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现代安全管理原理——安全系统科学理论
系统科学是研究系统一般规律、系统的结构和系统优化的科学,它对于管理也具有一般方法论的意义。因此,系统科学最最本的理论,即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对现代企业的安全管理了具有基本的理论指导意义。从系统科学基本原理出发,用系统论来指导认识安全管理的要素、关系和方向;用控制论来论证安全管理的对象、本质、目标和方法;用信息论来指导安全管理的过程、方式和策略。通过安全系统理论和原理的认识和研究,将能提高现代企业安全管理的层次和水平。
3.1安全系统论原理
系统原理就是运用系统理论对管理进行系统分析,以达到科学管理的优化目标。系统原理的掌握和运用对提高管理效能有重大作用。掌握和运用系统原理必须把握系统理论和系统分析。
3.1.1系统基本理论
系统理论是指把对象视为系统进行研究的一般理论。其基本概念是系统、要素。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构成的有特定功能与目的的有机整体。系统按其组成性质,分为自然系统、社会系统、思维系统、人工系统、复合系统等,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系统具有六方面的特性:
整体性。是指充分发挥系统与系统、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的制约作用,以达到系统的整体效应。
稳定性。即系统由于内部子系统或要素的运动,总是使整个系统趋向某一个稳定状态。其表现是在外界相对微小的干扰下,系统的输出和输入之间的关系,系统的状态和系统的内部秩序(即结构)保持不变,或经过调节控制而保持不变的性质。
有机联系性。即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目的性。即系统在一定的环境下,必然具有的达到最终状态的,特性,它贯穿于系统发展的全过程。
动态性。即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的关系及系统与环境的关系是时间的函数,即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转变。
结构决定功能的特性。系统的结构指系统内部各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系统的整体功能是由各要素的组合方式决定的。要素是构成系统的基础,但一个系统的属性并不只由要素决定,它还依赖于系统的结构。
3.1.2系统基本分析
系统分析是就如何确定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及相互关系,使系统达到最优化而对系统进行的研究。它包括六个方面:了解系统的要素,分析系统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分析系统的结构,研究系统的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方式是什么;弄清系统的功能;研究系统的联系;把握系统历史;探讨系统的改进。
3.1.3安全系统的构成
从安全系统的动态特性出发,人类的安全系统是人、社会、环境、技术、经济等因素构成的大协调系统。无论从社会的局部还是整体来看,人类的安全生产与生存需要多因素的协调与组织才能实现。安全系统的基本功能和任务是满足人类安全的生产与生存,以及保障社会经济生产发展的需要,因此安全活动要以保障社会生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降低事故和灾害对人类自身生命和健康的影响为目的的。为此,安全活动首先应与社会发展基础、科学技术背景和经济条件相适应和相协调。安全活动的进行需要经济和科学技术等资源的支持,安全活动既是一种消费活动(为生命与健康安全为目的),也是一种投资活动(以保障经济生产和社会发展为目的)。
从安全系统的静态特性看,安全系统论原理要研究两个系统对象,一是事故系统,二是安全系统。
事故系统涉及四个要素,通常称"4m"要素,即:
人(men)─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的最直接的因素;
机(machine)─机的不安全状态也是事故的最直接因素;
环境(medium)─生产环境的不良影响人的行为和对机械设备产生不良的作用,因此是构成事故的重要因素;
管理(management)─管理的欠缺是事故发生的间接,但是是重要的因素,因为管理对人、机、境都会产生作用和影响。
认识事故系统因素,使我们对防范事故有了基本的目标和对象。
重要和更具现实意义的系统对象是安全系统,其要素是:人─人的安全素质(心理与生理;安全能力;文化素质);物─设备与环境的安全可靠性(设计安全性;制造安全性;使用安全性);能量─生产过程能的安全作用(能的有效控制);信息─充分可靠的安全信息流(管理效能的充分发挥)是安全的基础保障。认识事故系统要素,对指导我们从打破事故系统来保障人类的安全具有实际的意义,这种认识带有事后型的色彩,是被劫、滞后的,而从安全系统的角度出发,则具有超前和预防的意义,因此,从建设安全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安全原理更具有理性的意义,更符合科学性原则。
3.1.4安全系统的优化
可以说,安全科学、安全工程技术学科的任务就是为了实现安全系统的优化。特别是安全管理,更是控制人、机、环境三要素,以及协调人、物、能量、信息四元素的重要工具。
其中一个重要的认识是,不仅要从要素个别出发,研究和分析系统的元素,如安全教育、安全行为科学研究和分析人的要素;安全技术、工业卫生研究物的要素。更有意义的是要从整体出发研究安全系统的结构、关系和运行过程等,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安全科学管理等则能实现这一要求和目标。
3.2安全信息论原理
3.2.1信息的概念
当代信息科学技术发展异常迅速,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科学家预言,未来的世纪,信息科学将与材料科学、能源科学并驾齐驱,成为三大主要科学之一。
信息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其概念有多种。有的认为信息是具有新内容、新知识的消息,有的认为信息,是关于环境事实可通信的知识;也有的认为信息是一种资料或情报,用于沟通企业组织机构相互的意见,交流人员思想,反映生产经营的活动情况等。这些给予信息的定义,虽然具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并没有揭示出信息的本质,只是对信息的外延现象和作用,用了一些表述,用于指导人们对自然界、社会中存在的所有信息的认识,尚不涌满足应用的客观要求。例如,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地球运动、植物生长、动物生存等各种自然信息;在社会中存在的人际关系、经济发展、商品流通、生产安危等各种社会信息,不管它是不是可通信的新内容、新知识,但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且需要加以认识和利用。
信息论应用于企业管理之后,人们为什么能产生上述大致相同的认识呢?主要是因为人们对信息的认识,没有超出信息论的研究范围,停留在局限于对通讯本质的研究水平。因此,要想揭示信息的本质,必须跳出通讯的范围,只有广泛联系社会中各种信息的产生及应用的实际,才能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在探索信息的内在联系及其运动规律中认识到:信息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始终存在着信息;事物的发展变化的事实是信息的本质,事物发展的表现形式是信息的外延现象。世界上没有无信息的事物。但中如何获取信息,必须依据事物之间存在的差异所具有的表现形式(如物质行为,以及用来反映事物变化的文字,数量、符号、图像、信号等形式)才能获知。也就是说,信息是由事物发展变化的事实和能被人们认识的表现形式,即是由信息的内涵本质与外延现象构成的。
依据任何事物均处于永恒运动的变化之中,而且事物之间的变化存在着差异,加之人们认识与运用信息需要借助其表现形式,进而把信息的概念归结为:信息是反映事物之间的差异及其变化的一种形式。其中,事物之间的差异及其变化,是信息的本质;反映差异及变化的形式,是信息的外延现象。
第2篇 现代安全管理十大理念
美国著名安全专家mr.dan petersen在其著作中多次提到现代安全管理的十大原理(或称)理念。这十大原理极具有代表意义,概括了当今美国以及发达的国家对安全管理的研究、比较成熟和系统的认识。
原理1:系统根源
传统安全管理的思维模式是:事故可能是不安全的行为和状态所导致的,找到一个最直接的因素或某种不安全行为、不安全状态,作为事故发生的原因,然后纠正不安全行为的行为或消除这个不安全的状态,没有进一步寻找导致事故发生的根源。
事故多中原因理论提出,我们不仅仅要分析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即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的状态,更重要的是要找出导致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或系统原因)。
“系统原因”原理认为,不要将获得的所有信息仅归结为某个单独的直接因素,而是要拓宽我们的视野,考虑导致事故的系统原因。因此,每个事故都会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改善改善安全管理的窗口,通过它我们可以观察和分析整个管理系统和我们的管理程序。
把事故、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的状态看作系统不正常、系统缺陷的征兆。以识别不安全行为、状态和事故为起点,研究为什么这个行为和事故会发生,为什么这种状态会存在。应用这个原理,我们将要重新确定事故的调查程序,即针对任何一个事故,不管是重大事故,还是小事故,都尽可能地识别出导致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最终消除管理体系的缺陷,消除和整改系统缺陷是为了从根本上改进管理系统,而不仅为了寻找某个人的错误。
在手指伤害的案例中,如果说直接原因是没有穿戴防护手套,那么纠正措施是戴上手套。然而,这种纠正措施仅仅解决了表面的问题,并没有解决真正的问题。其结果是:类似的事情可能在明天还会发生在其他地方的员工身上。事故的根本原因可能是没有安排培训、缺乏安全作业标准或是缺乏有效的监控措施等系统缺陷。只有找到事故的根源所在,才可以长期有效地预防与减少事故的发生。
原理2:风险管理
衡量风险的要素是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性所造成的后果严重程度。通过分析事故的发生频率和事故的严重程度,可以对风险进行评估,制定风险控制措施,进而管理、降低或消除风险。另一方面,传统的安全管理方法侧重于控制事故发生的频率来减少事故,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然而,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在某些方面、状况下是可以评估的、预测和控制的。这个原理强调,在某些条件下可以通过评估预测可能发生的事故及其严重程度,通过降低事故的严重性来减低风险,预防控制重大恶性事故的发生;而不仅仅通过减少事故的发生频率来减少损失。例如,在下列作业活动或作业环境中,存在的风险比常规作业的风险要大,必须执行更有效的控制措施来识别危害、控制和降低风险。
l 非常规作业;
l 涉及高能量源的作业;
l 建筑施工场所;
l 员工承受心理压力的情况下;
l 涉及有毒有害化学品的工作环境等。
原理3:“安全第一”新概念
该原理是最重要的安全原理之一。它重重申了安全与生产质量、成本和人事同等重要的思想,进一步把企业管理应用到了安全管理的领域。
“安全第一” 新概念
“安全安全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和其他的业务职能同等重要,是现代企业管理中必不可少的关键要素之一”。企业应该如何如同对待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质量管理、生产和员工关系一样重视安全。管理层必须对安全管理作出承诺,并努力实现。
虽然我们习惯使用“安全第一”这个词,但是,有时很难平衡,特别是在日常的作业活动过程中。现场主管们为了实现生产目标或及时完成某个项目,容易忽略安全问题。我们总期望管理人员能权衡好风险与利益之间的关系。如果没有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来支撑,“安全第一”往往就是一空话!会议不能保证安全第一,领导的讲话不能保证安全第一,企业必须建立一套可以执行的可以操作的安全管理机制。“安全和其他业务职能同等重要”的观念可能容易为生产工具监督、维修监督和其他人员所接受。什么时候安全第一?“当其他任何事情(如生产进度、质量或费用控制)与安全出现矛盾时,安全必须放在第一位”。
原理4:绩效与责任
几乎所有的管理人员,都会重视上级领导分配任务与责任,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如果某个人没有被指定负责某项工作,几乎可以肯定,他不会承担与此项工作相关的责任。但是,他却会关注管理层对其所衡量和强调的工作绩效:生产、质量、成本或管理层近期所施压的任何一项其他的任务。因此,如果企业针对所有主管人员制定了明确的岗位责任、安全绩效标准和绩效管理的程序,必须激励各级管理人员努力贯彻实施,以求履行安全职责和实现起安全安全的绩效目标。
“谁主管,谁负责”,安全必须是主管负责人的责任。管理层应该通过设置安全目标、计划、组织和管理机制引导安全工作,明确各级主管人员的安全责任,并且赋予他们的相应的权力。在这里“主管”这一词不仅指现场监督的管理人员,包括从现场班组长到企业高层的各级管理人员。有些企业在明确绩效与责任、推行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时候,却将安全责任制变成推卸责任的工具!在推行绩效与责任的时候,应该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和任务,而不是安全指标的分解。企业的安全责任管理机制,可以以多种形式体现出来,例如:
l 公司管理绩效评估系统中宝库包括安全指标(不仅仅是事故指标,还包括行动指标等);
l 制定明确、切合实际、可以衡量的各级安全管理行动目标;
l 有公司高层几安全管理人员参与的安全委员会定期评估管理的人员的安全绩效。
原理5:安全管理职能
安全管理专业人员的核心任务是寻找导致事故发生的管理系统出了什么问题?如何寻找?
这个原理引导安全专业管理人员注意安全管理的系统性,而不仅仅是安全行为和状态。通过分析管理系统来确定如何才能有效地控制事故。安全管理专业人员可以通过以下提问,来分析公司的安全管理系统的有效性:
1.公司的安全管理方针是什么?
2. 公司安全管理部门的只能是什么
3.公司是如何管理安全的
4.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如何确定
5.如何衡量安全管理的绩效使用什么指标
6.怎样选聘员工
7.怎样培训
8.如何激励
9.如何激励管理者
原理6:起因控制
在《humanerr reduction and safety management》(1982年第一版)书中作者开发并解释了这样一个模型。模型认为,每次事件(事故)都与人为的失误(不安全行为)有关,而且在不安全行为的背后有很多原因。这些原因可以被识别、分类和进行深入的分析。管理者可以采取很多行动来降低不安全行为的发生的可能性,来避免事故的发生,而不是仅仅限于对人的教育和强制执行上。
我们知道,事故的结果是人员的伤害、设备的损坏、环境的破坏或其他形式的经济损失,事故是安全管理系统的缺陷和人为失误的综合结果。
系统缺陷 包括了传统安全管理可能包含的因素,例如:
公司没有明确的安全方针?如果,是什么?
如何界定岗位安全责任制?
安全管理过程中是否明确谁有什么样的权力?
谁对事故承担责任?如何承担?
如何进行安全绩效考核?
应该什么样的方法进行安全检查?是否对员工提供足够的培训?
是否制定了明确具体的操作程序?
应用什么样的安全标准?
保存什么样的记录?如何应用这些记录?
我们的应急响应程序是什么?
原理7:环境与行为
原理7是原理6的拓展和延伸。该原理认为,当人产生不安全行为时,他们不是哑吧,不是白痴,不是不小心,不是需要纠正行为的小孩子;不安全行为是有管理系统形成的不良“环境”所造成的。在这样的文化气氛、行为习惯、设备条件或者管理系统存在缺陷的环境,产生不安全行为是完全合理和正常的。因此,安全管理工作就是要改变导致不安全行为的环境,从而减少或小区不安全的行为。
原理8:三个子系统
随着安全科学的发展,发展安全管理系统也越来越完善。传统的安全管理只涉及了物的条件控制,如:给沙轮机安装防护设施:随后,在安全管理中考虑了管理程序,并建立安全管理体系、标准和作业程序,使得事故率进一步降低;但是,无论是物的条件控制,还是安全管理体系,依然不能彻底地降低事故的发生。
现代安全管理在传统安全管理侧重于物的条件控制和管理体系的基础上,更注重员工的安全行为、意识、心理状态以及行为环境。期望从根本上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减少员工的不安全行为,杜绝事故的发生。因此,改善那些使员工产生不安全行为的自然环境和心理环境是现代安全管理的基本任务。
原理8 再次强调,我们的任务是改变导致员工不安全行为的自然环境和心理环境。安全管理可以通过4个方面到达这个目标:
1.分析:分析导致不安全行为的原因
2.控制:开发制定控制措施或系统
3.沟通:把这些系统要求传达给业务部门和每位人员
4.实施和监测:实施控制措施,检测控制的效果。
原理9:安全管理与企业文化
社会在不断发展,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也已经油料巨大的变化,因此,安全管理的理念也必须改变,必须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与公司其他职能部门(质量、生产、技术等)相协调,与公司的企业文化与管理理念互相融为一体。企业管理中,应该努力构建一个开放、领导重视、员工积极参与的安全管理文化气氛。如果像过去仅仅依赖安全防护设备、安全程序和强制命令来管理安全,是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更难以实现安全绩效的持续改进。
原理10:系统衡量标准
这些特征通常表现为:
1.最高管理层公开的安全承诺
2.强调安全绩效考评
3.拥有公司中层管理的支持,并依赖其发挥影响作用
4.明确的安全方针与安全理念
5.员工积极参与
6.管理系统具有必要的灵活性,如变更管理
7.安全管理的作用与成效得到员工的广泛认同。
第3篇 现代发电公司安全生产管理的几点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电力事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发展。许多现代新型发电公司相继成立和运营,电力企业的深化改革使原有的生产关系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和调整。如何适应电力体制改革的要求,在现代电力公司中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对增强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从思想上提高对安全生产管理的认识
安全生产是企业获得效率、效益的基础,是保障经济发展、保障人权、稳定社会的必需。安全生产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首先要保护生产者和人们的生命健康,其次就是保护社会生产力,使之能正常生产;保护生产关系,使股东的合法利益不受侵犯。
电力企业及发电公司是电力生产的主要单位,具有技术密集、专业知识密集、独立垄断生产等一系列特点,其安全生产管理更不容忽视。因为电力企业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不但直接威胁到现场工作人员和运行人员的生命和人身安全,而且直接影响到人民生活的正常用电及企事业单位的正常生产,社会影响较大。
现代发电公司的特点是采用新型现代公司制运营模式,固定职工与原来的国营企业相比大大减少。一般都不设立检修、维护和运行部门,从发电企业所需的几大专业出发设立专责工程师,涉及到检修、维护工作时进行外包或雇用。安全管理的大部分工作均在安全质量部门,一般由副总经理分管。各大专业部门的专责工程师的工作量都较大,工作任务烦琐,许多安全工作可能落不到实处。所以从思想上提高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认识,并且以实际行动将安全生产工作落到实处是现代发电公司各级领导应该重视的首要问题。
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有其固有的一部分特性,这是每一位负责安全生产的领导和每一位电力生产工作者都应该了解的。如果一个企业能够坚持到了长期的安全生产,那么这个企业一定是正确认识和掌握了安全生产规律,真正做到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因为长期的安全生产不但为企业职工带来了生活的幸福,而且保证了企业效益和企业的长期发展,维护了整个社会的稳定。
二、对公司进行全员安全教育培训,建立健全安全责任机制
现代发电公司的人员素质和知识水平都较高,从各级领导到工程师都应该是安全生产管理的责任人。所以应该以对企业干部的要求来要求每一位员工,对公司所以人员进行全员安全教育培训。其教育培训的目的是获得科学的、稳定的、有利于安全生产的决策能力。即自觉执行安全规章制度的能力;在紧急、危险、关键时刻能够正确处置的能力;在各项工作中对影响安全因素的预见能力;在规章制度无明确规定的情况下作出有利于安全生产的决策的能力。上述各种能力的培养和获得对保障电力企业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意义重大。
这种安全管理能力的全员培养,将是一个长期的、坚持不懈的过程。因为现代发电公司涉及的外包工程和项目较多,对这些外包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只有通过每一位员工的切实可行的逐步落实安全规章、规定和制度,形成一股安全生产的潮流,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发电公司的安全生产运行。当然,安全生产是各方面长期努力的结果。发电公司只有做到了全员参与的全过程安全生产管理,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后就能显示出成效。
另外,还需要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安全管理责任体系和机制,这是实施和保证安全生产管理的有效途径。
首先要健全完善强化安全责任机制。从上到下都要有明确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责任制要量化、细化、具体化,并要把安全责任制汇编成册,发到员工手中。其次要健全完善安全责任考核机制。要从现代发电公司的实际出发,制定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方案。不同级别的领导干部和员工分别由相应的上级部门领导进行考核。对于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考核,要按月度和季度进行。考核工作一定要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考核面前一视同仁、考核结果要公布于众,接受监督。
第4篇 工厂安全性评价-现代科学管理方法
1.设置原因
传统安全生产管理思想、理论和方法,奠定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基础,在保证安全生产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传统安全生产管理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科技进步和生产的发展,存在着滞后于生产发展的现象。只有运用现代科学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以系统物质流、信息流的综合观点,积极、主动开展事故预防预测,研究探讨事故发生规律,把事故消灭在发生之前,提高安全生产决策能力和促进新技术成果的应用,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才能适应整个现代化管理发展的要求,克服传统安全生产管理之不足。
2.项目内容
现代科学管理方法运用于安全管理要做到有内容、有形式、有效果。现代科学管理方法主要有:安全目标管理、安全检查表、事故树分析、安全评价、预先危险性分析、故障类型分析、abc分析法、生物节律、安全行为科学与心理学、安全信息管理、pdca循环、计算机辅助管理和电化安全教育等。其中安全检查表、事故树分析、目标管理必须评价。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的应用,不是孤立的个人应用,不能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摆花架子、装门面,而是要求企业建立和不断完善安全生产现代化管理体系,形成保障安全生产的整体效应。因此,各种科学管理方法,必须渗透到企业职能部门业务管理中去;渗透到生产车间日常管理中去;渗透到职工自我管理、企业自我约束中去。同时要将传统安全生产管理经验与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强化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运作,保证安全生产。
3.评价方法
评价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的应用要贯彻有效性原则,做到有形式、有内容、有效果。
有形式。即方法是先进的、科学的、可行的。不限定推荐范围。
有内容。即以现代科学管理思想、理论和方法结合本企业实际,与各职能部门业务、车间日常生产或职工生产操作结合起来。
有效果。科学管理方法渗透到企业职能部门业务管理中去,渗透到生产车间日常管理中去,渗透到职工自我管理和企业自我约束中去,形成整体效应,推动企业建立良好的工作秩序,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减少工伤事故,改善安全卫生状况。
各种方法查证要点见表1-2-1《现代科学管理评价查证表》。
见表
序号
评价项目
查证测定要点
文本资料
抽查考试
现场(执行)记录
是
否
说明
1
安全检查表
1)查阅各类常用检查表:项目正确、有检查时间、检查人
查车间、班组有关人员定期使用或日常使用情况
1)车间班组普遍使用安全检查表,对危险点监控有效,使用面不低于50%,重点危险点必用。
2)抽查一工人以检查表为蓝本对照检查,判断检查效果。
2
事故树分析
1)逻辑分析和事件符号无原则错误。
2)能联系本行业多发性事故或重大事故。
3)职能部门必用方法。
1)安技人员能了解事故图的逻辑关系,并能定性分析。
2)应用点操作者对事故树基本事件有所了解。
1)出现中间事件能给予制止。
2)对结构重要度较大的事件能有效控制。
3)具有一定预测能力。
3
目标管理
目标明确,有目标分解、实施、检查、控制、评价等内容。
1)全厂职工明确安全生产总目标。
2)查有关人员如何进行目标控制。
1)各项指标达到目标。
2)目标分解有效。
3)目标分解落实。
表1-2-1 现代科学管理评价查证表
现代科学管理评价查证表
序号
评价项目
查证测定要点
文本资料
抽查考试
现场(执行)记录
是
否
说明
4
预先危险性分析
1)1)能正确分析系统内
危险因素。
2)2)准确判断形成事故
原因及危险等级。
3)3)采取措施正确。
1)1)是否成为常用方法。
2)2)有效估计和排除开发
系统因有危险。
1)1)避免不必要设计变更。
2)2)经较经济的保障系统安全
性。
5
pdca循环
1)1)制定规划、实施整
改、检查结果、分析提高等四环节应无原则错误。
2)2)数理统计分析应正
确。
1)查有关人员如何应用数理统计方法,确定目标制定对策。
1)1)能不断改进安全生产工
作。
2)实施整改有效。
6
安全行为科学与心理学
1)分析资料能符合行为科学和心理学基本规律。
2)具有相当数量分析资料。
1)查资料所提供对变人的不安全行为的理解。
1)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管理有效果。
7
计算机辅助管理
1)应用计算机进行事故统计分析,事故树分析,安全性评价等。
2)应用于危险部位的控制。
1)查有关人员对计算机应用的看法。
2)了解危险部位有关的基础资料。
1)1)提高安全工作效果。
2)2)提高危险部位的安全性。
续
序号
评价项目
查证测定要点
文本资料
抽查考试
现场(执行)记录
是
否
说明
8
故障类型分析
1)1)能查明故障类型和
对系统影响。
2)排除故障措施正确。
1)是否已成为职能部门或车间学用方法。
1)用于工程安全保障跟踪管理,提高安全生产保障能力。
2)消除故障措施有效。
9
电化教育
电化教育制度、教学计划花名册、教材等。
了解有关人员、查电化教育制度。
能提高安全教育效果。
10
事故树分析
1)1)应用本厂事故实
例,归纳逻辑正确。
2)2)成为安技部门人员
应会业务知识。
1)安技人员、应用点生产管理人员能从多种可能结果中找出关键事件,并提出应采取的措施。
2)工人了解如何避免人的不安全行为发生。
1)1)应用点措施有效。
2)2)提高事故预测、不安全因素动态发展、危险辨识能力。
11
a、b、c分析法
1)能抓住关键照顾一般进行分析,达到控制总体的目的。
2)危险性分析正确。
1)a类对象的管理者,操作者能理解abc分析法并了解如何控制。
1)1)控制点采取措施切实有效。
续
序号
评价项目
查证测定要点
文本资料
抽查考试
现场(执行)记录
是
否
说明
12
生物节律
1)1)查企业有关生物节
律应用的规定。
2)2)生物节律图无原则
错误。
1)查有关人员对生物节律临界期下限等如何加强人为管理。
1)能按生物节律应用规定执行,如劝告、警告或禁止工作。
2)行为约束有效。
13
安全人机工程
1)能正确地进行人体测量,生理特点分析,动作分析,动作测定,机械、工具和环境改善应符合实际。
2)成为职能部门业务范围。
1)查有关人员验证所测定数据的可靠性。
1)查应用安全人机工程改进机械、工具、场地、环境等具体实例。
14
信息管理
1)查企业信息管理应用规定。
2)计算机信息管理或人工住处管理必须能体现企业信息反馈程序。
1)有关管理人员能应用信息为安全生产采取相应对策。
1)应用信息管理,提高安全生产决策能力。
2)有效预防事故。
4.计分方法
本项目应得分为18分,目标值6种,每种3分。某种方法应用脱离工厂实际搞形式,没有明显的效果,该项不得分。
第5篇 企业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技术
(一)综合安全管理技术
1.安全生产科学管理原则
(1)生产与安全统一的原则:安全与生产的统一是要求:“‘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在安全生产管理中要落实“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
(2)“三同时”的原则:国家对企业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要求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原则。
(3)“五同时”原则:要求企业领导在计划、布置、监察、总结、评比生产的同时,要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生产工作。
(4)“三同步”原则:企业在规划和实施自身生产经营发展、进行机构改革、进行技术改造时,安全生产方面要相应的与之同步规划、同步组织实施、同步运作投产。
(5)安全否决权的原则:安全具有否决权的原则是指安全工作是衡量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好坏的一项基本内容,该原则要求,在对企业各项指标考核、评选先进时,必须要首先考虑安全指标的完成情况。安全生产指标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
2.科学的安全检查
科学的安全检查方法有如下四种:①经常性检查:是指安全技术人员、车间和班组干部及职工对安全工作所进行的日查、周查和月查,其目的是辨别生产过程中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并通过检查加以控制和整改,以防止事故发生。②定期安全检查:使企业或主管部门根据生产活动情况组织的全面安全检查,如季节性检查、季度检查、年终或全年监察等。③专业性安全检查:是根据设备和工艺特点进行的专业检查,如电气、锅炉、放火、防爆检查等。④群众性检查:是指发动群众普遍进行的安全检查。
(二)安全评价技术
1.安全评价概论
安全评价是采用系统科学的方法,辨识和分析系统存在危害性,并根据其形成事故的风险大小,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以达到系统安全的过程。
安全评价的一般过程是:辨识危险性,评价风险,采取措施,直至达到安全指标。
2.企业安全评价的主要内容:
(1)建设项目职业安全卫生预评价:建设项目职业安全卫生预评价是根据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分析和预测该建设项目存在的职业危险、危害因素的种类和危险、危害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卫生技术和管理对策,作为该建设项目初步设计中的安全卫生设计和建设项目安全卫生管理、监管和主要依据。预评价工作应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
(2)设备与设施现状安全评价:企业的生产系统在运行一段时间后,要进行系统的现状安全评价,即对系统的危险性进行分析、评价,以进行安全性能控制。危险评价包括危险辨识和危险评价两部分。
(3)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这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评价人们在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的危险性半定量评价方法。它是用于系统风险率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价系统人员伤亡风险大小的,这三种因素是: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e——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但是,要取得这三种因素的科学准确的数据,却是相当繁琐的过程。为了简化评价过程,可采取半定量计值法,给三种因素的不同等级分别确定不同的分值,在以三个分支的乘积d来评价危险性的大小。即:d=lec
d值大,说明该系统危险性大,需要增加安全措施,或改变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或减少人体暴露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或减轻事故损失,直至调整到允许范围。
(三)人因安全管理
1.人的可靠性分析与评价
人的可靠性分析(hra)是评价人的可靠性的各种方法的总称。人的可靠性是指使系统可靠或正常运转所必需的正确活动的概率。人的可靠性分析作为一种设计方法,使系统中人为失误的概率,减少到可接受的水平。人为失误的严重性是根据可能导致的后果来划分的,如损害系统的功能、降低安全性、增加费用等。在大型人一机系统中,人的可靠性分析常作为系统概率危险评价的一部分。
2.行为抽样技术
安全性为抽样理论:行为抽样技术是一种通过局部作业点或对有限量(时间或空间)的职工行为的抽样调查,从而判定全局或全体的安全行为水平,客观上讲是具有误差的调查方法,但其误差要符合研究的要求,为此,需要遵循一定的理论规律。这就是概率理论、正态分布和随机原理。
安全行为抽样技术:安全行为的抽样技术主要是如下步骤:将要调查或研究车间、工种或部门操作的不安全行为定义出来,并列出清单;根据已有的抽样结果或通过小量的实验观测,初步确定调查样本的不安全行为比例尸值;确定抽样调查的总观测样本数ⅳ,其样本数取决于不安全行为比例水平,调查分析的精度;根据调查对象的工作规律,确定抽样时间,即确定每小时的调查观测次数和观测的具体时间;根据随机原则,确定观测的对象,通过进行所需次数的随机观测,将观测到的生产操作行为结果进行分类记录;测算出不安全行为的百分比;每月第一周重复一次以上几周的抽样调查;根据每次抽样调查获得的不安全行为的比例数值,进行控制图管理;通过控制图的技术,分析生产一线工人的安全行为规律,并提出改进安全生产状况、预防失误导致事故的对策、措施和方法。
3.安全行为“十大禁令”
(1)安全教育和岗位技术考核不合格者,严禁独立项岗操作。
(2)不按规定着装或班前饮酒者,严禁进入生产岗位和施工现场。
(3)不戴好安全帽,严禁进入生产装置和检修、施工现场。
(4)为办理安全作业票及不系安全带者,严禁高处作业。
(5)未办理安全作业票,严禁进入塔、容器、罐、反应器等都有毒、有害、缺氧场所作业。
(6)未办理维修工作票,严禁拆卸与系统连通的管道、机泵等设备。
(7)为办理电气作业“三票”,严禁电气施工作业。
(8)为办理施工破土工作票,严禁破土施工。
(9)机动设备或受压容器的安全附件、防护装置不齐全好用,严禁启动使用。
(10)机动设备的转动部件,在运转中严禁擦洗或拆卸。
4.安全文化活动
●安全竞赛活动
活动内容:企业组织车间、班级、岗位进行针对性的安全技能、、班组建设、查隐患、安全生产建议等安全竞赛活动。
活动方式:查现场、问职工、看效果、定量评比。
活动目的:强化观念、落实措施、提高事故预防能力。
活动对象:生产一线。
组织人员:企业主管负责人、安全部门。
关键点:生动的形式、明确的目的性。
●安全生产周(月)
内容:结合全国活动主题,组织多种形式的安全宣教活动。
活动方式:根据形势适时确定。
目的:提高企业安全生产保障水平。
对象:全员。
组织人员:各级党政负责人。
关键点:常规方式与特殊方式相结合。
●安全演讲比赛
内容:安全常识、专业理论知识、安全生产形势、厂情状况等生动活泼演讲比赛。
方式:基层选拔、企业演讲参评。
活动目的:深入基层、动员全员参与、强化全员意识、增长安全知识。
对象:视企业规模而定。
组织人员:安全、工会、宣传、公关等部门联合。
关键点:企业领导重视、参与。
●事故祭日活动
内容:本单位案例或同行业重大事故案例回顾。
活动方式:会议、报告、挂黑旗等。
目的:警钟长鸣、强化仪式。
对象:全员。
组织人员:安全专业部门。
关键点:强化事故造成的痛苦和危害。
●安全贺年活动
内容:为30年安全生产先进工作者庆贺平安人生。
活动方式:大家挂彩、奖励表扬。
目的:号召向榜样学习,激励自我安全意识,强化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就是幸福的观念。
对象:全员。
组织人员:党、政、工、安全专业部门。
关键点:感觉安全给企业和个人带来的益处。
●安全“信得过”活动
内容:在班组和生产基层对设备、工艺、操作、纪律等实现安全生产“信得过”。
方式:落实“四一”工作程序法:班组一日一考核,一周一汇总;车间一月一检查,以及一总结;工厂半年一次检查验收:公司半年一次联合验收。
目的:保障工作环境安全,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生活习惯,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和职工安全素质,确保安全生产的目标。
活动对象:班组全员。
组织人员:党政负责、企管部门、安全与车间系统联合。
关键点:形式与内涵相结合。
5.安全报告活动
●事故报告会
内容:对当年本企业或同行业发生的事故进行报告。
方式:职工大会或车间会议。
目的:吸取教训,警钟长鸣。
对象:全体员工。
组织部门:生产和安全部门。
●安全汇报会
内容:以下级单位为对象进行安全生产状况、隐患、问题、全年工作状况、来年的工作重点进行报告。
活动方式:中层干部会议。
目的:总结工作、分析问题、规划目标、制定对策。
活动对象:中层管理人员。
组织部门:企业领导生产与安全部门。
(三)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是企业为提高职工安全技术水平和防范事故能力而进行的教育培训工作。它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与消除事故隐患、创造良好劳动条件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开展安全教育是掌握各种安全知识、避免职业危害的主要途径,是企业发展经济的需要,是适应企业人员结构变化的需要,是搞好安全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发展、弘扬企业安全文化,把安全生产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的需要。安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安全生产思想教育,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教育,安全技术和劳动卫生知识教育,典型经验和事故教训教育等。安全教育中应注意教育形式多样化,教育内容规范化,教育要有针对性,要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等问题。
1.安全教育的类型
按照教育对象,可以将安全教育分为对干部和对工人两大类型,具体分类如下:
安全教育:
对干部的分为领导干部、技术干部、行政管理干部、专职安技干部;
对工人的分为新工人、特种作业工作、五新作业工人、复工人员、调岗人员。
2.干部的安全教育
(1)对领导干部的教育
主要应进行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安全规章制度、基本安全技术知识和基本安全管理知识的教育。其目的主要是提高他们对安全生产方针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自觉性。使他们懂得并掌握基本的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办法。促使他们关心,重视安全生产,积极做好安全管理工作;以身作则遵章守纪,并能积极支持安技部门的工作,为安全生产提供良好的条件。
(2)对技术干部的教育
主要包括:①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法纪教育。②本质安全生产责任制,主要是对“三同时”实现安全技术措施和五新工作中他们应承担的责任。③典型事故案例剖析④系统安全工程知识⑤基本的安全技术知识。
原来由于一般工程技术人员不直接参加生产,不承担安全生产领导责任,往往缺乏接受安全教育的迫切性,因此对他们的安全教育环节比较薄弱。事实证明工程技术人员与安全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产品的设计、研制阶段,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研究试用阶段,能找出存在的危险,预先采取措施加以预防和消除,就可为生产创造极为有利的条件。
(3)对行政管理干部的教育
主要内容是,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法纪教育、基本安全技术知识以及他们本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使他们提高责任感和自觉性,主动支持安全工作。
(4)对专职安技干部的教育
包括全面系统的安全知识,要接受正规的系统的专门教育,以利于他们从事具体的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工作。
3.工人的安全教育工作
主要有3种形式:三级教育、特种作业教育和经常性教育。
(1)三级教育
对新入场职员和工人进行厂级教育、车问教育及岗位教育,这种企业安全生产教育制度称为三级教育。
厂级教育是对新入厂的职工或调动工作的工人以及厂临时工、合同工、培训和实习人员等在分配到车间和工作地点以前,由厂劳资部门组织、安全部门进行的初步安全教育。即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令和规定,本厂安全生产的一般状况,企业内部特殊危险部位的介绍,一般的机械电气安全知识,如厂安全须知和预防事故的基本知识。经考试合格后,再分配到车间。
车间教育事新职工或调动工作的工人在分配到车间后,进行韵第二级安全教育。有车间主管安全的主任负责,车间安全员进行教育。教育内容有:本车间的生产概况,安全生产情况,本车间的劳动纪律和生产规则,安全注意事项,车间的危险部位,危险机电设施尘毒作业情况,以及必须遵守的安全生产规程等。
岗位教育是由工段、班组长对新到岗位工作的工人进行的上岗前安全教育。教育内容有:工段、班组安全情况,工作性质和职责范围,应知应会,岗位工种的工作性质,机具设备的安全操作方法,各种安全防护设施的性能和作用,工作地点的环境卫生及尘源、毒源、危险机件、危险物的控制方法,以及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方法,还要讲解发生事故时的紧急救灾措施和安全撤退路线。经考试合格后,领导安全操作证,方可独立进行操作。没有经过三级教育或考试不合格者绝对禁止独立操作。
(2)特种作业教育
对接触不安全因素较多的特种作业人员,如电气、起重、焊接、司机、锅炉、压力容器等工种的工人,要进行专门的安全技术知识培训,办脱产或半脱产培训班,并经严格考试,合格后才能准许操作。这种培训至少每年一次。另外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投产前也要按新的安全操作规程,教育和培训参加操作的岗位工人和有关人员。
(3)经常性教育
对职工要进行广泛的经常性安全教育,要在生产全过程的自始至终坚持不断。坚持安全教育的方法是:班前布置、班中检查、班后总结,是安全教育制度化。重点设备或装置大修,应进行停车前、检修前和开车前的专门安全教育,安技部门应配合主管部门和检修单位,以确保安全检修(企业在这些项目中应集中力量确保安全检修)。对重大危险性作业,作业前施工部门和安技部门必须按预定的安全措施和要求,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否则不能作业。另外,还要进行必要的“离岗安全教育”、“复工安全教育”等,以确保职工安全生产。
第6篇 现代安全管理理论和技术——系统原理
(一)系统原理的含义
系统原理是现代管理学的一个最基本原理,是指人们在管理工作中,运用系统论的观点、理论和方法,对管理活动进行充分的系统分析,以达到管理的优化目标,即用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来认识和处理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系统是由相互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组合的,具有特定功能并处于一定环境中的有机整体。任何管理对象都可以看作一个系统,系统可以分为若干个子系统,子系统可以分为若干个要素,即系统是由要素组成的。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管理系统具有六个特征,即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整体性、层次性和适应性。
安全生产管理系统是生产管理的一个子系统,它包括各级安全管理人员、安全防护设备与设施、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安全生产操作规范和规程以及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等。安全贯穿生产活动的方方面面,安全生产管理是全方位、全天候和涉及全体人员的管理。
(二)系统原理的基本原则
1.整分合原则
高效的现代安全管理必须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基础上有效的综合,这就是整分合原则。
整体规划就是在对系统进行深入、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把握系统的全貌及其运动规律,确定整体目标,制定规划与计划及各种具体规范。明确分工就是确定系统的构成,明确各个局部的功能,把整体的目标分解,确定各个局部的目标以及相应的责、权、利,使各局部都明确自己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为实现最佳的整体效应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有效综合就是对各个局部必须进行强有力的组织管理,在各纵向分工之间建立起紧密的横向联系,使各个局部协调配合,综合平衡地发展,从而保证最佳整体效应的圆满实现。
整体把握、科学分解、组织综合是整分合原则的主要含义。运用整分合原则,要求企业管理者在制定整体目标和宏观决策时,必须将安全生产纳入其中,资金、人员和体系都必须将安全生产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考虑。
2.反馈原则
反馈控制论和系统论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指控制过程中对控制机构的反作用。反馈普遍存在于各种系统之中,也是管理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是管理系统达到预期目标的主要条件。由于负反馈是抵消外界因素的干扰,维持系统的稳定性,因此,为了使系统做合乎目的的运动,一般均采用负反馈。
成功的高效安全管理,离不开灵活、准确、快速的反馈。企业生产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在不断变化,所以必须及时捕获、反馈各种安全生产信息,及时采取行动。
3.封闭原则
任何一个管理系统的管理手段、管理过程等必须构成一个连续封闭的回路,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活动,这就是封闭原则。
封闭就是把管理手段、管理过程等加以分割,使各部分、各环节相对独立,各行其是,充分发挥自己的功能。然而又互相衔接,互相制约,并且首尾相连,形成一条封闭的管理链。对于企业管理,管理系统的组织结构体系必须是封闭的,管理法规的建立和实施也必须封闭。
在企业安全生产中,各管理机构之间、各种管理制度和方法之间,必须具有紧密的联系,形成相互制约的回路,才能有效。
4.动态相关性原则
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是运动和发展的,而且是相互关联的,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这就是动态相关性原则。
该原则是指任何企业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转,不仅要受到系统本身条件的限制和制约,还要受到其他有关系统的影响和制约,并随着时间、地点以及人们的不同努力程度而发生变化。企业管理系统内部各部分的动态相关性是管理系统向前发展的根本原因。所以,要提高安全管理的效果,必须掌握个管理对象要素之间的动态相关特征,充分利用相关因素的作用。
第7篇 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
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就需要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通过生产活动和科学研究,掌握自然变化规律。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使人类生活越来越丰富,也产生了威胁人类安全与健康的安全问题。
人类“钻木取火”的目的是利用火,如果不对火进行管理,火就会给使用火的人们带来灾难。在公元前27世纪,古埃及第三王朝在建造金字塔时,组织10万人花20年的时间开凿地下甬道和墓穴及建造地面塔体,对于如此庞大的工程,生产过程中没有管理是不可想像的。在古罗马和古希腊时代,维护社会治安和救火的工作由禁卫军和值班团承担。到公元12世纪,英国颁布了《防火法令》,17世纪颁了《人身保护法》,安全管理有了自己的内容。
在我国,早在公元前8世纪,周朝人所著m《周易》一书中就有“水火相忌”、“水在火上既济” 的记载,说明了用水灭火的道理。自秦人开始兴修水利以来,其后几乎我国历朝历代都设有专门管理水利的机构。到北宋时代消防组织已相当严密。据《东京梦华录》一书记载,当时的首都汴京消防组织十分严密,消防管理机构不仅有地方政府,而且由军队担负值勤任务。
到20世纪初,现代工业兴起并快速发展,重大生产事故和环境污染相继发生,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给社会带来了极大危害,使人们不得不在一些企业设置专职安全人员,对工人进行安全教育。到了20世纪30年代,很多国家设立了安全生产管理的政府机构,发布了劳动安全卫生的法律法规,逐步建立了较完善的安全教育、管理、技术体系,呈现了现代安全生产管理雏形。
进入20世纪50年代,经济的快速增长,使人们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创造就业机会、改进工作条件、公平分配国民生产总值等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经济学家、管理学家和安全工程专家和政治家的注意。工人强烈要求不仅有工作机会,还要有安全与健康的工作环境。一些工业化国家,进一步加强了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在安全生产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科学研究,加强企业生产安全管理的制度化建设,产生了一些安全生产管理原理、事故致因理论和事故预防原理等风险管理理论,以系统安全理论为核心的现代安全管理方法、模式、思想、理论基本形成。
到20世纪末,随着现代制造业和航空航天技术的飞跃发展,人们对职业安全卫生问题的认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安全生产成本、环境成本等成为产品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安全卫生问题成为非官方贸易壁垒的利器。在这种背景下,“持续改进”、“以人为本”的安全健康管理理念逐渐被企业管理者所接受,以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为代表的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思想开始形成,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的内容更加丰富,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理论、方法、模式以及相应的标准、规范更成熟。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理论、方法、模式是20世纪50年代进入我国的。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开始吸收并研究事故致因理论、事故预防理论和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思想。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研究企业安全生产风险评价、危险源辨识和监控,我国一些企业管理者尝试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在20世纪末,我国几乎与世界工业化国家同步,研究并推行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提出了系统化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的理论雏形,该理论认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是风险管理,管理的内容包括: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危险预警与监测管理、事故预防与风险控制管理以及应急管理,该理论将现代风险管理完全融入到了安全生产管理之中。
第8篇 战略观念在现代安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战略观念与发展战略的涵义
1.战略
战略一词,过去常被用于军事、政治、外交领域。就“战略”的本义看,它是由“战争”派生出来的,指在战争中根据敌我双方军事、政治、经济、地理等因素,兼顾战争全局的各方面,各阶段之间的关系,规定军事力量、政治力量的准备和运用。所以,毛泽东指出: “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的东西。”那么,什么是“战争全局的规律”呢毛泽东又指出:“凡是带有照顾各方面和各阶段的性质的都是战争的全局”。所以,局限于军事领域的“战略”可定义为:从战争的全局出发,分析构成战争全局的各局部之间的关系,各局部与全局之间的关系,由此作出的长远谋略。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事业的发展,战略问题研究日益引起各领域的重视, “战略”一词也超出了军事领域的限定,泛指管理主体对本管理系统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重大问题进行全局和长远的谋划。这是广义“战略”的概念。
2.战略观念
如上所述,管理的战略观念是指管理主体在管理实践中从全局和长远出发,对管理客体和管理过程进行总体谋化的管理观念体系。企业安全管理战略观念亦如此。
安全战略观念来源于安全管理过程中制定和实施战略的活动,是安全管理主体对战略的地位、作用反复认识的强化。而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则是安全管理主体战略观念的物化表现形式。换句话说,安全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是战略观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否是科学的战略,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是否符合客观实际,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取决于安全管理主体是否树立了安全战略观念,取决于已树立的战略观念是否牢固、深刻。因此,作者将结合实际安全管理工作中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来说明安全战略观念的内容及其运用。
二、发展战略的涵义和作用
在企业实际安全管理工作中,人们更多地使用“发展战略”的概念,国内外关于战略学的著作,也多是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这一主题来展开对战略学原理的阐述。因此,在安全管理中,战略观念主要通过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体现出来。
发展战略的含义有泛指与特指之分。广义的发展战略,通常指一定范围和一定历史时期内,管理主体对实现系统发展目标所进行总体谋划和制定根本性措施。泛指的发展战略,是指一切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狭义的发展战略,是指发展中国家为消除原来的落后状态,走上现代化道路的经济社会战略。
从“战略”一词延伸为“发展战略”,在管理学上有其重大意义,它特别强调从事物各个因素、条件和可能的变动的趋势中来把握战略问题,把运动的观念、发展的观念运用于战略研究。
第9篇 现代安全管理概论
一.说明安全管理的定义,分析现代安全管理的基本特点
1.安全管理的定义:
安全管理的基本内容是进行有关安全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方面的活动;根本任务是预先发现、分析、消除或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危险,防止发生事故,职业病和环境危害,避免各种损失,推动企业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
安全性是企业生产系统的主要特性之一。安全促进生产,生产必须安全。以实现安全生产、避免伤亡事故为目的的安全管理,与企业的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各项管理工作密切关联、互相渗透。
2.安全管理的基本特点
(1) 政策性。(2) 规范性。(3) 权威性。
(4) 思想性。(5) 科学性。(6) 全面性。
(7) 复杂性。(8) 长期性。(9) 连续性。
(10) 应急性。
二.根据事故致因理论应如何防止事故发生
1.事故致因理论是指探索事故发生及预防规律,阐明事故发生机理,防止事故发生的理论。事故致因理论是用来阐明事故的成因、始末过程和事故后果,以便对事故现象的发生、发展进行明确的分析。
事故致因理论的出现,已有80年历史,是从最早的单因素理论发展到不断增多的复杂因素的系统理论。
2.用事故致因理论来分析事故和预防事故。
用海因里希理论来分析事故和预防事故
(1)事故原因分析:事故后,公司按照事故四不放过的原则,组织了事故分析。事故分析中,安监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认真地收集了相关资料,并在详细地分析中,找到事故起因。
1)人的不安全行为:事故当事人的违章行为是这起事故的主要原因。把高压气体直接对非承压部件进行吹扫,是违反了《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相关的条款,是严重的违章行为。
2)管理失误:虽然仪表班在整体的安全管理方面还是比较规范,由于专业的限制,仪表班员工缺乏高压容器方面的安全技术知识,甚至不了解二氧化碳钢瓶内的公称压力,缺乏危险感的认识。而且以前连续几年都用本工艺方法进行作业,大家都没有异议。反映出部门管理人员的现场管理和人员培训方面存在工作失误,是事故的另一主要原因。
3)设备不安全状态:相关的管道和测量平衡桶经常发生堵塞,运行中必须要消除堵塞,但受条件限制处理困难,是事故的间接原因。
4)环境因素:因过去进行吹扫时,一是堵塞没有本次严重;二是吹扫方法的方向是从小截面处向大截面处吹。所以吹扫中未发生明显的不安全的情况,错误地确认为不存在安全问题。形成了有关管理人员和班组员工进行无意识的违章的氛围。
上述原因说明,这起典型人身伤害事故是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失误一系列因果连锁所产生的结果。
(2)事故预防:根据海因里希因果事故连锁理论采取了几个方面的防范措施:
1)加强管理(控制)。一是根据颁布了《高压气瓶管理条例》,对使用高压气体从技术上和管理上作了强制性的规定,其中包括在特殊情况下需要用高压气体进行吹扫,必须由技术人员制定安全技术措施,经职能部门审核报总工批准方可实施的内容。二是对事故致因,对所有的工艺作业书和一些习惯的工艺流程进行危险因素查找,发现有违反安全技术规章制度的,立即进行整改。
2)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用安全技术培训的方法,提高员工的安全技术水平,增加对危险因素的识别能力,消除无意识违章的基础。具体做法是编制了《现场安全技术手册》组织学习、考核;下发《安全简报》,把事故情况进行通报,让所有员工都能了解事故原因和防范措施。用加强安全管理考核制度的落实,来制止现场违章作业现象,其中包括违章计分考核,发生违章不仅对当事人员和有关负有连带安全责任的管理人员进行扣月度奖的考核,违章计分超过3分的人员将要面临离岗和待岗的处罚。事故当事人以及部门管理人员受到了严厉的处罚。
3)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对有关管道更换为不锈钢管道,大大减少了堵塞现象。通过技术改造,拆除了风量平衡桶装置,消除了事故隐患。
从上述采取的事故防范措施,对照海因里希表示事故连锁关系的多米骨牌图,至少有三颗骨牌被移去,因此针对本次事故的防范措施是切实可行,能够中断事故连锁而避免事故的发生。实际情况也证明,效果显著有效的。
三.简述事故法则并阐明启示:
事故法则为:每1起重大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起轻微事故、300起未遂事故和1000处事故隐患。这就是后来成为国际上通用的事故法则--“海恩法则”。
启示: 事故背后有征兆,征兆背后有苗头。这是“29+300+1000=1”海恩法则告诉我们的一个最显见而又最深刻的道理。事实上,在实际工作中,一旦事故发生了,主动地去检讨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容易做到的;而在事故尚未发生、“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能够冷静地经常不断地反思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认真加以整改却比较难。也就是说,人们往往只重视“=”后面的数字,而恰恰忽略了“=”前面的数字的存在;只死守着“不发生交待不了的问题就行”的底线,而往往轻视了身边一个个“小隐患”、“小苗头”、“小违章”;只重视安全目标,而偏偏忽视了达成这一目标的过程。
电力生产安全靠的是人、设备、管理的有效运作,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有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换言之,只要电力生产活动还存在,威胁电力生产安全的因素就随时有可能产生。因此,我们不仅要紧咬着“=”后面的“0” 目标,还要下大气力、动真功夫,千方百计地使“=”前面的“29”、“300”、“1000”变得越来越小,甚至变为“0”。有句话说得好,“安全生产是天下第一大事,也是天下第一难事。”如何把这一大事、难事做细、做实、做好呢?窃以为,最实在的办法就是用“人员百分之百、时间百分之百、力量百分之百”来抓安全,切实用人本管理的思维,来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使员工真正做到“要安全、会安全、能安全”;用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来抓好安全生产全过程的细节管理,特别是抓好施工现场中的每一个步骤、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人头,切实做到“可控、在控、能控”。惟有如此,方能保证设备零缺陷、管理零漏洞、作业零违章,真正实现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
四:编制校园火灾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体系
河南理工大学火灾事故应急救援方案
一 应急援救组织机构、组成人员和主要职责
1.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成员组成
总指挥由校长 邹友峰担任,副总指挥由学校副校长 刘平和孔留安担任,成员由各院系主任、团委和各班班主任组成。
2.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的主要职责
发生重特大事故时,发布和解除应急救援命令,组织指挥救援队伍实施救援行动,统一调动应急救援工作所需的人员、物资、器材,负责下达请求外单位和公安消防部门救援命令,事后组织事故调查,总结应急救援经验教训,组织事故预案演练。
校长主要职责是发布和解除应急救援命令,统一调动应急救援工作所需的人员、物资、器材,负责下达请求外单位和公安消防部门救援命令;副校长主要职责是组织指挥队伍实施救援行动,组织事故调查,总结应急救援经验,组织事故预案演练;各部主任和班主任主要职责是负责疏散师生尽快撤离事故现场,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
3.指挥部办事机构
学校保卫室为应急救援组织常设机构。
联络电话:3987110
4.事故应急救援器材、装备
学校在电铃中装配警报器,校园内一旦发生重特大事故,电铃自动拉响警报。
学校装配无线话筒,遇有事故发生,指挥部人员可以用话筒现场指挥紧急救援行动。
住校学生宿舍安装应急灯,夜间发生火灾,应急灯会自动打开,指引学生紧急疏散。 住校学生宿舍配有干粉灭火器,随时扑救火种。
5 事故应急程序与行动方案
校园内重特大事故发生时,处理事故的基本程序是:(1)政教处主任首先拉响校园警报;(2)总指挥用话筒或电话指挥实施救援行动;(3)副总指挥亲临中学部教学楼、学生宿舍楼指挥各部主任、院系组长和班主任组织师生从楼道紧急疏散,尽快撤离事故现场,尽可能抢救国家财产;(4)现场所有人员安全撤离;迅速划定隔离带,禁止师生进入危险区;(5)总指挥向外发出请求救援的指令,消防部门赶到现场扑救火苗,公安部门赶到现场维持秩序;医护人员赶到现场救治伤员;(6)现场保护;(7)组织人员调查事故原因,做好善后工作。
6.应急救援保障
1.制度保障:学校拟定并实施《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2.组织保障:学校专门成立事故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并为常设机构。
3.物质保障:学校配有简易的事故应急救援器材和设备。学校地形便利,消防通道畅通无阻,外面的救援力量短时间内能迅速赶到并实施救援。
4.人员保障:学校是师生集中的地方,人员素质相对较高,人身安全意识较强,事故发生概率相对较低,一旦发生事故会有秩序撤离。
7.应急培训计划
1.培训目的:让师生掌握发生重特大事故时救援常识,提高自我安全的意识和自我救治的能力。
2.培训对象:在岗位的教职员工和在校学生。
3.培训内容:火灾事故现场撤离、自我救治和灭火器材的使用。
4.培训方式:集中培训,专家讲座,现场指导,直至学会。
5.培训时间:每年8月上旬。
第10篇 电业现代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立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综合素质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也越来越关注自己生存和工作的环境是否安全和环保。由于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带有危害性、灾难性及社会性等特点,因此,安全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的主要问题之一。
目前,国内许多企业在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标准体系的同时,还结合自身实际,把质量管理、职业安全健康及环境管理体系进行“二合一”、“三合一”或其它形式的整合。这已成为各企业加强安全、健康、环境管理的主要趋势。
我国电力行业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即如何进一步应用现代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并与国际接轨,建立一套符合中国电力系统发展需要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就此,笔者提出自己的看法。
1 基于风险评估的几个先进管理体系
1.1 简介
(1)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ohsms)
ohsms体系运行的主线是风险的控制过程,基础是危害辩识、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的策划。该体系首先对作业活动中存在的危害加以识别,然后评价每种危害事件发生的风险等级,依据安全健康法规的要求,确定不可承受的风险,制定目标和管理方案加以控制,并落实运行机制,做好应急应变的准备。
(2) “安全五星”管理体系
国际职业安全协会(nosa)的“安全五星”体系同样以风险管理为基础,侧重于对未遂事件的预防和控制。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延伸出针对班组等生产作业单元在工作前的安全评估、五步安全法等安全管理方式。它已成为提高职工安全意识的有效手段。
(3) 安全、环境、健康管理体系(hse)
hse管理体系是采用与质量管理体系、环境控制管理体系相同的方法,对组织或企业的人员健康、安全管理和环境保护进行持续改进的一套标准化的思想和方法。该体系从整体和全过程来考虑系统的安全管理问题,注重职工健康,提高安全系数,是一种事前进行风险分析,确定人(组织)的活动可能发生的危害和后果,从而采取防范手段和控制措施,以减少可能引起的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的有效管理方式。
(4) 美国万全管理体系
美国万全管理中运用更多的风险识别方法,如前期风险评估、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工作安全分析、定量风险评估、安全检查表分析等,监督和监控外界机构的风险评估。
1.2 几个先进管理体系的共同点
(1) 行为安全管理是体系运行的重点。安全理论认为,一次事故的发生对应着很多不安全行为的出现。识别不安全行为,消灭未遂,是这些体系运行的重点内容。同时,这些体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对事不对人,并针对人的行为,在工作前进行认真分析。行为安全管理衍生出企业安全文化的倡导与建设,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形象。
(2) 突出企业有序地规范化运作。企业安全管理涉及的环节纷繁复杂,为此,这些体系要求,根据风险评估的内容,就各个要素制定运作标准,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执行,避免了管理过程中的随意性和可能造成的疏忽大意,使管理工作更加标准化、程序化。
(3) 强调全员参与。nosa与ohsms体系要求从班组工作中进行风险识别,使每个员工都能明确自己的工作任务、工作程序,识别每一程序中可能遇到的危险,并掌握处理危险的方法和措施,使每一位员工的风险意识得到提高。
(4) 体现持续改进的特点。上述管理体系均强调按照pdca循环的原则,不断地提高安全生产的绩效。
2 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与现代安全管理体系的比较
(1) 安全生产目标管理。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目标是根据国家及上级主管单位和企业的经济目标确定的,符合国家及行业对企业安全生产的基本要求,与管理体系制定的安全生产目标、方针是一致的。但是,管理体系中的个别指标很难量化成目标值。
(2) 电力行业要求建立健全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并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位。“三大标准”,即工作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的建立,进一步规范了安全生产责任。“两大体系”,即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和安全生产监督体系的建立是电力安全生产的根本保障。这一点与管理体系要求的职责分工、明确责任是完全一致的。
(3) 输电网、发供电企业、调度系统安全性评价与管理体系要求的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等风险评估有共同的目的,但各自要求的重点不同。国外的风险评估主要考虑的因素是人在作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而输电网、发供电企业、调度系统安全性评价的重点是电力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安全生产风险,着重对构成电力系统的设备、设施、环境等系统的安全性进行评价,且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依据国际和国家标准进行量化评估。对安全生产管理则按照行业要求进行检查评价。
第11篇 现代安全管理原理——安全哲学
第二讲 安全哲学
罗云 教授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从“山洞人”到“现代人”,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到现代工业文明,人类已经历了漫长的岁月。20世纪,人类发明和开发利用了技术,使生产与生活的方式、内容发生了一系列的嬗变,这种状况将在21世纪把人类现代生存环境和条件的改善和变化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显然,现代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了利益、效率、舒适、便利,但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存带来负面的影响,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来自于人为的意外事故与灾难的极度频繁和遭受损害的高度敏感,技术的风险时时对我们的生存发出警告和威胁。
从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到日本的地铁毒气事件;从韩国的豪华三丰百货大楼坍塌到中国克拉码依友谊宫火灾和最近的"大舜号"沉船事故;直至世界范围内每年350万人死于意外事故的“无形战争”,其中由于职业工伤和职业病导致的死亡110万人,交通事故导致死亡80余万人。惨痛的生命与健康损害及财产巨大损失的深刻教训,迫使人们警醒:
──呼唤人类安全科学技术的发展,以求对人的生命与健康、家庭幸福与安宁、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绿十字"保护!
"安全哲学"──人类安全活动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人类安全科学技术基础理论,是安全文化之魂,是安全管理理论之核心。
2.1国家领导人的安全哲学思想
1986年10月13日,主席任上海市市长时曾在有关专业会议上指出: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江主席的这一论述中包含着深刻的安全认识论和安全方法论的哲学道理。
其中,"隐患险于明火"就是预防事故、保障安全生产的认识论哲学。显然,"隐患险于明火"就是要我们认识到隐患相对于明火是更危险的要素,而在各种隐患中,思想上的隐患又最最可怕。因此,实现安全生产最关键、最重要的对策,是要从隐患入手,积极、自觉、主动地实施消除隐患的战略。
"防范胜于救灾",其要说明的是,在预防事故、保障安全生产的方法论上,事前的预防及防范方法胜于和优于事后被动的救灾方法。因此,在安全生产管理的实践中,预防为主是保证安全生产最明智、最根本、最重要的安全哲学方法论。
江主席提出的"防范胜于救灾"的哲学论断为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和消防安全方针等,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一理论基础还可以作出以下系统的诠释。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一直是我国安全生产的基本方针,对于消防方针,也是以"预防为主"为主题,故有"预防为主,防消结合"之说。这是从方针或原则上的表述,在理论和原理方面,"预防为主"的科学基础可基于如下方面:
2.1.1从历史学的角度
17世纪前,人类安全的认识论是宿命论的,方法论是被动承受型的,这是人类古代安全文化的特征;17世纪未期至本世纪初,人类的安全认识论提高到经验论水平,方法论有了"事后弥补"的特征。这种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无意识变为有意识,不能说不是一种进步;本世纪初至50年代,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的安全认识论进入了系统论阶段,从而在方法论上能够推行安全生产与安全生活的综合型对策,进入了近代的安全文化阶段;本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的高技术的不断应用,如宇航技术、核技术的利用、信息化社会的出现,人类的安全认识论进入了本质论阶段,超前预防型成为现代安全文化的主要特征,这种高技术领域的安全思想和方法论推进了传统产业和技术领域的安全手段和对策的进步。
因此可以说:预防为主是安全史学总结出的最基本的安全生产策略和方法。
2.1.2基于安全文化的理论
根据安全原理,事故相关的人机环管四要素中,“人因”是最为重要的。因此,建设安全文化对于保障安全生产有着重要和现实的意义。从安全安全文化的角度,人的安全素质包括人的安全知识、技能和意识,甚或包括人的安全观念、态度、品德、伦理、情感等更为基本的人文素质层面。安全文化建设要提高人的基本素质,需要从人的深层的、基本的安全素质入手。这就要求进行全民的安全文化建设,建立大安全观的思想。安全文化建设包含安全科学建设、发展安全教育、强化安全宣传、提倡科学管理、建设安全法制等精神文化领域,同时也涉及优化安全工程技术、提高本质安全化等物质文化方面。因此,安全文化建设对人类的安全手段和对策具有系统性意义。
由此可看出:预防型的安全文化是人类现代安全行为文化最重要、最理性的安全活动方式。
2.1.3基于系统科学观点
保障安全生产要通过有效的事故预防来实现。在事故预防过程中,涉及两个系统对象,一是事故系统,其要素是人─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的最直接的因素;机─机的不安全状态也是事故的最直接因素;环境─生产环境的不良影响人的行为和对机械设备产生不良的作用;管理─管理的欠缺。二是安全系统,其要素是:人─人的安全素质(心理与生理;安全能力;文化素质);物─设备与环境的安全可靠性(设计安全性;制造安全性;使用安全性);能量─生产过程能的安全作用(能的有效控制);信息─充分可靠的安全信息流(管理效能的充分发挥)是安全的基础保障。认识事故系统要素,对指导我们从打破事故系统来保障人类的安全具有实际的意义,这种认识带有事后型的色彩,是被劫、滞后的,而从安全系统的角度出发,则具有超前和预防的意义,因此,从建设安全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安全原理更具有理性的意义,更符合科学性原则。
根据安全系统科学的原理,预防为主是实现系统(工业生产)本质安全化的必由之路。
2.1.4依据安全经济学的结论
安全经济学研究的最基本的内容是安全的投资或成本规律、安全的产出规律、安全的效益规律等基本问题。安全经济学研究的成果,使人们认识安全经济规律有:事故损失:占gnp2.5%;安全投资:占gnp1.2%;事故直间损失系数:1 : 4~1:>;100;安全投入产出比:1 : 6;安全生产贡献率:1.5~5 %;预防性投入效果与事后整改效果的关系是1与5的关系。
从预防性投入与事故整改的关系及安全效益金字塔法则都表明:预防型的"投入产出比"高于事后整改的"产出比"。
1.1.5从工业安全实践中证明
应用安全评价的理论,对一般工业安全措施实践的安全效益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得到安全效益的金字塔法则,其结论是:系统设计1分安全性=10倍制造安全性=1000倍应用安全性。
由此可以说:超前预防型效果优于事后型整改效果。因此,主张在设计和策划阶段要充分地重视安全,落实预防为主的策略。
2.1.6根据事故致因理论
根据事故理论的研究,事故具有四种基本性质:
1)因果性。工业事故的因果性是指事故由相互联系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引起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过程中,应弄清事故发生的因果关系,找到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2)随机性与偶然性。事故的随机性是指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故后果的严重性是偶然的。这说明事故的预防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事故这种随机性在一定范畴内也遵循统计规律。从事故的统计资料中可以找到事故发生的规律性。因而,事故统计分析对制定正确的预防措施有重大的意义。
3)潜在性与必然性。表面上,事故是一种突发事件。但是事故发生之前有一段潜伏期。在事故发生前,人、机、环境系统所处的这种状态是不稳定的,也就是说系统存在着事故隐患,具有危险性。如果这时有一触发因素出现,就会导致事故的发生。在工业生产活动中,企业较长时间内未发生事故,如麻痹大意,就是忽视了事故的潜伏性,这是工业生产中的思想隐患,是应予克服的。
上述事故特性说明了一个根本的道理:现代工业生产系统是人造系统,这种客观实际给预防事故提供了基本的前提。所以说,任何事故从理论和客观上讲,都是可预防的。因此,人类应该通过各种合理的对策和努力,从根本上消除事故发生的隐患,把工业事故的发生降低到最小限度。
2.1.7基于国际安全管理之潮流
在企业的安全管理策略上推行预期型管理;在企业安全管理过程中采用无隐患管理法、安全目标管理法,以及推行行为抽样管理技术;对重大工程项目进行安全预评价,对一般技术项目推行预审制;企业对于重大危险源进行监控和建立应急预案。这些做法都是国际安全生产管理的现代潮流。
2.2从历史学的角度认识安全哲学
人类的发展历史一直伴随着人为或自然意外事故和灾难的挑战,从远古祖先们祈天保佑、被动承受到学会“亡羊补牢”凭经验应付,一步步到近代人类扬起"预防"之旗,直至现代社会全新的安全理念、观点、知识、策略、行为、对策等,人们以安全系统工程、本质安全化的事故预防科学和技术,把“事故忧患”的颓废认识变为安全科学的缜密;把现实社会"事故高峰"和"生存危机"的自扰情绪变为抗争和实现平安康乐的动力,最终创造人类安全生产和安全生存的安康世界。在这人类历史进程中,包含着人类安全哲学─安全认识论和安全方法论的发展与进步。
工业革命前,人类的安全哲学具有宿命论和被动型的特征;工业革命的爆发至本世纪初,由于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安全认识论提高到经验论水平,在事故的策略上有了"事后弥补"的特征,在方法论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和飞跃,即从无意识发展到有意识,从被动变为主动;20世纪初至50年代,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的安全认识论进入了系统论阶段,方法论上能够推行安全生产与安全生活的综合型对策,进入了近代的安全哲学阶段;20世纪50年代到世纪未,由于高技术的不断涌现,如现代军事、宇航技术、核技术的利用以及信息化社会的出现,人类的安全认识论进入了本质论阶段,超前预防型成为现代安全哲学的主要特征,这样的安全认识论和方法论大大推进了现代工业社会的安全科学技术和人类征服意外事故的手段和方法。
从历史学的角度,表2-1给出了上述安全哲学发展的简要脉络。
表2-1 人类安全哲学发展进程
阶段
时 代
技 术 特 征
认识论
方 法 论
ⅰ
工业革命前
农牧业及手工业
听天由命
无能为力
ⅱ
17世纪至本世纪初
蒸汽机时代
局部安全
亡羊补牢,事后型
ⅲ
本世纪初至50年代
电气化时代
系统安全
综合对策及系统工程
ⅳ
50年代以来
宇航技术与核能
安全系统
本质安全化,预防型
2.2.1宿命论与被动型的安全哲学
这样的认识论与方法论表现为:对于事故与灾害听天由命,无能为力。认为命运是老天的安排,神灵是人类的主宰。事故对生命的残酷与溅蹋人类无所作为,自然与人为的灾难与事故只能是被动地承受,人类的生活质量无从谈起,生命与健康的价值被沫灭,一种落后和愚昧的社会。
2.2.2经验论与事后型的安全哲学
随着生产方式的变更,人类从农牧业进入了早期的工业化社会─蒸汽机时代。由于事故与灾害类型的复杂多样和事故严重性的扩大,人类进入了局部安全认识阶段,哲学上反映出:建立在事故与灾难的经历上来认识人类安全,有了与事故抗争的意识,学会了"亡羊补牢"的手段,是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对策方式。如发生事故后原因不明、当事人未受到教育、措施不落实三不放过的原则;事故统计学的致因理论研究;事后整改对策的完善;管理中的事故赔偿与事故保险制度等。
2.2.3系统论与综合型的安全哲学
建立了事故系统的综合认识,认识到了人、机、环境、管理事故综合要素,主张工程技术硬手段与教育、管理软手段综合措施。其具体思想和方法有:全面安全管理的思想;安全与生产技术统一的原则;讲求安全人机设计;推行系统安全工程;企业、国家、工会、个人综合负责的体制;生产与安全的管理中要讲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的"五同时"原则;企业各级生产领导在安全生产方面向上级、向职工、向自己的"三负责"制;安全生产过程中要查思想认识、查规章制度、查管理落实、查设备和环境隐患,进行定期与非定期检查相结合、普查与专查相结合、自查、互查、抽查相结合,生产企业岗位每天查、班组车间每周查、厂级每季查、公司年年查,定项目、定标准、定指标、科学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安全检查系统工程。
2.2.4本质论与预防型的安全哲学
进入了信息化社会,随着高技术的不断应用,人类在安全认识论上有了自组织思想和本质安全化的认识,方法论上讲求安全的超前、主动。具体表现为:从人与机器和环境的本质安全入手,人的本质安全指不但要要解决人知识、技能、意识素质,还要从人的观念、伦理、情感、态度、认知、品德等人文素质入手,从而提出安全文化建设的思路;物和环境的本质安全化就是要采用先进的安全科学技术,推广自组织、自适应、自动控制与闭锁的安全技术;研究人、物、能量、信息的安全系统论、安全控制论和安全信息论等现代工业安全原理;技术项目中要遵循安全措施与技术设施同时设计、施工、投产的"三同时"原则;企业在考虑经济发展、进行机制转换和技术改造时,安全生产方面要同时规划、发展、同时实施,即所谓"三同步"的原则;进行不伤害他人、不伤害自己、不被别人伤害的"三不伤害活动",整理、整顿、清扫、清洁、态度“5s”活动,生产现场的工具、设备、材料、工件等物流与现场工人流动的定置管理,对生产现场的"危险点、危害点、事故多发点"的"三点控制工程",等超前预防型安全活动;推行安全目标管理、无隐患管理、安全经济分析、危险预知活动、事故判定技术等安全系统工程方法。
2.3哲人方法论中获得的启示
我们的先哲─孔子早就说过:建立在"经历"方式上的学习和进步是痛苦的方式;而只有通过"沉思"的方式来学习,才是最高明的;当然,人们还可以通过"模仿"来学习和进步,这是最容易的。从这种思维方式出发,进行推理和思考,我们感悟到:人类在对待事故与灾害的问题上,千万不要试求通过事故的经历才得予明智,因为这太痛苦,"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健康何等重要"。我们应该掌握正确安全认识论与方法论,从理性与原理出发,通过"沉思"来防范和控制职业事故和灾害,至少我们要选择"模仿"之路,学会向先进的国家和行业学习,这才是正确的思想方法。
对于社会,安全是人类生活质量的反映;对于企业,安全也是一种生产力。我们人类正面临新的21世纪的到来,我们国家正前进在高速的经济发展与文化进步的历史快车之道。面对这样的现实和背景,面对这样的命题和时代要求,促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必须用现代的安全哲学来武装思想、指导职业安全行为,从而对推进人类安全文化的进步,为实现高质量的现代安全生产与安全生活而努力。
第12篇 现代煤矿班组安全管理模式介绍
一、打造军队型班组
把班组建设引入准军事化管理模式。
目的:塑造雷厉风行、严谨细致的班组形象;增强执行力,确保安全生产。
(一)整体规划、营造氛围
做法:
1、首先制定《准军事化目标管理和考核办法》;2、提出“十化要求”即:思想道德纯洁化,团结学习快乐化,任务安排命令化,工作生产标准化,集体活动统一化,言谈举止文明化,执行纪律规范化,衣装矿徽整装化,值班跟班制度化,环境卫生清新化。
(二)行为养成、精细运行
做法:
1、是以规范班前礼仪为切入点;
2、创立“一唱”、“二诵”、“三评”、“四讲”、“五嘱”、“六誓”运行模式。
3、内容为:“一唱”唱企业歌;“二诵”,背诵集团公司安全生产理念;“三评”,三工讲评;“四讲”,讲评总结上班工作,安排该班安全注意事项;“五嘱”,进行亲情嘱托;“六誓”,安全宣誓。
(三)转化成果、提升效能
做法:
1、是以准军事化形式为依托,注入安全确认等管理方法;
2、员工上岗前先进行安全确认,工作中操作要规范,收工后在现场讲评;
3、形成人、机、物、工序之间的安全闭合体系。
二、亲情管理到班组
把亲情化管理引入班组中去,探索出亲情管理、爱心护航、关爱保驾的人性化管理模式,方可筑牢安全生产的根基。
坚持以人为本、融入亲情。
做法:1、改变过去“三违”重罚轻教的方法;2、把罚款按“红包”方式,送给“三违”人员的妻子和父母,让其亲人参与说服教育工作。
好处:这种亲情感化的管理模式,不仅能够让“三违”者本人深受警示,还可以让亲属提醒他为家人的幸福而按章作业。
班组管理融入爱心。
做法:1、对试岗人员及安全不放心人员签订“安保合同”;2、担负现场观察、陪练任务,对错误的操作方式,现场指出、正规示范、热情纠正;3、之后再跟踪观察、检查,培养正确的操作习惯。
总结:现场“五单”示范教练法:“五单”教育就是“单教、单学、单练、单考、单查”。
(三)厚待兵头、融入关爱
做法:(1)班组长享受安全责任岗位津贴和班组安全奖;(2)提高班组长工资待遇;(2)成绩突出的班组长在晋级、转正、入党、提干和评选先进等政治待遇上优先考虑。
三、精细管理强“细胞”。
将精细化管理模式引入班组管理中,以员工4e(每件事、每一人、每一天、每一处)标准、现场的6s (整理、清洁、素养、准时、标准化、安全)管理为抓手,以员工绩效考核为依据,形成一套班组现场管理的运行体系。
98位用户关注
29位用户关注
93位用户关注
66位用户关注
52位用户关注
37位用户关注
50位用户关注
19位用户关注
89位用户关注
41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