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是民生之本。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然而,近年来全国接连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令人怵目惊心,一次又一次冲击着国人脆弱的神经。为了全面了解我市食品安全现状,为进一步加强全市食品安全工作献智出力,八月中旬至九月底,在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及有关部门的协助下,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采取集中调研和分散调研相结合的方式,由副主席李克欣、邓方安带队,到我市部分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企业、交易市场和餐饮服务单位,对全市食品安全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全市食品安全工作基本情况
我市现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1256户,产品涉及27类31个品种,其中获食品生产许可证的404户;食品经营户9544户;各类餐饮单位8200余户。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及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认真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健全制度规范,广泛进行宣传教育,认真抓好日常监管,深入开展整治打击,全市食品生产经营秩序渐趋规范,群众反映强烈的蔬菜、肉、粮、水果、奶制品和水产品的质量和卫生状况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好转,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升,未发生过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在近年来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开展的综合评价中始终位居全省前列。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健全机构,明确责任。市政府始终将食品安全摆在重要位置,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特别是今年以来,市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市食品安全委员会的领导力量,由市长担任主任,常务副市长和分管副市长担任副主任,26个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同时,落实了食安委日常办公机构、人员、编制和经费,成立了市食品药品稽查支队,调整并明确了各监管部门职责任务,完善了食品安全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制度,规范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体制。各县区也先后建立了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协调和日常办公机构,充实了力量。初步形成了市县区上下联动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2、建章立制,规范监管。市上先后出台了《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食品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制度》、《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食品安全联席会议制度和信息通报制度》、《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违法线索举报人奖励制度》等一系列食品安全工作制度规章。按照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要求,各部门、各县区结合各自职能及工作实际,制定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制度规章,为规范监管奠定了基础。
3、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市县区监管部门不断加大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相关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职能部门按照分工,开办各类培训班,加强对执法人员进行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培训;通过发放宣传册、制度上墙、送法上门,不断加强食品行业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教育;充分利用消费者权益日、法制宣传日、科技之春等平台和新闻媒体,开展食品安全社会宣传教育,广泛宣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全市共举办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各类培训班30余期,开展宣传咨询活动3000余次,发放宣传资料5万余份,培训和宣传对象达3万多人次。
4、日常监管,各司其职。药监部门切实承担市食安委办公室的日常工作,认真履行综合协调监管职能,及时对全市食品安全工作进行总体安排和督查协调。今年接管餐饮服务业监管工作后,尽力克服人员不足、监管体制机制尚未完全理顺等困难,组织开展了对重点食品、特色食品、生产经营餐饮等重点区域的各种治理活动,确保了监管工作不断、不散、不乱;农业、水利等部门相继开展了种养业产品和农资打假等行动,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和农产品食用安全生产技术规程、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等配套保障制度,保证了源头产品质量安全;商务、经贸等部门不断强化肉类市场监管,规范生猪屠宰秩序,让市民吃上放心肉质监部门严把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在严格市场准入、强化监督抽查的同时,制定并实施了《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委托检验管理办法》等制度,进一步扩大了监管覆盖面;工商部门创新监管,推行食品流通许可证、经营者自律、驻场监管、星级信用评定管理等制度,开展了两创建活动,建立食品安全联合管理机制,有效提高了流通领域监管效能。各县区也做了大量富有创新和特色的工作,如汉台区为菜篮子设立安全网,南郑县推出食品安全示范单位创建等,保证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有效落实。
5、专项整治,消除隐患。监管部门密切配合,联合行动,抓住食品行业重点品种、热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入开展各类专项整治活动。先后组织开展了打击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学生营养餐和问题乳粉清缴,地沟油、瘦肉精、辣椒及其制品等一系列整治,查处了一批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仅今年上半年,全市共检查整治农药饲料经营户1100户次、兽药经营户560户次、规模养殖场539个次,检查食品生产加工企业290户次、食品经营户21300户、餐饮单位4100户次,取缔无证照食品经营户128户,捣毁制假售假窝点4个,立案查处食品违法案件200余起。有力地打击了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消除了许多食品安全隐患。
6、应急反应,快捷得当。在切实做好监管和整治工作的同时,未雨绸缪,建立了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反应和处置机制。如卫生部门按照属地管理、责任唯一、快速应对的原则,建立了食物中毒预警机制、三级报告网络和应急处置预案,在去年4月勉县等地发生的疑似与蛋奶质量相关的学生群体不适反应事件中,迅速进入应急反应程序,由市委、市政府统一指挥,调动各级相关部门介入,及时查清了原因,妥善作了处置,维护了社会稳定。尽管事件原因不在我市,但市政府以此为戒,事后及时在全市范围内部署开展了专项大检查,有效杜绝了类似事件发生。
二、当前我市食品安全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市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保持着良好的食品安全记录,但与群众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
1、部分食品企业法律意识淡漠。一些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和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淡漠,诚信道德低下,目无法纪,唯利是图,生产、加工、销售有毒有害食品,而且手段不断翻新。有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规章制度流于形式,卫生环境恶劣,食品质量不能保障。
2、食品安全源头监管薄弱。个别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指标,对食品安全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严肃查处,对违法犯罪行为未能有力打击。个别监管人员玩忽职守,不作为甚至乱作为,致使有的食品企业有机可乘并铤而走险,肆意制售不安全食品。
3、一些环节监管职责不明。目前食品安全由多部门分段监管,市县(区)政府的食品安全委员会负责总协调,但由于这一监管体制刚刚建立,存在着各监管部门工作衔接不紧密,有些职责不明确、不具体等问题,在实际监管中监管交叉和监管空白同时存在,有时在发现问题后有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
4、监管配套规章滞后。食品监管工作需要的一些规章制度还存在空白。国家出台的法律、法规、政策需要地方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操作办法,予以配套,加以落实,比如小餐饮、小作坊、小摊贩管理办法等。有的地方特色小吃还没有安全标准,有的同一种食品不同监管部门的标准不尽一致。
5、检验检测资源共享差。由于食品安全监管涉及的部门多,大部分都单独设立自己的检测机构,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共享差,发挥效能不够。与此同时,由于经费有限,必需的高端设备无力投入,现场快速检测能力也不适应实际需要,导致我市食品安全总体检验检测能力不强。此外,各监管部门同时抽检,造成了重复检查,资源浪费,也增加了食品企业的负担。
6、监管力量严重不足。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点多面广线长,构成复杂。面对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食品监管部门普遍感到专业技术力量、管理工作人员、检验检测设备和工作经费严重不足,特别是基层和一线的监管力量非常薄弱,开展工作困难。
三、对进一步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建议
1、加强行业自律,强化食品企业主体责任。安全食品是生产出来的,不是监管出来的。食品安全主要不是技术问题,而是食品企业缺乏道德、诚信和社会责任的问题。食品行业人人都是食品的创造者,也是食品的享受者。因此,必须首先加强食品企业及人员的道德诚信和法律法规教育,牢固树立诚信至上、以质取胜、守法经营的经营理念,将社会责任观念融入企业经营决策之中,主动承担起企业法人代表或主要负责人是食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建立健全企业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制和食品安全责任追溯制度。其次是充分发挥食品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和桥梁纽带作用。通过行业公约、行内规范和从业承诺等方式,引导约束行业企业加强自律,促进行业良好风气的形成。三是建立食品行业信用评价体系。建立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质量档案和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对守法守信企业大力宣传褒扬,对问题食品和问题企业公开曝光,并列入黑名单,逐步健全守信受益、失信受罚的激励约束机制和以信用为凭证的行业准入机制,使失信企业失去生存空间。
2、进一步理顺监管体制,构建动态、全程、高效监管体系。面对食品安全的严峻形势,政府主管部门应认真贯彻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惠民生的基本方针,监管部门要把食品安全工作作为硬任务,采取硬举措,考核硬指标。监管工作必须突出一个严字,严格实行风险分析,严格实施准入制度,严格生产过程监管,严格监督抽查和检验检测,严格执法打假,严格处置突发事件。一是应科学合理划分监管部门职责。对食品监管领域和环节进行科学合理划分,按权责统一的原则,明确细化各监管部门职能责任,将交叉模糊、职责不清的环节明确落实到某个具体监管部门,实行分片分段定责制,着力解决好食品安全分段监管中的衔接问题,既要避免职能交叉,又要防止监管空白,保证监管工作的整体性、协调性和有效性。二是进一步抓好市县条条监管和块块监管的统筹协调。加强政府的责任,使其切实承担起法律要求的负总责的责任。进一步强化食安委职能,树立其权威性,严格落实联席会议等制度,完善监管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形成职能互补、功能齐全的强大监管合力。三是健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机制。严格执行监管责任考核和失责追究制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四是建立快速联动的应急反应机制。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提高突发情况下快速反应、应急指挥和协调保障的能力。五是建立全面有效的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按照政府监管、行业约束、企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原则,进一步健全食品安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的制度和规范,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食品安全监管网络,真正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动态、全程长效监管机制。
3、整合检测资源,实现食品检测信息共享。借鉴外地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对现有的检验检测资源摸清底子,打破部门属性,逐步整合组建一个设施设备齐、技术水平高且与各监管部门独立平行的食品检验检测机构,作为全市食品检验检测专业权威性机构(可在各县区或片区设立分支机构),独立对食品特别是日常监管中发现问题的食品进行检测,对其检验检测数据结论在全市范围内赋予通用性和唯一合法性,实行检测资源共享和信息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在此基础上,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收集管理、风险检测评估和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向公众发布相关信息,确保食品安全信息收集准确、传递迅速、评估科学、预警及时。同时,增加检测专业人才,充实基层监管力量,加强监管经费保障,逐步改善监管条件。
4、加强教育监督,营造追求高品质食品的社会氛围。确保食品安全需要企业、政府、消费者乃至全社会共同努力,需要全社会共建。要树立宣传教育也是监督的理念,以宣传教育唤起全民自我保护意识和共同监督意识。应按照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颁发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纲要》的要求,尽快编制我市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规划,建立宣传教育网络体系。报纸、广播、电视应主动承担起食品安全的宣传教育和舆论监督责任,深入持久地进行宣传;市食安委应开办汉中食品安全网和食品安全讲坛,并定期召开信息通报会、新闻发布会,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扩大市民知情权;监管部门应通过图片、摄像、文字、实物等广泛深入宣传食品安全知识。应把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日常教育与专项教育、正面教育与警示教育有机融合,让食品安全宣传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进头脑,使食品企业人员不断增强遵纪守法意识、道德诚信意识,使执法监管人员全面提升执法水平和监管能力,使广大群众改变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传统饮食观念,增强现代食品安全意识、监督维权意识和识别有害食品的能力。
同时,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投诉举报奖励和消费者维权机制,充分发挥15和65等投诉热线作用,畅通食品安全投诉和消费者维权渠道,支持和鼓励消费者依法开展维权活动。强化舆论监督,加大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曝光力度,使食品宣传教育与社会监督密切结合,形成全社会重视食品安全、关注食品安全、崇尚食品安全、保证食品安全、监督食品安全,营造一个生产高品质食品、追求高品质生活的社会文化氛围。
5、加大打击力度,严惩食品安全违法行为。食品安全监管要严格执法,运用法制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食品安全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加大食品生产经营的源头管理和治理,对滥用食品添加剂、滥用化肥、农药的行为予以整顿;对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行为严厉打击。大力推广食用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生产的基地化、规模化,提高组织化程度,从源头解决食品不安全问题;对问题多发易发、群众反映强烈的学校及其周边、农村、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生产、加工、餐饮等重点环节,肉类、生鲜乳、豆制品等重点品种,要强化监管力度,集中力量持续深入地开展专项整治;应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可能带来的食品安全隐患的研究,进行质量安全分析,进一步提高对食品安全隐患的检测、评估和防控能力,做到早发现早处置。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要重拳出击,持续保持严厉打击的高压态势,做好行政惩处与司法惩处的衔接。大大提高违法犯罪成本,对问题食品和问题企业从重惩罚,构成犯罪的坚决移送司法机关,绝不能以罚代刑,应依照《食品安全法》从重从快判决,以震慑违法行为。同时,应加大对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及其责任人的失职、渎职、不作为等行为的责任追究力度,对监管执法人员的违法行为也要严厉惩处。
6、创新发展机制,推动食品产业转型升级。食品质量和安全既是科技水平、创新能力、资源配置、管理现状、劳动者素质等多种因素集成的硬实力的体现,又是法制环境、文化教育、价值理念、诚信建设等多种因素综合反映的软实力的体现。因此,必须创新发展机制,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一是按照监管与服务并重,整治与建设并举的指导思想和清洁、低碳、安全的发展要求,科学制定食品产业发展规划,认真研究制定推进全市食品产业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二是建立发展机制。加强与食品质量安全保障和食品质量发展相适应的行政资源配置,强化食品安全工作基层基础建设;加快推进食品质量与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不断完善食品质量准入退出机制,建立健全缺陷产品召回和销毁制度;建立食品质量安全责任保险制度,设立食品安全事故受害人赔偿基金,保障食品质量安全事故受害人得到合理及时的补偿。三是通过集中配置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建立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业基地,建设现代化食品工业园区,为食品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和现代化创造条件。四是下功夫改善小作坊、小摊点、小餐饮的生产经营条件并规范管理。借鉴外地做法,修建餐厨垃圾处理厂,实行餐厨垃圾统一收交,集中处理,对餐饮企业产生的餐厨垃圾排放、收集、运输、处理各个环节严格规范管理,控制餐厨垃圾的流向,切断被不法商贩利用的途径。同时,采用高科技手段对餐厨垃圾进行资源化、能源化处理,转化为饲料、肥料和燃料,使餐厨垃圾变废为宝,彻底杜绝餐厨垃圾变成地沟油后回流餐桌。通过不断创新机制,促进全市食品产业转型升级,确保食品产业健康发展,从根本上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为提高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促进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等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_____带领市人大财经委、农业环保委和教科文卫民侨委负责人,就当前我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情况开展了调研和督查。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切实把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质量水平有了新提高,产业素质不断提升;食品安全有了新提升,生产加工水平持续增强;食品监管有了新突破,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品牌建设有了新进展,“_____制造”声誉不断扩大;监管体系得到健全,质量基础进一步夯实;全民质量安全意识有了新提高,社会环境进一步改善。特别是去年8月份开始,我市按照国务院、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结合_____实际,组织开展了为期四个月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通过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专项整治行动得到了全面、扎实、有力的推进,取得了预期效果。
二、存在问题
(一)产品质量总体水平仍然不高。全市总体质量水平建立在粗放型增长方式和低端产业结构上,总体滞后于全市经济发展水平,全市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长期徘徊在80%左右。同时,各县区发展状况也不够平衡;传统产业质量不容乐观,小企业质量技术基础比较薄弱,产品档次不高、可靠性不强、标准水平偏低,制售假冒伪劣现象没有完全根除,质量违法违规案件时有发生。
(二)企业、农户的主体意识不够强。由于生产企业、农户对农产品安全问题认识不足,质量意识淡薄,加上目前大宗农产品市场准入尚未实施,农产品难以实现优质优价等原因,企业对实施严格的质量管理动力不足,在标准化应用、质量控制、生产记录、标识使用等各个环节上重视不够。部分小型企业、小规模基地缺乏必要的自查、自检。少数企业和单位在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过程中,只注意申报材料编制,不注重实际管理,敷衍应付。
(三)巩固和深化专项整治成果任重道远。虽然在专项整治过程中建立了一整套规范和制度,但受从业人员素质等因素影响,要长期坚持绝非易事,部分企业对为什么要索证索票、建立台帐的认识还比较模糊,认为这是政府“要我做的”,没有认识到这是明确产品质量责任、便于追溯质量责任的需要,容易导致专项整治出现反复。
(四)“三无”企业的彻底取缔难度很大。由于“三无”生产加工点量大面广、有很大的流动性和隐藏性,目前还难以应对;主观上看,“分段”模糊再加上部门间职能衔接、信息交流不畅问题短期内难以消除,监管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况且食品生产许可不是工商登记的前置条件,新办证照情况无法及时获取,导致常常处于被动监管的状态,难免会造成监管脱节。而且“三无”生产加工也极易反复,彻底解决确有相当大的难度。
(五)基层网络建设有待完善和加强。目前市属两区尽管建立了综合性的公共管理机构,但人员数量、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都不能满足产品质量、食品及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的需要。三个县尚未建立基层监管网络。而产品质量、食品及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的难点、重点又在基层,在农村。
(六)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配套。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细则尚未出台,处罚条款不明确,不法分子或缺乏诚信的生产者、经营者有可乘之机,使执法缺乏应有的严肃性。食品无照经营整治仍是专项整治工作的难点,特别是流动摊点,缺乏固定的经营场所,没有卫生许可证,相关法律的交叉问题如何解决值得研究。
三、建议意见
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既是一项事关社会和谐稳定的“民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大任务。建议政府及监管部门要本着对人民群众负责、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宗旨,针对当前我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的重点和薄弱环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长效机制建设。
(一)进一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党的__大报告强调,要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着力转变发展观念,大力提高包括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水平的发展质量。要深刻认识到,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就是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维护国家形象;容忍假冒伪劣,就是容忍对人民利益的侵犯和对国家形象的损害。各级各部门能不能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是不是具有强烈的质量安全意识,是建立长效机制的首要因素。
(二)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培养生产经营者、消费者的良好习惯。要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结合起来,加强生产经营者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加强依法经营、诚实守信的教育。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大力普及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知识,提高消费者的识假辨假能力和维权意识,努力形成不生产、不销售、不购买、不使用假冒伪劣商品的社会环境。
食品是民生之本。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然而,近年来全国接连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令人怵目惊心,一次又一次冲击着国人脆弱的神经。为了全面了解我市食品安全现状,为进一步加强全市食品安全工作献智出力,八月中旬至九月底,在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及有关部门的协助下,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采取集中调研和分散调研相结合的方式,由副主席李克欣、邓方安带队,到我市部分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企业、交易市场和餐饮服务单位,对全市食品安全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全市食品安全工作基本情况
我市现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1256户,产品涉及27类31个品种,其中获食品生产许可证的404户;食品经营户9544户;各类餐饮单位8200余户。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及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认真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健全制度规范,广泛进行宣传教育,认真抓好日常监管,深入开展整治打击,全市食品生产经营秩序渐趋规范,群众反映强烈的蔬菜、肉、粮、水果、奶制品和水产品的质量和卫生状况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好转,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升,未发生过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在近年来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开展的综合评价中始终位居全省前列。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健全机构,明确责任。市政府始终将食品安全摆在重要位置,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特别是今年以来,市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市食品安全委员会的领导力量,由市长担任主任,常务副市长和分管副市长担任副主任,26个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同时,落实了食安委日常办公机构、人员、编制和经费,成立了市食品药品稽查支队,调整并明确了各监管部门职责任务,完善了食品安全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制度,规范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体制。各县区也先后建立了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协调和日常办公机构,充实了力量。初步形成了市县区上下联动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2、建章立制,规范监管。市上先后出台了《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食品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制度》、《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食品安全联席会议制度和信息通报制度》、《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违法线索举报人奖励制度》等一系列食品安全工作制度规章。按照“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要求,各部门、各县区结合各自职能及工作实际,制定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制度规章,为规范监管奠定了基础。
3、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市县区监管部门不断加大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相关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职能部门按照分工,开办各类培训班,加强对执法人员进行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培训;通过发放宣传册、制度上墙、送法上门,不断加强食品行业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教育;充分利用消费者权益日、法制宣传日、科技之春等平台和新闻媒体,开展食品安全社会宣传教育,广泛宣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全市共举办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各类培训班30余期,开展宣传咨询活动3000余次,发放宣传资料5万余份,培训和宣传对象达3万多人次。
4、日常监管,各司其职。药监部门切实承担市食安委办公室的日常工作,认真履行综合协调监管职能,及时对全市食品安全工作进行总体安排和督查协调。今年接管餐饮服务业监管工作后,尽力克服人员不足、监管体制机制尚未完全理顺等困难,组织开展了对重点食品、特色食品、生产经营餐饮等重点区域的各种治理活动,确保了监管工作不断、不散、不乱;农业、水利等部门相继开展了种养业产品和农资打假等行动,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和农产品食用安全生产技术规程、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等配套保障制度,保证了源头产品质量安全;商务、经贸等部门不断强化肉类市场监管,规范生猪屠宰秩序,让市民吃上“放心肉”;质监部门严把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在严格市场准入、强化监督抽查的同时,制定并实施了《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委托检验管理办法》等制度,进一步扩大了监管覆盖面;工商部门创新监管,推行食品流通许可证、经营者自律、驻场监管、“星级信用”评定管理等制度,开展了“两创建”活动,建立食品安全联合管理机制,有效提高了流通领域监管效能。各县区也做了大量富有创新和特色的工作,如汉台区为“菜篮子”设立安全网,南郑县推出“食品安全示范单位创建”等,保证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有效落实。
5、专项整治,消除隐患。监管部门密切配合,联合行动,抓住食品行业重点品种、热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入开展各类专项整治活动。先后组织开展了打击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学生营养餐和问题乳粉清缴,地沟油、瘦肉精、辣椒及其制品等一系列整治,查处了一批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仅今年上半年,全市共检查整治农药饲料经营户1100户次、兽药经营户560户次、规模养殖场539个次,检查食品生产加工企业290户次、食品经营户21300户、餐饮单位4100户次,取缔无证照食品经营户128户,捣毁制假售假窝点4个,立案查处食品违法案件200余起。有力地打击了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消除了许多食品安全隐患。
6、应急反应,快捷得当。在切实做好监管和整治工作的同时,未雨绸缪,建立了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反应和处置机制。如卫生部门按照“属地管理、责任唯一、快速应对”的原则,建立了食物中毒预警机制、三级报告网络和应急处置预案,在去年4月勉县等地发生的疑似与蛋奶质量相关的学生群体不适反应事件中,迅速进入应急反应程序,由市委、市政府统一指挥,调动各级相关部门介入,及时查清了原因,妥善作了处置,维护了社会稳定。尽管事件原因不在我市,但市政府以此为戒,事后及时在全市范围内部署开展了专项大检查,有效杜绝了类似事件发生。
二、当前我市食品安全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市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保持着良好的食品安全记录,但与群众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
1、部分食品企业法律意识淡漠。一些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和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淡漠,诚信道德低下,目无法纪,唯利是图,生产、加工、销售有毒有害食品,而且手段不断翻新。有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规章制度流于形式,卫生环境恶劣,食品质量不能保障。
2、食品安全源头监管薄弱。个别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指标,对食品安全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严肃查处,对违法犯罪行为未能有力打击。个别监管人员玩忽职守,不作为甚至乱作为,致使有的食品企业有机可乘并铤而走险,肆意制售不安全食品。
3、一些环节监管职责不明。目前食品安全由多部门分段监管,市县(区)政府的食品安全委员会负责总协调,但由于这一监管体制刚刚建立,存在着各监管部门工作衔接不紧密,有些职责不明确、不具体等问题,在实际监管中监管交叉和监管空白同时存在,有时在发现问题后有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
4、监管配套规章滞后。食品监管工作需要的一些规章制度还存在空白。国家出台的法律、法规、政策需要地方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操作办法,予以配套,加以落实,比如小餐饮、小作坊、小摊贩管理办法等。有的地方特色小吃还没有安全标准,有的同一种食品不同监管部门的标准不尽一致。
5、检验检测资源共享差。由于食品安全监管涉及的部门多,大部分都单独设立自己的检测机构,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共享差,发挥效能不够。与此同时,由于经费有限,必需的高端设备无力投入,现场快速检测能力也不适应实际需要,导致我市食品安全总体检验检测能力不强。此外,各监管部门同时抽检,造成了重复检查,资源浪费,也增加了食品企业的负担。
6、监管力量严重不足。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点多面广线长,构成复杂。面对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食品监管部门普遍感到专业技术力量、管理工作人员、检验检测设备和工作经费严重不足,特别是基层和一线的监管力量非常薄弱,开展工作困难。
三、对进一步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建议
1、加强行业自律,强化食品企业主体责任。安全食品是生产出来的,不是监管出来的。食品安全主要不是技术问题,而是食品企业缺乏道德、诚信和社会责任的问题。食品行业人人都是食品的创造者,也是食品的享受者。因此,必须首先加强食品企业及人员的道德诚信和法律法规教育,牢固树立“诚信至上、以质取胜、守法经营”的经营理念,将社会责任观念融入企业经营决策之中,主动承担起企业法人代表或主要负责人是食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建立健全企业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制和食品安全责任追溯制度。其次是充分发挥食品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和桥梁纽带作用。通过行业公约、行内规范和从业承诺等方式,引导约束行业企业加强自律,促进行业良好风气的形成。三是建立食品行业信用评价体系。建立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质量档案和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对守法守信企业大力宣传褒扬,对问题食品和问题企业公开曝光,并列入“黑名单”,逐步健全守信受益、失信受罚的激励约束机制和以信用为凭证的行业准入机制,使失信企业失去生存空间。
2、进一步理顺监管体制,构建动态、全程、高效监管体系。面对食品安全的严峻形势,政府主管部门应认真贯彻“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惠民生”的基本方针,监管部门要把食品安全工作作为硬任务,采取硬举措,考核硬指标。监管工作必须突出一个“严”字,严格实行风险分析,严格实施准入制度,严格生产过程监管,严格监督抽查和检验检测,严格执法打假,严格处置突发事件。一是应科学合理划分监管部门职责。对食品监管领域和环节进行科学合理划分,按权责统一的原则,明确细化各监管部门职能责任,将交叉模糊、职责不清的环节明确落实到某个具体监管部门,实行分片分段定责制,着力解决好食品安全分段监管中的衔接问题,既要避免职能交叉,又要防止监管空白,保证监管工作的整体性、协调性和有效性。二是进一步抓好市县条条监管和块块监管的统筹协调。加强政府的责任,使其切实承担起法律要求的“负总责”的责任。进一步强化食安委职能,树立其权威性,严格落实联席会议等制度,完善监管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形成职能互补、功能齐全的强大监管合力。三是健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机制。严格执行监管责任考核和失责追究制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四是建立快速联动的应急反应机制。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提高突发情况下快速反应、应急指挥和协调保障的能力。五是建立全面有效的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按照政府监管、行业约束、企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原则,进一步健全食品安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的制度和规范,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食品安全监管网络,真正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动态、全程长效监管机制。
3、整合检测资源,实现食品检测信息共享。借鉴外地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对现有的检验检测资源摸清底子,打破部门属性,逐步整合组建一个设施设备齐、技术水平高且与各监管部门独立平行的食品检验检测机构,作为全市食品检验检测专业权威性机构(可在各县区或片区设立分支机构),独立对食品特别是日常监管中发现问题的食品进行检测,对其检验检测数据结论在全市范围内赋予通用性和唯一合法性,实行检测资源共享和信息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在此基础上,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收集管理、风险检测评估和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向公众发布相关信息,确保食品安全信息收集准确、传递迅速、评估科学、预警及时。同时,增加检测专业人才,充实基层监管力量,加强监管经费保障,逐步改善监管条件。
4、加强教育监督,营造追求高品质食品的社会氛围。确保食品安全需要企业、政府、消费者乃至全社会共同努力,需要全社会共建。要树立“宣传教育也是监督”的理念,以宣传教育唤起全民自我保护意识和共同监督意识。应按照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颁发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纲要》的要求,尽快编制我市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规划,建立宣传教育网络体系。报纸、广播、电视应主动承担起食品安全的宣传教育和舆论监督责任,深入持久地进行宣传;市食安委应开办“汉中食品安全网”和“食品安全讲坛”,并定期召开信息通报会、新闻发布会,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扩大市民知情权;监管部门应通过图片、摄像、文字、实物等广泛深入宣传食品安全知识。应把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日常教育与专项教育、正面教育与警示教育有机融合,让食品安全宣传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进头脑,使食品企业人员不断增强遵纪守法意识、道德诚信意识,使执法监管人员全面提升执法水平和监管能力,使广大群众改变“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传统饮食观念,增强现代食品安全意识、监督维权意识和识别有害食品的能力。
同时,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投诉举报奖励和消费者维权机制,充分发挥“15”和“65”等投诉热线作用,畅通食品安全投诉和消费者维权渠道,支持和鼓励消费者依法开展维权活动。强化舆论监督,加大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曝光力度,使食品宣传教育与社会监督密切结合,形成全社会重视食品安全、关注食品安全、崇尚食品安全、保证食品安全、监督食品安全,营造一个生产高品质食品、追求高品质生活的社会文化氛围。
5、加大打击力度,严惩食品安全违法行为。食品安全监管要严格执法,运用法制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食品安全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加大食品生产经营的源头管理和治理,对滥用食品添加剂、滥用化肥、农药的行为予以整顿;对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行为严厉打击。大力推广食用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生产的基地化、规模化,提高组织化程度,从源头解决食品不安全问题;对问题多发易发、群众反映强烈的学校及其周边、农村、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生产、加工、餐饮等重点环节,肉类、生鲜乳、豆制品等重点品种,要强化监管力度,集中力量持续深入地开展专项整治;应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可能带来的食品安全隐患的研究,进行质量安全分析,进一步提高对食品安全隐患的检测、评估和防控能力,做到早发现早处置。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要重拳出击,持续保持严厉打击的高压态势,做好行政惩处与司法惩处的衔接。大大提高违法犯罪成本,对问题食品和问题企业从重惩罚,构成犯罪的坚决移送司法机关,绝不能“以罚代刑”,应依照《食品安全法》从重从快判决,以震慑违法行为。同时,应加大对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及其责任人的失职、渎职、不作为等行为的责任追究力度,对监管执法人员的违法行为也要严厉惩处。
6、创新发展机制,推动食品产业转型升级。食品质量和安全既是科技水平、创新能力、资源配置、管理现状、劳动者素质等多种因素集成的硬实力的体现,又是法制环境、文化教育、价值理念、诚信建设等多种因素综合反映的软实力的体现。因此,必须创新发展机制,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一是按照“监管与服务并重,整治与建设并举”的指导思想和“清洁、低碳、安全”的发展要求,科学制定食品产业发展规划,认真研究制定推进全市食品产业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二是建立发展机制。加强与食品质量安全保障和食品质量发展相适应的行政资源配置,强化食品安全工作基层基础建设;加快推进食品质量与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不断完善食品质量准入退出机制,建立健全缺陷产品召回和销毁制度;建立食品质量安全责任保险制度,设立食品安全事故受害人赔偿基金,保障食品质量安全事故受害人得到合理及时的补偿。三是通过集中配置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建立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业基地,建设现代化食品工业园区,为食品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和现代化创造条件。四是下功夫改善小作坊、小摊点、小餐饮的生产经营条件并规范管理。借鉴外地做法,修建餐厨垃圾处理厂,实行餐厨垃圾“统一收交,集中处理”,对餐饮企业产生的餐厨垃圾排放、收集、运输、处理各个环节严格规范管理,控制餐厨垃圾的流向,切断被不法商贩利用的途径。同时,采用高科技手段对餐厨垃圾进行资源化、能源化处理,转化为饲料、肥料和燃料,使餐厨垃圾变废为宝,彻底杜绝餐厨垃圾变成“地沟油”后回流餐桌。通过不断创新机制,促进全市食品产业转型升级,确保食品产业健康发展,从根本上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今年8月,教科文卫和民宗侨工委在卢华英副主任带领下,就我区食品安全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本次调研共计走访了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区市场监管局)、区农业局、区卫生局,留下街道、双浦镇等单位,听取了各方面的情况介绍和意见、建议,我们还书面听取了区教育局关于校园食品安全和区住建局关于建筑工地食堂管理工作的汇报。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评价
近年来,区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围绕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浙江省实施食品安全法办法》以及上级有关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规定,切实加强综合协调、落实监管责任,突出重点环节、强化监督管理,在保障食品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上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全区食品安全形势持续稳定。
(一)领导重视,监管新体系初步形成
一是机构改革有序推进。5月26日,__区市场监管局正式挂牌成立。原市工商局西湖分局、区食品药品监管局、市质监局西湖分局的职责整合划入新组建的区市场监管局,并与__市工商局之江分局合署办公。食品安全从“农田到餐桌”的直接监管环节从原有6个部门减少到现有的农业和市场监管两个部门。二是监管网络基本建立。按照“地方政府负总责,部门各司其职,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监管原则,围绕食品安全目标责任要求,将食品安全纳入区政府年度综合考评内容。辖区各镇街建立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各村、社区均配备了食品安全协管员(联络员),层层签订食品安全目标责任书。三是环节监管得到加强。根据监管工作的不同环节,不断完善农产品种养殖、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餐饮消费等环节相应的监管措施,注重从源头抓起,强化全过程监管。
(二)积极履职,人大建议意见得到落实
一是落实监管责任。落实2024年省、市、区三级人大食品安全“一法两规”执法检查和2024年“回头看”工作中提出的“加强监管责任机制建设,消除监管空白,强化宣传教育”等建议意见,不断完善监管体系建设,始终保持强力监管的高压态势。二是抓好过渡期间工作秩序。做好职能调整前后工作的整合衔接。落实区人大常委会提出的“在机构改革职能调整到位之前,各有关部门继续按照原有职责分工实施监管”的要求,确保过渡期内工作不松、不断、不乱。机构调整后新组建的市场监管局迅速制定《改革过渡期间内部管理规定》等制度,开展全员业务培训,稳定过渡期间工作秩序。三是推进议案实事办理.认真抓好20__年区人大2号议案和区政府3号实事项目的办理工作。目前相关农贸市场改造提升按计划推进,完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的设备采购已基本到位,检测室提升项目正在进行,食品安全信息公示系统建设,食品检测批次和人员培训按预定计划完成。
(三)强力整治,市场环境不断净化
一是积极开展专项行动。开展食品安全百日严打行动,积极营造氛围、实施严打整治、实现难点突破。启动农贸市场现场制售食品清源行动。对重点场所和重点品种开展检查,约谈违规企业,依法查处违法行为。部分镇街结合整村拆迁、无违建村社创建、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大力开展无证无照小餐饮整治。留下工商所试点工商营业执照、食品流通许可证、餐饮服务许可证“三证联办”,方便群众办事。二是积极应对突发事件。在媒体报道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后,迅速成立专项行动小组,启动“涉事单位检查,重点单位筛查,相关行业排查”的应急处置程序。查处问题包装食品,封存问题原料,举一反三健全管理机制。三是积极整治突出问题。根据《学生饮食放心工程2024-2024三年计划》要求,对辖区219所各类学校食堂实施全覆盖的监督检查,加强建筑工地食堂的管理,强化学校饮用水质量安全监管,不间断开展水样检测。开展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排查证照不齐小餐饮(食品)店,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监管。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监管要求落实上还存在差距。一是部分职能还未调整到位。虽然当前食品安全监管格局已经得到了有效优化,但部分单位职能虽然移交而人员和技术力量并未移交,导致相应监管区域处于空白。如监管职能调整后,农业部门的监管职能新增加了农产品储运,生猪定点屠宰和私屠滥宰查处等职能,但具体的措施和保障力量并未相应到位。二是部分处置程序还未明确。如食物中毒事件原来由卫生部门牵头处理,但机构调整后,在食物中毒事件调查处置上,消费者报告电话应由谁受理,涉事人员和餐饮场所由谁调查,相关程序流程至今没有明确;又如由于职能调整,当前对餐饮许可证在发放之前的从业人员培训处于放任状态,这类必要的培训工作要不要抓,由谁主抓,用什么方法抓现在也没有明确。三是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力度还不够。尽管相关各部门在区食安委的统一指导下交流配合较为融洽,但在机构职能调整后,遇到一些程序不清、标准不明、责任难以落实、需要各部门相互配合的事务时,食品安全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统一领导和综合协调方面的力度仍显薄弱,交办的主动性和权威性仍然不够。
食品是民生之本。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然而,近年来全国接连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令人怵目惊心,一次又一次冲击着国人脆弱的神经。为了全面了解我市食品安全现状,为进一步加强全市食品安全工作献智出力,八月中旬至九月底,在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及有关部门的协助下,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采取集中调研和分散调研相结合的方式,由副主席李克欣、邓方安带队,到我市部分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企业、交易市场和餐饮服务单位,对全市食品安全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全市食品安全工作基本情况
我市现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1256户,产品涉及27类31个品种,其中获食品生产许可证的404户;食品经营户9544户;各类餐饮单位8200余户。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及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认真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健全制度规范,广泛进行宣传教育,认真抓好日常监管,深入开展整治打击,全市食品生产经营秩序渐趋规范,群众反映强烈的蔬菜、肉、粮、水果、奶制品和水产品的质量和卫生状况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好转,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升,未发生过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在近年来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开展的综合评价中始终位居全省前列。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健全机构,明确责任。市政府始终将食品安全摆在重要位置,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特别是今年以来,市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市食品安全委员会的领导力量,由市长担任主任,常务副市长和分管副市长担任副主任,26个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同时,落实了食安委日常办公机构、人员、编制和经费,成立了市食品药品稽查支队,调整并明确了各监管部门职责任务,完善了食品安全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制度,规范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体制。各县区也先后建立了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协调和日常办公机构,充实了力量。初步形成了市县区上下联动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2、建章立制,规范监管。市上先后出台了《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食品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制度》、《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食品安全联席会议制度和信息通报制度》、《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违法线索举报人奖励制度》等一系列食品安全工作制度规章。按照“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要求,各部门、各县区结合各自职能及工作实际,制定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制度规章,为规范监管奠定了基础。
3、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市县区监管部门不断加大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相关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职能部门按照分工,开办各类培训班,加强对执法人员进行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培训;通过发放宣传册、制度上墙、送法上门,不断加强食品行业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教育;充分利用消费者权益日、法制宣传日、科技之春等平台和新闻媒体,开展食品安全社会宣传教育,广泛宣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全市共举办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各类培训班30余期,开展宣传咨询活动3000余次,发放宣传资料5万余份,培训和宣传对象达3万多人次。
4、日常监管,各司其职。药监部门切实承担市食安委办公室的日常工作,认真履行综合协调监管职能,及时对全市食品安全工作进行总体安排和督查协调。今年接管餐饮服务业监管工作后,尽力克服人员不足、监管体制机制尚未完全理顺等困难,组织开展了对重点食品、特色食品、生产经营餐饮等重点区域的各种治理活动,确保了监管工作不断、不散、不乱;农业、水利等部门相继开展了种养业产品和农资打假等行动,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和农产品食用安全生产技术规程、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等配套保障制度,保证了源头产品质量安全;商务、经贸等部门不断强化肉类市场监管,规范生猪屠宰秩序,让市民吃上“放心肉”;质监部门严把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在严格市场准入、强化监督抽查的同时,制定并实施了《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委托检验管理办法》等制度,进一步扩大了监管覆盖面;工商部门创新监管,推行食品流通许可证、经营者自律、驻场监管、“星级信用”评定管理等制度,开展了“两创建”活动,建立食品安全联合管理机制,有效提高了流通领域监管效能。各县区也做了大量富有创新和特色的工作,如汉台区为“菜篮子”设立安全网,南郑县推出“食品安全示范单位创建”等,保证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有效落实。
5、专项整治,消除隐患。监管部门密切配合,联合行动,抓住食品行业重点品种、热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入开展各类专项整治活动。先后组织开展了打击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学生营养餐和问题乳粉清缴,地沟油、瘦肉精、辣椒及其制品等一系列整治,查处了一批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仅今年上半年,全市共检查整治农药饲料经营户1100户次、兽药经营户560户次、规模养殖场539个次,检查食品生产加工企业290户次、食品经营户21300户、餐饮单位4100户次,取缔无证照食品经营户128户,捣毁制假售假窝点4个,立案查处食品违法案件200余起。有力地打击了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消除了许多食品安全隐患。
6、应急反应,快捷得当。在切实做好监管和整治工作的同时,未雨绸缪,建立了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反应和处置机制。如卫生部门按照“属地管理、责任唯一、快速应对”的原则,建立了食物中毒预警机制、三级报告网络和应急处置预案,在去年4月勉县等地发生的疑似与蛋奶质量相关的学生群体不适反应事件中,迅速进入应急反应程序,由市委、市政府统一指挥,调动各级相关部门介入,及时查清了原因,妥善作了处置,维护了社会稳定。尽管事件原因不在我市,但市政府以此为戒,事后及时在全市范围内部署开展了专项大检查,有效杜绝了类似事件发生。
二、当前我市食品安全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市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保持着良好的食品安全记录,但与群众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
1、部分食品企业法律意识淡漠。一些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和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淡漠,诚信道德低下,目无法纪,唯利是图,生产、加工、销售有毒有害食品,而且手段不断翻新。有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规章制度流于形式,卫生环境恶劣,食品质量不能保障。
2、食品安全源头监管薄弱。个别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指标,对食品安全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严肃查处,对违法犯罪行为未能有力打击。个别监管人员玩忽职守,不作为甚至乱作为,致使有的食品企业有机可乘并铤而走险,肆意制售不安全食品。
3、一些环节监管职责不明。目前食品安全由多部门分段监管,市县(区)政府的食品安全委员会负责总协调,但由于这一监管体制刚刚建立,存在着各监管部门工作衔接不紧密,有些职责不明确、不具体等问题,在实际监管中监管交叉和监管空白同时存在,有时在发现问题后有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
4、监管配套规章滞后。食品监管工作需要的一些规章制度还存在空白。国家出台的法律、法规、政策需要地方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操作办法,予以配套,加以落实,比如小餐饮、小作坊、小摊贩管理办法等。有的地方特色小吃还没有安全标准,有的同一种食品不同监管部门的标准不尽一致。
5、检验检测资源共享差。由于食品安全监管涉及的部门多,大部分都单独设立自己的检测机构,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共享差,发挥效能不够。与此同时,由于经费有限,必需的高端设备无力投入,现场快速检测能力也不适应实际需要,导致我市食品安全总体检验检测能力不强。此外,各监管部门同时抽检,造成了重复检查,资源浪费,也增加了食品企业的负担。
6、监管力量严重不足。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点多面广线长,构成复杂。面对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食品监管部门普遍感到专业技术力量、管理工作人员、检验检测设备和工作经费严重不足,特别是基层和一线的监管力量非常薄弱,开展工作困难。
三、对进一步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建议
1、加强行业自律,强化食品企业主体责任。安全食品是生产出来的,不是监管出来的。食品安全主要不是技术问题,而是食品企业缺乏道德、诚信和社会责任的问题。食品行业人人都是食品的创造者,也是食品的享受者。因此,必须首先加强食品企业及人员的道德诚信和法律法规教育,牢固树立“诚信至上、以质取胜、守法经营”的经营理念,将社会责任观念融入企业经营决策之中,主动承担起企业法人代表或主要负责人是食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建立健全企业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制和食品安全责任追溯制度。其次是充分发挥食品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和桥梁纽带作用。通过行业公约、行内规范和从业承诺等方式,引导约束行业企业加强自律,促进行业良好风气的形成。三是建立食品行业信用评价体系。建立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质量档案和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对守法守信企业大力宣传褒扬,对问题食品和问题企业公开曝光,并列入“黑名单”,逐步健全守信受益、失信受罚的激励约束机制和以信用为凭证的行业准入机制,使失信企业失去生存空间。
2、进一步理顺监管体制,构建动态、全程、高效监管体系。面对食品安全的严峻形势,政府主管部门应认真贯彻“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惠民生”的基本方针,监管部门要把食品安全工作作为硬任务,采取硬举措,考核硬指标。监管工作必须突出一个“严”字,严格实行风险分析,严格实施准入制度,严格生产过程监管,严格监督抽查和检验检测,严格执法打假,严格处置突发事件。一是应科学合理划分监管部门职责。对食品监管领域和环节进行科学合理划分,按权责统一的原则,明确细化各监管部门职能责任,将交叉模糊、职责不清的环节明确落实到某个具体监管部门,实行分片分段定责制,着力解决好食品安全分段监管中的衔接问题,既要避免职能交叉,又要防止监管空白,保证监管工作的整体性、协调性和有效性。二是进一步抓好市县条条监管和块块监管的统筹协调。加强政府的责任,使其切实承担起法律要求的“负总责”的责任。进一步强化食安委职能,树立其权威性,严格落实联席会议等制度,完善监管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形成职能互补、功能齐全的强大监管合力。三是健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机制。严格执行监管责任考核和失责追究制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四是建立快速联动的应急反应机制。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提高突发情况下快速反应、应急指挥和协调保障的能力。五是建立全面有效的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按照政府监管、行业约束、企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原则,进一步健全食品安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的制度和规范,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食品安全监管网络,真正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动态、全程长效监管机制。
3、整合检测资源,实现食品检测信息共享。借鉴外地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对现有的检验检测资源摸清底子,打破部门属性,逐步整合组建一个设施设备齐、技术水平高且与各监管部门独立平行的食品检验检测机构,作为全市食品检验检测专业权威性机构(可在各县区或片区设立分支机构),独立对食品特别是日常监管中发现问题的食品进行检测,对其检验检测数据结论在全市范围内赋予通用性和唯一合法性,实行检测资源共享和信息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在此基础上,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收集管理、风险检测评估和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向公众发布相关信息,确保食品安全信息收集准确、传递迅速、评估科学、预警及时。同时,增加检测专业人才,充实基层监管力量,加强监管经费保障,逐步改善监管条件。
4、加强教育监督,营造追求高品质食品的社会氛围。确保食品安全需要企业、政府、消费者乃至全社会共同努力,需要全社会共建。要树立“宣传教育也是监督”的理念,以宣传教育唤起全民自我保护意识和共同监督意识。应按照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颁发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纲要》的要求,尽快编制我市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规划,建立宣传教育网络体系。报纸、广播、电视应主动承担起食品安全的宣传教育和舆论监督责任,深入持久地进行宣传;市食安委应开办“汉中食品安全网”和“食品安全讲坛”,并定期召开信息通报会、新闻发布会,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扩大市民知情权;监管部门应通过图片、摄像、文字、实物等广泛深入宣传食品安全知识。应把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日常教育与专项教育、正面教育与警示教育有机融合,让食品安全宣传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进头脑,使食品企业人员不断增强遵纪守法意识、道德诚信意识,使执法监管人员全面提升执法水平和监管能力,使广大群众改变“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传统饮食观念,增强现代食品安全意识、监督维权意识和识别有害食品的能力。
同时,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投诉举报奖励和消费者维权机制,充分发挥“15”和“65”等投诉热线作用,畅通食品安全投诉和消费者维权渠道,支持和鼓励消费者依法开展维权活动。强化舆论监督,加大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曝光力度,使食品宣传教育与社会监督密切结合,形成全社会重视食品安全、关注食品安全、崇尚食品安全、保证食品安全、监督食品安全,营造一个生产高品质食品、追求高品质生活的社会文化氛围。
5、加大打击力度,严惩食品安全违法行为。食品安全监管要严格执法,运用法制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食品安全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加大食品生产经营的源头管理和治理,对滥用食品添加剂、滥用化肥、农药的行为予以整顿;对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行为严厉打击。大力推广食用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生产的基地化、规模化,提高组织化程度,从源头解决食品不安全问题;对问题多发易发、群众反映强烈的学校及其周边、农村、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生产、加工、餐饮等重点环节,肉类、生鲜乳、豆制品等重点品种,要强化监管力度,集中力量持续深入地开展专项整治;应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可能带来的食品安全隐患的研究,进行质量安全分析,进一步提高对食品安全隐患的检测、评估和防控能力,做到早发现早处置。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要重拳出击,持续保持严厉打击的高压态势,做好行政惩处与司法惩处的衔接。大大提高违法犯罪成本,对问题食品和问题企业从重惩罚,构成犯罪的坚决移送司法机关,绝不能“以罚代刑”,应依照《食品安全法》从重从快判决,以震慑违法行为。同时,应加大对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及其责任人的失职、渎职、不作为等行为的责任追究力度,对监管执法人员的违法行为也要严厉惩处。
6、创新发展机制,推动食品产业转型升级。食品质量和安全既是科技水平、创新能力、资源配置、管理现状、劳动者素质等多种因素集成的硬实力的体现,又是法制环境、文化教育、价值理念、诚信建设等多种因素综合反映的软实力的体现。因此,必须创新发展机制,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一是按照“监管与服务并重,整治与建设并举”的指导思想和“清洁、低碳、安全”的发展要求,科学制定食品产业发展规划,认真研究制定推进全市食品产业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二是建立发展机制。加强与食品质量安全保障和食品质量发展相适应的行政资源配置,强化食品安全工作基层基础建设;加快推进食品质量与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不断完善食品质量准入退出机制,建立健全缺陷产品召回和销毁制度;建立食品质量安全责任保险制度,设立食品安全事故受害人赔偿基金,保障食品质量安全事故受害人得到合理及时的补偿。三是通过集中配置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建立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业基地,建设现代化食品工业园区,为食品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和现代化创造条件。四是下功夫改善小作坊、小摊点、小餐饮的生产经营条件并规范管理。借鉴外地做法,修建餐厨垃圾处理厂,实行餐厨垃圾“统一收交,集中处理”,对餐饮企业产生的餐厨垃圾排放、收集、运输、处理各个环节严格规范管理,控制餐厨垃圾的流向,切断被不法商贩利用的途径。同时,采用高科技手段对餐厨垃圾进行资源化、能源化处理,转化为饲料、肥料和燃料,使餐厨垃圾变废为宝,彻底杜绝餐厨垃圾变成“地沟油”后回流餐桌。通过不断创新机制,促进全市食品产业转型升级,确保食品产业健康发展,从根本上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57位用户关注
64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