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6范文网 > 23网 > 名言名句
栏目

浮士德名言(《浮士德》的思想,概述《浮士德》中的五大悲剧内涵)

发布时间:2024-11-03 热度:254

今天给各位分i>浮士德名言的知识,其中也会i>《浮士德》的思想,概述《浮士德》中的五大悲剧内/i>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br>

本文导读目录/b>

1a href='#《浮士德》的思想,概述《浮士德》中的五大悲剧内 >《浮士德》的思想,概述《浮士德》中的五大悲剧内/a>

2a href='#歌德的浮士德节选,歌德浮士德第一 >歌德的浮士德节选,歌德浮士德第一/a>

3a href='#浮士德一幕序曲,浮士德式爱情' >浮士德一幕序曲,浮士德式爱情

4a href='#浮士德形象分析与浮士德精神,浮士德形象分析五个阶 >浮士德形象分析与浮士德精神,浮士德形象分析五个阶/a>

5a href='#浮士德有书,浮士德阅读感 >浮士德有书,浮士德阅读感/a>

6a href='#浮士德的观后感,《浮士德》内容简 >浮士德的观后感,《浮士德》内容简/a>

7a href='#浮士德经典名句,浮士德是什么意 >浮士德经典名句,浮士德是什么意/a>

8a href='#浮士德阅读笔记,《浮士德》百度百 >浮士德阅读笔记,《浮士德》百度百/a>

9a href='#浮士德阅读笔记,浮士德赏 >浮士德阅读笔记,浮士德赏/a>

10a href='#浮士德阅读笔记,读浮士德有感2000 >浮士德阅读笔记,读浮士德有感2000/a>

11a href='#简述浮士德精神及其现实意义,试论浮士德精神与人的自我完 >简述浮士德精神及其现实意义,试论浮士德精神与人的自我完/a>

被解放者的人文悲剧——德意志精神框架下的浮士/p>

原载吴建光《外国文学评论/p>

本文试图从反思型人文主义的角度重新解读歌德的《浮士德》悲剧。文章认为,浮士德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作品从意识、情欲、虚欲、越轨和创造等方面塑造了浮士德。浮士德将无限的欲望与无所不能的魔法结合在一起,企图创造一个人间天堂。悲剧的根源在于人文理性取代了凌驾于世间万物之上的神圣秩序;作品质疑和批判了人文主义的自负,否定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人文主义思想。歌德的《浮士德》等作品终于回到了德国浪漫精神的故乡。作者吴建光,男,日耳曼语文学博士,发表本文时为同济大学德语系副教授/p>

像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1749-1832) 1导言:逆流而上的德国精/p>

歌德的《浮士德:一场悲剧》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奠定的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现代西方文化进行了澄清、思考、怀疑和批判。思考今天的艰难困境和现实危机,几乎不可避免地会回到人文主义这个“文艺复启蒙”的源头。从这个意义上说,《浮士德》为我们重新审视人本主义思想模式提供了一个思想支点。浮士德阐述了这样一个命人类的悲剧不是来自外部的灾难和祸害,而是来自人性本身。被解放的人,自以为至高无上,借助魔法膨胀自己的欲望,将无限的欲望与万能的魔法结合在一起,最终导致了人类的悲剧/p>

文学中对悲剧的一般概念是“描述一种无法解决的导致外在或内在崩溃的悲剧性冲突,其极端并不必然导致主人公的死亡。而是他的绝望的失败悲剧始终追问人的终极存在,即自由与必然、性格与命运、犯罪与惩罚、我与世界、人与上帝”/p>

从文化哲学的角度,西梅尔清晰地论证了人文主义的悲剧性命“我们称之为悲剧性的灾难,是因为对这种生物的破坏力来自于生物本身的最深层;有了这样的毁灭,他就完成了自己早已嵌入其中的命运,即这是它的结构的逻辑发展(必然结果)。”从这个角度来看/p>

浮士德的悲剧不应被视为古希腊的悲剧,

西方人文主义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之后对抗神圣秩序,最终“无路可走”,这是一个悲剧/h2>

《浮士德》第一部出版于1808年西方对人本主义的定义多带美化色彩,说它是“指一种思想态度,它认为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首要意义,通常认为这种思想态度是文艺复兴的主题。⋯⋯凡重视人与神的关系、人的自由意志和人对于自然界的优越性的态度都是人本主义。从哲学方面讲,人本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该定义说出了人本主义的几个重大观念,如人神关系、自由意志和对外部世界的优越性等。必须补充的是,人与神的争夺,自由意志的发挥以及对外部世界的主宰必然需要某种工具或手段,这就是抽象与经验的逻辑推理(常译为理性,ratio)外化的科学和技术。而“理性有两种用法,一种是表示在数学和逻辑中进行的抽象推理⋯⋯另一种是表示经验性的实践、实践性的推理”/p>在几百年的人文主义实践中,科学理性的无限膨胀承载着人文主义的贪得无厌,将人类引向不可逆转的悲剧境地。人文主义创造的人间天堂的神话已经破灭0世纪末,在西方,“形成了反对科学的普遍抵制运动,拒绝承认理性是整个人类进步的基础”,“我们再也不会一成不变地把理性和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我不会再总是相信理性了。”然而,在现实世界中,西方仍然以一神教原教旨主义的武断和强势追求人文主义信仰。现代西方各派思想家及其理论流派,尤其是人文主义者,试图以科学的理性去推理、勾画和设计各种通向上帝的路径。想象一个自由、人权、民主、科学、理性、真理、进步、发展等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和逻辑结构,企图重构既定的天地规律。这种思想、话语、行为的意识形态模式,构成了现代西方哲学、政治、经济、贸易、金融、科学、技术、法律、教育的主流价值体系,并作为一种普世原则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营销和扩张/p>

但人文主义自产生以来,始终伴随着质疑、冲突和批判,尤其在中欧日耳曼地区,呈现出强烈、持久、系统的反人文主义思潮,形成了从路德、莱辛、哈曼、赫尔德,经过浪漫主义、维也纳现代主义、表现主义,到弗洛伊德、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绿色运动的德国精神体系/p>

伽达默尔对发达技术带来的噩梦感到悲观、失望和无奈。他说,生态危机“使我们意识到我们技术理性的极限”,毁灭性武器对全球生命的全面毁灭随时可能发生。“没有人知道我们还有多少时间”,“有远见的人已经把这种发展视为人类堕落的毁灭性道路”。在德国精神的发展过程中,伽达默尔并不是一个人,一批承前启后的学者以各种方式和表达方式对来自西欧的人文主义进行了批判/p>

如果说莱辛对人文主义的怀疑仍然躲避着广阔的宗教背景,那么拉什运动的精神领袖之一哈曼就直截了当地对其进行了批判。他的谴责和批评在当时是无与伦比的。他把自己的书称为“与启蒙运动中骗人的、炫耀的、自吹自擂的先知作斗争的交叉征兵”,这些人是被“哲学的蛇用理性的苹果”引诱的。他认为人的理性无法获得真理,人只能通过对上帝的信仰来体验真理。因此,他坚持上帝至上,人无论多么有创造力,最终都要服从上帝,上帝的创造;上帝是自然和历史的天书的作者,赋予历史和自然意Sinn),所以人不是历史的创造者,而是解释者/p>

约翰·格奥尔格·哈曼被歌德称为“那个时代最聪明的头脑”。赫尔德和哈曼一样,也把自然和历史看作是上帝书写的“天书”,其中万物相互关联成一个整体,“有着隐藏的永恒纽带”和“规律”,人也融入到这个“万物和谐的合唱”中我思想和行动的力量,就其本质而言,与主宰太阳、月亮和星星的永恒力量来自同一源头'。这一理论正如中国传统的“以天地为根本”的观念,尤其是宋明理学中的“天人合一程颐、、朱)的观念/p>

赫尔德的“人性”概念只能在这一哲学框架中理解。赫尔德要求按照上帝赋予的秩序发展人性,使人性得以成熟和完善,同时设定人的发展的条件和限度/p>

德国浪漫派继承了启蒙运动后期赫尔德倡导的反理性思维。赫尔德崇尚古希腊和中世纪的神话,认为希腊神话以自然为素材,视整个宇宙为自然。基督教的材料是历史,整个宇宙都被视为历史/p>

对人及其理性能力的怀疑和限制可以说是18世纪德国学者的精神共识,在浪漫派达到了不可逾越的高峰。浪漫主义对人文主义的反作用尤其表现在它对神的秩序的认可,认为只有遵从这种秩序才能有生活和文学艺术的幸福,拒绝人们在神的秩序和天地常理之外寻找生活和文学的意义。浪漫主义的一个根本观点是“没有宗教就没有艺术”,上帝是世界的中心,上帝覆盖并承载着世界。人与神的关系在圣经中得到最好的解释:我们生活在神里面/p>

约翰·戈特弗里德·赫尔德也是拉什运动的精神领袖之一。将人类发展置于神圣秩序中的想法9世纪被摧毁了。随着逻辑和经理外化的科技发展,物质享受给西方人带来了极大的满足,神性观念在西方社会几乎丧失殆尽,名存实亡;脱离了神圣秩序的欧洲人曾经乐观地认为,人有能力建造一个人间天堂9世纪末,尼采对这种现象有深刻的否上帝死了。欧洲人杀了他,所以失去了方向和价值。他质疑这种行为,人是否有能力成为神,是否可以发明类似的“赎罪仪式和神圣游戏”。尼采揭示了欧洲人丧失神性后的精神危机,但以“超人”拯救欧洲理性文明的企图更难实现/p>

弗洛伊德在尼采的启发下,以释梦为基础的一系列精神分析著作和文章,从根本上动摇和否定了主体的逻辑和经理能力,认为人不可能是世界的主人,他甚至不可能是自己家这个“家”指的是人体)的主人;人可以道德理性地控制自己只是一种错觉,性本能才是驱动一切的石头/p>

海德格尔的哲学与赫尔德的神圣秩序有着相同的目标。他试图消解主客体的对立,反对作为“存在的守护者”的人把存在的状态设定为对立的客体,因为人无法把自己拉出世界我们必须在存在的确定性的基础上看待和理解这一点,我们称之为在世界中存'《浮士德》是歌德站在德意志精神的角度对西方人文主义的怀疑和反思,以其独特的诗意方式来描述/p>

2浮士德的人文悲剧

1.上帝、人类和魔法之间的关/h2>

人性的巨大欲望依附于科学理性,其贪得无厌、无限膨胀的果实被称为“进步”,让人误以为自己真的成了世界的主人/h2>

在人类欲望不断满足和非理性膨胀的过程中,人为的理性秩序严重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的实际暴力足以将全球生命彻底毁灭数倍,与地球生命的自然(神状态构成了不可调和的冲突,天堂变成了地狱/h2>

这部人文主义导演的人间喜剧将以悲剧收场。悲剧《浮士德》感知到了这种趋势,叙述了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人(后来与全球人类一在人文理性的指导下,走上了一条男女情爱、酗酒、饮鸩止渴的道路/h2>

在《浮士德》中,神的秩序或天地的常识、伟大的欲望和理性等概念可以分别翻译为上、人(浮士和魔梅菲斯托费勒。人在魔法的帮助下摆脱了上帝,也依靠魔法代替了上帝,抛弃了神圣秩序,创造了一种基于人类尺度的价值体系,但这种价值体系对人类是有害的,这是悲剧的根源/h2>插图“梅菲斯特现身”,德拉克洛瓦(Delacroix,1798863)绘《天上序幕》中,三位天使长的诗句描绘了一个太阳和其他星球和谐运转的神性秩序,否定了人有探究到它本源的能力4350),这就为整部《浮士德》设定了一个神性前提。天上那个形象才是万物之主,他称浮士德为仆,明确了神主人仆的关系99)/p>然而浮士德在世间的言行却与之背道而驰,试图用魔法抓住主题。浮士德与梅菲斯托费勒斯的关系,即人与恶魔的关系,是主人与仆人的关系,仆人听命于1712-1713),主的任务是使人的欲望成为可能。因此,人必须为因他而发生的一切负责。必须提醒的是,《天堂里的序曲》和《山谷的最后一幕》构成了浮士德悲剧的神圣框架,意味着无论多么狂妄的人都无法脱离神圣的秩序/p>

在《浮士德》中,人的解放不是靠自己的力量,而是靠魔法。魔法是浮士1542-1543)获得解放和自由的必要前提,这里的人文世界从诞生之日起就被打上了魔法的烙印。为了获得自由,浮士德自愿与魔鬼订立契约(1414)。自由的浮士德突破了人类的界限,做出了违背神圣秩序和自然法则的事情。魔法让浮士德所有可能和不可能的愿望成真。人们用魔法来满足欲望,这几乎是德国作家,尤其是浪漫主义作家永恒的主题。浪漫主义作家霍夫曼的《魔鬼的汤》和查米克的《背叛影子的人》都聚焦于这一主题。《浮士德》无疑是德国浪漫主义精神的再现,在更深更广的意义上拓展和完整地诠释了这一主题/p>

2.人文主义的大欲望之门

用“自强不息”来形容浮士德的言行是大错特错的。他没有完善人性,也就是修身养性,只是止于至善,就像Herd说的那样。核心情节的发展就是浮士德的大欲望萌芽、变化、膨胀乃至消亡的过程。在科学理魔法)的纵容下,人的本能发展出五大欲望:求知欲望、情欲、虚妄欲望、越权欲望、创造欲望。五种激情并不构成五个悲剧,正如文中所言,它们只是“一个悲剧”。它们在不断地扩展和演变,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向这个悲剧汇聚,让悲剧真实化/h2>

浮士德最大的欲望不是人性,而是人类突破神圣秩序和天地常理的欲望。根据朱的“存性灭人欲”说,段玉裁解释“欲”说,“感物而动,性欲也。要讲道理,自然;想不讲道理,就想做人。”通向人类本能的大门是艾拉克的《女巫的厨房》。将浮士德引入性欲的世界——女巫的厨房,祝贺浮士德“开始了这一新的人生旅程2072)/h2>《浮士德在女巫厨房》,约瑟夫·诺埃尔·佩顿(Sir Joseph Noel Paton821901)绘女巫厨房的寓意性多指向以性本能为驱动力的欲世界:公猿和母猿隐喻原始的、动物般的性本能;火上大锅的沸溢隐喻欲望的沸腾。在《女巫的厨房》,浮士德发现了性本能的原始冲动,在魔镜中看见了玉体横陈的天国美女,魔镜能折射出照镜人深层意识中的欲念母猿用“科学的高超力量”(Hohe Kraft der Wissenschaft567568)研制汤剂,汤剂送到浮士德嘴边,腾起了轻微的火焰,欲火中烧之寓意显而易见。浮士喝下女巫为他研制的还春壮阳汤。大欲之门就此打开,一发不可收拾/p>3。想知道的欲望。在《天堂的序曲》中,梅菲斯托费勒斯对上帝说,人类相当傲慢,把上帝的天窗据为己有,并称之为理性。一旦使用,它会比野生动物更凶残(284-286)。这句话是对文艺复兴9世纪初人文主义的嘲讽和批判。它是现代西方哲学,尤其是人本主义认识论的核心概念和出发点。在没有神性的世界里,需要重新认识内心和外部世界。欧洲人把这种理性绝对化,认为依靠理性可以反制神性,这也是他们坚信自己可以成为神的充分依据。浮士德就属于这样一个复启蒙运动的人

在我们的胸中,在我们能认识自己的心中,点亮了,理智开始说话,希望又开始芬1196-1199)/p>

插图《浮士德在他自己的书房里》。在德拉克洛瓦画的《浮士德》中,主人公一出现就被置于文艺复兴早期的环境中。老浮士德在感叹自己的专业没用没用,以至于完全否定了中世纪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和人生价值。他不怕地狱,不怕鬼(367-368),只想知道“世界最内在的构成382-383),即达到真理。人本主义认识论的基本信念是,人可以借助理性认识和获得真理。笛卡尔以“我思故我在”的真理奠定了他人原初认识论的奠基者地位。然而,这种信仰在德国文化中普遍而持久地遭到拒绝和驳斥。马丁路德把人和上帝对立起来,把人作为认识世界的主体,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荒谬的事情。他相信一切都是上帝的旨意。面对上帝,人没有任何“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人只是囚犯,顺从,束缚。人类的理性既不能衡量上帝。在他看来,理性是天启真理的反义词或对立面,理性在有关上帝的事情上是完全盲目的。莱辛在《智者纳尔丹》中通过法官表明,只有上帝才拥有真理,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展现神圣真理的力量。哈曼也认为,人没有把握真理的能力,只能受到启发;人类的语言只能不断地围绕真理旋转。把人从神性中解放出来,首先要让人觉得自己是上帝,是天地的主宰,剥夺一切属于上帝的职责和权力。这是人文主义的精髓。当浮士德打开神秘之书,面对大宇宙的封印人物时,他并没有集中精力去理解神圣的秩序,只是讲述了主体的感官感受。不要向往神性,而要把自己看成神:

哈!此刻,一阵狂喜突然流遍了我的所有感官!感受生命年轻而神圣的祝福再次在神经和血管中燃烧。是上帝写下了这些符文,让我内心的躁动得到了平静,让我可怜的心灵得到了喜悦的充实,用神秘的欲望揭示了我周围自然的力量吗?我是神吗?我的心亮了起来43039)

浮士德与神竞争的欲望也体现在路德《圣经》的翻译中,他将新约《约翰福音》中的希腊神的话逻各翻译为人的行Tat)。单是这一长段(1178-1258)就展现了浮士德通过圣经翻译从信仰上帝到信仰人的转变。浮士德按照这样的认识论开始了他的行动之旅:从情欲出发,经过虚拟世界(虚拟欲望)和想象世超越欲望)的创造,最后创造出人文世界.渴望

插图《浮士德有意勾引玛格利特》,德拉克洛瓦画出性欲是人类的原始本能,“饮食男女,人类的伟大欲望是其他一切欲望的基石弗洛伊德)。浮士德0年前喝了女巫的汤来恢复他的性功能。时间的消失和不可恢复性是死和神(永恒的根本区别。时间只是人类的一个概念,对人起作用,对神不起作用。现代科学技术是人文主义最有力的工具。在“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的口号下,它企图消除时间的有效性,抛弃神圣的秩序。这也是浮士德情欲的前提——与天地常理相悖的过度欲望。依靠魔法的浮士德,对于少女玛格丽特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从女巫的厨房里走出来的浮士德,已经是一个挣脱了神性束缚,渴望沸腾的人了。在玛格丽特的场景中,浮士德用魔法来扩张自己内心的欲望,杀害他人,所有阻碍他满足情欲的人都被排除在外。欲火中烧的浮士德在街上看到了玛格丽特,一个刻薄的女孩,于是他和她调情,并命令梅菲斯托费勒斯当晚去追她。浮士德还在犹豫,就威胁他说:“如果这个可爱的小乖乖今晚不躺在我怀里,你我就在午夜分道扬镳2635-2638)。少女爱上浮士德,代价是四条为了一次幽会,浮士德给玛格丽特安眠药让她妈妈吃,但她醒不过来;加勒特的哥哥瓦伦汀被浮士德用魔法杀3620-3775)。身在狱中的玛格丽特又说了一句惊人的“我淹死了我的孩子4508)。她和浮士德有了一个孩子,她在失恋的绝望和疯狂中溺死了他。以上都是因为浮士德而发生的,却构成了玛格丽特的死刑/p>

德拉克洛瓦所画的插画《马加雷特监狱中的浮士德》,当时或许是受到良心谴责,上演了一场浮士德式的拯救:浮士德式的言语排在第一位,胆怯的行为排在第二位。在地牢里,面对一个为他牺牲一切的年轻女孩,浮士德失去了当初的豪言壮语。加勒特很失望。她不想带着魔鬼附身的浮士德离开。她把自己当成了神界的人,现在浮士德让她感到害“海因里希,我在你面前害怕!4607610)玛格丽特对浮士德的最终拒绝是神性世界对人文世界的拒绝。最终,浮士德跟随魔法去追求和满足更大的欲望.《浮士德》第二部,浮士德好像喝了忘川之水,把玛格丽特忘得一干二净。浮士德登上了梅菲斯托费勒斯称之为“大世界”的政治经济舞台。在这里,浮士德深入到一个更深更广的领域,现实中的虚拟世界。他和魔鬼一起发明了纸币,显然暂时缓解了国家的财政危机。纸币的引入是一种象征,它摧毁了信仰神性的世界,代之以人为构建的虚拟世界。浮士德的虚拟欲望体现在他试图摆脱被赋予的束缚,用虚拟资纸币)无限放纵人的各种欲望。广义而言,建构虚拟世界为以人为本的逻辑(理的拓展提供了无限可能。缪尔曾表达过对理性无限膨胀的困惑和恐惧。他举的例子是数学中的虚理性最杰出的代。虚数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存在的,但它不仅存在于数学中,而且延伸到无穷远/p>

奥地利作家罗伯特·穆齐1880-1942)指出了这个无限扩展的领域。作为魏玛宫廷的秘官,歌德自然懂经济学,为了写《浮士德》,他还专门研究了当时纸币信用的情况。很多例子也让歌德意识到纸币发行的利与弊及其巨大的隐患。纸币最大的隐患在于它的虚拟性和在政治经济领域的无限扩张。一方面,面值可以与实际财富脱钩;另一方面可以随意无限增长,远远超过实际财富。它的价值完全建立在对发行人的信任上。一旦失去了信仰,政治和经济都会遭遇巨大的危机。虚拟性越大,扩展性越强,危害也越大。浮士德和梅菲斯托费勒斯创造的虚拟世界,从皇宫到皇家花园都可以看到。在金色大厅里,宰相以神职人员的口吻描述了一个神圣秩序逐渐瓦解、人的欲望泛滥的世界:人们不再尊敬上帝,“从祭坛上拿走圣体杯、十字架和烛台4788);“一个充满错觉的世界正在延伸4786)。宰相绝望地“整个世界都会分崩离析,罪有应得的人都会被毁灭。”唯一能引导我们走上正道的意义(Sinn),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成长?4799-4802)宰相对“意义”的追问,涵盖了文化哲学的命题,也透露了他对神圣秩序即将丧失的忧虑,因为一切本来自然的、合乎逻辑的东西都受到了质疑和破坏。宰相说:“魔鬼给你设了一个金箍棒陷阱:这不是一件虔诚而正当的事。4941-4942)然而,他的警世之言并没有引起任何关注,混乱的世界越来越混乱。从总理的叙述中,我们看到神圣的世界正在消失,无意义的人文世界在错误中成长。不断满足个人欲望,无限追求金钱财富,是维系现代政治经济世界的基础。在一出戏里,戏把虚拟与现实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个人文主义的世界场景。在假面舞会上,出现了一辆豪华的四龙骑兵车,车内有皇室男孩普鲁托浮士德饰)和守财奴(梅菲斯托费勒斯饰)。当财神布鲁托扔掉金银时,人们欢呼雀跃,疯狂抢夺,忘记了自己是在演戏。锅里,血涌翻滚。这让我们想起了女巫厨房里那个性欲沸腾的大锅的比喻;这里源源不断的金色血液象征着人文世界的物欲/p>

财神布鲁托是由和平女神艾琳带大的,她经常开玩笑说发行纸币的狂喜和隐藏的灾难性危后来的快乐花园中的通货膨胀和自欺欺人。行事时,皇帝签发纸币的签名视为真实有效。纸币的发明使人们认为他们在人间天堂(6044)。宾斯旺格认为,《浮士德2》总体上呈现了一出现代经济的戏剧,预示着“永无止境”的进步和“持续”的增长。浮士德的火山钱罐,作为财神使用,最后把宫殿烧成废墟,预示着浮士德和魔法创造的“现代经济”将成为“最可怕的灾难5917).超越的欲亵渎与亵浮士德的欲望在第三幕膨胀到了顶点。对玛格丽特的追求是具体的感官满足,而对海伦女神的追逐则是浮士德在心目中对一个完美绝对的女人的完全占有,这也代表了他想把自己抬上王座的企图。在皇宫黑暗的走廊里,浮士德强迫梅菲斯托费勒斯展示美丽的海伦和美丽的帕里斯。告诉梅菲斯托费勒斯·浮士女神是“母亲!6216)浮士德“听到这个词总感觉像是当头一棒!这是什么词,所以对我没有吸引力?6264266)不是害怕就是毛骨悚然。很明显,他很在意自己的所思所为,有所顾忌,类似于弗洛伊德对乱伦害羞的分析。坚定地称呼女神为母亲,一方面表示尊重和敬畏,另一方面也是把她们视为人类之母,不可轻视。另一方面,浮士德是一个现代人文主义者,他对上帝没有正式的敬畏,对他的母亲缺乏伦理上的尊重。这种亵渎和亵渎是一种越轨的行为。代理欲望是越位的欲望或观念。第三幕展开浮士德和海伦相遇、结婚、生子的过程,最后儿子死去,妻子离开。从韵文文本显示的情节来看,这是一部奇幻剧,如此任意的奇幻情节,是浮士德思想(意淫)的戏剧性展示。即使是这种智力游戏,浮士德仍然依靠魔法。直到奥福良倒地而死,剧情从浮士德的梦境视角出发,按照浮士德的意愿发展,是一个浮士德思想导演的幻境。最后被自己越权的疯狂所惊醒,内心的忧虑让浮士德意识到了这件事的灾难性后果。洛可可风格的《阿卡迪亚》重点讲述了浮士德与海伦爱情的果实奥福良。欧梁的毁灭隐喻了浮士德内心深处的焦虑和不安。舍尔纳指出了奥福良与浮士德的内在联系,认为跳跃的母题是奥福良的象征,甚至是他的主导象征,是浮士德追求的延续,最后的飞翔也对应着浮士德飞翔的象征。欧梁无知,对大地不安,对节制无知。他认为借助科技的力翅膀),他可以飞得无限高,他落到地上就死了。海伦在他死后消失了,这是浮士德的一个梦。欧良在阿卡迪亚的毁灭很有象征意义。它处于全剧的中心,辐射着已经出现和即将出现的场景。它否定了浮士德贪得无厌的贪欲,否定了他成为神的狂野欲望,暗示了悲剧诞生的必然性/p>

海伦,古希腊神话中的女神.浮士德创造世界的欲望表面上是与恶魔的对赌,实际上是与神的权力之争,成为神是他的终极目标。在《圣经·旧约》创世纪中,上帝创造了天地万物,包括人。浮士德(Faust),一个从中世纪晚期开始,经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19世纪初的现代人文主义者,意图用魔法摧毁神的世界,用人的世界代替神的世界,征服自然世界,创造一个人间天堂。结果,他带领人民陷入毁灭性的灾难。浮士德摧毁神性、征服自然的行动出现在第五幕,但他征服动机的起源却在第四幕。征服自然的欲望可以说是从原始的性冲动进化、异化、扩张而来的。浮士德的目的是征服不如意的大海,“与约伯的上帝抗争,质疑上帝通过创造获得的统治权”。海洋的统治和疆界的划定属于上帝的权力。上帝问约伯:“当海水像母体一样奔涌而出时,谁用闸门把它关闭?我用我的堤防为它划定界限”。显然,浮士德是在挑战上帝的权威。然而,他仍然需要魔鬼的帮助。为魔皇而战,用水精之水击退敌人,为浮士德获得无边沙滩作为封地。这里成了浮士德的人文战场,环海搏击天地。第五幕开始,以费瑞蒙和鲍卡斯老人为代表的神性满足世界与浮士德借助魔法发展起来的人类中心放纵世界产生了矛盾,最终以神性世界的毁灭和人类中心世界的胜利而告终。老妇人鲍卡斯对浮士德的天堂计划持怀疑和批评态度。在她看来,这是魔鬼的原“夜里火烧得正旺,第二天就有大坝了。一定是用活人的血献祭,夜里痛苦呻吟;火流入海,晨起有沟11125-11130)。火和浆显然指的是蒸汽机等机器,也是工业化的象征。但这里使用的机器,并没有直接陈述或描述,更没有赞美和欢呼,魔鬼成了浮士德天堂工程的“监工”。作者将现代技术与魔鬼工程相提并论,从而对创造人文世界的工具和手段提出了严肃的质疑。在《子夜》中,焦虑被浮士德自己叫进门。忧虑是人类的本质。人们担心是因为他们只能存在于时间和世界中。浮士德可以在追逐成神和代替神的过程中暂时忘记自己的烦恼。死时间)对作为人的他来说是一个不可逾越的极限,它是在他的忧虑之后到来的。当追求不仅仅遭遇强制禁死亡)时,“烦恼自其壳而出”。忧虑蒙蔽了老浮士德的双眼。然而,伏都德仍然相信以人为本的理11500-11511),他仍然想作为主做最后一次尝试,以满足他创造一个人间天堂的野心。此时,梅菲斯托费勒斯正把奴隶制引向浮士德的坟墓。当瞎子浮士德摸着门框走出宫殿的时候,他还在梦见他的主人,沉浸在改变土地和为地球而战的幻觉中,把铲子的掘墓声误认为是在挖堤坝/p>

《浮士德》,弗朗兹·西1855918)所画。最后,浮士德已经到了精神错乱的程度,这可能是他死前的一个回光返照。在最后的28首诗中,他所描述的人间天堂包含了真实的和可能的悲“一片湿地在山边延伸到这里,毁坏了已经取得的土地;这个腐臭的泥潭是要干涸的,这最后一个将是最高的成就11559-11562)。这番话无疑暴露了浮士德征服自然计划的失败,证实了他不可能成为万物之主;他的人文成就被大自然重新捕捉。他想“为数百万人创造一个生存空间11563),但他受到了大自然的实际威胁:“堤内是人间天堂。堤外,海浪冲击着堤边,它吞没了,猛烈地向前冲去。我们的集体力量立即行动起来,填补了这个缺口。是的,我完全献身于这个理念,这是智慧的最高成只有每天赢得自由和生命的人,才配享受自由和生命!即使周围有危险,也要在这里勤奋地度过童年、成年和老年11569-11578)。浮士德的行为结果是人类被彻底毁灭。在他对未来的幻想中,浮士德说出了他那句疯狂的名言:

我想看看密密麻麻的人群,和自由的人们一起站在自由的土地上!那一刻,我可以说:停,你真美!我在大地上留下的痕迹,不会在整个世界沉沦。——在这种超前幸福的预感中,我在享受至高无上的时刻115791586)

之后,浮士德倒下了,鬼魂抱着他,把他平放在地上。浮士德又提到了“自由”这个词。“自由”是人文文化学的概念。这种文化学是现代西方特有的现象,即人们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尺度创造世界,与天地的常识形成对立和对抗;把人性作为研究、观察、改造和征服的对象。所以,“自由”就是人类试图摆脱一切来自天地常识的束缚,把地球当作人类的私有财产和仆人,对其进行剥削和奴役。这的确是浮士德的最高境界,这也是他谈到契约的原因。浮士德的悲剧不仅在于他无限的欲望,还在于他悲剧性地涉及人类未来的愿景。讽刺的是,浮士德的快乐时刻只是建立在谬误的基础上,也就是说,这种快乐的预感是虚幻的,不真实的,不可能实现的。和德语单词一样,汉语单词“瞬间”也是眨眼,即光线进入眼睛的短暂时间单位,而浮士德是盲人,根本感觉不到光线。这种误解也很道德。他梦想成就巅峰的那一天,也是他末日来临的时候。结回到浪漫的故/p>

浮士德死后,1908年出版的精装本《浮士德》,灵魂不是被恶魔带走的,而是被天使带走的。浮士德作为一个人,并没有取得胜利,更没有凭借自己的力量控制魔法,而是被神力所拯救。前来救援的天使既不认可也不赞扬浮士德在人间的所作所为,只说了一句“把天堂带给其余的人11708-11709),对自己最终建造的人间天堂只字未提。这是浮士德最大的悲哀、失败和悲剧。《埋葬》和《山谷》最后的表演充满了基督教的形象和意象,没有基督教的教导,无疑是浪漫的结局。浪漫主义的特点之一是相信灵魂不朽,相信超越和救赎。天使、牧师和玛丽亚的出现,解构了浮士德作为行为和创作主体的人文立场,抛弃了他在世界上建立的一切价值体系。歌德从宗教内容和文学形式的角度解释了这个结局:

这完全符合我们的宗教观念。据此,我们不能只凭自己的力量,加上神圣的恩典,就能享受天恩。你必须承认,被拯救的灵魂很难上升。如果我写这种超感官的、不可想象的东西,如果我不给我的文学意图一个适当的限制形式和强度(通过一个旗帜鲜明的基督教会的形象和想象),我很可能会在歧义中失败/p>

从德国精神传统来看,被拯救是《浮士德》结局的唯一出路。人文欲望的无限膨胀是不可持续的,最终会导致自己和他人的毁灭。从文学-哲学史的角度看,《浮士德》等作品展现了歌德回归德国浪漫主义精神故乡的独特方式。德国浪漫主义传统拒绝人道主义对世界的渴望,崇尚神圣正义,坚信人道主义在战争中打不赢。这就在人的欲望和正义之间形成了不可调和的关系,因为“正义存在,则人欲死;如果人们想赢,正义会摧毁他们。”因此,只有在德国浪漫主义精神的框架下,我们才能界定浮士德,理解其作为悲剧的整体意义。本文主要使用德语文HRSG。《浮士德》,一个悲剧。Werke.14巴nde,慕尼黑:C.H .贝克996,Bd.3 .德国的《浮士德》已经标准化了,文中引用作品时只标注诗句。《浮士德》中译本:吕元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威尔伯文学的Sachwö rterbuch。斯图加krner001年,《悲剧》,S. 960.G. Simmel:文化的欺骗和悲剧。在:哲学文化。波茨坦:Kiepenheuer911923,S.263 .《简明大英百科全书》,共十卷,北京,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斯特罗姆贝里《现代西方思想史》,刘北成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69页。费弗尔著《西方文化的终结》,丁万江译,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8-59页。科学时代的伽达默尔理性。反式。薛华等译。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988年,3-75页。德国文学的未来。法兰克M,柏乌尔斯坦986年,S.161S . 161 . siehe S . a . jφrgen sen u . a .:aufklrung,Sturm und Drang,frühe klassik740-1789年。慕尼黑:贝克990年,51卷,47页。单德尔斯韦克。马丁·博拉彻(Hrsg).10巴nde,法兰克M:德意志出版社989年,Bd 6,s . 21-24。《礼记九》,王文锦译,北商务印书馆,2002年,0199页。波兰人的《人性》。作曼施海特的哲学思想。S 947。西埃·K·德特勒夫:罗曼蒂克。Lehrbuch Germanistik。斯图特加特:梅茨勒,2007年,S.110f。《比利时导报》,1951年,63页;S.407 .尼采:frhliche Wissenschaft。Studienausgabe.Berlin/出版社,1980年,Bd.3. 125,S.480f。曼海姆,维也纳,苏黎世:迈耶斯出版社,1990年,55-356页。海德格存在与时代。在:Gesamtausgabe。美因河畔法兰克克劳斯特曼,1977年,Bd.2,S.71S.242 .海德格尔:威格马克恩。美因河畔法兰克克劳斯特曼,1967,S.161。文本和公告。美因河畔法兰克Suhrkamp999,Bd.1:Textband,BD . 2:Kommentarband;Bd.2,第17-18节;88条;S.716许慎《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注,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1页。镜像隐喻也出现在《红楼梦》第十二“贾天祥,王熙风相思局,望风流镜”。曹雪芹和高鹗,《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04页。参见笛卡尔《谈方法》,王台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6页。我想,所以我是。马丁·路德——在德国的神秘与自由。沙夫豪诺瓦利斯983年,S.176 u.177。法兰克菲舍尔,1990年,87卷,88页。单德尔斯Werke.8 Bde。,慕尼汉瑟971年,Bd.2,S.280。u .盖尔:约翰·沃尔夫冈·歌德:浮士迪特亨根。Kommentar I.1999,第120节;S.962.Siehe R.Musil:无与伦比的旅行。Reinbek:rowolt002年,04页。h-CH。宾旺格:阉割和魔法。《浮士德》中的现代经济评论。Stuttgart985,s . 15 . zitiert nach sehne,S.457 .“意”即六欲“眼、耳、舌、身、心”参见丁主编《佛教大辞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23-424页。弗洛伊图腾与禁忌。单德尔斯Kulturtheore。Tische Schrift en。法兰克菲舍尔974.S.295 F.U.S.300 .亵渎母亲的悲剧也出现在中国文学作品中。纣王亵渎了女娲,导致她的家庭破裂,她的国家灭亡。参见许主编《诸神演义》上册、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上册,第1-7页。圣经旧约,约伯81.深谙伊斯兰教义的歌德大概知道《古兰经》说:“不信者之主,闭其眼耳,蒙其眼;他们将受到重大刑事法律的制裁”。马健译,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卷,章,和第7句。埃克曼:歌德bnde,法兰克m:Insel981月。Juni1831,Bd.1,S.471 .李敬德、王兴贤主编《朱熹斋藤优子流派》,共八卷,北京:中华书局988年/p>

走进体验作家

《浮士德》是中世纪欧洲传奇人物歌德最著名的一首诗/p>

每天一个人努力,一个人难免会迷失/p>

了解作/p>

感觉诗句难懂,没有路线/p>

评价...

也许看看其他类型会更好/p>

浮士德一幕序曲,浮士德式爱情

傅士福和梅妃斯托同时出现,就像宝玉和石头一样,忽隐忽现。迎服务员就像天使一样。女人就像永恒的女人。借用歌德的基督教上帝的形象,天堂的前奏,魔鬼与上帝打了个赌;曹雪芹塑造了自己的言情教警的仙女形象;逻辑起点是矛盾的统一。歌德接近曹雪芹,但远离黑格尔。艺术造型是一个有机和谐的整体/p>

①浮士德追求知识并永远满足,浮士德和助手瓦格纳的《中世纪的学习生活》,林黛玉的评论& # 34;古砚微凹,聚墨 # 34;·一项研究·龚自珍& # 34;经济磨日,暗光狂智归半 # 34;。象征大地意志的大地形象,把浮士德从绝望的边缘拉了回来。浮士德走出书房踏青,城门前是市民社会的光明面。他被过度的求知欲所控制,而墨菲斯托利用了这一点。浮士德和墨菲斯托约好了。莱比锡奥尔巴赫地下酒店,享受宫殿。你喝了女巫的药汁,浮士德就恢复了青春,就像宝玉喝了仙醪一样。浮士德与葛的幽会就像思琪和潘佑安,浮士德在死囚区救出葛,她选择赎罪,就像和尤三姐,一对含泪的可爱。恶魔狂舞的瓦布吉斯之夜,象征着社会的阴暗面,烘托出悲剧的气氛。瓦吉斯之夜的梦,这一集是一出戏中的一出戏,爱爱爱。第一个是个人悲剧/p>

(2)从阴森的死囚区审判到风景优美的地方,浮士德受到精灵的调理,恢复身心健康。第二部是社会悲剧,浮士德入主帝都,帝国经济陷入危机,风雨飘摇,墨菲斯托充当弄臣施法,帝国暂时渡过难关,君主和臣民只知道画中游。制造业瓦格 # 34;人 # 34;,浮士德与霍蒙苦鲁& # 34;人 # 34;漫游在古希腊世界,海伦象征着古希腊的美好,就像秦可卿把宝玉引入梦乡,演绎了《红楼梦》。秦钟的原型是王,欧夫良的原型是拜伦。古典瓦布吉斯之夜,渲染诡异的色彩。浮士德的填海之志,就像探春的立业之欲。浮士德的脑海里闪过 # 34;自由的人们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一幅乌托邦的图画,& # 34;你太美了,请暂 # 34;,但这是幻想。浮士德的灵魂得救了,赎罪的女人葛李青领着他,& # 34;女人总是很自在,引领我们向上& # 34;,从悲剧中升华浮士德精神,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十二女导,虚惊一场,暗娼,历史枷锁,社会纽带,跳出历史轮回的怪圈,在动态与发展中打开出路/p>

浮士德和葛的爱情还没有达到宝黛爱情的高度,刻骨铭心。林黛玉是大家闺秀,葛是小家碧玉,葛引浮士德,就像贝雅的崔西引但丁上天,从而达到信仰的层次;浮士德和海伦是对艺术的热爱,追溯古希腊文化传统,总结文艺复兴;宝玉和古今天下第一奸夫,千古风流罪人秦可卿,追溯中国文化传统。永恒的女人和童话,文化恋母情结 # 34;殊途同 # 34;/p>

本文讨论的浮士德是德国诗人歌德创作的诗剧代表作《浮士德》中的主人公浮士德/p>

浮士德有许多人类所拥有的美好品质。他从不满足于现状,所以他不断追求得到和满足自己。他不断追求真理,探索世界的奥秘。通过把自己的理论变成现实来关注实践和现实/p>

浮士德在不断的行动中度过他的时间。他经历了学习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艺术生活和其他职业活动。在浮士德的生活中,行动是不可改变的法则。他的欲望迫使他永不满足,永不停止行动/p>

浮士德,“他在世界的普遍局限中感到焦虑和不安”,这是他不断追求不断行动的内在原因。浮士德深切感受到存在于他内心的两种精神的矛盾运一方面,他执着于世界,贪图安逸;另一方面,他不断向精神高度飞奔。在灵与肉之间,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浮士德从不放弃任何一方。它使浮士德存在,精神使他超生。浮士德的焦虑和不安就在这里。他永远不会满足。总会有一种内心的骚动和不安。他想解决矛盾/p>

浮士德的行动不是蛮干,也不是纯粹的循环。浮士德不断向“崇高的精神境界”飞奔,他永远在进取。浮士德提倡创造性的行动,为了崇高的精神目的而前进,所以浮士德不断地获得新生。如果说行动是浮士德最根本的特征,那么创造就是浮士德精神最深刻的内容。作为启蒙理性主义者,浮士德相信真理的存在。他一生都在不断地寻找和发现真理,从否定一个理由到肯定另一个理由,一次又一次的精神飞跃/p>

为了探索生命之美,他把冒险所激起的快感视为“人性中最美的部分”。人性的膨胀在这里明显跳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p>

不可否认,每个人都是自私的,但总的来说,任何有良知有道德的人都应该明白,自己自私的后果应该由自己承担。而浮士德却总是为自己的自私所造成的苦果付出代价,他自己也是干干净净的,没有一丝自责和悔恨。他从来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经常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只要他提出要求,不管多可笑,魔鬼都会帮他完成。当不好的事情发生时,他背后有恶魔。如果没有魔鬼梅菲斯托费勒斯的帮助和出现,他将带着满满的遗憾躺在坟墓里度过一生。而拥有魔鬼般良伴的浮士德,却没能做出什么值得称道的成绩。魔鬼的出现只是完全满足了浮士德的私欲/p>

在恶魔梅菲斯托费勒斯的帮助下,重获青春的浮士德赢得了小镇少女马江含泪的爱情。但他们的爱情并不被女孩的家人认可。为了与浮士德幽会,马干泪给母亲服下安眠药,却因剂量过大而中毒。她的哥哥也因反对她与浮士德的恋情而死于浮士德之剑。然而少女马江含泪生下未婚生子,因为害怕舆论将婴儿溺死,不料被发现并被判死刑。与此同时,浮士德和女巫玩得很开心。当他得知玛根的眼泪发生了什么事并去监狱营救她的时候,这个不幸的女孩已经疯了。但是,浮士德对这段爱情的精心呵护和良好经营,不会导致这样的悲剧/p>

诚然,浮士德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人。既然是人,就不可能完美。他也有人类共同的缺点和自卑/p>

歌德塑造的浮士德充满矛盾,每个人都会有,每个人都是复杂的矛盾。他具有积极进取、不断追求、勇于实践等优秀品质。,但也有自私、贪婪、贪图享乐的缺点。总的来说,浮士德的优秀品质掩盖了他人性的弱点,这也是浮士德经久不衰的文学魅力/p>

正是像浮士德这样永不满足于现实的人,不断追求理想和真理,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不断发展自己,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找准前进的方向,克服各种障碍和困难,使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p>

参/p>

雷敏。论浮士德的精神。江西社会科学,20033):36-38/p>

ʿ飬ʿĶ

504 Gateway Time-out

504 Gateway Time-out


nginx

上帝是堕落的魔鬼,墨菲斯托是歌德的灵魂/p>

上帝变成了一个人,活着,成为了一个人的上帝,通过生活的漫无目的和无意义变成了一个魔鬼。但他既然是人,就算是那些被无意义的生活诅咒的人也是好的!“我有入世的勇气,我会承担下界的一切悲欢离合。/p>

“吸收自然的温柔,吐纳灵魂的呐喊,冲破静止世界的虚幻。/p>

魔鬼已落入上帝之手,指引浮士德打败堕落的上帝/p>

对于上帝、恶魔和人——留在生命中的诅

我为什么要赞美生活/p>

这个教人服从的魔鬼!

我为什么要臣服于魔鬼?

这种努力生活的诅咒!

为什么我要诅咒?

这个烂免费烟火!

为什么我要免费的烟花/p>

愿这战斗一生!

“请什么也别说,让我进去!因为我成了一个人,也就是说,我是一个士兵。/p>

浮士德“愿意毁灭自己,如果生活能给他片刻的满足,他愿意中止怀旧。/p>

落入魔鬼的上帝只不过是浮士德的灵魂掘墓人;而不是墨菲斯托,堕落为神的魔鬼才是真正的勇士,为了鞭策全人类,他不惜失去自我/p>

《浮士德》这首诗是歌德最重要的作品。共2卷,长达12000余行。根6世纪的民间传说写成/p>

为了寻求生命的意义,浮士德博士用自己的灵魂换取了恶魔梅菲斯托的帮助,经历了情欲、欢乐、痛苦、神游等各种阶段和变化。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在与自然的斗争中,他意识到生命的目的应该是为生命和自由而战/p>

构思宏大,内容复杂,结构庞大,风格多变,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真实描写与天马行空的想象相融合,当代生活与古代神话传说相融合,善于运用矛盾对比的方法安排场景、配置人物,达到了和谐、反讽与赞美、形式多样、色彩斑驳的极高艺术境界/p>

听着,我还没看过/p>

他在我面前消失了/p>

我还没注意到/p>

他变了/p>

好人在迷茫中挣扎/p>

我们最终会认识到一条正确的道路/p>

成年人不是什么都喜欢/p>

当事情发生时,年轻人认为这是有益的/p>

我习惯了人们:

不懂就反驳,

即使面对完美/p>

觉得无聊的时候,东拉西扯/p>

学会简化一切,

学会分类正合适,

那你就能处理好了/p>

《浮士德》的作者歌1749-1832)8世纪中叶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和思想家。除了诗歌、戏剧、小说,歌德在文学理论、哲学、历史、造型设计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p>

《浮士德》是一部诗剧,长度2111行。第一部有25个场景,没有幕布。第二部分是五幕,二十七场。全剧没有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这部不朽的诗剧,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新兴资产阶级的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故事。是一部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诗剧/p>

浮士德是德国传奇中的著名人物。据说他可能是占星家或巫师/p>

传说他把自己的灵魂卖给了魔鬼以换取知。许多文学、音乐、歌剧或电影都是根据这个故事改编的/p>

在《浮士德》中,为了寻求新的生活,浮士德与恶魔梅菲斯特签订了契约,将自己的灵魂抵押给恶魔,而恶魔必须满足浮士德的所有要求。如果有一天浮士德觉得自己满足了,那么他的灵魂就归魔鬼所有了。于是梅菲斯特用魔法让浮士德有了一次奇特的经历。他尝遍了爱情的酸甜苦辣。他展现了治国之术,在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还想在一片沙滩上建立一个人间天..正当他陶醉于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时,他不由自主地说,那时候就满足了。这样,魔鬼就会带走他的灵魂。就在这时,天使来了,救了浮士德的灵魂/p>

《浮士德》构思宏大,内容复杂,结构庞大,风格多样。它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起来,把真实的描写和天马行空的想象结合起来,把当代生活和古代神话传说结合起来。它运用矛盾对比的方法布置场景,配置人物,相互和谐,讽刺赞美,形式多样,色彩斑驳,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p>

浮士德片段赏析;

哦,满满的月光,我只希望你能最后一次看到我的悲伤。多少个午夜我坐在这张桌子前看着你?

我觉得自己有足够的勇气去做一次世界之旅,去承受世界的福祸,去对抗风暴,在破船声里不消沉!

我们的行为本身,就像我们的苦恼一样,阻碍了我们生活的进程/p>

当我们成就了这个世界的善,这个善可以称为妄想和幻觉/p>

这一次充电,人生的这一次!

我太老了,不能玩,但我太年轻了,不能清醒诅咒希望,诅咒信仰,尤其诅咒隐忍/p>

我不在乎来世是什么。一旦你把这个世界砸成废墟,另一个世界就会诞生。我的快乐是从这个世界流出的,也是这个太阳照亮了我的痛苦。一旦我和他们分开,任何事情都会随心所欲的发生。以后人是会爱还是会恨。我不想问两个世界有没有区别/p>

如果我对某个瞬间留下吧,你多美啊!那你可以铐上我。我愿意走向毁灭/p>

一旦停止战斗,我就成了奴隶。不管是你的还是谁的/p>

所有的理论都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p>

一群群的人挤在一起。你以为你在压榨人,其实你是在被压榨/p>

世界上没有人能理解不止一个人陷入了这个悲惨的深渊。第一个,在永远宽恕者的眼前遭受垂死的痛苦的痉挛,不足以补偿其余的人/p>

唯一者的苦难让我痛彻骨髓,而你却在我身边咧着嘴笑,对千万人的命运无所谓/p>

没有人注意得到他想要的,成功几乎是愚蠢的。最高幸福竞赛被认为是普遍的。他避开了太阳,却靠近了霜!

他们在无休止的争取所谓的权利,但仔细看,他们只是奴隶对奴隶!

我们坐在金字塔旁,阅读所有国家的变迁,战争,和平,洪水和表演艺术——没有移动我们的脸/p>

爱情战胜命运是多么难得啊/p>

被遗弃的东西让人向往,习惯生活的地方永远是天堂/p>

什么是教学!人类有没有重视过教学?好话不进蠢人的耳朵。即使事实常常严厉地责备自己,人类还是一如既往地固执/p>

我游遍了全世界。我紧紧抓住每一个欲望。如果不能满足,我就放弃,从我身边溜走。我会放弃的。我只有渴望,我只有实践,我又有了希望,所以我努力的冲过了人生;开始的时候,我很确定,但现在我变得更聪明了,所以我必须向前看,小心翼翼。我看透了这个世界。对岸的风景是没有希望的。只有幻想云朵有同类的傻瓜才会眨眼睛在那里看!让他站稳脚步,环顾四周:这个世界不会对有才华的人保持沉默,那他为什么要永生?他能掌握他所知道的一切。他还不如走完他的一生。当鬼魂出现时,他会正确行走。在前进的路上,他会遇到痛苦和快乐!他,任何时候都不会满足/p>

真想看到这样一群人和自由土地上的自由人站在一堆!那时候,我可以对逝去的瞬间说:“留下来,你多美啊!我浮生的痕迹不会在永恒的劫中褪色。/p>

(部分素材来自完整句子|美句_早安心语_经典句子_好句子_一品句子网)

《浮士德》是歌德60年创作的结晶,其创作时间跨度在文学创作史上是罕见的。六十年的创作凝聚了歌德的思想精华,也揭示了歌德在历史剧变中对世界复杂而微妙的看法。正是创作时间的极大自由和两部作品之间不同的历史空间,使它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一部艰难而又充满张力的作品。下面将对浮士德的人的存在和许多状态做一些分析/p>

一.现代世界中的上帝

浮士德以天堂的场景开始,以浮士德的灵魂受到上帝的启示而结束。可见上帝在这本书里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浮士德》写于一个理性不断前进,神学世界被祛魅的时代。各种社会思潮和政治经济变化都指向一个现代社会。那么,在现代社会,人们如何对待上帝就成了一个有趣的话题。在歌德的作品中,上帝成了超验主义的表征,存在于万物之中,赋予万物一种与他相近的自然灵性。是人性的本质,他们获得了上帝光泽赋予的更高的理性。在这个过程中,上帝成为了现代世界中最高的理性观念。人的理性是他赋予的,理性的终极指向成为神,神也代表真善美的统一。歌德的《浮士德》第二卷第一幕《愉悦的快感》中,失去爱情,对爱人有罪的浮士德,在充满神的灵性的大自然中得到净化和医治。在上帝所代表的真善美的感召下,他的生命重获生机,向着他继续向上的旅程。这个想法在同一个地方的隐喻中被形象化了。瀑布下的浮士德,看到阳光在水的折射下变成了五颜六色的彩虹。其中,阳光可视为上帝的光彩;连绵不断的瀑布,可以看作是浮士德人生实践的激流;瀑布总是运动但从不停止,即使被岩石阻挡,它也是往下流,它代表了人的本能在生活实践中不受阻碍的运动和无畏的创造力;五彩缤纷的彩虹是人们生活实践的多彩状态。在这样一个隐喻的链条中,上帝从理念世界的崇高往下到经验世界的各种生命体验/p>

上帝在人类向上运动中充当积极的力量,而梅菲斯托费勒斯则相反,充当堕落的消极力量。在《天堂前奏曲》的开篇场景中,这两股力量的对抗就展露无遗。作为上帝的最高理性,人类被赋予了理性,人类也在不断地为上帝的真善美而奋斗。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接近,没有达到,所以人永远不要在接近中满足于现状。然而,梅菲斯托费勒斯质疑这种不断上升的合理性。首先,他质疑为什么人在理性的驱使下,“总是在追求什么而不是躺着。”在他的世界观里,人所追求的一切都是在理性的驱使下虚无的。浮士德死后,嘲笑他所有的追求最终都被死亡抹杀。在梅菲斯托费勒斯看来,与其试图创造,不如一开始就陷入他死后进入的空虚之中。《梅菲斯托费勒斯》是对现代社会最强有力的追问,在这个社会里,科学撼动了天堂,人死后一切都将化为虚无。这涉及到人的死亡和生命挣扎的意义,关系到每一个现代人面临的生存困境。在《浮士德》中,歌德并没有直接指出这个问题的具体答案,而是用浮士德的向上之旅和死后终于得到上帝的启示来暗示现代人存在的意义。在我看来,歌德式的现代人并没有终结于传统教会所描绘的天堂,而是在理性驱使下的向上本能中,展现了上帝在人身上折射出的七彩光芒。人因为永恒的追求而获得充实的人生。如果人不是一开始就去追求,而是像梅菲斯托费勒斯一样陷入永恒的空虚,那么他的人生就是苍白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上帝的理性之光和逼近真善美的背叛。也许这种失望构成了歌德式现代人不追求它的一个非法理由,即歌德式现代人在不辜负它中找到了生存的意义/p>

梅菲斯托费勒斯质疑合理性的另一个方面是合理性的后果。它认为理性让人类陷入了混乱。他质疑道,“如果不是你给他天空的光泽,他可能会活得更好。他称之为‘理性’,但一旦奏效,它就变得比任何野生动物都残酷。”他甚至讽刺理性的人类:“但他要伸出鼻子才能挖出任何垃圾。”这种质疑和嘲讽充满了后现代主义。歌德在理性时代之初就已经看到了理性的反面,这是一个哲学作家的伟大。这个话题至今仍在争论。在《浮士德》中,上帝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拐弯抹角的回答了一句“你是不是总觉得这个世界一无是处?”在这个回答中,上帝把自己伪装成梅菲斯托费勒斯关于理性所造成的负面后果的问题。浮士德在上帝给的理由的驱使下,确实杀死了洛夫格雷琴一家,间接杀死了海堤上一对不愿搬出去的夫妇。然而,这种理性的误用也构成了多彩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在错误中接近上帝。如果人们被理性所驱使,不偶尔偏离上帝,那么他们的理性就会成为上帝的最高理性,他自己就会成为真善美。在这种情况下,人就成了神,而不是接近神。承认人的不完美和局限,是对歌德式现代人的肯定/p>

于是,上帝成了支配浮士德的主题存在,揭示了现代世界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如何生存这一难题的答案/p>

分析两个或三个图/p>

浮士德善于塑造具有隐喻意义的形象,尤其是第二部分。在第二部分中,塑造了人造人蒙库·路斯、有着神圣血统的海伦、浮士德的儿子欣快隆和骑着汽车的青年诗人上帝财神。其中,蒙库和陆思追求形式,而欣快和诗神则是崇高灵感的体现。它们形成一对对立的组合,导致灵与肉/p>

蒙库·卢斯是第一个被庸俗的学者瓦格纳利用炼金术制造出来的人。他没有身体,只是作为一种精神状态存在于一个小瓶子里。他不满意自己作为一种精神状态的存在,想为自己创造一种形式。在跟随浮士德一行进入希腊古典瓦尔普的吉斯之夜后,他开始了塑造身体的追求。他找到由他带领的泰勒斯,向海上老人涅柔斯询问。涅柔斯要求他们找到普罗托斯。在普罗托斯的指引下,瓶子里的小人儿来到了富有创造力的涅柔斯遇见女儿的地方。最后,被女神加拉·忒伊亚的美貌所吸引,他撞上了女神贝边。盛开的玻璃瓶在撞击中破碎了,他变成了磷光微生物。从此,瓶子里的小人终于有了雏形。《瓶子里的小人》的创作初衷是瓦格纳想为人类的诞生找到一个更高贵的理由,而不是让人类堕落成和动物一样的方式来获得自己的生命之源。然而,瓦格纳对人类的创造却陷入了动物诞生的泥潭。动物因为无爱的欲望和冲动而发生性行为,生育下一代。而他用同样的无爱炼金术,用和性欲一样的创作冲动,实现了从无机物到有机物的飞跃。显然这种做法只能做出瓶子里小人一样的半成品。从他出生开始,他几乎无意识的对肉体的追求也反映了这种创造力量的不完美。一个完整的人,不可能只靠一次冲动就开始了。对女神之美的热爱,终于让他走出了不完美的状态,成为了一个实体生物。值得注意的是,爱情的起源是一种原始的创造力。作为爱情的原始创造力,是混乱的,缺乏方向性的。它在创造和毁灭的自然状态下塑造了整个世界。但瓶中小人的爱是女神的美,为他的肉体自我创造提供了指南。对美的热爱把他从精神状态固化到身体状态,使他成为一个接近完美的东西。因为他对海洋中美好事物的热爱,他会不断努力成为一个人形,成为一个完美的人。蒙库·霍利斯的形象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的源泉是爱美的创造力/p>

欣快感是海伦的儿子,她是美的理想。他诞生在海伦和浮士德沉迷于阿卡迪亚的快感过程中,停止了追求,奋起反抗。他一方面继承了浮士德的丑陋,另一方面又在缺乏创造力的享乐环境中长大。虽然他继承了海伦的美貌,但并不完美。本来他想像父母一样享受生活,但当他强迫宫里的姑娘们和自己玩的时候,姑娘们化为火焰,让他的享受梦想化为泡影。他内心的神性,追求自由和战斗,走向危险和艰难的空间,以此来反抗安于现状的生活。因为这个,他跳到了空中,但是因为他还是小孩子的身体状态,承受不了下落的重量,倒在了脚下,身体立刻消失了。皇家汽车男孩出现在皇宫的化妆舞会上。他是财富之神布鲁托的随从。虽然他有无限的灵感可以挥霍,但他被上帝的财富所拖累。他的精神被外在的东西所拖累。只有卸下包袱,他才能自由地进入美善之地,创造自己的宇宙。他本质上是一个欣快向上的有机整体,却被外在的东西拖累。他们的形象展现了追求美的人所面临的现实/p>

蒙库·卢斯在精神上接近无限自由,他不会被身体的限制和金钱所累。但是,正是因为缺乏,我们才渴望物质,为了追求自己精神和肉体的完美。但是,欣快和驾车少年会受到各种限制,崇高灵感的实现需要条件。但因为被束缚,他们渴望解放,进入纯粹精神和灵感的境界。这两种形象构成了人类精神和肉体的两个维度,显示了人类在这两个方面努力的可能性/p>

第三,浮士德的爱情悲/p>

浮士德的初恋经历是和格雷琴。在遇到格雷琴之前,他喝了女巫丹房间里的药水,这药水让他变得更年轻,获得了年轻人的情欲。他们之间的爱情本质上是热烈的爱情,充满了世俗的情调。浮士德在街上偶然遇到一位美丽的平民女子。为了得到他,他要求梅菲斯托费勒斯得到一份精美的礼物,并用计谋取得格雷琴邻居的信任。最后,在珍宝和浮士德的绅士身份的诱惑下,在邻居妻子的撮合下,他们发生了关系。然而,克里斯蒂安贞操的丧失让格雷琴痛苦不堪。她的哥哥因为寻求浮士德关于自己童贞的理论而被浮士德杀死。她的母亲被她从浮士德那里得到的药剂误杀了。她因杀害自己的孩子而被捕入狱。最后,他向上帝寻求救赎,没有和浮士德一起越狱,自愿死在狱中,还了自己的罪。这个爱情故事充满了青年男女谈恋爱的套路和戏剧性,与世俗爱情息息相关。此外,在这个故事中,浮士德与梅菲斯托费勒斯一起参加了《瓦尔普的机会之夜表现了他的世俗的淫荡和庸俗。这也为这场爱情悲剧的世俗化定下了基调/p>

浮士德的第二次恋爱经历是追求海伦的美。海伦早就不在了,但是要找到海伦,就要经过冥界。在他把海伦和帕里斯从阴间救出来后,他忘记了梅菲斯托费勒斯对他的警告,因为他嫉妒帕里斯。他用钥匙接触了帕里斯的鬼魂,使得海伦和帕里斯消失了。海伦的消失是由于他感官上的嫉妒,这种嫉妒玷污了海伦美丽的纯洁。为了继续寻找海伦,浮士德被梅菲斯托费勒斯带到古典瓦尔普的《命运之夜》。借助古希腊的古典美,浮士德再次进入冥府寻找海伦。在中世纪美女的保护下,海伦再次遇到了浮士德,并抵抗了代表希腊英雄之美的海伦的丈夫墨涅拉俄斯的围攻。然而,海伦的失踪不再是由于世俗的欲望,而是他们的爱情的纽带,欣快,下降到她的死亡。欣快隆之死象征着海伦美丽的部分因堕落而变得不纯洁,海伦的生命纽带被她自身美丽的化身所玷污,无法构成不可分割的美的理想,于是飘向虚无。在这个爱情故事里,海伦显然不在世俗层面。他更多的是作为美的理想而存在。她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为了找到她,我们必须穿过丑陋的冥府。她不会永远存在的。一旦美被玷污,她就会消失。这一切都说明浮士德对海伦的爱是纯洁的,超脱于世俗的维度/p>

浮士德的爱情充分展现了人类爱情欲望和美的两个维度,是人类爱情的典范/p>

四。结论/p>

《浮士德》充分体现了歌德对人的思考,整部作品为进入现代世界的人们揭示了立法的精神气质/p>

浮士/p>

我是偶然决定读这本书的。记得很久以前,有人说这是一个旅行者的故事,让我很好奇/p>

故事围绕两次赌博约定展开。上帝相信“好人在迷茫中挣扎,终将悟出一条正道。”魔鬼认为把他引向自己的道路,抛弃理性,就会沉溺于庸俗的享受,这种享受比动物更动物。如果魔鬼赌赢了,他会带走浮士德的灵魂/p>

浮士德是一位精通哲学、法律、医学和神学的医生。他的一生都沉浸在精神工作中,理性充斥着他的生活,但他缺乏感性的生活,所以他感受到了被片面化的痛苦/p>

于是魔鬼在书房里来到了浮士德身边。他被齐天博士困扰。他还有一种不为人知的情感欲望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他,让他难过,难以理解。恶魔墨菲斯托相信世界上没有不满足的东西。于是浮士德与恶魔墨菲斯托打了一个新的赌——灵魂被卖给了恶魔。浮士德理性地认为自己不会被忽悠到无所事事,沉迷于物质和世俗生活带来的享受,得到满足/p>

《魔鬼李子》的第一步是让浮士德博士体验爱情。他们先去了女巫的炼丹室,喝了回春药水,然后遇到了少女格雷琴。浮士德为了让她出去幽会,给了格雷琴一瓶小梅子的安眠药水,让她给妈妈喝,结果不小心中毒了。之后格雷琴未婚先孕,流言四起。当她回到家时,她的兄弟对她说了一句恶毒的话,这使他丢了士兵的脸,他希望她当场死去。哥哥去和浮士德对质,浮士德在打斗中不小心打死了他,导致了格雷琴哥哥的死亡。于是浮士德小梅子迅速出走,留下格雷琴在有了孩子后承受丑闻的痛苦,并被关进监狱接受审判。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被抱走,意外死亡。后来浮士德为了救格雷琴去了监狱,但她对自己过去的罪恶忏悔,于是浮士德和小美无奈离开/p>

当悲剧在作品第一幕诞生的时候,我想浮士德已经堕落了。恋爱中的浮士德无法承受勾引格雷琴的欲望,肖梅子只是帮他的方便,比如准备珠宝等贵重礼物,比如找人牵线。整个过程,其实浮士德真的沉迷其中,很多动作都很积极。在这个过程中,他丢掉了自己的良知和道德感,只满足自己的欲望,从不考虑如何承担责任。他的理性因感性而失衡/p>

但因为这个赌约是关于满足,所以他们在爱情惨败后来到了皇宫。王朝大乱,上层社会奢靡荒淫,人民饥寒交迫,动荡不安。为了取得皇帝的信任,他们制造了大量的纸币来缓解财政危机;当皇帝想要一个化妆舞会,他们举行;皇帝想召唤古希腊美女海伦,于是浮士德去问上帝。他们在这个政治舞台上舞着权力的剑,但浮士德并不满足于肖梅子的言论。当浮士德在宫廷遇到海伦时,他开始了新的旅程。他对海伦女神一见钟情,疯狂爱上,占有欲极强/p>

海伦女神象征着古典的宁静与和谐之美。浮士德跟随海伦穿越时空,并与海伦结婚,生下儿子欧福良。欧亮天生爱跳,爱打架,爱高飞。听到远处的呼唤,我想飞走,却意外地掉了下去。海伦伤心欲绝,告别了浮士德,跟着欧福良,只留下了自己的衣服和面纱。至此,浮士德的幸福梦再次被打破/p>

最后一个场景,在高山上,浮士德无意奢侈地享受生活,也不想像普通人一样过着平淡的生活。他看到海浪汹涌澎湃,无情地席卷着海岸,留下一片破碎的瓦砾。他们心中升起征服海洋的雄心。在肖梅子的帮助下,他们帮助皇帝赢得了战争,获得了沿海的封地,并建立了自己的企业。筑堤、挖沟、植树造林、连片田。对这一事业感兴趣的浮士德,被博迪林一对老夫妇整天敲着的钟声弄得心烦意乱。他想和他们交换这片土地,建一座了望塔来见证他的伟大事业。他很没礼貌,把老两口拖出家门,吓死了。家里一个陌生人也被撞倒了。在打斗中,他不小心打翻了炭火,三个人被埋在火里/p>

浮士德为此忏悔,回想起自己生命中许多与恶魔纠缠在一起的东西所形成的悲剧,一边自得其乐,一边在内心挣扎和抱怨。他被影愁的入侵弄瞎了双眼,却没有请求恶魔的帮助,这是对自己的惩罚/p>

他满怀喜悦地憧憬着自己未来的事业,为成千上万的人开辟生存空间,建设美好的生活天堂,再也不被大海伤害。他催促魔鬼完成工作,但他不知道,被看不见的魔鬼铿锵的铲子挖走的是他的坟墓。想象“永远抓住生命和自由/p>

生命和自由值得享受。“他的职业生涯留下的印记永远不会消失。他有一种崇高幸福的预感,所以他满足于魔鬼的心。浮士德把自己的灵魂输给了魔鬼,并按照契约倒地而死/p>

然而,下起了玫瑰雨,变成了烟花,阻挡了恶魔攫取灵魂的计划。浮士德被天使带到天堂,遇见了赎罪人格雷琴/p>

从第一次见到浮士德,我就有一种很特别的感觉。他的烦恼和不理解,在某些时刻也是我同样的困惑。如果把人比作一个完整的个体,浮士德最难的就是他是一个片面的人。他是一个毕生致力于精神和心灵工作的人/p>

具有“完整”意义的人是不存在的。但人类是可以追求“正直”的人,而这个过程。所以浮士德这种前半生理性思考的结论,在遇到现实,感受生活的时候,很容易与理论脱轨。能占上风的不一定是感性的欲望或情感,所以我们经常能看到浮士德鲁莽冲动的行为,像一个被欲望驱使的奴隶。关于这一点,我同意存在这种现象的可能性。但是,我也有疑问。据我推测,他大概率还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为什么他能在这一点上失控?也许你享受的生活来得快,烧一把柴?让自己为难/p>

所以从宏观的角度来说,浮士德真正的答案是修炼自己,从而达到一种自己认为完整的状态,不会再有烦恼和迷茫/p>

就像上帝说的,好人在迷茫中挣扎,最终会悟出一条正道。也就是说,对神的认知是辩证统一的/p>

恶魔墨菲斯托的赌注是统一,他认为只要引诱浮士德,用一切满足浮士德现在的享受,他就赢了/p>

在故事的最后,我一度想知道浮士德为什么会去天堂/p>

第一种可能是浮士德最终失明时内心的忏悔,他的忏悔和自我惩罚使他得以拯救自己保留一些问题,他后悔不该和心魔在一

第二种可能是浮士德对完美道路的追求,思想与实践,善与恶,都以统一的方式存在,最终达到了目的,达到了一个人应该是”的完美状态。而他的最终目的也是一个善良的结局。而上帝认为最后的结局是一条正道。相反,上帝所说的只是浮士德意图的一个子集/p>

另一方面,浮士德在整个旅程中总有某种缺失的道德责任,这种责任在他心中并不是沉重的负担,他很容易放下过去的错误。这种无知让我感受到了墨菲斯托称之为这个人的“动物”感。有很多:“我不杀博仁,博仁却因我而死。/p>

有人说浮士德有不断追求、不断进取、向上探索的精神。这是真的,但是我觉得这个反思的过程是缺失的。他给浮士德带来了哪些改变和更新?有撇清左右的嫌疑,尽管他的最终结局是如神所想回归正道/p>

如果这方面不勉强,我觉得另一种可能性可能更重要。如与葛的爱情悲剧,暗指狭隘的个人幸福和享乐主义的利己主义哲学;后政权的经历与启蒙运动开明君主虚幻的政治理想有关;与海伦结合的失败,宣告了现代人对古典美的美育理想的幻灭;最后,浮士德致力于为社会和人民创造一个理想的生活环境/p>

每个案例的进步程度并不明显,所以我觉得这本书更多的是对当时社会的隐喻,对当时人们奋斗方向的启发。当然,这两条线索也可以并驾齐驱,但我认为,追求个人完美、不断反思和更新自我的精神,更像是一条薄弱的纽带,因为前进不仅仅是前进,还包括对失败的回望/p>

而墨菲斯托,我觉得他更有魅力,因为他更“人”,更贴近生活,更能感知人的情感。他没有因为自己是妖而故意作恶,他在这份工作中尽职尽责。他时好时坏。人类也是如此,并不完美/p>

善与恶从来都不是绝对的对立,只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p>

精神的伟大和力量是不可低估和低估的。一个人应该尊重自己,认为自己配得上最高贵的东西黑格/p>

来源:浮士德精神浮士德精神——作为绝对原则和唯一可能如果深入到歌德系列艺术创作的内部,我们会发现始终有一条线索贯穿其中。从少年维特带有反叛精神却找不到出路的自我毁灭,到威廉·迈斯特依靠内外部的双重推动力才完成的缺乏自决的成⻓之路,再到《亲和力》的三位主人公命中注定般无法贯彻的决心——自由意志想要认识自身并且实现自身的努力统统宣告失败。然而,这样一个施加在人类身上宿命般的魔咒,终于在最后找到了它最合适的宿主——浮士德博士。浮士德精神所体现的就是自由意志本身的本性。它与人类无关,与客观对象无关,是关于自我意识(自由意志)的本质规定性的最完满诠释/p>通常对浮士德的解读恰恰忽略了这种精神的独特意义。它不仅是“欧罗巴文化的精神象征”,也是中国老一辈学者归结的“造福人类”的人文立场。在这里,我们不妨引用当代伟大的歌德哲学家黑格尔的一句话,作为浮士德精神的注“作为个体的精神,它是自己的本质,所以它的目的是实现自己作为个体的意识,并在这种实现中享受自己作为个体的意识”/p>

黑格尔的话包含两层意思。一种是认为浮士德作为一种个体精神——纯粹的精神本质,其本质就是自身。它不会把自己的个体性归结于任何群体或外部环境,依据外部世界来确定自己是谁,而是会把一切外部客体转化为主体自我的一部分,实现自我调节;第二,它不追求任何外在目的,而是以追求自我、实现自我、享受自我为目的,即永不满足。其实说到底,这两点恰恰是自由意志的本质,所有对自由意志的抽象理论分析,在浮士德的研究中都有充分的体现/p>

在学习现场,浮士德博士翻译了圣经,几经修改,终于“安心写言之过早,不可期!”。在第二项研究中,浮士德与魔鬼梅菲斯托费勒斯打赌,他愿意将自己的灵魂抵押给后者。打赌的内容是这样的:“如果我安静,虚度光阴,我就去死!”“如果我对某个时刻说:呆一会儿,你多美啊!那你可以给我戴上手铐,我愿意走向毁灭!”接着浮士德又“一旦我停止挣扎,我就会变成一个奴隶。不管是你的还是谁的。/p>

自强不息,永不满足,这句现在看来是老生常谈的励志格言,正是《浮士德》中的志向和理想本身。而且是唯一真实的,也是唯一可能的野心,也就是自由本身,而不是人类所有渴望中最深沉最高尚的。这种“无法满足的形而上的欲望”不再依赖于无法实现的决心,而是一种自我意识和自反性的普遍规律/p>

古往今来,自强不息的人不在少数。他们为了家庭,为了生计而忙碌,为了一项伟大的事业而热情投入,为了某种利益取向而奋..他们精力充沛,努力工作,直到生命的尽头。只是这样的勤奋和努力,大多是根植于特定的目标和真正的好奇心。如果没有外在的目的或内在的本性作为依托,恐怕他们的行为就会失去意义和价值。他们和浮士德最大的区别就是不知道什么是自由,所以失去了超越的可能/p>

有自主能力的科目,跟你怎么理解,怎么选择,都没有关系。自由是一张网,一个你无法挣脱的结构框架。一切客体都是实现主体自身自由意志的手段,外在的差异只是自我设定的。只有认识到一切追求和欲望的对象都指向自己,调整主客体对立的结构性错误,才能获得在真正的自由中实现自我的唯一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浮士德是自觉的立法者,而不是自发的努力的演员。他以自己的意志从我立法,只求永不满足,不掺杂任何外物/p>

比起前现代人,现代人其实更接近真实的自由状态。外在的追求和目的变得不可靠,没有一种价值能经得起终极意义的追问,能躲过虚无主义幽灵的致命攻击。逐渐摆脱自然习惯性存在状态的新一代人,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意义困惑和危机后,似乎成了看透世界的智者,自觉地意识到人生不过是一场梦。这与浮士德在学习中的状态如出一辙,但他更进一步,借助梅菲斯托费勒斯的否定精神实现了自我意识,从而获得了新生/p>

说到底,对象都是幻象,但不是空的,因为追求本身就是真实的对象,是绝对的尺度,是永恒的本体。在自我意识看来,客体应该是被我毁灭和利用的。任何被自我意识控制的对象,无论是定性的还是暂时的,最终都会被自我征服。可惜现代人意识到了人生的虚幻性,找不到根本的立足点和终极的保障,所以没有像浮士德那样在书房里完成第二次否定,去寻求真正的自我肯定。人在经历了内心的冲两股力量在心中交后,感到气馁,要么回归传前现,要么在自我麻痹中自娱自乐至没有被恶魔诱,主动脱离源头,转而用快感填充自己空虚的灵魂/p>

黑格尔说,“自我意识一般是欲望。”自我意自由)的本质是唤起自己否定对象、肯定自己的欲望。既然一个对象的实在性是假的,其本质是质的,那么意义、价值和目标的确立就只能通过反身指向自身来确立,也就是否定之否定,这就是自我否定的绝对原梅菲斯托费勒否定的精。“只要他活着(即有意识地活着),他就已经无形中承认和接受了自我否定。自我否定是唯一可能的生活方式,因为这就是生活本身。”浮士德所坚持的自由是自由本身,是基于自我意识的欲望,是一种“绝对的躁动”,是在不断变化的对象上以“早有希望”的勇气实现的自身运动/p>

正如上帝在《天堂序曲》中所说,“一个好人即使在黑暗的冲动中也会认识到正确的道路。”如何从充满征服欲的邪恶冲动中实现正途,必须依靠与自由相称的罪恶感和带着罪恶感生活的勇气。因为只有真正以自由本身(自由即自立法的人,才能“扫除一切多愁善感和犹豫不决”、“麻木不仁”以及任何可能被用作“辩护”的借口,像英雄一样,“承担丑陋肉体所犯下的罪恶,这就是善的成就。”同样,上帝对人的要求是使人自由,所以“这里的好人不是我们在世界上所认识的有道德的人,而是上帝眼中的好人,也就是自由的人。”每当浮士德有可能停滞不前的时候,与浮士德本质上密不可分的梅菲斯托费勒“我们一开始是否定精神的人,通过打赌成为创作原则就会一次次激活浮士德,最终成就伟大的精神成就/p>

读《浮士德》是自我教育和应对虚无的最好解药。在书的最后,浮士德最终的陨落源于他的“自满”,他认为遵守永远不满足于个性的原则就够了。这当然是浮士德自身有待超越的局限,但从根本上说,浮士德的任何超越都不能背离他作为自由人永不满足的绝对原则/p>

1.歌德:《浮士德》,绿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p>

2.黑格《精神现象学》,贺麟王九星译,商务印书馆962年/p>

3.邓晓自我否定的哲学原理,《江海日报》,1997年第4期/p>

4.《邓晓芒:人的镜子》,作家出版社,2016年版/p>

5.残雪:地狱里的孤独行者,作家出版社,2019年版/p>

6.鲁·迪格尔·萨·弗兰斯《歌德——生命的杰作》,魏茂平译,三联书店,2019年版/p>

作沙尘暴【欢迎交流,禁止转载】邮:to _ the _ wonder

我搜索微“yiwanshouji”或者“伊凡手记”找我/p>


浮士德名言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i>《浮士德》的思想,概述《浮士德》中的五大悲剧内/i>i>浮士德名言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浮士德名言(《浮士德》的思想,概述《浮士德》中的五大悲剧内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范文

受用户欢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