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大全 > 社会报告 > 情况报告
栏目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现状调研报告九篇

发布时间:2024-12-03 热度:70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现状调研报告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现状调研报告怎么写

一、文化产业概述 文化产业是指以文化为核心元素,通过创新和商业化运作,为社会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行业。它涵盖了艺术表演、影视制作、出版发行、文化旅游、创意设计等多个领域,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文化产业的全球发展现状 在全球范围内,文化产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等,其文化产业占据了国民经济的重要地位。新兴市场国家如中国、印度也在积极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不断提升文化产业的国际影响力。

三、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特点

1. 政策驱动: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推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2. 市场规模扩大:随着消费升级,国内消费者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3. 技术融合: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创新和变革。

4. 国际化进程加速:中国文化产业逐步走向世界,通过国际合作提升自身竞争力。

四、文化产业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 创新能力不足:尽管发展迅速,但核心创新能力仍有待提高,知识产权保护亟待加强。

2. 结构不均衡:部分地区和领域发展不平衡,资源分配不合理。

3. 人才培养:专业人才短缺,尤其是高端创意和管理人才。

4. 市场环境:市场竞争激烈,部分企业面临盈利压力。

五、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策略建议

1. 完善政策体系:进一步细化和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优化市场环境。

2. 加强技术研发:鼓励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3. 提升人才培养:加大教育投入,培养高素质的文化产业人才。

4. 深化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文化交流,拓宽国际市场。

开头结尾怎么写

开头: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增长点,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全球范围内,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推动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在中国,文化产业更是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结尾:

面对未来,中国文化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通过深化改革,强化创新驱动,提升人才素质,中国文化产业有望在国际舞台上绽放更加璀璨的光彩。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充满活力、富有创新力的文化产业新时代的到来。

第一篇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现状调研报告4350字

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研了解的情况看,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还处于起步、探索、培育阶段,相对于《合肥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__—2024)》中提出的到202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8%以上的目标,相对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我市的文化产业发展任重道远,一些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亟待解决。

1、管理机构有待加强和理顺

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涉及多个行业和部门。目前我市尚未成立专门的、统抓统管的文化产业管理机构,致使一些政策和项目的落实乏力推进。从政府管理部门来说,20__年市政府机构改革,经有关部门批准,市文化局作为全市文化块面的管理机关,单独设立了文化产业处,指导、协调全市文化产业工作,有独立的人员编制和财政经费,20__年文化和广电合并后,取消了独立的文化产业处及相应的编制和财政经费,相关工作纳入局科技处(文化产业处),在处室工作职能中,百分之九十是原广电局科技处工作职责,涉及到文化产业的职能大大削弱,和现在各级领导对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及市场的迅猛发展势头极不相称。

2、文化产业总量和比重偏低

我市文化产业虽然门类较齐全,但主体“小、弱、散”,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比较薄弱。与长沙和昆明两城市相比,20__年长沙、昆明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别实现171.56亿元和84.4亿元,占gdp的比重分别是9.5%和6.1%。而我市实现增加值为44.63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2%,明显低于长沙和昆明。因此,不论是从产业规模还是从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来看,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尚显滞后。

3、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不均衡

虽然我市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迅猛,但是总体实力弱小。以公有资本为主体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文化艺术等传统文化服务业增加值(核心层)占据了大半壁江山,而在已经处于一般竞争性和完全竞争性、国家已经向非公有资本完全放开的文化创意、网络游戏、广告会展等高科技、高附加值以及文化旅游、文化休闲娱乐、文化经纪等高成长性新兴文化服务业(外围层)方面,我市与文化产业发达城市长沙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从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增加值的比例看,20__年我市为60.5:9.0:30.5,长沙为35.6:39.1:25.3,全国平均为42:18:40,合肥的三层次结构与长沙乃至全国有明显的差异。相比之下,以新兴文化服务业为代表的外围层,占有比重低于长沙30.1个百分点,增加值比长沙少63.04亿元,我市新兴文化产业仍处于弱小的产业发展阶段,透视出我市文化产业结构不均衡,新兴产业发展空间亟待开拓。

4、文化产业和产品存在特色危机

合肥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科教人才资源丰富,三国名城、包公故里、科教基地、滨湖新城已成为“合肥名片”。同时,作为省会城市,合肥还有着融汇安徽各地文化的优势地位。但是,合肥的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整理挖掘和开发利用,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业态尚未形成。现有的文化产品多处于粗放型经营,缺乏文化产品的宣传推广和后续的配套经营。大多数文化产品缺乏创意和创新,缺少能够体现合肥地域特色和人文风情的文化精品。

5、配套扶持政策有待完善

近年来,政府支持和鼓励文化产业的决策受到文化企业的普遍认同和欢迎,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如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合发〔20__〕22号)、市政府《关于印发合肥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试行)的通知》(合政〔20__〕89号),特别是《合肥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__—2024)》等,对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未出台具体的、专门的文化产业发展配套政策;文化产业发展的统计指标体系没有建立,许多统计数字都是20__年的普查数据;政府扶持、政策倾斜、税收及土地优惠的力度还远远不够;文化市场、行业规范和投融资等体系还不健全;在为文化企业提供技术创新、信息咨询、市场拓展、人才培训等方面还没形成完整、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平台,特别是民营文化企业的待遇尚待提高。

6、文化产业精英人才缺乏

一是缺乏文化创意人才。文化创意人才是文化产业最核心的生产要素,是夺取文化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决胜因素。文化产业需要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尤其需要既通晓文化产业内容、又具有自主创作能力的本土人才,既懂产品研发又懂艺术创作的实用专业人才,以及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高层次文化领军人才,而现有的人才储备远远不够;二是缺乏文化经营人才。文化经营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军人物,他们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和质量。我市的文化经营人才屈指可数。?

三、发展我市文化产业的建议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这为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标志,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显而易见,可以说,没有文化的发展繁荣,就难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因此,针对存在的问题,就进一步促进我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确立文化产业的支柱地位

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表明: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即进入到文化消费的快速启动阶段;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即进入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阶段。20__年,合肥人均gdp达到3853美元;20__年,合肥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这预示着合肥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阶段已经到来,文化产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战略期。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用大的气魄,把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抓,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性、战略性产业加以推动,确立文化产业在全市的支柱产业地位,力争到20__年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增加值占全市gdp8%以上的支柱产业,成为经济结构优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2、设立专门机构,推动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的发展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现有的工作机构已经适应不了产业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协调不了各种关系,必须建立健全新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议成立合肥市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市委或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宣传、文广、财政、规划、国土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可参照芜湖的经验,定期召开协调会和企业家座谈会,协调重点项目的推进落实,听取意见,改善投资及政策环境。在政府职能部门设立文化产业办公室,具有独立的人员编制和财政专项经费,具体实施和落实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行使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日常协调推进和统一调控、监管职能。

3、修订完善规划,扎实有力推进

我市的文化产业规划目前还停留在行业规划和部门规划层面,缺乏权威性、持久性和可操作性,需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建议在十二五规划制定中,将文化产业真正放到支柱产业的战略地位,作为全市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总体规划,统筹考虑、合理布局,提升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层次。同时,强化规划的贯彻力度,由市委、市政府来推动落实,用规委会、土委会的工作力度来大力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

4、培育龙头骨干,做大做强文化企业

文化产业要成为支柱产业,既要有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又要有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建议政府对我市各类文化企业有重点、有阶段、有针对的扶持。一是对特色鲜明、实力较强、成长性较好的文化企业如“樱艺缘”动漫、综艺、“音谷”(与中科院声学所合作)等科技含量高,有较长产业链,能够形成企业集群的好项目,通过出台土地、税收、规划、金融等相关优惠政策,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将其打造为上市公司,按现代企业制度及股份制方式运作,形成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文化企业;二是对一些由于历史原因造成体制不顺、竞争乏力的文化企事业单位,进行必要的经营体制改革。例如三个专业演出团体,如果还在“国字”号概念上兜圈是走不出困境的,必须转变思想和机制,通过产权交易、共同投资、公司化运作等形式,挂大靠强,实施重组,实现新生,及至做活做强。

5、实施大项目战略,发挥项目带动作用

强化项目带动,发挥大项目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一是借助外力,积极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者。特别要吸引具有雄厚资金、经营策略和营销人才优势的外来文化投资企业落户合肥,有重点地打造象芜湖方特这样的产业航空母舰;二是确定重大项目,实施定向招商。结合老城区改造,将桐城路打造成文化戏曲休闲一条街;将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和文化底蕴的类似于“合钢”这样的老企业,其所闲置的部分厂房,可以作为合肥早期工业文明遗址保留下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文化产业开发,改造成为具有文化、艺术特色的创意产业集聚区,等等。可采取政府先投入,做大做强后,再退出方式,如无锡尚德公司那样,政府投入的资金可以逐步退出。这部分资金可以循环使用,支持新的企业发展。通过大项目的实施,既能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也能带动周边传统餐饮业、商业、旅游业的繁荣,形成文化搭台,多方唱戏,各方共赢局面。我市应抓住20__年举办全国体育大会的契机,有力带动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6、设立专项基金,成立文化产业投资公司

设立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使其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以股权投资的方式参与骨干文化企业的组建和发展。尽快组建文化产业投资公司,像城建投资公司那样对基金进行管理和运作。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可多渠道筹措,一是帮助骨干企业尽快上市融资;二是大项目、大工程可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融资;三是可以广泛动员社会资本投资于文化产业;四是可以通过财政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项目补贴、贷款贴息、奖励、融资担保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同时,加大对文化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引导各类风险投资机构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成立文化产业风险投资公司、小额贷款担保公司以及风险担保公司,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采取政府引导、资本运作、扶优扶强的模式,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投资结构,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

7、建立和完善扶持政策体系

目前我市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还不完善,没有出台专门的、具体的文化产业政策。而外地许多城市已走在我市的前面,例如,芜湖市从20__年起,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动漫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对动漫产业的奖励。建议市政府吸纳各地经验并结合我市实际,尽快研究制定较为系统、操作性强、细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例如比照高新企业进行税费减免;享受比工业用地更优惠的土地使用政策;在信贷融资、资产处置方面按股份制和上市公司进行资本运作;在人才问题上构建合理的引进、培养、使用和奖励机制;建立我市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在知识产权保护和文化产品审批权限等方面参照先发地区做法等。

调研组认为,合肥的文化产业发展已进入机不可失、时不我待的机遇期,我市应像抓工业立市那样抓文化产业,像合肥大建设那样,狠抓文化产业的大发展,一定会有力助推我市经济发展,也必将有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第二篇 市级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1350字

市级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市政协“发展现代服务业”于今年五、六月份就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采取听取情况通报、召开座谈会、实地察看本地文化企业及赴__市学习考察等多种形式,初步了解了我市文化产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1、文化产业规模初具

我市现拥有安美文化艺术中心、合肥国家动漫产业基地等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2个,省级文化产业基地4个,1个市级文化娱乐试点街区,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产业分布行业广泛,新闻传媒、出版物流、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和体育产业等初具规模,多种所有制文化产业竞相发展。文化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显著增强,据统计,我市文化产业拥有固定资产92.5亿元,比上年净增10.15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4.2%,比上年上升0.3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省、全国1.9个和1.7个百分点,分别高于郑州、南京0.1个和0.9个百分点,增速达29%,快于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11.5个百分点,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1.7%。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55.23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4.34%。

2、产业结构逐步改善

从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三个层次看,我市文化产业结构渐趋合理,文化产业核心层的分量明显突出。据普查,__市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增加值之比为60.5:9.0:30.5,直接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服务”业占绝对主导地位(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各行业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30.99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近七成,为69.5%,比上年增长26%;提供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活动的“相关文化服务”业(文化产业的相关层)增长明显较快,各行业实现增加值13.64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0.5%,比上年增长38%。合肥作为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中了一批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为主的核心层文化产业,在全省文化产业中所占的比重逐年提高,引领优势明显。

3、文化企业实力增强

国有文化企业发展迅速,广电系统近3年来经营创收平均增幅达15%以上,经营创收总额达2亿元,比净增4000万元,增幅达25%,在安徽省地市广电行业中稳居第一;文化系统截至底,国有资产达3亿元;合肥晚报经营总收入1.47亿元,广告收入9900万元,发行收入3440万元,总资产已达2.2亿元。

民营文化企业充满活力,新的文化业态不断出现,涌现出“琴港演艺”、“璀璨明珠”、“阿里巴巴”、“安美文博”、“杏花印务”、“中设会展”、“儒林书业”等一批龙头文化企业。截至12月,我市网吧、音像、歌舞娱乐等社会文化经营户近3000家,从业人员2万余人;印刷、打字复印、出版物批零等经营户1100多家,从业人员2.2万余人,年产值38.8亿元;各类体育经营场所700多家,从业人员5000多人,固定资产投入8.5亿元。

4、文化事业持续发展

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初步完善。一批文化体育场馆和重点文化设施兴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__市市级财政投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超30亿元。文艺创作精品迭出,一批作品在全国、全省获奖。文化活动惠泽民众,形成了“广玉兰”艺术节、文化新春庙会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成功举办了第16届世界美术大会、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评选活动、“两博会”、“文博会”等文化会展、文化活动。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规模逐步扩大,获得了__年全国体育大会举办权。

第三篇 2024年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6050字

市政协“发展现代服务业”第四调研组在倪建华副主席带领下,于今年五、六月份就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采取听取情况通报、召开座谈会、实地察看本地文化企业及赴芜湖市学习考察等多种形式,初步了解了我市文化产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随着加快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我市文化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逐年提高,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文化产业初具规模

我市现拥有安美文化艺术中心、合肥国家动漫产业基地等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2个,省级文化产业基地4个,1个市级文化娱乐试点街区,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产业分布行业广泛,新闻传媒、出版物流、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和体育产业等初具规模,多种所有制文化产业竞相发展。文化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显著增强,据统计,XX年我市文化产业拥有固定资产92.5亿元,比上年净增10.15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4.2%,比上年上升0.3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省、全国1.9个和1.7个百分点,分别高于郑州、南京0.1个和0.9个百分点,增速达29%,快于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11.5个百分点,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1.7%。XX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55.23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4.34%。

2、产业结构逐步改善

从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三个层次看,我市文化产业结构渐趋合理,文化产业核心层的分量明显突出。据XX年普查,合肥市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增加值之比为60.5:9.0:30.5,直接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服务”业占绝对主导地位(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各行业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30.99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近七成,为69.5%,比上年增长26%;提供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活动的“相关文化服务”业(文化产业的相关层)增长明显较快,各行业实现增加值13.64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0.5%,比上年增长38%。合肥作为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中了一批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为主的核心层文化产业,在全省文化产业中所占的比重逐年提高,引领优势明显。

3、文化企业实力增强

国有文化企业发展迅速,广电系统近3年来经营创收平均增幅达15%以上,XX年经营创收总额达2亿元,比XX年净增4000万元,增幅达25%,在安徽省地市广电行业中稳居第一;文化系统截至XX年底,国有资产达3亿元;合肥晚报XX年经营总收入1.47亿元,广告收入9900万元,发行收入3440万元,总资产已达2.2亿元。

民营文化企业充满活力,新的文化业态不断出现,涌现出“琴港演艺”、“璀璨明珠”、“阿里巴巴”、“安美文博”、“杏花印务”、“中设会展”、“儒林书业”等一批龙头文化企业。截至XX年12月,我市网吧、音像、歌舞娱乐等社会文化经营户近3000家,从业人员2万余人;印刷、打字复印、出版物批零等经营户1100多家,从业人员2.2万余人,年产值38.8亿元;各类体育经营场所700多家,从业人员5000多人,固定资产投入8.5亿元。

4、文化事业持续发展

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初步完善。一批文化体育场馆和重点文化设施兴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XX年~XX年,合肥市市级财政投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超30亿元。文艺创作精品迭出,一批作品在全国、全省获奖。文化活动惠泽民众,形成了“广玉兰”艺术节、文化新春庙会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成功举办了第16届世界美术大会、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评选活动、“两博会”、“文博会”等文化会展、文化活动。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规模逐步扩大,获得了XX年全国体育大会举办权。

5、体制改革不断推进

近年来,我市文化体制改革相继推出一系列举措:一是成立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进一步理顺了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实现了政企、政事分开,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得到切实转变;二是完成了宣传文化系统5家经营性事业单位的“事转企”改革和四家电影放映单位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启动了文博图等公益性事业单位内部“三项制度”改革,专业艺术院团目前正按照“出人、出戏、出效益”的思路积极推进改革。这些举措进一步激发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形成了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快速崛起的良好局面。

二、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研了解的情况看,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还处于起步、探索、培育阶段,相对于《合肥文化产业发展规划(XX—2015)》中提出的到202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8%以上的目标,相对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我市的文化产业发展任重道远,一些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亟待解决。

1、管理机构有待加强和理顺

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涉及多个行业和部门。目前我市尚未成立专门的、统抓统管的文化产业管理机构,致使一些政策和项目的落实乏力推进。从政府管理部门来说,XX年市政府机构改革,经有关部门批准,市文化局作为全市文化块面的管理机关,单独设立了文化产业处,指导、协调全市文化产业工作,有独立的人员编制和财政经费,XX年文化和广电合并后,取消了独立的文化产业处及相应的编制和财政经费,相关工作纳入局科技处(文化产业处),在处室工作职能中,百分之九十是原广电局科技处工作职责,涉及到文化产业的职能大大削弱,和现在各级领导对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及市场的迅猛发展势头极不相称。

2、文化产业总量和比重偏低

我市文化产业虽然门类较齐全,但主体“小、弱、散”,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比较薄弱。与长沙和昆明两城市相比,XX年长沙、昆明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别实现171.56亿元和84.4亿元,占gdp的比重分别是9.5%和6.1%。而我市实现增加值为44.63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2%,明显低于长沙和昆明。因此,不论是从产业规模还是从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来看,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尚显滞后。

3、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不均衡

虽然我市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迅猛,但是总体实力弱小。以公有资本为主体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文化艺术等传统文化服务业增加值(核心层)占据了大半壁江山,而在已经处于一般竞争性和完全竞争性、国家已经向非公有资本完全放开的文化创意、网络游戏、广告会展等高科技、高附加值以及文化旅游、文化休闲娱乐、文化经纪等高成长性新兴文化服务业(外围层)方面,我市与文化产业发达城市长沙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从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增加值的比例看,XX年我市为60.5:9.0:30.5,长沙为35.6:39.1:25.3,全国平均为42:18:40,合肥的三层次结构与长沙乃至全国有明显的差异。相比之下,以新兴文化服务业为代表的外围层,占有比重低于长沙30.1个百分点,增加值比长沙少63.04亿元,我市新兴文化产业仍处于弱小的产业发展阶段,透视出我市文化产业结构不均衡,新兴产业发展空间亟待开拓。

4、文化产业和产品存在特色危机

合肥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科教人才资源丰富,三国名城、包公故里、科教基地、滨湖新城已成为“合肥名片”。同时,作为省会城市,合肥还有着融汇安徽各地文化的优势地位。但是,合肥的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整理挖掘和开发利用,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业态尚未形成。现有的文化产品多处于粗放型经营,缺乏文化产品的宣传推广和后续的配套经营。大多数文化产品缺乏创意和创新,缺少能够体现合肥地域特色和人文风情的文化精品。

5、配套扶持政策有待完善

近年来,政府支持和鼓励文化产业的决策受到文化企业的普遍认同和欢迎,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如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合发〔XX〕22号)、市政府《关于印发合肥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试行)的通知》(合政〔XX〕89号),特别是《合肥文化产业发展规划(XX—2015)》等,对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未出台具体的、专门的文化产业发展配套政策;文化产业发展的统计指标体系没有建立,许多统计数字都是XX年的普查数据;政府扶持、政策倾斜、税收及土地优惠的力度还远远不够;文化市场、行业规范和投融资等体系还不健全;在为文化企业提供技术创新、信息咨询、市场拓展、人才培训等方面还没形成完整、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平台,特别是民营文化企业的待遇尚待提高。

6、文化产业精英人才缺乏

一是缺乏文化创意人才。文化创意人才是文化产业最核心的生产要素,是夺取文化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决胜因素。文化产业需要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尤其需要既通晓文化产业内容、又具有自主创作能力的本土人才,既懂产品研发又懂艺术创作的实用专业人才,以及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高层次文化领军人才,而现有的人才储备远远不够;二是缺乏文化经营人才。文化经营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军人物,他们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和质量。我市的文化经营人才屈指可数。

三、发展我市文化产业的建议

党的__大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这为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标志,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显而易见,可以说,没有文化的发展繁荣,就难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因此,针对存在的问题,就进一步促进我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确立文化产业的支柱地位

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表明: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即进入到文化消费的快速启动阶段;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即进入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阶段。XX年,合肥人均gdp达到3853美元;XX年,合肥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这预示着合肥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阶段已经到来,文化产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战略期。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用大的气魄,把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抓,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性、战略性产业加以推动,确立文化产业在全市的支柱产业地位,力争到XX年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增加值占全市gdp8%以上的支柱产业,成为经济结构优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2、设立专门机构,推动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的发展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现有的工作机构已经适应不了产业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协调不了各种关系,必须建立健全新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议成立合肥市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市委或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宣传、文广、财政、规划、国土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可参照芜湖的经验,定期召开协调会和企业家座谈会,协调重点项目的推进落实,听取意见,改善投资及政策环境。在政府职能部门设立文化产业办公室,具有独立的人员编制和财政专项经费,具体实施和落实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行使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日常协调推进和统一调控、监管职能。

3、修订完善规划,扎实有力推进

我市的文化产业规划目前还停留在行业规划和部门规划层面,缺乏权威性、持久性和可操作性,需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建议在十二五规划制定中,将文化产业真正放到支柱产业的战略地位,作为全市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总体规划,统筹考虑、合理布局,提升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层次。同时,强化规划的贯彻力度,由市委、市政府来推动落实,用规委会、土委会的工作力度来大力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

4、培育龙头骨干,做大做强文化企业

文化产业要成为支柱产业,既要有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又要有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建议政府对我市各类文化企业有重点、有阶段、有针对的扶持。一是对特色鲜明、实力较强、成长性较好的文化企业如“樱艺缘”动漫、综艺、“音谷”(与中科院声学所合作)等科技含量高,有较长产业链,能够形成企业集群的好项目,通过出台土地、税收、规划、金融等相关优惠政策,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将其打造为上市公司,按现代企业制度及股份制方式运作,形成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文化企业;二是对一些由于历史原因造成体制不顺、竞争乏力的文化企事业单位,进行必要的经营体制改革。例如三个专业演出团体,如果还在“国字”号概念上兜圈是走不出困境的,必须转变思想和机制,通过产权交易、共同投资、公司化运作等形式,挂大靠强,实施重组,实现新生,及至做活做强。

5、实施大项目战略,发挥项目带动作用

强化项目带动,发挥大项目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一是借助外力,积极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者。特别要吸引具有雄厚资金、经营策略和营销人才优势的外来文化投资企业落户合肥,有重点地打造象芜湖方特这样的产业航空母舰;二是确定重大项目,实施定向招商。结合老城区改造,将桐城路打造成文化戏曲休闲一条街;将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和文化底蕴的类似于“合钢”这样的老企业,其所闲置的部分厂房,可以作为合肥早期工业文明遗址保留下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文化产业开发,改造成为具有文化、艺术特色的创意产业集聚区,等等。可采取政府先投入,做大做强后,再退出方式,如无锡尚德公司那样,政府投入的资金可以逐步退出。这部分资金可以循环使用,支持新的企业发展。通过大项目的实施,既能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也能带动周边传统餐饮业、商业、旅游业的繁荣,形成文化搭台,多方唱戏,各方共赢局面。我市应抓住XX年举办全国体育大会的契机,有力带动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6、设立专项基金,成立文化产业投资公司

设立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使其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以股权投资的方式参与骨干文化企业的组建和发展。尽快组建文化产业投资公司,像城建投资公司那样对基金进行管理和运作。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可多渠道筹措,一是帮助骨干企业尽快上市融资;二是大项目、大工程可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融资;三是可以广泛动员社会资本投资于文化产业;四是可以通过财政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项目补贴、贷款贴息、奖励、融资担保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同时,加大对文化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引导各类风险投资机构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成立文化产业风险投资公司、小额贷款担保公司以及风险担保公司,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采取政府引导、资本运作、扶优扶强的模式,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投资结构,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

7、建立和完善扶持政策体系

目前我市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还不完善,没有出台专门的、具体的文化产业政策。而外地许多城市已走在我市的前面,例如,芜湖市从XX年起,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动漫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对动漫产业的奖励。建议市政府吸纳各地经验并结合我市实际,尽快研究制定较为系统、操作性强、细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例如比照高新企业进行税费减免;享受比工业用地更优惠的土地使用政策;在信贷融资、资产处置方面按股份制和上市公司进行资本运作;在人才问题上构建合理的引进、培养、使用和奖励机制;建立我市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在知识产权保护和文化产品审批权限等方面参照先发地区做法等。

调研组认为,合肥的文化产业发展已进入机不可失、时不我待的机遇期,我市应像抓工业立市那样抓文化产业,像合肥大建设那样,狠抓文化产业的大发展,一定会有力助推我市经济发展,也必将有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第四篇 关于我市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5000字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文化产业工作,使我市的民族文化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市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基础工作薄弱,民族文化专业人才匮乏等原因,我民市族文化产业发展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为了对我市民族文化产业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为市委、市政府发展我市民族文化产业提供决策参考,根据市政协__年度工作要点,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及相关部门组成调研组,先后深入部分乡镇,对我市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产业现状

(一)文化市场的发展

民俗、歌舞、音乐、器乐、工艺、美术、书法培训市场:市委宣传部及相关部门多次举办唱民歌、跳土家舞的培训班,全市不少干部、职工、居民、宾馆服务员都会唱民歌、跳土家舞;劳动部门从__年以来,开始培训绣工达3000人次以上;永红音乐教学中心,长江琴行常年开设钢琴、电子琴等器乐和艺术表演培训,杨名贵的国画、陈焕祥的书法培训等,为我市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艺术人才。

(二)民族文艺演艺业。我市民族文化活动异常活跃。一方面,南剧团发挥了民族文艺骨干的作用,年均下乡演出100场,为部门接待演出30场以上;另一方面,业余文艺演出团体大量涌现,市城有百荷花、夕阳红、祥和、红玫瑰、龙腾、诚信等10多个民族艺术团体。大路坝等3个乡镇均建有业余文艺演出队,官坝村还建立了一支苗寨农民演出队。全市农村还有许多道师班子,他们亦文亦农,逢白会演出。

(三)根艺、石雕、盆景业。我县的根艺、石雕、盆景业在传承与保护的基础上,涌现一批像李永强、何平等艺术创作骨干,周功福、何平等4人先后荣获中国根艺美术学会审定的高级根艺美术师职称。周功福、魏长恩、李永强的根艺业绩已入编《中国根艺美术家辞典》等大型辞书,杨隆林等6件作品入编《中国民间艺术通鉴》,谢先华的石雕龙船调,获昆明国际艺术节铜奖。我市工艺产品远销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8个地区。高乐山镇肖军的福,单件出价20万元仍不愿脱手。全市根雕、盆景、石雕等作品上万件,从业人员1000余人,产值在5000万元以上。

(四)民族民间工艺业

土家绣花鞋。全市规模较大的土司皇宫刺绣有限公司、幺妹子十家绣坊、田大姐民族刺绣有限公司、山妹民族绣品等五家刺绣企业,注册资金800万元,绣工从业人数达到__人左右,年产绣花鞋等产品20万件,产值过1000万元。产品远销东南亚、德国、法国等地。尤其是土司皇宫刺绣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为武陵山边区最具实力的专业刺绣公司。

油茶汤、神豆腐、咂酒。我市唐崖河流域土、苗居民有独特的历史饮食习俗,最具特色的是喝油茶汤、吃神豆腐、饮咂酒,不仅食用方式独特,其制作工艺也很讲究。我市的许多宾馆、酒楼,把油茶汤、神豆腐、咂酒作为特色菜肴和美酒佳酿来招待客人和贵宾。忠堡168工厂生产的油茶汤已进入本地超市和外地超市销售,神豆腐在我市及周边市场广为畅销,咂酒被指定为接待用酒。

我市十分注重民族文化品牌开发、民族文化保护和民间文化传承,使我市的南剧、地盘子、板凳龙、唢呐、干龙船等重点民间艺术,已成为我市的文化品牌。还推出了民间唢呐节、中国梨树文化节、乡村民间民族文化艺术节等文化品牌。为外界熟悉我市,了解我市搭建了良好的信息平台。

(六)民族文化与现代传媒。近年来,我市拍摄了电影《丛林无边》,编排了大型南剧《女儿寨》和具有民族特色的歌舞,政协文史委编纂了《民族文史》系列,民宗局编纂了民族文化丛书系列,文体局开办了《唐崖》期刊,登载了大量的民间故事、歌谣、乐器、对联等,为开发我市民族文化产业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

(一)概念不清,认识不足。一是对文化产业的社会属性概念不清,把文化产业列入意识形态范畴;二是对文化产业的管理属性概念不清,习惯于把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混淆起来,认为民族文化产业是文化部门或民族宗教部门的事,有的甚至认为民族文化是落后的东西;三是对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概念不清,文化产业还游离于市场以外。党的__大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从概念上进行了明确的区分,文化事业带有浓厚的公益性色彩,其发展是靠财政投入和社会捐赠来支撑,而文化产业是靠创造文化产品和提供服务为主要特征,以市场营销为手段,在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具有意识形态和商品的双重属性。1985年,我国正式把文学艺术列入第三产业,旅游文化、演艺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已成为现代消费时尚,成了名富其实的文化产业。但由于对发展文化产业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使我市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滞后。在传承、挖掘、整理和开发过程中,降低了民族文化的纯度,有的甚至严重缺失,出现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尴尬局面。

(二)规模偏小,产品不精。我市民族文化产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初具规模的刺绣业,根艺、石雕、盆景业,演艺业,娱乐业等,有的产品精度不够、规模偏小,有的产品打不开市场,有的占领了市场又将失去。根艺、石雕、盆景业,在传承和开发方面没有找好结合点,产品缺乏展示平台,市场局限于内销转外送。小村的花背篓系列,没有规模,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此外,其它的民族文化产品,星星点点,没有走向市场,更谈不上占领市场。

(三)旅游与文化剥离,融合不够。我市的坪坝营国家森林公园,缺乏文化包装,虽有几首民歌供游客欣赏,但档次不高;官坝土苗风情园虽有院校在规划,但文化底蕴不足;唐崖土司皇城遗址,虽文化底蕴厚重,国家一级保护文物,不但挖掘不够,连块招牌都没有,更谈不上与文化融合;青灵山公园气势磅礴,景区群山起舞,但缺乏准确的定位建设和文化包装。其它文物、遗址、景点,没有系统地连接,没有充分发挥其旅游价值。

(四)非物质文化挖掘不深,文化产业开发不够。我市土苗文化底蕴丰厚,但县城缺乏人文底蕴展现。秦国镛父子创建了中国第一所航校并首任校长、首次在自己领空飞行、首次航线飞行、首次单机远航、首次夜航、首次空袭、首次击落日军飞机七个第一!其子秦家柱有淞沪神鹰之称!这些都只能在民族文学丛书中看见。秦云龙,晚清贤吏。在担任四川会理知州期间,息兵戎、赐盐帛,大力推行亲藏近彝德政而有功于朝廷,多次受皇帝嘉奖和封赏,他还将贵为宫廷音乐的扬琴曲辗转带回家乡,历经艺人不断融合成地方曲艺品种。__年,以恩施扬琴曲为名称,被列入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录;秦子文,晚清著名中医。所著《玲珑医鉴》一书分8本,共35万字,有较高的医学价值。在失传半个世纪后,在来凤偶然发现,由国家中医古迹出版社整理出版。这些都是我们宝贵的民族文化财富,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有的已经被别人利用。

(五)保护机制缺失,法规不完备。我市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机制缺失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一是市场机制不健全。从市场的主体看,一部分文化企事业还游离于市场经济体制以外。从配置上看,主要依靠行政,市场发挥不充分等;二是市场主体力量单薄,缺乏市场竞争能力;三是在文化产业管理上的缺位、越位和错位,造成了谁都在管、谁都没管的问题;四是人才没有得到很好的鼓励、保护和利用,外地人才没有资金引进,传统的工艺、艺术得不到传承甚至流失,形成了自生自灭的民族文化产业。

三、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领导,建立机制。全市各级各部门都要高度重视,大力营造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氛围,全面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把财政扶持、税收优惠、市场准入、工商和价格管理、土地使用、资产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人才培养政策落实到位。市政府成立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工作领导小组,抽调相关部门人员组成工作专班,组织起草《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和落实鄂发[__]7号文件的《实施细则》,用政策法规来调节和保护文化产业,解决文化产业投入机制和艺人保护机制问题。在投入方面,建立起政府投入、金融信贷、民间融资、个人出资、企业筹资等多元投资方式;在人才保护方面,既要重用和培养乡土人才,又要舍得资金引进优秀人才,对创作、编导、表演艺人、民间民俗艺术传人、手工艺人等要建档立卡,纳入人事、劳动、文化部门管理,建立政府奖励制度,建立民族文化挖掘、保护和研究的民间组织。为加快我市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奠定良好的资金保障和人才保证。

(二)科学规划,搞好保护与开发。一是要做好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开发规划。本着轻重缓急的原则,条件成熟的先期开发,基础工作欠缺的缓后开发,科学制定民族文化开发规划,循序渐进地做好民族文化产业开发工作,把打造民族文化精品和做大做强民族文化产业紧密地结合起来。二是重点做好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民族文化艺术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开发的规划。在旅游开发方面,要先期开发坪坝营、官坝和尖山土司皇城。坪坝营风景游在完成基础设施和索道建设后,要考虑民族文化对旅游的包装规划和人才培训规划;官坝土苗风情游,则应严格按照院校的设计方案实施;唐崖土司皇城名胜游,应对土司皇城原貌进行勾划,使之原始轮廓清晰可见,规划布局相应配套的文化服务、餐饮服务;在民族工艺产品开发方面,首先要做好优势民族工艺产品的开发规划,我县的民族刺绣业已初具规模,应制订精品标准和新产品开发方案;根艺、石雕、盆景开发,要搞好传承与开发方案,做到传承与开发相结合,最大可能地做成集团产业,对零星的文化产品要做好划行归市工作,避免杂乱零散缺失;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开发方面,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充分挖掘、整理和开发,如摆手舞、敬酒歌、唱孝歌、哭嫁歌、薅草锣鼓、唢呐曲调、干龙船、民间曲艺曲掘、整理、对模的有传媒娱乐等的高级根艺美术师、根艺美术师职等,能开发的要开发,能搬上舞台的要尽量搬上舞台,也可以组织专家进行现代嫁接后搬上舞台。三是要重点扶持和培育文化产业培训市场,努力培养剧本创作、编导、表演、器乐、书法、美术等艺术人才。四是要妥善管理已发现和已收集的文物,把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文物,用图片、音像或实物展示出来,让游客欣赏。五是对已开发或一时开发不了的民族民间文化,要建立民间民俗文化资源电子信息资料库,用录音、录相、摄影、文字纪录的形式建档立卡,积极做好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

(三)旅游搭台,文化唱戏。我市旅游业的开发,要学习和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像丽江的《丽水金沙》、长阳的《巴山舞》、利川的《夷水丽川》那样,充分挖掘民风民俗文化,打造大型民族歌舞。特别是与我们条件相似的利川,他们推出的大型民族歌舞《夷水丽川》,把土苗风情演绎得淋漓尽致,舞台与观众席相连,观众与演员互动,不看遗憾,看了震撼!发展旅游业,要把民族服饰、民族曲艺曲族小调饰、地方名吃、功经验,像云南丽江、本省五、民族器乐、民族工艺、民族小吃等搬到景区,让游客有看有玩、有听有吃,把人文景观、民风民俗同旅游紧密地结合起来!景区要有一台大型民族歌舞、一首主题歌、一组民风民俗曲艺表演、一排民族工艺品展销厅和供游人休闲享受的茶楼茶艺、民间小吃等,这种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旅游才能够打开市场,才能够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发挥名人效应,用历史点缀城市。我市人文厚重,有荆南雄镇、楚蜀屏翰之称,是土家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民族文化绚丽多姿,培育了温朝钟、秦国镛、秦家柱、秦云龙、冯子恭、王云龙、秦子文等一批杰出的历史人物,把他们的历史事迹进行充分挖掘、整理、编入导游词和景点简介之中,在皇城广场树秦国镛铜像,在步行街两旁树历史名人雕像,市城一些街道用我市历史名人命名,在他们的家乡公路旁树碑,将大大地提升我市的文化底蕴和知名度。

(五)以现代传媒为载体,打造文化娱乐品牌。现代传媒传播快捷广泛,喜闻乐见,适合现代视角。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以民风民俗为背景,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族歌舞为主要内容,组织专家编写剧本,开展文艺创作,拍摄电影、电视剧、制作幻灯、光碟,发展文化传媒娱乐产业。民族文化要主动融合现代传媒文化、大众文化和身体文化,嫁接现代传媒并注入现代元素,促进民族文化产品的消费繁荣。我市重点要把南剧、唢呐、地盘子打造成为精品,搬上银幕或舞台。用演艺业、影视业包装民族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打造现代文娱品牌。如丽江的《茶麻古道》、湘西的《乌龙山剿匪记》、长阳的《巴山舞》、利川的《龙船调》等,不但发展和壮大了本地区的文化产业,还为宣传本地区、扩大本地区的知名度,收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我们也要用现代传媒宣传唐崖,用电影电视推介唐崖,用民族歌舞展示唐崖,不断壮大和发展我市的民族文化产业!

第五篇 关于xx县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1500字

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竞争力,是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近年来,我县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把发展文化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骨干产业积极培育推进,不断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努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县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实效,现将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不断完善文化产业的基础设施,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开发取得一定成效。

(一)文化基础设施现状。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两馆一站”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夯实。文化馆、图书馆先后被评为省级三级达标馆。图书馆现有馆藏图书6万多册,年订阅报纸杂志140余种,现正积极推进“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及两个乡镇农村网络培训学校的建设任务。县民族歌舞剧团建有练功房一处。15个乡镇文化站建设项目已报上级批复,目前泗南江、雅邑乡、坝溜乡、景星乡已经动工建设,其余乡镇也将于近期内动工建设。建成农家书屋11个。双胞之家网站开通营运两年,加大了××对外的宣传力度。

(三)文化资源现状。①哈尼文化。××是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哈尼人传承着数量浩瀚、绚丽多彩的富有本民族特色的民间文学故事、诗歌、音乐、舞蹈、工艺、节日、服饰、哭嫁、祭祀等哈尼文化的瑰宝,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财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近年来,通过不懈努力,哈尼族口传叙事长诗《洛奇洛耶和扎斯扎依》被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收集整理了《巴哈雅咪》、《密玛箐格卡呃呐玛坡》、《阿迷车》等一批散落于民间的原生态歌曲。结集出版了《洛奇洛耶和扎斯扎依》、《××县民

间故事》一、二集,《××县舞蹈集成》、《魅力××》(2003-2024)、《阿××增刊》(歌曲)、《双胞迷城:××》、《哈尼文化丛书》(6本)等书籍。哈尼族9个支系的歌舞乐,赴中央电视台进行了《哈尼风情:魅力××》节目的录制,并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栏目进行了连续播放。以“阿迷车”为主线,独立创作、编排了反映哈尼族迁徙史和发展史的大型歌舞史诗《阿迷车》。②回归文化。县城驻地联珠镇建有融天文、地理、科普为一体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北回归线标志园,并被列为了“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回归线把县城一分为二,使县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北回归线文化,更使××的自然、气候、生物、人文变得多姿多彩,体现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多样性、地域性和独特性。③双胞文化。据不完全统计,整个××县境内生活着1000多对双胞胎,其中,北回归线穿过的村寨就有600多对,其双胞胎密度之大是世界罕见的,近年来,随着县委政府的深入挖掘利用及媒体的大力宣传,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双胞文化。

(四)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全县现有文物103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庙目前已向游人免费开放,逢年过节,香火旺盛。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碧溪古镇的建筑为明末清初的古式风格,“一颗印”、跑马转角楼等建筑形式与中西合璧的建设格局,体现了一定历史时期保存下来的建筑风格,加之是护国将军庾恩旸故居,历史人文气息较浓,目前正进行二期修复。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发现的新抚岩画弥补了我市没有岩画的空白,使××县乃至普洱市的文明史都将前推千年。

二、文化产业培育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薄弱,缺乏专业人才队伍。一是县

内文化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目前只有文化馆、图书馆达到省三级馆标准,乡镇文化站建设比较落后,设施设备简陋,全县无供演出的剧场或影剧院。二是缺乏高素质、高水平的文化经营人才和文化专业人才。三是群众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淡薄,对文化产业发展认识不到位,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六篇 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6200字

市政协“发展现代服务业”于今年五、六月份就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采取听取情况通报、召开座谈会、实地察看本地文化企业及赴芜湖市学习考察等多种形式,初步了解了我市文化产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随着加快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我市文化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逐年提高,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文化产业规模初具

我市现拥有安美文化艺术中心、合肥国家动漫产业基地等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2个,省级文化产业基地4个,1个市级文化娱乐试点街区,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产业分布行业广泛,新闻传媒、出版物流、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和体育产业等初具规模,多种所有制文化产业竞相发展。文化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显著增强,据统计,我市文化产业拥有固定资产92.5亿元,比上年净增10.15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4.2%,比上年上升0.3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省、全国1.9个和1.7个百分点,分别高于郑州、南京0.1个和0.9个百分点,增速达29%,快于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11.5个百分点,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1.7%。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55.23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4.34%。

2、产业结构逐步改善

从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三个层次看,我市文化产业结构渐趋合理,文化产业核心层的分量明显突出。据普查,合肥市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增加值之比为60.5:9.0:30.5,直接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服务”业占绝对主导地位(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各行业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30.99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近七成,为69.5%,比上年增长26%;提供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活动的“相关文化服务”业(文化产业的相关层)增长明显较快,各行业实现增加值13.64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0.5%,比上年增长38%。合肥作为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中了一批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为主的核心层文化产业,在全省文化产业中所占的比重逐年提高,引领优势明显。

3、文化企业实力增强

国有文化企业发展迅速,广电系统近3年来经营创收平均增幅达15%以上,经营创收总额达2亿元,比净增4000万元,增幅达25%,在安徽省地市广电行业中稳居第一;文化系统截至底,国有资产达3亿元;合肥晚报经营总收入1.47亿元,广告收入9900万元,发行收入3440万元,总资产已达2.2亿元。

民营文化企业充满活力,新的文化业态不断出现,涌现出“琴港演艺”、“璀璨明珠”、“阿里巴巴”、“安美文博”、“杏花印务”、“中设会展”、“儒林书业”等一批龙头文化企业。截至12月,我市网吧、音像、歌舞娱乐等社会文化经营户近3000家,从业人员2万余人;印刷、打字复印、出版物批零等经营户1100多家,从业人员2.2万余人,年产值38.8亿元;各类体育经营场所700多家,从业人员5000多人,固定资产投入8.5亿元。

4、文化事业持续发展

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初步完善。一批文化体育场馆和重点文化设施兴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合肥市市级财政投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超30亿元。文艺创作精品迭出,一批作品在全国、全省获奖。文化活动惠泽民众,形成了“广玉兰”艺术节、文化新春庙会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成功举办了第16届世界美术大会、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评选活动、“两博会”、“文博会”等文化会展、文化活动。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规模逐步扩大,获得了__年全国体育大会举办权。

5、体制改革不断推进

近年来,我市文化体制改革相继推出一系列举措:一是成立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进一步理顺了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实现了政企、政事分开,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得到切实转变;二是完成了宣传文化系统5家经营性事业单位的“事转企”改革和四家电影放映单位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启动了文博图等公益性事业单位内部“三项制度”改革,专业艺术院团目前正按照“出人、出戏、出效益”的思路积极推进改革。这些举措进一步激发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形成了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快速崛起的良好局面。

二、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研了解的情况看,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还处于起步、探索、培育阶段,相对于《合肥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24)》中提出的到202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8%以上的目标,相对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我市的文化产业发展任重道远,一些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亟待解决。

1、管理机构有待加强和理顺

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涉及多个行业和部门。目前我市尚未成立专门的、统抓统管的文化产业管理机构,致使一些政策和项目的落实乏力推进。

从政府管理部门来说,市政府机构改革,经有关部门批准,市文化局作为全市文化块面的管理机关,单独设立了文化产业处,指导、协调全市文化产业工作,有独立的人员编制和财政经费,文化和广电合并后,取消了独立的文化产业处及相应的编制和财政经费,相关工作纳入局科技处(文化产业处),在处室工作职能中,百分之九十是原广电局科技处工作职责,涉及到文化产业的职能大大削弱,和现在各级领导对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及市场的迅猛发展势头极不相称。

2、文化产业总量和比重偏低

我市文化产业虽然门类较齐全,但主体“小、弱、散”,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比较薄弱。与长沙和昆明两城市相比,长沙、昆明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别实现171.56亿元和84.4亿元,占gdp的比重分别是9.5%和6.1%。而我市实现增加值为44.63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2%,明显低于长沙和昆明。因此,不论是从产业规模还是从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来看,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尚显滞后。

3、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不均衡

虽然我市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迅猛,但是总体实力弱小。以公有资本为主体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文化艺术等传统文化服务业增加值(核心层)占据了大半壁江山,而在已经处于一般竞争性和完全竞争性、国家已经向非公有资本完全放开的文化创意、网络游戏、广告会展等高科技、高附加值以及文化旅游、文化休闲娱乐、文化经纪等高成长性新兴文化服务业(外围层)方面,我市与文化产业发达城市长沙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从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增加值的比例看,我市为60.5:9.0:30.5,长沙为35.6:39.1:25.3,全国平均为42:18:40,合肥的三层次结构与长沙乃至全国有明显的差异。相比之下,以新兴文化服务业为代表的外围层,占有比重低于长沙30.1个百分点,增加值比长沙少63.04亿元,我市新兴文化产业仍处于弱小的产业发展阶段,透视出我市文化产业结构不均衡,新兴产业发展空间亟待开拓。

4、文化产业和产品存在特色危机

合肥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科教人才资源丰富,三国名城、包公故里、科教基地、滨湖新城已成为“合肥名片”。同时,作为省会城市,合肥还有着融汇安徽各地文化的优势地位。但是,合肥的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整理挖掘和开发利用,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业态尚未形成。现有的文化产品多处于粗放型经营,缺乏文化产品的宣传推广和后续的配套经营。大多数文化产品缺乏创意和创新,缺少能够体现合肥地域特色和人文风情的文化精品。

5、配套扶持政策有待完善

近年来,政府支持和鼓励文化产业的决策受到文化企业的普遍认同和欢迎,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如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合发〔〕22号)、市政府《关于印发合肥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试行)的通知》(合政〔〕89号),特别是《合肥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24)》等,对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未出台具体的、专门的文化产业发展配套政策;文化产业发展的统计指标体系没有建立,许多统计数字都是的普查数据;政府扶持、政策倾斜、税收及土地优惠的力度还远远不够;文化市场、行业规范和投融资等体系还不健全;在为文化企业提供技术创新、信息咨询、市场拓展、人才培训等方面还没形成完整、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平台,特别是民营文化企业的待遇尚待提高。

6、文化产业精英人才缺乏

一是缺乏文化创意人才。文化创意人才是文化产业最核心的生产要素,是夺取文化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决胜因素。文化产业需要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尤其需要既通晓文化产业内容、又具有自主创作能力的本土人才,既懂产品研发又懂艺术创作的实用专业人才,以及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高层次文化领军人才,而现有的人才储备远远不够;二是缺乏文化经营人才。文化经营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军人物,他们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和质量。我市的文化经营人才屈指可数。?

三、发展我市文化产业的建议

党的__大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这为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标志,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显而易见,可以说,没有文化的发展繁荣,就难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因此,针对存在的问题,就进一步促进我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确立文化产业的支柱地位

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表明: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即进入到文化消费的快速启动阶段;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即进入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阶段。,合肥人均gdp达到3853美元;,合肥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这预示着合肥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阶段已经到来,文化产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战略期。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用大的气魄,把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抓,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性、战略性产业加以推动,确立文化产业在全市的支柱产业地位,力争到__年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增加值占全市gdp8%以上的支柱产业,成为经济结构优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2、设立专门机构,推动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的发展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现有的工作机构已经适应不了产业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协调不了各种关系,必须建立健全新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议成立合肥市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市委或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宣传、文广、财政、规划、国土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可参照芜湖的经验,定期召开协调会和企业家座谈会,协调重点项目的推进落实,听取意见,改善投资及政策环境。在政府职能部门设立文化产业办公室,具有独立的人员编制和财政专项经费,具体实施和落实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行使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日常协调推进和统一调控、监管职能。

3、修订完善规划,扎实有力推进

我市的文化产业规划目前还停留在行业规划和部门规划层面,缺乏权威性、持久性和可操作性,需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建议在__规划制定中,将文化产业真正放到支柱产业的战略地位,作为全市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总体规划,统筹考虑、合理布局,提升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层次。同时,强化规划的贯彻力度,由市委、市政府来推动落实,用规委会、土委会的工作力度来大力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

4、培育龙头骨干,做大做强文化企业

文化产业要成为支柱产业,既要有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又要有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建议政府对我市各类文化企业有重点、有阶段、有针对的扶持。一是对特色鲜明、实力较强、成长性较好的文化企业如“樱艺缘”动漫、综艺、“音谷”(与中科院声学所合作)等科技含量高,有较长产业链,能够形成企业集群的好项目,通过出台土地、税收、规划、金融等相关优惠政策,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将其打造为上市公司,按现代企业制度及股份制方式运作,形成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文化企业;二是对一些由于历史原因造成体制不顺、竞争乏力的文化企事业单位,进行必要的经营体制改革。例如三个专业演出团体,如果还在“国字”号概念上兜圈是走不出困境的,必须转变思想和机制,通过产权交易、共同投资、公司化运作等形式,挂大靠强,实施重组,实现新生,及至做活做强。

5、实施大项目战略,发挥项目带动作用

强化项目带动,发挥大项目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一是借助外力,积极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者。特别要吸引具有雄厚资金、经营策略和营销人才优势的外来文化投资企业落户合肥,有重点地打造象芜湖方特这样的产业航空母舰;二是确定重大项目,实施定向招商。结合老城区改造,将桐城路打造成文化戏曲休闲一条街;将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和文化底蕴的类似于“合钢”这样的老企业,其所闲置的部分厂房,可以作为合肥早期工业文明遗址保留下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文化产业开发,改造成为具有文化、艺术特色的创意产业集聚区,等等。可采取政府先投入,做大做强后,再退出方式,如无锡尚德公司那样,政府投入的资金可以逐步退出。这部分资金可以循环使用,支持新的企业发展。通过大项目的实施,既能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也能带动周边传统餐饮业、商业、旅游业的繁荣,形成文化搭台,多方唱戏,各方共赢局面。我市应抓住__年举办全国体育大会的契机,有力带动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6、设立专项基金,成立文化产业投资公司

设立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使其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以股权投资的方式参与骨干文化企业的组建和发展。尽快组建文化产业投资公司,像城建投资公司那样对基金进行管理和运作。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可多渠道筹措,一是帮助骨干企业尽快上市融资;二是大项目、大工程可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融资;三是可以广泛动员社会资本投资于文化产业;四是可以通过财政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项目补贴、贷款贴息、奖励、融资担保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同时,加大对文化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引导各类风险投资机构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成立文化产业风险投资公司、小额贷款担保公司以及风险担保公司,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采取政府引导、资本运作、扶优扶强的模式,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投资结构,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

7、建立和完善扶持政策体系

目前我市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还不完善,没有出台专门的、具体的文化产业政策。而外地许多城市已走在我市的前面,例如,芜湖市从起,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动漫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对动漫产业的奖励。建议市政府吸纳各地经验并结合我市实际,尽快研究制定较为系统、操作性强、细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例如比照高新企业进行税费减免;享受比工业用地更优惠的土地使用政策;在信贷融资、资产处置方面按股份制和上市公司进行资本运作;在人才问题上构建合理的引进、培养、使用和奖励机制;建立我市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在知识产权保护和文化产品审批权限等方面参照先发地区做法等。

调研组认为,合肥的文化产业发展已进入机不可失、时不我待的机遇期,我市应像抓工业立市那样抓文化产业,像合肥大建设那样,狠抓文化产业的大发展,一定会有力助推我市经济发展,也必将有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第七篇 最新关于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3050字

为充分了解我县文化发展特色资源,找准制约文化发展的突出问题,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近期,县政协组成工作调研组,深入相关文化院团、文化企业、旅游景区、学校,通过实地查看、座谈交流、查阅资料等方式,对全县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文化特点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高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县境内有田野文物保护点162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骆驼城古遗址、许三湾古城遗址及墓群、汉明长城),省级4处,县级保护文物47处。骆驼城古遗址始建于东汉灵帝光和三年(公元180年),距今1832年,是目前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汉唐古遗址之一。许三湾古墓葬群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密集型古墓群之一。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红色旅游100个经典景区之一。

我县十分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按照政府主导、文旅联姻、企业经营、市场运作、依法管理、竞争发展的思路,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不断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大政策引导、市场管理力度,使文化产业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我县现有文化事业单位4个,即:高台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工团,在职职工44人。国有文化企业2个,即:新华书店、电影公司,现有职工10人。文化产业经营单位83家,从业人员200多人,经营面积15000多平方米,固定资产约1700多万元,其中文化传媒公司2家,网吧9家,kvt娱乐场所10家,音像制品零售经营户8家,电脑打字复印43家,印刷企业3家,图书零售(出租)8家,祁连玉奇石馆2家,还有一些分散的文化产业经营户,如字画装裱、手工编织、艺术根雕、器乐制作等。总体来说,我县文化产业仍处于摸索徘徊、低层次、低水平始发阶段,规模小、结构单一,对经济的贡献率很低,__年全县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781.3万元,占全县gdp的0.85%,除有线电视网络传输和旅游外,其它文化产品销售、广告印刷复制业、互联网经营与娱乐、工艺美术品加工销售等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221.5万元,仅占全县gdp的0.4%,与全国2.75%和全省1.8%的平均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为推动文化与旅游相融合,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我县在__年专门制定下发了《关于推进红色带动工程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确立了文化旅游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近年来,我们按照确定的目标、既定的任务,总体谋划、分步实施,扎实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一)加快文化旅游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抢抓党的__届六中全会决定、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和省市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机遇,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争取和建设一批文化旅游项目。近年来,我县黑河湿地公园建设、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二期工程、祁连葡萄庄园旅游服务项目、现代农业科技示范中心、骆驼城遗址环境整治和出土文物陈列馆建设、月牙湖公园游乐项目配套建设、博物馆新建及大湖湾风景区崇文楼、会议中心、垂钓中心等建设项目已陆续开工建设,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了我县文化旅游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二)丰富旅游产品,打造精品景区。依托我县特有的红色旅游景观、悠久的历史文物古迹、丰富的水域湿地资源、良好的生态自然环境,深度开发、培育以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为龙头的红色游,以黑河湿地公园(含大湖湾风景区)、月牙湖公园为主的湖泊水面游,以骆驼城古遗址、许三湾古墓葬群为代表的文物古迹游,以祁连葡萄庄园为中心的生态观光游以及许三湾—罗城段沙漠探险游,努力建设一批旅游精品景区,将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经济优势。按照“扩充、改造、完善、提高”的思路,深入挖掘景区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资源,塑造文化旅游品牌,进一步健全景区功能,提升景区档次和水平。

(三)大力推动文化旅游同频共振、深度融合。为把文化特色有机融入旅游业态,实现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共促共赢,近年来,我县利用节庆日、纪念日,依托县域内各旅游景区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节庆活动、民俗活动和旅游文化艺术节,全面提升了我县文化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为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从__年开始,我县充分发挥生态优势,持续推进黑河湿地公园和湿地新区生态城市的共融建设,体现了县委、县政府打造宜居宜游生态家园的坚强决心,也是文化与旅游、生态保护与城市建设深度融合、相得益彰的集中体现;组织开展的红色旅游文化艺术节紧紧围绕打造“红色高台、北凉古都、沙漠绿洲、戈壁水乡”这一文化旅游名片,组织开展了全省钓鱼大赛、端午游湖、龙舟赛、红歌会、红色经典音乐演奏会、红色经典美术作品展、民间旅游文化产品展销会、全民健身展示等11项文体活动,通过文化与旅游的互补融合,形成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合力,集中展现了我县日新月异的经济建设成果、积淀深厚的民间民俗文化、各具特色的乡镇文化、原创生动的红色音乐、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从__年以来,通过认真策划、精心组织,连续三年举办了“红色旋律”、“红旗颂”、“红西路军精神永存”大型主题歌会和音乐歌舞剧,现已打造成为我县在省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每年在大湖湾国家3a级风景区举办的端午游湖暨龙舟赛活动,“二月二龙抬头”民俗文化活动也已成为我县一项特色品牌旅游节会,是传承民俗文化、展现高台风貌的重要平台。广泛开展的周末广场文化活动、社区文化节、新社火调演、春节联欢晚会、元宵节灯展、读书活动、节庆文化活动等,既活跃了城乡群众文化生活,也成为对外展示我县文化旅游形象的有效载体,为旅游强县这一目标注入了强劲的活力。

(四)探索发展文化产业,延伸旅游产业链条。以“一轴两线”(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月牙湖、黑河湿地公园桥头景观区至大湖湾风景区沿线为中轴,祁连葡萄庄园、现代农业科技示范中心、骆驼城许三湾古城遗址、许三湾-罗城段沙漠探险旅游观光带为南线,黑河北岸现代农林业观光示范带、正义峡并连接石头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北线)为基本脉络,深入挖掘优势文化资源,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大具有浓郁西北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增加旅游的文化内涵,彰现文化旅游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后发优势。具体包括依托红西路军纪念馆打造红歌会品牌、与甘肃画院合作开发出版以红西路军征战河西为主题的“铁流西渡”系列连环画、文物精品的复制与推广、“乐善”秦剧的深入挖掘和品牌包装、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为主的各类民间民俗产品、旅游纪念品以及民间艺术品制作等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条。

(五)加强文化旅游产业市场管理。一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全县境内文化旅游资源实行有计划、有重点开发战略,严禁无序竞争、掠夺式开发。凡从事文化旅游开发的集体或个人,都必须遵从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指导,拟建或待开发的文化旅游项目须报县级文化旅游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方可进行;二是严抓文化市场的监管。针对文化市场点多面广、经营人员混杂、个别经营户违法经营等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加大了对网吧、ktv娱乐场所的监管力度,采用日常检查、临时抽查、夜间巡查、联合执法等多种执法手段,加大对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的查处力度;大力推广网吧实名制管理、“净网先锋”等技防手段,有效的促进了网吧、ktv等娱乐场所的依法合规经营。同时本着褒先促后的原则,在文化市场经营户中广泛开展“以德治店守法经营”评选活动,着力营造守法经营的文化市场经营氛围。

第八篇 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3650字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对发展旅游文化产业高度重视,全市上下对旅游文化产业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断提高,加快旅游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意识不断增强,作为旅游目的地、旅游文化产业作为新兴支柱产业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旅游产品不断升级,区域旅游特色逐步鲜明。全市共有成规模、较规范的旅游景区(点)42处,其中皇城相府和王莽岭为国家4a级景区,9个2a级景区,7个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a级景区和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数量名列全省第一。以来,我市旅游公路建设投资达到2.6亿元,新建旅游专线20条,全市旅游公路累计达到28条,总里程达到318公里。目前,以市区为中心、1小时车程为半径、连接各大景区的旅游公路环线网络已经形成,极大地改善了旅游景区通达条件和便捷程度。

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效应明显。作为全国围棋发源地,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8月,我市举行了第一届全国围棋文化节,围棋文化节的举办充分展示了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展示了的时代风采和独特魅力,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条件;拍摄了电视《康熙大帝》、《关中女人》、《别拿豆包不当干粮》、《赵树理》、《铁血长平》、《红窗花、白雪花》有效地提高了旅游地的知名度。

二、十一五期间,我市促进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十一五期间,市政府大力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推动旅游与文化融合,出台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市支柱产业之一。随后,相继出台了《市旅游文物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从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工作思路、政策和措施等方面作了具体的阐述,为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环境保障。8月出台的《市服务业发展大纲》和《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又把旅游文化产业作为服务业18个重点领域中的重中之重来培育发展。

(二)拓宽民间融资渠道

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探索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大力鼓励和倡导全社会举办旅游业,一是鼓励资源型企业将旅游业作为接替产业,由地下向地面发展。提出了一矿一业的发展思路。兰花集团开发王莽岭景区,三八煤矿开发珏山景区,竹林山煤矿开发蟒河景区,市煤运公司开发棋子山景区,晋煤集团王台矿开发丹朱岭景区。二是加大文化旅游业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力度,积极引导外地和民间资金开发文化旅游项目。河南客商孙先生投资4000万元,承包经营柳氏民居,沁水白云洞由个人投资开发,历山风景区被省城客商孟翠萍承包经营,陵川县凤凰欢乐谷景区由北京亿信通开发建设。

(四)突出重点项目管理。,山西省把服务业作为四大攻坚产业之一,而且放在第一位,其中旅游产业是作为新兴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在山西省服务业18个领域1+10项目中,我市皇城相府和王莽岭作为重点项目拟列入其中。在省建立旅游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项目库时,我市14个旅游项目,争取全部纳入该项目库,可为我市旅游文化产业争取更多的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加强对旅游文化产业项目基本建设程序的完善,完成旅游项目的审批、核准和备案手续。截止到上半年,共审批、核准、备案旅游项目13个,其中省审批、备案9个,为项目建设投融资打下坚实基础。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在政府主导开发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的战略措施下,我市旅游产业迅猛发展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随之也暴露出来一些问题需要引起关注和重视。

(一)观念陈旧,认识还不太到位。我市许多地方旅游发展最缺乏的不是资源,不是资金,而是观念。各级、各部门普遍对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以及旅游业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方面的巨大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尤其是缺乏对旅游业在调整产业结构中紧迫性、必要性的高度认识。

(二)宣传促销力度不够。近年来,我市游客接待人数及旅游收入均呈较大幅度增长,但多数是来自周边省市的游客,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游客和境外游客相对较少,这就需要我们下一步在巩固原有市场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和境外市场的宣传促销力度,优化游客结构,增加旅游收入。

(三)旅游相关产业发展滞后。多数景区的主要收入来自门票,旅游与文化还没有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没有对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进行有效开发,没有培育出有当地文化特色的相关产业,没有形成以文化为龙头的旅游产业链。游客在我市停留时间短,人均花费不高,旅游业对经济的拉动效应没有得到很好体现。

(四)开发与保护的问题。我市自然风光秀丽,文化底蕴深厚,但是在对丰富的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方面,有着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目前部门旅游景点的开发管理涉及到文物、旅游、林业等多个部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各自为政,政出多门的现象。如何妥善解决开发与保护的矛盾,还需要加大综合协调的力度。

四、我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力

虽然,我市旅游产业获得了一定的发展、有了一定的市场基础,但总体来说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还不够强,游客停留时间较短,客源输出多输入少,景区知名度不高,难以融入山西主要旅游线及中原旅游经济圈,旅游文化产业对经济的拉动效应还有很大的潜力。

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包括王莽岭、围棋起源地棋子山、世界奇观挂壁公路和世外桃源锡崖沟。全市地处黄土高原与中州平原断裂带之最险要处,由高低错落的五十多个山峰组成,是太行山风光的典型代表;又如蟒河旅游风景区,是以保护猕猴和亚热带植被为主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山西动植物资源宝库之美誉;珏山风景区,则有晋魏河山第一奇、小华山,小武当之美称;而大峡谷则是喀斯特地貌的著名自然遗产。近年来,我省初步形成了晋北佛教文化、晋中晋商文化、晋南黄河根祖文化三大文化旅游区为主的旅游业发展格局。其中,尤以晋商文化的迅速崛起为典型代表。与全省以人文景观为主的旅游业发展特点相比,风光独特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独树一帜,恰好弥补了全省旅游资源的缺憾和不足。据专家论证:旅游必然成为全省继三大文化旅游品牌之后,以自然风光独占鳌头、沁河古城堡独具特色的第四大旅游区。

其次,拥有客源市场优势。与中原一大批诸如郑州、洛阳、新乡、安阳、焦作等具有极大潜在客源群体的大中城市紧相毗邻;第三,拥有旅游交通环境优势。已拥有或即将拥有侯月铁路、郑太铁路和晋焦高速公路、晋长高速公路、晋侯高速公路、晋洛高速公路等一批重要旅游交通设施。

第三、发展旅游业时不我待。河南已经抢先一步,利用我市的自然资源,做成了知名景点。我市必须奋起直追,加大发展服务业力度。近年来,河南省旅游业的发展,尤其是周边地区如焦作、济源、洛阳、开封等市的旅游业迅猛成形有目共睹。这些城市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自然类风光景观的迅速崛起。云台山、小浪底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仔细分析,这些自然类旅游品牌的景观主体绝大多数在境内。而的自然风光绝不逊色于她们,丰厚的人文景观更具市场吸引力。为此我们将以特有的太行山水风情为灵魂,以青莲寺、炎帝文化、长平古战场及沁河流域古城堡群为文化内涵,以棋子山、王莽岭、珏山、舜王坪、蟒河、太行山大峡谷为舞台,打造融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旅游品牌。争创出我省继三大文化旅游品牌之后,以自然风光独占鳌头的第四张王牌,构建旅游业美好的明天。

五、几点建议

根据我市旅游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和潜力,我们认为,在今后要进一步加大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力度。主要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一步加大对旅游文化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旅游文化产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当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项目来抓,在规划土地、税收、财政等方面给于大力支持。

(二)进一步加大对旅游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入。要加大对旅游文化产业的资金扶持,一是根据财力状况和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逐年适当增加投入,引导旅游文化产业的品牌培育、项目示范等。二是安排一定数额的旅游文化发展基金,作为导向性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安排一定数额的旅游文化产业的贷款贴息,扶持重点旅游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和带动社会资金注入。

(三)找准旅游文化业的着力点。旅游的本质就是文化探寻、文化消费和文化享受。谋划和培育我市旅游文化产业,必须要有更加开阔的视野,找准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着力点,学习借鉴其他省、市旅游区好的做法,结合实际,大胆创新,把文化的导入作为旅游精品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开发富有浓郁地方特色、风情的文化旅游产品。加强文物保护和对非物质文化的挖掘与整理,扶持文化创意群体和经纪人,把具有特色的地方戏曲文化、民俗民居文化等文化形态融入旅游开发建设中。

(四)创新旅游品牌。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内涵,体现地方鲜明特色,千方百计把神奇太行经典的旅游品牌打响叫亮。近年来,在旅游品牌的培育和宣传上,全省初步形成了晋北宗教文化、晋中晋商文化、晋南根祖文化三大文化旅游区。但没有太行山这一块,不能不说是缺憾,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全力打造神奇太行经典的旅游品牌,努力向全省第四大文化旅游区神奇文化旅游区的目标迈进。

第九篇 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3800字

一、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随着加快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我市文化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逐年提高,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文化产业初具规模

2、产业结构逐步改善

从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三个层次看,我市文化产业结构渐趋合理,文化产业核心层的分量明显突出。据2024年普查,合肥市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增加值之比为60.5:9.0:30.5,直接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服务业占绝对主导地位(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各行业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30.99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近七成,为69.5%,比上年增长26%;提供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活动的相关文化服务业(文化产业的相关层)增长明显较快,各行业实现增加值13.64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0.5%,比上年增长38%。合肥作为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中了一批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为主的核心层文化产业,在全省文化产业中所占的比重逐年提高,引领优势明显。

3、文化企业实力增强

4、文化事业持续发展

5、体制改革不断推进

近年来,我市文化体制改革相继推出一系列举措:一是成立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进一步理顺了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实现了政企、政事分开,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得到切实转变;二是完成了宣传文化系统5家经营性事业单位的事转企改革和四家电影放映单位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启动了文博图等公益性事业单位内部三项制度改革,专业艺术院团目前正按照出人、出戏、出效益的思路积极推进改革。这些举措进一步激发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形成了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快速崛起的良好局面。

二、我市文化产业发

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机构有待加强和理顺

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涉及多个行业和部门。目前我市尚未成立专门的、统抓统管的文化产业管理机构,致使一些政策和项目的落实乏力推进。从政府管理部门来说,2002年市政府机构改革,经有关部门批准,市文化局作为全市文化块面的管理机关,单独设立了文化产业处,指导、协调全市文化产业工作,有独立的人员编制和财政经费,2024年文化和广电合并后,取消了独立的文化产业处及相应的编制和财政经费,相关工作纳入局科技处(文化产业处),在处室工作职能中,百分之九十是原广电局科技处工作职责,涉及到文化产业的职能大大削弱,和现在各级领导对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及市场的迅猛发展势头极不相称。

2、文化产业总量和比重偏低

3、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不均衡

4、文化产业和产品存在特色危机

合肥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科教人才资源丰富,三国名城、包公故里、科教基地、滨湖新城已成为合肥名片。同时,作为省会城市,合肥还有着融汇安徽各地文化的优势地位。但是,合肥的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整理挖掘和开发利用,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业态尚未形成。现有的文化产品多处于粗放型经营,缺乏文化产品的宣传推广和后续的配套经营。大多数文化产品缺乏创意和创新,缺少能够体现合肥地域特色和人文风情的文化精品。

5、配套扶持政策有待完善

6、文化产业精英人才缺乏

一是缺乏文化创意人才。文化创意人才是文化产业最核心的生产要素,是夺取文化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决胜因素。文化产业需要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尤其需要既通晓文化产业内容、又具有自主创作能力的本土人才,既懂产品研发又懂艺术创作的实用专业人才,以及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高层次文化领军人才,而现有的人才储备远远不够;二是缺乏文化经营人才。文化经营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军人物,他们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和质量。我市的文化经营人才屈指可数。

三、发展我市文化产业的建议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这为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标志,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显而易见,可以说,没有文化的发展繁荣,就难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因此,针对存在的问题,就进一步促进我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确立文化产业的支柱地位

2、设立专门机构,推动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的发展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现有的工作机构已经适应不了产业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协调不了各种关系,必须建立健全新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议成立合肥市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市委或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宣传、文广、财政、规划、国土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可参照芜湖的经验,定期召开协调会和企业家座谈会,协调重点项目的推进落实,听取意见,改善投资及政策环境。在政府职能部门设立文化产业办公室,具有独立的人员编制和财政专项经费,具体实施和落实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行使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日常协调推进和统一调控、监管职能。

3、修订完善规划,扎实有力推进

我市的文化产业规划目前还停留在行业规划和部门规划层面,缺乏权威性、持久性和可操作性,需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建议在十二五规划制定中,将文化产业真正放到支柱产业的战略地位,作为全市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总体规划,统筹考虑、合理布局,提升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层次。同时,强化规划的贯彻力度,由市委、市政府来推动落实,用规委会、土委会的工作力度来大力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

4、培育龙头骨干,做大做强文化企业

文化产业要成为支柱产业,既要有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又要有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建议政府对我市各类文化企业有重点、有阶段、有针对的扶持。一是对特色鲜明、实力较强、成长性较好的文化企业如樱艺缘动漫、综艺、音谷(与中科院声学所合作)等科技含量高,有较长产业链,能够形成企业集群的好项目,通过出台土地、税收、规划、金融等相关优惠政策,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将其打造为上市公司,按现代企业制度及股份制方式运作,形成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文化企业;二是对一些由于历史原因造成体制不顺、竞争乏力的文化企事业单位,进行必要的经营体制改革。例如三个专业演出团体,如果还在国字号概念上兜圈是走不出困境的,必须转变思想和机制,通过产权交易、共同投资、公司化运作等形式,挂大靠强,实施重组,实现新生,及至做活做强。

5、实施大项目战略,发挥项目带动作用

强化项目带动,发挥大项目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一是借助外力,积极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者。特别要吸引具有雄厚资金、经营策略和营销人才优势的外来文化投资企业落户合肥,有重点地打造象芜湖方特这样的产业航空母舰;二是确定重大项目,实施定向招商。结合老城区改造,将桐城路打造成文化戏曲休闲一条街;将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和文化底蕴的类似于合钢这样的老企业,其所闲置的部分厂房,可以作为合肥早期工业文明遗址保留下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文化产业开发,改造成为具有文化、艺术特色的创意产业集聚区,等等。可采取政府先投入,做大做强后,再退出方式,如无锡尚德公司那样,政府投入的资金可以逐步退出。这部分资金可以循环使用,支持新的企业发展。通过大项目的实施,既能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也能带动周边传统餐饮业、商业、旅游业的繁荣,形成文化搭台,多方唱戏,各方共赢局面。我市应抓住2024年举办全国体育大会的契机,有力带动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6、设立专项基金,成立文化产业投资公司

设立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使其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以股权投资的方式参与骨干文化企业的组建和发展。尽快组建文化产业投资公司,像城建投资公司那样对基金进行管理和运作。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可多渠道筹措,一是帮助骨干企业尽快上市融资;二是大项目、大工程可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融资;三是可以广泛动员社会资本投资于文化产业;四是可以通过财政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项目补贴、贷款贴息、奖励、融资担保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同时,加大对文化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引导各类风险投资机构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成立文化产业风险投资公司、小额贷款担保公司以及风险担保公司,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采取政府引导、资本运作、扶优扶强的模式,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投资结构,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

7、建立和完善扶持政策体系

目前我市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还不完善,没有出台专门的、具体的文化产业政策。而外地许多城市已走在我市的前面,例如,芜湖市从2024年起,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动漫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对动漫产业的奖励。建议市政府吸纳各地经验并结合我市实际,尽快研究制定较为系统、操作性强、细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例如比照高新企业进行税费减免;享受比工业用地更优惠的土地使用政策;在信贷融资、资产处置方面按股份制和上市公司进行资本运作;在人才问题上构建合理的引进、培养、使用和奖励机制;建立我市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在知识产权保护和文化产品审批权限等方面参照先发地区做法等。

调研组认为,合肥的文化产业发展已进入机不可失、时不我待的机遇期,我市应像抓工业立市那样抓文化产业,像合肥大建设那样,狠抓文化产业的大发展,一定会有力助推我市经济发展,也必将有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现状调研报告九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稿件

分类查询入口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