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农村基层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农村社会稳定具有基础性作用。本报告旨在探讨当前农村基层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二、队伍建设现状
1. 人员构成:后备干部以本地青年农民为主,学历层次不断提高,但整体素质仍有待提升。
2. 培训机制:各地普遍开展定期培训,但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需求存在脱节现象。
3. 激励机制:部分地区的激励政策尚不完善,影响了后备干部的积极性。
三、存在问题
1. 人才流失:优秀人才向城市流动,农村基层队伍稳定性不足。
2. 培训不足:专业技能培训缺乏,导致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受限。
3. 管理制度:选拔、考核制度不够健全,存在任人唯亲的现象。
四、改进建议
1. 强化人才培养:结合农村实际,制定针对性的培训计划,提高后备干部的综合素质。
2. 完善激励机制:建立公平、透明的晋升通道,提高待遇,留住人才。
3. 规范管理制度:建立健全选拔、考核制度,确保公正公平。
五、案例分析 选取若干典型地区,分析其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为其他地区提供参考。
六、展望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农村基层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凸显。加强队伍建设,将有助于推动农村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开头:
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农村基层干部作为改革的推动者和实施者,其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日益显现。然而,面对新时代的新挑战,农村基层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报告通过对多地实地调研,揭示当前队伍建设的现状,旨在为改善这一状况提供依据和建议。
结尾:
农村基层后备干部是农村发展的关键力量。提升他们的能力和素质,不仅关乎农村的稳定和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的长远战略。我们期待通过深化体制改革,优化培养模式,激发人才潜力,打造出一支适应农村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目前,根据___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的长期稳定是基础。广大农村基层干部担负着带领农民实现这一目标的历史重任。“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为建立一支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确保党在农村各项事业后继有人的需要,我们对全市22个乡镇(街道)村级后备干部队伍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基本情况
我市共有908个行政村,904个村党组织,村“两委”干部3753名,农村党员24226名,村级后备干部2306名。从全市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上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力量不断壮大。近年来,我们不断拓宽工作思路,创新工作形式,把选拔培养村级后备干部作为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基础工程来抓,纳入党务工作目标考核,定期调度工作进展情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全市22个乡镇(街道)全部建立了村级后备干部档案,全市2306名后备干部,平均每村2—3名;98%的村达到了村主要干部(村支部书记、村主任)一职一备的标准。
(二)村级后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各乡镇(街道)结合工作实际,举办不同规模、不同内容、多种形式的培训班,同时发挥老党员、老干部的传帮带作用,不断提高后备干部的政治素质和致富能力。其中,受过党务及实用技术等各类培训的1637名,占71%;致富带头人1038名,占45%。
(三)村级后备干部队伍结构趋向合理。本着实用、有效的原则,镇村两级扩大视野,调动农村优秀青年参与村级工作的积极性,不断改善后备干部队伍的年龄、文化结构。30岁以下的有461名,占20%;30—35岁的968名,占42%;35—40岁的392名,占17%,以中青年居多。学历全部在初中以上,高中学历的1406名,占61%,大专学历的115名,占5%。党员1152名,占50%;女性346名,占15%。
(四)村级后备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切实发挥了作用。在村党组织带动下,年轻后备干部干劲足,热情高,工作积极,在村级各项工作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在村“两委”换届时,能够为选出精干有力的班子提供充足的人选;在平时班子调整时,也能够及时充实进来,保持了村级班子和村干部队伍的持续稳定。如宁家埠镇荐家村的后备干部王士金,工作扎实,作风硬朗,甘于奉献。在村集体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个人为村民铺风化石路近千米。__年5月以绝对优势当选村委会主任,他与支部密切配合,认真参加入党积极分子培训,__年6月成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像这样的优秀干部,各乡镇都有十多名。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强村的发展经验之一,取得了明显成效。如刁镇的刁西村、普集镇的普东村、白云湖镇的郑码村等,多年来一直注重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不仅村两委班子团结稳定,而且后备干部素质较好,数量充足,初步形成了村级干部梯次结构,实现了村级各项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各项工作年年走在全市前列。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全市后备干部队伍已初具规模,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同时,队伍建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其中有的问题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倾向性,不容忽视。一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待于加强。在农村发展的新形势下,后备干部平时大都忙于种植、养殖或务工、经商,只是到村里有中心任务时才抽上来从事村务工作。由于平时参与少,缺乏实践经验,在具体工作中思路窄,办法少。特别是刚毕业的学生和退伍军人,接触农村实际不多,不能结合具体情况、从村情民意出发去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影响了工作成效。二是在经济发展中还不能发挥生力军的突出作用。半数以上后备干部有一定的致富能力,但整体科技水平不高;受过培训的多以乡镇党委组织的政治培训为主,参加科技实用技术培训不多,在农民致富中的“引领”作用不突出,在经济发展和村级各项工作中还不能发挥骨干和带头作用,缺乏政治素质强和致富能力强、文化素质高和工作水平高的“双强双高”型后备干部。三是部分乡镇对后备干部的管理培训流于形式。有的仅有名单和档案,没有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对后备干部只满足于有,而不着力于用,不在培养锻炼后备干部的方式方法上下功夫,导致不敢用、不会用、不能用,不利于后备干部的成长,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后备干部的积极性。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主观方面,一是部分乡镇党委在认识上有偏颇,不想去抓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在各地普遍实行村委会直选的形势下,有少数乡镇领导干部认为培养村级后备干部与村级直选的现实不吻合,培养了也不一定选上,费力大而成效小,不能从农村发展长远大计的角度出发去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仅把主要精力以及人力、物力重点放在经济工作上,从而放弃了抓发展关键、抓农村人才的主动权。二是个别村主要干部受思想水平和权力意识的局限,不愿培养后备干部。部分现任村干部特别是村支部书记,从个人眼前利益出发,担心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有意无意地淡漠对后备干部的选拔和培养。三是少数村主要干部统率全村大局的能力不高,不敢选拔后备干部。有的担心选拔后备干部会引发年轻村组干部之间的矛盾,导致班子的不稳定,只好放着人才不用或不能有效使用,贻误了人才的成长。客观方面,一是村级任务重,工作难度大。面对加快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村级工作包括结构调整、引进引办、基础设施建设等公益事业,以及计划生育、土地管理、征兵、民事调解、精神文明建设等诸多繁重任务,村级负担重,压力大,令年轻人望而却步。二是村干部职位吸引力差。村干部报酬普遍不高,大部分村不能落实一般村干部的退养安置,不能解决其后顾之忧。个别村集体经济薄弱,一些正常工作开展不起来,干部工资常年挂在帐上,导致状态低迷,成效不高,在群众中没有威信。三是年轻人外出务工多,力量分散。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和变革,农村青年中外出务工、经商的人员越来越多,不少村只留下一些老弱者“守摊”,后备干部人选缺乏。机制方面,不成熟,不定型。目前,对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指导力度还不够,规章制度还不够健全,少数乡镇党委及村党组织在后备干部的选拔上缺乏机制制约,在培养上缺乏方式方法,在使用上缺乏上岗保障,致使队伍建设规划落不到实处。
三、对策及建议
面对新的形势和加快发展的任务,要着眼于农村发展和稳定的大局,从确保党在农村的各项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出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打好三个基础:更新思想观念、壮大村级收入、规范村级管理;做好文章:落实责任、增强吸引力、健全机制,努力造就一支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
(一)明确责任主体,在更新观念的基础上落实责任
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首先要引起乡镇党委和村党组织的重视。要从教育引导、典型宣传和示范带动入手,以紧密结合实际的理论知识、实实在在的工作效果和具体典型的说服力,使乡镇党委和村党组织以“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为指导,认识到人才是发展的原动力,落实村级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从而以思想观念的更新促进工作的开展。抓落实,就要明确责任。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明确要求,乡镇党委书记是直接责任人,村党组织书记是具体责任人。这一责任自然包括干部队伍建设。乡镇党委要按照村干部一职一备的要求和年轻干部“四化”标准,把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作为“三级联创”活动的重要内容列入党建工作规划,有部署、有检查、有落实。一是完善档案,建立后备干部人才库;二是实行定期考察、动态管理,既要保持后备干部队伍的稳定性,又要不断提高后备干部的整体素质。村党组织要在乡镇党委的指导下,具体抓好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管理和使用,每年结合民主评议工作推出三名以上后备干部,指定专人培养,分配具体任务,严格管理考核,确保后备干部的质量和数量,促进村级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二)营造良好环境,在壮大村级收入的基础上增强吸引力
有稳定而雄厚的经济收入作基础,才有可能把村级工作搞得红红火火、有声有色,以生机蓬勃的事业吸引优秀青年积极主动地向党组织靠拢。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工作步骤,让青年人在壮大村级经济中唱主角,抓好引导、帮扶和激励,把越来越多的既有办事能力、又有良好品质的青年人吸引过来、汇聚起来。一是启动“创业工程”,把村级经济搞活。我市在开展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中,把经济发展指标作为评选“五个好”乡镇党委和村党组织的主要标准。乡镇党委要结合各自实际,着力引导广大农村干部尤其是青年党团员积极探索农村经济发展的多种形式,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发家致富、实现理想不只是外出打工一条路。比如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发展特色产业,搞活物业经营,实施农业产业化等,使资源优势化为经济优势,不断壮大农村经济实力,走好特色发展之路,努力创造有利于后备干部成长的环境氛围。我市相公庄镇桑园村大胆启动村办企业改制,将8家集体企业全部改为民营企业,建起了120万平方米的工业园,形成了以金属颜料有限公司等4家骨干企业为龙头,以工业园为依托的大发展格局。村里的多数优秀青年在集体及私营经济发展中大显身手,既经受了锻炼,也体现出了自己的价值。如年轻的村委委员翟建龙就是从中脱颖而出的。全村工业总产值__年达到3亿元,__年可实现3.5亿元,成为全市经济首强村。二是启动“帮扶工程”,为村干部创业引好路。在这一方面,我市探索实行了农村党建特派员制度,并已取得初步成效。1277名党建特派员构筑起三级帮扶工作网络,25名市级领导干部下到22个乡镇驻村蹲点,310名市直部门下派干部派驻到109个后进村,942名乡镇党建特派员包驻全市908个行政村,强班子,抓发展,促稳定,形成了帮扶基层的强大合力。在帮扶主体上,采取市直部门帮、乡镇政府帮、经济强村帮、骨干企业帮等多种形式;在帮扶手段上,采取资金扶持、政策倾斜、信息技术服务、人才帮扶等多种方式。一年来,三级党建工作队共帮扶贫困户327户,帮扶资金、物资计110万元,帮助修路、打井、改造电网的投资达到530万元,新建和扩建奶牛小区6个,引办项目5个,总投资1000万元,进一步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提高了后备干部的理论素养、科技素质和工作能力,为全市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更强更新的活力,从而加快了农村发展速度。三是保障财力支持,建立激励机制。要结合农村实际,给予村干部相应的经济待遇,以有效的形式保障其工资略高于农村人均收入水平,并健全村干部退养安置机制,解决其后顾之忧。今年,章丘市委出台了《关于加强村党组织书记规范化管理的暂行规定》,对村党组织书记从职责条件、选拔任用、教育培训、考核奖惩、工资待遇、退养待遇等方面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由市财政承担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津贴,做到按月发放,持卡领取。并实行工资待遇最低保障制度,村党组织书记工资标准不得低于每人每月260元,村级收入不能予以保障的由乡镇(街道)财政予以支持。对于连续担任村党组织书记__年以上或年满55岁的,按照一定程序办理退养手续,享受退休工资或养老保险待遇。这一举措,激发了村干部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同时,市委下发了《关于对建国前入党的农村老党员实行定额补助的通知》,抗日战争时期入党的老党员每人每月补助100元,解放战争时期入党的老党员每人每月补助80元,确保他们能够老有所养,安度晚年,这项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从根本上为建国前入党的农村老党员的晚年生活提供了充分保障,基层党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对青年党员的吸引力明显增强。
(三)创新工作措施,在规范村级管理的基础上健全机制
规范选拔程序。一是扩大“选”的范围。按形势发展要求和班子实际需要,把致富能手、站所工作人员、复退军人、回乡学生、企业骨干等各方面的优秀人才遴选到村级后备干部队伍中来。二是落实“推”的办法。我们提出了政治素质强、致富能力强两个基本条件和年龄40岁以下、文化程度高中以上两个参考条件,并指导基层组织根据班子的实际情况,采取发放表格或召开村民会议的形式,广纳意见,推出群众满意的后备干部。三是实行“考”的制度。通过考试确定人选,并通过日常跟踪考察、工作考核和急难险重任务考验,真正使敢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会干事的人有地位,干成事的人脱颖而出,完善推选、公示、考核、使用“四步”选拔程序。多种方式培养。一是以乡镇党校为基地,进行综合素质培训,同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后备干部的政治觉悟和驾驭村级工作的能力。二是以乡镇站所为基地,进行挂职培训,让村级后备干部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社会、参加实践,提高科技水平和组织协调能力。三是以村级日常工作为阵地,主动交任务、压担子,为后备干部打造锻炼平台,加快成长步伐。四是建立培训基地,进行专项培训,强化后备干部的经济意识、发展意识,增加经济工作的实践经验,增强创业本领。今年,我们根据形势发展要求,从村干部和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实情出发,建立了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的章丘市农村干部培训基地,以6处示范基地作为现场教学示范点,从山东农业大学和知名企业聘请了6名科研人员,从市农业局、林业局和畜牧局聘请了16名科技人员定期从事技术指导和教学。现在的规模每期可培训200人。从前期培训的效果和反映看,在组织开展培训时,真正做到“进门是课堂,出门是现场”,受到了农村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年轻后备干部的欢迎。实行动态管理。不能将后备干部建档立卡后就束之高阁,不闻不问,杜绝后备干部队伍管理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健全了后备基本情况、实绩档案等基础资料,更注重建立动态管理制度,包括完成任务、建功立业、致富及帮带情况、外出管理等内容,把监督、管理贯穿于选人、育人、用人的各个环节。文祖镇以“注重公认、规范管理”的原则为指导,每年结合民主评议村干部,发动群众公开推荐后备干部,村支部严格考察、研究后确定人选,并报镇党委备案,每半年对村后备干部进行一次鉴定,一年一次考核,及时调整补充人员。从今年上半年开始,我们以乡镇为单位,对村级后备干部进行定期考察,坚持优胜劣汰,保持了后备干部队伍鲜活的生机。做好备用结合。要坚持递进培养的原则,建立备用结合制度。通过实践加强锻炼,使其逐步积累丰富的经验,尽快成熟起来,全面增长才干,奠定广泛的群众基础,然后再按班子要求和各自特长,通过推荐和选举逐步走上两委干部岗位,形成村级干部合理的梯次结构。刁镇实行了村支书储备制度,制定选拔标准,履行群众推荐、党员大会通过、党委考察确定三项程序,落实了跟踪联系、参政议政、定期培训三项制度,今年换届后,“能人”书记已占到70%以上,增强了村干部队伍的整体力量。全市各乡镇党委、街道工委也正在探索实行“双培”机制,即把农民中的经济能人培养成党员和后备干部,把党员和后备干部中的经济能人培养成村党支部书记,进一步加强村级班子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农村基层干部与群众接触最多,是群众眼中的政府,是贯彻执行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骨干,是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目前农村基层干部的数量在干部中应该算是较为庞大的,但他们的身份也是干部中最为特殊的,有媒体比喻农村基层干部是官非官,是民非民,两头不占。当前,农村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既是新形势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
一、_____区基层干部的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
(一)村(社区)干部基本情况
(二)目前基层干部存在的问题
2、思想意识僵化。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经济的发展,群众观念也随之改变,村(社区)已经从管理模式逐步转变为服务模式,但大多数村(社区)两委干部还没有意识到这一转变,还在习惯于用过去的老经验、老办法来办事,或者是感受到了转变但是没有好的办法和思路来应对,思想观念滞后,缺乏创新精神。个别村(社区)两委干部遇到问题只看表面现象,缺少理性思考,不做深层次分析,处理问题简单。
3、法律意识淡漠。从_____区近两年查处的案件来看,涉及村组干部的违纪违法案件占58% ,在查办案件过程中发现,部分村(社区)干部社会、科学、法律等方面知识欠缺,对腐败的危害性认识不足,部分村(社区)干部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党纪国法,也有的认为自己为群众做事情,拿点、贪点是理所应当,更有少数村(社区)干部心存侥幸,认为自己贪腐手段高明,无视法律规定,谋取私利、为所欲为。
4、作风上存有差距。一是工作积极性不高。随着工作方式的转变,工作内容的增加、工作要求的提高,一些村(社区)干部作风软、散、拖,对上级布置的任务不积极、不主动,存在畏难情绪以及等、靠、要思想,出现给工作经费办多少事,不给工作经费就拖着不办的情况。二是民主意识淡薄。村级事务决策权往往集中在书记、主任等少数人手中,部分村(社区)干部习惯于一言谈或者少数人说了算,不善于发挥群众的能力和智慧。三是为官不够清廉。少数村(社区)干部宗旨意识淡薄,村级事务管理随意性大,存在优亲厚友、假公济私等现象,腐败现象呈多发易发态势。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选人入口不畅。村(社区)干部的产生主要是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由党员公推直选或是村民海选产生,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农村党员和村民的意志,但在过程中也有部分人员为谋求私利通过非正常手段成功获选,因此出现宗派轮流坐庄或是村霸当庄的情况。部分村(社区)发展基础薄弱,文化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人大多选择外出务工,不愿意回到村(社区)中任村干部,导致干部来源一定程度上受限。优秀人才长期在外,即便有合适人员愿意到村(社区)任职,但群众基础薄弱,常常会出现想选选不上的情况。干部来源渠道不畅通,村(社区)干部难以选到合适的人,对整个队伍结构和干部素质产生不良影响。
(二)工作权责不明。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是对目前村(社区)工作的形象概括。在各级基层组织职能由管理转向服务的大背景下,各级各部门把服务末梢延伸至村(社区),安排村(社区)干部推动各项具体工作,村(社区)成为了责任很大,权力很小的机构。但是村(社区)干部拥有哪些职权,应该负责哪些具体职责却没有明确的规定。大量行政性、事务性、任务性的工作耗费了村(社区)干部绝大部分精力,村(社区)干部整日忙于应付各类会议、检查、考核,无法腾出时间和精力做群众最关心和希望解决的具体工作。群众提出的问题没解决好,群众不满意,不仅降低了群众对村(社区)干部的公认度,还会导致以后开展村级工作受到影响。
(四)监督管理不严。大多数村民忙于自家生产,对村级事务只要不涉及自身利益一般是不问不管,群众监督难以落实;有的村民对村级事务有意见,但是怕村(社区)干部或者其背后的宗派家族势力打击报复,经常也是想监督而不敢监督。部分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由于自身业务素质不高,不掌握工作方法,对村(社区)重大问题、重大事项了解甚少,出现不敢监督、不会监督、不善监督的情况。
三、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管理的建议
(一)改进人选产生方式。一是改革《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体现村民自治的同时,加强选举时党的领导,由上级党委把好关,提出合适人选进行差额选举,对选举出的人选加大监管力度。对不适应工作的人员可由上级党委提出免职建议,由村民代表进行表决,作出免职决定。二是严把村党组织党员发展入口。发展党员不定名额,不下任务,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不断提高农村党员整体素质。
(二)厘清基层工作权责。在政府工作部门全面推行权力清单制度,明确各级各部门的权力和责任,防止责任下移的情况,让村(社区)减轻所负责任,由疲于奔命、应付上级变为优质高效服务群众。明确村(社区)干部的职责界限,建立相应的职责清单,整合村(社区)内及周边的服务资源,便于统筹指导、协调、规范村级工作。
(三)加大培养教育力度。以各级党校为培训主体加大对村(社区)干部的培训教育力度。培训教育要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以理想信念教育、党性教育、作风教育为重点,加强政策法规教育、正面典型教育和反面警示教育,突出问题导向,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采取课堂讲授、交流发言、外出培训、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提高村(社区)干部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打通村(社区)干部上升通道,拓宽村(社区)干部的出路。加大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力度,对优秀的村(社区)干部可通过招考、招聘等方式选拔到乡(镇)政府工作,特别优秀的可选拔进入乡(镇)领导班子成员中。打消村(社区)干部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想法,把干好和干不好工作从经济待遇和发展空间上区分出来,让他们更有工作积极性也更有盼头。
(四)健全基层干部激励保障机制。探索实行村(社区)干部定额工资制度。按照在村(社区)任职的具体岗位,明确每个岗位的最高和最低工资标准,最低工资由省、市、县三级共同承担并逐步纳入财政预算,乡(镇)、街道根据各村(社区)集体经济情况确定村(社区)干部工资的上浮率,并严格将工资控制在最高标准额内。推行村(社区)干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制度,采取集体出一点、社会筹一点、个人交一点的方式,逐年为他们投保,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制定合理的考评机制,对工作成绩突出,村民认可的村(社区)干部进行物质或精神表彰,并作为推荐干部的条件,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五)完善村(社区)干部监督机制。建立自我监督机制,通过专题教育、培训等方式让村(社区)干部摆正位置,树立服务理念,增强监督的自觉性;强化民主测评机制,年初要公开工作目标任务,年终要分别对上级政府和全体党员、村民代表述职,接受群众评议,加强群众监督;加大镇(街道)纪(工)委监督力度,建立廉政档案,坚持落实五必谈一约谈制度,早提醒、早预防;按照民主监督、权力制衡、公开透明、村民自治的要求,发挥村(居)务监督委员会作用,明确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及成员职责范围,确保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成员敢于监督、善于监督。
农村虽然很落后,但是也有不少优秀的人,也有很多的人大代表。不过,农村人大代表管的事都是些比较杂的,比如谁生病了,谁吵架了这些事。但是,小岗位也是可以做出不平凡的成绩的。本文将介绍一篇农村人大代表个人述职报告,希望大家可以认真看一下,了解他们工作的辛苦。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代表:
我叫,家住镇村组。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各位选民的信任和支持,被荣选为县第十六届人大代表,不知不觉在人大工作岗位上已度过了两个春秋。两年多来,我努力行使代表职权,认真履行代表义务,积极发挥代表作用。今天,有幸向各位汇报我当选县人大代表以来履行代表职责的情况,现将两年多来的履职情况作简要汇报。
一、加强学习,提高能力,认真履职
为提高人大代表的履职能力,自己时刻注意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对人大代表而言,要做好本职工作,切实履行代表职责,就应该全面锻炼自己,提高综合素质,使自己不仅在能力水平上有较大提高,还要在政治思想水平上也有进步,以适应本职工作和人大代表履行职责的要求。
1、加强学习,从学习中受教育,作为人大代表,必须加强自身学习,注重自学为主。要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扩大自身的知识面,不断提高自身文化水平。
2、加强培训,在培训中求提高。除自学外,我参加了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组织的以法律知识为主的业务学习培训班,较系统的学习了《宪法》、《地方组织法》、《代表法》等有关法律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人大业务知识,以明确代表的权利和义务,掌握履行代表职责所必备的基本知识,特别是对新当选的代表显得更加重要,为代表更好的履行职责打下基础。
3、加强教育,在教育中提升思想境界。加强政治制度、奉献精神、法制观念、代表意识、全局观念等的思想教育,提高对人大性质、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从而提高执行职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通过学习、培训和教育,较深刻地理解了中央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使我感到人大工作的法律性、时效性、规范性很强,学习相关知识对履行代表职责至关重要。
(1)认真履行县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代表职责。我高度重视一年一次的县人大代表会,每次会议召开前我都抽出时间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2)认真履行县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代表职责。积极参加代表小组活动。参加县人大常委会组织的执法检查、视察、评议、培训等活动,以及宣传法律、法规和政策,积极支持和监督“一府两院”工作,依法履行代表职责。按照县委、政府的安排和部署,积极参与江背镇的社会维稳工作。
(3)联系选民,积极做好农业农村工作。
我长期生活在基层,密切联系选区选民和人民群众,听取和反映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过去的两年多广泛的听取人民意见,然后积极参加县人大交给的各项会议。今年县级对环保、电力、教育三家单位进行了评议,我扎实开展走访,对走访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收集和整理,并带到会议上去。
我在走访期间,枫树坡组,对电力部门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我收集带到了会议上。不久电力部门就对电路进行了整改,结果对用户带来显巨的效果。
同时,我在今年的5月6日被选为村妇女主任,本人在村上主要负责:计生、妇联、食品安全这几个方面。作为一名妇女主任,我竭尽我工作的能力,督促每一次的查环孕检,上户宣传一年一次的女性安康保险,按时汇报办红白喜丧事的对象。
本人任职期间,走访了,等对象,她们都是因家庭小事,引起了夫妻争议,后来通过我和治安主任对对象的沟通和劝解,结果她们的关系有所好转。另外,还对,等重病对象,进行了慰问和看望,希望他们早日康复。
妇女工作。妇代会既是妇女的代言人,又是广大妇女的知心朋友,更是妇女姐妹工作和感情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我在妇联的精心指导下,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总方针,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创造性地开展妇代会工作,一是加强维权、保护合法权益,对妇女同志来访做到:“热心、耐心、关心、爱心、尽心。”等五心原则。
二、履行代表职责的体会和不足
通过两年来担任县人大代表的履职实践,自己体会到作为一名代表其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1)使命光荣。人大代表是选民的代言人,要代表人民参与行驶国家权力的工作,是一项很神圣的光荣使命,作为一名人大代表要时刻抱着这种使命感去参与人大工作,才能切实做到代表人民,反映民意,履行代表职责,从而取信于民,得到选民的认可和支持。
(2)责任重大。人大代表代表人民最重要的就是要对人民负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一名人大代表责任是很重大的。因此人大代表、常委会委员在行使职务职能,参与审议“一府两院”及政府部门的有关工作报告、议案时,在表决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事项时,要敢说话、说真话,要善于提出积极合理的建议和意见,要慎之又慎的行使好自己的表决权。只有这样,才不会辜负人民的重托。
(3)严于律己。监督是人大代表、人大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能。正人要正己,人大代表要发挥好监督作用就要严于律己,做到自尊自爱,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廉洁奉公,遵守社会公德,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各方面做出表率,这样就能做到监督有力、有威、有效、令人信服。
两年来,我在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村支两委的带领下,我尽我的所能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相信以后没有最好的只有做得更好的!但由于主客观的原因,自己在履行县人大代表职责的实践中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克服不足,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充分利用时间,回访选民,利用好代表之家这个平台,和群众连成一片,既要做一个忠实的倾听者,也要做一个顺畅的沟通者。我将永远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
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顺心!
基层妇联关于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思考报告范文
近年来,随着大量农民工外出务工,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农村夫妻分居、留守妇女不断增多等诸多问题。为了全面了解、掌握我镇留守妇女的生产、生活现状,为更好地帮扶农村留守妇女,__县__镇妇联深入村居,对13个行政村的部分留守妇女进行了走访,对留守妇女在经济建设、文明发展、社会管理、家庭和睦、子女教育等方面发挥作用的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
我镇共有人口有53489人,其中女性25674人,占比48%;常年外出务工人员23156人,其中女性6947人,占比30%,留守妇女6850人,占全区女劳动力总数的33.5%。
从年龄结构上看,留守妇女主要分布在30—50岁之间,这个年龄段没有外出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要在家抚养教育孩子、赡养老人,二是家中的种、养殖也需要她们在家维持。由于这部分农村妇女在文化程度方面都偏低,外出不能获得更多的收入,只能选择留守家中,让丈夫外出赚钱养家。因此她们得身上承担着等诸多重任,不仅关系到下一代的成长,而且在处理家族、家庭成员关系方面也起着核心作用,对社会稳定、经济建设也有着不可替代与忽略的作用。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这部分留守妇女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1、家庭事务较繁琐,身体健康不乐观。留守妇女既要承担繁重的种养殖生产劳动,又要料理家庭事务,不仅要照顾年迈的老人,还要教育未成年的孩子,因此劳动强度较大,劳动时间较长,体力透支严重,造成其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但由于经济压力和家庭事务压力,在身体出现不舒服时,她们往往选择拖一拖,而没有去医院进行体检、治疗的意识。在蔷薇河村调查时发现:大部分留守妇女每人需要独立承担将近5亩地左右的农业生产、每天到板厂做工近八小时,还要照料1-2个老人,至少照顾一个孩子,她们每天早上五点多就要起床,晚上近十点休息,一天没有一刻时间可以休息。过于忙碌的生活使得她们没有时间去注意自己的身体是否健康,只要不是生重病,一般就是到村卫生室拿点药,或是回家好好的睡一觉。
2、精神压力比较大,幸福指数不太高。尽管留守妇女为家庭作出了许多牺牲,但受到认可的程度不高,且丈夫长年在外,遇到事情往往无法及时的倾诉,既要操心孩子,又要担心在外丈夫的安全与忠诚,有的还会有流言蜚语流出,留守妇女精神负担明显严重,幸福指数不太高。主要表现:出现婚姻危机,一方面留守妇女大多是中青年,一些长期分居的留守妇女因为丈夫长期在外打工,夫妻间缺乏沟通,双方相互猜疑,再加上精神空虚,易受到不良习俗的影响,由于自制力不强,还容易受到非善意的诱惑,导致感情危机;另一方面丈夫常年在外会有婚外情,从而导致婚姻危机。在调查中我们统计到近80%的留守妇女面临着巨大的生存的压力和心理压力。
3、婆媳关系不和谐,子女教育不到位。由于文化水平有限,自身素养不高,再加之经济压力,经常纠结于鸡毛蒜皮等小利益,因此农村婆媳关系大多处理不佳,尤其在丈夫不在家的情况下,婆媳之间没有调解人和传话人,沟通不畅导致婆媳关系更是难上加难。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例由于婆媳关系没有处理好导致家庭矛盾激化的现象,婆媳不讲话是正常现象,有的`甚至大打出手。在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上,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不高,见识不多,对孩子的关爱主要表现在吃饭穿衣上,而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品性教育则疏于监管,导致孩子对学习的认识不到位,出现厌学现象,辍学比例较高。
为了更好地帮助农村留守妇女成长,减少她们的精神压力和生存压力,带给她们更多的自信与快乐,我认为妇联作为妇女组织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成立农村留守妇女生产、生活互助组织,让留守妇女结成团队,实现互助,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劳动强度。
二是整合社会资源,加强对留守妇女的致富技能、子女教育、家庭关系等方面的教育;增强她们的个人能力,提升个人素质,以提高她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三是鼓励她们多参与有益的社会活动,丰富精神生活,汲取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如参加文艺表演队,参加志愿者服务队,参加镇妇联定期组织的各种交流活动。
四是多组织像两癌筛查一样的免费体检,给农村留守妇女的健康保驾护航。
五是加大妇女权益保障法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留守妇女的自我保护和法律意识。
除此以外,整个社会也应该行动起来,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形成部门合力,共同关爱农村留守妇女,如完善农村养老体系建设,减轻农民的养老压力,出台农民工相关政策,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及落户问题,减少留守妇女与留守儿童的存在。
2024年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一、 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政治理论素养和能力水平
作为一名村支部书记,我始终把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理论素养放在首位,始终把加强学习作为不断强化自身党性修养和提高政治理论水平、能力水平的重要手段。
一是系统学习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我们开展各项工作的指针。二是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坚持联系实际,强化服务功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工作路线,是我们党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的保证。作为村支部书记,我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认真调查研究,宣传党的现行农村政策。倾听群众呼声,理论联系实际,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从群众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并依靠群众加以解决,全年来,村组的许多矛盾和问题都是在深入实际过程中,达到了化解和处理。群众中的实际困难基本达到了解决。三是充分认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认真学习新党章,在学习中本人能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带领一般人,迅速掀起学习十八大报告,学习新党章的活动热潮,认真学政治、学理论、谋思路,求发展。
二、把维稳工作放在平时工作重要日程
本人作为村支部书记,在抓社会稳定方面,狠抓领导责任制的落实,带领支村委干部认真履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职责,把维稳和信访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健全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有效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积极维护社会稳定,认真开展经常性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加强治安防范工作,积极开展全村范围内治安防范体系建设,全村今年已来无刑事犯罪,无参加非法组织,无上访。
三、加强基层组建设
带出一个好队伍,基层组织是基层全部工作的基础。没有团结和谐的领导班子和勤于奉献的基层干部队伍,村各项政策就无从落实,因而我把基层组织建设为党支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强化民主集中制。进一步完善并认真实行支村委班子集中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制,不搞一言堂,家长制对于重大项目,经济发展,干部分工等问题均能坚持会前征求意见,个别酝酿,最后由集体讨论决定。(二)是落实工作职责,结合本村实际情况,根据班成员各自特点,科学分工。并层层制定岗位目标职责,明确了村班子成员和全村干部的岗位责任,(三)是日常能善于团结。组织带领班子成员搞好工作,经常同班子成员谈心交心,及时了解掌握班子成员的思想动态。注重维护班子团结和统一,平时注意自身的言行去团结影响和带领班子成员共同完成各项任务,并注意对每位同志扬长避短,以发挥群体力量,形成工作合力。
四.民生工程无小事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在农村的各项惠民政策,一年来,本人带领村里一班人,大力加强环境整治工作,有效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并完成全村亮化工程,安装路灯16盏。
一年来,我自认为,各项工作都取得一定成绩,这是党委政府坚强领导,村两委班子和谐共济,全村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这些成绩与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群众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在工作中还有一些不足,我深知要更好履行职责,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按照学习新党章,展示新形象,奋斗新跨越的要求,团结班子一班人,加倍努力,全力把工作做的更好,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自省纪委出台《关于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监督管理办法》以来,我省、市、区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相继开展专项监督,很大程度扭转了社会上特别是农村大操大办的不良风气。结合农村工作实践,笔者认为纪检监察部门在落实监督责任、严格执纪问责、坚决制止和严厉惩处大操大办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农村的实际和社会背景,只有把握情与纪的平衡,在严把纪律关的同时结合农村实际和风俗人情,才能使大操大办案件办理取得令人信服的法纪效果和社会效果。
一、基层党员干部大操大办的心理和行为特点
1、从思想上都心存侥幸。村干部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从其行使职权来看,村干部是党和国家政策方针在农村基层最直接的执行者和实施者,掌握着大量的信息和资源,其履职行为理应受到党纪国法的约束,属于准干部。但是从其身份来看,既不属于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职员,又没有规范的福利待遇标准,其履职行为依据村民自治的要求,有较大的空间和余地。同时,从党纪法规适用范围来看,村干部适用的法律法规有限,处于党纪条规适用对象的边缘,且亟待规范。由于以上几个方面的原因,农村干部产生了村官不是官,党纪条规管不到等思想意识,从心理上产生了侥幸心理,一方面认为不得出事大操大办现象在农村司空见惯,村干部家有喜事操办一下是理所当然;另一个方面认为即便出事党纪条规也鞭长莫及、奈何不得。
2、对干部作风建设方面的要求和规定不以为然。村干部的主要工作对象是农民,做工作时除了讲规矩、讲道理、讲法律之外还要论关系、讲感情,这就使村干部的工作方式方法往往不拘一格、不拘小节,或者只要结果,不管过程,一贯的工作、生活环境使农村党员干部对作风建设的制度和要求往往不以为然,认为只要不贪污受贿、不违法乱纪就行了,把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条条框框当成软约束,把自己置身事外。在这种环境和前提下,部分村干部认为大操大办根本不是事儿,家里有红白喜事不操办一下一方面显得自己没面子,另一方面自己在家庭经济上也吃了亏,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纵使各级对大操大办三令五申,但部分村干部依然我行我素,大操大办现象在农村仍然盛行。
3、在操办的过程中都以家人的名义打掩护。农村干部的家庭有一定特殊性,除了本人是农村党员干部的身份外,其家人、子女往往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无法受到党纪条规的约束,正因如此,村干部在大操大办受到群众举报或组织查处的时候,往往以不是本人操办作为推脱的借口。例如,某村党支部书记操办孙子满月宴,坚持说孙子的满月酒是儿子媳妇的事,也是儿子媳妇和自己的妻子一起操办的等等。都想以家人的名义来推脱自己的责任,更有干部家属直接找到纪委,对所有的事情大包大揽,企图撇清与党员干部的关系,逃避党纪法规的处理。
二、查处大操大办案件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
1.以情感人争取办案主动。作风类案件是近年来纪委查办案件的新领域,随着作风建设的强力推进不断增强办案力度。特别是大操大办现象,过去在全社会长期广泛存在,既有一定和理性,也是人际关系庸俗化及长期恶性循环的结果,有着根深蒂固的社会背景,对此人们的认识和态度参差不齐。而对该类案件的查办纪检监督部门没有过硬的手段,同时也需要得到当事人及其亲属的支持,因此,出了外围调查核实,其主要证据如礼金薄、来客与当事人的关系等都需要当事人及其家人提供和说明,这就需要在查办该类案件与当事人接触之时除了严肃纪律、以纪服人之外,更要注重以情感人,充分宣传当前从严治党的形象和动态,讲清大操大办对社会的危害、党员干部在抵制大操大办现象中应该起到怎样的带头作用等等,使当事人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消除抵制情绪,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配合纪检部门的调查,从而减少办案阻力。
2、结合实际尊重农村风俗。农村人口的居住大多以家族为纽带,不能简单的以直系血亲、旁系血亲和近姻亲等关系来概括和归纳,而且农村历来有远亲不如近邻的说法,邻里之间相互走动、互帮互助,对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办理农村大操大办案件时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尊重农村传统习惯和风俗,不能简单地搞一刀切,在切实依纪办案的同时注意区别乡邻间正常的人情往来和因工作和职务关系而建立的利益往来的区别,入情入理,得到社会的认同。从办理的大操大办案件来看,参加宴席的来宾出了家庭成员的亲戚(直系血亲、旁系血亲和近姻亲)外,主要是远房亲戚和相邻乡亲,在对这部分参与者礼金的处理上,考虑到农村人际关系和风俗人情的特点,没有作为违规收受的礼金进行收缴,避免了当事人及家属对收缴资金的分歧,心服口服的主动上缴违规收受礼金。
三、加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几点建议
1、切实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基层党员干部法纪意识。重点要结合村两委班子换届,及时对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建制度、讲纪律、立规矩,增强制度意识、纪律意识、规则意识,使农村党员干部廉洁履职、规范履职。特别是要针对新时期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新要求、新形势,强化纪律要求,加强督办检查,使农村党员干部认识到干部作风不单单是个人形象素质问题,而是事关一个地方党风政风、事关党的形象、事关民心向背的大问题,每个党员干部必须深刻认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必须切实遵守和服从,以良好的个人形象和扎实过硬的工作作风营造良好的党风政风,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在加强正面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作风案件的查办和通报力度,用身边的事例教育身边的人,使农村党员干部明确___加强作风建设的决心,明确关于作风建设的要求和规定不是软约束,二是硬制度,是不能触碰的纪律红线,从而增强党员干部的律己意识。
2.整合社会力量,共同抵制大操大办。大操大办现象被人们深恶痛绝,因此,各级党委关于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监督检查办法出台之后,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影响和好评。但是,在全社会已经基本形成的抵制大操大办的意识并没有其他任何一个部门从制度层面加以规范和引导,目前还仅仅停留在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头和引领效果上,对于长期恶性循环形成的大操大办风气,这种示范带动作用过于弱化,引领效果不明显,对社会上大操大办风气没有起到相应的遏制作用。相反,党员干部因为制度的硬性规定成为农村人清风的牺牲品,使当前禁止党员干部大操大办的制度约束也缺乏相应的社会土壤和环境,难以长期执行,纪检监察部门作为执纪部门也陷于矛盾的对立之中。当前,应以党员干部大操大办监督检查形成的成果为引领,整合公安、卫生、食品安全等部门共同打击和制止全社会大操大办现象,形成统一共识,建立高尚纯洁的人际关系,营造崇尚节约、反对浪费的良好社会风气。
3、区别对待农村红白喜事与其他喜庆事宜。中国式传统的礼仪之邦。一贯重视人情交往,正常的人际交往、人情往来也是社会和谐的润滑剂。通常而言,婚丧事宜人生中只能经历一次,因此应该区别对待正常的婚丧嫁娶、红白喜事与大操大办、借机敛财的关系。根据湖北省纪委出台的关于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监督检查办法的规定,将婚丧嫁娶与其他喜庆事宜平等对待,规定都只能在亲戚范围内操办,这很显然不具备操作性和合理性,建议将一个家庭的婚、丧(俗称红、白事)两桩事与其他喜庆事宜区别对待,对于除婚丧嫁娶之外的其他喜庆事宜,只限于在亲戚内操办,严格按照5号文件的规定来实施,但对于婚丧事宜,应当除了遵守五个禁止和实行事前、事后报备制度外,不能严格限定只在亲戚范围内。
自开展贯彻实施《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职若干规定》活动以来,我们一是积极组织集中时间认真学习《规定》,二是在学的基础上严格按照规定要求开展自查自纠,努力做到自我检查、找准问题、对症分析、自我纠正,以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目的。
一、存在问题
1、平时忙于中心工作,系统的理论政策和法规学习比较欠缺,特别是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的反腐败斗争的相关政策理论和法规学习不够。
2、对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没有清醒地认识到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关系到执政党的基础。
3、监督约束机制不够健全,少数个别同志对廉洁自律的自觉性不强,具体表现在,吃饭、抽烟、喝酒等一些生活方面。
二、整改措施和方向
通过此次活动,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关系到执政党的基础,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造就高素质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重要内容;是保证农村基层干部正确行使权利,发展基层民主,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必备要求,为此我们决定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深入学习政策理论、法律法规,特别是《廉政准则》和《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职的若干规定》,严格按照规定和要求履职尽责,做到警钟长鸣。
2、建立健全好廉政承诺制和各种监督约束机制,用制度管人,以增强全体同志廉洁自律的自觉性。
3、健全好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对村级重大事务实行党组织提议,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协商,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决议,决议内容和实施结果进行公开。
4、建立健全党务公开、村务公开和财务公开制度,自觉接受党员和村民的监督。
网友珊瑚推荐来王小东授权神州思想文化网发布的文章,作者介绍说:“在潘岳先生的大力策划与支持下,在有关部门的热情协助下,我、杨鹏、欧艳国,于__年6月去南平进行了调研。以下是这次调研的报告,于__年7月完成,过去没有发表过。潘岳先生关于南平的讲话,必须与他的官员身份一致;我的这个调研报告,则完全是一个布衣研究者个人的看法。所以,我为我自己的看法负全部责任,但我与潘岳先生关于这些看法多次交流过意见,所以,可以作为潘岳先生讲话的一个参考资料看。另外,这篇报告不是我一个人所能完成的,除了前面提到的支持与协助外,杨鹏和欧艳国都付出了极为艰辛的劳动,特别是报告的第四部分,主要出自杨鹏的手笔。__年1月11日”
农村基层政权是国家政权的基础。这个基础的动摇,势必影响到国家的稳定。基于对于这一问题的关心,我们最近赴福建闽北山区的南平市,从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角度出发,对该市大规模下派村支书一事进行了为期20天的专题调研。在20天的时间内,调查组先后走访了6个县(市),23个村,与市、县、乡镇、村干部和村民近200人进行了交流座谈,带回了20多万字的资料和调查笔记。在此次调研中,我们的调研组观察到了一些十分重要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可以说是从局部调研观察到的,但也很可能具有普遍性。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权管理机制在村一级出现了断层
改革开放以来,随著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随著___时代原有的意识形态的逐渐淡出,随著共产党从一个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我们原来的从上到下可以一杆子插到底的政权管理机制,到了村这一级出现了断层,也就是说,我们党的方针政策、我们的政权管理机制,乃至经济生活,从上到下,到乡镇一级形成一个循环体,而村级以下的广大农民自己形成一个循环体,这两个循环体基本不衔接,形成了断层。
形成这一断层的最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1)农村经济基础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是其根本原因。可以说,“断层”是农村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必然结果。计划经济之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到户之后,广大农民市场经济化的程度是最高的,上级政权对于农民的生产活动所发挥的影响越来越小,农民在经济生活上对于上级政权的依赖越来越小。因此,从经济生活上说,农民的循环体与乡镇以上政权循环体的衔接之处越来越少,甚至与村党支部的关系都越来越少。过去,管理村里的资产和组织生产和分配,是村党支部的主要职能和权力来源,而随著包产到户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村民逐渐有了自己的经济支配权,多数村党支部,乃至乡、镇政府,已找不到自己在市场经济中的位置和空间,不知道还能帮助村民干些什么;而村民们看他们则往往是“吃冤枉”(即贪污腐败)的一小撮。
关于农村经济基础的变化给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所带来的挑战,我们在后面还有更为详细的叙述。
(2)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溃散是其重要原因。我们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是一个历史发展的必然过程,革命时代高度热烈的意识形态的消退也是一个无可避免的历史发展过程。而由于我们没有及早认识到这一发展过程,所以就没能及早采取有效措施延缓和制止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溃散。
在我们的调查组先后走访的6个县(市),23个村中,只有两个村党员的平均年龄低于50岁,其余的都超过50岁,甚至接近60岁;南平市委组织部提供的南平市624个下派村党员平均年龄也接近50岁。许多村子,除了复退军人带回几个党员之外,多年没有自己发展过党员,因为党员干部把入党看成获得特权的机会,所以他们要极力垄断这种特权,不肯让更多的人加入进来。党员乃至村支书的年纪老、文化程度低、素质差、致富靠腐败,即使是在农村这样相对落后的地区,他们也很难称得上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代表,更谈不上代表广大农民群众。
值得指出的是,农村基层党组织溃散不是南平市独有的现象,如山西省,农村党员、干部队伍也存在著严重的老化现象。山西全省的农村党员、干部中,50岁以上的党员占到党员总数的55.7%,大多数村的党支部书记年龄在55岁以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了74.5%。
利用组织手段实现党员、干部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也许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比如说,由组织部门发个文件,把党员、干部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作为一项重要指标来抓。但党员、干部队伍在自然状态下的溃散绝不仅仅是作为现象表现出来的老化和文化程度低,党组织的缺乏战斗力乃至溃散绝不是可以由组织部门的一纸命令解决的。
(3)其他势力,包括宗教、家族等民间非政府力量,乃至与腐败官员结合的黑社会势力已经形成,它们对于农村社会的影响逐步壮大。
从上述三个形成“断层”的最主要原因看,第一个原因将随著市场经济的存在而长期存在,农民自发、自组织的循环体相对独立于乡镇以上政权循环体是市场经济存在的必然结果,我们已经不可能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什么都一竿子插到底了,在新的经济基础条件下,我们必须以新的方法处理农村的基层政权问题。第二个原因,则是我们应该努力解决的,这就是抓好农村的党建工作,把真正代表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代表广大农民群众的人吸收到党组织里来。至于第三个原因,除了与腐败官员结合的黑社会势力必须予以坚决打击之外,我们的党作为执政党,必须学会与宗教、家族等民间非政府力量和睦相处,在这个基础上加以引导和驾驭。
二.农村经济基础的变化给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
前面所说的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基础所发生的巨大变化”除了意味著农村经济从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变、农村生产效率提高、农民收入提高,这些巨大的成就之外,还有著一些关系到政权巩固的其他方面的具体表现。这些表现主要有:村,乃至乡、镇财政基本上破产;大量农民抛弃土地流入城市,土地迅速向大户手中集中;党在处理与大户的关系时面临十分微妙的局面。
(1)村,乡、镇财政基本上破产。我们的调查组走过的乡村,几乎无一例外是这个情况。村负债基本在几十万元,乡、镇负债则在几百万元(李川:1998年的统计,南平乡一级平均负债399万,村级平均负债39万)。南平市624个下派村村集体负债在2亿元左右,相当于这些村三年的村集体收入。这些债务主要是欠农村信用社的,也有欠干部、农民或其他人的。
要解决村,乡、镇财政的困境,靠从农民手上收取更多的费用是不现实的,只能从村集体经济汲取,而村集体经济正面临著最后一次瓜分。这次最后的瓜分可以带来较大的一次性收入(反映在南平市624个下派村集体资产情况调查表上的数字是__年这624个村的村集体收入比正常年景的6500万元左右突然多了1500万元左右),但此后怎么办?几乎是无法可想。
村集体经济必须分户经营。因为村集体经济控制在少数素质不高的村干部手中,造成经营无方、贪污腐败横行,成为党群、干群矛盾的焦点,是农民集体上访的主要原因。农民们希望尽快把村集体资产分户经营或拍卖后分钱。村集体经济的分户经营势在必行,但分掉之后,又产生了一系列的新问题。
首先,村提留和乡统筹实际上很难直接从农民手中收取,过去主要是依靠村集体经济垫付,或者靠粮站扣缴。现在村集体经济没有了,粮食购销办法也改变了,村提留和乡统筹就没有办法收取了。当我们的调查组问到这个问题将来怎么办时,基层干部们都说:没什么办法,我们只能寄希望于税费改革,即我们不再承担收取村提留和乡统筹的任务,改由穿制服的国家税务部门人员收税,然后返还给我们一部分,作为村,乡、镇财政的开支。这是基层干部的希望,但从国家的角度看,村,乡、镇基层政权收取这些费用尚且如此困难,由国家来直接面对千千万万的农户收税,恐怕成本会更高。
其次,农村基层干部的权威进一步降低,农村公益事业的开支现在必须以民主的方式,征得大多数农民的同意才有可能进行。
再次,村,乡、镇负债的偿还恐怕更无著落。这就又引出了一个农村信用社的问题:农村信用社吸收的存款来自于农户,如果农户要求提款,信用社如何偿还?这会不会成为新的群体性事件的缘由?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的调查组所调查的福建省南平市,应该是全国农村中情况较好的。该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人口压力不大,有大
量的集体山林可以用来搞“集体林改革”,即分户经营,使村财政得到最后的一次性较大收入。其他自然资源禀赋较差的地区恐怕连这个条件都没有。
(2)大量农民抛弃土地流入城市,土地迅速向大户手中集中。在目前中国农村,一般农户的小规模土地经营几乎无利可图。所以,农民们将土地流转出去,青壮年、有一点文化的人都流向城市谋生,农村只留下“389961部队”(即妇女、老人和儿童)。土地的大规模流转的必然结果是土地向大户手中迅速集中。在我们的调查组走访的一些村庄,村中几家大户经营的土地规模一般是每户几百亩。
有些农村问题的专家反对土地使用权的流转,认为土地不仅仅是生产资料,而且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但我们认为,如果农户的小规模土地经营无利可图,那么,土地也起不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作用;另一方面,在现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想依靠行政命令乃至法律手段来制止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是不现实的,农民们也不认为不让土地使用权流转是在帮助他们、保障他们,而认为这是在限制他们、妨碍他们;况且,土地的大规模经营确实带来了更高的效率。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所谓“先富带后富”仅仅一种理想而已:市场经济的逻辑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先富只有在带后富对自己有利的情况下才会带后富,这个前提却并不是总能够成立的,如果先富带后富对自己不利,先富当然就不会去带什么后富。在这里,任何道德说教,树榜样之类都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一般农民抛弃土地,土地向大户手中集中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农村人口,特别是有活力的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规模流动。这本是现代化的一个必然趋势,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现代化,但这个趋势的另一个含义就是农村的矛盾,将来有可能并不是直接在农村——留在农村的人们本来就没有指望务农能给他们带来什么生活保障,而是在城市爆发出来,由流入城市的一、两亿农民爆发出来——如果他们在城市的生存发生困难,他们的家乡农村并没有能够保障他们生存的生计在等著他们;而农村则由于前面所说的政权管理机制的“断层”,起著非体制力量的蓄水池、庇护所的作用。
(3)党在处理与大户的关系时面临十分微妙的局面。我们的调查组在与市、县、乡镇、村的干部们谈话时,感到这些党的基层干部对于大户有一种微妙的矛盾态度。一方面,我们访谈的几乎所有干部,坦率地说,都认为党建工作的基本点就在于团结大户、依靠大户。一位县委组织部长总结的三句话非常鲜明: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人,把致富能人培养成党员,把致富党员培养成干部。其他人没有作如此鲜明的总结,但基本都是同一个意思。另一方面,有些党的干部,特别是比较上层的党的干部,又感到大户对于党的基层组织来说,是一种异己的力量,按他们的话说:“农村的政治力量的演变也是经济利益的演变。在农村肯定不是赤贫的人在起作用,而是有经济利益在支撑的一股力量,在左右著基层的群众。”也就是说,真正有较大能量的非党异己力量,并非是赤贫的人,而是有经济实力的大户,他们才有左右和组织基层群众的力量。
作为党的基层干部,现在在农村做工作,不得不依靠大户,不得不把大户团结进来,以免他们发展成为更大的异己力量,这是党的利益所在。同时,依赖大户还可能有利于自己个人,这是他们的现实选择。然而,这样做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我们党的意识形态毕竟不是依靠大户,而是依靠工农基本群众,而现在在现实的党建工作中却变成了依靠大户,这一组织路线的转变在党内外还是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意识形态紧张。同时,这也不可避免的会造成我们党与广大中下等收入的群众,与弱势群体进一步疏离。更何况,基层党组织与大户的这种紧密结合,很难避免“官员傍大款”、官商勾结等种种弊端,这就有可能使党群、干群关系产生更多的矛盾。
其次,目前农村头等大户的利益往往远远超过了本地范围,基层党组织想依靠他们,但他们却不用依靠基层党组织,你想团结他们还团结不了。他们现在对基层党组织、对本地政务往往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但一旦如果他们的利益需要他们回过头来关心本地的政务,他们左右基层群众的能力往往比基层党组织还强。农村的二等大户还是需要基层党组织的支持的,所以,他们往往积极参与村务,与基层党组织关系密切;但如果基层党组织不能进一步给他们利益,或者他们的利益与基层党组织或基层党组织支持的其他大户发生矛盾时,情况又会如何呢?大户的日渐增长的经济实力早晚会转化为对于政治权利的要求,以在政治上确保他们的经济利益。这就是为什么基层党组织的干部一方面在工作中依赖大户,一方面对他们又有一种矛盾心理。这种微妙的矛盾心理反映了基层党组织与大户的关系的微妙现实。
综上所述,中国的农村矛盾很可能在城市而不是在农村自身爆发出来,而在农村地区非体制力量很可能并非围绕著赤贫人群,而是围绕著更有经济实力和组织能力的大户形成。我们在考虑整个国家的社会稳定问题时,不能对于这两个可能性产生盲点。
三.《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已经给农村带来了巨大的、不可逆转的变化
我们认为,在新的经济基础,即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共产党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的条件下,由村民们民主直选村民委员会,首先在农村推行民主政治,势在必行。《______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实施无可辩驳的证明了我们党确实是一个高瞻远瞩,一心为公,真诚地推进人民当家作主的先进政治集团。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农村的实施,已经在不声不响之中给农村、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不可逆转的变化。
我们的调查组在此次调查中极为认真地了解和研究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之后,农村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情况,农民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情况。我们现在可以十分肯定地说,那些声称农村基层民主选举是假的,是由上级政府操控的傀儡戏的说法是错误的:在农村基层民主选举中,特别是在__年的选举中,虽然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总的来说,选举是公正的(但村民们反映,__年以前的选举往往是做样子,往往是由内定的候选人自己去找人“陪选”),村民们真正行使了自己的民主权利。我们现在也可以十分肯定地说,那些认为《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过早,农民素质过低,自身并不想要民主权利,或者他们要了民主权利之后不会使用,或者会滥用的看法也是错误的。我们现在也十分清楚地认识到,党的基层组织今后在农村开展工作必须适应新的形势,采用新的工作方法,这就是改变过去主要靠行政命令的做法,不仅要适应民主政治的规则并且应成为运用这些规则的高手,在法治的框架下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实现党的意志。
我们的调查组对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之后农村情况的总结具体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农民十分珍视他们现在获得的选举村委会主任和村委会委员的民主权利。我们的调查组在调查中反复问村民和村干部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认为村委会主任是选举好还是任命好?除了极为个别的一两个例子,几乎所有的村民和村干部都断然回答:选举好。即使是那些认为选举仍存在一些问题,选举出来的村委会主任、村委会并不理想的村民,也都断然回答,无论如何,选举都比任命好。
我们这次调查的主题是下派村支书的成绩。在我们问选举好还是任命好时,这些下派村支书都是在场的,而且那些请来的村民都是盛赞他们的,即使如此,当我们问道,既然上级下派的村支书很好,为什么不能由上级任命或下派村委会主任时,村民们还是委婉地表示:下派的干部不了解村里的具体情况,村委会主任还是选举的好。村民们往往很明确地回答:村支书下派好,下派的村支书比原来本村的村支书好,但村委会主任还是要选举。
我们认为,村民们如此一致的回答选举好说明了两点:首先,《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实施给了他们切切实实的民主权利,他们感到了有选举和没有选举是不一样的;其次,他们珍视这种权利。
在调查中我们也了解到,村民们参加村委会主任和委员的竞选十分踊跃。尽管那些当选的人有时也埋怨现在村务公开了,当村干部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差事,但都认为,想参加竞选的人有的是,民选村干部绝不缺乏后备军。
(2)各级地方党政官员们对于村民们民主直选村民委员会啧有烦言,但一致认为这一民主进程是不可逆转的,如果取消村民委员会直选,情况会更糟。我们的调查组就《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与市、县、乡各级官员广泛地交换了意见。一般来说,各级地
方党政官员们对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都有一些看法,认为“超前了”,“农民自私”,“农民们民主权利的意识高涨却缺乏责任意识”。特别是乡镇一级的干部,他们抱怨说,对上,还是老规则,上面的命令一级一级压下来,对下,却有了基层民主,他们不能再把命令往下压,所以他们现在是受夹板气。然而,当我们问,退回去或者暂缓村民委员会直选行不行,各级党政官员们却无一例外地回答:绝对不行。他们认为,第一,农民们已经享受到的民主权利绝不能再收回来,因为农民们不会同意;第二,即使收得回来,农村的情况会更乱,更没有办法管理。
我们认为,各级地方党政官员们的农村的民主进程不可逆转的这种感受真实地反映了农村的现实。尤其是他们并不喜欢这一进程却仍旧得出了这一进程不可逆转的结论,这就更说明问题了。实际上,我们在前面对于农村状况的描述已经说明了再用老办法来管理广大的农村地区,管理千千万万如此分散的农户是不可能行得通的。现在是市场经济了,我们手里还有经济资源来直接控制千千万万分散的农户吗?革命时代已过,我们的党现在是执政党了,我们再要像革命时代那样动员我们最基层的党组织,动员我们的农民党员,叫他们为了革命事业而无私奉献,这现实吗?村级财政已经破产了,要搞公益事业,除非国家掏钱,没有全体村民的民主决策,钱从哪里来?不搞村民自治,由国家官吏来治理如此广大的农村地区,治理千千万万如此分散的农户,处理无数琐碎的事务、纠纷,国家要付出多高的成本?我们有必要把农村所有的矛盾,包括那些极为琐碎的,都集中到国家头上,由国家为之承担责任吗?
村民民主自治,是新时期治理农村的唯一选择。我们的调查组所走过的福建地区,是搞得比较好的。而那些搞得不那么好的地方则按一些学者的话说,是既没有民主,也没有不民主,是真正的失控。这一现实,各级地方党政官员们认识得很清楚,所以他们即使再不喜欢村民委员会直选,也并不同意从直选退回去,甚至不同意暂缓《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实施。
(3)农民们并不滥用他们的民主权利,他们“有数”,懂得怎样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前面已经说过,各级地方党政官员对于村民的权利责任意识仍持有一定程度的怀疑,但同时他们也相当一致的反映,农民心里“有数”。这具体表现在农民尊重和服从国家对于他们的一些根本性要求。至少在我们的调查组所走过的地区,农民不愿意交村提留和乡统筹,他们认为这些钱都会被贪官污吏糟践掉,但对于交公粮和计划生育都没有什么抗拒,基本上消除了我们对于村民民主自治是否会影响到国家对于农民的一些根本性要求,尤其是计划生育这个基本国策的贯彻执行的担忧。各级地方党政官员们也反映,除了一些个别的情况,大多数被选举出来的村委会主任和村委会,对于党的领导表现出合作的态度。
有几种对于农民是否能够行使好他们的民主权利的怀疑。其中之一是贿选。然而,贿选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只要保证秘密划票,贿选就会成为一件得不偿失的事,不会有多少人去搞。另外一个是宗族势力操纵选举。这样的事例肯定是有的,如竞选中有“不为例,只为家族争口气”之类的口号,但这类事例往往被夸大了。我们的调查组所看到的情况是宗族势力操纵选举的现象并不明显,小姓当选的比例很高。据村干部和村民介绍,村民们往往故意选那些没有宗族势力作背景的人,因为这样的人往往不太敢搞以权谋私。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出,村民们对于自己的利益有著较为清醒的认识,同一宗族这个因素并不能盖过利益的因素。村民们很清楚,他们要选的是代表他们利益的人,至于同姓不同姓没有太大的重要性。实际情况是,在那些不能真正实现公正的民主选举的地方,不健康势力才有膨胀的趋势。不健康势力既是不能真正实现公正的民主选举的因,也是果。
从选举结果看,党委组织部门的工作人员也承认,村民们选出来的村委会主任和村委会委员一般说来比村党支书和村党支部成员的受教育程度高、年纪轻、能力强。
(4)各级地方党政官员,特别是面对农村现实的第一线官员,逐步适应了民主政治的规则,并且正在成为运用这些规则的高手,完全能够在民主政治的框架下,在法治的框架下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实现党的意志。在我们的调查组走过的地区,处理与村民自治有关的事务的机构一般是党委的组织部门。我们的印象是,负责处理这方面事务的干部的素质、政策水平高于其他部门的干部。他们已经学会了不是依靠简单的命令,而是在民主与法制的框架下,依靠党、团、妇联等组织,发动和组织群众,搞竞选、启动罢免程序等,把自己的人选选上去,把那些拒不与党组织合作,闹事的刺头选下去。
几十年来,我们的党一直处于不受挑战的执政地位,这样一个地位所带来的一个负面结果就是我们党的干部长期得不到政治斗争的的锻炼,意志消沉了,脱离群众了,能力退化了。令人欣慰的是,我们恰恰在农村地区看到了经受住锻炼的基层党政干部。他们不得不面对基层民主政治的考验,不得不以比过去高得多的政策水平、发动和组织群众的能力,在民主与法制的框架下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实现党的意志。包括那些对于农村基层民主啧有烦言的干部们也表示:党组织毕竟是强大的,他们有充分的信心在民主政治的游戏规则下贯彻好党的方针政策,实现党的意志,最多是比过去直接下命令麻烦一些。
那就还是让我们党的干部麻烦一些吧,让他们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中先锻炼一下。民主政治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我们党将来会迫切需要一批具有较强的运用民主政治规则的能力的干部。农村基层民主恰恰能够为我党培养这样一批干部,迫使党的干部在政治竞争中振作起来,学会如何密切联系群众,提高自己的战斗能力,这样一个过程能够起到其他任何办法都起不到的健全党的肌体的作用。所以,我们的党不能迁就一些党员干部对于农村基层民主的懒惰、畏难情绪,而要有意识地把他们推到农村基层民主政治中去锻炼,学会在民主政治中游泳。
通过在农村地区的调查,我们认为,我们的党不必害怕民主政治,我们的党完全有能力在民主政治的框架下贯彻自己的方针政策,实现自己的意志。农村地区的民主实践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5)党组织对于选举出来的村委会主任和村委会起到了监督和制衡的作用。民主选举只是民主政治的一个部分。除了民主选举,还有民主监督、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还有权力的制衡。民主选举并不能保证被选举出来的领导人不以权谋私,对于被选举出来的领导人的监督和制衡必须是日常的。在当今农村的现实情况下,谁有力量对村委会主任和村委会进行日常的监督和制衡呢?只有村党支部和上级党组织。我们看到的是,基层党组织正是这样做的。基层党组织是村务公开、村民民主理财等规章制度的制定者,也是村民实施民主监督、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主要组织者。
应该说,基层党组织自发地在农村基层民主进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这就是帮助村民推进和完善基层民主,协助他们实现有效的自治。我们认为,党应该把基层党组织自发找到的这个定位明确下来,要求党的基层干部在推进和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协助村民实现有效的自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防止基层党政干部为了自己工作方便,甚至为了以权谋私方便而以种种借口破坏农村基层民主——这样做有可能符合某些干部的个人利益,却绝不符合党的整体利益。
(6)村民民主自治是在农村地区建立秩序的唯一选择,在农村已经不存在其它健康的自组织资源。我们在前面已经讲了,要想在农村地区恢复过去计划经济时代一竿子插到底的治理形式,由于经济基础和政治现实的巨大变化已经是不可能了,农村地区的村民自治势在必行。那么,除了民主选举之外,中国农村还有没有可能实行其他形式的自治呢?一些学者认为村民选举是“自上而下的民主赐予”,因而靠不住,他们认为:“中国农村的自治,需要利用传统的自组织资源”。我们认为,除了民主选举之外,中国的农村已经不存在其他健康的“自组织资源”。
我们的调查组所走过的闽北山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历史条件,应该是传统资源保留得比较多的地区。即使在这样一个地区,1949年的革命,1__年来的现代化进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经济,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和农民的面貌。由于城市对于农村的人才资源的汲取,农村已经不再可能出现一个传统的乡绅阶层这个“传统的自组织资源”的核心要素。在我们的调查组走过的6个县(市),23个村,我们的调查组只碰上了一个家在农村的大专毕业生,就是这个唯一的大专毕业生
,主要也是在外跑生意。农村的子弟,只要是考上了学(哪怕只是中专),当上了干部,经上了较大的商,就绝不会再回到乡村居住。他们即使暂时回到乡村,也只是为了获取某种资源,而绝不会像过去的乡绅那样,真正把乡村当成自己的家去悉心建设。
在我们的调查组走过的地区,唯一还保留著些少传统文化的影子的,是顺昌县的谟武村。这个村子是宋朝理学大师程颐的高足杨时和游酢的子孙的聚居地。这个村子自1980年代发起评选“四榜”,即“成材榜”、“功德榜”、“好样榜”和“能人榜”,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然而,南平市在其他乡村推行谟武的“四榜”评选则全然没有任何效果,所有的其他村庄缺乏谟武的传统文化积淀,硬搞“四榜”评选,则只能是流于形式,没有任何人理睬,没有任何意义。即使是在谟武,“四榜”评选虽然在村中一些文化老人的主持下搞得有声有色,但仅仅是这点传统文化资源就可以起到“传统的自组织资源”的作用吗?回答是否定的。
中国的农民也不再像传统的农民那样,对于长辈,对于权威,对于官员还有什么敬畏了。在我们的调查组访谈的时候,农民驳斥官员的情况比比皆是。总而言之,经过了这10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几度沧桑巨变,中国农民头脑中残留的传统也已经很少了。
断言中国的农村、中国的农民几千年来没有什么变化,指望回到中国的传统道路上去,依赖“传统的自组织资源”实现中国农村的自治的学者们缺乏对于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最起码的了解,缺乏对于现代中国最起码的了解。在当今中国农村,抛开了民主选举,确实还有一些“自组织资源”,那就是不健康的宗族势力和黑社会,而绝非一些学者理想中的具有儒家传统的宗族和乡绅。即使是在中国农村地区,儒家传统资源是指望不上的,无论是从哪个角度,出于什么动机,都指望不上了。对于这一点,我们的党和我们的“新儒家”学者都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四.南平市下派村支书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经验值得推广
__年6月,福建南平市委、市政府针对村党支部软弱涣散、党群干群关系紧张、村民集体上访次数和人数急剧上升(从624个村的统计看,从1997年的村民上访人数1956人增加到1999年的4456人)的情况,做出了大规模下派村支书的决定。他们从市、县、乡三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中选派624名优秀后备干部到行政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刚开始,许多人对此不以为然,认为不过就是新一轮的下派工作队,起不到多少作用。但随著此项工作深入持久地坚持了下去,效果却慢慢显现了出来。在下派村支书的村,村支部能力明显改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迅速强化,村级民主自治的各项法律和规章得以建全,下派村经济发展停滞的状况开始被打破,党群干群关系得到了迅速缓解(下派村支书的624个村,10人以上集体上访人次从1999年的95次减为__年的44次,集体上访人数由1999年的4456人减为__年的972人)。我们的调查组发现,南平市下派村支书的做法与过去下派工作组有许多不同之处,正是这些不同之处使他们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南平市委和市政府的领导认为,过去的村党支部之所以工作涣散,引发的党群矛盾大,主要是因为村支书是本村人,有自己的农活要干,不愿分心管理党务村务,他们的利益在村里,与民争利的事难以避免,村支书的整体素质不高,村民不服。下派村支书则有助于克服这些问题。下派时间一定三年,下派村支书成了村里唯一专职的村务和党务人员;村支书带薪下派,不增加村里的负担;下派村支书不是本村人,不参与村里的家族和派系争斗,不在村里与民争利,能超越村里的家族和自然村间的利益矛盾,更公平地处理利益纠纷;他们的都受过大专以上教育,见过世面,更懂法律,文化知识素质远远高过当地村支书;他们的关系多见识广,更能从上级政府经济和科技部门为村里争取到项目和资金。南平市委、市政府为鼓励村支书放心工作,还为村支书下派配套了其它政策条件:下派村支书在原单位的职位保留,有成绩的优先提拔使用;除原单位工资外,还发一笔补贴;原单位有责任对下派村支书的村提供项目和资金的扶持,实现全市资源重心下移的目标;向下派村支书的村派出225名科技特派员,支持下派村支书的工作,帮助村里提高种养技术水平,调整经济结构;向下派村支书较集中的乡镇派出流通助理和金融助理,协调下派村支书村里的农产品流通和农村小额贷款事宜等。
经过二年多的实践,下派村支书在下派单位、科技特派员、流通助理、金融助理的统一帮助下,取得了很大成绩。从经济上看,由于他们普遍给村民带来了经济实惠(道路、学校、自来水、有线电视、引进种养新品种、技术培训等),取得了村民的信任;从政治上看,下派村支书成了村民与村民委员会矛盾的调解人和村民委员会的监督者,他们完善了村务公开和民主监督的规章制度,动员广大村民对村民委员会进行约束和监督,使《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的村民民主权利真正落在了实处,党支部成了民主的守护人,推进了村级民主政治建设。从道义上看,他们在村里没有利益纠纷,不与民争利,给村民带来实惠,公正地处理村里的矛盾,取得了道义的形象。他们动员群众,取消了村里一些的封建落后的迷信陋习,将先进的文化生活方式带入了农村,取得了村民的支持。调查中有的村民说:“共产党三次好,第一次是土改,第二次是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三次是三个代表。下派村支书带来了三个代表。”从素质上看,下派支书都受过中专以上教育,而且他们下派后,心无芥蒂,积极发展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年轻能人入党,强化了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从下派村支书的624个村看,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党员人员数从1999年的2246人迅速增加到__年的3092人,提高了党员的整体素质。
我们的调查组发现,虽然取得了以上这些有目共睹的成绩,但南平市下派村支书的工作也有一些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例如下派村支书素质参差不齐,下派单位对下派村支书的支持力度不完全相同,下派的科技特派员对下派村支书的配合好坏不一,市里各有关经济科技部门没有形成对下派村支书进行支持的统一布署,市里对下派村支书的管理和奖罚规定不够明确细致等。如果能将配套政策进一步明确化制度化,将其纳入地方党建制度之中来,将其纳入地方政府的常规工作日程中来,将下派村支书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制度,这对我党以村党支部____基层组织建设将具有深远意义。
从下派村支书的工作成绩看,面对以市场化和村级民主发展以特征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如前所述,党的村级基层组织仍然有自己广阔的活动空间:在包产到户和市场经济发展中,它是村级公益事业的组织协调者;在村民自治的农村民主政治发展中,它是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监护者,是村务公开和依法治村的倡导者和维护者;从道义上看,它不与民争利,能公道地协调处理村里的利益矛盾,代表著绝大多数村民的利益;从党员队伍建设上看,它将更高素质的党员输入了农村,它积极主动地培养年轻能干的后备力量,将农村最有活力的人群纳入党的队伍之中。同时,下派村支书也是一个培养我党农村后备干部的重要环节,它使下派干部受到了农村工作的历练,学会了与群众打交道,学会了动员群众和组织群众,这对我党的农村管理也具有重要意义。
以村党支部____党的基层组织是我党政权的重要基础,这个基础的软弱瘫痪严重影响著党和国家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改变过去那种村支书本村化的作法,将村支书下派制度化,将年轻的受过大学教育的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党员下派任村支书,同时,为下派村支书营造强有力的制度和政策的管理支持环境,是一项十分具有意义的战略举措。由于我党村级党员普遍受教育水平低下,在短时间内难以从矮子里面拔出将军,短期的党校培训也同样难以训练出合适的人才,因此,要强化村党支部,就要将人才从上面注入基层村党支部中,以外来的人才带动本村的党员发展。将党和政府支持农村的各种优惠政策和资源,集中通过下派村支书这个管道输向农村,实实在在提高村支部的服务能力和政治地位,以此强化党在农村的威信。从下派人才资源来看,虽然经过了多轮机构改革,但我们各级政府和事业单位冗员仍不少,与其让他们坐办公室看报纸还领工资,不如让他们领著原单位的工资到农村去锻炼,去不断充实村党支部。如条件成熟的话,还可以逐渐将当过村支书的履历作为今后年轻干部提拔的一个先决条件。
基于以上思考,建议将下派村支书提升为我党当前强化村支部基层组织建设的重
大战略举措,以省、市党委为组织主体,从省、市、县选拔年轻党员,配套有力的干部提拔使用机制和各部门全力支持的经济科技政策,严明奖罚,向国内落后地区的软弱涣散、瘫痪状态的后进村、问题村、矛盾村全面下派村支书(几年前全国曾向约20万个村下派工作组,我感到范围还应进一步扩大),将集中在城市里的资金和技术要素下移一部分,通过村支书输送到农村,提高党对农村经济的服务能力;协助村民推进民主自治,保证民主选举的公正,严格执行党和国家对村级民主的有关法律和规定,保证党对村民自治民主进程的领导;以依法治村和公正断事来提升党在农村的道义力量,将农村年轻有文化有能力的人群吸纳进我党的队伍之中来,使“三个代表”真正全面落实在村党支部基层组织的工作之中。
来自龙门的报告--基层农村的若干问题
关于教育当我们的校园上了等级,创建了美丽校园的同时,我们有没有真正的去思考教育本来要做的是什么?教育的高投入是否意味着高效益呢?几次与村长女儿聊天中她说了很多,但是,她的这句话使我印象深刻:我们班的同学的数学平均分才30几分,……不知道当地教办的领导听了这样的话会作何感想?游戏,网吧,ktv等等娱乐充斥着校园,社会上享受之风尽吹!,居然在某些教育部门上班期间在撮麻将,我们的教育如果是在这么一个环境下进行的话,我们怎么能够搞好教育工作,教育的发展更从何谈起?社会和政府要为我们创造良好的环境,不然,当我们正齐声高喊致富奔康,要迈向现代化的时候,现实却会给我们一记耳光!关于农民收入看看这个农民家庭(四口之家)的一年的大概收入与支出:在支出方面:教育附加费79元/人,共232元;义务兵粮5元/人或100斤粮食;镇自筹粮25斤/人,共100斤;水费22元/亩,有4.6亩共102.96元;公粮4.6亩共617斤或4.6亩共277.65元;下肥:50斤谷钙/亩 50斤胺粉/亩 农药,共276元;除草剂:农思他4.6亩共30元;踏秧:谷种39元/亩,共179.4元,这一家庭一年两造耕作的支出约1840元。在收入方面:以每亩最高产量700斤来计算,该户家庭以每斤40元,能获得收入2576元。
剩余为736元,单单依靠土地来获得收入,农民所获得的剩余是很少的。以广州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为例,20__年9月学费加上课本费等总共为6350元,一年生活费每月400元计算,一个学生总共需要支付9950元。
你说农民负担重不重?关于农村计生工作收入多寡与家庭人口多少成正比。家庭人口小人均纯收入高,家庭人口多人均纯收入低。
案例一:龙门永汉镇调查户丙某,家庭人口5人,全年总收入9694元,除去成本,实得纯收入有限,加上人口多,其人均纯收入1541元,属于贫困线的群体。案例二:龙城镇调查户丁某,由于家庭总人口6人,经济收入有限,其人均纯收入2863元,远低于全县全镇的平均水平。
计划生育工作的好与否直接影响着教育。教育费用的逐年上升,特别是高等教育费用更是明显的提高.对于一般的农村家庭而言,供一名孩子读书读到大学,所要承担的费用是巨大的,更何况那些超生或多生的家庭,他们通常读完初中或高中(甚至小学)就放弃了受教育机会。
我们的计生工作在农村的情况如何?就这个问题我问了前计生办主任,他说了很多,但是我发现:该主任有两个孩子,隔例村书记有三个……该地的工作如何,从此可窥一二。计生工作其实并不复杂,关键是有关部门别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关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有关精神,漆河镇党委高度重视党建工作,严格对全镇基层组织进行督促检查和分类指导,并确定黄婆店村为党建示范点,重点进行后盾扶持。现以黄婆店村为例,采取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农村基层组织党建情况进行调查摸底,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黄婆店村位于桃源县东北部,漆河镇以东。由原黄婆店村、白家溶村、高碑村、封火溶村合并而成,总面积1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958亩。辖38个村民小组,1214户,总人口5200人,其中农业人口4人。该村是远近闻名的油茶、柑橘大村,爆米花、红薯片等农副产品畅销常德。省道306线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全村现有党员144人,其中男性党员132人,女性党员12人;高中及以上学历34人,高中以下学历110人;50岁以下31人,50岁及以上113人。
二、党建工作特色
(一)抓班子建设,取得成果显著
近年来,黄婆店村党支部注重抓班子建设,充分利用支部会、座谈会、培训会等形式加强党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积极培养班子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不断增强村党支部班子驾驭全局、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24年,黄婆店村遭遇严重的旱情,村党支部火速动员,日以继夜奋战在抗旱一线,带领全村党员群众程度地挽回了损失,再一次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经过多年努力,群众对该村班子的信任程度进一步提高,党群关系进一步和谐融洽,社会风气得到明显好转。
(二)抓队伍建设,先进典型突出
党员队伍建设方面,黄婆店村党支部秉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打造了一支“团结务实、思想解放、勇于创新、敢于吃苦、忠于组织、服务群众”的好队伍,树立了一批先进典型。村支部书记钟广波,为人正直,心系百姓,为了群众诉求积极奔走,在2024年的抗旱中连续六天六夜留守在最前线,被群众亲切地称呼为“不眠支书”。共产党员徐建湘,身患癌症,历经多次手术,不屈不饶坚持种植富硒柑橘300余亩,年产销达80万斤,成为全县闻名的科技致富能手。流动党员白新平,自2024年底担任该村挂职支委以来,积极参与村级事务管理,主动向村民提供就业信息,成功介绍3人赴长沙工作。
(三)抓党员教育,坚持学以致用
黄婆店村党支部注重党员教育,远教工作一直稳居全镇前列,教育场地硬件设备齐全,每月按时开展集体学习与个性化学习,并且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村支两委实现了电子化办公。该村远教操作员李志锋,尽管已经 岁,但是对学好电脑操作有着执着的热情,熟练掌握了word、e_cel、打印、扫描、照相等技能,坚持使用qq、邮箱向镇党政办进行工作汇报,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时间成本与交通成本。二是有效指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学习,黄婆店村对1500多亩老化茶园进行了改造,种植优质杂交油茶14万多株,建立省油茶示范基地、油茶专业合作社。努力做大家庭式农副产品加工,使该村畅销常德地区的爆米花、红薯片,形成规模,做出品牌,打出名声。目前该村特色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参与农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四)抓民生工程,真诚为民服务
多年来,黄婆店村一班人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宗旨,完成了系列民生工程建设:完成公路硬化9.4公里,贯穿13个村民小组,所有组级公路均已得到修整,铺上青岩卵石;400多亩耕地通过田园化整改,机耕道,排、给水等配套设施一应齐全,将1000多亩纳入中低产田改造项目; 5000多米灌溉主沟渠得以硬化,2000多米渠道进行了清淤整修;有线电视、广播、网络已覆盖全村,农家书屋、远教活动、文化共享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的开展,村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黄婆店村一班人的努力下,支部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作用发挥越来越突出,但在党建工作中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也是农村基层组织党建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党员结构不平衡问题凸显。
目前,漆河镇农村基层组织的党员在年龄、性别、学历等方面比例失衡的现象凸显。以黄婆店村为例,全村共有党员144人,女性党员只占8.33%,50岁及以上党员人数达到78.47%,高中及以上党员人数只有23.61%,充分说明女性党员、年轻党员、高学历党员的比例过低,支部党员年龄大。知识老化、难以适应新形势新机制的工作发展要求。
(二)村级后备干部人选匮乏。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活动范围日益扩大,观念日益更新,许多中青年党员和群众外出寻找发展机会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大量高学历的年轻党员外出务工。再加上村党务干部待遇偏低、影响工作热情和作用发挥,导致年轻党员不愿做基层党的工作,造成农村基层党务干部后继乏人。
(三)不良民俗风气迅速蔓延。
眼下,婚丧嫁娶大操大办、摆阔气,铺张浪费、比排场的攀比之风在农村有愈演愈烈之势。宴请的名目不断翻新,已由以往的婚丧嫁娶延伸到孩子满月、老人过生日、参军入伍、金榜题名、以及盖房上梁、喜迁新居等,所上礼金也在不断刷新,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党员也加入了这个队伍,造成了不良影响,直接影响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四、农村基层组织党建工作的探索途径
(一)严格把好“选人用人”关,提高农村干部队伍素质。
选拔和培养基层组织负责人是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要把好农村“两委”换届关,切实把换届工作做细、做实,提高换届选举的质量,加强考察监督,选拔高素质党员进入干部队伍。二是建立与完善末位淘汰制度,适时地对工作没有起色的村级支部书记进行调整,做到能者居其位。三是进一步推行和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落实待遇,完善奖励机制,做好培训,逐渐使大学生“村官”成为村级支部后备干部队伍主要力量。
(二)树立全局意识,农村党建与经济发展齐抓互促
只有帮助农村基层党组织解决发展问题,才能提高其执行力。一是因地制宜,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交通优势,建立特色产业生产基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第三产业,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二是调整结构,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能带动农业的发展,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确保上一个项目,带一方产业,兴一方经济,富一方农民。
(三)规范村级工作运行机制,提升公信力与向心力
积极促进民主法制建设,推进村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进程是提高村级党组织权威性,增强向心力的根本举措。一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建立村民议事会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切实做到让群众自己教育自己、管理自己、约束自己,夯实村级党组织权威基础。二是农村财务工作透明化,实现农村工作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尤其是对土地征用补偿分配、村集体债权债务、种粮补贴、退耕还林款物兑现,以及国家其他补贴等情况及时公开,真正让群众放心,促使广大农民群众主动团结在党支部的旗帜下,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洪流中来,形成强大合力,共建幸福家园。
(四)加强农村党员教育,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加强培训力度。进一步充分发挥农广校、农函大的作用,组织村主职干部参加各种类型的学历培训,并建立村干部学习培训档案,将培训情况纳入村级年度目标考核范畴。二是创新教育培训形式。要充分考虑农村党员的学习需求,精心选择培训内容,通过邀请科技、农业、畜牧等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村巡回指导,聘请高等院校专家到农村种养基地手把手传授,组织村干部到外地参观学习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做到理论培训与实用技术培训相结合,综合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为进一步掌握农村团建工作的实际情况,找准存在问题,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加强农村团的基层组织建设,我们采取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就农村共青团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对搞好农村共青团工作的意见、建议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面向农村团干部,共发出问卷97份,收回79份,回收率为81.4%,调查覆盖率占全区农村团书记的56%,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现梳理归纳形成调查报告。
一、农村共青团工作的现状
1、基层组织情况。目前,全区共有11个镇(街道)团委,174个村(居),174个村(居)团支部。从调查的情况看,各村(居)团支部组织设置健全,都明确了领导专门分管团工作,并结合村(居)换届的契机,对团组织进行换届,选好配齐团支部带头人,调整充实团支部骨干力量。大部分村(居)能按照上级团委的要求,认真配合完成各项中心工作。同时我们也看到,农村团组织存在弱化、战斗力不强的现象。不少村(居)反映,目前由于受到多方面的制约,共青团组织的职能正逐步萎缩。个别地方团组织形同虚设,仅仅停留在组织机构的设置形式上,实际工作难以开展,这种情况在经济较为落后的村居表现尤为突出。
2、团干队伍情况。农村团干整体素质与以往相比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在调查的团干中,年龄20-35岁的占了81%,党员的占86%,高中和同等学历以上的占86%。其中兼职团干约占一半的比例,进入村(居)班子的占42%。大多数农村团干对当前的政治经济形势和共青团组织的职能有着比较清晰的认识,但对如何在新形势下开拓团工作普遍存在着压力。同时,大多数团干在加强理论学习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有51%的团干表示,由于工作忙、家庭负担重等原因,没有坚持进行学习。
3、团员队伍情况。农村团员青年大多数能拥护上级党组织的政策和决定,在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精神建设、社会建设中发挥生力军和先锋队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团员流动性较大,流失情况严重,很多团员青年毕业后自谋职业,团员管理工作难以正常开展;村居一级入团对象减少,发展团员工作难度较大,个别村居只有在征兵期间才有发展新团员,从而降低了团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团员意识逐渐淡化,共青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难以体现,部分团员青年入党动机不纯,认为青年为了捞取政治资本、有面子等原因入党的达到49 %。不少团组织在召开会议、组织活动的时候,团员青年积极性不高,严重缺席的情况达到16%。
4、活动开展情况。农村团工作存在活动阵地少,经费缺乏的问题。在调查的村(居)中,有46%有阵地但设施配备不齐全,有50%则完全没有活动阵地。同时团工作经费也严重缺乏,有 60%的团干表示完全没有活动经费,活动经费在1000元以下的占34%。阵地和经费的缺乏,致使团工作难以开展,个别地方长期没有组织团员开展活动。由于缺乏对农村团员的教育和约束,没能调动起农村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团员失去了荣誉感,团组织失去了应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二、制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农村党组织对基层团组织重视程度减弱。一是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省、市、区各级团委已就如何加强基层党建带团建制订了纲领性的文件,但许多具体内容没能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尤其是村居一级由于政务繁多,对团建工作关心和指导力度不够,团干部政治经济待遇也得不到落实。目前在农村团干的使用、管理上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从事农村团工作没有相应的津贴和报酬,在政治上对团干部的培养和关心力度不够,致使团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进取思想淡化。二是团的工作经费、活动阵地没有保障。部分农村党支部本身涣散,集体经济较为薄弱,村级团工作经费无从保证。同时,许多村(居)团组织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致使活动难以开展。
2、团干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面对诸多制约因素,很多团干不能准确定位,去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由于农村团干的政治经济待遇得不到落实,面对困难,一些人存在得过且过的心理,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能主动去开创团的工作。二是工作力度不够。目前村(居)两委缩编,很多地方都是从班子中选出最年轻的干部作为团组织负责人。由于这些人身兼数职,主要精力用在应付党政布置的工作上。即使没有进入班子的团干,也疲于应付各种临时任务,不能以主要精力抓团的建设。三是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不强。经济社会发展给农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给共青团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不少团干觉得老的方法不能用,新的活动又想不出来,不能准确把握共青团和农村实际的结合点,在服务青年成长成才方面办法不多。
3、团员的教育规范缺乏有效的办法。随着新形势的发展,一些管理制度、教育方式显得呆板、滞后,出现了青年需要的,团组织做不了,团组织要求的,青年不愿做的矛盾。而市场经济发展也带来了观念的变革,使部分团员青年出现政治淡化倾向,即使有团的活动,他们也不愿意参加,团组织失去了应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团员发展机制的不完善,导致有的基层团组织发展团员工作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除了参军、升学才会想起团组织外,平时主动要求入团的青年很少,不少村连续几年没有发展过新团员,造成农村团员数量逐年减少,素质下降。
4、团组织服务青年的功能比较欠缺。许多团组织在职能定位上把握不准,仅仅满足于形式上和口头上,没有积极探索有效的载体和机制,不能为农村青年致富成才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农村的实际要求团组织把握好工作重心,把帮助和带领农村青年发家致富作为团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团的每项工作都化为农村重心工作服务的具体举措。由于团组织的工作方式单一、工作内容滞后,缺少既能与团的工作实际相结合,又能激发青年参与热情的有效活动载体,导致团组织团结青年、教育青年、服务青年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三、加强农村基层共青团工作的建议
1、实施“党建带团建”,构建党团建设一体化的新格局。各级党组织要增强“带”的主动性,对团建工作做到“六带一优化”,即:直接带领和推动团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班子建设、队伍建设、带动工作发展,优化团的工作条件。 重点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把基层团组织建设纳入基层党组织总体规划和基层党组织工作目标,在制定目标管理、检查指导、考核验收、总结工作时,要使党建与团建一并研究、部署、检查的总结;二是建立区、镇(街道)二级党建带团建联席工作会议制度,至少每半年召开一次会议,听取团委关于团建工作汇报,并帮助解决有关实际工作中碰到的问题;三是按照《党章》和上级有关文件精神,落实区、镇(街道)二级是党员的团委书记列席同级常委会和党委会制度,使共青团能及时了解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及党建中的重大事项;四是坚持把团干部培训纳入全区干部培训规划,至少一年组织一次团干部的培训;五是逐步解决镇、村团委“缺人办事”、“缺钱办事”问题,增强团组织的自转能力和服务功能,要确保镇团委的行政编制数,对镇、村团委书记做到随缺随配,在经费上,要积极争取按照青年数列入财政年度预算。
2、按照“强镇带村”战略,切实加强镇(街道)团委主体地位建设。镇(街道)团委是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的龙头,而镇(街道)团委书记更是整个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的“领头雁”,只有充分发挥镇(街道)团委书记的作用,才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除要落实相应的政治、经济待遇外,乡镇专职团干部要尽可能专职专用。作为团委书记也要认真处理好“镇街道职能部门的关系,寻找有机结合,整合各项资源,把团工作自觉纳入到党政中心工作的大局之中,使团员青年满意,使党委政府满意。同时要切实加强镇(街道)团委班子建设,大胆把辖区内的农村、企业、学校的优秀人才选入镇(街道)团委班子,合理搭配,发挥整体优势;要积极发挥镇(街道)团委的示范、导向作用。可根据本镇(街道)的实际情况,集中精力抓出几项党委认可、群众欢迎的重点(特色)工作,增强自身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带动基层团支部,带动农村青年;要积极扶持一批规范化团支部,以点带面促团建。对部分团员多、开展工作条件好、凝聚力和战斗力较强的支部,要积极帮助他们创建规范化团支部,并以此作为团工作的支撑点,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促进农村团工作焕发生机和活力。
3、改革农村团组织设置,构建新型组织网络。根据农村社会发展趋势,针对团组织缺乏工作主体,原有的组织形式已很难发挥作用的现状,按照“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有利于团结凝聚青年和团组织的作用发挥、有利于团的系统管理、有利于扩大团内民主和团员参与”的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符合实际的村村联建、村企联建、村校联建、行业建团等多种方式建立团组织,构建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新型的农村基层团组织网络,实现团组织的多重覆盖,增强团组织的影响力。
4、切实加强两支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整体素质。要抓好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关键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团干部队伍和一定数量的团员队伍。在团干部建设中要针对不同层面的的团干部采取不同的方法加以培养。对镇(街道)团干部要注重加强学习培训,以建设“学习型组织”为总体要求,在团干部中大兴学习之风,鼓励撰写理论和调研文章,同时要对他们多交任务,多压担子,努力提高镇(街道)团干部的实践经验、能力素质和工作水平;对村级团干部要十分注重选拔,要严格按照村级团干部的任用标准,可以采取公开竞选、组织物色等方法,选好选准团干部。在发展壮大团员队伍工作中,要牢牢把握好教育关、管理关,不断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让广大团员青年在各种活动中感受组织的温暖,增强团员意识,充分体现团组织的先进性。
5、依托有效载体,为农村青年成长成才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团员需求多样化,团组织要多层次设计载体服务青年。一是要加强培训,提高青年综合素质。借助团校、成教中心等为农村青年开展各种科学知识、实用技能培训;二是要利用团组织的网络优势及时向青年提供就业、市场、技术信息服务;三是要开展乡村青少年文化节,活跃农村文化,通过征文赛、书画赛、科技文化卫生下乡等形式,用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引导青年,充实农村青年生活。四是要引导青年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要着力培育各类青年专业合作组织和有特色的共青团实验基地,提升农村青年组织化水平,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要适应形势,从共青团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多方位拓展职能,如积极承担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农村环境整治、群众性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部分社会职能,增强团组织的影响力。
关于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调研报告
本次调研的主要任务是对如何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进行总结和探讨。我们的总体印象是,近几年,__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和____作用,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和政治保障。
一、我县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基层党建重落实,组织工作的领导力明显提升。制定出台《__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2024-20__年规划》和《中共__县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意见》。以“三级联创”活动为抓手,建立和完善基层组织建设、选派选聘工作、非公有制企业和社区党建联系点制度,县委每半年向全委会报告一次党建工作制度,县、乡党委书记与县直机关部门党组(党委)书记抓党建工作定期述职制度。建立健全党建工作目标考核制度,量化考核标准和内容,并经常督促和重点检查。把党建工作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考察内容,作为评价和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及时充实调整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领导小组,明确第一责任人、直接责任人和具体责任人职责,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责任明确、领导有力、运转有序、保障到位的工作机制,促进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二)夯实队伍抓党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明显提高。围绕发展选干部,着眼发展配班子,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党员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班子,尤其选好配强“一把手”。采取从机关、事业单位选派优秀年轻党员干部和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从退伍军人、“双培双带”示范带头人、村级后备干部和外出务工经商的优秀党员中选拔,从现有村干部中选留等多种措施选配干部。2024年年初和2024年上半年,全面完成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村干部的文化、年龄等结构得到改善,能力素质明显提高。
认真执行发展党员“票决”、“预审”、“公示”和“责任追究”制度,严把质量关;重视在致富能手、外出务工和回乡创业的优秀青年中发展党员;加强对建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和考察。建立学习培训长效机制,落实自学、督学、述学、评学、考学“五位一体”的干部教育培训制度,分级分类开展行之有效的培训工作;编印《活页文选》强化学习;扎实开展816名村干部(后备干部)大专学历教育。制订出台《关于加强村干部规范化管理意见》和《村级工作规范化管理若干规则》,下发《__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一本通》。
村级党组织普遍建立完善了村“两委”议事决策程序、党员议事会、民主评议党员干部、党组织党员服务和联系群众、村务党务公开、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促进了村级工作规范化管理。
(三)依托载体强基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明显增强。大力开展“双培双带”先锋工程。积极培育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形成9个乡镇、30个示范村、5个社区、4个企业、16个选派村、132个“双培双带”示范基地和1000个示范户的先进典型群体,培育示范户4923户。抓好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9631名无职党员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发挥模范作用,体现党员先进性。
规范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县建立有74个便民服务窗口的行政服务中心,实行挂牌上岗,“一站式”服务;乡镇建立29个为民服务大厅,设6-8个服务窗口;村级建立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室346个,村干部代理人员1211人。形成县、乡镇、村三级代理网络,为群众办事提供了便利条件,2024年共为群众代理事项13987件次,办结率95%以上。
开展,服务群众。各级党组织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制定整改方案和措施,限期认真整改。认真开展“双带”、帮扶、上岗、代理、创建等,务求实效。2024年全县各乡镇、村党组织共制定服务群众书376份,制定服务群众书的农村党员干部28011名,为群众办实事6万多件,已落实43000多件。
推行“一线工作法”,确保工作落实。县委下发《关于切实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决定》、《关于解决五种不良风气改进干部作风的通知》和《关于推行“一线工作法”的实施意见》,实行村干部坐班和去向告知制,组织县直机关和乡镇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带着问题走进基层,带着责任大胆实践,带着感情服务群众,心系一线,深入一线,听意见,解民忧,暖民心,形成“干部经常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
(四)激发活力促保障,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内动力明显增强。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工作扎实开展。县委印发了《关于在全县城乡基层党组织中开展互帮互助结对共建工作的意见》。312个县直党政机关、群团和企事业单位党(总支)支部与324个村(社区)结成帮扶对子。突出各方联动,实现结对共建全覆盖;突出以城带乡,实现城乡互动优势互补;突出作用发挥,实现城乡互助共同发展。
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县委从县财政和县级留存党费中拿出336万元,将原建设规划的90平方米扩大到170平方米,96个项目村全部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同时,拿出125万元补贴资金,对125个无房、危房和面积狭小的村(居)活动室,研究采取“五个一点”的办法,整合资源,新建改建扩建。
村干部“三位一体”激励保障机制逐步健全。出台《__县村干部报酬待遇“三位一体”激励保障机制的实施办法》,村主要干部固定工资每人每月提高到600元,其他干部每人每月提高到420元。在全省率先实施了离职村干部实行固定生活补贴制度。对1682名离职村干部发放每月70元-80元的生活补贴,并为村级干部全部办理了医疗保险。同时,积极研究制定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将在全县所有在职村(社区)干部中实行社会养老保障。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
(一)部分基层党组织能力弱化。部分基层党组织在自身能力、工作手段、执政水平等方面,存在着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问题。从党组织自身看,农村人才缺乏,发展党员后备力量不足,村党组织战斗力削弱,“无人办事”问题比较突出。还有一些后进村、贫困村尚未改变落后面貌,有些村虽然经过整顿,但变化不大,有的还出现反复。从党组织功能定位上看,一些基层党组织功能定位不明确和功能转换不到位,不能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二)基层干部的领导水平偏低。部分基层干部的理论水平和自身能力不高,在传达贯彻上级决策部署时,层层打“折扣”;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时,致富无门,带头无方,守摊子,混日子,使得农村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善。
(三)村级班子关系不够协调。个别村级班子对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职责、作用的认识存在偏差,出现“两委”争权、独权、揽权、越权、搁权等现象,“两委”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削弱了整体战斗力。个别村级领导班子民主集中制难落实,村内一些重大事项都由个人或少数几个人说了算,班子成员互相猜疑、不团结,难以形成合力。
(四)农村党员队伍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到位。当前,农村党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普遍存在队伍老化、文化水平偏低、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问题。从我县的情况来看,全县农村党员中年龄60岁及以上的占18.9%,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的占57.7%。这种现状严重影响了农村党员队伍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党员队伍中产生了多元影响,一些党员思想境界不高不起作用,一些党员素质能力不强起不了作用,一些党员长期外出失去了作用,一些党员品质不佳起了消极作用。这些都成为农村党员教育管理的难点问题。
(五)村集体经济实力仍然比较薄弱。有的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方面思想重视不够,发展思路不清,工作措施不力,导致村集体经济收入单一,来源萎缩,甚至出现“空壳村”的现象。有的虽然有一定的集体经济收入,但债务沉重,入不敷出,成了经济上的“负债村”。村集体经济实力的弱化,严重影响了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村级组织建设的活力。
三、做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对策和措施
(一)以加强班子建设为重点,在抓选配、建机制上狠下功夫。创新村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健全和完善基层干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任机制,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持多渠道选人,注意从大中专毕业生、复退军人、返乡创业青年、农村致富能手中发现人才,把那些思想作风正、观念新、懂经营、善管理、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人选拔到班子中。重点选好基层党组织书记,通过“两推一选”把一些政治素质强、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优秀党员选拔到村党组织书记岗位上来。同时,继续做好选派、选聘到村任职工作,进一步选好配强村级班子。
完善基层干部培训机制。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建立健全定期培训制度,制定长远培训规划,保证培训时间、内容、人员、经费四落实。努力改进培训方式,采取集中轮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观摩相结合、理论知识学习与实用技能培训相结合等方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理顺领导管理体制。正确处理好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之间的关系,在保证村党支部的____地位的同时,充分保障村委会依法行使职权,通过建立健全村“两委”成员岗位责任制度、村“两委”成员联席会议制度、重大事项集体研究制度、村委会定期向村党支部报告工作制度、村务党务公开制度、党员议事会制度等,进一步规范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工作,形成顺畅的工作体系。理顺村级配套组织建设,把村委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组织、共青团、妇代会、民兵营等组织建设好,重视党小组、村民小组和治保调解组织的建设,积极引导它们依照各自的章程和规定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有效发挥作用,实现优势互补,形成以党支部____村级组织建设在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工作中的整体合力。
健全村级后备干部队伍选拔培养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选拔、培养、管理、领导等制度。积极从农村优秀青年、大中专毕业生、复退军人、下岗分流人员、优秀务工人员、农村中的能人、科技示范户等人员中进行选拔。坚持重素质、看发展,重能力、看主流,重作风、看公论,建立起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通过建立村级后备干部档案库,完善后备干部学习培训、培养联系、结对帮扶等制度,加强动态管理。适当给村级后备干部压担子,分配一定工作任务,加快村级后备干部的成长。适时通过组织程序,大胆选拔任用一批优秀年轻后备干部充实到村“两委”班子中,有效缓解村级班子“无人办事”问题。
(二)以增强党员队伍整体素质为关键,在抓队伍、树形象上从高从严。抓好发展党员进出口工作。按照发展党员“十六字”方针,坚持新时期党员标准,严格程序,认真落实“四项制度”,切实把好党员队伍“入口关”。重点抓好在优秀青年、致富能手、后备干部、妇女中的发展党员工作,不断壮大党员队伍力量,改善党员队伍结构。加强对基层发展党员工作的跟踪管理,坚决杜绝出现连续数年不发展党员的农村党支部。加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保持一定数量的入党积极分子常数,确保发展党员工作“长流水不断线”。坚持从严治党方针,以《党章》为指导,从实际出发,科学界定不合格党员标准,改进和完善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建立健全党员出口机制,畅通不合格党员出口,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树立基层党员干部良好形象。加强对基层党员干部的培训,进一步完善培训教育工作统一规划和分级负责制度,依托县委党校抓好培训,提高基层党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认真抓好“双培双带”先锋工程,提高党员“双带”能力。切实改进领导方式方法,转变工作作风,带领和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多为群众办实事、好事,树立良好形象,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建立健全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管理、监督的各项制度,构建农村党员干部管理新机制。积极探索基层党员干部制度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等各种有效的监督机制。加大惩处力度,严肃查处基层党员干部的违纪违法行为,做到警钟长鸣;充分发挥基层党员作用。针对不同类型的基层党员加强管理、分类指导,充分发挥作用。对无职党员,通过合理设岗、强化教育、积极引导,发挥“双带”作用;对能人党员要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对老党员要通过成立各类监督小组,发挥监督反馈、参谋指导作用。
(三)以提高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为目标,在抓两头、带中间上增进活力。深化“三级联创”活动。围绕创建“五个好”乡、村党组织为目标,进一步强化领导,立足实际,合理制定创建规划,丰富创建内容,提高创建质量。加强对“五个好”乡、村党组织的动态管理,严格考评标准,坚持两年一评比,不搞平衡照顾,不搞一次命名定“终身”,推动“三级联创”活动广泛、深入、扎实开展。
培育推广先进典型。加大对现有典型的培育工作,强化典型培育措施,推动老典型上新层次,新典型出新经验,单项典型迈向全面典型。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一村一品一特色”,增强先进典型的先进性和代表性,提高典型的层次和水平。通过健全完善争先创优、评比表彰等制度,进一步总结、宣传和推广先进典型经验,发挥典型作用,以点带面,推进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
推进后进村、贫困村整顿转化工作。建立整顿组织和目标方案,认真查找原因,对症下药。把村级班子建设作为整顿工作的重点,切实加强以村党组织____村级组织建设,建立健全村级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加大发展党员工作力度,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理顺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关系,理清发展思路,采取有力措施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群众收入。
(四)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为根本,在抓发展、增后劲上筑牢基础。强化“一镇一业”、推进“一村一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针对当地条件、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走特色发展路子,实现集体经济多样化发展。有资源的地方要合理规划,确保资源永续利用;县城及乡镇政府周边的村可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或者通过发展旅游、运输、兴办第三产业等来拓宽集体经济发展门路;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支部+协会”的经营模式,培育一批先进典型,通过发挥典型的示范辐射作用,引导农民自觉调整产业结构,依靠科技致富。
完善管理机制,合理开支。加大对村集体资产的监管力度,进一步落实村级零接待、村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村务党务公开、民主管理等制度,管好、用好村集体资产。
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发展。制定落实相关政策,帮助、鼓励农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在资金、项目、人才、技术和信息上进行综合帮扶,立足各村实际,帮助找准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子,增强村集体经济自身“造血功能”,加快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五)以增强村级组织建设活力为导向,在抓领导、促规范上提高水平。要抓好村党支部阵地建设。继续抓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工作,逐步改善村级办公条件。充分发挥党员活动室的作用,努力把党员活动室建设成为党员学习教育活动娱乐的场所,加强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场所,村民依法治村、参与村务活动的场所。通过增加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变村容村貌,多为群众办实事、好事,提高村级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
加快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基层组织建设责任体系,明确责任人职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责任制。继续健全和完善党建联系点制度,加强指导,提高基层组织建设水平,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管理。
65位用户关注
26位用户关注
29位用户关注
11位用户关注
16位用户关注
71位用户关注
66位用户关注
62位用户关注
30位用户关注
84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