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6范文网 > 企业管理 > 企业管理 > 管理知识
栏目

谈三e对策管理(15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3-07-25 热度:41

谈三e对策管理

第1篇 谈三e对策管理

摘要 本文针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三个事故致因因素,以“三e”对策实施安全管理,达到预防事故的目的。

为了预防事故,就要弄清事故发生机理,查明事故致因因素,针对事故致因因素,采取有效对策。“三e”对策是指事故的直接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和根本原因(管理上的缺陷)分别采取对策,防止事故发生和促进事故的转化。

一、针对性教育,从幼年抓起(education)

安全教育是安全工作的基础,安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们的安全意识(是指人们对安全的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和安全素质(是指人们对不安全因素的防范能力)。这是一种能力的培养,是安全工作的治本措施。在现行的安全管理工作中,从新职工岗前的三级安全教育、班前班后会安全教育等日常安全教育,到提高职工素质的专业安全教育和特种作业培训以及建设一支懂技术、会管理、有责任感的专业安全干部监察队伍的训练等安全教育工作,虽然都已取得了很好的经验。但从整体安全教育体系方面看,包括安全思想教育、安全技术教育、安全管理基础知识教育以及督导安全教育培训制度的执行等整个体系上尚有不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带有一种亡羊补牢、急功近利味道的作法。

从人的心理特征上看,一个人的潜力是由智力、知识和技术及实践三个基本方面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是人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个心理特征的形成,抓得越早,就越牢固而稳定。因此,人们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的教育和培养,也就越早越好。安全教育从幼年抓起,这在国外早已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安全教育从幼年抓起是说要把安全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幼儿园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各种专业技术教育以及其它中等、高等教育之中。在幼儿园,幼儿教师要帮助幼儿建立起初步的安全概念和安全心理;在九年义务教育中,人们的安全意识观念已经形成;在专业技术和中、高等教育之后,稳定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已成为人们的一种本能。而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的职业安全教育应是这些教育的延续,是为了进一步适应岗位和环境特点的继续和补充。

这是一项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努力、互相合作的复杂工程,它只有在所有的人都必须承认并履行个人的责任时才会成功。父母和亲友们必须参与对孩子的教育;教师们在保持传统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基础上,必须具备和保持安全教育和教学能力,并能在课堂上展示这种能力;管理部门必须制定政策,从教课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设施和教学督导上给予保证,并实行高标准的教育成绩管理。

二、针对性技术,实现本质化安全(engineering)

按照人、机工程学的观点,本质化安全是指人、机、环系统的整体优化,是指设备、设施、场地环境、工具、原材料、劳动保护用品等要与人的心理生理特征相适应,并具有自动保护、自动抑制或消除意外危险因素的功能。即使在操作者产生失误的情况下,因有保护装置在发挥作用,也能制止事故的发生,使人不受到伤害。

在人、机、环组成的系统中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但由于人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受情绪、体力、环境诸多因素的影响,行动的耐久性和准确性是很有限的,而且个体差异较大,并具有明显的偶然性和随机性。假设,如果设备的状况不好,缺乏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对人的弱点进行补充,操作者一旦发生失误就可能导致事故发生,产生难以估计的后果。事实上,任何人都不希望自己发生事故,但很多事故还是发生了。从能量转移论的观点看,能量在有序作功的同时,本身也是一个危险源,当能量逆流于人或失去控制时就可能发生事故,造成人身伤害、物质损失和环境破坏。显然,这种能量的控制要由机器来完成。所以,只有从工程技术上采取本质的措施,才能对能量实现有效控制,消除隐患,实现本质化安全。

在机器设备的设计、制造、购置和安装的前期管理阶段,要充分考虑到设备的“优生”问题,做到安全、合理、可靠,环保和消防设备配套齐全,符合规范。切不可忽视设备的安全性,造成设备的“先天”不足;设备的后期管理要着重保养和维修,并根据生产需要和环境变化针对设备的运转情况不断地进行分析评估,通过调整原料、更新材质和改变工艺,消除风险区和危险点。切勿“带病”运行;配置现代化的安全和卫生检测装置,采用状态监测和诊断技术,加强对设备安全性的检测和评估手段,实现对事故的早期预防和控制,提高抗灾能力。应防止设备的劣化倾向,对超期服役和淘汰运行的设备,更要严格管理,并结合生产工艺和安全的需要,有计划地进行技术改造和更新,使其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

在机械设备或生产系统上,必须装设安全防护系统(安全防护装置、保险装置、信号警示装置、危险牌示和安全标志)。设专人负责,定期检查、校准,确保其灵敏、可靠。

目前,大多数企业面临着设备老化、工艺陈旧、工业布局不合理,严重缺乏改造资金问题。而且在生产装置上装设安全防护系统,不但加大了投资,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设备的运行速度,与人们追求的高效率、高效益发生了矛盾。对此,我们要正确运用安全投资效益评价原理,充分认识安全和效益的一致性,切不可不顾安全盲目地追求高效率和高效益。

三、针对性管理,要加强法制(enforcement)

在事故致因因素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事故的直接原因,但它们只不过是深层原因的征兆,是管理上缺陷的发现,管理和监督上的缺陷才是事故的根本原因。如由于技术管理不严,使工程设计有漏洞、使用材料有问题、造成了物质上的不安全因素;由于安全管理不科学、责任制不落实,使安全教育流于形式、“三违”现象屡禁不绝,造成了人的不安全行为;以及安全组织不健全,安全政策法规不落实,安全防护措施不妥当等等。而这些管理缺陷的核心问题是责任制的不落实,是事故处理中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很多企业,出了事故不是积极地去查找原因,而是千方百计逃避事故,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作法,力图减轻事故责任。逃避不了则想方设法隐瞒事故、掩盖事实,阻挠对事故真象的调查,结果是“三不放过”原则不能得到落实。这样使事故只能起消极作用,呈恶性循环。

面对事故,明智的作法应是一要彻底杜绝,避免其重复发生,二要促使它向积极作用的一方转化。杜绝事故是说要从事故的教训中吸取经验,采取针对性措施、堵塞漏洞,杜绝重复事故发生。促进事故的转化是指要利用好用职工生命和鲜血以及国家巨额财产铸成的活教材,用事故提供的各种信息和资料,务求使职工得到广泛而深刻的安全教育,务求改善系统的安全功能和总体功能,促进系统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这就使事故的消极作用通过系统的优化和生产的发展得以补偿。事故后要坚持“三不放过”原则的道理就在于此。正确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这里,政府、执法机构和监察部门以及企业的决策者们必须承担起责任。政府、执法机构、监察部门要把事故给生产和社会带来的灾难转化为压力施加在企业的决策者身上,使明智的决策者们变压力为动力,集中人力、物力,采取一切手段调查事故真象、分析事故原因、搞清事故责任,深刻总结经验教训,并以此为契机,激励职工产生安全动机,促使企业发展安全科学技术,获得控制事故的能力,提高系统的整体功能,完成事故从不利作用向有利作用转化。

这种转化的条件,是在各项政策、法规基本健全的基础上,政府、执法机构和监察部门必须真正承担起责任,加大包括行政干预手段在内的执法力度,把那些给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造成损失的人绳之以法,这样,才会使那些玩忽职守、视安全生产为儿戏的人受到教育,才会使企业的决策者们感到压力,并使其变压力为动力,完成事故不利作用向有利作用的转化,在事故的废墟上开出安全之花,结出安全之果。

第2篇 施工现场消防管理和对策

一、消防部门要规范执法、依法监督、严把审批关,避免留下先天性火灾隐患。

公安消防部门在依法实施消防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未经审批而擅自施工的单位要限期补办有关手续,严格依照法定程序,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技术标准进行有效的科学监督管理,最终达到消除火灾隐患目的。

二、合理规划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布局,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隐患。一是要针对施工现场平面布置的实际,合理划分各作业区,特别是明火作业区、易燃、可燃材料堆场、危险物品库房等区域,设立明显的标志,将火灾危险性大的区域布置在施工现场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侧或侧风向。二是尽量采用难燃性建筑材料,减低施工现场的火灾荷载。

三、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要认真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要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施工单位总承包商要与分包商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只有责任清楚,才能各负其职,才能确保整个环节不发生任何安全问题。

四、建设单位要履行监督检查,督促隐患整改的职责。

五、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要严格执行国家现行颁布的《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技术规范》的规定。

(本规范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23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09]88号)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和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完成的。

本规范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认真总结我国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工作经验和火灾事故教训,充分考虑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工作的实际需要,广泛听取有关部门和专家意见,最后经审定稿。

本规范共分6章,主要内容有:总则、术语、总平面布局、建筑防火、临时消防设施、防火管理。

本规范2023年6月6日发布,2023年8月1日实施。)

一是施工现场严禁烟火,特别是可燃材料的加工(如:木工房等)现场,危险品仓库,施工工具仓库,可燃材料堆场等;二是施工现场必须配置足够的符合国家标准消防器材,并存放在明显、方便取用的地方;三是施工现场必须设置消防水源;四是施工单位必须确保消防车能及时到达施工现场;五是临时用房要合理布局;六是要严格执行《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技术规范》强条(共十条)。

1、易燃易爆危险品库房与在建工程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15m,可燃材料堆场及其加工场、固定动火作业场与在建工程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lom,其他临时用房、临时设施与在建工程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6m。

2、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等级应为a级。当采用金属夹芯板材时,其芯材的燃烧性能等级应为a级。

3、发电机房、变配电房、厨房操作间、锅炉房、可燃材料库房及易燃易爆危险品库房的防火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层数应为1层,建筑面积不应大于200m2。

4、既有建筑进行扩建、改建施工时,必须明确划分施工区和非施工区。施工区不得营业、使用和居住;非施工区继续营业、使用和居住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施工区和非施工区之间应采用不开设门、窗、洞口的耐火极限不低于3.0h的不燃烧体隔墙进行防火分隔。(2)非施工区内的消防设施应完好和有效,疏散通道应保持畅通,并应落实日常值班及消防安全管理制度。(3)施工区的消防安全应配有专人值守,发生火情应能立即处置。(4)施工单位应向居住和使用者进行消防宣传教育,告知建筑消防设施、疏散通道的位置及使用方法,同时应组织疏散演练。(5)外脚手架搭设不应影响安全疏散、消防车正常通行及灭火救援操作,外脚手架搭设长度不应超过该建筑物外立面周长的1/2。

5、施工现场的消火栓泵应采用专用消防配电线路。专用消防配电线路应自施工现场总配电箱的总断路器上端接入,且应保持不间断供电。

6、临时用房的临时室外消防用水量不应小于表5.3.5的规定。

在建工程的临时室外消防用水量不应小于表5.3.6的规定。

7、在建工程的临时室内消防用水量不应小于表5.3.9的规定。

8、用于在建工程的保温、防水、装饰及防腐等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应符合设计要求。室内使用油漆及其有机溶剂、乙二胺、冷底子油等易挥发产生易燃气体的物资作业时,应保持良好通风,作业场所严禁明火,并应避免产生静电。

9、施工现场用火应符合下列规定:焊接、切割、烘烤或加热等动火作业前,应对作业现场的可燃物进行清理;作业现场及其附近无法移走的可燃物应采用不然材料对其覆盖或隔离。裸露的可燃材料上严禁直接进行动火作业。具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场所严禁明火。

10、施工现场用气应符合下列规定:储装气体的罐瓶及其附件应合格、完好和有效;严禁使用减压器及其他附件缺损的氧气瓶,严禁使用乙炔专用减压器、回火防止器及其他附件缺损的乙炔瓶。

第3篇 地下空间火灾成因及管理对策

相比地面建筑,地下空间火灾的特征、疏散、扑救等都是复杂的,主要表现为灾情更严重,受灾面大、升温快且温度高、扑救困难和管理易疏漏等特点上。这些特点对火灾的防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包括火灾成因及防治对策与管理,火灾的特点及扑救方式,建筑布局及疏散方法等。同时,不同地下建筑功能、规模、软土与硬土条件下地下建筑布局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一旦发生大型火灾,其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因此,对地下建筑火灾的发生、预警、烟火分布规律及发展、扑救力法、防救火管理体系、建筑防火及各个专业防火设计等方面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一、地下空间建筑特点

地下空间建筑常与不同建筑功能连成一体,形成地上、地下,地面立体交叉的空间组织形式。大型地下综合体与城市地面街区功能相同,实质带有地下城市功能,但它们围合在大规模的地下建筑空间内。地下空间具有密闭性特点,为满足人们各种生活、生产需要,要求有复杂的通风、照明,水电及防灾设施设备,因而有很多的设备房间,在墙顶棚及底板都敷设有大量设施管线。地下空间客流量大,因为它是人们交通出行、购物逛街的主要区域。地下商业娱乐空间为了吸引人流,装修豪华,可燃物多。地下空间与地面空间联系不便利,包括出入口少、通道狭小,即便在正常情况下人们进入地下也会有失去方向感,或有不知身在何处感。

二、地下空间建筑火灾特点

地下空间灾害中,尤以火灾发生频率最大。据日本对1970年~1990年间日本国内外地下空间各种灾害事故的统计,火灾占32.1%,这说明火灾是地下空间灾害中威胁最大的灾害。

地下空间建筑一旦发生火灾将会产生严重后果。主要原因:一是人员逃生时发生拥挤造成疏散困难。火灾发生时,人们心理恐慌,即便出入口多也辨不清出入口位置。火灾造成的停电事故会使事态更为严重。二是地下空间火灾会产生大量烟气和热量。从地下空间火灾实例发现,地下一旦发生火灾,其温度会很快达到800℃~1000℃,人员疏散与排烟扩散方向一致,人员的慌乱和烟尘遮挡,使得安全疏散导向灯和标志并不起太大作用,许多人在逃生途中窒息死亡。三是地下空间发生火灾后难以扑救。主要是查不清火源地点,再就是由于人员拥挤,救助人员和大型救护设备只能从垂直或水平出入口进入,只要耽误几分钟时间,火灾就很难扑救。

三、地下空间火灾成因分析

根据火灾发生的时间及地点、地下建筑的类型和火灾发生的原因,可大致分析不同使用功能的地下建筑火灾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在地下空间建筑中所占的比率。

从地下空间使用功能上来说,地铁车站火灾主要是由于电路故障、机车故障和机械故障引发,隧道。火灾多由于装载易燃物的机车或汽车在隧道内相撞引起,地下车库的火灾多是由于汽车在库内失火而引发,地下街等一些民用建筑的火灾通常山电路,明火等原因引起。

从发生火灾频率上比较,以地铁车站火灾为最多,其次为易燃物库房和隧道,再次为地下街等其他地下空间建筑。

(一)地铁火灾的主要成因

1、电气设备引发火灾。常由地铁内各种用电设施和内敷电缆及用电设备引发。如美国纽约1980年一1981年8次地铁列车火灾都是由列车电动机或变电装置引发,1983年日本名古屋的地铁变电所起火,1995年巴库地铁因列车电动机电路故障发生恶性火灾, 1969年我国北京地铁万寿路车站因电器故障引发特大火灾等。

2、设备故障引发火灾。地铁设备多而复杂,无论站台、隧道和机车都有各自运行的设备系统,这些设备系统无不与电器设施相联系,如有质量问题或平时管理维护不善,都可引发地铁火灾。

3、违章施工造成火灾。通常山违章电焊、违章动用火源,违章损坏电器或煤气管等引发。1995年韩国大邱市地铁火灾就是由于施工扩建碰坏煤气管道而引起的。

4、人为事故、恐怖活动破坏引发的火灾。地下铁道一旦发生爆炸、火灾等事故会在社会上造成很大的影响,因而恐怖组织和对社会不满分子常把地铁车站作为发泄目标,如英、法等国都发生过由于恐怖分子在地铁车站实施爆炸活动而引发的火灾。地铁火灾的另一原因是乘客吸烟不慎及管理人员管理失误,如1984年12月天津地铁车站发生了值班人员的棉被被电灯引燃的火灾事故。

(二)隧道及车库的火灾成因

隧道有火车隧道和汽车隧道,隧道内的火灾发生率仅次于地铁。火车隧道的火灾成因主要是由于火车载有易燃物品如油罐车厢,当发生机械故障、电器故障和泄油、脱轨、撞车事故时,就会引发火灾。汽车隧道火灾多由于汽车撞车事故引发。

(三)其他地下空间火灾成因

其他地下空间建筑,包括一些民用的地下商场、地下街、仓库和其他类型的地下工业与民用建筑,其主要火灾原因主要有设备及电路故障、人为因素(如烟火管理及破坏等)和自然因素(如雷击)。这些建筑中,地下商业街发生火灾将会导致最为严重的后果,这是由于地下街易燃物多、人员集中。

四、地下空间火灾管理对策

(一)地铁与隧道的防火管理

总结近几十年地下空间火灾发生的特征及危害性,地下空间防火对策土要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一是从源头上避免火灾发生,这是避免损失的第一重要条件;二是火灾发生时将其消灭在初始阶段,避免扩大为严重火灾;二是建筑及设备设施具有完善的技术手段,如防火规范中规定的防火措施。前两项都可以通过有效完善的管理来避免火灾的发生与扩大,后一项基本上是面临火灾已发生时的被动控制与扑救措施。下面主要从管理角度分析防火的管理对策。

地铁防火管理。对电路电缆、变压器等电路设施进行定期检查、维护、保养等,以保障电路设备系统的安全运转。还有就是机械系统的安全运转,重点在机车的维护、保养和安全运行上。尽管电器和机械故障具有隐蔽性,不易发现,但在发生事故前各专业熟练人员通常会发现一些事故的征兆,如电缆过热等,因此通过建立完善的电器机械管理安全检查体系,就可以减少事故的发生。对于人为火灾事故,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人员管理制度来预防,包括人员的用火管理、破坏的预防及流动人员的吸烟管理等。

隧道与其他地下空间防火管理。对于隧道的防火管理,应从隧道本身及来往车辆两方面着手。对来往车辆的行使安全应和交通部门联合管理,避免在隧道中出现撞车、破坏等事故发生。对于其他民用建筑,也是要建立有效的电器、设备和明火管理体系。

(二)业余扑救队伍及火灾监测预警的建立

成立业余扑救队伍。火灾的发生常常是由小至大,人多数火灾在刚开始发生时并不严重,但若不能及时控制,就会越来越大,等待消防队员扑救为时已晚,因此应有应急扑救的措施及管理手段,如成立业余扑救队伍。扑救队员平时在自己岗位上工作,一旦发现火情立即进入扑救行列,组织疏散群众。在平时,还要经常组织消防培训和模拟疏散训练等活动。

建立火灾预警及综合救灾体系。火灾预警系统包括电器线路监测预警,易发火源设施、房间,设备感知系统,感温感烟系统等。综合救灾体系包括通讯,报警和扑救等救灾体系。

消防管理。包括依法落实安全责任制,建立健全消防管理制度,定期进行消防安全培训(特殊岗位人员要专门培训)。

(三)地下建筑防火设计

改善目前地下建筑的设计方法,增加开敞的,连接地下建筑的下沉式广场出入口,以解决地下建筑出入口小、疏散能力不足的问题。广场式出入口应隔一段距离设一个,既可以解决人员逃生问题,也可以解决扑救困难问题。再就是要提高防火标准,实现排烟与人员出口分离等。

五、结论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是21世纪的主题,地下铁道、地下街建造数量会在今后几十年内快速发展。而目前我国在地下工程防火方面,无论是在防灾观念、管理手段上,还是在技术措施上,都比较落后,这显然和地下空间的发展速度是不相称的。地下空间火灾的发生成因足多方面的,既有管理上的原因,也有技术上的原因。只有各个系统协调运转才能减少或杜绝火灾的发生。技术扑救是火灾已发生情况下的行为与措施,而良好的消防管理是减少火灾发生和降低火灾损失十分关键的一环,但目前人们恰恰忽视了这一点。因此,必须加强地下空间的消防管理,从源头上解决火灾问题,确保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

第4篇 浅析我国民营企业消防管理问题及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亦足可用“迅猛”二字来形容,且经久不衰。处于省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因政府急于培植市场,不得不“忍痛”采取多项优惠政策,自动设低门槛,以吸引企业的进驻,使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更是出现了方兴未艾的势头。民营企业的迅速崛起随之也带来了诸多消防安全问题,理应引起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一、民营企业在消防安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规模小,人员少,分布零散。中小型企业是民营企业阵营中的绝对主力,但目前中小型乡镇企业存在着规模小,人员少,分布零散等特征。很多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还处于家庭作坊式的经营阶段,员工人数在几人到几十人之间,这些企业大都零星的分散在城乡或城乡结合部。由于企业人员少、规模小,大都没有专门的消防管理人员,有的企业从面上看有人兼管实则无人过问,这些都加大了消防部门的管理难度。

(二)企业主意识不到位,吝啬消防投入,自救设施配备差。在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着“重生产、轻安全”的现象。近几年,从媒体报道可以看出私营企业的安全隐患问题非常突出,造成群死群伤的事故也屡见不鲜。今年初深圳亿兴模杯设备厂发生的死7人和东莞市废旧塑料作坊发生的死13人火灾均是典型的民营企业火灾案例。对很多企业主来说,由于文化基础薄弱、思想观念落后,造成消防安全意识不到位,把办企业的目光最大限度地聚焦在获取利润上,至于其它方面,能省则省,更是非常吝啬消防这种只见投入不见产出的开支。有的灭火器超期服役,有的消防设施遭破坏,有的根本就没有消防设施。有的虽已配备了消防器材,但真正会操作使用灭火器材的人却不多,就连有些企业主自己也承认,配置灭火器材完全是为了应付消防部门的检查。许多民营企业主消防意识淡薄,平时不注意消防常识的学习和员工的培训,导致消防安全的责任人和员工的素质不高,对消防法规以及遇到火灾时紧急疏散等都知之甚少,无法履行消防法规所规定的安全职责,自救的能力还相当弱。很多民营企业的厂房中没有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更谈不上消防安全标志,自救设施的不到位,在民营企业中已经构成对安全生产的现实威胁。

(三)消防管理制度不严,违规作业、私拉乱接等问题突出。在吝啬消防投入的企业中,很难想象会有严格的管理制度。然而就是在消防设施投入还算到位的一些稍上规模的民营企业中,消防管理制度不严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一般来说,每个企业都会张贴消防部门要求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但制度往往成为一纸空文。不少企业主认为购置了消防器材就相当于买了消防安全保险,违规作业,私拉乱接现象很突出。在一些民营小医院、小作坊、小店面和公共娱乐场所,有的为了节省开支,生产生活合二为一,生产生活区不分,吃在生产区、住在生产区,用电用气随意性大,消防安全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这种现象在消防部门的“三合一”治理中确实也消除很大一部分,但民营企业往往地处偏远,且分散,消防部门根本不可能做到全天候监督到位,致使这种现象在部分民营企业中得不到根除。

二、解决好民营企业消防安全问题的对策

(一)加大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力度,提高民营企业主的消防安全意识。消防安全培训对于民营企业的安全生产来说是必修课,到任何时候也不能丢。消防监督执法部门要建立社会消防技术培训中心,通过消防站对外开放,举办消防竞赛、消防演习等形式,加大对企业消防安全集中培训的力度,开展经常性的消防安全宣传教育,使其能熟悉消防法律法规,增强消防安全意识。宣传教育和培训的内容应当包括有关消防法律法规、消防安全制度和保障消防安全的操作规程;本单位、本岗位的火灾危险性和防火措施;有关消防设施的性能、灭火器材的使用方法;报火警、扑救初起火灾以及自救逃生的知识技能。

(二)加大从源头管理的力度,全力为民营企业搞好服务。作为消防监督执法部门,首先要改革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各种旧的做法,逐步让人员、装备、训练适应现代防火灭火工作的需要,以“人民满意”为标准,积极主动帮助民营企业做好消防工作,排查消防安全隐患。消防执法监督部门应积极会同政府其它部门,努力做到从源头上堵住民营企业消防安全的漏洞,严格建筑消防审核,加强建筑消防工程督促检查。对于要求开办企业而不具备相应消防安全规划和设施的,坚决实行消防“一票否决”制,不让其通过消防验收,不让开工生产,绝不让企业存在先天性消防安全隐患。要通过定期检查、专项治理、停产停业、经济处罚等手段,对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的地方促其尽快改正,有效遏制民营企业火灾上升势头和群死群伤恶性事故的发生。确保《消防法》和《江苏省农村消防管理办法》在民营企业中能切实得到贯彻,为民营企业的生产创造一个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三)充分发挥派出所和社区消防警务室作用,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进程。由于民营企业数量较多、分布零散且随着经济发展还在不断增加,无疑增加了消防部门的管理难度,要使消防管理能够适应民营企业的发展,必须大力推进消防社会化进程。现在本省各地派出所和社区消防警务室均已建立,公安消防部门不易管到的民营企业可直接交由当地派出所和社区消防警务室负责管理,这样可以实现力量转化,使警务关口前移,在缓解消防部门警力不足的同时,也加大了对民营企业的消防管理力度,减少民营企业消防监督执法中的“盲区”和“死角”。

第5篇 探索生产污水乙烯排放系统危害因素分析与hse管理对策——引言1

由于生产污水排放系统在整个生产运行当中所处位置的特殊性,加之地下管网四通八达,人们不能直接地观测到其存在的问题,加上在管理上或意识上重视程度不足而导致的事故时有发生.为了杜绝在薄弱环节上发生事故,提高管理水平,广东茂名石化乙烯工业公司安环部对公司污水排放系统进行跟踪调查,以找出安全管理上的对策.(赖朝庆)

第6篇 浅谈公路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公路工程施工机械化的发展,给设备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公路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公路施工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加强提高机械设备管理水平的方法和措施。

当今随着交通公路建设的不断发展,高俗公路、一、二级公路的不断增加,对筑路机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机械设备的高效管理是决定工程质量、加快工程施工进度、提高工程效益的必要条件,是实现公路施工机械化的重要基础。因此,加强筑路机械设备的管理,做到科学管理,合理使用,及时保养,视情维修,能有效地提高了机械设备的完好率和使用效能。

公路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存在问题

近年来,公路施工机械设备管理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以及管理科学的发展而逐步发展了起来。但是工程机械管理水平还落后于现代施工的要求,影响了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和企业的经济效益。下面就具体分析公路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

1.1.机械设备配置不科学。公路工程复杂多变,随着施工环境和施工条件的改变,采用的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是不同的,需要的施工机械设备品种、数量,也是变化的,这就需要适时的购置相应的设备。在购置中由于施工企业缺乏对设备配置的长期规划,致使机械设备的购置存在盲目性,有些是重复购置,有些设备机型不符合要求,使机械难以发挥低成本,高效益的功能,反而造成设备完好率低,利用率不高;有的施工方为了节省费用,往往尽量选用技术状态较差的机械设备以充分利用,但该类机械设备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工程的质量和进度;甚至在部分项目中存在所需的大型或特殊设备不到位、设备不配套现象;更有甚者,有些设备从购进调入仅使用过一两次,就成了闲置的“死机”。

1.2.机械设备管理制度不完善,考核办法不健全。在管理中也存在着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缺乏合理规划,从实际出发的管理理念。设备管理部门将设备的管理作为现场人员的职责而不能与其形成良好沟通,形成了管理层和操作层间脱节,设备管理工作难以实施;同时在施工中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各个施工部门间各自为政、自成一体而不能进行统一调配,导致施工机械不能按需协调,统筹安排,呈现机械设备无法全面和配套的投入使用。致使机械设备完好率低下,相应的维保制度的缺乏也严重影响了机械的工作状态和使用寿命;部分企业缺乏严格的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导致无序管理。

1.3.管理人员专业不强,操作人员素质不高。一方面受重生产,轻管理思想的影响,对机械设备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大多企业由非专业人员管理设备。有的由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担任机械管理员,但又不专职管理,出现管理上一团糟的现象。另一方面是施工企业注重眼前效益,忽视长远利益,缺乏对机械操作人员的培训。机械配置同时不能给操作人员相应的培训,导致相关人员整体素质低的现状。这部分操作人员基本上没有学习筑路机械设备的有关知识,没有参加过系统的岗位培训,仅凭借长期实践经验和片面的机械设备理论进行驾驶、操作、维修、管理。在设备管理中不能规范性工作,即使存在异常情况也不能及时发现、诊断和维修,同时由于人员技能低往往导致实际操作相脱节。有的一人多机,既操作压路机,又操作装载机,还操作摊铺机,结果一样也不专。有的对现代化机械设备操作知识掌握很少,在实际使用中往往忽视机械性能、专用功能等技术要求,一昧只追求速度快,数量多,不具备科学操作的能力和资格。使一些筑路机械设备的完好率和利用率都较低,影响了机械使用。

加强筑路机械设备管理的措施

2.1.管理人员责任化,操作人员管理专业化

施工企业应建立项目设备组织管理体系,根据项目的大小做好组织计划,并设置相应的机械设备的管理机构,应明确分管设备的领导,管理人员应对机械设备管理制定相应的经济技术指标和考核制度,做到分层管理、责任到人。机械设备管理员必须熟识机械的各项技术性能,维护规程,以及使用规程及其管理规章制度等,并确定机械种类,数量和做好进出场计划和机械总量控制,及时上报计划,组织机械到位,并深入了解各机械技术性能、用途、工效和一般使用常识。

在操作手培训方面,新购机械要选拔素质较高、责任心强、技术过硬、熟识保养规程、安全操作规程的操作人员,协同厂方做好设备的安装调试并对机械手实行岗前培训,掌握操作规程、熟练操作技术后方可上机正常工作。主要机械实行实行定机、定人定岗位制,每台机械的专门操作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和考试,获得“操作合格证”之后才能操作相关的设备;坚持持证上岗,严禁未经培训的非岗位人员操作设备。同时在施工间隙采取多种形式学习,注重提高操作手的综合素质。

2.2.施工中机械设备的管理要科学化

2.1.1.配套设备合理化。施工中的机械管理机构要预先周密安排,搞好设备组织工作,及时对设备进行调配,保障机械的合理化使用,科学安排日常设备的调度工作,并编制好设备的使用作业计划。施工企业应解决好机械设备组列内部的合理配套关系,建立健全交接班制度为了使设备在多班作业或多人轮班操作时,能相互了解情况,防止机械损坏和附件丢失,保证施工连续进行。

2.1.2.施工作业操作规范化。机械设备的使用者必须严格按照设备的操作规程及使用说明操作使用设备,要求技术性与纪律性并重,必须严格遵守项目的机械设备使用管理规定。机械操作手操作规范化机械操作手要服从项目安排,又要结合本机情况视情作业,操作手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随时观察设备的运转状况,发现故障及时排除,杜绝因缺油、水等问题影响正常运转。操作人员必须及时说明本班生产任务完成情况,设备运转使用情况,燃料消耗和储备情况,设备保修和存在问题,并及时填好原始记录。

2.1.3.做好机械设备的租赁管理。为了避免工程机械使用中的重复武装利用率不高的现象充分发挥关键性,对大型机械在公路施工中的作用,减少机械闲置的损失,可对缺少的施工机械应进行租赁,保证公路工程如期进行。机械租赁应多做好市场调查,努力降低租赁成本。设备租赁给企业使用,应及时签订租赁合同,明确双方对设备使用与维修的责任与义务,明确租金标准及结算方式。产权单位应对设备的技术状况进行定期检查,使设备资产保值增值。

2.3.机械设备维护科学化,专业检修定期化。

机械设备的定期检查,制定维修计划是科学维护机械设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机械操作手要严格执行机械保养制度,避免脱保,使机械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同时,还应通过必要的仪器设备来测定机械设备的技术状况、劣化程度,确定机器的性能,决定其修理的内容和时间。特别是目前公路工程施工中的机械设备配套化、设备来源多元化、设备结构复杂化等情况越来越多,专业化的定期检查和定项修理就愈发显得重要。机械发生异常现象时应立即停机检查,并及时汇报给领导,以便迅速组织维修人员进行现场抢修。对利用率高、易损坏、易出故障的设备应做好及时观察,同时做好保养品及零配件的储备机械的易损件及保养必需品应作好储备,避免因购件周期过长或缺乏造成故障机械得不到及时维修和正常维护,变事后修理为预防性修理。

总之,为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充分发挥机械设备的作用,必须重视施工机械管理。切实执行相关的机械设备使用和维修管理规定,充分提高设备的完好率和利用率,保障施工任务的顺利完成。

第7篇 浅谈煤矿机电管理不足及对策

一、地方煤矿机电管理存在的主要不足

1、机电管理职能部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尽管各煤矿一般都设置了机电管理部门,但大多数矿井机电科都承担两种职能:一是机电管理,另一是机电生产。机电科管理人员的主要精力放在应付生产上,管理作用没能充分发挥。一些地方煤矿的领导对机电管理重视,大量压缩机电人员,造成机电管理人员不足,机电专业组织机构未能健全,机电管理网络经常中断,机电职能管理作用淡化。

2、对机电标准化工作认识不足

一些矿井尽管没有机电标准化管理人员,但多为兼职,对电气管理、电缆管理、小型电器管理、防爆检查、设备管理、配件管理、油脂管理等管理不到位或放弃管理。部分机电职工标准化意识差,未能做到上标准岗,干标准活,对固定设备和流动设备的管理未能按《国有重点煤矿生产矿井机电专业质量标准化标准》进行,机房硐室、机道、头面达标率低。

3、管理不到位

设备从选型、购置、验收、试验、安装、维护、修理直到报废的全过程管理在某些环节还不到位。有的矿设备验收、使用制度执行不严,不合格产品仍能入库和使用。在用设备缺少编号,设备、电缆标志牌不建全,帐、卡、物不对应。不少单位拼设备的现象依然存在,设备按计划升井轮换检修,直接转面使用。设备检修质量不高,一些测试项目未做,一些设备超期使用,未能按规定进行报废处理。

4、设备存在隐患较多

设备老、旧、杂、带病运行,安全设施、保护装置不建全,距《煤矿安全规程》要求差距较大。提升系统缺少缓冲装置和托罐装置,电控系统、制动系统保护不建全。井筒装备锈蚀,未能定期防腐。有的矿井为了赶产,保证主副井两小时的停产检修时间,绞车的实际提升负荷超过设计提升能力。一些固定设备的电压表、电流表、压力表、真空表、安全阀未按规定定期校验。井下电气设备没有按规定做电气试验,过流保护整定过大,有的使用铜、铝、铁丝代替保险丝。漏电保护、煤电钻综保、照明信号综合保护、输送机保护、风电闭锁、瓦斯电闭锁甩掉不用或试验及记录不规范。井下局部接地极及连线的材质、工艺不符合要求,安装不合格。非阻燃的电缆、输送带仍在井下使用。电气设备失爆现象屡见不鲜。

5、机电技术力量薄弱,技术手段落后

一些煤矿技术人员不足,技术管理指导生产,以政带技的现象时有发生。供电无设计或虽有设计但不规范,施工无措施或虽有措施但措施不具体,固定场所设备未能定期进行性能测试,井下供电三大保护未能按技术要求进行整定、测试、检查,一些仪器仪表老化而且不建全,测试手段和策略落后。

6、机电队伍整体素质较低

一些煤矿机电管理人员文化较低,专业技术水平不高,未系统学习设备管理理论和企业管理理论,机电管理凭经验进行。机电职工一般未接受机电专门技术培训,理论知识不足,实践经验缺乏,违章作业经常发生。设备故障较高,因电气失爆而引起的瓦斯、煤尘爆炸事故几乎年年发生。用电管理“两票三制”坚持不严,带电作业,约时停送电时有发生。

7、机电培训走过场,达不到培训的目的

尽管地方煤矿的机电培训工作年年进行,但由于针对性不强,抽象理论讲解,职工听不明白,实践操作策略毕业论文讲授不具体,职工无法在实践中应用。理论联系实际,造成职工学习积极性不高,机电培训走过场。未能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培训达不到目的。

8、资金不足

地方煤矿受资金制约,普遍存在设备数量不足,备品备件数量有限的现象。由于地质条件比较复杂,资源有限,搬家挪地频繁,造成机电设备安装、检修、维护量增加,机电职工经常加班延点,而待遇相对偏低,一些高水平的机电技术人员纷纷跳槽,机电安全生产处于被动状态。

二、改善煤矿机电管理的办法

1、重视管理,提高机电管理水平

重视机电管理,首先是矿井领导人重视机电管理,这是加强机电管理的关键。机电管理人员要经常向矿领导汇报机电工作,多提工作倡议,以获得领导的支持。

当前地方煤矿的机电管理基本处于设备维修管理阶段。其实,矿井机电管理应该把设备的一生作系统,实行设备运行全过程的管理,追求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优化,从技术、经济、组织三方面进行综合管理。因此,矿井机电管理人员不但要学习设备维修的管理理论,而且还要学习现代设备管理理论和企业管理理论。同时应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把工程技术人员、职工组织到管理活动中来。并且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学习先进矿井机电管理的经验,弥补本单位机电管理的不足,找出差距,制定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提高机电管理水平。

2、因矿制宜建立机电管理机构,授予职权,统一管理

矿井机电管理机构的设置、人员配备、组织形式、体系结构都要因地制宜、因矿而异,模式,但应相对稳定。当前,建立与生产系统并列的机电管理结构体系是发展方向,对于井型较大、基础工作比较扎实的矿井,设置机电管理科,负责全矿机电技术、设备管理、机电工作调度,对全矿机电工作实行统一管理。井型小、生产环节简单、设备拥有量少的矿井,机电管理科和机电工区可以合二为一,有利于减人提效。

矿井机电管理机构体系不论采取哪处形式,都必须授予机电部门职权,实行统一管理。一般机电部门要具有以下职权,即:制定机电管理规章制度权;编制部署机电工作计划权;设备配件分配权;制止违章作业权;追查机电事故权;检查评比考核奖罚权;机电业务骨干调整调动工作监督权。

3、加强机电标准化管理,建立健全标准化管理组织,提高全体机电人员的质量标准化意识,按标准化要求开展机电工作。

机电标准化是确保矿井机电安全生产的基础,地方煤矿应逐步完善机电标准化工作,成立标准化领导小组,制定标准化建设奋斗目标及具体措施、完成时间。实行“三抓”,即面上抓质量升级,线上抓达标头面、机道、机房,点上抓薄弱环节。建立机电标准化奖罚制度,开展机电标准化竞赛活动,树立标准化样板机电区队、机房硐室、机道,推动机电标准化工作的全面开展。

4、扎实地做好设备综合管理工作

设备管理的基本任务是掌握设备动态,建立、保管设备档案,办理设备调拨转移手续,掌握设备技术性能状态,编制审查设备购置、更新、改造、修理、配件计划,掌握大修资金的使用,对设备实行全过程的管理。各矿应建立设备综合管理体系,完善设备综合管理制度,配齐设备管理人员,实行流程化管理,扎实地做好设备综合管理工作,确保设备管理制度化、正常化、规范化。

5、认真落实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是机电业务活动的准则,是做好机电工作的纪律保证,应建立健全。当前,规章制度执行不利是突出的不足,特别是操作、维修、综合平衡、质量验收、现场管理等制度的执行方面尤为突出。矿井机电管理的主要工作对象是设备,落实规章制度也必须以管好、用好、修好设备为主要工作。

6、实行计划管理,强化综合平衡

计划管理是机电管理的核心,是组织机电业务活动的根据。编制机电工作计划,一般应根据机电设备的技术状态、矿井生产计划、企业财力和物力、机电施工技术力量、技术条件手段、上级主管部门的意见、要求等。

及时有力地正确协调平衡是计划顺利实施缺少的手段。做好协调平衡工作,首先要有比较得力的协调平衡机构。当前地方煤矿除配备一定数量的管理人员负责日常业务工作的平衡外,较大型的矿井应组建机电调度室,配备调度员,负责机电工作的调度平衡。小型矿井可采取机电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轮流值班的策略,代行机电调度员的职责。其次是建立健全综合平衡工作制度,如机电管理(技术)人员值班制、机电工作生产例会、车间班组日作业计划制、采掘运机电区长、维护班组长例会制等。再次是定期组织机电设备安全、质量、维修、动态、电力及单位二次分配等方面的情况。机电工作协调平衡还要根据季节侧重点有所变化。

7、实行技术人员责任制,强化技术管理

技术人员是技术管理工作的主体。实行技术人员责任制,职责、职权和专业班组职责挂钩,是充分发挥技术人员作用、强化技术管理行之有效的策略毕业论文,便于技术人员在生产活动中解决技术不足,做好技术管理工作。

为了提高机电技术管理的工作质量,必须严格技术文件的审批制度,分级负责,层层把关。重视积累技术资料和科技情报的检索工作,做好图纸资料技术档案的管理工作。设备的运行、检查、保养、检修、事故等记录都要做好资料整理,妥善保管,存档备查。设备技术性能测定报告,机电工作的检查、评比、总结、工作计划、报告、报表、定额指标也必须存档备用。

8、突出机电管理重点

矿井机电系统比较复杂,必须抓住工作重点。当前机电管理应突出三个方面的重点:(1)安全可靠性,对危及矿井安全生产的重要设备及电气设备必须及时进行更新改造,对暂时达不到《煤矿安全规程》要求及标准的设备,要分期分批予以整改,逐步提高设备的安全可靠性。(2)为井下供电和提升运输两个系统,井下供电是采掘一线设备的动力系统,环境复杂多变,结构因机而异,重点抓好流动设备的现场管理,完善安全保护装置,杜绝电气设备失爆。提升运输是矿井的咽喉,工作面广、量大,要进一步完善提升运输系统的各种保护装置,坚持每天两小时的强制保养,带式输送机必须使用输送机综合保护。(3)环节的重点为操作、维护、修理三个环节,不遵章操作就会发生事故,不检查保养发现隐患,不修理老化磨损得不到补偿。抓好这三方面,矿井的生产次序也就基本保持正常。

9、努力提高职工业务技术素质

要管好、用好、修好机电设备,必须有掌握先进专业技术知识的人才才能发挥先进设备的优势。业务技术培训是机电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受培训的人员,既要学习基础知识,又要学习当前管理、使用和修理设备需要的专业技术知识。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如评定技术职称(包括工人评定技师),结合企业经济能力,提高技术大拿的经济待遇。

10、明确指导思想,实行目标管理,认真考评机电工作质量

矿井机电工作的指导思想总的来讲是提高设备维修质量,减少机电事故,保证矿井正常的生产秩序,不断提高机电管理的水平,使矿井获得最佳经济效益。每个矿井都要根据工作进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的指导思想。

矿井机电管理的总目标是使设备安全经济合理运行,追求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优化,使设备综合效率最高。每个矿井都要根据设备维修质量和管理人员的业务技术素质、技术条件、领导重视机电工作的程度,制定具体的奋斗目标,逐步达到最高目标。

当前考核机电管理工作质量的指标一般有设备完好率、设备待修率、机电事故率、设备使用率、设备负荷率、电耗费用成本率、设备费用成本率、配件费用成本率、维修费用成本率、配件储备费用率、维修人员效率等。机电管理部门旬、月、季、年都要组织进行严格考评,奖优罚劣,推动机电管理。

三、结语

总之,目前煤矿的机电管理,必须从基础工作做起,以提高矿井机电设备安全可靠性为中心,以“管理、装备、培训”为原则,以标准化统揽工作全局,以经济杠杆为手段,扎扎实实地搞好机电管理工作,确保矿井机电系统安全、可靠、高效。

第8篇 探索生产污水乙烯排放系统危害因素分析与hse管理对策——现在污水系统存在的不足3

1. 乙烯公司现役的工业污水处理系统,给人一个最深的印象是设计上的不足.在全国各大石化厂的一些事故报告中可以知道:有将厕所排污设计至生产污水线,导致硫化氢气体反窜入厕所造成人员伤亡的;有因未设水封井有毒有害气体反窜致人中毒等.设计源头上就没有重视污水排放系统这一较为普遍的情况如车间罐区排水阀为蝶阀,且操作都在井内,到雨季,这些阀门井就因降雨量大,井内积满水,操作人员无法进入阀门井内操作.大部分装置外排污水及罐区围堰外的阀门都是在水淹的情况下进行操作的.该乙烯公司在1999年1月的大修中,12#生产污水北干线在每套装置排污总管接入厂污水总管处增加了4个水封井.这一举措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防止污水排放系统火灾爆炸的连锁反应,另一方面是为防止有毒有害气体的反窜.这一举措对提高12#生产污水线的安全系数有效果,但这一整改还是存在不足之处,由于乙烯厂生产污水与厂生活污水处理是同等级对待的,生产污水总管与生活污水总管是同源进入污水处理场的,即同在污水泵房进水井处汇合,而生产污水管与生活污水管间未设水封,针对这一情况,生产污水中所夹带的有毒有害物质则有可能通过生产(活)污水线外窜.该乙烯公司就曾经因为污水提升泵房反窜dmf至生活污水线,通过储运车间中控室中央空调排水地漏进入储运车间中控室,造成中控室内臭气熏天长达几小时.幸好反窜进中控室的不是硫化氢或一氧化碳等剧毒气体,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另一方面则是实际水封质量的不足,按照标准水封井内水封压力要求不小于2.45kpa, 折算成水柱的高度为24cm,但在冬季枯水期或是炎炎夏日,存在着一些排污死角,这些地方由于长时间无水流通过,水封井内水分蒸发,使得水封水位下降,有些地方的水封达不到24cm水柱的要求,甚至有的水封井内连水封弯头都裸露于大气中,根本就没有起到水封作用.这种情况多出现在排污线的一些支流,主干线污水排放量是充足的,但一些支路的污水排放由于间歇排放,污水量不足,加上天气炎热或干燥蒸发量大就易形成上述状况.

2. 阀门井与水封井井盖的设计不统一,设计及施工质量存在较大缺陷.一是部分阀门井盖板过于笨重,不利于操作.苯乙烯车间罐区排污系统的阀门井与水封井的盖板为15cm厚混凝土预制板,重约400kg,打开它需要四、五个壮汉方能挪动得了.紧急情况下单人无法开启,势必造成险情的扩展与蔓延.曾经出现在事故演习时,几名操作工误将水封井当作阀门井,进行事故演练的笑话;二是部分阀门井盖板用铁板制作,长期室外使用,腐蚀相当严重,对这种情况未能做到定期全面普查,对存有问题的盖板未能及时加以整改;三是部分井盖施工质量存在较大问题,水泥预制的盖板内无钢筋附着,替代钢筋的是竹片,这些都明显的豆腐渣工程.

3. 部分水封井的设计不合理,采用双水封法,留有火灾爆炸隐患.像苯乙烯车间罐区采用双水封式水封井,进水管及出水管都没入到水中,虽然这样能有效防止火灾及爆炸的蔓延,但是这种水封也是存有弊端的,苯系物密度比水轻且不溶于水,故苯乙烯装置罐区内含油污水部分无法通过罐区的水封井,总有那么一层油层物料存在.以最小的圆井(直径1m )为例计算,没入水中部分有30cm,苯对水的相对密度为0.88,则井内存有3.14×0.52×0.3×0.88=0.207t的量.也就是说最小的水封井内贮留至少200kg的物料,并且此料物质多为苯、汽油等物料,挥发性较强,加上水封井是加盖的,一来不易发现存在物料,二来茂名地区天气较热,在太阳的曝晒下,可燃物料蒸气在井内积聚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可造成更大的易被忽视的安全隐患.

4. 一些管理规定未能得到有效的执行,中石化在1998年就已印发《石油化工企业罐区安全技术管理规定》,曾明确指出罐区围堰排水阀正常情况下需要关闭,但是由于茂名地区雨水充足,因经常下雨而需要操作罐区围堰排水阀,一方面是操作工为图方便,另一方面是阀门井常被雨水淹没,操作人员无法操作,所以厂内部分罐区围堰排水阀都是常开的.罐区围堰排水阀常开为跑料洞开了大门,为事故扩大化留下了隐患.(赖朝庆)

第9篇 施工现场消防管理对策

一、消防部门要规范执法、依法监督、严把审批关,避免留下先天性火灾隐患。

公安消防部门在依法实施消防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未经审批而擅自施工的单位要限期补办有关手续,严格依照法定程序,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技术标准进行有效的科学监督管理,最终达到消除火灾隐患目的。

二、合理规划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布局,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隐患。一是要针对施工现场平面布置的实际,合理划分各作业区,特别是明火作业区、易燃、可燃材料堆场、危险物品库房等区域,设立明显的标志,将火灾危险性大的区域布置在施工现场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侧或侧风向。二是尽量采用难燃性建筑材料,减低施工现场的火灾荷载。

三、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要认真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要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施工单位总承包商要与分包商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只有责任清楚,才能各负其职,才能确保整个环节不发生任何安全问题。

四、建设单位要履行监督检查,督促隐患整改的职责。

五、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要严格执行国家现行颁布的《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技术规范》的规定。

(本规范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23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09]88号)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和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完成的。

本规范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认真总结我国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工作经验和火灾事故教训,充分考虑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工作的实际需要,广泛听取有关部门和专家意见,最后经审定稿。

本规范共分6章,主要内容有:总则、术语、总平面布局、建筑防火、临时消防设施、防火管理。

本规范2023年6月6日发布,2023年8月1日实施。)

一是施工现场严禁烟火,特别是可燃材料的加工(如:木工房等)现场,危险品仓库,施工工具仓库,可燃材料堆场等;二是施工现场必须配置足够的符合国家标准消防器材,并存放在明显、方便取用的地方;三是施工现场必须设置消防水源;四是施工单位必须确保消防车能及时到达施工现场;五是临时用房要合理布局;六是要严格执行《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技术规范》强条(共十条)。

1、易燃易爆危险品库房与在建工程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15m,可燃材料堆场及其加工场、固定动火作业场与在建工程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lom,其他临时用房、临时设施与在建工程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6m。

2、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等级应为a级。当采用金属夹芯板材时,其芯材的燃烧性能等级应为a级。

3、发电机房、变配电房、厨房操作间、锅炉房、可燃材料库房及易燃易爆危险品库房的防火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层数应为1层,建筑面积不应大于200m2。

4、既有建筑进行扩建、改建施工时,必须明确划分施工区和非施工区。施工区不得营业、使用和居住;非施工区继续营业、使用和居住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施工区和非施工区之间应采用不开设门、窗、洞口的耐火极限不低于3.0h的不燃烧体隔墙进行防火分隔。(2)非施工区内的消防设施应完好和有效,疏散通道应保持畅通,并应落实日常值班及消防安全管理制度。(3)施工区的消防安全应配有专人值守,发生火情应能立即处置。(4)施工单位应向居住和使用者进行消防宣传教育,告知建筑消防设施、疏散通道的位置及使用方法,同时应组织疏散演练。(5)外脚手架搭设不应影响安全疏散、消防车正常通行及灭火救援操作,外脚手架搭设长度不应超过该建筑物外立面周长的1/2。

5、施工现场的消火栓泵应采用专用消防配电线路。专用消防配电线路应自施工现场总配电箱的总断路器上端接入,且应保持不间断供电。

6、临时用房的临时室外消防用水量不应小于表5.3.5的规定。

在建工程的临时室外消防用水量不应小于表5.3.6的规定。

7、在建工程的临时室内消防用水量不应小于表5.3.9的规定。

8、用于在建工程的保温、防水、装饰及防腐等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应符合设计要求。室内使用油漆及其有机溶剂、乙二胺、冷底子油等易挥发产生易燃气体的物资作业时,应保持良好通风,作业场所严禁明火,并应避免产生静电。

9、施工现场用火应符合下列规定:焊接、切割、烘烤或加热等动火作业前,应对作业现场的可燃物进行清理;作业现场及其附近无法移走的可燃物应采用不然材料对其覆盖或隔离。裸露的可燃材料上严禁直接进行动火作业。具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场所严禁明火。

10、施工现场用气应符合下列规定:储装气体的罐瓶及其附件应合格、完好和有效;严禁使用减压器及其他附件缺损的氧气瓶,严禁使用乙炔专用减压器、回火防止器及其他附件缺损的乙炔瓶。

第10篇 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对策研究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进入为实现“起飞”打基础的发展阶段,十几年的发展实践已经显示出,公路运输业一定会成为我国经济的主导产业,成为我国经济的增长点。从80年代开始,我国交通基础结构就成为国民经济投资重点。在此期间,交通基础结构投资规模越来越大,增长速度越来越快。到2004年底我国已建成高速公路34288公里。八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23年远景目标纲要》进一步强调,交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之一。我们有理由相信,公路交通运输业在今后相当一个时期内,将是我国的主导产业,是我国经济腾飞的起点之一。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 高速公路养护管理的必要性

在我国,高等级公路是指满足交通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001-97),采用高级路面结构(沥青砼路面、水泥砼路面)的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及部分二级公路。高等级公路的主要特点是:交通流量大、行车速度快、渠化程度高、桥涵等构造物多、公路设施比较齐全,全路段封闭或部分封闭。它们一般构成国家公路网主骨架,是国家公路交通运输主动脉。

一、高速公路养护管理简介

1. 公路养护管理的概念

公路养护是指为保持公路经常处于完好状态,防止其使用质量下降,并向公路使用者提供良好的服务所进行的作业。这里,公路养护管理特指公路建成投入使用后所进行的养护作业管理。国际道路会议常设协会(piarc)于1983年建议,公路养护统一划分为日常养护、定期养护、特别养护和改善工程四类。公路养护管理的目的是充分实现公路的使用功能,并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2. 高速公路养护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公路呈现多元的特性,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别:第一即公路的技术特性类别,有人也称之为自然特性类别;第二是公路的社会性类别。在公路的社会特性中,既包括公路的社会公益性和基础性(这是公路的本质属性),还包括公路的经济特性。

与一般公路相比,高速公路在经济上的最主要特征是高速公路具有鲜明的 “级差效益”。所谓级差效益,就是相同汽车完成相同的运输工作,在使用高速公路时高出使用一般公路而得到的较高效益。

二、高速公路养护管理的重要性

高等级公路的作用及特点决定了高等级公路养护管理的重要性与特殊性。如何搞好高等级公路的养护管理,是摆在公路管理部门及经营企业面前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正确树立“公路建设是发展,公路养护也是发展,而且是更为重要的发展”的观点,是我们从事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按照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为满足高等级公路的使用公益性,及其社会化大生产的商品属性,我们必须从公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研究现代化公路养护管理对策,深化改革现行公路养护体制与运行机制,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公路事业不断向前推进的新路。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国外高等级公路养护管理现状

国外高等级公路的养护管理,由于国情不同,差异很大,但管理目标却是一致的。这就是要保证高等级公路的高效运营,使巨额建设资金能够及时收回,并不断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美国国道网称为“州际与国防公路”(全部是高速公路),由联邦政府进行宏观管理,主要依照各个不同时期国会批准的法案,对州际高速公路、国家公路系统的建设活动进行资助与管理,具体的养护工作委托州及地方公路部门。管理机构以业主的身份负责承包工程的谈判,并监督合同执行和验收工作。养护公司的组织充分考虑到养护现场的距离及许可的时间因素,在人员及装备配置上充分体现了技术密集型的特点。全部作业机械化,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技能涵盖了养护作业的各方面。

法国通过立法将高等级公路特许经营权授予公共事业机构持股的混合经济型公司,在国家规划、控制下负责高等级公路的建设、运营和养护工作。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法国有专门为公路养护服务的机械公司。机械公司按照法国《道路、机械、维修及航空基地章程》进行管理,配有各种施工机械,机械公司独立于公路管理部门和养护机构之外,以合同方式与养护部门建立联系。

日本高等级公路的建设、运营管理和养护工作,不是由政府直接组织实施的,而是由公共性组织--日本道路公团负责。公团对公路养护负有养护责任,具体养护工作由其设置的管理局下的管理事务所进行。

通过分析和比较,国外高等级公路养护管理的特点可以归纳为法制化、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及养护作业方式的机械化等几个方面。按照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以及高等级公路公益性商品的属性,这几个方面也应该是我国高等级公路养护管理发展努力的方向。

二、国内高等级公路养护管理现状

我国高等级公路养护管理现状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经济建设的发展,国家关于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决策的实施,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从零开始,已经进入一个空前发展的新时期,截止2004年底,我国高速公路的通车里程超过34288km。高速公路通车运营之后,必须对它进行养护维修,以达到使高速公路的使用寿命增加,同时保障车辆的行驶安全,进而为经济建设服务。

三、我国高等级公路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速公路的运营管理仅有10余年,尚处于探索研究阶段,所以高速公路养护体制也沿用我国传统的集建、养、管、征一体的公路管理体制,高速公路公路养护的管理者,既是养护的生产者,也是养护的监督者,高速公路公路管理部门既行使部分政府管理职能,又承担高速公路公路养护具体作业,这种管、养不分的传统模式很难保证计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实施的严格性和彻底性、监督的严肃性和有效性,给高速公路养护工作带来许多弊端。

现行高速公路养护体制的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矛盾:

1. 现行养护运行机制已经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高速公路公路管理机构一直决定着高速公路养护企业领导的任命权,不仅要给高速公路养护企业找饭吃,找活干,而且要告诉高速公路养护企业怎么干。缺乏活力和竞争机制的老问题仍然存在。

2. 养护及管理技术水平不适应路网发展的要求。

公路路网的不断发展、完善,尤其是高速公路的迅猛发展,对高速公路养护工作无论是机械化水平还是技术含量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而目前的高速公路养护方式及组织规模还停留在分散、落后的生产水平上,养护生产的科技含量和机械水平及集约化程度都比较低,管理与决策过程中的信息技术应用很不普及。

3. 事企关系尚未完全理顺。

有些地方虽然对高速公路公路养护体制改革进行了大胆尝试,组建了相应的养护公司,但是这些公司仍由公路管理机构主管,企业自身缺乏足够的自主权,大部分公司不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养护仍按上级的指令计划来完成,公司形同虚设,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第三章 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对策分析

我认为我国应积极探索养护经营多元化,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鼓励企业参与经营,使养护工作逐步步人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和机械化的高水平。随着高速公路路网的逐步形成及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高速公路养护管理体制必然走一条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高速公路自身特点的路子.逐步实现事企分开、管养分离、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还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加强政府行业监管力度在转变政府行业职能的前提下,高速公路养护管理体制已

呈现出进一步加强政府行业监管的趋势。

由于高速公路的养护和维修对公众安全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必须对其规范并体现养护的强制性。经营公司只有在依法履行了养护、维修的义务和责任的前提下,才具有合法的收费、经营的权利。养护的强制性是通过地方政府交通主管部门来实施或委托实施的。而中央政府的交通主管部门主要负责组织制定相应的运营高速公路的养护技术标准、操作规程和规范。规范所涉及的范围,不仅应包括路基、路面、桥梁、隧道、安全设施、标志、标线、机电系统的运行标准,还应有绍修、抢险和救援的时限、作业的安全措施等。获得经营许可资格的高速公路经营公司,不仅要与普通公司一样进行工商注册、税务登记,还应接受交通主管部门对其从业的资格和资信进行批准和定期审查。对于违反公路法,不充分履行养护、维修义务;所运营的高速公路达不到服务标准.对社会公众的安全造成或可能带来危害的,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可以采取各种级别的行政处罚,如令其停业整顿、改组、临时接管甚至吊销其从业资格。政府的行业监管,还应将范围进一步外延,除了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公司以外.还应扩大到对专业养护公司的从业资格的管理。用于高速公路养护且与环境、公众安全有关的材料、设备使用的规范和管理,如标志、信号设施的可靠性、有效性及除雪用盐的许可投放数量及对环境影响的监测、管理等。要开放市场、必须先规范市场。对养护市场(包括部分材料)资格法人的管理,将有助于形成良性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

2.养护管理行业性工作向协会化方向发展由于高速公路的行业特点,其养护、管理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应对其进行严第六章养护体制的发展对策53格的规范。

但到目前为止,我国高速公路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包括高速公路养护标准在内的运营服务标准。从九年前全国高速公路管理第一次研讨会开始,每年举办已历时9年。全国各省的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在积极交流管理经验的同时,还有组建一个全国性高速公路管理协会的想法。探讨在政府的指导下,由协会担负起规范高速公路管理责任的可行性。高速公路管理协会不是政府的部门,不具有政府行政职能,是纯正的社会团体,但可以经授权或受委托为政府承担部分管理工作。它可以受委托负责指导和监督高速公路的运营管理;考核和评估高速公路的经营状况、社会效益和运营服务水平,受委托组织高速公路养护运营质量的检查;组织制定规程、规范和行业标准,协调服务,公布管理信息,营造市场环境,建立市场规则等。行业管理协会既可以按区域设立区域性的分会,也可以按养护、政策法规、交通信息、收费管理和服务等内容设立专业委员会。协会中的专业委员会或专家委员会受政府委托,独立于政府从事行业管理工作。协会中的养护管理专业委员会应主要负责高速公路管理中的养护技术管理。目前,很多规范性的工作已由交通部委托研究所、设计院在组织。一旦协会组成,这方面的工作宜由协会组织专家委员会或专家组来完成,而各省高速公路管理部门、科研、设计、教学单位可以以会员或专家委员会成员的身份参与工作。

3.进一步加强区域性协作高速公路养护维修要投人大量的资金,而频繁的封闭维修又将对服务质量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尽量降低这个影响,采取的技术方法是加强路况检测、进行有效的预防性养护,提高养护作业的机械化水平和快速反应能力已成为各管理单位的共识。而目前各管理单位面临的问题是一些专用性极强的养护设备和检测设备不仅价值昂贵,而且使用频率较低。这些装备专业性强,利用率低,社会上租不到,有的又面临长期闲置,这就引发了高速公路养护管理需要组织区域性协作的问题。最好的办法是采取区域性合作的方式,打破管理上相对封闭的局面。相临省份可以按照区域的特点,经过协商,以会员制的方式,各自有所侧重。装备专门的检测或养护设备并按照区域性的需求来安排,有效的使用这些设备。区域协作、有偿使用、优势互补,可以便养护专业化的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4.管理体制逐步走向集中、统一随着高速公路路网的逐步形成,管理体制也将逐步走向集中、统一。高速公路养护管理,不仅涉及面广、延续时间长、技术含量高、装备专用而且还具有发第六章养护体制的发展对策54生时间、地点的随机性和技术方案不确定性等因素。在高速公路管理中,不仅要根据营运实际状况和社会需求不断的改善和调整养护技术政策,还要在一定的区域内对交通和维修具有一定的分流、调度的能力。这就要求在建立高速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时优先考虑集中、统一的原则。高速公路的养护管理体制应该集中领导、统一管理、合理布局、管养分离。一段一公司应尽快归纳为一路一公司。在形成路网的区域内,一路一公司也应进一步归纳为一域一公司。所谓一域一公司可以在一个省内形成一省一公司(集团)也可以在有条件的几个相临的省组建区域性的集团公司(相当于北京铁路局、沈阳铁路局)。专业化养护(公司)中心或养护基地的设立,不仅要考虑作业能力所覆盖的合理的养护里程,还要考虑实施效率养护,快速反应所覆盖的最合理的半径。显然,在形成网络的时候,承担相同维修里程的养护任务,覆盖半径愈小,其效率会愈高,而养护成本会相对比较低。基地设立要做到这一点,只有打破一段一公司或一路一公司的割据,实行高速公路管理区域集团化才能实现。管理体制走向集中、统一,并非在经营方式上要一统天下、一个体制,而主要是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调度。这是顺应了高速公路发展趋势和产业的特点。这种方式是在路网逐步完善的条件下对一路一公司的进一步完善。高速公路的性质需要集中统一的管理,这并不排除在集团公司领导下,各路可以根据其特点和经历,组建经营性质不同的管理公司、经营公司、股份公司或上市公司。

5.开放高速公路养护市场开放公路养护市场,对于一般公路,有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就是现有的养护资金来源都限定在公路养护事业费的范畴内.由此确定了养护公司的性质难以突破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性质。养护生产成果只能限制在公路系统内部的考核和核算。而由此建立的养护实际上仅是公路系统内部一个有限开放的市场,若再准确一点,是限于行政区域(资金来源区域)范围内的系统内部的市场。对于这种内部管理引入市场机制的方式,人们称其为模拟市场。在费改税实现之前,模拟市场的方式还是一种阶段性的主流方式。与一般公路不同的是,高速公路的养护资金来源于通行费,即使是采取事业型的管理方式,建立养护市场和养护工程引入市场机制都相对更便利一些。建立高速公路养护市场在具有比较优越的条件的同时,还要注意做好一些基础工作,规范市场,如高速公路养护技术标准和定额等,市场准入的方式和方法以及合理公平的市场监管机制等。目前,实行收支两条线的事业型管理模式和自收自管的第六章养护体制的发展对策55企业经营型管理模式,都不同程度表现有重营运、轻养护的问题。处理好高速公路公益性和商品性的一对矛盾,还应立足于以法律手段保证养护资金能够足额投入。

6.养护队伍更加趋向于专业化高速公路养护工程的特点是技术性强、人员素质全面、机械化程度高、维修反应迅速、安全措施严格。

因此需要养护队伍要做到人员精于、技术全面、训练有素、机械配套、安全措施完备,才能完成高速公路各种常规养护和应付各种突发事故的抢修工作。这样一支养护队伍应该是针对上述高速公路维修的需求而组建的专业化养护队伍。因此高速公路维修组织一定要人员精干、技术全面.一专多能。这样的要求,不仅针对维修作业人员,管理人员同时也应该具备这样的素质。在养护管理岗位上的工作人员,不仅应是知识全面的管理人员.还应该是专业层次较高的技术人员;不仅要会管理、还要懂技术。在养护技术方面,要能够按照工作分工,承担所管理项目维修方案的确定,绘制简单的施工图,设计各种需要的配合比,能够使用常规手段和检测仪器考核养护施工成果的各项技术指标。了解各类养护、施工机械的性能、用途并能操作一部分机械。在管理方面,能够指导各类养护施工作业,具有一定的管理作业现场的能力。熟悉各类养护工程的成本构成,了解大宗材料的市场行情和各类工种的劳动力、技术工人的有关生产定额,能够编制工程预算和决算。设备配备是养护队伍专业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例如完成一项沥青路面坑槽修补工作,就需要多道工序,使用不同的手段来实现。首先使用安全设施和作业标志封闭作业现场.使用切割、凿岩机械破碎原有的路面,清理废料,加热沥青和喷粘层油,加热沥青混合料并摊铺、压实。清理现场、做好施工记录,直到撤除安全设施,开放交通。一个0.5平方米的坑槽,从封闭现场开始到完成维修、撤出现场开放交通,工作时间定额应为半小时以内。人员、工具、设备、设施都要配套,才能保证高速公路养护的服务水平。

第四章 结束语

高速公路养护必须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方针,坚持“机械化养护为主,防止中断交通”的原则。同时在养护技术措施中应遵循“调查研究、科技创新、协调发展”的原则。

高等级公路的作用及特点决定了高等级公路养护管理的重要性与特殊性。如何搞好高等级公路的养护管理,是摆在公路管理部门及经营企业面前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正确树立“公路建设是发展,公路养护也是发展,而且是更为重要的发展”的观点,是我们从事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按照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为满足高等级公路的使用公益性,及其社会化大生产的商品属性,我们必须从公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研究现代化公路养护管理对策,深化改革现行公路养护体制与运行机制,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公路事业不断向前推进的新路。

因此,发展高速公路,必须坚持建、管、养并重原则,不能因等级高、质量好而放松正常养护管理。实践证明,只有科学、严格的养护管理,才能提高高速公路的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

第11篇 班组管理的症结与对策

班组安全管理是企业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企业生产的基础,企业的安全规章制度、措施等都是通过班组来落实的。实践证明,班组的安全生产搞好了,企业的安全生产才会好,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班组的安全管理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是重生产、轻安全。有些班组长安全第—的思想认识低,观念不强,眼睛盯的是超产奖、产量、进度,只要能完成生产任务,钱挣到了,工人高兴,领导满意,只要不出事,一切都好。

二是爱面子、讲和气。有些班组长看到工人图省事,违章作业,也不管不问不制止,认为工人这样干是为了多出产品,是为了整个班组的利益,批评了他们,不仅会妨害工友之间的感情,还会影响到工人干活的情绪。

三是自身歪、难正人。有些班组长在生产中由于缺乏自控能力,遇事蛮干,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当工人违章时,班组长也难开口去制止,怕工人揭老底难堪。

四是制度严、落实松。走进生产班组,安全管理制度纸上写着,墙上挂着,嘴上说着,句句在理,看上去管理很严格,可落实起来却轻轻松松,有章不循,有法不依。

处理班组安全生产管理的症结必须采取以下对策:

班组长要提高思想认识,摆正安全与生产的关系,真正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班组长要有班组人身安全责任感,不能拿工友的生命开玩笑,更不能为了生产拿工友的生命当赌注,不能用工友的鲜血、生命去换取进度和产量,要时刻在安全的条件下、在安全的环境中组织职工生产。

加强班组人员业务知识培训。有关部门要经常组织班组长培训班,对班组长如何组织生产,如何抓好班组安全生产管理进行专门培训,提高班组长的业务管理水平。班组要充分利用学习日组织职工学习规程,让职工懂得怎样做是蛮干、是违章作业,怎样做符合规程按章办事,形成领导不违章指挥、工人不违章蛮干的良好生产氛围。

警钟长鸣。班组要充分利用学习日、班前会,讲当天作业地区的安全生产注意事项,并采用安全挂图、事故案例分析、老工人讲安全、事故当事人谈教训等多种形式启发职工自觉遵章守纪,珍惜自己的生命。

严格安全管理制度,责任明确,奖罚分明,做到令行禁止。对事故责任人要从重从严处理,在安全生产的问题上决不能心慈手软,姑息迁就。

第12篇 低瓦斯矿井通风管理的误区与对策

一、低瓦斯矿井通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误区

1、矿井通风系统是否完善无关紧要,只要抓好局部通风就行。

由于某些煤矿大都处在丘陵地带,矿井基本上都是采用平硐或斜井开采方式,风井都处在高于平硐的山上,靠进、回风井的高差所形成的自然风压就能使矿井风流流动,尤其是许多小煤矿矿井所处位置地势较高,上部煤层接近露头,大部分矿井井下工作在平时基本上检测不到瓦斯浓度,尽管风井虽有安装主要通风机,但平时基本不用,只有在检查时才临时开启运转一段时间以应付检查,而《煤矿安全规程》所要求的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矿井反风演习基本上都没有做。煤矿通风系统虽然比较完善,但持这种观念的人还大有人在。

2、瓦斯检测与检查形同虚设,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各类煤矿应该说都配备了一定数量的瓦斯检测仪器,但空班漏检或假检现象仍很普遍,有些小煤矿瓦斯检定器是崭新的、根本没使用过、瓦斯检测记录也是假造的,国有煤矿个别瓦斯检查员(兼安全员)上采煤工作面或上山小眼甚至不带瓦斯检测仪器的现象也时有发现。瓦斯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到长期无通风的巷道既不采取通风措施也没有进行气体检测而盲目进入,导致发生瓦斯中毒或窒息的事故近几年来时有发生。

3、误认为事故都是由于工人违章、违反劳动纪律造成的。

事故发生后,侧重于追究作业人员的操作责任,只抓“违章”而忽视了管理上的原因,如发生报废巷道内的人员窒息事故,固然是井下人员违章作业所致,但勿庸置疑,存在通风管理上的原因,如报废或暂时停工的巷道没有及时密闭或设置栅栏、警标,不及时组织回收报废或暂时停工的巷道内的材料(如轨道、风水管、电缆、设备等),长期以来对私拆栅栏进入报废巷道的违章处罚不力,规章制度形同虚设等。

4、视《煤矿安全规程》为紧箍咒。 根据《煤矿安全规程》要求,低瓦斯矿井的采、掘工作面只要有瓦斯涌出就必须设置瓦斯断电仪,但是井下职工和不少管理人员往往认为这是摆设、浪费钱财,而且说得还振振有词:“假如事事都按《煤矿安全规程》办,那么煤矿就不要生产了。”这显然是一种极其错误的认识,是造成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重要思想根源。在这种错误思想指导下,有人就会视《煤矿安全规程》为紧箍咒。

二、保障矿井实现通风安全的主要对策

作为瓦斯涌出量极低的低瓦斯矿井,通风事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只要我们每一位职工都能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按章指挥、遵章作业,隐患就能消除,事故就能避免。为保障煤矿企业实现通风安全无事故,主要对策在于走出误区,落实《煤矿安全规程》,加强矿井通风管理。主要从落实管理措施、技术措施、技术装备措施和教育培训措施四个方面入手。

(一)管理措施

1、为了有效地开展通风管理工作,煤矿企业必须设立专职或兼职的通风管理机构,矿井至少配备一名专业技术人员,负责矿井日常通风管理工作。

2、建立并落实瓦斯治理责任制。随着矿井开采往下水平延伸、开采强度的加大、已采区或报废巷道的增多,矿井瓦斯涌出量呈逐年增大的趋势。根据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长令第21号要求,煤矿主要负责人是瓦斯治理的第一责任人,煤矿总工程师对瓦斯治理负技术责任,负责组织制定治理瓦斯方案和安全技术措施,负责资金的安排使用。煤矿各级领导要真正把瓦斯防治工作当成大事,千万不可有麻痹思想、侥幸心理,防止任何的冒险蛮干行为。

3、严格落实瓦斯、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检查制度。低瓦斯矿井采掘工作面的瓦斯和二氧化碳浓度检查次数每班不少于2次,本班未进行工作的采掘工作面,瓦斯和二氧化碳浓度每班至少检查1次。煤矿井下所有作业地点和容易积聚瓦斯的地点必须定人、定时进行瓦斯巡回检查,要制定瓦斯检查计划,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瓦斯检查员空班漏检和假检行为。

(二)技术措施

1、认真编制瓦斯防治安全技术措施及规划,不折不扣地贯彻实施,提高系统防灾抗灾能力。

2、认真做好一年一度的矿井瓦斯等级鉴定工作,根据鉴定结果和瓦斯来源分析情况,对报废巷道或采空区及时采取密闭措施,以减少采空区的瓦斯涌出量。进入已停工停风的巷道或启封密闭巷道时,必须制定安全技术措施。

3、严格按《煤矿安全规程》和矿井反风演习方案要求每年进行一次矿井反风演习。根据演习结果及时编制反风演习总结报告,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堵漏措施或对通风系统加以改造以增强矿井通风系统的防灾抗灾能力。

(三)技术装备措施

1、根据《煤矿安全规程》要求,矿井必须配备足够数量的通风安全检测仪器,做好通风仪器仪表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定期送有资质的单位进行维修校正,确保通风安全检测仪器灵敏可靠。

2、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0号》,从2007年1月1日起实施的所有矿井必须装备矿井安全监控系统的要求,目前全省只一家国有煤矿装备了矿井安全监控系统,时间紧迫、煤矿企业必须筹备足够资金,配备人员,尽早完成装备安全监控系统,以提高矿井的防灾抗灾能力。

(四)培训措施

安全培训教育是煤矿“三并重”原则的重要一个环节,本省通风事故多数都是由于从业人员通风安全意识淡薄、思想麻痹、自主保安能力低所造成的,所以强化职工的安全意识和提高安全技术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培训要结合福建煤矿的特点和典型的通风事故案例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第13篇 建筑施工现场火灾隐患及管理对策探讨

1 建筑施工现场的火灾隐患

(1)建筑施工现场总体布局不合理。很多建筑施工企业在工地周围随意搭建工棚,堆放建筑材料。施工现场虽然作业分区,但对易燃易爆物品的存放和作业分区不明确。经调查,一部分施工工地没有进行易燃易爆物品存放区与动火作业区(电气焊割区)的划分,还有一部分施工工地虽然进行了区域划分,但未进行有效分隔,一旦发生火灾,根本无法阻止火灾蔓延。

(2)对施工现场产生的可燃废弃物没有进行统一处理。据调查,很多建筑施工现场产生的刨花、锯沫、油漆下脚料等易燃、可燃材料,没有专职人员进行及时清理,也没有设置集中场地临时存放,更有甚者会对这些废物进行焚烧处理,这些都是极其危险的火灾隐患。

(3)不按施工图纸和消防要求进行施工,随意降低防火技术标准。据调查,少数建筑工程单位未经消防部门审批,擅自施工;有的虽然经过消防部门审批,但施工单位仍按着建设单位的意图擅自改变局部的平面设计;还有一些单位大量选用可燃材料,严重降低了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增加了建筑的火灾荷载,偷工减料现象严重,选用的电线、吊顶、室内家具、地面铺设材料、墙布等根本不采取防火措施。有的装修时遮挡消防设施,且擅自减少消防安全出口、疏散出口和疏散走道的数量和设计宽度,从而遗留了先天性火灾隐患。

(4)由于建筑施工中承包单位较多,人员流动性较大,给现场消防安全管理带来了很大难度,火灾隐患不易被及时发现。在建筑工地随处可见一些搭建的工棚,如办公室、库房、厨房、人员宿舍等连成一片。这些建筑,一般为钢结构,建筑耐火等级较低,防火间距不足,消防设施配备不齐全,每间宿舍内人住的人员很多,这些人员一般受教育程度较低,而且消防安全意见淡薄。一旦发生火灾,极易造成火烧连营和群死群伤的不良局面。

(5)建筑工地消防器材配备严重不足,消防通道不畅。据调查,在一些工地中,除了少数较大的工地配备有少量的灭火器材外,在一些中、小型工地,根本没有任何消防器材,一些施工人员为了图方便,将一些易燃、可燃材料及杂物随处堆放,造成消防通道不畅。一旦发生火灾,极易造成严重后果。

2 消除建筑施工现场火灾隐患的管理措施

(1)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管理责任制,严格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层层落实消防安全管理责任制。公安部第61号令第二章第十二条规定,建筑工地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由施工单位负责,实行施工总承包的,有总承包单位负责。分包单位向总承包单位负责,服从总承包单位对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管理。总承包方应加强对分包方的监管力度,逐级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签订责任状,对建筑物局部改建、扩建和装修的工程,建设单位应当与施工单位在订立合同中明确各方对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负责。

(2)加强施工现场平面规划布局,曾强消防安全意识。根据施工现场平面布置的实际情况,合理划分各作业区,特别是明火作业区,易燃、可燃材料堆放场地,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库房等区域,设立明显的警示标志。加强储存氧气、乙炔等易燃易爆物品管理。储存要设立专用仓库,要求与其它建筑物保持至少15米的间距,不得超量储存,同时派专人负责收发登记。

(3)加强消防审核和对建筑施工现场的检查。一要限制可燃复合材料的使用量,特别是建筑物内部装修材料,在审核中一定要准确适用规范对各类建筑物内部不同部位应采用的装修材料。二要对内部装修是否遮挡消防设施、疏散指示标志及安全出口,有无妨碍消防设施和疏散走道的正常使用。三要把好建筑装修电气审核关。主要是防止由于电气设备和线路敷设在有可燃物的闷顶和可燃隔断夹层内而未穿防火阻燃管保护 四要依法加强建筑施工现场的消防检查。在施工过程中,要针对薄弱环节,重点检查施工现场消防安全责任制落实情况、用火用电和危险品的储存情况、职工宿舍的消防安全、消防器材配备情况等。

(4)加强施工现场的用电管理。施工单位要确定一名经过消防安全培训合格的电工正确合理地安装及维修电气设备,经常检查电气线路、电气设备的运行情况,重点检查线路接头是否良好、有无保险装置、是否存在短路发热、绝缘损坏等现象;电气设备周围是否有可燃物,尤其是危险物品库房内电气设备、灯具是否符合防爆要求。

(5)加强施工现场的用火管理。首先要严格落实危险场地动用明火审批制度,氧气、乙炔瓶两者不能混放,焊接作业时要派一监护人,配齐必要的消防器材,并在焊接点附近采用非燃材料板遮挡的同时清理干净其周围可燃物,防止焊珠四处喷溅;其次要对施工现场产生的刨花、锯沫、油漆下脚料等易燃、可燃材料,派专职安全员应当督促作业人员及时进行清理,集中场地临时存放、统一处理,严禁焚烧,临时堆场需设立防火标识,配鼹防火设施。最后要在工人宿舍、员工休息室、危险物品库房等火灾危险处设立醒目的严禁吸烟等消防安全标志,必要时设置吸烟室或指定安全的吸烟地点。

(6)实行严格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消防安全宣传,对工人进行消防安全培训。要督促施工单位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新《消防法》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

总之,建筑施工现场消防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建筑施工单位管理层的高度重视、消防安全部门的督促检查,还需要每个施工人员防火意识的增强。只有这样,才能减少火灾隐患的产生,确保建筑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

第14篇 探索生产污水乙烯排放系统危害因素分析与hse管理对策——hse整改对策4

该乙烯公司现在正在大力推行hse体系,hse体系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管理体系,要求持续改进体系实施的有效性,保护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并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以使顾客及其他相关方满意.根据该公司生产污水排放统的现时情况,有必要在如下几方面进行整改:

1. 对于水封井设计不足的问题,应该尽量从源从上解决问题,避免工程实施之后才进行补救改进.茂名市政府及茂石化为了使乙烯公司带动周边工业经济发展,发挥乙烯公司工业经济辐射功能,在厂区周边已设立了多个化工厂,其生产、生活污水都依靠乙烯公司的污水处理厂,污水组分更加复杂.虽然已经在首次大修时(1999年)对部分水封井进行了整改,但是还存在相当大的问题.1999年后随着周边小厂的开工,生产污水不断在发生变化,应加强对污水系统的危害识别.对识别出来的一些危害性大的隐患进行治理或是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如冬季枯水期由于水位的下降,部分水封井水封失效;有的装置水封设计不合理,使用双水封,有机物料积聚在水封井内,特别是生产污水线与生活污水线的汇合处未设水封井的危险性最大.对这些不足之处,平时定期对双水封井进行清理,清除双水封中所积的物料.

2. 在多年工作经验的指导下,该公司总结出了一套污水系统"封堵隔离法",在污水排放井、水封井附近动火施工,统一要求对污水系统实施"封堵隔离法".具体操作是:井口第一层使用塑料纸覆盖,第二层使用沙子覆盖,第三层再盖上石棉布,再用沙子作第四层覆盖的四层覆盖法,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根据实际运作情况,使用黄泥并且用水浇湿的作法更为有效,一方面是密封性能提高了,另一方面由于黄泥沾鞋避免了人为的踩动移位,效果较为明显.

3. 由于茂名地区高温多雨,一般的阀门井内在雨季总是被水淹没,不利于操作,如将阀门井内阀改为高杆阀,就可使操作人员在井外操作. (赖朝庆)

第15篇 煤矿机电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国民经济的不断提高,对煤矿机电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煤矿企业要采取有效的对策,以提高煤矿机电管理的水平,保证煤矿开采工作的顺利进行。本文先是对煤矿机电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行了概述,又详细阐述了煤矿机电管理的改进对策。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人民日常生活和生产所需的煤炭量也大幅度增加,这就需要煤炭企业提高煤炭开采的力度,以满足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因此煤矿机电的管理非常重要,能够保证煤矿企业进行正常的煤矿开采工作,提高煤矿企业所获取的经济效益,因此煤矿企业越来越重视煤矿机电管理工作,以实现煤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煤矿机电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1.不重视机电设备的管理工作

目前,我国的煤矿企业对机电设备管理工作的开展不重视,只是一味的重视煤矿企业煤炭的开采量和经济效益,认为煤矿机电设备只要能够正常工作,不对日常的煤炭开采造成影响就可以没事,因此煤矿开采的过程中,大部分的煤矿机电设备都处在超负荷的状态下运转,而对煤矿机电设备的定期检修工作也不按时进行,给煤矿企业的煤炭开采活动埋下了极大的隐患。就导致我国煤矿生产中,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机电设备出现故障的几率大大增加。有的煤矿企业由于自身的原因发展受到限制,还没有进行安全监测系统的安装,为了节省投入的资金,使用一部分已经接近于淘汰的机电设备,导致煤矿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系数极低,严重影响了煤矿的日常开采工作的顺利进行。

2.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现阶段,由于我国的生活较为安逸,而煤矿企业有较为艰苦,且危险性很高,因此很多专业人才都不去煤矿企业中去就业,因此很多煤矿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培养自己煤矿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人才,但是在人员管理的过程中,严重缺乏奖惩措施和激励机制,就导致很多已经能够独当一面的专业人才选择离开,而跳槽去了经济效益较好的煤矿企业,而煤矿企业又开始进行培养、跳槽、培养、跳槽,就在煤矿企业中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而在专业人才的培养上需要煤矿企业更多的投入资金,最后煤矿企业放弃对专业人才的培养。而在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中,没有统一的标准可以使用,就给管理工作人员的监察工作造成了难度,大大影响了煤矿机电设备管理水平的提高。

3.煤矿中机电设备老化严重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产生活所需的煤炭量大幅度上升,因此我国的煤炭开采量非常大,但是由于我国的煤矿企业中普遍存在着对煤矿机电管理工作不重视,而导致煤矿机电设备老化严重的局面存在,很多的机电设备都超过了设备的使用寿命,在超负荷的状态下运行,煤矿机电设备将会受到更大的损伤,大大提高了机电设备出现故障的频率,严重威胁了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因此煤矿中的机电设备给煤矿的安全生产工作埋下了极大的隐患。

煤矿机电管理的改进对策

1.提高煤矿机电管理人员的监察能力

在煤矿机电设备的应用过程中,管理人员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因此不仅要求管理人员具备完善的煤矿安全生产的意识,而且还要具备良好的监察能力,以满足对煤矿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机电设备运行监察的需要,扩大煤矿机电设备监察的深度,并对煤矿机电设备监察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为以后的工作提供依据。煤矿企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为煤矿机电管理专业人士提供优越的条件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以保持队伍的稳定性;制定岗位绩效考核制度,从而提高煤矿机电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定期对煤矿机电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保证煤矿机电管理人员所具备的专业知识的及时更新,以满足煤矿机电管理工作的要求,保证煤矿机电管理人员能够对煤矿机电设备中存在的故障进行准确的判断,以保证煤矿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行。煤矿机电的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的重要岗位需要工作人员持证上岗,以保证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行。

2.完善机电管理制度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导致人们对于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煤矿企业要注意不断完善机电设备的管理制度,要建立符合现代化要求的煤矿机电管理制度,以保证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日常煤矿机电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管理人员要严格遵照管理制度的要求进行,以保证煤矿机电管理工作开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从煤矿机电设备的出厂到投入使用再到检修等,每一个程序都需要进行相关资料的填写,并储存,为煤矿机电设备的后续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煤矿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煤矿机电设备的防爆标准,对煤矿机电设备进行巡回检修,以保证煤矿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行,减少煤矿机电设备中的故障发生率,消除煤矿机电设备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保障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行。

3.利用高新技术对煤矿机电设备进行检修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我国煤矿机电设备检修技术的发展,很多的高新技术被应用到了我国的煤矿机电设备的检修中,例如在线检修技术、故障诊断技术等,能够对煤矿机电设备进行实时的检测,以及时的发现煤矿机电设备存在的问题和故障,为机电管理人员的维修提供科学的依据,有效提高了煤矿企业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行的几率,降低了煤矿生产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减少了煤矿企业生产的资金成本投入,大大提高了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我国的煤矿企业越来越重视对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且不断的完善煤矿机电管理制度,将高新技术应用到煤矿机电管理之中,不定期的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培训,不仅降低了煤矿机电故障的发生率,有效保证了煤矿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行,而且还降低了煤矿企业的成本支出,有效提高了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

《谈三e对策管理(15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相关管理制度

分类查询入口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