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66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78位用户喜欢。
那个冬季的午后,我手里捧着一本散文集,无意识读到辛弃疾的一首词:“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目光一下子就被吸引了,即而那股豪情将我召唤到了那个动荡的时代。
我仿佛听到了恒古中的雄浑的号角声……
仗剑的辛弃疾
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练剑法,有着一腔热血,金宋乱世,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年仅22岁的他,拉起一支数千人的义军与耿京的义军合并,并说服耿京南归。过了几天,有叛徒偷走印信,是他一人单枪匹马追了两天,终于第三天提了人头而归。此后耿京被杀,又是他率数十骑突入直擒叛将,惊为天人。这是辛弃疾年少时便建立的不朽功绩。
在我眼中,在战场上,他仗剑时是那样雷厉风行,浑身是胆的好儿郎。他不惧刀光剑影,无畏血雨腥风,更未曾退缩苟安。他的一言一行皆映照了爱国英雄的风范。
握笔的稼轩翁
南归后,便也只能与友人聚聚,而后醉后感怀,挑灯看剑,那一腔报国之心埋藏心底。他持起了那支羊毫软笔,抒写心底的情怀与愤懑。在无那豪气干云天的一起营中喝酒吃肉,一起战场厮杀,血溅战袍的情节,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
是的,他没有放弃,“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不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不谙世事,而是“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愤世嫉俗。在面对“宝马雕车香满路”的情况下,他内心虽惆怅,但更是那祖国昌盛的万般期待。
他,就是这样一位能文能武的“士”,满腔热血的“将”,虽壮志难酬仍一生豪迈。
他亦是正义与忠贞的化身,是爱国者,是民族英雄!他是那山间的清泉,流过南宋怯懦腐朽的血液里,即便无力回天,却为时代,为历史长河注入了涤心之力,千古流芳。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85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34位用户喜欢。
早年经历
辛弃疾生于宋高宗绍兴十年(金熙宗天眷三年)五月十一日(1140年5月28日)卯时,祖上为狄道人,自始祖辛维叶时迁居济南历城。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 他的祖父辛赞在靖康之变、宋室南渡后“累于族众”,无法南下,遂仕于金国。尽管如此,辛赞却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拿起武器和金人决一死战,他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两随计吏抵燕山,谛观形势”(《美芹十论》),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辛弃疾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养成了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辛弃疾少年时,又曾与党怀英一同受学于刘瞻(《宋史》作蔡伯坚),并称“辛党”。
起义反金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两千人,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 主管文书,参与机密。
步入仕途
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
在起义军中的表现,以及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辛弃疾名重一时 。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二十三岁。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57个字,有1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156位用户喜欢。
展望中华大地,回顾华夏历史,以武起事,而终以文为业,或仅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以武起事
辛弃疾自幼习武,又受祖父思想影响。虽处金地,终为宋民,勤习练武,收复失地。
南宋不图霸业,苟安一隅,更为暂时安宁,无奈对金俯首贴耳,年年贡财不断。
少年辛弃疾,愤至狗肉官人,仇恨金敌,不屈反抗,一面丹心。
绍兴二十一年,金人小吏巡查,至辛府,扬言至此要辛弃疾祖父以大宴招待。无法!有苦对谁言?只得以酒肉大宴换得一时平静。但或许只有他看不惯而又敢表达这一切,心中忧愤顿起,愤然抽剑起身,至吏前,直言以剑助兴。不待吏悟,挥剑而起。
身姿矫健,快似雷霆,刀光剑影中,挥剑直至吏前。酒杯倾倒,碟盘落地,厌恶一哼,拱手退下。
绍兴三十一年,辛弃疾乃“隆中诸葛”,五月渡泸,一骑平冈,以才能与胆识,开始结团为盟,戎马抗金。
后与耿京义军合并,任书记长,掌管印信。其手下一僧义端,将印信偷走,辛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三日,终提回一人头。为光复大业,说服耿京南归,亲自南下联络,不料几日之内,部下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以文为业
观至此,人们或许会觉得辛弃疾会征战一生罢,或至战亡,或至南归而息,这或许也是他想要的吧?但世上之事并非心想事成,待其南归,立刻失去了手中的钢刀利剑,仅剩赣东北舍中一枝羊毫软笔。从此,再无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仅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与无奈的自嘲。
细品宋词,或只能以“辛”一词形容。艰辛、酸辛、悲辛,辛辣五内俱焚。世上好事之多,为何总轮不到他呢?他要不是被闲置就是被走马灯似调动。一一七九年,由鄂至湘同僚心情难平,辛弃疾便作词感叹,作《摸鱼儿》。而他的伤痛又有几人能感触到?宋孝宗看后不悦,但其只能以政化词,以武化词,以悲化词,以心化词罢。虽已离政多载,但依旧深切关心国事,评论正邪,抒发忧愤。
只得到赣东北修舍,独自咀嚼寂寞。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是他的金戈之声,“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是他的悲愤之叹,登危楼,临江水,望长江,拍栏杆,只得热泪盈眶。
拍栏杆,以笔为剑,登楼呼喊,欲向宋发声。以心抚世,又是心力皆具无资格。
金瓯断,月未圆,山河缺,心不安。虽紧握宝剑,却无力而为,终是含恨出生,含恨离世。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352个字,有1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130位用户喜欢。
辛弃疾一生所作之词数目众多,不过大多数词作的主要内容传达的都是爱国主义情怀和强烈的斗争精神。辛弃疾是爱国大词人,这话并没有说错。
虽说古代文人忠君爱国,是大多数君子都应该具有的品格,但是真正能做到这一点,并且将其做到极致的却并不多。而投降叛国,成为汉奸之人也不少。北宋出了个张安国,近代出了个汪精卫,其他朝代此类人也并不少,所以辛弃疾在国家风雨飘摇之时,仍然立志报国杀贼之心便显得极为难得了。
辛弃疾究竟有多爱国呢?列举以下几点来说。
辛弃疾自幼出生在金国,受到金国人的思想侵蚀,但是他的心却一直向着处于另一边的祖国。年少之时参加起义,抗金归宋,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即使留着祖国的鲜血,但是受到外族统治之人,难免都会在思想上受到影响。就好比今日曾被日本人殖民的宝岛台湾,大批的民众叫嚣着台独,叫嚣着要与大陆抗争到底。明明两岸人民留的是同一系血脉,拥有同样的祖辈,但是让人无法想象的是许多台湾人却厌恶大陆更甚于日本。而让人难以想象的是,明明美国将台湾当做与中国斗争的工具,但是许多台湾的年轻人却对美国人崇拜不已。认为台湾未来的发展,必须紧抱美国的大腿。
就说现代接受一系列教育,眼界应该极为广阔的人还会受到殖民统治的影响。而辛弃疾一位古代人,却能对自己的国家抱有极大的热爱,甚至挺身而出发动义军抗击金朝。
另外辛弃疾虽然一生希望报效朝廷,为国家冲锋陷阵,报国杀敌,但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他的远大志向最终却没有能得到实现。所以在辛弃疾的词作中,我们可以看见大量的关于自己志向和壮志难酬之感的语句。年老之时再次起复,最终却因为病痛难以成行。而在他去世之时,仍然高呼“杀贼!杀贼!”才是最让人痛心之事。
从客观方面来说,辛弃疾大多数词作都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就已经足够说明他的爱国之情了。毕竟一时的爱国,一首爱国之词还可以强行作出,但是一批有一批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词作,若不是对自己的祖国具有深切的爱,是如何也不可能作出的。更何况辛弃疾的词作成就,在历史达到很高的成就,人称词中之龙了。
辛弃疾除了是一位大词人,同时也是一位很有谋略的军事战略家。虽然辛弃疾一生壮志难酬,但是却不能否认他在军事方面的才能。
辛弃疾少年参加抗金义军,是宋朝文人中少数真正到战场上进行生死搏斗之人。二十多岁的时候,辛弃疾领导两千多人的义军与金军抗争。后来等金朝内部矛盾爆发,他南归之时得知起义军首领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便率领五十多人深入敌营,将叛徒捉拿,南归之时献给南宋朝廷处置。
当时叛军共有两万多人,而辛弃疾却只有五十多人。两万对五十,需要莫大的勇气,但是除了勇气之外,还必须具备精妙的计谋。否则五十多人对上两万人,分分钟被灭杀干净,就别说生擒叛徒了。由此可见,辛弃疾个人的军事谋略高超。
辛弃疾一生最大的志向在于报国杀敌,但是因为屡次遭罢职,所以他大多数时间都只能闲居在家。壮志难酬,唯以词作相寄,所以辛弃疾一生最大的成就还在于词作。而后世人评价其人,也多数评价其词作。
刘克庄说:“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
刘辰翁说:“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熳,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词至此亦足矣。”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71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37位用户喜欢。
守望复国成为一生的志愿,将辗转迁徙的生活灿然守望成一朵斑斓的花,何尝不痛并快乐着?——题记
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
彼时,你尚年少,满腹经纶,学识过人。书生意气,雄姿英发,你全然不知愁为何物,不知你的身上,承载着父辈沉甸甸的希望?虽身处中原沦陷之地,然不经世事,阅历浅薄,如何知“愁”为何物?自然可以登楼赏玩,守望,带着年少的轻狂和满腔的热血。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你用乐观的眼光守望前方,看到的不过是南宋鲜花覆盖着的坟墓。于是年仅二十一岁,你就参加了抗金义军,从此百经沙场,披荆斩棘。“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仆姑”是多么的英姿飒爽!之后,你便受任了湖北、江西等地的抚使等职,你召集流亡,训练军队,守望出了不一般的文韬武略。
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
“美芹十论”是你书生意气的全部心血,你以为寂寞的独放不如轰轰烈烈的死,你飞蛾扑火般张扬,换来的不是重用,而是被猜忌被中伤被排斥被打击,你瞬时悲从中来,不再是“气吞万里如虎”的辛弃疾了,“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温英雄泪?”你守望成了他英雄失意的最好感叹。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你看着满目疮痍的南宋江山,回忆起当初沙场秋点兵,弓如霹雳弦惊的豪情,痛苦矛盾悲愤溢于言表,万般愁绪皆堵于心,于是你张口也只能叹秋之悲凉了吧,再也谱不出盛世之歌。目断秋霄落雁,醉醒来却也只是响空弦。
我为辛弃疾“追往事,叹吾今,春风不染白髭须”的沧桑而惆怅,为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的愁苦而忧伤;为辛弃疾“去不解带将愁”的担忧而感动。你的守望成了英雄末路的悲凉。
于是我蓦然回首,但见你在峥嵘岁月背后抗金与灯火最为阑珊之处,你的守望终成为千古绝望。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348个字,有1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187位用户喜欢。
人们认识辛弃疾词人,大多数在于其词作。雄阔苍茫的词作风格,豪放派代表人物深深的印刻在人们身上。以至于后世人提起辛弃疾都知道他是一位伟大的词人,但却忽视了他实际上还是一位在沙场战斗的将军。
宋朝统治者重文轻武,文官的升迁与品级往往高于武将,就算两者之间的品级相同,文官都天生高武将一等。所以这也就造就了宋朝文化发展迅速,大文人大才子一批又一批的出现,但是拿的出手的将领却只有那么几个。
在宋朝,人们往往能接受以文入武,却很难接受以武入文,毕竟若是真的有那般文采,又如何会成为一名武将,而不参加科举考试呢?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个想法存在,对于辛弃疾这么一个名垂青史的大词人却是一位武将,后世人往往都是存疑的。辛弃疾真的是一个合格的将领吗?辛弃疾真的有军事才能吗?
传统的想法并不可取,因为辛弃疾虽然是一位词人,但是同时他也的确是一位在战场上真正战斗过的将领。我们不能因为他在一方面成就过高,就忽视了他另一方面的成就。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那就是辛弃疾。辛弃疾的成就和境遇,源自于他一生的遭遇。
辛弃疾小的时候出生在金国,“身在曹营心在汉”,虽然生活在金国,但是经历过金国残暴统治的辛弃疾却想要抗击金国,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了极强的爱国主义思想。
宋绍兴三十一年,二十一岁的辛弃疾聚集了二千人,开始进行抗金斗争。后来更是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将两支人马合并,辛弃疾在里面担任掌书记。后来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被自己的部下杀害,辛弃疾看见了机会。他毫不犹豫的说动了耿京,希望能南下与朝廷联合起来。甚至为了保证此事的顺利,辛弃疾亲自冒着危险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
不过可惜的是,等他将一切做号返回的时候,发现起义军被张安国围剿,耿京被叛徒杀害,起义军溃散。辛弃疾听见这个消息,极为愤怒,当时就率领五十多人的随扈袭击有几万人的敌营。
五十多人对上几万人,这事儿放在今天来看实在太过莽撞。但是辛弃疾偏偏就去做了,关键的是别人还成功了。硬是凭借这么弱小的力量,将叛徒从几万大军中擒拿出来,并且押解回了南方,交给南宋朝廷处置。
这事儿能说明辛弃疾勇气可嘉,但是同样的也不可忽视他在其中所施展的谋略。若说辛弃疾当真有以一敌万的武力,那自然是不可能的。辛弃疾能成事,绝对离不开他的一番谋算。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相比于许多文人虽然作出了以沙场战斗为主要内容的诗词,但实际上却并没有参加过战争而已,辛弃疾是实实在在的经历过血与火洗礼之人。能写出如此才气而壮阔的诗句,不能否认其本身之能。
对于辛弃疾的认识,大多数时候我们知道的都是他的豪迈,他的苍凉,以及他内心里壮志未酬那沉重的感情,但是却忽视了辛弃疾也有逗趣的时候。
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首词没有壮阔的景象,也没有抒发豪壮的感情,但是却让人们看见了溪上青草茵茵,一栋茅屋矗立,大二小儿中儿并卧剥莲蓬的景象,浓浓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从这首词我们看出了辛弃疾对生活的热爱,对宁静生活的感叹。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78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162位用户喜欢。
辛弃疾初来到南方时,对南宋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曾赞许过他的英勇行为,不久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锐气,所以在他南宋任职的前一时期中,曾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如《美芹十论》《九议》等。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但朝廷却反应冷淡,只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才干很感兴趣。
从乾道四年(1168年)年始,辛弃疾先后担任过建康府通判、滁州知州、江西提刑等职,在平定了赖文政领导的茶商军之后,又知江陵府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成为封疆大吏,后历江西、湖南安抚使等职。频频的调动与升迁并没有使辛弃疾感到满足,他日夜渴望的是驰骋沙场,收复失地。但辛弃疾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官场上立足。另外,“归正人”的尴尬身份也阻拦了他仕途的发展。 后来,辛弃疾因在地方上大刀阔斧地整顿、创置“飞虎军”等事,妨碍了权贵们的利益,淳熙八年(1181年)十一月被交章弹劾,以“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等罪名(台臣王蔺语),罢去所有职务。
早在淳熙七年(1180年)再知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兼江西安抚使时,辛弃疾便拟在上饶建园林式的庄园,安置家人定居。淳熙八年(1181年)春,开工兴建带湖新居和庄园。他根据带湖四周的地形地势,亲自设计了“高处建舍,低处辟田”的庄园格局,并对家人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因此,他把带湖庄园取名为“稼轩”,并以此自号“稼轩居士”。他也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论盗贼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在被罢官时,带湖新居正好落成,辛弃疾回到上饶,开始了他中年以后的闲居生活。此后二十年间,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辛弃疾的好友陈亮从故乡浙江永康专程拜访辛弃疾,两人于铅山长歌互答,称第二次鹅湖之会(即辛陈之晤)。鹅湖之会后,辛弃疾又陆续出山两次做官。在此期间,他还与郑汝谐、杨民瞻、韩元吉等交往,或慷慨激昂,极论世事,或长歌相答,情意深长。同时,他还与朱熹建立了较深的友谊。
绍熙三年(1192年)至绍熙五年(1194年),辛弃疾出任福建提刑、福州知州、福建安抚使等职,其间一度归朝任太府卿,又被劾罢官奉祠。 同年夏,辛弃疾回到上饶,住在瓢泉,动工建新居,经营瓢泉庄园,决意“便此地、结吾庐,待学渊明,更手种、门前五柳”。
庆元二年(1196年)夏,带湖庄园失火,辛弃疾举家移居铅山(今江西铅山东南)期思瓢泉。 辛弃疾在瓢泉过着游山逛水、饮酒赋诗、闲云野鹤的村居生活。瓢泉田园的恬静和期思村民的质朴使辛弃疾深为所动,灵感翻飞而歌之,写下了大量描写瓢泉四时风光、世情民俗和园林风物、遣兴抒怀的诗词。
庆元四年(1198年),辛弃疾被授予主管冲佑观之职。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69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148位用户喜欢。
与陆游同时期的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和陆游一样,是一名坚定的反投降、反妥协斗士。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大片地区已成为金朝的统治区。辛弃疾自幼丧父,他是由祖父辛赞抚养长大的。宋朝廷南渡时,辛赞因受家口拖累,只能留在北方,并且担任了金朝的开封府知府等职。但辛赞“身在曹营心在汉”,念念不忘的是大宋政权。他常带领子孙们登高望远,放眼山河,希图恢复中原。他对辛弃疾寄予的期望尤其殷切,曾两次让辛弃疾去金都燕京参加科举考试,乘机侦察、了解金人的形势。
在祖父的培养教育下,辛弃疾不仅诗文写得好,剑术高超,而且从小就立下了抗金爱国的大志。他曾豪迈地说:“我要用词骂尽天下的贼,用剑杀尽天下的贼!”
公元1161年,金国的海陵王完颜亮率兵大举南下,想灭亡南宋,统一江南。但这时中原地区的百姓因不堪金朝的压迫,纷纷起义。当时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毅然率众起义,组织了有两千多人的队伍。后来他又带领起义部队,投奔了在山东影响最大的农民起义军领袖耿京,受到耿京的器重,让他掌管全军的文件和大印。
1162年,完颜亮被杀,金世宗完颜雍即位。他对起义部队采取了劝降诱降、分化瓦解和调集兵力、严酷镇压相结合的政策。耿京领导的起义军,是他们重点镇压的目标。
面对这样的形势,辛弃疾力劝耿京取得南宋朝廷的支持,接受南宋朝廷的领导,与宋军配合作战。耿京即派辛弃疾等十一个人为代表,去和南宋朝廷联系。宋高宗在建康接见了他们,并任命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辛弃疾为天平军掌书记。
辛弃疾等人回山东复命,走到海州(今江苏东海附近)却听到了一个坏消息:耿京的部下张安国、邵进等人在金朝的收买下,杀死了耿京。起义军大部分溃散了,一小部分被张安国带去投降了金兵。张安国也被金兵任命为济州(今山东巨野)的知州。
辛弃疾既愤怒又悲伤,他立即约海州统制王世隆,带了五十名精锐人马直奔济州,捉拿张安国。到达济州的那天晚上,张安国正和金朝的将领在中军帐中喝酒。辛弃疾率众出其不意地闯进有五万金兵的大营,活捉了张安国。他还向金兵宣称:宋军十万人马即将开到,劝他们赶快投降。军中不少将士都是耿京的旧部下,听辛弃疾这么一说,当场就有上万人投到了辛弃疾一边,跟着他南下。张安国后来在临安被斩首示众。
辛弃疾的壮举在南宋朝野引起极大震动,不仅军民们非常敬佩,连宋高宗也连声赞叹。
此后,辛弃疾便留在了南方。他被朝廷派往江阴做官。江阴虽靠近前线,但在主和派的势力下,辛弃疾的抱负和才能根本无法施展。宋孝宗即位后,重用主战派的张浚,南宋王朝第一次主动出击。但张浚在符离大败,宋金签订了“隆兴和议”,主和派又占了上风。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71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03位用户喜欢。
嘉泰三年(1203年),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次年(1204年)差知镇江府。 年迈的辛弃疾精神为之一振。
嘉泰四年(1204年),他晋见宋宁宗,认为金国“必乱必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被加为宝谟阁待制、提举佑神观,并奉朝请。不久后,出知镇江府,获赐金带。
辛弃疾知镇江府时,曾登临北固亭,感叹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篇传唱千古之作。开禧元年(1205年)三月,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辛弃疾被降为朝散大夫、提举冲佑观,又被差知绍兴府、两浙东路安抚使,但他推辞不就职。之后,他还被进拜为宝文阁待制,又进为龙图阁待制、知江陵府。朝廷令辛弃疾赶赴行在奏事,试兵部侍郎,但辛弃疾再次辞免,回到铅山。
一连串的打击使辛弃疾心力交瘁。 开禧三年(1207年)秋,朝廷再次起用辛弃疾为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府赴任。但诏令到铅山时,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同年九月初十(10月3日),辛弃疾逝世,享年六十八岁。 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康熙济南府志·人物志》)。身故之后,家无余财,仅留下生平诗词、奏议、杂著、书集。
朝廷闻讯后,赐对衣、金带,视其以守龙图阁待制之职致仕,特赠四官。绍定六年(1233年),追赠光禄大夫。德祐元年(1275年),经谢枋得申请,宋恭帝追赠辛弃疾为少师,谥号“忠敏”。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87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56位用户喜欢。
以前只知道辛弃疾的豪放,而读他的词,我不禁愕然,以武起事,竟然是壮志未酬的苦闷与悲愤成就了文学的他。而这对他来说,又会是怎样一种辛酸?
有人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的,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不是用墨来写的,而是蘸着血和泪写成的。我坐在桌边沉思:对于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领来说,这也是一种生命的悲哀。不时出现在我的脑海中的,是他栏杆拍遍的一脸惆怅。
这也是历史的悲哀!如此强烈的爱国之心一次次被昏晕的朝廷和奸佞的小人淬火。
历史的车轮继续向前行驶,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强大而迅速发展的祖国。在大学这座象牙塔里面,拿着笔我会想:要是让辛弃疾看到,是否会让他羡慕不已呢——我们也在走一条携笔从戎的道路。作为一名国防生,我无需以一方面的人生悲剧来换取另一方面的光彩;我有我的追求,我要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豪壮;“将军本色是诗人”,我也要有文人宽广的胸襟;我会实现我的理想,时过境迁,辛弃疾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千百年来,中国文人报国无门与龟因无路的徘徊也一去不复返了。
我曾为辛弃疾的深深的爱国之情所感动,面对着祖国,可能我们仅仅是大海中的一粒小水滴,但正是这一滴滴小水滴的积累,才有了大海的波涛汹涌。同样,祖国的发展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投入,好男儿志在四方,我们欣赏“沙场秋点兵”的辛弃疾,献身祖国的国防,我们无悔!
我又仿佛看到了辛弃疾,但这次一头白发的他一改以往的忧伤,对着我脸上出现了灿烂的笑容……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24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74位用户喜欢。
春尽的时节,重游郁孤台。风景固然是好的,然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的诗词和平生事迹更是吸引了我,于是,再读辛弃疾。
唐人尚武,宋人崇文,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从“诗庄词媚”可窥豹一斑。两宋时期,豪放文人虽是不少,但武能挂帅印,文能成一家的,恐怕非辛弃疾莫属。“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辛弃疾之词固然是精致工整,文采精华,而更让人为之倾倒的,却是他独具的人格魅力。
辛弃疾少时体格魁梧,勇力过人,“目光有棱,背胛有负”,在二十二岁的时候已经在敌后拉起一支两千多人的队伍,起而抗金。在追击反复无常的义端和尚时,义端日:“我识君真相,乃青也”,辛弃疾不为之所动,“斩其首归报”,这时的辛弃疾处在一个“人人的领域”,和许多壮士一样,凭着一股侠义精神,驰骋纵横,所向披靡,他的存在被起义大潮湮没了。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序》中论述这种侠道“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之死亡矣,却不矜其能。” 辛弃疾在获悉义军首领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后,竟然只身率领五十人的队伍直冲五万人的金营,活捉叛徒张安国,接着,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统帅起义人马兼程南下,渴不暇饮,饥不暇食,束马衔枚,直到渡过淮水。“壮怀英概,儒士为之兴起”,何等的胆识,何等的壮怀激烈!是时,弃疾……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21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11位用户喜欢。
“请大家翻到书本第45页,今天我们学习宋元的都市与文化,同学们做好课前预习,时间两分钟。”我翻开书,开始预习。预习到一半的时候,我突然看到一尊手握宝剑,威风凛凛的将领塑像,这是谁呢?
老师开始了讲课。“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个人。”PPT上马上放映出一张威武不屈的脸,跟我看到的一模一样。“这是南宋抗金将领,也是伟大的词人——辛弃疾。”原来如此,我仔细端详着他的脸,他眉宇之间那种坚毅精神让我不禁啧啧称赞。
“那一年,辛弃疾出生于金国,但逐渐长大的他,知道了自己的民族。于是,他毅然南下投奔宋朝,开始抗金斗争。他在南宋朝廷任职,在与金军作战时也立下了不小的战功。”这使我对辛弃疾有了新的了解,我本认为他只是一个词人,没想到他还是一个伟大的抗金将领!我在心中给他竖起了大拇指!
“可是,因为种种原因,他被朝廷中的小人诬陷,罢了官,无法从事抗金事业。他异常悲愤,虽隐居山林,但仍有一腔爱国热情。于是,这才让今天著名的《稼轩长短句》流传于世。”
这时,我仿佛看到了辛弃疾眼中报国无门的悲壮,也让我了解了当时政治的腐败之极,更让我为当今强大的中国而自豪。
辛弃疾斗争失败了。为什么?因为他的思想是忠君爱国,最后反被君主背叛,导致报国无门,但他的抗争精神与勇于献身的爱国情怀,影响着一代代人。
几个世纪后,辛弃疾精神终于得到了传承。在中国领土被列强瓜分的时候,在民族危机来临的时候,在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时候,有一个人挺身而出用他的思想拯救了中华民族,并在1949年成立了新中国。他,就是伟大的毛主席。为什么他能成功?因为他的思想没有受封建社会的影响,不仅是为了爱国,而且还为了人民。就这样,他收获许多的民心,才让五星红旗永远飘扬。
今天的我们,也需要让辛弃疾精神传承下去。我们要努力地学习,坚强地走下去,做一个中国的好公民,成为国家的栋梁。
望着辛弃疾的脸,上面不仅写满了悲愤与报国无门的忧伤,但更突出的是他坚忍的品格与浓烈的爱国情。想着想着,我不禁吟诵起了他的词:“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99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43位用户喜欢。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样一位古人,少年的他不谙世事,中年的他遍识愁味,老年的他回首一身,坎坷多磨难。他以武起事,以文成业,让历史不折不扣地记住了这位渐识人生苦味的武将——辛弃疾。
历史将记住辛弃疾,记住唯愿马裹尸,以身以许国的辛弃疾。辛弃疾有一颗心,一颗忠义的爱园之心。满腔热血在胸中游走,勃郁的豪情在血脉中喷张。他拿起信仰的利刃快刀利剑地过关杀敌。年少轻狂,气焰高盛,二十二岁的他就盛出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为的是挑战金宋乱世,完成光复大业一展鸿图之志。他曾遇部将叛变,好友被杀,单枪匹马直闯敌营,生擒判将,以判将之血祭自己的忠肝义胆,祭国家未收回的大好河山。
满腔热血的辛弃疾,并不只是空有武术的莽夫,他行事果断,雷厉风行。却被朝廷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历史将记住辛弃疾,记住认真,执着的工作人辛弃疾。尽管南归后的辛弃疾不为朝廷所喜,二十年的任职,就有三十七次的调职,但是工作狂人辛弃疾不曾因频繁调动而虚与伪蛇,也不曾因地方官小就弃之不任。他新官上任的火,雄赳赳的燃起了一支“飞虎军”,金戈铁马,威风凛凛这气势不像地方长官,到像京城禁卫军之首了。他与生俱来的干练风气让,他操练兵马,修建营房做起来得心应手如鱼得水。建房材料稀缺,他便命人送来瓦6片,即送即付银,难听迎刃而解。但南宋的政治泥沼非议他,皇帝也对他时弃时用。历史记录下了他的波折,历史记下认真,执着的工作狂人辛弃疾。
辛弃疾满腹诗书,是武将,是狂人,亦是诗人。
历史记住辛弃疾,记住诗书满腹气自华的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到尽他心中豪情,那一腔热血不言而喻。“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登楼凭吊,看吴钩,拍栏杆也,难遣的忧与愤跃然纸上。“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倾然而出的,是他愿奋战杀场地心。历史记住了,记住了辛弃疾的笔墨,也记住了执笔的辛弃疾。
滚滚的历史长河永不枯竭,投影下了辛弃疾的一生;轰隆滚动的历史车轮,刻下了辛弃疾的奋斗足迹;哪一页书香盈绕的历史,书写下辛弃疾的悲与喜,爱与恨;那一幅历史丹青,描绘了辛弃疾奔走呼号的身影。
历史,终将记住辛弃疾!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25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259位用户喜欢。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大词人,军事谋略家。辛弃疾出生于金国,少年之时抗金归国,因而在南宋朝廷为官。辛弃疾的仕途并不顺利,他在朝为官之时,时常受到他人弹劾。不断的弹劾,使得辛弃疾被反复起用,不多久又遭到罢官。他一生中有超过二十年是闲居在家的。而他遭受同僚弹劾的原因,有三点:好杀人、好财和好色。
辛弃疾好色之事,证据确凿。例如开禧元年,辛弃疾起复知隆兴府,同年便遭到浙东安抚使韩侂胄弹劾,说:“以臣僚言弃疾好色贪财,淫刑聚敛。”就连他自己也曾经说自己“自笑好山如好色。”(《浣溪沙偕叔高、子似宿山寺戏作》)
辛弃疾既然有好色的这么一个特点,并且还成为政敌弹劾他的依据,那么他一生中经历的女人绝对不少。邓广铭先生曾作《辛稼轩年谱》,里面对于辛弃疾一生所经历的女人做了一个统计。虽然也许并不齐全,但是其数目也是不少。辛弃疾除了原配夫人范邦彦之女范氏之外,有具体名目可查的女人有:整整、钱钱、田田、香香、卿卿、飞卿等侍妾。
这些名字当然不可能是学者乱说,自然有其来源。关于整整,宋周煇《清波别志》记载:“辛稼轩在上饶,属其室病,呼医对脉,吹笛婢整整者侍侧,乃指以谓医曰:‘老妻病安,以此人为赠。’不数日果勿药,乃践前约。”因为大夫治好了病,所以辛弃疾将整整送给了大夫。
辛弃疾所作之词,《鹧鸪天·困不成眠奈夜何》和《满江红·莫折荼蘼阕》都分别提到了两位侍妾。《鹧鸪天·困不成眠奈夜何》:“娇痴却妒香香睡,唤起醒松说梦些。”这里提到了香香。《满江红·莫折荼蘼阕》:“稼轩居士花下与郑使君惜别,醉赋,侍者飞卿奉命书。”,这里提到了飞卿。
另一首词《西江月·题阿卿影像》记:“人道偏宜歌舞,天教只入丹青,喧天画鼓要她听,把着花枝不应。何处娇魂瘦影,向来软语柔情,有时醉里唤卿卿,却被旁人笑问。”这里的卿卿,应当不是飞卿。虽不知卿卿到底是此女之名,还是辛弃疾对女子的爱称,但她也是辛弃疾的女人之一。
元人陶宗仪《书史会要》卷六说:“田田、钱钱,辛弃疾二妾也。皆因有其姓而名之,皆善笔札,常代辛弃疾答尺牍。”根据陶宗仪所记,辛弃疾还有田田、钱钱等侍妾二人。
冯金伯《词苑萃编》记:“京畿有二漕,一吕晋,一吕正已。晋家诸姬甚盛,必约正已通宵饮。吕婆一旦大怒逾墙詈之,晋子一弹碎其冠,事彻孝皇,两漕即曰罢,吕婆有女事辛幼安,以微事触怒逐之。今稼轩桃叶渡词因此而作。”也就是说除了有名字的侍妾二人,还有一位吕婆之女也是辛弃疾的女人之一。
除了这些良家女子,辛弃疾还时常逛妓院。却不知又入了多少女子的裙下,与多少女子有过一夕之欢。
后世人认识到辛弃疾大多数源于他气势恢宏的词作,很少有人了解到真实生活中的他。辛弃疾好女色之事,也算是他的一个趣谈了。
辛弃疾一生词作无数,他闲居在家之时,多数以作词来寄托情怀,所以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优品佳作。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59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65位用户喜欢。
人,总谓“来日方长”。而一生大起大落的辛弃疾,却等不起那些“来日”。热忱无处放,唯留空叹满腔,经一世矛盾沧桑。
他,是从“文”与“武”矛盾间走出的辛弃疾。
英勇枭雄血袍绛,一身戎装半世狂。或许,勇敢果断的辛弃疾,天生属于战场。壮志凌云。碧血丹心,可谁知宿命弄人,这样一个年少有为的英才被迫着扔下那些刀剑,执起笔墨时内心的无奈与愤恨?从此,逍遥轻狂于沙场的他,以血泪为墨,刀剑为笔,把一首首作品镌刻在文学的领空,被迫着“弃武从文”。可是,谁读出了他字里行间怀才不遇的悲怆郁闷?谁来诠释他的矛盾?
他,是从“戏里”与“戏外”矛盾间走出的辛弃疾。
人生如戏!如文中所述,辛弃疾不会计较“五斗米折腰”的尊严,他不愄怖倾盆馋言。时局起伏,他就跟着大忙大闲,大起大落。听着,就像一个活脱脱的戏外人。但事实如此吗?不。他做不到像电影中哪吒那样洒脱。向来心是看客心,奈何人是戏中人。辛弃疾不是圣人,做不到无欲无求。他唯一放不下的,是这个国家。正因如此,他才走进了永远也触碰不到的官场漩涡。他被卷进戏里,他被迫者从一代枭雄,变得毫无用武之地。辛弃疾走不出“文”与“武”的矛盾,又何尝能走过这“戏里”与“戏外”的矛盾?
他,亦是从“爱国”与“忧国”矛盾间走出的辛弃疾。
辛弃疾对国家的热爱与执着,从古至今,几乎无人能及。杀伐滚滚,血乱红尘。为了这个国家,为了实现报国的抱负,他奔走沙场,血溅战袍,鞠躬尽瘁,义不容辞。他爱国爱民,他可以以身许国,赴汤蹈火。但他亦是忧国忧民的。外表虽平凡,但这不代表他那如明镜般的心是混浊的。官场昏暗不公,达官显贵们为一己私利,便诽谤、诬陷、排挤辛弃疾。这,使一心报国的他忧心如焚。他看得透肮脏的人性,看得懂迷惑人心的利益,看得出自私自利的政治手段,但辛弃疾却看不透这个国家。官场黑暗,不识清官,他一身理想抱负,终究这国家看不到他。或许水热深火热,或许民不聊生,辛弃疾忧心忡忡,却不知道到底应如何走出“爱国”与“忧国”的矛盾。
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辛弃疾千帆过尽,却只得到一个似徒劳而又非徒劳的坎坷命运,一世矛盾。或许,就是这样的环境,民族仇,国兴亡,这种困境,才可铸炼出一位千古英才。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61个字,有1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129位用户喜欢。
辛弃疾和苏轼两位大词人同为宋朝词人,并且又都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后世人将两人并称为“苏辛”。不过这两人却并非同处于一个朝代,苏轼为北宋词人,辛弃疾为南宋词人。不论时局环境,单从文学作品上来看,同为豪放派代表的辛弃疾和苏轼,两人谁的成就更高呢?
在苏轼之前,词作多为婉约意境,伤春悲秋,寄托忧思情怀。表达送别之情,闺中怨妇之感都是婉约派词作的表现。到了苏轼之后,他以其开朗乐观的情怀和广阔坦率的心胸,开创了豪放词一派的风格,词作多展现豪放的情感。许多人会认为,苏轼既然是豪放派的开创者,那么他自然是豪放词派最牛的人物了。这个想法实际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前人开创一样东西,后人又不是不能发扬光大。辛弃疾的豪放词作,正是将苏轼开创的豪放派发扬光大了。他继承和发展了极具豪放情怀的浪漫主义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所作词作,生动突兀,笔酣墨饱,气势飞舞。
苏轼和辛弃疾虽然都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一个豪放词的开创者,一个是豪放词的发扬者,但实际上两人之间的风格却是完全不同的。
苏轼之词的豪放,跳荡流溢着自由奔放,乐观开朗。观他所作之词,奔放洋溢,自由挥洒的写作态度和变化不测的篇章结构紧紧地交织在一起。
辛弃疾的豪放词作,却带有他特有的豪装与苍凉,雄奇而沉郁的个性。那种构架出来的场景,往往能迅速撼动人们的心灵。
如果说苏轼词的豪放犹如高耸的山峰,那么辛弃疾词的豪放就如苍凉而壮阔的大漠。不得不说辛弃疾所创造出来的词作,比苏轼词具有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与他生动而夸张的描绘及想象。
所以如果真的将两者之间的词作拿出来比较的话,小编个人更偏向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作所表达的情感太沉重,让人能很快陷入其中,却很难迅速摆脱那种苍凉雄阔之感。
纳兰容若,素有满清第一词人之称,小编虽不欣赏其词的悲郁,但是对他所评的苏轼与辛弃疾之间的比较去还是比较认同的。纳兰容若说:“词虽苏辛并称,而辛实胜苏。苏诗伤学,词伤才。”
两人之间之所以会出现这样明显的差别,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苏轼虽然一生仕途不顺,几次遭贬谪,但是他遨游山水之间,总是能找到心灵归处。辛弃疾所处的时代,国家动荡,外族入侵,作为一名有志的将领,却难有机会上阵杀敌,几次被罢官,壮志难酬。所以悲凉的社会大环境,让辛弃疾的心灵极为苍茫,而他壮阔的志向,又唯有全都寄予词作之中。他以武入文,是真正参加过战争之人,所以能写出那般豪壮而苍凉,雄奇而沉郁的感觉。
我们欣赏苏轼的开朗活泼,但是也不能忽视辛弃疾的苍凉悲郁。
辛弃疾于词作上有“苏辛”、“词中之龙”的称号,这些都是具有赞赏性的称号。但是在为官之上,辛弃疾的名声却不是很好了。当时人称他为“酷吏”,弹劾他之人说他好杀。那么这样一位大词人,真的是一位受人唾骂的酷吏吗?
辛弃疾在年少之时便参加抗金义军,随后抗金归国,受到朝廷启用。他是真正参加过战斗之人,所以身上难免带有一丝血性。虽然有武夫的杀意,但是却不能将其称为“酷吏”。辛弃疾的确御下严苛,但是他只是想要更好的完成自己的责任。但是对于普通百姓,辛弃疾绝对是一个为民爱民之人。所以“酷吏”之名,不能安在辛弃疾头上。
19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