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6范文网 > 企业管理 > 企业管理 > 安全管理
栏目

安全管理学与安全科学技术(3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11-25 热度:96

安全管理学与安全科学技术

第1篇 安全管理学与安全科学技术

安全管理学是安全科学技术体系中重要和实用的一门二级学科,它包括职业安全卫生管理、风险分析与管理、事故管理、安全信息系统、工业灾害预测与预防等分支学科。安全管理工程是安全生产的最基本的保障手段和措施,其理论和方法得到了职业安全卫生、减灾防灾、国防与军工生产等领域和有关专业的普遍重视。

通过人类长期的安全生产活动实践,以及安全科学与事故理论的研究和发展,人们已清楚地认识到,要有效地预防生产与生活过程中的事故,保障人类的安全生产和安全生活,人类有三大安全对策:一是安全工程技术对策,这是技术系统本质安全化的重要手段;二是安全教育对策,这是人的安全素质的重要保障措施;三是安全管理对策,这一对策既涉及到物的因素,即对生产过程设备、设施、工具和生产环境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也涉及到人的因素,即作业人员的行为科学管理,更为实现人-机-环境因素的协调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安全管理科学是安全科学技术体系中重要的分支学科,是人类预防事故的“三大对策”的重要方面。

第2篇 浅谈安全行为科学与安全管理

一般地说,企业生产过程中发生事故的原因可归为内因与外因两大类。内因是指劳动者的技术、心理活动等方面出现了与企业要求不相协调的情况:外因是指设备状况、预防措施、防护用品以及劳动环境的条件不符合安全生产的要求。国内外大量事故统计表明,在企业内所发生的事故中,70%~75%是由于劳动者的操作行为发生错误或违章作业所引起的。而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的行为是由人的心理状态支配的。因此,安全管理人员在分析和研究事故发生的内因条件时,必须调查事故发生时人们的心理活动,亦即借助于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来指导安全管理工作。

行为科学是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研究行为的一门科学,它是研究人的行为规律,主要研究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

安全行为科学是行为科学的重要应用分支,安全行为科学不但要应用行为科学研究的成果为其服务,同时安全行为科学为行为科学丰富了内容和扩大了内涵。因此,安全行为科学与行为科学是相互交*和兼容的关系,是行为科学在安全中应用而发展起来的应用性科学。

人的安全行为是复杂和动态的,具有多样性、计划性、目的性、可塑性,并受安全意识水平的调节,受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支配;同时受道德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影响:态度、意识、知识、认知决定人的安全行为水平。

影响人的安全行为的个性心理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情绪对人的安全行为的影响。情绪为每个人所固有、受客观事物影响的一种外在表现,这种表现是体验又是反应,是冲动又是行为。

2.气质对安全行为影响。气质是人的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人所具有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气质使个人的安全行为表现为独特的个人特色。人的气质对人的安全行为有很大的影响,使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点和安全工作适宜性。因此,施工现场各工种安排、班组建设、使用安全干部和技术人员,以及项目组织和配备管理工人队伍时要根据施工现场实际需要和个人气质特点来进行合理调配。

3.性格对人的安全行为的影响。人的性格是每个人所固有的、最主要的、最显著的心理特征,是对某一事物稳定的和习惯化的表现方式。性格表现在人的活动目的上,也表现在达到目的行为方式上。但是人的性格不是天生的,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的方式,人的性格表现出多种多样,有理智型、意志型、情绪型。

影响人的安全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

1.社会感知对人的安全行为影响。感知是眼前客观刺激物的整体属性在人头脑中的反映,人的社会感知与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经常是不一致的,这就是使人产生错误的知觉或者偏见,使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在自己的知觉中发生歪曲。产生偏差的原因有:①首因效应②晕轮效应③第一印象作用。

2.表现在价值观对人的行为影响。领导和职工对安全价值的认识不同,会从其对安全的态度和行为上表现出来。

3.角色对人的行为影响。角色实现过程就是个人适应环境的过程在安全管理中,需要利用人的这种角色为其服务。

其中社会感知对人的安全行为影响最大,长时间影响可使人产生一种潜意识(或下意识)的安全行为。

影响安全行为的主要社会因素

1.社会舆论对安全行为的影响。包括社会舆论的监督和社会舆论的宣传。基于这个原因通过各种形式在施工现场进行安全宣传活动及目前社会舆论对安全生产监督是很有必要的。如“万里行”和“安全月”等安全宣传活动及各种安全事故调查和处理的报道。

2.风俗与时尚对个人安全行为影响。风俗与时尚对安全行为的影响既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我们可以通过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实现扬其长,避其短。

环境状况对人的安全行为的影响

人的安全行为除内因影响外,还有外因(环境)的影响。环境变化会刺激人的心理,影响人的情绪,甚至打乱人的正常行动,物的运行失常及布置不当会影响人的识别与操作,造成混乱和差错,打乱人的正常活动。

企业安全价值观规律处于中心支配地位,而物的规律和职工心理运动规律是安全价值观规律的基础,左右着安全价值观规律的运动方式。物的规律影响着职工心理运动方式和安全价值观,职工心理运动规律同样也影响着物的规律和企业安全价值观规律。从实际情况分析,职工心理规律可能是决定安全生产的最基础最直接的因素。这是因为: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企业管理方式正在或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

目前很多国外企业的安全研究出现的一个新现象是越来越重视对职工个人思想和行为特征对安全生产影响的研究,比如酗酒和滥用药物对安全的影响、比如工作压力和职工的精神耗竭问题的研究、比如显示屏对人体进而对职工身心健康的影响等等。

影响安全行为的心理因素实证分析

职工心理呈现复杂多元性,但并非毫无规律性。安全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事故倾向理论假说。它认为,事故总是由少数几个人造成的,即50%的事故是由10%的人造成的。

1)小部分工人(如20%)造成了大部分(70%)事故。国外的另一项研究结果认为,事故年龄为17-28岁之间的人群中最频繁,50-60岁的人群中达到最低。

2)工种越特殊、工艺越复杂,对人的心理素质要求越高。国外的研究认为,工人的知觉技能等于或高于运动技能,工人就相对安全;但是当知觉水平低于运动水平,雇员就有事故倾向,并且二者差异越大,事故倾向越大,通俗地说,反应速度快于知觉速度的工人更可能发生事故。

3)绝大多数事故发生在工作的中后期,而此阶段恰恰是职工心理呈现“云团状”。

众所周知,企业管理理论已经从18世纪的“经济人”、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人”、60年代的“自我实现人”发展到今天的“复杂人”(6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e•h•沙因提出)。复杂人理论认为,人的需要的动机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管理需要“常变”。这个重要管理思想对安全管理的启发就是,企业制定安全政策、进行安全管理要建立在“复杂人”的基础之上,把“人”想得复杂些,而不能把“人”当成是执行政策的机器。怎样把“人”想得复杂些呢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意力问题:注意(at-tention),是指心理活动对定对象的有选择的集中。注意具有选择的功能,这就是使心理活动指向于那些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与当前活动相一致的各种刺激,而避开或抑制那些无意义的、附加的、干扰当前活动的各种刺激,也就是使心理活动具有一定的方向性;注意具有保持功能,即当外界大量信息进入感知记忆以后,每个信息单元必须经过注意才能转换成一种更持久的形式而得到保持;注意具有对活动进行调节和监督的功能。因此研究人的注意问题对实践、对安全生产关系极大。

安全管理者的责任在研究职工注意力问题时,须把握好职工的注意分配和注意广度。研究表明,注意分配取决于同时并进的几种活动的性质、复杂程度以及对活动的熟悉或熟练程度。也就是说在安排工作时要尽可能避免同时做二种及以上不同性质的活动,活动的难易程度要配合得当,要加强职工的技能训练以提高职工现场的注意力;在注意广度方面,相关的研究表明注意的对象越集中,排列得越有规律,越能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从而职工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觉察或认识客体的数量就越多。注意的广度也随着活动的任务和个人的知识经验不同有所不同,因此,提高活动的意义性、趣味性,也是提高注意广度的有效办法。

(二)疲劳问题:疲劳是指因持续工作造成体力及工作效率下降并伴随着疲惫感的生理现象。它具有“一过性”特点,即经过休息一般都可恢复过来。疲劳分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两种。生理疲劳又称肌肉疲劳或体力疲劳。这在现代化大型企业中,更多的是心理疲劳,即主观疲劳或精神疲劳。

疲劳随工作时间延长而增强。在开始阶段,人的工作能力逐步释放出来,随即达到最佳状态,经过一段时间,由于持续工作,疲劳不断积累,人的工作能力开始下降,出现疲劳现象。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造成过度疲劳后,即使按作息时间休息,也不能使工作能力得到充分恢复。

(三)情绪的问题:情绪是意识中最重要的构成因素,对人格的整合提供动机。一方面,情绪对人的认知的发展和认知活动起着监督作用。在情绪一一认知运动的相互作用中,情绪是认知发展的契机,它激发人去认知、去行动,例如,兴趣激起研究行为,决定认知的选择性和方向:而痛苦、愤怒或紧张的情绪则使认知活动变得刻板和狭窄+限制知觉和思维,并干扰利用线索和采取变式。另一方面,情绪对人格的整合提供动机。因此,安全管理者掌握好情绪理论,把握好职工情绪特点,调节好职工情绪对于职工很好地认知企业安全价值观、保证安全生产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3篇 心理学与安全管理

一般地说,企业生产过程中发生事故的原因可归为内因与外因两大类。内因是指劳动者的技术、心理活动等方面出现了与作业要求不相协调的情况:外因是指设备状况、预防措施、防护用品以及劳动环境的条件不符合安全生产的要求。国内外大量的事故统计表明,在企业内所发生的事故中,70%~75%是由于劳动者在操作行为发生错误或违章作业所引起的。而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的行为是由人的心理状态支配的。因此,当我们的安全管理人员在分析和研究事故发生的内因条件时,就必须调查事故发生时人们的心理活动,亦即借助于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来指导我们的安全管理工作。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规律的科学。心理规律指认识、性格等心理特征的规律。心理过程包括反映客观现实的认识过程和对待以及改造客观现实的意向过程,这两种心理过程的内容和关系如图所示。

一、认识、情感和意志对安全行为的影响

一个人的行为与他的心理活动是分不开的。安全管理首先是对人的管理。要管理人,首先要了解人,要了解人的心理特点和心理活动规律。总之,要搞好人的管理,有效地调动人的安全生产积极性,必须从人的心理规律及其在各种因素影响下所形成的心理特点出发。

认识过程是人们的心理活动的初级阶段。通过这一活动,使人们能认识事物的个体和整体,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预测事物发展趋势,以及需要采取的行为。

人长期从事某一操作时,有时会产生视觉与客观对象之间的不一致,这种和客体不一致的错觉有时会成为发生事故的重要原因。即对某些对象的形状、尺寸及质上的错误知觉能导致操作者错误的判断,成为不安全行为的起因。

视觉对人来说,是最重要和使用最充分的感觉系统。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大约有80%~90%的信息由视觉提供的。在生产环境中,劳动者产生的错觉也大部由视觉差错而引起。错觉可分为运动的错觉和定位的错觉。前者将运动的误认为静止的,或将静止的误认为运动的;后者主要是搞错了空间方向和位置。劳动者因受刺激而产生紧张的情绪,就会出现和客观不一致的错觉。产生错觉的机会越多,发生事故的概率也就越大。

用积累的经验来判断客观存在的危险事实,这是劳动者的本能。但由于生产环境异常特殊,它和生活的自然环境不同,劳动者的经验有时用不上,这就会引起人的思维错误。要避免生产上的不安全行为,首要的是排除思维上的失误。

影响人们正确思维,导致不安全行为乃至事故发生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就是习惯定向。所谓习惯定向是指在一个人的经验中,如果多次运用同样的方向去解决某类问题而奏效时,那么就会使人拘泥于以往的经验,不去寻求新的,安全的,更佳的方法,甚至形成机械地,盲目地习惯反应的倾向。事实上,现场事故统计表明,“总这么干,习以为常,从没感到有什么危险,生产任务照样顺利完成”或“至今为止并没有出过事故,不要紧,我有经验”等习惯定向心理状态所造成的事故的比例占中国20%~25%左右。

情感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它是人的喜、怒、哀、乐、悲、愤的心理表现,也是人对待客观事物态度的一种反映。情感对现场作业者的观察、分析、判断和操作有着极大的影响,与企业的安全生产有着密切关系。尤其是情感的两极性,对人的思维活动和分析判断能力有着不同的作用。当人在高兴、满意、愉快时,会感到舒适、畅快。这将会使人的观察锐敏,反应迅速,动作灵活,操作准确,事故也随之减少或消除。这类对安全生产极为有利的情感称为“增力情感”。相反,若作业者带着悲哀、忧虑、愤怒、恐惧等情感进行作业,就会感到压抑和痛苦以及忐忑不安,使正常的心理活动受到干扰。这类情感使作业者的反应变慢,行动迟缓,操作错误增多,事故频率加大,心理学称之为“减力情感”。因此,在安全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应积极引导操作人员具有增力情感,并给予保护,以增加其活动能力,提高判断的准确性。同时,要极力避免操作人员带着减力情感进行作业,以减少事故的发生。

心境和激情是情感的两种形态。人们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比较持久的情感状态,如精神舒畅或闷闷不乐。心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物定的体验,它具有弥散性的特点。当人产生某种心境后,就会影响全部生活和工作,它使人的言语、行动、思想和所接触的一切事物都染上了相同的情感。心境是有原因的。从客观上来说,重大事件、事业的成败、工作顺利或挫折、健康状况,甚至时令节和气候变化、环境事物的变更都可以成为引起某种心境的原因。一个人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则是影响人的心境的主观原因。心境既可以激发人的积极性,也可压抑人的积极性,前者起增力情感的作用,减少事故的发生;后者起减力情感的作用,增加事故的发生。因此,每一个作业者,都应当成为心境的主人,应当自觉地掌握和控制自己的心境。

《安全管理学与安全科学技术(3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相关管理制度

分类查询入口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