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戒点头道:“我理会的。但你去,讨得讨不得,次早回来,不要弄做‘尖担担柴两头脱’也。”沙僧遂念了诀,驾起云光,直奔东胜神州而去。(《西游记》57回) 行者道:“老官儿,既然晓得老孙的手段,快把金丹拿出来,与我四六分分,还是你的造化哩;不然,就送你个‘皮笊篱——一捞个罄尽’。”(《西游记》39回) 他却暗想:“我若把功曹的言语实告诵师父,师父他不济事,必就哭了;假若不与他实说,蒙着头,带着他走,常言道:‘乍入芦芋,不知深浅’——倘或被妖魔捞去,却又不要老孙费心?……”(《西游记》32回 行者笑道:“该与不该,烦为引奏引奏,看老孙的人情如何。”葛仙翁道:“俗语云:‘苍蝇包网儿,好大面皮!’”(《西游记》87回) 行者笑道:“老官儿,你估不出人来。我小自小,结实,都是‘吃了磨刀水的,秀气在内’哩!” (《西游记》67回) 八戒道:“你这黑子不知趣!丑自丑,还有些风味。自古道:‘皮肉粗糙,骨骼坚强,各有一得可取。’”(《西游记》93回) 八戒道:“这正是俗语云:‘大海里翻了豆腐船,汤里来,水里去。’如今难得他扇子,如何保得师父过山?且回去,转路走他娘罢!”(《西游记》81回) 那妖闻言,呵声笑道:“这叫做个‘蛇头上苍蝇,自来的衣食’你众小的们!疾忙赶上也,与我拿将来!我这里重重有赏。”(《西游记》28回)
1、唐僧上西天——取经2、孙猴子翻筋斗——相差十万八千里3、孙悟空大闹天宫——慌了神4、孙悟空借芭蕉扇——一物降一物5、孙大圣听见紧箍咒——头痛6、孙猴子翻筋斗——相差十万八千里7、孙猴子坐天下—— 有点不像8、孙悟空的眼睛- 火眼金睛9、沙和尚挑行李——义不容辞10、白骨精化美女——人面鬼心11、白骨精说人话——妖言惑众12、白骨精演说——妖言惑众13、白骨精送饭——有野心14、白骨精遇上了孙悟空——原形毕露扩展资料谚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现成的话。谚语类似成语,但口语性强,通俗易懂,而且一般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谚语内容包括极广,有的是农用谚语,如“清明前后,栽瓜种豆”;有的是事理谚语,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的属于生活上各方面的常识谚语,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等,类别繁多,数不胜数。谚语跟成语一样都是语言整体中的一部分,可以增加语言的鲜明性和生动性。但谚语和名言是不同的,谚语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名言是名人说的话。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游记
关于西游记的俗语和成语如下:1、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明罗贯中《西游记》第一回释义:由于深山里面没有历法,二十四节气中小寒、大寒已经过去了,还不知新春即将来临。指住在穷乡僻壤的人与世隔绝,不知节令、世事。甲子:天干地支相配的第一位,这里指历日。2、好借好还,再借不难。——明罗贯中《西游记》第十六回释义:向人借东西或借钱,能守信用按期归还,以后再借就容易了。3、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明罗贯中《西游记》第七回释义:比喻人也有走好运的时候,不会永远屈居下位。4、一客不犯二主——明罗贯中《西游记》第三回释义:比喻一件事情由一个人全部承担,不用麻烦第二人5、虎落平原被犬欺——明罗贯中《西游记》第二十八回释义:比喻英雄在失势力时,容易得到小人的欺侮。6、抓耳挠腮拼音:zhuā ěr náo sāi释义:挠:搔。抓抓耳朵,搔搔腮帮子。形容人心里焦急、苦恼、忙乱时无计可施的样子。出处:《西游记》第二回:“孙悟空在旁闻讲,喜得他抓耳挠腮,眉花眼笑。”译文:孙悟空在旁边听说,高兴得抓抓耳朵,搔搔腮帮子,眉开眼笑。近义词:挤眉弄眼 左顾右盼,东张西望用法:作定语;用于人高兴、焦急、心烦、心乱等。例句:姚云翁就将阁下学问怎样,品行怎样,而又通达人情,熟谙世势怎样,说得宫保抓耳挠腮,十分喜欢。7、飘洋过海读音:piāo yáng guò hǎi释义:渡过海洋。多指去异国他乡或远处。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一回:“飘洋过海寻仙道,立志潜心建大功。”译文:去异国他乡寻求仙道,立志用心专一建功立业。用法:作谓语、宾语;指到异国。例句:好几百年以前,大群中国人漂洋过海,帮助当地人民辛勤开辟使之逐渐繁荣起来。
165位用户关注
142位用户关注
172位用户关注
124位用户关注
156位用户关注
186位用户关注
1730位用户关注
132位用户关注
78位用户关注
71位用户关注
51位用户关注
44位用户关注
38位用户关注
42位用户关注
46位用户关注
47位用户关注
42位用户关注
40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