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报告 > 调研报告
栏目

2024年机制的调研报告十二篇

发布时间:2024-07-09 热度:21

2024年机制的调研报告

第一篇 2024年机制的调研报告1850字

大学生军训成果巩固工作相制帕创新与思考调研报告范文

摘要对大学生进行军事训练,是国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客观需要,也是强化全民国防意识,储备国

防建设人才的战略举措。本文综合调研结果,就从国防教育、大学生思想教育、文明养成教育、量化考核管理等途径来创新

和思考大学生军训成果的巩固工作.关键词军训成果巩固创新思考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对大学生进行军事训练,既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客观需要,也是强化全民国防意识,储备国防建设人才的战略举措。《______兵役法》第42条规定:“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就学期间,必须接受基本军事训练”。通过军事训练,达到增强广大学生体质和培养他们的组织纪律观念的目标。

为真正了解军训效果,更好地发挥军训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和吃苦耐劳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笔者在部门领导、同事和军事爱好者协会(学生社团组织)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对我校学生军训情况进行了调研,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94份,其中大一新生200人,占67.80%;大二学生94人,占32.20%。主要调研我院学生对军i)ll的认识及军训后学生对军i)tl期伺所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的贯彻执行等情况。此次调研,我们对学校的军训情况和军训成果巩固工作有了更直观的印象。

一、军训调研的基本情况

此次调研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目的是通过对我院军训的调研,积极创新和探索高校军训成果巩固工作的有效途径,进一步优化校风、学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学生对军训的态度及意义认识的调研

通过专项调查删]发现,在被调研的学生中,只有7.4%的学生

不喜欢军训,26.5%的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有66%以上的学生喜欢军训,认为军训能增强国防意识、组织纪律观念,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和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见图一和表一)。

图一学生对军训的态度

表一军训意义的认识(多选)

选择项

a.国舫意识增强;b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得到升华;c组织纪律观念增强:d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和良好心理素质:e增进对人民军队的了解,增强师生、同学问的交流与沟通

学生答案

abcde

abcd

abceacdadeade

所占比例

65

2%

11.3%

11.6%

23%

46%

70%

(二)对军训前后学生观念转变及军训效果的调研

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军训前后学生观念转变较大。在与部分学生交谈中,他们一致肯定军训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他们在纪律,卫生、内务整理、文明、团队合作等方面的意识明显增强。(具体见表--)

作者简介:张锐,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生处,讲师;

徐庆和,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党委学5-部(处)。

(三)军训后良好风气保持情况调研

调研中,我们也发现,学生们对军训所形成的良好风气保持的不是很好,大部分学生只能偶尔保持一下,所占统计比例为36.8%,30.9%的学生只是被动保持,甚至有9.4%的学生认为自己始终做不到,因为缺乏毅力(具体见表三)。

在风气保持不佳原因调查中,大都学生认为军训是特殊时期,平时无所谓的,占统计人数的30.5%:23.6%的学生认为军训的管理很严,不适合学校日常管理:还有一部分学生因随大流,松懈情绪占上风,占25.6%(见表四)。

表三军训后良好风气保持情况调查

经常能保持军偶尔能保持一

在学校、辅导不关注.随自始终做不到,训期间的学习r

员的要求下被

己的心情而定

没有很强的毅生活状态

动保持一下

10泓

36

8%309%%94%

表四军训后良好风气保持不佳原因调查

l缺乏必要的恒军训期阃是特殊时军训期何规定特别严,不

随大流,大家都松l心和毅力

期。平时无所谓

适合学校的日常管理

懈,自己也松懈了

20

3%30

5%23

6%

25似

以上调研数据充分说明了军训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增强学生体质、纪律观念、卫生意识、团队协作意识、内务整理意识、文明意识,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和吃苦耐劳等方面,的确具有重要的作用,军训短期效果明显。

同时,数据也充分反映了军训结束后,学生不能将军训过程中形

成的良好风气保持很好。宽松的大学校园环境使广大学生回到了懒散的状态,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较军训以前没有本质提高。

据笔者的统计分析认为,军训结束后良好风气保持不佳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思想中还没有形成“养成”意识,只是应付学校和院系检查而被动保持,没有形成自己的自觉行为。

调研的目的在于,肯定成绩,发现不足,制定措施,力求整改。笔二、巩固大学生军训成果的实践与创新

为确保学生在军训过程中所形成的良好风气习惯得以保持,进一263

者通过这次调研,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就高校如何创新大学生军训成果巩固工作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步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机制,实现学校创新型人才

第二篇 支行实行新监督工作机制的调研报告2350字

一、县(市)支行实行新监督工作机制的成效:

__年9月,县(市)支行实行了新的监督工作机制,在新体制的运作下,县(市)支行的监督资源得到有效整合,解决了人员数量不足与岗位内控制度约束之间的矛盾,形成了监督合力,监督活力明显增强,监督效能明显提升,阶段性成果初步显现,主要表现在:

(一)确立了监督部门的独立地位。实行“派驻制”后的监督机构,较好的理顺了监督机构的隶属关系,与人民银行集中统一的领导体制相适应,真正体现出监督与被监督的制约关系,消除监督工作来自各方面的干预和制约,使人民银行监督机构能够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保证支行监督部门独立地履行监督控制职能,保证监督的权威性。

(二)建立了灵活的监督机制。县(市)支行建立了新的监督工作机制后,坚持了三个相结合:即定期监督和不定期监督相结合、专项监督和全面监督相结合、静态监督和动态监督相结合。具体表现为:对支行“权、钱、人”等重点部门和要害岗位人员执行制度情况实施监督检查;根据中支纪委的工作部署,对苗头性问题,适时实地进行监督检查;针对各类案件和风险事故易发领域开展重点监督检查;为避免出现监督的“盲区”和“真空”,有计划地开展全面监督检查;对支行办理业务、开展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迅速作出反应,全程跟踪监督;对支行的重大决策、大宗财务开支、领导权力运行和中层干部的履职情况实行全方位、不间断的监督,充分发挥了纪检审计室处于监督管理的最前沿的重大作用。

(三)监督工作实现了“优势互补、团结协作、共同监督”

纪检监察部门是人民银行党风廉政建设、行业作风建设和查防案件的重要监督部门,内部审计和事后监督部门则是人民银行重要的业务监督部门,三者都对强化内控、防止腐败、加强人员和业务管理以及监控资金风险、决策风险负有重要的监督职责。由于纪检、内审、事后监督在监督方向具有趋同性、核查范围具有一致性,形成了监督工作重点的互补性。整合后的监督机构较以往也更具独立性、权威性、有效性,因此,监督部门在监督工作中更容易做到统筹考虑,注重监督力量的合理利用,减少重复检查。

二、县(市)支行新监督工作机制运行过程中的难点:

(一)监督人员和监督工作缺乏绝对独立性

人民银行县(市)支行纪检监察审计室作为人民银行的内设职能部门,其监督人员和监督工作是在本行领导下开展,监督部门与被监督对象在本单位处于平行地位,监督人员的编制、人事关系、福利待遇、考核评比等都在县(市)支行,作为县(市)支行的一员,从年度考核到评先评优,到职称、职务晋升,无不跟支行有着不可分割的利害关系。所以,县支行的监督人员没有以“第三者”的身份对支行的业务状况和内控状况进行监督,使监督部门难以处于超脱的地位,影响监督工作客观真实地反映问题,不能为领导和上级行的决策提供很好的决策服务。

(二)目前人民银行内部监督缺乏行之有效的处罚细则,在实施监督过程中,对查出的违规问题只能提出建议并督促其整改,而对被监督部门拒不执行的情况却无权处理,往往不了了之,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监督部门的权威性,影响了监督人员对违规违纪问题查处的积极性,导致监督效果不佳。

(三)监督技术手段落后。随着人民银行各项业务的电算化水平和操作手段的日益提高,过去的监督方法仅局限于围绕报表、账簿、凭证、规章制度开展查账、找问题、提建议、写报告等传统思路,难以提出具有重要价值的监督信息,使监督的价值难以得到提升。目前,人民银行各部门相继推出了适应自身业务的系统软件,而监督部门缺乏一个较完备的专用系统软件,在监督手段上利用计算机辅助的软件开发和应用仍处于空白。监督手段依然是以查错纠弊的真实性审计和对照制度检查为手段的合规性检查为主,而对于可能出现的普遍性和一般性风险及其后果缺乏必要的风险提示与预警。

三、对完善县(市)支行监督工作机制的建议:

(一)对县(市)支行的监督机构实行垂直管理。由上级行委派监督工作人员,将监督人员的人事、工资、考核,晋升等与县(市)支行脱节,保持监督机构和人员的超脱地位,使其与被监督单位和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降到最低限度,监督工作人员履行职责过程中来自内部因素的影响就会减少,这有助于客观、公正地进行业务评价和廉正监督,最大限度地提高监督工作人员执业的独立性。

(二)建立责任追究和处罚制度。对于明知故犯、屡查屡犯的要考虑进行责任追究,并根据问题性质、引起的后果等进行必要的惩戒。处罚的形式可以多样,包括罚款、纪律处分、警告、书面检查,还可以与责任人的考核挂钩,以此增强工作人员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的意识,减少违规违纪问题的发生。

(三)探索科学、高效的监督技术手段和方法,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开发监督资料信息系统、内控风险评价系统等,将风险控制与利用计算机载体有机结合,拓展监督发展空间。

(四)实行监督工作人员交流制度。各支行的监督工作人员在一个行工作要有一定的期限,避免工作久了产生人情因素。通过交流还能够最大限度地整合人民银行监督人才资源,有利于监督工作人员的专业经验交流,也有利于业务技能水平及专业胜任能力的提高。

(五)健全监督人员的职业准入制度。人民银行对监督人员的职业准入应做出明确规定,并建立科学规范的考核机制,例如实行审计人员持从业资格上岗等。对人民银行的监督人员,应对其学历和工作经验有硬性要求,同时还要对监督人员的素质和职业道德进行经常性的考核,对达不到标准甚至违反职业道德的工作人员予以处罚或取消其从业资格。

(七)实行监督质量评比制度。包括形成规范的监督质量考评制度、监督人员绩效考核制度以及责任追究制度,当好管理决策层的顾问和助手。每年对在监督检查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监督工作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可以极大地调动监督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第三篇 水旱灾害预防与应急机制调研报告1150字

水旱灾害预防与应急机制调研报告

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破坏强度大,分布范围广,给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危害。科学地认识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以及尽可能减小它们所造成的危害,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心的一个主题。我国各种自然灾害中,尤以水旱灾害发生频繁、影响范围广、伤亡人口多、经济损失大,自古至今就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页就是劳动人民和洪水斗争的光辉画卷--大禹治水。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日趋严重,干旱化趋势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本文即着重介绍我国水旱灾害的特点、预防与应急机制以及个人的意见和建议。

一、我国水旱灾害的基本情况

1、我国水旱灾害的特点

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南部,东南临太平洋,西北深入欧亚大陆腹地,西南与南亚次大陆接壤,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十分复杂。大部分地区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时空变化大,导致干旱、水灾时空变化频繁。

我国幅员辽阔、江河众多。全国1/2的人口,1/3的耕地,70%的工农业产值集中在七大江河中下游地区。这些地区恰恰是受洪水威胁最严重的地区,洪涝灾害曾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据历史记载,公元前206年—1949年的2155年间,中国发生较大洪水灾害1092次。历史上危害甚重的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泛滥范围北到天津,南至淮河流域,总计25万平方公里。1933年黄河大水,南北两岸大堤决口50多处,死亡1.8万人。长江自汉代开始就有水灾记载,1931年长江、淮河大水,共因灾死亡40万人。1935年长江支流汉江和澧水特大洪水,死亡14.2万人。

我国又是一个严重干旱缺水的国家,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1997年在联合国统计的世界149个国家中,中国排名第110位,被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

总体来看,我国的水旱灾害有五个显著特点:一是灾害具有广泛性。除沙漠、极端干旱地区和高寒地区外,我国三分之二的国土面积都处在洪涝和干旱灾害的笼罩之下。二是灾害具有不确定性。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还很难预测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严重程度。三是灾害具有突发性。暴雨发生的随机性决定了洪涝灾害的突发性。在一些地区经常出现旱涝急转的现象。四是灾害具有不可避免性。这是由我国特殊的地理气候等条件决定的。五是灾害具有相对可控性。几千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50多年的实践表明,抗御水旱灾害不仅有所作为,而且还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建国以来的水旱灾害

建国以来,我国因洪涝灾害年均农田受灾面积1亿多亩,大约两年左右发生一次较大洪灾。1990年以来全国年均洪涝灾害损失在1100亿元左右,约占同期全国gdp的2%。遇到发生流域性大洪水的年份,如1991年、1994年、1996年和1998年,该比例可达到3%-4%。

九十年代以来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统计表(亿元)

年份

199

第四篇 领导干部监督机制调研报告7850字

党政“一把手”在领导班子和全局工作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着关键作用,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骨干力量。加强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是深入推进党的组织建设和反腐__建设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健全干部管理体制,从严管理监督干部”“健全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为此,我们专门成立课题组,围绕健全和完善党政“一把手”监督机制,采取实地走访、座谈交流、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党政“一把手”监督机制在探索中不断完善

近年来,彭阳县以开展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县委书记用人行为、以党务公开促进村务公开等试点县工作为动力,不断完善和创新领导干部监督管理的有效形式和途径,注重发挥教育、约束、监督、协作功能,切实解决党政“一把手”监督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注重发挥组织的教育功能,着力解决领导干部的认识问题。坚持以思想理论建设为根本,以党性教育为核心,以道德建设为基础,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筑牢自我监督、接受监督的思想防线。一是突出政治理论教育。严格落实“112”(即每天学习1小时、每月精读1本书、一年至少撰写2万字读书笔记)学习制度,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党政“一把手”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深刻领会中央和区、市、县党委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有关规定,不断接受党的宗旨教育,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从思想深处解决为谁掌权、如何用权的问题。二是注重监督意识教育。在召开会议、上党课、实地观摩等活动中,县委、政府“一把手”坚持做到政策纪律逢会必讲,廉洁自律警钟常敲,在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增强监督意识的同时,也为发展党内民主、活跃党内生活、实施党内监督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县纪委、组织部把容易忽视或违反的党纪政纪条规摘录出来,制作成卡片、“口袋书”,发放到包括党政“一把手”在内的所有党员干部手中,确保能随身携带、随时学习、随时警醒。三是开展正反典型教育。在全县范围内先后开展向任长霞、牛玉儒、郑培民等先进典型人物学习活动,树立和宣传先进典型,注重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弘扬了勤政为民、廉洁奉公的良好风尚。同时,在县检察院建立干部警示教育基地,认真抓好警示教育,组织观看警示教育片,运用以案说法、以案说纪等形式,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懂规矩、守规矩,不触“红线”、不越“雷池”。

(二)注重发挥制度的约束功能,着力解决领导干部的自律问题。积极探索对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党政“一把手”管理监督的有效形式,形成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一是健全决策公开机制。结合工作实际,修订了《____彭阳县第七届委员会工作规则》,制定了《县委全委会议事决策规则》《县委常委会议事决策规则》《县委“四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试行)》《县委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完善党代表提案议案办理、列席全委会和常委会、视察调研、联系群众等制度。在实际决策过程中,严格按照调查研究、提出方案,征求意见、论证评估,充分讨论、集体决策,监督检查、执行反馈等步骤进行,做到以制度防微杜渐、严格管理。二是健全用人公开机制。深入开展全区差额选任科级领导干部试点县工作,制定《县委全委会(常委会)对新提拔任职干部实行票决制暂行办法》《彭阳县差额选任科级领导干部暂行办法》《科级干部任前公示制度》等,全面推行“两公开四差额”(公开职位、公开程序和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差额票决)干部选拔任用方式,认真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程记实试行办法》,不断完善干部考察责任追究、考察预告、公开选拔(选调)、竞争上岗、任职试用期、调整不胜任现职等制度,切实把“初始提名权”交到党内外广大干部群众手中,前移了干部推荐提名“关口”,使群众意愿和呼声成为选拔任用干部的“第一通道”,有效防止了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三是健全党务公开机制。把县委权力运行公开作为党务公开的主要内容,依次对县委、政府和乡镇、部门的职权进行逐层清理,编制公布了县委、部门和乡镇职权目录,进一步明确了行使权力的条件、承办主体、运行步骤、监督环节、反馈办理等,把每一项权力的运行步骤、监督制约、投诉途径等,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党员群众公开,让权力“用”得明白。同时,制定《关于在全县深入推进党务政务公开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开展以“党务公开促进村务公开”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着力完善县、乡、村、组四级便民服务网络,充分利用党务公开栏、电子显示屏、网络信息和手机“农信通”等平台公开党务政务信息,不断扩大公开覆盖面,切实增强监督效果。

(三)注重发挥社会的监督功能,着力解决群众参与监督的问题。注重听取“群众意见领袖”的意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领导干部的管理监督,切实增强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的管理监督力度和实效。一是打开监督窗口。建立健全县委事务例行公开、党内情况通报、党务公开考核奖惩制度,严格落实干部选拔任用“一报告两评议”和县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对政府行政许可的审批项目,编制了详细目录,在县有线电视台和政府信息网站进行公开,还把国家投资的建设项目安排及实施情况、国有土地出让、国有资产处置、公益事业项目经营权出让、城市小区建设用地等重大事项在网站上公布,制约了“一把手”在行政审批上的“特权”,充分保证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二是织密监督网络。广泛宣传“80”干部举报平台,利用举报监督电话、举报电子邮箱等载体,积极完善信访、网络、电话“三位一体”的监督举报网络体系,加大对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在婚丧喜庆、职务升迁调动,以及“八小时之外”的“生活圈”“社交圈”的监督力度。在全县范围内聘请15名政治素质好、原则性强、公道正派、敢说敢讲的“两代表一委员”、离退休干部、党外干部和群众代表担任义务监督员,专门负责监督“四重一大”事项决策实施情况和重要岗位干部履职情况。同时,发挥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注重收集研判处理新闻媒体、网上舆论涉组涉干信息,对媒体、网络反映的问题进行调查核实、及时处理。三是注重监督效果。坚持有举必查、查必有果,敢于较真、敢于碰硬的原则,建立健全举报核查处置、首办责任、信访接待、督办催办、办结、结案审查、情况通报等制度,对党员干部群众反映线索清楚、内容具体的举报,组织专门力量,进行重点查办,确保一查到底。对查实的违纪行为,进行严肃处理,绝不姑息,决不让投机钻营者有机可乘,决不让铤而走险者侥幸得逞,决不让触犯法纪者逃脱惩处,从而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干部管理监督工作的积极性。

(四)注重发挥部门的协作功能,着力解决干部监督合力的问题。积极落实干部监督工作责任制,根据干部管理权限和范围,分层次对干部实施监督,初步建立了一个覆盖面广、渠道畅通、反馈及时的干部监督体系。一是建立横向联动机制。完善干部监督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实行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审计、信访、计生和公检法等监督部门(单位)信息“联网”,每月收集一次干部监督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意见,每季度召开一次干部联系会议,分析全县干部队伍建设状况,相互通报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及措施。在平时的实绩考核还是干部选任中,组织部门都会联合纪检部门共同进行,并征求综治、计生等部门的意见,协同把好干部选拔任用关。二是建立纵向预警机制。修订完善了《彭阳县领导干部谈心谈话暂行办法》《彭阳县科级领导班子“一把手”季度汇报制度》《彭阳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办法》等制度,探索建立了以谈话警示、调查落实、结果运用等为主要内容的分类分层廉政风险预警管理机制。对涉及“四重一大”决策事项,充分利用各类会议、基层调研等时机,及时提醒,进行普遍性预警;对群众反应涉及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通过个别谈话的形式,实施个别性预警;对暴露出的违纪违规行为,建立起及时纠错、严肃追究责任的惩戒性预警,进一步筑牢了各级领导干部的“__堤”。三是建立审计跟踪机制。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监督作用,把经济责任审计与干部考察考核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党政“一把手”全程审计跟踪制度,做到同时部署、同步运行,使审计结果相互印证、相互补充,为客观评价干部提供依据。同时,把审计调查作为审计工作的前提,将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专项审计有机结合,使任前审计、任中审计、离任审计全覆盖,做到警钟长鸣,增强了各级领导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

二、党政“一把手”管理监督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通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彭阳县初步建立了职责明确、程序清楚、操控有效、约束有力的党政“一把手” 管理监督体系,切实改变了本属于集体行使的公共权力高度集中于“一把手”的状况,有效减少了决策失误和权力滥用,提高了公共权力效益,促进了“一把手”规范用权、依法办事,为“五个彭阳”建设提供了根本保证。但结合调研中反映的情况和收集的意见建议,也感到对党政“一把手”的管理监督还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一)接受监督的意识差,不让监督、不容监督。有的党政“一把手”不能正确处理和对待党内监督,接受监督的自觉性差,总以为自身素质高,走得正,行的端,不需要监督,特别对来自群众的监督视为挑毛病、不支持,对来自同事的监督视为设障碍、不合作,对来自上级的监督视为找茬子、不信任;有的平时习惯了家长作风,自恃高明,作风霸道,在工作中没有认真执行干部监督的有关规定,使一些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有的因赋权过重,在工作决策中大权独揽,习惯于一个人说了算,没有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把来自各方面的善意监督,看作是对其权威的挑战,权力的过分集中,妨碍了有关监督措施的落实。

(二)上级组织重用轻管,疏于监督、不善监督。就上级党组织而言,有的领导同志认为,下级党政“一把手”是经过多方严格考核考察后挑选的,因而过分地相信“一把手”的素质和自觉性,监督不监督无所谓;有的出于调动“一把手”工作积极性的考虑,较多的是靠听汇报、看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等进行监督,而实地察看、走访座谈的监督活动偏少,对“一把手”的思想动态、工作作风、品德修养等方面的动态式了解和掌握不够,即使对“一把手”存在的问题,总是遮遮掩掩,处理起来也是避重就轻,从而使威慑力、成效最为显著的上级监督工作不够到位,监督职责和效果打了折扣。

(三)班子成员碍于情面,不愿监督、不便监督。在同级班子中,有的成员认为“提了意见没有用,还得罪人,不如不说”;有的不愿意被“一把手”误解为自己有“野心”、“想篡权”,表现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大搞“你好,我好,大家好”无原则的一团和气;有的怕反对意见提多了会遭“一把手”打击报复,或被上级组织当成“闹不团结”,而影响自己的进退留转;有的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即使对“一把手”违法违纪问题有所察觉,但普遍采取“宽容”态度,不闻不问,不愿刨根问底,或向上级反映。表现在研究干部任用方面,有的成员即使有意见,也是息事宁人,不愿说;有的怕跑风漏气,不敢说;有的不坚持原则,不在会上说。由于班子内部缺少互相监督,出现“用了大家不满意的人,会上无人说个‘不’字,提拔不久的干部出了问题,又很难分清责任”的怪现象。

(四)干部群众碍于权威,不敢监督、难以监督。有些党员干部把商品交换原则引入党内政治生活中,认为监督是党组织的事,对一些不良现象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把价值目标完全定位于小团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上,实用主义思想严重,在对“一把手”的监督上不是坚持原则,而是投桃报李,互相利用;有的干部群众对“一把手”具有崇权心理,“一把手”的态度可以决定自己的前途命运,担心打击报复,怕“穿小鞋”、怕“扣帽子”,故宁可“多种花少栽刺”,信奉“是非面前莫开口”的处世哲学,不敢挺直腰杆对“一把手”进行监督。同时,还存在“一把手”权力运作透明度不高,领导干部的日常活动和工作情况公开不够等问题,干部群众对“一把手”的“事”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所以,对“一把手”的监督也无从谈起。

(五)监督机制不完善,不好监督、不利监督。目前,对党政机关权力的“阳光作业”、党政“一把手”的监督和制约,各级组织都出台了相应的制度和规定,为监督工作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和保证。但有的规章制度过于笼统,缺乏操作性,如“原则上不应该”“原则上不得”等条文,致使监督机关在实际工作中不好把握标准,具体程序不易操作,使一些制度流于形式。同时,有些单位虽然制订了不少规章制度,但没有突出班子“一把手”这个监督重点,往往将其和其他班子成员等量齐观。在职责上也没有明确分工,缺乏监督责任人。所以,即使“一把手”在工作中出现了失误,往往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无人负责、无人追究,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一把手”的有效监督。

三、完善党政“一把手”监督机制的对策和建议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因此,加强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现实问题,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必须从根本上、全局上解决制约和影响党政“一把手”监督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对党政“一把手”监督的科学化水平。调研中收集了一些加强对党政“一把手”监督的意见和建议,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教育引导,形成监督的自觉性。调研中,67%的人建议把加强教育引导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应积极探索更为务实管用的方式方法,开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教育、党性教育、道德教育,切实打牢党政“一把手”接受监督的思想基础。一要加强权力观教育。教育引导党政“一把手”真正认识到权由民赋,要向人民负责;权为民用,要为人民谋利;权归民属,要受人民监督。切实划清公私界限,分清权与钱的归属,正确应对和处理各种事务,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增强实心实意为人民谋福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二要进行监督教育。引导党政“一把手”认识到对权力进行监督制约是新形势下促进领导干部正确行使权力的必要条件,党组织和党员群众的监督制约既是一种防范,更是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要把接受监督作为一种义务和责任,坚决抵制和克服任何阻碍监督的现象。三要落实警示教育。在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优秀领导干部先进事迹的基础上,还要大力宣扬本地公正用权的典型,并委以重任,给广大领导干部以廉洁奉公、执政为民的正确导向。同时,抓好反面典型教育。如组织领导干部到监狱接受教育、听服刑人员忏悔等。通过对典型案例采取深刻剖析、以案说纪和公开曝光等方式,充分发挥反面典型的震慑和警示教育作用。

(二)规范权力运行,形成监督的主动性。加强对党政“一把手”的管理监督,核心是对党政“一把手”权力运作的监督,根本点是解决目前对党政“一把手”赋权过重、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一要慎重授权。要严把党政“一把手”选拔任用关。要建立纪检监察机关与组织部门联席制度,纪检监察机关要经常向组织部门通报和提供干部廉洁自律方面的情况,参与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的选拔考核。同时,纪检监察机关要建立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廉政档案,把廉政档案与党政“一把手”选拔任用有机结合起来。对素质不高、自身不廉洁的干部绝不允许走上领导岗位,对违反《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行为的,要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二要合理分权。要在合理配齐党政领导班子的前提下,对直接掌握人、财、物支配权的“一把手”的权力作适当分解,使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离,防止“一把手”权力过度集中,从而形成权力制衡的关系,促进班子成员相互间的监督。同时,要积极推行“一把手”轮换交流制,防止其在一个单位工作时间过长而诱发腐败行为。三要科学用权。对党政“一把手”权限必须规范明了,哪些是集体权限,哪些是个人权限,哪些是下一级单位的权限,哪些是其他班子成员的权限等等,都应作出具体规定,并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要严格审批程序,该公开的必须公开,该由群众推荐的由群众推荐表决,该由班子集体决定由班子集体讨论决定,有效防止“越俎代庖”“伸手过长”和“个人说了算”的问题。

(三)强化制度建设,形成监督的可行性。加强规章制度建设,是加强党政“一把手”监督的根本所在。要从建立和完善制度入手,以制管人,以制律人,保证对“一把手” 的监督工作规范有序。一要建立“一把手”轮岗交流制度。在保证干部队伍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对在一个地方或一个岗位任职时间过长的党政“一把手”进行轮岗交流。这样既可以打破关系网,避免形成地方利益、集团利益,又可以净化可能滋长腐败的土壤。二是健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按照先审计、后上岗的要求,紧紧围绕反映“一把手”实绩的主要方面,重点审计“一把手”在原工作单位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经济项目经营管理情况、个人经济收支情况以及遵守财经纪律情况。同时,改进和完善干部考察、年度考核等制度,不定期地对“一把手”进行考察和审计,增强监督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三要健全“一把手”施政行为公开制度。权力运行公开化是一切监督的基础,为此,必须建立“一把手”政务公开制度,杜绝暗箱操作。要根据“一把手”的工作职责,制定出可操作性强的政务公开制度,在严守党和国家机密的前提下,对“一把手”的职责、权限以及决策内容、形式、程序等事项,在适当范围内进行公开,接受干部群众监督,切实纠正某些“一把手”在执行规章制度上搞特殊化和“制人不制己”的行为。

(四)完善监督体系,形成监督的广泛性。事实证明,领导干部的手中都掌握着一定的权力,如果对其缺乏监督,就有可能丢掉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滋生享乐思想。因此,必须通过监督体系建设,在对党政“一把手”监督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求实效,架起多条“高压线”,竖起多块“警示牌”,形成对“一把手”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网络。一要多措并举,构建防范体系。上级党组织要克服监督是不信任、找岔子等想法,通过建立与下级党政“一把手”定期谈话、定期汇报和班子成员对党政“一把手”评议等制度,将下级班子党政“一把手”在思想政治、领导活动、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表现全部纳入组织视野,及时发现和解决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使党政“一把手”在上级组织的调控下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力。同时,要切实整合监督力量,进一步形成由组织部门牵头,加强和人大、政协、执纪执法部门的协调协作,促进左右联动、上下贯通的监督工作局面,形成强大的监督合力。二要明确职责,构建责任体系。在工作中,要结合实际,不断完善目标体系和工作机制。落实好党政“一把手”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增强其“一岗双责”的意识。组织、纪检、审计、人大、政协等监督机关,要牢固树立“不敢监督就是失职、不愿监督就是渎职”的思想理念,不断增强履行职能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党内、党外监督的主渠道作用。同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做到尽责不越位,组织不包办,指导不专断,监督不放松。同时,要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对出现严重问题的党政“一把手”,按照责任追究制度,上追一级,下考一级,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该撤职的撤职,该调换的调换,该处理的处理,绝不姑息,以此增强各级组织对党政“一把手”监督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三要密切协作,形成全方位监督体系。在对党政“一把手”监督上,既要充分发挥组织、纪检、审计、司法等部门的作用,又要完善人民群众监督,强化新闻舆论监督。要引导和支持办好舆论监督栏目,充分发挥新闻舆论弘扬正气、鞭挞丑恶的积极作用,发挥舆论监督的广泛性和影响力,督促党政“一把手”廉洁从政、依法执政。要加大教育宣传力度,增强全民监督意识,完善人民群众监督制度,拓展群众参与监督的渠道,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力营造勇于监督、监督光荣的良好氛围。要把专门机构监督与人民群众监督,自上而下的监督与自下而上的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定期监督与不定期监督、党内监督与群众监督、社会监督与舆论监督”相结合的全方位监督体系和强有力的监督网络。

第五篇 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机制建设情况调研报告5150字

建立利益导向与社会制约相结合的新机制,是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方向。在深入转变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加快人口和计划生育新机制建设的过程中,全省上下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千方百计致力于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建设,用奖励优惠政策引导群众转变传统的婚育观念,自觉实行计划生育,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也让实行计划生育的群众切实得到了实惠。

为了深入了解全省各地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建设情况,把这项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使其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最近,我们先后对黄石市的下陆、鄂州市的华容、梁子湖、武汉市的江夏、新洲、黄陂、蔡甸等区、县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调研采取听取有关情况介绍、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乡镇村组现场查看、和基层干部及育龄群众座谈访问等方式进行,调研使我们取得了大量一手资料,加深了对基层工作的了解和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做好下一步工作的信心。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与经验

调查的四个市及有关区、县党委和政府对建立有利于人口和计划生育的利益导向机制均高度重视,采取了系列得力措施,全方位、多角度地建立了奖励、优惠、减免、扶持、保障、救助“六位一体”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社会保障机制和政策体系,让独生子女及实行计划生育的女儿户在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惠、生活上有保障。所到之处,正逢高考、中考成绩揭晓之时,处处都能感觉到对独生子女及实行计划生育的女儿户中考加分及高考重奖的浓厚氛围。

(一)突出重点,千方百计破解独生子女保健费难题

独生子女保健费是《__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的对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家庭给予的一项法定奖励。长期以来,由于受地方经济条件的限制,独生子女保健费的兑现和落实成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奖励政策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县乡机构改革和财政体制改革以后,“乡提留”、“村统筹”和“义务工”被取消,我省基层财政大多是“吃饭财政”,只能勉强保人员工资,原先主要靠乡村、居委会自行解决的独生子女保健费,税费改革后已无处着落,导致大部分地方农村村民和城镇无业居民的独生子女保健费在税费改革后不能得到较好的落实。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所到的几个市的领导都高度重视,克服了当地财政的实际困难,想方设法,采取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落实独生子女保健费。武汉市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依法落实独生子女保健费作为全市计划生育依法行政工作的重要内容认真抓落实。

经调查,至__年底,全市一孩家庭1129541户,办理独生子女证803332户,占一孩家庭总数的71%。全市办理了独生子女证且子女未满14周岁的总户数为415686户,已落实独生子女保健费的224548户,落实率为54%,尚有191138没有得到落实。

针对种种情况,通过反复研究,市人口计生委决定将落实农村村民和城镇无业居民独生子女保健费作为全面落实独生子女保健费的突破口,制定了具体的解决方案。

其总体思路是:对集体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居)委会,其村民和城镇无业居民的独生子女保健费,由村(居)委会依法落实;集体经济薄弱的村(居)委会,采取“四个一点”的方法解决,即村(居)委会自筹一点,市、区、乡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分别补贴一点,加大市、区两级政府的投入;对城镇无业居民,要重点保证低保户独生子女保健费的落实。

从__年开始,市人口计生委分别从人口和计划生育奖励专项资金中每年划拨200多万元对各区进行补贴,专门用于独生子女保健费的落实。__年市人口计生委一次性向各区、县划拨独生子女保健费奖励补助资金460万元。各区人口计生委按不低于市级补贴资金的标准提供配套资金。各乡镇和街道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提供相应的配套资金。新洲区正在抓紧出台文件,明确区街、乡镇要拿奖励金的50%,用于发放;蔡甸区采取先局部落实、再整体推进的方式,在全区10个街乡中选取7个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率先全面落实独生子女保健费,对经济条件较差的地方,由区政府补贴逐步落实;江夏区采取分类补助的方式落实独生子女保健费,对经济条件较好的街乡,按经费需求的40%予以补助,对条件一般的街乡,按经费需求的50%予以补助,对条件较差的街乡,按经费需求的60%予以补助。黄陂区采取“一次性兑现”的方式落实独生子女保健费,对办理了独生子女证的夫妻,待独生子女年满14周岁后,一次性兑现独生子女保健费。

二是抓好试点,稳步推行。市人口计生委将江夏区确定为全市奖励扶助试点区,加强对试点工作的调查、研究和指导,为全市奖励扶助工作的全面启动积累经验。

三是加强宣传工作。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大规模地广泛开展宣传培训活动,使奖励扶助对象的资格条件、奖励标准、奖金发放的渠道和领取方式等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四是统一操作程序,严格管理规程。__年,全市确认奖励扶助对象3626人,落实奖励扶助金108.78万元,全部由市、区两级政府落实。__年,全市确认奖励扶助对象3375人,落实奖励扶助金202.5万元,其中:国家101.25万元,市级50.625万元,区级50.625万元,已全部通过信用社发放到个人存折上。黄石、鄂州、仙桃等地均于__年启动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严把资格确认关,审核关,资金发放关,确保了这一惠民政策落到实处。黄石、鄂州、仙桃等地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扶助也得到了全面落实。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调研的四个市及有关县、区在建立有利于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方面虽然采取了系列过硬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各个地方领导认识上的差异、奖励扶助长效机制还未根本建立、有利于人口和计划生育的社会经济政策的制定和落实还有一个过程、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经费分配还不近合理、落实也未完全到位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调研的地方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和社会保障机制的建立和落实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尚需进一步完善。

(一)落实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

落实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关键是投入。武汉市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建设中,仅独生子女保健费一项,__年市级就拿出了资金200多万元,新洲区测算0-14周岁儿童每年需280万发放,最低的年份也需要30万。调查的几个地方每年投入奖励资金都在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这实在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武汉、黄石、仙桃、鄂州这几个地方在全省相对来说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虽然这四个市及有关区(县)、乡镇政府和计划生育部门都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但尚有很大一部分奖励优惠政策无法落实到位,更何况一些基础较差的地区。

因此,奖励资金的严重缺乏将成为完善和落实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最大障碍。加之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推行,国有和集体企业改制,地方财政收入增幅减缓,投入不足的问题将严重制约着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建立、完善和持续发展。

(二)现行利益导向政策覆盖面小,没有形成系统工程

一是由于经费受投入不足,大多数地方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覆盖面都较小,只是在一个或者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一些地方很难同时兼顾到独生子女家庭、计划生育纯女户家庭、农村独女户、独生子女伤残对象、节育后遗症对象、企业退休职工等目标人群的奖励。

二是在利益导向制度的建立和措施的实施上,输血多,造血少,缺乏项目扶持与支撑,“扶贫启智”、“三结合”、“少生快富工程”等项目虽有一些尝试,但由于面比较小,效果还不是很明显,产生的影响有限。

三是目前实施的一些奖励政策大多限于一些方面典型,需阶段性的,很难全面推开,政策缺乏连续性和可持续性。

(三)部门协作机制尚不健全,制定有利于计划生育的社会经济政策的环境尚未形成

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综合施治。

现实情况是,一些地方党委政府由于发展经济的压力较大,无暇顾及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工作,有关部门在实施扶贫工程、希望工程、春蕾计划、招生优惠、最低生活保障、劳务培训和输出等工作中,各自为政现象比较突出,人口计生部门显得独木难支。

全面出台有利于人口和计划生育的社会经济政策的环境尚未完全形成,相关部门如何出台有利于人口和计划生育的社会经济政策尚有大量工作要做。

(四)企业退休职工计划生育奖励政策落实力度远远不够

落实企业退休职工计划生育奖励政策成为目前一些地方计划生育工作的难点之一。

武汉、黄石等地是我省老工业基地,原国有、集体企业退休职工约占全省近年来退休职工总量的一半,破产、亏损企业比例也较大,企业在改制过程买断工龄,职工个人参保也占较大比例,一些企业无力落实退休职工计划生育奖励政策,这部分职工退休时的计划生育奖励政策只能由当地政府来落实。

1996年全省企业职工实行养老制度改革以来,由于思想认识不统一,管理体制未理顺,加之资金紧张,调研的几个地方企业退休职工计划生育奖励政策落实很不理想,人民群众对此意见很大。一些效益较好的企业也不愿为退休职工落实这方面的奖励,处于观望状态,一心指望政府全部包揽。

(五)计划生育事业费的分配使用不尽合理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近几年来,计划生育事业费的投入增幅很快,__年,我省计划生育经费投入是这样的,中央投入人平0.53元,省级投入人平1.25元,市(州)级投入人平1.38元,县级投入人平6.84元。中央、省、市、县四级人平投入累计约10元,这样,我省每年计划生育事业费投入累计应有6亿多元,但用于计划生育奖励方面的经费却少得可怜。仅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资金是中央、省、市、县专款支付的。

__年省财政厅和省计生委联合下发的《__省计划生育事业费使用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独生子女保健费”是计划生育事业费支出的主要项目之一,但几年来这项规定执行效果并不理想。未用计划生育事业费落实独生子女保健的地方也未受到法律追究。

由此可见,计划生育事业费的使用不尽合理。同时,我们也感到计划生育事业费的分配方案不尽合理,应该将大量的经费用于对育龄群众的服务和奖励上。

三、进一步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规范的可持续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建设项目体系

要坚持“突出重点项目,不洒糊椒面”的原则,重点抓好独生子女保健费、计划生育女儿户、节育奖励、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及节育手术后遗症救助、企业职工退休养老保险、少生快富工程等六个重点项目的建设。各地可根据本地实际,一年选准2-3个项目,实行重点突破,使实行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项目既规范,又具有可持续性。

(二)建立稳定合理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投入机制

财政投入机制要把用于计划生育保险、实施“扶贫工程”、落实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奖励、开展计划生育免费基本项目技术服务、企业退休职工计划生育奖励的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并按一定比例逐年加大投入。要合理确定计划生育事业费的分配方案,使稳步增长的计划生育事业经费大多用到为实行计划生育的群众的服务和奖励方面。

(三)积极依靠社会力量,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奖励专项资金

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奖励专项资金是《__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的一项奖励与社会保障措施,我们要狠抓这项规定的落实。专项资金通过政府拨款、社会捐助、社会抚养费、计划生育罚没收入等渠道筹措,也比照体育彩票募集资金的做法,经过中央批准,采取发行人口和计划生育福利彩票等方式筹措奖励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奖励独生子女家庭和计划生育女儿户。

(四)建立部门齐抓共管的协作机制,制定出台有利于人口和计划生育的社会经济政策

要整合部门资源,构建“党政牵头、部门负责、社会参与”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工作协作机制。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土地、企业、医疗、社会保障、户籍、劳动、教育、财税等制度和改革措施,要统筹考虑,互相协调,有利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人口计生部门要牵头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扶助制度;扶贫部门要认真做好农村计划生育贫困家庭的帮扶工作;民政部门要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实施救助,把农村计划生育家庭优先纳入社会保障试点;教育部门要对农村独生女入学给与降分优待,对农村计划生育困难家庭子女入托和入学给予学费减免。财政、劳动保障、农业、卫生、妇联等单位,要积极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农村计划生育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政策措施,不断扩大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覆盖面。

(五)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估监督机制

要建立科学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考核评估体系,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下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建立并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工作的情况列入年度目标,严格实行考核,增加分值,加大考核力度,对工作开展好的单位给予表彰,对工作开展不好的单位予以否决,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同时,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实行民主管理和社会监督,让广大群众、社会中介组织、新闻传媒参与进来,对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开展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工作情况进行监督,确保职责任务落到实处。

第六篇 普通高中学校财政保障机制调研报告2900字

高中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一个十分特殊的位置,它是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口,在整个教育结构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高中阶段的教育经费问题,一直是深刻影响高中教育发展的一个关键性问题,高中教育是继义务教育后进入高等教育的桥梁,是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和关注越来越高,义务教育得到全国上下各方的高度重视,其教育经费的保障体系也得到很好的完善。但是,高中教育却因为缺少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持,其教育经费不能得到有效保障。通过调查发现,目前高中教育经费在收入来源和使用分配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包括财政性教育经费不足,人员经费不足,公用经费保障缺失。新的保障机制的建立,涉及到政策、制度的完善和调整,政府首先应该建立提高对高中教育经费投入的意识,然后再进行相应的体制改革和政策制度的完善。通过分项保障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建立均衡性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完善助学政策、强化监督检查制度、建立有效的债务化解制度等措施解决经费保障不足的问题。另外,针对教育经费筹资渠道单一的问题,要拓宽高中教育经费的筹资渠道。为了加强高中学校建设,促进我县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我们对我县两所高中现状进行了调查,并提出公办普通高中办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及经费保障机制建议。

一、两校学校基本情况[转自小编:gongwen.www.1566.cn]

(一)二中

二中地处县城所在地,是一所“省级示范性高中”。__年成功创建“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十年以来,学校规模由24个教学班扩大到70个教学班,学生人数由1806人增加到4801人,教职工人数由126人增加到265人(另借用教师7人、临聘人员15人)。按照物价部门规定的收费标准,二中学生收取920元/生.年,学校每年的收入只能基本维持学校运转,没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学校的硬件建设。随着学校规模迅速扩大,学校“创示”的债务利息包袱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快速发展。(财务收支情况表附后)[转自小编:gongwen.www.1566.cn]

(二)中学

中学地处镇(原县城所在地),是一所农村完中。现有学生3010人,其中高中学生1950人,初中学生1060人。教职工180人,正式在编人员163人,特岗教师7人,临时工10人。高中教师107人,初中教师63人。中学高中生收取学费560元/生.年,已经低于初中生生均公用经费800元/生.年。由于中学有高中、也有初中,收支一起核算,因为有初中的生均公用经费保障,中学才能基本运行,根本没有能力改善办学条件,稍微大型一点的维修维护都要靠财政拨款。(财务收支情况表附后)

二、学校发展面临的困难

(一)二中

1、学校“硬件”严重不足

二中的“硬件”设备设施,主要是__年“创示”时按当时学校规模建设配备,“创示”后,学校经费主要用于保运转、偿还债务和支付利息,对硬件投入严重不足。学校硬件设备设施对照“省二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基本要求”差距很大。(“省二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基本要求”列表附后)

2、学校后勤教辅人员严重缺编

随着学校发展和现存编制情况,学校正式的后勤教辅职工数由__年的23人到__年只有3人,按学校规模,根据__年教育部制定的编制最低标准,学校现应有后勤教辅职工数为58人,实际差55人,学校只能通过退休职工返聘、社会临聘及教师兼职来解决,但这种方式占用学校资金比例较大、人员稳定性较差,影响后勤服务的质量。

3、学校“师培”需要财政支持

一是学校教师学历水平结构不合理,高学历人数严重不足,完全不能满足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需要,为让教师学历达标,鼓励教师提升学历,达到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规定要求,需要配套专项资金;二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教师的培训提高,需要大量的资金。

4、高中新课改需要财政支持

学校科研、科技创新、研究性学习、科普活动、课题研究、校本研修、学生综合实践活动、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需要大量的投入。

5、学校办学特色发展需要稳定财政支持

学校现为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省阳光体育示范学校、省市民族高级中学,学校硬软件都有很大的差距,一是艺体场地、器材、民族乐器严重不足;二是民族特色课程的开设,艺体、民族体育活动的开展尚有差距,需要专门资金的支持;三是民族学生家境普遍贫困,需要加大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资助力度;四是少数民族教师培训、培养等都需要需要大量资金支持。

二中__年创建“省示”后,尽管学校资金支撑学校发展已十分困难,但是学校没有因为资金困难影响学校发展。按学校规划,坚持内涵发展,于__年以来,相继创建为“省卫生单位”、“省绿化示范校”、“省艺术特色教育学校”、“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省首批阳光体育学校”、“省市民族高级中学”等,学校事业收入主要用于确保学校教育教学正常运转,为保证学校持续发展需要稳定的经费来源。

(二)中学

1、学生宿舍

中学现有住宿楼两栋,可住宿学生约700人,而需要住校的学生约有1700人,完全不能满足学生需求。

2、学生食堂

中学现有食堂1个(约433㎡),可容纳300名学生就餐。从__年春期起,初中生营养午餐供应变为热餐模式,增加了1060名初中生就餐,正常就餐人数约为2400人。为缓解学生就餐拥挤,学生就餐实行分时制。尽管如此,仍然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在食堂就餐。

3、高中教育经费

中学高中生收取学费560元/生.年,已经低于初中生生均公用经费800元/生.年。

__年我县教育支出44897万元,其中高中教育支出4203万元,占教育总支出的9.36%;__年上级教育专款及转移支付补助16638万元,其中高中教育支出(助学金补助)281万元;本级财政用于教育支出28259万元,其中本级财政用于高中教育支出3922万元,占本级财政用于教育总支出的13.88%。而高中教育支出的4203万元中,在职职工工资福利和离退休人员经费支出为3031万元,占高中教育支出的72%;债务利息支出201万元,占高中教育支出的5%;剩余23%的支出只能保最基本的运转。

三、几点建议

(一)请中央、省级加大对高中教育经费的投入,建立公办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财政预算安排制度。基本标准制定应包括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在内的公办普通高中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以后,根据办学成本、物价水平和财力情况适度提高,建立相对稳定的增长机制,不断加大对普通高中的教育投入。以二中为了进行测算:保基本运转,每年需生均公用经费1600元/生,扣除学校收入部分,尚差生均公用经费800元/生.年。

__年秋期,二中学生4801人。__年学校事业收入约773万元(其中:学费250万元,择校费498万元,住宿费25万元),生均1610元,且择校费在逐年减少,基本支出约1157万元(其中:债务利息195万元,维修、购置213万元,教师绩效工资、奖励金、学生助学金、临工劳务、工会、福利等435万元,师培116万元,办公等商品服务支出,198万元),生均2410元,资金缺口800元/生.年。

(二)上级拨入专项资金逐步帮助化解学校债务。虽然学校负债已进入债务系统,但是,没有专项资金解决负债,每年县财政和学校都要支付债务利息,影响学校正常运转。尤其是由公司经营模式的食堂和学生公寓,仅靠本县财力无法解决。

(三)上级拨入专款,支持新建中学学生食堂和学生公寓,以解决学校的学生食宿问题。

第七篇 农村老年人法律援助协作机制调研报告2450字

XX年国务院发表了《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二十世纪末,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当前,我国老年人特别是农村的老年人的权益保障方面却还存在许多缺陷,许多农村老人还是依靠家庭养老方式来养老,这导致家庭矛盾激化,老年人维权案件逐年增多,本文主要从老年人法律援助的协作机制方面来谈如何更好更加方便老年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

老年人 法律援助 协作机制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大部分的农村地区进入老龄化行列。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农村60岁以上老人超过农村总人口的11%。某网站XX年曾经调查了解,60岁以上农村老年人中有收入但不固定的占50%;没有收入来源的占10%;有固定收入来源的仅占40%。他们的现有收入不能满足养老需要,绝大多数人无任何医疗保障措施。从近几年来,我区农村老年人法律援助案件的类型来看,主要集中在赡养纠纷、婚姻家庭矛盾纠纷、向子女索要医疗费用以及交通事故索赔纠纷等方面。XX年度我区受理老年人维权案件共9 起,XX年度,我区加大了对《法律援助条例》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宣传,到10月底为止,我区已经受理老年人维权案件42起,是去年的4倍多。

一、 农村老年人申请法律援助的主要原因。

一是社会养老机制还不健全。大部分的农村老年人都没有参加社会保障,医疗、生活费用没有很好的保障。一旦生病、住院就会导致经济负担加重,自己无力支付费用。

二是农村多数老年人一生无储蓄或储蓄很少,自力能力差。受传统的“养儿防老”的思想影响,多数老人把一切投入和积蓄都用到子女身上,因而老年生活更为拮据。

三是养老负担大部分落在了家庭。随着农村独生子女增多,大家庭养老格局解体,家庭小型化和老龄化社会逐步形成,这就对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家庭养老矛盾日趋突出。

四是随着目前就业的严峻形势,许多农村青年没有一技之长,导致其自身经济收入不高,又要养家糊口,对于赡养老人的义务有的兄弟之间相互推脱,有的就能拖就拖,结果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没有着落。

二、 建立健全农村老年人维权的机制和渠道

近年来,我区法律援助中心在维护老年人权益工作中,坚持以“____”重要思想为指导,以《______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为依据,本着“尊老敬老爱老”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与区老龄委联手,充分发挥老年人法律援助工作站的作用,同时积极依托各乡镇、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大力开展老年人法律援助、特别是农村老年人的法律援助工作。通过老年人法律援助工作站以及各乡镇、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的设立,大大方便了老年人申请法律援助的渠道和途径,可以使老年人特别农村老年人能够多渠道、更加方便便捷地、在家门口享受到法律援助。

三、 不断加大对农村老年人法律援助的宣传力度

区法律援助中心十分重视老年人维权的宣传工作,经常在《司法信息》上刊登老年人维权的典型案例和维权信息,并组织工作人员经常到驻地社区居委会为老年人上法制宣传课,介绍老年人维权法律知识,解答老年人法律咨询。在每年的“老人节”、“学雷锋日”,法援中心还协调政法各部门,开展老年人权益保障专题法律咨询活动,邀请专职律师参加值班解答,宣传《______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援助制度是国家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方式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提供无偿法律帮助,以保障其合法权益得到实现的一项法律制度,同时也是完善老年人维权机制的重要保障。对于老年人维权,我们首先要让他们了解有哪些维权途径。在法律援助维护老年人权益方面,必须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扩大法律援助的知晓度。对于一些比较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援助案例,我们通过报纸或者新闻媒体的作用,广泛宣传援助制度。此外,对于一些老年人,特别是农村的老年人,由于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比较单一,有的人平时既不看报纸又不看电视新闻。针对这一人群的特点,我们还经常组织律师、法律援助工作人员、法律援助志愿者等,多次送法下乡,用简单朴实的语言给他们讲解《江苏省法律援助条例》,告诉他们遇到哪些情况,可以向住所地的司法所申请法律援助,可以通过法律的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 加强农村老年人法律援助的协作机制

老年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是法律援助工

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切实维护农村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加强农村老年人法律援助的协助机制,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不断把法律援助的触角向基层、向农村延伸。争取做到每个乡镇都有法律援助工作站,村村都有法律援助联络员;二是制定农村老年人法律援助的协作制度,针对这一特殊人群,给予特殊照顾。可以将原本属于援助中心的审批职能“下放”,让农村老年人足不出村就可以享受到法律的救助;三是对于农村老年人的法律援助申请,及时指派就近的律师事务所或者乡镇法律服务所承办。要求承办律师或者法律服务工作者要尽心尽力办理这类援助案件,对于行动不便、体弱多病的老年人要时要主动上门办理。四是在办理家庭侵权案件时,充分尊重一些老年人既要保护自身权益,又想维护家庭和睦的意愿,尽力采取非讼调解的方式予以妥善解决,如确需诉讼应尽量与法院协商,调解结案。虽然非讼调解的难度较大、但在维护老年人权益的同时,可促使老年人家庭成员和睦相处,更有利于老年人今后的生活。

五、努力做好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

在农村老年人法律援助维权的案件当中,我们有时也会遇到一些老年人因为缴不起诉讼费用、鉴定费用等而放弃继续援助的情况。目前,我们对于农民工法律援助已经建立了一系列的保证措施,如:今年上半年,有关部门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仲裁援助工作的意见》中,明确了经法律援助部门书面确定接受援助的,可以凭援助中心出具的证明缓、免、减缴仲裁费用。而对于老年人维权的案件,有关部门还没有形成一系列的协调机制。作者认为在今后的司法实践当中,有关部门遇到有老年人因赡养费、抚养费、养老金、退休金、抚恤金、医疗费等纠纷提起的诉讼案件,在优先立案、审理和执行的同时,如果老年人缴纳诉讼费确有困难的,可以凭援助中心出具的证明直接缓缴、减缴或者免缴有关费用。

第八篇 工商所监管机制改革科学发展观的调研报告3150字

工商部门新的“三定”方案出台,“两费”征收工作停止,充分体现了工商部门已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要求工商部门创新监管机制,做到“四个统一”,推进“四化建设”,实现“四个转变”。工商所,作为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主力军和前沿哨所,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但是,从总体上看,工商所执法仍然是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不能适应形势需要,因此,应加大力度,进一步加强基层工商所监管机制改革。

一、监管机制改革的基本结构

工商所监管机制改革是一个牵扯范围大,涉及内容多,上下联动的系统工程,但有其基本结构,建立起基本结构,监管机制改革的模型就形成了。

(一)执法机构的重组。收费取消后,基层工商所以前用于收费的近70%的精力都将用于基层执法,根据形势的发展和要求,首先要对基层执法机构进行重组和整合,强化“一室一队”建设,即在基层所建立综合服务室、巡查执法队。综合服务室负责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咨询登记,受理“15”申诉(投诉)举报以及“红盾帮扶”活动调度等工作;巡查执法队按责任区负责对“经济户口”的现场检查核对、市场巡查监管、商标广告和合同行为管理、公平交易执法办案、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市场主体准入监管等工作。“室队”之间、岗位与岗位之间实行工作流程衔接单制度,确保各项工作衔接紧密、运转有力、压茬进行、有条不紊。局机关业务股室也要整合,整合方向以规范市场主体、规范市场交易行为、流通领域商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这三大板块为基础。

(二)对辖区内各类市场主体及经营行为进行综合监管。有些人认为工商所行政执法就是充当“经济片警”,去巡查办案,这种理解是不全面的。工商所综合监管任务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履行登记初审职能,对企业办理登记开展咨询,对企业所提交的登记注册申请审查并进行实地调查,受上级委托对个体工商户直接登记发照等。二是建立“15”维权网络,受理消费申诉、投诉、举报,处理辖区的消费纠纷。三是实行定期不定期巡查,加强动态监管,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四是开展专项整治,依上级的要求和形势需要,对辖区的特殊行业开展专项整顿。

(三)建立市场主体监管档案,对市场主体实行户口管理。顺应监管机制日益规范化的发展趋势,工商所应全面建立监管档案,这也是对辖区内市场主体及交易行为实行动态管理的基础性工作。要充分运用网络办公条件,在计算机信息管理基础上对辖区内各类市场主体的全部信息进行监管。通过建立监管档案,对市场主体的变动情况、经济违法行为的查处情况等随时录入,并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措施。

二、监管机制改革的保障措施

建立起监管机制改革的基本结构是朝着监管机制改革目标迈出的决定性的一步,但并不是等于目标的最终实现,实现目标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一)完善各项配套制度。这里所指的制度,不仅是指我们平时制定的一般制度,它的最大特征是以制度为骨架,支撑出一种新的工作机制,是围绕新的工作机制建制度。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负责规范市场主体方面的工作制度,二是负责规范市场交易行为方面的日常巡查制度,三是负责流通领域商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方面的检查、检测等工作制度。所有人都知道自己的职责,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知道工作的流程,知道每项工作的要求和标准,自觉尽心地开展工作。

(二)提高人员素质。监管机制改革赋予了工商所更多的行政执法权限,但由于受当前编制等多方面的影响,工商所人员年龄结构老化,综合素质比较低,不能完全适应监管工作的要求,易造成管理的真空。强化素质教育是当务之急,素质教育要总体安排,按层次分阶段实施,工作中还要新老人员合理搭配,当前应以信用信息化岗位大练兵为基础,搞好综合性和实用性培训,以适应监管执法工作的需要。

(三)科学界定事权。下放多少行政执法权能保证工商所充分履行监管职能,这是监管机制改革的难点。多年以来,工商部门内设机构在增多,分工越来越细。改革中,对工商所下放执法权涉及这些机构执法权限的重新调整,给界定事权增加了难度,解决这个问题,一是要加强思想教育,从监管机制改革的大局出发,各内设机构要积极主动地支持工商所执法工作。二是认真落实工商所条例,按其规定的职责要落实到位,同时通过委托的方式,赋予工商所更多的执法权限。三是放权要适度,不能超越法律的限定,有些权限只能由机关行使的不能下放。

(四)政策上倾斜。工商所开展执法活动,保障是必不可少的,要节约每一分钱用于工商所,举全局之力用于工商所建设。一方面,财力物力上要加大投入,让工商所有充足的办公经费。另一方面要抓好人员调整,把优秀的人员充实到工商所,要制定鼓励措施,提供更多的进修学习和提拔的机会。

(五)建立科学的评价考核体系。多年沿用的工商所评价考()核体系已不能适应监管机制改革的需要。要改变过去单一的以收费额、办案数论业绩的方法,建立全面的公正的科学的评价考核体系,要切实给工商所减负,减少评比检查和不必要的统计报表,定期进行综合性考评,考评指标要全面。通过科学考评,在工商所形成勇于创新,奋发向上的氛围,推动工商所执法水平全面提高和监管职能的到位。

(六)健全监督制 http://约机制。监管机制改革使工商所权力增大,职能增多,执法领域拓宽。对此,必须及时地加以制约和监督,防止权力滥用和违法行政行为的发生。首先强化内部约束,实行权力分解。其次要加强纵向的监督,上级机关要制定有关监督的规定,工商所权力的使用要明确必要的程序,确保依法行政。第三是增强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通过建立举报电话、聘请监督员等形式把工商所执法工作置于社会监督之下。

(七)引导树立服务意识。有人说,工商所监管机制改革后,事权多了,工作量大了,就像一个小的分局一样,这话有一定的道理,这就要求工商所在强化市场监管工作的同时,还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增强服务理念。要主动处理好与当地党委、政府的关系,勤沟通,多协调,以争得对执法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一句话,要以勤政廉洁的作风,求真务实的精神,展现工商所依法行政、服务发展的良好风貌。

三、监管机制改革中的有关问题

工商所监管机制改革是一项新的工作,没有现成的经验。要不断地探索,大胆地实验。通过认真总结,巩固完善提高,在推行监管机制改革的实践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坚定信心,着力推进。监管机制改革是为了充分发挥工商所在市场监管工作中的作用,降低行政成本,增强监管的力量,以适应工商部门日益繁重的市场监管任务的需要。不难看出,工商部门今后的生存主要取决于它在市场监管中如何发挥应有的作用。对此,每个人必须要有清醒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不回避矛盾,要克服困难和阻力,攻克难点,确保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坚持实事求是,防止走形式。监管机制改革不仅是形式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实质上的突破。如果只图形式,那么会导致改革最终失败。改革必须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有科学的方案,切实的措施。改革的各项内容要真正落到实处,体现实实在在的作风。要善于突出重点,抓住实质,不能走过场。

(三)分类推进,不搞一刀切。工商所基础状况不一,情况千差万别。监管机制改革要因地制宜,先行试点,逐步推开。不能强求所有的工商所都按同一模式,这样会适得其反。

(四)明确责任,齐抓共管。监管机制改革推进的时间长,情况复杂,可能会因利益调整遇到很多矛盾和问题。对此,领导应做好综合协调把关工作。有关职能科室要切实承担起组织、协调、督促、指导的任务。各业务科室要以改革大局为重,主动搞好配合。防止出现争权夺利,影响改革的进程。

总之,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谋新策,出新招,创新意,认真研究机关建设、队伍建设、基层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大力打造“和谐工商”,为推进“四化建设”,实现“四个统一”而努力奋斗。

第九篇 汇率机制调研报告8850字

我国自2024年7月21日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到2024年7月,人民币对美元已累计升值21%,之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直在6.82至6.84窄幅区间波动。面对复杂的全球政治经贸形势,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发言人于6月19日表示,“将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此发言标志着自2024年7月21日开始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进入第三个阶段,人民币升值预期将进一步增强。

本报告将对汇率变动的经济情势背景、汇率变动方向、程度以及人民币升值对我国(我县)外贸出口的影响作逐一分析,并参考企业的意见,尽可能提出一些实在的,可以切实降低汇兑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汇率变动经济情势背景

1、国内方面

据海关统计,2024年1-6月,我国进出口总额13548.8亿美元,同比增长43.1%。其中出口7050.9亿美元,同比增长35.2%;进口6497.9亿美元,同比增长52.7%;贸易顺差为553亿美元,同比下降42.5%。

由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经过金融危机之后一年多的调整、清库,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国国内需求有所恢复,库存量正在逐步增加。全球经济缓慢复苏的结果,就是我国对外出口已经连续8个月保持恢复性增长,外贸经济总体运行平稳,国际收支趋于均衡,经常项目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进一步下降,但顺差数值依然很大,和全球主要国家经济形势相比,中国经济特别是对外出口显得一枝独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在经过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全球经济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当前的国际贸易格局不可能长久持续下去,在阻力最小的时候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央行在此刻提出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内因(注:什么时候调整阻力最小,一定是一方面经过金融危机已经淘汰了一批相对落后的出口企业,另一方面在面对强大外在压力的情况下对剩下的出口企业进行再调整)。

2、美国方面

一季度美国经济增长率再次被下调,终值为增长2.7%,其中消费增长从3.5%下调至3.0%,这显示美国国内需求仍然不足。在美联储持续的低利率政策刺激之下,消费不足的问题不得不说是和美国26年来的最高失业率数字9.8%(加上半失业率,实际失业率可能更高)高度相关的。加上11月份美国国会要举行中期选举,届时将改选全部众议员、三分之一的参议员、部分州长以及州议员。我们都知道名义上民主党是蓝领支持的政党,所以增加就业和提振经济势必将是民主党在国会中期选举中获胜的关键。虽然我们都知道中美汇率问题实际上并不能直接解决美国的就业问题,但不管是为了间接的和中国谈判所能获得的经济利益还是为民主党和obama在国会中期选举之前必须摆弄的政治姿态考虑,美式政客和经济学家都一定会不遗余力的攻击中国的汇率政策,极力向我国政府施压的。以上,应该就是将进一步汇改表态的外因。

二、汇率变动方向及幅度、速度分析

1、汇率变动方向

经过汇率机制改革的前两个阶段的汇率调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不再显著低估,所以当前人民币汇率并不存在大幅波动和变化的基础。近期“欧债危机”愈演愈烈,欧元持续下跌,美元相对升值,由于人民币今后将不再盯住美元转而参考包括欧元的一篮子货币,所以理论上人民币对美元是存在贬值的可能的,估计这也是央行所说“汇率弹性”措辞的由来,表示人民币并不必然单向升值,可能升值也可能贬值的意思,但联系近期以及今后一段时间美国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大小,人民币对美元贬值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贬值不包括超短期的波动回调,因为价格运动本质都是波动爬行的),人民币对美元汇价总的趋势必然是升值。

2、汇率变动幅度、速度

鉴于汇率问题的敏感性(预期、热钱)以及此次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所强调的市场性特征,汇率变动并没有确切的预期,即便央行有实施步骤也不可能向市场提前公布,所以对于汇率变动的幅度和速度我们只能在参考政府部门透露的一鳞半爪的情况下自我测算,以期得出一个恰当的结论。

国家发改委官员说此次汇率升值幅度将在5%左右,鉴于我国出口外贸低端劳力密集型产业利润下限仅有2%到5%的情况,估计政府出于淘汰部分企业、强迫其转型以及其他出口企业的承受能力考虑(我国出口企业一般利润是5%到10%),年5%的升值幅度是可能的,所以本报告预计:从6月19日央行发布公告起到年底的6个月内,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到3%(即年5%的一半),明年初到年中再升值2%,总计年升值5%。这样既符合人民币小幅爬行升值的惯例,也给予了企业应变和调整的时间,唯有如此,大部分企业方能承受汇改之重。

当然以上只是在政府预期基础上的推测,实质上人民币汇率问题并不只是一国内政(虽然政府总是强调此点),因为在全球经济贸易形势下,各个贸易伙伴国互相牵制互相约束,我们总要考虑国际社会特别是美国人对我们的汇率诉求。年5%的升值幅度,相信美国人以及和我国出口产品有竞争关系的东南亚、中南美洲国家是认为不够的(有数据说美国人的目标是27.5%),所以低于年5%的升值幅度估计我国政府将承受巨大的国际压力,毕竟年2%、3%的上升幅度过小,难免有敷衍的嫌疑,但高于5%的升值幅度对于我国的出口外贸企业又将是不可承受之重,毕竟我国出口企业的一般利润率仅有5%到10%,忽略涨价以及进口因素影响,高于5%的年升值幅度将把我国出口企业的利润一口吃光,所以综合国际、国内各方面考虑,我们认为年5%以内的升值幅度是恰当的。

三、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外贸经济的影响

由于过慢、过小的升值并不现实,而过快、过度的升值又因为忽视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所必须的时间从而难免导致结构问题积重难返、问题丛生,所以本报告所述的影响强调是在适度升值情况之下的分析(譬如年升值低于5%),并不考虑极端情况。

1、积极影响

(一)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人民币适度升值会促使部分有潜力的劳力密集型出口企业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增加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与德、日、韩等国竞争先进制造业,为中国外贸以及整个中国经济开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空间。

(二)部分减少贸易顺差,改善和各主要贸易国的贸易关系。我国的贸易顺差问题源于整个现有国际贸易体系,是一个系统问题,本身不可能仅通过某一方面的变化譬如汇率升值从而得到根本扭转,所以人民币适度升值仅能相对增加我国进口总额,减少部分出口总额,从而部分减少贸易顺差,但聊胜于无,能促使国际社会经贸和谐这点还是值得肯定的。

(三)有利于我国对原材料、能源等资源产品的进口,改进我国过度开发本国资源的产业弊端。人民币适度升值,能够提升人民币的国际购买力,相对降低从国外购买原材料的成本,激励企业吸收海外资源,收购国外大型资源企业,缓解国内资源开采对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的双重压力。

2、消极影响

(一)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人民币升值以后,在国外市场买相同的中国制造商品顾客需要付出更多的美元,所以人民币升值等价于中国制造将涨价。经济学告诉我们,交易决策就是人们围绕商品价格和品质的高低作权衡取舍的过程。价格上涨,购买者必然转而考虑品质接近但价格更便宜的商品,如此,国外顾客就会更多地选择东南亚或者中南美洲的廉价商品,国内制造业将会因此损失部分出口订单。

(二)影响了出口企业的经济收益,增加了汇兑风险。人民币升值造成的企业经济损失是刚性的,几乎难以规避。理论上是可以通过涨价转嫁汇率变动成本或者通过外汇业务规避汇兑风险,但实际操作起来并不容易,有非常多的不确定因素,而且这些业务也是需要成本的。从根本上说,人民币升值,企业利润一定会受影响,受影响的程度视出口商品可替代程度以及国外需求而定,汇兑风险视人民币升值幅度、速度以及企业接单策略而定。

(三)部分劳力密集型行业企业会亏损甚至倒闭。即便是年5%以内的人民币升值幅度,对于一些行业进入门槛低、技术含量低、议价能力弱、国际范围内产能严重过剩、中小企业扎堆、长期恶性竞争的企业依然是不可承受之重。有数据表明我国部分出口外贸企业利润率不到3%,对于这部分企业假如他们客观上确实没有能力转嫁汇兑成本同时又不可能转型的话,亏损甚至倒闭将是必然结果。

(四)人民币升值的外部压力会不断增大。人民币升值对于我国贸易收支的改善效应不大,前面已述我国贸易顺差巨大实质是国际贸易分工格局的必然结果,所以是刚性的,这就注定了人民币升值压力的缓解只是阶段性和暂时性的,随着客观政治经济情势的演变,人民币升值的结果将会使得人民币升值的外部压力不断加大。即顺差——外部压力——人民币升值——顺差依然很大——外部再压力——人民币再升值……如此循环往复,所以从长期看,当今的国际贸易格局对我国是极其不利的。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虽然积累了巨大的外汇财富,但同样储备了巨大的汇率风险,人民币升值的潜台词就是人民币的恶性盘升,所以升值一定要适度,要想尽一切办法尽量拖延,以期改变我国的经济贸易结构以及在国际贸易分工中所处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汇率问题和国际收支问题。

(五)人民币升值给国内物价稳定和金融市场安全埋下隐患。在人民币升值的强烈预期下,企业为了加强汇率风险控制,减少汇兑损失,必然选择调整本外币资产负债结构,即尽量持有人民币资产、增加美元负债。我们通过研究发现,一些期限较长的延期付汇、预收货款等贸易信贷以及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之下外资企业境外融资的增加和国内未汇出利润的增加,都将导致美元外债规模进一步扩大,同时,国内人民币规模同步扩大,大量基础货币的投放、市场流动性增加的结果,都将对稳定物价、控制通胀等提出了严峻挑战。虽然人民币升值似乎能够降低输入型通胀的影响,降低物价,但我们研究的结论是,热钱流入以及国内企业贸易信贷的结果导致的人民币流动性增加的影响远远大于人民币升值增加进口购买力的影响,这里还没有考虑说人民币购买力增加之后,国际大宗物资将同步涨价的问题,如果加上这个因素,那么人民币升值之后进口购买力是否能够增加本身都还是未知之数。还有,热钱流入,国内资产泡沫增加之后,总有一天热钱是要流出的,在我国金融监管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健全、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的情况下,一旦某一天国内资产泡沫破裂,经济金融形势逆转,不正常的热钱流出和正常的企业集中购汇汇出将同步发生,我国经济将因此遭受重创。所以我有时候在想,人民币升值实在是美国人的一个阳谋,虽然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些许好处,但未知风险还是占据了主要方面。

四、我县对外贸易情况

1、2024年1-6月份情况

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6月份,我县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7.26亿美元,同比增长63.5%。其中出口7.08亿美元,同比增长63.6%;进口0.18亿美元,同比增长64.2%;外贸顺差6.9亿美元。从以上数据可知,我县1-6月份外贸总体情况和全国形势大致相同,特点是外贸顺差极大,进口很少。

2、我县外贸依存度

2024年,我县实现外贸出口10.31亿美元,进口0.22亿美元,进出口总额10.53亿美元(约等于71.81亿人民币);同期我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3.25亿人民币,用进出口总额除以gdp可知:我县外贸依存度是69.55%,高于同期全国水平(2024年我国外贸依存度是44.21%)。

3、加工贸易情况

1-5月份我县实现加工贸易出口0.29亿美元,同比增长59.04%,加工贸易进口0.09亿美元;加工贸易出口占出口总额为5.15%,加工贸易进口占进口总额为69.23%。从以上数据可知,我县的加工贸易出口虽然与去年同期相比有大幅度增长,但数值很小,在出口总额中占比也很低,仅有5.15%,而加工贸易进口占进口总额比例却比较高,接近70%(但数值也很小)。这些都说明我县并不具备发展加工贸易的劳动力和区域优势,我县的部分加工贸易进口也主要是外商指定要求的国外零配件及一些原材料进口,数量和规模都很小。

4、出口区域情况

欧盟地区占我县出口份额最高,为31.05%,其次是亚洲和北美洲,分别占25.09%和19.21%。当前欧债危机愈演愈烈,人民币又要升值,在这种双重背景之下,欧盟地区占我县出口的高份额会对我县出口企业产生巨大影响,后面会详细论述。

5、出口产品结构情况

1~2月份我县出口的主要产品有:

(一)五金产品出口占全县出口总量的34.79%;

(二)旅游休闲用品出口占全县出口总量的15.43%;

(三)车业(汽摩配件)出口占全县出口总量的9.36%;

(四)门业出口占全县出口总量的8.21%;

(五)电动工具出口占全县出口总量的8.06%;

(六)化工产品出口占全县出口总量的3.74%;

(七)文教、印刷产品出口占全县出口总量的1.12%;

(八)服装、农产出口占全县出口总量的2.04%;

(九)其他产品出口(含外贸流通出口商品)占全县出口总量的17.25%。

由上表可知,我县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五金、旅游休闲、汽摩配件、门业、电动工具等行业,这些行业人民币升值对其影响一般,而人民币升值影响较大的行业譬如服装、鞋类以及出口周期长的大型设备制造等在我县出口产品结构中占比很小。

五、人民币升值对我县外贸出口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对于我国外贸经济的各种影响在我县一样是存在的,这里主要针对我县对外贸易的特点谈谈一些特征性影响,一般性影响上面已述就不再重复。

1、我县外贸顺差巨大(出口很大,进口很小),说明人民币升值对我县外贸的消极影响会比积极影响更大些。负面作用会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不会高于地区平均水平,因为沿海地区对外依存度都比较大,这也是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特性,也是地区内部的共性。

2、加工贸易比例过小,会有一些特殊影响。这点也说不上到底是优势还是劣势,只能说各有利弊。(一)一般意义上说,人民币升值,对于加工贸易企业而言,接单没有变得更难接,因为利润固定,来料、进料以及出口两头在外,所以出口订单没有多少影响,人民币升值对它们的影响就相对较小,但是因为它们一般都是劳力密集型的企业(本质上他们就是在出口劳动力),所以对于劳动力成本非常敏感,再加上只是做代工赚取居工费利润实在有限,所以人民币升值使得中国的劳动力价格变得昂贵之后,企业可能会选择产业迁移,这也正是深圳富士康等公司内迁到河南、重庆等地的本质原因,因为它们要对冲劳动力成本(我们说到这里发现人民币升值对于中西部有劳动力优势的地区竟然是利好,但对于加工贸易占比很大的地区比如广东、江苏却是利空,因为很多企业要外迁了,所以人民币升值确实是会大幅度撬动我国产业格局的)。

(二)我县的企业主要是生产型自营出口,原材料一般都是国内采购,这样人民币升值对于我县出口企业的成本影响就显得比较大。因为我们不但如单纯的加工贸易企业一样劳动力变得昂贵了,连原材料等等都将变得昂贵,所以我们外贸接单和谈判难度都将增加,价格成本存在变数,或者说人民币升值对我县出口企业影响是比较刚性的。生产型自营出口企业的优势是国内采购的原材料部分出口可以退税,所以这次到企业调研的时候好些企业讲到这次“406取消出口退税”政策还好没涉及到自己的产品,言外之意如果涉及到就麻烦了。但是我们要理解政策的意图是什么,它实质是想把那些高能耗、高物耗的企业停产的停产、转型的转型,所以这次6月19日提出汇率改革,紧接着6月22日马上就提出取消部分商品出口退税,这不得不说是中央系统决策试图各政策合并发力的结果,看来中国经济结构的重组转型是势在必行的,中央很可能有一系列的后手也说不定。这对于我县这种比较依赖出口退税的经济体是要深思的,虽然这次取消出口退税涉及到我县的产品并不多,调研的时候有家涉及到部分产品的企业也说影响不大,但这家企业其实主要还是因为拥有我县优势矿产资源的缘故,导致它的产品在国外需求比较刚性,议价能力也较强,所以从根本上说其关于出口退税影响不大的表态是不具备普遍意义的。事实上确实有好些企业都表现出了对出口退税取消后续政策可能推进的担忧,所以过度依赖原材料国内采购的发展模式其变数是客观存在的,假如你不是资源垄断型企业又不具备核心技术优势,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之下我县一部分企业也很可能会如深圳的富士康一样选择外迁,毕竟,转型是有门槛的,而劳力密集型企业在当前这种国际贸易分工之下还是有需求和生命力的,这同时也符合中央力求各地区平衡发展,希望中国制造业服务中西部地区开发的政策。当然由于我县加工贸易比例不大,所以外迁企业可能也不会很多。

3、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会在“欧债危机”基础上放大欧元对人民币的汇兑成本,从而对我县出口欧盟的商品造成巨大冲击。这种影响不但体现在我县产品出口欧盟的比例上,更体现在时间上,因为我县很多出口到欧盟的企业一般都是上半年做美国的单子,下半年做欧盟的单子,所以企业就有一种担心,假如上半年做了美国的单子,下半年欧盟由于汇兑成本过高(“欧债危机”和人民币升值双重冲击之下)不给单子了怎么办?

双重冲击的逻辑链条是这样子的:“欧债危机”爆发——欧元贬值——美元相对欧元升值——人民币盯住美元——人民币相对欧元升值(一重);人民币升值——美元相对人民币贬值——欧元盯住美元——欧元相对人民币再贬值——人民币相对欧元再升值(二重)。

如此,等于人民币对欧元两次升值,原本物美廉价的我县商品到下半年可能出口到欧盟就变成物美价贵了,欧盟顾客在权衡取舍之下可能会如人民币升值之后的世界其他地区人民一样更多地选择东南亚和中南美洲的廉价商品,更可怕的是这种购物转移的程度欧盟地区国家可能会比世界其他地方国家表现地更明显,因为他们的货币是相对人民币两次贬值。这个影响实在很大,我们去调研的时候企业也普遍表现出这种担忧,认为下半年欧洲的单子可能出问题。

六、人民币升值我县企业净利损失计算

用文字论述总不如数字表现来的直观,所以我们就来计算一下人民币升值到底会对我县出口企业造成多大的利润损失,当然,因为现实中变量非常多,我们的计算只能是一种理想化计算,仅具备参考意义。

我们忽略欧债危机欧元自身贬值的影响;忽略人民币升值之后,净出口额可能波动的影响(因为出口价格可能变动、贸易量可能变动);忽略部分企业可能外迁的影响;忽略406出口退税取消的影响;取时间周期为2024年6月19日之后的12个月;取6月19日汇率6.8;取12个月内人民币升值5%;以2024年1-6月份出口额、进口额为基数计算12个月的净出口额(计算过程从略),到这一步计算结果是4.69亿人民币;然后再修正不得不考虑的变量,即企业必然以涨价为手段转嫁成本的变量,我们取调研中采集到的企业与客户谈判后的数据,即人民币升值1%-3%以内,企业自行消化,成本不转嫁;超过了这个幅度的,产品就要涨价。我们取中间数2%,这样企业实际将承受人民币升值2%(总升值5%),这样得到的数字是1.876亿人民币,再联系本报告前面对人民币升值节奏的预期,我们可以得出如下最终结论:在最初的三个月内(汇率升值1%幅度内)我县大部分企业都采取自我消化升值压力的策略;从今年第四季度开始(汇率升值2%-3%幅度内),部分企业开始调整出口产品价格,但比例不大;我县出口外贸产品真正开始大面积调价要出现在明年的上半年(汇率升值超过2%幅度之后),可见,我县出口企业直接承受升值损失的时间主要是在今年下半年,预计将为此支付人民币1.876亿元。

七、应对人民币升值的策略和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人民币升值确实将对我县外贸出口企业造成一定负面影响,而且人民币升值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不确定的,这种不稳定性对于企业的发展是十分有害的,所以,如何保持我县外贸出口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如何承受住人民币升值以及国际市场风云变幻的冲击,本报告建议企业应着重采取如下应对措施:

1、运用多种金融工具,锁定和规避汇兑风险。采取灵活的结算方式和有效的金融工具,比如运用人民币对外结算、押汇、出口信用保险、远期结汇等方式控制汇率风险,在收汇后要及时结汇、甚至要求提前结汇,最根本的原则就是尽量持有人民币资产,增加美元债务。当然以上各种方法的有效性和进入门槛都是不同的,这就要求企业一定要加强汇率风险控制的意识,主动了解学习,以期找到适合自己企业的方法。

2、加紧与外商的协调和磋商,转嫁汇率风险。应充分考虑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尽量缩短合同期限。如果没办法只能签订长期合同的,则应尽量在合同中附加汇率变动影响条款。譬如与外商约定,人民币升值在2%以内,企业自己承担风险,产品不涨价,但假如人民币升值超过2%,产品就要根据人民币升值幅度调整价格,当然具体多少幅度各个企业应视各自产品利润率而定。据调研,我县企业已经与外商磋商了的,选择1%、2%、3%各种幅度的都有。唯有如此,我县企业才能把人民币升值的风险部分地转嫁给外商,从而将最终风险控制在自身可承受范围之内。

3、各个企业要根据自身行业情况,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在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大背景下,每个企业所承受的压力和可以选择的发展方向是不一样的。面对压力,企业大致有四种可能的选择。第一种,就是国家决心关停的一部分严重产能过剩、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产品又没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这部分企业只有逐渐关停生产线,除此没有其他出路。第二种,是国家没有限制发展政策,但是属于劳力密集型加工贸易企业,其产品在当前国际分工之下其实还是有生命力的,只不过限于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升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各种国内外宏调政策影响开始变得举步维艰。这部分企业的出路只能是转移到中西部具备劳动力价格优势的地区,对冲劳动力升值成本。第三种,是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但产品在国内市场尚有需求的,这部分企业就要转型做内需,增加国内市场占有率。第四种,是一些具备技术优势,在国外市场有一定竞争力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就应该合理利用自身技术优势然后根据国外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加强管理创新和品牌创新,走高附加值和自主知识产权之路,和美、德、日、韩等国竞争国际优等品制造业市场(目前我县企业产品比较多地集中在相对次一级市场)。

其实,无论走什么路,目的都是为了降低包括人民币升值在内的各种外在经营压力,增加企业盈利以维持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当然具体走什么样的路,就要看各个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目标了。最后,综合本报告调研我县人民币升值问题所获得的所有材料作一个最终的判断:此次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我县外贸出口企业确实形成一定影响但压力尚在可承受范围之内,如果企业能通过自身努力积极采取各种应对措施,优化产品结构、调整产业方向,并在合适的时候适当转嫁汇率升值成本,则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一定会降至最低。

第十篇 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机制调研报告2600字

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机制调研报告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流动人口的迅速增长,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给社会治安、计划生育、劳动就业等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因此,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已成为我区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一个难点。

一、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现状

近年来,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人口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把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同安排、同检查、同落实,使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呈现出平稳、健康、有序的良好发展态势。加强领导,实施齐抓共管。区级成立以区长为组长,分管区长为副组长,人口计生、公安、工商、卫生、民政、劳动等有关部门和重要单位为成员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领导小组,建立了共管部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乡镇级成立由计生办、派出所、工商、劳动、卫生等相关人员组成的流动人口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层层签订了责任书,从上至下形成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网络,逐步形成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的大格局。加强整治,开展专项行动。今年以来,开展了多次针对出租屋流动人口的全面的宣传、登记、查验证专项行动。全区计生干部与民警、平安服务队员及流动人口协管员联合,在白天、晚上分批到各村开展地毯式登记。登记以“村不漏屋、屋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项不出错”为要求。今年,全区新登记、查验证流动人口15000余人,其中已育龄妇女6099人,并且已经及时录入wis信息,全区进入微机管理的育龄妇女达到20433人,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效,为抓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加强指导,抓好“两个”平台。加强了日常检查、指导、通报和督促,使国家和省内两个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平台在双向管理服务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自20__年9月21日至20__年8月20日,国家平台全区共接收信息714条,已反馈713条,信息反馈率均为 99.86%。

二、存在问题

虽然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

1.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还存在一些死角和漏洞。个别地方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没有真正做到属地管理,而是认为流入人口计划外怀孕,赶走了事,流出人口在外地计划外生育按统计口径哪生哪报,不影响计划生育责任状指标完成。现如今流出地不允许收取抵押金,也没有有效的约束手段,更有甚者,外来即不办理《婚育证明》又不让你知道去向,即流出地知情不知人,没办法,流入地知人不知情,没措施。从而导致一些偷生人员有机可乘,这严重地影响计划生育政策的全面落实。

2.对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查验、核发力度以及对违反计生政策人和事进行处理较难。对流入我区各乡镇的人员,大多是家境较贫寒,对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人员进行处罚,即无物又无钱,起诉到法院,法院也无力执行。有的'三无'人员,在你查证时以各种借口搪塞你,又无具体制约措施,让计生工作人员左右为难。对流出人员说话无人听,调查了解无人在,兑现处理好似'纸上谈兵',更有甚者偷偷以外出打工为由,实际是躲生,但怎么调查打听就是不知去向。各地管理规定不一致,对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不到位,所以流动人口计划外生育后不回原居住地接受处理,也未受到现居住地处理的现象较为突出和明显。

3.工作要求的不断变化,管理措施的不断推陈出新,个别干部对这一变化仍然很不适应、不习惯。以往的那种'株连政策'已经被废除,现在强调文明执法、正确执法、优质服务。个别人对计划生育'七不准'规定不理解,工作上存在畏难情绪,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管理与服务服务弱化。

4.综合治理部门齐抓共管的合力没有真正形成。虽然建立了'综合治理、齐抓共管'机制,但是有些部门应付了事,认为我没有义务为你开展工作,还有的部门只做表面文章,应付检查,造成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出现空档现象。

三、对策及建议

1.强化宣传,提高各乡镇对抓紧抓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认识。坚持以人为本,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公朴意识服务群众。在宣传的形式上一定要推陈出新,在抓好广播、电视、文艺宣传的基础上,还可以办一些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生殖健康、青春期教育等专栏,拓宽宣传渠道,创新宣传内容。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强城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领导,协调公安、民政、工商、税务、卫生、劳动、城建等部门,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真正发挥职能作用,切实把工作抓实、抓牢、抓好、抓到位。

2.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机制,划定归属、明确职责。为了杜绝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沾轻怕重'、你推我争的不利局面,使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不断档脱节 ,推行计划生育属地管理,以流动人口现居住地管理为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以现居住地为依据,划定归属、明确责任与义务,服务管理、情况统计、检查考核一律按现居住地管理口径进行。避免管理主体之间责任的相互推诿,以及对流动人口的重复管理和管理断层现象的发生。

3.落实管理责任,认真把好'四关'。一是户籍地把好'流出关',做好'一签四定一发'即签定计划生育合同,定外出地点、定联系人、定服务内容、定节育措施,发放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二是现住地把好'流入关',做到'四个到位'即管理职责落实到位、计划生育证明检验到位、流入流出人员清理登记到位、管理服务措施落实到位;三是公安、工商、劳动和用人单位把好'验证关',要求有关部门在办理暂住证、营业执照、务工许可证等证照时,查验经现居住地审核过的《婚育证明》,企业实行计划生育法定代表人计划生育负责制,确保计划生育纵管到底,横管到边;四是房屋出租户把好'居住关',由村(居)委会与私房出租户签定计划生育协议书,实行'双签双制约',促进户籍地发证率、现居住地查验率和有关部门查验率的提高。

4.切实做好《婚育证明》的查验工作,建立健全流出地与流入地共同管理的机制。通过查验《婚育证明》,了解流入流出人员的基本情况,才能更好地为流入流出人员做好服务,便于掌握婚育、生育动态。办证、查证、验证是计划生育信息交流、沟通的主渠道,查证可以促办证,办证可以转发信息,通过查证、验证、信息交换,可以避免计划外怀孕、计划外生育等问题的出现。对未持有《婚育证明》的流动人口进行清理,要求补办证明,对于查出的历年未经处理的计划外生育对象,坚决按标准在流入地兑现处理,以维护法律法规的平等性和严肃性。

第十一篇 完善残疾人社保长效机制调研报告4400字

完善残疾人社保长效机制调研报告

残疾人是特殊的群体,又是困难的群体。对这一群体给予特定的制度安排,保障他们的社会生活权益,是关注民生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我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援助现状

我区总人口40.5万人,残疾人总人口 2.4万人,占总人口的5.9%(其中城镇人口 1.3万人,农村人口1.1 万人)。不同类型残疾人占残疾人总人口数比例,肢体残疾人数量7563人,比例为31 %,听力残疾人数量4531 人,比例为18.7%,言语残疾人数量580人,比例为2 %,视力残疾人数量4840 人,比例为19.9%,智力残疾人数量1977 人,比例8%,精神残疾人数量2420 人,比例为9.9%,综合残疾人数量:2284 人,比例为10.5%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和援助工作,采取多种举措,有效地改善和提高了我区残疾人的生活水平。

在生活就业方面,政府及有关部门开展“帮、包、带、扶”等多种形式,共帮助563名残疾人脱贫。通过低保、五保和救济保障,城镇特困残疾人全部享受了低保,部分农村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改善。为保障和提高残疾人的生活水平,在全区城乡各类经济组织中全面推行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政策,对福利企业安置残疾人就业、残疾人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实行更加优惠的政策。

在医疗方面,实施以免费为特困残疾人助视、助行、助听和对特困精神病患者免费给药的“三助一给”康复扶贫工程,不定期组织专家医疗队分赴农村,开展义诊和会诊。

在权益保障方面,开展残疾人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对残疾人经营性收入实行税收优惠,推行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建设,支持和鼓励法律服务机构为贫困残疾人提供减免费的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等。

二、我区残疾人社会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区残疾人的社会保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残疾人的生活保障仍以家庭抚养及临时性的救助和救济活动为主,缺乏制度性保障。尽管有关方面大力推行低保制度,使得相当多残疾人被纳入低保体系中,但总体而言,直接依靠制度性保障的残疾人还很有限,特别是处于低保标准外边缘状态的大量城镇低收入残疾人家庭,以及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他们的基本保障主要依靠家属、邻里帮助以及干部节日走访、党团帮扶和一些亲友临时性救济。以户均收入确定低保标准的差额补助低保,解决不了残疾人的基本生活、教育、医疗等必需支出。

2、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较低。一是上级补助经费有限,使残疾人低保工作不能做到普惠加特惠,加上一些地方自身财力不足。二是社会保障的筹资渠道单一,大部分靠财政支出,处于政府包揽的局面,阻碍了残疾人保障水平的提高。三是残疾人社会保障纳入社会低保之中,未作为独立保障项目。四是各类康复器材严重匮乏,缺乏场所,缺少训练有素的康复指导员,康复工作在城市没有正常开展,农村更是空白。五是残疾人的维权工作有待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3、社会主动助残未成风尚。中国人组织观念强,家庭观念重,受传统观念“家国结构”的影响较深。当他们遇到残疾伤害时,只能上靠政府,下靠自己,别无他途。社会上许多人漠视这一社会群体的困难性,对他们关爱不够,甚至是歧视。企业主动捐助残疾人情况较少,个人捐助现象更是少见。

4、农村残疾人的生活与社会保障出现了新困难和新问题。按人口比例计算,我区农村残疾人约有1.1万人。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更是存在诸多困难。一是农业税取消,基层乡镇组织实施社会救济残疾人的唯一资金来源消失。二是残疾人往往是因病致残,因残致穷,又因穷致病。我市有四分之一的残疾人属于农村特困户,近四成农村残疾人在高额医疗和社会各项开支的挤压下,过着十分贫困的生活。三是农村残疾孩子失学状况严重。四是农村重残和一家多残家庭进一步边缘化。五是外出务工的农民受伤致残增加,加大农村助残工作的压力。

三、几点建议

(一)树立新残疾人观念

把残疾人作为能够参与社会物质与精神财富创造的劳动者来对待,不断改善他们的生活,包括整个社会生活,使他们能够在那里持久地而不是一阵子、平等地而不是作为“三等公民”、充分地而不是一星半点地参与社会生活,达到共同参与、共同分享、共同和谐,最终与健康人相融合。加强宣传,倡导爱残助残的社会风尚,努力营造广大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社会氛围,在较大范围内形成对残疾人全新的认同。引导社会公益组织和个人积极投入到残疾人社会保障事业中来。

(二)政府要加大对残疾人社保工作力度

一是发挥政府在残疾人事业中主导和引导作用。将残疾人社会保障纳入本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统筹规划,完善残疾人保障金的管理,设立专项基金,保障资金按时到位足额的发放。

二是明确牵头单位和责任人。建议政府确定以残联为牵头单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类保障;同时建 立残疾人社会保障信息共享平台,保证牵头单位全面、系统地了解残疾人社会救助情况。

三是积极引导帮助残疾人实现自我价值。鼓励广大残疾人自强、自立,增强就业意识,引导和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对残疾人劳动就业进行统筹规划,支持他们参加职业培训,鼓励用人单位对残疾职工开展在岗培训和转岗培训;积极做好开业指导、咨询服务和后续扶持工作。对农村的残疾人要与农村扶贫相结合,突出针对性、实用性、通俗性、简便性和灵活性,鼓励农村残疾人扩大 “种、养、加”实用技术培训规模,逐步实现残疾人职业培训规范化、制度化、社会化,为残疾人创造各种就业条件。

四是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支持兴办福利企业,扩大残疾人就业门路。政府要支持那些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事业的单位、企业和个人,并对做出贡献的给予表扬和表彰。

(三)发挥第三方的社会保障作用

残疾人社会保障事业属于“社会公共服务领域”,要改变“强国家、弱社会”的格局为“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发挥第三方力量的作用,作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补充。

1、企业可以发挥资金、产品、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为残疾人社会保障提供各方面的支持,与政府部门共同开展残疾人社会保障事业。同时规范企业的捐助行为,加强透明度,保证资金的正确运用。

2、各级行会组织应完善机构建设和管理,努力提高自己的公信力和服务能力,真正发挥第三方在残疾人社会保障中的主力军作用。

3、利用广泛的社会资源支持残疾人就业,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化就业援助体系。广泛开展慈善募捐,发挥各类慈善机构、公益组织、民间团体的作用,为残疾人事业募资金、募项目、募服务;动员全社会关心帮助残疾人就业,深入开展文化助残、科技助残、法律助残、志愿者助残等活动,给残疾人就业给以行政、法律、经济、道义和舆论等方面援助。

(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保障制度规范化

一是建立完善残疾人基础档案。重点掌握残疾人贫困户的生活状况及动态变化,为政府部门落实保障措施提供准确依据。涉及残疾人社会保障工作的单位应及时将有关情况和数据抄送牵头单位,由牵头单位负责定期编发残疾人社会保障工作的信息。

二是建立独立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推行覆盖全社会的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为重点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城乡困难残疾人社会救助基金、残疾人就业保障基金等社会保障金,重点对特困残疾人家庭实施定点和定期的保障。加大各级人大执法、各级政协视察和相关部门定期检查的力度,切实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程度,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三是出台地方残疾人社会保障实施细则。将残疾人生活、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的对象、标准、方法、措施细化,特别要对目前社会低保进行分类,针对重残、老残一体、一户多残和无业智残人、精神病残疾人的特殊困难,进一步扩大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标准。

四是完善残疾人社会救助制度。对城市范围内的残疾贫困家庭,适当上浮社会保障标准,对重残无业、老养少、一户多残等贫困残疾人酌情每月给予特别补助;对于农村残疾人,可免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为愿意参加养老保险的贴补部分资金。同时多渠道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包括危房改造、免费安装自来水等;对农村孤残儿童要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和就学条件。

五是社会公共服务部门和行业建立对残疾人的救助制度。教育、医疗、住房、交通等单位应对残疾人提供优先、优惠、优质的公共服务和救助,每年安排一定量的专项资金服务残疾人。

六是劳动就业工作制度化。残疾人的劳动就业是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一条重要途径,鼓励帮助残疾人自食其力、自强自立,是残联部门的一项主要业务工作。要使这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成为残疾人的一种长效保障,必须走制度化的路子。制度化涉及三个问题:一是技能培训的信息化建设。用人单位用工信息平台。由残联部门与各用人单位企业 建立用工信息反馈制度,保证各类用工信息灵活畅通。要有登记和输送平台。主要是残联部门在社区和村组建立服务平台,对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建立台帐,与残联部门及时沟通,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二是“培训——就业”一体化建设。分散式就业是很难满足残疾人就业要求的。残联部门应注重摸索培训就业一体化模式。如鼓励兴办福利企业,大量培训安置残疾人;农村开展种养殖业基地化建设等。这些模式一旦形成,残疾人劳动就业就有了制度上的保障。三是残疾人自谋职业的鼓励和奖励机制。残疾人自强自立、自食其力是政府鼓励的,并对自谋职业者予以工商税收等多方面的优惠照顾。但还不够,还应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年底视残疾人贡献大小以政府的名义予以精神和物质奖励。物质奖励的资金来源就是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七是社区服务规范化。第一,队伍的规范。残疾人是社区、村组、组织的重点服务对象。要提高社区、村组、班子扶残助残意识,成立助残小组并制定扶残助残计划,做到残疾人工作人人有责。要建立联络员队伍,搭好残疾人与各级组织的桥梁。要规范助残志愿者队伍和社区残疾人自助小组。这是吸引社会各界助残的渠道,也是残疾人自强自立、互动互助的一种极佳方式。第二,场地规范。有队伍必须有阵地。社区要保证扶残助残队伍有阵地、有制度、有牌子、有适当经费,要形成统一的格式。要建立社区残疾人康复中心,把人人享有“康复服务”作为重点服务工作之一。第三,服务的规范。为残疾人的服务应做到三条:一是内容要突出。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针对残疾人基本生活来确定。要突出最低生活保障、法律援助和维权、就学就医、就业及培训等内容。二是形式要凸显。要在社区服务场地树立明显的服务内容招牌,让残疾人一目了然。要建立残疾人咨询服务专门窗口,坚守“残疾人优先得到服务”的信条。要在“助残日”期间开展扶残助残宣传活动,营造社区扶残助残的良好氛围,让“扶残助残,有你有我”概念在社区居民中生根开花。三是服务要突破。服务内容要不断开拓,根据不同社区的不同特点,开展特色服务,如结对帮扶、鼓励残疾人兴办福利企业等。服务质量要不断提高,即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和提高,生理残障不断康复,社区残疾人精神状态不断提高等。服务手段不断人性化,提倡服务首问负责制,实行跟踪服务、上门服务等。只要服务到位了,残疾人基本生活得到了长期保障,他们就会自觉地、高兴地、和谐地融入社会。

第十二篇 关于党员干部德育评价机制调研报告4600字

今年初,我们在《全省组织工作重点调研课题》中选择了健全和完善干部德的评价标准和考察办法问题研究作为年度重点调研课题之一。课题组成员先后深入县直部门、乡镇(场)、社区等单位,开展干部群众座谈、专访和随机调查等活动,并在部机关干部中开展专题研讨,就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干部德的内涵与特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干部德的评价标准和考察办法进行深入调研。

一、__县探索干部德的评价标准和考察办法的具体做法

近些年,__县经济社会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推动和引领经济发展能力,成为衡量评价干部能力素质的重要标准。与此同时,我们并没有忽视干部的德行培养及其在实践中的评判与考量,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要求,我们更加鲜明的突出了德在干部评价标准中的优先地位和主导作用,积极探索干部德的评价标准和考察办法,力求全面准确的掌握干部德才与实绩。

一是细化考核内容,量化评价标准。针对干部德的评价标准不一、要求过于笼统的问题,我们从2024年开始,在干部考察中探索对干部德行表现进行细化分解,在民主测评中设立了政治立场、讲大局、讲团结、宗旨观念和服务意识、事业心、责任感、清正廉洁、求真务实、家庭邻里关系、生活作风、配偶子女管理等项目。在不良行为测评中,增加了对不符合德的要求的具体表现测评环节,用追求低级趣味、工作讨价还价、计较个人名利得失等进行细化界定,使考察的内容更具体、评价的标准更明确。为便于分析对比,我们根据不同内容定义的份量不同,赋予了相应分值,实现了对德的考核的量化,增强了德的考核结果的实用性。

二是扩大考察层面,保证考察效果。在民主测评时,不断扩大覆盖面,把干部德的表现作测评的重要内容,不仅要求本单位领导班子成员、机关干部、下属单位主要负责人等参加测评,还要求有一定比例的老党员、老干部、群众代表和两代表一委员等人员,以增强测评效果。个别谈话人数达到测评人数的50%以上,深入了解干部德的表现。同时,加强与有关部门的信息沟通,征求纪检、信访、公安、审计部门意见,以情况通报会或函询形式查询干部德的表现情况。坚持经常开展县领导、组织部门与干部谈心谈话活动,了解干部德的表现和变化。

三是注重做好结合,丰富考察内涵。德才素质与工作实绩相结合。综合分析干部德行表现、群众反响与工作业绩和工作成效;平时与关键时刻表现相结合。普遍了解干部的日常表现,重点了解干部在重点工作、重要时期、突发事件等时刻的表现;听其言和观其行相结合。不仅看干部的言辞表现,还要看在具体工作和生活中的表现,检验识别是否求真务实、言行合一;领导评价和社会公论相结合。注重了解工作对象、基层群众、主管部门及分管领导的意见和评价;强化主体和建章立制相结合。坚持从严治部,苦练内功,不断提高考察主体的识才水平。同时推行考察责任制、考察预告制、公示制、试用期制、票决制等,使干部德的考察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四是坚持树立导向,强化结果运用。及时做好考察结果反馈,促使干部自警自励。将干部德的年度考核测评结果反馈给班子党政正职,由其再反馈给每个班子成员或干部,促进干部德育建设。县委把德行考核评价结果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职务级别调整以及奖惩、教育培训的先决要件,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并视情节轻重予以函询、诫勉、警告以至组织处理。2024年以来,对5名德行表现不稳定、有不良倾向的干部进行了组织谈话提醒。

二、干部德的评价标准和考察办法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座谈和研讨中,大家认为,在干部德的考察评价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错误认识和难点问题:一是认识不清、方向不明。有的对干部德的考察标准持模糊论,认为德的考察难度很大,难下定论;有的对德的考察地位持淡化论,认为只是走形式,一带而过;有的对德的考察做法持过时论,认为这是不合时宜的做法,可有可无;有的对德的考察内容持代替论,以经济效益代替德的分析,忽略德的重要性。二是方法单一、手段简单。工作中务实创新意识还不强,普遍存在手段不健全、不完善的问题,客观上存在片面性、简单化的问题和倾向。个别考察中只是按照方案要求进行填票、谈话等程序,缺少深入细致的综合分析和真实准确的定性评价,导致德的评价片面化、抽象化、空泛化等现象,难以辨别干部思想道德素质的优劣。三是标准各异、评价不一。对同一考察对象,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以偏概全,以局部代整体,甚至出现相反的观点。四是研究不够,难点较多。对干部德的考察工作研究得少,研究得不深,缺乏规范的考核标准,不好操作和把握,随意性比较大。

分析上述存在的问题,一是考察人员能力上存在差异性。干部德的考察量大、面广,由于考察人员的兴趣爱好、思维方式、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差异性,对同一个人或事的评价会有较大的差异性,对干部德的评价作出不同的定性。二是组织考察方法上存在局限性。目前的考察组织实施中,考察时间相对紧张,很难触及干部德的深层次问题,有的单位谈话对象缺乏全面性和代表性,有时民主测评的环境不够宽松,干部划票有顾虑不能真实表达自己意愿。三是谈话对象思想上存在复杂性。有的谈话者对干部考察抱着一种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态度;有的谈话者因利害关系顾虑,回避矛盾问题;有的由于私人关系,夸大成绩,隐瞒问题;有的出于嫉妒、报复等狭隘心理,不进行客观评价。四是考察对象德的表现存在多面性。干部德的表现具有综合性和变化性的特点,谈话人对考察对象德的表现,一般谈不具体,对考察对象的缺点一般都是提希望,语言含糊,只谈现象不谈本质,准确量化评价有一定的难度,不少考察材料千人一面,不够准确。

三、完善干部德的评价标准和考察办法的初步构想

中央一直强调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干部的德,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组织部门作为考察选任干部的重要职能部门,一定要紧密结合实际,在探索实践中认真贯彻落实。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干部德的评价标准

领导干部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既是一般社会公民,又是干部群众的公仆表率,因此,不但要具备公民的基本道德,更要具备公仆的政治素养。当前应从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四个方面确立评价标准和方向。

1.政治品德方面。主要看干部的理想信念是否坚定,是否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是否讲党性、讲原则,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___保持高度一致,自觉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大是大非面前,是否头脑清醒,态度坚决,绝不人云亦云,风吹两边倒;是否顾全大局,公道正派,团结共事,不搞个人主义、拉帮结派、团团伙伙。

2.职业道德方面。主要看干部是否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和奉献社会,宗旨意识强不强,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还是一事当前,首先考虑个人利益;是勤奋敬业,甘于吃苦,乐于奉献,还是凡事讲条件,拈轻怕重、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是真抓实干,锐意进取,还是搞花架子,贪图名利、虚报浮夸。

3.社会公德方面。主要看干部是否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和遵纪守法,是否带头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包括遵守纪律、节约资源、诚实守信、增强法制意识等等,坚决不做违法乱纪、见利忘义、侵害和影响他人利益的事;心地善良,充满爱心,热爱生活,情趣健康;嫉恶如仇,爱憎分明,扶贫济困,乐于助人。

4.家庭美德方面。主要看干部是否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和邻里团结,家庭观念、家庭责任感是否强,是否孝敬老人,注重子女教育培养,夫妻恩爱,家庭和睦;是否尊老爱幼,与人为善,邻里关系和谐融洽。

(二)健全和完善干部德的评价标准和考察办法的具体措施

全面准确地评价干部的德,必须运用辩证的、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建立以德为先、以绩为主,包含有道德评价、量化实绩、民主测评和民意调查的考核评价机制,并处理好相关工作关系。

1.构建立体指标体系。一要选准切入点。权力运行情况是一个最能集中反映领导干部德的外在表现,要把领导干部工作、社交、生活里的用权情况进行比照,看是否人前人后两种态度,对上对下双重标准,台上台下两个形象。二要扩大时空范围。考察干部的德必须着眼时代特点,拓宽考察视野,扩大时空范围,把考察触角延伸到干部的社交圈、生活圈和娱乐圈。三要注重辩证分析。既要注重在突发事件、个人进退留转等时刻的表现,又要注重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表现,以小节观其大德;四要紧紧依靠群众。领导干部的一举一动都在群众视野之内,必须认真听取群众意见,注重群众公认,这样才能把干部考察准。

2.建立综合评价方法。一是从重大事件中考察政治品德。干部的政治品德如何、能否经得住考验,最能在重大事件中表现出来。诸如面对重大火灾、交通事故、防汛抗洪等社会重大事件和急难险重任务等时刻,看干部的胆识、意志品质和对群众的感情,看是否头脑清醒、立场坚定,能否冲在一线,团结带领干部群众果断行动、妥善解决;在职称评定、换届选举等与个人利益密切相关时刻,看是否有坚定的党性观念、纪律观念和正确的权力观、名利观和荣辱观。二是从日常工作中考察职业道德。要看干部对工作恪尽职守、对服务对象真诚热情,是始终如一,还是时断时续。在考察方式上,实行干部年度考核、定期巡查、调查了解服务对象等方式结合的方法,掌握干部的工作纪律、工作作风、为民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了解干部的真性情。三是从社会行为中考察社会公德。要在干部的社会活动中考察干部的社会公德,不但要看是否遵守日常行为规范,而且要看与不良行为和丑恶现象做斗争的表现,在去伪存真、实实在在的行动中对其进行考察评价。四是从日常生活中考察家庭美德。要通过社会舆论了解干部的家庭表现,必要时还要征询干部的邻居、配偶、父母、同学、朋友等各方面的意见,真实地了解干部在家庭中的基本表现,对干部的德给予比较全面的评价和考量。

3.完善考察评价手段。一是验证法。可以将被考察人安排在急难险重任务或关键岗位、重要部位进行检验,考察其在具体实践中的表现,从而达到对干部德的定量评价的验证。二是反证法。通过对德的要求所禁止的行为认定,比对干部的言行,从反面作出对干部德的评价。比如干部涉黄赌毒、家庭暴力、不孝敬父母等表现。三是例证法。从干部单位同事、身边群众、周围邻居、家庭亲人等处征询其学习、工作、生活的典型事例,从正反两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对干部的好、一般或差给予实例证明,增强评价的效力。四是印证法。综合运用几种方法,将各类证据、资料、现象所反映的事实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确定它们之间的印证关系,对干部的德形成综合客观的定性结论。

4.健全评价保障体系。只有建立健全干部德的考察责任机制,才能有效预防干部德能考察结果失真失实,真正选准用好干部。一是提高组织部门的干部管理权威,积极为干部群众愿说真话、想说真话、敢说真话、能说真话创造条件。二是进一步健全干部考察工作责任制,按照谁考察谁负责的原则,以制度保证考察结果的真实性。三是加强组工干部的能力素质培养和工作作风磨练,提高重德识德、知人善任的水平。四是加大干部监察、审计工作力度,客观有力地评价干部的德廉表现。

总之,要把德的考察评价作为提高干部工作质量的有力推手,继续加强干部德的评价标准和考察办法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强化结果运用,形成良好的激励、评价和使用导向,为推进干部工作科学化水平、提高组织工作满意度,进而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024年机制的调研报告十二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稿件

分类查询入口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