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九九歌》:“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拭汗如出浴。五九四十五,头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入佛寺。七九六十三,床头寻被单。八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三伏”相当于二、三、四九的时间,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故有“热在三伏”的谚语。在“三伏”中,各地也有不同的习俗,如东北民间就流传着“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里头吃鸡蛋”的饮食风俗。“三伏天”闷热潮湿,最容易诱发各种夏季流行疾病,因此,关于“三伏”时期如何养生保健也成为大家要关注的话题。俗语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是古代长期养生修炼的经验总结。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小暑不算热,大暑在伏天。
在长江流域流传着“三伏不热有秋旱”的谚语。夏至无雨三伏热 (川)夏至无云三伏烧 (陕) 夏至鸣雷旱三伏(桂) “三伏不热”往往是长江流域夏季环流形势不够强所造成。秋季时则整个环流形势也易较早转为冬季环流形势。因而长江流域,尤其是长江下游地区,如南京、芜湖等地“三伏不热有秋旱”的关系较好。芜湖7月平均气温低于30℃,则10月雨量少于95毫米;7月平均气温高于30℃,则10月雨量多于95毫米。23年中有21年符合此关系,相关百分率达91.3%。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少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温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的“三伏”. 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初伏(10天)、中伏(10~20天)、末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算起,10天),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间. “庚日”是指依据“天干地支纪日法”中带庚字头的那一天.其中,天干由10个字组成,依次是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地支由12个字组成,依次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每个“干字”与每个“支字”按照顺序进行组合排列作为每天的名称,如“甲子日”、“庚午日”……这样两个“庚日”之间正好相隔10天.“一伏”和“三伏”都是10天,而“二伏”有时为10天,有时为20天.当夏至到立秋日有4个“庚日”时为10天;而有5个“庚日”时则为20天了.
165位用户关注
142位用户关注
172位用户关注
124位用户关注
156位用户关注
186位用户关注
1730位用户关注
132位用户关注
78位用户关注
71位用户关注
125位用户关注
57位用户关注
62位用户关注
38位用户关注
49位用户关注
52位用户关注
50位用户关注
94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