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99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97位用户喜欢。
郑晓丽同志是硕集中心小学的英语教师,作为一名刚毕业不久的新人,她不断学习,勇于探索,处处以骨干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虽刚走上岗位不久,课堂教学已经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实绩一直遥遥领先于同轨班级,并被推荐为英语学科组组长。
她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班级管理井井有条,对待学生满腔热爱。只要学生稍有不适就积极主动给予关怀。学生头痛、感冒、发烧,背负医疗室诊治是平常之事。学生没有笔、作业本,掏出几块钱为学生购买也是家常便饭。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小事做起,处处关爱学生的健康成长,赢得了广大学生的爱戴和尊重。班主任工作得到了领导和同仁的肯定。
总之,无论是对工作的热情,还是对学生的热爱,以及平时的师表形象。她都无愧于师德标兵的称号。
高翠霞同志是益林中心小学高年级英语学科骨干教师,从教以来,认真履行一名人民教师的职责和义务。为人师表甚似母,师生相依情更浓。她把学生视为自己的孩子爱护、关心,像母亲一样关爱留守生。她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她乐于奉献,勤奋敬业;遵纪守法、顾全大局,履职尽责。从教以来,她还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积极开展班队活动,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所带班级班风正,学风浓。20__年度高翠霞同志被评为先进个人;20__年在全县小学习惯养成教育双十条教育活动中被评为优秀班主任,同年被评为听评课先进个人。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628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3分钟,有250位用户喜欢。
郭__老师自19__年走上讲台至今,三十二年风雨,坚守教学一线,坚持信守承诺,默默奉献,用一件件平凡的小事诠释了教育的真谛。在领导心目中,她吃苦、虚心、诚信肯干;在教职工眼中,她热情、温和、真诚待人;在学生的记忆里,她严厉、慈祥,以身作则;在家长的反馈中,她细心、认真、值得信赖。她以朴实的人生品格,踏实的工作作风,坚定的人生信念,执着的人生追求,实现着自己光荣而神圣的使命。正是由于真心的付出,因而她也成为被学生爱戴,让领导放心,受家长称赞的好老师。
一、思想进步,力争上游
教育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同时教育也是天底下最清贫的工作,从踏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天起她就做好了为教育献身的思想准备。在平日的生活里不断汲取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扎实工作,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模范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恪尽职守,全心全意为教育事业服务,使自己在思想上不断进步,力争上游。她注重学习文化知识、钻研业务,学习他人之长、补己之短。积极参加进修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同时对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也按时参加,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工作中,她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勤奋务实、甘于奉献、辛勤耕耘,充分体现了她乐业、敬业之精神,为教书育人做出了贡献。正是她的一批又一批送出,赢得了社会、学生、家长、学校的赞扬,正是她的这种爱岗敬业精神才真正使她成为了教师敬业奉献的楷模。
二、工作务实,精益求精
郭春香老师对工作认真负责,求真、求实、求新,以积极热情的心态去完成学校安排的各项任务。参加工作三十多年来,她一直奋战在教学工作第一线,始终坚持做到对工作一丝不苛,对学生关怀备至,对事业孜孜以求。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倾情关爱、精心育人的情怀,不记报酬、任劳任怨的态度,工作卓异、成绩优秀的业绩,获得领导、同事、家长的好评和赞许。
担任班主任,她能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爱”字当头,“责”字为重,为此她以“良师益友”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她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男生女生、好生、后进生一视同仁,给好生确定更高的目标,从严要求,促使他们不断进步;对中等生和学困生多鼓励,多关心,经常和家长联系,加强沟通,一起商讨解决办法。有时在家访中了解到学生家中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郭老师就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这样教师和家长密切联系,共同联合教育学生,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她潜心钻研教学业务,在上级开展的优质课和教师技能比赛中多次获得一等奖。撰写的论文多次在省、市获奖。由于工作出色,师德高尚,教学能力强她先后被评为青州市“骨干教师”,青州市“优秀教师”。
三、生活乐观,润物无声
生活中的郭老师乐观向上,以豁达的胸怀迎接每一天。在学生的心中,她常常是一副笑脸友善和蔼,她以自己的言行来影响感化学生,真心实意的爱学生,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她深深的知道:教师的爱似春风,能驱散孩子心头的阴影;似良药,能康复那些畸形变态的心灵;似火种,能燃亮失望者对人生的向往之光;似甘露,能轻轻洒在学生那嫩嫩的绿色的心田。只有用心从教,倾听学生的心声,关爱弱势群体,每个人的内心才会真正的和谐,只有人的内心和谐,社会才能真正和谐。爱学生,还需要严格有度。对于“行为障碍生”,得耐心细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其改错。既要事先联系家长充分了解学生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又在教育步骤中步步为营,明晰规章制度,击中学生软肋,理性分析危害,制度约束行为。进步一点就是成功。这样她充分搜集学生资料,科学实施教育步骤,耐心走进学生心理,使许多同类型学生得以逐步进步,到社会上大有作为。她在学生眼中也成为既爱又怕的良师益友。
时间飞逝,日月如梭,郭老师在教育生涯已走过三十二个春秋,多年的教育生活,让她付出了许多,甚至健康。同时她也真正体会到了勤劳者的艰辛与快乐,她热爱伟大的教育事业,更爱可爱的学生。她常说:“我选择了教育,一生无悔!”面对新形势,他一如既往,立足本职,尽职尽责,默默奉献,以自己涓涓的爱心流水,浇灌着生命的五色土,让苗儿健康茁壮的成长。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488个字,有3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2分钟,朗读时长19分钟,慢速需要27分钟,有114位用户喜欢。
事迹简介:
王洪春,女,汉族,52岁,重庆市开县白泉乡平安希望中心小学一级教师。坚守山区教育30多年,20__年主动申请到最偏远、交通不便的群岭村校任教,用啤酒箱子当床,用破麻袋分隔男女厕所,在屋檐下做饭,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教书育人,成绩突出。关爱农村留守孩子,帮抚培养6个留守儿童,自费为学校买挂图、体育用品。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中小学优秀班主任、重庆市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高山上的“保姆老师”――记开县白泉乡平安希望中心小学教师王洪春。
海拔1700米的高山上,一位50多岁的女教师独守着破旧的村校,靠着坚强的毅力和一颗为山区孩子无私奉献的爱心战胜了无尽的困苦、恐惧和孤独,为孩子们撑起了一片希望的晴空。
她就是王洪春,一个普普通通的女教师,为山区教育奉献了30年,选择了大山,挑起了重担,她的事迹让无数人感动、称赞。
一
王洪春本是离县城较近的和谦镇人,因被大山小伙子刘权明的憨厚感动而随嫁到了最偏远的白泉。又因为她与生俱来的亲和力和对孩子的喜爱当了一名农村小学教师,开始了教书育人的生命征程。
30年来,她坚守在大山的深处,克服了重重困难。她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农村的小学教育,奉献给了渴求知识的一代又一代的山村孩子,用她慈母般的情怀呵护着每一个孩子。
白泉乡是开县最偏僻、最贫困的一个乡,30年前,这里还不通公路,要想去一趟县城,徒步翻山越岭,要走上三天三夜。而王洪春又选择了这个乡最偏远的村校扎下了根,一晃就是30年。
30年来,王洪春爱生如子。在30年的教师生涯中,她自始至终关心照顾每一个学生,在她班上学习的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状况、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她都了如指掌。她对困难的学生总是给予无微不至关心,要是哪个学生因为家庭的贫困而失学,她总会从微薄的工资里面挤出一部分钱给学生垫书杂费,说服他们复学。一个又一个,一年又一年,垫的钱越来越多,还她的却很少,30年来,究竟给学生垫了多少费用,她自己也记不清了,因此,也让她自己的生活也经常举步维艰。
王洪春家在农村,她每天上完课还必须干农活,但是几十年来,她在工作上从来没有拖过后腿,对学习差的学生她也总是悉心辅导,从不放弃一个后进生。每天傍晚,她总是走村串户,到学生家里去家访,去辅导学习差的学生,经常到了半夜才打着火把回家。
二
20__年8月,处于1700米高山上的群岭二校急需教师,但是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人选。正在学校领导焦头烂额之际,49岁的王洪春老师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不敢相信的决定,她自愿申请到群岭二校任教。一个女教师,到一所荒凉得古庙一样的学校教书,这让所有知道的人都大吃一惊。
群岭村校是全乡最偏远、环境最恶劣的村校。海拔1700米的山梁上,一间破旧的土墙教室,两边的陡坡延伸至让人恐惧的深谷。从场镇到那里,要走4个小时山路。以往的老师,没有谁在学校待上过一年。
因为之前没去过群岭,开学前,王洪春让丈夫刘权明先上山看看。刘权明回来后,久久没说话。“只要有路,我就能爬上去。”听了妻子这话。刘权明开始默默为她收拾上山的被条、换洗衣服、方便面和咸菜。
群岭二校地处群山之颠,四面迎风,泥巴墙,瓦屋顶。校园总占地面积38.9平方。开学头一天,夫妻俩背着东西,早上8点从家里出发,下午2点才走到学校。
来到学校,王洪春愣住了――30平方米的教室被隔成两间,一间是教室,容纳两个年级的复式班,一间是老师卧室兼厨房。教室里,3只脚的课桌就有6张。一个没有门的厕所,中间挂了条麻袋分出男女。王洪春让丈夫维修桌凳,自己打扫清洁。两间屋,清理出的老鼠屎装了一筲箕,还发现4张蛇蜕下的皮。
当天晚上,因未带床,王洪春和丈夫将纸板铺在地上睡,没电,就点蜡烛。一周后,学校才通电,丈夫也从家里搬来一个床垫,放在借来的6个啤酒箱上,算是床,一直用到现在。
几个留守孩子和王老师住在一起,除了上课,王老师还要煮饭或者方便面和学生一起吃。由于卧室太窄,王洪春不敢在里面生火,山上电压低,又不能用电饭锅,所以王老师把灶搬到了屋外的空地上,下雨天又搬到屋里。她做饭的灶就是一只瓷盆,上面再放一个“三脚”和一口锅,看起来有些像过家家,却让人觉得心酸。由于这里海拨高,群岭山上,每年冬天两个多月大雪封山。没有水,她就将干净点的雪放在锅里,融化后做饭。但不管多干净的雪,融化后的水都是黑的。她不敢喝,王老师只好干吃方便面。刚刚到群岭村校的一年里,她和学生就吃了七八十箱方便面,三年吃了多少箱方便面她自己也说不清了。
三
条件越是艰苦,王老师越是努力地工作,因为她认为在这里生活的人太不容易了。她希望能多为孩子们充电,让孩子们长大了凭自己的实力改变命运,尽管她担任的是复式班,但她对教学工作丝毫没有怠慢。对于学生作业,无论课堂作业,还是家庭作业,她都一丝不苟地批改,而且还在一个本子上详细地记录了“作业反馈信息”。学校领导问她:“这么多的作业你怎么改完的?”她却平淡地说:“反正没事,改点作业充实一些。”
王洪春老师是82年前的民师,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但她时时刻刻都在学习。在她的备课本和教科书上,到处能看到那些“循规蹈矩”的小字,那是她钻研教材的见证。在村小有很多课余时间,王老师除了改作业和辅导学生,就把大量的时间用来备课和学习。她说:“闲着也是闲着,有事做还好些。”在她简单的床铺底下,有很多书,她说没地方放,只好放棉絮下面了。
四
群岭二校由于是白泉乡条件最差、环境最恶劣的村校,曾经几度派人去,都被那里的境况吓退了,在那里最需要老师的时候,年近半百的王洪春却主动申请去任教,这事却让她在那里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
在白马泉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农村人光靠种庄稼维持生计是不行了。于是有劳动能力的人纷纷外出打工,留守儿童便成了教育过程中严峻的问题,据统计,白泉的在校生中,留守儿童占50 %,留守儿童的家中的大人大多数是“老弱病残”,家里的活计变得特别忙,再加上学校路途遥远,接送孩子也就成了大问题,见此情形,王洪春老师主动给孩子做中午饭。每天中午王老师都要用那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灶台里给十几个孩子做饭。
家长们见王老师待孩子特别好,有些离学校远的就干脆把孩子送到王老师那儿住。仅仅十多个平方的寝室里,住着王老师和四个孩子,他们小的四岁,最大的有六岁。白天,王老师要为他们热洗脸水、洗脸、梳头、做饭,晚上,还得在三更、四更时分叫醒孩子陪他们上厕所,否则就会尿床。王老师每天给所有孩子上完课,便和这四个留守儿童一起玩。在王老师这里,老师、厨师、管理员全由她一个承担起来了。当同事问她累不累的时候,她却用了一句最普通的话回答:“比起那些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我就好耍多了。”
孩子们没有床,王老师就把自家的钢丝床背了上去;高山上没有零食,她便在街上买了背上去免费给孩子吃;孩子们没水喝,她便在简单的灶台里给他们烧开水;孩子们没活动场所,她便让自己的丈夫用木头做了一个乒乓球台,她还买了如跳绳等许多体育用品,给孩子们玩;她还自己掏钱买了拼音挂图、教字挂图、汉字挂图等张贴在教室的墙壁上。
也就是因为她的用心良苦,现在不仅让本校学生爱校如家,中心校回去的孩子也爱去那里玩。也就是因为她的善良和蔼,山上许多大姑娘也拿她当自己的妈妈,跟她谈心,请教她一些生活小常识。在这里,王老师得到了全体村民的尊重和信赖,王老师也不再孤单,因为在这里她有许多亲人。
在王洪春主动申请上山之初,有人怀疑她在那里坚持不了半年,也有人说她是为了出名。而今天,王老师不仅坚持了下来,当然也出了名,她的事迹让无数人感动,也受到众多媒体的关注,但这不是她上山的初衷。出了名的王老师还是和以前一样,默默的坚守在1700米的高山之巅,默默地辛勤工作,既当老师,又当保姆,默默地忍受着孤寂和艰辛,用自己柔弱的双肩为大山孩子撑起一片希望的蓝天。
五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春华秋实,30年的倾情投入,30年的辛勤耕耘。王洪春以她大山般的朴实和坚毅,真诚待人,踏实做事,无私奉献,赢得了学生的敬仰,家长的尊重,社会的好评。她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她的感人事迹不仅受到社会各界和许多媒体的关注,20__年,她再次被学校评为模范教师,县“十佳班主任”,20__年评为重庆市师德先进个人,20__年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教育部评为全国模范教师、教育部和全国妇联评为全国巾帼标兵、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并当选为市县两级妇代会代表。面对这些荣誉,王老师却说:“其实我做的都是分内之事,平常事,我只是希望我退休后,能有人继续上来照顾这个山上的孩子,他们需要用知识来改变命运。”王老师就是这样平凡的一个女人,和这里的许多女人一样,放假回家了是个贤妻良母。然而如此柔弱的肩膀却挑起了大山的脊梁,为山区教育事业奉献了她近乎一生的心血。如今,年过半百的她仍然坚守着那座大山,坚守着那里的孩子。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403个字,有1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9分钟,朗读时长13分钟,慢速需要19分钟,有184位用户喜欢。
一、用爱,让学生转变
爱是人类特有的情感和行为,是生活深处一朵炙热的火花。它能创造安全与满足的温馨,赋予人以无穷无尽的力量。师爱更是神圣而伟大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她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她才可以教育孩子。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也只有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去体验学生的感受,师生才能成为朋友。一次,她中途接五年级的数学,上第一节课,就发现后面有个男生无精打采,不注意听课,他当天的数学作业也没交。班主任说这个学生不爱学习,各科老师都头疼,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惩罚方式,都不管用。其实,惩罚不当,会使他丢失自责的良心,走向其反面。于是,她把他找来,不是单纯的批评,而是告诉他,让他明天试试,只要自己用心听讲,老师讲的课一定有他听懂的地方;作业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实在不行能把例题看懂,抄在本子上也行。第二天,__老师讲的题比较简单,同时用鼓励的目光看着他。这次他果然交了作业,__老师在他的作业本上写了表扬鼓励的评语。就这样,慢慢的这个学生变活跃了,成绩也上来了。
二、用赏识,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转化后进生,是每个教师所面临的一项艰苦而复杂的任务。相信,每个教师对此都深有感触,常常付出很多,却收效甚微。但是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又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环节,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而后进生往往容易被老师忽视,更需要得到老师的赏识。__老师班有一名学生刚进校时,学习行为习惯非常差,经常讲小话,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也是班内下等水平。在一次家长来校访问中,他母亲告诉__老师,他的计划是进入班内前十五名。__老师得知这个情况后,在课堂上特别关注他,只要这个学生有点进步,__老师就激励的眼神和语言来鼓励他。__老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对他仔细观察,发现他有了明显的改变,违纪情况明显减少。于是,在班内公开表扬了他是一位有上进心的好同学。从此,他的学习行为习惯有明显改观,注意力也集中多了,期中考试真的进入班内前列。赏识源于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钟爱,对教育事业的挚爱。
三、教书育人,硕果累累
__小学有5位教师,四个教学班,97名学生。虽然她是一名女教师,但她却把学校管理的井井有条,有声有色,从不让领导操心。她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干挑重任,每学期她所上的统考科目最多,成绩却总是名列前茅。
启蒙教育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而小学是人生的起点,它的任务是培养孩子们懂礼貌、守纪律、爱祖国、爱人民的良好品德,以及建设良好的校风、树立良好的班风。为此,__老师做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努力,并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每周星期一清晨,__老师都要带领孩子们升起五星红旗,对学生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平常有学生生病了,总是__老师把孩子送进医院,为孩子们端水送药,送去无微不至的关怀。十几年中,她总是第一个最早走进校门、而总是最晚一个走出校门的老师。由于__老师的勤奋工作、扎实努力,得到领导、家长和老师的一致好评。
从20__年秋季学期至今__老师共获镇级成绩优秀奖6次;市、镇级优秀教师各一次;校本培训市级先进个人和镇级优秀各一次;高级教师示范课比赛二等奖;数学竞赛课镇级优秀指导教师2次.20__年秋季学期,所教毕业班16人,有8人成绩在160分以上,3人排在全镇50名以内,所教数学获镇级第一名,人平均分超镇平均分20.38分,超市平均分13.33分。
四、传帮带新、青年教师,提高学校整体成绩
从20__年__老师任__小学负责人这四年以来,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通过开展一系列的优秀班级评比、文明卫生评比、学生诗歌朗诵比赛等活动,各种政治思想教育活动,让学生们在这些活动中,锻炼了能力,陶冶了情操,活跃了学习氛围,使小学生们受到了良好的政治思想教育。在20__年春季学期,全校派出9名学生(限定每班5%人数参赛)到中心小学参加1—2年级口算、3—6年级作文、爱家乡绘画比赛,__、__分别获一年级组口算比赛二等奖和三等奖;__全获二年级组口算比赛三等奖;__、__分别获三年级组作文比赛二等奖和优秀奖;__获五年级组作文比赛优秀奖;二年级__、__获爱家乡绘画比赛优秀奖。
__老师深信:教师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一个好的学校必须有一群好的教师.所以在自身的提高过程中,还鼎力传帮带新、青年教师,努力提高学校整体成绩.在其指导及大力支持下,__(20__年9月参加工作)老师在20__年秋季学期数学课竞赛中获镇级三等奖,20__年“‘5·4’青年爱岗、成长、奉献”演讲比赛中获三等奖;__老师在20__年春季学期数学“同课异构”课中获镇级三等奖。20__年秋季学期中4名教师获得5科镇级成绩优秀奖.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在这片流芳吐艳的园地里,在这个让她魂牵梦绕的岗位上,她默默无闻地耕耘,勤勤恳恳地播种,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汗水。
__老师说,她是一位很普通的小学教师,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她所做的,其他老师也做了。她用真诚的心去拥抱每一位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和学校每一位教师,也许很多老师认为她很严厉,但她只是希望每一位老师今后的人生,因曾经在__任教而快乐,而有所收获。十多年的辛勤耕耘,十多年的风雪雨霜,她无怨无悔,因为她把爱献给了学生,她的爱像一缕阳光,温暖着学生的心田,让他们在感受爱的同时,学会关爱别人。虽然她所做的是一件件平凡的小事,而这些小事却连接着千家万户,影响着一代一代的学生,关系着祖国的未来.在今后的工作中,她将把爱的种子继续播洒下去,让一代一代的学生在爱的阳光下茁壮成长!成绩只能代表过去,但她不会满足,她将更加信心百倍的去挑战自我,扎实工作,全心全意的付出,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用汗水浇出满园春色,用心血培育智慧花朵。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25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163位用户喜欢。
作为一名骨干教师,我毫无保留得将自己的点滴经验呈现给年轻、需要引导的教师们,与他们一起交流分享,一起反思提高,采取讲公开课、备课辅导、各类讲座、教学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引领,在《轻松快乐识字法》课题研究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些灵动开放的识字经验已经在全县推广应用,收到良好的效果。几年的轮回之中,通过耐心细致的带领,多名年轻教师不断成长,在班务工作及教学工作中取得可喜的成绩。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多年的教育工作让我深深的感知,要想当一名好老师必须自身拥有过硬的文化素质,积淀文化底蕴,才能做到“厚积薄发”。
历尽春秋,无怨无悔。“梅花香自苦寒来”,今后的路上虽然还会有更多的风风雨雨和沟沟坎坎,我将不断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在新课改的洗礼中寒梅绽放!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418个字,有1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228位用户喜欢。
孟夏时节,麦浪滚滚,丰收在望。
看色、看粒、看长势……小满节气后,一场全国小麦新品种观摩会在杨凌举行。观摩团追随着麦浪,实地观摩了“西农511”“伟隆169”“西农926”等一系列饱含着科技创新元素的杨凌小麦新品种,见证了科技创新引领种业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杨凌示范区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旱区农业发展需求,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在小麦良种繁育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创新成果,成功探索出一条以科技创新驱动农业现代化的特色发展路子。”中国工程院院士、小麦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许为钢说。
以科技创新为窗口,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把杨凌比喻为“旱区种业硅谷”,充分肯定了杨凌在种业科技攻关、种业企业建设、种质资源抢救性保护等方面,为打赢种业“翻身仗”,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卓越贡献。
如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吉万全教授团队正向着优质强筋、抗赤霉病和条锈病绿色小麦“进军”,马翎健教授团队致力于选育酿酒专用小麦等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闵东红教授课题组则正在全力攻克抗旱节水转基因小麦新品种培育技术难题……基础研究、靶向育种、生物育种正方兴未艾。
25年来,杨凌示范区扎实履行国家使命,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能力转化为区域发展动力,走出了一条建平台、打硬仗、促开放之路:
建平台,厚植科技创新沃土——
从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到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从杨凌种业创新中心到中国杨凌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创新中心,从果业、畜牧、食品工程等农业产业创新中心到秦创原农业板块创新驱动平台,杨凌示范区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一号工程”,不断加强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先后建设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97个,成为建设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核心区的“加速器”。
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杨凌种业创新中心主任康振生所说,杨凌为农作物种业与现代生物技术集合、促进传统种业改进,做好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平台,为我国农业特别是旱区农业发展贡献力量提供了新机遇。
聚资源,创新实力越来越强——
知名种业企业先正达、科迪华和陕西省杂交油菜中心、金棚种业等种业科研院所、企业纷纷落地杨凌,各类农业科技创新要素持续聚集,杨凌农业创新高地作用越来越明显。同时,充分发挥示范区体制优势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等科教人才智库作用,大力推进区校融合、协同创新,探索形成了“农科教相结合、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新机制,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促开放,让创新之路越走越宽——
近年来,杨凌以建设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为契机,充分发挥示范区和自贸区双区叠加优势,深入推进国际农业交流、培训、示范,先后成立了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建设了一批国际农业科技合作园区,更多蕴含“杨凌基因”的“金种子”走出国门,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上合组织成员国开出了绚烂的“农科之花”。
25年来,杨凌示范区在小麦遗传育种与条锈病防控、牛羊体细胞克隆、苹果抗逆生物学、动物胚胎干细胞研究及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建立了干旱半干旱地区小麦、玉米、油菜、马铃薯、苹果等生物育种技术体系,审定通过的农作物新品种达768个、苹果新品种12个,为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研成果涌现,是杨凌示范区多年来在科技创新重点领域长期坚持研发取得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加强政策引导激励,以及科技创新投入、金融等协同推进的结果。”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康绍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