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街道扶贫工作是国家扶贫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解决基层群众的生活困难,提升社区的整体发展水平。在扶贫工作中,作风建设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扶贫效果的实现和群众满意度的提高。本报告将详细阐述街道扶贫作风治理的工作情况,包括工作目标、主要措施、实施过程及取得的成效。
二、工作目标 街道扶贫作风治理的目标是建立公正、透明、高效的扶贫机制,确保扶贫资源公平分配,提升扶贫工作的公信力,同时强化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服务意识。
三、主要措施
1.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扶贫政策,制定详细的操作流程,明确职责分工,规范工作行为。
2. 加强教育培训: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学习扶贫政策,提高业务能力和服务意识。
3. 强化监督机制:设立举报热线,接受群众监督,及时处理问题。
4. 实施绩效考核:通过量化指标,对扶贫工作的成效进行评估,激励工作人员积极性。
四、实施过程
1. 制定方案:结合街道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作风治理方案。
2. 宣传动员:通过社区会议、宣传栏等方式,向群众传达扶贫作风治理的重要性。
3. 执行与调整: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优化措施,确保治理工作有效推进。
4. 效果评估:定期对治理效果进行评估,确保目标达成。
五、取得的成效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街道扶贫作风明显改善,群众对扶贫工作的满意度提高,扶贫资源的利用效率得到提升,社区贫困状况得到有效缓解。
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向 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部分工作人员服务态度不端正、群众参与度不高等问题。未来需进一步加强工作人员培训,提升群众参与感,以持续优化扶贫工作作风。
开头:
街道扶贫工作的开展,如同一缕温暖的阳光照亮了社区的每一个角落。然而,扶贫工作的成效不仅在于物质援助,更在于扶贫作风的正直与诚挚。本报告将揭示我们在街道扶贫作风治理上的努力与成果,以此彰显我们对公平正义的坚守和对社区发展的承诺。
结尾:
街道扶贫作风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持续努力,不断改进。我们将以此报告为契机,总结经验,弥补不足,确保扶贫工作的每一步都走得扎实、稳健。我们坚信,只有以诚挚的态度,公正的作风,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任,推动街道扶贫工作走向更高水平,为构建和谐社区贡献力量。
街道扶贫作风治理工作报告
按照《关于开展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的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成立了以党工委书记为组长,分管副主任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专项整治工作小组,认真组织传达了上级有关开展专项整治的文件精神,制定了《集中开展扶贫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方案》,细化分解工作任务,进一步严明工作纪律,严格落实工作责任。
二、任务明确,突出重点
乡村位于市区西南城乡结合部位,与市区街、街接壤,该村下辖4个自然屯,6个村民小组。辖区总面积373公顷,耕地面积271公顷,全村总人口379户、1179人。从2024年开始到现在,村有建档立卡52户、105人,其中三星户6户、14人,二星户20户、32人,一星户27户、59人,通过精准扶贫,落实5个项目、2个托管项目,其中种植大棚6栋、养兔1户、养羊1户、养鸡1户、养猪5户、大户养鸡托管21户、大户养羊托管12户,使47户脱贫。目前,还有1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尚未脱贫,这10户贫困户均按照1121程序进行包保,在两年的包保 过程中生活水平有较大程度的提高,有望在2024年底实现脱贫。整治小组在走访过程中,多次深入贫困户家中帮助谋划致富项目,对没有劳动能力的,协助土地流转、养殖大户托管的方式实施帮扶,逢年过节对一些老弱病残,生活十分困难的贫困户进行走访慰问送温暖。
三、强化责任,自查自纠
深入村屯,对照查摆问题,查摆出的问题建立问题台账,逐一制定整改措施,明确完成时限,确保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将扶贫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截至目前,驻村扶贫工作中未发现有腐 败和作风问题。包保领导、第一书记以及驻村工作队员都能够严守工作纪律和工作职责,认真负责开展帮扶工作。
四、举一反三,建立长效
在整治工作过程中,我街积极树立防范意识,举一反三,认真梳理,积极认真研判,查找漏洞,建章立制,从源头上防控,进一步完善“事前预防、事中监督和事后查处”的监督制约机制,努力确保实现监督执纪问责长效运行。
通过扶贫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我街未发现有涉及扶贫领域政策、项目、资金违纪违规的现象发生。通过开展自查专项整治工作,提高了全街干部职工反腐拒变的能力,脱贫攻坚纪律、服务群众意识进一步增强,担当责任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切实转变了机关干部作风,提升了工作效能,有力的促进了全办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和“两个责任”的全面落实,有力的推动了工作开展。
为切实抓好精准扶贫工作,按照云扶贫搬迁办发〔20__〕13号文件精神,我街道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精准扶贫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截止20__年,街道农村村级公路里程47.3公里,其中硬化公路里程25.8公里。耕地面积8796.9亩,其中撂荒土地787亩。农村产业主要以种植玉米、水稻、蔬菜、柑橘,养殖牛羊兔鱼等第一产业为主。
二、贫困户贫困成因
通过开展贫困户相关信息调查。我们发现贫困户之所以难脱贫、易返贫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存条件差。
调查发现部分偏远贫困户往返一趟集镇需要步行3个小时以上。居住环境恶劣、资源贫乏,生产生活资料严重匮乏,即使有资源也多因交通闭塞、信息不畅,难以得到有效开发。
二、受教育程度低,脱贫意识低,缺乏发展技能。
农村贫困人口多数为初中以下文化。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思想观念陈旧,传统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生活上往往靠帮靠救济,脱贫意识极其薄弱。几乎没有懂现代农业专业技术的人员,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动力。
三、产业附加值不高,缺乏劳动力,收入水平低。
多数贫困户是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户,家庭经济收入主要依靠责任田,缺技术、缺资金、缺门路,日常生活比较艰难。加之第一产业要有产出,主要依靠人工劳力,且产业附加值不高、收入低,费力不讨好,两相对比之下青壮劳力大多选择外出务工。在家的多为老弱病残,即便想要发展产业也是有心无力。
四、教育负担重,抗风险能力低,因学因灾因病返贫现象严重。
再穷不能穷教育。文化知识的培养是贫困户最终改变贫困命运的关键。目前国家已免去了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费用。但就读高中、大学阶段的贫困学生家庭负担仍然相当重。一个高中生每年需支出一万元左右,有些贫困户家庭往往为了孩子上学负债累累。二是在贫困户收入来源中农业收入所占比重过大,缺乏抗风险能力。一旦遇到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收入便大幅下降,迅速返贫。三是家庭收入主要靠劳力。一遇到家庭中有住院或慢性病的,既要支出高额医疗费用,又减少了家庭收入,这一增一减,对于贫困户家庭无异于雪上加霜。因学因灾因病返贫现象严重。
三、思路和建议
一、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灵活运用搬迁政策。
一是针对贫困户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存条件差的问题。加强道路交通、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户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对于确实过于偏远的农户,要灵活运用扶贫搬迁、生态移民等扶贫政策。将农户调整集中安置到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地区居住。三是迁入地要积极为搬迁户协调解决宅基地,土地以及上学、卫生等必须的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并积极为搬迁户规划产业发展,确保搬迁户搬得出、安得稳、能致富。
二、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产业技能。
一是认真组织各种短期技能培训,培训坚持就近就地原则,分散办班,分类指导。为使学习劳动两不误,尽量安排农闲时间组织招生,要针对不同地区农村的特点,实行随到随学,只要达到要求和学习目的就行,在课程安排上以当地主要产业的管理为主,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二是同时对当地懂技术、有经验、能力强的致富带头人,要鼓励他们积极帮扶贫困农户并给以适当的奖励。
三、优化产业模式,提高收入水平,吸引劳动力回巢。
一是引进产业附加值高,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安排扶贫对象劳动力就业和辐射带动周边扶贫对象发展生产,吸引劳动力回乡就业。二是通过土地流转,统一规划。以本地区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扩规模,提档次,集中力量整合产业项目,打造地区产业品牌。改变农户个人自产自销、粗放经营的低竞争力模式,提升产业竞争力。从而提高农户收入。
四、加强各项保障政策,减轻农户负担,提高抗风险能力。
对于贫困户教育负担重的现状。一是着力抓好雨露计划等贫困户学生读书优惠政策。建议加大对高级教育阶段的贫困学生家庭的补助,同时积极与教育部门衔接,合理组织安排贫困学生在校勤工俭学,大力推进贫困助学贷款等优惠政策,减轻贫困学生家庭负担。二是制定相关灾害救助政策,着力减小农户遭遇自然灾害时的损失。同时积极借鉴合作医疗、保险等较成熟的措施,与社保、保险公司等有关部门联合推出农业生产保险,以帮助农户规避自然灾害的风险。同时利用专业合作社、集体与企业协议生产等形式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三是积极整合农村合作医疗、大病救助等医疗政策。同时加大贫困户就医看病时农村合作医疗、大病救助以外费用报销的政策支持力度,确保农户看的起病,减少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
为切实抓好精准扶贫工作,按照云扶贫搬迁办发〔__〕13号文件精神,我街道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精准扶贫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__街道位于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城乡结合的街道,属城市建设规划区域。幅员面积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占1.12万人,建卡贫困户195户604人)。
截止__年,街道农村村级公路里程47.3公里,其中硬化公路里程25.8公里。耕地面积8796.9亩,其中撂荒土地787亩。农村产业主要以种植玉米、水稻、蔬菜、柑橘,养殖牛羊兔鱼等第一产业为主。
二、贫困户贫困成因
通过开展贫困户相关信息调查。我们发现贫困户之所以难脱贫、易返贫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存条件差。
调查发现部分偏远贫困户往返一趟集镇需要步行3个小时以上。居住环境恶劣、资源贫乏,生产生活资料严重匮乏,即使有资源也多因交通闭塞、信息不畅,难以得到有效开发。
二、受教育程度低,脱贫意识低,缺乏发展技能。
农村贫困人口多数为初中以下文化。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思想观念陈旧,传统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生活上往往靠帮靠救济,脱贫意识极其薄弱。几乎没有懂现代农业专业技术的人员,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动力。
三、产业附加值不高,缺乏劳动力,收入水平低。
多数贫困户是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户,家庭经济收入主要依靠责任田,缺技术、缺资金、缺门路,日常生活比较艰难。加之第一产业要有产出,主要依靠人工劳力,且产业附加值不高、收入低,费力不讨好,两相对比之下青壮劳力大多选择外出务工。在家的多为老弱病残,即便想要发展产业也是“有心无力”。
四、教育负担重,抗风险能力低,因学因灾因病返贫现象严重。
再穷不能穷教育。文化知识的培养是贫困户最终改变贫困命运的关键。目前国家已免去了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费用。但就读高中、大学阶段的贫困学生家庭负担仍然相当重。一个高中生每年需支出一万元左右,有些贫困户家庭往往为了孩子上学负债累累。二是在贫困户收入来源中农业收入所占比重过大,缺乏抗风险能力。一旦遇到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收入便大幅下降,迅速返贫。三是家庭收入主要靠劳力。一遇到家庭中有住院或慢性病的,既要支出高额医疗费用,又减少了家庭收入,这一增一减,对于贫困户家庭无异于雪上加霜。因学因灾因病返贫现象严重。
三、思路和建议
一、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灵活运用搬迁政策。
一是针对贫困户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存条件差的问题。加强道路交通、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户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对于确实过于偏远的农户,要灵活运用扶贫搬迁、生态移民等扶贫政策。将农户调整集中安置到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地区居住。三是迁入地要积极为搬迁户协调解决宅基地,土地以及上学、卫生等必须的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并积极为搬迁户规划产业发展,确保搬迁户搬得出、安得稳、能致富。
二、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产业技能。
一是认真组织各种短期技能培训,培训坚持就近就地原则,分散办班,分类指导。为使学习劳动两不误,尽量安排农闲时间组织招生,要针对不同地区农村的特点,实行随到随学,只要达到要求和学习目的就行,在课程安排上以当地主要产业的管理为主,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二是同时对当地懂技术、有经验、能力强的致富带头人,要鼓励他们积极帮扶贫困农户并给以适当的奖励。
三、优化产业模式,提高收入水平,吸引劳动力回巢。
一是引进产业附加值高,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安排扶贫对象劳动力就业和辐射带动周边扶贫对象发展生产,吸引劳动力回乡就业。二是通过土地流转,统一规划。以本地区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扩规模,提档次,集中力量整合产业项目,打造地区产业品牌。改变农户个人自产自销、粗放经营的低竞争力模式,提升产业竞争力。从而提高农户收入。
四、加强各项保障政策,减轻农户负担,提高抗风险能力。
对于贫困户教育负担重的现状。
一是着力抓好“雨露计划”等贫困户学生读书优惠政策。建议加大对高级教育阶段的贫困学生家庭的补助,同时积极与教育部门衔接,合理组织安排贫困学生在校勤工俭学,大力推进贫困助学贷款等优惠政策,减轻贫困学生家庭负担。
二是制定相关灾害救助政策,着力减小农户遭遇自然灾害时的损失。同时积极借鉴合作医疗、保险等较成熟的措施,与社保、保险公司等有关部门联合推出农业生产保险,以帮助农户规避自然灾害的风险。同时利用专业合作社、集体与企业协议生产等形式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是积极整合农村合作医疗、大病救助等医疗政策。同时加大贫困户就医看病时农村合作医疗、大病救助以外费用报销的政策支持力度,确保农户看的起病,减少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
:街道扶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报告
明光街道地处城区,下辖8个农村行政村,129个自然组,总人口3.6万人。
201_年全街道贫困人口596户1007人,201_年脱贫104户144人,2024年脱贫113户194人。
通过扶贫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的开展,经过走访、评议公示等程序,确定贫困户362户、659人,其中低保户246户、509人,五保户83户、87人,一般农户33户、63人。
一、近期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宣传 多次召开街道、村两级干部会议,进行宣传培训;对八个村显著位置悬挂较大较醒目的扶贫攻坚标语20幅。街道和村组干部近220人深入到组户进行走访、结对。营造良好的扶贫工作氛围。
(二)开展精准扶贫回头看工作 召开精准扶贫工作动员会,按市扶贫办要求布置精准扶贫回头看的各项工作,对村扶贫专干进行业务辅导培训。经过评议、公示确定明光街道贫困户362户、659人,其中新增户29户、66人,清退38户、66人。
(三)帮扶结对工作 街道召开了扶贫攻坚推进会,对8个行政村129个自然组,安排街道干部和街道直相关单位负责人134人,和村干部一起,与贫困户进行结对帮扶,确定责任人,形成网格化结对帮扶。
(四)制作四项清单 要求各帮扶责任人入户期间认真填写贫困户四项清单, 留存入户照片,签字齐全,同时填写工作日志和扶贫手册,内容与四项清单一致,签字齐全。
(五)产业帮扶 街道通过建档立卡,精准识别贫困户362户,围绕二不愁,三保障共为贫困户申请产业扶持资金68户,115342元(其中纯养殖47户55472元,纯种植21户38000元,种养结合15户21870元);完成雨露计划网上申报工作,共申报11户;核准贫困户危房户,街道贫困户危房改造户共上报15户,2024年6月已改造13户,2024年预改造2户;小额信贷评级授信工作,通过个人申请、入户调查、村级代表会议评议、公示等程序,我街道共评级362户,授信71户,104万元,已发放小额贷款8万元。
(六)为贫困户搞好服务工作 街道成立脱贫攻坚智囊团,由街道农技、农机、兽医、农商行、司法所、劳务所等单位组成,经常性的到相应贫困户家中进行培训及引导贫困户开展种养殖项目,真正达到产业脱贫效果,为贫困户搞好服务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贫困户经精准识别后,大部分是无劳动能力的因难户,如因病至贫、因残至贫、孤寡老人等,因此想通过产业帮扶脱贫很难,而脱贫工作核心要求是发展贫困户的造血功能,这就难了。
二是经走访,有些因创业失败欠账较多有劳动能力的户难以列入贫困户进行帮扶,主要原因:首先这类户不是低保户,其次住房等条件看起来较好,三是家庭成员身体健康,有劳动能力,以上三个方面决定这类户很难被评上贫困户,而实际上这类户欠账较多,家庭生活困难,精神和社会压力较大,想得到帮助扶持。
三是对象识别上的障碍 难以把贫困户真正甄别出来。精确识别,这是精准扶贫的前提,过去,全国曾开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实践表明,这样识别扶贫对象虽然有一定效果,但是程序繁琐、操作性不是很强。目前,由于识别贫困户牵动利益格局,还有很多人为的障碍需要克服。同时,在识别方法上,也有一定的难度。
三、下步工作
(一)坚持入户走访,及时了解贫困户家庭情况,为他们脱贫多谋划。
(二)帮助指导贫困户发展产业,发展自我造血功能,为早日脱贫打牢基础。
(三)积极争取项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变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
(四)组织开展帮扶人为贫困户搞好各方面的服务。
为切实抓好精准扶贫工作,按照云扶贫搬迁办发〔20__〕13号文件精神,我街道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精准扶贫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青龙街道位于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城乡结合的街道,属城市建设规划区域。幅员面积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占1.12万人,建卡贫困户195户604人)。
截止20__年,街道农村村级公路里程47.3公里,其中硬化公路里程25.8公里。耕地面积8796.9亩,其中撂荒土地787亩。农村产业主要以种植玉米、水稻、蔬菜、柑橘,养殖牛羊兔鱼等第一产业为主。
二、贫困户贫困成因
通过开展贫困户相关信息调查。我们发现贫困户之所以难脱贫、易返贫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存条件差。
调查发现部分偏远贫困户往返一趟集镇需要步行3个小时以上。居住环境恶劣、资源贫乏,生产生活资料严重匮乏,即使有资源也多因交通闭塞、信息不畅,难以得到有效开发。
二、受教育程度低,脱贫意识低,缺乏发展技能。
农村贫困人口多数为初中以下文化。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思想观念陈旧,传统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生活上往往靠帮靠救济,脱贫意识极其薄弱。几乎没有懂现代农业专业技术的人员,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动力。
三、产业附加值不高,缺乏劳动力,收入水平低。
多数贫困户是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户,家庭经济收入主要依靠责任田,缺技术、缺资金、缺门路,日常生活比较艰难。加之第一产业要有产出,主要依靠人工劳力,且产业附加值不高、收入低,费力不讨好,两相对比之下青壮劳力大多选择外出务工。在家的多为老弱病残,即便想要发展产业也是“有心无力”。
四、教育负担重,抗风险能力低,因学因灾因病返贫现象严重。
再穷不能穷教育。文化知识的培养是贫困户最终改变贫困命运的关键。目前国家已免去了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费用。但就读高中、大学阶段的贫困学生家庭负担仍然相当重。一个高中生每年需支出一万元左右,有些贫困户家庭往往为了孩子上学负债累累。二是在贫困户收入来源中农业收入所占比重过大,缺乏抗风险能力。一旦遇到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收入便大幅下降,迅速返贫。三是家庭收入主要靠劳力。一遇到家庭中有住院或慢性病的,既要支出高额医疗费用,又减少了家庭收入,这一增一减,对于贫困户家庭无异于雪上加霜。因学因灾因病返贫现象严重。
三、思路和建议
一、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灵活运用搬迁政策。
一是针对贫困户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存条件差的问题。加强道路交通、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户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对于确实过于偏远的农户,要灵活运用扶贫搬迁、生态移民等扶贫政策。将农户调整集中安置到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地区居住。三是迁入地要积极为搬迁户协调解决宅基地,土地以及上学、卫生等必须的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并积极为搬迁户规划产业发展,确保搬迁户搬得出、安得稳、能致富。
二、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产业技能。
一是认真组织各种短期技能培训,培训坚持就近就地原则,分散办班,分类指导。为使学习劳动两不误,尽量安排农闲时间组织招生,要针对不同地区农村的特点,实行随到随学,只要达到要求和学习目的就行,在课程安排上以当地主要产业的管理为主,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二是同时对当地懂技术、有经验、能力强的致富带头人,要鼓励他们积极帮扶贫困农户并给以适当的奖励。
三、优化产业模式,提高收入水平,吸引劳动力回巢。
一是引进产业附加值高,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安排扶贫对象劳动力就业和辐射带动周边扶贫对象发展生产,吸引劳动力回乡就业。二是通过土地流转,统一规划。以本地区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扩规模,提档次,集中力量整合产业项目,打造地区产业品牌。改变农户个人自产自销、粗放经营的低竞争力模式,提升产业竞争力。从而提高农户收入。
四、加强各项保障政策,减轻农户负担,提高抗风险能力。
对于贫困户教育负担重的现状。一是着力抓好“雨露计划”等贫困户学生读书优惠政策。建议加大对高级教育阶段的贫困学生家庭的补助,同时积极与教育部门衔接,合理组织安排贫困学生在校勤工俭学,大力推进贫困助学贷款等优惠政策,减轻贫困学生家庭负担。二是制定相关灾害救助政策,着力减小农户遭遇自然灾害时的损失。同时积极借鉴合作医疗、保险等较成熟的措施,与社保、保险公司等有关部门联合推出农业生产保险,以帮助农户规避自然灾害的风险。同时利用专业合作社、集体与企业协议生产等形式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三是积极整合农村合作医疗、大病救助等医疗政策。同时加大贫困户就医看病时农村合作医疗、大病救助以外费用报销的政策支持力度,确保农户看的起病,减少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
74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