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砂锅歇后语的下一句是问到底。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沙锅即泥烧制成的锅,多为人们用作熬制中药或冬季煲汤的器具,这种锅稍不小心极易破碎,而且一碎就会一裂到底。“打破沙锅问到底”实际应为“打破沙锅纹到底”,即裂纹直到底部,后来竟变成“问到底”了。也有说应该是“打破沙锅璺到底”,璺读作wèn。因为和问同声,所以就改用问字了。璺就是沙锅上的裂纹,沙锅磕坏了打坏以后就会有裂纹一直延伸到沙锅的最下面。就是比喻解答问题应该追根究底。扩展资料“打破沙锅问到底”根据歇后语的分类应该属于谐音类歇后语,也就是将歇后语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再将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所以歇后语一共分为以下四大类:1、谐音类,如空棺材出葬——目(墓)中无人;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种意义。看到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子才能恍然大悟,因而也更饶有兴味。有的书把它列入“双关语”一类,也是有道理的。2、喻事类,如弄堂里搬木头——直来直去;冷水发面——没多大长进。这类歇后语是用客观的或想像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段的“谜底”。3、喻物类,如:黄牛肩脚——不负责任;老鼠上街——人人喊打棋盘里的卒子——只能进不能退。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动物作比方。了解卜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4、故事类,如:刘备借荆州——只借不还;林冲棒打洪教头——专看你的破绽下手。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刘备、林冲故事的,自能了然于心。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歇后语--分类,
打破沙锅问到底。读音:dǎ pò shā guō wèn dào dǐ意思: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出处:出自宋·黄庭坚《拙轩颂》:“觅巧了不可得,拙从何来?打破沙盆一问,狂子因此眼开,弄巧成拙,为蛇画足,何况头上安头,屋下安屋,毕竟巧者有余,拙者不足。”。译文:耍巧妙的手段了没有,笨拙的话又从哪里得到?追究事情的根底的一问,狂子因此大开眼界。耍巧妙的手段,结果反而坏了事,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更何况头上面要再按个头,屋下面要再盖个房子呢,毕竟耍巧妙的手段耍的太多,笨拙却不够。扩展资料:近义词:1、打破沙锅璺到底拼音:dǎ pò shā guō wèn dào dǐ 解释:璺,坼裂。谐声为“问”,今径改用“问”。比喻追根究底。出处:元˙吴昌龄˙东坡梦˙第四折:葛藤接断老婆禅,打破沙锅璺到底。译文:用葛藤接老婆打断掉的禅杖,追根究底。2、不到黄河心不死拼音:bù dào huáng hé xīn bù sǐ意思:是不到无路可走的地步是不肯死心的。比喻不达目的不罢休。出处:现代茅盾《清明前后》第四幕:“不到黄河心不死罢哩!”译文:不到无路可走的地步不肯死心罢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打破沙锅璺到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打破沙锅问到底
打破砂锅下一句歇后语是:问到底。分析:“打破砂锅——问到底”。原本是“打破砂锅——纹到底”,因为“纹”同“问”同音,当打破砂锅时,眼见从锅边直到锅底裂开长纹,“问到底”是“纹到底”之谓也。拼音】: dǎ pò shā guō wèn dào dǐ【解释】: 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出处】: 见“打破沙锅问到底”。造句举例】: 我们必须绞脑筋,打破砂锅问到底。★陶行知《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路》【拼音代码】: dpsd【近义词】: 打破沙锅问到底【用法】: 作谓语、定语、分句;指一定要把事情弄清
163位用户关注
146位用户关注
130位用户关注
180位用户关注
931位用户关注
188位用户关注
142位用户关注
120位用户关注
110位用户关注
489位用户关注
46位用户关注
35位用户关注
62位用户关注
53位用户关注
29位用户关注
34位用户关注
63位用户关注
47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