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实习背景介绍:简要描述实习的城市环境,包括城市的地理位置、经济状况、文化特色等,为读者构建一个清晰的背景画面。
2. 实习单位概述:介绍实习的公司或机构,包括其行业地位、业务范围、公司规模等,让读者了解你的实习平台。
3. 实习岗位职责:详细列出你在实习期间的主要工作内容,可以举例说明,展示你的工作职责和挑战。
4. 工作经验分享:分享你在实习期间的具体经历,包括完成的任务、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学到的新技能等,体现你的成长和收获。
5. 团队合作与沟通:描述与同事、上司的互动,如何协同工作,解决团队冲突,展现你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6. 行业观察与反思:基于实习体验,对所在行业的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观察和分析,体现你的专业洞察力。
7. 个人感悟与提升:阐述实习经历对你的个人发展产生的影响,如职业规划、价值观的改变等,展示你的自我认知和成长。
开头:
在繁华的xx城市,我有幸在xx公司进行了为期x个月的实习,这座城市以其独特的魅力和繁荣的经济吸引了我。在这次实习中,我不仅深入了解了xx行业,还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对我未来的职业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结尾:
回首这段实习时光,我深感庆幸能有这样的机会在xx城市学习和成长。我从实践中领悟到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是对人生和职业的深刻理解。这次实习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我期待着将所学应用于未来的工作,继续在xx行业中探索与进步。
一:实习要求
1: 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导游服务技能,锻炼导游讲解能力
2:发扬艰苦朴素作风,培养自己克服困难的意志。
二:实习目的
1:熟悉华东线路流程
2:激发学生内在导游潜能,为毕业后工作打下基础
三:实习线路
1:无锡灵山景区—三国城影视拍摄基地
2:苏州虎丘—寒山寺
3:车游南浦大桥—外滩—城隍庙
4:湖州南浔古镇
5:杭州万松书院—西湖
四:实习体会和收获
五:实习时间
华东实习报告:
华东线旅游是我国现在最热门的旅游线路之一,这条线路每年仅接待外国的游客就多达3000万人,而接待的国内游客更是不尽其数。如果一个导游能成功带好华东旅游线,那么在他的导游生涯一定能起到很好的推波助澜作用。作为导游界新人的我们也格外重视华东线旅游。然而不亲身经历一次华东线怎么能让自己有深刻的体会呢,相信学校也是出于锻炼我们并开发我们的内在潜能为目的,开展了此次实习。你是否适合导游这个行列,是否能带好华东线,是否能设计出好的旅游线路,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希望通过此次实习有解答,而在出发前我也通过学长学姐了解了往年华东线实习的事项,明确了实习的目的,行程,费用,一些注意事项和我们出发前需要做好的准备。
华东实习是从南京-无锡-苏州-上海-杭州-南京这样一个小圆,共有八大景点,四个购物店,活动内容非常丰富,而总费用分两种,有导游证380元/人,无导游证580元/人,四天三夜只包五餐,这就需要我们带足食物,因为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你未必方便去吃饭或购物,同时旅游景区的消费也是相当的高。我们是去实习的,必要的纸笔,书籍是必须携带的,最重要的是要做好吃苦的心理准备。
太湖明珠——无锡
3月19日早晨6:00旅游外语学院旅游专业300多名同学都在经贸学院北大门门口等待旅游大巴的到来。我班共43人分在1号车上,车上依旧是一名导游一名老师,很幸运去年皖南实习时是和王辉老师同一辆车,今年也一样。导游是一位活泼的07届学姐,笑容很灿烂。车子缓缓开离金陵,我们的第一站是无锡。无锡地处太湖之滨,风景绝美秀丽,历史千年悠长,是在江南蒙蒙烟雨中孕育出的一颗璀璨的太湖明珠;公元前11世纪,周太王长子泰伯为让王位偕弟仲雍,东奔江南,定居梅里,筑城立国,自号“勾吴”,开创了吴国历史。据说因境内锡矿枯竭取名无锡,无锡总面积4786平方公里,总人口431万,下辖两个市七个区,定香樟为市树,梅花、杜鹃为市花并确立《太湖美》为市歌。无锡出了很多名人,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的曲作者盲人阿炳就是无锡人,《围城》作者钱钟书等等,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太湖水域也流经无锡,我们在无锡实习参观游览的景点是国家五a级旅游景区,无锡市灵山景区和无锡中视影视基地景区(三国城,水浒城,唐城)。
首站我们来到了无锡市灵山景区,作为神州五大佛之首的灵山大佛,不仅是88米的高度令人叹为观止,宗教文化上的博大精深,同时也是担负着带动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内相关产业共同发展的重任。
我们来到灵山景区时临近正午,很不巧没能赶上九龙灌浴的奇观,在九龙灌浴广场,我们可以看到一座含苞待放的巨大莲花铜雕矗立在前方,巨大的荷花由四个威武的大力士托起,底部衬托着白色的圆形大理石水池,九条飞龙和八个形态各异的供养人环绕着巨大的水池。不能品味泉水喷薄欲出的感觉,但可以感受到进入景区的那份静谧。位于佛手广场行道的左侧是天下第一掌,是按灵山大佛右掌复制,且形状大小完全一致的铜质手掌,在灵山,有“摸佛手有福气,摸佛脚有灵气”的说法。这是因为这只右手的印上是“施无畏印”,佛教的说法是寓意除却众生痛苦,抚慰众生心灵,
佛掌心的千辐轮,是佛的三十二相之一。恰逢灵山景区在维修,大佛只能仰望,我们便只能摸摸佛手,增添佛气。
随后我们来到灵山梵宫内,灵山梵宫是无锡灵山胜景中的景点之一,坐落于烟波浩淼的无锡太湖之滨,钟灵毓秀的灵山脚下,气势恢宏的建筑与宝相庄严的灵山大佛比邻而立,瑰丽璀璨的艺术和独特深厚的佛教文化交相辉映。灵山梵宫建筑气势,布局庄严和谐,总建筑面积达7万余平方米,高三层的梵宫采用退台式建筑布局,以南北为轴线,东西呈对称分布,建筑面宽150米,进深180米,顶部为错落有致的五座华塔,后侧为曼陀罗形态的圣坛。
来到莲花变色穹顶大会厅内观看大型音乐会,剧场上方是高度达30多米的巨大穹顶,1500盏金光灿灿的莲花灯瞬间开启,刹那间千万盏明灯拱聚的穹顶,仿佛星光灿烂的天穹,仰望中,恍若置身浩翰的宇宙之中,绮丽而唯美。灯光变幻中,一场情境、意境、心境交融的《觉悟之路》演出在如梦如幻的美妙景象中拉开帷幕。天籁妙音间,一幕幕或神奇壮观或虚幻奇美的场景在时空变换中交替,人随其中,穿越过去、现实和未来的亿万年隧道,经历地狱、人间和天堂的世界转换,心灵在长廊楼阁和花草树木的恬淡中行走,在瞬息变幻的电光火石和狂风暴雨中历练,在时而飞升的万千彩蝶和神圣的菩提树下感悟生命??当穹顶缓缓打开,一束金光穿云破雾,从“天际”直泻而下,这是心灵的撞击。
此刻,我在心底默念: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一刹一净土,一禅一智慧,一叶一菩提,一物一有情?
下午车子开往我们的第一家购物店-紫砂博物馆及紫砂研究中心,在这里副馆长为我们讲述了店的规模,设施,及将来我们做导游后如何将游客带到店里,并欣赏了店中各种特色茶壶,让我们大开眼界,不过价格也是相当贵。我只能限于欣赏而已了,出了购物店去吃了午餐,餐标是10人一桌,15元/人,八菜一汤,用餐时导游忙前忙后,怪不得说导游人员的身体素质一定要好,不过铁打的身体也经不住不规律的饮食和不间歇的讲解。
下午用过午餐,我们稍作休息便出发前往无锡中视影视基地,是中国十大影视基地之一,由三国城,水浒城和唐城构成。由于时间紧迫,我们只能匆匆游览了三国城,进入三国城首先看到城门楼,这里是当年居中诸葛亮智设空城计的拍摄场景。门楼后的广场中间有着一尊鼎,它不仅是三国城的象征,同时又寓意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意思。这尊大鼎全部由生铁做成,重
15.8吨,高
5.17米,其重和高是世界鼎之最。在汉鼎的左侧为周长400米的跑马场,导游事前就向我们介绍了下午4:00推出的大型古战争演示“三英战吕布,参演的主要演员和40匹骏马都曾参加电视《三国演义》拍摄的。
往汉鼎后走便来到桃园,这里竹片的围栏让我们想到当年桃园结义时的精彩场面。通由小径我们便来到了吴王宫,这里是三国城最高的建筑,宫门前闽楼高达21米,走进宫门是王宫的宫殿,重檐歇山顶是〈三国演义〉中刘备招亲的地方,出了吴王宫还可以参观火烧赤壁特技场。出了三国城还可以看到门口有卖无锡两大特产之一的惠山泥人,泥人有粗货细货之分,在这里卖的多是粗货,小的一对福娃1元,大的5-8元,采用磨具印胚,手工彩绘,造型单纯,用笔组犷色彩明快。当然也少不了无锡的特产酱排骨,糕点等等。
出来三国城,我们的无锡之旅也就结束了,我们便直奔苏州,无锡到苏州走沪宁高速有42公里约1小时到达,晚上便住宿在苏州。
城市实习报告
曾经我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的良心都让狗吃了,而狗变得越来越有良心了,而人却失去了自我,变得像禽兽一样,丧心病狂!我最静在我家后院发响了几只流浪猫,一共六只。如果按这个比例推算,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个人在一生中都发现一支流浪猫的话,那枚全中国起码有上几亿只流浪猫了!当然这个推算不太正确,但我只想说,生活在我们周围的流浪动物实在太多了。作为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帮助它们。——引言
一、流浪动物群体的形成原因
据我调查,流浪动物的形成原因有以下方面:
1. 由于人类的不负责任,在饲养宠物的时候,如家中有了小孩儿不能养宠物,或是因为感到自己不能适应饲养宠物的生活,或是因为当初养宠物致使一时冲动,为做好心理准备等。因此导致不冯宠物沦为流浪动物。
2. 由于人们在养宠物前为接触过养宠物的知识。不知道要给家养的非经济宠物做绝育手术,导致家养宠物在发情期在未能找到合适的伴侣下,与流浪动物发生交配行为,导致家养动物与流浪动物所产生的后代又继续过着流浪的生活。
3. 由于人们的迫害,如毒打家养宠物或拿家养宠物当作发泄心理不平衡的工具,到这家养宠物被迫离家出走。
4. 由于对养宠物的管理政策缺乏了解,在认养宠物之后不办理领养宠物的许可证,或不在规定区域内认养规定种类的宠物。导致怕麻烦,在将要被查出时将宠物遗弃。
说明:1、家养非经济宠物:以家庭为单位所养的不是为获得经济利益的宠物。
二、人类对流浪动物的看法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我姓对于流浪动物的态度是包含同情与关心,并能够积极的尽自己所能帮助它们。我醒我们的社会应该是好的,能够帮助弱势群体的社会,但是时恰好相反。某日,在某城市的街头,一对男子看见路上的一只流浪猫,不知当时他们怎么想的,就用极为残忍的手段,将有毒的食物为给猫吃,最后将猫残忍的杀害了。人没对于生命的态度令我难以相信,人类怎么会这样对待我们的朋友,对待一个弱势群体,对待一个活生生的生命。
调查对象:未成年人 成年人
调查人数:未成年人 100人 成年人100人
调查方法:抽样调查
调查结果:(1)是否见过流浪动物
未成年人:85% 成年人75%
(2)是否救助过流浪动物
未成年人:61% 成年人32%
(3)是否有救助流浪动物的意识
未成年人:75% (大多由老师教导,为付出实际行动。)
成年人:25% (大多数认为没必要它可自生自灭)
(4)不救流浪动物的原因:
未成年人:害怕 害怕被染病 父母不准 没见过
成年人:害怕染病 没见过 没有必要 没意识 漠视态度
总之,我的数据不能说明一切,但是从媒体上可看到,滥杀无辜流浪动物的行为屡禁不止,有些报道让人难以置信,毛孔悚然,人类对弱小生命的漠视与冷淡、冷酷无情已达到了一个难以相信的境界。我国还没有立法来保护流浪的动物,唉!我不知该说声么好。一句话:大部分人对于滥意伤害弱小的流浪动物成支持态度,认为它们的生存权利是可以任我们剥夺的,我们不用管它们。
三:分析流浪动物的心理
据调查家养宠物被抛弃后它们的心理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创伤,一般分以下几种情况:
(1)、在被主人抛弃后或因某种原因成为流浪动物后,它们的内心深处仍然一直信任人类或主人,觉得他们只是一时冲动而舍弃了自己,对重新被人认养报以信心,仍让相信人类使他们的好朋友,这一类即相信人类型
(2)、在被主人抛弃后或因某种原因成为流浪动物后,它们由于受到打击太大,已完全不相信人类或是主人,认为人类就是我的敌人,不再读人类报以任何信心,认为只能靠自己,人类是不可信赖的,既不相信人类型
说明:在第一节中,所提到的流浪动物形成原因,一类原因和四类原因所产生的流浪动物为相信人类型,而二类原因和三类原因所产生的流浪动物为不相信人类型
四、如何保护流浪动物
如何保护好流浪动物,这是我写这篇暑期社会实践调报告的原因。保护流浪动物,不是说我们要把流浪动物带到医院后,给它们治病。当然这是很必要的!但鲁迅先生说:“要救国,不能只治身体上的疾病,还要治心理上的疾病,要精神就亡。我们要教育我的后代与人民,要他们知道保护流浪动物是我们的责任与义务,是我们必须作的。这样才能堵住残害流浪动物的源流,从根本上保护流浪动物的生存权利。我们还要制定保护流浪动物的法律,用法律武器来保护流浪动物的权力。总之,要让后代知道保护流浪动物是对的,要立法保护他们。
城市生态实习报告
一、实习概况
1. 实习目的: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同当地居民或公园游客的交流, 增进我们对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城市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以及了解人们对于环境的真正需求。
2. 实习路线及内容:2003年4月5日,早八点,在北大逸夫二楼前集合出发,经图书馆至燕南园,停留进行观察调查;经静园至翻尾石鱼;从北大西门出至蔚秀园及承泽园,解散进行调查;在海淀公园调查后,经六郎庄、北京城市绿化隔离带、京密引水渠,从南如意门进入颐和园,沿昆明湖南岸、颐和园北岸、万寿山北坡一路观察,听取老师讲解;约14:30实习结束。
3. 实习达到的目标:通过老师的讲解以及自己的观察,将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同实际联系起来,发现原来我们身边有许多细节都被我们忽略了,一些习以为常的事情背后还有大文章。
通过实习,也认识了一些动植物,增加了知识。
二、实习记录
1. 逸夫二楼经图书馆至燕南园途中:
在图书馆前回望,通往东门的那条路,左边是繁忙的建筑工地,右边是教学楼,仅有的那片可怜的草坪是看不到的。
虽还是春天的早上,但还是给人一种热的感觉。
也许因为是新建不久的,路两旁几乎没有一棵树。
北京春季多风,有时还会夹杂着工地上的土,形成一个小型“沙尘暴”,令这条路有些让人望而却步,尤其是在夏天,大家都要低头疾走,当然这种情况在出了东门以后也没有得到缓解。
缺乏绿色,也使这条路让人感到很暗淡,有些过于严肃。
不能说这条路上完全没有绿色,还有一片草坪。
关于它我问了问周围的同学,有的说没什么感觉,有的说它晚上还不错,还有的说刚来的时候觉得绿油油的挺好,后来就没注意了。
我觉得这和人的心情有关,刚入学当然觉得什么都好,后来也就没心情注意了,还是“低头疾走”要紧。
晚上其实是草坪里的灯好看。
这么说来它存在的意义似乎不大,不如种些树,因为在地学楼前,我觉得弄成一个小型的实习场地,大家可以分辨分辨岩石,认识认识植物,比在屋子里印象要深刻。
老师还提到如何设计这条路以配合图书馆及周围景物的问题。
2.“世外桃源”——燕南园:
(1)老师在园内一片草地中讲解:
了解并认识了一些植物,如耐践踏的车前草,开着紫色小花的二月兰,堇菜和蒲公英等。
这些野生的植物不需要人们特殊的照顾,自生自灭,但是生生不息,二月兰谢了,三月兰花开,种类更加丰富。
(2)自己在园中的观察:
与园外相比,园中的人工雕琢很少。
墙角,路边都长着野花。
注意到园中很少有铁栅栏,草地的边界都是由一种植物,再在上面简单的架一根竹竿组成的。
植物都是活的,长叶开花后应该很漂亮。
我想这个效果是铁栅栏无法拥有的。
在里面还看到三只野猫,两白一黄。
(3)同园内居民的交流:
有一位40多岁的叔叔在自家门前的地里给玉簪花分株,访问中他说这一小片地里的植物都是他种的。
问他住在这里同住在楼房哪个好,他说当然是这里好,因为这里人的密度小,活动空间大,还可以种花草。
在询问一位住在园中30多年的老大爷时,他指着园中的一个花坛说,那里以前是一个游乐场,现在修了反而少了个娱乐的地方。
在问及住在此处还有什么不如意的时候,被访的人一致对园内的公厕表示不满,说不仅环境差了,而且人也杂了。
有一位50年代就居住在这里的老奶奶说这里的植被乱七八糟的,自己想种点花,又会被人折走。
3.静园:
据老师介绍,这里以前是一片苹果树林,但为修草坪被砍掉了。
静园的草坪可以任人践踏,目前黄绿相间,野草为绿。
4.未名湖:
有一个插曲令我印象深刻。
一个人正在湖边的长椅上看书,突然身边开始喷水,吓的差点跳起来,原来是给草坪浇水的时间到了。
我觉得这是设计的一大失败。
设计要处处为处在其中的人着想,也许坐椅与喷头不是一起建的,但后来添加的应考虑到整体,不能将一个一个设施隔离起来。
5.蔚秀园:
主要是同居民进行交流。
大家似乎还是抱怨的比较多,都反映小区中的一个死水沟蚊蝇滋生,臭气熏天,垃圾成堆。
据了解,这个水沟以前水是清的,水源是地下的自来井,居民也不多,后来盖房子,把水填了,把山推了,自来井不出水了,活水变成死水了,清水自然也混了,臭了。
当问及对小区内的植物有何看法的时候,大家的意见也是出奇的一致,说现在太乱,草乱七八糟的,还是要搞搞绿化,弄利落点好。
问她们野花难道不好吗,回答是花期太短,不象种的花那样开的长,也没有那么多种类,而且也没有种的花花朵大,好看。
居民的观点似乎与老师自然即是美的观点有些矛盾,这种情况在燕南园中也有发生,人们还是需要整齐的草坪和人工栽种的花朵。
是因为我们访问的都是些老人家,她们见了太多的荒芜与嘈杂,现在渴望一种整齐的美吗?
6.海淀公园:
还是以自己观察和同别人的交流为主。
在公园中没呆多久就感到很晒,问在公园中健身的人,也反映这里的树阴太少了,夏天只能很早或傍晚来。
一个看着孩子玩耍的阿姨说,这里虽说很晒,但离家比较近,有一些健身设施,孩子也爱到这里玩,有总比没有要好。
我观察到,这里树少,天空比较空旷,反而成了放风筝的好地方,公园也因地制宜,门口就有卖风筝的。
其实没树也有别样的乐趣。
公园中有残疾人康复区,儿童区和老年人健身区,区内都有适合不同人群的健身设施。
而且每区的地都是用橡胶铺的,软而不滑,这是在很多小区或公园里面被忽视掉的。
7.去往颐和园的路上:
在万泉河边,被眼前景象惊呆,河床中已没有水,只有一层散发恶臭的淤泥。
固化的河道,水的匮乏,使其没有了生机。
经老师讲解,路上那些穿着“铠甲”的树木是皮很名贵的杜仲。
我不明白为什么要把这种树种在路边,给树木的养护添加麻烦。
是为了让路人认识新植物吗?树上没有挂牌,而且让人认识到它的珍贵之处,树就更危险了。
是它适合种在此处,或是它长成后别有一番景象吗?
到了所谓的绿化隔离带,是将“京西稻田”除掉后的产物,觉得还没有路边的树多,土倒是不少。
老师介绍一种名为灰藜的一年生植物,该种先锋植物,无人管理,也可茁壮成长。
8.颐和园南如意门:
门前就是昆玉河,又称京密引水渠,岸边已被固化。
该条河流同八一湖相连,构成了所谓的京城水系,已经成了人们游北京的一条水上路线。
驶过两条游船,但均没有按照当初开通此路线时所说的,为保护水体,将窗子封住,不知会给河水带来多少垃圾。
采访中,得知以前的岸边满是树,水里鱼也不少,但为了修路,树砍了,岸修了,现在鱼不见了,由于来往的车辆很多,又没有树,土也很大。
我仔细观察河水,发现水中有不少水草,靠近岸边处还有垃圾。
9.颐和园内:
颐和园主要由昆明湖和万寿山两部分构成,两者均为自然形成。
沿西堤六桥而行,一路杨柳依依,桃花盛开,同门外相比,简直就是两个世界。
在同游客的交流中,大家都很喜欢这里的风景,觉得“没白花门票钱”,反面的声音没有听到。
湖边老师讲解由芦苇和茭白组成的湿地系统,这种滨水系统,净生产力高,不仅美化环境,还可以造福环境。
我夏天来游园的时候,绿色的芦苇配上蓝色的湖水,再加上湖面波光粼粼,是很漂亮,但当时不了解它原来还有这么多生态功能。
对一些景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也是此次实习的一大收获。
公园中正在进行整修,一圈印有花草树木的围帐将工地与游览区隔开,从远处看,围帐和园中的花草融为一体,不仔细看,简直无法分辨。
这比起那些路边常见的突兀的围帐,更让人觉得舒服。
但不幸的是我们还是看到有一条管道从工地延伸到湖边,乌黑的水正排到湖里。
围帐很高,无法看到里面,不知这水是施工后的废水,还是将需要整修的湖段排空时,湖底含有淤泥的水,要是后者,还是情有可原的。
在山上我们看到了几百年前的水土保持工程,很不显眼,老师不讲,我是不可能发现的。
工程对山体的改变不大,只是将山坡改造成鱼鳞状,有点象阶地,这样可以加强下渗,减缓水流的速度,从而预防了水土流失。
但我想这只适用于水量不大的时候。
在山上还看到一些丢了脑袋的佛像,对取走佛祖脑袋的人颇不理解,这是一种亵渎,也是一种低素质的表现。
约下午两点在山上解散,实习结束。
三、分析与讨论
注意到这次实习中不论是老师的讲解,自己的观察还是进行访问的过程中,都提到了不少关于植物的问题,因此这一部分想着重探讨周围环境中植物的选择,以及对实习过程中想到的问题进行解答。
1. 关于居民对周围植被看法的问题
在调查中,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应该对环境进行修理,而对野生的植物则有一些深恶痛绝,这与老师的一些观点有些背道而驰。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自然环境能让人觉得舒服,使人产生深刻的体验呢?研究表明①,首先,要看人是否对自然环境感兴趣;其次,要看自然环境的物理特征。
例如,一片矮树林旁边是一片绿草如茵的草地,人们从矮树林中一条小路穿过,坐在草地上玩耍,会产生一种摆脱都市枯燥、乏味、紧张工作压力的感觉,心情愉快;而在另一种情况下,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无法通过的灌木丛,这类自然景色往往失去对人类的吸引力。
因此,我想整齐修剪过的草地,花园,还是有它们存在的心理基础的。
我们在学这门课之前不也是对一些人工修剪,设计过的园艺作品赞不绝口吗?这似乎是很多人的心理需求。
我们不能完全否定人类对环境的改造,市中心的花坛,绿地,在心理学上,能够有较高的清晰度,更能够吸引人。
当然,任何改造都要有一个限度,适可而止。
老师是从生态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的,自然生长的植物有诸如,种类丰富,无需太多人工管理等优点。
从城市整体的角度来讲,还是要以自然植物为主,这样对资源和环境都有益处。
但处处都是这样,未免让人产生荒芜杂乱的感觉。
居民的不满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当然这又引出另一个问题,是人们的心理需求重要,还是环境生态重要?设计要以人为本,又要以环境为基础,两者兼顾似乎很有难度。
如何处理,改变人的观念?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改变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寻求一种合适的立足点,将二者有效的调和起来。
但,这立足点在哪里呢?
2. 关于路边种植杜仲树的问题
前面提到,在去往颐和园的路上,对路旁种植穿“铠甲”的杜仲树不理解,回来后特意查了一下该树的特征,发现自己当时的看法过于简单,是错误的。
当时看到的树,因为是刚移植过来的,树干很细,也没有枝叶,再加上那圈铁衣,觉得不是很美观。
其实,据查得的资料②,杜仲干形直,枝繁叶茂,树冠多呈圆形或圆锥形,遮萌面积大,且树体抗性强,病虫害很少,不需喷洒农药,是城市园林绿化非常理想的树种。
北京、南京,杭州、洛阳等城市利用杜仲作行道树或进行公园、庭院绿化,均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而且由于杜仲根系发达,耐干旱瘠薄,也是广大山丘地区理想的水土保持树种。
杜仲树耐旱,耐寒,耐碱,却不喜湿热,在北京种植非常理想。
杜仲树的药用价值也很高,可以说浑身都是宝,尤其是它的树皮,这也是给它穿衣的原因。
但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杜仲树的树皮具有再生的特性,即使对主干某一区段树皮进行全部环剥,只要及时采取保护措施,短期内在剥掉皮的木质部上又可长出新的树皮,3~4年后即可赶上未剥皮部分树皮的厚度。
通过环剥皮还可以促进树株直径的生长。
杜仲不管幼树或老树都存在树皮再生能力,但其中以幼、壮龄树再生能力最强。
所说的`保护措施,简单来说就是用有网眼塑料薄膜包裹树干。
我想,既然剥皮不会给树造成太大的损伤,反而在一定意义上说还对树有好处,何苦要把树围起来呢。
而且我看那铁圈很小,没有给树留生长的空间,不如没有。
希望这是因为树还没完全长好,进行保护的缘故,以后能看到小树解脱枷锁。
那我们要怎样选择种植的植物呢?
我觉得首先要了解植物的特性,以及当地的环境,因地制宜。
不能将人的意志强加给环境。
正如在实习中看到的,针叶树的落针有一定酸性,会使周围的土壤酸化,因此树下的植被很少,我们强种上草也没有用;还有在颐和园山坡上看到的侧柏,它本是一种耐旱,耐碱的植物,所生长的地方往往植被不多,公园如果片面的追求绿化效果,铺上草坪,为保养草坪又浇灌很多的水,反而会对侧柏的生长不利。
还有前几年,北京提出要给杨树做“节育手术”,因为每年一到春天,杨絮就铺天盖地,无孔不钻,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不便,这是当初种植时所没想到的。
这些都是由于设计者不了解植物的习性造成的。
形式不是我们追求的一切,和谐才是基础。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乡土植物的应用。
所谓“乡土植物”是指未经人类作用引进的那些植物。
“在乡土植物中包括不少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材料,它们生长繁茂,管理粗放,无需对土壤作特殊的处理,可供选择用于公园、娱乐场所和庭院中的湖泊、溪流、池塘及喷泉花坛等处的镶边栽种。
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课题。”
应用乡土植物种植可为城市居民区提供一个近似于自然林地和开阔田野的环境。
孩子们在这里可以自由地攀爬树木,摘取花朵和进行其他活动,而这正是现在很多设计没有考虑到的。
乡土树种还可以真实地反映出当地的季节变化,而引入的外来树种却不能反映季节的特点。
在当前迅速发展变化的世界中。
乡土植物以其使人感到熟悉而又持久的风貌,也许更能引起人们对过去的怀念从而增强对生活的信心。
尤其是在土壤和其他条件不良的地段,乡土植物可以依靠其较强的抗性来维持正常生长。
在不具备表土的地段,更可显现出其特殊的栽培价值。
许多乡土植物并不需要优良的表土。
贫瘠的土壤反而可以防止其过量生长,并减少相应的管理问题,而且这些植物在贫瘠土壤中生长的寿命往往比在优质土中更长。
燕南园中几乎遍及各处的二月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墙角,土坑都成为它生长的场所。
前面也有提到关于人们对修剪得很好的花坛,绿地的需求。
鉴于以上所说的乡土植物的优点,我们可以考虑以其作为园林设计,城市美化的主要原材料。
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生态和人们心理需求的统一。
最后,我想到静园被砍掉的苹果树,也想到高中校园里的那排柿子树,那是我们学校的一道风景,一到秋天树上挂满了柿子,但没有人去摘它。
长满果实的树木能给人一种成就感,一种满足与欣喜。
在校园等地种植一些适宜当地环境的果树,让人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应该被提倡。
四、收获与问题
实习是一次用自己的眼和耳去感受环境的机会,在实习的过程中,经老师的讲解,我体会到“生态无处不在”这句话。
同时通过提出与解决问题,增进了知识,加深了理解,纠正了自己的一些错误认识。
在这次实习中,我感觉的最大的困惑就是,人们的需求或者愿望与生态的矛盾。
要改变人的认识,但这绝非我们短暂的一生所能实现的,我们不能把全部的精力全放在纠正人的意识上面,还要努力去寻找协调二者的方法,而这个方法,应该就是我们要探索的问题。
与之相关的还有植物选择,尤其是在城市中的问题,这虽在前面有所讨论,但由于缺乏足够的植物知识,显然还是不全面的,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讨。
在海淀公园发现树少反而成为人们放风筝的好地方,所以不应该仅仅以树木的多少来衡量公园的好坏,还要看植物的分布以及其在人类活动中所起的作用。
但究竟应该怎样安排园中的植物,当然最好应该沿用其原有的状态,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再根据不同地方的特点来设计。
而究竟具体应该怎样做,还待讨论。
李韵然 00213031
2003.4
一、实习概况
1. 实习目的: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同当地居民或公园游客的交流, 增进我们对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城市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以及了解人们对于环境的真正需求。
2 . 实习路线及内容:2003年4月5日,早八点,在北大逸夫二楼前集合出发,经图书馆至燕南园,停留进行观察调查;经静园至翻尾石鱼;从北大西门出至蔚秀园及承泽园,解散进行调查;在海淀公园调查后,经六郎庄、北京城市绿化隔离带、京密引水渠,从南如意门进入颐和园,沿昆明湖南岸、颐和园北岸、万寿山北坡一路观察,听取老师讲解;约14:30实习结束。
3. 实习达到的目标:通过老师的讲解以及自己的观察,将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同实际联系起来,发现原来我们身边有许多细节都被我们忽略了,一些习以为常的事情背后还有大文章。通过实习,也认识了一些动植物,增加了知识。
二、实习记录
1. 逸夫二楼经图书馆至燕南园途中:
在图书馆前回望,通往东门的那条路,左边是繁忙的建筑工地,右边是教学楼,仅有的那片可怜的草坪是看不到的。虽还是春天的早上,但还是给人一种热的感觉。也许因为是新建不久的,路两旁几乎没有一棵树。北京春季多风,有时还会夹杂着工地上的土,形成一个小型“沙尘暴”,令这条路有些让人望而却步,尤其是在夏天,大家都要低头疾走,当然这种情况在出了东门以后也没有得到缓解。缺乏绿色,也使这条路让人感到很暗淡,有些过于严肃。
不能说这条路上完全没有绿色,还有一片草坪。关于它我问了问周围的同学,有的说没什么感觉,有的说它晚上还不错,还有的说刚来的时候觉得绿油油的挺好,后来就没注意了。我觉得这和人的心情有关,刚入学当然觉得什么都好,后来也就没心情注意了,还是“低头疾走”要紧。晚上其实是草坪里的灯好看。这么说来它存在的意义似乎不大,不如种些树,因为在地学楼前,我觉得弄成一个小型的实习场地,大家可以分辨分辨岩石,认识认识植物,比在屋子里印象要深刻。
老师还提到如何设计这条路以配合图书馆及周围景物的问题。
2.“世外桃源”——燕南园:
(1)老师在园内一片草地中讲解:
了解并认识了一些植物,如耐践踏的车前草,开着紫色小花的二月兰,堇菜和蒲公英等。这些野生的植物不需要人们特殊的照顾,自生自灭,但是生生不息,二月兰谢了,三月兰花开,种类更加丰富。
(2)自己在园中的观察:
与园外相比,园中的人工雕琢很少。墙角,路边都长着野花。注意到园中很少有铁栅栏,草地的边界都是由一种植物,再在上面简单的架一根竹竿组成的。植物都是活的,长叶开花后应该很漂亮。我想这个效果是铁栅栏无法拥有的。在里面还看到三只野猫,两白一黄。
(3)同园内居民的交流:
有一位40多岁的叔叔在自家门前的地里给玉簪花分株,访问中他说这一小片地里的植物都是他种的。问他住在这里同住在楼房哪个好,他说当然是这里好,因为这里人的密度小,活动空间大,还可以种花草。
在询问一位住在园中30多年的老大爷时,他指着园中的一个花坛说,那里以前是一个游乐场,现在修了反而少了个娱乐的地方。
在问及住在此处还有什么不如意的时候,被访的人一致对园内的公厕表示不满,说不仅环境差了,而且人也杂了。有一位50年代就居住在这里的老奶奶说这里的植被乱七八糟的,自己想种点花,又会被人折走。
3.静园:
据老师介绍,这里以前是一片苹果树林,但为修草坪被砍掉了。静园的草坪可以任人践踏,目前黄绿相间,野草为绿。
4.未名湖:
有一个插曲令我印象深刻。一个人正在湖边的长椅上看书,突然身边开始喷水,吓的差点跳起来,原来是给草坪浇水的时间到了。我觉得这是设计的一大失败。设计要处处为处在其中的人着想,也许坐椅与喷头不是一起建的,但后来添加的应考虑到整体,不能将一个一个设施隔离起来。
5.蔚秀园:
主要是同居民进行交流。大家似乎还是抱怨的比较多,都反映小区中的一个死水沟蚊蝇滋生,臭气熏天,垃圾成堆。据了解,这个水沟以前水是清的,水源是地下的自来井,居民也不多,后来盖房子,把水填了,把山推了,自来井不出水了,活水变成死水了,清水自然也混了,臭了。当问及对小区内的植物有何看法的时候,大家的意见也是出奇的一致,说现在太乱,草乱七八糟的,还是要搞搞绿化,弄利落点好。问她们野花难道不好吗,回答是花期太短,不象种的花那样开的长,也没有那么多种类,而且也没有种的花花朵大,好看。
居民的观点似乎与老师自然即是美的观点有些矛盾,这种情况在燕南园中也有发生,人们还是需要整齐的草坪和人工栽种的花朵。是因为我们访问的都是些老人家,她们见了太多的荒芜与嘈杂,现在渴望一种整齐的美吗?
6.海淀公园:
还是以自己观察和同别人的交流为主。在公园中没呆多久就感到很晒,问在公园中健身的人,也反映这里的树阴太少了,夏天只能很早或傍晚来。一个看着孩子玩耍的阿姨说,这里虽说很晒,但离家比较近,有一些健身设施,孩子也爱到这里玩,有总比没有要好。
我观察到,这里树少,天空比较空旷,反而成了放风筝的好地方,公园也因地制宜,门口就有卖风筝的。其实没树也有别样的乐趣。
公园中有残疾人康复区,儿童区和老年人健身区,区内都有适合不同人群的健身设施。而且每区的地都是用橡胶铺的,软而不滑,这是在很多小区或公园里面被忽视掉的。
7.去往颐和园的路上:
在万泉河边,被眼前景象惊呆,河床中已没有水,只有一层散发恶臭的淤泥。固化的河道,水的匮乏,使其没有了生机。
经老师讲解,路上那些穿着“铠甲”的树木是皮很名贵的杜仲。我不明白为什么要把这种树种在路边,给树木的养护添加麻烦。是为了让路人认识新植物吗?树上没有挂牌,而且让人认识到它的珍贵之处,树就更危险了。是它适合种在此处,或是它长成后别有一番景象吗?
到了所谓的绿化隔离带,是将“京西稻田”除掉后的产物,觉得还没有路边的树多,土倒是不少。老师介绍一种名为灰藜的一年生植物,该种先锋植物,无人管理,也可茁壮成长。
8.颐和园南如意门:
门前就是昆玉河,又称京密引水渠,岸边已被固化。该条河流同八一湖相连,构成了所谓的京城水系,已经成了人们游北京的一条水上路线。驶过两条游船,但均没有按照当初开通此路线时所说的,为保护水体,将窗子封住,不知会给河水带来多少垃圾。
采访中,得知以前的岸边满是树,水里鱼也不少,但为了修路,树砍了,岸修了,现在鱼不见了,由于来往的车辆很多,又没有树,土也很大。我仔细观察河水,发现水中有不少水草,靠近岸边处还有垃圾。
9.颐和园内:
颐和园主要由昆明湖和万寿山两部分构成,两者均为自然形成。
沿西堤六桥而行,一路杨柳依依,桃花盛开,同门外相比,简直就是两个世界。在同游客的交流中,大家都很喜欢这里的风景,觉得“没白花门票钱”,反面的声音没有听到。
湖边老师讲解由芦苇和茭白组成的湿地系统,这种滨水系统,净生产力高,不仅美化环境,还可以造福环境。我夏天来游园的时候,绿色的芦苇配上蓝色的湖水,再加上湖面波光粼粼,是很漂亮,但当时不了解它原来还有这么多生态功能。对一些景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也是此次实习的一大收获。
公园中正在进行整修,一圈印有花草树木的围帐将工地与游览区隔开,从远处看,围帐和园中的花草融为一体,不仔细看,简直无法分辨。这比起那些路边常见的突兀的围帐,更让人觉得舒服。但不幸的是我们还是看到有一条管道从工地延伸到湖边,乌黑的水正排到湖里。围帐很高,无法看到里面,不知这水是施工后的废水,还是将需要整修的湖段排空时,湖底含有淤泥的水,要是后者,还是情有可原的。
在山上我们看到了几百年前的水土保持工程,很不显眼,老师不讲,我是不可能发现的。工程对山体的改变不大,只是将山坡改造成鱼鳞状,有点象阶地,这样可以加强下渗,减缓水流的速度,从而预防了水土流失。但我想这只适用于水量不大的时候。
在山上还看到一些丢了脑袋的佛像,对取走佛祖脑袋的人颇不理解,这是一种亵渎,也是一种低素质的表现。
约下午两点在山上解散,实习结束。
三、分析与讨论
注意到这次实习中不论是老师的讲解,自己的观察还是进行访问的过程中,都提到了不少关于植物的问题,因此这一部分想着重探讨周围环境中植物的选择,以及对实习过程中想到的问题进行解答。
1. 关于居民对周围植被看法的问题
在调查中,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应该对环境进行修理,而对野生的植物则有一些深恶痛绝,这与老师的一些观点有些背道而驰。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自然环境能让人觉得舒服,使人产生深刻的体验呢?研究表明①,首先,要看人是否对自然环境感兴趣;其次,要看自然环境的物理特征。例如,一片矮树林旁边是一片绿草如茵的草地,人们从矮树林中一条小路穿过,坐在草地上玩耍,会产生一种摆脱都市枯燥、乏味、紧张工作压力的感觉,心情愉快;而在另一种情况下,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无法通过的灌木丛,这类自然景色往往失去对人类的吸引力。
因此,我想整齐修剪过的草地,花园,还是有它们存在的心理基础的。我们在学这门课之前不也是对一些人工修剪,设计过的园艺作品赞不绝口吗?这似乎是很多人的心理需求。我们不能完全否定人类对环境的改造,市中心的花坛,绿地,在心理学上,能够有较高的清晰度,更能够吸引人。当然,任何改造都要有一个限度,适可而止。
老师是从生态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的,自然生长的植物有诸如,种类丰富,无需太多人工管理等优点。从城市整体的角度来讲,还是要以自然植物为主,这样对资源和环境都有益处。但处处都是这样,未免让人产生荒芜杂乱的感觉。居民的不满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当然这又引出另一个问题,是人们的心理需求重要,还是环境生态重要?设计要以人为本,又要以环境为基础,两者兼顾似乎很有难度。如何处理,改变人的观念?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改变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寻求一种合适的立足点,将二者有效的调和起来。但,这立足点在哪里呢?
2. 关于路边种植杜仲树的问题
前面提到,在去往颐和园的路上,对路旁种植穿“铠甲”的杜仲树不理解,回来后特意查了一下该树的特征,发现自己当时的看法过于简单,是错误的。
当时看到的树,因为是刚移植过来的,树干很细,也没有枝叶,再加上那圈铁衣,觉得不是很美观。其实,据查得的资料②,杜仲干形直,枝繁叶茂,树冠多呈圆形或圆锥形,遮萌面积大,且树体抗性强,病虫害很少,不需喷洒农药,是城市园林绿化非常理想的树种。北京、南京,杭州、洛阳等城市利用杜仲作行道树或进行公园、庭院绿化,均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而且由于杜仲根系发达,耐干旱瘠薄,也是广大山丘地区理想的水土保持树种。杜仲树耐旱,耐寒,耐碱,却不喜湿热,在北京种植非常理想。
杜仲树的药用价值也很高,可以说浑身都是宝,尤其是它的树皮,这也是给它穿衣的原因。但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杜仲树的树皮具有再生的特性,即使对主干某一区段树皮进行全部环剥,只要及时采取保护措施,短期内在剥掉皮的木质部上又可长出新的树皮,3~4年后即可赶上未剥皮部分树皮的厚度。通过环剥皮还可以促进树株直径的生长。杜仲不管幼树或老树都存在树皮再生能力,但其中以幼、壮龄树再生能力最强。所说的保护措施,简单来说就是用有网眼塑料薄膜包裹树干。
我想,既然剥皮不会给树造成太大的损伤,反而在一定意义上说还对树有好处,何苦要把树围起来呢。而且我看那铁圈很小,没有给树留生长的空间,不如没有。希望这是因为树还没完全长好,进行保护的缘故,以后能看到小树解脱枷锁。
那我们要怎样选择种植的植物呢?
我觉得首先要了解植物的特性,以及当地的环境,因地制宜。不能将人的意志强加给环境。正如在实习中看到的,针叶树的落针有一定酸性,会使周围的土壤酸化,因此树下的植被很少,我们强种上草也没有用;还有在颐和园山坡上看到的侧柏,它本是一种耐旱,耐碱的植物,所生长的地方往往植被不多,公园如果片面的追求绿化效果,铺上草坪,为保养草坪又浇灌很多的水,反而会对侧柏的生长不利。还有前几年,北京提出要给杨树做“节育手术”,因为每年一到春天,杨絮就铺天盖地,无孔不钻,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不便,这是当初种植时所没想到的。这些都是由于设计者不了解植物的习性造成的。形式不是我们追求的一切,和谐才是基础。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乡土植物的应用。所谓“乡土植物”是指未经人类作用引进的那些植物。“在乡土植物中包括不少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材料,它们生长繁茂,管理粗放,无需对土壤作特殊的处理,可供选择用于公园、娱乐场所和庭院中的湖泊、溪流、池塘及喷泉花坛等处的镶边栽种。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课题。”(william robinson)。应用乡土植物种植可为城市居民区提供一个近似于自然林地和开阔田野的环境。孩子们在这里可以自由地攀爬树木,摘取花朵和进行其他活动,而这正是现在很多设计没有考虑到的。乡土树种还可以真实地反映出当地的季节变化,而引入的外来树种却不能反映季节的特点。在当前迅速发展变化的世界中。乡土植物以其使人感到熟悉而又持久的风貌,也许更能引起人们对过去的怀念从而增强对生活的信心。
尤其是在土壤和其他条件不良的地段,乡土植物可以依靠其较强的抗性来维持正常生长。在不具备表土的地段,更可显现出其特殊的栽培价值。许多乡土植物并不需要优良的表土。贫瘠的土壤反而可以防止其过量生长,并减少相应的管理问题,而且这些植物在贫瘠土壤中生长的寿命往往比在优质土中更长。燕南园中几乎遍及各处的二月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墙角,土坑都成为它生长的场所。
前面也有提到关于人们对修剪得很好的花坛,绿地的需求。鉴于以上所说的乡土植物的优点,我们可以考虑以其作为园林设计,城市美化的主要原材料。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生态和人们心理需求的统一。
最后,我想到静园被砍掉的苹果树,也想到高中校园里的那排柿子树,那是我们学校的一道风景,一到秋天树上挂满了柿子,但没有人去摘它。长满果实的树木能给人一种成就感,一种满足与欣喜。在校园等地种植一些适宜当地环境的果树,让人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应该被提倡。
四、收获与问题
实习是一次用自己的眼和耳去感受环境的机会,在实习的过程中,经老师的讲解,我体会到“生态无处不在”这句话。同时通过提出与解决问题,增进了知识,加深了理解,纠正了自己的一些错误认识。
在这次实习中,我感觉的最大的困惑就是,人们的需求或者愿望与生态的矛盾。要改变人的认识,但这绝非我们短暂的一生所能实现的,我们不能把全部的精力全放在纠正人的意识上面,还要努力去寻找协调二者的方法,而这个方法,应该就是我们要探索的问题。
与之相关的还有植物选择,尤其是在城市中的问题,这虽在前面有所讨论,但由于缺乏足够的植物知识,显然还是不全面的,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讨。
在海淀公园发现树少反而成为人们放风筝的好地方,所以不应该仅仅以树木的多少来衡量公园的好坏,还要看植物的分布以及其在人类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但究竟应该怎样安排园中的植物,当然最好应该沿用其原有的状态,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再根据不同地方的特点来设计。而究竟具体应该怎样做,还待讨论。
五、资料及参考资料
① 《环境心理学》 俞国良 等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
② www.e-nong.com/znjc/duzhong/webs/d0001.htm
《风景园林植物配置》 brian clouston 陈自新等 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
城市生态学实习报告
人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人类总是在不断地改造环境,创造不仅使用,而且美观的环境空间。
城市所意味的,不仅仅是建筑、街道、商店等人工建构物的堆积,而蕴涵着在诸多功能性设施及硬质景观相伴下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和城市居民多姿多彩的生活。从外在的视觉影像来看,城市是由其平面结构、天际轮廓、各色建筑、街市设施、区域地标、开放的空间、植栽园林及穿梭不定的交通工具所构成,然而这些都是城市人在选择和被选择的行为方式下形成的物质形态,其间蕴涵着深厚的自然法则、社会心理、人文情感及历史沧桑。
20世纪著名的城市学和建筑学学者刘易斯·芒福德在其代表性著作《城市发展史》中指出:“如果城市所实现的生活不是它自身的一种褒奖,那么为城市的发展形成而付出的全部牺牲就将毫无代价。无论扩大的权力还是有限的物质财富,都不能抵偿哪怕是一天丧失了的美、欢乐和亲情的享受。
”“当我们漫步于城市中时却可发现这种现象是无初步在的,周围的建筑物仿佛能够讲话、能够行动,正像居住在其中的居民一样;而且通过城市的物质结构,过去的事件、很久以前做出的决定、久已形成的价值观念等,都继续存活下来并且散发着影响。”正是为了充分认识到城市环境与在建构城市环境的过程中人的作用,作为城市生态学的学习者,我们于20__年4月5日进行了一次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实习。
一、实习概况我们于早晨8:00从北大逸夫二楼前出发,经过光华楼、图书馆、燕南园、李大钊铜像、蔡元培铜像,到达未名湖南岸,看到翻尾石鱼,出北大西门,穿过蔚秀园、承泽园、海淀公园、柳浪庄、北京城市绿化隔离带,到达颐和园南如意门,观看门外的京密引水渠,之后从颐和园南如意门进入颐和园,到达昆明湖南岸,沿西堤到达万寿山和东宫门,结束实习。沿途就绿化、建筑等自然和人文景观做了一定的调查,获得了一定的资料,也得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结论。
二、实习内容及分析
1、关于一条有争议的路走进北大东门,可以看到的是一条宽阔笔直的大路。作为北大少有的几条宽阔笔直的大路之一,它是一条争议颇多的路,路边整齐的人工保养得很好的草坪宣告着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全新的北大。
这条路周围集聚着北京大学比较现代化的建筑群——理科一号楼、二号楼、逸夫一楼、逸夫二楼、逸夫苑、理科教学楼等等。而在这条路的尽头又是富有传统韵味的仿古式楼群。
很多人认为,路面的宽阔与笔直与周围建筑的仿古式屋顶不大协调。除了整齐的人工草坪,路的两面是栽种得整齐得近乎过分的小树,而路的尽头则是生长多年的高大而遮荫的大树,不协调的感受更加强烈。
这大概就涉及到了所谓的“视觉适应性”。在很多时候,我们很少考虑特定的环境,只是单纯地去套用一种种看上去很好很先进的模式,而忽略了特定环境对建筑等人为设施的特殊要求。
也许这也是规划中的一个问题。就如同北大校园中随处可见的新式建筑与老式建筑的交相辉映,也许不能算是完美的选择。
2、校园里的世外桃源——燕南园燕南园是北京大学燕园众多园林中较小的一个,园中只错落着十几幢精致雅洁的二层小楼和平房小院,这里是北大教授一个住宅区。人们常说,“北大的名教授不一定都住在燕南园,但燕南园住的都是名教授”。
单说50年代,燕南园里就住着马寅初、汤用彤、周培源、冯友兰、朱光潜、陈岱孙、侯仁之、林庚诸先生,后来又搬进来王力、魏建功等先生。冰心女士执教燕京大学的时候也曾经在此生活过。
这足以反映其内涵的深厚与文化积淀了。燕南园中独立的住宅模式正是老教授们学术研究的理想环境。
正如一位老教授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指出,尽管略显古老,自己也不会想到要去改变房子的老式格局,有一个原因是,尽管很多书都捐给了图书馆,家里的藏书也导致装修的不便。然而更加关键的一点——老房子的格局是一种可以使人安下心来读书治学的环境。
多年的积淀,已经使这个小小的园子充满了书香之气……那么,除了书香,对于久在这里居住的人们来说,它又意味着什么呢?在实习过程中接受采访的主要是60岁以上的老人,在这里居住时间都超过了35年。他们普遍认为,燕南园有着良好的居住环境,首先它位于一个台地上,地势比周围都高,这是一个良好的地理环境。
而其间各色的植物,又为园子提供了一个协调的生态环境。作为极具特色的住宅园林,燕南园吸引着各方来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师生还曾经在此写生,研究其建筑特色。
[3][4][5][6][7][8][9][10]
在百度搜索:城市生态学实习报告
城市生态个人实习报告
一、实习概况
1.实习目的: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同当地居民或公园游客的交流,增进我们对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城市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以及了解人们对于环境的真正需求。
2.实习路线及内容:20__年4月5日,早八点,在北大逸夫二楼前集合出发,经图书馆至燕南园,停留进行观察调查;经静园至翻尾石鱼;从北大西门出至蔚秀园及承泽园,解散进行调查;在海淀公园调查后,经六郎庄、北京城市绿化隔离带、京密引水渠,从南如意门进入颐和园,沿昆明湖南岸、颐和园北岸、万寿山北坡一路观察,听取老师讲解;约14:30实习结束。3.实习达到的目标:通过老师的讲解以及自己的观察,将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同实际联系起来,发现原来我们身边有许多细节都被我们忽略了,一些习以为常的事情背后还有大文章。通过实习,也认识了一些动植物,增加了知识。
二、实习记录
1.逸夫二楼经图书馆至燕南园途中:在图书馆前回望,通往东门的那条路,左边是繁忙的建筑工地,右边是教学楼,仅有的那片可怜的草坪是看不到的。虽还是春天的早上,但还是给人一种热的感觉。也许因为是新建不久的,路两旁几乎没有一棵树。北京春季多风,有时还会夹杂着工地上的土,形成一个小型“沙尘暴”,令这条路有些让人望而却步,尤其是在夏天,大家都要低头疾走,当然这种情况在出了东门以后也没有得到缓解。缺乏绿色,也使这条路让人感到很暗淡,有些过于严肃。不能说这条路上完全没有绿色,还有一片草坪。关于它我问了问周围的同学,有的说没什么感觉,有的说它晚上还不错,还有的说刚来的时候觉得绿油油的挺好,后来就没注意了。我觉得这和人的心情有关,刚入学当然觉得什么都好,后来也就没心情注意了,还是“低头疾走”要紧。晚上其实是草坪里的灯好看。这么说来它存在的意义似乎不大,不如种些树,因为在地学楼前,我觉得弄成一个小型的实习场地,大家可以分辨分辨岩石,认识认识植物,比在屋子里印象要深刻。老师还提到如何设计这条路以配合图书馆及周围景物的问题。2.“世外桃源”——燕南园:
(1)老师在园内一片草地中讲解:了解并认识了一些植物,如耐践踏的车前草,开着紫色小花的二月兰,堇菜和蒲公英等。这些野生的植物不需要人们特殊的.照顾,自生自灭,但是生生不息,二月兰谢了,三月兰花开,种类更加丰富。
(2)自己在园中的观察:与园外相比,园中的人工雕琢很少。墙角,路边都长着野花。注意到园中很少有铁栅栏,草地的边界都是由一种植物,再在上面简单的架一根竹竿组成的。植物都是活的,长叶开花后应该很漂亮。我想这个效果是铁栅栏无法拥有的。在里面还看到三只野猫,两白一黄。
(3)同园内居民的交流:有一位40多岁的叔叔在自家门前的地里给玉簪花分株,访问中他说这一小片地里的植物都是他种的。问他住在这里同住在楼房哪个好,他说当然是这里好,因为这里人的密度小,活动空间大,还可以种花草。在询问一位住在园中30多年的老大爷时,他指着园中的一个花坛说,那里以前是一个游乐场,现在修了反而少了个娱乐的地方。在问及住在此处还有什么不如意的时候,被访的人一致对园内的公厕表示不满,说不仅环境差了,而且人也杂了。有一位50年代就居住在这里的老奶奶说这里的植被乱七八糟的,自己想种点花,又会被人折走。静园:据老师介绍,这里以前是一片苹果树林,但为修草坪被砍掉了。静园的草坪可以任人践踏,目前黄绿相间,野草为绿。
一、前言:
为更好地把前四年所学的规划及建筑知识更好地与实际相结合,使自己能全面熟悉规划业务流程,特意有本学期的实习实习。
二、实习单位简介:
①__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成立于1953年,是全国领先、__地区规模最大的规划勘测设计高新技术单位,致力于向政府、社会和公众提供工程建设全过程的技术服务。服务范围涵盖城市规划、测量与地理信息工程、建筑设计、市政规划与设计、岩土工程、工程咨询、工程监理、工程代建、工程总承包等领域,具有10项甲级资质。
本人实习所在部门为规划一所,主攻总体规划。
②__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是__省建设厅直属事业单位,具有城市规划、工程设计、工程咨询、工程监理、招标代理五个甲级资质和市政工程设计乙级资质。作为建设部批准的拥有城市规划甲级、工程设计甲级、工程咨询甲级、消防设计甲级和市政乙级资质的设计研究机构,__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在改革开放之初——1983年在__成立了分院,并成为最早进入特区的规划设计院之一。
本人实习所在部门为__分院一所,主攻旧改及控规。
③__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成立于1952年,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大型综合性工程勘察、设计、研发、咨询单位之一,具有国家颁发的城乡规划编制、工程勘察、建筑工程设计、市政公用工程设计、工程咨询、建筑装饰设计与施工、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工程建设监理(包括招标代理)、建筑工程施工图审查等甲级资质以及地下铁道建筑设计资质。规划设计研究所是一个业务和技术全面、综合型与研究型的规划设计部门,主要从事规划与设计工作,包括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村镇规划、旅游景观规划、环卫专项规划等。
本人实习所在部门即为规划分院,主攻西部及粤西总规及控规。
三、实习基本情况简介:
①市院包午饭,晚上加班包晚饭,车费自理,实习工资至今未能获取。
②省院包吃包住,三十元一天工资,需要打卡,偶尔加班,并有组织活动参加。
③建院车费午餐自理,六百元一个月,一周上六天班,加班很少,并有组织活动参加。
四、完成的主要工作任务:
①市院:__村镇规划;______城市设计;____工业园控规
②省院:____产业规划;____新区公建布点规划
③建院:______镇控规
五、实习中专业理论的实习:
①市院____工业园控规:
负责内容:在已给定的图框下完成地块编号,道路坐标点,道路横截面及剖面,转弯处禁止开口范围,道路红线,建筑后退线,绿地控制线,水体保护线等等cad线形绘制,并把地块公建示意标注并统计分类。一共出三处地块若干张图。
体会:控规是城市规划里面一项重要的内容,其地位与总规一样获得法律的认可。近似法规的控规文本cad图制作,需要严肃认真的态度,不能有操之过急的心。
②____区产业规划
负责内容:根据各街道资料,在__区范围内,把区内出口百强,纳税百强,民营百强按三种颜色标出,并标上排名号,旁边附上列表显示。
体会:产业规划与人口经济密切挂钩,其空间性不如数据体现得十分明显,更需要用严谨的逻辑分析手段进行,并且对资料筛选的要求比空间类的规划更高。
③______镇控规
负责内容:先在建筑现状图上勾出各地块用地性质,再在镇区建设用地范围内算出各地块容积率,在图上标出并用颜色加以区分。
体会:对于西部等相对落后的镇区,资料匮乏是可以预见的事情,例如规划现状图的缺失便是一种考验,同时更需要规划师负责的态度,不要随便勾勒。
六、收获与不足及对专业课程学习的认识
通过实习,可以看到真是项目与在学校做的设计作业的距离。在实际项目中,出错了是需要负责任的。实际项目不能容忍随意的犯错。实际项目的严谨性与复杂性也是一个实习生或者一个毕业生所最难掌控的。
通过这次在几个设计研究院的实习,使我对城市设计、基于城市规划概念的项目策划、发展策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等相关的规划设计工程,有了一次比较全面的感性认识,进一步理解接受课堂上的知识,使学习和实习相结合。
半年以来,我用到了几乎所有我在学生生涯中学习过的电脑软件作为开展工作的工具,甚至一些我还没有学过和接触过的电脑软件,都有机会让我碰上了。在这实习期间,从专业水平、方案设计能力到为人处世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也发现自己大学五年学的知识太少太少了,专业性的知识只接触个皮毛。在设计院这段时间,充分的让自己了解的更多,更全面。
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发展到了一个关键的阶段,珠三角招工难的新闻已经在提醒我们,旧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到了被商业社会淘汰的考验阶段,在城市规划上,应该对相应的人口,交通,产业进行重新的审视和考虑;各地治水排污调水工程频频报道,城市的环境承载力也是到了需要再次评估的时候;“土地流转”的政策颁布,与城市相关的产业结构,“三农”问题,资源调配等问题的处理也迫在眉睫。由此也可以遇见,社会对城市规划工作者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对我们学习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来说,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我们应当在这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加强实习和设计能力,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优势,使自己在城市规划的领域里有所作为。
七、实习期间学习的专业书籍或参考资料
建筑设计资料集,规划设计资料集,控制性详细规划,__市城市用地分类
城市实习报告
3200字城市规划专业实习报告范文
一、实习目的与要求:
联系课堂所学知识,重点观察与专业所学相关的方面,例如古城开发与保护、道路与交通问题、建筑风格等,将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更加深刻地认识和学习掌握知识,最终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二、实习时间
____年.03.05—____年.03.09
三、实习地点
陕西省西安市
四、实习内容
一、 行程:
3月6日:临潼区:秦兵马俑博物院、秦陵地宫
3月7日:大雁塔北广场、大唐不夜城、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唐、大唐芙蓉园
3月8日:明城墙 、西安博物院、钟鼓楼广场。
其余车程不计。
二、 实习经历与感悟:
西安,古称长安、京兆,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国四大古都之首,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文明的发扬地、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早确定的“世界历史名城”和国务院最早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世界著名旅游胜地。如今的西安是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亚洲知识技术创新中心,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黄河流域最大的中心城市,中国大飞机的制造基地。____年国务院《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西安确定为“全国历史文化基地”。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秦兵马俑博物院、秦陵地宫: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秦始皇陵兵马俑是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腊雕塑相媲美的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而它的发现本身就是20世纪中国最壮观的考古成就。它们充分表现了2000多年前中国人民巧夺天工的艺术才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宝贵财富。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对它的“世界第八奇迹”的赞誉,使秦始皇陵为更多的世人所知。世界文化遗产的桂冠,为秦始皇陵更增光彩。
从风水学上来说,之所以要将陵址选址在骊山之阿,据北魏时期的郦道元解释:“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骊戎之山,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美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郦道元的观点受到学术界多数学者的肯定。不过也有学者提出过异议,持否定意见的一方认为,秦始皇陵选在骊山之阿一是取决于当时的礼制,二是受“依山造陵”传统观念的影响。可以说秦始皇陵是“依山傍水”造陵的典范。
秦代“依山环水”的造陵观念对后代建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汉帝陵如高祖长陵、文帝霸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等就是仿效秦始皇陵“依山环水”的风水思想选择的。以后历代陵墓基本上继承了这个建陵思想。
秦陵工程的设计者不仅在墓地的选择方面表现了独特的远见卓识,而且对陵园总体布局的设计也是颇具匠心。
整个陵园由南北两个狭长的长方形城垣构成。内城中部发现一道东西向夹墙,正好将内城分为南北两部分。高大的封冢坐落在内城的南半部,它是整个陵园的核心。陵园的地面建筑集中在封土北侧,陵园的陪葬坑都分布在封冢的东西两侧。形成了以地宫和封冢为中心,布局合理,形制规范的帝王陵园。
西安明城墙:
朱元璋以本文由实习报告收集整理为“天下山川,唯秦中号为险固”。西安古城垣就是在这个建城的热潮中,由都督濮英主持,在唐皇城旧城基础上扩建起来的。明代扩建后的西安城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城墙每隔120米修敌台一座,突出在城墙之外,顶与城墙面平。这是专为射杀爬城的敌人设置的。敌台之间距离的一半,恰好在弓箭的有效射程之内,便于从侧面射杀攻城的敌人。城墙上共有敌台98座,上面都建有驻兵的敌楼。
西安古城墙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构成严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游览西安古城墙,对形象具体地了解古代战争、城市建设及建筑艺术都很有意义。
可以看得出来,西安市在建设过程当中是尽了很大努力来保护明城墙的,不管是开发修缮,还是周边建设,都尽量做到风格统一,以古式风格的建筑作为文物古迹保护缓冲。
关于西安的道路交通:
“堵城”西安,听这个名号我们就能知道,西安的交通状况必然堪忧。在西安实习的这段时间里,我也对这一点深有感触。
近年来,虽然西安市城市道路建设、改造日新月异,改善了城市道路交通服务水平。城市道路面积以较大速度增长,但仍远远落后于车辆的增长速度。随着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城市人口的增长,机动化交通的快速发展,城市道路交通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剧,交通状况日益恶化。同时像我们这样外来游客的增加,特别是在黄金周期间由于旅游景点的道路设施不完善,存在行车难、停车难等问题,也给西安市的城市交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与城市交通直接相关的原因有:1.机动车辆迅速增长,交通供需矛盾日益尖锐;2.人口十分密集;3.公共交通发展滞后,个体交通发展迅速;4.城市形态与交通的发展不协调;5.交通主流向缺乏快速、便捷的道路,现有主干道阻塞点多;6.交通流混杂,相互干扰严重;7.交通管理落后;8.静态交通设施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9.在城市总体布局规划、土地开发和交通资源可能提供的资源配置之间存在脱节的问题,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之间的衔接问题,解决得不是很好;10.对行人交通缺乏足够的重视。
深层次的原因还有:城市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分几个独立部门进行管理,相互之间没有协调机构,削弱了系统的整体性,不利于解决城市交通的诸多矛盾;政府部门在确定交通研究项目,交通投资方案时,有时不以交通需求为出发点,致使交通矛盾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西安市整个城市的节奏缓慢、效
3600字城市生态学实习报告范文
前言:校园生态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通过校园生态系统的调查分析,理解城市生态系统组成的复杂性及各生态各要素之间相互的影响和可协调性。通过校园生态系统的各要素的调查情况,来分析、反映校园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各生态要素之间相互的影响,从而理解城市生态系统。
一、实习目的: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同校园里的老师,学生交流,增进我们对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城市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以及了解人们对于环境的真正需求,并营造一个适宜广大城院学子与职工学习与生活的环境。
二、实习时间:
____年6月3日到____年6月8日
三、实习地点:
四、实习单位和部门:
本文由实习报告收集整理
五、实习内容:
(一) 调查项目
1、校园概况:占地面积、绿地面积、绿化面积、湖面面积、建筑面积。
2、自然要素:校园绿化质量、植被质量、空气质量、水体质量、 噪声环境质量情况照明质量等。
3、工作分配:蔡晃耀(组长),主要负责分配各组员的工作和配合各个部分工作。
陈俊安、廖劲修:主要负责城市学院自然要素的实况调查。
李晓雯、陈健新:主要负责城市学院自然质量调查,包括实况调查、问卷调查;
蔡晃耀、蔡晓文:主要负责资料的整理,同时配合各个部分的工作。
(二)调查表格、数据统计
表1 城市学院校园自然要素调查表
校区组成 学生宿舍区 教学区 办公区 教工宿舍区
占地面积 120亩 40亩 75亩 30亩
绿地面积 450㎡ 90㎡ 30㎡ 90㎡
绿化树种 2种 4种 2种 3种
湖面面积 0亩 8亩 0亩 0亩
建筑面积 10.2万㎡ 18.2万㎡ 5.1万㎡ 3.8万㎡
表2 城市学院校园自然要素质量问卷表
要素 调查对象 质量满意程度 原因
很满意 一般满意 不满意
绿化质量 学生 10 57 34 绿色植物净化空气的效果不明显。
教师 1 生态区没有完全建成,植被没有成熟。
空气质量 学生 8 72 由于周边的工厂排放废气或者下雨天下水道发出的异味
教师 1 10 3 校园出现灰蒙蒙的现象,雾气经久不散。
水体质量 学生 0 45 56 宿舍用水有时会强烈的消毒水味道
教师 2 8 4 自来水偶尔出现混浊现象
噪声环境质量 学生 3 22 隔音效果不好,课室或宿舍外有人喧闹就很吵
教师 2 10 2 搞活动时,外面比较热闹
墙体质量 学生 1 64 36 隔音不好,墙体渗水严重,还出现墙灰脱落现象
教师 2 10 2 隔音不好
照明质量 学生 20 63 18 湖边晚上灯光光线不好
教师 10 3 1 部分路灯坏了,没有人及时修理
(三)关于调查对象
男:
48人 女:
67人 学生:101人 教师:14人 总计:115人
(四)结果分析
4.1学校简况
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新校区位于寮步镇西侧,松山湖大道以南的小坑村范围。新校区选址占地面积81.88公顷(1228亩),其中建设用地总面积53.33公顷(800亩),是____年东莞市重点项目之一。
规划提出,新校区计划招生总规模为2万人,建筑面积约66.3万平方米,容积率0.81,整个校园分为两期进行建设,其中一期(首期)建设规模为33.33 公顷(500亩),学生规模扩大至1万人,建筑面积约41.3万平方米,容积率1.24,二期建设用地面积为20公顷(300亩),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 米,容积率为1.25,建筑限高40米。
4.2绿化质量
现状:绿化面积428亩,主要树种有36种,主要分布在中心湖、生态园。
主要树种有荔枝树、剑麻、合欢树、木芙蓉、棕榈、广玉兰、紫叶李、悬铃木、紫薇、桂花、月季、水杉、墨竹、侧柏、构树、南天竺、木槿花、红枫、马褂树、刺柏、凤尾兰、泡桐、洒金柏、红叶石楠、珊瑚树、白玉兰、重阳木、淡竹等36种。
调查情况:如右侧的饼状图,从调研结果了解到,有70%人对校园绿化质量表示满意,其中很满意的占14%,有30%表示不满意,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缺乏维护和植物种类少,绿色植物净化空气的效果不明显。
我的建议:从调查结果看有70%的人对校园绿化质量表示满意,说明我校的绿化质量还是不错的,要是如果再加强维护,使植物茁壮成长就更好了。
4.3空气质量
校园空气质量很一般,经调查2﹪的人群对空气质量很满意;
33﹪为一般满意;65%表示不满意。总的来说,我校的空气质量能得不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对于城市学院的空气质量,领导们必须得重视,采取措施,改善我们的空气质量,提高我们的满意度才是良策。而对于不满意的人群,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空气尘土多、有气味,由于周边的工厂排放废气或者下雨天下水道发出的异味;部分老师认为校园出现灰蒙蒙的现象,雾气经久不散。
我的建议:防治大气污染,控制污染排放是改善空气质量的根本措施,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城院附近工厂的监督,同时这些工厂也应
一、 实习的目的及意义
进行毕业实习是长安大学对土木工程专业制定的培养方案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大四下学期的这次毕业实习,旨在开拓我们的眼界、增加我们对外围世界的认识、进一步准确的定位我们作为一名土木学生将来所要进行的工作、面临的环境和接触的事物,不至于在只是一味的学习专业知识的情况下贸然毕业,从而在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就暴露出这样或者那样因为眼界浅薄而带来的问题。也许这次为期十天的毕业实习并不能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但是最起码给了我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怎样去处理的思路。并且通过这些天的参观实习和跟带队老师的接触,我们不仅见识了工地的环境,更加接触到了很多高、大、上的建筑实例,这在开阔眼界的同时,更加重要的是增加了我作为一名将要毕业的土木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励了我更加努力的去刻苦学习、完善自我。这不管是对我本科毕业之后的继续学习或者今后参加工作都是很有帮助的。
二、 实习的行程安排
实习时间:20__年3月31日——20__年4月10日
实习日程:3月31日 在西安乘火车去成都
4月1日 安排住宿,休整一天
4月2日 参观杜甫草堂
4月3日 参观环球广场项目
4月4日 参观环球购物中心
4月5日 休息一天
4月6日 参观武侯祠、锦里古街
4月7日 参观成都来福士广场
4月8日 参观青城山、都江堰
4月9日 休息一天
4月10日 乘车返回西安
三、 实习内容
第一站:杜甫草堂
本次实习的第一站选在了成都的杜甫草堂,4月2日一大早我们就怀着激动地心情出发了。杜甫草堂的正门在浣花溪公园里面,我们浩浩荡荡的一行人一进入浣花溪公园就被眼前葱茏的草木、幽深的小径打动了。穿过公园,我们来到了草堂的正门前,站在门前就觉得它端庄大气、古朴深邃,正门两侧的对联气势磅礴、意深语工,还未进门就让人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杜甫草堂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 “安史之乱”,携家带口由陇右 (今甘肃省南部)入蜀辗转来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 “成都草堂”。他的诗“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狂夫》)中提到的便是成都草堂。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因曾被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衔,而又被称做杜工部。后来杜甫离开成都,草堂就随之破败,后来经过数次的重修,才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现在的杜甫草堂,古朴典雅,规模宏伟,占地300多亩。其中大廨、诗史堂、工部祠3座主要纪念性建筑物,坐落在中轴线上,幽深宁静。廨堂之间,回廊环绕,别有情趣。祠前东穿花径,西凭水
槛,祠后点缀亭、台、池、榭,又是一番风光。园内有蔽日遮天的香楠林、傲霜迎春的梅苑、清香四溢的兰园、茂密如云的翠竹苍松。整座祠宇即有诗情,又富画意,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结合的著名园林。
下图中的建筑物就是工部祠,祠堂一屋三楹,封山亮柱,高台石阶,花窗格门,肃穆庄重。相对于现代建筑,古代建筑除了在外观上有其独特的特色之外,在结构上也有它的独到之处。由于当时建筑材料的限制,古代建造房屋多用草、木、砖、石,其中木材占绝大多数。古代的建筑工匠技艺精湛,建造的亭台楼阁不仅外观精美而且结构合理。
个人一直认为,我国的古代建筑,它的技艺、工序、材料乃至结构构造都是我国璀璨的文明中令人称道的一笔。对于我们土建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更是具有深远的意义。古建筑中的飞檐、斗拱、立柱、石础,不仅美观,而且使用。就拿斗拱来说,在当时没有钢筋混凝土的情况下,通过构思巧妙的斗拱,不仅解决了木构件之间的连接问题也解决了水平构件与垂直构件之间受力的转换的问题。结构合理,造型精美。还有立柱跟石础之间的连接,能够传递弯矩和部分剪力,在现在看来貌似不是很牢靠,但是在当时建筑材料受限的情况下,这种连接无疑是十分明智的。柱子在受到巨大的水平剪力的时候,它给了柱子一个平移的可能,这就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避免在遇到诸如地震等突发状况时,产生严重的灾难性后果。(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还请老师批评指正)
第二站:环球广场项目
实习的第二站是参观正在建设的环球广场项目,环球广场项目是一个集办公、娱乐、生活为一体的大型综合项目。地上是由几个大型的单体建筑组合而成,而地下部分一个覆盖在全部场地范围内的集购物、休闲、停车等诸多功能为一体的多达五层的框架结构。我们去的时候项目正在进行地下结构的施工,由于场地巨大,所以整个地下结构是分为若干个区域,分区分段施工的。
在进行地下结构的施工过程中,由于地下室层数较多,再加上基础厚度等相关因素,基坑开挖深度将会达到20m以上,属于深基坑。在深基坑的开挖过程中,支护和降水一直是施工中的重点和难点,针对各种不同的情况,可以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在该项目中,由于当地的地下水位较浅(10m左右),基坑内外巨大的压力差容易发生管涌、塌方、围护结构失稳等一系列问题。另外由于当地的土质属于红粘土,这种土壤中结合水的含量较大、渗水性好、透水性较差,这就给施工中的降水和基坑开挖以后土体的夯实等工作带来了一系列的难题。加之在基坑周边很近的区域里面就有已经建好并且投入使用的高层,所以开挖过程中,在相应的'地段不允许基坑以外的土体有一丝一毫的滑动或者蠕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施工单位采用了地下连续墙作为基坑的支护,并且在墙体内预埋了渗水的导槽,将围护结构外部的部分地下水统一归集到基坑内部的几个集水井内,统一外排。
该项目部分区域的地下结构采用了逆作法进行施工,这种施工的好处是在施工前不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开挖和采取严格的支护措施。它是开挖一层施工一层,在开挖下一层的时候将上一层的水平构件当做内支撑,这样做不仅节省了造价,而且有利于缩短工期。在适当的情况下采用逆作法进行施工是一个很好地选择。
另外,为了保证地下结构施工的工程质量,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是不可避免的。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需要充足的商砼供应,而且在浇筑完成后、混凝土的硬化过程中,内外温差的合理控制十分不易,这就对工地上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和充足的施工经验就很容易在这个环节出现严重的工程质量问题。
除了各种施工措施,工地上良好的秩序、整洁的环境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参观完工地,相关负责人还带领我们去参观了职工的生活区,那里良好的生活环境、完善的生活设施也着实让我们大开眼界。参观完之后我们也对未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更加有信心了。
第三站:环球购物中心
说环球购物中心是成都城市建筑中的一颗明珠一点都不为过,走出地铁站看到它第一眼的时候就给人一种镇魂摄魄的感觉,作为单体建筑来说它实在太大了。站在它的面前的时候,感觉自己渺小的就像沧海中的一粒沙。
它是世界最大单体建筑之一,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师——扎哈·哈迪德设计,其抽象的造型,梦幻的流线,不规则几何体堆砌出解构主义强烈的后现代气息,建筑前卫的外形就是一件震撼视觉的抽象艺术品,让人过目不忘。主体建筑以“流动的旋律”为设计理念;建筑以“海洋”为设计主题;衍生出“飞行之海鸥、漂浮之鲸、起伏之海浪”的建筑形态;创造出内陆城市“海景风情岛”的娱乐休闲模式。
环球中心内部的顶棚是两铰圆拱结构,拱体由空间钢桁架组成。由于钢结构本身自重较轻,强度、韧性都很高,再加上拱形结构自身优良的跨越性能,在环球中心内部实现的上百米的巨大跨度,获得了最大限度地、最自由的内部使用空间。完美的外观设计、合理的结构选型和布局、加上豪华的内部装修,使得呈现在我们眼前的环球中心内外兼修,高端大气。
第四站:武侯祠、锦里古街
武侯祠位于成都市南门武侯祠大街,由刘备、诸葛亮蜀汉君臣合祀祠宇及惠陵组成,始建于公元223年。武侯祠(指诸葛亮的专祠)建于唐以前,初与祭祀刘备的(汉昭烈帝)昭烈庙相邻。唐朝大诗人杜甫曾有诗写到它:“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明朝初年重建时将武侯祠并入了“汉昭烈庙”,形成现存武侯祠君臣合庙。现存祠庙的主体建筑是在清朝康熙年间公元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重建。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成立博物馆,20__年被评为四川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享有“三国圣地”之美誉。成都武侯祠现分文物区(三国历史遗迹区)、园林区(三国文化体验区)和锦里(锦里民俗区)三部分,面积约15万平方米。成都武侯祠是国内纪念蜀汉丞相诸葛亮的主要胜迹,是成都市一个主要的旅游参观点。武侯祠同汉昭烈庙、刘备墓(惠陵)相毗连。整个武侯祠坐北朝南,主体建筑大门、二门、汉昭烈庙、过厅、武侯祠五重建筑,严格排列在从南到北的一条中轴线上。以刘备殿最高,建筑最为雄伟壮丽。武侯祠后还有三义庙、结义楼等建筑。武侯祠以三国文化为主线,将庄严肃穆的祠庙景观与清新生动的川西园林景观有机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祠庙园林景观。成都武侯祠的总体布局分为两个部分:中部的祭祀建筑布局规则对称;西部和北部的园林,布局自然流畅。两大部分虽建造年代不同,形式不同,但通过统一的三国文脉对整体景观意境的营造,使得两大部分脉理想通,达到了和谐统一的良好效果。
锦里古街紧紧环绕着武侯祠博物馆,古街两旁是排列的整整齐齐的古建筑,里面商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游人摩肩接踵。漫步在这样一条古香古色,热闹非凡的古街里面,感受着当地的人文气息。上百年历史的余味回荡在街头巷尾、穿梭在来往的人流里。在这里,大概是因为周边的环境过于古朴陈静了吧,所以时刻都有一种“带入感”
,感觉自己仿似穿越千年,重又回到了那个文人辈出、朴实
无华的年代。
第五站:来福士广场
在休整了一天之后,第五天的一大早我们就来到了位于成都市市中心的来福士广场。成都来福士广场是成都来福士广场是继上海来福士广场、北京来福士中心之后,凯德置地在中国开发、管理和持有的又一座“来福士”品牌系列建筑。传承来福士广场一贯创新、新颖的作风,成都来福士广场在建筑设计方面完全不同于我们所熟知的建筑类型。我们在参观的时候,单纯的从建筑平面和立面的布局来看,这就是一个“震撼人心”的项目。对于刚学过建筑结构抗震的我们来讲,眼前的这个由几个巨大的不规则的单体建筑构成的广场颠覆了我们之前对于建筑设计的全部认知。它这种平、立面严重不规则的布局在给人带来强烈视觉冲击的同时,更是给我们相关专业的学生上了有史以来最生动的一课。有时候,也许只有咬紧牙关打破常规才能在工作上有所突破。这也告诉我们,在以后的学习或者工作中,适当的要有一些打破常规的勇气,虽然这会带来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是如果能够处理好这些问题,说不定就会给自己未来的发展打开一个新的思路。
就像实习的时候马老师说的那样,建筑代表了一个城市的精神面貌、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精气神,虽然眼前的这些建筑乍一看来有些突兀,但正是有了这些不一样的东西,才使得一个城市显得更加的生气勃勃。就像人的心电图一样,只有当它起伏不定的时候才表示这个人是活着的,如果一直是一条直线没有变化,就证明这个人已经死了。而像来福士广场这样的项目就是给这个城市的心电图中带来起伏的因素。
来福士广场的建筑让人比较印象深刻的有三点,一是他的楼层悬挑竟然有两个柱间那么长,这么大的悬挑不仅对抗震很不利,更重要的是它的悬挑部分的竖向荷载如果只靠水平梁来传递的话将会大大增加梁的截面尺寸。针对这个问题,结构工程师采用了在悬挑部分设置若干根斜撑的方法来传递荷载,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丰富了立面造型,一举多得。二是在底部楼层的柱间设置了耗能斜撑,这些截面积巨大的斜撑可以在地震等突发荷载来临的时候,通过自身的形变消耗掉很大一部分的能量,从而保证结构的安全,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计要求。三是广场的底盘高低错落,同一栋楼中,各个柱子的嵌固端并不在同一个水平面上,这就给结构分析的时候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具体人家是怎么解决的还有待今后的继续学习。
第六站:青城山、都江堰
实习的最后一站是我们慕名已久的青城山和都江堰,由于距离我们住的地方比较远,所以我们早上六点半就集合出发,八点多的时候才到达青城山脚下。青城山为中国道教发源地之一,属道教名山之一。位于都江堰市西南,古称“丈人山”,在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公里处,主峰老霄顶海拔1600米。在四川名山中与剑门之险、峨嵋之秀、夔门之雄齐名,有“青城天下幽”之美誉。
青城山分前、后山。前山是青城山风景名胜区的主体部分,约15平方千米,景色优美,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景点有建福宫、天然图画、天师洞、朝阳洞、祖师殿、上清宫等;后山总面积100平方公里,水秀、林幽、山雄,高不可攀,直上而去,蔚为奇观,主要景点有金壁天仓、圣母洞、山泉雾潭、白云群洞、天桥奇景等。青城山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名山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并于20__年同都江堰共同作为一项世界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登山的过程中我们三两一组,并肩而行,时而放声高歌,时而嬉笑打闹,在笑闹之余,饱览了山间的美景。游览完青城山,下午我们去参观了世界上最早的水利工程——都江堰。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都江堰市灌口镇,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早的并且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水利工程。史料记载,都江堰是由当时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在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而成。都江堰水利工程由于规模宏
大、历史悠久、布局合理、运行科学,且与环境和谐结合,在历史和科学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在20__年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1、鱼嘴分水工程
鱼嘴分水堤位于岷江出山口1950m处岷江江心,形如弯月,前端扁平入水,形如鱼的嘴巴,故名“鱼嘴”。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鱼嘴位于渠首顶端,迎着岷江波涛巧妙地将江水分成内外两江。外江是自然河道,其作用是在雨季排泄大量洪水。内江是李冰率众开凿的河道,它把江水源源不断的送往成都平原进行灌溉。具有神奇的“四六分水”和“二八排沙”功能。
在古代,鱼嘴是以竹笼装卵石垒砌。由于它建筑在岷江冲出山口呈弯道环流的江心,冬春季江水较枯,水流经鱼嘴上面的弯道绕行,主流直冲内江,内江进水量约6成,外江进水量约4成;夏秋季水位升高,水势不再受弯道制约,主流直冲外江,内、外江江水的比例自动颠倒:内江进水量约4成,外江进水量约6成。这就利用地形,完美地解决了内江灌区冬春季枯水期农田用水以及人民生活用水的需要和夏秋季洪水期的防涝问题。
2、飞沙堰溢洪排沙工程
飞沙堰溢洪道又称“泄洪道”,具有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 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飞沙堰的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 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
3、宝瓶口引水工程
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湔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
四、 实习总结
通过这次为期十天的毕业实习,感觉进一步开阔了自己的眼界,同时也见识了很多经典的建筑,让我明白了学习跟进步是永远都没有止境的。之前在我看来,我们这个专业如果想要搞设计的话,可能永远都脱离不了那些条条框框,设计出来的房子即使有新意,也不会有太大的突破。现在看来,我之前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这句话在我们土木工程专业也同样适用,这也激励了我今后更加努力的去学习知识,完善自我。真正看到了外面的世界的时候才感觉到自己学的东西实在太浅薄,今后我一定会倍加珍惜各种学习和进步的机会,争取早日成为一个合格的土木毕业生。
城市生态实习报告写作示例
城市生态实习报告
李韵然 00213031
2003.4
一、实习概况
1. 实习目的: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同当地居民或公园游客的交流, 增进我们对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城市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以及了解人们对于环境的真正需求。
2. 实习路线及内容:2003年4月5日,早八点,在北大逸夫二楼前集合出发,经图书馆至燕南园,停留进行观察调查;经静园至翻尾石鱼;从北大西门出至蔚秀园及承泽园,解散进行调查;在海淀公园调查后,经六郎庄、北京城市绿化隔离带、京密引水渠,从南如意门进入颐和园,沿昆明湖南岸、颐和园北岸、万寿山北坡一路观察,听取老师讲解;约14:30实习结束。
3. 实习达到的目标:通过老师的讲解以及自己的观察,将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同实际联系起来,发现原来我们身边有许多细节都被我们忽略了,一些习以为常的事情背后还有大文章。通过实习,也认识了一些动植物,增加了知识。
二、实习记录
1. 逸夫二楼经图书馆至燕南园途中:
在图书馆前回望,通往东门的那条路,左边是繁忙的建筑工地,右边是教学楼,仅有的那片可怜的草坪是看不到的。虽还是春天的早上,但还是给人一种热的感觉。也许因为是新建不久的,路两旁几乎没有一棵树。北京春季多风,有时还会夹杂着工地上的土,形成一个小型“沙尘暴”,令这条路有些让人望而却步,尤其是在夏天,大家都要低头疾走,当然这种情况在出了东门以后也没有得到缓解。缺乏绿色,也使这条路让人感到很暗淡,有些过于严肃。
不能说这条路上完全没有绿色,还有一片草坪。关于它我问了问周围的同学,有的说没什么感觉,有的说它晚上还不错,还有的说刚来的时候觉得绿油油的挺好,后来就没注意了。我觉得这和人的心情有关,刚入学当然觉得什么都好,后来也就没心情注意了,还是“低头疾走”要紧。晚上其实是草坪里的灯好看。这么说来它存在的意义似乎不大,不如种些树,因为在地学楼前,我觉得弄成一个小型的实习场地,大家可以分辨分辨岩石,认识认识植物,比在屋子里印象要深刻。
老师还提到如何设计这条路以配合图书馆及周围景物的问题。
2.“世外桃源”——燕南园:
(1)老师在园内一片草地中讲解:
了解并认识了一些植物,如耐践踏的车前草,开着紫色小花的二月兰,堇菜和蒲公英等。这些野生的植物不需要人们特殊的照顾,自生自灭,但是生生不息,二月兰谢了,三月兰花开,种类更加丰富。
(2)自己在园中的观察:
与园外相比,园中的人工雕琢很少。墙角,路边都长着野花。注意到园中很少有铁栅栏,草地的边界都是由一种植物,再在上面简单的架一根竹竿组成的。植物都是活的,长叶开花后应该很漂亮。我想这个效果是铁栅栏无法拥有的。在里面还看到三只野猫,两白一黄。
(3)同园内居民的交流:
有一位40多岁的叔叔在自家门前的地里给玉簪花分株,访问中他说这一小片地里的植物都是他种的。问他住在这里同住在楼房哪个好,他说当然是这里好,因为这里人的密度小,活动空间大,还可以种花草。
在询问一位住在园中30多年的老大爷时,他指着园中的一个花坛说,那里以前是一个游乐场,现在修了反而少了个娱乐的地方。
在问及住在此处还有什么不如意的时候,被访的人一致对园内的公厕表示不满,说不仅环境差了,而且人也杂了。有一位50年代就居住在这里的老奶奶说这里的植被乱七八糟的,自己想种点花,又会被人折走。
3.静园:
据老师介绍,这里以前是一片苹果树林,但为修草坪被砍掉了。静园的草坪可以任人践踏,目前黄绿相间,野草为绿。
4.未名湖:
有一个插曲令我印象深刻,实习报告《免费实习报告范文---城市生态实习报告》。一个人正在湖边的长椅上看书,突然身边开始喷水,吓的差点跳起来,原来是给草坪浇水的时间到了。我觉得这是设计的一大失败。设计要处处为处在其中的人着想,也许坐椅与喷头不是一起建的,但后来添加的应考虑到整体,不能将一个一个设施隔离起来。
5.蔚秀园:
主要是同居民进行交流。大家似乎还是抱怨的比较多,都反映小区中的一个死水沟蚊蝇滋生,臭气熏天,垃圾成堆。据了解,这个水沟以前水是清的,水源是地下的自来井,居民也不多,后来盖房子,把水填了,把山推了,自来井不出水了,活水变成死水了,清水自然也混了,臭了。当问及对小区内的植物有何看法的时候,大家的意见也是出奇的一致,说现在太乱,草乱七八糟的,还是要搞搞绿化,弄利落点好。问她们野花难道不好吗,回答是花期太短,不象种的花那样开的长,也没有那么多种类,而且也没有种的花花朵大,好看。
居民的观点似乎与老师自然即是美的观点有些矛盾,这种情况在燕南园中也有发生,人们还是需要整齐的草坪和人工栽种的花朵。是因为我们访问的都是些老人家,她们见了太多的荒芜与嘈杂,现在渴望一种整齐的美吗?
6.海淀公园:
还是以自己观察和同别人的交流为主。在公园中没呆多久就感到很晒,问在公园中健身的人,也反映这里的树阴太少了,夏天只能很早或傍晚来。一个看着孩子玩耍的阿姨说,这里虽说很晒,但离家比较近,有一些健身设施,孩子也爱到这里玩,有总比没有要好。
我观察到,这里树少,天空比较空旷,反而成了放风筝的好地方,公园也因地制宜,门口就有卖风筝的。其实没树也有别样的乐趣。
公园中有残疾人康复区,儿童区和老年人健身区,区内都有适合不同人群的健身设施。而且每区的地都是用橡胶铺的',软而不滑,这是在很多小区或公园里面被忽视掉的。
7.去往颐和园的路上:
在万泉河边,被眼前景象惊呆,河床中已没有水,只有一层散发恶臭的淤泥。固化的河道,水的匮乏,使其没有了生机。
经老师讲解,路上那些穿着“铠甲”的树木是皮很名贵的杜仲。我不明白为什么要把这种树种在路边,给树木的养护添加麻烦。是为了让路人认识新植物吗?树上没有挂牌,而且让人认识到它的珍贵之处,树就更危险了。是它适合种在此处,或是它长成后别有一番景象吗?
到了所谓的绿化隔离带,是将“京西稻田”除掉后的产物,觉得还没有路边的树多,土倒是不少。老师介绍一种名为灰藜的一年生植物,该种先锋植物,无人管理,也可茁壮成长。
8.颐和园南如意门:
门前就是昆玉河,又称京密引水渠,岸边已被固化。该条河流同八一湖相连,构成了所谓的京城水系,已经成了人们游北京的一条水上路线。驶过两条游船,但均没有按照当初开通此路线时所说的,为保护水体,将窗子封住,不知会给河水带来多少垃圾。
采访中,得知以前的岸边满是树,水里鱼也不少,但为了修路,树砍了,岸修了,现在鱼不见了,由于来往的车辆很多,又没有树,土也很大。我仔细观察河水,发现水中有不少水草,靠近岸边处还有垃圾。
9.颐和园内:
颐和园主要由昆明湖和万寿山两部分构成,两者均为自然形成。
沿西堤六桥而行,一路杨柳依依,桃花盛开,同门外相比,简直就是两个世界。在同游客的交流中,大家都很喜欢这里的风景,觉得“没白花门票钱”,反面的声音没有听到。
湖边老师讲解由芦苇和茭白组成的湿地系统,这种滨水系统,净生产力高,不仅美化环境,还可以造福环境。我夏天来游园的时候,绿色的芦苇配上蓝色的湖水,再加上湖面波光粼粼,是很漂亮,但当时不了解它原来还有这么多生态功能。对一些景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也是此次实习的一大收获。
公园中正在进行整修,一圈印有花草树木的围帐将工地与游览区隔开,从远处看,围帐和园中的花草融为一体,不仔细看,简直无法分辨。这比起那些路边常见的突兀的围帐,更让人觉得舒服。但不幸的是我们还是看到有一条管道从工地延伸到湖边,乌黑的水正排到湖里。围帐很高,无法看到里面,不知这水是施工后的废水,还是将需要整修的湖段排空时,湖底含有淤泥的水,要是后者,还是情有可原的。
在山上我们看到了几百年前的水土保持工程,很不显眼,老师不讲,我是不可能发现的。工程对山体的改变不大,只是将山坡改造成鱼鳞状,有点象阶地,这样可以加强下渗,减缓水流的速度,从而预防了水土流失。但我想这只适用于水量不大的时候。
在山上还看到一些丢了脑袋的佛像,对取走佛祖脑袋的人颇不理解,这是一种亵渎,也是一种低素质的表现。
约下午两点在山上解散,实习结束。
三、分析与讨论
注意到这次实习中不论是老师的讲解,自己的观察还是进行访问的过程中,都提到了不少关于植物的问题,因此这一部分想着重探讨周围环境中植物的选择,以及对实习过程中想到的问题进行解答。
1. 关于居民对周围植被看法的问题
在调查中,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应该对环境进行修理,而对野生的植物则有一些深恶痛绝,这与老师的一些观点有些背道而驰。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自然环境能让人觉得舒服,使人产生深刻的体验呢?研究表明①,首先,要看人是否对自然环境感兴趣;其次,要看自然环境的物理特征。例如,一片矮树林旁边是一片绿草如茵的草地,人们从矮树林中一条小路穿过,坐在草地上玩耍,会产生一种摆脱都市枯燥、乏味、紧张工作压力的感觉,心情愉快;而在另一种情况下,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无法通过的灌木丛,这类自然景色往往失去对人类的吸引力。
因此,我想整齐修剪过的草地,花园,还是有它们存在的心理基础的。我们在学这门课之前不也是对一些人工修剪,设计过的园艺作品赞不绝口吗?这似乎是很多人的心理需求。我们不能完全否定人类对环境的改造,市中心的花坛,绿地,在心理学上,能够有较高的清晰度,更能够吸引人。当然,任何改造都要有一个限度,适可而止。
老师是从生态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的,自然生长的植物有诸如,种类丰富,无需太多人工管理等优点。
城市认识实习报告
关于北京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系统(体系)中文化娱乐的调研报告
指导教师:李勤
班 级:城规09-1
学 号:2101020911211
姓 名:张歆喆
日 期:____年-7-8
关于北京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系统(体系)中文化娱乐的调研报告
摘要:分析北京三里屯背景、设计发展过程、使用情况等,探讨、总结项目的经验和设计方法,分析三里屯的酒吧文化、商业、办公居住(soho),作为探讨中国现代城市发展的实例参照。
关键词:三里屯 酒吧文化 三里屯soho 三里屯village
正 文
北京三里屯是个很出名的地方。据说100多年前,它因“北京城墙外三里的屯兵处”而得名;建国后,这里被划为“第二使馆区”,驻有数十个国家的使馆,其余主要是民居。改革开放后,这里的新元素当属“酒吧”了。从上世纪80 年代开始,短短10 年间,在3km 的范围内,集中了北京市约70%的酒吧。比之北京市其他区域,它似乎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洋人聚集的区域,自然容易孕育发展他们喜爱的消费方式来。然而酒吧并不仅是提供一种消遣那么简单,它也潜移默化地影响这一区域,乃至这一城市的其他方面。三里屯区的“功能”原本很单纯,一曰使馆,二曰民宅,商业发展受到较强的限制;而酒吧街横空出世诱发和带动了其他零售、餐饮、娱乐等相关行业,使商业的成分和比重大大增加,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整个区域的功能、产业、经济和城市发展模式。另外,越来越多的市民、访客来到这里,催生了各种方式的交流活动,各类文化艺术也随之兴盛起来;本区域的原居民和使馆人员的生活内容也大大丰富,社区的网络、文化和人文精神得以增强。可以说,三里屯区不但发展了新型的“经济圈”(商圈),也发展了新型的“社会圈”和“文化圈”。这一切,都是有形和无形的社会资产。另一方面,三里屯酒吧街主要是按市场需要发展起来的,难免缺乏引导、支持和规管,因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漏洞。原先用来居住的房屋改造成营业性的酒吧,结构、空间、设施、交通等方面很多不能达到安全、舒适、合理、有效的程度(部分更有违章加建和改建之嫌);环境、卫生、服务等条件差;设计水准也不高;整个区域也没有统一、大范围、实质性的整治、建设和管理。这些问题对它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造成了一定的阻碍。新世纪北京的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加快,其中比较突出的变化是,“市区”范围扩大,很多原来的城市边缘外围区域(如二、三环区域)成为新的“市区”。城市发展的新趋势使商业发展的效益急速上升,导致在新一轮的发展中,商业开发的比重明显增大。三里屯区域因其位置和原有条件的优势,也属于新“市区”的热点之一,要发展成新的商务区。于是各类发展项目纷至沓来,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开发热潮。
1.来如风雨“village”
2003年,三里屯区的两个地块要进行总体规划和建筑设计,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北京朝阳区三里屯路,占地5.2hm2。南面地块靠近酒吧街;北面地块靠近使馆区。三里屯区要转型为娱乐、零售、文化的综合性城区,本项目是实施这一转型的第一阶段。研究分析了这区域的历史发展背景、现有情况和条件、将来的发展预测等,设计认为本项目不应仅建成单纯的零售、娱乐商业综合体,还要让它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具有活力的城市区域,从而获得长远的效益和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主要考虑两个方面因素: 一是“人”的因素,即需要所有相关人士—发展商、商户、访客、公众等最大限度地参与、投入和贡献,使各种运作和活动持续兴旺;二是“物”的因素,即环境、设施等应很好地服务于这些运作和活动。
2.现代化的三里屯soho
三里屯soho项目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工体北路南侧,南三里屯路路西,是三里屯商业区核心地段的商业、办公、居住综合社区。由5个购物中心、9幢30层高的写字楼和公寓楼组成,旱冰场、带灯光的小河将5个购物中心串连起来,功能丰富,46万平米的建筑让这里就像一个浓缩了的城市景观,在这种得天独厚的环境中三里屯soho将成为北京最聚人气的户外步行商业街区和休闲广场。
50位用户关注
96位用户关注
53位用户关注
73位用户关注
31位用户关注
56位用户关注
72位用户关注
11位用户关注
54位用户关注
83位用户关注