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是俗语的一种,多为群众熟悉的语言。俗语包括谚语、熟语和歇后语三种形式,歇后语形式上是半截话,采用这种手法制作的联语就是“歇后语”。歇后语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肯定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礼物轻情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歇后语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逻辑推理式的,说明部分是从前面比喻部分推理的结果。例如: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水仙不开花——装蒜哑巴吃黄莲——有苦自己知(或“有苦说不出”)还有一种是谐音的歇后语,他在前面一种类型的基础上加入了谐音的要素。例如: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火烧旗杆——长叹(炭)粪坑关刀——文(闻)也不能,武(捂)也不能。百日不下雨——久情(晴)百尺竿头挂剪刀——高才(裁)百川归海——大势所趋
放出去的风筝 —— 越飞越远麻线穿针眼 —— 过得去就行瘪了的唢呐 —— 看你怎么吹花绸子做尿布 —— 屈才蚂蚁脖子戳一刀 —— 不是出血的筒子买匹布裹脚 —— 宽打窄用太岁头上的土 —— 动不得老牛身上拔根毛 —— 微不足道 扳不倒盖被子 —— 人小辈(被)大 大金牙说媒 —— 满口谎言 恶狗咬天 —— 狂妄(汪)和尚的住处 —— 妙弹花匠的女 —— 只会谈(弹) 旗杆顶上放鞭炮 —— 想(响)得高 抹布盖牛背 —— 露头角属芭蕉的 —— 叶烂皮干心不死 挑灯草走路 —— 干轻巧活 秃子揍和尚 —— 明打明;光打光 腰间别雷管 —— 没人敢惹 傻小子不识货 —— 拣大的摸 大姑娘肿脸 —— 难看 暑天借扇子 —— 不识时务 吊死鬼戴花 —— 死要面子;死要脸皮刘备对孔明 —— 言听计从 包公斩包勉 —— 正人先正己 云头上翻跟头 —— 武艺高;本领高;没着落新春的横批 —— 万事如意 春天的柳树枝 —— 落地生根 穿棉衣打扇 —— 不知春秋 秋后的核桃 —— 满人 寒冬的电扇 —— 令人生畏 开春的兔子 —— 成群结伙 门上贴春联 —— 一对红 千年铁树开了花 —— 枯木逢春;得之不易;今古奇观 骑马找判官 —— 马上见鬼 玉帝的手书落人间 —— 泄露了天机 钟馗开饭店 —— 鬼不上门 大江里抓鱼 —— 人人有份 挖了眼当判官 —— 瞎到底了
162位用户关注
146位用户关注
130位用户关注
180位用户关注
931位用户关注
188位用户关注
142位用户关注
120位用户关注
110位用户关注
486位用户关注
66位用户关注
47位用户关注
39位用户关注
38位用户关注
54位用户关注
38位用户关注
47位用户关注
64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