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标题:清晰明确
- 在撰写课题调研报告时,标题应准确反映研究的主题,例如“互联网 教育模式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
2. 引言:背景介绍与研究目的
- 开始部分简要介绍研究的背景,说明为何选择该课题进行调研。
- 明确指出研究的目的,例如“旨在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可能性”。
3. 文献综述:现有研究概述
- 概述相关领域的已有研究成果,分析其优缺点,为自己的研究定位。
4. 研究方法:描述研究设计
- 详细阐述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样本选择、数据收集和分析手段。
5. 结果与分析:展示并解读数据
- 展示实验或调查结果,用图表等形式辅助说明。
- 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解释现象背后的原因。
6. 讨论:探讨意义与局限性
- 分析研究结果的意义,讨论可能的影响和应用。
- 同时承认研究的局限性,如样本大小、方法的局限等。
7. 结果的应用与建议:提出实践指导
- 基于研究结果,给出实际应用的建议或改进措施。
8. 结论:总结主要发现
- 不要过于概括,只需简要重申研究的主要发现和重要性。
开头:
- 以一个引人入胜的事实、问题或故事开始,引导读者进入研究主题。例如,“在21世纪的信息时代,教育方式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互联网 教育,正在逐渐崭露头角。”
结尾:
- 结尾部分应自然地结束报告,不需再次总结,但可以强调研究的实际价值或对未来研究的启示。例如,“尽管互联网 教育模式仍存在挑战,但其潜力不容忽视。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如何优化这种模式,以实现更高效、更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关于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的调研报告(黑体二号)
摘 要(黑体三号)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对大学生网络购物特征进行研究,有助于企业发展大学生网上市场,取得未来的竞争优势。本研究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大学网络购物情况进行了五个方面的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了大学生网络购物潜力大、购物网站集中度高等基本特征……(微软雅黑小四,行间距1.25倍)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购物;调查报告(小四,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
注:1、题目和“摘要”两字之间空一行,“摘要”两字和摘要正文之间空一行,摘要正文和关键词之间空一行。
2、摘要、目录等前置部分的页码用罗马数字单独编排,正文及正文以后的页码用阿拉伯数字编排。页码应位于页面底端居中。
目 录(黑体三号,居中,和下文空一行)
一 引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 调研结果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调查对象特征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 小结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录 关于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的调查问卷 ..................................... 3
注:1、引言(问题背景陈述、关键概念和相关理论、研究目的意义)
2、研究结果分析(主体部分)
4、小结(小结要简洁中肯,针对假设;从分析中作出合理的推论;具有一定的概括性)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___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着眼长远发展,与时俱进提出的重要战略决策,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更好的体现执政为民理念的战略部署,是构建5、坚强的后盾支持是保障
良好工作局面的形成,除了自身的努力,更离不开单位的关心和支持。下派以来,__市机事务局、政府办、打私办、交通局、运管所领导在生活上给予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工作上,更是对我悉心指导,并建立了“每月联系”制度,让我在工作开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得以及时反馈和汇报,保证了工作的顺利进行。3月18日,__市机事务局、政府办、打私办、交通局、运管所领导及干部职工35余人亲自下到村里进行植树造林,优化了村里的环境,进行了一次有力的环境保护宣传。
三、体会及存在问题
通过进村以后对村情的了解和以上工作的开展,使我对农村工作有了更新更多的认识,对___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有了更深的体会。
(一)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的根本保证。以村党支部____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我党政权的重要基础,是国家政权的基础,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组织基础,农村党员是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骨干力量。交东村由于自身特殊的地理区位,党支部委员会成员因受教育少,文化素质不高,年龄结构偏高,对党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学习的机会少,无法正常发挥出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无法发挥党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伟大实践中的核心地位。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抓好农村的党建工作,把真正代表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代表广大农民群众的人吸收到党组织里来。把那些有清醒政治头脑、改革开放意识、牺牲奉献精神、真抓实干作风的能人选拔到村“两委'班子中来,选配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提高农村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二)新农村建设规划必须突出“中心'
和“核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以发展农村生产力为中心,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放在优先位置。只有大力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特别是因地制宜的发展特色、优势、环保产业,不断提高农村生产力,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新农村建设必须实现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给农民群众带来实惠,这是新农村建设最直接、最基本的目的。
(三)转变群众发展意识和观念是实现新农村目标的前提和基础。“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农民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也是直接参与者和建设者,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要通过广泛的宣传和教育,使广大群众和基层干部深刻认识到,新农村是靠自己干出来的,幸福生活是靠自己建出来的,使他们树立信心,将群众的意识和观念引导到发展因地制宜的特色、优势、环保产业上来,通过致富带头人的带动作用,不断提高群众的素质,把建设自己家园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使广大农民自觉投身到产业发展、村貌整治、基础设施建设中去,才能确保新农村建设得到广泛、深入开展。
(四)深入实地调查研究是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实效的有效方法。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一无经验,二无模式可借鉴,只有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正确评价农村发展现状,倾听民声,把握民情,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按照不同地区、不同发展水平和有先有后、不同标准的原则,提出既有针对性,又有可操作性的规划方案,才能促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健康有序的开展。
总结几个月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也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一是思想解放不够快,执行力还不够强。工作开展受客观因素的影响过大,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克服困难,对农村工作的现状分析不够、总结不足,报送工作信息方面不及时,与领导的汇报和交流不够,身边的资源未能有效利用,陷入单干的境地,使工作开展的速度、效果得不到保障。二是面对农村复杂工作的办法不多,工作的方式方法有待进一步改善。对工作的难度估计不足,认识不到位,工作项目的计划不够细致,策划上考虑不周,致使工作的开展比较被动。
几个月来新农村建设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都迫切需要我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改进,努力去完善;继往开来,我将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逐项
认真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努力在“深思考”上多下功夫,做到凡事多想一点,想早一点,想细一点,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提升服务群众的水平和质量。
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促进就业工作,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尤其在当前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稳定就业,促进就业,对于保民生、保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服务大局,搞好监督是人大及其常委会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课题。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始不久,常委会组成了由我任组长,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有关工作机构负责人、市人大代表和财经工委委员组成的执法检查组,对我市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的情况进行了检查。还委托县(市)区人大检查了本级政府的贯彻实施情况。为增强这次执法检查的效果,市人大常委会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协助下,特邀国家级专家莫荣来宜举办了《就业促进法》法制讲座;
检查期间,集中听取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及三区自查情况的汇报,召开了建委、工经委、财政局、司法局、商务局、总工会、团市委、妇联、工商联等市直有关部门和社会组织负责人座谈会,察看了市人力资源市场、群帮再就业基地,走访了安徽华茂集团、__汽运公司等部分大中型、劳动密集型企业,还深入到桐城市、太湖县走访了解有关情况。
一、我市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取得的成效
(一)建立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政府责任体系基本形成
按照《就业促进法》的要求,市政府成立了由24个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组成的促进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建立了统筹城乡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并将新增就业、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争创充分就业社区、争创充分就业乡村、消除零就业家庭、消除零转移就业农户等指标纳入考核目标体系,层层分解落实,进行年度考核;各县(市)区及乡镇(街道)均成立了相应的组织,形成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为扩大就业、促进就业、统筹就业提供了组织保障。
在市促进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各级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建立了联系会议制度,按照职责分工,落实促进就业的目标任务。工业部门大力实施工业经济三年翻番计划,以保增长促发展拓就业。截止XX年底,全市中小企业达17000户,就业人数达50.15万人;到今年2月末,全市规模以上企业1196户,职工人数16万余人,比XX年净增280户、2万人,职工队伍相对稳定。建设部门积极履行职责,充分发挥了建筑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富余劳动力的作用。目前,全市建筑业从业人数约50万人,其中农民工占70%,在外地从业约40万人,未发现大量返乡现象。商务部门着力构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带动和扩大农民就业。近年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2.1万人;
建设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解决农民就业XX余人;抓大型市场建设,解决就业1000人;抓大型商场建设,新增就业岗位XX个;抓示范商业社区创建,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岗位3044人。
围绕《就业促进法》的实施,很多部门和社会组织发挥自身优势,采取建立再就业基地等措施,促进和支持就业。市妇联坚持“四送一树”(即:送温暖、送信息、送技术、送岗位、树典型)活动,热情为返乡妇女就业创业“铺路搭桥”,协助政府有效地开展了促进就业工作。
(二)强化促进就业的政策支持,城乡统筹就业扎实推进
市、县(市)区政府把扩大就业作为重要职责,统筹协调产业政策与就业政策。在稳定城镇就业的同时,工作重点快速转向农村富余劳动力和返乡农民工转移就业。
一是在安排政府投资和确定重大建设项目时,发挥投资和重大建设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去年以来,全市以“3231”工程和228个投资额达3000万元以上的重点工业项目建设为抓手,并申报各类工业投资项目498个,大力提升项目落地率和建设投产速度,有效拉动就业,约有3万返乡农民工在园区企业实现了就业。
二是发展非公经济,鼓励各类企业拓展经营,增加就业岗位。仅省政府认定的5个产业集群镇,去年集聚企业1168户,比上年增加282户,规模企业86户,比上年新增35户,就业人员达61185人,比上年新增9891人;省经委认定的4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有规模企业32户,就业人员达13000人;全市民营科技企业累计认定数950户,从业人员近4万人,科技人员8000多人。
三是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就业环境,扩大就业。去年,市本级实际支出各项就业资金6248万元,各县(市)区通过财政预算安排或争取上级支持,也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就业资金投入。各级就业专项资金管理规范,有效地落实了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公益性岗位、职业技能鉴定、特定就业政策和社会保险等各项补贴,为统筹做好城乡就业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
四是有关部门联动配合,落实帮扶政策,促进和支持就业。市工商联督促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引导市直会员企业提供空岗3400多个,安排就业1800余人,部分行业商会还帮助一些小企业和创业人员解决融资问题。市国税局落实有关优惠政策,扶助安置下岗人员1620人,减免企业所得税544万元,办理出口退税2.38亿元,帮助431名就业困难人员人实现再就业等;市金融机构共发放担保贷款3485万元,累计扶持2857人实现就业。
(三)健全促进就业的各项制度,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一方面,积极推进用工备案登记、就业援助、失业预警、劳动力资源调查统计等相关制度建设,强化了稳定就业措施。市政府及劳动保障部门依法将用工登记备案纳入企业用工年审的范围,进一步规范用工管理;结合民生工程的实施,加大了就业援助力度;并及时出台多项社会保险优惠政策,帮助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指导企业稳定就业,实行失业预警。各县(市)区普遍制定落实了这些制度。市及部分县(市)区劳动保障部门还认真开展了劳动力资源的定期调查和统计,建立明细台帐,加强劳动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去年10月份以来,市区企业登记失业2140人,占失业保险参保总人数4.8%,较往年同期略有上升,就业局势基本稳定,大部分企业未出现主观裁员减薪现象。
另一方面,按照“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切实加快就业服务基础平台建设,逐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除市、县两级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外,全市已建立街道(乡镇)劳动保障所272个,社区(村)劳动保障工作站1579个,村民组信息员43681名;各级劳动保障部门主办的区域性中心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已达13家,市、县两级现有公共培训机构14家,县、乡建立就业培训机构60余家,乡镇建立公共及民办职业介绍机构100多家。市、县两级均建立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免费提供就业服务。新建的市人力资源市场,完善了信息化建设,自去年投入运营至今,入市企业上千户,已落实上万人就业;“市劳务输出网”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大部分乡镇实现了网络互通和信息共享。目前,我市各级就业服务机构已为城区40多万、农村200多万劳动者建立了数据库,为城乡劳动力资源配置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创业带动就业有效拓展
各级政府已建立面向所有劳动者、特别是失业人员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并大力开展了免费职业培训。去年,针对农民工大量返乡的情况,全市启动了农民工素质培训计划。各级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发挥自身优势,围绕劳动力市场需求及本地企业用工紧缺工种,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累计培训农民工39103人,有近3万人经过培训成功实现就业,就业人数占培训总人数84%。市总工会利用新建的工会再就业基地,对132名从事建筑行业的农民工进行4个专业的技能培训;组织基层工会对农民工实施免费培训达12个项目、3325人次,投入帮扶资金49.3万元。
在创业培训方面,市劳动保障部门建立了创业培训(syb)定点机构,并成立专家顾问团指导创业,共举办创业培训9期54班次,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农民工1620人,其中800人成功实现创业。团市委通过举办经济形势报告会,争取青年创业贷款,开展创业培训、技能比赛、返乡青年调研等活动,着力提升青年就业创业能力;至今年2月,已申报两批青年贷款项目,培训农村青年2265人。各县(市)区都开展了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大部分县(市)区都建立了再就业基地或创业园,14个乡镇在建农民工创业园;初步实现以培训促就业、以创业带动更多人就业的倍增效应。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从这次检查情况看,我市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尚处在起步阶段,很多工作有待加强和改进。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方面:
一是对法律的宣传普及还不够深入。该法颁布后,各级虽开展了阶段性集中宣传,但在实施过程中,相关的学习、宣传和培训工作没有紧紧跟上。有些政府部门和机关公职人员对法律的基本内涵仍然不甚了解,一些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欠缺应有的关注度,社会知晓率有待提高。
二是就业供求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方面,劳动力总量持续供大于求。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原有的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等就业压力交织并存。另一方面,低水平就业局面较为普遍。劳动者技能结构层次较低,不少劳动力难以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即使已经就业的,其就业质量也不高,就业稳定性较差。此外,由于金融危机对经济实体的冲击,创造就业岗位较多的中小企业发展受阻,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用工不足,隐形失业开始显现化。
三是地方财政投入力度不足。法律规定,各级政府要在财政支出中安排一定的就业资金。由于地方财力有限,我市各级财政均难以做到,目前就业资金的来源主要是靠中央、省级财政转移支付。随着新一轮就业政策的逐步落实,以及进一步开发就业岗位和全面落实就业优惠政策,各级促进就业的资金矛盾日显突出,就业专项资金的支付压力越来越大,尤其县级财政支付压力更大。
四是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工作经费紧缺。市、县两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经费严重不足,就业管理存在簿弱环节,技能培训仍较滞后。市本级人力资源市场尚未纳入财政全额拨款单位,开展免费职业介绍困难重重。基层就业服务机构也由于工作经费不足,平台建设存在人员少、待遇低等问题。少数县(市)区的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人员,财政供给未得到很好落实;行政村无法落实专职人员,只能由村干兼职,工资和办公经费均没有着落;村民小组信息员的岗位补贴基本得不到解决。
五是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和创业扶持机制尚不完善。尽管中央出台了放松银根的政策,但各商业银行由于没有具体的政策保障,放贷控制很严,门槛仍然较高,小额担保贷款手续繁杂。现有的中小企业服务中介机构难以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企业发展融资难;农民工返乡创办企业、搞生产性经营,缺乏金融服务;大部分劳动者创业盲目性大,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创业指导和信贷支持的力度。
三、几点建议
1.进一步加强法律的学习宣传。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广泛深入开展宣传,提高《就业促进法》的社会认知度。要围绕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重点宣传国家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协调的政策,宣传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宣传对劳动者提供公共就业服务、职业培训和对就业困难群体实行就业援助的具体措施,让创业者和求职者熟知相关法律政策,提高就业自主性。要通过法律的学习、宣传和培训,推动各级机关、各企事业单位、各社会团体,充分认识贯彻《就业促进法》对于保发展、保民生、保稳定的重大意义,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依法办事、守法为荣的风尚,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
2.进一步发展经济扩大就业。我市属于欠发达地区,在现阶段及今后一个时期内,扩大投资仍然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和有效措施。要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工作,加大项目建设力度,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制造业、流通业和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要关心和支持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健康发展,加快地方金融机构建设工作进度,设法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发挥其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作用。要强化创业服务和创业培训,鼓励并支持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城镇居民自主创业,充分挖掘民间创业潜力,催生大批充满活力的非公有制企业,努力扩大就业。
3.进一步建立就业服务五级平台。要在全面规范乡镇平台建设的基础上,狠抓村级就业和劳动保障服务站的建设,健全信息网络,不断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升服务管理能力。要突出支持就业援助、打造创业平台、推进农村劳务输出和转移,强化部门联动,建立健全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保证促进就业工作顺利开展。要认真落实就业优惠政策,继续大力筹集就业扶助和支持资金,开发公益性等就业岗位,优先安排符合岗位要求的就业困难人员。
要依法研究落实市人力资源市场的人员编制和财政供给问题;明确规定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的单位性质.人员编制,其工作经费应纳入财政预算;对村劳动保障协理员应给予适当的误工补贴。
4.进一步加快人力资本的培育。各级政府及有关方面要逐步建立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建立适应现代产业需求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和配置规划。要适当整合培训资源,积极争取建设职业技能教育基地,加强与市场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建设,扩大职业培训的覆盖面,提高培训水平,培养技能型就业人才。要面向本地企业和外地劳动力市场,开发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培训项目,做到培训、实习、就业相结合,实现就业培训与市场需求相协调。要重视和加强对失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引导他们转变就业观念,努力营造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赢的局面。
5.进一步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市、县(市)区政府及劳动保障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保障劳动力市场秩序稳定,规范职业中介行为,加强企业用工监察,依法查处不签订劳动合同、滥用试用期、随意压低工资和延长劳动时间、拒缴社会保险费,以及歧视性用工等违规违法行为,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各级人大要适时开展监督检查。新闻媒体要加强舆论监督。全社会共同参与,合力创造促进就业的良好法制环境。
构筑安全大堤 激活动力之源
近年来,有色动力厂积极参加大冶公司“安康杯”竞赛活动,并把这项活动作为全年完全生产工作的主线,以劳动保护和管理创新为立足点,以教育培训和建章立制为切入点,坚持在行为上抓规范、在过程中抓监督、在隐患上抓整改、在制度上抓落实,不断提高员工的安全素质和基层安全管理水平,切实抓好“本质安全”和“行为安全”,__年上半年以来~实现了“五无一降低”的企业安全生产目标,为动力厂生产经营创造了良好的安全环境。
一、提高思想认识,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工作方针,正确处理好安全与企业生产、效益和队伍稳定的关系
“安康杯”活动不仅是促进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良好载体,更是推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动力。动力厂切实把安全工作放到与生产经营同等重要的地位来抓。
首先,该厂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安全工作,具体体现在“三个到位”上:
一是组织领导到位。动力厂领导分工明确、职责到位。该厂成立了以厂长为组长的“安康杯”竞赛活动领导小组,厂长负总责,主管厂长负直接责任,工会主席负监管责任。认真制定竞赛活动细则和考核办法,并按照“分级负责、分系统管理”的原则,由厂长与分管领导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厂里与二级单位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基层车间(科室)再与岗位员工签订安全生产保证书,健全了厂、车间、班组三级安全网络。用制度督促各级领导干部真正重视安全工作,真正将安全工作纳入企业整体工作决策之中。为促进这一制度的落实,动力厂在行政经营承包季度考核以及党建目标责任制考核工作中都将安全生产作为“一票否决”的重要指标,将安全责任与年终收入、评先晋级等挂钩考核,从而真正在全厂形成了安全风险共担的激励机制。同时,在制定生产经营决策过程中,动力厂领导要求各级干部要首先考虑安全工作,对危险性较大、安全无法保障的工程坚决不上,对一切有害员工身心健康的不利因素尽量消除,切实将“安全第一”的工作方针落实到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上。
二是投入到位。近年来,尽管动力厂生产资金十分紧张,但是在安全资金投入上,该厂却一路“绿灯”,从不打任何“折扣”,始终把加大安全资金投入作为一项“效益工程”来抓。__年,该厂在生产经营缺口达数百万元的严峻形势下,对安全专项资金的投入却有增无减。充足的安全资金确保了各项安全活动的顺利开展,确保了安全生产设施的及时更新和完善,确保了各项安全生产措施的有效落实。
三是人员配备到位。近几年来,尽管动力厂先后实施了几次内部减员增效、劳动人事和组织机构改革,机关各部门人员有所精减,但在安全的组织设置和人员调配上给予充分保证。按照现代企业安全监管工作模式,厂部设有安环科,配齐3名专职安全干部;在厂属8个生产车间和11个科室选配了48名专兼职安全监督,在基层车间、班组配备了8名安全监督员和55名劳动保护监督员。形成了自上而下,严密高效的安全管理网络,并制定了严格的安全监督管理考核制度,使安全监督实现了全程化和正规化,并保证了安全监督的整体水平。其次,动力厂在制度上充分保障安全生产,具体体现在“三个落实”上:
一是认真落实安全风险抵押金管理制度。__年初,该厂把各项安全生产指标层层分解到各单位、有关科室和基层班组,按照安全生产责任承包书的有关规定,根据责任风险大小和岗位不同,实行数额不等的安全风险抵押金管理制度,使安全工作与每名员工的切身利益挂钩。动力厂每季度都要对各二级单位安全工作情况进行综合考评,对发生事故及隐患多、基层工作薄弱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批评并施以经济处罚;年终,经全面考核评分对安全工作达标的单位和个人给予150%—300%的奖励,对未实现安全目标的单位和个人则给予重罚。
二是认真落实岗位和设备点巡检制度。动力厂把落实重要生产岗位和重点生产设备的点巡检制度作为基层员工参加“安康杯”竞赛活动的重点,坚持做到“四个第一”,即:把对岗位员工是否认真执行岗位点巡检制度,作为第一位的重点内容去安排部署;把岗位员工是否坚持标准化点巡检,作为第一位的检查内容去安排部署;把岗位点巡检制度执行的效果,作为第一位的总结内容去总结讲评;把执行点巡检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作为第一位的重大安全隐患问题组织整改治理。厂属各车间采取各种方式定期分层次地对一线生产班组点巡检工作落实情况进行考核,保证岗位点巡检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例如:供电车间总降压变电站规定每小时由带班值班长对站内6千伏配电系统以及110千伏高压设备进行点巡检1次,并分别作好记录;每天再由该站站长全面巡检一次;每周由该车间负责人抽查一次。供水一车间一泵班发明了“定时翻牌巡检”方法,即按规定时间下到负30米深的井筒底巡检完后翻一次对应的时刻牌,以促进按时检查到位。厂武保护卫小队严格执行生产岗位、门岗和值班干部“三检”制,保证了厂内要害部位的安全生产。动力厂岗位点巡制度的有效落实,使安全隐患能够及时被发现和处理,在安全事故预防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是认真落实安全标准化作业票制度。动力厂针对行业特点,对易发生电气人身伤害、野外高空坠落、氯气中毒、火灾爆炸等事故的生产施工作业,一律实施安全作业票制度(简称“二票四制”),由施工项目主管人员签发,详细规定了施工单位在施工作业中的安全责任,并按施工作业危险性大小,明确了各级各类作业票的签发范围,统一规范了每项施工作业程序、安全防范措施和事故应急处理预案。此外,该厂还在认真总结多年来企业安全生产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电气倒闸操作“24字”法、施工作业安全“24字”经,这套做法在全公司获得一致好评并被兄弟单位竞相学习借鉴。以上这一系的安全作业票措施成为企业安全作业与施工的“通行证”,有效防止了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二、强化安全培训,不断增强全员安全意识和安全技术素质,努力提高员工安全管理和事故预防的能力
动力厂在开展“安康杯”竞赛活动中,坚持“人本管理”思想,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用什么掌握什么”的原则,进一步加大
了对安全技术培训工作的力度,从安全生产的一章一制和岗位员工的一招一式抓起,在全厂营造了人人讲安全、人人学安全、人人重安全、人人会安全的良好氛围。该厂在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中,注重突显三大特色:
一是寓教于宣。动力厂一贯重视和加强安全宣传工作,着力营造开展安全生产工作的良好氛围。每年年初时,厂、车间、班组分层次召开动员大会,全厂9个直属二级单位、55个生产班组积极响应,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分工协作,全厂上下齐动员,掀起了“安康杯”活动的热潮。厂工会组织还充分发挥自身的宣传优势,利用标语、板报、厂宣传栏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强化全员安全意识。
二是寓教于学。在历年来的安全培训活动中,厂工会、安环科积极贯彻落实公司“安康杯”竞赛组委会的有关文件精神,广泛开展了职工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活动。培训内容主要为国家颁布的《职工安全生产知识培训教材》、《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及“三防”知识、应知应会等方面。目前,全厂生产、经营和管理岗位的700余人全部都参加过闭卷考试,8个生产车间的主任、副主任和安全员还专门参加脱产培训考核,受教育面达到100%。对新入厂的职工,临时聘用的民工也要进行三级安全教育,教育率达100%。对变配电、起重、电火焊等特种作业人员进行持证上岗教育,对参加冶化停产检修的职工专门进行安全知识、工业卫生知识培训和考试。另外,该厂还以创建“学习型班组”活动为契机,制定了全面、细致、持久的基层员工安全技术培训计划,通过长年开展“周题月课季考”等岗位大练兵活动和安全知识现场提问、闭卷抽查等形式,督促员工加强学习。这些举措使广大员工对岗位安全知识从不懂到了解再到熟知,从被动到主动,安全观念显著加强,“三违”现象明显减少,自我保护能力大大提高。
三是寓教于思。__年动力厂举行了安全知识抢答赛(明确要求各车间主管安全的副主任参加)、__年上半年该厂又结合“安全生产月”活动的开展,先后举办了“假如我是安全员”主题演讲比赛和“遵章守纪、关爱生命”安全板报比赛。并在供电、供水和电讯等主要生产单位广泛开展反事故应急处置演习活动,增强了安全活动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实效性,使广大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增强。
三、完善预防措施,切实加强安全监督和隐患整改工作,努力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安全工作重在预防。在开展“安康杯”活动中,动力厂不断加大安全检查和处罚工作力度,突出抓要害、抓预防、抓隐患整改工作,做到了“三个及时”:
一是及时组织开展专业性安全检查。动力厂各职能科室严格执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每季度至少对所管辖系统组织一次专项检查,严格制定专项检查标准,并对检查出的隐患和薄弱环节组织整改,促进了该厂水、电和通讯等系统安全基础工作的加强。动力厂也因此在历次公司组织的设备评优和设备安全生产大检查中得到充分肯定和好评。
二是及时进行全方位的劳动保护监督检查。从__年开始,结合厂“安全经济运行班组”竞赛评比,动力厂工会组织开展了专项的职工劳动保护监督检查活动,深入车间和一线班组,对劳保用品的发放情况、质量问题、配备和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调研,认真收集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再按职责范围,分发各职能部门落实整改。此外,在日常工作中,该厂按全总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三个条例”要求,充分开展行之有效的、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劳动保监督检查工作,及时发现隐患,报告险情,督促整改,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__年下半年至今,该厂共组织季度安全综合管理考核4次,检查厂属二级单位36次,生产班组240余次,发现并整改各类问题200余个。
三是及时有效地维护职工身体健康。今年高温天气来得早、持续时间长,厂工会专门就此要求各车间分会开展“送清凉”防暑降温慰问活动及劳动保护用品穿戴专项检查活动。厂里还专门给职工发放“降温票”和防暑降温物资,发放的标准向一线职工倾斜。不论在厂内还是在野外,只要有动力厂的职工在作业施工,厂工会都会派出专人进行慰问和劳动保护监察。此外,今年6月份厂工会组织221名女职工进行“妇科病”检查,共查出各类疾病119人次,为进一步关心女职工身心健康,该厂还给全厂317名女职工办理了“女工安康保险”。工会组织通过无微不至地工作,真正使劳动保护工作如影随形地伴随生产、伴随职工。
四、调研之后的思考
在近年来“安康杯”活动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
1、安全生产是企业生产经营稳步发展的根本保证,而广大员工是企业保证安全的主体,企业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以安全为代价去换取暂时的效益,要时刻“以人为本”,只有充分调动员工的生产积极性,才能确保企业目标的实现。
2、工会组织要紧紧围绕企业经济建设中心工作开展群众性安全竞赛活动。要找准位置、抓住重点,把党委的要求、行政的职责和员工的意愿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3、在“安康杯”活动中,工会要在突出维护职能的同时,全面履行工会的其它各项职能,从而发挥工会组织的整体优势,要使广大职工能够感悟到开展竞赛活动,不仅是为了保证企业安全生产,同时也是为了维护职工的全法权益。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感慨颇多。动力厂安全生产的“昨天”有过成功的辉煌,也有过惨痛的教训。所以我们“今天”和“明天”的安全工作仍将是任重而道远。我们动力厂广大干部职工决心要在进一步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开展“安康杯”活动,促进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登上新台阶,再创新水平,全面推进动力厂安全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二○○五年八月十三日
要建立和谐社会,必须有稳定的社会秩序做保障。而其中大量的社会矛盾运用民间调解的手段,有效地予以排查、调处、化解,对于“保民生、促和谐”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试对年—年一季度区社会矛盾发生的主要情况作一客观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有益于“和谐”的建设。
一、社会民间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总体情况:
年以来,全区共组织纠纷排查2310次,受理矛盾纠纷4204件,调处4165件,调解成功3960件,调处成功率95。1%。其中,绝大多数纠纷由街道、社区两级人民调解组织受理并调处;区、街两级大调解中心在调处重大疑难复杂纠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区矛盾纠纷数量较多的有以下几类:邻里纠纷2400余件,占57。1%;婚姻家庭纠纷430余件,占10。2%;环境纠纷370余件,占8。8%;征地拆迁纠纷100余件,占2。4%。
二、社会民间矛盾纠纷主要类型和特点
(一)按季度看,社会民间矛盾受理数和调处数均呈上升趋势,年一季度和年一季度相比,矛盾受理数和调处数均增加了一倍多;但调解成功率也逐季提高。
(二)邻里纠纷类数量居高不下。因为违规改造住房、排污排烟排水等的不当行为,导致邻居通风不畅、采光不足、墙体开裂、上水下溢、污水横流、油烟污染等,另外,空调噪音、房屋漏水等,使相邻权受到侵害而导致此类矛盾纠纷多发。
(三)赡养类家庭纠纷有上升趋势。如年二季度受理调处的子女瞻养老人类家庭纠纷有所突出。主要都是老人没有谨慎处理好自己的财物、房产,过早地把房产转让给子女,或对子女们的资助有失公平,导致子女之间对老人的赡养问题发生纠纷。
(四)因拆迁引起的纠纷应予以重视。因拆迁、拆违工作引起的矛盾涉及面大,矛盾容易激化、闹事、上访率高:小区出新、道路出新需要拆除违章搭建,由于违建由来已久,加上拆违后疏导措施不及时,造成拆除违建类纠纷也有所增多;还有部分居民拆迁后,家庭又出现住房和经济分配遗产分配等矛盾,要求调解率呈上升趋势。
(五)每年的一季度为上访高发期。据统计,年一季度共劝阻2批40人次上访,年一季度共劝阻14批118人次上访。
三、主要对策
(一)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制度,构建覆盖全区范围的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做到各类矛盾纠纷早发现、早调处、早解决。
(二)加大对重大矛盾纠纷的调处力度。要加大本区推行党政领导接访活动、执行领导包案化解矛盾制度的执行力度。对重大的群体性有关的事件,倡导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亲临一线直接指挥现场工作,推动矛盾纠纷的有效解决。这方面本区有多起成功的案例。
(三)切实发挥“大调解中心”的作用。区调处服务中心由区调处服务中心与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合署而成。该中心自成立以来,其功能和作用日益显现。为维护稳定,妥善化解矛盾纠纷,应根据本区社会矛盾的发生规律和特点,在现有的基础上,制定不同时期、不同矛盾纠纷的大调解应急工作机制和应急预案。进一步强化调处服务中心分流指派、协调调度、检查督办、责任追究建议等职能作用的发挥,着力增强“大调解”机制的整体合力,有效提升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能力。
(四)提高“大调解”工作衔接机制建设的水平。在推进“检调对接”、“公调对接”、“诉调对接”、“访调对接”、“纪调对接”机制的建立完善上下功夫。建立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制度,通报情况,分析原因,研究对策。积极借鉴外地好的、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加大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大调解”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业务能力。
(五)进一步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着力规范区、街道、社区三级调解组织例会制度。加强对社会发展进程中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矛盾纠纷的调查、分析和研究,进一步提高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的预见性和前瞻性;坚持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制度。健全信息员、社区调委会、街道调处中心、区调处中心四级排查网络,分别定期进行纠纷排查,重要节日和敏感时期必须及时排查,以此掌握调解工作的主动权。
(六)进一步加大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投入,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要选调既懂法律又有群众工作经验的人员充实到各级调解组织中去,配齐配强力量。要给调解组织以必须的经费及物质保证,改善办公条件,使其适应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需要。
(七)经常性组织人大代表视察调解工作,以倾听各方呼声,了解各方意愿,为加强人民调解工作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八)建立表彰激励机制。要及时表彰调解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并形成制度化,以表彰先进,鼓舞斗志,推动全区调解工作的全面发展。
齐抓共管措施有效筑牢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的防线
20__年11月12日我站赴山东省__市,对我国惟一一个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的机关事业单位---__市建管局安全监督站(以下简称“__市安监站”)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编制只有28人的__市安监站,近年来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佳绩,连续3次被评为“全国建筑安全生产先进集体”。
制度规范强势助力
为彻底改变建筑工地尘土飞扬、秩序凌乱的状况,2024年底,__市建委建管局提出了“施工现场标准化管理”这一在全国尚无先例的课题,__市安监站成为这一标准的主要实践者。
__市安监站组织骨干力量参加了《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标准》试行本中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内容的编制工作。“建筑安全”、“文明施工”是创建标准化工地的重点,__市安监站以此为主线,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标准化管理,在建筑工地安装使用了视频监控系统,建立市建管局监控中心,与建筑工地实现了网上互联,提高了安全监管科技含量。加强施工现场封闭管理,设立了电动大门,使用彩钢板围挡墙代替砖砌围挡墙,并对围挡墙进行美化和亮化。对施工现场的临边、洞口、操作区域等实体的防护采用工具化、定型化的产品,以进一步使防护设施达到统一样式、统一标准,并对所有防护用品和设施实行市场的准入、清退制度(必须经__市建委批准)。现场的安全员实行全市统一着装,以便警示和识别。
__市安监站还结合工作实际,形成了《__市实施〈山东省建筑安全生产管理规定〉办法》,于2003年7月18日发布实施。《办法》要求,工程开工前应进行施工现场周边环境安全评估,建设、监理、施工企业三方必须按要求在施工现场配备安全监管人员,并确保安全监管人员到位和责任到位。同时,重视加强现场文明施工管理工作,于2024年2月1日出台了《__市建筑工程文明施工管理若干规定》。
__市安监站还有针对性地对深基坑、塔吊、脚手架、围挡墙及临建设施等易发群死群伤的事故隐患源进行重点治理,并形成了规定。出台《深基坑工程管理规定》,要求施工、监理、建设单位要建立起严格的验收、检查制度;加强对毗临建筑物、结构物和街道、管线、山体等深基坑的检查、检测;深基坑的检查、监测记录,要作为安全检查的重点内容。
出台《建筑施工起重机械管理规定》,强化塔吊等起重建筑机械的管理,不断完善塔吊的登记、检查和实行起重机械安装拆卸报告制度,严肃查处无资质拆卸和出卖资质的违法、违规行为等各项管理制度。制定了《__市处置特大建筑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每年组织应急抢险队伍开展实地演练,提高实战应急抢险能力;安排专人每天收听天气预报,凡是有大风、降雨的恶劣天气,立即通过建管信息网发布紧急通知,并提出具体要求;及时开展汛前检查,检查现场防汛的人员、物资、措施等准备情况。
“举措多样”增效生力
安全工作具有高度的动态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__市安监站注重强化全体职工“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一丝不苟”的高度事业心和“一日不放松、一时不放松、一刻不放松”的高度责任感,采取五项措施,通过精细化工作,确保施工安全管理工作落在实处,取得实效。
一是加大安全监督检查力度。按照“不漏掉一个环节、不疏忽一个隐患、不轻视一个苗头、不放过一个工地”的“四不”原则,不断加大和规范检查监管力度。强化责任制,坚持把对工程安全的监督责任落实到科室,落实到每个监督员的身上。同时,每年都要组织三次以上全市建筑安全生产拉网大检查和两次专项治理检查,对违法、违纪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给与严肃处罚。
二是全面推行安全报告制度。施工企业除实施公司月检、项目部周检、班组日检外,应按规定会同建设、监理单位根据工程的不同施工阶段对工程的安全生产状况进行综合安全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及时报当地建筑安全监督机构。
三是严格实行告知告诫制度。在企业办理安全报监、进行现场安全条件检查时,及时向施工、建设、监理单位下达《工程安全管理告知书》,提出管理要求、管理重点。在日常检查中,发现施工现场存在安全隐患较多,企业管理措施不落实的,坚持以书面形式向施工、监理单位下达《工程安全管理告诫通知书》,并在规定的时间内与其进行告诫式谈话。
四是推行黄牌警告制度。始终坚持严管重罚的原则。实行了项目经理计分考核制度和黄牌警告制度,规定年度内项目经理被扣除相应分数的,将分别给与通报批评、参加强化培训班、暂停承接工程任务等处罚。对在安全检查中被评定为不合格和存在严重事故隐患的,一律予以黄牌警告,黄牌悬挂于施工现场的显要位置,安全监督机构予以重点监控。
关于企业职工档案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__县劳动保障局
根据市劳动保障局统一部署,近期,我局组织有关人员对全县企业职工档案管理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1、企业职工档案的管理方式
《企业职工档案管理工作规定》(劳力字[1992]33号)实施以来,我县企业职工档案大多由企业主管部门的人事部门(政工科)统一管理,少数由企业人事部门(政工科)进行管理。
2、企业职工档案包括的内容
企业职工档案主要包括学历材料(毕业生登记表、学历证明等)、工人录用材料(包括招工、子女补充、工人转正定级等)、入党入团材料(包括入党入团的申请书、志愿书、转正材料等)、工资表、奖励呈报审批表、处分决定及解除决定、培训结业成绩表和评定技能的审批材料、劳动合同、调动转移材料、聘用审批表、复员退伍审批表、转业审批表、 退休(退职)审批表等。
3、职工流动中档案的移交保管方式
企业职工流动其档案由县劳动行政部门调配股密封、盖章后邮寄或随转。
4、对因企业破产、倒闭而失业的职工,其档案移交县失业保险部门统一管理,直至再就业办理转移手续。
二、企业职工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现行企业职工档案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现在企业职工档案没有统一管理,企业主管部门管理固定工身份和部分合同制工人档案,有些企业也管理合同制工人档案。这种管理方式,有悖于企业实行的全员劳动合同制,给企业的职工基础管理工作带来许多麻烦,也不利于维护职工个人利益,促进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建设科学、规范的劳动力市场。部分国有企业改制为私有企业,对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逐渐减弱,职工档案无人问津,甚至丢失,职工在调动工作时找不着档案或把档案长期存放在个人手里,有的企业负责人为达到控制职工的目的,扣押档案不给,使职工办不成调动手续。这些问题的出现,影响了档案管理的严肃性,更侵害了职工个人利益。
2、企业职工档案材料的客观性、准确性、完整性差。由于部分企业没有严肃、负责地填写好每一份档案材料,致使有的档案错漏百出,甚至随意更改,给劳动保障部门办理职工失业、退休等手续增加了困难。如档案年龄前后不一致,出现多个参加工作时间,个人经历前后记录不完整等。
3、档案管理的软硬件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急需提高。档案管理是一项政策性、规范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多数档案室设备陈旧,管理手段落后,防火、防潮、防蛀等达不到标准,档案管理只满足于不丢失,装进袋子,锁进柜子,在充分利用档案资源,提高队伍素质,促进企业管理方面下功夫不够。
三、有关建议
针对上述情况,为做好企业职工档案管理工作,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企业职工档案管理体制,以适应经济发展和新型劳动力市场发展的需要,由现在的多头分散管理逐步过渡为集中统一管理。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尽快制定企业职工档案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企业职工档案管理范围、内容、方式、标准等。建议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由劳动保障部门指导,独立管理职工档案,小型企业和私营、个体、外资企业的职工档案由劳动保障部门的人事档案部门统一管理。
二是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企业职工档案管理。制定规范有效的管理制度,加强督促,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定期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业务水平。针对目前企业职工档案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在规定时期内对所有企业职工档案进行全面的清理、规范,确保职工档案的完整、真实、准确。
三是使企业职工档案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对职工档案的内容、分类、档案用品标准重新进行规范。有条件的地区要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逐步建立职工个人档案与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医疗保险、再就业等系统化管理体系,通过科学的管理,为企业提供便利的服务,有效地保障职工和企业利益,充分发挥劳动保障部门的服务职能,提高办事效率,使档案管理工作科学规范化。
二○○五年六月二十四日
摘要 本文从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以人性关怀的视角调查常州快速公交——brt,发现常州brt存在不宜人的问题,特别是在人们坐车过程中。我们主要从将brt与城市公共空间结合的和站台改造两方面对常州brt提出建议,力求对常州brt的发展有所帮助,改善公共交通,创造人性化的环保城市。
关键词常州快速公交宜人人性化
前言
出行交通对于拥有庞大人口的我国来说一直是个棘手的问题,中国各个城市都在努力解决。brt——快速交通,最早在巴西的库里蒂巴成功的解决了人们的出行问题,并且给这座城市带来世界“环保之都”的荣誉称号。目前中国少数城市也引进了快速交通,对于常州一个二级城市来说,brt已基本解决常州人的出行问题。但是,由于生活质量的改善,对于brt的要求已不仅仅是满足出行要求,还要遵循人本设计,满足人们舒适出行的要求。因此,我们从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针对常州brt进行调查,希望乘坐brt能成为人们如逛公园一样的享受。
1.调研基本情况说明:
1.1调研的意义:
快速公交是一种高品质,高效率,低能耗,低成本的公共交通形势,充分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对于注重环境的今天,鼓励人们乘坐公共公交是减少交通污染的一种方法。高效而可靠的快速公交系统可以大容量地集散乘客,节省乘客出行时间,改善混合交通情况,减少小汽车使用率。而提高brt
的舒适性能够吸引更多的人乘坐公共
交通。
1.2调研的方法及调研的范围:
(1)文献调查法:在前期阅读大量文献,从国内外成功例子汲取经验。《国内外快速公交系统发展实践》《快速公交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
(2)实地观察法:对b1,b2路段进行调研,我们以b2线为主,快速公交二号线从西林公交中心始发,途径中吴大道,怀德南路,怀德中路,延陵西路,延陵中路,丽华北路,东方西路,东方东路至戚区公交中心站,走访各个公交站台以及站台周围建筑群。
(3)问卷调查法:对站台里等待车的人人,学生,工人,白领进行问卷调查。
(4)访谈法:与常州公交机务处,常州规划局,常州设计院相关人员进行访谈。
1.3调研时间和思路:
本次调查历时两周,我们本着严谨的态度,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从站台,车道,与周边建筑联系三个方面研究常州快速公交——brt,然后分析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得到最后的结论。
2.现状调研分析
2.1初步调查
自从我们来到常州,经常会选择brt出行,但没有仔细研究过,确定brt 研究课题后,我们开始深入研究它。经过初步调查,发现常州快速公交——brt比普通公交在站台和车道上已改善许多,但还有些地方不尽人意。
2.1.1站台
站台外观没有特色,并且缺少景观设计。站台在遮阳,遮蔽风雨和抵御寒暑上有很大缺陷,站台设施不够完善。
2.1.2 车道
brt专用车道布置于道路中央,双向行驶,专用道与其它车道间只设一道地面标记隔离。
2.1.3 与周边建筑联系
站台与周边建筑联系方式有天桥,地下通道,路面设置红绿灯。站台周边建筑没有特色,很无趣。
brt沿线与城市公共空间如广场,公园,商业区联系不够紧密。
2.2 深入调查
初步进行了实地观察后,我们对乘客和常州brt公司有关人员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
我们发放了120份问卷,有效份数为115。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得知:
绝大多数人对常州快速公交——brt是满意的;
大部分人觉得坐车过程中最不宜人; 38.9﹪的人认为brt应与城市公共空间结合;
43.4﹪的人认为站台设施需改进。
2.2.1 关于造成brt不宜人的主要原因调查
问卷第四题:4.您觉得在乘坐brt过程中什么时候最不舒适?□ 在站台等车时□坐车过程中□进入或离开站台过程中
坐车过程中(44.3﹪)
①由于车子密闭,车内的人很多,特别是在上下班高峰期,车内环境非常糟糕,因此不宜人。现在常州市内的brt车辆一年四季都开空调,窗户密闭。人一多,车内的空气质量很差,又拥挤,很容易晕车。因此,目前有能力买小轿车的还是会选择自己家的小轿车。
②车道两侧建筑单调,缺少公共空间和景观,给车内人的视觉带来疲乏。以常州快速公交二号线——b2线为例,b2线共有26对站台,从公交一公司开往戚区公交中心站。途径龙江路,谭墅,花园公交中心站,金谷花园,马公桥,会馆浜桥,怀德桥,瞿秋白纪念馆,人民公园,文化宫,天宁寺,文笔塔,朝阳桥,五角场,红梅新村,横塘河,紫云居,青洋中路,湾城路,毓秀园,华丰路,戚墅堰区政府,革新桥,五一路,戚区公交中心站。我们把这些路段分成了三类:
第一类是周边有广场或公园的:人民公园到文笔塔一段公交车道与公园相距较远,在车内的人不能很好的欣赏到公园的景观,只能匆匆一瞥。
第二类是周边是商业区的:瞿秋白纪念馆到文化宫一段店铺的空间比较呆板,不活跃,缺少公共交流的空间。
第三类是周围没有公共建筑的:其余路段金谷花园,马公桥等缺少景观绿化,视觉效果不好。比较偏僻的毓秀园、华丰路地段虽有景观绿化,但没有与车站结合。
③路面绿化少,近地面层空气质量差,温度高,特别是在夏天在站台等车时(38.3﹪)
①站台设施不够完善,不能遮风避雨,不能隔热御寒。brt车站主要以钢和玻璃为结构,由于高度和出挑长度限制,不能有效遮蔽太阳光也不能遮风避雨,b2 线路在站台上已经有了改善,在正对乘务员作为的地方增加了铁质的”百叶“。但是这只是一小部分的改善,也是只针对长期工作的乘务员而设计的。乘客还认为如果站台能隔热御寒就更好了。
②站内功能不完善,在站台除了等车没有其它事可做,不能在站台内买报刊和点心。站内只能等车,比较无聊。并且买过票进入车站就不能再出去了,如果等车时间比较长,也不能买报刊来打发时间。
③外观无特色。
一号线站台造型模仿动车外形,浅蓝色的表面经过风水日晒已经显色陈旧。二号线虽然改变了站台设计,提高了利用率,但是没有突出常州特色。并且站台无景观,不能舒缓等车人的心情。
进入或离开站台过程中(17.4﹪)
①地下通道或天桥出入口不明显,经常找不到。
②无景观。
2.2.2 对具体路段的调查
地点1 人民公园
人民公园站位于常州商业中心南大街东,南侧是人民公园,北侧是新建成的仿古商业区。西侧是南大街和莱蒙商业街。由于用地紧张,站台通过地下通道与周边建筑连接,地下通道未设置商业店铺,不同于南大街地下通道,人民公园站台未设置直接去周边建筑地下层连接的通道。
地点2 毓秀园
毓秀园位于b2线路东侧,离末站戚区公交中心站四站路。处于市郊,周边建筑密度低,以新建的住宅小区和厂房为主,有零散的商业小铺。
3.建议
3.1站台改造:
安装百叶窗,空气可以自由流通;在车站上加建雨篷,在避免外面的雨水打入车站内;挡住下雨天时避免雨水落在人身上。夏日强烈阳光。将特殊站点如公交换乘站和首末站装点以鲜花、树木、商店、玻璃墙、特色建筑,并在建筑风格上尽量保持通透性。乘客可以在这些站点内随意散布、购物、交谈、打电话、卖报纸。
3.2车道改造:①城市道路除了该备良好的交通功能,同时还应有良好的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考虑到常州有些路段并不宽阔,不能种植高大阔叶乔木,我们建议将专用道路中央改成草坪。草坪可以吸收热量,吸纳粉尘,减少扬尘污染,并且增加视觉效果。
3.3与周边建筑联系:
①brt车道沿线与周边建筑的联系
第一类是周边有广场或公园的:人民公园到文笔塔一段广场设计可设置深夜酒吧、咖啡厅、零售店等商业设施,能提供最新的
brt系统交通信息。广场中心位置的告示牌上要有易懂的地图和指引。舒适的座椅、长凳,同时还应该配备报纸书刊、花坛。公园空间内部应该设置能够贯穿整个公园的休闲景观路线,甚至延伸进附近的居民社区。公园还应适合于多类型的体育锻炼,创造足够多的树荫和风雨棚,使其成为居民多彩户外活动场所。
第二类是周边是商业区的:瞿秋白纪念馆到文化宫一段赋予沿街的店铺更多自主创造空间,例如店铺门前留出一部分空地开放,布置茶座,咖啡座等有特色的公共场地。
第三类是周围没有公共建筑的:其余路段整个道路两边种上茂密的阔叶乔木,形成与周边居民区的绿色缓冲带,隔离噪声和空气污染,改善小气候,改善车内人的视觉感受。
4.结语
从08年brt一号线开通到现在,常州brt已经慢慢完善,这个过程中是会凸显出一系列问题。而我们现在调研所能发现的问题也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如何让常州brt更加人性化,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我们相信,只要有心,总有一天,brt会成为常州人的骄傲。
城市公交调研报告范文
失独家庭情况调研报告
什么是失独家庭?一些家庭由于疾病或意外灾祸使父母失去了独生子女,人们把这样的家庭称为失独家庭。据卫生部发布的数据,在我国,失独家庭每年以7.6万个的速度增长,现在我国已有超过100万失去独生子女的家庭,这些家庭大多数独自承受失独之痛,独自面对养老、基本生活照顾和精神痛苦等问题。为全面了解掌握我市失独家庭的生存状况、面临的困难及生活诉求,更好地推动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关爱失独家庭。7月份,市政协妇联界别委员联合市计生委、市妇联,在市政协_____、_____副主席的带领下,深入_____县、_____区及相关部门,通过听取情况汇报、发放调研问卷、实地走访、座谈讨论等形式,对我市失独家庭的基本情况、面临的主要困难及原因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意见建议综合如下:
一、我市失独家庭的现状
1、基本情况。截至20_____年3月,我市只有一个子女的育龄妇女数为628345人,其中小孩年龄在14周岁以下的育龄妇女数为437619人;现已确认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对象2184人,其中独生子女死亡的扶助对象1436人(因为我市目前还没有做过失独家庭情况的统计工作,所以这个数字仅指女方年满49周岁领取独生子女死亡特殊补贴的家庭成员数)。以走访调研的_____县为例,49周岁以下的独生子女家庭达74286户,占家庭总户数的15.5%,其中独生子女意外死亡_____1人(女方年满49周岁),占独生子女家庭户数的1.76。目前出现的这群失独者大多出生在上世纪50-60年代,恰逢我国80年代独生子女政策严格执行的年代。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失独家庭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2、经济状况。丧子之痛让他们生活无望,也失去了创造生活的积极性。他们中大部分生活贫苦,有极个别甚至居无定所,借住在村里的公房(如仓库)或亲戚闲置的旧房。农村失独家庭的生活来源主要依赖于117-_____5元/月的农村低保、235元/月的生育特别扶助金和家庭普遍较为微薄的劳动所得。城镇失独家庭的生活来源主要依赖于270-350元/月的城镇低保金、235元/月的生育特别扶助金和个人劳动所得。相对而言,农村失独家庭的经济更拮据,面临的生存挑战更严峻,对经济帮扶的需求更大。
3、精神状况。失独家庭成员因丧子打击失去了精神依靠和寄托,常常选择自我封闭,拒绝与社会接触,内心孤寂,处于社会的边缘化。这个群体的年龄大部分在50岁左右,女人的这个年龄基本上很难再生育,而男人再生育的机会相对大一些。因此,相对而言失独家庭中女性受到的伤害更大、更深。同时我们发现有原配偶陪伴的失独者的精神状况明显好过丧偶尤其是离婚失独者的精神状况,而再婚重组家庭的失独者精神状况相对又有所好转。相对而言城镇失独家庭的精神创伤更大,对精神帮扶的需求更迫切。
4、帮扶状况。我市从20_____年起按照省里的政策给予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特别扶助金每人每月50元。20_____年起我市执行国家出台的一项针对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的特别扶助制度,扶助独生子女死亡家庭每人每月100元。20_____年起我市执行标准随国家标准提高,独生子女死亡家庭每人每月_____5元。随着物价上涨,我市从20_____年1月起对失独家庭的特别扶助金在国家标准上增至每人每月235元。部分县市区根据各自情况制定了扶助标准。如_____区从20_____年1月起对失独家庭的扶助金增至每人每月315元。_____区从20_____年1月起对失独家庭的扶助金增至每人每月300元。_____区_____乡在20_____年6月设立失独家庭关怀基金,7户失独家庭每年领取3000元到5000元的帮扶基金。南岳区从20_____年起在失独家庭父母生日、春节时分别送上生育关怀慰问金600元,对再生育家庭给予一次性生育关怀金500元。_____区参照市级标准执行。_____市从20_____年起将农村计划生育特别扶助对象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府代缴范围,由市财政按每人每年60元的标准从计划生育关怀资金中予以代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虽然我市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努力,但依然不能解决因为失去唯一的孩子而造成的经济和生活上的困难。
二、我市失独家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主要问题
⑴经济收入偏低。据调研,一半以上的失独家庭收入达不到当地的平均水平。尤其是农村失独家庭没有任何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依赖计划生育特别扶助金、政府救助(城乡低保、五保供给)等方面来维持基本的生活。城镇失独家庭除部分领取退休金的有较为固定的经济收入外,其他失独家庭的经济状况跟农村失独家庭相似。独生子女因病去世的家庭经济困难问题更为突出,这些家庭在支付大量医药费后陷入经济困难,占到所有返贫家庭的50%以上。
⑵精神创伤极大。失独家庭的精神创伤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来源于内在创伤。在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后,失独老人失去了精神依靠和寄托,心理变得脆弱和敏感,容易陷入精神抑郁,甚至导致更加严重的心理疾病。另一方面来源于外来创伤。一些人把失独者视为不祥之人,他们所给的东西也被视为不祥之物,这种来自社会的歧视和不公平对待无疑更刺痛了失独老人的心。因此,相对于物质帮扶而言,失独老人的精神慰藉更为迫在眉睫。
⑶养老就医极难。调研显示,失独家庭普遍存在患病率较高、生活资源缺乏、养老困难等特点。我不怕死,只怕老,只怕病。这是我们走访调研时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如何养老就医是他们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在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下,那些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经济条件不好的失独家庭,尤其是这一类的农村失独家庭,养老就医更是个大难题。医疗开支让他们原本贫困的生活雪上加霜,他们还常常面临无人办理正常医疗住院手续和术后无人照料等问题。
2、产生的原因
⑴政策关怀不够。一是对失独家庭的政策保障落实不到位。如2001年底颁布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法》规定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必要的帮助。这里的必要的帮助只是原则性规定,对帮助的形式、金额、负责部门及年龄等均未作明确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又如20_____年4月国务院公布的《国家人口发展_____规划》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养老保险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养老保障工作,积极探索为独生子女父母、无子女和失独老人提供必要的养老服务补贴和老年护理补贴。这里的必要是哪种类型,补贴标准是什么,由哪个部门负责同样缺乏明确的规定。二是对失独家庭的救济帮扶政策存在漏洞。如现行计划生育特别扶助制度限定年满49周岁以上的失独父母才能获得特别扶助,但这样不少49周岁以下的失独父母距离获得特别扶助就有一段较长的真空期,在他们最感孤立无助时却享受不到政策的关怀。同时,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环境污染等多种原因,大多数女性还不到45岁就已经无法实现再生育了。因此以年满49周岁为限与实际情况存在差距。三是各级财政投入不够。虽然自20_____年1月起,我市失独家庭特别扶助金提高到每人每月235元,可相对日益增长的物价水平和失独家庭面临的实际困境而言,我市各级财政投入依然偏少,扶助标准依然偏低。
⑵社会关怀不够。目前,我市还没有建立针对失独家庭的专门养老服务机构,也没有关爱失独家庭的社会和民间组织。随着失独家庭在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康复、护理等方面需求的日益增长,公益服务事业和社会养老工作明显滞后。
⑶自我激励不够。主要体现在失独家庭无法走出丧子之痛的心灵创伤,丧失生活信心,无望开创新生活。失独家庭在生活中往往会面临诸多正常家庭无法想象的困难,据调研,7080%的失独父母存在精神创伤或心理障碍,近半数患有抑郁症。丧子之后,他们的精神极度敏感和脆弱,恐惧一切节日和聚会,极力躲避世俗人伦,常常处于压抑和自闭之中,无法积极地投入工作和生活,特别是城镇失独家庭。
三、关于解决我市失独家庭主要问题的建议
独生子女家庭,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积极践行者,对降低人口出生率、抑制人口过快增长作出了重大贡献。失独家庭的出现是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可以说是政策所迫、意外所致、生理所限。帮助失独家庭解决生活困难,化解心理障碍,既需要有国家政策法规的保障、政府的帮助,还需要全社会的关爱。为此,我们建议:
1、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一是完善生育政策法规。建议考虑放宽单独生两胎的政策,增强家庭的抗风险能力,减少失独家庭的发生机率。在生育政策法规的出台上,给予所有失独家庭相应的扶助,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失独家庭帮扶对象的年龄划分。建议政府出台关爱失独家庭的相关政策,明确享受对象、享受标准、负责部门、审批程序、资金筹集与发放管理等基本内容。二是建立健全对失独家庭的养老机制。根据大多数失独家庭养老的实际,建议政府加大养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强服务功能。根据我市财政收入状况和上一年度的物价上涨指数,提高失独家庭特别扶助金标准。由政府为失独家庭购买养老保险,以保险形式为失独家庭养老提供最重要的保障。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用足用活现有政策,建立相关社会资源向失独家庭适当倾斜的政策体系。人社和卫生部门参照五保、低保、残疾人标准,给予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失独家庭成员免费享受医保和养老保险待遇。民政部门参照三无和五保老人待遇,将年满55周岁的失独女性和年满60周岁的失独男性优先纳入五保供养、城乡低保救助范围,尤其是对患有疾病、无生活来源的失独对象,更要适当放宽年龄限制,通过采取分散与集中供养的方式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卫生部门出台看病就医的特别扶助政策,定期为失独老人提供免费健康检查和亲情护理服务。三是定期发布失独家庭的权威数据。建议加强对失独家庭的信息统计工作,建立包括所有失独者在内的失独家庭数据库,定期面向社会公布权威统计数据,并及时更新,为政府解决这一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建议同时建立失独家庭健康档案。明确记录每个失独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与卫生医疗机构协调,根据每个人的病情有针对性地开展医疗服务。
2、建立健全失独家庭社会公益服务体系。一是建立失独家庭社会关爱救助机制。建立网络心灵驿站,通过开辟失独家庭网站专栏、建立失独者qq群等形式,面向社会定期开展政策宣传、信息咨询和心灵交流等活动,为失独家庭搭建一个及时、便捷的现代化网络交流平台,引导全社会共同关注失独家庭,营造人人尊重、关爱失独家庭的社会氛围。同时,组建志愿者服务队,定期为失独家庭做义工,帮助失独家庭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二是建立社会公益组织和民间资金共同参与机制。建议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吸纳民间资金参与失独家庭养老服务事业,建立失独家庭关怀基金,成立社会养老爱心机构,鼓励社会兴办养老院和专门的失独家庭老年公寓,形成政府补贴引导、社会广泛参与、多元化集资的失独家庭养老服务长效机制,切实推进养老服务的社会化进程。三是建立多部门帮扶的联动机制。帮扶失独家庭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扶助、医疗救助、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多个领域,绝非一个部门的事。充分发挥计划生育协会、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帮扶优势,积极开展关爱活动,帮助失独家庭走出精神低谷、重拾生活信心、提高生活质量。尤其要充分发挥妇联组织特色优势,针对失独母亲这个新弱势群体中特殊人群的现实问题,积极开展关怀失独母亲公益活动。
3、积极引导失独家庭重拾生活信心。一是开展精神慰藉。建议设立心理咨询公益岗位,充分发挥(村)社区的基层工作者和民间公益组织志愿者的积极性,对他们进行心理干预培训,指导他们定期与失独家庭成员进行科学的心理干预,比如开展心理辅导、义务巡诊、临终关怀等多元化服务,一对一帮助他们排解心理压力和痛苦。二是鼓励并帮助失独家庭重新构建完整家庭。对于尚处于生育期且有生育意愿的失独家庭,开展再生育服务。除帮助他们办理相关生育证件外,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和技术服务机构、医疗卫生机构还可以为其免费提供生理检查、优生监测等相关生育信息免费咨询和检查服务。遇到本级医疗部门解决不了的难题,应积极联系上级医疗部门,免费提供实验室检查、试管婴儿培育等系列生育信息咨询服务。对于失去生育能力,愿意收养子女的失独家庭,开展重组家庭服务。民政局、公安局和人口计生委积极协调,主动提供有关收养信息,优先安排收养福利机构儿童,对失独家庭在办理合法收养手续、婴儿入户手续时实行特事特办,繁事简办。三是积极引导和鼓励失独家庭参加社会活动。引导失独家庭、有特长的空巢老人组建各种文体队伍,开展文体活动,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娱乐身心,融入社会,用丰富多彩的文体生活来冲淡他们的记忆伤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聚成合力。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资金及其服务是经济发展的血液。而目前,由于农村金融的困境日益凸显,农村金融服务落后,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掣肘因素。因此,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强化“三农”金融服务,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破解的难题。
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个健康、完整的金融体系对于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是不可缺少的。在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投入是资金投入的主渠道。而现有金融体系在为农村服务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农村金融机构退位,服务功能弱化。由于农村经济货币程度较低,农村金融赖以生存的微观经济基础脆弱,正规金融因农村的比较弱势而选择“自我纠正”,国有商业银行大量退出农村市场,导致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下降,农村金融出现“空洞化”和边缘化。首先是政策性金融缺位。对农业发展银行实行“独立核算、自主保本经营、企业化管理”与其承担的农村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存在一定的矛盾。农发行为我国目前唯一的政策性农业金融机构,业务范围太窄,主要负责粮棉油收购、储运等环节的资金提供,农业发展急需的其他贷款业务基本没有涉足,在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后又将面临业务严重萎缩的问题,没有真正起到支持农业开发的作用。其次,农业银行支农功能“边缘化”。随着农行商业化改革的深入,其“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的经营原则与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性、分散性、波动性、长期性”向背离,农业银行将农业资金从以农业为主转为以工商业并举,竞争视角从农村转向城市,使得贷款业务逐渐离“农”。再次,农村信用社支农有限。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占主导地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经济的资金需要,较好地支持了农村经济发展,但由于受自身经营规模和经营体制所限,其资金供给总量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存在“农信难为农”的严重问题。
2.信贷管理制度存在缺陷,农民很难取得贷款。为防范贷款风险,面对农村贷款规定较为苛刻的条件。大部分农民贷款因提供不出相应的质押、抵押及不动产等担保而与农贷失之交臂;另外,由于农村贷款期限、结构、金额等方面设计与农村资金需求特点不相适应。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渐深入,农业走向产业化、现代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大,周期长,而现实的贷款产品金额偏小,期限一般为1年,与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信息不对称;此外,浮动贷款利率制度使农民承受能力严重受挫。实行浮动利率制度后,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处于垄断地位,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对贷款一律实行上浮,在相当程度上加重了农户的利息负担。
3.农村金融服务环境较差,金融生态断裂。由于社会信用环境差,借款人信用观念淡薄,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时有发生,制约了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农村信用体系尚不完善,金融机构考察其财务状况和信贷条件较为困难,同时贷款需求总体缺少有效的担保、抵押,使农业地区需求量大、亟须支持的大额农户、个体公商户贷款、民营企业贷款、小城镇建设贷款、水利建设贷款等难以形成需求。另外,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尚未建立,农户信用信息处于零散分布状况。
4.民间借贷缺乏规范,金融风险加大。民间借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但良莠不齐,同时,也加大了农民的负担和农村金融风险。由于对民间借贷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和正确引导,其风险、隐患日益凸现,由此引发的经济纠纷呈上升态势,间接殃及社会稳定;另外,民间借贷不规范,无借据、合同,缺乏担保,隐蔽性强,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坑蒙拐骗在所难免,甚至引发刑事案件;民间借贷利率一般高于同档次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风险集中,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此外,影响金融宏观调控。民间借贷活动在高利率的吸引下,易诱发大量资金以现金形式流出金融机构,加大现金“体外循环”,造成金融信息失真,干扰央行对社会信贷总量的监测。民间借贷投向具有一定的趋利性、盲目性,资金流向与国家经济政策、产业政策不能配套,使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落实效果不佳。
5.农业保障体系存在许多障碍。农业保险机构运行障碍主要表现有:保险基金规模较小,政策性农业保险与商业性保险项目界定模糊,农业险种划分及其保费标准正在探索中,理赔及风险补偿机制建立滞后,贴农、为农保险制度不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组织规模偏小,经营行为不规范;担保机构与协作银行关系不顺,行业自律以及监管不到位,风险及补赔机制尚不健全。
二、改革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建议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要求下,现行农村金融体系需要积极地进行变革和创新,适应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广大农户、乡村企业多样化、多层次金融需求
特点,积极构建以合作金融为主体,政策性金融、商业金融和非正规金融有机结合的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形成有效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金融合力。
1.构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金融生态环境。要建立起政府主导、横向联动和金融服务“三位一体”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机制,并构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状况综合评价体系,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和监测,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进行量化考核,并不断健全金融生态环境法律基础,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的外部生存环境。首先,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良好的信用环境是一种无形资产,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融资成本,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政府和金融机构应健全信用文化,广泛开展诚信宣传,强化农户诚信教育,培育农户的信用道德和信用精神,提高农户的信用素质。政府采用补助的形式开展对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培训,强化新型农民整体素质。另外,深化农村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完善内部治理制度,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使企业真正成为合格的农村市场主体。尽快建设和健全企业和个人的诚信系统,加快诚信立法,实现银行、政府、执法部门间的社会信用信息数据互连互通,提高社会信用信息的共享程度。运用法律、制度、行政和经济手段,健全信息披露制度,规范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信评估等诚信机构,提升其公信力。建立农村信用的激励和惩戒机制,完善企业市场竞争和退出的公平环境,创造农村金融生态良性发展的诚信环境。其次,转换地方政府职能。政府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政府要加强对创建金融生态环境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指定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整体规划、目标、任务以及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切实转换服务理念,强化农村服务意识,严格依法行政,提高政务质量和效率。结合当地农村经济金融状况,加快支农金融相关的制度建设,并保证规章制度的完善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以有效保护农村投资者、存款者的合法权利。再次,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与支持力度。财政是农村金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支撑。构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金融生态环境需要以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农业产业环境,投资环境和农村经济的运行质量。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满足农村金融日益多样化的需求,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农村金融生态比城市金融生态相对脆弱,因此,需要加强国家财政与政策性金融对周期长、资金需求大的项目支持力度。同时,需要积极探索工业反哺农业,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的可行途径与制度设计。
2.加快法律制定,为农村金融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农村金融立法应循序渐进,平稳推进。应重点制定农业投资法、农村合作金融法和农业保险法等专门法律,为农村金融体系的运行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使之有能力和动力进行金融制度创新。首先,制定农业投资法。制定农业投资法,使国家对农业的投入法律化,通过立法规定中央、地方、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对农业的投资比例及相应的责任。另外,农业投资法在法律上要规定对农业贷款实行优惠利率,中央银行对农业银行的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应低于城市的商业银行,以调整其级差收益。同时,建立农业信贷国家财政补贴制,以补偿因低息贷款而造成的损失,走农村金融“以农养农,国家保护”的路子。此外,农业银行在完成上交存款准备金后,多存可以多贷,但必须明确年度农业信贷的结构比例和投入时期。其次,制定农村合作金融法。尽快制定农村合作金融法及配套的法规,给农村合作金融以应有的法律保护。在农村合作金融法律中,要对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产权组织形式、融资渠道、经营机制、管理模式、运营规则、职能作用等做出明确规定。根据农村发展的实际,在资金、利率、税收等政策方面给予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以优惠政策,并用法律形式予以规范。在立法中应对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性质、经营目标、经营业务、权利义务、与政府的关系等内容做出规定。这样既可以为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法律的依据、规范和保障,又可以规范农村合作金融市场,为农村合作金融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法律基础。再次,制定农业保险法。加快农业保险的立法,从法律上明确政府、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从政策和财政上予以支持,建立起确保农业持续发展和农村长期稳定的保障机制。在农业保险法中,要明确农业保险的实施范围和实施方式。扩大农业保险的实施范围,农业保险应包括农作物的耕种、收获后储藏、加工及其运输的保险,农业生产过程中所使用财产的保险,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身保险及各种手工艺和家庭产品的保险等。另外,要明确政府在农业保险中应发挥的作用。进行保费补贴,根据农业保险发展的需要和我国财力,规定保费补贴的参考比率;进行费用补贴,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农业保险的成功经验,由政府对农业保险的经营费用进行补贴。实行某些优惠政策,对农业保险公司及其分支机构经营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免税,对其经营的商业保险业务则降低税率,对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也实行免税;对农业保险的投保人提供贷款担保或对向投保者提供低息农业贷款的金融机构给予利息补贴。另外,要逐步建立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组织制度体系。根据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实际需要,农业保险的组织形式应多样化,包括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地方性农业保险公司、商业性保险公司、农业保险合作组织等。
3.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首先,创新管理体制。强化内控制度,完善农村信用社经营机制。树立以改革和效益为中心的经营管理价值观,构建起涵盖农村信用社各部门、各岗位以及每个员工的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完善目标考核、真正使经营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增强其经营管理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同时要确保管理的有效性。其次,进一步改革产权制度。强化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和经营机制的转换。强化内部约束和激励机制,有效地转换经营机制,加大责任追究力度,提高内控执行效果;强化增资扩股工作,确保信息的透明度和操作的合规合法性,逐步优化股权结构。再次,完善治理结构。在治理结构选择上,要坚持所有者控制原则及效率管理和监督原则。要做到入股农民是农村信用社的所用者和控制者,形成信用社和入股农民的命运和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制度和体制安排,创造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运行机制。在组织内部结构机制安排上,既要相互统一,又要相互制衡。根据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要求,农村信用社必须坚持所有者的利益主体和他的风险主体是一致的,而在治理上和管理上也应由他们做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督。最后,加强风险防范。努力扩充资本金。资本充足率提高了,农村信用社抵御风险的能力自然就增强了。同时,农村信用社应抓住改革的机遇,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改善自身经营,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加大宣传力度,树立良好形象,做好服务,强化信用社与社员的联系,使入股社员得到实惠,提高人们的入股积极性。努力实施多元化战略。农村信用社的经营业务应该多样化,资金的投放领域和投放对象应该广泛化。提高信贷质量。农村信用社要提高信贷人员的素质,增强其风险意识;严格信贷审查,加强信贷管理,及时催收贷款。
4.建立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培育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机制。应构建一个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民间金融相结合的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首先,拓宽政策性金融的业务范围。作为目前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应逐步向综合型政策性银行转变,满足不能通过竞争性金融活动而获得满足的农村金融需求。农业发展银行应当健全和完善政策性金融服务功能,继续支持国家粮油储备体系建设,履行为粮棉油收购资金供应和管理等政策性业务。在业务拓展上,农发行在目前基础上调整充实业务范围,积极开办粮油产业化经营贷款、重新对农业发展银行进行市场定位,进一步调整农业发展银行信贷结构,逐步将支持重点由农产品流通领域转向农业生产领域,使其成为支持农村发展的综合型政策性银行。同时要拓宽业务覆盖面。通过增设基层网点、接收部分基层国有商业银行网点或接收部分基层国有商业银行网点作为自己的分支机构,增强服务农业的能力。另外,逐步开办扶贫开发项目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农村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贷款业务;通过发行农业金融债券和建立农业发展基金,拓宽筹资渠道。此外,建立农村政策性保险业务,鉴于商业农业保险尚缺乏市场基础,建议在政策推动下争取成立地方性的,以政策为依托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建议建立国家和省两级农业保险发展基金,在财政补贴之外,支付农民的保费补贴和农业保险部门的超额赔款补贴,通过政府补贴或委托代理的方式,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进入农业保险市场,为农业保险提供再保险支持。其次,大力发展面向广大农户的合作金融组织。合作金融机构因自身制度设计的特点,使得为社员服务方面具有交易成本低、效率高的内在优势,在农村金融市场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应大力发展面向广大农户的合作金融组织。如由农户自愿发起的资金互助组织,这种资金互助组织应是真正意义的合作制组织,社员之间互相监督,社员代表参与合作社决策,建立社员大会控制下的法人治理机构,有效建立其自我约束和自担风险的经营机制。再次,逐步规范和引导民间金融。民间金融具有信息成本低、利率弹性大、服务态度好等优点,适度、健康的发展对于活跃民间投资,促进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要通过经济手段而非行政手段来解决民间金融所存在的问题,并逐步使之规范化和制度化,充分利用传统的信用资源来培育和发展民间金融主体,使金融产业逐步走向多元化和市场化。国家应尽快制定民间金融相关的法规和管理办法,加强政策引导,规范民间金融行为,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使之合法化、公开化。同时,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小额信贷组织和互助合作金融组织。根据市场化的原则,发展以不吸收公众存款的私营、股份、合作制的小额信贷组织和互助合作金融组织,条件成熟时可由监管部门实行备案制管理,设立民营银行,提高民间金融的组织化、规范化水平,更好为“三农”服务。
5.建立有效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首先,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和调整县级金融服务功能。国有商业银行要合理设置县域机构,取消单纯吸储的银行营业网点。商业银行可以适度调低系统内上存资金的比例和利率,以减少和解决农村资金流向城市、农业资金流向非农业、经济落后地区资金流向经济发达地区这个资金盈缺布局不均衡、两极分化越拉越大的问题。同时,也可以适度“放权”,给予或扩大对基层行的资金授权授信额度和新增贷款的审批权限。其次,调整、完善农村邮政储蓄的功能,以改变邮政储蓄造成农村资金外流的局面。国家应制订相应的政策,政储蓄资金管理办法,必须对现有邮政储蓄制度进行改革。将县以下邮政储蓄吸收的存款,通过人民银行全额用于增加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并将此作为一项制度稳定下来。另外,降低邮政储蓄新增存款转存中央银行利率。此外,按照机构企业化方向改革邮政储蓄机构,推进邮政储蓄银行网络的建立,并设立专门的农村金融服务部门,面向“三农”开展业务;通过与农村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合作,进一步加大邮储资金支农力度,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满足度。再次,对支农再贷款要进行财政贴息,引导资金进入农村。不论在地方一级还是在国家一级,财政支农资金和信贷资金都缺乏衔接和配合,国家和地方财政可将支农资金给予财政贴息,以引导信用社和农业银行加大农业投入,降低农民的贷款成本。
6.建立和完善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首先,建立农村信贷保险制度。积极开发农业贷款损失补偿保险品种,对商业性保险公司按照农业保险的业务比重给予相应的保费补贴及免交涉农业保险营业税等优惠政策。其次,加快农业保险制度建设,把农业保险纳入农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考虑组建政策农业保险机构,或者委托政策性银行开办农业保险业务,政府可以对参加保险的农户实行保费补贴,引导农民参保意识;也可以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办业务,鼓励农村金融机构代理农业保险业务。也可以通过财政、税收、金融、再保险等经济手段支持和促进农业保险发展。再次,建立信用担保补偿机制。政府要建立信用担保补偿基金,每年按照一定比例补充当年基金并牵头组建符合农村需求的评估担保机构,设立由财政、企业、农村金融机构出资的信用担保基金,发展农村互助担保组织。建立区域性信用再担保机构,以分散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最后,建立有效的存款保险机制。消除政府承担隐性担保的责任,有利于保护存款人的利益,为稳定金融体系提供事后补救措施,也有助于农村金融机构防范金融风险。
一、调研课题简介
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国家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区、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完善社保体的任务非常艰巨和繁重。从1949年建国至今,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随着经济的发展也日臻完善。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救济和住房保障金。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二、调研设计与组织实施
本次调研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当前主要类型企业员工的社会保障是否落实到位,例如企业是否按国家相关规定为员工建立社会保险、员工是否享受到企业提供的福利待遇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设计了这份问卷,希望能通过我们的实地调查得到有效的数据和准确的结论。我在__市__区、__区、__区发放调查问卷、访谈的形式向社会各行业人员采集相关信息。
三、调研对象情况简介
本次调研主要在__市__区、__区、__区开展,我们的调研对象主要集中在30—50岁左右的城市工作者,通过对百余名不同行业及单位的员工的调查,我们顺利得到了调研报告所需相关数据。
四、调研数据统计简析
我国政府经过多年努力,目前,以社会保险____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但是,中国毕竟还是一个尚处在发展中的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在这次调研中,我们初步了解到社会保障体系制度在唐山市的实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特点及原因。
1. 城镇企业多注重养老保险,参保险种不全
在我们的调查中,我们发现被调查者大多对养老保险较为满意。从险种看,养老保险覆盖面远高于其险种,紧随其后的是医疗保险。分别占有__%和__%的比率。绝大部分公司尤其是民营企业只为员工缴纳部分养老保险费和医疗保险费,同时其他几项社会保障的险种则无人问津。
2. 民营企业员工参保比例较低
调查发现,民营企业的员工参保比例低且参保险种不齐。特别是酒店,娱乐等服务行业中(我们在__区的调研活动中曾走访__餐饮,小肥羊,kfc,由于人员流动性大,除中高层管理者大多由公司为其上“五险一金”其他员工均来参加保险。
3.住房公积金最低生活保障等存在制度不健全、分配不均等问题。
这次调研我们不仅将木管投向了以养老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险,还涉及到了就业培训,还有住房公积金,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制度等社会热点问题。在调研中我们看到
(1)__%的人对住房公积金感到不满,集中__%的人认为住房公积金受益方范围较窄存在不公平,__%的人认为住房公积金风险防范能力不足。
(2)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存在严重问题。在与被访者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目前最低生活保障并未真正落实到城镇生活贫困人群当中,__%的认为实际领取低保人数与省级转移支付核定的领取“低保”数量有很大偏差,并且低保对象的界定标准尚未规范。
(3)对于下岗职工、待业大学生这样的收入不固定的灵活性就业群体,做好就业培训显得格外重要,而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多人只是在找到工作后进行过短暂的入职培训,绝大部分人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就业培训。而零收入和收入不稳定的就业群体又是最需要社会救助的,因此(2)中提到的问题格外严峻。
调研结束后,我们将得到的数据加以汇总和整理,并选取了其中富有代表性的30余份问卷进行研究,针对以上问题分析出了我们对成因的看法。
首先,认识不到位。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一些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中,雇主与雇员中存在着模糊认识,从员工自身的角度来说,员工只顾多挣钱,对养老保险缺乏切身体会,认为“退休早着呢,参加养老保险不必着急”,再加上本身工资就不高,情愿自己开销,也不愿自己缴费参保。从企业发展的角度看,企业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不愿参保。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刚刚起步,非公有制民营企业正处于原始资本积累阶段,利润意味着私有财产。因此,多数企业主普遍存在只顾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认识不到为员工参保可以解除员工后顾之忧,稳定人心,增加企业效益。
其次,从__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使大部分企业的有限财力在承担职工社会保障支出时力不从心。国有企业由于成立时间早,离退休职工及在岗员工的社会保障负担更加沉重。而绝大部分的民营企业其所需资金绝大部分是通过自我积累的方式来解决的,外部融资渠道不畅,原始资本投入不够充足。因此,有限的财力致使许多企业在承担职工社会保障支出时确实有些勉为其难。
另外,还有一个民营企业特有的用人特点是从业人员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这也加大了企业的参保登记工作的难度,同时,约束雇主的劳动法律制度也不健全,导致被调查者中89%的民营企业员工目前尚未由所在单位为其参加社会保险。
五、改善企业员工社会保障的对策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改善城镇职工社会保障状况。
首先,从社会的层面来讲,要加强社会保险的宣传。进一步加强宣传和培训,使经营者清楚意识到,参加社会保险是企业对职工乃至社会的重要责任和义务。同时,让广大职工都了解社会保险相关政策、规定,使大家都能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
其次,从司法的层面讲,要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强制推行。社会保险的基本特征及其与商业保险的本质区别之一,就在于社会保险的强制性,这一强制性必须通过国家立法,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目前社会上多数就业人员没有得到相应的社会保障,究其原因,关键在于社会保险的立法相对滞后或执法力度不够,主要依靠社会保险主管部门和经办机构通过行政手段和宣传动员的作法,只能得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一方面应加快立法,特别是加快地方立法;另一方面,应充分依靠现有法律、法规,严格执法,依法推进社会保险的改革。
另外,规范用工制度是改善员工社会保障情况的重要前提。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在试用期结束后需要及时与员工签订正式用工合同并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用。
六、结束语
在这次调研中我们与许多被访者进行交流,其中有一个在税务局工作的公务员说的话让我们感触很深。他说,新中国刚刚建立64年,从建国初期的百废待兴到现今社会的欣欣向荣,我们已经在军事、经济、科技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作为一个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过于注重经济发展导致社会结构失衡也是存在的严重问题。但总而言之一个刚刚起步的泱泱大国敢于承担起13亿人口的社会保障并在64年中日趋完善,本身就已经树立了世界社会保障进程中的里程碑。
在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我们相信我们的国家一定会尽快出台相关政策予以解决,希望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总结借鉴前64年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更广地普及,更快地完善,更好地造福中国13亿人民。
女性参政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为进一步提高女干部素质,以适应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本文从新时期推进女性参政的现实必要性着手,挖掘了目前推进女性参政事业的有利因素,分析了发展该事业存在的困难及难点,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妇女参政 调研 思考
女性政治参与是指女性有意识地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其根本目的是体现女性在政治领域中的群体意志,反映妇女在政治系统中的权力和利益诉求。具体表现为三个层面:一是民主参与,指妇女获得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是女性参政的基础层面;二是权力参与,主要指妇女担任各级领导干部,直接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决策,这是女性政治参与的中间层面;三是女性的政治参与意识,表现为女性对政治生活的普遍兴趣和积极主动的参与态度,以及从政妇女自觉代表妇女的整体利益,对政府的决策发生影响。
女性参政既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__同志强调:“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把这项工作纳入到整个干部培养选拔工作中去考察、去安排,明确目标,拓宽视野,严格标准,改进方法,为优秀女干部脱颖而出创造条件”。“要健全与完善女性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切实落实女干部政策,加大女干部的培养、选拔、任用力度,促使各级领导班子中女性数量逐步增加,促使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女性比例有一定程度提高,提高妇女的权力参与的比例,确保妇女参与决策和社会事务管理等各项目标的实现。”新的历史条件为广大妇女参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时代呼唤必须进一步提高女干部素质,进一步营造宽松的社会环境及政治环境,以适应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一、推进女性参政的有利因素
首先, 妇女参政环境日渐宽松。经过一个多世纪世界性的妇女解放运动的持续抗争,特别是新中国诞生以来党对妇女事业的关心和大力支持,我国妇女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今天,我国的经济、政治形势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1992年10月开始正式实施的《妇女权益保障法》,使我国妇女的各项合法权益包括政治权益得到了更有效的法律保障;年初在提请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名额和选举问题的决定草案中,就首次对女性占全国人大代表的比例作出明确规定 “中国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妇女代表的比例将不低于22%”;湖南省人大常委会XX年修订通过的《湖南省实施〈______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规定了两个“百分之三十以上”刚性指标,明确了参政妇女的比例和名额,推进维护妇女参政权;XX年湖南省启动了“农村妇女参与村级治理”项目,该项目主要通过政策、机制、方式等方面的创新,通过提高农村妇女自身能力,强调性别意识,促进农村妇女在整体上参与农村的选举、决策和管理。总之,中央或地方出台的这些政策,不断地促进了性别平等和两性和谐发展,使女性政治参与出现了崭新的局面:女性政治参与意识的普遍增强、女性政治参与程度的逐年提高、女性政治参与渠道的不断拓宽、女性参政议政能力的显著提升、知识女性广泛地参政议政等等。
第二、女性整体素质全面提升。 中国教育统计网的资料显示,1997年,女生在普通高校在校生中的比例为37.32%,XX年年,这一比例达到47.08%,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据统计,在2024年高考中,各省的高考“女状元”比例超过了70%;从1999年到XX年年,在可以统计到的560名高考状元中,女生超过了一半!如今,“女多男少”的现象正从语言类、师范类院校逐渐向综合型大学蔓延,包括一些理工科院校,女生的比例也在逐年攀升。国务院发表的《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显示,截至2024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女生占在校生总数的45.7%,女硕士、女博士的比例分别达到44.2%和31.4%。这些高素质、高学历的女性人才,在社会建设的不同层次和岗位中,日渐显山露水,创下傲人的功迹。即使在政治领域的高层官员中,也浮现出越来越多的女性身影:陕西省副省长朱静芝,中国工农民主党员,拥有研究生学历;湖南省副省长甘霖,致公党党员,农学博士;北京市副市长,程红,民盟成员,经济学博士;山东省副省长王随莲,九三学社成员,大学学历;江西省副省长谢茹,无党派人士,经济学博士…..这些高官共同的特征就是:党外人士、高级知识分子、女性。
第三,女性参政积极性显著提高。 不管人们接受与否,政治这个“男性的角斗场”越来越无法阻挡异性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女人站到了权力的顶峰,她们以行动证明,男人独掌政治的一统天下一去不复返,被称为'她世纪'的政坛新时代正悄然到来。不论是从中央还是到地方,大批有想法,敢于任事的优秀妇女干部崭露头角,女性在政治舞台的影响力越来越大:____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共204人,其中女性13人,占6 %;候补委员共167人,其中女性24人,占14 %。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共127人,其中女性17人,占 13 %。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总数为2987名,其中有妇女代表637名,占代表总数21.33%,比十届妇女代表所占比例提高了1.09个百分点。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161人,其中女常委25人,占15.5%,比十届提高了2.3个百分点。十一届13位副委员长中有3位女性(乌云其木格、陈至立、严隽琪),占23%。全国政协十一届委员总数2237名,其中女委员395名,占17.7%,比十届提高了 1个百分点;常委299人,其中女性35人,占11.7%,比十届提高2.7个百分点。十一届全国政协22位副秘书长中有2位女性,占 9%;14位常务主席中有2位女性(张梅颖、 张榕明),占14%。而在此前结束的全国省级领导班子换届中,新一届省级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的815名成员中,有106位女性,约占13%。全国656个城市中,有女性市长619人,其中正职女市长31人。此外,县级组织内妇女参政比例也呈扩大趋势:__县现有干部21507人,其中女干部7367 人,全县副科级以上女干部 247人。本届县人大女代表比例 14.5 %。比上届提高了 1个百分点,政协女委员比例达17%,比上届提高 1个百分点。
二、存在的问题及难点
1、性别岐视仍然存在。中国妇女虽然广泛地参加社会劳动,但就业层次较低,妇女在第一、第二产业就业比例高,在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国家机关公务员等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较高的人员中,女性的比例明显低于男性;从全国妇联XX年的“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看,中国妇女的平均经济收入明显低于男性,并且男女两性的收入差距正呈现扩大趋势;女性就业选择机会少,在某些职业中存在两性隔离的现象,下岗女工普遍感到再就业困难,再就业时容易受到年龄和性别歧视;女性的家庭经济地位和男性也存在着差别,尽管中国女性的经济地位受到了法律的保护,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往往发生一定的偏差。女性在财产支配、继承的权利方面明显低于男性,女性在家庭生活中不容易摆脱烦杂的家务劳动,无暇从容地走向社会从事各种活动,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
2、女性整体教育水平不高。政治参与程度是与人受教育的水平呈正比的。受中国传统的性别政治文化“女子无才便是德”、“男尊女卑”等思想观念的影响,女性接受教育的机会和程度明显不及男性,或者说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也是被动地依附于男性的提高而提高的。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女童的入学率低、失学率高,女性的受教育机会更少、程度更低,男女在受教育的权益上已经存在着不平等。在经济文化欠发达的地区,大多数女性往往能完成受国家法律保护的九年义务教育已属不易,接受高中教育的比例更低,只有少数女性能够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女性整体的文化素质最终影响了妇女参政议政能力的提高,影响了妇女政治参与的程度与水平。同时,在同样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前提下,男女在择业就业方面也存在明显不同的际遇,女性受限制受歧视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这反过来又进一步影响和制约女性总体受教育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3、女性参政主动意识不强。大部分女性对政治参与问题表现出可有可无甚至漠不关心的态度,只有少部分自觉自愿主动参与政治。据调查,女性对自己所在单位、村、社区事务的关注程度方面也远低于男性,大多数女性还处于“要我参政”而非“我要参政”的被动状态,原因如下:一是女性参政渠道过窄,女性参政普遍存在“三少现象”,即在各级领导班子中女干部少,高层领导结构中女干部少,担任领导正职的女干部少;二是传统政治文化的消极影响,几千年的传统儒家政治文化一直把女性排斥在政治之外,女性的性别角色总是定位于“服从”、“柔弱”、“退让”、“贤内助”、“贤妻良母”中,给女性政治参与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据调查,相当一部分的妇女认为“妇女与政治无缘”,妇女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家务和子女教育上,即便是一些有理想有抱负的女性,也多愿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业务性工作,而对妇女参政持敬而远之的态度甚至否定态度。
95位用户关注
17位用户关注
97位用户关注
88位用户关注
85位用户关注
26位用户关注
85位用户关注
27位用户关注
73位用户关注
62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