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迹范文 > 个人事迹
栏目

学习张伯礼院士抗击疫情先进事迹有感心得(16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5-21 21:00:03 热度:24

学习张伯礼院士抗击疫情先进事迹有感心得

学习张伯礼院士抗击疫情先进事迹有感心得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72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74位用户喜欢。

张伯礼院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全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体现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凸显了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中国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政治优势。

张伯礼院士动情地说,在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我仅仅是做了一名医生应该做的事情,党和国家给予了我这么崇高的荣誉,盛名难副!抗击疫情,全国人民齐心协力、众志成城,人民才是真正英雄。在和平时期,医务工作者能够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高度评价和热情关怀,令我激动万分,感动不已,努力、再努力,为防控好秋冬疫情贡献力量!为健康中国建设再接再厉!

古稀之年,临危受命。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1月27日,张伯礼院士作为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从渤海之滨赶赴江城武汉。这是一次肩负使命的出征。17年前,在抗击非典前线,他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庚子新春,他再次逆向而行、披荆斩棘。

到达武汉后,张伯礼院士提出,“对集中隔离的疑似、发热等患者实行中医治疗。”通过严格隔离、普遍服用中药,集中隔离的很多发热、疑似患者病情得以好转,四种人中确诊病例大幅减少。2月初,张伯礼院士、刘清泉教授写下请战书,提出中药进方舱、中医包方舱,申请筹建以中医药综合治疗为主的方舱医院。经中央指导组批准,张伯礼院士作为名誉院长,率领由来自天津、江苏、湖南、河南、陕西等地中医医疗团队组成的“中医国家队”,进驻武汉江夏方舱医院。自2月12日开舱至3月10日休舱,收治564名新冠疫情患者,无一例转为重症,无一例复阳。

经验推广到其他方舱医院,中药使用率超过90%,也取得转重率2%—5%的较好疗效。那段时间,张伯礼要完善医院、指导临床、察看患者,还要负责拟方、巡查定点医院等。长时间不分昼夜的高强度工作,张伯礼病倒了。2月16日夜,张伯礼胆囊炎发作,结石嵌顿在胆管里,腹痛难忍,中央指导组的领导强令他住院治疗。2月19日凌晨,张伯礼接受微创胆囊摘除手术。为了不动摇军心,也不让家人担心,他让医院不用征求家属意见,自己签手术同意书。手术后一两天,张伯礼便在病房里开始了工作。手术后不几天,他实在放不下工作,再次进入了一线继续战斗。

人民英雄张伯礼院士先进事迹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39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168位用户喜欢。

“中医药学虽然古老,但它的理念、方法并不落后,现代生命科学所遇到的很多困难和挑战,将从中医药学中得到启发。”

1982年,张伯礼从天津中医学院毕业,获得中医内科学硕士学位。近四十年来,他一直呕心沥血、致力于推动中医药现代化。

张伯礼院士在2019年传承班拜师会上讲话(来源:天津中医药大学新闻网)

20世纪80年代,张伯礼大胆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医药相结合。他认为,现代医学的很多前沿理念都和中医学异曲同工,中医药的短板在于技术的落后,如何提高中医技术将是研究的重点。

针对这一点,他组织了大规模健康人舌象调查,开展舌象客观化研究。通过坚持不懈的调查和分析,他终于建立起了舌诊文献库,并研制出了中医可用的系列舌诊仪器,开辟了中医诊断的现代化之路。这项研究成果获得中医诊断学迄今的最高奖励——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人民英雄张伯礼院士先进事迹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06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83位用户喜欢。

庚子新春,迎战新冠,他逆向而行、披荆斩棘。

2020年1月27日,农历大年初三,正在天津指导“抗疫战”的张伯礼,被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急召。

临危受命,闻令而动。在出征武汉的飞机上,张伯礼填词道:“晓飞江城疾,疫茫伴心惕。隔离防胜治,中西互补施。”面对尚有很多未知的病毒,他心里却有一份底气,那是对中医药的信心。

那时的武汉,发热门诊外阴冷潮湿,门诊内人满为患。“如果不加以控制,感染人数会越来越多。”当晚,他第一时间向中央指导组提出,必须严格隔离,并提议将确诊、疑似、发热、密接4类人群进行集中隔离,分类管理。

“严格隔离,只成功了一半,不吃药不行。”张伯礼提出“中药漫灌”治疗方法,普遍服用中药,并拟定“宣肺败毒方”等方药。这一建议被中央指导组采纳。

2020年2月初,他以精湛的中西医术、勇于担当的气魄,向中央指导组写下请战书──筹建一家以中医药综合治疗为主的方舱医院。2月12日,他率领由来自天津、江苏、湖南、河南、陕西等地中医医疗团队组成的“中医国家队”,进驻武汉市江夏方舱医院。穿上写有“老张加油”的防护服,他开始了用中医药综合治疗新冠疫情的“战斗”。截至3月10日休舱,江夏方舱医院总共收治的564名患者中无一例转为重症,出舱后无一例复阳。经验在各方舱推广,大大降低了转重率。

时代楷模张伯礼院士个人事迹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74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79位用户喜欢。

武汉江夏区大花山有个户外运动中心,当地人称“江夏鸟巢”,抗击疫情期间被改建成江夏方舱医院。

“一定要有中医药阵地。只要有阵地,就能有作为。”张伯礼说。他与中央指导组专家、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写下请战书,提出筹建一家以中医药综合治疗为主的方舱医院。

经中央指导组批准,张伯礼率国家中医医疗队队员,进驻江夏方舱医院。这是一次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方舱医院从中药、针灸、贴敷到太极拳、八段锦一条龙综合治疗。

2月14日,江夏方舱医院开舱。张伯礼穿着写有“老张加油”的防护服,熟悉环境,紧盯流程,问诊患者,对症拟方,指导临床,巡查病区……每天几个小时的行走,里面的衣服都湿透了。

截至3月10日休舱,江夏方舱医院共收治新冠疫情轻症和普通型患者564人。中医药团队交出了轻症病人零转重、痊愈病人零复阳、医护人员零感染“三个零”的亮眼成绩。中医治疗经验不胫而走,90%的方舱都使用了中药,一般转重率2%—5%,远低于公认的10%—20%转重率。中医药疗效得到了证明。

张伯礼提出“大疫出良药”。在中央指导组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下,筛选出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血必清注射液、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三药三方”,因证据充分、疗效确切,“三药三方”被编入国家版诊疗方案。

由于过度劳累,张伯礼胆囊炎发作,腹痛难忍,中央指导组强令他住院治疗。2月19日,张伯礼在武汉接受了微创胆囊摘除手术。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要把重症患者一个不落拉回生的安全线。张伯礼挺身而出,为多年饱受争议的中药注射剂正名:“对重症患者早期足量使用中药注射剂可力挽狂澜。”血必净、参麦/生脉、参附、痰热清、热毒宁等中药注射剂在重症患者救治中大显身手。

“中西医结合救治是我们的亮点。”张伯礼提出,重症病房中西医联合查房,让中西医优势互补叠加。研究显示,在一项75例的重症患者临床对照试验中,中西药并用组和单纯西药组相比,核酸转阴时间、住院时间平均缩短3天。

人民英雄张伯礼抗击疫情先进事迹心得感想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20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85位用户喜欢。

近日,___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强调,要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凝聚众志成城抗疫情的强大力量。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这场抗“疫”中,我们要做棵“石竹”,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我们要有“立根”的顽劲儿。越是艰难越向前,越是艰难越挺立,这就是顽劲儿。我们向“疫魔”宣战,全民都在狙击”,每个人都是逆行者。“疫情未来10天至两周或迎来高峰期”,更需要我们携手逆行,携手抗击,万众一心、共克难关。对于个体来说,天降大任,苦心志,行拂所为,在危难中得以锻造,对一个国家也是如此。实践告诉我们:越是经历过艰苦环境磨炼的国度,生命力越是顽强,越是倔强,因为她的“根”深深地扎在“岩石”之中。

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我们要有“千磨”的坚劲儿。自强不息、劲健有力是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基因。曾记否,我们之所能历经无数战乱饥荒、屡受外敌欺侮侵略而始终怀揣梦想,不折不挠、奋起抗争,愈挫愈勇、奋发图强,一路高歌前行,就是因为我们骨子里那股“宁折不可曲”的坚劲儿。面对“疫情”蔓延,不恐慌,不麻痹,心理上貌视,行动上重视,方法上科学,这才是我们战“疫”的正确打开方式。柑风沐雨,不畏浮云,自信击“疫”,我们一定能破“疫”前行、行稳致远!

人民英雄张伯礼先进个人事迹学习心得感悟范文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00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35位用户喜欢。

张伯礼常说:“中医药学虽然古老,但它的理念、方法并不落后,现代生命科学所遇到的很多困难和挑战,将从中医药学中得到启发。”30多年来,他呕心沥血,锲而不舍,用现代科学技术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共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国家发明奖1项,省部级科技一、二等奖20余项。作为科技部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专家组组长,参与组织、指导20余个省市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工作,取得重大成果。

2006年,张伯礼率先提出了“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战略,他主持的对30个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与产业化研究被列入天津市20项自主创新产业化重大项目。4年来,30个品种中年销售额过亿的品种已从2个增加到9个,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走出了一条新型的产学研结合之路。同时,张伯礼带领他的团队开始组分中药研究,组建了国内首个组分中药技术工程中心,开展中药数字化分析及中药配伍组分研究,构建了10661个中药组分和235个化合物的中药组分数据库,使中药研发由单纯经验上升为优化设计,用现代科技方法揭示中药成分、作用机理,这项中药现代化的重要成果为中医药走向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

针对传统中药生产中存在的剂型落后、工艺水平陈旧、质量控制水平低等问题,张伯礼潜心探索以提高疗效、便于服用为目的的中药现代化之路。1999年,他申报的“方剂的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获国家“973”项目资助。他发现了复方丹参方的药效物质基础、优选了配伍比例,提出了名优中药小复方二次开发模式,突破了千百年来凭经验组方的局限,为现代中药研制提供了科学依据。2010年,复方丹参滴丸成为我国第一例完成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二期临床试验的中成药,迈出了中药打入发达国家医药市场的关键一步。

抗疫英雄张伯礼院士事迹简介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05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23位用户喜欢。

创建武汉首个中医方舱医院推动中医治疗新冠疫情

2月12日,张伯礼院士率领209名中医“国家队”进驻江夏中医方舱医院。该“中医国家队”由天津、江苏、河南、湖南、陕西五省市三甲医院专家组成。随队进驻的还有中央指导组中医药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

2月14日开舱至3月10日休舱,江夏中医方舱医院运行26天总计收治病人564人,治愈出院392人,其他休舱转诊他院。

据江夏中医方舱医院副院长熊侃介绍,张院士作为总顾问,带领刘清泉院长及五省市400多中医专家,奋战在江夏中医方舱医院。他亲自穿上防护服,走进隔离区查房,为每一位患者拿脉、查看舌苔,了解病情。一个上午出来,防护服早已汗的透湿。

晚上,张伯礼院士又召集五省市几名知名中医专家会诊,在张伯礼院士的指导下,制定了江夏中医方舱医院一号方、二号方。后期,江夏中医方舱医院基本做到了“一人一方”。

据张伯礼院士自己介绍:江夏方舱医院有564个患者(轻症71%,普通型29%),五个中医医疗队(中医国家队)整建制接管。患者吃的主要是中药,除了吃中药还要打太极、练八段锦、做按摩、做敷帖,做针灸,中医疗法全套都上。截止到“休舱”,实现了“三个零”:病人零转重、零复阳;医护人员零感染。这表明用中药完全可以达到治疗轻型、普通型新冠疫情的目的,其疗效主要体现在缩短痊愈的时间、降低转成重症的比例。患者用的药,主要是宣肺败毒、淸肺排毒汤,再就是少数配方颗粒(中成药)。像密切接触的、发热的、留观的、疑似的人,用中成药,如金花清感颗粒、莲花清瘟胶囊。针剂则用血必净。

江夏中医方舱医院副院长熊侃说:“张院长亲自带领一支中医医疗团队,进驻江夏中医方舱医院,在他的全程、深入推动下,此次新冠疫情救治中,中医对疫情介入的深度、广度、力度史无前例的”。

抗疫英雄张伯礼的先进事迹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75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11位用户喜欢。

“生命相托就是一份责任,医生必须替病人着想,并勇于担当。”在抗疫一线,张伯礼每天都在超负荷工作,不计个人得失,只为病患早日康复,祖国山河无恙。

可多日劳累,饮食无规律,让他的胆囊旧疾复发,2月16日,他病倒了。彼时“武汉保卫战”正是较劲之际,他希望保守治疗。“不能再拖了,必须手术!”中央疫情防控组负责人强令他住院,为他治疗的专家同样态度坚决。

2月19日凌晨,张伯礼被推上手术台。手术前,照例要征求家属意见,他怕老伴儿担心:“别告诉家人了,我自己签字吧!”

麻醉过后,他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助手读疫情通报,并打电话询问江夏方舱医院的情况,接听医护人员打来的求教电话。术后一两天,病床上加了一个小桌子,他左胳膊上扎着静脉针,右手不停地修改资料。“仗还在打,我不能躺下!”作为国家中医药队伍的领军人物,他深感此次武汉之行责任重大:“疫情不严重,国家不会点我的名。我必须来,而且还要战斗好。俗称肝胆相照,这回我把胆真的留这儿了!”

在武汉疫情最严重阶段,他也充满必胜信心。正月十五晚上巡诊归途,面对通明的街灯,张伯礼写下一首诗:“灯火满街妍,月清人迹罕。别样元宵夜,抗魔战正酣。你好我无恙,春花迎凯旋。”

张伯礼个人事迹材料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23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76位用户喜欢。

张伯礼1948年出生在天津南开区,1964年就读于天津医学专科学校,毕业之后进入医院担任医师。1979,张伯礼成为天津中医学院的首届硕士研究生。在当年艰苦的学习条件下,老师们不讲条件、不计报酬、甘于奉献,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82年毕业后,他留校成为了一名教师。

在张伯礼看来,一流的医生应该坐下来会看病,站起来能演讲,闭上眼会思考,进了实验室能科研。在从事中医临床、教育和科研工作40余年中,张伯礼不但在中医药防治冠心病、中风、痴呆等重大疾病方面有丰富经验,临床疗效显著,深受患者欢迎,也在教学育人方面硕果累累,桃李满天下。

张伯礼坚持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相结合,提出了“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教育理念,要求学生从院校走出去,跟临床名师学习经验,倡导强化中医临床思维,注重临床技能训练。他还特别鼓励师生间对病例的分析讨论,创建了“基于案例的讨论式教学——自主式学习联动”的教学方法,2009年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截止至2019年6月,张伯礼培养了博士后、博士、硕士生近300名,他所培养出的医学生,遍布全国各地。

在天津中医药大学学子的心中,这位老校长谦逊、低调,虽然工作辛苦但始终精力充沛,对学生关爱有加,但从不放松要求。每年的毕业典礼上,他都会亲自给近三千名毕业学子授予学位,并逐个握手合影。他希望用这一仪式感向莘莘学子们传递着“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理念,“人生有些节点是不能忽略的,我虽然累几天,但学生们会记住这一刻。我希望更多中医药人才从这里出发,学有所成,成为让患者满意的好大夫。”

人民英雄张伯礼先进个人事迹学习心得感悟范文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59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32位用户喜欢。

纵观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繁衍与发展历程,大大小小的瘟疫其实从未远离人类,在历代应战疫病的过程中,中医已形成了一整套系统且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乙脑、流脑、出血热、SARS、甲流等流行性传染性疾病的防治中,中医药均发挥了应有作用,社会各界对中医药治疗新冠疫情也寄予希望。

在一次次临床诊察和研究中,张伯礼发现中药在减轻发热症状、控制病情进展、减少激素用量、减轻并发症等方面均有疗效。他建议:轻中症患者中药汤剂个体化治疗,重症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一切,都要以病人受益最大为原则!

随着中医药诊疗参与力度和广度的不断推进,目前,中医或中西结合救治患者七千多人次,已有近千名患者治愈出院,中医药在抗击新冠疫情的全过程中都发挥了作用。

张伯礼说,“从深度看,中医在此次疫情防治过程中有了成建制队伍和定点医院,仅湖北省中西结合医院和武汉市中医医院两家定点医院就有400余张床位,金银潭医院开设了中医病床40余张。由中医药人员进行救治,使患者得到了系统规范的中医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此外,全国多地中医院参加病人收治,或建立了中医会诊制度;多个省市发布文件,要求全部患者都能得到中医药治疗。在这次抗击新冠疫情中,中医药全过程发挥了作用,对于普通型患者改善症状,缩短疗程,促进痊愈;对于重症、危重症患者,可减轻肺部渗出,控制炎症过度反应,防止病情恶化;对于恢复期患者,可促进康复进程。除了临床救治,还同步开展了临床和药物科学研究,我们承担了国家科技应急攻关项目-中西医结合防治新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临床研究,目前已经启动,正在紧张有序的进行中。”

抗疫英雄张伯礼院士事迹简介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98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17位用户喜欢。

张伯礼院士泪洒会场!有一种落泪,叫责任与担当,中国有句古话:“男儿有泪不轻弹”。张伯礼教授,一位年逾72岁的大龄逆行者,怀揣着对祖国的热爱,为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不顾个人身体,将全身心都投入到抗疫工作中。他此次的落泪,与其说是难过,不如说是对如今国内取得的良好效果的感动。正如张伯礼教授曾经在一次直播中的讲话所言:

我在武汉待了82天,我把看到、听到的,都跟大家说,有些事情确实值得我们去反思。只有在中国,才能做到这一点,才能赢得抗疫工作的胜利,才能救治每一个患者,不管你是多大岁数,不管你是穷人、你是富人,都是如此。哪个国家能做到呢?中国,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我们应该为自己的祖国而自豪。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尊重自己的祖国、爱国,才造就了如今这样的高效、安全,爱国教育也应该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如张伯礼教授这般,不顾个人安危的人,并不在少数,尤其是明明已经在各自领域拥有很高的地位,按理说,他们“犯不着”去一线冒险。可是,他们毫不犹豫,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去武汉,只为真正发挥自己的光和热。正如张伯礼教授、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他们是真正的“逆行者”之光!把“胆”留在武汉的张伯礼

张伯礼教授作为中医药领域的专家,当初疫情发生,就乘坐飞机紧急奔赴武汉一线,加入到中医医疗队。张伯礼教授接到任务之后,就将自身安危置之度外。国有危难时,医生即战士,宁负自己,不负人民!曾经2003年时的誓言,他到了2020年依然践行!

抗疫期间,张伯礼教授因为过度劳累,甚至不得不进行胆囊切除手术,而在手术后的第三天,他再次投入到工作中。这是一位将自己的“胆”留在武汉的“逆行者”!而张伯礼教授的辛勤付出,也取得不俗的成效:入住中医方舱医院的患者,无一人转重症!

抗疫英雄张伯礼的先进事迹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27个字,有1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93位用户喜欢。

医之大者 为国为民——记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

“有些出乎意料,我觉得自己没做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荣获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后,年逾古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谦逊地说。

今年,68人被授予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254人被授予提名奖。座谈会上,听了他们的事迹,张伯礼感触很深:“都是很平凡的人,但事迹很感人,精神也伟大。我们国家经济发展了、科技发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道德也应该同时进步,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载誉归来,他立即行动:“通过这次表彰,我们学校首先要学习大会的精神,让广大青年学子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到心坎里,体现在行动上,养成习惯,受益终生。我也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不辜负这个荣誉。”

国医济世,德术并彰。“人民英雄”张伯礼用一次次逆行坚守,践行着对党和人民的庄严承诺,用一辈子敬业奉献诠释着赤诚的“大医精诚,医者仁心”。

临危受命 提出抗疫“中国方案”

庚子新春,迎战新冠,他逆向而行、披荆斩棘。

2020年1月27日,农历大年初三,正在天津指导“抗疫战”的张伯礼,被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急召。

临危受命,闻令而动。在出征武汉的飞机上,张伯礼填词道:“晓飞江城疾,疫茫伴心惕。隔离防胜治,中西互补施。”面对尚有很多未知的病毒,他心里却有一份底气,那是对中医药的信心。

那时的武汉,发热门诊外阴冷潮湿,门诊内人满为患。“如果不加以控制,感染人数会越来越多。”当晚,他第一时间向中央指导组提出,必须严格隔离,并提议将确诊、疑似、发热、密接4类人群进行集中隔离,分类管理。

“严格隔离,只成功了一半,不吃药不行。”张伯礼提出“中药漫灌”治疗方法,普遍服用中药,并拟定“宣肺败毒方”等方药。这一建议被中央指导组采纳。

2020年2月初,他以精湛的中西医术、勇于担当的气魄,向中央指导组写下请战书──筹建一家以中医药综合治疗为主的方舱医院。2月12日,他率领由来自天津、江苏、湖南、河南、陕西等地中医医疗团队组成的“中医国家队”,进驻武汉市江夏方舱医院。穿上写有“老张加油”的防护服,他开始了用中医药综合治疗新冠疫情的“战斗”。截至3月10日休舱,江夏方舱医院总共收治的564名患者中无一例转为重症,出舱后无一例复阳。经验在各方舱推广,大大降低了转重率。

张伯礼抗击疫情的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63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12位用户喜欢。

8月8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师报》社联合主办的“健康中国中西合璧——后疫情时代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论坛”线上召开。张伯礼院士在会上发表主题报告分享了中医药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贡献。

“中医药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人民都看到了。”

大年初二接到通知,大年初三一早便到机场报道,虽然对当时的武汉疫情还是一种茫然未知的状态,但张伯礼院士心中相信会战胜疫情。

他表示,中医抗疫有3000多年的历史,有记载的大疫共有500余次。祖先总结了很多经验在书上,研制了很多药在书上。“我们上前线前,知识在脑子里。”西医关注病毒,中医关注证候、辨证论治。

在此次新冠疫情防控中,中医专家很快确定了疫病的发病机理,寒、湿、毒三者结合为病,据此筛选总结了能够充分体现中医药疗效优势的“三药三方(三药:血必净注射液、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三方: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并广泛应用,惠及患者,造福社会。

初到武汉,张伯礼院士发现各大医院的发热门诊里人满为患,形成了最佳传染环境。后来他便提出提出必须将发热的、留观的、密接的、疑似的“四类”人员隔离开来,并对这四类人采取“中药漫灌”的方式,效果非常好。这是他们打的第一仗。

第二仗是建立以中医管理为主的方舱医院。集中管理,分类救治,充分利用资源。在方舱里,他们提出提出服务、抚慰第一,治疗第二,采用医综合治疗方法。当时方舱医院比较冷,他们鼓励患者练八段锦、太极拳,让患者感觉到了不一样的温暖。当时这家中医方舱医院收治的500多例患者中,无一例转阳或转重症,大大地降低了轻症转为重症的比例。

日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抗击新冠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也充分肯定了中医药在新冠疫情防控和救治中的重要作用。

张伯礼院士总结道,世纪瘟疫肆虐全球,造成了人类重大死亡,重创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加剧了百年之大变革的不稳定性,令世界动荡不安。疫考全球,也考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也考了人性,价值观,更考了综合国力。“今后,我们应总结经验,补齐短板,加快建设应急反应和防控救治体系,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夺取抗疫最后的胜利。中医药还需再接再厉,再筑辉煌。

时代楷模张伯礼院士个人事迹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87个字,有1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298位用户喜欢。

“新冠疫情有点狡猾。”这似乎是许多一线医务人员的一种共识。

新冠疫情的治疗无章可循,临床上更是没有特效药物可用,同时面对成千上万的患者,张伯礼率领的中医“国家队”压力山大。

关关难过关关过。为最大程度保障患者生命健康,具体了解患者情况后,经专家组讨论,张刘二人决定在江夏方舱医院采用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使用西医设备检测)的治疗手段,对患者除了施以汤剂,辅之理疗、按摩、灸法等,同时还教患者练习太极、八段锦,以利疏经活血。

在此期间,武汉疫情进展焦灼,因病毒较为陌生,即使疫情得到一定

的缓解,真正痊愈出院的患者却凤毛麟角。患者焦虑,医生着急,市民恐慌,疫情防控走向低迷。

就在此时,在张伯礼和刘清泉亲自参与救治和指导下,2 月 3 日,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首批以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 8 名确诊患者康复出院。2 月 6 日,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和武汉市中医医院两家新冠疫情定点医院的 23 位患者“组团”出院。

两天 31 位患者的痊愈出院极大地鼓舞了医疗队员的士气,对正在接受治疗的患者来说更是一剂“强心针”。

中西医协同救治的效果立竿见影。在新冠疫情防疫治疗最关键的时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中央指导组指导下,建立了中西协同救治巡诊会诊专家组,12 个专家组每组配有一名西医专家,一名中医专家和一名武汉当地专家,对武汉所有住院的重症和危重症患者进行巡诊巡查指导用药。经过将近一个月的巡诊后,患者情况明显好转,死亡率逐步下降。

在临床救治的同时,张伯礼与刘清泉还共同承担了科技部应急攻关专项——中西医结合防治新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临床研究,对一些具有抗病毒作用的中成药进行筛选与评价。通过研究发现:六神胶囊/丸、连花清瘟胶囊等多个名优中成药显示体外能够显著抑制新型冠状

病毒感染引起的细胞病变。通过这些研究成果再结合临床辨证论治的经验作为参考,中医药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更有针对性地治疗新冠疫情。

冬去春来,武汉樱花悄然绽放,武汉也终于迎来了新的生机,越来越多的患者符合出院标准。3 月 10 日,江夏方舱医院收舱那天,天空晴朗,阳光洒满大地。26 天时间里,江夏方舱医院收治的 564 名患者零转重、零复阳,医护人员零感染。

据后来卫健委发布数据显示,在全国新冠患者治疗过程中,中医药应用的病例高达九成以上,武汉方舱医院患者服用中药的比例更是达到了 99.9%。

“中国没有特效药,但有特效的治疗方案。这是中西医协同救治的生动实践。”江夏方舱医院的“三零”答卷令刘清泉骄傲又欣慰。但他事后接受《医师报》记者采访时坦言,回想起建舱之初立下的“零感染、零转重”的军令状,自己颇感压力。“当时没觉得有什么压力,只想着赶快治病救人;事后仔细想想,要保证 500 多名患者零转重有很大风险,真的很不容易。”

张伯礼个人事迹材料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93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48位用户喜欢。

8月1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新冠疫情发生后,他主持研究制定中西医结合救治方案,指导中医药全过程介入新冠疫情救治,取得显著成效,为疫情防控做出重大贡献。

面对这项国家荣誉,张伯礼院士动情地说,“在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我仅仅是做了一名医生应该做的事情,党和国家给予了我这么崇高的荣誉,盛名难副!抗击疫情,全国人民齐心协力、众志成城,人民才是真正英雄。在和平时期,医务工作者能够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高度评价和热情关怀,令我激动万分,感动不已,努力、再努力,为防控好秋冬疫情贡献力量!为健康中国建设再接再厉!”

国逢疫难,古稀之年,临危受命。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1月27日大年初三,72岁的张伯礼院士作为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从渤海之滨的天津赶赴江城武汉。如同披甲持锐的战士,82个日日夜夜,他一直战斗在最前沿。

“人民的需要就是使命”,武汉战疫期间,张伯礼大力推进中医全程介入和独立处理,推动中西医并肩作战,组织了中医在新冠疫情的预防、治疗、抢救的药物和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利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救治患者,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降低了病死率。

疫情当前,张伯礼马不停蹄、不惧危险,深入医院、社区,会诊病患、调查疫情、调制处方……在他申请下建立的江夏中医方舱医院共收治564名患者,在26天的运营中,创造了零转重、零复阳、零投诉的“三个零”记录。

张伯礼有一个坚定的信念:继承发展祖国传统医药,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这个信念使他以惊人的毅力潜心教书育人,忘我救死扶伤,勇攀科研高峰。为了这个信念,他执着一生,将毕生心血倾注在中医药事业上。

人民英雄张伯礼院士先进事迹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76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56位用户喜欢。

由于历史原因,中药科技基础相对薄弱,导致中成药功能主治模糊、制药工艺粗放、质控技术落后、过程风险管控薄弱,这些因素导致中药品种多而小,制约了中药品种做大做强。面对这些问题,张伯礼率先提出“中成药二次开发”战略,即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中药的“两个相对清楚”——“药效物质相对清楚,作用机理相对清楚”;把古老的中药赋予现代的科技含量,使其“焕发青春”,“让百姓用上质量更好、效果更明确、副作用更小的中成药”。

经过八年的苦心孤诣、集智攻关,张伯礼带领团队成功完成了天津市三十个中药品种的二次开发研究工作。由此,中医药销售过亿元品种由3个增加到12个,年销售额累计超过了230亿元。中医药产业进一步向科技型、高效型和节约型方向转型升级。其研发出的核心技术也随之推广应用于全国19个省市近百家中药企业。中药大品种群大大扩张,过亿元品种从40余个增加到500余个,过十亿元品种也由0増加到50余个。这项研究不仅推动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15年1月,由张伯礼主持完成的《中成药二次开发核心技术体系创研及其产业化》项目获得了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成为该领域唯一获得一等奖的项目。

《学习张伯礼院士抗击疫情先进事迹有感心得(16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稿件

分类查询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