。
五、抓民心树新风扬和谐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他十分注重提高群众的精神文化素质,在精神文明建设上,首先是投资150万建成了农民文化休闲广场一处,建起了村级图书馆、阅览室,购买了体育健身器材,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其次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通过评选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好媳妇、好公婆活动,引导村民自觉抵制封建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培养村民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了村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三是坚持依法治村,创造良好社会秩序。通过增强普法教育,提高群众法律意识,建立防控体系,有效维护全村治安稳定。四是查民情解民忧。做村党支部书记,他始终把群众冷暖挂在心头,经常深入本村五保户、低保户及三无户等弱势群体家中,及时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春节期间慰问老党员、老干部和困难家庭,对村内发生的各类重大矛盾纠纷及时排查、调解,化解各类矛盾和纠纷,坚持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使全村呈现出一派祥和文明、诚信明礼、产业发达的蓬勃景象。
六、抓自身提素质树形象
打铁必先自身硬,他意识到要想带领群众奔小康,就必须从自身做起,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因此他在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业务素质和政策理论水平的同时,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能够严格要求自己、率先垂范,要求其它成员干部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其他成员干部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坚持做到克己奉公,清正廉洁,从不以权谋私,优亲厚友,在南腰村这个充满利益诱惑的岗位上,始终保持一名共产党员的优良本色,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这就是农村基层党支部书记工作的所有,没有耀眼的光环,没有悦耳的篇章,有的只是党支部书记朴实无华,平淡无奇的四十余年的朴素工作,于支书是用他那朴素无奇的人生目标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勤政为民的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光荣典范,镇党委政府信任他、广大村民尊敬他,在他的带领下,南腰村的经济发展和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家园整洁美丽,人民群众团结、平安、和谐奋进。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22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63位用户喜欢。
_,男,x族,1967年9月生,初中文化,1984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思茅区倚象镇踏清河村党总支书记。自2006年来连续4年被评为倚象镇“优秀共产党员”,2006被评为“普洱市民族团结提高模范个人”。
勇挑重担做群众致富的领头雁
1997年,作为_州x县移民队长的_,带领移民一齐来到思茅扎根落户。来到一个新的环境,移民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为了能尽快带领移民适应新环境,安心扎根下来,牛花才深知肩负的职责。平日里他注重学习吃透各级的惠农政策,经常带着问题去实践中学习,在与移民群众的接触交往中,逐渐炼就了处理各种复杂问题和矛盾的本事。应对踏清河移民村基础差、产业单一、发展落后的实际情景,如何带领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是牛花才研究得最多的一件事。为了改善群众生产生活,他多次与倚象镇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沟通,寻找适宜本村发展的产业道路。几经筛选,凭借着踏清河村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选定了以咖啡种植为主要产业,再套种澳洲坚果等经济作物为辅的发展路子。产业定了,可群众持有等待、观望的态度却迟迟不予响应。于是他带头在自我的咖啡地里套种了约100亩澳洲坚果,经过一年的实践,群众看到了套种成效,才纷纷加入。紧之后他又提出建立咖啡种植协会,经过“户户联合”,把咖啡产业做大做强的意见,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支持。就这样,他带领村民逐步走上了富裕之路。此刻的踏清河村有咖啡11208亩、茶叶4203亩、澳洲坚果3600棵,移民人均纯收入从刚来时的250元增加到2000多元,生活安定富裕起来。
创先争优做夯实基础的领头雁
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支部”。_自担任村党总支书记职务以来,针对村里的实际情景,大胆地提出了对普通党员设岗制、工作记分制的农村党员激励机制,建立党员民情职责区、党员议事制度。经过制定学习计划,坚持“三会一课”制度,进取开展党员培训,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功能等途径,努力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致富本事。
注重党员发展工作,每年进取发展优秀的年轻人入党,为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使踏清河党总支从刚成立时的15名党员发展到79名党员。为了提高无职党员“上岗”本事,他突出抓好中青年党员实用技术的培训,优先在党员中扶持和发展重点专业户、科技示范户,让他们成为农业科学技术的受益者和传播者,充分发挥党员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引导无职党员成为“发展经济的领航员、政策法规的宣传员、科学技术的辅导员、勤劳致富的信息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等,进一步带动党风、民风的根本好转,促进农村的稳定和发展。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382个字,有1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230位用户喜欢。
赵先锋,男,40岁,五龙口镇留村人,任留村党支部书记。
一名80后的农村党支部书记,曾经8年的军旅生涯锤炼了他坚强的意志,10年的苦难创业磨炼了他倔强的性格。2018年,他弃商回乡干起了为民服务的事业。三年多来,他始终铭记初心和使命,发挥领头雁作用,积极带领党员干部以身作则,以群众感受为导向,切实为民办事,将家乡面貌焕然一新,将原本的“落后村”变成了闻名的“明星村”,市、镇荣誉不计其数,2019年被评为市级文明村,2021年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一、红色文化引领村庄发展
他注重挖掘红色革命文化,建设村史馆,以红色基因推动党组织建设,开展“村史馆里讲党的历史”活动,让村民记住这片被鲜血浇灌的土地和被信仰染红的村落,以红色精神推进党建高质量发展。他开创党员联户、党员积分管理制度,确保基层党建工作有温度、有力量。高质量党建的引领下,村庄治理呈现新局面,不到一年时间解决了困扰村集体20余年的清欠问题,统一回收流转土地450余亩,复耕改造土地200余亩,村集体年增加收入60余万元,村庄风清气正,各项工作蓬勃发展,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二、文明聚魂建设美丽乡村
他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将乡村治理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与“星级文明户”认领工作相结合,以文明创建促进民风转变,以文明创建助理乡村治理。在“星级文明户”认领工作中,他创造了“5+X”认领模式深受全村欢迎。491户常住户,户户参与“星级文明户”创建,“十星级文明户”达426户,占全村总户数的86%。在群众努力“认星”、“追星”、“创星”、“保星”的过程中,文明意识不断提升。“星级文明户”认领创建和常态化管理,给村里带来了三大变化,一是村民文明意识提高,房前屋后以及庭院卫生明显改观;二是村矛盾有效化解,群众主动参与村级管理,担心影响评星情况;三是村两委工作作风优化,为民办实事力度增强,凝聚了党心和民心,形成党群同心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多彩文化增强群众幸福指数
他注重群众精神生活需求,用丰富的文化活动增强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一是组建了“沁河魂”鼓队,坚持训练和演出,连续三年登上济源春晚舞台。二是开展好传统节日宣传活动,持续开展端午节“我请妈妈吃粽子”活动、重阳节慰问活动、春节文艺演出。三是开展好广场文化活动,举办了“共和国故事会”、“群众大合唱”等活动,愉悦了精神,更增进了感情,促进了交流。四是榜样引领形成崇德向善新风,每年公开表彰道德模范、好媳妇、好婆婆、好儿女、优秀退役军人、十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文明志愿者等乡村榜样,并在文化墙公示,让村民感受到道德的力量和榜样的力量,引领全村崇德向善。
四、“一约五会”让村民自治规范有序
在他的带领下,村里成立村规民约征集小组和“五会”组织领导小组,广泛征集群众意见,形成切实可行、人人遵守的村规民约。按照群众推荐、党支部把关,选聘“五会”组织负责人,由各村民小组长、群众代表协助实施,村监委会和“五会”成员负责监督实施过程,并为“五会”成员颁发证书,调动大家参与村务工作的积极性。探索推行“村民议事日”制度,定期开展线上线下议事协商,对村集体发展规划、重大事项、村民反映强烈的公共事务问题进行协商,实现“群众反映问题有渠道、群众参与村务有平台、解决问题纠纷有效率”的民主管理局面,协商事务60余项,真正实现了“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基层治理机制,村民自治规范有序,人民生活安居乐业。
奖励情况
2020年被评为“济源市平安建设优秀基层干部”
2020年被评为“济源市乡村振兴先进个人”
2021年被评为“济源市优秀共产党员”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18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60位用户喜欢。
作为一个扶贫干部,小白去农村扶贫的里程记录保持在每年1000多公里……在精准扶贫的路上,他作为一个有情怀的共产党员干部已经递交了一份满是诚意和温度的答卷,但他说:“为百姓,还可以做得更多,我,还在路上!”
2017年6月8日,盛夏,火辣辣的太阳灼烤着大地。泸州市纳溪区上马镇人民政府兽医站站长小白乘着摩托车在乡间碎石公路上缓慢前行,今天,他要去太平村11社小花家。帮扶的贫困户大多山高路远,交通不便,但这已经是他今年第六次跑在这条九曲回肠的碎石公路上了,眼看着前方不远处就要到他帮扶贫困户小花家了,没想到一个上陡坡,摩托车压过一块较大的石头,石头不稳,摩托车猛然侧倒,小白随摩托车一起滚下坡去,他的小腿因为受到猛烈撞击当场鲜血直流······
在给同事打完求救电话后不久,他被及时送到镇卫生院进行紧急救治,被帮扶的贫困户闻讯后也赶到医院来看望他:“小白,你看你,哎呀,咋伤得这么严重呢?”面对这个多次上门给他指导脱贫的帮扶人,他俩早就成了老朋友。“哎呀,就是肌腱断裂受伤了,你也别太担心了哈。哦,对了,家里人都还好吧,上次我给你带来的鸡苗长得怎么样啦······”在医院的病榻上,打着吊针的小白依然不忘对贫困户进行情况了解。
“每一个贫困户家里都积攒了许多跌宕起伏、百转千回的故事,我们只有多多和他们交流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情况,打开他们的心扉、走进他们的生活,了解到致贫的症结所在才能因症施策,更好地帮助贫困户脱贫。”小白告诉记者。
“要让百姓觉得是自己人,即使工作再忙再累,也要经常去了解他们的情况,所以这次受伤我觉得没啥了不起的,你看我这手机里每一张入户走访的照片都是一个故事,每当夜里想到他们贫困的家境我就睡不着觉,一直想着为百姓多做点儿事,为这片土地、这方百姓做事,我永远激情澎湃!”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921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1分钟,慢速需要15分钟,有241位用户喜欢。
__社区坐落在长沙县__和谐里街,这所绿树环裹花香缭绕的社区头上闪烁着令人赞叹的光环:“全国妇联基层组织示范社区”、“湖南省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先进单位”、“最充分就业社区”、“市级文明社区”、“县级人民满意社区”和“县先进基层党组织”等。
__社区秉承“家”的理念,以先进党组织“五个好”为标准,以服务居民群众为目的,不断创新党建工作,携手居民共创文明、生态 、康乐、和谐的大家庭。作为社区领跑先锋,长沙县电视台作了专题报道,数批省内外同行前来观摩考察。__社区的快速发展令人瞩目,书写它的发展史,我们不能忘记一个人的名字--__社区的党支部书记方__
方__出身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今年50岁,从2014年当选为__社区书记至今,她用激情和挚爱,书写着一个女支部书记辛劳又幸福的绚丽篇章。她是长沙县人大代表,连续三届当选为县党代表;先后被评为“长沙市‘三八’红旗手”、“长沙市劳动和社会保障优秀工作者”、文明创建被市委政府记三等功;10多次被评为长沙县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社区建设先进工等,并多次受到县、镇政府嘉奖。
人们不会忘记方__书记的感人事迹。
心系百姓事,“女汉子” 心细如发“方书记真是个女汉子!”这是很多人对她的评价。的确,她性格开朗豪爽,说话声音洪亮,办事雷厉风行。表面看,她大大咧咧;实质上,心细如发。为了了解民生民意,她利用书记信箱、党员会、民主会、调查走访等形式了解群众困惑,然后,归纳整理解决。她针对“黄花集镇外观的改造和规划问题”、“居民旧房新建申办国土证的问题”、 “拆迁居民的管理问题”向镇政府建言献策,被镇政府评为“最具合理化建议”予以采纳。目前,黄花集镇外观的巨变、国土证成功办理、拆迁居民重新落户标志着问题圆满解决。对此,方书记感慨很深,她说:“心里装着群众,用心服务群众就要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朴实的话语里里,凸显的是她乐于奉献、善于服务的宽厚情怀。
她所在的社区不大,但她用心经营。她站在时代的前沿,用文化引领社区走向繁荣。党员之家,民主之家、巾帼之家,绿色之家、文明之家、文艺之家、法制之家、和谐之家。每一个小“家”都赋予了特定的意义,安排了相应的活动,比如,文艺之家,共设舞蹈、军鼓、球操、门球等六个班,聘请专业老师辅导,均免费为社区居民开放。文艺活动红红火火,队员们参加县、市级的大型表演屡次获得大奖,2014年元旦,自编自演了10多个节目,与都市学院师生同台联欢,气势恢宏,令人震撼,几千名观众无不翘首称赞,多家媒体争相报道空前盛况。
方书记深谙教育兴国的重要。十多年来,她经常深入辖区内所在的友谊小学,只要学校需要,社区的专业维修、花木管理人员随时优先派用。学校因年久失修,有人提出欲购买学校,她断然拒绝。她知道,若学校有良好的环境,就不会有人打它的主意。于是,她与校长一道共同谋划学校的未来;她东奔西跑,请求社区内的大老板集资修缮学校;她的一腔热血,一股韧劲,感动了不少爱心人士,人们纷纷捐款,曹建其老板一人就捐资20万元,很快,崭新的食堂建成。之后,她又与中心校领导一起,向县政府申请对学校进行全面提质改造。如今的友谊小学已经脱胎换骨,优雅的环境让学校形象得以全面提升。这一切无不承载着方书记的辛劳和智慧。
情连居民心,“贴心人”见难必帮
__社区居民有句响亮的口头禅:“我们有难事,就找方书记”,这足以证明居民对她的信赖。她是个热心人,十分乐意成为居民的“贴心人”。 她为民解难的事数不胜数:__的康磊不幸患了白血病,方书记不但多次上门看望,还亲自送他去医院治疗;不但带头为他捐款,还走街串户为他募集医疗费,仅黄花建筑公司董事长陈建武就一次性捐助2万元;黄花教师村一位女教师晚上下班回家路经漆黑的小巷提包被盗,方书记得知后,立马到黄花供电所商讨协调,对全街路灯进行了维修,并在六中、友谊小学、特殊学校、两栋教师村、国税局路段安装了路灯,实现了社区公共路段的全面亮化;她自筹资金近万元,维修和谐里路段下水管道并进行管道清淤,对辖区内的公共厕所进行地面和屋面的修缮;黄花镇远大三路沿线的减速带扰民问题已严重影响到了附近居民的生活和安全,方书记亲自驾车查看情况,了解实情后,到县公路局、交管所、镇政府找相关负责人协商,终于以最快的速度撤消了不必要的减速带,让居民恢复了宁静的生活环境;今年5月,一场特大暴雨使远大三路沿线的居民家中积水成灾,方__和支居两委成员第一时间出现在受灾现场,她迅速调来挖机疏通水沟,并在水沟周围修筑起围挡护栏,接着亲自给受灾群众送去了被子、衣物和慰问金等……
一次次建言献策,一桩桩民心工程,一件件实事好事,无不浸透着方书记的对社区的至情至爱。十多年的风雨兼程,心为群众所系,情为群众所牵,她用自己最朴实的语言、最感人的行动,为千家万户送去安宁,传递温暖,换得幸福,
方书记所做的远不止这些,然而,一个亲民爱民的好支书已定格在人们心中。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330个字,有1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8分钟,朗读时长13分钟,慢速需要18分钟,有172位用户喜欢。
4月10日,崇左市公安局小明同志派驻凭祥市上石镇油隘村担任第一书记,开展扶贫攻坚工作。驻村工作以来,第一书记深入村屯调研、帮扶,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现将第一书记驻村以来的先进事迹例举如下:
一、 深入村屯开展调查研究,全面体察民情
第一书记驻村工作后,首先通过村干了解油隘村的基本情况和村中比较贫困的农户情况。在村干的带领下,用了3个星期的时间对村中12个屯的贫困户、五保户、困难党员户、村干部、致富能手户和本村学习、驻军、派出所等单位进行走访,并到叫册互市点了解了互市点的一些基本情况,熟悉了本村各个屯的具体位置和本村的具体民俗习惯及农民的基本生活条件。第一书记除回崇左或凭祥向领导汇报工作外,坚持每日必到村屯开展工作,双休日经常都在村里开展工作,把上级组织部门对第一书记驻村的6个100%要求做到位。
二、 倾听群众心声,为群众排忧解难
1、到村委工作的第一天,村团支部书记就反映油隘村那浦屯的水利渠道因大量降雨已被洪水冲垮,致使那浦屯下游的村民农田不能灌溉,无法进行春耕,如果不及时把水利渠道维修好,过了春耕的最佳时期,秧苗很难成活。因事情比较紧急,向相关部门汇报情况后,第二天第一书记自己出资到凭祥市购买了16条内孔20cm的水管,还请了凭祥市交警大队的车辆把水管运送到田头,并安排该屯村民小组长组织群众立即对被毁坏的水利渠道进行临时的维修。因维修及时,水利渠道水路恢复畅通,保证了村民的灌溉用水供应,顺利进行春耕生产,此举得到了群众的赞誉。
2、第一书记在到礼那屯进行走访调研时,礼那屯的村民反映屯内的道路现状很差,特别是下雨天的时候,车辆根本无法进入,村民行走也比较困难,小明书记得知这个信息后,立即组织村小组长和村民代表召开了屯内的小型会议,决定通过一事一议的方法由村民集资投工投劳对屯内的道路进行硬化,并拟定在施工时联系后盾单位进行资金或原材料的投入,得到了村民们的拥护。目前该项目已在村民中进行筹集资金。
3、叫册屯是油隘村离越南边境最近的一个屯,只有几百米的距离,村民饮用的水源都来自越南境内上游的一条小河,第一书记通过走访村民了解到村民们都很希望能够饮用上安全、卫生的水源。为此,第一书记协同镇党委书记和市扶贫办的领导深入叫册屯实地进行了多次的调研,并召开了屯内的过半村民的会议,镇领导和市扶贫办的领导当场拟定联系油隘村的各挂点单位投入资金在叫册屯修建一座可供全村饮水的水井,并把屯内的道路进行硬化,美化叫册屯的屯容屯貌,此举也得到了村民们的高度赞誉。
三、 走访农户,解决矛盾纠纷,排除不安定隐患
1、在油隘村开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工作时,在公告贫困人口名单后,因谣言的原因(民间谣传列入贫困人口后每月每人可领很多现金补贴),未列入贫困人口的群众就到村委、镇政府、市_办反映情况。期间,每日到村委和镇政府反映问题的群众过百人,最多时达到200多人,造成了不安定的隐患。问题发生后,第一书记每日坚持在村委、镇政府或凭祥市_办对反映情况的群众做思想工作,给群众答疑解惑,并在镇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下,不分双休日,冒着酷暑连续几个星期下到村屯逐户进行入户调查、宣传,期间第一书记走访了油隘村12个屯所有的农户,并进行了登记造册。经过走访和宣传,现在村民们情绪比较稳定,已经没有到村委或镇政府反映情况的现象,排除了不安定的隐患,为下一步扶贫开发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2、礼那屯有位村民把自己家的山头承包给外地老板进行药材的种植,应老板的要求,修建一条可供车辆行走的道路,该村民在修建道路时,因未和本屯的村民协调好,就把路修过其他村民的山地,毁坏50多株树木,并在修路开挖土方时有大量的山石滑落山脚村民的农田,影响了其他村民的耕种,此事引起了村民们的不满,经自行协商无果后,村民们就到村委找到了第一书记解决这个难题,并表示如果不能得到妥善的处理,就准备用暴力进行解决。第一书记在听了村民们的讲述后,次日顶着烈日就召集了村干和当事人各方到现场进行了实地的调查,发现村民们所说的情况基本属实,当即对把山地承包给外地老板的村民做了细致的思想工作和法律宣讲,该村民经第一书记动员后,当即表示愿意进行赔偿和恢复被损坏的农田,之后第一书记又和村民们说明了修建道路对村民们今后进山进行耕种和运输农作物时的便利之处,村民们听了第一书记的劝说后也当即表示接受这次调解,只要能恢复农田的耕作,只需要适当的赔偿即可。得到各方当事人的认可后,第一书记就组织各方到村委签订了调解协议,并握手言和,使得此次村民纠纷得到了妥善的处理,避免了更加恶性的事件发生。
四、传递政府关怀,警民结对全力帮扶贫困户
第一书记本人认为,此次组织干部驻村扶贫攻坚的初衷,既是体察民情、帮扶贫困人口脱贫的一项措施,又是传递政府温暖和关怀、密切干群关系的一种方式。干部不能脱离群众,干部要帮助群众,干部要把自己的关怀传递给群众,让群众体会到温暖,感觉到希望。在深刻理解此次驻村活动意义的基础上,第一书记基本天天下村走家串户,特困户则询问疾苦,致富户则倾听经验,有脱贫意愿的农户则帮忙筹划,让村中的农户都感觉到政府对他们的关心,使他们形成“政府并没有忘记我们”的认知,这种认知就是一种精神上的鼓励,让群众觉得,政府尊重他们的愿望,政府会全力帮助他们脱贫致富,从而增加了他们对自己脱贫计划的信心。
第一书记通过和入农户走访和谈心后,在本村12个屯中选出23户有劳动能力和致富意愿的农户进行全面的帮扶,并联系后盾单位崇左市公安局的各个党支部对这23户农户进行结对帮扶。崇左市公安局各党支部在深入到结对农户家中了解家庭情况后,根据各个农户的具体情况分别制定了帮扶计划,并投入了适当的致富启动资金或物资,使得各农户致富的思路得到了开阔,提升了农户致富的信心和能力。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688个字,有1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10分钟,慢速需要13分钟,有182位用户喜欢。
_是村支部书记,上任以来,她扎根农村,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的青春,深受当地老百姓的爱戴,她被评为贵州省“先进共产党员”称号。
一、坚持学习,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她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坚持把学习贯彻始终,用学习搞好实践活动。坚持先学一步,多学一点,深学一点。在学习中,她有两个坚持,第一坚持每天阅读一小时党报党刊,坚持每天写一篇学习心得。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各类学习笔记达数万字,撰写心得体会数十篇。为了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理论知识,她学习了《理论热点面对面》、《半月谈》《时事资料手册》等书籍资料,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提升思想境界,牢固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先后撰写的《努力构建和谐九甲村:创先争优心得体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九甲村工作可持续发展》等文章对九甲村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二、求真务实,扎实做好本职工作。
全程参与九甲村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工作,对争取项目做了大量的软件资料,在实施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深入一线参与其中。在基础设施方面,突通了九甲村原始的通组公路,参与了九甲中学的征地协调工作,在这些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自己亲自监工从不言累,而乐在其中。
(一)去年全力参与十九油路建设--打造九甲新天地
十字至九甲油路是多年来九甲人民的期盼,如今正式开工,我很荣幸成为协调工作组成员,全程参与项目的实施,参与九甲段的搬迁动员工作,参加九甲街上公路改道工作,多次组织村组成员召开公路改道会议。我与戴主任多次走乡里、跑县里、进市里,在相关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改道计划顺利完成。
我为九甲村的定义是要打造"九甲新天地",九甲村是乡各项工作的重点示范村,十九油路的贯通决定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二)争取农家书屋建设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九甲村是"贵州省农家书屋"建设村之一,从项目落实到最后的书屋整理用了一个月时间,省新闻出版局向九甲村赠送了几千册图书,并赠送2个书架,整个上架、编号、书目的汇总、借阅登记册的录入都全面把关,并按规定周一至周五定期开放,书籍涵盖面很广为九甲村各年龄段的村民提供了相当大的帮助,促使了部分村民有了走产业之路的构思和设想。丰富了广大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今年以项目为依托大力发展产业
在去年"通组公路建设"的基础上,今年九甲村参与并争取到项目有新农村建设项目、农村危房改造项目、村级计生室建设项目、农村沼气建设项目等。
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使九甲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大为改观,看到一座座崭新的平房,熊熊燃起的沼气灶,涨势良好的庄稼,逐见成效的联户养殖场,已经贯穿的水泥硬化路。村民无不称赞村支两委为民做了实事、好事。
干一行,就要爱一行。这是她对自己工作的要求,也是她对九甲村人民的一份责任。在工作中,面对工作量大、任务重的实际,她义不容辞、义无反顾,经常加班加点,从不叫苦叫累,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和良好的精神状态。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兼九甲村人民调解庭的首席调解员,她不仅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同志请教调解纠纷方法,还利用休息时间研读我国各项法律、法规和《治安管理条例》,以便在实践工作中更好的运用相关知识,理论结合实际的与群众讲解矛盾纠纷深化的利害关系。她的平和理智的调解态度,专业合理的调解方法,使得由她负责调解的事件成功率高,调解协议执行率高。在平息化解矛盾纠纷过程中,她琢磨出了自己的一套口诀:"群众利益无小事,对症下药讲实效,解决矛盾找关键,法理第一为人民。"从到现在的两年多的时间里,他调解各类居民矛盾80余起,成功率达到了 100%。
作为村党支部书记。按照"建网络、立机制、齐共建"的工作思路,创新党建工作模式,推进九甲村党建工作。先后策划了"我是党员我带头"、"倡导文明新风,共建美好家园"、"一名党员一面旗","一片真情献全村"系列活动逐步唤醒了全村党员主动投身村事务的自觉意识。通过搭建党员协管村、党员爱绿护绿岗、党员治安巡逻队、党员义务网管等活动平台,创建了"党员特色岗"。广大党员积极投身服务居民群众的工作当中,用自己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周边群众。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806个字,有2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7分钟,朗读时长26分钟,慢速需要37分钟,有166位用户喜欢。
小苗,男,汉族,1945年8月出生,乡村人,初中文化程度,1969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6年1月至今任村党支部书记38年。村在的带领下先后荣获省级荣誉3次、市级荣誉6次、县级荣誉8次,个人在1994年被评为市劳动模范,20__年至20__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市农村“双强”党支部书记。在农村长达三十八年的工作实践中,他积累了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获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荣誉,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上级领导和基层广大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同志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认真宣传和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以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团结带领该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克服一切困难,自力更生,办电打井,修桥铺路,筹建市场,在全县率先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保护地无公害蔬菜生产,引导全村走上了依靠科技致富的道路。截止目前,全村种植大棚蔬菜面积达到950亩,占全村耕地总面积的80%以上,村内拥有豫北地区规模最大的蔬菜批发交易市场,年交易额5000多万元,产品销往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仅大棚蔬菜生产和市场交易一项,农民年人均收入达到11000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辐射带动原、延、封三县50多个行政村大棚蔬菜种植2万余亩,成为大棚蔬菜行业的“引路人”。
一、抓基础设施,创良好条件。
1976年,村还是一个不足500人的偏僻小村,一条二米宽的土路,高高低低,崎曲不平,人称“三蹦村”,晴天时车在路上蹦,人在车上蹦,心在肚里蹦,遇到了下雨天,寸步难行。拉平车走,五个人拉不动千斤货物,推自行车没有步行快,大半截路还得扛着自行车。村里没有电,每到晚上,群众都在煤油灯下苦熬黑夜,田地里没有一根线,没有一根电线杆。浇麦靠人工水车,遇到了干旱年月,井水干枯,群众只有靠天吃饭,粮食亩产量只有200来斤。在那个拿工分吃粮食的岁月,群众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极度匮乏。只是梦想着能用上电,家里的生活一切会改变,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在年底用上电,让家家户户的灯亮,让田地喝个饱。村两委决定后,马上行动。拍板第二天,他就奔赴郑州,通过关系买到一吨铝线,在那计划经济的年代,一次条子只能买回一吨。这样,他五进省城,饿了啃玉米面馍,渴了就在街头饮口凉水,困了,就在街头露宿。尽管这样,他的心里还是甜滋滋的,总共买到四吨铝线,离全村的盼望近了。紧接着,又用半月的时间把低压杆全部栽上,三伏暑天,干部群众热情高涨,大家的脊背晒得黑油油的,脸晒得黑红。拉线扛线,片刻不闲,浑身有用不完的劲,没有人喊苦嫌累,个个干得热火朝天,汗流浃背,就这样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全村每一户村民都用上了电,灯亮了,群众的心亮了。他们说:“没有咱支书的辛劳,没有支书的带头,还不定猪年马月才用上电呢!”平凡的话语,诠释了党的领导在群众心中的地位。
家里用电解决了,但庄稼地里的还不能灌溉。因为地里虽有动力电,但没有足够的水井,他就再次召开村两委会议,决定一鼓作气,再打20眼机井。那一年,适逢党的政策好,对农村办电打井有倾斜,全村青壮年劳力拉着平车到拉石料,大家自备干粮和水,五天五夜来回一趟。在打井的30余天时间,他与打井工人吃住在工地,时刻处理打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到12月底,全村水浇地共打机井22眼,村里的粮食再也不靠天吃饭了,第二年,他又托关系买来化肥,配合浇水,当年小麦亩产达500-600斤,麦垛堆积如山,产量翻了一番,交公粮任务完成了,群众分的粮食多了,集体也有了收入,全村群众欢欣鼓舞。
在年终的群众会上他宣布:从今以后,村结束了不通电的历史,点煤油灯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他将一心一意为全体村民做事,不谋私利,与大家同舟共济、同甘共苦,努力使摆脱贫穷。
电通了,农田的`基础设施改善了,村里也稳定了。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许多村民的家里有了积蓄,脱了贫,乡亲们高兴得合不拢嘴,自然一些人也产生了小富即安的现象,觉得该缓口气了,开始沾染了一些不良习俗,搓麻将,搞迷信活动,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怎样让群众跳出这个怪圈呢?这个问题一直成为萦绕在他头脑的一件大事,怎样让村民致富?
二、抓经济建设,寻致富门路。
村种菜具有很久的历史,但多年来东一片,西一片,分散零落,形不成规模,生产技术也很落后,经济效益低下,实践使他深深体会到,要想把全村经济搞上去,就要树立商品观念,就要把搞好全村的蔬菜生产当作重头戏来抓。他把村两委召集在一起,利用多种形式引导教育群众要想方设法挣钱,啥来钱种啥,啥值钱种啥,要克服落后守旧思想,要敢于创新。
1988年,他数次到农科院考察,又到寿光、扶沟等地学习经验,请教问题,下决心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大棚蔬菜种植,让农民快速增收。建塑料大棚需较多的资金,购竹竿、石料、铁丝,许多群众手里的积蓄不够,他就发挥自己熟人多,关系广的优势,找乡领导,找县领导,磨破了嘴,跑细了腿,经过不懈努力,终于从县工商行争取贷款20多万元,谁建棚给谁家贷款__元,不用交利息,仅此一项他就给群众贴进利息2万多元,这样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同时,村内又给予政策扶持,凡种棚户给予排灌便利的地块,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在宅基地划分上给予倾斜,减去两人义务工等一些措施。由于措施得力,当年,村就建起了由党员干部带头,群众部分跟进的近40多个大棚,当年人均收入达__多元,诱人的经济效益,吸引了观望者的眼球,第二年全村掀起了建大棚的热潮,达到每户一棚,规模种植引来了山西、湖北等客户前来驻村收购,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1997年,户均存款都在万元以上,当年,村获“省奔小康科普示范村”和“市农村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村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他们用“走出去”的政策来扩大种植规模,将自己村的姑娘嫁出去在婆家建大棚,自己村的媳妇带动娘家人建大棚,这样,大棚种植到应举乡等50多个村庄,面积达3万多亩,菜农经济收入达1亿5千万元,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苦尽甘来,回想起卖菜难那段经历还难以忘怀。1993年5月20号,由于道路不通畅,还没有蔬菜批发市场,外地客户还不知道这里有堆积如山的瓜果蔬菜,菜农们看着一车车鲜亮的瓜果卖不出去,愁眉苦脸,大家把目光又集中到的身上,当天下午,他带领村干部将菜农的瓜果过秤装车拉到郑州蔬菜批发市场。第二天,瓜果销售一空,菜农绷紧的脸舒展了,他们和党支部贴的更近了。
1994年,村在全省农村率先实行“协会+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刚成立时都是本村村民,为增强公司的凝聚力,公司出台了一系列针对菜农的优惠政策,规定协会成员购买竹竿、塑料布、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价格优惠5-10%,公司成员可以免费参加培训、免费赠送科技资料、免费收看科技录像带、免费借阅科普图书,成员在蔬菜生产过程中遇到技术难题,公司聘请专家和技术人员实地进行技术指导。成员生产出来的蔬菜可直接进入市场交易。公司负责组织经纪人联系外销,保证不让菜农烂掉扔掉新鲜蔬菜,他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公司每年都聘请省、市、县蔬菜栽培、植保、土肥方面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到村讲课,印发科技资料,播放科技录像带和光碟,公司还成立了科普学校,设立了科普图书阅览室、购置电视机、影碟机,购买科普图书1500余册,光碟100余盘,还安上机顶盒,发展远程教育,使公司成员的科技素质进一步提高。塑料大棚一次性投资较大,而且费工费时,公司开高了6个生产资料门市部,竹竿、塑料布、肥料、农药、化肥、种子应有尽有,农户不用出村就可以购买建大棚所需的一切材料,并可享受优惠价格,仅此一项就使公司成员节省费用60多万元,菜农不怕生产,就怕销售,为解决卖菜难问题。公司一开始就组织一批业务员分赴郑州、洛阳、信阳、武汉、晋城、徐州等地跑市场,找信息,将外地客商引到我村蔬菜批发市场,由于村蔬菜品质好,市场管理好,从而吸引了大批客商进入村蔬菜批发市场进行交易。为了及时掌握国内蔬菜市场行情,公司还购置了一台电脑,开通了互联网,扩大了对外信息交流,提高了村的知名度。由于公司能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等优化服务,所以大棚蔬菜发展速度迅猛。1996年全村大棚数量达200多个,平均一户一个大棚,1998年,全村大棚温室总数达700多个,平均每人一亩大棚,蔬菜面积达全村耕地面积的80%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蔬菜专业村,公司成员达到了200多户,发展大棚数量基本饱和,为保证蔬菜数量,公司把成员范围扩大到外村、外乡、外县,并享受与本村成员同等的优惠条件,到2019年,公司成员达4000多户,随着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瓜果产品不均衡,造成蔬菜价格差别较大,公司又把目光盯在了提高蔬菜品质方面。他们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制订了公司无公害生产标准,并从种子选用、土壤处理、肥料、农药施用等各个方面严格把关,确保产品达到无公害标准,在2019年5月市农业局检查中,公司送去的黄瓜、西红柿等蔬菜检测合格率达97%,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村无公害蔬菜知名度进一步提高,蔬菜销售价格又趋回升,2019年5月,乡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通过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验收。
村通过调整种值结构,发展高效农业,涌现出不少由穷变富的典型。如本村村民小胜,原来家里很穷,住的是破瓦房,没有姑娘愿意嫁给他,在的帮助下,他家建了两个塑料大棚,三、四年的时间,就住上了新楼,娶上了漂亮媳妇。村民小赵原来家里也很穷,他通过发展大棚蔬菜积累了十几万元资金,一年时间盖了两座小楼,又增添了不少新家具,成为本村致富的典型。现在的村,家家户户住小楼,家居用品室内摆设一点也不比县城里的人差,而且村民还拥有了30多辆小汽车,全村人过上了小康生活。近20年来,村先后三次获“省五好党支部”荣誉称号,五次获“市五好党支部”荣誉称号、八次获“县五好党支部”荣誉称号,本人先后获市劳动模范,农村“双强”党支部书记,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三、抓思想教育,树文明新风。
同志在领着村民抓经济建设的同时,时刻不放松对干部群众的思想教育,把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始终作为一件大事认真抓好。首要的是坚持理想信念、宗旨意识教育,解决为什么当干部、为谁当干部的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村委会上,他经常说:“我们共产党人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人民谋利益,这个问题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要想自己富,别当村干部,当干部就不能怕吃亏,怕吃亏就不能当干部。”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理想信念教育靠正确灌输,集体学习,个别谈心,他不喜欢开会点名批评人,人都有自尊心,都要表扬的一面,要启发自觉,在教育问题上,“班长”要给干部带好头,干部要给群众带好头,言行一致,才有凝聚力、号召力。2019年,国家推行殡葬改革,改土葬为火葬,他就带领自己家的几个侄子首先把自家的坟头平掉,这样,三天时间,村耕地田里的坟头全部平掉,在村务、党务工作会上,作为支部书记正确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不搞“一言堂”,既要让干部群众畅所欲言,反映民意,又要敢于集中,重大问题坚持集体决定,程序是两委提出意见,召开党员会通报,召开村民代表会决定,最后再召开村民大会,这样,既保证了党组织的核心地位,又体现村民自治。
制度建设是长远性的工作,村在学习、工作、会议、行为规范等方面都有制度,保证每项工作都有章可循,他们制定了村规民约,简易可行,加强宣传教育,通过教育把遵守制度变成大家的自觉行动,认识到了就不感到约束,也就养成了好的习惯。
在几十年的工作中,感觉到,村党支部是团结的,是一个坚强的堡垒。村干部队伍几十年保持先进性,保持良好作风,保持一种干事创业的精神状态,不计名利的奉献精神,为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物质富裕,精神更要富裕,村以远程教育、广播、标语、漫画等手段对全村干部群众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吃饱、穿好、精神更好,为了让村民每天生活都愉悦充实,村里投资兴建了老年活动中心,文化大院,订阅各种报刊杂志,活跃群众文化生活。
下一步,村两委计划多方筹资将全村大小街道都修成水泥路,安装路灯,栽植景观树,并对过去的80多亩窑坑进行统一招标开发,进一步完善市场功能,走工农商一体化发展道路,为村加快发展、跨越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804个字,有2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0分钟,朗读时长16分钟,慢速需要22分钟,有203位用户喜欢。
“村官虽小,但只要立志,一样能干成事。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一定要干出点儿名堂!”
说这句话的是双滦区下店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石秀芝。她2000年当选村委会主任,2002年当选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至今已有17个年头。
“下店子村位于双滦区最东部,辖区总面积4平方公里,是连接双桥区和双滦区的重要节点,全村总人口1403人,450户,9个村民组,党员52人。”走在整洁的村路上,石秀芝介绍着村里的情况,“利用地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河北省十大文化产业集聚区的优势,将基层组织建设与壮大村级经济、发展民生事业、促进文化建设有机结合,探索了以村党支部为核心,以驻村企业党支部为骨架的区域化党建格局,强化了党组织在经济发展中的统领作用。”看似柔弱的石秀芝,谈起村子的发展成果和规划却是“巾帼不让须眉”。
心系百姓疾苦,做村民信赖的贴心人
“以前的下店子村集体没有收入,不但村干部长期拿不到工资,还欠外债20多万元,村民上访告状不断,曾是双滦区有名的特困村、老大难村。”
回忆起往事,石秀芝的同事陷入了沉思,“记得那是2000年,石主任上任之初,正值农村土地二轮承包,都把土地当命根子的村民寸土不让,致使矛盾纠纷不断。石主任磨破嘴皮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做大家的思想工作,动员村组干部和党员高姿态,把自家分到的较好地块让出来,分地时请老干部和村民代表到现场监督,做到公开透明、公正合理,使得二轮承包土地顺利完成。”
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满身泥水,是石秀芝上任时下店子村的真实写照。尤其是老年沟居民组3公里路都得走河套,夏季发洪水时,孩子上下学要靠家长接送,女人们从来不敢穿高跟鞋。
“石主任是我们最信赖的贴心人,多亏了她村里才有这么干净通畅的路。”看到记者来采访,一位村民迎上前来:“2004年,我们村抓住‘村村通’好政策,研究修路,但因村集体经济薄弱,工程几度停工,石主任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使工程顺利推进,她带头从家里拿出了5万元。”村民们被她一心为民办事的诚心与热心感动,纷纷主动捐资,仅用一周时间,就筹集资金10。5万元。两年间,下店子村所有村民组都铺上了水泥路,总长超过5公里,并安装了80余盏路灯,累计投资70多万元。
“党员干部就是要把百姓冷暖放心头。”这是石秀芝嘴上常说的一句话。下店子村常年吃水困难,村里没有资金,石秀芝就跑镇进区争取项目。为了能尽早解决吃水难问题,她多方筹资20多万元,经过数月苦战,终于让常年缺水吃的200多户村民喝上了清凉的山泉水。为了彻底解决村里吃水难问题,在山坡上建了水塔,村民家全部安装了自来水。从此,村民喝上了放心的自来水。
因为和村民贴得近,村里的大事小情都装在石秀芝的心里。
村民赵文2002年因车祸身亡,家里两个孩子都在上大学,老伴常年有病,家境十分贫困。石秀芝多次找肇事方和交警部门进行交涉,经反复协商,最终落实死亡补偿金18万元;村民姜清田、王子旺两家因为有重症病患者而经济负担沉重,石秀芝就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多次进行捐助;村民曹悦学家半夜起火,损失惨重,石秀芝得知后立即将自己值班用的被褥送到曹悦学手中并掏出2000元以解燃眉之急;为彻底解决村里几位孤寡老人养老问题,石秀芝联系相关部门和领导,先后将3位孤寡老人送到偏桥子敬老院安享晚年;因女儿常年在外,现已70多岁的刘桂兰孤苦一人没人照顾,石秀芝视其为亲人,出钱出力;瘫痪在床的老党员曹炳江及其老母亲相依为命,逢年过节石秀芝都会送去米面油和现金,每年冬天还为他们买煤并送到家中。
抓住机遇谋发展,做群众致富的领路人
“如何发展经济,让村民尽快富起来,是我最着急的事!”石秀芝告诉记者。
“下店子村以前是有名的困难村,经济基础特别薄弱。”据村民介绍,石秀芝带领村“两委”班子,统筹推进招商引资,发展园区配套服务,盘活集体存量资产,先后引进元宝山滑雪场、鼎盛书画院等企业9家,发展汽车运输、商贸经营等个体工商户88家。采取村集体集中经营方式,成立康硕物业有限责任公司,解决了村内80余名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村民收入过万元。
下店子村有一片荒沟,经过考察,石秀芝认准这里是财富之源,率领全体村民几个月内开发垫出30亩耕地。2004年因修建滦广公路把地征占,使这片荒沟由耕地变成了财富,一次性收入25万元,为这个穷村打了一个翻身仗。
针对村里没有矿产资源的实际,她用公共基础设施和荒山等闲置资产置换商品房底商1100平方米,仅此每年给集体带来租金收入30多万元,加上来自国家征占地补偿,一次性收入了200多万元,集体收入骤增。
“集体有了钱,就得谋划上新项目,让村民从中得到更多的收益和实惠。”石秀芝告诉记者,为解决失地农民和闲散劳动力就业问题,村里注册成立了物业服务公司,同时引进了元宝山滑雪场,并与开发商积极协商,为本村村民提供工作岗位并鼓励村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在她的带领下,村集体经济财产达到上千万元。
舍私利为大局,做新农村建设的先行人
“咱们农村人,也得把生活环境搞上去,环境好了,生活质量才能上台阶!”在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石秀芝把工作重心放在了改善村民生活环境、提升村民生活质量上。在2008年“三年大变样”活动中,下店子村率先启动了“城中村改造”工程,并高标准谋划建设新民居。
无论是城中村改造还是建设新民居,首先就是拆迁问题。居住于滦广公路沿线的63户村民房屋属拆迁范围,石秀芝自家饭店也在拆迁之列。拆迁涉及村民的切身利益,对石秀芝来说拆迁损失更大,但为顺利推进拆迁工作,她率先签订拆迁协议,在全村第一个拆除了自家年收入10万多元、200多平方米的饭店。不仅如此,她还做通了四个小叔子的工作,将各自房屋拆除。同时她找有关部门为村民争取优惠政策、待遇,在她的带动下仅20天就完成了全部拆迁任务,并且未发生一起上访事件。其拆迁速度之快,问题解决之彻底,创造了双滦拆迁史上的奇迹。
民房拆除后,村里要盖起两栋1万平方米的新民居楼安置拆迁居民,工程需要大量建筑材料和施工人员,全村人都看在眼里。在利益面前,石秀芝首先想到的是其他村民。在其丈夫姜清芝的支持下,姜家哥六个开了一次特殊家庭会,决定支持嫂子石秀芝的工作,不参与施工和购料,把挣钱的机会让给其他村民。
石秀芝把提升村民幸福指数作为自己的追求,高标准建设8栋新民居,让300多户村民喜迁新居。村集体每年出资50万余元为村民支付新农合医疗费用;为男60周岁、女55周岁以上的村民上意外保险;为7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放年节慰问津贴;给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每年每人发放500元的乘车补助。投资268万元,建设了高标准的便民服务中心和村民文化广场。在她的领导下,村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不断提升。
下店子村先后迎来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央第一督导组、省委巡视组、省委“两学一做”督导组、省委组织部等调研指导,并获高度肯定。村党支部连续多年获评区级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20__年被河北省委评为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石秀芝本人连任市第十三次、第十四次党代会代表,先后获评河北省优秀共产党员、河北省“千名好支书”,承德市农村妇女“双学双比”竞赛活动“先进女能手”、承德市“感动承德十大新闻人物”等荣誉称号。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430个字,有1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9分钟,朗读时长14分钟,慢速需要19分钟,有153位用户喜欢。
走进岱北村村委大院,绿色醒目的岱北村文化礼堂矗立眼前,不时有悦耳的歌声、器乐声传来,让村庄弥漫着浓浓的文化气息。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儿是淄博市博山区第一家标准化农村文化礼堂。“岱北村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几十年前,村里的文艺宣传队就远近闻名,多年来村民的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通过文化的凝聚力,村容村貌村风不断提升,岱北村也成了全省有名的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村。”近日,博山区源泉镇岱北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许茂孝接受记者采访时自豪地说。
党建引领诚信为基村风美
2005年底,军人出身的许茂孝被村民推选回到岱北村,书记、主任“一肩挑”。面对村里亟待改善的村风村貌,他决定从党建抓起,凝聚起一股红色力量,为村里干点事。“当了这么多年兵回来,看着家乡几乎一点发展都没有,连昔日电器专业村的产业优势也不在了。”许茂孝很是心疼地说。
带着百姓的信任和改变家乡的满腔热情,他说干就干。
开展义务劳动,清扫垃圾死角,秋天扫落叶、冬天除积雪,许茂孝带着村里的名党员从群众身边的小事干起,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同时,他结合村子实际,制定出一套可行的党员量化积分管理制度,调动党员为民服务的积极性,更感染带动了群众主动参与其中。
长期不懈的坚持与努力,让岱北村党建各项制度、“三会一课”及党员远程教育等逐渐健全完善;民主议事小组、统战成员和各界人士联席会、议事会定期召开,广泛听取建议意见,积极为村庄规划建设出谋划策;“岱北是我家,建设靠大家”“优秀党员”“同心企业”“五好文明家庭”“诚信村民”“身边好人好事”等活动广泛开展。这其中,“诚信村民”成为岱北村的一抹亮色。记者了解到,此前,随着越来越多的群众向党组织靠拢,为村庄发展献力献智,许茂孝琢磨着面向群众也推出一套类似党员量化积分的管理制度。20__年,村两委研究决定为村里18周岁以上的村民建立“诚信档案”,爱党护党、遵纪守法、美在家庭、邻里和睦、孝老爱亲等10项内容都是“诚信档案”的考评项目,做好了“加分”,做得不好就“减分”。
走进村委的诚信档案室,记者看到753名村民的“诚信档案”整齐排列,翻开档案,一项项分值记录清晰。“有了‘诚信档案’,邻里间吵架的少了,赡养孝敬老人的多了,自觉维护环境卫生的多了。你看,这是我们评选的诚信村民风云榜,村民拿到诚信高分,在信用贷款、参军入党等机会面前享有优先权。”许茂孝向记者介绍。岱北村的诚信档案管理模式也吸引了银行的关注。20__年,博山农商行在该村开展了“整村授信”信用工程,对符合条件的村民,预授信覆盖面达100%,通过整村授信,解决了老百姓贷款难、担保难,银行贷款门槛高、手续繁琐的问题。
此外,诚信积分还能兑换商品,在诚信档案室一侧的“诚信超市”,洗衣粉、香皂、花生油等几十种生活必需品摆满货架。在这里,诚信积分就是购物券,兑换的门槛并不高,记者注意到,90个积分就可以兑换一桶油,而这90个积分,村民通过义务劳动、做好事等就能获得。
一套诚信档案、一项诚信积分、一家诚信超市,党员、群众的内生动力被实实在在地激发出来,有了诚信这一通行证,岱北的村风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真真正正美了起来。
文化兴村生态岱北美名扬
党建引领,村子里诚信建设蔚然成风,岱北的文化优势又重新焕发。许茂孝告诉记者,文化底蕴深厚的岱北村,有不少民间才艺达人和文艺爱好者,一直以来,村里的户外大戏台上从不缺表演者,而台下捧场的观众也总会爆满。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魂,繁荣兴盛农村文化,培育文明乡风,改善农民风貌、农村风貌,以文化的凝聚力来实现乡村振兴,是岱北的选择。”许茂孝说,近年来,随着村里文化活动日益增多、村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有一次因为天气原因导致的户外演出中断,又一次激起了村两委班子的干劲。
怎样才能更好地满足群众强烈的文化需求,使岱北村文化气息氤氲?许茂孝多次与区文旅部门对接、沟通,邀请部门领导、专家实地指导,同时,又反复与班子成员商量,很快确定打造一座高标准的文化礼堂。接下来,便是马不停蹄地联系设计单位、建设单位、各方面专家,许茂孝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三管齐下,从场地、活动等方面入手,在村集体资金紧缺情况下,想方设法筹措资金400余万元建成了4000平方米的文化礼堂。
20__年12月,岱北村文化礼堂正式启用。走进礼堂的村民们欣喜地发现,这儿读书吧、健身房、休闲吧、排练厅、乐器室等十余个功能教室一点都不输城里,更让大家兴奋的是,在这儿还能举办新婚礼、入学升学礼、参军礼。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以文化礼堂为载体,岱北村搭建起高规格的“百姓大舞台”,成立农民合唱团、舞蹈队,并邀请民间艺术团来村演出,极大丰富了本村及邻村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还争取到博山区老年大学支持,在岱北村成立分校,村民可以跟专业老师学习瑜伽、唱歌、书法、绘画等课程,文化惠民让岱北村文化振兴的种子落地生根。
“什么是担当作为?在我们老百姓看来,村庄里能建起这么设施齐全的文化礼堂,还能免费学习各种文化课,这是城里都没法比的。除了这些,在我们村还有崭新的文化广场,带动村子致富的大棚采摘园……这一切都是源于好的带头人,我看这就是担当作为,跟着许书记,未来幸福生活充满期待。”岱北村村民、合唱团骨干王文罡,话语中满满的肯定与信任,他掰着手指一项又一项给记者介绍起村里乐民富民的好项目。
实干赢民心。记者了解到,不断发展中的岱北村,如今又在全力建设生态乡村。在村北卧牛山下的新时代广场,郁郁葱葱的青山掩映下,天然石海景观让人赏心悦目,不远处8000余平方米的葡萄大棚里和露天葡萄架上已是硕果累累。
“新时代广场过去是个废弃的石料厂,全靠村里的党员和群众一点点清理出来,还有这葡萄大棚的2000多根水泥柱子,也是大家齐心合力扛上来的,将近100口人扛了整整7天。”站在新时代广场前,许茂孝告诉记者,这里现在正打造的卧牛山田园综合体项目,集采摘、研学、餐饮、民宿等于一体,目前已投资200余万元建成了生态温室大棚11个,种植葡萄等有机瓜果蔬菜,是岱北村尝试乡村游迈出的第一步。
发展中的岱北村,一切都是生机勃勃的样子。在许茂孝的带领下,党建引领、文化兴村、生态岱北的乡村振兴之路稳健而清晰。
70位用户关注
72位用户关注
17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